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福客栈

HD中字

主演:英格丽·褒曼,罗伯特·多纳特,库尔德·于尔根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5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六福客栈 剧照 NO.1六福客栈 剧照 NO.2六福客栈 剧照 NO.3六福客栈 剧照 NO.4六福客栈 剧照 NO.5六福客栈 剧照 NO.6六福客栈 剧照 NO.13六福客栈 剧照 NO.14六福客栈 剧照 NO.15六福客栈 剧照 NO.16六福客栈 剧照 NO.17六福客栈 剧照 NO.18六福客栈 剧照 NO.19六福客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六福客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格拉迪(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饰)是一名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在排除了千难万险之后,她终于得到了参加传教团的资格,千里迢迢的来到中国传教。格拉迪的大本营是六福客栈,此时正值战争时期,物资极度紧缺,处处危机四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格拉迪依然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中国传教期间,格拉迪邂逅了名为林(尤尔根斯·库尔特 Curd Jürgens 饰)的国民党情报官,两人在乱世之中坠入了情网,林觉得此地太危险不宜久留,一直都在劝说格拉迪返回英国,被后者拒绝了。格拉迪接手了50名孤儿,她决定护送这些孩子们前往西安。史密斯夫妇(剧版)第一季花木兰虎女森林2吸血猎手小姐好白蛮战第二季爱,你别走间谍蛇欲报告老板!之权力游戏特别篇万万么想到世界头号通缉犯好好照顾玛雅:虐儿案罗生门海上有片红树林彩蛋大屠杀乐队男孩凯文·哈特:管他呢留住生命最美的时光皇家师姐国语萤火虫小巷 第二季真实故事2015回到明天爱情,婚礼和其它灾难美国诉比莉·哈乐黛告密者2009国语入学考试3D铁三角爱人同志儿子的名字奴里仙女与骗子这样的爱黑暗童子军:美国童子军内幕解密全民公主挖掘者全职高手之巅峰荣耀云霄飞车大卫·鲍伊:改变世界的男人美丽破坏者寅次郎的故事7:奋斗篇猛龙怪客星际迷航2:暗黑无界英语秦娘美

 长篇影评

 1 ) 不应被中国遗忘的人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动画片:贫苦的渔夫从海里捞上来一个鱼盆,鱼盆里画着一个渔童每到晚间就活了,为渔夫供应日用的饮食,爷孙相处甚欢。某日来了一个尖嘴滑腮秃顶的外国传教士,看上了这个鱼盆,非说是自己祖传的,还勾结官府一起来强夺。渔夫誓死不给,索性打碎了鱼盘,渔童再次显灵,把官府衙门打得地动三摇,把传教士一鱼钩丢到了大海里,为中华人民出了一口气。——从此种下了根儿,外国传教士全都是坏人!来中国就是一搞外国迷信二来强夺中国人钱财宝物的。

一转眼一把年纪了。慢慢看了一些书,认识了一些人,翻墙出去看了很多纪录片,跑了许多地方,去过许多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慢慢改变了很多想法和看法。 中国的基督教史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其中外国传教士到中国来宣教的部分是中国基督教史的重要篇章。外国传教士从唐朝开始,进入中国传扬基督教,到晚清民国时期为甚,他们深入中国腹地,在许多你都没想到的穷乡僻壤深深扎根,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抚育孤残、临终关怀等等领域,都留下许多动人的事迹,许多地方留下了外国传教士及其家属的群葬墓地。 这些都略去不说,今天主要是想聊聊《六福客栈》的片子和英格丽褒曼饰演的那个原型——格拉迪斯.艾伟德(Gladys Ayward)。

关于电影《六福客栈》

过年期间百无聊赖的一次网络影视论坛闲逛,然后逛到这里。英格丽褒曼的名字是跟《卡萨布兰卡》联系在一起,以为又是一部英雄儿女在异邦的冒险,这次落脚中国。于是看了。 其间笑声不断。实在是忍不住——看到一群西方脸孔的人,扮装中国人,穿马褂、戴斗笠,说着七头八脑中国话。明明发生在山西,走马帮的顶着东北的皮帽子和绍兴的毡帽;很多村民头上是广西农民的尖顶草帽;戏台子上应该是唱着地方戏,却是唐人街的杂耍变形;偷来孩子卖的女人贩子,活脱脱就是按一个吉普赛女人的风格在浓妆艳抹;山西土匪们各个如同罗宾汉一样驰骋在美国西部丛山峻岭之中;100个带出来的孤儿镜头给特写时,能很清晰的辨认出他们各种西方轮廓……最笑破肚皮的就是: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男主角林上校拥有一个笔直的鹰钩鼻子,与女主角上演一段战地恋情,久别重逢一见面就是标准好莱坞50年代的吻戏。 很多人评价,说这部电影歪曲中国人。老实说,1958年的美国电影,考虑当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背景,中国又闭关锁国多年,美国人看中国人,总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带着自己的想象在里面。里面很多细节你能在各种美国电影里找到印记,尤其监狱暴动女主角孤身谈判这一段,太特嘛YY了!……但是,但是,这部电影里的中国人某些部分,我觉得刻画得还算传神逼真。 其中,有大量台词的中国人角色有三个:老杨、县长、林上校。林上校太西式设定,可以省略不谈,重点聊聊老杨和县长。

