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因的反叛

HD中字

主演:詹姆斯·迪恩,娜塔莉·伍德,萨尔·米涅奥,吉姆·巴克斯,安·多兰,科里·艾伦,威廉姆·霍珀,罗谢尔·哈德森,丹尼斯·霍珀,爱德华·普拉特,Steffi Sidney,玛丽埃塔·坎蒂,弗吉尼亚·布里萨克,Beverly Long,伊安·沃尔夫,弗兰克·马佐拉,Robert Foulk,Tom Bernard,尼克·亚当斯,杰克格雷伦契,Clifford Morris,多萝西·阿伯特,David Alpert,保罗·伯奇,Harold Bostwick,保罗·布亚尔,John Close,查克·希克斯,Lou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5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1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2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3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4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5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6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13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14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15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16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17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18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19无因的反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无因的反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Jim(詹姆斯·迪恩 James Dean 饰)因为在学校里无法与其他同学共融,迫使他的父母只能多次搬家,这一次他们来到了洛杉矶。在洛杉矶的一所高中里,他仍旧遭到了同学的排斥,但认识了他心爱的女生Judy(娜塔利·伍德 Natalie Wood 饰);交到了他真正的朋友 Plato(萨尔·米涅奥 Sal Mineo 饰)。在Jim和当地小混混头目、也是Judy的前男友Buzz一系列的纠纷中,两人最终决定以赛车来定胜负。而在比赛中,Buzz不幸坠入悬崖身亡。Buzz的兄弟们试图找Jim报仇,在两方的对抗中,Plato被警察意外枪杀,使这部影片留下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尾。而Jim和Judy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余罪(2016)但是还有热情双世白蛇魔茧复活1998恶灵坎蒂莎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爱上费加罗桃色交易后来发生了什么沙发上的马勒天堂日落浮华背后星际旅行8:第一类接触2001太空漫游国语坦克战生死抉择第一季寇准背靴超级特务游乐场奇杀案危险:德伯力克芝加哥法则以毒攻毒我脑中的橡皮擦2004国语猪猪侠之大闹皇宫夜店诡谈我们这样拍电影锦绣前程1945佩尔德利超级霸王叙利亚的哭声未来之人玉子猎鹰与冬兵第一季我们好好在一起粉雄救兵:巴西篇第一季他来自未来第二次恋爱才完美宝可梦遥远的蓝天约翰·德罗宁:底特律汽车大亨传奇毁灭之日007之最高机密国语过埠新娘1988狄仁杰之夺命天眼心碎四兄弟今夕何夕2020地下孩童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友谊的越轨

倒是越来越不相信那些纯粹的友谊。反而像《无因的反叛》里的柏拉图和吉姆的,让人无法忘怀。因为父权的缺位,柏拉图潜意识里将吉姆当成了自己的父亲。而吉姆和朱莉到更像把他当成了孩子。吉姆递出夹克这样一个简单的信号就可以让敏感而渴望友谊的柏拉图稀里糊涂地将他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怀疑自己被抛弃的时候又陷入半癫狂的恐惧。这样稀里糊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非纯粹的,甚至潜意识上是变态的友谊反而更加凝重。因为这样的友谊是越轨的,它就是柏拉图精神的全部。友谊的破碎就是世界的坍塌,世界坍塌时,柏拉图的生命就走到了终点。 现实极了,也残酷极了。

 2 ) 活得太快,死得太早

只活了24岁,拍过三部电影,死后却足足做了半个世纪的头号性感偶像,詹姆斯·迪恩以超高的性价比给好莱坞留下一个吹牛屄的段子。只要有人愿意讲,就永远不缺听众。能跟他的“神迹”抗衡的,只有玛丽莲·梦露,不过她至少演过30部电影,轰轰烈烈地结过三次婚,床伴儿的名单里能找到马龙·白兰度、伊夫·蒙当,当然还有肯尼迪兄弟。可迪恩连个正式恋人都没被曝光过,直到今天都有人在怀疑他的性取向……

一个人只拍过三部电影,就不会存在所谓的代表作,因为每一部都是,但人们能够记住的往往是名字最酷的那部。对詹姆斯·迪恩来说,当然就是《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

《无因的反叛》原本是部心理学的专著,探求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实在是因为这个名字起得太好,才让电影公司动心签下这样一本严肃的社科类读物。电影传入东方,片名也翻译得大相径庭,台湾翻成《养子不教谁之过》,香港则是《阿飞正传》。后来,王家卫为了缅怀那个“心中狂野”的时代,干脆直接搬走了这个香港名字,其实影片上映的时候,他还没有出生。

《无因的反叛》于1955年3月开拍,导演尼古拉斯·雷当时已小有成就,为好莱坞头号酷男亨弗莱·鲍嘉拍过《孤独之地》。当然,这还不足以让他日后成为戈达尔、文德斯和贾木许等几代电影叛道者的偶像。在影片开拍前,雷手上只有这个片名以及几个少年犯罪的案例,为了达到“具有太空感的希腊悲剧”效果,他在三个月里炒掉了两任编剧,最终迫于时间压力才勉强通过了剧本。

