行星

已完结

主演:布莱恩·考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行星 剧照 NO.1行星 剧照 NO.2行星 剧照 NO.3行星 剧照 NO.4行星 剧照 NO.5行星 剧照 NO.6行星 剧照 NO.13行星 剧照 NO.14行星 剧照 NO.15行星 剧照 NO.16行星 剧照 NO.17行星 剧照 NO.18行星 剧照 NO.19行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豆瓣9.5,这部顶级神片,每一帧都美到震撼人心

BBC又出神作了。

这一次,我们要离开生活着的星球,飞向宇宙探索。

神秘的宇宙星河,无限的未知世界。

我敢说,这会是《我们的星球》之后,下一部刷爆朋友圈的神作——

行星

制片人兼导演吉迪恩·布拉德肖,曾制作《人体奥秘》、《美味科学》、《太阳系的奇迹》等高分纪录片。

解说则是担当《太阳系的奇迹》的主持人布莱恩·考克斯,英国物理学家。

考克斯被《蓝色星球》制作人大卫·阿滕伯勒,和英国天文学家帕特里克·穆尔称作——BBC科学类节目主持人的最佳继承者。

有了如此强大的卡司团队,《行星》刚开播,就拿下了高口碑——

豆瓣评分9.5,IMDb评分9.2

探索宇宙的纪录片有很多,但《行星》却也一定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这是第一次,将八大行星变成了主人公。

全片通过拟人化的叙述方式,以剧情片的形式呈现四十五亿年时间跨度内的星际剧情,讲述了它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故事要从遥远的46亿年前开始讲起。

在那个时候,别说人类了,就连地球也不过只是宇宙的一粒小小尘埃。

太阳的周围还未曾出现任何的行星,有的也仅是无尽的尘埃和气体。

这些太阳诞生石残留的材料,经过上千年的汇集和撞击,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岩石体。

在引力的作用下,岩石逐渐演变成了行星的胚胎,成为了距离太阳最近的四颗行星。

依次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它们也构成了太阳系中仅有的岩石行星,被成为“类地行星”

在所有的类地行星中,地球是最“神来之笔”的存在。

偏偏只有它,大小、介质、和太阳的距离,都完美得无与伦比。

也由于地球本身的“完美特质”,才出现了人类,赋予了宇宙全新的意义。

在我们对地球得天独厚的环境感到沾沾自喜时,却也忘了,其实飘摇在宇宙中的其他姐妹行星,也曾有过和地球极其类似的环境。

它们也曾经有过机会,可以孕育生命。

人类,绝对不是宇宙的唯一。

宇宙故事的第一个主人公,水星

对于水星的存在,我们总是陌生的。

美国“信使”号整整花了7年的时间,飞过三次,才安全进入绕水星轨道。

它离太阳最近,是所有行星中最备受太阳光照炙烤煎熬的存在,更是所有类地行星中最备受摧残的一颗。

正午时刻,水星的最高温度可达430摄氏度;

而到了夜晚,最低温度则会降到零下170摄氏度。

在水星,时间更是极其恐怖的漫长。

受到“轨旋共振”困扰的水星,每公转两周,就可以完成自转三周。

在水星上度过的一天,几乎相当于两个水星年。

最让人惊奇的是,水星是一颗完全将核心暴露在宇宙空间的星球。

水星的内核占据了从其核心到地表大约85%的范围,相当于水星外表的岩石层被完全剥开了。

经过探测发现,水星中含有钾、硫等易挥发元素的浓度极高。

但作为一颗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这些化学元素的存在完全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按照探测结果推断,水星应该是在离太阳1.7亿公里的位置,靠近火星的公转轨道。