右一为老杨

老杨一直是客栈里的伙计,与两任女主人的长期相处中,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常常充当女猪脚与当地居民之间同声传译和沟通桥梁。老杨朴实、勤劳、机灵、可爱。最有趣情节在,他在客栈里向往来的客旅以说书的形式讲圣经故事——一边绘声绘色讲到挪亚打造方舟,一边又天马行空扯到挪亚去见伯利恒的耶稣。前后完全相差3000年的人和事,老杨兴之所至讲得毫无违和感。这种事情只有中国人干得出来。你看那部《西游记》,佛教道教各种巫术大集合,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唐僧玄奘这些真人真事,又撞色又混搭,中国人喜欢了一代又一代。老杨乐天知命、勤勤恳恳一辈子,却死在日本人空袭的炸弹里。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上来。 县长也是值得一写的人物。不过一看,就是一个标准西方人,染黑了头发胡子来扮演。 县长生于兹长于兹,儒家文化法家做派传统治家,家中三妻四妾,一心励精图治乡里,却也受到传统习俗宗亲长辈观念上的束缚。女主角三番四次在治下各种反对意见,有的他觉得有助于治理整顿可以支持,有的觉得胡搅蛮缠必须喝止。为了维护政府宗族各方的权柄面子,他几次约见,严厉痛斥,也有几分喜爱这个女人不畏强权的直言。女主角几次碰到钉子,逐渐学会迂回,县长发觉,也愿意陪她玩上几遭。

右一为县长

老实说,这个县长显然有些美化。尤其县长还充当红娘,为林上校和女主角各种创造机会,又送衣服又安排约会,实在不符合中国特色。但是中国传统官员那种平时中庸求稳、却于危难之挺然的性情,我觉得刻画得还不错。日本人来袭,县长召集乡绅的会议上,表现出来“宁可玉碎”的决心,不是高言壮语,而是缓缓道出他的决定。他要书记员以书面形式记录下,他愿意成为基督徒的决定,我并不认为他是完全皈依一种宗教,更多意义上,是对女主角多年亦敌亦友的惺惺相惜和打赏。正如他所说:这是送给你的礼物。但一个外国女人,凭着心灵诚实、善良仁爱这些如盐如光的品格的确感动了人心,县长的钦佩同样出于真心。 这部戏的高潮终于出现在60分钟以后,日本人来袭,女主角带着100个中国孤儿在两个星期里,完全靠脚,从山西阳城走到西安。这一段完全是历史事实。

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大家认识的女人,这个女人在中国的故事不应该被中国人遗忘。虽然真实的艾伟德身材矮小、皮肤黯黑、性格暴躁、缺乏耐心,完全不同于英格丽褒曼塑造的人物那么美丽、可爱、亲切,也没有什么战地爱情可以来做英雄事迹的点缀。 圣经里记载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人人都有缺点,甚至很大的性格缺点。彼得性格暴躁、保罗曾经迫害基督徒、摩西太有优越感、大卫私通行淫……但上帝深知道他们最优秀的地方在哪里,并善用他们的优势在历史上做出人所不能及的贡献。艾伟德也一样。她有各种缺点,可是她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品质,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她是第一个入中国籍的英国宣教士。她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用仁爱和信念让100名中国孤儿获得生的希望,并且被日本人专门悬赏通缉的“小夫人”艾伟德。她的故事曾让美国人深深震撼,“飞虎队”海外招人时,许多美国青年受艾伟德故事的感召,自愿来到中国从事危险的飞行任务。她是影响美国表态支持中国抗日战争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她的故事到今天,都在鼓舞许多人,仍然有许多人不断探访阳城八福客栈的遗址。 去伪存真,一部戏剧化的电影故事,如果能让我们对真实的故事原型感兴趣,能够吸引我们去探索真实发生的事情,就是好的。

格里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真人真事

Gladys Aylward(1902-1970)

艾伟德生于1902年2月24日出生在伦敦北郊一个邮差的家庭,自幼家境贫寒,靠做女佣以维持家庭生计。 27岁那年,艾伟德信主,极力想完成上帝“到万民那里传福音”的大使命,有感动想去中国传福音。然而,当时的艾伟德不是神学院毕业、没有任何专业技能;没有学历,连高中都没有读过;一口伦敦郊区俚语、中文根本不懂得。以她的条件,艾伟德不具备成为宣教士的要求,但她的赤诚却深深打动了伦敦卫理公会中国内地会总部的负责人。负责人提供了一些让她可以先操练技能的机会。 1930年初,在卫理公会的一次聚会中,她偶然听说中国山西有位老宣教士珍妮•罗森(Jeannie Lawson)已经73岁了,欲退而不能休,因为苦苦寻觅,却无人接替。听到这个消息,艾伟德如获至宝,她马上写信给罗森说:“那人就是我!” 1930年10月18日,28岁的艾伟德告别了亲人,只身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传教之路。她随身只带了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是她的衣物,另一个箱子是简单的食物和路上做饭用的酒精炉。她绕道西伯利亚,在路上差点被人给卖了。经过千难万险,她总算来到了中国天津。此时,艾伟德已身无分文,而且一句中文也不会说。奇怪的是,一个人力车夫为了拉生意,又看到她衣着破旧,就把她送到天津宣教中心,结果让艾伟德少走了许多冤枉路,自己也从宣教中心那里得到了该得的车钱。 艾伟德多方打听,偶然碰到了一个在天津谋生的晋城人,把她从天津带到了山西泽州内地会宣教站,一位年老和善的女宣教士司米德夫人(Mrs. Stanley Smith)接待了她,最后,她终于到达目的地——中国山西阳城,,当时行政上被泽州府所辖的小县城。 在中国生活已超过五十年的珍妮•罗森(Jeannie Lawson),她居住的房子当地百姓称之为“鬼屋”,没人敢住,所以租价特别低廉,每年只一英镑。在此,珍妮•罗森和艾伟德二人开了一间客栈,接待往来的骡夫住宿,向他们传福音。

