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的审判

HD中字版

主演:弗洛朗丝·德莱,Jean-Claude Fourneau,Roger Honorat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2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3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4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5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6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3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4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5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6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7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8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19圣女贞德的审判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圣女贞德的审判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羅伯特.布列松的結構主義代表作,Ms.Florence (《夜行列車》)主演,榮獲嘎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人道精神獎。本片是影史上第4部根據聖女貞德傳奇改編的影片,是布列松繼《越獄者》、《扒手》后,在結構主義及簡約風格的特色上最圓熟的作品,聖女貞德的含冤莫辨,透過導演豐富的電影語言說得十分清楚,布列松一向重視電影的聲音、影響、語言及結構的作用,本片可以説是體現他這個電影意念的重要作品,他說:“儅我製作《聖女貞德的審判》時,我要求我所挑選的女孩一刻也不要想她曾進或可以是貞德,僅此而已。”触不可及(原声版)乡兮为你抛却豪勇七蛟龙4聚焦人生兔儿爷不虚此行2023非凡的公主希瑞第五季厨师杰克冒险记叶问外传:张天志 (幕后花絮记录)五个扑水的少年(2001)逃不出的情人节天剑绝刀 (下)男孩2015惊险之旅(国语版)致亲爱的法官大人千面特务 AKA天使战士味道中国魔警 (粤语版)圣诞传承银河对决逍遥法外第六季青春期3:游戏青春DEAW 13:泰式单口喜剧电子世界争霸战二哥凡尔赛传奇斑马人2:斑马城的反攻请相信缘分吧雷霆卡丁V8聊天记录第一季一首漫歌一起同过窗第三季番外篇23号灯塔爱情不设限第一季明日即今日情妇第一季黑色少年迷失太空1998阙里人家

 长篇影评

 1 ) 思考影片中有关磁噪音的笔记

巴赞曾有专门评论布列松电影中声音与影像的长文,读后仍不能尽兴,电影本身也是探索真理的一种方式,好比小说和诗歌一样,他只是是人类最初始的声音和影像两个最基本的元素,而这两个元素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改变而日益变得粗劣不堪,能够把电影中的影像和声音最好的配调平衡起来可能是所有导演最难做到的。
  
  其实关于声音和影像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音训,语言和文字学上也有着类似同样的问题,小学最好的章门下大弟子黄季刚曾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就有:语言先于文字,夫文字之生,后于语言,声音既具,六书乃成。《声韵略说》又有:声意义具而造形以丧之,然后文字萌生。
  
  布列松电影〈乡村牧师日记〉中的声音和影像确实如巴赞所批评的那样,难以得到一种最好的配调,而导致他最后的电影只是无声,(塔的电影最后走向的也是这么个影像和声音的无声困境)但这对于当下电影界忠实于用影像和声音来写作和探索真理的第一流导演来说则是一个最有深度性的问题。
 
而布列松作为电影上的大师在后期的《审判贞德》已经表达出了这个困境,《审判贞德》中无声中却时常发出磁噪音就是表达了他用声音与影像这个两个元素来探索最源初思想上的困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3ce9901000b42.html

 2 ) 她是神的化身,却被神的信徒审判!

