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妈妈

HD

主演:贾克琳·乔斯,胡里奥·迪亚兹,拜伦·盖斯勒,乔马利·安杰利斯,尼尔·瑞恩·塞斯,梅赛德丝·卡布莱,安迪·艾根曼,马克·安东尼·费尔南德斯,费利克斯·罗科,蒙·康菲多,玛利亚·伊莎贝尔·洛佩兹,鲁比·鲁伊斯,约翰·保罗·杜拉

类型:电影地区:菲律宾语言: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罗莎妈妈 剧照 NO.1罗莎妈妈 剧照 NO.2罗莎妈妈 剧照 NO.3罗莎妈妈 剧照 NO.4罗莎妈妈 剧照 NO.5罗莎妈妈 剧照 NO.6罗莎妈妈 剧照 NO.13罗莎妈妈 剧照 NO.14罗莎妈妈 剧照 NO.15罗莎妈妈 剧照 NO.16罗莎妈妈 剧照 NO.17罗莎妈妈 剧照 NO.18罗莎妈妈 剧照 NO.19罗莎妈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以戲論政:《羅剎媽媽》談菲律賓毒品引致的貧窮問題

菲律賓總統「狂人」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近年強烈打擊毒品問題,多次口出狂言要殺死在菲律賓所有的毒犯,更成立了行刑小隊,對毒犯處私刑,雖然有消息指私刑對付的更多是吸毒者、扒手、小奸小惡之徒甚至是不願工作的街頭遊民[1],但仍無減其國內支持度[2]。

曾獲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的菲律賓導演文杜沙(Brillante Mendoza)在新作《羅剎媽媽》(Ma’ Rosa)[3]中拍出了菲律賓最真實的社會問題,反擊西方輿論,支持總統杜特爾特的「毒戰」。電影在康城影展獲關注,女主角Jaclyn Jose更在爭議聲中爆冷獲頒最佳女主角。

電影講述羅剎一家經營雜貨店,但因收入有限,所以同時為毒品拆家分銷冰毒。一天,羅剎與丈夫被由黑警組成的行刑小隊突擊搜捕,小隊逼令羅剎供出毒品來源;她雖供出拆家,但小隊並不滿足,要求她籌集大筆賄款才放人,因此羅剎的子女用盡方法籌錢把父母救出。

毒品問題一直困擾菲律賓,聯合國2011年毒品報告指菲律賓的冰毒使用率為東亞地區最高。同時,菲律賓的貧窮問亦十分嚴重,在菲律賓打工的收入極微薄,導致不少菲律賓人到國外任職家傭,當中不乏高學歷者[4];而本地小商販為生計,或會像羅剎一樣鋌而走險,協助拆家販毒賺取外快。但問題是,到底是毒品猖獗加劇貧窮問題;還是貧窮問題讓毒品更盛行?

故事以毒品為誘發故事的點,並引伸到更多的社會問題,例如住屋、童妓等,正是支持毒品引致貧窮論。羅剎的大兒子因缺錢要賣走電視機;二兒子則賣身救父母;甚至拖累遠房親戚也要破財,這一切都是因為毒品引起。而電影中的小拆家也只是被人利用的棋子,暗示解決問題必須劍指在最上層的大毒梟。

毒品引致貧窮論不無道理。「國際正義任務」(The 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主席Gary Haugen在著作《蝗蟲效應》(The Locust Effect)中談到,要解決落後國家及地區的貧窮問題,需透過完善的法律和執法制度消除暴力,而在菲國人普遍認為生活中的暴力來自毒犯。杜特爾特上任以來,菲律賓經濟增長高企[5],不少人認為是受惠於「毒戰」。

不過,導演雖認同要嚴打毒品,卻不是一味支持「毒戰」。電影中大毒梟始終沒有現身,毒品問題未有解決,而且他用不少影像描寫緝毒小組的濫權,證明因緝毒制度不完善、緝毒小組權力過大而引致黑警的暴力和賄賂問題浮現,告訴我們毒戰在毒犯為窮苦低下層本帶來的日常暴力上,再加上一重制度暴力。電影尾聲,羅剎籌集到足夠的資金時,她並沒有立即拿錢保釋丈夫,反而先到街頭吃小食填肚子,反映在雙重的暴力底下,人民連果腹的權利也慚失去。

