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子的困惑

正片

主演:黄小蕾,郑雅匀,唐曾,宫宏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2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3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4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5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6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3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4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5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6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7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8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19洋子的困惑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看完这部电影,就读懂了当下女性的情感世界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不要试图去了解女人,确实,女人太复杂多变,太多不确定因素,总是不按常理出牌,连心理学大师都捉摸不透,很多影视作品自然只能瞎子摸象浮于表面。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由李珏执导,黄小蕾、唐曾主演的女性题材电影《洋子的困惑》另辟蹊径,没有套路和口号,既不假装坚强,也不顾影自怜,而是通过富有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叙事手法,把困扰现代女性的诸多情感症结都梳开了讲透了,无论男女观众,看完都能有共情。
片中的主人公,黄小蕾饰演的于美惠,与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女士一样,穿着漂亮的大衣,妆容、搭配、家居、汽车,都谈不上华贵,却能看得出是精心搭配,大方得体,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女性魅力。
现实中的同龄人,或多或少都与美惠相近的经历,就算与自己毫不相关,身边也会有几个类似的姐妹。离异,独居,没有抚养权,偶尔把女儿从前夫家接回来小住,经营一家小窗帘店,生意还比较不错,不忙的时候也会开着车回到乡下,分别看看已经离婚不相往来的父母,身边有一个比较钟意的帅气男友,却始终没想好是否再进一步,现实生活,无外如此。
《洋子的困惑》不仅准确的抓到了女性的共同经历,更透过表面,抓住了情感深处的共情,她对女儿的爱,对走入下一段婚姻又爱又怕的小纠结,在离异的父母、上一段婚姻和现任男友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都被展现得细致且微妙,许多没有明确言说的情绪,却能够在观众的心里形成强烈的共震。这种共情除了横向的共同点,还有纵向的延展,透过美惠本人的成长,女儿阅读日记,以及身边亲友、闺蜜的多元视角,展开她的过去,基本上涵盖了女性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懵懂少女、初为人母,单亲妈妈,基本上尽在其中。
不止美惠,影片以点带面,由小见大,三代女性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洋子是典型重组家庭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很敏感,不想成为家庭的累赘,对亲情又渴望又抗拒,试图通过偷日记的方式,了解父母离异的真相。洋子的姥姥则为上一代女性的婚姻观代言,离婚后一直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尊,拒绝与前夫和解,对儿女心怀愧疚。从姥姥的拒绝和解,到美惠作为单亲妈妈,能够得体地处理失败婚姻遗留下的复杂矛盾,再到洋子试图通过日子了解妈妈,找到父母离婚的真实原因。三代人,清晰地绘制出现代女性的成长历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她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也在悄然转变。
三代人各有各的困扰,重组家庭的多角关系看似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其中既有盐米油盐的津津有味,也有甘苦自知的人生百味,制造出不少快乐与忧伤交织的戏剧冲突,譬如因为孩子打架与前任一起去见老师,譬如带帅气的男友一起回乡上坟,却对长辈说是生意伙伴,通过这些极具现实质感的场景,相信每一位观众,无论男女,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由这些情节,《洋子的困惑》不仅解答了洋子的困惑,也解答了所有人的困惑,原来情感的真相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包容与理解。这就是影片要传递给观众的女性态度,接受不完美的生活,努力让自己活得好一点。有一个情节把这种态度讲得很明白,男友拿到钱之后一去无踪,美惠没哭没闹,不恨不怨,轻描淡写地告诉闺蜜,仿佛在说着别人的故事。这样的反应非常真实,经过婚姻磨砺的现代女人,大抵都会有这样的气度,无论怎样,生活还得继续。
在影像语言方面,导演虽然年轻却有一颗慧心,惜镜如金,字字珠玑,既有现实的质感也有影像的诗意,琳琅满目的窗帘,喻示了每个家庭都有光鲜的外表,夜色中的灯火,蜿蜒的公路,随风散落的日记,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场景,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画面,就能把人物的内心变化呈现得清清楚楚,无需言语,却能让人感受到千言万语。故事每一步进展,都能让观众距离人物更近一步,理解更深一点,共鸣共多几分,看完了《洋子的困惑》,就如同读懂了当下女性的情感世界。

