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

HD中字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地玄黄 剧照 NO.1天地玄黄 剧照 NO.2天地玄黄 剧照 NO.3天地玄黄 剧照 NO.4天地玄黄 剧照 NO.5天地玄黄 剧照 NO.6天地玄黄 剧照 NO.13天地玄黄 剧照 NO.14天地玄黄 剧照 NO.15天地玄黄 剧照 NO.16天地玄黄 剧照 NO.17天地玄黄 剧照 NO.18天地玄黄 剧照 NO.19天地玄黄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地玄黄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归往何处?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历时14个月,穿越24个国家,导演罗恩·弗里克(Ron Fricke)用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能够拥有的最壮阔最绚丽的景致——从远古到现在,从猿猴到人类,从荒无人烟的沙漠到震撼人心的宗教活动现场,从广袤天地带来的感动到婴孩单纯的笑脸给予的幸福,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意识到,这美好的一切正时时刻刻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全片没有台词,片名Baraka在古伊斯兰语中代表祝福,这也是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祝福与我们共同存在在这颗蔚蓝地球上的一切。烈女朴氏契约结婚传母亲湖The Bronx Bull老虎出更宰相刘罗锅不要杀我家族秘密黑猫警长第二部七十二家房客第七部青春之城空难余波潜水我们一家人百分之十第四季逆境突袭柬爱宝贝鲁比勾魂谷我们的父亲2020蜜之味血十三骇人命案事件簿 第十四季墓地鬼话快活四侠:真正的约鲁巴恶魔废墟守护者鸳鸯劫我们的父辈2013天使先生的使命同路前行芝加哥警署第十一季雷霆悍将速度与激情10城市猎人2014梅森探案集 第二季亡命橡胶园远山寻英雄大漠孤侠天堂:希望飞行物几回魂梦与君同生活大爆炸第十二季章鱼的猎物

 长篇影评

 1 ) 生死与自我

我有家、家有国、国有地球、地球飘浮在黑暗中,所以我悬于黑暗中。
我是谁?为何成为谁?
生死本无差别,若硬要强求,死更有意义,因生去留下灵魂,飘去黑暗。众生留下之灵魂终于黑暗。动物、植物、人,各式各样、千奇百怪,但终于黑暗漂浮。
爱因斯坦相对论之下,死本不存在,只是带给生的脉搏停止了,那么去研究脉搏就好了。生死也只是人类给死的状态起的名字。所以更坚信灵魂的生,非死。
灵魂若无法和肉体一同死去,所以是否有了宗教?
《BARAKA》开头结尾皆归于宗教,为何?
为何我开始接触基督教?我为我的灵魂。因为想给灵魂找个依靠。肉体似乎承载不了世俗的寂寞?
但看了《BARAKA》,我想还有最大的一点原因——人之渺小,天之无常。
自然瞬息万变,此时我在写日志,寝室室友在睡觉,美国的同龄女孩在上课?
光此时所及之地,就有多少寸土被照及,即有多少种肉体状态。但他们都渺小到可以被大海的某块面积转瞬一并吞没,于是,剩下的有灵魂的又漂浮于黑暗中吧。
我太渺小。但为何创造我?肉体上是父母所赐,抛开肉体,何来灵魂?从何而来?也许正是黑暗的力量。
黑吞并一切颜色,包容一切色彩,纵使千万个五彩斑斓的不同的灵魂想感染,也不足以撼动黑的外壳,我也不知黑是否有外壳。
也许是恩赐,也许是意外,我的灵魂依附在了这个肉体上。
形而上的不是现实的生存拐杖。
作为人在这个愈发胀裂,甚而将爆炸的地球上,作为一个渺小个体,由灵魂到肉体都极力感受这个黑暗下的地球、国、家、自己吧。
这样才不罔经历了人类创造的两种状态。

 2 ) 大而无当

影片可以概括为用宗教解决人类困境。
宗教被着力表现的部分是仪式,因此因信称义的新教被排除了,仪式最鲜明的原始宗教被大力表现。行为能有巨大的净化作用?我很怀疑。
人类困境主要提到的是人类在城市中的零件化,疏离以及极权之祸。这两点可以概括人类困境?我很怀疑

