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裂1975

HD中字

主演:郭振清,王苏娅,温锡莹,葛存壮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7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决裂1975 剧照 NO.1决裂1975 剧照 NO.2决裂1975 剧照 NO.3决裂1975 剧照 NO.4决裂1975 剧照 NO.5决裂1975 剧照 NO.6决裂1975 剧照 NO.13决裂1975 剧照 NO.14决裂1975 剧照 NO.15决裂1975 剧照 NO.16决裂1975 剧照 NO.17决裂1975 剧照 NO.18决裂1975 剧照 NO.19决裂197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决裂197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文革期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江西省某山区成立。“抗大”老干部龙国正(郭振清 饰)被派到松山分校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当时,两条路线的斗争非常激烈,围绕办学姓“社”还是姓“资”展开激烈讨论,地委赵副专员(鲍烈 饰)支持副校长曹仲和(陈颖 饰)把学校建在城郊,而地委副书记唐宁( 温锡莹 饰)则站在龙国正一边,支持他们把学校建在山上。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教务主任孙子清(葛存壮 饰),认为工农出身的青年没资格上大学,气愤的龙国正抓起江大年(李世江 饰)的手宣布:“这手上的老茧就是资格!”他聘请老贫农参予学生入学评议,坚持开门办学。肩负着社会主义使命的龙国正,面对种种困难和不满,能否当好这个校长呢......正者无敌红月亮之武陵山歌女皇的后宫成长不容易 第五季九回时间旅行忘不了江户盗贼团·双雄歌舞青春2河长暗夜无声侵入者2019无限爆点料非凡家庭第一季时钟红伶泪婚庆协会维京王国临时保姆再见王沥川2018伯纳德行动(国语版)昌迪加尔爱曲炽热之境第一季斩、六人视线他人的品味命中注定我爱你泰语战地巫师野性伊斯坦布尔粤语狐步舞娜奥米火药、背叛和阴谋(原声版)下海底大揭秘第四季暴力欲望的房子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火枪手第三季检事霞夕子~无关系的死~致命嫌疑监狱幸存者指南心理追凶 第六季见习女警绝处逢生

 长篇影评

 1 ) zz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历史

江西共大,全称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现江西农大)。1958年创办,1980年改制,它存在的20多年间,曾创下开办108所分校的纪录,有20多万毕业生。
    在江西,它是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凝结。

共大诞生
    “江西共大非常了不起,是贫苦孩子的学校。它招收农村孩子上学,普及了农村教育,为国家减少大批资金投入,而且培养出的人能文能武。共大教学生科学种田,有错吗?”对于共大存在的种种议论,现年66岁的江西农业大学老教授柳志慎有些激动。
    18岁上共大的他很多人生经历都与共大有关,对于共大,柳志慎有自己对共大的理解。“我们不能和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比,他们是一种办学体制,我们是另一种办学体制,性质不同,培养的方式也不一样,但有一条,共大是为社会服务的。”他认为共大离开不开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对于共大的评价也应该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看。
    柳志慎所说的特定国情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共大这种专门为农村培养人才的学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除了特殊的国情,政治因素也不可忽略。
    1957年,干部上山下乡热潮涌动,全国各地建起了垦殖场。以江西为例,仅在1957年冬天,江西省委就动员和派遣了5万干部上山下乡,开发山区,建设山区。柳志慎说:“如果没有垦殖场的基础,共大很难办起来。”在当时,江西一些垦殖场针对农民文化低、掌握技术困难的情况,还办起了技校。
    1958年5月,从中央下放江西担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的汪东兴在北京参加会议时看
望毛主席,汇报了江西各地垦殖场兴办农林技术学校的情况。对农村和农民情有独钟的毛主席很感兴趣,作出了“你回去与邵式平省长商量办些学校,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好不好?”的指示。
    回到江西,汪东兴与曾留学苏联的邵式平商量时谈到那所邓小平、蒋经国等两党精英同学过的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邵省长说,“我看江西也可以办劳动大学。”于是1958年6月9日,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做出了《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为培养共产主义……又红又专的大批人才,普及科学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建设繁荣幸福的共产主义新山区……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总校和分校。”不久后定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1958年8月1日,在南昌市郊梅岭的共大总校、在全省遍地开花的30所共大分校,同时宣告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正式成立;时任江西省副省长兼共大总校党委书记汪东兴主持开学典礼,省委书记兼共大总校校长刘俊秀作了《为一座新型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诞生而欢呼》的报告,第二天的《江西日报》发表了《祝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开学》的社论,当时报道共大总校、分校共有学生1.1万名,其中工农及其子女占92.7%,被誉为遵循毛泽东教育思想创办的新型大学。
    尽管共大分校的诞生被认为是58年大跃进的产物,“一哄而起”的共大分校难免会陷入教学质量低劣的误区,但因共大而蓬勃发展起来的林场、农场却是不争的事实。据1959年1月底不完全统计,共大全省各校办农场有66个、林场40个、工厂243个,学校经营的耕地面积4.275万亩,半年总收入427万余元。
    1961年,共大创办三周年时,毛主席亲自提笔,给共大写了一封贺信,就是著名的《七三○指示》。毛主席在信中说:“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文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实是很好的。”