《无因的反叛》皈依了传统戏剧的“三一律”,故事发生在24小时之内,从一个黑夜开始到另一个黑夜结束。因为一场意外,吉姆、朱蒂、柏拉图三个高中生离开了让他们失望的家,一场著名的青春逃亡就此开始。

詹姆斯·迪恩演的吉姆是来自中产之家的独子,像很多十几岁的烦恼少年一样,无法融进身边的世界,打心底鄙视自己婆婆妈妈的爸爸还有唠唠叨叨的妈妈。“一个男孩想尽快变成男人”,这是雷在创作剧本时写下的笔记。后来,有个小镇青年看过《无因的反叛》后,决定离开家乡去闯荡,他在自己的歌里写道“要走多少条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唱片的封面上,他穿着和詹姆斯·迪恩一样的牛仔裤和夹克衫,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鲍伯·迪伦。

早在剧本完成前,雷就认定詹姆斯·迪恩是扮演吉姆的合适人选,迪恩曾出演过伊力亚·卡赞的《伊甸园之东》,迷茫忧郁的个人气质正符合“无因反叛”的标准。后来,雷回忆起他和迪恩首次见面,感觉是失望的,因为这个年轻人除了赛车之外对其他话题一律不感冒,最后干脆没话可说。凭着直觉,雷没有放弃自己的决定,等到影片开拍时,迪恩已经成了他家的常客,两人经常在客厅里彻夜长谈,甚至被小报记者写成了八卦猛料。迪恩认为雷家的客厅给了他太多灵感,以致要求电影里吉姆家客厅进行完全仿制,才有了后来迪恩痛殴老爸的经典段落。

在雷的设想中,《无因的反叛》要启用一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少年,甚至还请来当时好莱坞当地暴力团伙“雅典人”的小头目担任“技术指导”。女主人公朱蒂是个典型的早熟坏女孩,正期待转型的童星娜塔丽·伍德相当渴望这个角色,但雷的目标却是找个江湖气更重的姑娘。于是,娜塔丽·伍德和当时的男友丹尼斯·霍普(就是后来拍出《逍遥骑士》的那位)酒后飞车撞树,住进医院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拨通雷的电话。不久,不到17岁的伍德成了《无因的反叛》的女主角,同时她的男友也换成了比他大27岁的雷。倒霉的丹尼斯·霍普,还要在影片里跑龙套,经过雷的删改,他的台词只剩下不到三句。

影片的拍摄并不顺利。由于宽银幕制式的要求,已经拍了几天的黑白胶片被迫改为彩色胶片重拍;娜塔丽·伍德和赛尔·米尼奥两位非成年演员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晚上8点;华纳公司出于预算和电检审查的考虑,不断对剧情提出要求……1955年5月底,《无因的反叛》拍摄完成,伴随而来的厄运似乎才刚刚开始。

1955年9月30日,詹姆斯·迪恩结束了另一部影片《巨人》的拍摄,驾驶着保时捷的Spyder跑车去参加一场比赛,结果在加州的公路上与对面的货车相撞,当场丧生。3个小时之前,迪恩还因为超速得到一张罚单。这场好莱坞最著名的车祸,后来被加拿大怪导柯南柏格在《撞车》里复制了一把,据记载现场极为惨烈。

一个月后,《无因的反叛》公映,年轻人开始感叹这位早亡的叛逆偶像,飞机头、牛仔裤、白T恤、红夹克、瑞士军刀都成了时代的商标。而这一切,詹姆斯·迪恩都已经看不到了,他甚至无法想象人们对他的热爱远远超过了马龙·白兰度。当然,迪恩更无法预料到他死后竟然两度获得奥斯卡提名,他真正的目标其实是当个导演。

因为《无因的反叛》,娜塔丽·伍德成功地步入成年演员的行列,她也一度成为好莱坞的一线甜心,担纲过《西区故事》这样的大戏。1981年的感恩节,伍德和丈夫罗伯特·瓦格纳乘私家游艇出游,当晚瓦格纳和朋友喝得酩酊大醉,伍德神秘地从船上消失,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在岸边找到她已溺毙的尸体。娜塔丽·伍德天生恐水,最后落得这个结局也成了一个难解的迷。

《无因的反叛》中脆弱的神经质男孩柏拉图,最终倒在警察的枪下,他的扮演者赛尔·米尼奥同样也死于非命。1976年2月,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米尼奥被人刺死在自己的寓所门前,而他生前始终坚信自己能和詹姆斯·迪恩的灵魂对话。小道消息随之而来,传得最邪唬的莫过于一场同性恋情杀,而参与者就是主演《死于威尼斯》的瑞典美少年伯恩·安德森,后来安德森在欧洲声明自己从未去过美国,并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证明自己性向的曲直。三年之后,刺杀米尼奥的凶手落网,交待这个案件只是起平常的抢劫,他甚至不知道被害人是位演员。

半个世纪过后,《无因的反叛》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少年眼中的世界,甚至闻起来都带着“少年心气”。同时,又仿佛一个可怕的魔咒,让三位主人公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詹姆斯·迪恩24岁,赛尔·米尼奥37岁,娜塔丽·伍德也只有43岁。就像老鹰乐队(Eagles)为迪恩写的歌一样,“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活得太快,死得太早。他们每个人都是。

