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精灵

HD中字

主演:约瑟夫·贝尔比奇,Stefan Güttler,克莱门斯·沙伊茨,福尔克尔·普雷希特尔,Sonja Skiba,Brunhilde Klöckner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玻璃精灵 剧照 NO.1玻璃精灵 剧照 NO.2玻璃精灵 剧照 NO.3玻璃精灵 剧照 NO.4玻璃精灵 剧照 NO.5玻璃精灵 剧照 NO.6玻璃精灵 剧照 NO.13玻璃精灵 剧照 NO.14玻璃精灵 剧照 NO.15玻璃精灵 剧照 NO.16玻璃精灵 剧照 NO.17玻璃精灵 剧照 NO.18玻璃精灵 剧照 NO.19玻璃精灵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玻璃精灵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末世纪寓言故事,晦涩但富有视觉表现力。  故事描述一个以玻璃制造为生的村镇,玻璃厂的工头死了,也带走了生产红宝石玻璃的秘方。工厂主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找回配方,却徒劳无功。  预言家海斯预测的坏事都变成现实,在村民中引起恐慌。海斯还预言玻璃工厂将被烧毁,人们相互仇视残杀,战火在世界各地燃起。后来预言果真应验,工厂主在绝望之中烧了工厂,人们的忍耐也到达了极限....  影片的结尾,在世界边缘的一个小岛上,一些人为了探索世界的真相,驾着小船开始了新的冒险之旅....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猎狼者(热血版)江苏卫视2024跨年演唱会最后的追捕数字纹身热血青年汉刘邦阴阳刀致命弯道7大明妖异录阿同汗喜欢你我也是第四季深海之战英雄2002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死亡集中营倚天屠龙记·独家纪录片TOP LEAGUE秋之女你是否依然爱我集体追杀续命空间冰果真人版生于1978梦境生死劫吹玻璃的人间谍无人驾驶(2000)越狱第二季对峙2014谍影特工(国语版)红宝石的爱亲爱的妈咪兰闺艳血大理风云之血蝴蝶战争游戏青春怒潮妙趣沙展可怕的朋友(国语版)最后的女孩关口知宏铁道之旅 欧洲篇 希腊和土耳其别有用心的单身女男生堆里的女生2派遣占卜师中

 长篇影评

 1 ) 玻璃心

和赫尔佐格其它电影一样,影片最出色的部分是在背景音乐下表意的自然景色,神秘苍凉。对于拥有一个敏感和对自然依赖的Hais能看到这个世界的起源和结束,在转换到小镇的视角,画面则变得肮脏麻木哥特,两者间形成尖锐的视觉反差,观众看到了玻璃厂主的自我毁灭,也看到Hais对未来世界末日的预言,这正是导演对工业文明的末日担忧。而最终Hais则回到森林,去面对自己的恐惧熊,而导演巧妙的将镜头转到一个世外小岛,整个片子又回到了开头的循环中。

赫尔佐格的影片依然渗透着社会边缘人物的孤独和唯我独醒的痛苦追求。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色和配乐还是他的招牌。直至观者心底。

 2 ) 《玻璃精灵》:他看到的巨人其实是侏儒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6005.html

起先是面对着牛群,面对着森林,面对着即将崩坍的世界末日;后来却是转过身来,背对着牛群,背对着森林,背对着预兆和世界终局的展开——预言家海斯在面对和背对的转向中,仿佛为世界寻找逃遁的出口,仿佛在寻找世界的希望,但是在他无法离开的这个村落里,在弥漫着寻找红宝石玻璃的迷信中,海斯与其站在高处看见了世界的走向,不如说他在逃避中成为一个言说者。

面对的世界是一种迷雾的存在,当开始背对世界而喃喃自语的时候,朝向摄像机的镜头里其实变成了一种封闭,就像他面对这个失去了红玻璃宝石制作方法的末日般存在。“我眺望远方,望向世界尽头,时间永远停止了,然后是山崩地裂,大地上一片炽热,这就是预兆,这是世界终局的开始。世界的边缘和万物,倾斜坠落,我凝视着瀑布,感受着一股逆流,我的双眼寻找着一个定睛的点,它会展翅飞去,一片新的大地会浮现,如同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大陆,浮现水中。”世界尽头是被他看见了,作为预言家,它的沉寂是在一片炽热中完成的,但是在世界崩坍之后,从一个定睛的点开始,最后会出现新的世界——海斯预言了旧世界的坍塌,和新世界的重生,那么,这一种预言是提前写好最终会实现的结局,还是一个仅仅在面对和背对中自我的言说的预测?

一个人的海斯,在森林的高处,的确成为了自上而下的俯视着,当空灵激昂的女声缓缓传来,倏然响彻于水波漫溯的天际,如洪钟隆隆的天籁之音响起,在海斯的世界里,镜头前的一切变成了纪录片式的大景别风景,它们是树林,是瀑布,是沼泽,是岛屿,是海洋,是晨曦,是流云——这是海斯眼中的异象,他在一个人看见中变成了口中的预言。在这个过程中,他其实和村子里的人分隔开来,他们是迷惘的一群,他们是无知的存在,他们恐惧,他们害怕,他们无法逃脱宿命:一群村民被鲁伯所描述的巨人所惊吓,他们甚至开始逃亡森林;玻璃工厂的穆贝尔死了,他是唯一知道红宝石玻璃秘密的人;艾西诺和伍迪在酒吧里喝着酒,他们总是忘记站起来,一杯一杯的啤酒中,他们在相互威胁……

