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布里斯基角

HD中字

主演:马克·弗雷切特,达莉娅·哈普林,保罗·菲克斯,G•D•斯普拉德林,比尔·格拉维,凯瑟琳·克利弗,罗德·泰勒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1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2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3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4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5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6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13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14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15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16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17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18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19扎布里斯基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扎布里斯基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美国学生组织的一起关于反战和争取民主的学生革命运动中,马克(马克•弗雷切特 Mark Frechette 饰)和同学、老师一起被当局逮捕,在愈演愈烈的双方对抗中,马克打死了一名警察,当局即刻展开对他的追捕,马克在机场偷盗了一辆小型飞机后开始了逃亡之旅。在商业公司当秘书的达莉亚(达莉娅•斯普莱林 Daria Halprin 饰)正驱车前往菲尼克斯,途径沙漠的时候恰巧被马克发现,他从空中向她扔下一件红色的衣服。两人结伴同行,达莉亚答应开车带马克去找汽油,他们于路无话不谈,马克告诉她自己的那些革命经历,在一处名为“扎布里斯基角”的荒地里他们疯狂的亲昵。飞机加满油后马克将飞机画上奇怪又明艳的图案,并与达莉亚愉快地分手。达莉亚继续开车前往菲尼克斯,却收到了马克被警方击毙的消息……厄普肖一家第五季的士速递5大海盗成成烽火之青山铁骑小森林 冬春篇风月循欢豪斯医生第四季画江湖之不良人2(真人版)怦然心动1998爱与性,我们的30岁牛之晚春狂蟒之灾国语嫁个100分男人大佛开眼2010遇见喵星人真假学园2姚喆游击大青山在某处2010血婚“新希望·新青年·新言值”湖南省大学生脱口秀大赛春日暖阳犯罪现场清理员 第二季一切为了杰克森排球女将美好正逢时黑暗球体佐伊的超凡歌单第一季夏日奸兵摩登农夫美第奇家族:翡冷翠名门第一季癫佬正传国语天眸之爱唐伯虎之醉美人我的天使征服2011杰弗里·爱泼斯坦:肮脏的财富老虎出更粤语版侠僧探案传奇之将军府

 长篇影评

 1 ) 这片土地对我所说

文/(意大利)安东尼奥尼 译/赖早晨

我工作的方式与庞大的官僚机制——好莱坞完全相反,当然,我所说的不只是工作方法,而是一种对生活本身完全不同的态度,拒绝接受所谓不朽思想与陈词滥调,拒绝造作与模仿。况且,当我的电影所在地美国,正在不停地发生改变与变化时,即使物理性地,我又怎么能在双手受限于僵化的剧情梗概之下工作呢?因而需要不断变化。
适应与接受包含一切,从贫民区到越南的苦难。自由最终意味着买一辆新车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我可以说我与美国的关系包含了它最好与最坏的部分。事实上我认为,在这里我们的文明与我们的世代所体现与产生的,不仅能看到它最低最冷酷的一面,也能看到它最高最纯净的层次。如果必须总结我的美国印象,我会列下这些:浪费、天真、浩瀚、贫乏。
在这个国家,浪费就像一种精神态度、习惯、信条,是极其难以想象的规模,那不可能适应,无论电影制作还是富人的生活方式。
这里这么多的人眼中有着天真,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多:真挚的男孩梦想着另一种生活,士兵们不想打仗,自律的中产阶级市民烤着牛排向彼此挥手。一种不可置疑的天真,也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意识到一部伟大的悲剧,他们会带着美好愿望接受它,就像他们每天沉默接受的许多义务中的一个。也许这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不同,除了年轻人最忠诚的群体之外,[黑人]是唯一知道什么可能发生的人,唯一有能力去拒绝接受的人,唯一不恐惧的人。
像浪费一样,这里存在着难以置信的贫乏,某程度上人们永远也猜不到。为什么一个这么贫乏的国家能够并的确创造了世界上最高标准的生活方式?因为贫乏是真实的,具体的,一个艰难的日常事实,对每个人来说都容易理解,除了那些此刻已经在梦境与恍惚中迷失太久的人。
浩瀚是另一个印象,我想这与美国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一个如此浩瀚的国家,如此遥远,如此的眼界,由不住被塑造在它的梦想、幻想与压力里,以及它的独立、信仰、天真,乐观与绝望,它的爱国精神与叛逆,它的维度里。就我而言,从我工作的角度来看,这种浩瀚的经验是重要的,并且数不胜数。我问自己,我该怎么回去,我该怎么回到意大利?
在这混乱的产品和商品中,浪费和贫困中,接受和反抗中,流动着持续不断的,动荡的变化趋势。欧洲对我来说感觉像一座遥远的博物馆。我不是指欧洲有着它的理智自大,它预先知道一切的悲观幻觉。
我的电影,在某程度上是关于这一切。这部电影拍摄得困难、生气,但也有爱与巨大热情,我还在剪辑着。它是一场世界上最美与最不可认同的现实之间的角力。
我的下一部电影一定是部意大利电影,因为我必须再次找到我自己的根。但我不打算假装它不会困难,找到正确的轨迹与正确的基调非常困难。

