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幕后纪实

HD

主演:阿方索·卡隆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2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3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4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5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6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3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4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5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

电影和幕后纪实的关系,就像学生时代习题集和答案集的关系,让我们更加清楚出题者背后的实际目的和终极答案。 观看电影时,被强大的情绪力量与细腻的故事内容,所深深打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透过幕后纪实,我看到了导演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凭借着儿时的记忆,一段段模糊的记忆,以及神秘莫测的感觉,拼凑出如此细致又动人的电影。 为了还原那份记忆,为了让模糊的记忆愈发清晰,设计感在电影中显得非常罕见,更多的是导演用真实的体验、非职业演员,和他一同去创作,让身边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演员的创作,为这部电影赋能。

 2 ) 记忆与执念

无论电影,还是幕后纪实,个人的感受都如此之充盈,但能力有限,不知是否能表达一二。

阿方索卡隆真是又酷又帅又浪漫的老头,白发苍苍没有展现丝毫的疲态或苍老,而更加凸显出他充沛的精力,以及电影赋予他无尽的活力,真是魅力无限的老男孩。

关于记忆

电影和幕后纪实的关系,就像学生时代习题集和答案集的关系,让我们更加清楚出题者背后的实际目的和终极答案。

观看电影时,被强大的情绪力量与细腻的故事内容,所深深打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透过幕后纪实,我看到了导演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凭借着儿时的记忆,一段段模糊的记忆,以及神秘莫测的感觉,拼凑出如此细致又动人的电影。

为了还原那份记忆,为了让模糊的记忆愈发清晰,设计感在电影中显得非常罕见,更多的是导演用真实的体验、非职业演员,和他一同去创作,让身边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演员的创作,为这部电影赋能。

关于执念

导演对于表达感受,对于还原记忆,有非常非常深的执念,搭建记忆中的场景,对于观众看不到的细节,也非常细致的还原与打造,他引用的“原配方制作的蛋糕”,都在功利方面,告诉我们:细节的重要性。

而为了这份细节,导演用他深深的执念,做到了,也许观众看不到那么细致,也许观众不知道群众演员的遴选过程如此复杂,也许观众不明白嘈杂环境中,群众演员的叫卖声也是导演指导过的,非常个人化又不同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心中的执念达成,他过了自己的那一关。

关于个人化与社会性

在电影和幕后纪实中,相信很多影迷都看到了不同的阿方索卡隆。他的电影,是不同的好看不同的动人,而在《罗马》中,仿佛可以窥探他的儿时生活,他的原生家庭关系,他的成长环境,他也坦诚了影片之于他非比寻常的意义,仿若是他的首部电影一般。

他在这部电影中有着酣畅淋漓的个人化表达,而这种个人化表达,我们也能够与之共情。

但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场景的打造,非主演的个人视角,而是群像式的共同表达,让影迷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性,是如此的动荡不安,于此更显得非亲密关系下人性之可贵。

感受戛然而止。希望阿方索卡隆这个老男孩用更多的好电影,让我们明白“电影就是电影”的深刻概念吧

 3 ) 越长大,越天真

童年记忆的美好里包裹着持续了半个世纪的伤痕,这伤痕持续影响和改造着那片记忆之地,也是深埋于心的种子。

当他在55岁那年重造记忆,一切并非满是颗粒的旧事,而是65mm超宽屏4k画质的流畅清晰顺滑,越是强调的真实,越是虚幻。

没有人是主角,摄影机置放在远远地方摇移,站在具象化的自己的身边,用客观视角观察、陈述人物在时代街景里穿梭的种种情绪。

每个人物只有自己的剧本而非全盘走向,以此激发内心真实情绪。这一切极私人化且实验性。

飞机从天空隆隆飞过、在地面相撞破灭的泡沫里飞过…他讲着这些,像智叟满是哲思、像孩子滔滔不绝。

执着入微的每一处,都是电影背后的隐藏力量,观众看不到这力量,却被震慑而摸不着头脑。

懵懂童年的家伤国痕组成了他,现在他回过头来直面,用工业化呈现一次艺术和哲学的表达,在这里面完成一次和解,漂亮的反击。

《罗马》这部电影我在短评里表达过赞扬和不喜欢,赞扬他的手法和准确,但不喜欢这准确背后藏着的某种虚幻和迎合。当然这种虚幻和迎合也许恰是它所想要我们感知到的,这种程度上讲,它是成功的。

