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姐

HD中字

主演:丽塔·海华斯,奥逊·威尔斯,埃弗雷特·斯隆,格伦·安德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4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上海小姐 剧照 NO.1上海小姐 剧照 NO.2上海小姐 剧照 NO.3上海小姐 剧照 NO.4上海小姐 剧照 NO.5上海小姐 剧照 NO.6上海小姐 剧照 NO.13上海小姐 剧照 NO.14上海小姐 剧照 NO.15上海小姐 剧照 NO.16上海小姐 剧照 NO.17上海小姐 剧照 NO.18上海小姐 剧照 NO.19上海小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上海小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在西班牙杀过人的水手Michael O'Hara(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饰)回到了纽约,一天夜里他在路上救了遭到打劫的美女Elsa(丽塔·海华斯 Rita Hayworth 饰),于是Elsa让她的丈夫,律师Arthur Bannister(埃弗雷特·斯隆 Everett Sloane 饰)找到Michael,让他来船上当水手。Bannister一家刚从上海回到纽约,正要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海上航行的时候,Michael和Elsa情愫暗生。而Michael也认识了Arthur的朋友George Grisby(Glenn Anders 饰)。George知道Michael曾经杀过人后,想让Michael再杀一个人,并承诺给他五千美元的佣金,而他想让Michael杀的人,就是George自己。原来George想制造自己已经死了的假象,然后从现在的生活和他的妻子身边逃走。两人的计划看起来天衣无缝,George却失手杀死了Arthur的管家,随后George也真的被杀。Michael被认为是两个死者的凶手,法庭上,为Michael辩论的却是他的情敌Arthur,到底谁才是杀死George的真正凶手?黄飞鸿之南北英雄全力挥杆:高尔夫大满贯之路美好世界弹珠传说2024河北广播电视台元宵游园会米奇米妮的圣诞星愿爱之香气警察故事2013粤语版浪客扳手侠一起同过窗第三季番外不可能的事胖墩夏令营来历不明的孩子圣餐水中生活吹响吧上低音号第二季好兆头 第二季豪门情仇柔美的细胞小将科学怪人1994小山东到香港掘金女郎凯文·哈特:黑人历史指南卡普尔家的儿子们死亡直播夺宝风云失婚老豆硅谷第五季女校男生第一季姑娘, 望着我致命交友软件地下忍者阿加莎·瑞森探案集第一季擒凶记1956阳光姐妹淘2021毒魔复仇1984领先者2018哈斯巴根的天骄初吻2007

 长篇影评

 1 ) 1947年的片子,权当作风景和当年的人文纪录片看吧

男一号无相貌,无气度,无特别技能,但始终保持高度淡定超脱演绎着:哥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牛逼的亮晶晶。

女一号倒扑,从开始到结束。。。。

女一号老公,悲催的老少配绿帽专业户,智商一级棒,情商也特高,常常在大家聚集一起时,为女一号做亲切友好的免费偷情指导。。。

自费出资5000刀雇佣杀已的仁兄,风高月黑夜那晚后就驾舟匿循了,真是彻底的无消息了,男一号仓凉的话外音指责这个人是女一号雇来杀女一号老公的,但那夜后女一号老公依旧活蹦乱跳着。。。

还有那个侦探,莫名其妙的不提也罢。

还是那个神一样的男一号,在中国大戏院摸女一号包包时,触到把小手枪,立马断定,那侦探是女一号干掉的。。。。有枪就是杀人证据吗??

情节太多不合理。女一号如果是主使,那么男一号无行动能力时,不论通知警方还是直接灭口都是最佳选择。。如果真要找一个黑手的话,女一号老公做全程布局的幕后主使其实是最合逻辑的。
八卦下:估计故事本来应该是这么设定的。
但导演和女一号的婚姻出现问题,导演兼男一号为了发泄私愤决定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彻底的对女一号一生黑。。。这可比平日骂架爽多啦,想怎么剪就怎么剪,图像不够我亲自配音说明。。。而且用影音纪录传播广、流传长。。。还有收入。。
本片拍完,两夫妻就各自双飞了。
女一号现实婚姻也很惨淡,结了五次,临终的最后七年在老年痴呆症中渡过。

电影节奏上,缓慢,前期废话辅垫太多。辅垫多也无所谓啊,表现下人物性格冲突,误导下观众感官,然后为第三幕逆转制造惊喜和悬念也不错,很可惜,本片导演没这么做,他始终一个劲的把所有灯光打在自己身上来表现自己牛叉的一塌糊涂。

1947年的片子,权当作风景和当年的人文纪录片看吧。

 2 ) 大概率会输的赌局,你敢押上筹码么?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

有时候明知道是陷阱你也会跳,明知道是骗局你也会信,不就是那侥幸能赢的战利品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吗?

评分:7.70丨影库榜:107


剧 情 简 介

在西班牙曾杀过人的水手迈克尔回到美国寻找工作。

这天他走在路上偶然遇到一个坐在马车里的漂亮姑娘。

本以为两人只是插肩而过,没想到很快就发生了意外。

姑娘被一伙人拦路抢劫,迈克尔挺身而出救了她。

就这样,两人开始同行并互相介绍自己。

姑娘叫伊尔萨,来自基辅,一个俄罗斯城市。

因为近期正好要出海,便邀请迈克尔去她游轮上工作。

可是两人即将分开的时候,迈克尔得知伊尔萨已经结婚了,丈夫是全国最著名的律师亚瑟。

他向来不喜欢和有夫之妇打交道,于是拒绝了伊尔萨提出的工作邀请。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不久后亚瑟竟然亲自造访,并诚心邀请他成为游轮上的水手长。

思索再三后,迈克尔还是答应了,首先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其次伊尔萨的身影一直浮现在他脑海中。