德莱叶的贞德更为神圣化戏剧化,我认为符合他所处的时代对贞德的一种想象,在我看来它是更为强烈的表现主义,代表默片最高艺术成就之一。而布列松的贞德更为立体,更为现代化,更为真实化,或者说与德莱叶的区别在于,德莱叶是选择了“神”化她,而布列松选择了“人”化她,我个人当下来看,觉得布列松的贞德是一部被低估的艺术杰作,它难以从某个方向去解读,因为它具备宏观层面神学与宗教的基础视角,也具备更具象的群体视角与个体微观的精神视角,所以谈起这部电影,我不得不从三重视角来解读(影评舍去后两重,只写第一重,没时间展开,也有点复杂,难以具象去解读,后两重一重是基于布列松的艺术,另一重是基于贞德的人身神魂)。其一,宗教与上帝,上帝与贞德,宗教与贞德,先谈宗教与上帝,其实历史不止一次记录,不同时代、国家宗教中都有举着主的旗帜,行罪恶之事,它们固守宗教利益,将愚民式的群体崇拜作为一种不断维持统治阶级利益的手段,不断树立宗教敌人行杀戮与罪恶之事,宗教从某种程度上是被异化的信仰,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当下的宗教与过去的宗教,它们的构成是同样的复杂并不纯粹,当然,这只是宗教中的一部分坏的体现,我并非因此否定所有宗教的意义,这部作品里头,宗教所充当的,显然是坏的那一部分,这些宗教的权欲阶级带有既定的目的,决定了这是一场结果早已注定的审判。其二,上帝与贞德,从当下的科学时代,我们可能很难去信任贞德与信仰之间紧密的关系,因为它富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但从艺术层面审美而言,我们必须相信贞德确定无疑的与神如此接近,我们得坚信她是圣徒,于是,她的坚持才有意义,她与信仰之间的紧密连接,才因此成立。其三,宗教与贞德,其实是这部作品的两个主体,宗教是被异化的权欲阶级,而贞德是被异化的权欲阶级所树立的宗教敌人,这一场审判,我们可以视为异化的宗教对神的审判,从这种互换的位置,我们去看贞德被审判过程中,信仰的坚定,与所经受的迫害,及其人身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再经由她“女性”的身体却曾掌控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她所所言所行不符合以男性权欲阶级为主的宗教方利益,我们便也如同监狱里头那只不断窥视宗教对贞德迫害的眼睛,去寻找和记录真相。万幸,布列松几乎在还原和精简中塑造了一个非常有血有肉,有信仰被迫害的贞德形象,她具备人的弱点,但又具备信徒的虔诚和牺牲的勇气,她是神的化身,却被神的信徒审判! 影片最令我震撼的一幕,是贞德光着脚走向火刑十字架的那一段,这是一出走向死亡的步伐,我却从赤脚中见到了纯洁与高尚,虔诚及勇气。 它几乎是一部传记电影,哪怕只有审判这一段经历,但对贞德的人物的呈现,我认为是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人物的灵魂,女演员的表演极其出色,列入我的影史百佳表演! 整部作品信息密度之大,我认为解读反而不是重要的,去感受它,跟着贞德一起经受审判,代入她的言行,我相信,你会理解到她的伟大! 影像90分 剧本100分

电影难得的是,立意于审判,而非受难,但在这场迫害中,我们对贞德因坚持信仰而受难确信无疑! 导演95分 表演100分 创新95分 作品分96分 内容系数0.95 影史分91分 从这部作品里,我恍惚看到了皮亚拉风格的形成,这是一部重要的杰作,可能不同于影史所有的人物传记,但它比所有人物传记都有走的更深!

 3 ) 重负与神恩

 庄子曾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好像后来的寓言里还谈了俩个得道的高人,见面论道的时候从不说一句话,而只用眼神交流,说得真是神乎其乎,不过好像偶还没达到那种境界,而且按照偶现在对于庄子的一种可能肤浅的看法来看这样故事,也是不怎么相信的,因为我一直有个很奇怪的观念,认为庄子之学该是孔子之学属于差异的注解。

好了,就谈谈那个《圣女贞德的审判》,这部电影虽然不长,但还是震撼了我,我还是一年多前看的,里面就是讲着贞德被审判最后对她判了火刑。我记得鲁迅在《野草.复仇二》中对于耶稣基督的死,他最终说道:

