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

HD中字

主演:朱莉·恩格尔布雷希特,Philippe Tlokinski,布莱德利·詹姆斯,马丁·布兹克,Patricia Volny,尼克·罗格勒,托马斯·舒查特,让·弗里兹,米罗斯洛·巴卡,格热戈日·马莱基,亚当·沃诺维茨,泽比纽·扎马洲斯基,马里斯兹·博纳泽斯基,采扎里·帕祖拉,斯莱沃米尔·奥奇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信使 剧照 NO.1信使 剧照 NO.2信使 剧照 NO.3信使 剧照 NO.4信使 剧照 NO.5信使 剧照 NO.6信使 剧照 NO.13信使 剧照 NO.14信使 剧照 NO.15信使 剧照 NO.16信使 剧照 NO.17信使 剧照 NO.18信使 剧照 NO.19信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PS可以,但要自然

越来越难以好好沉浸于电影之中,就像到了这把年纪随时都绷紧了警惕的神经,再没办法享受甜言蜜语。

越来越倾向于看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因为还有点真的。但总是带着审视——还原度有多高?所知的历史到底有几分是确凿无疑的?往往这两个问题的存疑度很高,于是,也很难对一部电影倾心。

且不说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历史上的Oleg Penkovsky为何叛变?所有叛徒都有目的,逃不过钱财名利及其衍生好处。他是主动投敌还是被英美情报局引诱招募,并不重要。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他对于苏联是卖国贼。历史上的Greville Wynne如果是好端端的商人,为什么要去当间谍?寻求刺激?金钱诱惑?很难想象一个普通人愿意和敢于冒生命之险。不管两个人各自为何,他们终究是两国相争的棋子,最终遭受囫囵,Oleg Penkovsky还遭到枪决。虽然维基百科上留名,但又如何?

而电影更是可笑。Oleg Penkovsky投书敌国就为了阻止赫鲁晓夫的冲动?一个对首脑不满的高级政府官员,为了世界和平,不顾妻女,决意成为孤身对抗祖国的“英雄”?Greville Wynne被请吃了一顿饭就决定引火烧身?CIA那个漂亮的特派员说了一句核武器威胁到的世界和平就在你手中,他就自信是正义的使者?两人在天鹅湖的剧场里心潮澎湃,Greville甚至泪流满面。两人在监狱里见面,双手紧握,Greville激动地告诉Oleg,古巴导弹撤销了,都是你的功劳,You did it!似乎他的牺牲换来了世界和平,改写了历史!这时候Oleg眼里充满了耶稣式的神光。但观众不会奇怪为什么克格勃会让他们见面吗?其实还有更多经不起推敲的情节,比如Greville作为商人拜访科技局以后Oleg不但第一天就请他吃饭,之后更是经常密切往来,做间谍的那么不需要避嫌吗?CIA和M16的两个联络人随便把Greville请到饭店吃饭就谈了国家机密,之后运作也不见保护措施,最后的逃跑计划也没几个人,还竟然让Oleg回家接妻女,英美两国的情报局这么不把克格勃当回事吗?

影片对于历史的修饰过多,PS的效果太假,以至于鼓吹西方世界观的意图太明显。如果由俄罗斯来拍这个事件,毫无疑问是另一个版本,当然现在俄罗斯是evil国家,也没人要看他们的电影。

 2 ) 普通人的悲鸣,只是时代悲剧中的一个音符

(转载请注明出处:WX公众号 耳塞君)

之前大家公认克里斯蒂安·贝尔是劳模,为了拍戏可胖可瘦。如今影视圈里又多了一位劳模——卷福本福。

耳塞君所看过的卷福作品中,《信使》应该是尺度最大的了

剃成光头↓

剃成光头全裸出镜↓

被一个穿着白大褂的男子用不明物体xxxx......↓

心疼一秒钟...

为了表现被囚禁之后牢房环境的恶劣,用纸堵窗玻璃洞这一段太传神了,当时真的感觉拿卷福演奇异博士这种略显面瘫的角色(纯属调侃,没有恶意)有点屈才...