珍妮•罗森与艾伟德合影

珍妮•罗森给客栈起的名字叫“八福客栈”(the Inn of Eight Happinesses),这“八福”源自《圣经》里耶稣的《登山宝训》。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登山宝训

1932年11月的一天,罗森不慎从高处坠地,不治身亡。此时,距离艾伟德到来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1936年,Gladys Aylward 归化为中国籍,取名艾伟德,时年34岁。第二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僻远的阳城也在劫难逃,被日军占领。1939年12月,日军暂时撤离泽州。 传教士到地方传教,有办学校、办孤儿院的传统。泽州的孤儿院由前宣教士大卫夫妇创建,收留了上百名孤儿,分成男院与女院。1939年的泽州,有大约二百名孤儿。因经费筹措日趋紧张、时局太过动荡等等原因,艾伟德所属教会设立在西安的中国西北区总部计划把所辖孤儿院的孤儿全部集中到西安。 1940年初,依照艾伟德的建议,经过总部负责人戴维斯同意,艾伟德的助理晋本光,带领一百名孤儿去了西安,将剩下的一百名孤儿,迁往阳城山区。艾伟德则暂时留在泽州,帮助照顾宣教站约一千名难民。艾伟德在泽州时,《时代》杂志(Time)创办人鲁斯(Henry Luce,他是美国长老会宣教士路思义的儿子,出生在中国)很同情中国对日抗战的艰难处境,派了记者专访第一个入籍中国的宣教士艾伟德。艾伟德的事迹第一次被西方主流媒体所报道。

1940年冬天,战况越来越复杂艰难,大家劝艾伟德赶紧离开山西去大后方,艾伟德执意要带着阳城剩下的100名孤儿先去西安。这100名孤儿中,最大的是刚放了脚的16岁女孩素兰,最小的只有4岁。无奈,县长派了两个已信了基督的士兵跟她一起上路。他们穿越日军的封锁,翻山越岭渡黄河,终于,他们到了西安的扶风。所有的孩子们,一个都没有短缺地被安置在宋美龄所创办的孤儿院内。一路坎坷,自不必详说。

安全抵达西安后艾伟德与孩子们的合影

1941年底,艾伟德生病住院。 1942年初,艾伟德在四川眉县的难民营工作。 1944和1945年,艾伟德又在甘肃的兰州和四川的成都,在贫穷者和麻疯病人中传福音。她也教青年人英文。 1948年,46岁的艾伟德离家已经17年,身体几乎快垮掉。 1949年全国解放后,格拉蒂丝·艾伟德因为是外国传教士被驱逐出中国大陆,回到英国故乡。不久,有个叫莱得梧(Hugh Redwood)的新闻记者采访了艾伟德。博格斯又把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改编成广播连续剧在英国广播电台BBC播出。这之后,博格斯还把她的故事写成《小妇人》(The Small Woman)。艾伟德俨然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1953年,她决定重新回到中国大陆,但被拒绝入境,于是前往中国台湾。因西安逃难的事迹,艾伟德有缘与宋美龄相识,艾伟德来到台湾后,常与她在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一同为中国人祷告。 1958年,美国一位作家将《小妇人》改编成剧本后,由当时好莱坞名导马克·罗布森携手“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拍摄成了电影《六福客栈》。 1959年,“希望会”邀请她到美国作旅行布道,也曾受邀请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广播电台BBC 的电视节目“This Is Your Life”播出她的真实故事后,坎特伯雷大主教接见了她。伊丽莎白女王也邀请她到白金汉宫做客。随后艾伟德又回到台湾。 1970年1月11日,辛劳了一生的艾伟德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8岁,安葬在台湾。据说,安葬时,她的头朝向大陆,表达了她对那片土地的眷恋。“小妇人”的去世,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蒋介石也以“弘道遗爱”表达了对她的嘉许。

关于晋城市阳城县 八福客栈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八福客栈由英国独立传教士艾伟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创办,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关城后巷。后好莱坞曾将这位小妇人在中国的一段传奇经历改编为电影《六福客栈》。 《阳城县志》载: 1913年,英国人斯米德来阳城传教,在东关城后巷设立教堂(此教堂现基本完好,艾伟德在阳城时就住在这里,八福客栈与此教堂一路之隔——笔者注)。

1921年后,由简称为何、巴、艾的三个英国人依次办教。1938年,日军侵入阳城,艾教士离阳。

六福客栈原址:阳城县凤城镇洪上村

六福客栈内景

上文的艾即指八福客栈的创办者艾伟德。她在台北的坟墓位于台北县淡水镇Christ's College校园内,墓碑正中有蒋公手书的“弘道遗爱”四字,墓志铭曰: MISS GLADYS AYLWARD, MISSIONARY (1902-1970) Born on the Twenty-Fourth of Febr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Two in London, England. She came to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Thirty to preach the Gospel in response to the Lord's call, And became a citiz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Forty one.She was laid to rest in the Lord at Taipei, Taiwan, on the Second Day of Jan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Seventy. (1902年2月24日生于英格兰伦敦,1930年蒙召来到中国传播福音,1941年成为中华民国公民,1970年1月2日,在台湾台北市安息主怀。) "Unless a grain of wheat falls into the earth and dies, it remains alone; but if it dies it bears much fruit." ——John 12:24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