 2 ) 日记本里的玫瑰花蕾

中国母女包括祖孙三代的题材,两岸三地乃至海外都有许多。远的如《喜福会》,近的如杨荔钠的《春潮》杨明明的《柔情史》以及不久前看得我如坐针毡的《水边维纳斯》。

在戳破了感伤泛滥的母爱神话之后,东亚母女关系显露出内里残酷狰狞的部分。上述电影也大多呈现为一种共同的“怨恨模式”,也就是今天网络上诸如“父母皆祸害”小组输出的那些 “原生家庭之痛”——或许有一些历史的创伤或时代的局限性,但根本上逃不脱中国式家长的期望、打压、暴力、控制等等。

然而,本片反倒做出了一种轻盈的处理,正如开头预叙的场景:小女孩洋子困惑地看着大人们嘈嘈切切谈着那些她听不懂的前世今生的纠葛,而貌似藏着谜底的日记本被丢在路边,一页页风中凌乱。如果说解密凯恩的钥匙是那个莫衷一是的玫瑰花蕾,那么日记仿佛层层包裹的洋葱,困惑依然留给洋子,也留给观众。

导演说,最初只是想创作一个小孩子给大人恶作剧的故事,并且不希望这位小朋友显得过于“锋利”(我理解可能有一些童趣的感觉?)。不过艺术创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最初念头的完整落地,而往往是在现实的推进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打磨成形。片名叫“洋子的困惑”,实际上更像是 “美惠的故事”,虽然也保留了孩童视角,但它应当作为中年女性生活的注脚。

高洋子不可谓不锋利,偷窃日记与其说是恶作剧不如说是饱含着怨恨与渴望的蓄谋(是的这里也有怨恨):洋子想知道母亲为何抛弃自己,更根本的问题,父母为何会分开。于是在日记里,我们看到了美惠从05年少女的青春懵懂到13年离婚后的怅然心境。个人认为这样的情节设置和讲述方式(孩子通过日记了解过去从而理解母亲)是有点刻意和笨拙的,日记文字全部由声音交代而不是影像语言——也好在日记不是全片的要旨,如果最重要的信息被画外音说出来从而导致大和解,那就是电影的灾难了!日记并没有关键的解密作用,它作为一条来自过去的音轨,时时对话着美惠当下的生活,作为内心的隐秘倾诉,映衬着主人公的外在行为:父母婚姻的破裂成为了她早就施加给自己的咒语,爱上一个男人奈何两人出身阶层教育职业性格统统不一致,离婚放弃女儿时的挣扎与愧疚……

可惜洋子无法通过日记理解母亲的选择(她只是做实了被母亲抛弃的事实)和自己命运的真相,只有观众通过视差之见、通过日记的解说更全面地理解美惠这一人物的存在。洋子要为自己被抛弃的痛苦寻找原因,而我们发现没有什么原因:离婚是因为两人性格不合,抚养权归属是因为父亲有能力有文化而母亲更需要赚钱,父亲尽力平衡重组家庭的关系、不乏对女儿的私心关爱,母亲也努力弥补缺失的陪伴……没有人有错,但这一切就是抵消不了孩子的被遗弃感。高闻说“离婚了孩子不是跟父亲就是跟母亲,这很正常”,但貌似五五开的选项并不通向真实对等的结果:当母亲放弃孩子,对母亲和孩子,伤害都已发生。当然,你可以用性别理论去解释这一切,批判关于母职和母爱的意识形态,但即便离异父母都尽可能善良体面负责任的前提下,现实中母亲的愧疚和孩子的受伤,就是无法被抹除。