如此存在,是不是真的是一种人文意义上的失落?是不是真的是一种技术意义上的末日?是不是在一种个体意义上的死亡?但是每个人似乎都牵涉到世界的整体:当“巨人”出现,他们唯一能做的便是逃亡,“巨人有石磨般的眼睛,树枝般的手指,巨石般的鼻子,他会吸干我们的脑子……”穆贝尔死了,红宝石玻璃的秘密不再,整个玻璃工厂也陷入了某种恐慌中,如另一个巨人的降生,夺取了他们生存的一切;而伍迪和艾西诺,沉浸在消费式的生活里,并且要在制造另一个人的死亡中获得快感:伍迪拿起酒杯说:“宿醉的我将会枕着你的尸体入睡。”而艾西诺则反驳说:“那也是睡在稻草堆里,你又摔在我的身上,你也会一命呜呼的。”不管是巨人事件里的村民,还是知道红玻璃宝石秘密的穆贝尔,或者是宿醉中预言了尸体的伍迪和艾西诺,每一个人都指向了死亡,而这种死亡就如海斯看见的末日一般,将会在山崩地裂中发生。

但是那炽热会让世界重生,定睛的点会制造新的生活,这是海斯的预言,所以他坐在那里对着言说巨人恐怖的人说:“他看到的巨人其实是侏儒。”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巨人,有的只是从海斯背后那座桥上走过的小偷和骗子——在他言说的时候,黑衣人正从桥上走过。谁是小偷?谁是骗子?无疑当海斯把巨人看成是侏儒,把过桥的人认作是小偷和骗子,真正的威胁不是来自身外的恐怖,而是来自自身——巨人指向的是传说的权威,它是取代人类自身的规则象征,它和小偷、骗子一起构筑了信仰和理性崩坍的隐喻,所以海斯的预言其实不是一个人的预言,而是整个村庄面对集体失语的症候,就像在教堂里抚摸和轻拭红玻璃杯子的蜜露拉所说:“这里只住着动物,这里没有人。”

寻找人,成为预言世界重生的关键,但是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在何处?这个人不是只有最后呈现为尸体的人,不是被巨人吸干了脑子的人,不是带着恐惧和不安让自己在酒精中麻木的人,而是需要有灵魂的人,需要有理性的人,而红玻璃宝石作为一种存在,就是一种灵魂,就是一种信仰,就是可以看见希望和未来的那个“定睛的点”——玻璃工厂煅烧玻璃杯子的熔炉,就是一种炽热的存在,工厂的新主人吉尔就说过:“玻璃有着脆弱的灵魂。”当唯一知道秘密的穆贝尔死去,整个红宝石玻璃工厂会在寻找新的秘密中生存下来而成为全体人类的希望?还是会在厄运降临灵魂破裂之后走向关闭的结局?

吉尔就曾经这样问道:“工厂的倒闭,是不是和碉堡荒废一样,象征着无可避免的改变?”吉尔似乎只是在引用海斯的预言,但是他却忽略了预言的后半部分,那就是从炽热中形成新的世界。所以预言一分为二,在每个人都看见了巨人、尸体和倒闭的工厂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信仰,成为了只有动物存在的世界——当工人们继续在工厂里煅烧那些玻璃杯,他们制造着外观像动物的杯子,人的形体也在此失去了存在的可能,预言正走向它毁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作为预言者的海斯,因为提前看到了结局,他变成了一种孤独的存在,自身承受着痛苦,他再一次看到了溪流中流淌着火焰,再一次看见了树木被烧毁变成了石头,再一次看见一切变成了黑暗,“混乱的星象让我头痛。”

而其实,看见混乱的星象只不过是他作为预言者痛苦的第一阶段:这是自然的毁灭;而当他从森林里下来,逐渐进入村子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人的迷失和信仰、理性的逐渐崩坍,他遇见了正在寻找红玻璃宝石的吉尔,看见了死去了儿子穆贝尔的母亲安娜蜜莉,看见了酒馆里喝着酒的村民,看见了苦恼的蜜露拉,他们是痛苦的人,是焦虑的人,是癫狂的人,是恐惧的人,他们在失去了信仰和理性意义上,就像动物一样存在着,海斯站在他们面前说:“天亮之后他们会死亡。”他面对着末日般的存在说:“黑暗会在三天后降临。”他开始预言整个文明的崩坍:“上流社会的人会被杀死,城里人难逃一劫,人们相互憎恨,甚至发生了种族屠杀的悲剧。”

而且,当海斯说出了那么多预言的时候,他其实被这些人所孤立,在酒馆里,他不停地说着预言,但是只有宝珍抱着一只脸部红色的鸭子在桌子上跳舞,她脱掉了身上的衣服,仿佛在除去了人类最后的理性之后,成为疯狂的代言人;而那些曾经在那里喝酒的人,当有人说玻璃工厂发生火灾的时候,都跑了出去,而当他们回来之后,把这一场火灾归罪于海斯的预言,于是大家将他围住,用拳头打他,似乎只有把预言的言说者处死,才可以避免一场灾难的发生,而如此作为,不正是海斯预言的实现:天亮之后他们会死亡,黑暗会在三天后降临,每个人都在憎恨,最后是种族性的屠杀。所以海斯从森林回到村子,代表着人类走向了预言的第一部分,而想要拯救,就必须寻找到那个让他定睛的点,寻找那炽热之后新生的世界。