 3 ) 闪烁在遥远天际一颗孤独的明星——詹姆斯.迪恩



闪烁在遥远天际一颗孤独的明星——詹姆斯.迪恩(James.dean)



詹姆斯.迪恩,一个曾经让整整一代美国人痴迷和疯狂的名字,如今,已经静静地安睡在美利坚加里福利亚,他的故乡,冰冷的土地下了。……与50年代他所受到的狂热的崇拜,追逐相比,如今的詹姆斯.迪恩是寂寞的,冷清的,50年的时间像流过美利坚大地的河流,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或许,年轻的一代已经对他的微笑很陌生了,而年老的一代,在他们翻开旧相册的时候,印在当年心爱的相片旁边的这个名字,也许会让他们追忆起那繁花似锦的青春年华吧。
    
    
詹姆斯.迪恩,是四五十年代美国华纳公司的当家小生,清秀忧郁的眼神里却藏着一股野性的锋芒。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只拍过三部电影,《伊甸园之东》,《无因的反抗》,《巨人》,就是这三部影片,使他成为了当年美国人心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成为美国人心中的英雄和骄傲。




也许是命运的独特安排,和当年最瞩目的蒙哥马利一样,银幕上灿烂夺目的詹姆斯.迪恩和台下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台上的他,陪伴他的,有热闹,掌声,鲜花,和美女,而台下的他,却是孤独,寂寞,伤感,忧郁,——在那个视同性恋为绝对禁忌的50年代的美国,他没有爱情。
    
只有一点是台上和台下的他所共有的,那就是他与生俱来的叛逆的,桀骜不逊的个性。他的性格是孤僻的,多疑的,甚至是粗暴的,无礼的,他没有朋友,所有的人对他敬而远之,现实生活中的他,拒绝与现实作任何的妥协和沟通,这一点是他和蒙哥马利所完全不同的,后者可以把他对同性的爱慕倾诉给他最好的朋友泰勒,而迪恩却不需要他周围的人的理解,也因此,他只能活在自己脑海中胰想出来的爱情中,从而脱离了他周围的世界。




没有人知道如此孤僻的迪恩为什么会选择从事电影行业,但有一点大家是知道的,那就是他曾经报名参军,--他曾经想做一名军人。但因为他的同性恋倾向,他很快就被美国军队除名,他做一名军人的梦想也由此破碎。
    
同性恋的传言使得迪恩与周围的人们更加格格不入,他开始流连于当时好莱坞的一家家同性恋酒吧,他没有固定的同性伴侣,他沉醉在各种各样的性的追逐和狂欢中,后来,他甚至加入了一家SM的俱乐部,在SM的性游戏中放纵自己,他让自己堕落,他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被性,酒精给填满了。这,也许就是他以自己对自己的虐待来向命运唯一所能作出的反抗和控诉吧,--只是这样的反抗,是多么地无奈和悲哀啊。




 1955年9月30日,是所有热爱迪恩的人们所不能忘怀的痛苦惨淡的日子,这一天,一场可怕的车祸将迪恩从这个世界带走,不过,在那个时候 ,他的死亡也还是静悄悄的,因为,他真正意义上的出名,是在他死后,而不是在他生前。
    
   
几个月后,迪恩主演的电影〈无因的反抗〉在没有任何广告宣传攻势的配合的情况下公映,旋即在全美掀起了一场传奇式的迪恩热,并且迅速升温,成为好莱坞历史上规模最大,最狂热的一场死后崇拜,许多影迷拒不接受迪恩已经死亡的事实,华纳公司每天收到几千封的来信,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影迷,他们为迪恩在〈无因的反抗〉中所塑造的桀骜不逊的英雄形象迷醉,达到难以自拔的地步,甚至为他而自杀。塑料的迪恩头像风行一时,他那被撞成一堆的银色保时捷跑车碎片和他摩托车下的零件也成了拍卖场上的抢手货。




和当时众多的青年一代一样,蒙哥马利也是迪恩崇拜的偶像,詹姆斯.迪恩在演出了第一部影片之后,曾给蒙哥马利.克里夫特打过一个电话。可惜当时电话那头的蒙哥马利心不在焉。迪恩死后蒙哥马利才看到他演的电影。一次酒后他哭着对朋友说,他很后悔。
    
    
迪恩和蒙哥马利的命运是那样的相似啊,他们同样拥有如此相似的,完美的气质和风采,——仿佛是前生注定的命运之轮的安排,他们的气质里同样打上了来自灵魂深处最孤独最忧郁而又如此息息相关的特质的烙印;而他们也最终同样成为那个时代所不能接受和排斥的同性恋,——他们无可奈何而又执着地爱着与他们同性的男人,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一生都在孤独的车轮里艰难地行驶,并且,最后,将他们的生命交给了一场可怕的车祸之中。
    
    
    
我常常想,为什么他们的命运会如此惊人的相似呢?为什么两个如此相似的人却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相逢呢?是上帝有意的安排吗?为什么善良美好的人却不能拥有一个好的命运呢?为什么他们就这样孤独,伤感地离开这个世界,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一个相爱的人,没有一双温暖的手……这就是命运吗?


