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人

HD

主演:比利·鲍伯·松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迈克尔·巴达鲁科,詹姆斯·甘多菲尼,凯瑟琳·博罗维茨,乔·鲍里托,斯嘉丽·约翰逊,理查德·詹金斯,托尼·夏尔赫布,Christopher Kriesa,布莱恩·黑利,杰克·麦吉,格雷格·宾克利,阿兰·弗吉,利利安·查维,亚当·亚里克斯-马里,特德·鲁尼,亚布拉哈姆·本鲁比,Christian Ferratti,Rhoda Gemignani,布鲁克·史密斯,尼古拉斯·拉尼尔,汤姆·达尔格伦,布思·科尔曼,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George Ives,德文·科尔·博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法语年份:200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缺席的人 剧照 NO.1缺席的人 剧照 NO.2缺席的人 剧照 NO.3缺席的人 剧照 NO.4缺席的人 剧照 NO.5缺席的人 剧照 NO.6缺席的人 剧照 NO.13缺席的人 剧照 NO.14缺席的人 剧照 NO.15缺席的人 剧照 NO.16缺席的人 剧照 NO.17缺席的人 剧照 NO.18缺席的人 剧照 NO.19缺席的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缺席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理发师艾迪(Billy Bob Thornton 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 McDormand 饰)和他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本片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伦敦电影协会年度男演员、最佳编剧等19项褒奖。石头纸之死王室第二季天使之争英雄本色(粤语版)清潭洞爱丽丝拿破仑情史侦探克罗伊特奥嘉爱的捆绑1994双盲症白朗宁版本畸形怪婴身在高地东野圭吾 悬疑故事无尽的爱1981热狗禁断动画47原始武器笑太极粤语功夫小妹嫁人记朋友的妻子2015我爱男闺蜜灵魂拍档我为喜剧狂第一季冰封之地不良街区407航班泰语乐高DC超级英雄:正义联盟之宇宙冲击侠女游龙国语天衣小裁缝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粤语双生花梦想成真检法男女2杰克和吉尔对抗世界地火童党之金牌少年犯优雅的朋友们维京帝国宝石美女杀出个黄昏罪爱你我们曾经想要的灵车原味校花恋上我

 长篇影评

 1 ) 尊重现实的效果是达到超现实

       如果你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回想这一天的片段,有无数个已经忘却或者正在忘却的细节,又或者回想过后突然涌上一股悲伤,对于自己平淡无趣,堕落生活无奈的悲伤,那说明从某种程度上我们能体会到主角Ed那令人唏嘘、困惑的心理。或许我们的生活并不平静,也许我们意识到自我的渺小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越了现实的真实面目。但作为科恩兄弟来讲,这种小人物生命中阶段性的某种冲动,在他们手中可以拆解的如此迷人。


       在期待了很久之后,终于在一个一层灰尘的角落里找到了这张D9,未处理成预想的黑白片那样的彩色版本。也就是在一个思考了一整夜无法创造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播放在我眼前,缓缓的画外音与故事,让我不能自拔。影片的内容十分简单,但当我要说出这个故事以后我却发觉十分的复杂,有种无法控制和琢磨的深邃。

       此片译为《缺席的人》直到影片结束我才发觉,这个译名成为了一种创作者对于某些现实与我们不曾铭记的细节淡淡的悲悯。生活中总有些人身处其中却不明真相,袖手旁观却怨天怨地,在一些平凡者的身上,将他们一直设为缺席的状态,他们不会理所应当的出现在为我们创造记忆与乐趣的位置上,永远不会。

       主人公不停断的香烟,把他的内心与行尸走肉的面庞分割两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沉默的男人,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也许是更多的沉默,也许是更多的荒唐。

       影片的立意很大,出发点很小,存在主义的哲学意义不停围绕在主角的生活之中。导演也在用一种不肯定论里面抒怀了一下那种对人、事物平衡关系的态度,就是你越使劲看,越是看不清;你越改变什么,什么就越容易改变你,在我们不断的探索,矛盾,纠结,愤怒,释怀的过程之后有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而这种东西便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流变。