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然而以色列人连“人之子”都钉杀了。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鲁迅短短的几句话也可以说是我看了贞德的审判的感受,贞德的这部电影一贯还是布列松那种制作严谨,画面肃穆,凝练,整体风格庄严又透着许悲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布列松是想通过贞德的审判来找到基督精神或者罗马天主教精神最起源的本真到底是何??我个人一直认为基督是当时罗马走向衰落中,道德崩溃与黑暗中人人都有罪的这个最大的现实中所走出现的一个完全纯洁的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神,他能成为神的原因就是他在当下以一种最高意义的复仇:将自己的肉体钉在了十字架上而能够使得精神保存和复活!能够在大地上最大程度的挽留住属于西方的天道------希腊诸神和旧约圣经的精神。(这个好像施特牢斯也有这么看,不过我是最近才看到的在一篇文章中)真是因为如此,基督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然后他终于还是鲁迅所所的是一个“人之子”;只是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贞德也是如此,她就那样是自身把自己判了火刑而燃烧了自己的肉体,这是一种平乏时代的基督精神何为!就象是老塔在《乡愁》中多米尼克一方面把自身点燃燃烧自身的肉体,而他所象征的精神则在诗人在一幽蓝的腐败的池澡中艰难的手持蜡烛经过几次的努力才将蜡烛这象征着唯一精神的延续,并最终瘫倒在了一边,而蜡烛那微小的神圣的烛火却保存并继续燃烧了下来!当然塔后来在电影的最后一部《牺牲》中那多米尼克的疯子将那房子全部燃烧了...这就是我所想说的是一种哈姆雷特式的复仇,也是最高意义的复仇,好比海子最后把自己的头颅断在了诸神的山海关,荷尔德林生命的最后阶段借他的剧本《恩陪多克勒之死》和《俄狄甫斯》通过哲人的平静的跳进火山口和戳瞎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肉体的复仇,而使得精神在平乏的时代能够继续。当然这也是鲁迅在野草中所复仇的意义!

当然布列松的电影是整体的,我觉得很难将一个大师的作品随便支解开来分析,他每部作品都是作为生命全部的不能缺更不能随意支解的一部分,之于为什么我会这么看,那可能还得更多的联系他前面对于当时法国天主教所面临的现实,并最后走向了困境与这本身所造成的历史起初的原因。好了,我不很方便上网,随便说了些,不知道有没有说到那电影的一点点,可能还是外行人总隔靴搔痒。

附:《审判贞德》难道不理性?当然,极度理性后面一定是绝对炽热。
---------------------------------------------------------
是这样的,《审判贞德》如果不理性,布列松的电影不理性,那这世界也没有电影够得上理性了!

不过这个好象也还要看各人性情,当年中世纪的一拨子神学家都纷纷争论过对于上帝的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身上也各人也都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还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阿维洛伊主义最高标志理的性与信仰的蹦紧张力,另一种就是托马斯式的理性与信仰的最高结合。之于法国天主教可以说是当时或者整个欧洲所留下的最高贵也最神圣的神学之精神。而且天主教里有个很玄的宗教神权的耶酥会团,这里曾培养和出了近代许多的大哲。只是因为后来路德式的平民精神的宗教改革和下层人所发起的大革命风暴才彻底颠覆了法国天主教的贵族血脉,使得天主教的贵族精神在欧洲走向了衰落,并为后来欧洲走向民主平等的平庸现代社会而扫清了道路

我觉得布列松在《圣女贞德的审判》这电影里或许某个程度上是在寻找着很多导致近代这个平庸社会现状的天主教自身原因,那就是起初天主教自身精神最原初起源为何?基督的真精神为何,而希望找到为天主教在欧洲的未来寻求某种出路。当然这也是他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又来絮叨了这么些。好象你不喜欢宗教的讨论,这个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几年前都是自身一个人迷恋基督神学,后来还是拜做了孔门下虔敬倾听和学习东方圣贤的话语。

坚强到将个人的[重负]全盘剥离,磊落如初生婴儿般去接受[神恩]。我反感讨论宗教的电影,除了瞬间神性,甜美如卡比莉亚的一滴眼泪。-------------看了你这些语句,让我想起了薇依《重负与神恩》的里的一些话,很是欣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3ce99010009ce.html