影片中一些明显的负面影像也是用极美的手法表现的,比如小鸡雏被扔入漏斗,快速镜头,没有挣扎,充满了几何审美的快感。这点在某种程度上和纳粹无异。但如果有赖于观众道德感的清醒,那么这种画面快感和情感嫌恶的矛盾可能会造成困惑感,进而形成反思。但联系到整片统一的画面风格,我不认为导演具有此等自觉,他只是在追求美的影像。所以,对宗教的表现也会局限在仪式上。
(可能有人认为此片是无关道德的。但我不认为导演想要脱离道德会选取纳粹等题材)

总之,此片野心很大,但没有相应的严密架构和内容自觉。

PS:这片对中国评价极负面。纳粹的镜头完了之后,紧接着一个某军政权,接下来就是人民大会堂了啊!(音乐延续)兵马俑类同于纳粹骷髅,极权之祸。

 3 ) 静观天地无常

//www.yuque.com/docs/share/79406813-3d93-4417-b511-c2ffdb9816ee?#

这部耐人寻味的纪录片,用一种冷静的观察视角,营造出超脱世俗凡尘的神圣氛围,一种我曾经在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中所感受到的意味,那是一种对于世间无常本质的静观。

影片的镜头从满天闪烁的星斗、高天的流云缓缓降下,看日升日落,天行有常,然后掠过吴哥窟、非洲土著聚落、恒河河畔、中东的平民窟、东亚的寺院,进入繁华喧闹、熙熙攘攘的都市,体察处身其间渺小的人类,最后又从矗立在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那些肃立的纪念碑中,回到包容万物的浩瀚苍穹,似乎在寻觅着,无常变迁的背后,是否有着永恒的真义?

导演的视角在天空与大地,在大自然与大城市,在无序与文明之间不停地摇摆,很难判定他到底更偏爱哪一个世界。也许在他悲天悯人的“天眼”看来,无常面前,普皆平等;两者都值得被爱,两者都需要关怀。

东南亚的僧人们,虔诚地履行着他们的修持仪轨;日本的持钵僧于闹市一隅坚守自我,默默地摇响铃铛;还有恒河岸边的洗浴者,麦加朝圣的虔诚信徒……记得诗人才子黄舒骏曾在《三跪九叩》中,礼赞过这样一种超然傲世的坚持。

然而,画面转向世间的残酷现实:现代化的养鸡作业,娇小的雏鸡们像《毕业生》里的Dustin Hoffman 不情愿地被传送带拖拉着前进一样,在流水线上被赶往未知的方向。他们被一双双无情的手摆弄、“检测”,甚至在他们柔嫩的喙上烧出烙印……这一幕惨剧,让人坐立不安、感同身受地痛苦非常。

接下来戏剧性的蒙太奇切换,则是高速呈现的人来人往的都市。从纽约的一座摩天高楼中俯视幽深昏暗的钢筋水泥峡谷下探,其震撼程度,并不亚于在美国西南沙漠中从天然的虹桥俯视真实的大峡谷……这就是人类创造的“奇迹”,“人造”的世界——一个机械化、组织化的高速运转的世界。而无论人类还是其他一切生命,困在其间都不得自由。

进一步,镜头在一个亚洲的废弃集中营中那样静默地摇过去。铺满整个墙壁的照片、成堆的破鞋与白骨、空旷破败的营房,述说着人们曾在此间承受的苦难。苍凉的女声吟咏中,间或有沉重而震撼的打击乐声奏响,也许是叹号,也许是问号。而那些死难者黑白照片的特写里,那些被掳夺去生命光彩的凄凉眼神,多么容易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无情的战火,在茫茫大地上烧过去……泪水,仿佛无声地落下。

片中出现了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的哨兵裹着厚厚的军大衣,默默地凝望着广场,凝望着世界流动。作为我们古老国度的都城,这里是太多历史与现实、苦痛与梦想的交点,反而处于一种令人玩味的失语的状态。正如何勇在《钟鼓楼》中问到:你怎么还不发言?