艾伟德墓地照片

P.S: 有关中国内地会:由戴德生于1865年创建,20世纪50年代撤出中国内地以后,更名为海外基督使团。相关介绍请见文章《从中国内地会到海外基督使团》 http://www.docin.com/p-66680932.html

 2 ) 很假的电影

原型格拉迪斯.艾伟德只有1.45米高,身材矮小、皮肤黯黑、性格暴躁、缺乏耐心,完全不同于英格丽褒曼塑造的人物那么美丽、可爱、亲切,也没有什么战地爱情可以来做英雄事迹的点缀。 当然,她带领100多个小孩跋涉到西安的事迹的确很了不起,一个女人带着一群孩子,在两名中国士兵的保护下走了一个月。与此同时,还有大量中国平民,也是拖家带口在逃难,里面不乏牺牲者,他们没人保护,没有粮食,也没有避难所可去。这些普遍性的苦难,似乎不在剧本原创人员的眼里。更不用说,基督教入侵所导致的二次鸦片战争本身也是造成中国苦难的原因之一。 此片最受争议的,是出于传教和宣传的目的,把艾伟德的形象无限拔高,把华人都描述得愚昧可笑,把西方人都描写成高大无私。所以蒋介石当年拒绝此片在台湾取景,虽然在台的国民政府和美国关系很好,蒋介石本人还是基督教徒,他也受不了如此丑化中国的行为。

 3 ) 比《啊,摇篮》更加真实好看的影片

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六福客栈》源于真人真事。百度百科记载,时至今日六福客栈遗址存在于山西省阳城县的东关村。据阳城县志等史料记载,1931年,20多岁的格拉蒂丝•艾伟德来到中国阳城,在这里生活了9年的时间。她不仅学会阳城方言,而且被当时的县政府委以“禁缠足督导专员”,监督当地妇女,禁止她们缠足。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阳城遭到日军的轰炸,街头出现许多流浪孤儿。格拉蒂丝•艾伟德便开始收养救助中国儿,还开办了车马店为这些孩子解决日常生活所需。
据记载,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阳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收养了一百多名孤儿的艾伟德感到一种巨大的威胁。为了这些孩子们宝贵的生命,她毅然决定,把这些可怜的孩子送往西安的孤儿院,以躲避战争的危险。1940年,她带着一百多名孤儿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时一个多月徒步翻越中条山脉到了西安。
1941年,艾伟德回到英国后,一位英国作家根据她的事迹创作了《小妇人》一书,成了畅销小说。1958年,由美国的作家将其改编并拍摄成了电影《六福客栈》,由“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主演,上映后轰动一时。