同理,美惠和姐姐讨论父母为何离婚(到底是父亲早就出轨后妈,还是离婚后再找的;美惠母亲多年来如冰山般的冷酷执拗,在上一段婚姻里必然有重大原因,电影省略了让你脑补),也找不到答案,还给了自己安了一个“婚姻不幸”的预言。“孩子会重复父母的命运”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这往往不是计划安排、而是在无意识中达成的:孩子从小想弄懂而没弄懂的谜团,长大后会由自己清晰地践行出来。在此我固然不同意说什么“三代女性的悲剧”,但也不能简单地同意“离婚是为了幸福”——为避免更大不幸的不幸,也是一种不幸。而我所赞赏的导演的“轻盈”的处理,就是没有陷于怨恨模式,没有刻画一对混蛋的男人和苦逼的女人,没有父母子女之间的相爱相杀,只是呈现一种甚至有点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主要表现女主人公的情感和选择:人与人之间有爱、有怨、也有尊重和“凑合过吧”,任何选择既然有所得,也会有遗憾。这部电影里没有秘密要揭露,没有怨恨需要和解(最后点蜡烛只是情感交汇共鸣的一刻,谈不上和解了什么),我认为它也不是在鼓励女性勇敢离婚追求幸福新生活。如果一定要总结某种女性主义价值的话: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真实生动、不太完美也没大错误的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出母女关系现实的联结和困境,它贯穿于生活的一次次选择和情感转瞬的流变,也可以有所触动和改变,却不能由理论来指导和解决;而女性面对这个困境的办法,我想就是“再来一次也还要这样选择”,并且跟困境共处下去。

纵观全片,我的观影体验多次在“轻”和“重”之间、在套路和反套路的自然写实之间跳跃,并且最终落于轻盈。比如当我看到日记本时,觉得有重要信息了,结果没有;当我看到美惠母亲典型的“扫兴式家长”时,觉得要揭开上一代人的恩怨了,结果对母亲的刻画点到为止;当我看到美惠和姐姐做家务吐槽父母重视弟弟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场面也太典了(导演承认此处有夹带私货),好在也没有过度发挥。我喜欢的场景是老父亲跟朋友们掷骰子,是田埂间有时髦音乐和玩具灯光点缀的广场舞,是洋子和闺蜜在大桥上诉说心事,是又尬又欢脱的家庭聚餐,是生活的流动感和呼吸感,而不是热搜式的性别议题。

最后谈两个我觉得有不足或者是困惑的地方。第一是影片中数次出现美惠在卧室独居的情景,这是一个私密的、直面自我的场合,也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可以是关于回忆、创伤、选择甚至情欲的时刻,每一次卧室戏应该对应情节的发展,有某种点明或者推进的作用,但是从呈现的效果来看,似乎不太明确?女主每次的动作、表情、状态好像无法解读出具体的意义?第二是美惠被小东北骗钱的时候,画面风格(美惠坐在窗帘之间打电话)和电影配乐(而且考虑到此前那么长的时间里配乐很少)突然戏剧化、歌剧化,节奏加快,跟影片整体调性很不相符,以为要往悬疑方向走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生,还是所有人和和气气参加生日聚会去了,而后的节奏、画面和配乐又回归正常。这个突然的“变调”扰乱了我的感受,是有什么特别含义吗?欢迎友好讨论(导演看到的话也可以偷偷小号回复解答。)

 3 ) 致第六届平遥电影节首映场第二位发言的男性 别瞎当懂王

明明是互动环节,连问题都不问导演,上来就指点江山,发表自己对电影的感想,爹味十足,不需要问我就知道导演你想要讲什么。

发言说什么三代女性婚姻的不幸,希望洋子身上能够不要重演不幸。

我心想说你这看懂电影了吗?姥姥和妈妈都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才选择离婚,妈妈为此承受了女儿对她的冷漠的代价。电影讲的就是凭什么一个女性没有婚姻就叫做不幸,凭什么只有婚姻能够衡量女性的价值???

后来就更离谱了,各种演懂王,本年度听过最傻逼发言“关于女性主义,我要讲两句”