西方傳媒普遍標籤菲國總統杜特爾特為狂人,有指他在毒戰中殺害毒犯手法殘暴、侵犯人權等,導演多次出言支持杜特爾特的立場曾受外國傳媒質疑[6]。透過《羅剎媽媽》,導演告訴我們,國外人看到的只是毒戰的暴行,但並沒有深入了解毒品為菲國所帶來的社會問題。電影以大量手搖鏡頭顯示出社會最真實的一面,而失焦的影像正是希望觀眾看清被模糊了的問題根源。

毒戰的成效或者是顯著,經濟的增長或許加速了,但解決了一個問題,又有其他問題浮現。要解決菲律賓的貧窮問題,恐怕還有一段遠路要走。

備註
原文於映畫手民網站轉載,本人原是作者。
參考網址:http://www.cinezen.hk/?p=7509

[1] 維基百科:羅德里戈.杜特爾特(條目3:指控)
[2] Duterte approval rating at 83%, Pulse Asia (Inquirer.net, 6 Jan 2017)
[3] 導演名稱文杜沙為香港譯名,中譯為曼多萨。台譯為曼多薩;《羅剎媽媽》為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譯名,中譯為《罗莎妈妈》,台譯為《私法拘留》
[4] SUN焦點:家裏有個碩士菲傭,《太陽報》(2014年5月18日)
[5] Philippine President Duterte caps first six months with solid growth, popularity on crime fight, CNBC (26 Jan 2017)
[6] Why Brillante Mendoza supports Duterte’s drug war, ABS-CBN News (17 Nov 2016)

 2 ) 知道还会有明天,但你已绝望

窒息。那种闷热潮湿肮脏和绝望,透着银幕直接透了过来。

生理上都是。4月北京的西坝河一家电影院里,喘不过气,出了一身的汗。

简陋的手持伪记录的视觉呈现,却配上细腻铺陈的配乐,对比鲜明,很特别之感。

前一个小时特别棒,搜捕戏之后就陷入缓慢,孩子们走来走去,也有些审美疲劳。

除了罗莎妈妈,其他角色都颇显苍白,尤其贪污警察们,基本就是个功能性摆设。孩子们也都长得太好看了,各种出戏。小儿子格外演得差,跟同性恋大叔的对话眼神儿完全对不上啊。

不太喜欢两次观看“幸福一家”的路人的镜头,画蛇添足了。

贫穷真的是魔鬼,吞噬掉你的所有。

PS,北影节红星太平洋场,最后5分钟字幕不见了,只能听懂罗莎妈妈说出的几个数字。不剧透了,以后有机会补结尾吧。

 3 ) 拍摄

用低角度造成新闻跟踪拍摄的效果、曝光过度和低清晰度拍摄,这些手法都是导演想要影片呈现出现实主义色彩。曼多萨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但在剧作上弱了些,跟着永远在移动的镜头我们看到了菲律宾社会的罪恶不公以及所有黑暗,但除了影片结束时在罗莎眼睛上停留的几秒钟,导演没有让镜头安静下来,挖掘表象背后更深刻的东西