《六福客栈》影片情节:
英格丽•褒曼主演的格莱蒂丝•艾华立志来中国服务,从利物浦辞去工作来到伦敦总部见罗宾森博士,因语言技能等资格不符而被罗宾森博士拒绝派遣。但她不气馁,路过一家旅行社时,她倾囊预订一张比船票便宜一倍的火车票,并应聘成为探险家并中国通的詹姆斯爵士的女仆,将所得的薪酬分期支付火车票。在詹姆斯爵士家里作工的时候,她偷偷阅读了书柜中有关中国的藏书。后来在詹姆斯博士的资助下,她如愿以偿登上了开往东方的列车。一路经历了欧亚大陆语言不通和苏联兵痞的风险,来到中国天津。从天津又乘着骡子来到王镇,见到已在那里生活的身穿大襟布褂的宣传士劳森太太,她们和中国厨师三人一起筹办了六福客栈,为过往的车马队提供食宿餐饮,并且以说书的方式传讲耶稣。后来劳森太太去逝,只留下格莱蒂丝•艾华和厨师,他们仍继续经营六福客栈,传讲耶稣的故事,格莱蒂丝•艾华吆喝过往车马商队来住店,亲自上街买菜、下河洗衣,田间耕作,与人和睦相处,在妇女中有广泛的影响力。上级军政府下达禁止妇女裹足的任务让县长头疼,派下去的督办员被村民打得头破血流而逃回。无奈中县长想到了格莱蒂丝•艾华,派她任“禁缠足督导专员”,而此时她已加入中国籍,起中国名字“仁爱”。于是仁爱带着几个兵下到乡村,开始还是遭到村民顽固的抵抗。在她的爱心和坚持下,终于使女孩子的双脚得到了解放。她收留了被遗弃的孤儿回到六福客栈,她教孩子们自己年幼时所唱的儿歌,唱着唱着孩子们就会喜乐起来。仁爱走遍县里的到各乡村,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城乡居民的喜爱。连土匪们也听她的话,土匪头承诺不再抢货杀人。县监狱因监狱长贪腐而发生骚乱,狱警被逼退到狱墙外持枪戒备,警长报告县长时,仁爱主动请缨,只身一人进到监狱,以爱和坚定感化了犯人制止了暴动。县长感动至深,令书记将仁爱的事迹记载到县志里。
最令人感动的这一段情节:战争发生了,王镇遭受日机轰炸,在日军地面部队进攻王镇前,县长命令百姓转移到乡下去,县政府也要转移到他省。有西昌孤儿院的80多名孤儿被送到六福客栈,仁爱于是带领100多个孤儿撤往西安,以便能赶上西安教会预定的军车护送孤儿撤退后方的计划。她带领孤儿们从王镇出发,翻山越岭,餐风露宿,一路上遭受了敌机的轰炸、日军小队的遭遇,饥饿、寒冷,以及山壑激流中的生死穿越。行路时,仁爱肩背、怀抱着两个最小的孩子在前领路,由那个从炸烂的狱中逃出来的小伙子李负责断后,在山野他们唱着仁爱小时候的儿歌行进,遇到敌机来了,仁爱指挥孩子们立即俯倒,幸好那是侦察机,敌机过后,他们站起来继续行走;休整时,他们用一口大锅煮餐汤给孩子们,两三个人用一只碗,大孩子照顾小的,轮流喂着喝着稀汤,仁爱将自己碗里的汤分给孩子们喝,孩子们都很自觉,没有抢食的。夜晚孩子们卧在地上睡着了,仁爱收养的大女儿惧怕,爬到仁爱跟前。她害怕他们会失散,仁爱抱着她谈心,鼓励她相信会赶上军车运送孤儿的时间,将来一家人必会团聚,战争结束了要上学,现在要照顾好弟弟妹妹们。他们迷失在森林里,李对仁爱说,他去探路,并在树上做记号,让孩子们以寻找记号的游戏方式往前走。李在森林中发现了几名日军,而日军也发现了树上的记号。在关键时刻,李跑出来远远地引开了日军,而他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李的简陋墓地前,矗立着树枝做的十字架,仁爱带领孩子们读圣经,为李作安息纪念。疲乏至极的孩子们在仁爱的鼓舞下,终于攀上了最后一座高峰,到达山头他们惊喜地看到了黄河……
西安城里,准备好的军车官兵来催罗宾森博士出发时,他坚持要等从西昌来的孤儿,那官兵说本应是6天的路程,现在已两个星期了,看来是不可能了,他们那段路已被日军封锁。正说的时候,城市上的人们被从城外的儿歌的声音吸引转头望去,仁爱带着他这支衣衫褴褛却是意气昂扬的队伍进了西安城,他们齐声唱着仁爱教给他们的儿歌来到罗宾森博士跟前。罩着头巾、一身农妇打扮的仁爱抱着她的小女儿六便士,对罗宾森博士说:“很抱歉我们来晚了!”罗宾森博士感动地迎着仁爱说:“迟到?噢不!”仁爱说:“罗宾森博士,你可记得我?我过去的名字叫格莱蒂丝•艾华。”罗宾森博士深深地凝视着仁爱说:“是的,格莱蒂丝•艾华,一个不够资格的人”。他环视一圈孩子们,诚挚地对仁爱发出邀请,“你愿意到到儿童村工作吗?”仁爱却微笑着拒绝了,因为她要返回王镇,那里有她的爱情。
片中的爱情也很美。混血儿军官林南与仁爱的爱情真挚而感人。他们前后经历了互为好感、迟疑不信,又被彼此吸引,直到在战争中彼此相爱,确定终身。尤尔根斯•库尔特演的林南是一名军官,他很Man、很酷、很敏锐,也因着自己的身世而带着一丝内在的忧伤,有一点玩世不恭。他在仁爱面前能敞开自己的内心,内在的善良、爱与力量被仁爱唤醒,在仁爱即将带队出发时,勇敢地向仁爱表白,并脱下自己的戒指带在仁爱的手上,奠定了圣洁的爱情。

为什么对这部影片印象至深?我想起来国内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电影《啊,摇篮》,是1979年由谢晋导演拍摄的。两者有相似的内容:首先是两部电影都有孤儿的故事:《啊,摇篮》中的是革命战争烈士的遗孤;《六福客栈》是出身贫民百姓的孤儿,其中有一个是弃儿,是仁爱下乡路过村口的神龛有人正遗弃女婴,仁爱掏出身上仅有的六便士给那弃她的女人买了来的,仁爱给女孩取名“六便士”,她是仁爱收养的第五个孩子。其次,两部电影中都有一位做饭的厨师,最后都牺牲在岗位上:《啊,摇篮》中是一位会做月饼的老炊事班长;《六福客栈》里的老厨师会讲英语,还学会了说书,讲耶稣的故事。第三,孤儿们都经过战火纷飞的环境最后抵达安全地带,《啊,摇篮》中死了一个孩子,那孩子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被流弹击中;《六福客栈》中100多个孩子则完好地到达了西安。第四,他们都有一个养育机构:《啊,摇篮》中的几十个孩子是由延安保育院的叔叔阿姨带领,并有一班警卫班战士护送他们,中途也有旅长带队伍来救他们;《六福客栈》中带领100多个孩子转移的只有仁爱和李两个人,而李最后在森林突围为引开敌人也牺牲了。第五,孩子们都唱过儿歌:《啊,摇篮》唱的是《月饼歌》;《六福客栈》中的孩子们唱的是仁爱小时候的英文儿歌“这老人,他扮一,他在我的鼓上扮了个小把戏;……”,他们唱着这首歌行进在山野,唱着这首歌进入西安城。第六,女主角都获得了爱情,都有英雄一般的军官爱人:保育院长阿姨由旅长爱着;仁爱有林南上校爱着。

两部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工作和信仰的差别。《啊,摇篮》中保育院的叔叔阿姨们带孩子是他们的工作。他们是尽责的,但免不了有情绪,比如年轻保育员认为他们更应该冲上前线去杀敌而不是服事烦人的小孩子。《六福客栈》中的仁爱是为了信仰,她爱每一个孩子,每个人,只是恨罪行。在她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她丝毫没有怨言。她遇到困难时,信仰是她的力量,即使是在劳森太太整修客栈阳台时摔成重伤即将离世时,她抱着劳森太太,真情朗诵着《诗篇》23章:“……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仁爱来中国落后地区服事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正如她说的,“脏了,就洗干净;饿了,就喂饱;缺爱的,去爱他们。”这是仁爱个人的魅力,也是这个影片的魅力。