他在这部纪录片里毫不吝啬地坦诚,展现拍摄前的筹备执念及缘由、拍摄中的扩充、镜头完成后的盛赞…带着一点点不自知的骄傲、遗憾和对自己的安抚。我甚至不知道在哪个点开始落泪,大概是第一次站在父亲的立场上理解那个「窒息感」,或是护士抱着死婴落泪时…无法排练和安排的真实,精彩。

 4 ) “墨西哥奇迹”的黑白记忆

《罗马》在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颇丰,导演阿方索·卡隆讲述的墨西哥故事,初看平淡而克制,实则暗含深意。黑白画面里,“墨西哥奇迹”凋敝时代的失落与挫败感悄然沁入心底,一个家庭的故事,亦是一个国度的隐喻。

《罗马》剧照:索菲的中产家庭。

镜头里,女佣人克里奥受雇于一个小有资财的中产家庭,男主人长期在外,女主人索菲扮演主心骨的角色。中产之家,其实在二战后的墨西哥并不鲜见,它背后是一段经济腾飞的黄金岁月。世纪之初曾与德国过从甚密的墨西哥人,在二战时代站在了反法西斯阵营,他们在派遣部队开赴前线的同时,还源源不断向美国输出劳工,缓解了后者劳力匮乏的燃眉之急。战后,美墨享受了难得的蜜月期,“离天堂太远,距美国太近”不再是墨西哥人的口头禅,一连几届政府倚仗北方大国的慷慨投资与贷款,保持了年均经济增长6%的强劲势头。相比于在瓦砾中重建的欧洲和东亚,墨西哥的确创造了奇迹:泛美公路与铁路在全境延伸,一些不知名的小城市也拥有了机场,随之而来的是财大气粗的美国游客,他们的消费能力带动了服务业飞速扩张,让不少小商人赚得盆满钵满。与旅游业齐头并进的是工业,在杜鲁门“第四点计划”支持下,美国的技术扶助涌入邻国,墨西哥被誉为“迅速工业化之国”。当然,最庞大的农民群体也没有被摒弃于进步之外,一场“绿色革命”让乡村改头换面,洛克菲勒基金捐赠的化肥、杀虫剂与杂交良种取代了旧日的低效耕作,低价的进口粮食也经由铁路直达古老村社,让人们暂时忘记了饥馑。到了1964年,墨西哥人口比二战时代翻了一倍,算是对经济奇迹的侧面佐证。硬币必有另一面,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进口粮食抢占市场,让许多乡镇青年无事可做,为谋生计,他们辗转来到大城市,或成为佣工,或混迹街头,《罗马》里的克里奥很可能就是“进城大军”的一员。

《罗马》剧照:索菲与丈夫在车前拥抱。

在克里奥的雇主家里,不乏现代化景象,“登堂入室”的汽车无疑是身份象征。中产阶级对上流社会的贪污腐化颇有微词,却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无需为口腹之欲挣扎,关注的是艺术和体育。小主人房间里,赫然贴着一张1970年世界杯的海报,在那几年,墨西哥在国际体坛风头正劲。正是那一届世界杯,全球电视直播与彩色电视直播让足球风靡世界,有了无与伦比的商业价值,让墨西哥名垂史册。被后世视为标杆的世界杯并不是墨西哥第一次举办体育盛宴,1968年奥运会的划时代意义不遑多让。在申办之初,墨西哥人对它的意义心知肚明,在总统们急于向世界展示国家繁荣的心情面前,奥运会无疑是明智之选。顶着拉丁美洲乃至第三世界首届奥运会的荣衔,奥运圣火在阿兹特克体育场被点燃,而就在那光荣时刻的十天之前,一场骇人听闻的事件成了“墨西哥奇迹”时代黑白记忆的分界线。

