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教宗

完结

主演:裘德·洛,黛安·基顿,西尔维奥·奥兰多,斯科特· 谢泼德,塞西尔·德·弗朗斯,哈维尔·卡马拉,露德温·塞尼耶,托尼·贝尔多瑞利,詹姆斯·克伦威尔,伊格纳齐奥·欧力瓦,塞巴斯蒂安·罗奇,丹尼尔·维维安,莎拉·拉扎罗,盖伊·博伊德,安德烈·格雷戈里,简·霍格,蕾娜·莎尼

类型:美剧地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16

 剧照

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2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3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4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5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6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3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4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5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6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7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8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9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 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 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 二刷了一遍,发现第一稿中有很多遗漏的地方,于是又跳看了多遍后,写了这个扩充版。全部九万多字,分成了四篇发出来。 比第一版的四万字多出一倍。补充了多条线索的解析,第一版原有的部分也做了不同程度的扩充。有不少新增的线索也是嵌入到原有部分中的。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不会再改了。 说在前面:我对天主教不了解,如果出现对天主教传统的误读,请见谅。另外圣经引文中,括号内的字是我加的。并且引文可能也不太规范。有很多猜测可能是脑洞,主要是提供一种解析思路。 文中有些内容和发现来自网络,能确定出处的,都在附注中标注了出处,感谢原作者的解惑。 【梦与世界】(按镜头时间顺序解析) 第1个梦(神性之梦) -------------------------------------------------------------------------------------------------------------------------------------------------- 一切从一个梦开始:教宗从由无数的小孩构成的金字塔下爬出,独自面对黑夜的广场(空旷孤寂),而个场景是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广场(圣马可大教堂的寓意以后再分析)。 猜测:是暗示莱尼的出身来历——直接来自于上帝的差遣(后来莱尼曾说“上帝在威尼斯”)。孤身面对空旷无人的圣马可广场,即是暗示着面对宗教在近代的衰微。 而这个小孩金字塔这个意象可能还有其圣经背景。 新约里说“门徒中间起了议论,谁将为大。耶稣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就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自己旁边, 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上帝),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 可以看出,门徒争大小,正是对应着剧中主教们争教宗之位这件事,而小孩则是对应着莱尼。这似乎是在暗示:莱尼的是奉上帝的差遣来掌管教廷的(接待这小孩子……就是接待我……接待那差我来的),所以莱尼是“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教宗)”。 而无数小孩构建的金字塔,其圣经背景则可能是来自这一段“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摸他们,门徒便责备那些人。耶稣看见就恼怒,对门徒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就是说,在天国还有无数的孩子,莱尼只是这次奉差来的那一个。 第2个梦(梦醒,睁眼看见基督倒置) -------------------------------------------------------------------------------------------------------------------------------------------------- 睁眼看见“基督倒置”这一段,很有象征色彩。猜测:似乎是在暗示,在现实世界中基督的教导已被倒置——当然,我不了解天主教,不知道在天主教中基督倒悬有什么含义。不过单就图像意义来看,“基督倒悬”似乎不是什么太好的象征。 虽然据说圣彼得最后殉教时,是被倒钉十字架的(以示自己不配得享与基督一样的荣耀),并且圣彼得也象征着教廷的基石。但从后面的剧情来看,圣彼得的典故似乎和此处的“基督倒置”的象征关系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莱尼其实仍在梦中,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莱尼潜意识里对教廷现状或世界的认知。

基督倒置

起床(圣灵降临?) -------------------------------------------------------------------------------------------------------------------------------------------------- 起床这一段镜头给的很精彩,耶稣像与莱尼形成一幅圣灵降临的画面。似乎是在暗示莱尼直接来自于基督。并且,这一镜似乎还有一种含义,镜头里“受难基督”像不动,莱尼坐起,形成“圣灵降临”的图像,其动态关系是“人向神靠近”。而基督受难一般被理解为,神赐下的恩典(即:神主动向人施恩)。所以剧中的动态关系似乎在暗示:在“人神和解”的行动中,神早已伸出了手(基督受难),现在轮到人完成人的动作(向神靠近)。

圣灵降临

收音机 -------------------------------------------------------------------------------------------------------------------------------------------------- 接收信号不良的收音机,由于有背景音乐存在,所以只音乐听到收音机里似乎是在放某种圣乐,由于信号断断续续,最后似乎蹦出了一小段流行乐。 猜测:这一切似乎是在暗示,教廷对来自上帝的信息接收不良,甚至误将一部分世俗流行观念当成来自上帝的信息。所以真正的寓意就是“对于来自上帝的信息接收不良”。 而莱尼上任后的第一个正式命令就是:“梵蒂冈电台的信号需要改进,信号接收差得我无法接受”。 后来莱尼独自祷告时(斯宾塞企图自杀后)曾说“神无限沉默”,但立刻身后的收音机想起了杂音,打断了莱尼的祷告。并且下一个镜头是俯拍城市并伴着直升机螺旋桨声与地上的教堂钟声,这一个画面接的莫名其妙看不出对剧情有什么推动,怀疑是在暗示玛丽姐妹的到来,但这个意思极为隐晦。所以更像是借由这个画面在回答莱尼的“神无限沉默”,意思是上帝这次不沉默了要借由莱尼成就大事。 所以画面里的螺旋桨声更像是“上帝计划”如一个庞然大物在振翅而来,而地上的教堂鸣钟迎接。也可以理解为上帝的计划时刻都掌控着人间。 而在后面的剧情里,但凡涉及到与莱尼有关的,无论是收音机或通讯器具或对话时出现的杂音,都似乎在提示——这是来自上帝的信息。(如果没记错的话,后面大概出现过2次,一次是出现在与死了妹妹的苏里修女的对话中,一次是出现在非洲之行后的“神罚”祷告前。) 年轻的教宗(点题) -------------------------------------------------------------------------------------------------------------------------------------------------- 年轻的教宗带领一群老人。猜测:“年轻的教宗”的对应词句就是“年迈的宗教”,前面接收不良后来收音机就是对“年迈的宗教”的揶揄(年老耳背)。 值得注意的是:莱尼的导师斯宾塞和教务大臣沃伊洛不在这群老人中。 教廷群像 -------------------------------------------------------------------------------------------------------------------------------------------------- 教廷群像中值得注意的是:斯宾塞和沃伊洛仍然不在场,并且出现了几个似乎有所意味的设置。 A 古铁雷斯。所有人都是三两而立,只有古铁雷斯被被一群人白罩袍青年环围,查百度说古铁雷斯的职务是大司仪,那么被人环围倒是有点道理,可能在交代司仪事项?但全程古铁雷斯只是伫立,也没说话不像是在交代司仪事项。难道他这个职务在天主教里有什么特殊说法?或者是暗示古铁雷斯的圣洁。 B 杜索里埃。他是莱尼的好友,但在群像镜头中反而没有什么特殊设置,不过他背后站着三个黑衣年轻人(职务不明)。 而随后出现的阿特森圣职长旁边同样有三个黑衣人。而杜索里埃和阿特森的共同点是两个人都是同性恋(杜索里埃是双性恋),而后来杜索里埃似乎接替了阿特森圣职长的职务。 考虑到这组群像镜头仍然是在表现莱尼的梦境,所以猜测:这有可能是在暗示莱尼在潜意识中已经意识到,古铁雷斯的圣洁,和好友杜索里埃堕落(后来通奸毒枭情妇)。当然这可能有点过度阐释,实在是因为古铁雷斯被人环围的设置太扎眼了。 C 之后还出现了一个长胡子的嬷嬷(对天主教的职务服饰不了解)?但看不出什么明显的象征,也许和后面出现的长胡子的女人的油画有关联(但也不太像,这个修女虽然经常出现,但几乎是背景人物)。 D 母与子的幻象(两个貌似祷告或愁苦的修女,莱尼坐在中间,这时出现了母亲的幻象) 值得注意的是:母亲幻象所显示的环境是在室外(之前的镜头几乎全是在室内),草地、树木、半裸的母亲,这似乎都在暗示着“伊甸园”。并且有趣的是还出现了小孩(莱尼),但小孩与母亲并不同画,而是分处于同一场景的两个镜头里。似乎在暗示,母子的分离状态。这个涉及到蒙太奇理论,大致来说,就是同画预示着人物的关系紧密(电影里大量的恋人如果同画,则表示关系和谐),如果分处两个镜头则表示两人中间存在障碍。 而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幻象中只出现了母子的形象,但没有出现父亲的形象。这种关系,在后面的情节中多次重复,比如:莱尼见冒牌父母时,嗅的是母亲的气息;作为精神之父斯宾塞形象的正面性,要弱于精神之母玛丽嬷嬷。 但考虑到母亲出现的场景极像“伊甸园”,所以这里的母亲形象应该不是在暗示圣母,而是在暗示“人母”夏娃。查百度时发现“神学家卢德维格·奥脱(Ludwig Ott)认为玛利亚是人类服从的代表,和夏娃是刚好相反的象征(摘自百度)”。所以,如果按这种观点,则后来出现的父亲,也应该是象征着“人父”亚当,并且都是“(对神)反叛、悖逆”的象征,所以莱尼的亲身父母都是反叛传统的“嬉皮士”。

伊甸幻象,分处两个镜头的母与子

E “神圣牌”饮水机 这是一个显得有点荒诞的设置,但很可能来自于耶稣在十字架上升天前的那句话“我口渴”,所以这是莱尼在潜意识里觉得灵性“口渴”;同时也可能是象征着耶稣的作用——耶稣象征着磐石涌出活泉,而圣彼得被认为是教廷象征,并在圣经里也被称为“磐石”(耶稣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所以教廷里出现饮水机也可能意味着:今日教会这“磐石”要涌出“活泉”(即后面的布道);当然,也可能是反讽,因为是台饮水机,而不是喷泉。