 4 ) 4

by影展群

@所有人 电影放映完啦,首先我想由衷的对坚持看完这部电影的同学表达我的敬佩之情,因为当年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睡得像婴儿一样香甜,如果你能全神贯注的看完这部电影,我相信你去应对塔可夫斯基、费力尼或者安东尼奥尼拍的那些大闷片也没有太大挑战的难度了。[偷笑][偷笑] 或者即使你没有看完而是看了一半,甚至只是瞄了几个片段,那我相信你一定对贞德的那张脸有着强烈的印象,那张面孔带给我们巨大的力量,但并不是我们所谓的“颜值”的惊艳,而是一种说不清的神圣感和崇高感。这正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价值所在,它起码证明了一件事:电影儿这个东西情感的生成并非一定需要惊心动魄的视觉奇观或者处心积虑的煽情桥段,去除掉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只需直觉就能以影像联通外在观众的情感世界,今天晚上我们可以一起聊聊这部电影中面孔的力量或者神圣感的营造是怎么来的。 这部作品虽然是歌颂贞德的伟大,但它却是一部反英雄主义的电影,德莱叶没有选择把贞德塑造成一个视死如归有着大无畏英雄主义的人物形象(参照某国主旋律的经典战狼士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面对教廷的审判,她的懦弱无助以及在保全性命和成全信仰之间的犹豫徘徊从反向的层面凸显了她最后选择牺牲的伟大。 另外我这次看的时候注意到这部电影中教廷的陪审团看起来特别像西方基督神话中的幽灵:驼背、披风、尖耳朵、猥琐的面容加上奇怪的发型。 其实从文本层面,这个片去塑造贞德的另一个思路就是通过恶去反衬善,里面对众生相的描绘还是很清楚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贞德在被强制剪发孤独无助的时候,反打的镜头是平民在嘻嘻哈哈的看一个小丑表演,这种冷漠麻木何尝不是另一种恶。贞德被烧死后,反而像上帝下了圣谕一样,激发了大家的反抗意识(最后一段的刑场剪辑我觉得真不亚于敖德萨阶梯) 此外,这部电影能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或者疑惑,在这里给大家提三个话题,或者你可以随意聊聊你对这部电影印象深刻的地方。[耶][耶] 1.你如何看待这部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2.这部电影最让你“惊奇”的地方是什么? 3.这部电影的神圣感是从何而来?

这个出演贞德的女演员是导演德莱叶在大街上偶遇的,据说她本人其实就有点精神问题,德莱叶成功的把她脸上的这种非理性冲动的神经质气质转变成了贞德这个人物身上的某种极端纯粹性。还有景别的不同使用,我们知道景别的不同会影响观众对画框中人物的共情,这部电影基本上全是大特写拍贞德,我们距离贞德更近,更容易认同人物,而反打拍教会的时候,都用的是中景或者全景,我们更容易与这些人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特写镜头本身就带有更剧烈的戏剧冲突和表演性很多都是无表演的表演

既是凝视也是“去凝视”,摄影机在拍贞德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静止,在反打教会的时候往往会横移,所以虽然这部电影去除了全景镜头的空间展现,但我们并没有产生方位的迷失感,因为摄影机的焦点即是贞德,我们在与贞德站在一起接受审判

另外一点我这次重看有新的感受就是教会逼迫贞德换下男装一段,较之宗教或民族角度的释义,今时今日它的现代女权意味更为浓重。教会本身就是男权社会体制下的权力象征,逼迫贞德重新穿女性的衣服其实就是一种最直接的性别驯化。还有剃头的特写强烈刺痛我,我视听语言课上也讲过,也是对女性身体的驯化,后来看到《少年的你》,包括疫情时期女护士被剃头的照片,都会想到这场戏

对了。是的里面有提到换女装的问题就是身份认同

在那个中世纪男的都有阉割焦虑。在这里表现的更为明显

提到摄影镜头,这个电影很有意思的是对景深和透视的隐匿,以及所有镜头的白底背景和全景空间的去除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时空凝滞状态,德勒兹有过类似的论述,打破第三维度,让第四维度的时间和第五维度的精神发生感知。