 4 ) 心酸的写实,欠缺的深度

故事发生在位于马尼拉大区的城市曼达卢永。“罗莎妈妈”罗莎-雷耶斯是一个矮胖、干练的中年女人,影片的第一场戏中,他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厄文在市场上买了很多方便面。当收银员没有足够的硬币找零时,她情绪非常激动。这基本上就解释了在她和丈夫经营的杂货店里,除了出售面条,还铤而走险地兼卖少量的毒品背后的原因。 影片开始约20分钟后,警方突袭了小店,夫妻俩被带到警局,面临三个选择:蹲监狱,交20万比索的高额罚款(相当于4300美元),或者供出他们的供应商。对于这几个警察来说,这种威逼恫吓的手段似乎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不过影片却没能深入挖掘。 《罗莎妈妈》中段的情节发生在警察局及其附近,夫妻俩的供应商被抓来毒打一顿,但没能交出全额罚金。于是,警察逼迫罗莎的三个孩子——厄文、哥哥杰克逊和妹妹拉凯尔去马尼拉想办法凑齐剩下的钱。到了马尼拉,拉凯尔到亲戚家要钱,杰克逊试图卖掉家里的电视机,而眉清目秀的厄文则通过出卖身体,拿到了足够的钱。 编剧Espiritu的这个剧本十分简单,几乎没有任何支线情节、隐喻内容或是宏观的社会背景,不过观众应该不会认为,雷耶斯一家的黑暗经历只是特殊个例。影片中唯一在推进情节向前发展的,就是这个凑罚金的事儿,伴随着更像噪音而不是音乐的配乐,时不时增添一点气氛或是紧张感。 影片没有给观众带来什么悬念,因为它并没有说明如果一家人凑不到钱,会面临什么样的下场。这个家庭显然是很团结的,但是人物的内心没有得到展现的空间。让孩子承担拯救父母的任务,对此罗莎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什么促使厄文牺牲自己,为父母的错误买单?这些问题,影片都没有讲清楚。片名“罗莎妈妈”其实也选得不太好,因为影片并没有全程从罗莎的角度来叙事。 所幸的是,曼多萨再次展现了让影片的背景“说话”的一技之长。《罗莎妈妈》选择在八月的台风季拍摄,这增加了室外戏的戏剧性,尤其是伴随着瓢泼大雨的那场警察突袭。导演镜头下的夏日马尼拉黑暗、潮湿,水漫金山,营造了“腐败之城”的氛围。御用摄影师Odyssey Flores碎片化的暗棕色手持镜头,始终给人压抑、紧张的感觉。不过,如果能再增加一些人物的特写镜头,尤其是从导演的处女作就开始与其合作的女主角贾克琳-乔斯,会带来更强的情感冲击力,也能更深入地诠释这个家庭中个体面临的困境。

 5 ) 马尼拉的一天两夜居然划开了一个社会的群像!时间会证明这部影片的伟大!

布里兰特·曼多萨,这个擅长通过平凡人物刺穿社会,划开一个整体,拉开一个侧面,让你看到一个现实群像的菲律宾导演。

他的新作《罗莎妈妈》再次震撼了胖哥!


布里兰特·曼多萨先后以《情欲按摩院》、《强强》、《男孩看见血地狱》等多部影片闪耀各大电影节,被世界影坛所熟知。

他凭借《男孩看见血地狱》入围戛纳金棕榈奖,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桂冠。


这次,他的新作《罗莎妈妈》提名69届金棕榈奖,并把女主角贾克琳·乔斯捧为了戛纳影后。


《罗莎妈妈》的故事脉络非常简单,它的神奇之处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营造出了一种触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无限扩展的外延能力。

影片发生在马尼拉的底层居民街道,警察局,女主角罗莎的小店铺,多为狭小、局促的空间;

整个故事的时间也缩短到一天两夜。

《罗莎妈妈》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不断缩小,不断舍去,不断以微小的切口进入庞大的社会。


为了营造各种“小”,影片采用了手持摄影,杂乱的人群,晃动额镜头,闷热潮湿的天气,罗莎的整个世界都处于风雨缥缈的不安中。

这种侵入性的摄影风格,带来了伪纪录片式的体验,增加了影片的“再现”效果,提高了真实性,让观众零距离感受角色生活的世界。

影片一开始就相当惊艳!

罗莎带着儿子去超市购买东西,遭遇了第一个不顺,超市不愿意找补零钱,他们被迫提着更多的东西回家。

天降大雨,他们狼狈的躲进出租车,眼看要到家,司机却不愿进入狭窄的居民街道,他们被迫冒雨回家。


镜头此刻死死的跟住了罗莎的背影,观众以罗莎的视角,看到了整个底层居民的街道。

混乱,肮脏,空气中混淆着各种液体和气味。

很快我们进入到了罗莎的家,那个简陋的店铺。


这一简短的镜头,就看出了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的功力,看似粗糙的镜头质感,因为对于细节的巧妙捕捉,加上行云流水的快速剪辑,很快就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街道。

那些人物在主角的视角下活灵活现,充满了真实感。庞大的信息量一下子锁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观众理解的主动性被很快勾出。