炽热看起来是那个煅烧红玻璃宝石的玻璃工厂,其实它所隐喻的是玻璃工厂被大火焚烧,而这一种焚烧代表的就是如巨人一般的权威的覆灭,最后变成真正的理性和信仰。穆贝尔死了,红玻璃宝石的秘密不见了,这其实代表着知识的陨落,因为穆贝尔是唯一能书写的人所以对于吉尔来说,让工厂死而复生就是要寻找到知识:他挖开了穆贝尔的坟墓,他抬来了穆贝尔家里的沙发,寻找书写有红玻璃秘密的信件,而老仆人艾达贝特更是知识的代表,他面前那本厚厚的经典书籍,便是人类知识的化身,但是,不管是吉尔寻找穆贝尔相关的书信,还是艾达贝特在图书中寻找秘方,他们其实都闯入了一个误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知识不是真正会变成理性,它在死去的世界里,其实如被传说的巨人一样,实际上只是侏儒。

而可怕的不是把知识当成绝对理性的误读,而是用自己的权威建立规则的可怕:吉尔就是用自己作为工厂主人的身份,在这个正逐步走向工业化的世界里建立起自己的权威:他挖开了穆贝尔的坟墓,他用刀子扎向了那个沙发,而一切完成之后,他用十个金币酬谢了穆贝尔的母亲——他建立的权威只有金钱,他代表的理性只有暴力,甚至他杀死了纯洁的蜜露拉,当鲜血从她的身体里流出来,他激动地说:“这才是最纯的部分。”于是他下令,用沾着鲜血的玻璃倾倒在湖水里,让这一片湖水变成红色的海洋,用这些染红的玻璃煅烧成杯子,便可以得到红玻璃宝石——“人们都在红色的光芒中跳舞;他们的鲜血与生命,都畅饮于玻璃杯中,在一片灿烂的红色中。”吉尔就是用自己的暴力和权威,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他是工业社会的统治者,他是文明世界的解构者,他是迷失世界的创造者,终于,在得到了所谓的秘密之后,他放火焚烧了玻璃工厂。

“战争结束并不是和平。”这是海斯在看见了吉尔的暴行之后做出的预言,和平不是因为战争结束才开始的,就像吉尔燃起的那炽热的大火并不是可以实现红宝石的秘密,就像相互憎恨的人可以在权力世界里走向平等,所以真正要让世界重生,必须进入到预言的另一层意义上:伍迪和艾西诺的死亡是一个隐喻,当艾西诺从酒馆里摔下到谷仓里的时候,他是躺在下面的,而伍迪压在他上面,这是海斯预言的一种结局,“宿醉的我枕着里的尸体入睡。”但是只有一种死,艾西诺真的死去了,而在上面的伍迪却慢慢醒来了,“真相出现了。”人们奔走相告,因为在死亡作为铺垫的世界里,活着才会成为可能,生死是一个整体,就像末日和新生,而当伍迪在酒馆里把死去的艾西诺抱起来一起跳舞,死者似乎并没有死,在一种相互拥抱中,死也成为生的一部分。

对于走向末日的世界,这种生与死的合一性也成为拯救的开始:穆贝尔死了,才会让有人去寻找红玻璃宝石的真正秘密;蜜露拉死了,才能让人看见吉尔的暴行;玻璃工厂毁于大火而死去,才能将吉尔的权威解构……“红宝石玻璃是主人的痼疾”,这种痼疾是因为暴力,是因为权威,是因为缺少行动——吉尔年老的父亲是过去权威的代表,他现在只能坐在椅子上,脸上露出诡异的笑容,12年来他无法行动的原因是脊椎碎了,即使吉尔每天给他一双鞋,他也无法走出去,无法在行动中建立新的理性世界。而其实对于预言者海斯来说,他被自己的预言所左右,也缺少了真正的行动,所以真正的出路是行动:“带着三条面包逃跑吧,千万不要停下来,大难不死的人才可以称为兄弟。”

于是,在行动中,海斯重新走向了森林,他踩着厚厚的积雪,找到了一处山洞,拿出匕首将那只无形的熊杀死,在杀死这巨人的过程中,他变成了行动的猎人,“我喜欢你,你有颗玻璃心。”当还处在黑暗中的吉尔这样对他说,海斯其实已经从预言者变成了实践者,最后那片荒岛上目眺远方的怀疑者正是他:“我看到了一座岩石岛,一座岩石荒岛,它是世界的边缘,住着一群被遗忘的人,他们相信地球是平的,海洋是世界的尽头。”但是在这个荒岛上,在这群人中,在相信海洋是世界尽头的预言中,出现了一个怀疑者,他站在高山的岩石之上,他目眺着大海尽头的方向,之后又出现了三个人,他们最后决定离开这座岛,探寻真正的地球之谜、海洋之谜,在随时吞没他们的巨涛中,在随时可能倾覆的小船上,他们在怀疑的动力中,在猎人般的目光中,在不惧风雨的行动中,开始了属于人类的一次探险,“于是他们出发了,悲惨而无感觉。船太小了。鸟儿跟随着他们飞入大海的浩淼之中,这也许看上去像是一种希望的征兆。”