德勒兹曾经谈到他认为对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是传递情感最强大的镜头。因为德勒兹认为情感是一种“表情”而非“行动”,概因为人类的行动充满了偏差、迟滞和错误,只会让情感消耗殆尽;而甄别情感的最好时机是它停留在人的脸部的瞬间——因为五官是接受外在刺激信息的被动感知器官,它们不能单独做出具体实质性的反应行动,但却有做出反应行动的趋势;也因此在接受外在刺激后产生的情感,人脸的反映是最为原始和真实。人一旦开始“行动”,会不自觉的“稀释”情感的力度。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德莱叶基本上只拍贞德的大特写镜头,不需要任何的肢体动作,我们却比以往任时候都能强烈的感受到情感的如泣如诉随着面部表情的变化朝着我们喷涌而出。如果加上贞德手部动作的一些镜头,可能会让我们去猜想贞德的这个动作的“定向含义”是什么,反而夺走我们感受贞德情感的“专注力”。

凝视镜头是打破第四堵墙哦

因为看了观众。观众会感到被冒犯。进而“出戏”了,造成了间离效果

凝视可以和很多东西联系起来,包括女性主义,包括镜像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

凝视确实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加强共情哦,比如说劳拉穆尔维分析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中去展现男性对女性的凝视,观众会对男性的凝视加强认同,进而产生物化女性的无意识认同

很多电影都会呈现一个体精神裂变后对彼此的凝视,不过分析起来有些复杂,我最近看过的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洪尚秀的《小说家的电影》,里面的镜像凝视很巧妙

对,女性主义理论里有凝视,如果广义来说,电影中的人其实都是被凝视的,我们看电影的整个过程,其实都是观众在凝视电影,都是看与被看的关系

 5 ) FIFF22丨DAY8圆桌《圣女贞德的审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主持人 千橡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8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千橡,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布列松导演的《圣女贞德的审判》,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橙黄

2星。在布列松的《圣女贞德的审判》里圣女贞德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画外音和几个视角的选择很有意思。然而,这种极自然原始的表演方式显得一个个角色仿佛念台词的机器,最后的落点依旧为对人性的拷问却少了铿锵有力。

场刊嘉宾 风临

我给的1星,这也是本届最后一部看的。我最明显的感受是有别于《扒手》与《驴子巴萨特》的那种在画框里跟着一起走一起欣赏和期待的感觉,而是一种画框外的凝视或者说像一双双手在抚摸一幅画一样,由此进一步更加极简了。不过,碍于我对圣女贞德这段历史的浅薄理解实在难看出什么内容。

场刊嘉宾 donnie

《圣女贞德的审判》2星。实在没啥触动谢谢。

主持人 千橡

历史上描绘圣女贞德的电影很多。其中1928年德莱叶的《圣女贞德蒙难记》大概是最有名的一个。大家更喜欢哪一个版本的贞德?其他比较有名版本的还有维克多·弗莱明导演、英格丽褒曼主演的1948年的美国版《圣女贞德》、雅克·里维特1999年导演的《圣女贞德:战争篇》和《圣女贞德:监狱篇》、吕克·贝松1999年导演的法国版《圣女贞德》、克里斯丁·杜瓦1999年导演的加拿大版《圣女贞德》,布鲁诺·杜蒙在2017年导演的《童女贞德》和在2019年导演的续集《贞德》。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杜蒙的《童女贞德》,因为好玩,其他的都太苦大仇深了。里维特那版《圣女贞德》还没看。

场刊嘉宾 donnie

在圣女贞德这个题材上,德莱叶拍法真的使人触动。首先贞德的故事是关于关于“信”的故事,德莱叶选择的女主角让我信了贞德的信念。

场刊嘉宾 风临

我正想说来着,我就是这次看才发现德莱叶那部我已经忘了,我对贞德这个形象还有这段历史太真空了。这一版的贞德好像更机械,布列松与其在拍贞德更像是在临摹“历史”本身。这和我印象里德莱叶的那部不太一样。