现在,迪恩和蒙哥马利都已经静静地睡下了,而且,他们也永远不会醒来了,那么,就让那静静的清风,温柔的阳光,还有缕缕的花香,静静地守侯他们寂寞的灵魂吧,也许,另一个世界,可以让他们得到生前所不能得到的宁静吧……
    



如果说,蒙哥马利·克里夫是一片无家可归的云,那么,迪恩就是一道找不到方向的风,同时,他也是一场带给当年的美国,乃至现在,所有能看懂他的人们的具有强烈震撼力的风……
    
    
在对迪恩的思念中,我感觉自己仿佛长出了强有力的翅膀,顺着他的足迹,在风中,消失了方向……



迪恩(James.dean)照片: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90387038/


蒙哥马利照片: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90393222/#next_photo


 4 ) 必有的"因"

#PrimeVideo#

看的第一部詹姆斯迪恩出演的电影,居然拖了这么久。

那一夜三人相遇,他们在警局的遭遇也对应了他们每人的“因”,也为后面的一夜铺好了一条“路”,让他们始于黑夜也归于黑夜。

怕被父亲抛下的孩子,担心自己不够男人的孩子,不受父亲重视的孩子。说到底,展望那飘渺的未来是无法安抚他们那躁动的灵魂的.

影片中倒转镜头旋转拍的真美,还有迪恩跟父母吵架时的跳轴和上楼时的倾斜构图(后续中枪也是倾斜,心都会跟着一扭),都很好的对应了剧情。

天文馆内的光影运用得很好,时而如点点星光时而如水中反射,光影打在脸上说不出的静谧。色彩上最明显的就是迪恩那红色夹克也象征着一种不羁的性格(后世的金田夹克)。

配乐带着恐怖片的感觉,迪恩在警局等待时哼唱的《女武神》真提神醒脑。

看到天文馆我才知道当年在影院看《爱乐之城》他们在电影院到底看的是什么。

附赠两张詹姆斯迪恩

 5 ) 《无因的反叛》:无因不反叛

“你和你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和世界的关系。”这是女性电影《春潮》海报上的一句宣传语。套用这句话,把本片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你和你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你和世界的关系。”似乎也相当妥帖。或者更确切地说,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而在青春期,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

青春,总是和反叛联系在一起,好像孩子到了特定的年龄,反叛就在基因里噌的一下长出来似的,几乎都不需要理由,至少在他们的父母眼里是这样的。果真如此吗?在这部电影里,导演为三个“不良少年”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父亲形象,我们不妨试着列举分析一下,看看他们对各自孩子的影响,也许可以找出孩子反叛背后的某些原因。

缺位的父亲

一个孩子要顺利成长,必须有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但可怜的柏拉图没有。他的世界里没有父亲,佣人说他和妻子离婚后离开了,柏拉图则说他死了。无论是哪种情形,都对柏拉图造成了极大的分离创伤。而母亲对他的不管不顾,有如雪上加霜,让他成为实质上的孤儿。

不幸的是,柏拉图在学校也没有任何朋友,总是被孤立被欺负,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时要面对暴风雨的侵蚀,无依无靠,没有彼岸。不安、孤独、恐惧,不断折磨着他的灵魂,最终让他患上了精神疾病。更糟糕的是,不负责任的母亲因为心理医生昂贵的费用而停止了他的治疗。渐渐地,对周围环境充满极度不安的他喜欢上了枪支,只有武器,才能保护他。

吉姆的出现,让他找到了人生海洋中的一棵救命稻草。在他眼里,吉姆友善、勇敢、强大,这一切,完全符合了他心目中一直渴求的父亲的形象。不知不觉中,他对吉姆产生了对父亲般的敬爱与依赖,在吉姆那里,他终于可以安放自己飘荡已久的灵魂。

靠在吉姆手臂上的柏拉图得到了疗愈,这是他短暂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

然而,问题也在这里。既然吉姆已经成了他唯一的朋友,他精神上的父亲,当吉姆身处险境时,几乎是出于本能,他毫不犹豫地要去保护对方,力量太单薄,则拿起武器。同样的,在他自己身处险境时,他也渴望对方在身边保护自己。

当他在安然的酣睡中惊醒,发现自己被围困而吉姆却不知所踪,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无情的抛弃和致命的打击,顷刻间,他心中的父亲轰然倒塌,他又成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突如其来的无助、绝望和惊恐对他造成的刺激直接引发了他的疾病,失去依靠的他终于还是扣动了扳机,事态一步步走向失控。

柏拉图趴在门上无力地悲鸣“save me”。那是他对心中的父亲发出的最痛苦,也是最绝望的爱的呼唤。

当被枪声惊醒过来的吉姆打开门时,精神几近崩溃的柏拉图条件反射般地朝他射击,口中不断重复:“You are not my dad.” (这一情节的性质是不是有些类似于前面吉姆在向父亲求助失败后愤怒而绝望地把父亲推倒在地,狂掐父亲的脖子那段?只是,柏拉图已经陷入病态,无法再用自己的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至此,吉姆在柏拉图心中的位置,或者说父亲之于柏拉图的意义完全展露无遗,他渴望父爱而不得,继而把一个比自己强大的朋友的友谊当成拯救自己的父爱,这是一种病态,更是一种悲怜,他的世界,太缺爱了。

一番努力过后,吉姆终于接近柏拉图并让他放松了警惕,重拾对自己的信任,但是,精神高度紧张的柏拉图却无法和外面的大人建立信任,混乱中不幸被警察射杀,留下了永远的悲剧。