 3 ) 一颗红宝石玻璃般纯粹的心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他们俩这样地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鲁迅《野草•复仇》 赫尔佐格的所有作品中最晦涩的一部,大概就是《玻璃精灵》了。这部电影用赫尔佐格自己的话说,是他试图以电影为手段对观众进行的一次催眠的尝试。 “催眠术”是一种神秘学与科学交杂在一起的奇异之术。它的历史很久,且一直与宗教和巫术上的种种元素联系在一起,但在现代心理学的范畴内,它又是一种通过心理暗示使人由意识状态进入潜意识状态,从而减轻人的焦虑和紧张的科学医疗手段。这种科学与巫术之间的内在张力或许也是赫尔佐格对待边缘现代性的复杂态度。“催眠”意味着用科学理性的可控的方式,使人达至“灵视”的状态——明乎此,也就不难理解该片究竟在讲什么了。 而“预言家”这一身份在历史上亦有独特的地位。预言家承担着上帝的使命,却又不得不在背离上帝命令的愚蠢世人中完成其使命,与此同时忍受着不被理解的痛苦;预言家明明知道未来的悲惨结局,却无处逃遁亦无法改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眼下的现实一点点坠入惨剧——总之预言家乃是一群傻笑的庸人中最最痛苦最最孤独的一个,他作为一个边缘人,比一般的边缘人要痛苦万倍:因为其他边缘人乃是不自知或不完全自知,而他则不仅透彻的自知自己的横向地位,而且也透彻的自知自己乃至整个理性环境的纵向命运,其痛苦可想而知。《玻璃精灵》中的海斯在赫尔佐格对边缘现代性的全部开垦中的深刻性即在此。 电影开场便是海斯苦闷的坐在森林中的镜头。远方是雾中的牛群,然后又是赫尔佐格招牌式的一片片云团的特写。然后是海斯半卧在草地上,抬起右手,嘴里吟出“望向世界尽头”的预言诗,然后是一大段各种自然奇观串在一起的剪辑(此乃海斯在灵视状态中看到的景象),伴以赫尔佐格电影中独特的实验性电子音乐——这是一处对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壁画的明显的摹仿。作为预言家的海斯一方面是电影中的主角,但另一方面,至少在开篇,海斯是这个整体景观中的一部分,他的形象与牛、云团和瀑布等元素没有任何差别。其实电影通篇海斯这一角色的定位都有这种特点:片中所有人物都是赫尔佐格整体催眠策略中的一个个景观,但海斯无疑是最具仪式性的景观元素。他不属于村庄玻璃制造业中的任何一个部分,他是彻底的“闲人”,所以无论他在商业实体还是在现实世界中的边缘地位都导致了“海斯”这一角色的极端景观化的特点。 明乎海斯的“景观”特性,便可以进一步探索到赫尔佐格这部电影的叙事策略:整个玻璃工厂的故事乃是建立在海斯从影片开头一直到影片结束的所有灵视内容的基础之上的,海斯及其灵视乃是这部影片的叙事核心,一切皆围绕此展开。在一个发了疯的前玻璃厂主和痴迷于红宝石制作方法的年轻工厂主的带领下,本应是现代理性社会的重要权力实体的玻璃工厂,现在被扭曲成一群丧失了理性的“醉人”,现实主义走向了本质化与历史化的“演示”舞台:它不是一个摹仿现实的故事,而是一种试图走向故事化的“现实”。海斯的预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这个故事的现实性。但海斯虽然是这种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现实提炼者”,但他在叙事上首先是一个旁观者。赫尔佐格在镜头衔接技术上的先天缺陷——他承认(尽管带有一丝骄傲的语气)相比好莱坞那些技术大牛们,自己存在太多先天的技术缺陷——无意中却创造出这样一种影像风格,即旁观记录式叙事,“剪接只极简的提供空间的导向,有时从一个地点跳到另一个地点,而没有建立参考点。” 比如影片初次进入乡村生活的几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是从头到尾的单一镜头: ——父亲坐在黑暗的角落,直视前方的摄影机,谈到死亡及失落的秘方。 ——工厂工人讨论着慕贝克及缺少血红色玻璃的文字描述。 ——慕贝克的母亲在他坟前祷告。 ——一个延伸的、纪录片似的推轨镜头通过工厂中的工人。 这些纯记录性的镜头省略了段落间及段落内部各个叙事元素之间的连系,或者说在这部电影中(甚至几乎所有赫尔佐格的电影),叙事本身也成了景观的一部分。而这个大叙事景观中最核心的环节,即那个年轻贵族工厂主,他的所有动机和行为亦是断裂的:这个工厂主为何如此痴迷红宝石制作工艺,他的父亲又是怎么变疯的,以致他为何最终要烧掉整个工厂,都是没有说明的叙事断裂。 故事的发生地点是巴伐利亚森林(也是赫尔佐格多数影片的拍摄地点),发生时间正是德意志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个前工业化的时代里,玻璃工厂本应是一个非常生机勃勃的权力实体,但在影片中却成了一个凝滞状态的群体。而工厂主也不是这个变动时代所应有的雄心勃勃,反而成了所有被催眠人物中最严重的一个,甚至在这个叙事里,工厂主的催眠状态乃是其他所有人的催眠以及最终悲剧的主导原因。工厂主的出场就非常诡异:他不是出现在车间也不是商业谈判桌上,反而是在圣母面前的虔诚祷告:“玻璃有着脆弱的灵魂,纯洁无暇,裂痕是罪恶,罪恶后是一片寂静,阿门!”本应是现代理性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拥有最无所畏惧的能量的企业主,这里却完全是一副中世纪虔信者的样貌。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外表包裹着现代性核心地位、而内里却完全被现代性边缘状态所占据的工厂主形象。随着剧情的演进,这个工厂主疯狂的边缘现代性一点一点的被揭露出来:他为了获得红宝石玻璃的制作方法,挖了慕贝克的坟墓,杀死女仆并提取其鲜血,最终烧掉整个工厂——如果说海斯作为预言家搭起了整部电影的仪式化的舞台背景,那么这个工厂主则是前景中不折不扣的边缘现代形象展示。在核心现代性之中注入极端边缘现代性的灵魂,二者的内在张力与海斯的灵视力一样,是支撑起整部电影的艺术力量的第二根支柱。 影片更吊诡的一点,是影片整体叙事的灵视性与外在的优美自然环境之间的张力。首先必须明确,赫尔佐格与很多彻底摒弃戏剧性叙事的小众导演不同,即便他排斥好莱坞戏剧化的剪辑技术,但他的所有故事片都是采用了戏剧性叙事的(比如他不太喜欢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认为“他是专门给那些法国知识分子拍片儿的”)。但他与主流戏剧性叙事的导演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他们是将影像的全部服务于如何凸显出故事在所有细节上的戏剧性,但他则是利用故事在所有细节上的戏剧性来服务于抽象意义上的“影像全部”。比如这部影片,就完全可以说成是他利用了1950年代流行于德国影坛的“家园电影”叙事类型,来为自己的实验影像服务。 家园电影在德国的地位类似于西部片在美国的地位。它在德国有着由来已久的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即有表现德国乡土风景的影像问世了。1920年代的“登山电影”、二战期间表现“第三帝国的鲜血与土地”的电影、战后表现家园重建题材的电影都是“家园电影”的重要源泉。自1950年代以降,家园电影的代表作包括《绿色石南》、《黑森林女孩》、《重见家园》以及艾德加•莱兹里程碑式的十六小时巨作《家园》等等。这些乡土题材电影有如优美的风景明信片,拥有着非常稳定的票房和口碑。