开片的两个不顺利事件,城市雨季的突降大雨都预示着人物未来命运的叵测。

《罗莎妈妈》故事被自然的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我们看到了罗莎的强势和精明。


老公在楼上嗨药,她却需要照顾四个孩子,打理这个小铺,外面多数人都欠着她的钱,她也喜欢到处用以物换物的方式赊欠被人钱。

并且我们很快发现,罗莎为了养活这个家庭,还在贩卖冰毒。


全片的干扰事件很快到来,警察早已埋伏好,准备捉拿她。

提前的埋伏,警察进入小屋,搜索证据,缉拿罗莎和她的老公,然后压着两人,靠着武力离开了街道。


全片时刻都在混乱中呈现有序。

警察进行缉拿的场景在手持摄影的表现下,张力十足,氛围感扑面而来,在狭小的屋内,一群人看似乱做一团,其实各司其职。

镜头飞快的在各个人物上切换,没有一丝浪费。


找病毒的警察,负责缉拿的警察,审问的警察,准备私藏证据的罗莎,保护着孩子的父亲,一切都井井有条。

快速剪辑和手持摄影带来的临场感和不安全感,加快了叙事节奏,以极强的代入感刺激着观众的神经。


罗莎和丈夫被带入警察局后,好戏才正式开始。

原来,这群警察把警局打造成了法外之地,成为他们捞油水,赚外快的地方。

他们公开诱惑罗莎,让他们给钱消灾。当他们知道罗莎一家没有钱时,他们让罗莎供出上家,以大鱼弥补他们的损失。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影片的每个场景都在人物的动作中被塞得满满当当。

这边一位警察还在擦汗,那边一个警察就开始给罗莎唱白脸,让她成为“叛徒”了,而另一位警察正在超乎混入警局的小孩跟班出去买烟酒。

整个警局没有一点威严秩序,仿佛菜市场一般,人蛇混杂,每一个人都充满着最原始的欲望。

为了离开警局,罗莎供出了她的上家。

再这一次的抓捕中,导演用留白的方式表现出了惊心动魄的抓捕过程。镜头停留在充满不安和紧张的罗莎还有其身旁的警员脸上,我们通过他们的面部变化看到了两人对于抓捕的关注。


场景依然停留在拥挤的小车上,但车外到处是嘶吼声,甚至偶然传来几声枪响。

绵绵的细雨,潮湿的空气,缓慢了时间,却提速了剧情。


在度秒如分的抓捕后,我们终于看到警察抓捕到罗莎供出的上家。

这一次,警察更加明目张胆的索要财物,筹齐20万,就放走你。


又是几个简单直接的场景,表现出了警察的腐败,和对暴力的滥用。

一开始面露微笑,让他拿钱消灾,而后见其准备打给其他警察,在酒精的作用下,警察失控,疯狂击打贩卖毒品的男人,随后电话叫来其妻子。

整个过程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在这个漏水的警局房间里继续上演着腐朽和黑暗。


男人的妻子很快来到警局,她只能拿出5万元,加上男人包里的10万,还差5万,这笔赎金落到了罗莎一家人的身上。


故事由此进入第二幕,罗莎的三个孩子来到警局,在父母的提点下,准备各自找亲戚或者朋友,筹齐这笔钱。


终于,镜头离开了那个压抑的警局房间。影片以三段平行剪辑为我们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群像。


黑夜进入白天,但观众丝毫没有感觉到光明的到来。

三个孩子的三段经历,让我们触及了这个城市的更多的地方。

但在刻意塑造的镜头下,我们只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混乱与肮脏,其隐喻着导演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

上了大学的女孩到处找到亲戚借钱,遭受了各种白眼和辱骂。穿梭在街道时,她滑到在了旁人刚泼出洗碗水上。


可她没有时间自怨自艾,她喊着泪水,咽下了痛苦,继续踏上了筹钱之旅。

那个看起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 男孩,抱着家里的电视,到处寻找购买者,期间他发现了出卖罗莎的男孩,那个他口中最好的朋友。

原来,那个男孩为了救出自己的哥哥,出卖了罗莎,一开始找罗莎买货不过是警察引蛇出洞的安排。


最后,他一路寻找,把电视卖给了监狱的看守。

家中另一个面容姣好的男孩找到了他的同性恋友人,一个中年男人,用金钱换走了他的身体。


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个男孩可能与这个男人早就相识,他们也许还有超越身体的感情。

他一而再再而三要求男人多给他一些钱,他第一次这样祈求他的施舍。


终于,三个孩子都筹到了钱,一共46000块,还差4000.

警察不依不饶。

罗莎灵机一动,拿着女儿的手机,找到了友人帮助。

一番算计,她成功借到了4000元,并祈求要了几十块车费。

这时,她拿着钱在街边买了一串鱼丸,一边吃,一边流泪......