游轮出海后,迈克尔认识了亚瑟的一个朋友乔治。

乔治似乎对迈克尔的过去很感兴趣,经常问起他杀人的事情。

一开始迈克尔觉得很奇怪,可是后来他终于知道了对方的目的。

原来乔治正在谋划假死骗取保金,而他需要迈克尔的帮忙,并许以5000美金的报酬。

原本金钱对于迈克尔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与伊尔萨的感情逐渐升温。

于是迈克尔准备带她逃走,而这5000美金正好可以作为逃亡之用。

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迈克尔实施计划后,却发现乔治竟然真的死了。

一切证据都指向他是凶手,这让他百口莫辩。

究竟这一切的真相是什么?又是谁布下了这个局……


影 片 浅 析

又是一部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相比《公民凯恩》,这部更大众,更亲民。影片的元素是典型好莱坞的风格,靓男配美女,犯罪,黑色,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加入了一些中国的元素,虽然里面的“中国话”一句都没听懂,但至少在这么古老的美国片里还能看到中国人也是挺稀奇的。

从悬疑性这个角度来说,影片中的故事情节相较于同时期的电影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足够曲折,很难轻易得到真相,但是叙事的连贯性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些不够。不过片尾镜子迷宫中的枪战让人印象深刻,让我马上联系到了《神探》,看来这个风格也是杜导喜欢的。

让影片加分的还有主角们表现,尤其是奥逊·威尔斯饰演的迈克尔,从他出场的时候就深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时不时出现的旁白和他在影片中散发出来的魅力,让我们很有兴趣从这个角色的视角来代入到剧情。

他是一个极具个性,天生傲骨的汉子。在看到女主伊尔萨被抢劫的时候,他毅然出手相救,并且从后面的态度来看,他相救的目的非常单纯,因为对方是美女,而自己是英雄,该救。不过之后在得知伊尔萨已婚的时候,他的脸色瞬间就变了,即使他打心眼里对这个神秘的女子很感兴趣,但是理智告诉他,这样的女人不能惹,因为“她如果把自己的丈夫当成傻子,那一样会愚弄其他人”。

亚瑟登门,迈克尔继续用他的个性来征服观众,面对利益他眼睛都不眨一下。明知道亚瑟是全国最好的律师,而如果为他工作,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待遇,但就是因为他不希望自己此行的目的会变得不单纯所以拒绝。他喜欢伊尔萨,可是他又不希望自己掺杂到其中,所以他要将这种事扼杀于萌芽当中。且在这一段剧情里,迈克尔的一个朋友说出了导演的观点,“人得有特点才算是一个有本事的人”,那就是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特质,不是所有人都唯名利是图。

可最终,迈克尔还是当起了他们的水手,当他见到伊尔萨第二面的时候,理智被冲动打败了,英雄难过美人关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当一个你心仪的姑娘站在你面前,用她那渴望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你如何能够自拔呢?况且我认为伊尔萨已经在眼神中透露出需要迈克尔保护的意思,所以他才会留下。

故事到此,我想接下去的剧情就不会意外了,面对伊尔萨的攻势,迈克尔终于被俘获了,不过我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伊尔萨向迈克尔透露出自己的丈夫派侦探监视自己,这不就是故意告诉迈克尔“我好怕,快带我走”吗?所以当“爱”摆在迈克尔面前的时候,什么“有夫之妇,不唯名利”统统丢到脑后,因为比起爱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了。

影片通过男主迈克尔的抉择、行为和转变作为主线脉络,用人性的复杂来呈现这个故事。有的时候,我们明知道是陷阱,却甘愿地往下跳;明知道大概率是谎言,却抱着那一丝丝希望选择去相信。或许这并不是傻,而是我们人之本性,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赌博,赌赢了,共享幸福,赌输了,大不了从头来过,至少在某个瞬间,我们期盼过,也憧憬过。



理智可以让你在大多数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有时候出于感性做出的错误选择对于我们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在那一刻,我们渴望过,拼搏过,体验过。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

专注分享最值得一看的悬疑片

作者:小九 审核:小七

 3 ) 消失的殖民地——电影《上海小姐》中的后殖民主义情结

《上海小姐》是奥逊•威尔斯1947年一部自编自导自演一部电影,讲述的是几个“人渣”之间尔虞我诈,最后集体走向可怕的疯狂和灭亡的故事。

有趣的是片名——“上海小姐”,除了女主人公在身份背景中模棱两可地提到过上海以外,就剩下影片结尾处中国戏院一个段落带有浓重的异域风情。可是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又似乎与主题毫无关联的“上海”,怎么会作为片名出现在最中心最主题的位置?本文就对这个问题以及其中内涵从影片本身出发细致梳理一遍。

海洋中的荒漠
这部影片毋庸置疑是一部典型的黑色电影——硬汉、蛇蝎美女、暴力、死亡、疯狂、阴谋、带有德国表现主义味道的视觉造型设计,甚至主人公自述性的旁白都是典型黑色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这样一部讲述阴谋、暴力、疯狂的爱情和死亡的电影却用一个大海的场景进行开场,伴随着激扬的音乐,字幕在银幕上闪现——等等!这个开场完全不黑色啊!情绪如此的高昂,仿佛就要随着风浪飘扬过海去到达远方那美丽的圣山!好景不长,随着一个巨浪向镜头方向涌来,音乐转入沉郁的变调,影片正式开始,画面上出现的是洛杉矶这个阴沉怪异的都市景观。综合整个影片来看,这段开场的背后带有浓重的寓意效果。作为电影这门艺术,其银幕上展现出的所有元素(包括视觉和听觉)都是带有浓重的符号指向性的,这些指向性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就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所以孤心苦诣除了要表现其画面和声音所展现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探究这些外在形式背后所蕴含的组合意义。再回到刚才说到的开场。我们拆分来看这个开场具有哪些外部展现的元素——大海、激扬的音乐,大海在西方这个海洋文化主导的意识形态中,往往所指向的精神气质是激越的,向上的,向往更加宽广更加自由的伟大,甚至是殖民主义的。纵观现代西方发展的历史,工业文明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其不断面向大海向海外拓展掠夺殖民地,殖民扩张在西方意识形态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心理影响。大海这个视觉元素意象本身带有多种解读方式(实际上所有的视觉元素符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在其单独被提出来的时候往往只具备其能指意,其所指意必须在一个完整的系统表述中才能确立产生)——自由、富饶、广阔、危险、孤独等等,这些众多的所指意中只有某些是和影片紧密相关联的的,也就是说必须要看过片子以后重新回头来看待这个开场中的大海。答案昭然若揭,这里的海洋意象在影片中所指必然指向的就是西方殖民主义精神的一个承载舞台。正如影片三十分四十七秒开始,Michael所讲述的一段关于黑暗深海中鲨鱼之间互相蚕食的寓言故事一般,整个海洋为我们这些“凶残的野兽”提供了一个最根本的表演场所。