赫尔佐格利用了这一模式,但在该模式的内部开启了杀伤力极强的“造反模式”——包括赫尔佐格的其他作品比如《卡斯帕•豪斯之谜》、《吸血鬼》等,都可以看到家园电影的痕迹,但它们与这些家园电影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如果将这个区别放到主流现代性与边缘现代性这个大主题中来看,那么可以说,家园电影虽然经常表现主人公抛弃都市生活,回归乡村,但这种回归表面是对都市现代性的造反,实际却是针对都市观众的一种精神抚慰。都市的观众汲取抚慰的来源不是乡村,而是这些“表现乡村的影像”——欣赏这些影像乃是一种都市工作后的休息,之后他们将精力十足地投入到接下来的都市工作中,这就是“家园电影”的“治愈”作用。然而赫尔佐格的作品是打着“治愈”的旗号进入,却在最终没有治愈有病的灵魂,反而将这病灵魂彻底杀死了。作为家园的乡村带来的不是和谐状态,而是疯狂和毁灭。在赫尔佐格的世界中,并没有古典式感伤的存在余地,因为这种感伤终归还是要指向情感的积极状态——这正是赫尔佐格要颠覆的东西。可以说他通过貌似家园电影的“诗”,最终却是要将海德格尔的入“思”的“诗”进行最为彻底的贯彻:无论是疯癫狂笑的老父亲,还是沉默对峙的酒馆二人,乃至最终火烧工厂的悲剧,都是在向我们展示一个既不和谐又不亲切的“无蔽”状态,它是非真理的,阴森森的。这也是作为一种创作手段的催眠所欲达到的本质。 疯癫狂笑的老父亲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也是频繁出现在赫尔佐格作品中的一个符号。这个疯子形象与《侏儒流氓》中的释放侏儒的管理员、《陆上行舟》中的胡拉给给、《吸血鬼》中派遣主人公去德古拉的伦菲等形象是一样的,它们在影片中都充当着看透一切现象的“无意义”之本质、嘲笑人们无用的焦虑与奋斗的角色。面对儿子对红宝石玻璃的痴迷,老父亲在嘲笑;面对失败的试制结果,老父亲在嘲笑;面对失火的玻璃厂,老父亲依然在嘲笑。老父亲的发笑也是这场解构现代性的神圣仪式中的一环。另外一个重要的符号就是那一对预言了相互决斗结果的工人。影片开头由海斯对山间桥梁的预言直接切入到这一对人在酒馆中的互相对峙。影片在交代工厂主欲寻找慕贝克红宝石工艺的段落中穿插剪辑了这对人。农舍中两个人虽有一人已死,但仔细看,躺在地上的他们的胸膛都在起伏呼吸——这表明他们的作用完全不是叙事性的,而是演示性的。他们的故事自始至终都是断裂地穿插在影片之中,就压根没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完整段落。这两个人是存在的辩证境遇的一种象征:世界永远是两股力量在决斗中的张力支撑起来的,没有其中一股,另一股也就无法继续存在。结尾抱着尸体跳舞一段即是这个阴森的真理的最直接表现。这种“二而一”的关系更是整部电影的终极张力的象征——此即预言家海斯与贵族工厂主之间的“二而一”的关系。两个工人是显性的“二而一”,其所带来的乃是蕴藏在叙事表层之下的隐形“二而一”的火山般的毁灭性能量。 影片开头海斯已经对这个世界进行了灾难的预言,而后在工厂主祈祷完毕后,工厂主也说:“工厂的倒闭,是不是和碉堡荒废一样,象征着无可避免的改变?”这句话与开头海斯的预言形成了呼应。无论是海斯在预言中所看到的悲观前景,还是工厂主对工厂前景的悲观态度,都表现了两个人内心深处的悲观与孤独是相通的。他们都是狂欢人群中最冷静、看得最透的人,他们在没有见到彼此的时候,都在命运中等待惺惺相惜的那一刻。影片在剪辑上明显表现出这一主题的一段,就是海斯刚回村吃饭的段落:海斯走过森林,消失在树后,然后镜头切换到工厂主在一个相似的构图中,在镜框的同一个位置背对着我们。然后我们看到海斯在吃面包,接着切到工业家以同样的姿势坐在餐桌上以餐巾擦脸。最最明显的一段乃是他们在楼梯上的初次见面,这也是全片在灵魂上的中心: 工厂主听说海斯来了,走到楼梯口,楼梯下的海斯缓缓走上来。海斯在楼梯下时是站在窗户旁边,早上的阳光照耀着他,而工厂主则是在阴暗中的。伴随着海斯走上楼梯,他的影子渐渐变重,最终与工厂主的影子紧紧结合到了一起——这是二人灵魂相通的重要象征。海斯第一次提起“黑熊”对猎人的危害,请求工厂主派人杀死黑熊。到了影片结尾,海斯和工厂主都被关进了监狱(一个是纵火犯,一个则预言了它)。监狱中工厂主第一次对海斯表达了惺惺相惜的感情:“我喜欢你,你有颗玻璃心。”而海斯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回森林中亲手杀死那头存在于灵视世界中的“黑熊”:这一仪式化的猎杀可看做海斯对工厂主的致念。正如前文所述,预言家担负着上帝的使命,他必须是纯粹的,近乎透明的纯粹,他必须要在狂欢的人群中说出人们不理解甚至被人们讨厌的话语,所以他是无法融入任何群体之中的。海斯的这种纯粹性、疏远感与孤独,恰恰是对红宝石玻璃痴迷的工厂主内心的真实状态:站在权力实体中心却充斥着无以名状的边缘感,这种张力将两个孤独者的对峙能量放大到足以毁灭整个村庄的程度。他们的关系正如鲁迅在《野草•复仇》中所言:“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他们俩这样地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赫尔佐格“阴森森”的存在主义信仰戏剧化为《玻璃精灵》的影像叙事。 有人将赫尔佐格的边缘现代性直接冠以“反动的现代主义”的称号,并非没有道理。在赫尔佐格的世界中,无论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都成为其攻击的对象。如果说特里•吉列姆的边缘现代性是通过理性世界所压抑的想象力的释放,为俗世带来“上帝之爱”,那么赫尔佐格则是不屑与“上帝之爱”这一虚伪命题为伍的。再来看海斯和工厂主这两个人,会发现他们惺惺相惜的关系是建立在超越一切俗世利益、在绝对意义上“高高在上”的基础之上。所以吉列姆是不断“向下”,而赫尔佐格则是不断“向上”。这完全是德意志浪漫主义在当代电影艺术中的繁盛。在德意志浪漫主义中,对浪漫性的追求压倒一切,故而他们的边缘现代性的最终落脚点不是“想象力”,而是“意志力”:为了拍摄《侏儒流氓》,与侏儒打赌,最终一屁股坐在仙人掌上;为了拍摄《天谴》,甚至与金斯基互相开枪;为了拍摄《陆上行舟》,不惜牺牲一切代价甚至印第安人的性命来把蒸汽轮船拖过大山;与人打赌吃皮鞋;为了拯救艾斯纳从慕尼黑步行至戛纳;等等。在赫尔佐格的世界里,“边缘现代性”的“边缘”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靠意志力推动的“行动”。面对现代理性的压倒性攻势,我们没有什么想象力的“避难所”可逃,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艺术的武器进行高贵的反击——影片结尾对世界尽头的想象已然是极端超越现实世界的、最高的理念之域了,但即便在这纯粹的理念地,依然还要执拗的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孤独男人,这个孤独者最终吸引了三个同道中人。或许对赫尔佐格而言,没有最高,只有通往无限高处的路上。 “黑格尔的道路是另一条道路,因为黑格尔知道,一种绝对的认识只有当它无论如何都以绝对性为开端时才能存在。” 当一个人拒绝接受理性社会所提供的任何一种逃遁之所,当自我以最赤裸的方式游荡在它所照面的存在者中,这时他虽被理性社会撇到边缘之处,但这也是他嘶叫上帝、实现永恒回归的唯一途径。从这个角度讲,催眠正是通往这种诗性的绝佳方式,正如赫尔佐格对片中一个业余演员的催眠话语: “几个世纪来,你是第一个踏上一座异域小岛的人,岛上植被郁郁葱葱,遍布珍禽。你来到一座高耸的绝壁前,近看才发现整座悬崖都由纯翡翠构成,墙上还有几百年前一名圣僧花毕生精力用锤子和凿子刻上的诗。他用一生时间镌刻的是首只有三行的诗。现在睁开眼睛,你就是第一个看到他的人。你把你所看到的读给我听。”