主持人 千橡

嗯,德莱叶用大量的仰拍贞德,那一版她的眼睛真是迷人。这一版的贞德会更像人,德莱叶版的贞德会更接近神。

场刊嘉宾 橙黄

我感觉这版贞德还是挺感性的,甚至脱离了布列松的人模化理想。

场刊嘉宾 donnie

德莱叶让我相信,布列松让我觉得贞德纯洁。这个选角和景别带来的观感差异很大。

主持人 千橡

电影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文本撑起了整部电影的结构。 简单的正反打,几乎没有的剪辑技巧都在为文本服务。布列松拒绝用声音和文本来服务视觉,他在用文本之间的交流创造新的主题。文本在电影中可以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吗?

场刊嘉宾 donnie

布列松通过文本把圣女贞德的故事变成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故事。

主持人 千橡

镜头语言布列松可以说几乎为0,简单的正反打就只能给观众一个她在和他交谈的概念,但是德莱叶的镜头就华丽很多。简单来说我认为,布列松:文本,德莱叶:画面。

场刊嘉宾 风临

我倒觉得这一部的剪辑和声音反而最出挑,尤其剪辑,看似是最简单的正反打,但是我发现每一次贞德被审判时的背景都有些细微变化。你一句我一句来回剪的时候有一种触摸历史的刺激感。

场刊嘉宾 橙黄

画外音是精髓。

场刊嘉宾 风临

声音上出现了很多刑具的碰撞声,走路和写字翻纸的声音。最后的大火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火焰嘶嘶的声音。

主持人 千橡

抱歉,我把声音算作文本的一部分了,其实应该是文本算作声音的一部分。那我的问题可以paraphrase成电影导论都说电影是视觉的艺术,你觉得一部作品可以让声音为最重要的因素吗?

场刊嘉宾 风临

尽管我对各种方法论都持开放态度,但是我似乎没见过声音成了最重要因素的电影,不知道贾曼的《蓝》是不是。

场刊嘉宾 橙黄

阿巴斯的《希林公主》也算是吧,如果《蓝》算是的话。

主持人 千橡

《圣女贞德的审判》几近冰冷,将感情minimize的对话会增强这种欲加之罪的无理和不近人情。

场刊嘉宾 donnie

我很能理解你的这个问题,布列松的电影好像纯粹的文本,让你感受文本本身的力量。去除任何煽情的可能,去除视觉上的任何奇观。布列松就好像贞德,而观众就是从钥匙里偷窥贞德的人,总想猎奇却在布列松这里遭遇滑铁卢。你的声音包括音乐吗

主持人 千橡

声音从广义来说应该可以包括所有有声音的,但是我其实最想指出的还是文本在声音以及整个电影的重要性。

场刊嘉宾 donnie

不用care书怎么说的按自己理解的来就行。

场刊嘉宾 风临

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和我前面说的对上了,布列松这里给出的文本我觉得带着一种历史隔阂性,我们处在之后的眼光去窥探时必然带上了一种受到感染的凝视,而明明他给出的影像是极其简单的。就在这样一种回望里发生了一种反应。

 6 ) 看不明白

说句实话,不是太明白导演想讨论什么。几乎没有情节,一场又一场的审判对话,却一点不枯燥,需要细心聆听。画面节奏感和细节都控制的非常好。

细查了一下贞德的故事,神迹,着男装,被判火刑,二次审判平反,直到封圣…这部电影是根据第一次宗教审判留下的真实记录拍摄而成,想想,这个题材对于欧洲人来说确实挺值得探讨吧,一个17岁乡村文盲女孩勇敢作战,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助查理七世登基,这一切确如她自己宣称的只是神启吗?留下的真实记录中,并肩战斗的战友们都证明了她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是神启又来自何方?审判中,她的智慧语录比比皆是,常常令审判的主教们们无言以对…

