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病人

HD中字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贾斯汀·塞洛克斯,乔什·卢卡斯,比尔·萨奇,科洛·塞维尼,瑞茜·威瑟斯彭,萨曼莎·玛西丝,杰瑞德·莱托,威廉·达福,卡拉·西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3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4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5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6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7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8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9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国精神病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极具争议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  帕特里克·贝特曼(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他身份使得调查这一系列罪案的警官从未把他列为嫌疑对象,而另外一名同样嗜血的杀人狂却想作下一件更为血腥的案子,成为真正的杀手之王。贝特曼的双重性格让他终日忙碌。然而罪恶终是无法掩盖,一个冷血的连环杀人案凶手的结局会是怎样呢?贝特曼会被抓住吗?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五部实验者丘比特的时间多米诺3位单身母亲~精彩的人生逆转故事~南岛风云丽人行欢乐时光谋杀案最棒的欧巴桑 中岛春子 2素昧平生的两人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舞台姐妹碟碟相传篮球少年张非常幸运绝杀空手道走钢丝的人校花的超级保镖之消失的村落拯救林荫大道援助鹿枫堂四色日和你好新声女子监狱第六季加州靡情第一季倩女幽魂2:人间道 (粤语版)整点爆破第一季穿越者第一季妖怪大战争奇趣美术馆第二季煤气灯第一季马栏山芒果节·毕业晚会透明家庭第一季我心里的那家伙微观世界门第非左即右歌舞线上少年英雄斯托姆(国语版)轰天俏娇娃醒来offer尽调局娃娃屋叶卡捷琳娜大帝第三季蝙蝠侠:煤气灯下的哥谭关注者爸爸回来了