再到最后的鼓励女性主义创作,简直觉得是直男癌反串钓鱼式发言。

真的,男的真想支持女性主义,哪怕是装的,也请先学会少说话,多提问,少当爹。

 4 ) 洋子为何困惑

抛夫弃子的母亲与孩子洋子之间维持着表面客套的相处,孩子想通过偷看母亲日记的方式去理解母亲离开自己这件事,她看见了母亲在日记中写到的自己在婚姻中的苦与累,和放弃婚姻后自己的轻松愉悦,孩子嘛,不明白为啥婚姻中的女人会这么不快乐,她只知道母亲在放弃婚姻放弃她后找到了快乐,她恨她的快乐,因为这快乐在洋子眼中是她抛弃自己得到的,洋子本就觉得自己是被父亲和他的“新家庭”排除在外的,这也是为何她不想让弟弟知道他们只有一半的血缘,因为她觉得弟弟只有作为新家庭中的不知情者才会不排斥她这个外人,她又通过母亲的日记认定自己是被母亲所舍弃的,加之弟弟在知道二人的关系后拒绝了她的示好,这让她彻底陷入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魂这一自我认知里,她不再相信父母对她是有爱的,所以洋子拒绝了爸爸送给她的画笔画纸,也扔掉了母亲送给她的小熊公仔,结尾那场寿宴上的她看着在场众人推杯换盏间的闲适安逸,带着不属于这里的自觉在屋里假寐,但令她意外的是母亲闯入了她自我封闭的小小世界,给了她一个吻,母亲看见了她的不在场,这于她想必是莫大的欢喜吧,所以她不再假装自己不在场,起身帮母亲点燃蛋糕上的蜡烛,和母亲一起将蛋糕送给外婆。在温暖的烛光中三代母女盈盈的笑脸交相辉映,洋子也放下了心中的恨意,她又再次相信母亲是爱着自己的。

 5 ) BIFF映后Q&A梳理

在第13届北京电影节中看了《洋子的困惑》

按照惯例整理了映后QA

Q:本片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A(导演):我想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拍自己能驾驭的故事,云南是我的家乡(故事背景是云南),所以就在预算范围内以人物为主创作了这个故事。

A(制片人):之前我们其实是微信的网友,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想拍个电影,有个剧本,我说我先看看剧本什么样子的,看完我说行没问题可以拍,导演之前去过拍摄地,采过风,给我看过照片,我觉得这地儿特别好,因为之前没人在这拍过电影,这个地方很有电影感,我觉得这电影一定要拍,所以很快了就拍了电影。

Q:想问一问小演员,雅匀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你的整体的感觉是什么?

A(演员):我感觉洋子这个小孩其实是一个叛逆又带一点懂事,一个比较成熟的女孩子,我在演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个戏其实跟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都是差不多的,让我完全有能力去演这个角色。

Q:影片片名是女儿洋子的困惑,在创作叙述的过程中,妈妈是如何变成了主角的?

A:可能从电影角度说是视觉的问题,之所以叫这个片名是因为母亲在家庭里可能是中间的一个桥梁,但是我想这个电影拍完了是一个客观的视角,让大家去关注一种情绪被忽略了的小孩,而且这一切的发生如果没有孩子来主导,这个故事是不成立的,所以我把这个电影取名放在了洋子的视角上面。

Q:影片创作时最希望传递给观众触动的点?

A:我说个最主要的点: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女性?是因为我觉得生活里有很多人,她们不表达不沟通,但是实际她们默默地做了很多,坚持了很多,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亚洲女性很有力量。

Q:酒过三巡之后,可以看到整场局里面只有洋子和她妈妈是没有融入其中的,她们像两个局外人一样,是她们都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出走者或者是一个比较反叛者,她们是无法融入主流传统叙事的,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同盟或者相似的境地?

A:从神奇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母女连心,有的时候你也会有一定的感应,对你的母亲,对你的家庭,对你和社会的关系,所以这是一种时空和时空的交错,也可以这么去解读她们理解了彼此。

从剧本的逻辑来说就是洋子在那个时候理解了她妈妈,她曾以为母亲抛弃她,但因为她妈妈亲吻了她,她得到了答案,她妈妈是爱她的。

Q:影片结尾落在了一个三代女性吹蜡烛的镜头,奶奶、妈妈跟小女孩,想问这场戏里面导演想表达的是如何把传统伦理和女性做一个嫁接吗?

A:第一因为我是个女性导演,肯定视点总会关注女性,这肯定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第二我就觉得不管生活有多平淡或者多痛苦,或者有很多很难解决的困惑,但是生活是得继续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看到生活里温暖的一面。

Q:那影片在结尾又为什么设定了母女俩一起点蜡烛?