       现实生活,每个人其实并不具备某些被赋予某些名称的真实价值,而只不过是某种角色或者是位置罢了。并不是说Ed就是一个理发师他就具有理发师的实际价值,他也可以是一个寡言的丈夫,也可以是一个不得已的杀人犯,也可以是个对萝莉有好感的叔叔,只不过我们给予了他这样的角色,而并不是他得到了这样价值。现实世界里我们也同样的每天扮演各种理所应当的角色,只不过有的角色戏份精彩,而有的只是个默默无闻的龙套而已。

       当Ed面对着那个似真似幻的UFO时,其实他已经从一个理发师的角色之中体悟到自己所面临的真相,面对那个死亡只不过是一场仪式,而头发的生长早已把他那些不甘寂寞的激情吸干,身体的鲜活反衬出了灵魂的灭亡,离奇意外的故事情节,让他认识了这个荒诞的现实,具有无所抗拒的力量。

       一个平凡的渺小的,几乎可以被忽略的人的世界里,他们规律着运转,当这个微小的个体动作稍大,让人们意识到的时候,却显得如此的鲁莽和不真实,当他承认自己的罪行时,没有任何人相信他所说的话,只有当一件不正确却看似很真实的事发生之后,大家才会把那些理所应当重新排列得出合理的结论。在科恩眼里,现实是如此的超现实,意外是如此的有情理。

       科恩类型片是好莱坞创作者中一支倔强的蔷薇,他们的类型已经别具风格,喜剧与悲剧的融合,悬疑与玄幻的结合,现实与超现实的结合,在好莱坞的类型片中杂烩,却给我们焕然一新的流畅,也许科恩的表达更接近与电影本质的美丽,还原了我们心中那些对事物模棱两可无法控制的情节。科恩明了的是尊重现实的影像本身就是超现实的创造,我们的生活总在各种猜疑,摆布,背叛,解脱中找到某些科恩类型的情节或是情绪从而安定下来,反思自我。

 2 ) 沉默的故事

理发师说:
头发为什么会不停的生长?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

Ed Crane是个沉默的理发师,平静的抽烟,平静的过马路,平静的对待妻子的外遇。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无可奈何的悲剧。他冷静、平淡、木讷而沉闷,甚至有点麻木和无动于衷。我们不知道Ed的过去,他彷佛没有其它亲人,没有父母,没有兄弟,没有姐妹,没有朋友。他只有一个妻子,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和沟通;他有一个舅仔,却不过是理发店的搭挡。妻子给他绿帽,他半痛不痒。妻子死了,他没为她下过一滴泪。舅仔疯了,他旋即正常工作,找一个新的助手。

Ed.就是一个人。一直是一个人,甚至在后来为Birdy寻找介绍钢琴老师的时候,我想他或许也只是想把热情的希望寄托于别人的身上,而自己依然在背后做个平凡的人。

被某个客人鼓动加入干洗业,于是敲诈与妻子有染的百货店老板,被识破后,携手杀害了他。然后事情滑向不可预知的另一端。妻子因为其老板的莫名死亡被指控谋杀,Ed.抵押房产请律师,开庭当天,妻子在监狱上吊自杀。以为事情会就此结束,却因为干洗事业合伙人的死,被指控,Ed.成为妻子谋杀老板案的背后主谋,最终被送上电椅,结事此生。上电椅之前,有人帮Ed.修理腿毛,背景白晰,理发人端坐电椅,旁人半跪着为他服务,是经历复杂后的终止还是命运在现实之后的重新开始?理发师最终还是沉默着接受一切,表情木讷严酷。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话语不多,极端低调的Ed.整片不停的旁白,在沉默的面孔之下,心理活动的反复跳跃,令人唏嘘。