在茫茫大海中漂泊、探险,对于一般人的认知总会是一个非常诗意浪漫的事情。可作为这样的一部伟大的黑色经典总不会满足庸俗的好莱坞对于所谓“一般”的平庸追求。所以当我们影片的主要角色因各种绝对自私的理由聚集到一起,并且拥挤在同一条船上狭小的空间中的时候,某些事情随着各怀鬼胎的人心发生了非常微妙复杂的化学反应。Michael一开始被Rosalie所迷惑,在登船的段落已经开始感到畏惧和犹豫,但依然稀里糊涂、半推半就地上了船。而Rosalie也极力的蛊惑Michael,她最大的希望是利用Michael来摆脱自己的丈夫。
Bannister作为Rosalie的丈夫,从里到外都充满了作者对他的厌恶和讽刺——瘸腿的矮子,阴险狡诈,岁数大得可以当Rosalie她爹。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影片中却是最有钱,最有权势的一个人物,他那大得夸张的鹰钩鼻子底下隐藏着一个又一个虚伪的谎言。这一船的疯子中最最疯狂的要算是George了,他满面“死相”,神经兮兮,小眼睛中闪烁的除了疯癫还是疯癫。就是这样的一船疯子,我们还能指望什么所谓的“在加勒比海的明媚阳光中享受奢华和自由”呢?

威尔斯在这里把我们所有对世界的幻想打破,同时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世界是由罪恶和金钱支撑起来的,而支撑罪恶和金钱的原始动力却是人无止境的疯狂与贪婪。在海上航行的段落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对话戏。钱、钱,又是钱,Bannister利用钱和权力向Michael进行要挟,希望在他身上也能够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他说出一套自己近乎无可争辩的逻辑——他自己是个瘸子,如果没有钱,他就不会有这样舒适的生活,如果没有钱他也不会得到美人,同时导演特意安排了一个典型的有色人种女仆在身边附和(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些小细节看做导演表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精心设计)。然而Bannister攫取金钱的手段往往是充满仇恨的你死我活。

女人躺在船甲板上轻声的歌唱,她的歌声仿佛迷醉的哀怨,回荡在这个闷热的热带海洋上空。这个夜晚没有风,George的脸上满是汗水,怪声怪气地坐在那里,仿佛一具浮肿的尸体。窒息,是的,就是窒息。在这个空间中,海洋停止了波动,所有的人都被欲望和疯狂所困,海洋再也不是一个海洋了,它是一片荒芜的“沙漠”。正如Michael所讲的寓言故事一般,这个“海洋”没有一滴水,满满全是鲨鱼,这些鲨鱼将搁浅在“沙漠”之中,在接下来的血腥味道刺激下的疯狂中相互撕咬。

城市中的丛林
城市是殖民主义最直接的得利者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伟大、繁荣、辉煌壮丽?或许吧。肮脏、丑陋、光怪陆离?任何一种印象都是附着在创作者观点和视角之上的。

当开场时的大海随着一个浪花消散以后,影片正式把我们带入一个城市的景象。这个城市的画面出现就让人心理上产生不了好感。昏暗的光线中一艘轮船悲鸣着驶入港口,看起来更显得老旧、疲惫,而城市黑色高大的建筑物犬牙交错如巨兽之齿撕咬着天空。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在向我们铺垫一个概念——城市并非人间天堂,而是一个地狱的倒影。在这样一个非凡的人造森林中又会生存着怎样的生物呢?于是随着男主角旁白的喃喃自语,我们的女主角首先入镜。她坐在马车上,面光照亮了车厢,仿佛仙子降临人间。哦,千万不要让假象给欺骗了!这个女人模糊的身份背景(她自己亲口说是来自基辅,之后便四处流浪,可以肯定几乎一生都在“赌”自己的运气)不但给她罩上一层神秘的女神光环,同时也在这层光环下掩藏了更多深不见底的危险暗流。而男主人公开场时的独白就已经将两人的关系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心理学层面剖析——男人总是被女人的神秘光环所吸引,同时又无比担忧被女人利用、欺骗;女人最深层的恐惧是害怕男人把她打死。这一系列的心理层面到底和殖民主义有怎样的联系呢?殖民主义环境下生存的人,往往要四处流浪,或者开辟、掠夺新疆土,或者在各个贸易区中往来交易(说白了就是投机倒把)。就致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暧昧而不稳定的交易关系,男人用命换来了生存壮大的资本,在于陌生的神秘女人形成关系时,必然内心有着无数的担忧和焦虑,而女人在体力和社会地位都不占主导的情况下,要想夺得生存地位,必须耍尽无数花招来从男人手中获得权力,于是这种近乎于丛林野生动物一般的生存法则便在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下确立形成了。当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到后殖民主义时代,一切的幻想便在现实面前粉碎,可那种内心狂暴的冲动依然驱使着人们相爱、相杀。