《罗马》剧照:动荡时代的墨西哥街头。

1968年10月2日的“特拉特洛尔科大屠杀”,至今被世人铭记,它源于怀有理想的中产阶级对时任总统迪亚斯·奥尔达斯身后贪腐内幕的不满,在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的节骨眼上,安全部队对抗议群众施以镇压,数千人遇难或被捕。事后,美国人赞扬政府情报得力,苏联人宣称那只是一起意外,合力帮助墨西哥粉饰了“太平盛世”,唯有英国大使发声,讥之为“沉默的阴谋”。《罗马》里的关键情节,就是1968年的延续。导致克里奥早产的那场骚乱,发生在1971年6月10日,史称“圣体节惨案”。当天的一场游行里,抗议群众还未集中起来,一伙暴徒突然从公共汽车里冲出来,用刀子和轻武器攻击示威者,造成二三十人伤亡。酿造惨案的幕后黑手来自政府,而现场的警察选择袖手旁观。抛弃克里奥的费尔明,在影片里用手枪指着旧爱,显然也是暴徒的一份子。还记得他舞棍弄棒的训练吗?卡隆暗示的是1968年悲剧里的防暴警察,他们的常规武器正是棍棒。

《罗马》剧照:费尔明的棍术训练。

一系列的动荡,是“墨西哥奇迹”化为幻影的结果。高速发展的外衣下,困扰墨西哥多年的痼疾并未痊愈,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影片里几度被提及的土地问题。二战前夕的卡德纳斯改革,一度让殖民时代延续下来的大地产制度有所松动,传统村社掌握了全国半数土地。但“绿色革命”打破了乡村平衡,农药化肥的缺乏和对机械化的陌生让村民无法与大农场主竞争,土地兼并成为潮流。失去土地的农民,选择加入了美国人的“短工项目”,在农忙季节跨过边境,在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的农田里打工。好景不长,20世纪60年代末,项目寿终正寝,一些人铤而走险非法移民,另一些人只能打道回府。无地之人,回不去乡村,只能在城市流浪,墨西哥城等大城市自此贫民窟林立。1968年与1971年动乱的冲突双方里,有支持中产阶层的穷人,也不乏被政府收编和训练的游民。克里奥产下的死婴可被视为一种象征,当贫穷与暴力结合,孕育的一定不会是生机。

土地与农民受难后,中产阶级在劫难逃。“墨西哥奇迹”固然辉煌,但它建立在对美国的依赖上,以1970年为例,支撑经济运转的30亿美元外部投资里,79%来自北方邻居。同年走马上任的埃切维里亚总统,不甘受人摆布,决心主导财政改革,又打出第三世界外交牌,结果彻底惹恼了美国。外资出逃、赤字激增、物价飞涨,原本忧心政治清明的中产阶层,不得不转而为生计发愁了。《罗马》里的索菲和克里奥,名为主仆,实际上已是站在同一战壕的失落者。她们面对的,是奇迹退潮的巨大危机。

《罗马》海报。

不妨大胆假想,那张暖意融融的海报或许别有深意——和煦阳光下,汹涌波涛渐归平静,惊魂未定的一家人紧紧相拥,与1971年的墨西哥有几分相似。对于亲历经济奇迹的人们来说,1971年略显黯淡,奥运会与世界杯席卷的喧哗渐渐远去,留下了一片萧索,1968年的悲剧没法被轻易淡忘,不时在街头上演的冲突诉说着政府的强权。与此同时,1971年似乎又是触底反弹的时刻。先后执掌墨西哥的埃切维利亚与波蒂略大胆变革,与美国人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在国家遭遇阵痛之时,储量丰富的石油为人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波蒂略任内,经济增长一度回归6.5%,重返巅峰的曙光仿佛就在眼前。恰巧,本来取得1986年世界杯主办权的哥伦比亚因难以制服国内的毒枭和游击队而让贤,墨西哥顺势接过大旗,释放出重振国威的信号。