 长篇影评

 1 ) 鼻毛般的动机,汪洋般的杀意。

最开始我不理解,主角一群人在夜店玩到大半夜,早上Patrick还能起来运动、洗澡、护肤,然后再去上班。才睡几个小时?哪来的精力?
看了一会儿我就懂了。Patrick身居高位是因为这是他爸爸的公司,他每天上午健身美容花很多时间,上班迟到。工作时间看杂志听音乐,每天好几个饭局,坐着浮夸的超长轿车,夜里嗑药嫖娼。剧情简介上说他是名校毕业、赚钱能手,电影里却表现得像个绣花枕头,连金融业的人都站出来说这行绝对不可能这么闲,位子再高也不行。难说那些辉煌的学历和业绩是不是就跟他撕下来的面膜一样,并非他的真实情况。
他上班时候对秘书的着装越权干涉,是典型的职场性别歧视。换了描述现今的美国影视作品,秘书一告一个准,就算暗恋上司也照告不误。结果后来秘书居然真的按照他要求换衣服了,可能80年代职场女性地位确实不高吧。男主到了Harry酒吧(是叫这个?)跟狐朋狗友谈天,还有脸说什么提升妇女权益。
我还注意到一点,片子中的80年代美国上流社会,基本没有黑人、黄种人。全是白人。故事发生不过是30年前,跟现在社会却有如此大的区别。
Patrick健身时候,电视里曾出现几次不同情节,有时候是3p片,有时候是德州电锯杀人狂,暗示也许男主什么坏事都没做,是这些片子让他产生了幻想。
男主角跟自己朋友的未婚妻勾搭,我猜一开始他们没有现在这么堕落和老成,最开始Patrick可能是喜欢她的,他俩还不仅是炮友关系,而是约会偷情关系。她和男主的朋友也许是家族联姻,男主和她是地下情。但是后来他们这个圈子的人生活越来越奢靡,那女人变得大部分时间因为嗑药而神志不清,除了金发之外再无其他魅力,Patrick的性格也越来越扭曲,他们的爱情消失殆尽。最后一次在床边的道别,她看着男主整理衣冠的样子,一反常态的清醒。她明白他们的感情和人性一起消失了。
电影里面设计几个有钱男人攀比名片的情节非常绝。这些人无聊和狭隘到这个地步,拼手表豪车西装女友就算了,连名片输了面子都满脸汗,至于吗?电影就是要让观众奇怪“那几张名片有什么区别”,而且整了半天名片还是互相喊错名字,更凸显他们圈子的不可理喻。不知道贝尔脸上的汗水是开拍前打上去的还是自己流出来的,要是真的演出来的就太精湛了。
名片比输之后Patrick心里不服,杀乞丐解气的一幕完全暴露了他的变态,鼻毛般的动机,汪洋般的杀意。他杀乞丐之前那番突如其来的指责,说是他在骂自己也不为过。“为什么不好好工作”什么的,他自己也没在好好工作。
那个让Patrick妒恨的家伙,我觉得面熟,想来想去是是《梦之安魂曲》的男主角,他也没怎么演过正常人。
两人来到男主角的公寓,看到地上的报纸和罩在家具上的布,我就知道,我最喜欢的QQ表情要出现了。
只是为什么是白布?血弄上去很明显,不好处理,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他难道期望被警察抓住吗。如果这一切是幻想,秘书(是她还是谁,反正是个金发)在干洗店为什么质疑这些白布?还是说真的是蔓越莓汁呢。
男主杀完人之后疯狂的发型和表情,堪称惊悚电影史上的丰碑,在我心中能跟《闪灵》中斧头劈开厕所门、《危情十日》中疯女人举起锤子这两幕并驾齐驱。
有人从“一地血迹前台也不问”这个细节判断出一切都是幻想,我认为不尽然。这一幕是幻想,其他不一定都是。制作方并不想让观众有结论,而是让一切介于虚实之间。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片的原因,我喜欢它更甚于《搏击俱乐部》。
这不,侦探的出现让“幻觉论”又动摇了。侦探是大家熟悉的“绿魔”叔。玩过《超凡双生》的人一定认出来,里面的研究员就是这个演员演的,连续看到他好亲切。
Patrick跟侦探说他27岁时候我小小惊讶了一下,他的褶子数量不太像个30都没到的人,是否为了虚荣谎报年龄?
晚上他找了两个金发小姐。为何执着金发最后也没交代,未婚妻是金发,情人是金发,酒吧里约炮的模特是金发,连秘书也是金发。有一幕我似乎看见他把一束金发揣进口袋了,是以上哪位女士的?个人倾向于是秘书的,他一直没有染指秘书,但其实对她有感情,所以捡起她的头发。
小姐们被男主叫到Paul公寓,不知道为啥像木头人似的,按理说小姐不都应该能说会道么。
然后男主开始放歌,长篇大论的说他喜欢的音乐。两个女人一脸茫然,完全没听进去。他就不能写个乐评发到滚石杂志,出钱让他们刊登吗?非得跟小姐讲?接着他拿出摄像机开始指挥小姐,我才明白,原来Patrick是叫她们来拍MV的。
电影发展到这里,我几乎确信男主角有典型的躁狂症特征:精力充沛,自命不凡,爱说爱笑,又极其容易恼怒,翻脸快,别人一点小冒犯也会让他产生极端愤怒。购物欲和性欲强烈。并极其渴望倾诉,希望别人关注自己、倾听自己,同时又不愿意倾听别人,对别人的事情毫不关心,冷漠自私。
第二次攀比名片之后,我以为Luis要死在厕所了,Luis却用小便完没洗的手抓住了Patrick的手,把Patrick吓跑了。在80年代,同性恋居然治得住精神病,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除了基佬,还有一个被Patrick放过的人就是金发秘书。这位秘书完全符合他的喜好,被他一直摆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就是没有一腿。显然出于某些原因他在犹豫。总算,秘书因为总忘记杯垫以及傻呵呵的说想去他一直订不到位子的餐厅,令Patrick下了狠心。都到了公寓了,她却还是因为清纯和勤奋而逃过一劫,这是男主角最像人的一幕。后来男主崩溃脆弱的时候也是给她打的电话。她看了男主恐怖的日志,可说是全世界唯一懂他的人,却因此绝望流泪——还记得她曾对男主说“你有没有想过让一个人开心”吗?这电影里什么都可能是假的,只有她的爱是真的,她希望能让他开心,看了日志之后明白,男主永远不会开心,无人能救。
除了秘书之外,站街女我个人觉得很无辜,看她这么冷的天,一个顾客也没有,明知道男主不是善茬,却也只好上了车。只是因为说Paul的公寓比Patrick的好就引来杀身之祸。她的死我比较心痛,同时暗下决心不管去谁家做客,一定要记清楚大门在哪。
男主角追杀她出门,光着屁股,浑身是血,拿着电锯,在楼道里狂奔的样子是整部电影的高潮。性感、恐怖、搞笑,电影的全部精髓融为一体。这荒谬的一幕和提款机一幕加起来又开始往“虚”上走了。
原著和导演就是要这样,在天平两侧一边放一个砝码,一切都像是假的,一切又都似乎说得通。
站街女为什么拍谁家门都没人理?也许每家每户都不愿意管闲事,人情就是这么冷漠。
她真的被杀了吗?也许是真的,Patrick曾在党朋面前说像打破那些女人的头,其他人都吓到了。
Paul死后Patrick为什么能肆无忌惮的使用他的公寓而不被任何人撞破?可能Paul也是个孤独人,没人会上门找他。
Paul公寓那些尸体怎么没了?也许是片尾老妇人出于自己的目的给处理掉了。
杀了20-40人怎么可能逍遥法外?也许在资本掌握权利掌握一切的社会,他爸势力就是这么大,没人敢查。再加上人情冷漠,熟人看见Patrick扛着袋子都不问里面是什么,只问袋子的牌子。堪称杀人犯的天堂。
律师为什么不认识男主?可能是律师是在公共场所帮男主掩盖罪行或者撇清关系。
为什么Paul死后又在伦敦被人看见?也许是真的认错人,毕竟电影中出现了多次认错人,华尔街的人都太像了,连名片都像一个妈生的。
那把锃亮斧子映出的Patrick,扭曲的像蒙克的《呐喊》,拿着斧子的Patrick却还是那么英俊,虚实两边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最后的最后,他看着电视,独白说什么我记不清具体了,类似“法律已经阻止不了我了”“无法结束的痛苦”之类的。我不禁咆哮了出来:这种腰缠万贯的痛苦请务必让我也尝尝吧!!!
----------------------------------------------------------
题外话,3个细节:
1,05:19男主撒尿时候看着墙上悲惨世界的海报。
2,13:42干洗店里的大妈用粤语讲:“哎呀,先生,先生我跟你讲”
3,15:52男主打电话,电话里传来一阵狂笑。怎么回事?我以为是个伏笔,结果什么也不是。
4,看别人影评说李奥纳多当初有可能演,幸亏后来没演。小李自带剧透,他演的男主一定是妄想狂,主“虚”派会压倒性胜利。