恶劣的父亲

十六岁的茱蒂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对自己的一切都看不顺眼,甚至要用粗爆的动作和恶毒的语言对自己进行人格侮辱。想来想去,她得出的答案是父亲讨厌自己,这令她伤心不已。

于是她跑出家门,整夜在街上游荡。表面上看,这是对父亲的反抗与报复,但更深层的意图则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父亲的注意,重获父亲对她的关爱。当警官说父亲会来接她而最终却是母亲来接她时她不禁大失所望,因为想引起父亲关注的行为又一次失败了,而且,父亲似乎真的如她所想的那样不在乎她。

而在茱蒂的父亲那里,他完全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当女儿想像以前一样和他亲近的时候,他反感地拒绝了。面对茱蒂的困惑,他回以大家长的冷硬与专制。

成长成了父女间最大的距离。

在他眼里,女儿已经是十六岁的少女,不能再允许她像小时候那样在自己面前亲昵撒娇。茱蒂看着坐在父亲大腿上的弟弟,坚持要亲吻父亲的脸颊,而他则愤怒地一巴掌打在女儿脸上。

看着茱蒂再一次哭着夺门而去,他无奈地发问,为什么女儿突然就成了问题?

把自己的问题变成孩子的问题,然后用“青春期”作为一个万能的标准答案,很多父母对这一套无师自通。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恶劣的父亲。

在女儿由孩子转变为女人的过程中,他一方面抗拒接受她的长大。不喜欢她的朋友,不喜欢她去社交场合,实则害怕她离自己而去。最重要的问题是,女儿日益成熟的身体给他带来了乱伦焦虑,她带有女性意味的衣着和妆容进一步激起他的男性反应,这势必让作为父亲的他倍感羞耻,而他又无法接受这样的羞耻,因为接受即等于自己是坏爸爸坏男人,结果自然要将这份羞耻投射到女儿身上。都是女儿不知羞耻,都是她的错,那他自己就不用再承受那份讨厌的羞耻感了。所以当他在潜意识压抑的男性反应一旦被女儿的亲昵举止唤醒,羞耻感即同时被激发,他必须以激烈的攻击捍卫自己,以维护在女儿面前理直气壮的道德感。

“荡妇羞辱”是对女性最常见也最恶毒的羞辱。出自父亲之口则是最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他又看不到茱蒂仍然是以前那个孩子,始终希望得到父亲的爱宠。女儿靠近时他推开她,女儿离去时他羞辱她,不能面对女儿的长大又无法再当她是个孩子,想跟她保持距离又害怕她走远,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对待女儿,搞得茱蒂无所适从,痛苦失落。最终她只能认为父亲厌恶自己,原因是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否则父亲不会动辄对她动粗、辱骂。

无法得到父爱的茱蒂很快将这份需求放在其他男人身上。是的,那个男人是个小混混,可谁又在乎呢?她不也是父亲嘴里的荡妇吗?在男朋友身上,朱蒂找到了被宠爱被需要的感觉。而且,和小混混们一起做的那些疯狂的事,不但让她在父亲那里受到的委屈与愤懑得到了宣泄,还让她有了主人般的感觉,这种价值感和自主感从未在家庭中获得过。而且,既然父亲辱骂她荡妇,那干脆就去堕落,是不是还有了一种报复的快感?

吉姆的到来让茱蒂很快意识到他的与众不同。家庭问题的困扰让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吉姆对她的爱让她找回了迷失的自我。要知道,吉姆可是在清清楚楚地知道她的“坏”后仍向她表达好感的,这对茱蒂来说,等于告诉她:“你是好的,你是值得被爱的。”当这样的信息在一个人内心升起时,她自我中好的那部分自然就会被唤起,所谓爱的力量,莫过于此。

在她体验过被爱的感觉后,她也可以真实的去爱一个人。相爱,让她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成长,也让生活从此有了意义。

不符合理想的父亲

相比起柏拉图和茱蒂,男主角吉姆的成长环境看上去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家庭完整,有爱他的父亲,他也爱自己的父亲。可是,他为什么还是那么叛逆?打架,喝酒,让父母操碎了心。

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尽力满足孩子,为什么他就是不领情不学好?相信这一幕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

物质上的给予显而易见,但爱,却一言难尽。

吉姆的父母都以为自己给了孩子很多爱,而吉姆感受到的,却完全不是这样。

首先,假如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得先学会保持健康和谐的夫妻关系。

从男孩转变成男人的过程中,孩子不自觉地会在内心生成一个他想要成为的男人的模样,而身边的父亲必然成为他的第一个榜样。但是,吉姆逐渐发觉父亲并不符合他理想中的男人形象,他既然在生活中处处受到妻子的压制,自然无法在儿子受控于母亲时助他脱困,当然也就不能让儿子对其产生尊敬与信赖。更多时候,他们把时间花在无休止的争吵上而忽视了儿子的真实感受,吉姆不断用破坏行为去表达不满,妈妈则不断用搬家来逃避问题。