 4 ) 《玻璃精灵》:海斯的神谕

用东方人的眼睛来看赫尔佐格,我会执妄地以为他就是“德国的盘古”。在赫尔佐格的影像中,似乎总是匿藏着一股开天辟地的气魄,桀骜而癫狂,一如初生巨婴石破天惊般的恸哭。纵观赫尔佐格一系列电影,无论是宗教诉求浓重的[加斯·荷伯之谜]、群体疯狂逐梦的[陆上行舟],抑或那一打打如航海日志般被当作故事片珍视的世界纪行,众所呈现给世人的都是一种神谕般破天荒的昭示。无独有偶,这种昭示,同样也无所保留地彰显于[玻璃精灵]中。一如当初得闻黑塞的《玻璃球》一般,我亦疯狂挚爱这魔幻气质浓重的漂亮译名,[玻璃精灵],就像黑眼巫师的水晶球被丢进滚烫的炉火,欣欣然发出淬毒的光亮。

我以为,赫尔佐格历来最擅于在影像中融入神秘奇诡的歌剧元素,在其饮誉影坛的巅峰力作[陆上行舟]中便可见一斑。而[玻璃精灵]同样开场于冥冥渊野的神祗。影片伊始处的配乐颇具清冽高远的宗教气息,加以空灵昂扬的女声,倏然响彻于水波漫溯的天际,一如洪钟隆隆的天籁之音。继而,赫尔佐格神色凝重,以极致意象化的镜头,展现了喷涌而下的瀑布之景。那一瞬,恍如蓝黑色倾翻于画布,如此波澜壮阔地侵染我的视神经。与此同时,赫尔佐格开始了神谕般的旁白:“我眺望远方,望向世界尽头,在日暮西山之前,末日会来临……在天崩地裂之间,一片新的大地浮现,如同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大陆,浮现水中。”