 2 ) 从个人到社会的神经分裂

我的死党有一天提到这部电影。他说很值得一看。他是一个标准按照这个社会价值观为手册的好学生。他追寻如何上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如果最快的那到工程博士学位,如何拿着一系列乱七八糟的证书去墙街找一份体面又有前途和钱途的工作。 说的这么复杂,简单点说,就是最好能在GS和别人一样年底分红超过了60万美金。

Patrick Bateman,这个从外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上等人,就是他,不,是我们大部分人所追寻的MODEL。Patrick,年轻英俊,不仅如此,他是Wall st的金融精英,他住在Mahattan的高档住宅,他象女人一样珍惜自己的脸面跟身体,他定期锻炼,定期做SPA,甚至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做10分钟的FACIAL,他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有个CONRNELL毕业的未婚妻,一切看起来完美的让人嫉妒。他拥有的一切,不外乎是年轻的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和价值的目标。而当这物质和价值的目标都几乎完美的实现在了27岁的年轻人身上,他的内心却开始了奇特的变化。
他们,一群金融精英或者公子哥们,在一起认真的攀比的是谁可以在DOSIA定的了位置,谁的名片更加的精致。这些莫名的举动,在平常的普通人眼里,简直都是怪癖。当然,Patrick也关心国家大事,他铮铮有词的在聚会里谈到,要消除战争,争取和平,要关心饥荒和贫民,要减少年轻一代的物质欲望。 可是转身而去的黑夜里,他用金钱诱惑无家可归的人们,然后趁着他们对金钱的渴望,愤恨的将他们杀死。他利用自己的身份跟地位用一种变态的手法去讽刺这个社会的价值目标。他知道众人仰慕或者说容易被钱,物质和权利所引诱,他在那些需要扬起头来看他的人面前,知道如何引诱到他们。面对妓女christin,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金钱在路边诱惑她上车,christin起初的犹豫就几乎暗示了被杀的命运。如果说他心里变态是因为不能容忍贫穷,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他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或者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嘲弄。

他杀人迅速而犀利,甚至还有点艺术的味道。每次的血腥的杀人,他都用激烈的类似摇滚来做背景。他阐述到每张专辑的背景和内容。那种若似自言自语的叙述,看似博学高尚的人,却做着人人都鄙视的事情。我愿意认为Patrick有过想控制的意思,他放弃杀害自己的秘书。然而事态越来越缺乏控制。他开始杀害越来越多的无辜的人,模特,老人,看门人,甚至是一直路边的小猫。失控的高潮终于结束在他逃回P&P投资公司的办公室里。他的脸上是泪水,是汗水,扭曲着面孔,用哭腔或者是WHATEVER,打电话给他的律师。他是求解,还是赎罪。无从而知。令人惊诧的是,这一系列的凶杀,本该很容易的得到破案,却迟迟没有。甚至被他坦白过後的律师,都一再的否认。片中还有不少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情节。仿佛这一系列的凶杀都是他的幻想。好吧,如果这只是幻想,那么只有Patrick是精神分裂,但是,如果这都是事实,那么所有人甚至这个社会对Patrick的举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的精神分裂。