震撼墨西哥的1985年大地震。

事与愿违,灾难接踵而至。石油繁荣未能持续太久,却让国家背上了沉重债务。1982年末,随着200亿美元的资金外逃,墨西哥的通货膨胀达到历史新高,消费品价格上涨率接近100%,数以万计工人失业。波蒂略的爱徒、哈佛高材生德拉马德里总统与他的智囊,连续三次将货币贬值,仍无济于事,宣布延缓偿还外债,墨西哥战后最大规模经济崩盘一触即发,将整个拉丁美洲拖入了“失去的十年”,曾经的经济奇迹彻底沦为泡影。祸不单行,1985年一场大地震袭来,首都墨西哥城成为重灾区,上至政府大楼下至贫民窟都不能幸免。市民们在声讨德拉马德里总统缓慢的救灾举措之际,也反思着倾颓的豆腐渣工程及其背后的腐败难题。

毒品是当代墨西哥之痛。

一片混沌的国运,催生了当代墨西哥挥之不去的阴影——毒品贸易。不同于《罗马》的含蓄内敛,墨西哥毒贩们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江湖,早已因美剧《毒枭》为人熟知。正是由于1982年后的社会失序,锡那罗亚贩毒集团的“教父”加亚多趁势崛起,在城乡大肆招兵买马。一本万利的毒品走私,让生活无着的年轻人很难拒绝,甚至一些郁郁不得志的豪族子弟也投身其中。毒品、贪腐、贫穷、美国市场共同编织了一张大网,裹挟着墨西哥走向“失败国家”之列。三十年来,毒祸愈演愈烈,曾经出任经济部长的鲁伊斯哀叹,若打不赢与毒品的战争,墨西哥的下一任总统或许就将是毒枭。

回看《罗马》,导演对墨西哥当代史做了精心的剪裁,保留了自己童年记忆的光影,尽量避免触及同胞的伤痕,他巧妙选取1971年的微妙节点——在辉煌与落寞的边缘,将一个家庭的故事娓娓道来。而真实历史的残酷,被阿方索·卡隆隐藏在影片的留白之中。

 5 ) 观影笔记

"这是观众根本不会注意到的 事,我以前觉得这有点过头了,觉得那是一种 突发奇想的执念,但我发现,正确把控这些细 节是一种解脱,剥去这些元素,是为了捕捉看 不见的东西,摸不着的东西。”

当你从一个较宽的角度拍摄长镜头时。你既没有优先突出角色。也没有优先突出环境。情境和角色具有相同的权重,事实上也许情境更为重要。角色只是在情境中流动而已,自从拍了《你妈妈也一样》,我一直对人物和情境间的关系感兴趣。

拍特写镜头是在突出拍摄对象。演员人物本身。我非常喜欢特写镜头,但我不能容忍将它作为叙事的捷径。在电视语言中,在大多数商业电影的语言中。每次有角色说话。就会有特写镜头,然后又将特写镜头切回到回答的人,你闭着眼睛都可以看那些电影,那你,毫无艺术语言。

1.06.01这场戏太棒了,我被彻底震撼了,结合原片,看哭了。这场戏没有提前让演员知道婴儿是死胎,而是抓的现场反应。

当你在拍一部叙事性较强的片子时,叙事是你永远的靠山。但罗马这种形式更为高级,这是因为他的风险更大,因为你失去了通常会有的安全网。当叙事跟单薄时,你必须从其他地方想办法,这就是电影让我感兴趣的地方--神秘感。

当我在电影里看到那种神秘感时,我不明白那是怎么做到的,我知道在技术上怎么做,到我不明白它是如何产生

《罗马》是我的第一部电影。_阿方索.卡隆

被彻底震撼了,结合原片,看哭了。这场戏没有提前让演员知道婴儿是死胎,而是抓的现场反应。 当你在拍一部叙事性较强的片子时,叙事是你永远的靠山。但罗马这种形式更为高级,这是因为他的风险更大