影片是科恩兄弟2001年拍的黑白片,不过我看的是未转化前的彩色版,效果也不错,色调阴郁冷峻,白光惨烈,一如主角僵硬压抑的表情。想来如果转成黑白,或许更能表达现实的滑稽与离奇。

片子多处运用贝多芬的钢琴曲,印象里的热情奔放和本片丝毫不搭。电影选来都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平和缓慢,安宁善良。一如影片基调,冷静的逃避。

BTW:Billy Bob Thornton演得实在太好了,面目平淡干燥,固执却又无力,几乎就是理发师的现实原型。不足的是他的理发技术看起来实在不是个好理发师。
再B:影片直译应该为《缺席的人》,似乎更贴切与具有现实意蕴。

 3 ) 心兽

曾经我有一个机会逃离这个地方。从铁栏缝隙中闪过的月光像一句低语把我唤醒。它为我打开了牢狱的门。我在无人的地道里摸索着前进,世界像母亲的子宫一样安详。我转过一个又一个转角,它们和我已知的死期一样,看上去无害而令人安心。没有上锁的最后一道门,我爬出去,离开了黑暗我睁不开眼。世上的形是有人早已告诉我的吗,还是那只是大众的规范。我按部就班地生活,日子和杂草长过我的头顶,被淹没的人无动于衷。往左右一步迈出轨道,手足就会如头发一样被金属做的怪物吞噬。这世界是一副多米诺骨牌吗,还是一座坟墓?牧师为我祈祷的时候,将他的左手放在我的头顶,祈求万能之神原谅我的罪。因为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所以我从来都一脸漠然。

当我还是孩子,我祈祷我不会平庸。我剪掉的头发被我收藏在抽屉里的一个绣花盒子里,大部分,它们死在理发店苍白冰冷的地砖上。我从未想过对它们说抱歉,关于我的那些无从去向的天马行空,我曾亲昵拥抱过的玩偶。我不想成为那块吊死在横梁上的腐肉,不想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步骤。我不想成为一个无法感受也无法被感受的鬼,不想成为那个缺席的人。很多人问过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人问过我喜不喜欢我每天照镜子看见的这个人。一片空茫茫的荒原,一张麻木的脸,像我最恨的呆板,刻薄。死去的肉体吸着缥缈的尼古丁,混沌地快乐着。越是看不见,越要去看见,知道得越多,却理解得更少。你确定吗,你是确实地站在这里吗,难道你不是一个鬼魂?看到太阳的时候我想起来,在昨天我就已经死了。年轻的孩子,未来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过如此的名词,一个温暖被褥中甜蜜的梦。如同死去的头发一样,我只是还在无知地生长着,等待镰刀收割我的头颅。不要越轨,不要出格,不要去幻想一个夜晚降临的天外来客。我看过的书说,每个人都有一只心兽。我安抚它的方式,就是在看着天花板时,想象那是一片真正的天空。

 4 ) 《缺席的人》:缺席之「存在」

在1985年的纽约电影节上,伊桑·科恩在被采访时言道:「凡人必将受苦,罪人理应受罚,人饮他人之血而为人。」如今看来,这句话似乎是对科恩兄弟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人物命运的总结,亦是对那些人物的存在状态的最好说明。

纵观科恩兄弟作品里的人物,总是被导演在其一贯的精英意识主导下对他们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对受苦之人的怜悯、忧虑,对有罪之人的鄙夷、嘲弄。这些人物形象多变,言语和举止往往怪异到有悖常理,其命运也曲折离奇甚至可笑,只言片语难以概括全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人物,不论社会地位如何,几乎都在孤独和焦虑组成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他们的形象将暴力与悲伤相连、将新生与死亡结合,充满了稍纵即逝却又回味绵长的存在主义意味。

《缺席的人》及其主角艾德便是十分典型的代表。这是一部黑白片,科恩兄弟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好莱坞昔日经典黑白片与黑色电影的景仰之情。担纲本片掌镜的依然是他们的御用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先拍彩色,然后再转成黑白,使得对比更加强烈。在狄金斯的镜头下,光与影营造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却又极具吸引力的环境,在那丰富的细节中隐藏着最为纯粹的科恩兄弟式的存在主义。