本文译自《The Architecture of Vision》

 2 ) 史诗般的结尾大爆炸场景

这是我看过的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比较糟糕的一部,稍好于《云上的日子》。为了那个史诗般的结尾大爆炸场景,我勉强撑住不断耷拉的眼皮,直到最后一声巨响把我彻底震醒过来。当然,名不虚传的不止这个结尾,还有Pink Floyd的配乐,开场的迷幻气氛让我欣喜若狂,还有那个香艳的野外群p场景。其实这部有点向Cult片靠拢的意味。跟导演早年的经典三部曲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尽管荒凉的自然风光和疏离的人际关系依然有迹可寻,但这些招牌式的文艺手段基本让位于一种强烈的政治指向,到底是什么让导演如此憎恨美国呢?无从得知,就跟他当年跑到中国拍摄了一部“臭名昭著”的纪录片一样。或许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走在社会前沿的都是满腔怒火的有志之士。

 3 ) 扎布里斯基角

这部不工整的影片,可爱又卓然。它调子很对。我看不见批判,只是两个人撞见了,大胆示爱,于是会有一些东西发生,但一瞬间发生的东西是讲不清楚的,能依靠的只有拼拼凑凑。而发生的东西,一定比爱情复杂,一定不比爱情低。不需要逻辑,不需要由头,正如做爱也不需要插进去

所以说,年轻人的出生并不用走程序,什么神创什么进化,不过是源自于一场由两个人开始的生产狂欢。

如果换成一个欢乐的结局反而让人不舒服。人们习惯在反叛的冒险中先看见点点的生气儿,然后一定得是悲剧。摇滚必不可少、爆炸必不可少。但其实,最后这场狂轰滥炸的真面目也不过是一场夕阳,普通的、美丽的夕阳。年轻人们由一条公路到另一条公路,精疲力尽,兴尽而归,一切虚无等到了夜晚再做定论……

 4 ) 《扎布里斯基角》:笨蛋,火灾时才能掀开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507.html

达莉娅抚摸了一遍那件红色T恤,下车,转身,回望:岩石间的那个度假酒店里,发现商业“黄金”的会议正如火如荼地举行,当一个人远离了公司的开发计划,她把自己独立在返身回去的路上,而这一次的回望不再是留恋,在目光凝视的一瞬间,度假酒店、会议室,以及所有和“黄金”有关的一切都在爆炸中被解体:第一次爆炸,第二次爆炸,第三次爆炸;远景式的爆炸,近景式的爆炸,特写式的爆炸;电视机被解体,冰箱被解体,书本被解体,西红柿、龙虾、西瓜、火鸡……所有一切都在爆炸中变成了碎片。

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在一次次重复但不同视角的爆炸画面中,所有的一切都在慢镜头里分解,岩石间的会议室,会议室里的电视机和冰箱,冰箱里的食物……深入每一个物体和角落,深入物体的内里,这是最为彻底的一次爆炸,这是最为过瘾的一种摧毁,达莉娅仅仅用目视的方式就点燃了怒火,就完成了毁灭,无疑这是对于物世界的一种破坏,不管是电视机还是冰箱所代表的科技,还是各类食物代表人类的欲求,甚至是岩石间修建的度假酒店所代表的现代商业体系,都灰飞烟灭,而站在远处用目光制造了毁灭事件的达莉娅是一个胜利者,当她微笑着目击了整个过程,当她满意地转身开车离去,她就是胜利者,而她完成此次行动的意义,除了将自己从这个商业公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是作为一个继承者,完成了被警察打死的青年学生马克的遗愿。