在这个丛林法则控制之下的世界,无论爱情还是利益的争斗,都有着赤裸裸的血腥味道。当所谓的“爱情”降临在男主角儿身上的时候,他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追求者向女人搭讪便在一瞬间将自己的地位进行了置换。因为他迷恋她,所以他必然会对她俯首帖耳,因为他对她有疯狂的欲念,所以她可以把他当成棋子任意摆布!谁是猎人,谁是猎物,在丛林中永远是一个阴阳置换的哲学问题。这个逻辑不只是在男女之间得到印证,更是在Michael,George,Bannister和Rosalie之间利益与阴谋之间的争斗得到更具体的印证,并且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一个核心主题。想想拍摄这几个人在热带丛林旅行的段落吧,为什么镜头反复去展现那蛮荒热带丛林中的野生动物?那些动物不正是对这些城市丛林中的“野生动物”的一种最最形象的映射么?对了,你也千万不要忘记在水族馆中Michael和Rosalie秘密约会时候的情境,他们对话的时候每个人的背后出现的无不是章鱼、鳗鱼之类丑陋、凶残、阴险的海洋生物。这些在视觉上带有浓重表现主义寓意的元素以最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观影人的情感,在精神层面对每一个人物所蕴藏的凶猛、丑陋予以暗示。然而男女主人公却背对着危险丑陋的生物如视无物,更说明了他们对危机视而不见的盲目。

何为城市人?何为乡下人?又何为野蛮人?何为文明人?我们真的能够以物质基础来判断我们内在的高低贵贱么?我想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得出一个漂亮的回答——“劳动是不分高低贵贱的”,这个好似放屁一样的口号语录在现实层面根本就是个屁!

反观我们的城市和影片为我们所展现的城市文明,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依靠掠夺、阴谋和贪婪构筑起来的“物质文明”核心,根本就是一个毒瘤!它在殖民主义走向衰落的后殖民主义时期所有的法律、制度已经成为笑话,没有人再对这个世界充满神秘的敬意,每个人都在利用其中的任何一点儿漏洞进行利益上的攫取,其结果只能进一步加速走向唯物质崇拜的消费主义。George骗取保险金的方法近乎疯狂荒谬,但在更加荒谬的法律制度上又成为一个可能性。Michael莫名其妙的卷入其中上了法庭,这段法庭戏非常有特点,整个过程完全是一出闹剧——法庭下旁听的各色人物,小丑一般,他们扮演的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愚蠢而且无知,让人厌恶;法庭上,Bannister的自问自答,法官的昏聩老朽,都好像在跟我们开一个无耻的玩笑。最后当Michael明白了Bannister主动给他辩护无非是想要100%确保他被判刑杀死的事实的时候,Michael脱身的方法竟然是用最最原始的暴力把这个虚伪的制度中心给捅破了。法律和制度在这个如同金刚一般强壮的男人为生存而拼命斗争的手中,仿佛纸糊的模型一般崩塌摧毁!文明和野蛮、诡诈和直爽,一切虚伪的装扮都无法掩饰其内在的腐朽和溃烂。

消失的殖民地
终于,我们转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影片的题目“上海小姐”这里来了。

Rosalie的出场本身就非常突兀,仿佛从天而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流浪过世界很多很多地方,却在“上海”这个地方突显出她的某种神性。为何是上海?为什么不是纽约?不是伦敦?甚至为什么不是河内、老挝之类的地方?上海这个地方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

这部影片是在1947年拍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二战已经结束两年,整个世界正在逐渐从二战中回复,而第三世界国家很多地方依然处于战乱之中,当时的中国就是处于内战状态。中国的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便成为西方国家对遥远神秘的东方进行大规模殖民的一个前沿阵地。在那个殖民主义最为兴盛的时期,航海技术已经高度成熟,丰富的资源和神秘的东方文化也同样吸引着大批的殖民者进驻此地,上海从此开始了一段疯狂的发展。这里高楼林立商贾云集,繁荣同样伴随着腐败和落寞,最最时兴的商品、最最时兴文化娱乐都在这个遥远的殖民地前沿如海上浪花般绽放!算了吧,浪花终究是浪花一切的繁华都随着狂飙突进的发展又瞬间衰落。上个世纪初开始,殖民主义逐渐走向了尽头,一场又一场的殖民地革命和一次又一次的世界大战对于过去畸形的繁华进行着清算。当殖民主义走向了后殖民主义时期留给殖民者和殖民地的,就是那无限的伤痛和宿醉般的颓废与彷徨。

当Bannister的船队带领我们游览热带海洋各个殖民地风貌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一群“有钱”的白人深入丛林在别人的土地上吃喝玩乐,却又在别人的土地上互相撕咬陷入疯狂,这就是无尽的流浪带来的痛苦。George站在热带海滨城市强烈的阳光下,满面汗水诉说自己的“死亡”,这“死亡”不正是象征着殖民地的死亡么!这“死亡”不正是象征着白人的衰落么!
“上海”,这个词对于白人又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啊!在这里流浪,在这里发财,又在这里迷失了自我,终于在殖民地的泥坑中越陷越深。“上海”再也不是一个地理位置的名词,它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象征,象征着一种陌生化,象征着一种新的自由,象征着一种新的自由最后的衰落,更是象征着后殖民主义时代殖民地与于殖民者直接的一种暧昧关系。“上海”这个“婊子”,多情、神秘、脆弱却又充满危险,永远无法信任。如此,Rosalie成为“上海”这个象征概念中最典型的代言者!