神圣牌饮水机

片名(口与眼) -------------------------------------------------------------------------------------------------------------------------------------------------- 镜头中莱尼只留下口与眼,可能暗示着这是一部关于教宗眼中的世界,与教宗的言行的剧集。 也可能来自于耶稣的话: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 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眼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也代表心灵) 同时,莱尼裂开的嘴也可联系最后一集布道时那句“上帝是一条裂开的线”与“上帝微笑”来解读。 雨与梦中神迹 -------------------------------------------------------------------------------------------------------------------------------------------------- 广场上信徒冒雨仰望,莱尼伸展双臂——第一个神迹“雨过天晴”。 关于雨,在第10集莱尼吓小孩时曾说:“现在在下雨,只能说明你们都是坏孩子……因为雨滴是基督的眼泪,如果耶稣在哭泣,就说明你们惹怒他了。”这句话真的只是教宗吓小孩而随便说着玩的吗?恐怕也未必。因为之前,当媒体负责人问:你不会想让让孩子们失望吧?教宗回:是孩子们会让我失望。 而“雨过天晴”则让人想起大洪水及挪亚方舟的典故:大洪水那次,神降“雨”四十昼夜。而神停止愤怒即是“雨过天晴”。 所以,广场上的雨,可以看作是上帝对世界的愤怒或不满。 神迹(梦中神迹): 新约里耶稣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而这部剧里教宗搞出来不少神迹,第一个神迹就是在梦中布道时搞了个雨过天晴,而这个神迹正是显示给“世代(世界)”看的。 但如果联系上面耶稣的那句话,则等于是说:现在是“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所以不会给你们看这种“雨过天晴”的神迹(所以是梦),只有“约拿的神迹”显示给你们。 约拿的神迹以后会分析,但简单来说,“约拿的神迹”一般被理解为“顺服于上帝”,而莱尼随后的梦中布道,则更像是“顺服于人”。 所以综合各点来看,雨可能就是表示上帝对信徒与世界的不满,而雨停(上帝与世界和解)的神迹是不会出现在现实中的。所以,后面我们会看到莱尼的“黑夜布道”的结局正相反,不是雨停,而是下雨。 因为“和解”的神迹早就已经存在了——那就是耶稣基督。顺服于基督即是与神和解,按三位一体,顺服于基督就是顺服于上帝,而顺服于上帝正是“约拿的神迹”的含义之一,所以不会再有其他的“和解”神迹了。 罗马,世界 -------------------------------------------------------------------------------------------------------------------------------------------------- 莱尼的梦中布道最具意味的是开头的“你好 罗马。你好 世界。” 罗马在历史上一度就是“世界”的代名词。而在基督教语境中,罗马,尤其是古罗马,则是银乱放荡的世俗世界的象征。所以此处“你好 罗马。你好 世界。”的含义很明显就是在向大众献媚,而信众的欢呼则是献媚成功。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之所以说是“献媚”,这并不是说就该对大众板着脸。而是说,在基督教语境中,对什么东西亲善或顺从是有标准的——那就是上帝。而上帝在圣经中被定义为至善的真理。就是说,不是因为大众的人数众多,我就要屈就于大众。按基督教的话来说就是“只顺服于真理之下”,而上帝被定义为真理本人。所以“顺服于神”和“顺服于人”在基督教语境下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概念。 至于上帝为什么是真理本人,这个话题就太大,也许在其他合适的地方另作解析吧。 布道-上(我们遗忘了什么/媚众) -------------------------------------------------------------------------------------------------------------------------------------------------- 最初听到莱尼问“我们遗忘了什么,我们遗忘了你……我侍奉上帝 我侍奉你们”时,感觉这都还算正常,因为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当然万众回之以欢呼。 但很快就转到了“玩耍是让我们与生命和谐共生”,这就更像是当年嬉皮士的那句名言“要做爱,不要战争”。而莱尼的父母正好是嬉皮士,所以,这开头的一段似乎是之前的“母亲幻象”在作怪。于是万众欢呼。 布道-下(我们遗忘了什么/反讽) -------------------------------------------------------------------------------------------------------------------------------------------------- 接着的布道急转直下,变成了反讽,提到的全是教廷的敏感话题。 这基本上是在揶揄当代思潮的演进过程:由“侍奉上帝”演进为“侍奉你们”;再演进为“生命的和谐”;再演进为“玩耍”;再演进为后面的种种。最后将这种种归结为“我们不只忘了去玩耍,我们还忘记了去快乐,而只有一条路通往快乐,这条路就称为自由”。而“玩耍与快乐”这恰好是当代最不缺的。 而这一转折是以“我们还忘了自慰”开始的,而“自慰”正是“使自己快乐”,似乎是在暗示,当代种种美好的词汇“生命和谐”之类的,其实骨子里不过是“使自己快乐”的自慰。 即是说什么“生命的和谐”之类的,本质上就是“自慰”,而通往这一切的那条路就叫做“自由”。 而基督教语境下的“自由”是指在“真理(即上帝)”中得自由,这与在世俗中得“自由”基本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这只是归纳莱尼布道的大意,至于莱尼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不想多做评论。不过,显然这里提到的“自由”与我们平常理解的不同,而更像是“放纵”的代名词。至于世俗的“自由”本身是否就包含着“放纵”,以及莱尼提到的“堕胎、同性结婚”等是否就是“放纵”,那得问导演。) 幕后黑手 -------------------------------------------------------------------------------------------------------------------------------------------------- 这时教务大臣沃伊洛出现,打断莱尼的布道,并说:我才是教宗,而你已经被除名,你和主已经脱离关系了。前面提到过,在之前的场景里有两个重要人物没出场——斯宾塞和沃伊洛。斯宾塞为什么没出场,我一时还想不出理由,也许是出于没当上教宗的怨恨。 而沃伊洛正是让莱尼成为教宗,并打算幕后操控的幕后黑手。而显然莱尼深知这一点,所以在梦中沃伊洛作为幕后黑手,是不会轻易出现的,只有当莱尼不受控制时,沃伊洛才会跳到前台来说:我才是教皇。(可见导演在细节设置上极其用心) 有趣的是,沃伊洛身后还出现了那个最老的“哮喘”主教,在后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哮喘主教似乎还在暗中操控沃伊洛,所以可以推测在莱尼的潜意识中对教廷中各种势力的关系是很清楚的(说明即使是在拍梦,导演也拍得很用心) 我和主才刚刚开始 -------------------------------------------------------------------------------------------------------------------------------------------------- 莱尼在梦醒之间说:脱离是什么意思,我和主才刚刚开始。然后醒来。 在前面出现众多暗示后,这里的“我和主才刚刚开始”无疑是具有深意的,像是在回应和肯定第1个梦所暗示的信息:莱尼直接来自上帝的委派,所以与主才刚开始。 有趣的是:现实中的起床,与上次梦中起床,形成了对照关系。 莱尼再睁眼,依旧看见“基督倒置”,此时已不是在梦中,而是在现实里。似乎是在暗示——现实中的情况就是“基督倒置”(可看作是对梦中暗示的再次肯定)。 而下一个莱尼起床的镜头,则比上次梦中起床时错开了一点机位,于是梦中“圣灵降临”的镜头,有了一点错位,猜测是在暗示:现在莱尼内心仍然有一部分在抗拒上帝所赋予的使命,这种抗拒以后的解析会提到。(就是说莱尼现在与上帝的关系,还没有达到梦中暗示的那种和谐程度)