在无言的凝视中,时光静静流逝。音乐似有还无,却又实实在在地奔涌在观众的内心……这样一部没有一句台词的影片,是需要侯孝贤式的静观的。一切都在把我们带回遥远的时空原点,万物的本原。

让我们静下心来,静观无常,回归本然,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悲智观照。 相比Godfrey Reggio的生活三部曲: Koyaanisqatsi: Life Out of Balance(1983), Powwaqatsi: Life in Transformation(1988), Naqoyqatsi: Life as War(2002) 我更喜欢 Ron Fricke。

 4 ) 我們的全部


如果要用一句最簡單的話描述Baraka,那麼這部電影大概是由一連串的攝影作品剪貼堆疊起來的。攝影的取景用心,以及最新電影技術的運用,使得我們隨意在電影膠捲擷取任何一個片段,都可以是構圖完整、色彩飽和的獨立攝影作品。

導演選擇用新的技術、繞了地球一大圈拍攝,用最清晰而且直接的視角要觀眾直接感官人類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所以我們不難想像一些環保團體看到這部電影時將有多麼振奮,最真實的美麗的地球難得這麼完整而有計劃地呈現在觀眾眼前。電影不斷來回穿梭在人煙罕至的大自然以及熙來攘往的大都會,導演無疑正挑戰著我們所認知的這個世界。

讓這部片之所以沒有淪為典型國家地理頻道節目的原因,不僅僅是Baraka在表面上電影主線中並沒有專注的某個議題,更重要的是它一句旁白、字幕說明都沒有。現代電影發展中,重要的Direct Cinema強調的是直接讓觀眾「看」,攝影機代表著的觀眾像是隱形般消失在拍攝現場,但Baraka很明顯的並不僅是如此,電影中許多畫面其實是人為刻意營造出來的,例如東京電車站三個高校女生對鏡頭的凝視,這樣的畫面絕對不會是自然發生的。類似的場景,也出現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前為國家權力機器服務的士兵們,三個解放軍的凝視居然與三個日本高校女生的凝視如出一轍,脫開了這些不同社會身分、國籍身分的外衣,人竟然是如此地彼此類似。日本女學生也許不被國家權力機器「俘虜」,但她們有沒有沒有在更高層次中的社會價值體系中被「綁架」呢?於是乎,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攝影機前的被攝物,更多的是攝影機後面的那個(些)拍攝者以及他們的態度;也就是說,這部電影的重點並不是我們看到了什麼,而是去理解導演想要我們看到什麼、以及為什麼導演想要我們看到那些東西。

不能免俗地,Baraka對「現代性」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人的疏離與異化做了些文章。而被取材的對象也「很難免俗」地落在東京這個巨無霸都會怪物有機體上面。東京,是社會機器與城市淋漓盡致的完美結合,上班族、學生、無所事事的人所構成的公共運輸通勤者,因為人口稠密以及交通效率的理由,沒有選擇通勤模式的權力,只能跟著其他相同命運的通勤者在這個城市中像是一個個零件在標準化生產過程的輸送帶上來去自如,在科學模式上尋求最大的規律以及秩序。被視為集體、缺乏個性、沒有臉孔的個體們,各自選擇符合需求的輸送帶,被動地與社會機器的重覆性與機械性妥協,宛如影片中的小雞們在遵循資本主義的「商品價值」淘選制度中被分別等級。電影裡沒有旁白,但是電車裡通勤族的神情與目光,已經說了太多。值得注意的是,東京通勤族的那些影像並非完全自然呈現,導演在以快轉的速度放映的車站人潮流動景況之中,又穿插了許多刻意慢速播放的長鏡頭片段,聚焦在那些通勤的個體臉孔上,對一個看似集體的通勤行為做了微觀的寫實。

類似的議題,Baraka也以很大的篇幅處理了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中,資本家對「剩餘的剝削」,以及城市角落中「剝削的剩餘」。資本家夾帶著資本主義以及既得利益階級的某些「真理價值」對大眾勞力、也對大眾文化進行剝削,然後在商業機制中用以衡量一切的單位「金錢」以及「商業價值」便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唯一的判斷標準。於是,在資本階級對「剩餘的剝削」過後,鏡頭轉向那些在都會夾縫中以拾荒、撿拾垃圾,靠著「剝削後的剩餘」維生的那些人們身上。