这部片子惊悚或者暴力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告诉了一个状态,而这个状态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事实。

故事跟导演上看,不错的作品。最为突出的是Christian Bale的演出。他丰富生动的脸部表情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Patrick失控的心理。

 3 ) 帕特里克的子宫疾病

       取这个名字当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前几天在上课的时候。教授跟我们讲到歇斯底里病。当时感觉很有趣,说歇斯底里病在从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古希腊吧)被认为是子宫在身体里面到处乱窜(佩服这想象力)造成的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喉咙那里像堵了一团东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其实这个描述蛮形象的。挪用到这个片子里来也正好。

       这个片里的帕特里克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个严重失语的人,虽然他没有子宫可以乱窜(笑)。这个帕特里克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导演想说的真正的问题是。在他们那个国度,帕特里克所处的或者更多的社会阶层已经没有办法说话了。可能有的朋友就说了。怎么不能说话了?片子从头到尾他不都在说话么?但是仔细想想,帕特里克说的那些话。有人认真听过么?

       所以我说这个电影其实是关于话语的电影。当然了很多朋友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方法。关于社会压力,关于性等等。其实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什么样的女人做爱不都是关于话语权的斗争么?

       在影片里,帕特里克关于自己的一切描述都被选择性的无视了。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场就是帕和自己的未婚妻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帕对他的未婚妻说:“我疯狂杀人的渴望无法自抑。我就是无法满足,我们得谈谈。”而这个女的在做什么?东张西望,回过头来问一句“我们谈什么?”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旁人问帕的问题和帕本身其实根本无关。所有人都被商品所异化了,所有的人都在自觉地维护他们的那个充满了商品的,歌舞升平的社会。

       帕特里克怕什么?怕的是被人无视,怕和别人一模一样或者是显得比别人差。但是在那个维度的美国,很不幸的是,人人都差不多,就像那一大堆名片一样。良心话,我看着都差不多。都是一堆单向度的人。

       就是在这一群的差不多先生中间。帕特里克怕被别人比下去。怕自己看起来比其他人糟糕。

       帕特里克本身在他的社会群系里是没有话语权的。替他说话的是环绕他身周的商品。名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名片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他的社会身份。每天美容健身塑造出他的外表却没有变法显示出他的本质。保健的技师会夸说:“哇,你皮肤好好。”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把皮肤看成了一种商品。你可以有这样的皮肤。我也想要。这就是商品。正是因为这么多的商品替他发了言,所以他才可以混迹在所谓的雅皮士圈子里。

       但实际上呢?商品说了太多。自我反而无话可说了。从衣食住行乃至于肉体都被商品化的人物能有多少自我?名片不能代表帕特里克。那只是一堆身份头衔。住哪里,吃什么也不能代表帕特里克,肌肉多皮肤白有什么意义?让自己成为一个高级播种机么?

       那么问题出来了。帕特里克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他自己都不明白。说实话,我自己也不会明白我自己是什么的。

       正因为帕特里克急切的想要证明自己。想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想要从喉咙里那个不存在的子宫后面挤出两句话来。所以在电影里他才会不断地向其他人诉说他的罪行。当然,在影片结尾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直露的自我宣告最终会被其他人视作玩笑。还是很好的那种。我想这也是导演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

       说不出话。在权力体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说。自己的男子气概没有得到满足怎么办?于是帕特里克把咸猪手伸向了漂亮妹子们。但是结果如何呢?帕特里克找来一个站街女。还自己给她取了个名字。他妄想这个用金钱买来的肉体(其实他想要的是心)是属于自己的。或者换句话说。这个站街女,他希望她是他理想中的那个女人,是他欲望中的那个女人,那个object a 。

       这当然是一种妄想。object a是不可能真正找到的。你以为找到的是自己的生命之火欲望之光,现实上也就一个应召女郎。你也许觉得对方很特别,但天知道对方会不会觉得你还不如一根电动按摩棒。从床戏场景里就看出来了,在和她做爱时这个女人的表情是冷漠夹杂着一种鄙视。

       于是我们可怜的小帕在两性的战场上也光荣败北。当然,这其实不能怪他。这是他找错了对象。或者说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男人理想中的那种女性是不存在的(本人男)。

       所以。在性的话语权的争夺上,好吧,不能算彻底的失败。但他也的的确确的是被无视了。

       至于他在杀人。在做爱的时候还要录像。或者还要不停地说话。究其本质是一种被他者凝视的渴望。希望自己被关注。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变态杀人狂的书。里面就说到。其实有一部分杀人狂就有这种心理需求。既然常规的话语得不到关注。他们就用血肉和死亡来发声。当然,我并没有为杀人狂开脱的意思。他们更不是自由民主的斗士。他们只是一群该死的病人而已。