然而,依然触不到导演的思路,他最关心什么呢?他想探讨什么呢?他的困惑在哪里呢?也许是文化上有太多隔膜了,尽管对欧洲历史和天主教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还是如隔靴搔痒,盲人摸象…决定近期把圣女贞德的电影都找来看看,不知道会不会有所帮助

 短评

完全严格基于法庭证词,还原出对贞德的不公正审判。全片几乎都是在一问一答的宗教法庭审问对话里,中景微侧方向的固定机位,演员较少表现出激烈情绪,极简风格做到极致。焚我残躯,熊熊烈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燃烧过后,浓烟遮蔽十字架,屋角飞过两只白鸽,火刑柱上空空荡荡。

5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相较于德莱叶《圣女贞德蒙难记》中大量面部情感堆积以制造强大到夸张的表现力,布列松运用冷峻的镜头语言和毫无感情的问答剥离了贞德的神话色彩,以人的视角审视其引出的宗教问题,这是极简主义的魅力,也是结构主义的文本典范。如果说德莱叶突出了"圣"的部分,那么布列松则聚焦"女"的部分。在其演员特有的木偶化表演中,贞德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悲天悯人的壮烈,只有对自己信仰的坚持,在强权面前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开头与结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都是由脚步特写入场,开头似圣母神圣的背影与伟大的博爱,结尾似耶稣蒙难的步伐与自我牺牲的无私,然而都在振聋发聩的鼓点中化为灰烬。与电影中透过墙眼窥视贞德的眼睛一样,布列松要我们透过宗教虚伪的外衣,看穿信仰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过错,坚定我们的信念。

8分钟前
  • 不朽浩克
  • 力荐

最为布列松的影像,冷酷严峻,压抑绝望,见不得丝毫同情。丧失神性的人类在罪恶下的无助嘴脸最为恐怖,贞德临刑前泪水涌出那一刻,印证了天父存在的意义。

11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机智的对答和激动人心的庭辩支撑起了整部电影。如果把结尾的意义看成一个宗教仪式的完成,之前的一切都只是盛大的准备工作。

12分钟前
  • Nakadai
  • 推荐

结构主义你妹

17分钟前
  • 琧婯
  • 较差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pPh4rfMPw8/

22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20180801上一刷五星:不知第几次看了,确定要给五星。)加一刷:不仅确定五星,还确定布列松比德莱叶更现代,观念高一筹,技术高一筹。贞德的话语,已经不能用“智慧”来赞美了,必须用,“神圣”。 小狗的出现成为了声音环境转变(transform)的契机,如此隐性(subtle)的技巧,膜拜。

26分钟前
  • 复印
  • 力荐

C+ / 结尾的脚步镜头太令人震惊了......

3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Proto-Straubian.最好的布列松之一,不同声音少见地得到了微妙的对立处理.纸笔/锁链/皮靴制造的环境音乃是邪恶刺耳的,而贞德(恰恰不穿鞋)几乎仅有的发声方式即作为引述的言说:十五世纪的文本,天使的话语;纯化了的抽象声音,它许诺,它赠予,呈示神的消息.这话迫切地呼求着本真的听――删减一问一答的间歇,让"正反打"获得了甚至比在西部片中更高的强度(注意贞德与主教从未共享同一画面):抬起目光犹如拔剑出鞘,一个剪辑就是一次交锋.桑塔格认为片中演员无意间受情境感染而偏离了布列松的人模理想,但这实是其最动人之处――"朗读者"再不能在绝对客观之物(历史)面前无动于衷,文本和天候定要在面容上附加它们的印记,正如结尾修士们汗涔涔而泪潸潸,我们却已无法分清那是缘自火焰,烟雾,抑或悲伤.