所有这一切,都在突出这部影片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冲突。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冷战时期,古巴导弹危机前后。

其实关于古巴导弹危机,过去有不少相关题材的作品,比如《惊爆13天》,甚至是X战警(《X战警·第一战》)这样的热门IP。毕竟我们的世界,从未如当时一样,离毁灭只有一念之隔。

《信使》这部电影,并没有描写美(英)苏高层如何博弈,古巴周边如何剑拔弩张,而是从两位主角的经历入手,在侧面展现了冷战白热化期间苏美(华约-北约)对抗的过程和历史温度的变化。当然,影片也没有放过黑一下苏俄的机会。

卷福饰演的韦恩,本是一个普通商人,有着幸福的家庭,卷入这场漩涡后,受尽皮肉之苦不说,差一点就妻离子散。

潘科夫斯基虽然地位显要,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人自危,即使牺牲了自己和家庭,他也决意要把可能引发世界大战的情报传递出去,维护美苏之间武力的天平。

他们本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享尽天伦之乐,却不得不写下悲情的人生。

在这样一场冲突中,没有人是胜利者,牺牲掉的不仅仅是包括东西德在内两大阵营中上到决策层下至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更是人们对于不同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求同存异的思考方式。

二人起事之前,一同观看芭蕾舞剧《天鹅湖》时,奋力鼓掌,流泪,不仅是因为天鹅湖故事的精彩,更是这部剧像极了他们二人,渴望用自己的努力、勇气,向死而生,为即将来临的未知留下一个美好的结局。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里是五味杂陈的,在一个冲突的时代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没有人能成为赢家。

这样的内卷里,没有人可以选择躺平。

普通人的悲鸣,终究也只是时代悲剧中的一个音符。

如果要问避免历史重演的方法,有句官方反复提到的话非常有道理:棋逢难处需小尖。 稳扎稳打,等待时机,最终才为自己争取到选择岁月静好的资格

 3 ) 古巴导弹危机与赫鲁晓夫

早期美苏争霸大背景下的谍战小插曲。

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除了已经攒足了的国家民族自信,开始抱着相对包容的态度与西方国家打交道。赫鲁晓夫也深知虽然苏联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但在经济军事文化体育国家影响力等多个领域依然无法与美国全面抗衡。

所以赫鲁晓夫采取的策略就是以虚张声势为主,试图在各个领域用最小的代价换取美国花大力气应对,以此来消耗美国的国力资源。随后发生的柏林墙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基本上都是苏联付出了较小的代价扰乱了美国的战略布局。尤其是越战,让美国吃了大亏,中国也费了大力气,但统一越南后的越共毫不犹豫的倒向了苏联,简直让苏联赚翻了。

古巴导弹危机也是一次博弈,苏联早得知美国在土耳其部署了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但是苏联当时无论核弹头数量还是能打到美国本土的载具都远少于美国。如果这时候勒紧裤腰带,把经济重心全部转移到军事生产上来,对于刚刚在战后稍有起色的苏联经济将会是巨大的负担,很有可能导致经济体系急速崩溃,进而导致国家崩溃。但是如果不公开应对美国在苏联周边的核威胁,那么苏联政府依靠二战胜利凝聚的民心威望就会受损,华约里的一众等着跟着苏联老大喝汤的小弟们也会出现离心离德。

赫鲁晓夫深知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这个道理,于是想出个捷径,就是在美国眼皮子底下的古巴来部署核弹,这样就拥有了和美国“相互确保摧毁”的资本。赫鲁晓夫一面对外向美国示好示弱,一面偷偷的把核弹一批批的运到古巴,计划是部署60枚。在1962年8月美国得到了情报,在10月通过U2的高空侦察确认的时候,苏联已经部署完成了42枚核弹。

肯尼迪政府恼羞成怒,感觉自己被欺骗和侮辱了,随即部署了大量海空军封锁加勒比海,佛罗里达也部署了大规模登陆部队,全球各地的美军基地都进入了紧急状态。架势摆的十足,但美国并不想轻易开启赌国运的战争,当然,苏联更不想了,于是大家还是坐下来谈判。

结果就是苏联公开撤走了古巴核弹,随后美国秘密撤走了土耳其的核弹。单看结果,美国和苏联都并没有损失什么。但是苏联因此争取到了时间,随着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措施的落实,苏联逐步的具备了扩充军事实力尤其是核武库的经济基础,美苏在军事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小。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依靠吃赫鲁晓夫时代的经济基础老本,硬生生的把军事实力提升到美国之上,形成了苏攻美守的格局,也间接促成了后来美国抛弃台湾政权与中共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在这个历史大变局时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之间谍战也是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涌现出了各种经典案例。两边都想拼命获取对方情报,又都想方设法提防对手,在两边的一些著名的情报机构里,比如CIA,KGB,军情六处等,都有对方安插的眼线,双方你来我往的好不热闹。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情报人员任务失败暴露身份被抓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饭,有外交身份作掩护的还好最多也就是直接驱逐出境,但是非外交人员的间谍行为面临的通常就是酷刑甚至死亡。