共大学什么?
    在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下,1961年后,共大俨然己成了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在其影响越来越大时,省外一些学生也纷纷走进共大。柳志慎就是在1961年从上海来的高中生,据他讲,那年代从上海来的初高中生就有数干人,除了上海,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学生也纷纷前来。“祖国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柳志慎说,他们那时多半有些理想主义。来江西后他们安营在广大农村,其中有很多人都被安排到共大分校,“也有一些人吃不了苦跑回去了。”
    从1958年到1961年,共大的办学模式和招生制度开始慢慢转变,共大总校那时己开始在全国实行统一招生,也就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可进入共大总校学习。其它各分校则视实际情况招生,并实现“分级办学”的原则,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学生一般会安排在地方分校。
    曾经在共大庐山分校担任农学系的老师陈盛铎认为共大教学经验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分班教学,“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分班很重要。”据陈盛铎介绍,共大除了招收一定文化程度的适龄青年,没有任何知识文化的文盲也可以进入共大分校学习,“文盲一般进入共大分校的预科班,在学校两年的基础知识后才可以到共大的具体专业。”
    共大开设的专业主要分为农、林、畜牧兽医、工业、农机、会计等专业。由于实行半工半读的制度,几年时间里,总校和各个分校开垦出了大批的农场和林场,为学校提供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基地,也使学校有了办学经费的来源,同时还为学生自给自足的生产打下基础。据陈盛铎介绍,共大除了总校,分校中如庐山分校、云山分校的实验和教学设备在当时也算全国一流。
    柳志慎作为上海重点高中的毕业生,进入了共大总校学习农业畜牧业专业。柳志慎记得自己读书时,除了学费免收,学校每月还会发给他们一些零用钱,他回忆:“共大实行的半工半读的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半天课做半天事,课程和劳动会有相应的安排,比如说双抢季节劳动实践会多一点,农闲时理论基础课则会多一点。”
    在江西农大的校史馆里,至今都保存了一张“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课程配当表”。
    由于共大分校的增长速度迅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据了解,共大总校的教师水平在大专以上,其它分校的教师则有些差参不齐,有的只上过初高中。陈盛铎说,因为师资不足,一些分校还把共大学生送到总校培训。
    而共大总校也根据需要培养农村老师。柳志慎说,共大的教学是紧紧围绕为农民和农村服务的,“农村学校的老师缺少时,共大就办起了为农村培养老师的专业。”共大的学制是大专,一般读完三年后学生即可毕业。
    从最早开始,共大的办学思想就是为农村建设出力,因此有“哪里来哪里去”、“社来社去”的口号。在全省上百所的共大中,除了共大总校和少数几所分校包分配外,其它分校毕业生都回到农村,这为当时落后地区的农村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陈盛铎说共大毕业生里也有不少人成为农村基层干部、供销社主任。事实上,江西各地方的农业部、林业部等部门的负责人大多都是从共大毕业。陈盛铎所在的庐山区,六、七十年代当地大部分会计都是从共大庐山分校毕业,“当然也有些学生不好学,回到农村后一直当农民。”
    在共大总校,一些共大毕业生毕业后可以留校任教或分配到地方分校。柳志慎就是其一,他曾在农村走访,他说:“共大培养的学生都是顶呱呱的,特别适应农村,也特别受农民兄弟欢迎。”
    1964年,江西共大的分校达到历史最高峰,各地开办的分校达到108所,在高等教育低落的情况下,那一年共大在校生人数有5万之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家领导人对共大的办学模式也给予各种关注,朱德还亲自把自己的侄子朱俊书送到共大总校学习。8月1日,国家主席刘少奇热情肯定了共大半工半读的好形式。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共大也是一所阶级特色鲜明的大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进入共大。据陈盛铎介绍,进入共大必须要有地方政府或公社出具的介绍信,那些出身不好的同学“政审”过不了关则被拒之于门外。但事情也不是那么绝对,陈盛铎说当时他就教过一些“出身不好””的学生,而且他们更用功,他说:“只要有介绍信,共大都会接收,不管是哪类的学生。”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学教师纷纷被打倒,一些教授住进了牛棚,全国各地学校搞大串联,共大总校也一样。据柳志慎说,共大各分校学生因为要保证地不能荒,所以有些人坚守了岗位,“保证粮食供应这在当时不简单。”
    据农大校史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从1958年到1980年,共大毕业的学生有21万余人,其中总校毕业生为10563人,分校为202966人。