同时在本片中,科恩兄弟摈弃了特别喜爱的移动镜头,采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进行拍摄。固定镜头能够强化主题思想,展现特定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创造出不带任何主观思想的疏离感。影片中随处可见对于主角的正面和侧面的固定镜头,同我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客观存在的陌生与距离。序幕中一分半钟的固定镜头交代了一些重要信息,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而在后半部分则出现了许多主观视点的固定镜头,摄影机仿佛便是主角的眼睛,冷漠地审视着外部世界。这些不加取舍的镜头真实记录了人物的一举一动,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更加缓慢、气氛更加凝重,带给观众强烈的压抑感,并从画面中渗透出来自主角骨子里的孤独寂寥。

「我这个人不爱说话。」正如艾德在旁白中所说的,他在影片中的对白少得可怜,即使说话也仅是只言片语,反而观众会听到他大段大段没有声调起伏的旁白。在艾德的塑造上,科恩兄弟似乎有着对老牌影帝亨弗莱·鲍嘉的模仿。鲍嘉饰演的角色向来以性格冷峻、寡言少语著称,而本片中的艾德也是一副不苟言笑、对外部事物无动于衷的样子,甚至他的外型以及终日叼着香烟的姿态也与鲍嘉相当神似。然而,两者所不同的是,艾德这一形象更是内心外化的体现,他荒诞的命运给予观众一种更深的悲哀和虚无感。

艾德是旧金山北郊小镇上的一个理发师,在日常生活中始终是一个「缺席者」和「失语者」。一方面是他自身性格造成的,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丝毫兴趣(包括他妻子与上司暗通款曲)、生活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从开始就处于虚无的状态中,甚至连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鬼魂。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他一直是被排挤的那个,一直是竞争场域里的失败者,是等级秩序里的受压迫者。从婚姻生活到社会生活,艾德的主体性都是缺失的,自然也就失去了言语权。

但事实上,艾德又并非浑浑噩噩度日的行尸走肉。他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头脑和丰富的思想,习惯于置身事外地观察一切。同时,他懂得欣赏贝多芬的音乐,能在被捕后理解著名律师的各种辩护套路,也可以为杂志社完整地写出自己一生的故事,甚至还会为了稿费而添油加醋。也难怪片中不止一个人对他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荒诞吗?确实荒诞。西方存在主义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而这种忧虑和恐惧也是指引个体探寻存在意义的动力。从影片中艾德大量的面部特写来看,他经常会在沉默与思考中流露出痛苦、焦躁的神情,分明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亦预示着他决定挣脱束缚「站起来」了。

这一切的肇始便是他从一位客人那儿听说了投资干洗店的商机,接着他想到了去匿名勒索与他妻子通奸的戴夫,于是一系列更荒诞的事情发生了——一如科恩兄弟的大多数作品那样。艾德勒索成功,但气急败坏的戴夫想杀了在他眼里的失败者艾德灭口,不过在搏斗中反被艾德误杀,随后由戴夫之死牵连到做假账的艾德之妻朵丽丝,朵丽丝畏罪自杀。然而逃过一劫的艾德却又因为与他合伙投资干洗店的商人之死而被捕,最后自愿放弃辩护而接受了莫须有的死刑。杀了人没有获罪,反而死在了不白之冤上,这个世界的荒诞可见一斑。