这不由得让人开始重新思考,水星的起源。

在数十亿年前,宇宙空间从未有过安宁之日。

大小行星们想要生存壮大,必须争抢位置,其激烈程度丝毫不弱于现在的“番位之争”。

坐拥最佳地理位置的水星,就被其他行星盯上了。

某日,有一不明天体向水星袭来,导致了水星和另一颗行星胚胎的严重撞击。

水星的大部分地壳和地幔,在撞击之下散落太空。

这些物质在太空中被保留了下来,催生出了早期的金星。

这不过只是科学家的猜测之一。

水星是否是被宇宙所嫌弃的一生,依然是在这渺渺太空中,最大的未解之谜。

故事的第二位主人公,在宇宙中最为闪亮的那颗星——金星

金星的大小和地球相当,离太阳也不远,曾有多位科学家坚定地相信着,金星存在着生命。

但金星13号的降落,却给所有人无比沉重的一击——

环境极度恶劣的金星,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在抵达金星的127分钟后,金星13号解体,生命根本无法在这里存活。

虽然金星与太阳的距离并不是最近的,但是金星的气温却史无前例地达到了457摄氏度

在35亿年前,金星并非如此萧条。

当它与“黯淡太阳”(也就是年轻一些的太阳)距离适当的时候, 其表面也出现了类似地球一样的繁荣景象。

那时的金星,是海洋的世界。

经过20多亿年的发展,太阳开始越来越亮,金星表面的温度开始升高,越来越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层,温室效应开始加剧。

雨水还没递到地面,就开始蒸发,温室效应开始失控了。

曾经温暖的金星,变得越来越干裂,它也成为了温度最高的行星。

河流的干涸离不开太阳的变化,不仅是金星,人类不断进行探索的火星,也随着太阳的亮度变化,而渐渐变成了一片荒漠。

仅剩的水,也被冰封在火星的零星角落。

类地行星的生命长度,都与太阳息息相关。

轨道变移的水星,温度骤升的金星,干涸冰封的火星。

数十亿年后的地球,也无法避免发生惊天巨变。

太阳的老化过程无法逆转,太阳即将走向消亡,就像天上闪烁的大角星一样,最终将成为一颗红巨星。

内核的氢燃料将消耗殆尽,也会走向膨胀、冷却。

水星会被吞噬,金星也将灭亡,地球和火星大概也只能苟延残喘。

未来宇宙的命运,危在旦夕。

但即便太阳走向生命的终结,宇宙也将会诞生新的希望。

有一颗卫星,或许将从沉睡中醒来。

故事到了最后还有一位主人公,它是木星和土星的卫星,土卫六“泰坦”。

土卫六的大小与行星相当,直径比水星还大。

它由氮气和甲烷组成,被浓密大气包围。

“泰坦”的温度虽然低至零下180摄氏度,但地表上出现了,经过了流水侵蚀和打磨的水冰巨石。

经过“卡西尼”号探测器的发现,“泰坦”表面可能很湿润,但那不是水,而应该是液态甲烷。

“卡西尼”号发现的液态甲烷湖

虽然现在的“泰坦”温度极低,但只要它一受热,完全有机会孕育出生命。

这种奇想,很可能会在55亿年后,随着太阳的膨胀而产生。

浩瀚宇宙,无奇不有。

宇宙奇观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我们之所以能够通过《行星》了解到这些宇宙里的“爱恨情仇”,离不开那些向宇宙发射的探测器。

它们的存在,无疑拉近了我们与宇宙的距离。

《行星》的制作人吉迪恩·布拉德肖表示,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个纪录片打开更多人的视野,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遥远的世界。

“它们并不只是大气层外的星球,而是我们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没有它们,我们也不会在这里。”

每当你仰望星空时,想必,总有那么一个瞬间,宇宙也在回望你。

在它的眼里,或许你只是一颗尘埃。

但每一颗小小的尘埃,总会在这偌大的宇宙中绽放光彩。

*本文作者:阿呆

< END >

 2 ) 一粒尘埃的角度

让人心潮澎湃的角度!