Michael打碎了所以“法律”的闹剧以后,慌乱中逃向了唐人街的中国剧院。在这个对于Michael来说充满异乡人的空间环境中,杂乱混沌不知所云的语言混合着怪异的舞台戏剧表演,他完全被抛弃在一个陌生的异乡。他从一个旧的荒唐的体制中惝恍逃跑以后,竟然进入了一个更加陌生,更加绝望的地方,在这里他就是一只走投无路的孤兽。回想西方的殖民史,难道不正是Michael此时的境遇么!而尾随而至的Rosalie在这个“异乡人”的环境中竟然游刃有余。原本的殖民者最初的愿望是要带着自己的文化去同化“他者”的,此时目的和结果之间就发生混乱的倒置——殖民者自己在精神层面成为了被殖民者,就连殖民者自己的语言也被“污染”,从此“故乡”成“异乡”。

“上海”,“上海”,一个曾经多么遥远,多么繁荣,多么神秘的存在,她的光芒会照耀在所有在海上旅行中疲惫的水手粗糙疼痛的双手上;她的光芒会照耀在所有失去故土而孤独流浪的美丽尤物无依无靠的内心中;她的光芒也会照耀在所有经历伤残却依旧奋勇挣扎着,不惜任何代价去夺取、守护自己用鲜血换来的地位与金钱的人们的那颗黑色的心脏里;同样,她的光芒也会照耀在这世上所有的疯子、傻子、阴谋家、变态狂扭曲腐烂的尸体上!并且这光芒将不会随着时间消退,她的光芒将在每一个为之跪拜的人身上如核辐射一般癌变,直到一切都化为尘埃,消失在后殖民主义绝望的传说中。

镜子中的自我
疯狂的欲望和求生的本能终于带领影片中的人物疲惫地跑向了终点。在经历了一番精神病般的折磨后(游乐场中鬼怪屋段落),终于,几个主人公重新聚集在一起。这个空间充满了镜子,镜子中不停地反射出他们自我的镜像。

“我们可以远走高飞”Rosalie充满期待的说着。
“去一个太阳升起的地方。你和我,还是你和George?”(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Michael冷冷地说着。
“我爱你”。
两个人就在这样一个只有自己和自己无数倒影的封闭死亡空间中谈论着远走高飞,谈论着“爱”谈论着遥远的异国的梦......

Rosalie到底爱不爱Michael这个问题非常暧昧,她可能真的爱Michael,因为她非常希望Michael能够逃跑,带着她一起走;也可能不爱,因为他一无所有,而只是想利用Michael摆脱自己现在的窘困。可是到这个时候“爱”或者“不爱”又有什么意义呢?终于,我们在一切的终点所看到的只能是我们自己。事实上再也没有什么所谓的“东方”了,再也没有什么所谓的“远走高飞”了。一切都只是头脑中的臆想。

枪!子弹穿过一个又一个身影,它打碎的竟然只是自己的影子。终于,Bannister和Rosalie这对儿早就该死的殖民主义怪胎双双倒在“向自己射出的子弹”下。

Rosalie临死是挣扎着,我几乎要从她的口中听到那句著名的临终遗言——“Horror!”
                                                                 
                                                             2014.11.07

 4 ) 1. the dialetic of form and context

1. shanghai | ʃaŋˈhʌɪ | transitive verb (shanghais, shanghaiing, shanghaied) 1) historical: force (someone) to join a ship lacking a full crew by drugging them or using other underhand means. 2) informal: coerce or trick (someone) into a place or position or into doing something other than this and the air of mystery that Shanghai gives to Elsa (Rita Hayworth), I could find no other factors in this film that is related to Shanghai - or, rather, the Shanghai that I know. I must try to forget about this before I start a race-and-ethnicity-themed ramble.

2. Also, Orson Welles's fake Irish accent is just as disturbing as Rita Hayworth's Chinese (Cantonese).

3. But hey, Rita Hayworth. Yeah I know. Bold, mysterious, immensely charming, sexy to the extent of being implicitly promiscuous (it was hinted that she may have been a high-class prostitute before she married Bannister) - and most importantly, dangerous. Femme fatale to its finest. (But still under the male gaze, of course.)

4. Mike O'Hara (Orson Welles) is essentially a reinvention of the Byronic hero (which is almost narcissist, in a sense?). Just like most noir heroes, he is watched by fate (or God?) all the time - note the camera angle. This portrayal is of course relate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Gothic romance. When seen with the other main characters of the male sex (who are all more sinister and much more filthy rich) than him, Mike could maybe be understood a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5. Law is depicted as nothing but a corrupt joke in this film. The attorney's chess playing while waiting for the jury to come to a decision, the best criminal lawyer's cross-examination of himself, and even the fake confession letter (gosh that letter sounds so fake!) - all this is ridiculed as just a game that really, in the end, gives no one justice. But the pistol does give justice.

6. New York City, oh the greatest city of all time, is seen as an intricate labyrinth and an enigma. The labyrinth of plot gives you this sense of being trapped and fooled and, yeah, basically being shanghaied. It's all a game (I mean, hey, an amusement park for the climax scene) about money, sex and crime, really.

7. The Germans. The sense of disorientation, given by the labyrinth-like city, is visualized through the complex use of mirrors and irregular shapes in the climax scene, which is, obviously, a tribute to German expressionism. And the Freudian implications of lust, the wartime/postwar angst ("the gas chamber")...

8. I'll take a wild guess here. The beautiful aquarium sequence, with Mike and Elsa's silhouettes, in some way inspired Woody Allen's planetarium sequence in Manhattan.

9. This was the first film that I properly watched at Birkbeck Cinema, just several doors away from the great Laura Mulvey and three houses from where the Bloomsbury Group came into being. I'd love to have a glass of champagne to this new start. So, cheers.