       关于失语症。影片里也有提到。帕和他的朋友在一起high之前。旁边有个莫明的声音再说:“失语症?那是病毒引起的?”这是导演很直白的提示。至于更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之后影片里二次取钱杀人之后了。帕走在路上捂着喉咙。暗示着帕那个不存在的子宫的作祟。
男子气质受到的挫折。社会话语权力中的失语最终造就了这样一个疯狂地变态。

       与此同时,扩大开来看。社会同时也受到着这个子宫的折磨。帕杀了保尔之后。拖着睡袋里的尸体走出公寓。一路的血印子。保安居然没看见。朋友看到他。也是问一句:“哇,睡袋不错,哪里买的?”喜欢着帕的那个好基友本来可以和帕快乐的在一起。因为说真的。这个基佬是一个很合格的娘娘腔吹嘘者(请原谅我的用词,不吐不快)。但是到了那一句话让他失去了他的帕特里克。就是那一句:“我记得那天晚上的你,你戴了一条红色条纹格的华伦天奴领带。”

       帕身边的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失语症就是无视。因为这种对不正常的东西就像看不到一样的态度。所以才有了后来帕再去保尔公寓故地重游时候那个房东老太的暧昧态度。是的。不用争了。这些杀人案都是真的。只不过整个社会把这些东西选择性遗忘掉了(就像河蟹,我在作死不用理我)。帕特里克翻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整个万恶的米帝至少算半个帮凶。

       好了,作死到此基本结束。没查错别字,也没好好再次梳理可能显得有些没头没尾。初次发文。中间有很多想法并不成熟。依托的理论依据也很狭隘。各位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唯愿要喷的筒子怜惜一点新人,轻喷。

 4 ) Black Metal Loves American Psychos

和看Vannila Sky一样,本来以为是个情节很普通的好莱坞商业片,就冲着Bale和Leto看看,没想到到最后突然峰回路转,来了个令人措手不及甚至有点莫名其妙的结尾。其实题材还是不错的,原作应该也很棒,只是导演在表现上还欠点火候,最终拍出来有点不伦不类,要是让Lynch来拍肯定好的多,何况片中还有他的御用演员Justin Theroux。另外Bale同学在这部戏里的表演真不错,日后终于从Bateman修成了Batman。

到底Bateman杀没杀人片中没有给出明确答复,网上看到这么一段理解挺有意思:

临近结尾时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却发现已被装饰一新,且原先存放着的遗体残骸也神秘失踪了。一位老妇人(似乎可以理解为Paul的家人)的反应让人心存疑惑:她发现Bateman之后神秘而略显心慌地让他赶快离去,不要给他们带来麻烦。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凶杀的确是虚幻的,Paul Allen确实失踪了或去伦敦了,装饰一新的住所与消失的残骸正好说明凶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象中的。但那位老妇人的奇怪举动却一直无法说通。

或许这一切应该是这样理解的:Paul的确被Bateman杀害了,其他凶杀案也的确发生过。以为Paul失踪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后整理他的房间时看到了如此多的尸体残骸,第一反应就是Paul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后将尸体藏匿于自己房间内(这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特别交代了Bateman将Paul的尸体转移到了别处),然后自己以“失踪”的方法想逃脱法律的制裁。作为家人,他们不想把设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为告知警方易惹上麻烦,让他们的Paul成为嫌疑犯,于是就秘密将公寓装饰一新并对外一致保密。Bateman来访时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尸体的房间,老妇人显然以为Bateman可能知道Paul谋杀的事实,便以警告与劝导的口吻让其离开并只当没来过。

我自己是倾向于虚幻派的,他的YY在本子里用笔表现了出来,这样也更对应了片名里的Psycho,我甚至觉得这部戏真实的部分只是从头到尾一帮中产阶级空虚男人在一个又一个餐厅里扯淡订位,一切就像餐厅本身一样井然有序,最近这类片子看多了说..

其实我是想要说,继上次在落水狗里听到了Nargaroth的采样后,American Psycho看到最后又听到了一段熟悉的独白,Shining在05年的专辑IV - The Errie Cold的最后一首歌Claws Of Perdition的结尾处采样了Bale这段独白,难怪我想这帮瑞典人怎么英语说的这么标准。

另,这张海报上的Bale真像Mahone

PS:这电影在黑金属界还真有影响力,他们的美国老乡Krieg在04年还专门发表了一张名位Patrick Bateman的EP,这是一张即兴创作的唱片,唱片的内页写着,这张概念唱片的录制之前没有任何排练和具体的创作,也没有歌名,只用I,II,III ,IV,V标明,中间穿插了一些电影里的对白,不知道Shining此举是不是受到了Krieg的影响。

 5 ) 除了一幕戏

除了一幕戏,这部电影仿佛就说通了。

从原版小说1991年出版开始,围绕American Psycho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当这部曾被论为unfilmable的作品于2000年被最终搬上银幕之后,有关它的争论仍未停息。除了有关作品主旨与表现手法的种种议论之外,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读者和观众,那就是作品中表现的种种凶杀案究竟是主人公Patrick Bateman真实犯下的,还是幻想出来的?