影片中的县长满大人是由老外扮演的,是最幽默的一个角色,为影片增添几分笑意。

 4 ) 我考證過的背景資料

我這個電影迷小時候就聽過關於《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這部禁片的故事,我隱約記得這是 20 世紀福斯公司想來台灣取景的電影,在 1950 年代被蔣政府認定劇本辱華,即使由我喜歡的 Ingrid Bergman (1915~1982) 主演 ....................

http://miklosrozsa.blogspot.tw/2012/04/1958.html

 5 ) 从“八福”到“六福”,上帝爱中国

无意地将《六福客栈》放在了派克的《天国的钥匙》之前观摩,跑上来的第一个震惊就是褒曼的演技。这部电影完成于1958年,与《真假公主》相隔不远,43岁的褒曼令我重新开始认识她;片中她饰演志愿来到中国山西阳城的英国女宣教士葛拉蒂丝·艾伟德,洗净铅华,表演真挚朴实,从举手投足间透出的浓浓的中国味,可以看出她曾经很认真、很仔细地揣摩过这个角色。

葛拉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是一个真实的人物,1902年出生于英国,早年听到神的呼召立志来中国传福音,却因女仆出身被认为不够资格,但倔强的她仍通过辛苦攒钱买到了去中国的火车票,经过一段艰难的旅程后,于1930年来到中国山西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区——阳城,并与在此地待了二十多年的老宣教士劳森太太一起开了一家“六福客栈”(真实的名字叫“八福客栈”,自然就是指登山宝训中的“八福”,电影里改成“六福”,是指着中国的“五福”说的,意思是除了今生的五福,你的第六福在哪里。颇有意味的名字),为投栈的赶骡人传讲福音,好让他们通过骡队往来,将福音传出去。劳森太太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去世后,艾伟德一肩挑起了福音事工和民风改良的重任,包括解放妇女的小脚,教孩子们念书和认识上帝,护幼扶老,甚至整改监狱秩序,靠着从上帝而来的博大的爱。几年过去了,她不仅得到了全阳城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也令县长钦佩和赞赏,并得到了一个可爱的中文名字“珍爱”(真实情况是叫“艾伟德”)。

不久抗战全面爆发,阳城也不能幸免,珍爱带领100个战争孤儿翻山越岭徒步赶去西安的“儿童之家”;虽然影片结束于珍爱与孩子们唱着歌走进西安城的欢欣场面,但先前当他们终于看到奔流的黄河时的激动之情更使我动容。

电影多少总有虚构和润饰的成分,但将艾伟德的故事拍出来已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据说当年上映后反响强烈,很多年轻传道人立志去到最艰苦的地方为主事奉。我知道实际情况一定比电影中艰难得多,若不是生命与主紧紧相连,又岂能做到十分之一?影片大部分改编自讲述艾伟德事迹的一本书“The Small Woman”,而她本人身高只有1.50米左右,的确是名副其实的Small Woman,但褒曼却是1.83米的大个子,这样的反差挺有些意思,或许是具象化艾伟德的高尚灵魂吧。

褒曼从意大利重回好莱坞后,演技和风格都有了质的飞跃,1949年之前的表演,多少有点花瓶的味道,尤其与她的瑞典老乡嘉宝相比。当年她被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吸引,正是惊诧于新现实主义电影精神与装腔作势的好莱坞的强烈对比,因此她的飞跃也与罗大导演多年的熏陶有关。在《六福客栈》中,我们看不见华服美妆的外表,却深深看到了珍爱宽阔仁爱的心,和顽强坚韧的勇气。

片中描述福音事工的笔墨不多,主要侧重于珍爱做的实事。当林南上校质疑她的福音事工时,珍爱用了“小孩子拾贝壳”的经典比喻来回答;而当县长宣布自己成为基督徒,正是比宣教式的表述更有力的见证。褒曼在片中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即使县长送给她的唯一的新衣——大红缎子长袍,也古古怪怪的不太适合她(头上还戴了一朵大红花,汗),但就是令人不得不喜爱她。就像县长说的,在这个人们心里充满恐惧的世界里,他喜欢看到勇气,哪怕是在一个粗鲁、易怒的女人身上。褒曼的演技炉火纯青,而且以她的名气和资历,能这样为艺术甘于朴素,也确属可贵。她的人品曾为很多合作者称道,我也再次开始审视。曾看到一个网友说更喜欢中年的褒曼,还有另一个网友写她:“早年娟美,我很喜欢她在瑞典的那段。青中年一般,老年更是风华绝代”,很有感触,自然我要将“青中年一般”改成“青年一般,中年渐佳”:)不由联想要是嘉宝没有息影,会否也有中年的精彩。

可惜这样的人和故事在目前国内的公共领域难以传扬,当年就更不可能。有资料说原本电影公司想到台湾拍摄外景,结果因为政治等问题而中途解约,后来褒曼70年代去台湾访问时,艾伟德本人已经去世;不然这就是中美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合作了。可见褒曼很受艾伟德精神的感动,也很喜爱自己的这个角色;尽管历来水分十足的奥斯卡连提名也没有给她。

五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虽然仍有些怪怪的,但比起三四十年代已进步了很多。珍爱对那群中国孩子的关爱最是打动我的心,毕竟褒曼已是4个孩子的母亲了,那种天然的母性光辉,那手势和神态,都是不带刻意的。印象最深就是珍爱收养小女婴“六便士”的时候,林南上校问她知不知道这婴儿的出身背景,珍爱说,有什么好知道的,孩子脏了,就给他们洗澡,饿了,就给他们喂饭。如此不就是神教导我们“小孩子样式”的爱么?