圣灵错位

梦之余响(你是谁) -------------------------------------------------------------------------------------------------------------------------------------------------- 莱尼坐起,出现斯宾塞的问话:你是谁?莱尼。 莱尼答:我是一个矛盾体,如同主 三位一体,如同玛丽亚 既是处女又是母亲,如同人类 善恶兼有。 这里是斯宾塞第一次出场,镜头给的很有意思。最初斯宾塞是挡在莱尼前面,似乎是暗示本来斯宾塞是新教宗,同时也暗示,莱尼与斯宾塞精神上的继承关系。 但当莱尼开始回答问题时,斯宾塞起身走到了莱尼身后,并背对着莱尼。这似乎是在暗示,因莱尼成为教宗,于是两人的关系有了裂缝。 而莱尼的回答,似乎也招来一些按单纯按教义解读的观众的非议。其实莱尼的回答是很有意思的,基本是在定义莱尼对教宗或教徒这一身份的理解,而“矛盾体”这个定义过于简单化,需要后面的3个比喻来支撑。 1 “如同主三位一体”。其实这是在强调教宗被圣灵充满的特性,因为三位一体,圣灵即等于圣父子,所以只有当教宗被圣灵充满,才能说教宗“如同主三位一体”。但值得注意的是,莱尼说这话时还不是教宗(黑衣红帽),那么则意味着莱尼认为,即使作为教徒也应是时刻被圣灵充满。即是强调“教徒”身份的“神性”,无论是教宗还是教徒,都应让自己成为神的殿(载体)。同时,这也可能是暗示莱尼是直接来自上帝的差遣。 2 “如同玛丽亚既是处女又是母亲”。不了解天主教,但这句话看起来很诡异。猜测是在强调莱尼的灵魂的纯洁性(即是处子)。而“又是母亲”则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是“生产”即是指改变世人的灵魂,为神的道结出更多的果实(耶稣说: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即是暗喻教宗的改变人心世道的作用。 而百度说圣母因耶稣而具有“中保”身份,所以“又是母亲”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保护信众,为信众或世人向神代求恩典的作用(这在后来那个不孕女事件上有体现)。 而百度还说圣母还象征着“苦涩”,所以也可能是在暗示:莱尼美丽圣洁(如处女),但内心则是负担神命的“苦涩”(如圣母)。 3 “如同人类善恶兼有”这句其实更像是句套话。但也可能是在指莱尼自己,后面他对忏悔神父的态度多次表现得很凶恶。而如果联系到前面提到的“母亲/夏娃/悖逆”这个因素的话,则可能是在暗示“寻母心结”可能是他“悖逆”上帝之处。 而这3个“如同XXX”最后归结于一句话“我是教宗”。所以这应该是在总结前面的梦境。 这剧细节太多了,解析起来好累,好麻烦。下面综述一下整个“梦境”事件 -------------------------------------------------------------------------------------------------------------------------------------------------- 第1个梦在暗示莱尼的神性身份——他直接来自于上帝的差遣。这个梦的元素相对单纯。 第2个梦在整体暗示莱尼对现实世界的态度,以及处境:教廷老迈(基督倒置、收音机接收不良);教廷成员(群像);莱尼的个人心结(母亲与子的幻象);神命或荒诞反讽(神圣牌饮水机);梦中神迹;你好世界(媚众);急转直下(反讽);幕后黑手。 梦之余响(在现实中再现“基督倒置”,以及“你是谁?”)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导演的手法:用了两个梦,而不是把两个梦的内容混成一个整体。 我们知道,梦是潜意识的表露,但在宗教里梦同时也是神意的传达。 而这两个梦似乎区隔出两个世界,第1个元素和信息很单纯,所以更像是神意的传递——莱尼直接来自于神。可说是一种“神性幻象”,而在后面的剧情里也确实有很明显的暗示莱尼神性的情节。 第2梦则元素众多,信息含混,所以更像是潜意识的表露。而有趣的是导演将莱尼对“母亲的幻象”放在了第2个梦里。 从重要性来看,“神性的幻象”独占第1个梦,显得更重要;而“母亲的幻象”则只是第2个梦中众多元素之一,并且几乎是惊鸿一瞥。所以,这种设置似乎在暗示“神性幻象”与“母亲幻象”的某种对立或不同,且“神性幻象”的价值要高于“母亲幻象”。 而“母亲幻象”是在第二个梦中,以梦中幻象的形式出现的,所以这似乎又在暗示“母亲幻象”高于其他一般的潜意识。 更有趣的是:莱尼的个人心结(母亲与子的幻象);神命或荒诞反讽(神圣牌饮水机)的镜头顺序是相继出现的。这正好与随后的布道结构形成对应:生命的和谐,对应母亲幻象中的伊甸园;急转直下的反讽,对应神圣牌饮水机对“生命的活泉”的反讽。 而布道开端的“雨过天晴的神迹”及“你好世界”的万众欢呼,则与着第1个梦中的神命的孤独相互对立。 所以,猜测“母亲幻象”很可能是与“神性幻象”相对立的。“母亲的幻象”引发了布道的前半截(媚众),“神性的幻象”引发了布道的后半截(讽刺)。而两个梦之间的链接则是“圣灵降临”画面,这就意味着“神性”对“现实”的入侵。 另外,第2个梦中还有几个在设置上比较特别的“隐形人”: 沃伊洛与斯宾塞都说过了。 但最特别的是玛丽姐妹根本就没出现,按玛丽姐妹在后面剧情的重要性来看,这点很古怪。既然是梦,那么玛丽姐妹的出现尽管可能不合理,但这时剧情并未展开,观众还不知道玛丽姐妹不在梵蒂冈,所以在梦中出现也没什么不妥。 猜测可能是因为玛丽嬷嬷的不在场,是因为玛丽是“精神之母”。玛丽嬷嬷不到场,这正好与梦中母与子分处两个镜头所营造的隔阂相对应——即以世俗之母与子分离,对应精神之母与子分离。而在剧末第10集,“精神之母”乘飞机离开,而世俗之母转身隐入人海,即再次以分离对应分离。 另外整个开篇有个大前提是:无论是第1个“神性之梦”还是第2个“潜意识之梦”,其实都是梦。 所以第1个“神性之梦”也有可能同样是潜意识的表露,只不过这可能是一种更深层的潜意识。换句话来说:是莱尼自以为自己是直接来自神的差遣,但其实未必。完全有可能他梦中的一切都只是潜意识的反应,梦中莱尼的一切认知,都只是他的个人认知。 所以,这些梦带来的暗示,都有待于在现实中得到印证,而这种印证也正是教徒逐认识神的过程(同时也是观影乐趣所在)。 导演一方面通过梦确立了莱尼的“神性”以及对世界的谴责,但同时又为以后的价值翻转和剧情翻转在做预设。从剧集开篇这2个梦来看,这部剧里面一方面充满了多意性,但同时又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几乎一切暗示都有被翻转的可能,而在后面的剧情里,我们会看到导演与编剧各种高难度的花式翻转。 另外谈个细节,可以看出导演的细腻:第1个梦与第2梦之间,是用“圣灵降临”的镜头来进行衔接的,而第2个梦与现实梦醒是用“空广场”来进行衔接的:梦中,莱尼看到挤满人的广场变成空广场,醒来后莱尼推窗,再次看到空广场。每个情节段落之间都有一个巧妙的衔接和联系。 哎好累,写了这么多,才说完开篇。下面的解析尽量从简,只说那些比较重要或有趣的细节吧 一天之始(食物) -------------------------------------------------------------------------------------------------------------------------------------------------- 耶稣说;“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所以后面当幕后手沃伊洛从侍从瓦伦特那得知“教宗是一个胃口很小的人”时,沃伊洛直觉般的说“这可不是什么好迹象,不是好迹象”。因为在他看来:教宗对食物没兴趣,必对权力大有兴趣。那沃伊洛就不便于幕后操纵了。而结合上面的圣经引文以及后面的剧情来看,教宗固然对权力感兴趣,但真正在意的是“神的国和义”。 多芒 Domen 教皇管家 -------------------------------------------------------------------------------------------------------------------------------------------------- “多芒”这个名字让我很疑惑,因为发音接近与十二使徒里的“多马”,天主教圣经里该使徒名译为“多默”,但英文名为“Thomas”和多芒(Domen)是两回事。 而后面教宗问:你知道多芒是什么意思吗?多芒回“属于上帝的人”而百度说:在希伯来语中,“多默”一词是“双胞胎”的意思。似乎多芒和多马(多默)是两个不同的人。 不过,百度里还有一条信息: 。。。。。。。。。。。。。。。。。。。。。。。。。。。。。。。。。。。。。。。。。。。。。 根据《多默行传》的记载,圣多默被派到印度传教,他起初不愿意到印度,于是耶稣在晚上向他显现,叫他不用害怕。耶稣用了十分巧妙的方法将他送到印度去,这事大约是在公元48至49年,耶稣以二十块银币将他卖给一个商人,帐单上写着:“我,耶稣,来自犹太白冷,住在犹太的木匠若瑟的儿子,现把仆人多默卖给根达法鲁斯王(Gudnaphar)的商人艾伯利(Aabbnes)。”(《多默行传》:2) 根据历史研究,根达法鲁斯王是公元21至60年在印度西北、巴基斯坦至南阿富汗等地统治的皇帝。但这件事有更深的意义,那买家叫艾伯利(Abbanes),在亚兰语abba是父亲的意思,耶稣对天父便是这样称呼的,因此多马便是天父的仆人。是以在《多默行传》(163)中,印度马兹大(Mazdai)王问多默是仆人还是自由人,他回答说:“我是仆人,但你不能向我施予任何权力,我的主人是你的主人,是整个世界、是天地的主。” 。。。。。。。。。。。。。。。。。。。。。。。。。。。。。。。。。。。。。。。。。。。。。 这里重要的是这句“那买家叫艾伯利(Abbanes),在亚兰语abba是父亲的意思,耶稣对天父便是这样称呼的,因此多马便是天父的仆人”。这似乎又和多芒意为“属于上帝的人”对上号了。 所以这里姑且按音近的原则,认为“多芒”就是在暗示“多马”的典故。 而这个“多芒”是现实中第一个与教宗在对话的人,按导演在前面展现出的暗示狂人的习性来看,“多芒”这个人的名字应该不是随意乱取的。 而如果“多芒”即是暗示“多马”,多马的典故则如下: 。。。。。。。。。。。。。。。。。。。。。。。。。。。。。。。。。。。。。。。。。。。。。 (耶稣复活后,先向一部分门徒显现。但)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 那些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 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 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摸”原文作“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 多马说:“我的主,我的 神!” 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 这里重要的是耶稣对多马说的最后一句话“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所以多马一般也象征着世人的对神的倔强与怀疑,一定要眼见为实。 而教宗管家“多芒”在后面的剧情里几乎消失,导演却又将他安排为与教宗对话的第一人,这似乎是在暗示:普通人对上帝的信,就是“看见了才信”,所以“多芒”这个名字很可能就是借多马的典故,在暗示世人对上帝的普遍态度。所以后面的剧情里才不断的出现“神迹”,让剧中人慢慢地逐个相信教宗是“圣徒”。 零度樱桃可乐与普通的健怡可乐 -------------------------------------------------------------------------------------------------------------------------------------------------- 零度樱桃可乐的表层含义可能是,因为不含糖更有益于身体健康。也许暗示着要饮更有益于灵魂的健康的东西,这就关联到基督被称为“生命的活泉”。 并且还有一点很重要细节就是,当多芒提出用“普通的健怡可乐 Diet Coke”代替时,教宗拒绝了。 查知乎:Diet Coke热量几乎为零,Zero Coke则完全为零。 这个网上说法很多,但基本上来说零度可乐比普通的健怡可乐热量更低。这似乎在暗示着信仰的纯度,并且真正重要的含义在于他不要“替代品”。后面的剧情还提到几个类似的词“临时信徒”“过客”其实也就是在说信仰的“纯度”。而“Diet Coke”直译是 “节食可乐”,这看起来充满自欺欺人的色彩,因为健康靠的是锻炼,而不是节食。所以被莱尼拒绝了。 并且这也对应着后面莱尼“黑夜布道”中的“你必须全身心地膜拜主,必须心无杂念”;以及拒绝电子烟时所说的“我想要的,一直都是真正的东西”;以及接见主教的典礼上的话“我想要的是对上帝绝对的爱和完全的忠诚……我想要为上帝寻找狂热信徒,因为狂热才是爱,其他一切都是替代品……这个教宗并不怕失去信徒,即使他们只是些微的不忠诚”。 而教宗所强调的“真正的东西”,应该是在暗示真正的信仰,狂热的信徒。 这里说明一点,这里的“狂热的信徒”之“狂热”不是常规意义的“狂热”。在基督教语境中这种“狂热”更多的被表达为“激情”,是指对于追寻上帝的“激情”。 另外百度查“Zero”一词,发现两种颇有意味的含义: n. 零(数字); adj. 