A:因为她也是个懂事的小孩,知道今天是外婆的生日,所以听见妈妈打火机不着的时候,她出来跟妈妈在一个时空上对话。

 6 ) 《洋子的困惑》:当代女性普遍面临的复杂困惑

📌于美惠离婚后经营着一家窗帘店。女儿洋子跟着爸爸生活,偶然看到母亲的日记中是妈妈放弃了自己的抚养权。从而揭开了一段家庭关系的秘密。影片以洋子作为第一视角,通过她的困惑和不解,展现了家庭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剧情方面节奏有些拖沓,想表达很深层次却没有表达出来,有一点不知所云的违和感,但很多细节处理的很走心,情绪化的局部特写镜头很多,方言体现当地风情,把小城市慢节奏的感觉把控的很精准。片头故事感很重,人物情绪随着光影慢慢递进。3:4 的构图很有年代感,有些镜头会有身临山城的感觉。通过女儿对妈妈日记的解读,慢慢刻画出母女两人彼此内心的双面性。校园暴力小插曲挺好的,那种得了便宜还卖乖小人得志的样子真的让人讨厌。美慧去探望母亲时戏曲的台词和母女两人的心境很呼应。最后美慧妈妈六十大寿生日宴达到戏剧冲突的最高点,人物全部出场,所有人物性格都给到了很好的展开,把中国人那种都在酒里刻画的很真实。片尾汽车缓缓驶出,与片头相呼应 📌选角方面黄小蕾演什么都像她,她像任何角色,这是她的特点,她的笑容很有亲和力,把女主心气高的格格不入表现的很好,能够很自然的撑起角色。她眉眼很有特色,片中很多车内通过后视镜表达的戏份很考验演员对于角色内心戏的把握,要把开车时对路况的注意力和交谈时分出的精力通过眼神表演传神很考验表演功底。女儿打架后与前夫去学校时,把对女儿的担心和焦虑演的很自然,跟女儿在车内争吵后的那种自责和委屈的情绪也很能使人代入。另外扮演洋子的小演员爆发力很强,虽然整体比较平,但是跟黄小蕾在车里对峙的戏份眼神坚定,完全接住了黄小蕾的戏 📌高光台词 “如果都去读书了,那哪个种庄稼” “我就没有受过伤,我就喜欢一个人” “我这个人没什么文化,我就想多赚点钱给她用” “家里有大白纸我裁裁画画就好了,家里都有” “我不是唐僧,唐僧只想取经,我只想娶你” 📎整体看下来影片把单亲离异家庭的一些细枝末节都有考虑到,很多镜头的拍摄手法和角度写实又巧妙,让人惊喜,有时会觉得像是朋友视角在跟着人物进展。确实成年人经历的多,心路历程会慢慢变得复杂,而小孩子单纯,世界里都是对错,不会理解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结尾没有很好的交代,有点意犹未尽,但这就是生活

 7 ) 这不是洋子的困惑,是女性的困惑

也许这并不只是洋子的困惑,这是一个女性群像的困惑。祖孙三代,作为女性,这是一种被束缚的传承。而每一个女儿,都比自己的母亲更想挣脱束缚。 婚姻是女性永远挣不脱的命题,虽然电影开头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可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外表光鲜,满脸疲惫又无可奈何的母亲。婚姻是她一直思考的命题,从对爱情的向往,走入婚姻,然后又开始怀疑婚姻,直到如释重负的走出来。女主一直在寻找一种自己跟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她不愿意被动的停留在不适合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她主动离开自己的婚姻。可能这来源于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困惑,对自己的不自信让她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这并不代表自己不爱孩子,相反她的爱是一种隐忍,一种要让孩子去更好的地方的一种自我牺牲,一种默默守护。 一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又不全面,她不能理解母亲的行为,她只能认为这是一种单纯的遗弃。因此,困惑产生了。 外婆的困惑来源于封建思想枷锁的捆绑,以及对男人的失望,“因为受过伤所以更喜欢独处”。 妈妈的困惑来源于渴望思想的自由,以及不得不因为爱着自己的孩子,自我捆绑,陷入极度的爱与自由的矛盾中。 洋子的困惑则更单纯,来源于对家庭的耳濡目染,从外婆观察到自己的两个家庭,她不理解,为什么外婆总喜欢一个人,性格逐渐孤僻。为什么妈妈不要我,不能跟我生活在一起,而她的身边总有想跟她结婚的人。对于孩子,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理解。可是对于大人,又陷入到不知道如何解释,渴望被理解又没有恰当沟通方式的矛盾中。 最终,因为一次家庭聚会,电影用一种近似于荒诞的人际关系叠加的手法,通过酒精,让外婆放下了心防。妈妈饱含深情的一个吻,让洋子接受了妈妈的爱。理解没理解,还不知道。一个点燃了60岁生日蜡烛的蛋糕,让祖孙三代最终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电影最后,一个妈妈坐在车里的长镜头,妈妈丢掉了牵动整部电影线索的那本日记本,她放下了过去,生活继续前进。