關於電影的背景「音樂」,最常使用的是「地景的聲音化」,或者更精確地說,那些被準確全真地收錄的是「聲音地景」,在電影中與影像地景互為註解也交互作用。從瀑布滂沱的流水聲、部落裡原住民的吶喊歌唱聲,甚至是東京電車站裡時快時慢的影像與背景音樂的節奏呼應,都在無形中取得平衡。相較之下,都會裡的聲音與地景,就顯得無機而缺少平衡的和諧關係。

在Baraka的影像中,經常使用了不同文化而類似文化行為的對比手法,同時強調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共同性。所以我們可以在某些特寫鏡頭看到日本男人女人身上的刺青,下一個影像轉瞬間就換成委內瑞拉原住民的刺青彩繪。地景是自然環境與文化交互作用下的結果,但文化又由自然環境的條件樣貌以及與人的關係決定,在土地是固定的情況下,文化的流動以及衝突造成了地景平衡被破壞,這就是全球化體系運作之下的城市空間。於是我聯想到了班雅明的城市空間的廢墟性,似乎在香港九龍半島那個興建中的樓房鷹架在落日餘暉的空洞翦影,以及天空突然呼嘯而過的噴射客機(當時的啟德機場仍在使用)得到了無聲的呼應。

其他對文明以及現代性的反省,大概還能從集中營以及其他屠殺空間的「凝視」略窺一二。現代科技的進步本身並不是壞事,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使用它。科技可以是對人類生活有幫助的,但若以其他的態度以及動機去看待新的科技,就是對人類基本價值的一種戕害與壓迫。影片不斷重複的宗教儀式場景,就是人類對其生存的空間所持有的價值態度、以及與空間關係的具體表現。同樣的道理,都市或者自然空間的差異不在於空間本身,而在於人們認知空間的態度,以及空間與人們之間的相對關係。Baraka提醒了我們重新去檢閱這層關係。

電影的最後,是清真寺以及天主教堂的穹頂,是希臘衛城與夜空中繁星點點的宇宙穹頂,這就是我們所生存世界的縮影,人與自然與文化的三角關係,永遠就是我們的全部,而我們認知出來的空間地景就是這個全部的一種權力關係的角力過程、一種尋求平衡的具象成果以及縮影。

 5 ) 戴着脚镣舞蹈——关于《Baraka》的一点想法


天地玄黄
天地玄黄,这是《baraka》的中文译名。
想到《千字文》里便有了这样的记载。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祖先甚是聪灵。宇宙一词似乎便首先出现在中国人的字典里。据说,它从无中产生,像一个鸡蛋,突然在中间积聚的前所未有的力量下爆发,一分为二成阴阳、天地;时空却无限交汇融合。想到《山海经》里的盘古,想到《淮南子》,还有《老子》,想到古人关于“气”的玄妙而简单的论述。
还有这部《千字文》。
天,深青,谓之“玄”。
地,大抵是黄河流域的泥土的颜色,谓之“黄”。
“洪荒”是个什么年代?先人也不知道。好像近于佛教里“无始”的说法吧。
似乎可以辨明译者的深意。这自然只是一个适用于土著中国人的用法。但恐怕比起直译为《巴拉卡》来多些许情味儿。于是,当目光从静止的屏幕上移开,不禁要望一眼也许不再玄黄的天地,也许充斥着许多不安分因素的宇宙。
这里,自然不仅仅有我们这种“会制造并使用劳动工具的动物”。还有的,就好像那只猴子,闭着眼睛,很安适地享受温泉亲近肌肤,就好像那群飞鸟,从火山口的熔岩中掠过,就好像树叶,在寺庙的院落中很幽雅地轻轻飘舞,就好像,天地之间还有的其他大大小小的生命。我们已知的,我们不曾知道的。那亿万万曾经或者即将定居于地球的;还有其他可能曾经或者即将出现在宇宙另一个甚至几个几十个几百个角落中的。他们匆匆而至,又默默离开。他们互相配合着,好像在表演——那远比人类导演的任何一部戏剧精彩。
有时候,很感叹,怎么会有电视电脑电话这些东西,怎么会有轮船飞机火箭这样的玩意儿,除了奇妙,几乎找不到什么别的词语形容。
于是有人来纠正你,你,你的周围的,就是最微不足道的一枝狗尾草,还有,甚至只是一滴水,一丝光,一缕风,还有,宇宙的本身,时空的陵替,你们的存在,都不只是一个奇妙而已。
还有什么可以形容?
是,奇迹罢。
这一切,生命,本来就是一场奇迹。
再想想,玄、黄,最简单,近乎有些阴暗灰涩单调的色彩,却又丰富无限。
一直不知道“baraka”的真正含义。但想来,也许西人在截取这些画面的时候也是在讲述这样一个永远的主题。
舞 蹈
原始的部落。
虔诚的首领。
同样执着的人群。
用来说给上天的话语。
面向玄黄。
俯身。