父亲的软弱正是吉姆认为男人身上最让人不能忍受的弱点,他爱自己的父亲,希望他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坚强果敢的男人。然而父亲并不会因为他的期待就变成另一个人,正如吉姆不会因为父母的期待就变得乖巧一样,每个人的人格完善只能由自己自发去完成,身边的正能量可以促进,负能量则会形成破坏。

他们夫妻间糟糕的关系造成的后果就是作为孩子的吉姆一方面自动去承担了父亲的痛苦,另一方面又痛恨父亲没有能力去终结这种痛苦。这种爱恨交加造成的撕裂让他几近发疯。

看着在警察局仍争吵不休的父母,吉姆有如笼中困兽。

其次,假如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就要学会去倾听他,理解他,支持他,做他坚强的后盾。

片中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吉姆和父母在客厅的三角对峙。茱蒂的男朋友失足丧生后,卷入其中的吉姆向父母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并试图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父亲也努力尝试倾听孩子,然而他却不能收起表达自己的急切,让自己走进儿子的情感世界和他共情,沟通一如既往地走向失败。

这就好比父母觉得自己很爱孩子,而孩子却觉得你根本不在乎他一样。

吉姆表达了自己想去警察局自首以后,倾听瞬间荡然无存,父母完全不能理解儿子的决定。他们再次开启亘古不变的谈话模式,自顾自说地意图说服儿子听自己的安排。以自我为中心的母亲立即专横地决定再次搬家,令吉姆的情绪火上浇油。

面对吉姆的指责,母亲全盘否认,她只活在自己永远正确的头脑中。

在吉姆的坚持和辩说下,父亲开始犹豫,但母亲的态度仍然强硬。无法和她沟通的吉姆向父亲发出求救信号,他希望父亲可以坚定地和自己站在一起,一是支持自己去做认为正确的事情,二是他仍对父亲抱有期望,希望他在这关键的时刻可以像自己理想中的男人一样站起来,果断地下决定,有力地回击母亲,给予自己爱的力量。可是,无言沉默的父亲再次让吉姆失望了。这一次,是绝望。

一声叹息后,吉姆扑向父亲,爱而不得转而为恨,恨铁不成钢,恨爸不能帮。

这个不符合理想的父亲,我不要!

这段亲子冲突大爆发,随着沟通的受阻,矛盾不断叠加,吉姆与父亲的矛盾,吉姆与母亲的矛盾,父母之间的矛盾,彷佛形成了一堵钢筋水泥堆砌的高墙,冲不出去,绕不过去,气氛压抑到令人窒息,竟然把自己看得泪流满面。

冲突过后,吉姆再次离开了家。那一刻,他放弃了对父亲的改造与依赖,也放弃了对母亲的反抗。即使得不到父母支持,他仍决定一个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男人。成长的路,有时候注定必须一个人孤独前行。

阴差阳错,三个离家的孤独少年来到废弃的古堡——柏拉图的精神家园,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庭”。他们彷佛在一夜之间长大,又好像对此渴望已久,在自由的空气中不由地扮演起自己眼中的大人,做自己家庭的主人,诉说各自的衷肠,在远离现实的虚拟之家中度过了一段轻松快乐的梦幻时光。

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大人。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小混混们的寻仇而来给了吉姆真正的考验。他如果去保护柏拉图,则要面对来自小混混和柏拉图两个方面的危险,同时还要保护茱蒂。但吉姆并没有丝毫犹豫,他知道自己必须去做什么,而且确信这样做是正确的。

吉姆凭着自己的勇敢和真诚一步步靠近藏在黑暗中备受惊吓的柏拉图,慢慢安抚他的情绪,重获他的信任并成功卸下的弹夹。就在走出大门那一刻,警察与柏拉图之间的不信任引发了悲剧,柏拉图中枪身亡,吉姆的努力化为泡影。孩子与大人之间,是不是隐藏着一道翻越不过去的墙?

面对柏拉图的意外死亡,吉姆伤心欲绝。目睹全程的父亲走上前来说了一句:“你已经做了一个男人所能做的事。”这是父亲对儿子行为的认可,也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肯定。经过这一夜,他终于明白了儿子需要的是什么,也知道眼前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对于自己的问题,也找到了答案。而在父亲的这句话过后,吉姆却像孩子一样抱着父亲的大腿痛哭出声。

在软弱的父亲面前,吉姆努力想成为一个坚强的男人;而在巨大的悲伤和挫败过后,面对语气温和而坚定的父亲,他却发现自己仍是一个脆弱的孩子,终于可以放心在父亲面前做一个孩子的孩子。也许,他同时发现的,还有生活的残酷。他一直渴望做一次正确的事,像自己理想中的男人那样活着,然而,当他这样去做后,却发现他最终并不能改变什么,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一如既往。

“Help me”吉姆说出了和柏拉图类似的话。孤独无助的两个孩子,同样渴望着父爱。

但是吉姆还是改变了一些东西,他改变了父亲对他的看法,也改变了和父亲之间的关系。面对吉姆的再一次求助,父亲坚定有力地搀扶起儿子,告诉他:“你可以依靠我,信任我。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一起面对。我会努力按照你的期望坚强起来,加油。”我想,这是吉姆从父亲那里听到的最男人,也是他最想听到的话。

站在不远处的母亲默默地看着这一切,脸上挂着泪珠,不知道是感动还是失落。也许她终于明白了一点,适时闭上嘴巴,跟老公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真的可以做得更好。

从三个孩子各自的经历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三种父亲的存在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缺位的父亲应该是极少数,糟糕的父亲却并不少见,而不符合理想的父亲则比比皆是,包括我们自己。所以,接受孩子的反叛吧,重要的是,你知道你就是TA反叛的最大原因,如果你想改变,答案就在自己身上。很多时候,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看,这部1955年的电影放在今天一点也不过时吧?