胜利者是迎着夕阳的余晖离开,胜利者是在喜欢的音乐声中继续前行,可是,胜利者会去往何方?她会去寻找死去的马克?还是会回到曾经离开的城市?没有答案,或者是答案本身就悬置在那里——当马克死在警察的枪下,当达莉娅孤独一人完成了使命,对于个体来说,他们革命性的意义依然是不明确的,而这场混杂着现实和想象、反抗和牺牲、逃离和毁灭的战斗中,一切看起来更像是冒险,马克曾经就对达莉娅说:“我喜欢冒险。”而冒险在摧毁一种现实之后,个体的意义其实就搁置在没有最后答案的结局里,就像达莉娅来到这片沙漠,在那个酒吧打完电话看到那块牌子,上面写着:“火灾时请掀开此木板。”但是好奇的达莉娅用手翻开木板的时候,里面写着另一句话:“笨蛋,火灾时才能掀开。”

达莉娅被好奇心驱动才掀开了木板,甚至这种好奇心可以看成是一种本能,但是没有火灾,一切都毫无意义,而这个举动的隐喻是:在没有火灾时是不是可以制造火灾,从而为掀开木板窥见里面的世界制造了一种合理性。达莉娅作为阳光沙丘公司的一名员工,似乎她的整个行动都在这种制造火灾的驱动力下进行:她开走了公司的车离开了总部;她为了寻找“格兰威尔”这个地方而深入沙漠,她独自一人在沙漠小镇没有头绪地询问“吉米”——似乎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她的出走,她的到达,都像是看到了木板上的字,才在没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打开了那个世界,所以她会失去方向,在小镇上转悠不知道该找的地方,所以她打听“吉米”很可能坐在她身边沉默的警察就可能是“吉米”,所以她会被那些把手插在裤兜里的孩子围观并被摸了屁股……

火灾没有发生,于是人为制造了火灾,但其实,这个现实的残酷在于:火灾已经无可遏制地在蔓延,从城市到沙漠,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而迷惘的人看不见火灾,甚至冒险地制造火灾以获得合理性。而这场火灾对于达莉娅来说,就是无孔不入的商业侵袭:在城市里,各类广告牌林立在大街小巷,而达莉娅所在的阳光沙丘公司,正在实施着他们的扩张计划,“在这里你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在这里你可以拥有私人花园,在这里你是自己的主人。”甚至这样的扩张行为已经深入到大漠腹地,那个建在岩石间的度假酒店里,正在举行的就是关于市场开发的研讨会,而达莉娅似乎就是参加这个会议而来。这样的现实其实是一种讽刺,当大城市和小城镇同步播放着公司的广告片,当逃离的一切目的最后是为了进入,还有什么地方可以避免这一场火灾?就像公司的那句广告语:“快逃离这个城市,建立新家园”——新家园无非是商业扩展的一个部分,而来真正的逃离?

达莉娅的无目的性离开似乎像是一种行为艺术,而马克呢?作为学校反对战争和争取民主行动中的一员,他的行为更像是冒险。马克说起自己在学校里不守规矩的经历:偷走一些精装书、用系主任的信用卡、把狗带进学校内、篡改电脑程序……“我喜欢冒险。”马克似乎就在这样的冒险中寻找自身的存在感,所以在这场运动中,马克并不确定自己真正反抗什么,他购买枪支,他参加游行,最后在对峙、躲避中杀死一名警察,他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走了机场的那一架“莉莉七号”私人飞机。游行、对抗、加入组织、购买枪支,甚至打死警察,都成为冒险者不可自拔的仪式,所以这样一种存在感的获得在在寻找合理性意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有某种命运的自我戏谑色彩,马克在探访被警察关押的同学时,警察问他姓名,他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卡尔·马克思——革命在这个标签的注解下,反而失去了其严肃性,也像达莉娅一样,在没有火灾的条件下,自设了一种火灾,而面对真正的火灾,是该扑灭还是让其燃烧,他们并不清楚。