从理性的角度判断,艾德是个十足的异类。对于传统的价值观诸如感情、事业、信仰等,好比妻子朵丽丝自杀时应该要扼腕痛苦、得知自己蒙冤并判处极刑后应该愤怒恐惧、有妙龄少女主动投怀送抱时起码有一些男人的基本反应,这些艾德一概都没有(唯一一处稍显正常的情节是他帮助少女贝蒂争取音乐学校的入取资格)。而这便更是加剧了本故事的荒诞性,同时也更能体现科恩兄弟对个体面临荒诞世界时恐惧焦虑的思考,要么沉沦要么觉醒,沉沦的会继续沉沦,而那些觉醒的、「站起来」的又常会以失败告终。以艾德为例,价值感的缺失、自我身份的缺席促使他觉醒、走上自我重建,但无论是投机、还是勒索,皆因屈从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无法使其真正找到自我。也许旁人对他的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才是关键所在,生存问题终究还是得从「人」本身出发。

正是这种非同寻常的主题注定了《缺席的人》不会具有很强的商业号召力,在全球范围内仅仅收获了1890万美元的票房,被视为科恩兄弟电影中相对黯淡的作品。不过评论家对其精致、有条不紊的风格以及比利·鲍伯·松顿张弛有度的表演赞不绝口,个人认为无论是镜头、表演、抑或内涵都值得一观,毕竟「科恩出品,必属精品」。

 5 ) 所有人都会有相应的归宿

     科恩的片子总能让你满足所有看电影需要的视觉听觉之后,还让你陷入对生活的思考中。
    
    你我也会(无论你处于哪个年龄段)突然地就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厌烦麻木了,固定的工作,规律的生活,不变的面孔,生活的危机时不时还是会挑衅一下我们麻木日复一日的生活,吹皱了一池春水。
    
    艾德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影子。就像律师说的,他怎么会杀人,他是文明人,是理发师。沉默隐忍,心理的每一个想法都写在额头跟眼睛里,也随着一口口烟而散去。

    影片让我最难忘的一段就是:他在独白自己与妻子认识过程中,两周就结婚,他问妻子难道你不想了解我多一点吗。妻子说,了解多一点难道会变得更好吗?影片开头,艾德觉得妻子対神并不坚贞。非常讽刺的一笔。

     最妙的手法是,科恩兄弟永远会让每个角色都有他的报应。《大地惊雷》里女主角为了复仇失去的手臂和终身未嫁。本片中是艾德最后也为杀人判了死刑,尽管他并没有杀胖老板。而妻子则为她自己偷欢做假账而上吊自杀。胖老板背信弃义,妻子老板杀了胖老板。结局用阴差阳错的方法,让所有人都有了他们的审判和归宿。

     总是要纯洁平静的音乐,衬托出最吊诡离奇的人生。在妻子的死后,艾德继续他死水般的生活,无论是其他人多可怜他,多认为他无法接受,他仿佛就像忘记自己是真正的凶手那样继续行尸走肉。那段旁白跟音乐,念得毫无情感可言却处处触动灵魂。

 6 )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多层涵义

        如果命运有形状,Coen兄弟的回答,一定是圆形的。
        从处女作<Blood simple(血迷宫)>中的旋转的电风扇,到这部<The Man Who Wasn't There(缺席的人)>中的头发和汽车轮胎的盖板还有那个颇显诡异的飞碟,或者在那部名声大作的<no country for old man(老无所依)>中,关于硬币的独白。当然圆形,不一定就是证明就是解释关于命运的话题。在希区柯克的那部经典<Vertigo(迷魂记)>中,过多的圆形,更多的同螺旋线有关。然而对于Coen兄弟来说,这种对于命运的主题的关注,似乎是其一直所青睐的。

       电影的英文名字为<The Man Who Wasn't There>,中文名字却是很难翻译的。直译似乎是最合适的。中文的名字,《缺席的人》,总觉得有着某些信息上的缺失。在电影中,由于主角的职业:理发师。的特色,很难让人记住本身的存在。同时,主角的性格,也使的其在多数场景中,出于一种隐形人的状态。这些都可以用The Man Who Wasn't There来解释。我记得小的时候看古龙的小说。上面说道,高级的杀手,是一种隐形的人。隐约记得所谓隐形的人,大概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英雄,你永远不会想到他会杀人。另外一种,就是普通人。最普通的普通人,这种人即便是出现在杀人现场。依旧让人觉得他不在那里。这种隐形的人,也就是所谓的The Man Who Wasn't There。不过电影的精彩之初,将这个古龙的故事,给于了一定的评论,或者是嘲讽。