最后用网友的一句话结束全文:“上帝会赐福阳城这个地方,因为有上帝的爱才有艾伟德的故事。岂止阳城,连中国也蒙了大恩啊!”

 6 ) 格拉蒂丝·艾伟德的传奇故事

上帝来过阳城——1939年英国女传教士带领百名孤儿出太行记

关于格拉蒂丝·艾伟德的传奇故事,说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撕毁英国护照,志愿当中国人的女传教士艾伟德,经过重重困难,来到山西晋城的阳城县,开了家“八福客栈”(电影改名为六福客栈),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收养了一百多名孤儿,后来为了躲避战争,又翻山越岭带领这一百多名孤儿从阳城逃难至陜西西安,途中饱受饥饿、疾病和各种危难,却坚持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动人事迹。

格拉蒂丝·艾伟德的传奇故事后来被英国记者写了书,书名为《小妇人》,还改变成了广播剧,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又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六福客栈》,使艾伟德在中国阳城的故事广为传播。

格拉蒂丝从晋城下车后,辗转两天才来到阳城,人地生疏,加上自己又是个单薄的外国女子,她被当地人称作“洋鬼子”,她投靠的罗森传教士到中国已经五十年了,“原本浓重的苏格兰口音,加上不自觉搀杂的中国话”,使格拉蒂丝几乎无法听懂她在说什么,也难怪,变异的英语加上怪异的阳城话,她能听明白才怪,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格拉蒂丝立足了,她把罗森遗留的房子改造成了客栈,而且把投宿的粗野的过路骡夫(相当于今天省际公路上的货车司机)竟驯化的彬彬有礼,“他们不再聚赌喧闹,不用脏话吓斥骡子前进,也不唱那些淫秽的地方小调,而是哼着诗歌。”

这样稀奇的事情连当时阳城的县长也注意到了,亲自来拜访了格拉蒂丝,还请她帮助政府推行“天足运动”,即说服当地的女子放弃缠足,可想而知这是一件多么滑稽又为难的事情,但格拉蒂丝却坚持着去做了,只是她得答应县长,“只能讲圣经故事,不能传教”,县长是儒家文化里走出的传统官员,一时无法接受基督文化,是不会让这个奇怪的“洋鬼子”讲经布道的,然而没过多久,格拉蒂丝把县长的信仰也改变了,事情的起因在于,有一天,阳城的监狱发生暴动,一个犯人发疯似的砍死了几个同犯,谁也不能降伏,县长请来格拉蒂丝,没想到她用几句话就说服犯人放下了凶器,乖乖接受了管教,这让县长更加尊崇,经过一次长谈,阳城的县长也入了基督。

格拉蒂丝在阳城收养孤儿的善举,起先是有一天,格拉蒂丝在路边看到一个妇人在路边出售自己的孩子,于心不忍的她掏出仅有的九毛钱买下了这个孩子,到后来,日军的飞机轰炸了阳城,也炸塌了她的八福客栈,格拉蒂丝在瓦砾中爬了起来,重整家园,把客栈改成救护站,收留了因轰炸留下的40多名孤儿。

回到阳城,格拉蒂丝决定离开这里,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后方城市西安,当她要把带一百个孤儿去西安的想法告诉县长时,县长无比惊讶,觉得这简直在做一件傻事,但格拉蒂丝坚持,这一百个都是神赐给她的孩子,一个也不能丢下。县长苦劝无效,只好多为她预备一些粮食,并派了两个已信了基督的士兵跟她一起上路。

就这样,在1939年,格拉蒂丝带领一百名孤儿上路了,从山西阳城到陕西西安,历经了半个多月的磨难,终于到了西安,她把这些孩子全部交给了宋美龄办的孤儿院。

1941年,大病一场的格拉蒂丝出院,随后在1944年和1945年,去了兰州和成都救助麻风病人,1949年回到英国家乡,英国广播公司的Alan Burgess将她的经历写成《小妇人》(The Small Woman)一书。期间她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六福客栈》,伊莉莎白女王,还邀格拉蒂丝去白金汗宫面谈,格拉蒂丝后来辗转到了香港,1953年她决定重新回到中国,但被拒绝入境,只好通过关系来到台湾,她在台湾开办的的孤儿院却被合伙人所骗,但格拉蒂丝并没有绝望。1970年元旦,格拉蒂丝患上了感冒,却仍然出席妇女祷告会,回孤儿院后就倒在床上。医生诊断是流行性感冒转为肺炎。两天后,格拉蒂丝逝世,按照她的遗愿,她的头的方向朝着中国大陆,朝着她曾经的阳城。

 短评

往大了说,堪称中国版的特蕾莎嬷嬷,往小了说,是宗教信仰的普世价值。这样的人和事值得像拉贝,辛德勒,何凤山一样大书特书,而不是由于种种原因藏在历史的角落。正如:我不敢肯定天堂什么样,但我知道,当我们死后,上帝会审判我们。他不会问,“在你一生中做了多少好事?”相反,他会问,“在你所做的事里,倾注了多少爱?”

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英格丽褒曼啊!还有神奇的老太太!!看到一半就实在忍不住推荐给主内兄弟姐妹!!!