 短评

海报和片名很能迷惑人,成片完成度太差了,看完是观众的困惑。

3分钟前
  • 金姬酱
  • 很差

初衷挺好,可惜虎头蛇尾,观感平淡,不痛不痒。开始不久房间大乱的剧情,以为是要承接《疯狂的赛车》,结果竟读起了母亲的日记。许多概念设置不错,但不知为何,最终选择了一种非常老套、保守的叙事来展开。尤其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取景地选在世界上最狭窄的城市盐津,却没有利用好这个极有特色的地景空间,非常遗憾。平日挺喜欢黄小蕾,也很期待她作为大女主,以一己之力撑起一部电影。看完发现她不常担任女一号是有道理的。结尾和《过时·过节》一个路子,不管之前有再激烈的矛盾,似乎转瞬之间大家就能好好坐下来一起吃顿饭了——反倒削弱了前面铺陈已久的、三代女性的困境。映后有观众问及女性主义的问题,导演的回答相当忌惮。其实把创作意图或所思所想大方地表达出来,无论观点是否一致,都更能收获观众的喜爱与尊重。#平遥影展@2023.1

6分钟前
  • 小学生任赢赢
  • 还行

【平遥电影展展映】世界首映。片名令人困惑,因为影片并非以女儿洋子的视角为主要线索,而是母亲视角为主,女儿为辅。而女儿也未看出有什么“困惑”,演得也一般。更多的是“熊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对母亲的怪罪和对成人世界的不理解。即使读了母亲的日记也并未理解其中的苦衷。看不到女儿内心的成长,因此片尾的饭桌和屋内各个家人的“和解”就显得刻意。影片留白过多,很多剧情未交代清晰。包括女主新男友的出现、为何放弃女儿抚养权、海外打拼的经历等。如能展示女主更多的过往、深入挖掘坚强女强人表面下事业家庭不能两全的无奈、伤感的心路历程,会更好。黄小蕾选角很适合角色,表演可圈可点,值得一个演员奖鼓励。两星半

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北影节,黄小蕾有点不太合适,她那场拒绝去跳广场舞的戏太不合理了,她完全就像个广场舞领舞啊。

11分钟前
  • 小乔
  • 还行

一个黄小蕾,一个倪虹洁,这些年演啥都一个样,风尘气太重,看到她们已经神经衰弱了。

12分钟前
  • 二火山
  • 较差

最后的和解给我整破防了。越是真相大白越是意难平。黄小蕾的演技太有感染力了,洋子新演员也很出彩。

15分钟前
  • 呀呀
  • 推荐

大人们估计是喝醉了,外婆拉着情敌说要搬过去一起睡,让外公睡沙发。爸爸叮嘱情敌说尽妈妈的好话,让他要对妈妈好。只有我偷走母亲的日记本,拒绝父亲的绘画本,把毛绒熊扔进江水,反感大人成天过不好自己的人生,还询问别人的生活。受过伤的人才会想一个人过,我们在最窄的城市里,找不到顺畅的通路。

19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黄小蕾演的很好,我已经忘记《人潮汹涌》里飒爽可爱的晖姐和《人世间》热情的乔春燕了!