,因为你失去了通常会有的安全网。当叙事跟单薄时,你必须从其他地方想办法,这就是电影让我感兴趣的地方--神秘感。 当我在电影里看到那种神秘感时,我不明白那是怎么做到的,我知道在技术上怎么做,到我不明白它是如何产生 《

 6 ) 关于《罗马》幕后的细节

幕后花絮完全将我震住,对导演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细节的强大掌控力,对捕捉真实感的执着,对于不同画幅景别,不同色彩意味着什么,都有清晰的认知和自身的理解,有对极致艺术的追求和自我要求。不仅如此,每过一分钟,导演就会抛出一个我完全不知道的角度来理解电影。记录一些细节,日后慢慢消化。

1. 导演开始拍摄之初并没有剧本,只是为了再现儿时的感官记忆。

2. 导演拍电影会做大量的研究,比如拍《人类之子》,研读了很多学者的著作;拍《地心引力》时,研究了在失重状态下的移动原理。

3. 导演对于细节和真实感的还原可以说事无巨细,大到重建街区,小到找到某种瓷砖。这种真实感还体现在群演的选角上。比如在拍电影院那场戏时:

我们不是说要500个人就够了。与此相反,我们有一大批群演,然后从这些群演中,我们再决定谁在车上,谁在人行道上,我们必须决定有多少人要去哪里。在这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个人口统计,不只是清点有多少女性,多少男性,而是各个社会阶层里有多少人。然后在每个社会阶层中,各个民族的构成又是如何。这些人是原住民,这些人是梅斯蒂所人,这些是墨西哥白人。这是一个繁复的过程。决定好之后,我们把每备用演员选出来。我们用巨大的纸张,将所有不同的面孔,根据人口构成排列出来。这时我们再来挑人。不是面对演员本人进行挑选,而是从照片里一张张挑选。我们为每张照片都选择了特定的衣服,特定的发型或者胡子造型,甚至是身上穿戴的配饰,就是远到看不清楚的群演也是如此。

然后设计每个叫卖声的台词,事无巨细,都是为了捕捉某一个真实的瞬间。

4. 为了捕捉这种真实性,导演做了很多拍摄的设定。演员从未拿到过剧本,很多拍摄需要演员的临场反应。他会对每个演员说只有这个角色知道的事。在医院那场戏,医护人员都是做本职工作的,不断向医护人员确认细节。导演没有告诉可莉奥她生的孩子是死婴,也是为了捕捉那一时刻的真实。

正确的把握细节,对我来说是一种接解脱。剥去那些元素,是为了捕捉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摸不着的东西。有一个时刻就是这现实的浓缩。
为什么要在那儿拍,因为那里就是一切精髓的所在。时间已经流逝,但空间没有。时间不能倒流,我们对空间的感知比时间本身更持久。

5. 对极致视听语言的追求。不借鉴其他作品。甚至构图相似,也要重新考虑。

我们很多时候,已经拍了一个很好的镜头。然后我们又拍摄了62次,就为了一个六分钟的镜头。
我在所有电影中会一贯使用长镜头。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决定要再严格些。当你从一个较宽的角度拍摄长镜头时,你既没有优先突出角色,又没有优先突出环境。情境和角色具有相同的权重。事实上,也许情境更为重要,角色只是在情境中流动而已。拍特写镜头是在突出拍摄对象,演员,人物本身。我非常喜欢特写镜头,但我不能容忍它们作为叙事的捷径。在大多数商业电影的语言中,每次有角色说话,就会有特写镜头,然后又将特写切换到回答的人。你闭着眼睛都可以看那些电影。那里面毫无艺术语言。

6.对于画幅景别色彩的考虑:

这是一部设定在1970年的黑白电影,但是这种画质在当时并不存在。并不是因为格式本身,而是数字格式没有丝毫颗粒感。与其回避数字格式,我对它完全欣然接受。这会是一部65毫米的黑白4k电影。也就是说画质极为清晰,毫无颗粒感。这是一种不同的电影语言。我不想把它拍成怀旧的黑白电影,我不想让它有50或者60年代的观感。我想让他看起来是2018年的电影,不过是黑白的。
格式一旦确定,一切都随之彻底改变。于是我决定,让所有元素在屏幕上横向穿越,采用超宽横摇镜头正是格式使然。但我知道这部电影必须保持客观。没什么比远距离的推轨镜头更客观了。有些运镜技巧我们是不能使用的,例如滑动变焦会太过主观。我想保持距离感,保持客观。让各种时刻累积起来,从而传递情感。这会引发观众共情,这种共情是一种附带效果。

7. 电影的价值观:

我们没有主观地追随一个单一角色,我不想用可莉奥的视角来呈现一切,她只是这个更广阔宇宙中的一个角色。故事是关于这个宇宙的,各个角色只是在其中穿行罢了。
《罗马》的核心在于其背后的过程。我甚至会说《罗马》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短评

【NETFLIX】-我认为童年塑造了你的人生。-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电影也与孤独感有关,所以电影和孤独是相伴而生的。-我甚至会说《Roma》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8分钟前
  •  
  • 推荐

重看一遍《罗马》,也是深入看一遍《罗马》。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简直了简直了 竟然所有自然的东西都是如此不自然地做出来的… 我服!这种拍电影的理念真的太神奇了 看纪录片时也像是又被真实的情感流动再次击中了一般

11分钟前
  • 你真的好搞笑啊
  • 力荐

详实而坦诚地介绍成片过程,从中可一探卡隆的视听美学和创作主旨,为其孜孜不倦的热情与专注所打动,对细节的十足还原程度,对记忆的重新书写,对个体融于历史背景的演绎,都有非常精到的理解。对为何采用数字摄影、黑白拍摄及宽幅构图,都有充分解释,对理解正片有帮助。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罗马》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17分钟前
  • 水片
  • 力荐

导演阿方索提到拍摄时并未将完整剧本告知所有演员,力图展现生活中最真实的那一面;本片后程那场非常重要的产房戏,女主在拍摄前并不知道她会诞下“死胎”,以至在拍摄中得知这一设定时所呈现的惊诧、恐惧和伤心,完全是出于本能;CC蓝光花絮收录 并于Netflix上线

19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一本《<罗马>理解手册》,包括如何还原,为什么要用横摇推轨达成客观化表述。但也印证了当时三刷《罗马》的观感。卡隆毋庸置疑是我们时代最顶级的导演,但《罗马》的拍法就像是杀鸡用牛刀,一部极度依赖最顶级工业条件的“小电影”,拥有无比繁复的表层,成就它的地方也是它最根本的掣肘。记忆被还原的过程,是颅内奇观设计的现实化过程,是一场庞大的私人订制,有着恋物癖般掏心窝的真挚、随性的精准控制,但最后出来的结果就是全景化的、欠缺对时代更深层的把握,唯一讲透的可能就是来自中产阶级的同情。关于数字格式的那番话很好,“一部2018的黑白电影”。卡隆说《罗马》是实现他电影理想的一部电影,是他的“第一部电影”,我却觉得这部电影仍在他既往的框架内,他之后的电影应该会更好。

2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1、我的童年是与电影相关的,而电影是孤独的。2、《罗马》一开始并没有剧本,我想重塑我的感官记忆。记忆是抽象的,也是很难捕捉的,也许一片旧瓷砖、一个旧家具、一件旧服饰就能将其打开。3、构建场景时还原生动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能唤醒记忆的气味。4、电影以地面的场景开始,以天空的场景结束,但你还能在地面上看到天空的倒影。5、演员从未拿到剧本和台词,固定好走位和站位,并限制彩排的次数,以免浪费其中的精彩时刻。6、群演囊括了不同的阶层和民族构成,甚至远到看不见的群演也有不同的服饰。7、我们已经拍了的很完美了,可是我们又拍了62次,就为了一个6分钟的镜头。8、为了还原真实场景,一块蛋糕都坚持使用原始的配方,虽然银幕前的观众不会知晓这些细节,但是这些固执的坚持把我从焦虑窒息中解放了出来...【Netflix】

22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最后滚动字幕,有个彩蛋,卡隆在教年轻人拍电影——逆光的层次感,导演的叙事与镜头……真好!