全无的,没有的; 这个含义就比较明显了,“零和全无”可能是暗示上帝“无中生有”的创世能力。 这是圣经中上帝的一个重要“神性”,这种“神性”直接关联《创世纪》第一章“起初 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而“光”在后面的剧情里基本就是莱尼“神性”的象征。 而“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里的“灵”据说按原文直译就是“风”。而“风”在圣经中是与“圣灵”紧密关联的,甚至和创造人类也有关联“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神吹生命的气将尘土变为活人,即是说神吹出的风是赋予人生命的。 所以上面才猜测说:这个Cherry Coke Zero(零度樱桃可乐)与基督被称为“生命的活泉”有关联。所以个人猜测是:此处的“Zero”一词基本可以看做是上帝的象征。而后面莱尼拒绝在盘子中央印自己的像,并说“只有基督”,镜头里展示的盘子也正像是一个个“零”。 而查“樱桃Cherry”一词,则吓我一跳,其中一意居然是“处女膜”,而圣母是处女生子。当然,我英文不好,也许是误读。 所以“Cherry Coke Zero(零度樱桃可乐)”的含义,你们自己联想吧。 另外补充一点(可能是脑洞),字幕组提供的英文是“Cherry Coke Zero(零度樱桃可乐)”,和“Diet Coke(节食可乐)”但字幕组将Diet Coke翻译成了健怡可乐。而健怡可乐的英文是Coke Light。 但可乐的产品线有点乱,Diet Coke 虽然直译是节食可乐,可网上也有人说Diet Coke的中文名也可以叫“健怡可乐”。所以猜测“健怡可乐Coke Light”可能就是“节食可乐Diet Coke”的升级版。 而“可乐Coke”在早期生产时,里面是含有古柯碱的,有说法是古柯碱也叫可卡因(但说法很乱,不知真假),就是致幻剂或麻醉剂。这就直接与莱尼父母的“嬉皮士”身份关联到了一起(嬉皮士爱用致幻剂);而“可乐”(特别是可口可乐)则基本是美国世俗社会生活方式的象征;而“可口可乐”的经典广告风格是强调“合家欢”,这又和莱尼的“孤儿”身份产生关联。 那么三种产品名直译分别为“零可乐”“节食可乐”“点亮可乐”,如果我们试着把“可乐”一词置换为上面提到的那些文化含义,则可得出如下结果(英文不好,也许这是误读): 1.致幻剂(暗示嬉皮士吸毒以及喜欢的“心灵鸡汤”的致幻作用) “零 致幻剂”“节制(或日常)致幻剂”“光明致幻剂” 2.麻醉(暗示“世俗生活方式”对现实的麻醉作用) “零 麻醉”“节制(或日常)麻醉”“光明麻醉” 3.家庭(对应“合家欢”的生活幻象,即莱尼对家人的“伊甸园”幻象) “零 家庭”“节制(或普通) 家庭”“家庭之光” 所以,莱尼喝“Cherry Coke Zero 零度樱桃可乐”可能就是在暗示其圣徒身份(上面已经说过了); 又因为“零Zero”,所以可能是暗示“神意”是要莱尼摆脱身上传承的“嬉皮(致幻)”基因(即斩断父母的影响);摆脱世俗生活的麻醉效应;摆脱对父母的“伊甸园”幻象。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莱尼并没有想要斩断过去,反而是在不停的想追寻父母,不断的在回想“家庭伊甸园”。所以这种含义很可能是一种“隐藏”起来的神意。 直到最后,在威尼斯布道前的餐厅那一幕“Cherry Coke Zero零度樱桃可乐”再度出现,而在这之后,莱尼在布道时用望远镜看到无数微笑的人脸,而当亲身父母出现时,父母是没有笑容的(甚至没有表情),然后没有任何表示就转身离开了。并且是母亲先转身带着父离开(前面已经说过:母的重要性要高过父)。然后莱尼晕倒在幻象中看见天空中的圣母(“樱桃”一词象征的“圣母”得到某种印证)。 所以这个“零度樱桃可乐”的含义更像是在预示:莱尼之前一直在抗拒神的旨意(不斩断过去的幻象),而他终将在威尼斯失去父母,在一无所有的“零”中,看见上帝的“创造之零”。 还有一些细节可以支持这一猜测: 第1集里教宗曾对玛丽嬷嬷说“北是这边,威尼斯就在那。”,同集最后又对忏悔神父说:上帝在“那里,在北斗七星那儿”(七星指北)。 而在第10集莱尼则直接对忏悔神父说“上帝在威尼斯”(当然,这是莱尼混同了上帝与父母,而威尼斯之行的结果则是剥离了父母与上帝——父母离开,上帝留下。) 另一个细节是:在检索了前9集全部字幕文本(第10集字幕找不到)后,发现“零度樱桃可乐”只出现第1集的早餐,但这时并未出现“零度樱桃可乐”的产品,只是提到了产品名。中间的剧情再没有提到“零度可乐”。而在威尼斯餐厅的那一幕,“零度樱桃可乐”却以实物现身在镜头里,紧接着的布道就发生了上面提到的那些事。导演似乎是有意在第1集埋下“神意”的伏笔,到第10集才让“零度樱桃可乐”却以实物的形式现身,进而引发本季的结局。(当然我无法检索全部10集的图像,所以无法保证全部10集里“零度可乐”只出现在餐厅那一幕。) ◆下面综述一下整个“零度樱桃可乐”的暗示 “零度、樱桃、可乐”的三个单词都暗含着两种并行的意思 第1层意思可称为“圣徒暗示”,即象征“生命活泉”: “零 Zero”象征:1 生命活泉(圣灵); “樱桃 Cherry”象征:1 圣洁; “可乐 Coke”象征:1 麻醉心灵的世俗生活方式 这都是在暗示莱尼的圣徒身份,但同时也可理解为莱尼(主观上)的自我期许。并且也象征着莱尼后面“不要替代品”“要求对上帝的完全献身”等处世态度。 莱尼说“早上只喝一瓶零度樱桃可乐”即是说每天早上都得喝,似乎是在暗示,每天都需要“生命活泉”的浇灌,而这种“生命活泉”的性质是:零世俗、零麻醉、零幻象的。 随后,莱尼还说:“那他们(主教)也不得不等了,因为我要先享用我的零度樱桃可乐”。这即是说,在没有得到来自上帝的“灵性”浇灌之前,他是不处理教务的。 第2层意思可称为“神旨命运暗示”其内核就是“约拿神迹”: “零 Zero”象征:2 上帝对莱尼的个人旨意(约拿的神迹,上帝的创造之“零”) “樱桃 Cherry”象征:2 圣母 “可乐 Coke”象征:2 象征莱尼的父母家庭幻象 这是莱尼此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零度樱桃可乐”还暗含着神对他的个人命运的“旨意”(即最后的威尼斯之行),这种“旨意”一直埋伏潜行到第10集末尾才显现出来。在显示前用“零度樱桃可乐”的现身作了提示,然后是:幻象归零(父母幻象消失);个人归零(圣徒的孤独);圣母显现(同时圣母是处女怀孕——即创造之“零”)。 所以,个人觉得整个教宗寻母的情节更像是在演绎“约拿的神迹”。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约拿的神迹了”: 神差遣约拿到尼尼微去,让尼尼微人悔改(注意是“悔改”,就是说你们有罪)。约拿不愿意去,并违背神的旨意,并坐船往相反的方向去,想逃。神就在海刮起风暴,约拿被扔进海里,神安排一条大鱼将约拿吞进肚之,约拿在鱼腹中煎熬三天三夜,并在鱼腹中悔改,顺应神的旨意,出鱼腹后按神的旨意去了尼尼微传道(即呼招人悔改)。 “约拿的神迹”一般也被称为“信仰的神迹”,就是说:神差遣你去做的,你如果不去,神有办法让你去(所谓“奇妙的恩典”)。 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宗会经常会有些言行表现得像个不信上帝的人的原因——他其实是在抗拒上帝,不相信上帝拿他有办法。值得注意的是,莱尼其实是早就知道上帝存在的——小时候就展现过神迹——所以莱尼的“抗拒”并不是什么“信仰危机”。莱尼不是不相信神的存在,他只是不相信上帝拿他有办法,特别是在亲身父母这件事上(抗拒神命)。他不理解为什么上帝要给他这么“冰冷”的神命,当然,最后是理解了。 支持其抗拒神命的证据,是在第1集结尾处,莱尼对忏悔神父说:“现在我想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忏悔……上帝啊 我的良心没有谴责我,因为你不相信我会对自己的作为感到懊悔。因此 我不相信你。我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手中拯救出来。” (这几句话太含混,简直不知所云,似乎又需要解析,导演太坑) “上帝啊 我的良心没有谴责我,” God, my conscience does not accuse me, 这是说:莱尼觉得自己的良心没有在“寻母”这件事上谴责他。所以,后面我们看到莱尼极想寻到父母,不断看见“伊甸幻象”。而按基督教的语境,“良心”有时也可以看作是“圣灵”的一种表现,即是说莱尼觉得“圣灵”并不谴责他对神命的“抗拒”。 “因为你不相信我会对自己的作为感到懊悔。” because you do not believe I am capable of repenting. 这是说:莱尼觉得,上帝不“认为”莱尼会为自己的(寻母)行为后悔。即是说,莱尼认为“既然上帝都不认为我会因寻母而懊悔”,那么可见寻母这个举动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所以才没被“良心”谴责(回应上句)。 因此 我不相信你 And therefore, I do not believe in you. 这是说:因上面的理由,我不相信你(上帝)让我“斩断与父母的联系”,是种比“找到父母”更好的选择。 我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手中拯救出来 I don't believe you are capable of saving me from myself. 这是说:我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的判断(上面的判断)中拯救出来(从寻母这个心结中拯救出来) (当然,导演在这之后,又故意接了一句话——“我说我不相信上帝。托马索”——来扰乱观众的视听。要一直到莱尼幼年神迹的事曝光后,才彻底将莱尼不信上帝的嫌疑洗清。) 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莱尼觉得“寻母”不是一件坏事,所以良心(圣灵)没有谴责他。并且莱尼一定是求问过上帝“我会为此(寻母)后悔吗?”之类的问题,而上帝给莱尼的应答是“我(上帝)不认为你会为寻母后悔”。所以莱尼据此判断说:那我不相信你(上帝)的计划比我(莱尼)的计划更好(因为莱尼自己的计划兼顾了寻母与使命,而上帝给的旨意只有使命)。所以,莱尼不相信上帝能把他从自己的判断和计划中拯救出来。 然而我们在后面的剧情中看到,最后上帝让他找到了父母,但其结果是还不如不找到。 是上帝对莱尼说谎了吗? 上帝只是说“我不认为你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悔”。最后莱尼显然也没有后悔,而是因“彻底的失去父母”,以及“伊甸幻象”的打破,而切身地理解了“神意”。 上帝正是借由莱尼违背“神意”的行为,将莱尼从“他自己的手中拯救出来”(这是莱尼当初不相信的)。 而当“父母的伊甸幻象”被打破的那一刻,莱尼才会在泪与笑中认识到:上帝当初的计划的确比他自己的计划高明。 因为在基督教中,上帝的性质是超越时间的。就是说上帝早就知道,莱尼去找父母会是什么结局,所以才给莱尼斩断与父母联系的旨意。同时也早就知道莱尼会抗拒,但也由他抗拒,并不用“圣灵”谴责莱尼(后来的剧情里,莱尼甚至说他的“良心”在任何事上都不会谴责他——可见其与上帝关系的特殊性)。 而莱尼在看清了“神意”的全部真相后,才在因父母离去引发的失望中,说出最后的布道: “有一天我会死去(不觉得奇怪吗,怎么忽然提到死?),而那时我也终于有机会,去拥抱你们中的每一个人,是的,我一定会的,我坚信我一定会的” 就是说莱尼这时看清了父母其实是悖逆上帝的(这个以后会解析),并已经对与父母相认并团聚这件事死心了。所以才会忽然提到“有一天我会死去”,因为那时在天上会以灵魂的形式再相聚,所以也才谈得上“我也终于有机会,去拥抱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因为只要莱尼愿意,他现在就可以下去拥抱广场上的每一个人,没有人会拒绝他的拥抱。但唯有他真正想拥抱的那两个人——母与父——是会拒绝拥抱莱尼的。所以莱尼才会提到“死亡”,因为他期待的是能与父母在天国拥抱。 所以啊,这威尼斯的最后布道,不是什么与教众和解,而是莱尼看清事实后,当众立下的一个誓愿:要以真实的上帝之道改变整个世界,从而拯救父母的灵魂(在天国与父母拥抱)。 因为现在这不仅仅上帝给他的旨意了,而是直接关系到莱尼是否能在天国与父母重聚,因为不信者是不会和他在天国重聚的。 而这正是所谓的“约拿的神迹”——上帝拣选了你,如果你不按上帝的旨意行事,这在上帝看来不是什么难题(所以上帝的圣灵不在任何事上谴责莱尼),因为上帝有本事让你的逆行,变成奔向上帝的途径——这也正是上帝“无中生有”的创造伟力。 而广场笑容这一幕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当莱尼引用胡安娜的话“上帝微笑”,并请求大家微笑,于是广场上的人群不但微笑,还发出欢呼。镜头扫过的都是微笑的人脸。 而当亲身父母出现时,父母是没有笑容的,并且在父母右侧(镜头是向右移动的)的人也是没有笑容的。而广场上的欢呼声在父母出现的那一刻就消失了。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艺术手法,但如果是艺术手法的话,应该在镜头扫回去时,当父母以年轻的面貌出现时,让欢呼声消失才更合理。因为父母第一次入镜时是以老年形象出现的,这时镜头还在继续向右扫,就是说这时莱尼还没有意识到那是“父母”,但欢呼声已经停止了。