圣河。
印度。
阳光的洗礼里。
密密的人群堆扎在混沌的
但最清洁的水里。
用它舒润肌体。
纯净
心灵。

寺院。
老妪。
端坐。
眼神透彻得一如少女的单纯。
却又依稀透着
奇异的光。
好像总结着
一般人
几生也看不到的东西。

僧人。
方方的步子
坚定地迈开。
鞋里
脚趾轻轻抬起
放下。
在一种节律里。
走在东京街头。
心无旁骛。

土坑。
万千个泥塑的生命。
一种奇异的殉葬方式。
祭奠一位杰出的暴君。
似乎没有人祭的残酷。
却是一场浩大
并且无比艰难惨烈的工程的
胜利品。
历史到底选择了一种
特殊的
记载方式。

巨大阴冷的房屋。
排列整齐的头骨。
惊恐的双眼。
寂寞的哀号。
历史的记忆
停滞在那些
也许不远
却恍如隔世的瞬间。
人流。
霓虹街景。
车辆来回,穿行。
地铁站的轰鸣。
忙碌迷离的眼神。
人们裹在风衣里,更裹在嘈杂的喧哗中。

加工厂。
车间。
长长的流水线。
小鸡
只是一件产品。
与机器下的食品服装电器无异。

温泉。
慢慢蒸腾着热雾。
温润潮湿的空气。
猴子
悠然
闭着眼睛。
依稀可见的
还有水气中升起的太阳。

火山口。
熔岩
滚烫。
飞鸟掠过。
在很高的天宇之间。
翅膀震动着。
飞向天堂。
很高很高。

风。
云。
变幻。
无边的天宇,
青灰的色彩。
高高的,不可及
却似乎实实在在游离
于我们身边。


水柱从天而临。
很儒雅
或者很狂躁地演奏。
在叶与叶之间
流淌。
所有的
被洗涤了的
还有
等待接受沐浴的。
一时间
都洁净无比。

河流。
好像没有目标地奔跑。
却一直向着海的方向。
或者是安静地
无声无息。
或者是很狂野地
嚎叫。
用自然赋予它的
最原始的力量。

山。
没有规则的形状。
却像是虔诚的教徒
一直坚守在同样的坐标。
有水与风
在它们之间
叫喊它们的姓名。

太阳。
其实并不刺目呵。
很泰然安静地
看它。
中年的太阳。
还有
后半生
更多的精力。

宇宙。
承载着每一元素每个细胞的重量。
已不再混沌。
150亿年。
这个年轻的生命
在每个充满魅力新奇的瞬间
张扬
无限生机。

仪态万千。
或者坐着。
站着。
走着。
跪着。
躺着。
闲着。
不同的生活状态。
同样的玄黄中
舞蹈。

脚 镣
首先想到的是其他,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知道一些的知道不多的。其他的生命。
它们中的一些被我们这些所谓的“万物之灵”所谓地支配着。比如那些荒芜的原野,还有无奈的森林;再比如,那些在跟死亡赛跑的珍奇的动物,还有,被我们玩弄在手掌之间的生命。
但似乎我们却不曾真正支配过他们什么。它们都是在每日的太阳的升落之中起来了,又安适地睡去了。事实上,跟它们中的太多相比,我们才是短暂无比的。
但它们好像也的确是被什么控制着的。鸟飞、水流,花开、风动,这些与等等其他更多的,在冥冥之中的奇妙的规则轮回中,也都是,一场音乐会里一个甚至半个音符,甚至是一个休止号,被规定好了的音符。他们很愉快,跳动;在玄黄的天地之间,舞蹈;在宇宙的某种奇妙,不可知的力量的支配中,戴着,脚镣。
又想到,我们。
用我们的舞姿,一群或者是很拙劣的舞者。
我们虔诚,或者是固执。
我们悠悠然,或者是忙碌。
比如,街角的僧侣,寺院中的大师,还有面向太阳许愿的部落群族,还有,印度河水中浸润着的每一颗渴望圣洁的心脏。
他们的生活在这样的信仰的光环中温暖无比。我们谁也不能说那是背负着什么负担,被什么羁绊着,无比沉重。因为当心中盛着一个有份量的砝码,行路的脚步会真正轻快起来。就好像踩着风。
但也许,那也算是一种意义上的脚镣。不是束缚住了什么。而是给了人一种依靠和寄托。不至于让步子倾斜到不知什么方向。有信仰的人们可以不在乎所谓的限制。最简单的例子,就好像僧人可以不茹荤近色。但日子却是没有修饰的泰然。脚镣可以锁住他的一些蠢蠢欲动的愿望,却为他打开了另一道其实一直只是轻掩着的门。
又比如,更多的我们。都只是无比短暂的一瞬间。即便无比骄傲无尚荣耀,甚至于几百年上千年以后还可以在某个角落意外拾到一页印有我们名字的残损的纸片儿。很早就有人向往有什么仙丹可以长生不老,也有人渴望有什么功名可以永垂不朽。现在看看似乎都有些可笑。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教人安心的,也许是,某一天,我们可以很平静却壮烈地成为玄黄的一角。
也不仅仅是某个个体。就是所有这些所谓万物之灵的人类们,比起时空的轮回来,也都只是单薄不堪一击的小角色而已。
我们的确创造了很多。但跟天地宇宙相比,我们的创造力实在显得贫乏幼稚。