单单就影片作为讨论对象,这部影片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答案。真实派主张Bateman的确犯下了数宗杀人案,包括谋杀Paul Allen。作品实质上除了对于Bateman的变态性格与行为进行直接且细节化的呈现之外,同时也讽刺了在当今物质奢靡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世俗而疏远的关系。片中人物经常互相叫错姓名,甚至在结尾处当Bateman向其律师坦白犯罪经历时也被律师误认为是Davis。按此推理,律师声称其在伦敦与Paul Allen共进午餐也极有可能是又一次“误认”事件的上演:在浮夸年代,姓名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早已脱离,人际关系也慢慢地趋向于表面化与程式化。Bateman身为投行金领一族,坦供罪行却无人相信,这不能不说是对于现实的一次黑色幽默式的嘲讽。
然而似乎虚幻派一边的理由更多:Bateman所有的犯罪均是在其与被害人之间封闭进行的,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案件的真实性,更何况Bateman曾多次暗示或坦诚他犯下命案但无人采信(即使最后一场的警方追逐,除了最终被杀害的警察与门卫等人之外也并无其他旁观者);另外更为直接的一个理由是,其犯罪的证据会神秘消失(如被害人所遗留的血迹等等,一般人无法完全清除得不留痕迹可Bateman似乎做到了,否则许多案件不会以失踪罪来进行调查)。

虚幻派占了上风,但除了影片中的一幕戏,剧情的确也说通了。正是这一场戏的存在,让凶杀在真实与虚幻间游离不定,不曾确凿。
临近结尾时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却发现已被装饰一新,且原先存放着的遗体残骸也神秘失踪了。一位老妇人(似乎可以理解为Paul的家人)的反应让人心存疑惑:她发现Bateman之后神秘而略显心慌地让他赶快离去,不要给他们带来麻烦。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凶杀的确是虚幻的,Paul Allen确实失踪了或去伦敦了,装饰一新的住所与消失的残骸正好说明凶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象中的。但那位老妇人的奇怪举动却一直无法说通。
或许这一切应该是这样理解的:Paul的确被Bateman杀害了,其他凶杀案也的确发生过。以为Paul失踪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后整理他的房间时看到了如此多的尸体残骸,第一反应就是Paul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后将尸体藏匿于自己房间内(这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特别交代了Bateman将Paul的尸体转移到了别处),然后自己以“失踪”的方法想逃脱法律的制裁。作为家人,他们不想把设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为告知警方易惹上麻烦,让他们的Paul成为嫌疑犯,于是就秘密将公寓装饰一新并对外一致保密。Bateman来访时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尸体的房间,老妇人显然以为Bateman可能知道Paul谋杀的事实,便以警告与劝导的口吻让其离开并只当没来过。
这就是个人的理解:电影中这一幕戏的意图似乎就是为了说明凶杀案的确存在过。虚幻派似乎把前因后果都说通了,唯独除去这一场戏。但真实派存在的漏洞也很多。整场电影最终在一种不确定的结尾中落下帷幕。

DVD彩蛋中有两位编剧的一段争论:他们一个认为案件真实存在,一个认为凶杀是构想出来的。最终在影片中我们也就看到了他们互相争论不下而妥协的产物:两种说法均有道理,却又都说不通。影片最后一个镜头Bateman背后的那扇门上写着这样一句告示:"THIS IS NOT AN EXIT",这也是原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它似乎隐晦地告诉我们:单纯地讨论凶杀是真是假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出路,因为连作者与编剧本人也不曾知道答案。
其实,这部影片的主旨也绝非讨论凶杀案的真实性。这种混沌或许帮助我们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上去。