没有微笑

转身离开

我们向你吹笛,你们不欢呼

所以,这更像是在暗示,莱尼父母是“灵魂中没有微笑(即没有上帝)”的人的总象征。所以,父母的出现“消除”了欢呼与微笑,让莱尼看清了“欢呼”背后的真相——那些之前向他露出微笑的信众,其实灵魂是没有改变的,在他们的灵魂中并没有上帝的微笑。所以,莱尼父母右侧的人全都面无表情,并且同时欢笑声消失了。当镜头再扫回来的时候,父母冷漠地转身离开了。 而随后莱尼在极度失望中,身体几次差点跌倒时,下面的人群也没有发出惊讶的嘈杂声,而是一脸茫然。事实上自从莱尼父母入镜后,广场上的人就再也没有发出任何一点声响,脸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明显的表情。 包括在莱尼说出布道结语“有一天我会死去……将终于有机会,去拥抱你们中的每一个人”时,人群里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全部是呆望的表情。作为对比,只有古铁雷斯和那个负责媒体的女人有明显的表情。 按理说莱尼布道的最后结语,无论是按表面意思还是内涵都是极其成功的。 按表面意思,那正是群众愿意听到的好话“拥抱你们每一个”,但没有人欢呼,甚至没有人微笑; 按内涵,这是对在场每一个人的极大祝福,等于是立誓要让你们每一个人进天国(按教会传统,教会的基石圣彼得是掌控天国钥匙的),但同样没人回应。 这不禁让人想到耶稣的话:“主(耶稣)又说,这样,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的人呢?他们好像什么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 其中“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这句,传统上的解释是:施洗约翰向人传悔改的道(等于是指出人的罪,有罪才需要悔改),人们却不因自己的有罪而忧愁啼哭;耶稣作为救世主(基督)来向人宣讲福音——即上帝的救恩即将实现了,人们却也不因“与神和解”而欢呼跳舞。整个这句话其实是在说人类的灵魂上的麻木。 而这句话与另一处剧情有关,那正是莱尼第1次“黑夜布道”时对人群的斥责,那时下面也是一片安静和茫然,唯有那个不孕女埃丝特在人群中流泪(啼哭)。 所以莱尼的“斥责布道”一结束,广场上就下起了雨,淋湿了听众,而“雨”的含义前面已经说过了“……雨滴是基督的眼泪,如果耶稣在哭泣,就说明你们惹怒他了”。 而当“雨”倾泻下来时,广场上的人纷纷撑起了雨伞(猜测是暗示人群拒绝理会上帝的愤怒),唯有不孕女埃丝特任凭雨淋,继续注目教宗的阳台——因为她感受到了上帝的愤怒,相信了自己的罪。所以第二天晚上,教宗看见空无一人的广场上埃丝特一人仰望时,就召见了她。 (扯回来)莱尼在威尼斯布道的最后“给出天国的许诺”,但人群仍然无动于衷,一片茫然,鸦雀无声。而从欢呼状态转入鸦雀无声的转折点正是“父母”的出现。 可见,莱尼还任重道远啊,因为这种挤满人却无动于衷的广场,其实和剧集开篇第一幕:莱尼从小孩堆里爬出来后,面对的空广场其实没有任何区别。而这两幕只有联系起来看,你才能体会到莱尼心中巨大的悲哀,以及他作为圣徒的孤独,也就是“人子耶稣基督的孤独”(“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所以,个人猜测莱尼在第一季的两场布道里的观众反应,就是在演绎新约里那句“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 而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似乎在暗示莱尼父母以及那些没有上帝的微笑的人群,都是“智慧之子”。所以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为是”,因此也就听不明白神的斥责,也看不到神的赐福。 而这甚至还可能勾连到莱尼的精神之父斯宾塞斯,在黑夜布道的下一集,莱尼就提到了“红衣主教斯宾塞,我的导师。所有候选人中资质最深的一位 看起来如此睿智,我总是对智慧抱有怀疑”(斯宾塞斯这个人物后面会分析) 关于一个“零度樱桃可乐”居然拉扯出这么多情节,可见导演在寓意和情节上是到处勾连在一起的。但这样写下去几乎就没有穷尽了,写了这么多,连第1集都没有写完,才解析了第1集的前13分钟。而第1集就有54分钟,下面只能选重要的来分析了。 (妈呀,写得好累啊。究竟是导演套路太深,还是我脑洞太大。。。。刚开始写的时候,我还以为“零度樱桃可乐”没啥可写的,没想到一查单词,挖出这么多来,并且勾连广阔,哎,太累人了。。。。) PS: 文中的台词译文多数来自“LOT译者联盟”和“翻托邦字幕组”,但有的地方我按自己的渣英语理解做了改动。感谢两个字幕组的翻译,尤其是“翻托邦字幕组”对其中的宗教事物做了不少注释。 后面的三篇: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2 暗示的狂欢-上(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86/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3 暗示的狂欢-中(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348/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4 暗示的狂欢-下(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362559/