共大与《决裂》
    说到共大,不得不提起一部著名的电影,那就是《决裂》。70年代这部电影曾风靡全国,很多人也是通过这部电影认识了共大。
    汤普森?波德维尔所著的《世界电影史》对这部电影作了重点推介,并这样介绍:《决裂》是一部关于一所农业大学的极具戏剧性的影片,它极好地图解了毛泽东的思想。
    或许从影片制作时起,《决裂》就蒙上了一层意识形态的面纱。这部影片在粉碎“四人帮”后因“斗走资派”的戏而被定为“阴谋电影”和“毒草”。
    这部电影在拍摄时,柳志慎正担任共大总校教务处的老师,他被派去协助拍摄该片。如果用现在的话说,柳志慎就是“电影顾问”,对于这部电影的拍摄经历,他更加清楚。
    据介绍,《决裂》剧本是由江西共大总校的干部胡春潮和江西省文化局干部周杰创作,他们根据共大的创办过程和办学方向,用电影文学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抗大”式农业大学。
    1973年,该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投拍,并且还是一个政治任务,从对选角的重视也可略见一斑。影片的主角都是那个时代的“当红明星”,有着“满身劳动人民气质”的著名影星郭振清和靠《战火中的青春》一举成名的王苏娅分别担任男女一号,还有那个“在课堂上,不讲江西水牛,只讲非洲斑马和马尾巴功能”的教务主任孙子清,由葛优的父亲葛存壮饰演。
    “他们三个人在江西拍这部戏时,所到之处都是人山人海,”柳志慎介绍,这部电影的拍摄地点先后设在南城共大分校和莲花共大分校,摄影棚就是共大的校舍和农场。“附近的村民都跑来看,派出所还出动了一卡车的人到现场维持秩序。”
    电影在江西拍了半年,但内容大多是共大分校的,柳志慎提议影片应该加入一些总校的元素,于是导演在后期补拍了共大总校科学实验、现场教学等片场。
    柳志慎认为这部电影前半部分能够很好地反映了共大办学的方法和精神,也是共大的事实,但是电影到北京后被当时“四人帮的爪牙”作了“内页处理”,于是就有了后来政治意味颇浓的戏份。柳志慎回忆说当时共大党委还给电影提了十条意见,但这些都没有采纳,说到这里,柳志慎有些遗憾。
    1975年,电影上映,得到了全国观众的响应,片中插曲“满山的翠竹青又青,满山的杉树根连根,新型的大学办的好,它和工农心连心”在观众中迅速传唱,还有葛存壮那段关于“马尾巴功能”的戏剧性表演也广为流传。
    后人这样评价《决裂》和“决裂”的时代:在那个“再批走资派”的1975年,电影强调突出“办学方法”之争的戏剧矛盾,结果使《决裂》披上非常浓厚的政治斗争色彩,就连片名“决裂”的火药味也十足。粉碎四人帮后,《决裂》被打成阴谋电影,导演李文化也遭到停职检查,直到他拍摄的电影《泪痕》获奖才算为自己洗过罪名。
    2005年,郭振清去世。尽管当年的政治恩怨早已淡去,但仍有媒体说:好人一个,可惜错演了一部电影。媒体所指的就是郭振清主演的《决裂》。事实上,不为人所知的是,郭振清生前曾公开宣称,《决裂》是他表演的高峰,演龙国正这个角色是经过生活体验,采访过很多大学生变质的实例的。郭振清对《决裂》做过这样评述:“我一生两部戏看得很重,一是《平原游击队》,二是《决裂》。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历史,影片表现的过去那一段是扭曲了,但是,像共大这样的办学精神是永恒的,共大这样的农业学校,为广大农民子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条件,是十分实际的,这样的学校,今后还应该办下去。”
世间还有一所共大
    江西共大也许并未如郭振清所愿,风风火火的共大事业到1980年后就基本销声匿迹了。
    官方的资料这样介绍:文革结束后,江西共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发展也很快,并引起国内外更广泛的关注。1978年江西共大还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和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80年11月,经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批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原各个分校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相继更名,有的取消或归并其它学校。比如,共大时期较好的两所分校云山分校和庐山分校分别变成了今天的江西垦殖学校和九江师专。
    尽管共大已经不存在,但当时它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以及在办学过程所体现的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还是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共大,曾经有86个国家地区的549批外国朋友共计7469人到共大学校访问考察。美国学者苏珊?佩在考察共大时说“共大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富有创造性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世界不少国家对于江西共大半工半读的经验比较欣赏,觉得很有参考价值。”他与另一位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柯莱威利合作,写出了对江西共大研究的专着,流传于世。
    一位教育专家说:江西共大是一块独特人文历史价值的校牌,可谓意义非凡,对于校牌的丢失,他用了“无不愚蠢”四个字评价。
    目前,江西还有世上唯一一所沿用“共大”名字的学校,这就是婺源鄣公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这所坚持了50年的共大分校,也是当初最早成立的30所共大分校之一。此前,该校一直位于婺源的鄣公山,2005年,它由鄣公山搬迁到婺源县城,并把当地的师范专修学校和卫校合并。
    鄣公山共大现任校长的林春说,“自1980年共大总校改名后,我们没有接到任何行政命令说不办或者不能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这个校名。”至于为何很多分校都改名了,林春把原因归结于“多半是他们觉得共大这个名字土”。