红宝石玻璃工厂,这是赫尔佐格除筑建歌剧院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工程,如同一个命中注定的承诺。电影中述说“红宝石玻璃是主人的痼疾”,而在我以为,它亦是赫尔佐格的“痼疾”,就像他执着了多年的“陆上行舟”之梦。那一枚枚水晶般的红宝石玻璃,被小心翼翼取出炼炉。在赫尔佐格看来,它们就像一道道先知的神谕,却终将不幸为世人所漠视。由此可见,这“红宝石”或许亦是赫尔佐格的精神自喻。犹记得09年的威尼斯,我们看到了世界影坛宿命的乔迁。赫尔佐格的大师旗帜已然无力掌舵这个时代的走向,凭借[坏中尉]和[儿子你都干了什么]双双入围主竞赛单元,却至终一无所获。人说,这个时代早已不属于大师,想来赫尔佐格也心知肚明。然而,他固有的偏执断然是好莱坞这块欲望福地所难以消融的。正如[玻璃精灵]中所言,“玻璃有着脆弱的灵魂,纯洁无瑕,以裂痕为罪恶,而罪恶后则是一片空空的寂静。”然而,原始的痼疾,最终唯有以孤独的淬火打磨。冶金的淬火,总是那般圣洁而不染尘埃。它们在纯粹的黑暗中,满溢希望的热焰;而沉湎于漫长回忆中的静物,却开始结起细密的蛛丝。于世人而言,开启最真实的记忆终究是一件难事。影片中,村民们总是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巨人:“巨人有石磨般的眼睛,树枝般的手指,巨石般的鼻子。”然而,世上根本没有巨人,一切不过是凭空臆想罢了。及至太阳下山,你就会发现,“你看到的巨人只是侏儒的影子而已”。

影片中同样关涉了战争与和平,以及种族屠戮的深度思考。赫尔佐格以其潜意识中的“恨”,由表及里地剖析了人之怪诞、荒谬行为的本体意志。德国人对于“二战”的敏锐宿罪感亦借此一点点呈现出来,尽管这样的呈现方式略显古怪冷涩。结构中,赫尔佐格采用人为讲述的分段式结构把影片分割成几个部分,或关乎“自然”,或关乎“战争”,或关乎神性的“预言”。而纪录片式的大景别风景,则时不时地穿插于梦呓般琐碎的叙事中,树林,瀑布,沼泽,岛屿,海天相接处微露的晨曦,以及漫天翻滚的流云。想来,这样的叙事手法恰与安哲罗普洛斯的[流浪艺人]异曲同工,同样体现出波澜壮阔的史诗气质。

赫尔佐格曾说,这是一个将死未死的时代,更是一个饥渴的时代。即便整个世界大雨滂沱,而大地却始终一片干涸。在[玻璃精灵]中,赫尔佐格通过海斯的预言,鉴别死者与未死者,以及灵魂不逝者。借村民之口,海斯预言了艾希诺的死亡:“艾希诺,明天是你的末日,海斯说,宿醉的我会枕着你的尸首补眠,海斯预见了未来。”与此同时,海斯预言的坏事都最终变成了现实,他预言玻璃工厂将被烧毁,战火将纷纭四起,世人将互相屠戮。于是,[玻璃精灵]的存在便成了一道符咒般的末世预言。影片中关于“人类死尽”的言论虽极为晦暗,却已然呈现出虚妄无终的末世感。于是,村民们幻想中的“红宝石玻璃王国”最终只沦为一个乌托邦,子虚乌有;一切唯有在梦境中实现,如同库斯图里卡[地下]的结尾。在赫尔佐格的这场玻璃王国梦境里,“人们都在红色的光芒中跳舞;他们的鲜血与生命,都畅饮于玻璃杯中,在一片灿烂的红色中。”遗憾的是,一切都注定无法实现。至终,海斯神谕背后的符码都将莫名难测。所幸,赫尔佐格的苦苦寻思,似乎从来不是为了寻求答案;他更是一个倾注于追梦过程的冒险家。而我们也不曾想到,冥冥之中,赫尔佐格的镜头,竟能如此触近上帝的靴子。这个遁身于德意志的怪才导演又可曾想过,一旦把上帝的鞋子咬破后,就可以更加大胆地啃噬他的脚趾了。

最核心的“岛屿”意象出现于影片结尾。岩石荒岛,位于人类世界的边缘;其中一座岛上,几百年来住着一群被遗忘的人。岛屿,那是赫尔佐格心中最后的诺亚方舟,更是茫茫尘世间最为圣洁的心灵沃土。在360度回旋的长镜头中,我们仿佛看见了千百年来人世沧桑变迁的规律轮转。而对于赫尔佐格来说,拍电影就是在无形中重塑自我内心的新世界,亦是一辈子诉诸于冒险的最佳精神良方。即便影片的落场字幕给理想主义者泼了一盆冷水。字幕如是:他们看见海鸟随行飞向无垠大海,便以为这是希望的象征。

原载于《看电影》“天地街66号”。

 5 ) 宏大而空洞的末世寓言——《玻璃精灵》

赫尔措格 Werner Herzog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15623/


长空无际,一道天瀑横着大半个银幕直泻而下,水天飘渺若一,男主角斜卧在山坡灰绿的草地上,凝神静思。一开场,赫尔措格就用梦幻般的长镜头预示着一个宏大的主题。
  
电影的故事线索是一个陌名小镇的居民,为追逐一份红色玻璃的制造秘方,相互仇杀而陷入狂乱之中,主人公海斯清醒地面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在拍摄过程中,赫尔措格甚至使用精神医师对全体演员施行了催眠术,结合影片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现了人性的贪婪与癫狂,并营造出一种末世的氛围。可惜的是,相对于影片的宏大主题,其叙事显得过于单薄,使得赫尔措格这则末世寓言表述起来空洞乏力。
  