达莉娅被商业的大火包围,却毫无警觉,马克被政治的大火围困,却以戏谑的方式冒险,这是一个戈达尔所说的“马克思和可口可乐的时代”,而达莉娅和马克作为个体的意义,其实不是好奇掀开那块木板,而是看见那场真正危及信仰的火灾。当达莉娅驱车在沙漠上奔驰,当马克驾驶“莉莉七号”在沙漠上空飞行,天上和地下的这一次相遇,才是真正开始了对于生命意识的探寻。起初也是好奇,马克看见了达莉娅在沙漠道路上行驶的汽车,然后做出了低空飞行的举动,在飞机掠过达莉娅头顶的时候,她当然被这一举动所吸引,她想知道的是这个在她头顶盘旋的人到底是怎样一个具体的人。然后是那件红色T恤,马克从飞机上扔下,达莉娅从地上捡起,于是作为一种信物,他们相遇了。

他们在沙漠中行走,他们来到了那个叫扎布里斯基角的地方,这里曾经是个湖泊,由于一系列的地壳运动,最终造形成了沙漠深处的这一沉积河谷。有水的湖泊变成没有水的荒漠,这是自然造成的变迁,但是在没有任何商业和政治侵袭的情况下,这里依然是作为一种自然景观而存在,而此时达莉娅似乎才知道自己逃离所要寻找的东西,那就是寂静地思考:“这个地方有助于深思。”而寻求冒险的马克也在这没有束缚的世界里找到了不被追逐的自由。于是他们奔跑,嬉戏,叫喊;于是,他们从山坡冲下河床,玩谁杀死昆虫多的游戏,于是,他们各自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于是他们接吻、拥抱、赤身裸体翻滚在大地之上——这里有“死亡的味道”,这里也有家的感觉,这里有开放的豁达,这里也有无人的寂静,荒漠里的两个人,在最自然的状态中,找寻到了关于人类生存的原始意义。

远离城市,远离物质,远离争斗,远离商业,远离政治,没有马克思和可口可乐,甚至没有那辆奔驰的车没有被驾驭的飞机,一切的现代元素都被过滤了。所以在这个返祖式的世界里,达莉娅和马克,也去除了身上一切社会属性,他们是纯粹的个人,他们也成为人类的代表:男人和女人。于是在沙漠深处,在河谷地带,两个人变成三个人,三个人变成四个人,个体的人变成群体的人:他们挑逗着,拥抱着,媾和着,甚至在共享、群交的行为中,彻底释放自己,他们甚至不是人类,而成为某种充满原始欲望的动物,在他们身上只有充沛的生命力,没有规则,没有约束,没有对立,没有制度,文明社会的一切都不存在。

仿佛是一种理想之境,仿佛是一种想象之域,与天地、沙土融为一体。但是梦境醒来之后呢?达莉娅穿好了衣服,马克站起身来;一对夫妻带着孩子开着车经过,他们短暂停留似乎看见了这里的商机;一个巡警路过询问达莉娅,而躲在流动厕所背后的马克则掏出了枪做好了自卫的准备——醒来就是重新回到现实,重新面对规则,重新成为社会的一个个体,当然,也重新被那场看不见的火灾围困:达莉娅还要参加那个会议,马可还要把飞机开回机场,甚至,他们都面临着危险,一种失去自我的危险,而当马克终于驾驶着飞机回归秩序,迎接他的不是自由,而是警察的一颗子弹——马克开枪误杀了警察,警察当然也必须击毙他。

但是,体验了原始欲望带来的自由,拥有了找到自我的真实感受,他们并不只是回归:他们把“莉莉七号”变成了奇怪的大鸟,上面涂满了鲜艳的颜色,上面写着“不要战争,可恶的美元”的口号,上面标注着“他、她和它”的多元人称,GAS595,这架飞机被置换,其实就是向整个规则挑战。而当达莉娅在收音机里听到马克被警察击毙的消息时,她也彻底走向了反抗,而这一次,她是主动制造了毁灭性的大火,不再是在好奇心驱使下掀开了木板,而是在回望爆炸现场时自己狠狠骂了这个社会:“笨蛋,火灾时才能掀开”——当一切都被解体,都变成碎片,达莉娅在微笑时仿佛说出的是另一句话:“笨蛋,你已经葬身火海,即使掀开,也无处可逃。”