 2 ) 一场虚构的现代宗教内部改革

  看完前两集的时候,我只是认为这是一部好看的权术片。
  教皇在那个主教对他说:“你不是教皇, Lenny!我才是!”的噩梦中醒来,他意识到他的教皇之位是渔翁之利,这部电视剧会讲述一个傀儡教皇在教廷中的政治生活,通过权力斗争得到真正实权的故事。我甚至怀疑这片是没什么野心的,它的口味非常是大众的,探讨的层面也是世俗的,就是梵蒂冈版纸牌屋,讲讲权力斗争夹带点人性冲突、自由与宗教权威的探讨之类的。
  直到看到第三集我才发现,其实这部剧可能并非我所想的那样。
  我们这位年轻的教皇,在收束权力的同时可能还真的想搞个革命,基于他的计划、他的信仰。

      正如开头他的祷告,他说他是个矛盾体。这个特点在后来表现得十分明显。
  
  首先是他对神的否定,这一点从他很多自大狂妄的言论中可以看出,这个根源很可能是父母,也是他的导师说他现在在报复社会的主要依据。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谈论信仰,重点不在神是否存在。如同Caltanissetta向教皇献上的那枚焊死的回形针一样,他对教皇说你只有打开它它才是有用的。然后教皇拉开那枚回形针套在手上:“你看,这个东西在未被解开的情况下也是有用的”,主教显得非常惊讶:“您如此的年轻却有如此成熟的观念。”
  其实这个礼物是一个试探(更可能是Caltanissetta本来准备给教皇上一课的),试探这位年轻的教皇是如何看待神的存在,很显然他的回答是:我无需致力于解释无法解释的问题,但我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让它为我所用。
   
  这些都表示出Lenny对神的否定。
   
  然而在另一面,他真的如此地否定神的存在吗?

  谈谈题外话吧,其实大部分没有信仰的人反驳宗教的理论,就是因为他们观察到了这是“焊死的回形针”——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日益开化的思想让人们意识到这里并没有神,所以从理论的角度,我们现代人完全可以轻松论破几千年前的人所写下的奇幻创世物语。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对于宗教,理论上的论破是无力的(《我们合理的信仰》里也说圣经里对于天堂田园牧歌的描绘对现代人早已失去吸引力)。

  我认为宗教在现代仍然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在于,在个人的体验中,的确存在一些很神秘的部分,就算否定了神的真实性,那种感受也是十分深刻的。虽然就像难以描述高潮一样的难以描述那种满足的感受,但也有“狂喜”这样的宗教语境的词去描述那种忘我的程度,说明起码这种感受不是少数有病的人的个案。对于没有信仰体验的人来说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那种理性完全退去的幸福感(怎么越说越像吸毒……)。

  我想,这就是Lenny的另一面,他并不是没有体验过信仰带来的安慰。

  他并不是真的不信,如果他只是热衷于权力,他只是一个完全的无神论者,他不会祷告的如此热切。在每一集里几乎都会有数次他跪地祷告的镜头,在他祷告的话语里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激烈的情感,他的困惑、愤怒。甚至在第3集里的一次祷告中,出现了这个桀骜不驯的角色的首次忏悔:”原谅我的骄傲,不是我照亮了自己,而是你照亮了我,我没有无所不能,你才是无所不能。“虽然他手里还点着根烟。
  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角色,让他的“计划”也变得让人不好捉摸。

  不过,就让我们来大胆猜测一下吧。
  Lenny在媒体面前保持神秘,如此强烈地强调自己的权威甚至引起大众反感的原因。

  就像之前说的,宗教的魅力是个体体验的神秘的话,这种神秘就像阴影一样见光死,被科学完全解读的那一天也是人们失去它的那一天,这种神秘产生敬畏感与尊敬,加深宗教的统治。这也是第一天Lenny要那个厨师嬷嬷保持距离与尊重的原因。
   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说,面对越来越发达的大众媒体保持神秘与庄严才是教廷真的唯一出路呢?宗教如何才能在聚光灯下和原来越严苛的信息世界生存呢?实际上,现在除了亚非国家,欧洲和美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都在在急剧减少。

  Lenny显然对解决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对想构建一个怎样的梵蒂冈的确是有计划的。

  “What have we forgotten?"

  这部剧在权力斗争的外皮下,讲了一个现代宗教内部改革的故事。
       期待后面的发展,希望第二季能保持水准。


P.S.一般涉及宗教的故事,对一些不确定的问题不表明立场是最高明的,信的人看出了信,不信的人看出了不信。这部剧简直深谙此道,当教皇的导师问Voiello大选时耍的什么花招时,Voiello回答说:“……was the breath of the Holy Spirit.I think so,Michael,I really do.“
  我相信无论是有信仰或没有的人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吧23333
  

  
  

 3 ) “现代主义美剧”的发端之作?

不久之前,金球奖决出了年度最佳剧集。由Sky、HBO和Canal+三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年轻的教宗》由于尚未在美国开播,错过了今年的争夺。不过,就算这部剧赶上了档期,能否提名金球同样让人很难预计,因为相比《王冠》《权力的游戏》《怪奇物语》一众,《年轻的教宗》还是相对异质了,但平心而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部剧的表现都堪称一流。比如卡司,如果说教宗是全世界教徒的教宗,那电影大师、导演索伦蒂诺的优势就在于,他可以在本剧中选用世界范围内最出色的演员:英国男星裘德·洛、奥斯卡影后黛安·基顿、阿莫多瓦的黄金御用哈维尔·卡马拉、意大利的威尼斯影帝西尔维奥·奥兰多……这配置,如你所愿。

初看《年轻的教宗》,完全就是一个“权力的游戏”,与《纸牌屋》颇有些类似,但紧接着剧情便开始转向,从单纯的新上位者与旧势力的勾心斗角演化为一代基要教宗寻求爱、真理和信仰的成长故事。其实《甄嬛传》也是一个成长故事,甚或任何一个宫廷剧都是一个成长故事,但不同的是“年轻的教宗”在经历一切之后变得越发成熟和纯洁,越发善于控制自己的权力,而非越发老成世故,尽显“无奈的腹黑”和“人生的苍凉”。当然,严谨地说,这也只是通过第一季得出的推论而已,如此决断也许还为时尚早,已经提上日程的第二季或许会给出新的答案也未可知。

单就本季而言,剥离单纯的阴谋叙事是通过家庭成员关系和宗教神秘主义共同达成的。剧中的教宗是一个孤儿,童年便被父母抛弃的经历是他一生难以迈出的阴影;玛丽修女、童年挚友杜索里埃和之后的斯宾塞主教给了他第二个家庭,分别扮演了母亲、兄弟和父亲的角色。这个“家庭”构建在宗教的基础上,“一家人”的关系自然不如血缘来得亲近,但足以瓦解一部分教廷政治和阴谋的力量。另一方面,导演索伦蒂诺镜头下的教宗看上去是个常人,但也有非凡之处:在十集当中,教宗曾经四次以相同的方式——跪地祈祷——展现神迹:一次让他自己当上了教宗,一次帮助守卫不孕的妻子生出了孩子,一次复生了自己童年好友的母亲,一次借上帝之手扼住了腐败修女的咽喉。四次祈祷贯穿始终,以政治(或阴谋)无法企及的力量达到了善的目的,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瓦解了政治对教廷的紧密控制。

《年轻的教宗》的人物塑造很有意思。不同于典型美剧深入刻画人物的正反两面(所谓“立体”),索伦蒂诺故意与这部剧中的人物保持距离,这就使得人物面貌变得非常模糊。一面?两面?三四面?看不清楚。很难见到剧中任何一个人生活的全貌。教宗如何知道玛丽修女是个孤儿?如何知道自己的“丑闻”已经握在了国务卿沃耶罗手里?如何知道古特雷斯是个同性恋?剧中全都没有交代,而这些问题甚至会影响观众对教宗的评价,让人搞不清楚他到底是个难得一见的圣人还是个史无前例的政客——这还是关于剧中毫无争议的一号角色,遑论其他形形色色的配角。很多时候,众多人物的性格和往事全都隐藏在编剧投出的烟雾弹中让人无法得见,但它们在碰撞过程中往往又产生意料之外的火花,使剧情方向发生突变。所以,我们当然可以说“模糊”是编剧的一大败笔,但倒不如说它是一大特点,是推动剧情发展而不至于原地打转的关键因素。

模糊,既与剧中教宗对自己的定位一致,也与剧中一直渲染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氛相契合,同时显示出索伦蒂诺一直以来的创作特点。《年轻的教宗》虽然是“迷你剧”,却俨然是一部“大电影”,完全可以纳入到索伦蒂诺的电影作品序列之中。形式上讲,大量柔光的运用、混搭的音乐风格,都透露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匠心;无论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绝美之城》,还是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年轻气盛》,索伦蒂诺一以贯之地运用碎片化、散文式的方法讲述故事,这里一腿那里一脚,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和意向穿插在一起,虽则让人云里雾里,但却凝聚成一种氛围和意图,所谓“形散而神聚”。

这种现代主义的结构方式也正是人们将索伦蒂诺与费里尼(也是意大利导演)的“镶嵌画”式作品相比较的最重要原因。从本质上说,尽管美剧很久之前就已经大量涉及后现代文本,但形式上的突破仍然乏善可陈。《年轻的教宗》正是索伦蒂诺对以剧情为绝对中心、以平铺直叙为首要叙事方法、以悬念营造为主要卖点的美剧概念的翻新,是欧洲艺术电影导演和美国电视工业之间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恰似莱昂内(意大利导演!)对西部电影的再造,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现代主义美剧”。