然而,作为Coen兄弟最具有大师风范的作品之一,(<no country for old man(老无所依)>,也许是另外一部大师风范作品。)这个题目的涵义,并不仅仅体现于基于影片内容上的某种解释。剖开电影的内容本身来说,一个很老很中国的哲学观点,名为“遁去的一”,原意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在百度知道上,搜索了一下,有两个有趣的解释,一个是比较正常的现代版解释方式“宇宙的最初是静止并且恒定不动的,就如拔河一样,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假定有五十种)以维持宇宙的恒定,这个宇宙且称之为先天宇宙。突然,其中一股力量消失了。于是,失去了制恒的力量运动起来,产生了运动的宇宙,这个宇宙且称之为后天宇宙。后天宇宙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就不等同于先天宇宙的力量了。(剩下的四十九股力量在运动后产生无穷股力量。)只有那股遁去的力量是宇宙最初的力量,那就是太极,就是遁去的一。那股静止的先天宇宙的力量还是存在于运动的后天宇宙中,但是我们找寻不到。”

       还有人用了一个更加通俗的解释方式“比方吧,你要找个工作。但是现在大家各安其位,你找不到。这个时候,你就想了个办法,把一只蟑螂放到了一个女孩的脖子里,这个女孩就吓的生病了(你看你这人),他爸爸就请假照顾他,结果他爸的老板不乐意了,把他爸爸辞退了,又招聘新人。恰好,某家公司的一个人刚想跳槽,他就辞去原职来这里工作。这个人原来的公司又要招聘新人,又恰好,你的一个朋友在这里工作,把这个信息告诉你,你去应聘,就有工作了!而其他人也换了位置。那个蟑螂就是“遁去的一”! ”
       我觉得自己实在不需要其他的方式再来解释这个概念了。而这个“遁去的一”正是“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潜台词的另外一层解释。
       而最后这种解释,也许,正是Coen兄弟所希望的;因为这,正好就是一种对于“命运”的解读方式。

 短评

1.科恩兄弟最棒的作品,哲理性的荒谬小人物故事引发深思 2.主人公可以人财两失,可以荒度一生,更可以一命归西,但面对自己最爱的萝莉,抵抗力瞬间消失。3.不关我的事,我是来看斯嘉丽的。

3分钟前
  • Fantasy
  • 推荐

一个甚至有点老套的故事,没有过多的惊喜,一切都是那么的冷静和克制,却又极其的自然而然,在写意的氛围下散发出浓郁的哲思气息,镜头和主角全都像是事不关己静观其变的旁观者,流露着一种生存状态中早已了然于胸的领悟,以及屈于世事和命运之下的无常与无奈,看完后,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

5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1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只有小人物的無奈,無力之感!

14分钟前
  • 禁臠
  • 推荐

巧合处理得巧妙,人为就变得天成。几个人物各自的故事之间是如此富有逻辑,而且衔接得自然,然后一个急转——科恩兄弟的标志性手法

18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推荐

1.又是贝多芬,残酷和绝望的东西总爱配上贝多芬的音乐,比如大象、麻将…;2.结尾很好地阐释了迷宫的意味,从处女作血迷宫开始一脉相承的命题,终于形而上了一回;3.Coen的失控题材中最不失控的一部,更多的剥夺失控的表象直指荒谬的本质,用黑白影像和古典音乐营造舒缓冷静的笔触,减少了悬疑的闹腾

19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典型科恩兄弟编剧电影,凶杀、勒索、绑架的不变主题,配合滑稽怪诞的叙事模式,剔除剑拔弩张,配之同样卓越却无夸张技法的影像呈现,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艾迪内心独白的穿插下殊途同归,最后切入现实回忆终止,只剩落寞孤寂的艾迪细数珍馐,一切都无非是辛辣嘲讽,归于虚无罢了。