单纯我们的银河系里的恒星就有数千亿颗,其中有些比太阳更大 更亮 也更辉煌,从银河系和恒星的角度说 太阳系中的恒星不过是阳光偶然掠过的一颗沙粒,但是40多亿年来,这些微尘之上却写就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壮丽诗篇

行星在沉寂平静中孕育,在混乱中成型,他们的命运相互纠缠 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太阳诞生后的最初数百万年里 它的周围还没行星出现 只有无尽的尘埃和气体 这些是太阳诞生时残留的材料 经过上千万年,尘埃开始慢慢结合集聚,形成最初的岩石 最终这些岩石在引力的作用下 创造出了行星的胚胎 随后催生了距离太阳最近的四颗行星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个特别的世界,甚至是数千光年的范围内也是如此,我们的世界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地球大小得当 与太阳的距离恰到好处 使他在数十亿光年内 能够保持大气层 进而保护了地球上赋予生命的海洋 每颗类地行星曾经都有酷似地球的环境 都曾有过生命诞生的机会

我们很难想象 夜空中行星的所在轨道 会发生变化 它们似乎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我们往往会把太阳系看作是 瑞士手表一样的精密的天体表盘 如果已知的两个行星的体量和运动周期 那就可以计算出它们的精确轨道,但是银河系里相互作用力吸引的行星不计其数 彼此之间的引力场在几米的差池内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动 所以行星的运动轨迹不是一成不变的

水星在离太阳1.7亿公里的地方孕育 那他所在的空间区域很可能是年轻的火星的形成地 在这片空间里 数十颗行星胚胎你推我搡 争夺最佳位置 在一片混乱中 某个大型天体把水星推向了太阳的怀抱 水星与另一颗行星胚胎发生碰撞 大部分的底壳和地幔 散入了茫茫宇宙

金星被高辐射云层笼罩 温度 457摄氏度 大气层 二氧化碳含量96.5% 大气压是地球大气压的89倍 这里是人间地狱 没有生命能存活 金星在形成之初 跟太阳的距离合适 其表面出现了类似地球的繁荣景象 天堂的大门打开 奔涌的水流浸透金星 大小河流随处可见 这里成了海洋的世界 金星的大气层就像厚厚的被子 保证体表的恒定温度和海洋的存在 多亏了温室效应 渐渐的年轻的太阳变得越发明亮 金星的表面温度也随之升高 越来越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温室效应变得更加剧烈 雨水等不及到达地面 已经被蒸发掉了 金星的大气恒温系统失衡 从此金星的繁荣时光一去不复返

火星的体积比金星小 也有过水源的 但没有大气层的庇护 水分逃逸

生命早已和地球构造紧密交织在一起 他是所有大陆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一直存在液态水他 确保大气平衡 维持地表温和气候 地球安然享受太阳的时间是最长的 这为复杂有机化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今天我们的星球生机勃勃 到处洋溢着生命之花 但这不会长久 地球的命运终将跟随其他岩石行星的脚步 即使我们察觉不到每天的细微变化 但太阳的老化过程不可逆转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 太阳即将走向消亡 因为我们知道恒星内核所发生的物理和核物理变化 当太阳的核心氢燃料彻底耗尽 它的外部边缘将会膨胀 他将进入红巨星阶段 太阳将会向外扩张大约数百万公里 水星将会首当其冲 受到吞噬 然后金星也将走向生命终点 昔日生命繁荣的景象将会随风消逝

当视野放大到宇宙,观察范围延展到几百亿年,会发现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之微小,当自己退回到一粒尘埃的视角,那些比我们自身伟大的存在就是上天的恩赐 心中不免产生侥幸和微妙的感恩戴德……多少次生命都会消失在这些飘渺的轮廓之中,安宁、摇曳、悠远,如一颗微小的星辰消失在苍茫的宇宙,有声无息。在这美妙又严酷的消失中,敬畏与恐惧都可以无处遁形,好像只有在这种消失中,寻找和重现才会获得意义,好像只有在这种消失中,一切的荒凉与荒诞才会迸发出一种力量

木星为太阳系的类地行星清理出轨道

也算是治愈片了,也是了解一些大格局的东西后 再瞅瞅自己的小盘算 小欲望 小恐惧 微不足道!人类只不过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次呼吸 一秒心跳而已!

每一帧画面都超级震撼

 3 ) 宇宙很大,愿我们远行去《行星》

突然就想起来质子那句话:“宇宙很大,生活很大,我们一定还能相见的。”

宇宙大到不知所踪,我们偏安于银河系荒凉悬臂的一颗蓝星上,仰头望星空。

来自剧照,木卫几?