Ref.: http://www.filmsite.org/ladyf3.html

 5 ) 上海小姐

大才子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典型的黑色电影,蛇蝎美人、犯罪凶杀、人性揭露等要素一应俱全。前半部是风光片+婚外恋的浪漫轻松,后半段骤然变脸凶相毕露。叙事风格上很诡异,故事和镜头逻辑有点急促、不够清楚。结尾游乐园枪战终于显露出了才子的惊人才华、让人过目难忘,用击碎的多面镜折射出了虚实难辨的人性黑洞,鳄鱼相互厮杀的隐喻更是发人深省。不过总的来说,才子捧自己老婆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

 6 ) 现在让我们谈谈逻辑……以及潜台词

我以为这是一部十足话题性的电影,却震惊地发现豆瓣上只有寥寥三篇影评,大体内容无非是:1)故事梗概 2)trivia 3)丽塔海华丝的美貌 4)阐述得模糊不明的奥森威尔斯的伟大之处。关于前三点我毫无兴趣再浪费笔墨;至于第四点,别误会,我已经完全为奥森威尔斯的天才所折服,《上海小姐》也已跻身我心目中最屌的电影之列,可惜我虽自认为具备一定鉴赏能力却同样面临分析能力的欠乏。疯狂屋的超现实主义飨宴且不提,那些颠覆性不那么强烈的场景也激起我同等程度的热爱——递烟场景的构图与镜头运动、Elsa飘过墨西哥城市夜景上空的身影、中国戏院的蒙太奇、Grisby所有那些怪诞的特写……然而这其中具体的精妙之处,我只有建议别人亲自去看了。我甚至也可以从黑色电影的角度提起奇幻环境里的孤绝主人公、白种异性恋男性的困境、厌女症、东方主义、作为他者的蛇蝎美女和有色人种……但是现学现卖毕竟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选择不去挑战这项过于专业性的任务,我还是谈我(以及多数观众)有能力评判的——剧情的逻辑。

我很奇怪关于这一点的集体沉默,好像剧情简单到不值一提,又或者明显地逻辑自洽。但我还是决定冒着暴露智商下限的风险对此表示异议——剧情一点也不简单,同时确实存在不合逻辑的地方。即使是核心plot也已经足够复杂:Grisby以5000美元雇佣Michael“杀死”自己,实际是制造一个死亡假象,以便他能在南方海岛隐姓埋名地生活,Michael需要为此写下一份承认杀死Grisby的文件——依据法律,Grisby会因这份文件被确认为死亡,而只要他的尸体未被发现,Michael便不构成谋杀罪。这笔交易只是幌子,Grisby的律师合伙人Bannister将因其死亡获得巨额保险赔偿,而法律上已死的Grisby则将杀死Bannister并嫁祸给Michael。被宣布死亡帮Grisby洗脱了嫌疑,理论上他将与继承了包括Grisby的保险金在内的Bannister遗产的Bannister之妻Elsa——他的情妇与真正的同谋——瓜分这笔钱,但实际上Elsa已打算在Bannister死后把Grisby也除掉,独占遗产并让Michael背上两桩杀人罪。Elsa的计划被一个意外事件打乱——Bannister雇佣的私家侦探Broome察知了这个针对其雇主的密谋,以此对Grisby进行敲诈,Grisby被迫杀死了Broome,Elsa为防止Grisby被警察逮捕供出自己,提前将其灭口,于是Michael协助Grisby假死的行为变成了人赃俱获的谋杀。

然而回顾一下Grisby向Michael解释假死计划的场景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漏洞——Grisby在阐述他假死的动机时提到了保险条款:他和Bannister作为合伙人,任何一人的死亡都将使另一人获得赔偿——可这与传统的谋杀骗保完全相反不是吗?花钱雇人制造自己的假死来使自己憎恨的合伙人获利,why?Michael作为被利用的替罪羊,只从Grisby处了解到连环计的前一半,根本无从得知这笔钱将与Bannister的遗产一起经由Elsa回到Grisby手里,所以他为什么不会大声问出这句话、为什么居然对这样一个任何智商正常的人都会质疑的漏洞毫无察觉?当然,Grisby编造了另一个虽有小题大做之嫌但毕竟更合理的动机——摆脱他的不愉快的(实际不存在的)婚姻。那么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在此之前抛出那危险地令人起疑的保险条款来横生枝节?

同样令人大惑不解的还有Bannister这个处于阴谋中心的丈夫的立场。最先结识Michael并起意利用他的是Elsa,但真正说服Michael为自己的游艇工作的是Bannister;当野餐场景谈起Michael意欲退出时,Elsa对此表现得无动于衷,Grisby选择将Michael的想法告知Bannister,最终是理论上将在Michael不知情的协助下被杀的Bannister说服Michael留下。Bannister雇佣Broome监视Elsa,据Elsa说是为了搜集她出轨的证据以便在离婚时不必付给她一分钱,但Bannister却公然宣称、并且从行为来看也确实对Elsa与Michael的偷情毫不介意。那么也许Bannister真正在意的只是Elsa与Grisby的阴谋呢?Broome警告他有被谋杀的危险时他表示早已知道一切,同时比谁都卖力地确保Michael这一谋杀他的计划中的重要棋子留在身边供Grisby和Elsa利用,这曾让我以为他早已构想好反制之策,将计就计引对手落入陷阱,但实际上这一切完全没有发生——Bannister只是任由Grisby和Elsa实施他们的计划、任由Broome之死将计划打乱并接受最终的结果。他为Michael辩护的动机更是莫名,在宣判前夕,他坦承自己是有意输掉官司把Michael送上死路,然而即使没有他的辩护,检察官Galloway掌握的证据也足以判Michael死刑;更何况Michael的死亡对他并无利可图,即便这使Elsa失去了一个可以用来再次对他实施谋杀的替罪羊,但Elsa完全有可能再物色一个。而他在看穿了Elsa全部的诡计、留给检察官那封足以致Elsa于死地的信之后,却又毫无必要地只身犯险、与Elsa同归于尽!