23分钟前
  • Nortown
  • 推荐

很平淡,但又很荒诞;很黑色,也很荒谬;人生就是一个个巧合,同样也是一个圆环。你可以轻而易举得逃脱罪恶,也会无可奈何地成为另一个背锅少年。还真的应了那句老话,天道好轮回,看它饶过谁。虽然少了紧凑的情节,多了絮絮叨叨的旁白,但平淡中也耐人咀嚼,耐人寻味。

27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①复古精致的黑白影像,贝多芬的钢琴乐曲与故事整体所呈现出的疏离感极为相衬②科恩兄弟擅于混淆虚实的界限,即便是出轨&谋杀的陈腐元素,通过独出机杼的安插结构亦能玩出不少存在主义的荒诞趣味③"测不准"理论与圆形喻象④面对生活,如果只能选择沉默而不去开拓,又怎能应对无尽的宽阔与未知。

29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力道足啊这电影,被击中了。各种元素恰到好处:黑色、案件发展、大叔和萝莉的副线。甚至把几个哲学概念加进去了,很神奇的感觉。摄影极其精致,贝多芬似乎也是专为这种冷酷风格的黑色片而生似的。男主声音很有磁性

3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科恩兄弟先写了这个故事,然后觉得应该拍成黑白电影,正在犹豫用黑白摄影机还是拍成彩色再转黑白的时候,制作公司要求他们拍一个彩色版本,所以就决定用彩色摄影机拍再转黑白了,最后发行了两种版本。https://site.douban.com/162951/status/1753784492/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755501333/

34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就像反复拍一个人的肖像,沉默如迷。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最重要的配角不是斯佳丽,是阿蒙。

36分钟前
  • 草威
  • 推荐

科恩的复古黑色电影,从光影到叙事都是对于传统黑色电影的追溯,但是整个情绪是更加自省式的,人性的幽暗与个体的无所依存,更像是加缪的《局外人》,用缄默与独白来对抗荒谬世界,而他们的终点都是死亡。存在消逝,虚无蔓延。

41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一开始看到主人公的苦逼遭遇我以为剧情的发展会很好笑,就像<冰血暴>或者<血迷宫>那样荒谬。谁知结局如此伤感,这次科恩兄弟是真的正经起来了,黑白的影像加上贝多芬的音乐显得异常冷静,虽然黑色幽默也没少冒出来,但这次我却笑不出来,因我已经开始同情这个并没有错的理发师

43分钟前
  • トランクス
  • 推荐

只要看过《血迷宫》《冰血暴》《巴顿芬克》《老无所依》,就很难不喜欢科恩兄弟,电影语言与中心思想的成熟给人一种负重感,科恩兄弟最大的特点归根到底荒诞二字,生活荒诞,感情荒诞,行事荒诞,万物荒诞,无处不在的荒诞大大延伸了科恩兄弟电影的讽刺感,同时也能极大地消解悲剧意味,沉重而不自知。

46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松顿的脸和演技在黑白下质感无以复加,话少烟多的男人性感到肝颤。摄影爽命题冷都不用多说,科恩配乐是我永远的死穴。noir对他俩来说算什么

50分钟前
  • 左儿
  • 推荐

给罗杰迪金斯的摄影跪了……他的摄影风格只有在这种形而上的影片中才得以完全体现

52分钟前
  • 杨多荤
  • 推荐

越来越喜欢科恩了啊,能把犯罪拍得这么喜剧,又把喜剧拍得这么悲凉。孤独沉默的凡人们啊,一生一世的挣扎沉浮,真是在迷宫里转悠乐此不疲。跟外星人点点头,还是回监狱的电椅上去。哪怕临死,我的目光也不过停留在你们的发型上。我不过是个理发师而已。杀了我也是杀了你们自己。

56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59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我不曾缺席,只是我来的时候你刚好不在

1小时前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