故事戛然而止。

《罗莎妈妈》把生活不断琐碎化,通过碎裂的镜面,从各个方面给展示了这个城市,以及这个社会。

有人质疑影片的人物单薄,警察全部功能化为腐败贪婪,几个孩子的表演也生硬。

对此,胖哥认为,《罗莎妈妈》的镜头对准的本来就不是人物,而是这个城市,这个社会。

布里兰特·曼多萨把镜头当做了武器,刺穿的正是这个社会的表面,他表现人物的方式虽然浅尝即止,但力道依然猛烈。


全片,有两次通过罗莎的视角,传达出了在这个城市生活中的家庭形象。

一次是罗莎被捕后,去往警局的路上;一次时罗莎最后筹集到了剩余的4000元,在街边停留片刻时。


她看着一家人,努力维持着生活,经营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店铺 ,这一刻她内心复杂。


明天依然会到来,但她真的累了,她真的感到了绝望。

这样一个坚强精明的女人,在生活的重压下留下了委屈的泪水。

《罗莎妈妈》触及到了贫穷的部分原因,罗莎家庭的悲剧,铤而走险的根源绝对是贫穷。

贫穷的原因可能是警察的腐败,上层的不作为,还有毒品的泛滥!

同时影片也表现了贫穷之下的各种作用力,毒品交易毒害着街区和年轻人,靠身体获取金钱的童妓,失去教育机会,早早背负上生活重担的小孩。


在这个街道上,胖哥第一次看到了人群失去希望的表情,那种无力感消磨着他们的意志。

贫穷是一剂慢性毒药,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同时毒害着他们的思维。

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贫穷带来的阶层固化。

贫穷设置了各种障碍,让被压迫在下面的人无力翻身 ,看不到希望。


这就是罗莎妈妈正在遭遇的,她的儿女们即将经历的困境。

 6 ) 喜欢的几个点

1.爸爸被抓后换上了警察的衣服,犯罪者亦是执法者,导演的小聪明,相当讽刺

2.两段很相似的长镜头跟拍,罗莎妈妈和警长分别从关押屋子出来的那段路,只是一个进了警局一个路过,两个人走的相似的路,结局却不同,意味深长的前后呼应;

3.结尾匆匆吃着串,眼中含泪,隐忍恰到好处,心酸顿时放大十倍;

4.看完才知道罗莎大妈居然是戛纳影后

 短评

几近真实生活质感的视听风格,声效与摄影、剪辑的处理皆极度细致且松弛有度。这个片真正的主角还是菲律宾的街头巷尾,也令我回忆起小时候住了八年的那个一下起雨来就逼仄脏乱的危房老街区,和为了生活挣扎的人们。曼多萨有力地展现了社会食物链条中属于贫乏者的无力。

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在杜特尔特的禁毒风潮下,曼多萨反而将毒贩和警察的角色进行反转,导演的意图也立体了起来,不解决贫困就想根治毒品?不解决公权腐败就想根治毒品?潮湿混杂的黑夜,如食物链般勾结的人物,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无法摆脱枷锁,难忘最后罗莎的眼泪,平凡的幸福仿佛触手可及,但竟又是如此之难

9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2018菲律宾电影展。Brillante Mendoza的手持纪实摄影风格犀利无比,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几个长镜头的运用,故事本身在三兄妹四处筹款之后就偏向通俗剧,而最后Rosa望向小贩一家平凡却安稳的生活,更是有一种调合社会矛盾的狗尾感。

13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门多萨的又一部佳作,有其鲜明的色彩,对于底层的关注,是其最有拿手的题材,且镜头的运用很娴熟,故事讲述得也很流畅。一件小事的起因发生与解决,都在短短的一夜之间,却在此过程中将菲律宾社会展示给了观众。最后的镜头让人很是动容。

16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曼多萨对着《索尔之子》就是一句,我是你罗莎妈妈。

21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最后边忍泪边吃丸子的特写是今年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最动人的镜头之一

26分钟前
  • RayonVert
  • 推荐

1.竟对贩毒者产生了一丝怜悯,我也真是够了;2.生之艰难,大家混口饭吃而已;3.继续展示菲律宾脏乱差的角落、底层群众的悲苦,继续手持摄影,继续长镜头,继续虐...