最近看完《行星》,又刷新了对太阳系的认识,只能零散的写一些感受。

首先感叹的还是这部片子的策划创意,以及种种影视语言。可能文科生多少有点创作的“追求”,作为一个现代文科生,多么想拍一部科学电影。

一、高起点出精品,《行星》特效用在了刀刃上。即使不用漫威那样的特效(至少在我看来不是花里胡哨),视角设计的好,完全也能拍出美轮美奂的震撼太空。比如土星撕裂冰质卫星,形成光环的那一幕;再比如各种探测器,孤独的,缓缓的在幽深宇宙中独行的场景,是太空歌剧的无垠感。

不得不说,影视的形态,画面的表现力超过文字。2017年时,我依稀记得有新闻说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燃料耗尽,要坠毁了,那是一则普通的新闻。然而看了《行星》不到一小时的讲述,才了解卡西尼号短暂的二十年人生,了解探测器用微弱的电磁波向人类描述它的发现,然后耗尽生命坠入那颗行星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以及明知道是模拟的坠毁场景,也令人难过。

卡西尼号

“我们刚刚得知45秒后探测器发出的信号会消失,探测器也将坠毁,土星见证了太阳系历史上的一些最壮观的场面,现在却在吞噬讲述它非凡故事的探测器,卡西尼号探测器和土星最终融为一体。经过长途飞行我们前往土星,去体验和探索这至美的景色,但最终我们会在地球上提升对宇宙的认识。卡西尼号探测器和它的科研团队,称得上是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

在科普片里,往往访谈人物的画面一出现,就成了低成本的“说教时间”,然而《行星》不是,画面里的每个人,眼里都有星光。《行星》把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拍出来“高级感”。

二、太空探测走了很远,原来就是美国走了那么远。

(以下总结摘录自豆瓣上的影评:远眺星空、侠心渐广:致敬片中探测器及科研团队)

水星-距太阳5800万公里

2004 信使号水星探测器

金星-距太阳1.08亿公里

1982 金星13号探测器

地球-距太阳1.5亿公里

火星-距太阳2.3亿公里

1964 水手4号探测器

1971 水手9号探测器

2005 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

2011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

2013 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探测器

2018 Insight号探测器

木星-距太阳7.8亿公里

1989 伽利略号

2007 黎明号探测器

2011 朱诺号探测器

土星-距太阳14.3亿公里

1977 旅行者1号探测器

1977 旅行者2号探测器

1997 卡西尼号探测器

天王星-距太阳29亿公里

1977 旅行者2号

海王星-距太阳45亿公里

1977 旅行者2号

冥王星-距太阳59亿公里

2006 新视野号探测器

太阳系外

Now 旅行者1号已飞出太阳系

Now 旅行者2号已飞出太阳系

美国的探测器,造访了太阳系主要的行星。据闻阿波罗之后,NASA三分之一的经费花在深空探测。一颗颗探测器的设计、发射、运控,无一不体现当时最高的技术能力,美国强大的科研和工业实力,”其探测的深度、广度和取得的科研成果都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

轨道动力学设计很复杂,进行轨道设计时,需要精心计算沿途经过的行星引力,利用来进行加速、减速或转向。比如朱诺号,它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技术,转换效率非常高,据说现在的民用产品也望尘莫及,核电池是深空探测的能源备份。当时探测器的技术能力,可靠性和软件健壮性已经非常强,同时因为九十年代以来光电器件水平的提高,探测器所以被赋予的任务多。

木星探测器朱诺号

大家看到的是探测器拍回来的照片,然而,所有这些科学数据的处理分析,系统建设、人才队伍传承,甚至比研制航天器还要漫长艰难。行星的制作和发行猜测是2000万美元,然而,素材成本可能是几十亿上百亿美金堆出来的。

所以,还是要非常富足,要发展,才能更进一步做“好奇心”的探索,我们财政部的处长才不会问,去月球干什么,GDP占多少,才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视野的界限。

模拟土星光环的形成

三、真实的历史真的充满意外

以前觉得,太阳系的行星还有什么太神秘的吗?