    目前,鄣公山共大办学方向依然面向农村,招收比较贫困的农民子弟子女入学,向农民普及文化科学。但鄣公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办学模式已等同于职业中专,它学制为三年,主要分为农学、机电、电子电器、电焊等专业,也实行半工半读的办学机制,某种意义上说,它保留了共大的一些“印记”。
    今年七月,有300多人从鄣公山共大毕业,目前学校还有900多人在读,对于婺源这个县城而言,这类的职教规模在当地已经算是很大。林春说,这些学生主要来自婺源农村及周边县,“有些农民工觉得外面不好混,也到这里学点技术”。
    对于鄣公山共大办学遇到的困难,林春说:“我觉得我们共大的困难不能说是鄣公山共大特有的困难,应该是全国所有职业教育学校都存在的困难。”
    几年前,鄣公山共大对招生还会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但现在已把门槛完全取消了,“不管多少分,我们都一律录取,这也是为了给他们一个生存的技能,就算是文盲也要吃饭啊。”说到这时,林春有些感慨。目睹不少农村孩子失学所面临的困难,林春把目前鄣公山共大所实行的教育称为“吃饭教育”。
    现在鄣公山共大的学费是每年1500元,这对学校的教学经费显然是杯水车薪。“850元的学费再加650元的住宿费,相对其它民办职业教育学校也是比较低的。”而近几年,国家实行职业教育补助,婺源鄣公山共大的学生现在每年也可以获得1500元的国家职业教育补助。林春说,“这样算起来,我们实行半工半读,不要老百姓一分钱。”
    林春在鄣公山共大担任校长已经8年,他认为鄣公山共大的生存已不容乐观。据他说,这所隶属政府的“大学”,目前只能靠财政拨款生存,根本谈不上任何其它职教所谓的“盈利”。
    “老师的工资由政府全额承担,但是这些老师大多是基础课的老师,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林春说:“毕竟我们把学生招进来,总要学点东西,不能什么都不让他们学到啊。”他认为学校更应该重视技能培训这块,而现在政府重视的只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
共大的遗产
    从鄣公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现实来看,这所唯一的共大已经失去了当年共大的意义,尽管它在努力继续共大的遗产,如免费入学、面向农村等,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前行的步伐越来越难。
    实际上,早在1980年,共大的改制与消失已经是历史必然。除了政治环境变化的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80年代中国已经逐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道路迈进,意识形态的转变更加剧这一步伐。
    共大,这所在农业大国时代建立并为农村输送人才的学校显然已经不符合工业化现代化的需求,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加上全国恢复高考后,耽搁了十几年的大学教育步入正轨,大学开始扮演农转非、鲤鱼跃龙门的跳板。共大,无论是有多么深厚的基础和辉煌往事,再也无法对于广大农村学生产生吸引力。
    今年,时值共大创办50周年,网络有不少对共大的怀念和讨论的声音。50年前,共大创办时,毛主席说了一句公道话“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好不好?”这算是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教育所怀有的一种朴素感情。
    面对今天的教育现状,我们或许会有些沉重,正是因为大学教育产业化、学费飙升、大学生就业难等现实让人想起这所寄托国人“朴素感情”的大学。
    有学者撰文称共大是中国教育的乌托邦,并把共大教育升华为“教育公平”的典范,当然,这也并不符合逻辑和共大的实情。
    在反右和文革期间,共大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上的,很多出身右派的学生、黑五类学生被拒之共大门外。单从这点看,共大就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让贫困农村孩子上学”的口号不能掩饰它的阶级色彩。
    北京的江西籍自由撰稿人何季民说:共大的教育公平,是特殊时期的政策,是不正确的;但是,教育公平,永远是全社会应当追求的,让穷人能读上书,从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何季民曾对共大写过一篇文章《教育公平说共大》,里面他这样写道:毛主席那句“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好不好?”的公道话,却还让我们追求并思考共产主义这个人类最原始而又终极的理想,“教育公平”几乎是历代中国人的梦寐,如今要实现“教育公平”,不但在农村还要在城里,这一架理想的天平,应当怎样地倾斜昵?
    除此之外,作为一所特殊时代特殊国情下的大学,共大还是有着其它意义。至少在文革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几乎中断的情况下,共大仍然走出了十几万的毕业生,为农村建设输送了大批的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另外,半工半读、注重实践、免费入学等等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有人曾这样说:共大过去的经验和现在大学的做法,两者是否可以合二为一加以考虑,取其良者,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发展思路来呢?
    对于共大,身为江西人的何季民先生最后这样说:共大是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应当有所保存。江西在全国没有太多有影响的遗产,共大却是一个,正反两方面无论何时都可以做出好文章,扔掉“共大”的牌子,确实是非常愚蠢的!
                摘自《大江周刊 城市生活》2008/12