2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菲律宾的一天一夜

3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罗莎妈妈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极端真实,不仅是手持的问题,也包括演员与环境的互动,每个人物之间毫无做作成分的交流。最令人震惊的是在结尾五分钟左右处,罗莎本来应该拿完钱就赶紧回去救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她没有,她要了零钱,跑去吃东西了!她看到很多东西,她像临走之前一样看见了另一个家庭,满眼泪光。这一连串非理性举动和目光中蕴藏的,是多么深刻的人性,可却极少出现在电影当中。

3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颠簸的画面,片刻的失焦,大量的长镜头,较有特点但总体偏传统。讲的是司法系统腐败,由一场纠查申发出多人物多条线,线索是外扩的,但故事是内聚力较强的。

35分钟前
  • Fabio法布
  • 还行

4.5;视点转换扫过菲律宾中下层现实生活全景,贫穷与欲望的罪恶因子如毒菌般侵蚀骨髓,腐烂到国家机器的螺丝钉,而无尽夜雨浸透的这条街,恰是底层民众最真实的写照,一切都绝望到寒心。观感如达内之《两天一夜》,长镜追随的残酷现实,场面调度、剧本、表演、配乐无一不佳。罗莎妈妈两次凝视小贩家庭,脸上的汗与眼中的泪,都是生存的证明。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3.5真实电影的胜利,看似粗糙的摄影技术下掩藏着巨大的调度野心与表演潜力。戏剧性被稀释在马尼拉潮湿夜空下,贫民窟氛围在纪录片拍摄手法下如热浪般涌来,看似漫不经心的游荡串起底层生活的种种险恶与算计。可惜影片前后两段显示出某种风格的不连贯,从而削弱了表现力。

42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2016戛纳影后。这片……可能史上最水戛纳影后?问题在于这戏有将近一半都不在女主身上,而且她值得一夸的无非就是片尾只有一处的高光时刻,其余真的很平庸啊。感觉就是评审(出于社会立场)想给片子一个奖,分来分去就分了个影后(其实比如跟《美国甜心》换一下奖,给个小评审团就合适一点啊)。片子本身有出色的地方,反映菲律宾警察系统腐败,空间构思上有想法也有不错的执行(贫民区街道,警察局后门);但是有些镜头实在没必要给比如每个人都走了一下警察局后门那个走廊,这里面视点都成问题了;菜鸡互啄的另一条线不清不楚就没了。总之很替那年的各种大女主们(《她》《托尼厄德曼》《无名女孩》……等等)不值,以及真的有点怀疑门多萨的导演能力……

4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Kinatay那个路线的一种精神延续。前30分钟拍的好,贫民窟那种烦躁不安的气氛让人无法坚持。三个孩子的选角失败,都太好看了,没有任何信服力。

49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警察毒品黑社会,穷街陋巷晃镜头”(戏仿自对艺术电影的调侃),一天一夜叙事也和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差不离,第三世界国家世纪初那批青年导演的现实主义题材在空间呈现、主题表达、视听风格相似地过分。菲国这几年拿来放的片子总给人种看了不想去那旅游的感觉,这种形象输出策略也是奇特。

53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曼多萨营造的潮湿闷热绝望的氛围很棒。生活化处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很生动。揭露虽然直白,但是足够有力量。经历一天一夜的折磨,到路边摊吃串眼泪都要掉下来,以食物结尾力道都很足。[B]

57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菲律宾国际知名导演曼多萨的新作,仍旧是他擅长的穷人区的质感十足的描绘,只是情节、人物略显单薄。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内室和外室只隔了一堵墙,却能隔绝自由。审讯房和派出所只差了一段路,却差了公允。凝视邻桌的英俊男子,或是正在收摊的一家老小,生活却总是一脚踩进泥泞,一脚滑倒在路旁。褪去裤子、忍受责骂换一沓钞票,当部手机、买串肉丸换一场自由。天亮以后没人记得贩毒的罗莎妈妈,只有马尼拉记得前夜的羞辱。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影片并未俗套式地对毒品问题进行批判,而是聚焦于菲律宾行政执法系统中的混乱腐败和肆意妄为,并与底层百姓的“苦”进行鲜明对比。仍旧是布里兰特·曼多萨那个淅淅沥沥的菲律宾,晃动的手持摄影跟拍。有两处罗莎妈妈望着一家三口路人整理货物的镜头,眼神里的那种悔恨和渴求非常有戏,最后满头大汗的哭戏也很真切。

1小时前
  • 科林
  • 推荐

历史将证明,曼多萨是位伟大的导演。

1小时前
  • 把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