 6 ) BIG BIG BIG BIG BIG MACHINE

在老布什当总统的时候,纽约城里的27岁华尔街中游小鱼就已经开始住上花园别墅,用上顶级橱柜,并遭受不同程度抑郁症折磨了。这让中国人觉得就连装病态都会赶不上资本主义的步伐。而事实上就是这样的,不过这都属于流行文化的边缘概念了,和今天想说的事儿根本不沾边。 去了一个hou大公司有一件事儿是我一直想跟别人说的,跟很多不同的人说了很多次,因为我想知道不同的人关于这件事儿的反应,事实上,绝大部分人根本就没反应,另一个新话题从头开始。 部门里面经常会有一些人消失掉,你总要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才知道他们已经辞职,或许是决定歇了,或许是另谋高就。但对他们的去向你最好不要问,如果问了,就成了异端,打破了一些默认的规则。可那些人就凭空消失了,跟他一起合作的其他人工作也自行调整,没有任何波澜。如果那些人没有另谋高就,而是死在了这个空气肮脏城市中某个门牌号清晰的公寓里面身首异处,这就是American Psycho的故事了。 当探长第一次在办公室里面询问PA的时候,PA很投入的描述了一个人凭空消失掉的感觉“the city opens up and swallow it”。无疑这是他在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感觉,如果没有那张完美的脸,这句话足以算是一种求助。这个城市吞掉了一个人,但只有你一个小小的探长四处打听,没有证据,更没有人相信那个人真的已经死了。 而整个故事都是这样,根本就找不到控辩双方。歇斯底里,毫无缘由的状态下,一切事情居然都按照摸不到的规律稳步前进。PA被逼疯的缘由之一,就是所有人的共同奋进下奏响的欢乐颂。 夸张的地方是他肆无忌惮的杀人场面,没有紧密部署,没有谨小慎微,脑子一热就怕别人找不到证据把自己推向电椅。但仍旧没有人找他大麻烦,一把小枪也能将警车轰上天。如果有人来指责他,如果有人佯装目击证人,这都能让他的心理找到一丝慰藉,证明这个城市里面还有人,可就像那个没能逃走的女孩敲遍整栋大楼没人应门一样,真的没有人能救她,更没有人能拦下凶手,因为根本就没有人。 荒诞的结局很应景,房地产商显然比杀人凶手更黑心。中介老女人跟PA说,我根本就没在纽约时报上等过消息,你最好赶紧离开,别给自己找麻烦,永远都不要回来。 而这个时候,不能得到惩罚最终将PA彻底打败了。

对于我同事的离职我可以给出另一个解释,就是离职的人职位比我高,我们之间没有业务相交,因此没有人有义务跟我汇报,并且,他不是公司的高层,没有必要因为离职而给整个公司发邮件,里面写满了自己对于公司的眷恋和美好憧憬,因此,种种原因决定我将与此消息无缘。这是符合逻辑的,无数符合逻辑的理由支撑着bus men或是subway men一天天的继续下去。“哦,我就快有孩子了,那将是一个好莱坞的美好结局故事,《玛丽和我》将支撑我继续生活下去,谁会去看American Psycho 呢。” 但我永远坚信这是比卡内基更适合人类学习的东西,我说的是American Psycho ,当然,我也将他们简化为一种简单的逻辑一边时时运用在真实生活之中。 你必须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不能因为受到伤害而立马改变,轻易的心理失衡要认真对待,因为那将是你向“不情愿”妥协的开始。有没有想过成年人比儿童的同质化要迅猛?因为这个城市所给你过度的生存能力已经将你推到了生活之外,简单的说,过别人的日子真的没有任何意义,还是醒醒吧。 最后一点是最近在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我。 说实话,其实我说不好,只不过是没有过于着急的弄明白这个问题,或者说有一份比较高的公积金让我相信今后或许会有用,这是实话。至于发展,至于什么前途,这都是太飘的话,就像是在一个皮包公司里面被许诺等公司上市之后你可以拿到期权年年分红,不用工作就能理所应当的花别人的钱度日,这样的话,听了之后不恶心就已经不错了,如果认真那真是白活了。 而我的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安心的被选择。可能有很多人相信自我奋斗实现价值,但我不信,无数独立个体放在一个共同环境下完成“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愿望,说出来鬼都不信。我做我可以做的,实现我可以实现的,让莫名其妙的是非对错都留给那些愿意将自己扔进量子物理的人们,也许他们会在一腔鸡血的支持下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还有一个再实在不过的原因,明天的薪水对我来说真的tmd很重要。但我愿意被最后扔出去,看看那时一切究竟是什么样子。 那些已经有了鸡血的人们 我祝他们健康。

 短评

贝尔!贝尔!贝尔的极致表演!