我们也试图去征服许多,就好像现在我们张口闭口要作主人那样。但在玄黄之中,我们永远只是被支配的一群。
我们的脚镣若有若无。有人想挣脱。有人流了血。有人的血洒在地上。有人不顾一切地狂奔。有人只是平静地走。
就好像,我们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降落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点,用特定的姿态容颜,做着特定的手势。然后,有一天,化成特定的空气,或者泥土。化作,玄或者黄。宇宙之中。

戴着脚镣舞蹈
舞蹈者的姿态似乎,并且应该一直是高贵的,即使是有脚镣紧紧拴着的时候。
看屏幕跳动的时候,看到太多迷离游移的眼神,还有一些,是带着坚定自信的表情。
好像又跟那些所谓的脚镣无关。
想到很多人在选择或者是被迫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在不同的地方穿梭拜访。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近几年好像愿意往外面跑的人越发多起来。
比如,有人选择去澳洲。
朋友与之谈及日后再聚的问题。说“回来以后……”如何如何。只是,也许,甚至不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回来”。去那里,也不是想去什么名牌的学校,只是打算在那里过她剩余的大半生。开始她的全新的生活方式,她当然不会忘记她过去用来生活的房子,但她很快会不记得房子的盖法的。何况她也不需要。
而事实上,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而言,那座生活的最终寓所可能还没有出现。不一定是要离开这个国度,但也许是会到另一个属于他们的地方。我们的关于生活的所有的积累与尝试可能只是刚刚开始。不知道再过多少年,会浸没在怎样的生活状态里。就好像多少年以前不知道自己会降生一样。
我们一直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座城市,于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走过很多地方,人们漂泊,也向往,似乎永远有一个没有被发现的天堂。比如去澳洲,在那里住很久,到老了,望很广袤的农场,很漂亮的海滨,说不虚此生。或者一直流浪,到过很多地方,看过无数风景。我也说,好像没有愧对自己。
我们这样走着,匆匆忙忙。在一副银白色的脚镣的光芒里。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哪一颗星星,于是,人们就迫不及待要为自己寻找一处星座。想想,星星,终日面对同一个宇宙,似乎一样发光发热,一样转动。却也又并非永远如此。因为今天的,此刻的光芒已经不是昨天的,刚才的那一丝。
再想到,所有这些,僧人也罢,部族也好;上班族也好,战死囚也好;飞行的鸟也好,待斩的鸡也好;风也好雨也好水也好,太阳也好银河也好宇宙也好——所有的,都在安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但没有谁可以忘记,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舞者。
在很长久的所谓历史的隧道中,很多我们知道的以及更多我们不曾知道的在一幕幕交替着上演。脚镣冰冷的肤色,好像直逼我们的眼睛。然而,还好,我们都还是或早或晚或多或少的寻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们便说,其实那条所谓的灰白色的链子是一直这样横在我们世界里的,因为宇宙玄黄天地,它到底是我们存在的根基,就好像没有河泥没有黄沙人类无法降临。但,只是,它不是,并且永远不可能是我们把我们抛至所谓理想生存境界之外的东西。因为,寻找到自己的方向,足矣。天地太宽广,时空太悠长。没有人可以真正到达所谓的彼岸天堂。就好像鸟儿不可能永远在八千米的高空遨游,就好像树叶不可能永远在六月里的青翠中生长。但决不会因此而抱怨,说是什么东西束缚了它们的手脚。
属于我们的瞬间,苍天留得太少。
但属于我们的时间,却又是始于“洪荒”的整个宇宙苍黄的时限。即使我们化作灰土。
属于我们的尺寸,大地给我们的不多。
但属于我们的空间,却实际是整个宇宙任何一片等待人去栽种的泥土。
戴着脚镣,却依然可以,必须,并且虔诚而愉快地舞蹈。