假如Grisby和Elsa的计划没有被Broome打乱呢?Michael写下了承认杀死Grisby的文件。卡车司机看到Michael曾与Grisby在一起。Michael身上沾了Grisby的血。然后Grisby消失了、被找到尸体的却是Bannister,所以把这些细节拼凑起来、加上一个醒悟自己遭到利用的Michael对整个假死诡计的供述,谁还会对Michael是两桩命案的凶手坚信不疑,嫁祸又如何成功?是的,事成之后Elsa还是会杀了Grisby独吞遗产,这样所有证据将指向Michael杀了Grisby,这种明确性会诱导人们相信Bannister也是他杀的——但Grisby并不知道自己会被灭口,那么他真那么蠢,看不出这其中的蹊跷?

Elsa暗示Michael吞服Bannister的止痛药,后者照办后利用引起的混乱逃出了法庭,但实际上他根本不清楚Elsa让他服药的目的,利用混乱逃走只是灵机一闪,那么Elsa如何能预计到这一Michael的偶然选择导致的有利结果?还有中国戏院的一幕——Michael在Elsa包里摸到那把他已经知道她惯于携带的枪,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断定是这把枪杀死了Grisby——逻辑在哪?

现在可以让我的另一个主题——潜台词——登场了。我并不喜欢预设一部电影有潜台词,然而对《上海小姐》的剧情分析至此,它的貌似自洽实际却颇为无稽的逻辑迫使我不得不换个角度来理解。到底是奥森威尔斯过于追求剧情的复杂性以致无法自圆其说,还是他根本志不在此?电影在剧情之外还存在一种叫做氛围的东西,而《上海小姐》几乎是刻意的诡秘、迷离、超现实的氛围让我在上述两种猜想中选择了后者。也许塑造这样一些遵循逻辑行事的表象下受到非理性的激情驱动的人物才是奥森威尔斯的本意,不是吗?

其实只要稍加检视就会有更多疑点源源不断地浮现出来。Grisby在初次以5000美元邀请Michael杀死自己时,那些意味深长的关于世界末日的言论不是似乎确实隐含着对死亡的渴望吗?Elsa在听到Michael转述这番言论时不是也离奇地表达了同感吗?剧情似乎要使我们相信Grisby是个有着常规动机(对Elsa的情欲和对金钱的贪欲)与合乎逻辑的计划的普通犯罪者,但为什么这个人物仍然充溢着反常和诡异的气息?Elsa自始至终受到丈夫极度殷勤的礼遇,但为什么我们仍然觉得她的绝望和惊恐不完全是伪装?为什么与阴谋无涉的黑人女仆Bessie对Elsa怀有那样真切的忧虑和保护欲?

还有最离奇和毛骨悚然的一幕——野餐场景。先是Grisby、Bannister、Elsa的三人对话——Bannister和Elsa是夫妇,和Grisby是生意伙伴,然而这三人却以令人不适的方式呈现出某种近似家庭的密切关系;之后他们召来无辜的局外人Michael,后者已经觉察到这种关系的异样,他的健全越发反衬出这个奇特家庭隐藏的扭曲与堕落。这个过程中,Elsa显得被动而麻木,Bannister言辞尖刻尤其是频频对Grisby施加侮辱、仿佛他们完全不是平等的合伙人关系(这在之前的递烟场景也有展现),Grisby则对Bannister报以沉默与异常怨毒的眼神。看起来在这个家庭中,Bannister是无可争议的家长,残酷地主宰着他的妻子与合伙人;后二者只能忍耐并压抑着内心的仇恨,Bannister则完全清楚并且有足够的理由蔑视他们的敌意——十足的施虐/受虐意味不是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奥森威尔斯给了Bannister残废的双腿与古怪的拐杖那么多特写,而残废通常喻指性无能,性无能又往往以施虐行为作为补偿……也许这正是Grisby和Elsa都曾表现出濒临崩溃的精神不稳迹象并且不择手段地试图摆脱Bannister的原因?

如果说这些暗示不够确实,那么看看Bannister的这些台词:"Give him a drink, George. And don't look so shocked. Michael may not be in the Social Register, but then neither are you... anymore."——这么说Bannister和Grisby这对合伙人并不只是看起来似乎不平等,而是有某种潜在的东西构成了他们实质上的不平等?"You should know what George knows about me if you really want to call me names. And Michael... if you think George's story is interesting, you ought to hear the one about how Elsa got to be my wife."——Bannister很可能对Grisby和Elsa都做过某些可怕的事情(对Elsa做的事与他们的婚姻有关),而他非但不掩饰反而炫耀这一点?至此,我简直觉得一部关于人类心灵变态的史诗已经呼之欲出了!然而所有的线索戛然而止,代之以Michael徐徐讲出了他那则鲨鱼相互撕咬至死的寓言。当然这是则很棒的寓言,精确地道出了他面前这组三人关系的血腥本质,但奥森威尔斯毕竟是没有把细节透露给我们。我并不想诱导任何人,所以我不去推测是剪辑的结果还是对1940年代审查制度的妥协还是某种更高境界的艺术追求。但是即便不去追问那些细节,氛围——它总归还是实实在在地弥漫在胶片的每一个角落。

 短评

除了经典的镜迷宫段落,在水族馆约会也深深的打动了我。早期电影真美好啊,扎实的剧本,完美的演员,和永远对蒙太奇的新鲜探索。

4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Orson's not so serious.很有效率且还算有趣的一个故事,台词不错,视听很特别,只是后面丰富和刻意得有点过了。

8分钟前
  • 胖丁
  • 还行

威尔斯的剪刀手属性在这已经冒出苗头了,而景深长镜也藏得很深,重温最惊讶的是第一幕的柔情,一种充满着危险的温柔质感,就如《历劫佳人》中的黛德丽一样,感觉这种质感赐予故事的力量这才是本作最值得反复观看的地方。