21分钟前
  • 大聪明
  • 力荐

看到了吗,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天生具有完美的母性,而这不是罪。

23分钟前
  • 少女小偷
  • 推荐

【上海首映礼 in曹杨影城】(i人好惨,旁边一个大妈看电影一直讲话,手机也不静音,以为她自己好牛逼,我却不敢说她)为方言电影点赞👍👍。看的时候想起来了《春潮》和《水边维纳斯》,本片是近年来看的最舒服的女性主义电影。女主和大姐刷碗戏以及最后的饭桌戏都拍得很好,虽然是导演处女作,资金有限情况下还是拍得真实度和完整度很高且有亮点,我很喜欢。洋子偷看日记,揭开家庭伤疤,这种家庭应该很多,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没有各种伤痕叠加下女主的激烈反抗,只有继续生活。

24分钟前
  • Vans
  • 推荐

偶有闪光,黄小蕾是全片最大败笔。

26分钟前
  • 凯文·史派东
  • 较差

没想到李珏是本届平遥华语电影藏龙单元唯一一位女导演。她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观察,自编自导出一个关于母女三代人之间难以融洽的微妙关系和诡变张力的故事。三代女性之间的关系,同样应用于男性,这是东方式家庭的缩影,代际之间的缺乏交流无时不刻在让人疏离。电影也取景于云贵川三省交界,一个全世界最窄的城市:盐津,而电影也试图通过地域景观给出答案:一条路只能一直走下去 ,家庭需要沟通。

31分钟前
  • 茗政
  • 还行

打卡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第十五场。大概是本届藏龙单元未公映新片中最大的惊喜,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议题是当下非常热点的原生家庭伤痛,故事非常真实,烟火气十足,“丢失的日记本”通过儿童旁白的呈现方式简直绝妙,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的纯熟程度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观感引起强烈舒适,中国电影如果都这么拍的话,不会全部玩完,只会未来可期,预感本片今年院线公映后会成为口碑黑马,能进入23年个人年度十佳影片的级别,精彩、高级、牛逼!

34分钟前
  • About Time
  • 力荐

全片就像那本日记一样流水账,中式的所谓纪实却很丑的摄影,人物台词和动作都太刻意,那句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这种烂梗台词真写得出来啊,到最后一场吃饭戏明明应该最复杂,结果身边观众都在笑。对女性处境的表现让我非常不适,清明回村那一大段达到了每句话都让我反感的惊人成效,痛点全踩没有问题,问题是不能只踩在表面。洋子在饭桌上说你们烦不烦是为数不多的有趣的片段,结果接个黑屏。前夫的情书前后对比有点意思是剧本最大的设计点了。最后我总结一句:金典广告是本片最大赢家

37分钟前
  • 三州熑
  • 很差

最后的全家宴真是太热闹了 有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感觉 所有的矛盾与复杂最后不过是生活的点滴 也只是融入生命的长河一笑了之就可以了

39分钟前
  • 乐道子
  • 还行

本来想给三星,但映后导演的回答实在是太灾难了,导演想用一种取巧的回答来回避观众支出的非常不符合逻辑性的问题。。只觉得对观众不太真诚

43分钟前
  • 临江
  • 较差

剧本设计还是用心了,叙事有趣的一点是用女孩偷看母亲日记的行为,和女孩的口吻读出母亲的内心,同时交代了两边的视角和处境。而母亲与她老辈儿的婚姻也存在着镜像关系。剧作一方面想做城市与故乡的疏离,一方面想做代际关系的疏离,但似乎又都不太够。如果能再多分点戏给姥姥就好了,现在只给姥姥安排了两场戏和在对话中片面交代,少了些层次。所以到最后生日宴时,力道不太够。

4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代入感太强了,好像是把我的童年搬上了大荧幕

50分钟前
  • 摸摸翅膀
  • 推荐

挺会来事,片子还行,看了映后,导演很差劲。

54分钟前
  • 天桥西柚
  • 还行

[平遥5]最近学到的新收获就是 太过自我 不放弃利己的快乐 就收获不到家庭的快乐,而家人的情感尤其是和孩子之间 是年轻时付出多少之后收获多少的,自我的边界越强 就越不愿意为了家人的笑脸去勉强自己。但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也值得自私的快乐,不想勉强我的妈妈,也有些害怕以后被人勉强自己。另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互相能一眼看得出 装不出来 也藏不进去。另 给你爱情的人除了爱情什么都给不了 给你家庭的人除了稳定也什么都给不了 女性很难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且不去后悔 这会不会也是女性所面临的不公。

57分钟前
  • 嗷尼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