27分钟前
  • 空腹的酒鬼
  • 力荐

太喜欢看电影的幕后 充满了能量和启发 再看电影 又是一层感受

29分钟前
  • 略略略
  • 力荐

CC版《罗马》蓝光碟花絮,基本上片中的重头戏都有回顾,卡隆一直在讲为什么那么拍,原来他已经自由到不仅可以重新建造童年时的房子和街区,就连演员的长相都是根据邻居记忆中的样子找的,看卡隆工作,你体会到细节的魔力。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想起纪伯伦《沙与沫》里的一句话:“在人的幻想和成就中间有一段空间,只能靠他的热情来通过。”

35分钟前
  • Jabbahy
  • 推荐

有幸看过《罗马》的院线版。事无巨细的指导,阿方索在制作这部电影时的严谨与细致,配得上大银幕。阿方索提到民族、个体伤痛时的哽咽让我几度落泪,他告诉了我如何去探索关于时间与记忆的秘密,告诉我忠于生命经验、平凡现实的真挚表述永远会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告诉了我拍电影的意义为何。谢谢你,阿方索。

37分钟前
  • 三仛
  • 力荐

非常棒的一堂电影创作课!成为好莱坞大腕之后,任性再现童年往事与时代精神,这大概就是电影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吧。

3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导演访谈。其实当初已经查过不少资料了解了很多《罗马》幕后信息,在这方面本片只是多了少许新信息。本片的重点和亮点在于导演解码几场重头戏,让人明白了那几场重头戏为何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原因的秘密。细节就是魔鬼,记忆就是神迹。导演谈到暴乱那场戏时说:“这件事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这也许是我第一次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它打破了包裹着我的舒适的中产阶级的保护壳。”这让我想起坎德尔说的:5岁时奥地利总理被纳粹党徒暗杀,“这是我正在形成的政治意识里记住的第一件大事。”我想,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在童年时期就经历政治意识的觉醒,而不是活在一个只有奶糖和阳光包装的童话中。这场戏的加入也是让个人小历史与社会大历史发生关联,提升了电影传递的social message。我的影史十佳!

4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跟这片比好多makingof都不知道在拍啥……而且再次证明了一件事,好的戏你从花絮的角度看也一样很动人。垃圾戏你堆再多镜头再多光剪再多角度也是垃圾。

44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纪录片质量很高,重场戏全都带到了,情感太激烈了,吃不消。

45分钟前
  • 豆友4395275
  • 力荐

如重温罗马,也证实了不少自己当时的观感,生孩子一幕又一次难过得不能自已,一如那时坐在空荡荡LUXE厅里哭得偻起身,原来是真正的医生护士出演,职业肌肉记忆与真实伤痛让他们忘记是在拍片,拍摄停止后卡隆三次拥抱依然在产床上哭的女主;观影之路上我总是一再试图找寻“怎么拍得那么感人的怎么做到的?”答案,卡隆在此明确给出了他的建议:不用滑动变焦因为显得太主观,用远距离推轨镜头保持距离客观,各种时刻累积起来传递情感引发观众共情;细节复原精确到卡隆自己的内心都掀起危机感,电影自己会“生长”,罗马也是这个说法的证明,电影规模野心三倍于最初设想,最后水到渠成;说起维斯康帝拍路德维希连蛋糕都必须是原始配方,如此较真是为捕捉看不见的东西,卡隆亦是如此,这也是罗马“生长”为一部震撼而感人肺腑电影的重要原因

46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电影是什么。

50分钟前
  • 力荐

如果你喜欢《罗马》你就会更喜欢这部!导演敞开心扉的全方位展开电影的全部,《罗马》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了,更是导演自我记录的一部分,是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52分钟前
  • WellIgoton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