拿教宗开涮并非索伦蒂诺首创。毕竟,意大利电影、意大利人甚至意大利这个国家始终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之一,便是国家与宗教、肉体与心灵的关系。梵蒂冈在罗马的心头,天主教也在每个信徒的心头;教宗的精神状态就是意大利人甚至全世界信徒心灵状况的写照。从这点上看,南尼·莫莱蒂(又是意大利导演!)的《教皇诞生》(2011)和《年轻的教宗》处理的都是同样的问题——混乱的精神世界如何才能获得安宁,宗教与世俗如何通过教宗这个人物连接在一起,个人的精神危机又是如何与他人紧密相关——而这些问题,又与安东尼奥尼、帕索里尼(还是意大利导演!)等导演所探讨的现代性精神危机一脉相承。

但《年轻的教宗》还是刻满了特殊的索式痕迹。作为美剧,《年轻的教宗》的浓厚的“作者性”还体现在,凡索伦蒂诺涉及的故事和话题,必然涉及到“美”与“丑”、“肉体”与“灵魂”、“成长”与“腐朽”的对立统一——正如《绝美之城》里的吹口气便能送走一群鸟儿的老修女,《年轻气盛》里飘在空中的活佛,宗教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其倾心的对象,都是这些大而无当的概念的绝佳载体。裘德·洛饰演的教宗同样如此:他对自己的形体美近乎于自恋,但又完全不屑于谈论它;他被人称为圣人,但又取了个“庇护”的名号四处招惹信众,被人称为恶魔。教宗与国务卿的对比、梵蒂冈教廷与民间宗教头子的对立,无不脱胎于成长故事和精神状态的描绘,但又高于它们,体现出索伦蒂诺在美学层面上的探讨。纵观电影电视界,敢于讨论这种大概念的导演少之又少,敢于在美剧中提出这种问题的,要不就是疯子,要不就是天才,索伦蒂诺必居其一。

——教宗未尝不是如此。这一季结尾,教宗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父母一步步远去,幸福而痛苦地倒在了演讲台上,太空中出现了圣母玛利亚形状的云彩。镜头一直上拉,移出了地球,让人想起拉斯·冯·提尔的名作《破浪》结尾那个著名的主观视角。信仰啊信仰,要你何用?索伦蒂诺躲在镜头后面微微一笑。

“耶和华的膀臂,向谁显露呢?”

 4 ) 神的意象

有一种剧我会打5分,就是全剧氛围、气场、人设、美术、表演、摄影、原声,都达到高度和谐的风格化,酣畅淋漓,结局完美收官。今年看到的一部是黑镜第三季第四集「圣朱尼亚诺」,一部就是它。

即便如此,依然是很难将教宗——自负又谦卑,荒诞又深沉,万人拥戴又备受争议——这个矛盾统一体解释清楚。今天在书店竟刚好看到「与神对话」这本书,醍醐灌顶。尚且强势结合,权作梳理和记录。

以下是「与神对话」中的一些关于神的认识,非完全原文。这为剧里面的一些矛盾的表现提供了解释。

“正是宗教创造了疑神论。”

矛盾一:教宗两次上任布道的分化。有人把教宗在第一集梦中的布道和第二集真实的布道解读为改良派与原教旨的冲突。这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神和宗教的不同。教宗有两个身份,即作为神的圣徒,以及作为宗教的首领。无法理解他两集的矛盾行为,是因为很多人将神和宗教融为一体。作为神的圣徒,他传递的是神对人们的所有自由意志和行为的应允。而作为宗教首领,他传递的是政治权威对教徒的限制。长期以来信徒对宗教的服从,让他们无法摆脱“原罪”的标签和严厉教条的束缚——无论是哪种布道,他们都笑不出来。违背原教旨的自由意志,他们怀疑;原教旨的绝对严厉,他们恐惧。剧里正是通过表现教宗矛盾的身份向宗教提出控诉。正是宗教,令人们对产生了对神的惧怕,违反教条便会引起神的愤怒,使人与神分离,无法相信自己能摆脱这个中介而接触到神,无法没有负担地欣然接受神赋予他们纯粹的幸福的感受。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神,创造神。对有些人,神是男子。对有些人,神是女子。对有些人,神两者皆是。对有些人,神两者皆非。对有些人,神是纯粹的能量。对有些人,神是终极的感受,你们称之为爱。神是吹拂你头发的和风。神是温暖你头发的太阳。神是你最初的思维之始,神是你最后的思维之终。”“神存在于所有地方,所以神又不存在于任何地方。”

矛盾二:教宗不相信神,又坚定地祈祷。

我们以为神有具象,外化为某个形象,尤其对神学一知半解的非教徒,神的神秘感令人始终怀疑它的存在,并不断寻找它的存在。

教宗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的变化,是一个孩子成长为大人的蜕变,是从信徒对于探寻神存在性的Lost到Found的领悟。因为儿时缺爱,他逃避对爱的憧憬却又念念不忘。因为找不到父母的心结没有得到神的帮助,他常常向神父说他不相信神,并因为太爱自己,他的良心并没有让他产生任何愧疚感。但第二天他还是会向神忏悔他的狂妄,还是会在需要神时竭力地祈祷。这里他仍然处于对神的寻找之中,但是一个断断续续的过程。在需要时忆起,否则遗忘。他未意识和承认神的无处不在,此时此刻便与他同在。他第五集,教宗对迷妹说神、以及神的“缺席”,使他无比的坚定。这里体现的就是神的绝对存在。他的无比自我,他的良好感觉,正是出于对神最强烈的感受,此时的他光芒万丈,让你感觉他就是神。而当他成长了,明白了追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甚至是终其一生需要做的事,他释怀了,他感受到神,神即他最本源的感受——God is peace, peace is God,是八岁时与父母在峡谷共度的夏天;God is love, love is God,是加利福尼亚海滩边的初恋;God smiles,是每位信众脸上的微笑。这时他找到了神——回归他的本源威尼斯。

 5 ) 第七集 Hallelujah

第七集 电视节目里的音乐 是 Leonard Cohen莱纳德 科恩的Hallelujah 哈利路亚。科恩是上周11月7号刚刚去世的,死讯是11月11日公布的。这集在拍的时候肯定不知道科恩会在这集播放的前一周去世。也许一切都是天意... ...halleljah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baffled king composing Hallelujah, 歌词里baffled king原意指的是King David, 在这一集里大概是说 这个年轻教宗的内心彷徨吧…