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对待外国间谍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直接枪毙完事,有时候甚至连审判都免了。至于自己的间谍被对方抓到了,那也自求多福吧,国家没那么多空闲资源来管你。到了赫鲁晓夫时代,提倡与西方对话,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利益交换,于是互换被俘的谍报人员就有了可操作性。本片中的英国商人Greville就是依靠这种方式最终活着回到了英国,他也应该感谢赫鲁晓夫,要是还在斯大林时代,大概率直接拉树林子里枪毙完事。

在影片中只出现了短短几个镜头的赫鲁晓夫其实也是个有意思的人。他主政苏联虽然只有9年,但就在这9年里,苏联在某些领域逐渐赶上甚至超过美国,逐步成为两极格局中的超级大国之一。在他去世后,虽然苏联主流媒体很少提及,但依然有不少民众自发对其悼念,这在苏共领导人的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倘若赫鲁晓夫多执政几年,或者他的继任者也能继续按照他的模式来领导苏联,恐怕现在依然还是美苏两极格局下北约和华约对峙的大局面。

苏共历任领导人都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家庭,没有一个是富豪或勋贵二代,赫鲁晓夫也不列外,他父母都是贫苦农民。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并且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成功站到了苏共领导层的C位,他依然保留了性格中幽默和相对宽和的一面。

有个小故事,一次在苏共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在发表演讲,历数斯大林时期的各种错误。这时候从台下传来一个小纸条,上面大意是“既然你认为那些是错误,为什么当时不提出来呢”。赫鲁晓夫看完并没有生气,拿起扩音器大声的读出了纸条内容,并且问是哪位同志写的,请站起来。问了好几遍都没有人回应。于是他说:我当时和你面临的情况一样!

 4 ) “请让我成为双面间谍,如背叛誓言,杀我全家”

MI6和CIA告诉Oleg Penkovsky,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两国政府授予了他上校军衔,图为Oleg Penkovsky试穿两国军服,但实际却是在忽悠他

Oleg Penkovsky最先接触的是美国,他在美国大使馆外游荡了几个月也没找到机会 ,根据加拿大1991年解密的档案显示,Oleg Penkovsky曾两次试图通过加拿大外交官传递信件,但被对方拒绝,据所承报告,当时递给加拿大外交官的信封里除了导弹情报,还有写给Eisenhower和Kennedy的私人信件,后来如同电影里展现的,终于跟美国接上头了,但美国并非没合适的联络人,而是Angleton不相信上门投诚者,美国没音信后,遂与英国接触。

1963年5月,Greville Wynne在莫斯科受审

Greville Wynne二战时并非普通士兵 ,而是加入了军事情报部门,退伍后至迟1955年既被MI6招募,当时他有两家贸易公司,均由MI6出资成立,Greville Wynne一直认为自己是名间谍,但从最后被当成弃子来看,MI6只是用他来掩护其他联络人,Greville Wynne并未参与到Oleg Penkovsky的逃跑计划(因为并不存在逃跑计划),他是在匈牙利参加贸易展会时被捕,此前MI6并未警告过他。

Greville Wynne后来曾写过回忆录报复MI6(部分内容存疑,但关于其二战及退伍后的经历有佐证),后被MI6御用史学家反驳,认为Greville Wynne只是个平民,“He had no previous intelligence experience or training”,没证据?是的,没有其他证据,MI6一直坚称Greville Wynne只是平民,是爱国热情驱动他参与这一伟大活动,实际上Greville Wynne只是个替罪羊,KGB一开始也以为钓到条大鱼,最后发现就一小虾米,遂同意交换。

1963年5月,Oleg Penkovsky在莫斯科受审

Oleg Penkovsky是个官迷,驻外的时候因为上司挡路,曾向驻在国的其情报机构举报上司是间谍,Greville Wynne回忆,Oleg Penkovsky最喜欢听的就是“你将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并且非常渴望与大人物见面,Oleg Penkovsky曾让Greville Wynne安排跟英女王的会面,“I must talk with her, Greville. She ought to know what I am doing for the cause of peace. I'm sure she will speak to me”,还有传言说Oleg Penkovsky跟Kennedy见过面。