 2 ) 混淆,夸张,割裂,意识形态

我真是撑着看下来的,味太冲了,大体的主题方向甚至是剧情都能猜到,比如主角去参观大学遇到的具体情景(大学生嫌弃父母),甚至后边的孙主任转变思想,都想到了。我还是写点东西吧:1.混淆。他们在办的是大学,我们都知道大学分两种,一种是学术教育,一种是职业教育,而剧中的整个所追求的教育很明显是第二种教育方式,而当时这种学校设定的目的和教学大纲又是第一种,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好处,不存在谁好贵谁无用,这自然不必说,而电影中一个劲的背离学术教育,抨击学术教育,论点也还是那些老话,脱离实际,读死书等等(意识形态的我不想重复);我原来以为当时没有职业教育这个东西,但是我一查,18世纪末西方就有了职业教育,中国1922年也引进了,并且新中国1951年也设立了职业教育学校,而且世界上也有对应的学历证书和培养方案,所以说他们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创新,所宣传的一些理念比如学习与劳动结合,不就是产学结合么,所以整个的东西经过主题方向倾斜(演员外貌,镜头,服化道,语言,情绪等),感觉起来倒是挺对的,但其实就是在混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让人陷入一种职业教育才是正确的,书本没有用的怪圈,再加持意识形态的因素,那真就是打入地狱了。2.过度夸张,扩大。用一个人,甚至几个人的东西就代表了所有,进而套上意识形态的马甲,就可以说对方背弃了谁,走上了什么道路了。比如那个姓李的富农,他占用道路那是他的问题,可以用法律解决,而不是套上什么意识形态的枷锁,批判所有富农都是不劳而获的人,人家不是自己下地干活么?也是一个锄头刨一个坑的播仔;至于他儿子用学到的知识去赚钱这无可厚非啊,赚钱也得被批评,你可以不赚钱,你当好人,但你不能剥夺别人赚钱的权力吧~还有那个大学生不要农村母亲送的布鞋,这完全是道德问题,怎么也成了意识形态问题,进而又晋升到是资本主义教育的问题,资本主义是个锅,啥都能往里头搁,是吧?那还有很多道德品质优良的大学生你怎么不拍拍呢,不介绍介绍呢,就即使是今天,大学里依旧有很多道德品质差的人,这就能说明中国大学教育错了?搞笑。3.割裂。电影叫决裂,这哪是决裂啊,这是硬生生的割裂,把以前社会的所有东西,物质的精神的全都说成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对,全都是,不看什么具体作用,不看实践意义,只要是以前的就是资本主义的,然后资本主义的就是错的,那这个东西就是错的,就是为了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电影最后我也想到了,主角高呼我们要与一切正常的现象斗争,决裂(大体是这个意思),然后下边所有人鼓掌,电影结束。4.无时无刻的不在讲意识形态和领袖崇拜。这个是我最烦的,这部电影据说是江青四人帮谋划拍摄的,主要是为了营造文革的氛围。真的太行了,营造的太好了,主角演的也好,浓眉大眼的,形象多正义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比如那个三自一包(我真是头一回知道),原来是刘少奇提出来的,那怪不得一个劲的批判,刘少奇就是四人帮斗倒的,能不说他的坏话么,甚至里边主角说俄罗斯的一些话,都不说塑料老大哥了,直接说俄罗斯~~~其实后来主要是寓意着对所谓的党内资产阶级当权派的斗争,也就是文革的主要内容,当官的,学校领导等等,文化真的是为政治服务的。如果那个时候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能持续实行,也就不会饿死那么多人,斗死那么多人,中国今天还是多么的强大啊,可惜不可能啊,真是十年浩劫啊~~~

太过荒诞,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公共意识是多么的扭曲,意识形态凌驾于一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啊。更加佩服小平同志的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分量,和为什么在当时要提出这么个明显是废话或者这还用说的话,因为这句正常的话在当时是不正常的,如果你要是用这句话跟革命小将理论,直接扣你个资产阶级的大帽子,你就有感受的了。铭记历史,警惕历史,实事求是,努力发展经济,扩大开放,更加自由,这才是正确的道路,中国加油!