 6 ) 圣胡安娜、神性之爱、利他主义、以及柑橘的味道

《年轻的教宗》是一部风格很《神夏》的剧,整个剧的重点仅在于教宗的自我发现以及心灵和感情的成长,而所有关于外部世界的情节(比如权谋斗争)都不重要,而且常常是零碎、跳跃、不太现实的(反正就是一种“不要在意这些细节”的风格)。 整部剧看下来,我感受到的主题是:怎样的心灵才称得上有“神性”,以及什么样的爱才是“神性之爱”。在我的想象中,要到达神性、成为圣人,需要战胜自己的所有软弱、痛苦、恐惧、欲望,放弃所有的执念,不再有任何情感上的缺憾和心灵上的摇摆,进入某种不会被任何东西动摇的平和完美的境界。然而本剧似乎给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答案。我们一直期待看到年轻教宗的成长,他也确实慢慢变得更成熟和宽容,可是直到最后,教宗依然没有解开自己最大的心结,(也许在想象中)他看到父母又一次转身离去,居然痛苦到心口剧痛昏倒在地。他依然幼稚任性,喜欢用恫吓给别人制造恐惧,吓哭了参观博物馆的小朋友。他依然脆弱和容易失落,(也许在想象中)去海边把自己和小Pius宝宝的合影放在沙滩上,强行对Esther刷存在感,可见他仍然放不下“我这样爱你,你却背叛我离我而去”的念头。他依然抱着过去的痛苦和执念无法解脱,居然因为Voiello的话精心想出了一个极其孩子气的计划,去威尼斯公开布道想要找到自己的父母。一整季过去,教宗的心灵弱点几乎一个也没有消失,如果说他有成长,也仅仅表现于他越来越多地用爱代替了愤怒,然而也许其实这就是神性了。 从一种诛心的角度来看,教宗对世人的爱大约主要来自于他自己的心灵缺憾。在教宗的情书里,他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动机——“爱的失落”。作为孤儿,教宗别无选择地失去了父母的爱。在加州的沙滩上,女孩说“你可以碰我的腿”,然而他没有那么做,他说那便是“爱的失落”。教宗的情书里说到,爱的答案只有两种,寻得爱或者失去爱,在去爱和被爱两个方面,教宗都选择了放弃和失去。然而(也许在他的想象中),当年的那个加州女孩已经成为了母亲,寻得了爱的幸福。当被问及“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时,教宗说他最想做一个孩子,当被指责“你到底准备什么时候长大成人”的时候,教宗说他无法成长,因为人只有作了父亲才能成长,而他永远不会成为父亲。在成为儿子和成为父亲两方面,教宗又都选择了放弃和失去,他当然有自己的缺憾和痛苦,所以他想到父母的离去会心碎,所以他整天缠着小Pius的父母逼到他们不告而别 。从动机上说,教宗也许是极端自私的,在剧中不只一次提到,我们信上帝是因为我们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是因为我们没有答案,也不只一次提到,我们爱上帝是因为爱某一个“人”太痛苦,我们没有勇气去承受。 但在行为上,教宗可以是极端无私的,当教宗看到Esther和丈夫在窗边造人的时候,他在窗下拼命为这对夫妇祈祷,直到泪流满面。也许正因为痛苦和软弱,教宗没有勇气去“寻得爱”,他选择了“失去爱”,然而教宗的无私在于他希望世人都能寻得爱,在于他并没有为了自己没得到而嫉妒和怨恨,在于他真诚地为了帮助世人寻得爱而努力和奉献,我想这就是他在情书中所说的“我并没有答案。但是这是我愿意想象的答案。因为最终,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去寻找”。 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研究的问题是人是否真的具有“利他主义”的动机。具体来说,那篇论文是研究父母给子女留遗产的行为。从表面上来看,给子女留遗产只能是出于利他主义的动机,否则为什么不把这笔钱用于自己的消费和享受呢?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如果留遗产的动机真的是利他主义,那么父母留给子女的遗产数目就应该和子女的经济状况挂钩(因为子女越穷,每一块钱遗产给他带来的边际效用就越高。既然“利他主义”意味着“为了别人的效用而这么做”,那么子女越穷,利他主义的父母就越应该多给子女留遗产)。结果这项研究发现,父母留给子女的遗产数目只跟父母自己的特征挂钩(比如父母的资产数目),而和子女的经济状况没有关系。因此,这项研究的结论是,父母给子女留遗产并不是出于利他主义的动机,人们留遗产只是因为这样做让他们自己感觉良好。 当年读到这项研究的时候,我觉得很震惊。我想原来人和人之间真的没有任何无私的爱和奉献存在啊,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即使是留遗产这种看起来完全无私的行为背后,也只是自私自利而已。我们的爱和奉献,说到底完全不是为了别人,而只是因为这样做让我们自己感觉良好而已,多么讽刺。然而现在的我再想这件事情,所谓的动机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从实际的结果来看,子女收到了父母的钱,相信爸爸妈妈爱着自己,这还不够完美吗,何必在意父母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年轻的教宗努力要把上帝的爱传给世人,他让重病的人起死回生,让不孕的女人成为母亲,用从没寄出过的情书感动了整个世界,这还不够完美吗?何必在意他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事实上,我想,人类需要通过爱和奉献让自己感觉良好,这本身就充分说明了我们的高贵。年轻的教宗能从自己的软弱和痛苦中生出去爱世人的愿望,他当然已经是一个有神性的圣人了。 也许我们并不一定要执着与洗去自己的痛苦和软弱,因为痛苦和软弱并非是全然负面的东西。在第九集的末尾,Kurtwell的儿子终于决定帮Gutierrez指证自己的父亲,他这样对Gutierrez解释自己的决定:“你还记得我们两人一起看着那个滑冰女孩的时刻吗?那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因为全世界只有我们两人看到了那一幕。那一刻我觉得我和你很亲近,因为我感觉到,你也怀有和我一样的绝望。就在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我信任这个人。”你看,痛苦和软弱也可以是人与人产生联接的动力,正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痛苦和软弱,我们才需要彼此,才需要爱人和被爱。如果每个人真正到达了无欲无求的完美平和境界,虽然世界上也许不再有争斗和伤害,但恐怕,也不会再有爱和沟通了吧。 教宗非常喜欢圣胡安娜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虽然未必能自救,但仍可以爱别人和拯救别人。圣胡安娜用奇迹治愈了许多患病的孩子,她自己却在孩子的年龄死于绝症。年轻的教宗用爱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但他自己却在布道中看到父母的又一次转身离去,心痛得晕倒在地。但即便如此,圣胡安娜依然无愧是一个圣人,年轻的教宗也是,因为他们告诉大家,上帝是爱和微笑。人虽然未必能自救,但仍可以爱别人和拯救别人,这就是神性。所以最后教宗虽然痛苦地晕倒在地,却也在天空中看到了神的形象,我想这说不定就是他的第二次calling。 最后,我很喜欢圣胡安娜故事中的一个细节:她每次去看望生病的孩子都会带橘子,因为她说剥开橘皮时的那种味道是上帝和善行的味道。剥橘子皮的味道真的很美好,清澄纯净,苦涩甘美,绝不造作,据说娇兰的柑橘绿茶香水就是那种味道,我一定要去买一瓶。

 短评

裘德洛要是当主教,我分分钟信教。

6分钟前
  • 王食欲
  • 推荐

人又何尝不是被神抛弃的孩子,在寻找神的路上跌跌撞撞,凭一腔孤勇斩蛇开径,这才有了立地成圣的神迹。

11分钟前
  • 放学第一个跑
  • 力荐

带着美式摇滚+意式咏叹调的预期却意外收获一个梵蒂冈式后摇,和满篇 SAT 词汇。这个依旧漂亮的蓝眼睛终于在秃顶前当上了教宗,然而身边却没有个会开直升机的爱尔兰教皇内侍,想想俩人都还是原教旨主义呢。

14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4.5;电视剧的容量有足够空间让索伦蒂诺从容炫技,打光构图镜头游走节奏把控无不一流,品位高雅格调不凡,配乐超级棒!这是一个男孩和过去、和自己、和世界、和上帝达成和解的过程,闪回记忆不断插入现时情景;上帝视角收尾,天光沐浴,神谕降临,和风四起。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索伦蒂诺的平行时空,比前两部电影都要更游刃有余。一切矫揉造作和胡言乱语都给予这部年度最佳讽刺喜剧以生命。台词极大的信息量,不追究到细枝末节就没有趣味。

20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教廷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是时候跟进《年轻的哈里发》、《年轻的方丈》和《年轻的道长》等剧了

22分钟前
  • 威治魚
  • 推荐

一开始以为是政治剧,当中像荒诞剧,但是最后几集突然火力全开,完全靠奇迹来推动剧情,悲天悯人,简直有如出现了只有在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才有的无人知晓的奇迹救世的那种精神内核的错觉。所以找艺术片导演来导电视剧这个想法还是很厉害的。

27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总有人教育你要看清现实,总有人唠唠叨叨想给你提意见。但你不能让每个人都有资格把子弹射向你,若每颗子弹都能触及你,令你受伤,那你就会支离破碎。你要在一个很高的地方走你的钢丝,只有你和风。子弹们够不着你,它们只能飞过吵吵嚷嚷,乌烟瘴气的人群上空。而那些生活在雾霾中的人们总有一天将会仰头看见你,那时,他们就会爱上你,他们就会相信你,超过相信任何人,相信任何子弹。

30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一开始以为是宫斗剧,到后来发现是教宗碇真嗣的中二心灵成长史

31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每一帧都想截图,BGM神圣到令人想哭,不是很懂但好像又懂一点编剧想要表达 什么,让人充满幻想的空间。裘德洛真的把这个角色演的很立体,安妮霍尔的女主角来演sister mary实在太棒了,甚至意大利口音的大臣都很有感觉,最后一集的演讲让我这个不信教的人都觉得,太神圣了!

34分钟前
  • 爱学习的胖丁
  • 力荐

美式人格呓语和意式绚丽梦境。Lenny Belardo这姓名多像位摇滚明星,他也正如巨星热爱崇拜目光,无限迷人的自我膨胀,离经叛道下又是于已严苛的度量,Jude Law献上了他近年来最诱人的表演。宗教和政治里从来都是魔鬼,无非他是如此威严美丽,结尾源自“上帝”的注视补上最后两集文本素材的缺乏

35分钟前
  • SundanceKid🌈
  • 力荐

“不要打扰我喝樱桃零度可乐,你们这些异宗!”时而苍穹时而鸿毛,典雅又轻盈,大赞。裘德洛在里面非常好,比他脸蛋漂亮的时候还迷人。(P。S,不推荐宫斗爱好者观看)

38分钟前
  • Heloise
  • 还行

4.5 年轻气盛里飞扬跋扈才气逼人的索伦蒂诺这次有过之无不及,好想问他是否受到齐奥朗著作的启发,表面惊世骇俗,并非为哗众取宠或颠覆宗教传统,从非洲饮用水事件到性丑闻,年轻的教宗想整顿何为真正的信仰和平爱与救赎,剧集气质优雅,融合现代与古典的音乐品味,有评论说裘花是上帝派来的黑涩会哈哈

43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威尼斯首映了前两集,笑声不断,比教皇诞生更讽刺更颠覆。虚构了裘德洛饰演的史上第一位美国教皇,生性不羁,烟不离手,生活现代时髦,无视宗教权威,周围神职人员也奇葩遍布。片头梦境延续了《绝美之城》的梦幻邪魅,而后展开逗比情节剧风格,末尾又引入权谋斗争,有向教皇版纸牌屋发展的意思

4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视觉、符号与隐喻做到极致,但前七集我完全没有被说服,最后三集如天开日朗一切洞明,之前细细铺下的线没有一根被遗忘,回头看这场阵痛方才有意义。索伦蒂诺一贯主题依旧未变。看似黑社会其实心怀大爱的教皇以及周围一众丝毫不完美却不影响其可爱的人物,无疑是今年最出彩的群戏。我爱Voiello一辈子!

49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裘花回春了!从各方面而言

54分钟前
  • strangelove
  • 力荐

超级好看啊!索伦迪诺的片子都美死了!里面的裘花虽然已不是当年的盛世美颜,可是那种傲娇的气质还是苏翻天!!!

57分钟前
  • 碎石少女
  • 力荐

好看。配乐的走位略诡异,喜欢。

60分钟前
  • leolo
  • 力荐

裘德洛演技大回归,师傅病危的时候对着所有的仆人哀伤的说I love you all;师傅死掉的那一刻哭得像个小孩;布道的时候看到亲身父母后也终于释怀了自己的被抛弃。抽烟打篮球的修女玛丽和长颗大黑痣的圣座国务卿居然相爱了,多么有趣的故事。画面精美,对话幽默,演技爆发,音乐配的太妙。

1小时前
  • 格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