他也并非从家中被带走,1962年10月,Oleg Penkovsky被KGB从国家科委大楼接走,而此时的KGB在几个月前就已经知道Oleg Penkovsky是个鼹鼠(KGB说法,实际更早)。

Oleg Penkovsky被捕后写的忏悔信曾提议让自己充当双面间谍,认为自己还有价值,“我能从敌人那里获取比我出卖还要多的情报”,如果背叛誓言,或提供虚假情报、低质情报,“请杀我全家”。

英国在早期承诺的逃跑计划是,会派一艘潜水艇来接他们全家……

实际上,英美均无实际意愿助其全家逃跑,Oleg Penkovsky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他能接触到苏联当前的情报和战略思想,他们认为离开莫斯科后的Oleg Penkovsky将失去价值。

行动成员之一的Joe Bulik终其一生都未曾原谅CIA,他在一次会议中,问及Oleg Penkovsky被捕前如果发现苗头,我们会救他吗?

Joe Bulik回忆说“他们从未想过帮Oleg Penkovsky一家逃到西方世界,他们给我的回答是……我们不会去干预他的命运”

花絮:

关于Oleg Penkovsky的被捕,如果不存在阴谋论,我印象里下面这几个渠道会让KGB怀疑有内部有鼹鼠:

美国方面:陆军参谋长情报顾问William Whalen、国家安全局Jack Dunlap

英国方面:海军大臣Tam Galbraith私人秘书John Vassall、MI6的Frank Bossard和George Blake(由于他的叛变,Chisholm夫妇的真实身份被KGB掌握)

如前所述,Oleg Penkovsky不只Greville Wynne一个联络人 ,英国外交官Ruari Chisholm(MI6驻伦敦情报站站长)的妻子Janet Chisholm就是其中之一,Janet Chisholm早年曾加入MI6,是Ruari Chisholm的秘书,两人结婚后,Janet Chisholm从MI6辞职,在选定Oleg Penkovsky的联络人时,MI6认为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Janet Chisholm应该不会被怀疑。

1961年12月30日,两人曾有一张在公园内交换情报的照片,跟电影里Greville Wynne与Oleg Penkovsky家人碰面类似,只是以糖果盒做为掩护,也就是这次会面,让Oleg Penkovsky进入了KGB的视线(KGB说法,苏联解体后,曾有一份1961年1月两人交换情报的录像被公布)。

后来如KGB所言,经过缜密的侦察,发现了Oleg Penkovsky出卖祖国的铁证,但实际上1961年1月KGB就已经拍到两人交换情报的照片,为什么会在一年多后才进行抓捕?

不提George Blake,Chisholm夫妇的密友,《The Daily Telegraph》记者Jeremy Wolfenden就是KGB间谍(先被MI6招募,后被KGB策反,他还娶了Chisholm家的保姆)

曾负责在Greville Wynne回国后进行询问的MI5高级官员回忆说,Greville Wynne曾提起一件怪事,KGB在审问他的时候,曾追问他一个名字很怪的东欧间谍,Greville Wynne一直说不知道,后来KGB放了一段两人的录音,Greville Wynne说这不是间谍,是MI6在伦敦为Oleg Penkovsky安排的妓女,但Greville Wynne随即反应过来,两人这段谈话发生于1961年5月。

KGB伦敦情报站站长曾在纪录片中说“第二总局的朋友告诉自己,Oleg Penkovsky不是被偶然发现的,我们一直都知道他”

KGB第一总局假情报处处长曾告诉一位密友“刚到假情报处任副处长时,处长曾经告诉自己,Oleg Penkovsky实际刚被MI6招募,我们就知道了,他是被西方鼹鼠出卖的,为了保护这名鼹鼠,我们一直在看着他们玩,当处长后,我曾在一份档案中看到1961年10月的申请表,是关于更换Oleg Penkovsky家监控设备的”