 3 ) 观后感

今昨两天,看完了听闻多时的电影《决裂》,是在B站看完的,画质很差,共分为7节,约两个小时,但我还是看完了。 电影讲了江西农业大学的前身——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办历史。电影中反映,这所大学是基层自己办起来的,教室、校舍等都是自己修建的,而教育制度则是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半工半读方式。 学校的领导层包括龙校长、曹校长和孙主任,孙主任最初教育思想是跟着曹校长走的,以为教育就是得坐在教室里搞,要系统化,于是按着国外权威书籍讲着“马尾巴的功能”,后来他被现实改造了过来。曹校长则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着被列宁称为“与其说是受教育,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的观点到最后。 为了“改造”龙校长,跟曹校长教育思想相同的上司派出龙校长去正规大学考察。龙校长在正规学校里见到了拔水稻来研究的学生,他说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浪费几颗稻子算不了什么,而老乡则很心痛。龙校长在正规学校见到了一名学生,他嫌弃母亲做的衣服难看,做的布鞋土,为了听专家的讲座,这名穿着西装革履的学生急匆匆离开了。在共大,则是另外一副景象,学生们为了抢救老乡们遭虫害的稻子,次日的考试交了“白卷”。曹校长的女儿小妹跟她的父亲“决裂”了——因为身为老革命的她父亲为她开来了一张上正规大学的介绍信。 电影就在“救救孩子”的意味中结束了,现实则演出了它的续集——江西共大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江西农业大学,据说是因为“共大”二字太土了。 2021.10.2

马尾巴的功能
江西共大
青年团的任务
7.30指示
江西农业大学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4 ) dbq废话太多超过字数限制

这电影服务得太到位了 1 入学考试: ——“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 ——“你被录取了” “什么是资格 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资格,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资格,这手上的硬茧就是资格” 2 先招生再让学生建学校 “先上马后备鞍” 3 “一张小小的大字报就能把教学冲乱,说明他击中了要害” 4 原来教育大跃进还表现在工农子弟不上中学要直接上大学 5 “这些白卷很说明问题,在这些白卷里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有同学们的汗水,有无产阶级的几百万斤粮食” 6 “他是把文化当资本来参加革命的,我是带着地主老财的鞭痕来参加革命的” 7 “我们共大要成为无产阶级的工具” 8 趣味观影体验 一位角色叫道:“于刚!” 我的母亲:“花盆!” 9 这结尾“三自一包是倒退”还能一箭双雕,妙,学到了 其实许多具体措施倒也合理,宏观可就太气人了

 5 ) 看《决裂》的两点感想

1、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教育强调优胜劣汰,人上人;无产阶级服务的教育如果脱离劳苦的亿万群众,便迷失了信仰。搞清楚学校到底是为哪个阶级服务是重大的方向问题。然而现实在资产阶级作风的笼罩之下我们教育丢失了本心。什么是资产阶级的作风?正如影片所提:不讲求实际、脱离群众、教条主义。什么叫丢失了本心?不难看到,即使放到当下,越来越先进的设备、栋栋高楼大厦,舒适的住宿校舍、温饱食堂······教育什么都有了,但没有理想,没有信仰。进入学校我们似乎天然知道分数排名至上。进入高中老师告诉我们苦这三年,幸福30年。倒要问问:这是什么幸福?分明是自私自利的幸福。如果说受这教育之前因为天然还是好的,那经过教育的手就都变坏了。前些天偶加入一个高考群,一位家长发出“绝对不可能留在河北”,真的“把知识、学问教给学生,他们就能服务社会么?” 2、另外一个问题上,我认为,教育本身没有阶级性。教育,上所教下所效也,特别自文字产生以来,这种上一辈留下来优秀的思想结晶和经验传递的效率大大提高。正如影片副校长问:2+2=4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呢?但是教育很容易沦为服务政治的工具,染上阶级的色彩,从而带有阶级性。事实上,学校自产生之日起就担当着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作用。新中国的诞生,其意义在于劳苦大众从此成为主人,回到学校中的教育,我们必须要问清楚,教育这一筛选资格的依据是?筛选的权利是在哪个阶级手中掌握着?这一阶级又代表谁的利益?筛选的标准又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我的问题: 1、今后无产阶级若登台,又如何制定筛选标准?选拔骨干? 2、如何看待教育学这门学科?教育学有没有可能脱离阶级性,找到自己的地位?