 6 ) 观看的艺术很难找

1

天地中最神圣的地方,是性灵。

在看到尼泊尔的加德满都的帕苏帕提神庙,一个湿婆教的圣者在念经,两个破砖头就可以烧香,两个指头就把厚厚的经书撑起。如斯瓦扬布寺的工作人员一泼撒就用油画出了两个佛眼。哭墙的犹太人戴上了人造天眼。

鲁拜集里有一句诗,我找到一扇没有钥匙的门,我发现了使我看不见的纱幕。在麦加你就能看到很多妇女在亲吻没有钥匙的锁。就好像巴厘岛上的凯卡克舞,大家在卡维山圣泉寺里不知道为什么传导性的翩翩舞动着身体,倒伏成鱼鳞铠甲的模样。23分钟,33分钟巴西卡雅布族身上奇异的纹身。

如果关闭字幕看,根本就不理会它在世界的什么角落,那完全是另外一种体验。

2

厄瓜多尔的白色墓地和印尼的大城市聚居,没什么不同。满满当当,密不透风。似乎活人和死人,都受到高密度空间的困扰。

然而一个高野山的密宗和尚就可以不受打扰。他在东京新宿区的人山人海中穿行。那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和浮躁矫饰毫无关系,一个人的心完全内守。我们看到他嘴部在念经,我们看不到他斗笠遮蔽起来的眼睛。

近期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巴厘岛的凯卡克猴舞。Kecak其实是在模仿猴群的声音,check,check,check——是一种男子组成的合唱团。故事取材于罗摩衍那中罗摩与公主的爱情故事。 3

看到日本和尚的耳朵,我想到了孔子说的耳顺之年。耳顺就是所闻之物,能够顺从无为。老年人眼睛不太好使,所以依赖耳朵。让他们去做核酸就做核酸,让他们听报告就是听报告。这是一种好现象。内外趋于和谐。

我们还看到在美国大峡谷的巨大的空洞,透过这个巨大的孔洞,可以照见群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洞见,洞见就是要把东西望空,然后才能看到是东西。否则我们就永远会遮蔽。

还有在恒河边上看到烧尸体,我记得纪伯伦专门写了一部诗剧叫大地之神来谈这个事情,表示神人共乐。但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身败名裂的原型。正是意识到自己身败名裂,我们才有可能从幻灭中了解真相。