1965年,CIA曾出版过Oleg Penkovsky的日记,但就连美国人、英国人都觉得这太特么扯淡了,编也要走点心呀。

真真假假,故步迷阵,情报界上的事,没有人能真正说清。

 5 ) 抉择不悔,无惧卷入

有关政治类的题材,敏感都在所难免,尤其是那个年代,抛开赫鲁晓夫以及核指令,也没有几个喜欢美国吧,况且在利益面前,没有绝对的朋友和对错。因此这波我站俄罗斯,毕竟社会主义yyds。 优秀的影片就像浓缩的著作,使人乐在其中,获益无穷。比如站在商人的角度看世界就挺有意思,“哪里都需要机器,机器都需要零件”,也只有他们可以响亮的说出来,毕竟满眼只有钱那么简单。 一个间谍的请求:合理使用给出的信息,不是作为战争的武器,而是和平的工具。这话无法不令人动容,当我们什么都决定不了的时候,只有相信爱的奇迹。 普通公民突然与国家命运挂钩是个什么样的体验?荣幸之至还是惊惧不已?能确定的只有悬在头上的那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就像忘掉身份全身心的观看天鹅湖那样,工作变成享受,生活也将充满乐趣。不过刻意隐瞒,总归会在亲密的人面前露出端倪,这怕是拆穿伪装的最利锋刃。 感谢“维恩”对艺术的献身,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瘦骨嶙峋,同时致敬所有对和平做出贡献的人。 推荐大家看《悬崖之上》这部电影,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愿世界无核,硝烟不在,永远和平。

 6 ) 标题取得太听话了

信使找了半天一直是09年的美国片。铁幕行动一下找到了,真是红色遗毒活该千年,千年大计一个笑话!!!-cxnnxnnxnxmagnet:?xt=urn:btih:AD5B9377511CDADEEC881E99E48F072D52252694magnet:?xt=urn:btih:64E659CEB5F419AE2534B5671ED9E0981094DFABmagnet:?xt=urn:btih:5A7FDBF76B7FF844972B5FC2A19FE939203D8D72&dn=The%20Courier%20%282020%29%20%5BHindi%20Dub%5D%201080p%20WEB-DLRip%20Saicord.mp4magnet:?xt=urn:btih:6719A45159A25B5679D637D365C223503F9816CA&dn=The%20Courier%20%282020%29%20720p%20BluRay%20x264%20-%5BMoviesFD%5D//www.xbsee.com/play/521540/67-0.html

 短评

3.5吧,怎么讲,很复杂,也不是不好看,其实是好看的,但是呢这种好看不是愉快的那种好看,然后因为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所以你也不能讲说是没有必要,就前半部分我真的会给五星,非常有意思整个节奏啊表演啊故事都很有趣,但是后半部分就真的特别痛苦,我盼着赶紧结束吧,太不舒服了,但人真实事情就是这么个过程你也没办法改变历史,所以也不能讲什么这都是何必呢,毕竟这么拍也没有错,不过我在想是不是能改编得稍微让人舒服一点啊?没被感动到甚至说有点痛苦,我真的只是想看个间谍爽片,我上了一天班回来看个这种片我今晚就不会开心嘛。不开心啊!!!!!康伯巴奇!!!!!(出来还遇上做影片调查的,我非常脑残的脱口而出我纯粹是来看康伯巴奇的🥲)当然来康伯巴奇表演值得五星,那绿眼睛在黑暗的电影院里越发美丽了🥰

5分钟前
  • 巨米雨
  • 推荐

The.Courier.2020.1080p.WEBRip.DD5.1.x264-CM

6分钟前
  • Zcc911
  • 推荐

两个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人,在热血和愚蠢中踏入修罗场,却在友谊与激情的支撑中超越凡人,重新做人。伟大的故事,伟大的情感,无论是美国代表的西方自由世界,还是苏联的极权通知,都在两个人的理想与真挚下相形见绌,人类最珍贵的情谊在双重的灭顶威压下闪烁光辉,这是超越任何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的力量,无数帝国化为灰土,唯有理想与激情留存人世。致敬!这就是超越传统间谍片的升华之处。

7分钟前
  • 张星翰
  • 力荐

电影中心思想:珍惜老婆!(最赞的影评为啥不能转发呢?比电影本身精彩!联想到福赛斯的《魔鬼的抉择》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政治就是一种艺术,博弈的艺术、谈判的艺术)

12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推荐

卷福贡献了丰满的表演,减重和监狱的几场审讯舞台感十足。主要是后段情节拖沓,尤以探视戏为最。那个年代,应该留给我们的不只有反思,历史也不仅仅是成王败寇,勇者屠龙,龙可以假装成勇者,勇者也可以变成了龙。