 6 ) 。

1果然美帝这种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就会导致像死亡诗社这样的悲剧结局。而毛主席对广大贫下中农的关爱才使得故事有了这么一个完满的收尾!

2人家明明想上技校,你非得弄成哈佛,当然有人反对你咯。

3这部电影很好地解释了文革是怎么搞起来的。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理解批斗知识分子的仇恨根源在哪里

4非常好的探讨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可能真的不能提前开始

 短评

镜头拍的很考究,故事讲得也不错,看完真差点被洗脑了。脱离开历史语境,共大与名牌大学的办学思路是不同的,一个是普及教育,一个是精英教育,实际是两码事。印象最深的就是葛存壮的角色,非常有古人风度。在与传统整体割裂的年代,想保持点学问的尊严真难

5分钟前
  • hell kitty
  • 还行

那现在的眼光看龙校长办的不是共大,办的是理想中的专科职业学校,更是谈不上是大学,绝对的精英主义是错误的,难道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错误的?新中国要是没有受到过顶尖教育的留学学子难道凭借这样平均教育下的人才可以做到两弹一星的成就吗?你高中以前的教育水平可以适用平均主义,但一个国家绝对需要全世界顶尖的教育和人才的。

10分钟前
  • 代理人MzJ
  • 较差

那个年代的孩子都知道“马尾巴的功能”,凭老茧上大学。(补记)

13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猫
  • 还行

看到后来觉得恶心和悲哀便笑不出来了

17分钟前
  • wintery
  • 很差

文革话语电影巅峰之作 三自一包就是倒退 历史将证明电影的价值。。。列宁:“工农青年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倒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要为资产阶级训练称心如意的奴仆,既能替主人创造财富,又不会惊扰主人的安宁。”

22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他们做了什么呢?他们只不过是在旧社会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农民,想学学种田、养猪、开拖拉机,何来反智之说?冠以大学二字的学习之所,非得是不事生产的知识分子所独有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知识分子不满意,就说一群“为政治服务”“意识形态”“政治美学”“反讽”之类的废话,显得自己高高在上,农民愚昧不堪——是啊,因为这部电影,就像一把剑,插在小资柔弱的心窝里,把他们那点自私心理,扒的干干净净!可是话又说回来,从批武训传到评海瑞罢官,这么多年了,竟然还是这一套青天大老爷救百姓的套路,未免低级。

27分钟前
  • 朵萝西雅
  • 推荐

不妨把一部文艺作品的真正价值放到长一点的时间尺度上进行评说吧!评论区九年到十年前的画风清一色是荒谬可笑悲哀,或者打个高分评论却是讥笑嘲讽大有让这片子献世的意思。但当时间纵轴拉到一两年至六个月前,评论区有多了不少反思,对现实的无力以及嘲讽小资,中产不掌握任何生产资料,只不过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打工,通过消费购买就恍惚自己也是上流阶级一员这样认不清自己定位,却洋洋得意看不起底层的评论。一部经典作品它的意义从来不是只在当下,更是在未来时时给现实以警醒,并作为一面镜子让所有牛鬼蛇神无所遁形!所以再过十年,这部诞生于特殊年代表当时人民专政思潮的经典文艺作品的评论区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让我们耐心点,看看评论立场转换的轨迹就知道时间和真理到底掌握在谁手里!时过境迁现在到底是谁沉不住气,坐不住了!

30分钟前
  • 影幻月
  • 力荐

抗大、共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而当时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也决定了许多考量的现实需求。影片对教育改革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实际上也反映了理想主义年代对新型教育模式的大胆探索。时至今日,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培养目标等矛盾越发难解。(2020年补评:其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始于19世纪的柏林大学,也谈不上很“传统”,正经传统地说大学的“大”那得明明德,或者干脆就是“太”的本字。又及,建议某些对世俗所谓“象牙塔”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看看《无声的革命》,至于再之前旧中国的情况,不如先想想自己在那时有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能不能读完小学、中学。)

34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在越来越右的今天,这部电影反映的现实问题也愈发明显,社会主义确实需要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必须按社会主义思想办教育,教育不能是服务少数人,教育是终身的,是服务社会的,不是通往金山银山的敲门砖,沽名钓誉的你到底学到了啥?