 6 ) 无因胜有因

在50年代中间,出现了一些与“迷惘的一代”同时代的导演(有时也包括一些合作者),其中有:尼古拉斯·雷、理查德·布鲁克斯、罗伯特·阿尔德里奇、约苏阿·洛甘。

尼古拉斯·雷是由广播电台培养出来的,在为伊利亚·卡赞做完助理导演之后(1945),开始了他第一部影片的拍摄,《夜逃鸳鸯》(1948),描写出一对儿真挚却走投无路的情人的悲惨经历。 雷其实一直都是影坛的边缘人物,他所拍摄的大部分影片也都是一些男人用坚强掩盖自毁冲动的故事。

虽然他也陆续接受导演过一些质量平庸的影片,如《孽海枭雄》及《浴血火海》,但他在西部片《荒漠怪客》(1954)中却显示出他驾驭一切的能力,尤其《无因的反叛》更为如此。

影片杰出地描写了美国青年的思想混乱状态,通过詹姆斯·迪恩扮演的形象,塑造出类似“野性一代”的典型人物,他的衣着(黑夹克衫与蓝工装裤)在许多国家成为青年人理想的制服。以致后来迪恩因车祸死去时,许多年轻人就象他们的母亲当年听到范伦铁诺的死讯那样万分悲痛。

为了表现这种“无因的反叛”,影片则花费大量篇幅去呈现美国一个富裕的家庭,扣人心弦的一场拼命飞驰的车赛,还有一组在天文馆的镜头,用来描写对原子弹的恐惧是人们纵情作乐的一个理由。

《无因的反叛》虽没有溢出原有好莱坞制片体系、影片类型亦无攻击社会主体价值,看上去仍在旧有的体制内部,却明显的表现出一种不和谐的声音。雷的出现,带来了能够体现导演职能的意志,在《无因的反判》中大胆的启用素人的选择,这一触碰好莱坞禁令的主意,也让主角们借其影片成为明星,并通过角色展现个性与风格,赋予影片新的气质。

关于不贞的母亲和软弱的父亲形象的讨论。 戴着缀满蕾丝边围裙的父亲,在屋内跑来跑去的伺候妻子的场景,这在儿子眼中,这个父亲和主流文化所塑造的家庭、权威的父权是多么的不匹配,是多么的不能够让孩子信服。

尼古拉斯·雷伊以后在《沙漠大血战》(该片摄于北非)和《粗野的无辜者》中再次表达出他的人道主义。同意拍摄《万王之王》(1961)这部摄制费巨大的宣传基督教的超级影片,算是他最惨的一次选择。再加上《北京55日》(1963),这最后两部史诗片结束了雷的职业生涯。

 短评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叛逆者的心中,流淌的还是父权制的血。

7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推荐

人都会死,唯有青春不死。所谓死于青春,何尝不是一种永恒?五十年代在海斯法典的压制下,好莱坞依然拍出了最酷儿的青春片。鲜衣怒发的詹姆斯·迪恩,痴心绝对的萨尔·米涅奥,还有戏里戏外的基情...这部电影有太多传奇幕后了,两只颜色不一的袜子足以名垂影史。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那年代的心理探究现在看来真直白。迷茫少年绝望地希冀着强大、温柔、又可靠的父权形象,父母的回应却永远令他们失望。想当男子汉的 Jim 即使已经 did everything a man could do, 还是在现实面前瞬间哭成小孩。

13分钟前
  • water
  • 推荐

看着那个可爱的饮水机,55年的资本主义太堕落了

17分钟前
  • 蓝蓝黑黑
  • 还行

8.5 从头到尾就流露着“好看”两个字。雷对原色的应用让人印象深刻,一抹鲜艳而暧昧的红色始终留在脑中,明明都是正反打,却总让人发现厉害之处,他在古典情节剧的框架下拍出大胆的现实主义色彩,给人以恍如新好莱坞的错觉,实属超越好莱坞大制片厂的存在。若是70s电影,也许就会反叛到底,但这是1955年,所以影片最后还是回归了家庭,可即便如此,其毁灭的震撼力也让人久难忘怀,几位演员的结局再抹上一层唏嘘。这样的反叛,不仅“无因”,也无果,世界末日在黎明时到来。

2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具有太空感的希腊悲剧”,不知道导演是不是真的说过,但挺准确的。

23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借奶消愁愁更愁....