9分钟前
  • 最后一代
  • 力荐

2021年圣诞月,陆陆续续看完。感动于那个年代的虔诚和信念。

13分钟前
  • ✟卡淡
  • 力荐

那个年代的外国人拍这样背景的传教士电影,除了村民的发音问题,布景和道具都很贴切,比现在一切手撕鬼子的雷剧好太多。

18分钟前
  • 请叫我腹黑
  • 推荐

英格丽.褒曼老了點比年輕時更有氣質。初進王鎮時被人高喊“洋鬼子”追趕的樣子太搞笑。喜歡女主樂觀勇敢,為了達成目標永不放棄的性格。不喜歡上校,凶巴巴的。可憐現實是葛拉蒂是終身未嫁,而且解放后想重新進入中國而被某party拒絕。

19分钟前
  • 小黄兔
  • 推荐

褒曼很强大。比较介意的是欠缺本土特色的配乐(高潮期间的交响真让人窒息)和对语言的处理。当所有本地人角色都在说英语时,已经无法区分女主角是在说中文还是真的所有中国人都被异化了。故事其实已经很平衡了,安排个混血比较狡猾。

21分钟前
  • Nightwing
  • 还行

本来不抱太大期望,看完发现简直太棒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服装混乱失真,但是在那个年代,在制片方做出努力想要实地拍摄未果,在中国尚对外界封闭的时代,还能照顾到不少细节,真的相当棒了!县长决志那段褒曼的感情表演得太真实了!整个片子其实挺去宗教化的,凸显的是人而不是神。但是看的过程中依然为这个神迹哭得不行了,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啊,一百个孩子,一个不少,从阳城到西安,穿过日军封锁,缺衣少吃,怎么做到的啊!!!

23分钟前
  • 狼PP
  • 推荐

此片的定义不是一部传教电影,是一部传记故事。虽然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有些别扭,但是英格丽褒曼的演技实在太棒了,完全弥补电影的不足。是她把艾伟德演活了。感谢主,片中她将100多儿童救出杨城,事实中一定比电影更加艰难,经历得困难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正是让我看到神的带领,能有真实的奇迹。

28分钟前
  • etfhs
  • 力荐

原來Gladys Aylward葬在淡水美國基督教効力會基督書院,應去瞻仰。

31分钟前
  • Février
  • 还行

7/10。影片的拍摄意图与当时的女权浪潮有关,英国没有给予一个女性受教育的权力,只能提供女仆的工作,甚至需要偷书了解中国,中国这样封闭、落后的东方则赋予了西方女性英雄般的转变:既是学汉语讲圣经故事的传道人,检查妇女放足的专员,也是战争中的保护者,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社会空间,结尾忍饥受饿地带领孤儿浩浩荡荡进入西安,军民夹道欢迎,等候约定的爵士认同了女人的力量。好莱坞对艾韦德形象的重塑高尚又真切,她盲目的热情没有带给人压迫感或精神病的印象,对其罗曼史进行了极大的扩展,深受混血身份困扰的林和资格被否认的艾韦德达成了灵魂之交,穿越俄国、去安全区的艰难险阻被好莱坞的造梦机器如奇迹般化解,只剩下列车上查护照的士兵、敌机和小部队的侦察提供适度的意外困难,拉骡队进栈、说服暴动囚犯和治疗土匪等经历安排颇感混乱。

3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伟大的小妇人!有了信仰,人们就不仅仅为了眼前的小事儿而活。

3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出太行、翻王屋、渡黄河~从阳城到西安的27天480公里徒步之旅~

41分钟前
  • weiwang
  • 力荐

为了信仰 女神来到中国 取名仁爱

43分钟前
  • 豆腐脑敢死队
  • 还行

去第三世界国家找落差什么的!居高临下的视角看的人很不舒服!

48分钟前
  • 花二刀
  • 较差

外国人拍中国总是带有很多臆想成分,何况这还是抗日时期的故事。抛开诸多不切实际的细节,褒曼塑造的拯救中国儿童的英雄人物还是挺成功的~

52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如果我说:不远万里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你一定会想到白求恩,但是有一个一米50的小女人......1970年1月3日艾薇德长眠主怀。葬于台北淡水基督学院内,碑文蒋介石手书“弘道遗爱”。她的头对着中国大陆山西阳城。仅仅悼念她是不够的,我们今天最大的罪恶是对她的遗忘。

54分钟前
  • seattle
  • 力荐

太过失实,在19世纪4了30年代的中国,山西省一个偏远的阳城县城,大到县老爷,小到村民,土匪,在押犯人,各个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语(ー_ー)!!简直比列车上的老毛子还跳戏,对当年天津火车站的想象也挺西方,依托真人真事的西方上帝视角下的落后中国意淫。ps:感谢悬吧猪栏字幕组

55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褒曼讲中文真是太萌啦。

60分钟前
  • 鱼是鱼的鱼
  • 还行

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格拉蒂丝艾伟德女士,在山西阳城即将被日军屠城前夕,带领近百名孤儿几经辗转,跋山涉水,行程超过一千里,最终安全抵达陕西扶风,没有丢下一个孩子,我们国家的历史课本里却连她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她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则动人的事迹被好莱坞改编成本片“六福客栈”,从史实角度我们自当向艾伟德女士致敬,而从电影角度上是完全不及格的片子,西方视角居高临下,异国恋情与身份认同困境等枝枝蔓蔓的叙事线与表意都影响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的严肃感与统一性,失实的背景信息与滑稽可笑的自以为是也很难使中国人入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那些宗教性意味浓厚的戏份,是真实发生过的。

1小时前
  • Mamacita117
  • 较差

very moving story,the extraordinary woman,who changed the old China.

1小时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