33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力荐

在我学位答辩时 ,当众羞辱我,不公的审判我,多年恐吓我,人面兽心的导师,你记得,你犯下得罪,会有你不纯血统的儿子女儿所遭受天谴。

37分钟前
  • 江之岚电
  • 力荐

1.相比德莱叶版的夸张强调,更爱布列松的冷静凝练。2.演员的机械表情在这一题材下特别和谐,紧的取镜和封闭式构图契合囚禁主题;3.布列松的女主总是很美,这回又被惊艳到,或是影史最美贞德?4.挚爱监狱墙洞里的窥视与结尾浓烟中的大十字场景;5.贞德奔赴刑场由脚步特写跟移镜头展现,大妙。(9.0/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其实说起来我更喜欢德莱叶的版本,当然布列松的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整个片子都干净有力,没有一点点多余。

44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依然是只通过声音展现外界(公共空间内民众的“烧死她”),没有逼近人物去展现贞德的情感和让观众共鸣,最多就是中近景了,开头她一瞬间的哭,甚至是背侧远拍的。就这几个场景,开庭、牢房,开门关门人来了人走了,问的永远都是那些企图在细节里找茬的话。看起来是这么简单机械,但是就是和学生作业完全不同,到底是为什么最后带去执行火刑,是一路拍的脚的特写,还被恶意的人绊了一跤。宗教里支持她的人,为她在烟雾里高高竖起十字架,十字架在烟雾里迷迷胧胧,乡村牧师日记的结尾也是一个十字架看导演说,就想看现在的女性说出贞德说的话是什么感觉。这就是关键点了吧,也能够明白为什么电影是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呈现的。就这样,这个电影没有局限在那个时代 这个人物 这件事上,也就是超越了时代 人物 事情的特殊性,观众直接在场

48分钟前
  • 古鲁
  • 推荐

大量冷静的客观镜头中,审判中双方的唇枪舌战所归结的核心问题——「上帝感召/恶魔」在当下已经蜕化成另一种一般意义——在面临社会性迫害时,个人究竟是选择抗争还是负罪。正如王小波所言「当所有人指责你是破鞋时,最重要的不去证明自己不是」,无论在任何时代,以「宗教」(或者其他一切伟光正的借口)来逝世审判与找替罪羊都是一种潮流,一种人性黑暗的明证。

52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今晚微醺,影评照例是胡言乱语,小酌着看这部电影,镜头都似乎是虚的了。布导的中上水平,一小时的片长略短,纵使我爱简练。德莱叶也拍过同一题材。这次的女主角不够讨人喜欢,题材也难把握,布列松够有大师风范。电影还是朴素些好,我厌恶那些浮华的片子。底下评论特别喜感,建议参考。

55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2019-6-20重看。人类无法进行的审判;群众的画外音令人惊心。

6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不明白,对这种片子没有能力。如果那个组织有解读的能力,我倒是可以考虑加入。

1小时前
  • 疯木
  • 还行

对于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圣女贞德的故事是一个“传奇”,而布列松摈弃了一切让“传奇”的花哨技巧,那么,这部电影对于我们,真是对牛弹琴了

1小时前
  • 上林苑
  • 还行

演贞德的这个女演员的确没选好,“布列松的贞德是优美的机器人。”(桑塔格语)内心的戏剧冲突在她这里显得很苍白。在线: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pPh4rfMPw8/

1小时前
  • 竹影横阶
  • 推荐

他们不敢动穿男装的贞德,仿佛那是一层神圣的盔甲。蔑视规则的女人令他们兴起又害怕。一旦贞德换上女装,他们便觉得有了玷污她的可能,又可以对她为所欲为了。贞德孤身面对审判者,他们比她更恐慌。失去对上帝箴言的解释权、被一个女人抢走“应得的”名誉、圣光不再垂怜自己而偏偏选择她——男性恐惧大全,厌女源远流长。(这个贞德太美了吧!她的眼睛她的唇awsl😂中世纪直筒罩袍让她不得不碎步小跑去刑场,看得很心疼,还有“我只是怕火不想变成灰”那里,基本上是唯一体现19岁少女心态的地方,其他时候都坚如磐石。影片没有前因后果,时长特别短,但审判故事拍得简洁到位,朴实又至纯。

1小时前
  • Rebel Scum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