9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名片上的名字不重要 重要的是名片的质地与设计 那些命案事实是还是臆想也不重要 那些人根本没活过

11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三星半。this confession has meant nothing,最后的这句对白,不知道做了多少影视剧的题旨。这部电影很直白,架在了一个精致的当代社会的背景下,贝尔的表演自由开放,引领全片,类似于《小丑》,很难有别的演员跑出来,成为了主角的表演秀。影片的本身的逻辑,也十分简单,技术层面一直做减法,摄影、陈设、配乐这些都是,所以它十分的让人好接受,看上去结构比“电影”要简单,更像是“画作”,讲究的是冲击力,说回《小丑》也是同样的电影,病态的主角玩弄世界,那个电影还需要常规得交代来龙去脉,背景前史,这部电影则简单得不需要,只需要在对白和动作中说出自己的欲望,且是当代的最基本的人人都有的欲望,这同样也是一种高级。

12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出乎意料,竟然这么喜感,贝尔真有喜剧天分

13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第一次观看或许只是为了贝尔那癫狂的表演,但重看则更专注其核心:贝特曼即资本主义,喋喋不休地讲述着每天起床后个人护理步骤和化妆品的特性,在谋杀或暴虐性行为前夸夸其谈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与副总裁同僚们比较着名片的印刷和字体,一种彻底沉湎于消费主义的迷失,而将人际间的交流彻底物化,情感与欲望在拜金的环境中扭曲,影片以众人在俱乐部观看里根关于伊朗门的演说结束,黑得很呐。

1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主角让人想起另一本传记电影里的半阴阳的同名角色。DP感觉也挺适合这个角色的,前半部分。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剧情会这么走:一个未觉醒的同性恋杀人犯不小心错杀了自己潜意识中的爱人,然后知觉后发癫似的狂杀女人。因此这不只是个压抑的社会关系导致的错乱杀人事件。2000年,那时候双子塔还没倒。

1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反感蝙蝠侠的都来看这部吧,因为这部他演的实在太好了,汗

20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蝙蝠侠克里斯蒂安 贝尔主演。这是一个金领文艺杀人魔,在华尔街工作,住豪宅,开名车,出入高级餐馆,能对流行摇滚乐队如数家珍。导演的拍法也十分意识流,没有血腥的杀戮和赤裸的性爱,影片整体显得支离破碎,莫名其妙,不知所谓。主题是在控诉杀人魔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杀人魔的社会。

25分钟前
  • m89
  • 较差

有钱人的品味,印名片比字体。有钱人的爱好,穿雨衣劈同事。有钱人的兴趣,聊音乐拍3P。 有钱人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有钱人的快乐你想像不到,有钱人长相英俊又差不多,有钱人坐进欲望号快车夜行大都会,漫无目的,杀人为乐

2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其实是美国梦的精神病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切都是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甚至到了反复强调名片印法和能否订到高级酒店位置的地步..人们也就在这样的虚荣和无谓中发了疯..拜金社会的沉沦总是需要一种解脱方式,就像在每日的精心男士保养中嗅到鲜血气味一般,是一出无药可医的悲剧.

3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前半段的烘托实在是太好玩了,活脱脱一个极品中产阶级啊

32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C+】女导演为电影带来了别样的浮华气质,对上流社会奢靡的灯红酒绿展现很好。但另一方面,对凶杀,男主角的心理讨论都非常薄弱,仅仅是在不断重复动作和堆砌细节来对比,最后电影也只能成为一部高配小时代。(比名片那里,真的非常郭敬明)

33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其实我更倾向虚幻论,电影的英文名字是psycho而不是killer或其它,暗示了他是个在重压之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嗑药磕多了导致的,然后片中很多细节也揭示这一切原本是他画中的臆想世界,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作者意图很明显,是在讽刺这个极具腐蚀性的社会,贝尔的演技没治了!

3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要说我有什么喜欢的类型的话这部就是:冷笑话,衣冠禽兽,杀杀杀。有点社会批判就更好了不过这不是必须的。这片有种难以形容的加拿大味道,好似美国人的pod people。对bale从此路人转粉。

38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我喜欢名片桥段..

41分钟前
  • conythebunny*
  • 还行

贝尔的演技我就不说啥了,让他演精神病院的院长都可以。影片对美国中层阶级第二代年轻人的物质化表达了批判,虚荣及利益至上的心理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极端的表现。发现贝尔很喜欢挑这种极端的人物去演,本身也是怪咖一个。@mywiz

46分钟前
  • Q不Q
  • 还行

做完bateman做batman,片首還要說:I'm not there. 呀,還有牆上的robert longo。

47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牛掰的精分。3P那里太2B了笑死奶奶我了。。。JL是什么物种,尼玛长生不老啊!

52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个体的变态源自于社会的病态。

56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精彩。batman确实是个理想中的好基友,难怪要翻译成美色杀人狂。。。但是fuck,我真的看不出那几张名片到底有什么不同,在华尔街混的大亨们真的都是这德行?

57分钟前
  • 张熊熊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