24分钟前
  • Zeno!#Schizo
  • 推荐

同性恋的隐喻和父爱的缺失

29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1、雷伊的电影化(cinematic)极为NB,无怪影史地位高过更古典的卡赞,同时法国人也很待见他,还有侯麦特吕弗阿尔莫多瓦文德斯等一干粉丝。2、镜头长过同代电影,调度精到,决斗一场戏拍出了西部片味道。3、柏拉图的单恋据说一直影响到李安……4、詹姆斯迪恩在这儿比《伊甸之东》帅……

32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名字取得好,还以为会有点“存在主义”的意思。但实际上反叛的原因都太具体,太美国化了。结尾处与父母的和解也来得太轻易了点,甚至有点让人不舒服,似乎两个孩子的死只是为了解决男主角的家庭矛盾。

36分钟前
  • 远子
  • 还行

James Dean是天才~

41分钟前
  • 小太陽
  • 推荐

尼古拉斯·雷代表作,美国早期叛逆青春片经典。1.3位死于非命的年轻主演,宛若诅咒加身。2.父权的缺失(围裙,拒吻与失踪)与成长的迷茫(倾斜构图与180度倒转POV)。3.警局开场调度极佳,天文馆里的暗夜繁星和末日科教颇有存在主义象征意味。4.弹簧刀决斗与胆小鬼赛车的仪式感,荒宅中的小家庭。(8.5/10)

4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相声大师,小包袱装满垃圾,抖包袱抖出个宇宙。色彩大师,双色袜子,红色夹克,结尾暗示色彩作用的一刻我直接燃了。结构大师,第一场大戏让几个主人公相遇在警局内景,霹雳啪啦一顿偶遇;剧情发展之后把男主女主男配三人组合的每个人分别展示性格/家庭/主要冲突,完全不拖泥带水;一次死亡大比拼让男主立了起来,也让男配倾倒于他,也同时让女主爱上他,一举三得;随后开始逃亡,揭露主要冲突,解决冲突,完美;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重要场景天文台分别出现两次,直接拔升到宇宙观了,牛逼牛逼。

49分钟前
  • 希尼莫
  • 力荐

战后伤痕,只是不算是我所爱。真的是要有熟悉感才能打动人。55年,迪恩在高速路上出车祸身亡,24岁;76年,演柏拉图的赛尔米·尼奥在寓所停车场遇袭死亡,37岁;81年,演茱蒂的娜塔莉·伍德在海中溺水身亡,43岁。”运用张力强的表演和强悍几近表现主义的意象来突出内心的折磨“

53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调度得真漂亮,雷在大片厂时代拍出一部这么独立范的片子真不容易,逼格太高:战后伤痕隐喻啊,恋父情节同性暗示啊,精神分析范本啊什么的,无因的反叛背后其实是无尽的迷茫;不过标准三一律的结构让故事的发展显得过快,后半段有点跟不住啊。

5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从《无因的反叛》一路到《牯岭街》,无不是变革的时代,需要人离开家庭,走向独立也走向无依。Jim的幸运在于,在他的时代人们仍然相信,这里还有家庭可以回归。什么叫现实主义?这才叫现实主义,尽管戏剧感这么强,所有这些冲突都是真实可信的,也就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59分钟前
  • 安托万
  • 力荐

尼古拉斯·雷的这部标志性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意义的事件:天文馆演讲对学生而言可谓索然无味,而他们在背后展开的小决斗更可谓是毫无头绪和目的,但雷透过他的仪式感、剪辑和宽银幕赋予了其虚假的生命,至于结果,就像迪恩、伍德和米涅奥仅仅持续了几小时的虚假家庭一样,自然是个悲剧。

1小时前
  • TWY
  • 力荐

美国电影在处理"青少年痛苦成长"的主题上向来熟练,影片对节奏的把握使得作品始终保持着紧张的矛盾冲突,连同巧妙的道具伏笔制造了杰出剧本。悲哀的结局意料之中,然而感性上对欢乐结局的渴望比不过理智上对惨痛遭遇的敏感。(詹姆斯·迪恩的帅气外型与个性演技绝非其早逝造成的错觉)(4.5分)

1小时前
  • 小易甫
  • 推荐

8/10。街头宿醉的吉姆被逮到警局,警官以暴易暴地成功制服吉姆,并像父亲一样友好倾听,给他决断力,反观猫眼外软弱的父亲和咄咄逼人的母亲,尴尬勉强的家庭关系像一出封闭的闹剧。对父亲的憎恨在自首前达到极点,吉姆需要一个有关尊严的直接回答时,围裙的父亲无奈地抓头发,恐惧做出决断。柏拉图的父亲连摆设都不是,当柏拉图兴奋地拆开信得到的却是慰问都没有的支票,高潮处古堡的角色扮演游戏、寻殴的混混和一群无法沟通的成人警察,向观众展现出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环境。不仅180度倾斜旋转的镜头,宽屏构图的群戏调度更惊艳:开场把素不相识的主角们框在同一画面,中央位置、亮白衬衫的吉姆成为焦点,朱迪转头第一次注意到吉姆,暗示接下来的情感关系,吉姆把代表友谊的外套递给柏拉图被拒,后来柏拉图在天文馆接受红色夹克,重新信任吉姆。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

心碎了!“没人和孩子沟通,只会命令他们。”镜头倾斜得漂亮啊!好多三人构图也漂亮,还有干枯的泳池、动物园等等比喻。这片子真是名不虚传,尤其带出了反思60年代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把60年代的病根指向他们的父辈,那么他们又如何向下一代交代。在一个发展的关系中,叛逆如何从内耗走向互救。

1小时前
  • 57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