然而《行星》讲述的,仅仅太阳系,是一部富于意外和巧合的故事。火星以前可能适宜生命存活,土星的卫星可能不是产于太阳系的,冥王星之心下居然有可能是海洋,太阳系曾经多姿多彩。

可能是火星以前的样子

旅行者号继续独自步入黑暗之境,来到太阳系边缘,进入星际空间。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宇宙很大,生活很大,我们不该仅仅在地球上相见,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更好的理解自身。

 4 ) ✨

绝对大制作,教授和摄制组跑遍了世界各地最像地外星球的地点进行拍摄,之前没看过这么能带入的天体纪录片。画面十分精良,外星真实影像图片和模拟想象的画面融合得特别好,十分上头。而且艺术感拉满,画面设计、视角切换和音效带动的氛围堪称试听盛宴。

像行星这种题材,在天体纪录片里不是鄙视链底端,也算是老生常谈了,但本片让我觉得非常惊艳,一方面因为教授的讲解一如既往的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本片时时关切到人类自身的情感,充满人文气息,就像教授另一部纪录片《人类宇宙》一样。探索外太空不仅是人类对地球以外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更是一种人类情感和精神的遥远投射。

地外微生物有什么意义?难道不应该先处理好地球上的种种问题再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去探索那些星星?可惜人类是一种刚吃饱穿暖就嚷着追求意义的生物。就在这个充满奇迹的太阳系,当几颗岩质的、冰冻的、气体的小亮点,以黑暗的宇宙空间为幕布,齐心协力至少在其中一个世界创造了生命。还有地外各种不可思议的风暴、钻石/金属雨与奇特地貌,这一切的一切都激发着想象力,丰富了精神世界。借一段话:“如果我们在土卫二上发现了生命,有什么意义吗?毕竟可能只是些微生物……我认为很重要,人类处在历史上的一个阶段,我们需要消除疑虑和恐惧,也许还有一种提醒,在我们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种beauty and knowledge,甚至是生命的意义”。

 5 ) 生命

看的时候,有种莫名的感动。生命,是如此的幸运;我们,是如此的幸运。

诞生生命,真可谓是宇宙最伟大的杰作。现在看来,这件事情发生的是多么偶然。这些行星,和地球出生环境类似,却因为某些因素的变化不具备孕育生命的能力,如今一片荒凉。我坚信,在宇宙的其他地方,一定存在星球也有生命。人类尚未在太空中寻找到自己的邻居,其也证实了一个星球诞生生命是多么的偶然。另外,人类才诞生了几千年,与太阳系的几十亿年相比不过电影画面中的一帧,又如何在航空航天技术起步几十年就发现宇宙几十亿年的成果结晶。

不得不说,这个纪录片能够诞生,还是要归功于NASA。美苏争霸,美国对航空探索可谓倾尽心血。现在看来,我们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虽然落后许多年,但选择平平稳稳的发展也是最正确的选择。有一句话很多人都推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只有先生存下来,才能考虑生存的意义。

在整个地球上,占主导的是人类。我们认为只有我们会思考,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大范围地来看,我们制定世界的规则,在确保自身利益的条件下再考虑其他生物的权益,或许其他生物只是维持人类发展的工具。我们大力发展人类文明,已经打破了这颗星球的生态平衡。我一直崇尚这一理论,万物都存在兴衰。我们繁荣昌盛了,同时也加速了地球的衰败,只是不知道多少年后达到那一个点。此点之后,《星际穿越》将要上演。人类依旧在大规模的繁衍,生命着实可贵,但人类文明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参与吗?假如整个人类文明灭亡,我们的存在无从得知,那我们存在还有意义吗?