电影的结局,海天苍茫,一位圣者独立悬崖之巅凝视着大海,仿佛眺望着世界的尽头。追随的人越来越多,最终他们扬帆出海,踏上了寻找新世界的旅程。

 短评

“寻找心、炼金术秘诀和红水晶与寻找宇宙界限密不可分,它们是思想的高度集中和真实的深层视角。但是,应该让晶体的火种在整个制作领域传递,使世界不再是一个濒临漩涡的扁平的无定形环境,并展示其自身的无穷的晶体潜力。赫尔佐格在这部影片中创造出电影史上最重要的晶体-影像。”--P117

7分钟前
  • Eco
  • 推荐

后面那位踢椅背的,结束了大骂荷索傻逼,“给我们看90分钟这种东西还不让我骂?”2333

12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赫尔佐格回顾展# 18.03.31 13:30 天山四厅 高度作者化的电影,除却爆炸般的意象符号,反倒是自然主义的影像部分更让人动容。

15分钟前
  • g9421
  • 推荐

首先,赫尔佐格的《玻璃精灵》是用影像吟唱与催眠。其次,在影片中它创造了一个中世纪与神秘主义在场的工业语境。海斯的话语若诺查丹玛斯在影片中处于"音画并立"状态。也是"毁灭"在影片中得以出现的主要介质。或是解构与"持续生成"的产物,在"生成"中,"玻璃"被赋予生命与宗教含义

2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202104补充:关于本片制作幕后可以读一下Every Night the Trees Disappear这本,我做了很多摘录: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7061788/annotation | 该片之于赫尔佐格,如同《婚礼》之于瓦依达@FestivalGrand

23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天瀑长空无际,水天飘渺若一,男主斜卧山坡,草地凝神静思。宝石秘方遗失,精神道德沉沦,荷索镜头催眠,众人皆醉独醒。

2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光線鏡頭都十分漂亮.很喜歡開始跟結尾.開頭對瀑布的拍攝和配樂的運用讓我覺得王家衛在春光乍泄裏面是抄他的.題材很有意思,可惜我覺得敍事太過隱晦,表現力也不夠強烈,當然可能只是我欣賞能力有限.感覺這部片還是他的誇張風格.

28分钟前
  • l.m.
  • 推荐

2018赫尔佐格电影回顾展。赫氏的电影风格在晦涩、怪异的叙事中更显张狂,空灵的自然镜头+梦呓般的预言+集体癔症,仿佛一个末世纪的前兆——巨人即将降临,而红玻璃的秘密无人知晓。

32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It may have seemed like a sign of hope that the birds followed them out into the vastness of the sea.”

33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末世寓言故事,喜欢结尾。虽然也不是完全懂吧,但我觉得挺好看,不闷啊= =

3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诗意与寓意交融。梦境不只是梦境,还是现实,是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先知属于森林。暴力的源头是什么?疯狂之后人会悔恨?被催眠后人人都是诗人。试探人是死是活的那头猫演得好。

35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力荐

喜欢这种能让人舒舒服服,若即若离睡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电影放完,万分清醒,开始回忆入睡感。这种电影真牛!

37分钟前
  • ショボ爺
  • 推荐

不明觉厉,但有种神秘的难以言喻的神性气息,也许现在的摄影技术会让这部片更为出色,仿佛一场漫长的深沉的充满智慧的长诗,像是预言也是永恒的寓言,人的贪婪无厌,浑噩无知,赫尔佐格的一封先知之书

40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静止压抑的舞台化表演,形式化的空洞弱化了叙事张力,使寓言处于悬搁状态。全景的空镜和特写和光影效果迷人

41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观影过程十分痛苦……看得最投入的应该是玻璃厂工匠造玻璃那段。赫尔佐格的神我暂且还悟不到,但给Popol Vuh的膝盖还是必须得乖乖送上的。

45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从德国看到奥地利,根本没看懂它说的什么,也没有显得很厉害的样子。看完一小时弃之。

50分钟前
  • 小易甫
  • 很差

《Herz aus Glas》中,巴伐利亚的风景包裹着关于红色玻璃的传说,更进一步的呼唤着宇宙大漩涡幻觉景致中超越自己,于是大形式的“大”便有着其双重本质,一是风景,二是动作。

54分钟前
  • 阿尔伐
  • 力荐

虽然赫尔佐格是行动派导演,并对电影的思想表达功能嗤之以鼻。但正如他自己对巴伐利亚有着异乎寻常归属感,他作品骨子里真的是地地道道接续着19世纪德国浪漫派传统。冒险气质被包裹在诗意和晦涩的外壳之中。

56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自新德国电影开始 德国导演的影像创作似乎受到布列松的理念极大影响 也可能和目前德国电影创作者很多是学院派师承而来的审美 所以延续感越发强烈//赫尔佐格在这部中不再试图做到“深入浅出”而是将概念的阐述放置于更抽象的画面中//有时 预言不一定是预先发布 而只是对过往历史的复述

60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固定—手持,同一场景切镜前后声音明显的断裂,人造光影,木偶表演,气态叙事,消失的熊——结合,在极小的环境里构架出宏大的宇宙氛围;人类重新得到世界是平面的知识,走向看起来充满希望的未来。不过真正的艺术是没办法总结的,像世界和意义。于是就只能分析手法。电影论的意义在此。这部很深。待重看。5/12:岛,很有维特根斯坦的意味——放弃科学,重拾信仰。

1小时前
  • NVHZ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