35分钟前
  •      
  • 力荐

sigh看了《决裂》就会觉得现在中国的大学原来都是资产阶级大学,都是反动的==对大学的改造践行了乌托邦里有关劳动分工和农村/城市关系的设想。看看现在的高等教育,把人搞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知道《决裂》里所说的这种实践经验有多宝贵了。

37分钟前
  • xun
  • 推荐

影片非常典型地展示修正主义分子的面貌与做派,今日看来,不胜唏嘘,那些所谓批判,不过是资产阶级分子,甚至一些根本算不上资产阶级的群众,借专政对工农子弟的打压。估计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炮儿才能有这番觉悟了,而现今,996、消费主义陷阱、精英教育,私有化医疗,商品房,才是资本家固化阶级的手段,也是你们的“福报”

40分钟前
  • 猿人不打猿人
  • 推荐

曾去拜访一位从我校退休数十年的经济学院的教授,可能快九十了吧,满头白发。他进过工厂,去过西北,一直从事人民公社经济研究,改革开放九十年代他就退休了。他回忆起当年的那段集体劳动的岁月,十分精神。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说当年他们的毕业论文是真的建了个水库,学生和工人农民一沙一土挑起来的。他笑着对我说你一定很羡慕我活在过那样一个年代。这很可能是我这一生唯一也是最后一次见他,但他所说的很多东西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43分钟前
  • tjc
  • 力荐

虽然是文革时期电影,但其中的很多内容我觉得并没什么观点错误,作为农学院,当然要因地制宜,让学生深入一线实践这没什么错误,而我们现在真的变成了农村娃进了城市就再也不回农村的事实,说明这部电影还是有前瞻性的。

48分钟前
  • 段神一
  • 推荐

996都这样猖狂了,还不思考阶级斗争吗学阀都这么猖狂了,还不反思当今的教育吗,难道自杀的学生还不够?觉得自己上大学了,出来坐办公室就是小资了?中产就足够了?你就不是出卖劳动力的人了么?难道我挣钱挣得少就是垃圾?就是不够努力?就是卷不过?我再努力工作,创造的价值也是资本家的,懂?越努力,资本家越富有,我越穷,懂?

51分钟前
  • 123平静
  • 力荐

“敌人恨我们、骂我们,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是敌人!奇怪的是,你们,竟和敌人唱一个调子!”

52分钟前
  • 赞美太阳
  • 力荐

正是被某些人诟病的所谓脸谱化、三突出和缓慢的语速保证了工农也可以理解这部电影。让电影里被批判的对象来评价这部电影当然说不出好话来。最讽刺的是以前作为反面教材的典例到现在都变成了常态,而这部电影在很多人眼中又成了反面教材。一些问题也值得思考:技术在意识形态上是不是中立性的?

54分钟前
  • 晕车车
  • 力荐

文革电影中“有亮点”的一部。特有的政治美学(摄影机喜推拉、节奏激昂;人物脸部大特写突出高大全、人物的肢体动作僵化),郭振清作为十七年的特殊影像符号登场、振臂高呼,全片洋溢着“毛泽东思想”,75年年度贺岁。仅此纪念2012年过世的北影厂优秀摄影师、导演李文化(《早春二月》《海港》)先生。

5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豆瓣上的文青们 将来等到读幼儿园要看固定资产的时候 再看看你们是中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吧(微笑

59分钟前
  • 桓洛
  • 力荐

全程我看哭了N次,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有这个样子的评分,直到看了评论,发现不仅仅有低分,有好多打着五星对这个电影进行挖苦和讽刺,没有一个不是说着客观正义,站在所谓的知识分子立场,说着什么反智主义和政治美学,说着什么极左…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穷过来的学生,一个从农田出来从山村跳出来的人,我也曾想要离开那个落后的地方,我也曾经想过实现阶级跃升。但我在学习和兼职工作中明白了,这只是做奴才,做这个经济制度的奴才,所以我又回到了自己的阶级,志愿做出改变。有的人阶级跃升了,站到了人民头上;有的人没有跃升,倒从精神上跃升了,人五人六衣冠禽兽,觉得自己成了人上人,成了上等人,成了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巴不得赶紧把自己和自己的以前,和人民群众割裂,加入所谓上等人的队伍。影片中列宁那句话,希望这些人想想。

60分钟前
  • 克光
  • 力荐

本来是想当笑话看的,但看完后发现意外地不错,2个小时看下来居然不觉得沉闷,不愧是一个时代的典范作品。当然本片由于时代问题而拥有那些时代共通的毛病,但是本片的核心不仅精彩而且引人深思——我们办学校,到底要办什么样的学校?不客气地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一坨狗屎,尤其是技校,更是被我们办成了狗屎不如,而共大这样的技校,却正是我们现在应该学习的:劳动本位、技能本位、乡土本位。其中尤其是乡土本位,大学生毕业了都去大城市,谁来建设家乡?这个问题到现在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更严重了。除此之外,这部片子许多内容、许多句子,在现在看起来很有一种魔幻感,为本片整添了喜剧效果。但是毕竟是文革时期的作品,其中有些价值观导向还是让人生理不适的。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实在可以被评价为是一部杰作,非常值得观看。

1小时前
  • 南轩墨兮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