我存在疑问。

等我来解答。

 6 ) 2022年1月21日《行星》

水星是个倒霉蛋,原本和地球火星是兄弟姐妹,然后不知道被谁撞碎了壳后推到了太阳面前给烤干。 金星成也大气层,败也大气层,得益于年轻太阳的光芒,大气层的温室效应使得地表气候适宜,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太阳的成长,温室效应加剧,温暖和炙热只在一线之隔。 火星命途多舛。本与地球携手,熬过了小行星的猛烈撞击,可因内部冷却,导致“发动机”停止。失去了磁场的大气层,很快被太阳风吹散,金星死掉了。 木星调皮闹腾,凭借着自己庞大的身躯,向着内太阳系横冲直撞。冲过小行星带时甚至撞碎了当时还在成长中的谷神星(全局最惨)。 土星是一颗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的行星。曾经的他是冰与岩石,后瓦解又重组,成为气态巨行星。面对接近的卫星,他毫不犹豫将其撕碎。使其成为围绕自己的壮丽土星环。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远在外太阳系,神秘奇艺且壮丽。即使最快的探测器也要十年才能靠近,短短数小时的相逢后,他们又会驶向茫茫宇宙。 有人说这种宇宙片看多了,整个人会变得佛系。倘若人不能永生,那一切的成就都毫无意义。 是的,说的没有错,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人类行星就连太阳也是一样的。 但是当地球死掉,太阳衰亡,太阳系不再适合居住时,人类的征途将是星辰大海。 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啊。人类诞生才多少年啊?可是只用了半个世纪,便了解到了40亿年前的宇宙。人类的文明触及到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范围。 孤独又浪漫的人类,耗费几十年无数的人力物力,将视野投到宇宙,探究宇宙乃至生命的起源。 信使,水手,黎明,探索者,寄托着人类的探索精神冲向未知,尽心尽责的记录下每一个行星的过往。但当在木卫二上发现极有可能是未来生命诞生的源头时,为了不干涉生命进程,卡西尼号毫不犹豫的坠落在土星之上,悲壮的完成它的使命。 了解宇宙并不会使人孤独。恰恰相反,当我们知道我们是太阳系独一无二的生命,并且在宇宙中永不孤单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加努力而热烈的活着。 现在是2022年,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一年啊。遥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幻小说的百花齐放,人类将目光放向宇宙。很多书中不约而同地预测2022年的未来,人们可以自由的在星际间遨游,然而当时间真的来到当下,人们才知道探索宇宙的未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在这条路上,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 知道过去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探索和冒险是人类珍贵的品质,我们的征途一定是星辰大海。

 短评

看着那么多行星都错过了孕育生命的机会,突然有点怅然若失的感觉

7分钟前
  • 看看不是迅雷
  • 力荐

这节目有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是借用人类发送的行星探测器之眼,但是全片最多的探测器镜头居然是火箭发射倒计时,就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知识点也都是早就知道的。还有个很棒的地方,教授(教授好温柔)会去地球上的与别的行星相类似的地貌做解说,都是各种人迹罕至的旖旎风光。越看越觉得生命的诞生实在太偶然了地球真是天堂。

12分钟前
  • Yavanna
  • 推荐

晚上关上窗,拉下投影屏幕,感受宇宙之浩森,时空之无限,人类算什么,爱情算什么,不过是蚂蚁尘埃罢了。

14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力荐

这片要是看IMAX一定爽翻了

15分钟前
  • 喜悦之地
  • 力荐

不论全人类以后的命运怎样,生存于世的短短几十年间,身为一个独立的可以思考的有机生物个体,到底要怎样生活?我们在宇宙中昙花一现的意义在哪里?

17分钟前
  • Leon·Yang
  • 推荐

“8个岩质的、冰冻的以及气态的尘埃,以黑暗的宇宙空间为幕布,它们齐心协力,至少在其中一个世界创造出了生命。”“我认为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地球这个宇宙尘埃上是莫大的错误,那将意味着我们人类决定蜷缩在太阳系的一个小角落里,对我们所做的事情迷惑不解,那将意味着我们人类决定为了越来越珍贵的资源而互相斗争,把自己限制在一层薄薄的大气之下、一块渺小的岩石之上,而不是去探索那条由夜晚星光勾勒出的立体的路径。”冰冷的宇宙,却能让人热泪盈眶。——2020年9月1日,宇宙无垠时空中的一隅一瞬。