 短评

喜欢那段加速的车流与人流,熙熙攘攘,兜兜转转,停停走走,滑稽可笑得悲哀,如此匆忙,如此重复,规律到可怕,从哪里来,又要往何处?无尽迷惘。

3分钟前
  • 紙舞
  • 推荐

请注意,Tarsem Singh那部超级华丽的《The Fall》有很多镜头都是借用这部纪录片的……

7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把本片看成了风景人文片的你们是有多浅薄,历史,宗教,社会,自然等涉及得非常广泛,却浑然一体,不带任何隔阂,后半部泪点很多,贫穷孩子那段快哭了,导演的摄影机视角一点也不冰冷,相反美出了一种悲悯情怀,唯一一部我希望永远不会结束的好电影。

11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天地玄黄》,实在没有想到,有个如此拉风的中文名字。但是再贴切不过了。天地有大美。

14分钟前
  • 力荐

无非是各种自然景观、人文圣地的集锦幻灯片,美则美矣,难称佳作。是那种不需要导演编剧,只需要一个靠谱点的摄影师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拍出来的片子。

15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道法自然”,同样四个字,不同思想深度的人能看出不同的解释。本片也是一样,我觉得导演并没有在主动传达什么,只是忠实地记录,至于你能从里面看出什么是每个人思想与心灵的悸动,与导演无关。

18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据说是搞摄影的必看,俺不搞摄影就果然看不得么?前30分钟就睡过去无数次,拖了好几天才看完。中间30分钟流水线鸡仔VS.地铁人挤人,后30分钟战争、奥斯维辛、金边监狱、恒河边毫无遮掩的火葬场等等。还看到了没炸掉的世贸大厦内景。

20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整部片子没有期待的那么好。镜头最后没有凝聚成力量。单论摄像,BBC的《锦绣中华》就完全能媲美。当然,毕竟《天地玄黄》是92年的片子。

23分钟前
  • 熙寧
  • 还行

你知道看這種電影觀感是,啊我想去旅遊啊導演選擇用新的技術、繞了地球一大圈拍攝,用最清晰而且直接的視角要觀眾直接感官人類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最真實的美麗的地球難得這麼完整而有計劃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2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每一个镜头都美到极致,胜过一切言语以及文字!

31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完美运镜,镜头以及镜头之间的切换都充满隐喻,还有音乐的陪衬,适合在慌乱的中间用于禅修。生死、本真、现代、慌乱,各种矛盾和冲突交杂,国家机器、战争、快速发展。如何应对心灵的危机,如果放缓破坏的脚步,我们需要共同思考。

32分钟前
  • 尧耳
  • 力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用15寸笔记本看的无论如何都没法被震撼。。。

36分钟前
  • 安狄
  • 推荐

拍摄者是幸福的

39分钟前
  • Leito
  • 力荐

不喜的是不少地方的配乐,存在感过强了,一股使劲展现“看我多么震撼”的劲儿。最后一小时是真神作,想到克里斯马克x卓别林x雅克塔蒂。导演的意图也许可粗鄙解读为歌颂自然批判现代性,但正因为试图making a point,ironically,至少对我来说,那展现城市,工厂,世俗万象,被异化的人与被摧毁的文明时的剪辑运镜策略,反而相比前三十分钟里着重对那“自然神力”的描绘,显得远为生动有趣得多。

40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最美的东西都是具有神性的。

45分钟前
  • 一湄
  • 力荐

影像的虚假性 仿上帝视角 用配乐代替了解说 处处是强制性的仪式崇高感营造 剔除了环境音的真实 有意的华美摄影 强制的崇高间离感不言而喻 / 但都市流水线那一段非常棒 日常的异化感更有冲击力 反向感知 毕竟观众都是日常都市的 观看正向崇高(部落民族)就很被欺骗了 而日常才是特殊感受

49分钟前
  • 渡旻
  • 还行

看哭了。。苍穹有大美,音乐太强大。

50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人文纪录片,摆拍痕迹甚浓,大而无当,北京奥运会范儿。快进的日本和吴哥窟的戏份最多,奇琴伊察、吉萨金字塔、吴哥窟是这一生一定要去的神迹啊。

54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太想显示自己的牛X,往往显示出的就是装X

58分钟前
  • lakeblur
  • 推荐

个人觉得有一点点西方人用猎奇的眼光在看世界的感觉,但是整个的视觉效果还是非常好!特别是男人们在膜拜的那个场景非常惊人,很多镜头都是集中在宗教和自然的角度。

1小时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