只有远离火灾的扎布里斯基角,在没有人类的世界里,曾经才有熄灭一切大火的水。

 5 ) 美的逻辑

下午在电影资料馆看的这个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真的不错。你可以不讲故事,但是你的画面要好看,而且你的画面要有意义。你可以不讲故事,但是你展现的东西要有逻辑,要能够提供人们思考的空间,要有自己的风格。给客人做一道菜让他们吃饱吃好容易,要让顾客问道味道或者看到菜色就知道你是谁可不容易。

 6 ) 实验性的《扎布里斯基角》

说实话当时在北影看时没怎么看懂,可能是实验性太强了吧,不过那段在戈壁拍的集体做爱的大远景加特写、画成安全套的可爱飞机和最后用了5分钟从各个不同机位拍爆炸的慢镜头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视觉刺激挺强的。不过想想吧,那时才70年代,这个老头子的思想也忒前卫了点吧……哦,不对哦,那时他还应该算个“愤青”吧。

 短评

最后的爆炸重复了十几次,当天空中飘起报纸、阳伞、火鸡、冰箱、书籍、电视、鸡蛋、衣服、面包等等,在感觉中诸多观念涣散了:占有物质,失去生命。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泛滥的时代。当我们面对那无数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难道我们不需要安东尼奥尼式的爆炸,来帮助我们宣泄一下?老实说,我需要。

2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8.5/10。70s左右的美国:一男一女短暂逃离各自的生活(女主的生活乏庸,男主的生活动荡)在大漠偶遇并深情相爱,后来男人回去后在试图逃亡过程中被警察射死(因为他是偷了飞机出来的),女人知道后十分伤心。片名扎布里斯基角是男女主第一次做爱的地方。影片运用大量快速的剪辑/运镜、大量的推拉焦、迷幻的配乐营造了充满动荡与激情的氛围,但后段的荒地/荒漠等装置艺术的疏离气质与以上所说的影像气质相悖(安公也许是想以此来表现动荡与激情中的郁闷和失落,但于我而言这些装置艺术的空虚太过强烈,导致与影像的主气质产生了一些错位),扣0.5。

3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觉得有些戈达尔的东西在里面,整体风格潮了一些,但依然是那个老安

6分钟前
  • 阿尔法
  • 力荐

关于美国的荒野还是更喜欢文德斯的叙述方式。安东尼奥尼总有一种虚头八脑的感觉,但是影像真是美到没话说。扎布里斯基角的空旷寂寥估计对很多后世导演都有巨大影响,甚至想起了《太阳照常升起》最后一段两匹骆驼走到世界尽头的桥段,个体的游走亦是整个宇宙的尽头。

10分钟前
  • cassetteman
  • 还行

DVD时候没有仔细看过,现在重新下载21:9非高清画质重新再看,对于这样有时代背景的导演和电影还是顶礼膜拜吧,至于很多今天看来依然是“现实意义”的内容,也是可以借鉴的。

14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早早因平克弗洛伊德,买过此片OST的磁带,后来也知道其在影史上的实验地位。如今才看,并不觉得有多少实验性,被称颂或自己淫想为的“千人在荒漠中Make love no war”的场面并没多震撼。伴随着反文化时代氛围,感恩而死和Pink等乐队的迷幻声响加入准确,也让粗糙逃亡冒险片包裹炸毁一切结局得到升华。

18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安东尼奥尼这部被广泛误读的杰作延续了他一直的主题:空虚里的诗意。执拗于电影里的政治立场和演员表演毫无意义,因为这些都是关于人的。安氏电影里的爱情永远是为现代人的孤独感服务的,故而在短暂的政治性开头之后,电影立即切换进空空如也的大沙漠里。对抗空虚的最佳良药是人的想象力,故而电影里最炸人眼球的两场左翼大戏都发生在空想里,无论是宇宙间无界限的爱情还是资本主义的爆炸。安氏其实很微妙地指出了极左运动之来源和目的的空想性。这部电影与文德斯的70年代作品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只不过前者的旅行是逃避,后者的旅行是状态。