20分钟前
  • 洛伦兹不变换
  • 力荐

再次见到教授这张脸倍感亲切!对宇宙系列一直是毫无抵抗力的,唯有对无限的敬畏,对无垠的唏嘘,然后暗叹人类之微,渺如尘埃,仿佛毫不在意。#有盘M蓝光纪录片#9.2

2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BBC2019年年度力作之一,由布莱恩考克斯教授来讲解再好不过了,痴迷于教授的不老容颜

25分钟前
  • 最终兵器
  • 力荐

水星也太惨了吧,先是被撞飞了,然后又被烤干了,简直太阳系年度第一惨。

28分钟前
  • 罗严打vs李元芳
  • 力荐

不知不觉中,已然热泪盈眶。当金星的海洋蒸发殆尽,当火星关闭天堂之门,当木星呈现其壮美诡谲、向地球推出那一颗陨石,当土星环展示出冰晶倒影,当土卫二隐藏了深海热泉,当卡西尼坠落的瞬间,当老教授说出“we are not alone”... 百亿星系之中,45 亿年跨度之内,抬头,星空已不再只是夜空中的美丽亮点,它们是我们的所有过去与未来,是我们所有的宗教科技和文化,是我和你相遇的奇迹。

29分钟前
  • Jacky
  • 力荐

星空下的人类好渺小,渺小到我不在畏惧愁苦和死亡。#BGM好听到哭泣

31分钟前
  • 马特
  • 力荐

勉强四分。全长292分钟。邻居在装修,外边有军人操练,在噪音里打开这套纪录片,烦躁在宇宙的尺度上变渺小了。为什么要关注宇宙?主持人在片尾说:人类与其为有限的资源争夺,不如把眼光放在浩淼星空。你能感到他对任何一种形态和成分的海洋都怀着期待。两个星体之间不止造成潮汐,还有导致星体分解的潮汐加热效应。卡西尼坠落前避开了有渺小希望产生生命的土卫二,这是人类宛如神祗的温柔,天王星的牧羊卫星,躺着的海王星与捕获来的海卫一,恐龙的灭绝是木星给人类的赠礼,火星局促的身形是木星剥削的结果,土星的光环是分解的冰结晶卫星,这美丽奇观估计还能维持亿年,在宇宙的刻度上人类是幸运的……这是一套可以反复观看的纪录片,因为推出的足够晚,呈现了半个世纪中人类探测器搜集的丰富素材,唯一缺憾是用CG讲解的部分还是偏少

3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一个又一个的送探测器,花很多年才能看几眼,了解宇宙,真的是一个浪漫又孤独的事情

40分钟前
  • 吴异.nova
  • 力荐

关于宇宙的种种,不能多看也不能多想,看多想多就容易滋生虚无主义,感觉自己做为一坨碳水化合物,生有何欢、死亦何苦。算了不想了,周一还得跟单位领导斗心眼呢。

43分钟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推荐

旁白和BGM仿佛给每一个行星探测器赋予了生命,它们带着着人类的科技和勇气探索未知的世界,用微弱的电磁波向人类描述它们新发现的故事,然后耗尽生命坠入那颗行星,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47分钟前
  • 晨昏
  • 力荐

画面太美,虽然并不是真的,基本都是全凭想象,但依然震撼无比,内容深浅皆有,适合各类人群,挺好的,不过想念一下大卫

48分钟前
  • 乙小囧
  • 力荐

BBC真的是可以帮助大家成长一生、有情怀的机构,它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那些我们无法亲自前去的诗和远方,有巨型野生动物族群出没的纯野外,有只能靠思想遨游的外太空,不过我是个俗人,这部纪录片最打动我的部分是海王星随风暴飘落的雨,不是水而是钻石。

52分钟前
  • 紫微
  • 力荐

水星太惨了,简直想替它嘤嘤嘤

54分钟前
  • 淼大壮
  • 推荐

19世纪伟大过的英国人用20世纪伟大的美国人搜集的素材刺激了想要在21世纪再伟大一把的中国人

58分钟前
  • PorcoChan
  • 力荐

外星生物不一定就是我们所认知的形态存在

1小时前
  • chu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