16分钟前
  • wallace李
  • 推荐

零碎粗糙,割裂感强,大量废笔和distraction,人物塑造失败,真实感弱,无法有效呈现严肃议题。(另外希望欧美导演不要这么想当然地assume己方观点判断的普适性,仿佛根本不需要费力气解释为什么一个身居高位功勋满身有妻有崽的苏联人会忽然决心为了世界和平投诚。(同理仿佛根本不需要解释为何oleg第一波试探性入伙后执意指定这个完全没准备继续的业余接头人,是assume观众都会面带微妙的笑意在脑中补足原因还是怎样。(另外资料片里的原型人物即便在谈笑看起来也已经broken beyond repair,演员…和真人差距还挺大的。

17分钟前
  • Finrod
  • 还行

虽只二人,改变已始。(和Oslo讲的的变化却不同)

18分钟前
  • CJM
  • 推荐

难得一部英语片里的俄国人讲俄语而不是俄式英语,不过剩下的一些细节上明显的纰漏就很遗憾了:且不说妻子的角色在影片里相当尴尬,潘科夫斯基的动机还被符合当下话术地从对苏联失望变成了“世界和平”,他的情报也并非缓和了古巴导弹危机而是让美国看穿了苏联的底牌

2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三颗星送卷福的表演和为角色而牺牲形象。一颗星送这位英国人为世界和平甘愿做间谍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于作品延续英伦谍战片严谨工整冷峻特色。剧情紧张程度不够有些平稳特别是苏联那段本应出彩的可惜没达到效果,除主角其他人设没交代清楚

27分钟前
  • oh la la
  • 推荐

开镜告知真实事件改编,说明希区经典西北偏北至少在故事起点上是有据可依的:现实之中一位无辜商人真会突然被卷入谍战甚至还能居功至伟!当然,情节展开与叙事风格上要大相径庭改走卡雷写实残酷路线。但问题也正是因为缺少了浪漫奇情或曲折跌宕,使得对于主人公某些胆色和壮举的叙述无法引起观众共情。是,他选择承受风险接受任务,后来冒了更大风险重回莫斯科去搭救朋友!可风险和抉择都是观众无法融入的内化物,外部矛盾由于事件性质决定了又不可能存在揪出内奸这种悬念戏码,出于保守立场对家庭婚姻的坚贞又不能开辟浪漫线索,于是居于核心篇幅的谍战主戏被迫陷入到卡雷所言关于写实谍战最主要的创作困境:一方面要去神秘化和去浪漫化,可同时仍需将其装配成一个好故事。只有天才才能将二者得兼。卡雷谦称自己不是天才,本片导演自然更加不是。

2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站在西方的角度拍的故事

30分钟前
  • 芬芬达
  • 还行

天鹅湖那段很棒啊。当一个人坐在你身边和你一起看完天鹅湖,和你流下同样的眼泪,你确实难以再仅仅把他当做一个工具人了不是吗?他已经是你的朋友了,你已经不可避免地在乎他了。不管人类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至少我愿意相信人类是这样的。

34分钟前
  • phoebe
  • 推荐

为真实的、善良的、勇敢的人立碑,是活着的平凡人的责任

35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推荐

看了首映,天鹅湖和最后两个间谍监狱一见拍的都很克制,这两段特别好。饰演潘考夫斯基的苏联演员很棒。 CIA和MI6的两位领导则非常假。卷福为这片受到脱相也是牺牲不小。

39分钟前
  • 伊苏林迪夜光蟲
  • 推荐

我强迫症式的努力啊,我该拿你怎么办?—— 类似题材的电影,比起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信使》,还是虚构的韩国电影《铁雨》让我更喜欢。最后的结局联想到《间谍之桥》。

4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谍战片...拍得不错。 一套套的理论,把苏联叛国间谍都合理化了。把霉国美颜得有点过头了...居然感性得出位去胁迫英国政府去营救人质。影片配乐很棒,福卷发力的表演。4星

47分钟前
  • bugz
  • 推荐

接了这么多2020年的片hhhhh

51分钟前
  • 隔壁三大爷
  • 力荐

邪恶苏俄最终还是解体了,这是生活在当代人们的一大幸事

52分钟前
  • 神气猪🌈
  • 推荐

电影最糟糕的地方在,一个有妻有女的苏联高官为何投诚西方?居然一点都没交待。算是西方常年自以为是的教育和信息的胜利,自己就是正义。

57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还行

卷福太敬业了,演得特别好。芭蕾那一场和监狱会面太动情了。美国女演员不适合这片子,气质格格不入。

59分钟前
  • 大脸颜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