11分钟前
  • TWY
  • 推荐

奥逊·威尔斯把在《公民凯恩》中所开创的华丽技巧和对叙事惯例的革新全部带入了之后的电影——“哥特式的明暗对比、深焦影像、具有震颤感的动态范围的声轨、沉思性的叠化、突然的剪切、重叠和中断的对话,以及复杂的摄影机运动”。这在《审判》中被发挥到极致,而在本片的结尾也可见一斑,阴暗逼仄的欢乐屋内,数面角度不同的镜子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为观众献上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影像实验,这使得叙事方式十分糟糕的《上海小姐》至今仍广受现代电影的追随与致敬,尤其是在类型片中。

15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最后那几段力挽狂澜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或许我很快会忘了她,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

2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镜子时刻。歪戴军帽、穿泳衣外罩短大衣的丽塔·海华丝,真是个尤物。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的确,镜子迷宫的爆裂正如烟花般绚烂,但其中意义只有奥逊威尔斯自己知晓。毕竟,他才是那个疯狂地投身于疯狂的智者,不是吗?又有谁能疯狂过那时的他呢?理智的观众是不会,也不能陪他沉浸下去的。因后来者的特权,他们只能欣赏破灭,而破灭有时也的确创造伟大。

30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不过,奥森·威尔斯真是天才,他能把这么肮脏的故事,拍的让人……想投入其中!他的故事、对白、镜头,都一流且超前,更难得的是,丫明明长着一张肉包大脸,居然很会演戏。丽塔·海华丝脸也不小,可她实在太美了,美到你很想替迈克尔原谅她。真正伟大的电影,放多久,也还是会让人吃惊。

31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奥森·威尔斯设计画面的能力太绝了,人物常常被放置于荧幕的左右两端,并被割裂,象征着对立与冲突,而在影片主题上,威尔斯更是致力于探索人性最深处的黑暗与欲望,并用鲨鱼的寓言来指涉,当然最后马戏团哈哈镜那场真是极品呀,纵深的黑白线条有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子,多面镜像象征人格分裂

36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上海小姐这名字是奥迅威尔斯为了骗五万块钱投资给制片人打电话时看着一旁的海报随口胡扯的,而原版155分钟也被制片方剪到了87分钟,传言剪去了比镜子段落更为牛逼的戏,可惜无缘得见。海华丝与他分道扬镳,人人称此为一部赔钱的大烂片,但在欧洲被奉作经典,历史总是这样荒诞

37分钟前
  • 37°2
  • 推荐

甚至非亲身指导作品,奥逊威尔斯的角色也总会奉献一段华丽独白。本片此幕出现在中段海滩,“鲨群嗜血疯狂甚至反噬其身”,雇主听后自嘲说遭比鲨鱼对律师而言也算一种恭维,甚至第三幕庭审作为被告律师自己法庭盘问自己那段也可以被视作此喻的戏谑化具象再现。或许是太过专注于独白与画外的思辨评讽,谋杀故事本身讲述地相对敷衍,所谓复杂反转多重算计几乎全以事后台词直告草草了事,威尔斯似乎并无兴趣花费更多篇幅将其融入各式悬念构思充分调动观众心理,这显然直接导致最后的镜渊决斗虽然抽离出来从美学价值上甚为经典影响深远,可还原到剧情本身却更像是一场没有互动情绪支撑的视听炫技。

38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真奇怪,我竟然是从这部爱上wellles而不是七年前的天才之作公民凯恩。海华丝和他在拍戏中短暂的和好又很快破裂,结尾美人凄惨狼藉的背影说明了一切,只是welles怎么舍得这样作践自己的爱人,我可以想见他那张麦克白一般情绪暴躁却英俊悲伤的脸,爱极生恨,匆匆躲入上海这张黑色帷幕中,此情只待成追忆

42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8。上海来的女人说的粤语,囧。最后游乐场里难道是借鉴卓别林的马戏团里的那段?另,豆瓣第900记录给Orson Wells。

47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末尾的中国戏院、游乐场颇让人惊奇,带着荒诞主义的色彩。无数面镜子中的枪战后麦克推开栅栏门离去,没有再留恋那个鲨鱼般的美女,令人心折。不长的影片时间里展示了极富张力的人物情感、和复杂诡异的阴谋。丽塔·海华斯成功的塑造了贪恋金钱、玩弄男性、冷血谋杀的迷人尤物,堪称坏女人的经典。

49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是对黑色电影,这一类型,作出外延性临摹以及开拓其内涵的影片。视听语言方面,赞得没话讲了。文本解读,更是一个万花筒。爽!还是看老片爽!超五颗星!

53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Killing you is like killing me, but I'm tired of both of us. 粤剧鬼怪屋,魔幻唐人街

58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蛇蝎美人之所以不可抗拒,是因为她拥有让男人甘于溺死其中的母性气场:正如波光绮漾的大海和奇诡幽闭的水族馆。愈是雄性缺失的个体就愈难以自拔,因此下肢瘫痪的老迈丈夫只能选择同归于尽的终途。激射的子弹是终极的阳具冲刺,击碎了自我感知为她营造的重重幻象后,终于深入了真实存在的女体之内【9】

1小时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听奥逊·威尔斯喃喃自语地说话,总会有一种被催眠的感觉,而他就是一个游荡在城市里的失眠症患者……拼图猜谜电影,前松后紧,几个场景设定很出彩啊,尤其是水族馆和疯狂屋。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SIFF2014#重看;实在太赞了,黑色电影的杰作啊;蛇蝎美人,影子元素,黑暗街道,无法逃避的命运,最后的镜像互射很具视觉冲击力。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