2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安东尼奥尼在美国能拍出什么电影?学生运动、暴力警察、性解放。毛主席语录为资本主义水深火热的学生指点迷津。结尾反复的爆炸镜头想起《盗梦空间》的我居然不是一个人

22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这就是现代精神文明的诊断大师安东尼奥尼的独特魅力,每一段影像都是让人上瘾的毒药。最末的意念轰炸被震到,牛逼程度不亚于《放大》结尾里那个看不见的网球。《盗梦空间》里爆炸的美学源头。

24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45940163/

2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学运搞得出什么鸟名堂?肩不能挑手不能抬,搞学运的脑残都该当场击毙!以前太祖搞学运怎么就没给军警弄死!嬉皮士只是个冷笑话,fucking Hippie!!!

34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较差

这个“偷架飞机去泡妞”的故事真是极尽七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对“自由”的狂想。漫山遍野的群交(或许应该叫群嬉)场面和结尾的别墅大爆炸把人看得目瞪口呆。虽然是癫狂过火,最后看着满银幕书本碎屑漫舞还是挺解气的。

37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最后10分钟的爆炸镜头看的很爽,估计蔡国强的灵感来源于此,哈!

40分钟前
  • 朱珍(桃之11)
  • 还行

谁来侵犯我的荒漠我就炸掉他,炸掉他,哈哈。—— 安东尼奥尼如是说。

44分钟前
  • Lasir.H
  • 推荐

安东尼奥尼脾气可真不小,瞧瞧最后这粗暴的解决方式,统统炸掉。😂不过还是有挺明显的外国人看美国(尤其加州)的感觉。在扎布里斯基角群P感觉一定很好吧😳竟有点像皮娜的现代舞...

4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安东尼奥尼太厉害了!1.反文化运动与嬉皮士,视野由大至小,片头以快速分切与局部特写呈现学生集会,正契合于乌合之众的散沙碎语、嘈杂空谈。随后逐渐过渡成二人公路片,略有戈达尔之味,短暂放纵欢愉后,终避不开幻灭与死亡。2.安式戏法:肉厂外墙上的壁画,与天空无缝接壤,如[放大]般让人霎时间分不清虚实;打死警察的一枪是否由男主发出,亦巧妙地模糊化了。3.动人闲笔:酒吧里独自啜饮与吸烟的老者(变焦推进-拉远-停驻凝望),伴着[田纳西华尔兹]。4.驾着飞机同汽车“调情”,致敬并倒转了希胖[西北偏北]。5.7分钟荒漠群交段落,Jerry Garcia的[Love Scene]乐曲成为唯一声音,堪称欢爱艺术化的极致,既可读解为幻觉,又可视作对嬉皮世界的凝缩。6.臆想中的爆炸,拍得后无来者,13次多角度重复+漫天飞舞、林林种种的物品(超慢镜)。(9.0/10)

4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从天上来,撒一件红衣,降在扎布里斯基角,与你天地合万物生,再死回那片文明的荒漠。

48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力荐

安东大爷又玩上瘾了。“实验”的意思就是“这样也行,为啥非要那样”,可是现代电影开路人过多,于是实验就变成了开路的野心而不是探索的野心,一些不成熟的招数被各路电影人滥用,跑偏剧情,炫技挂帅。格里耶说,新小说从来都是很少读者的。贤惠顾家很好,春漾卖骚也好,先锋片总逃不出一个“乱”字。

52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扎》具有很强的欧洲电影特别是戈达尔的风格也即政治激进性个人主义,与《放大》同为嬉皮士时期对消费时代批判与自由主义赞歌,但在西方人眼里共产主义很大程度上被误解成自由的象征。巨大广告牌像《1984》的电幕一般令人不安,这些消费时代的标志产物终在结尾安东尼奥尼的高速摄影机下被解构

5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谈风月,不谈政治。荒芜之地的肉体解放与精神胜利,现实萎靡,理想失落。《夜行盛宴》应该借鉴了本片不少。

5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