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在燃烧

HD

主演:Brooke Xtravaganza,André Christian,Dorian Corey,Paris Duprée,Pepper LaBeija,Junior LaBeija,Willi Ninja,Sandy Ninja,Kim Pendavis,Freddie Pendavis,Sol Pendavis,Avis Pendavis,Octavia St. Laurent,Stevie Saint Laurent,Anji Xtravaganza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1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2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3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4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5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6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13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14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15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16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17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18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19巴黎在燃烧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巴黎在燃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89年,在纽约,电影人珍妮•利文斯顿以一部《巴黎在燃烧》记录了地下舞场的奢糜场景。影片是一部夜店时尚大片,也是对那些因勇于追求自我而被逐出家门的同性恋、跨性别者的一份家一般的慰藉。虽然笼罩在艾滋病与偏见的重重阴影之下,《巴黎在燃烧》依旧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炫魅与激情,梦想与渴望的盛宴。它更是引领着迷失的人们不屈畏惧而继续前行、不屈审视而继续闪耀、不屈于世俗而勇做自我。笨鸟破胆三次冈特家族:伏地魔起源微微一笑很倾城2016乐坛毒舌嗡嗡鸡 第三季美国众神 第三季法律与秩序(英版)第五季坐庄2:操盘手闺蜜离婚指南第五季爱与诚(粤语)马兰飞人奇迹2022尸城 屍城永生战士地狱公使澡堂也疯狂体热红尘1953霍利·霍比第一季花之谷摩登家庭第六季三毛流浪记2006扯蛋圣诞史史酷比与超狗小氪:英雄冒险樱桃2012波浪预报再次我的人生极北之战我们的青春岁月人为释放六道的恶女们2012世界末日绣村刀之厨神愚人节2015满堂爹娘爱莉安娜·格兰德:嗨,我爱你归来2014半个女友毒警追踪力争上流 天堂丛林生死斗常在你左右(国语版)请讲普通话 第三季伏魔罗汉父母的婚事梦幻奇石

 长篇影评

 1 ) 直人的匆匆一瞥

2019年才看到这部片子,停留在历史里的唏嘘感慨继续在作祟着。人们对滥交感染艾滋死亡的恐惧瞬间就会转变成一种冒险的刺激。

跨性别女性与变装皇后的身份混淆在一起,出柜同性恋身份还会被父母赶出家门,那里是80年代末的纽约。

不喜欢摄影师刻意用镜头展现ta们的女性气质,比如说话是手的动作,太明显暴露出来是一个直人在摄像了,一股子大惊小怪的镜头语言。

拍跨性别女性用群像的方式,只会是浅尝辄止。

 2 ) 男性特征下的女性气质

girl you gotta have this gay energy

喜歡Pepper說那段话的状态whats good about being a women? Thanks to that I am smart. 男性氣質下偶然閃動的女性特質太迷人 每個人都太美了

就很喜歡看紀錄片 這部拍的尤其好 裡面的人都太鮮活了 不演 或者說演的特別好 特別ta們自己

鮮活得讓你有時候心臟疼 這是真實的minority的生活 你看到一個不屬於你的 你可能不會接觸的世界

Dance, music, food, they are all the celebration of life. If it’s all about life and living, then what’s the shame of it? Sometimes tragedy happened, but they lived their best life and they lived what they want to be, so don’t stop the music.

ball room這個表演真的處處充滿諷刺 一個比賽環節叫作mansact. queer men說自己時刻在觀察直男 how they act how they dress 所以自己才能假裝身份融入主流社會 我們總是說穿你想穿的做你想做的 其實現實社會還沒有進化到給每個人在每個地方說出這句話的權利

有時候對我bi的身份感覺很有趣好奇 一方面在「媚男」試圖拿捏父權制社會的審美機制,一方面又有一颗强烈與父權主義對著幹的心 但在观察queer women life发现其實一些queer女性也不知不覺將自己代入男性視角审视女性 你很難想像一個除去父權制以外的審美 好像就會回到那個問題

How to give a blow job in the age of metoo?

我覺得最簡單的回答還是do it only if u want to. 在私人生活裡不必要時刻帶著宏觀世界裡的價值觀保持警惕 拒絕把自己變成被任何形式綁架的奴隸

之前有拍攝要我幫忙找很紐約的女孩 我找到的拍攝方都很滿意

我在思考我到底是以什麼標準判斷很紐約長相的女孩

我想象中的紐約女孩確實是更大膽 很少浸泡在男性凝視下的長相

 3 ) 一点想法

上学期hiphop culture课上看的,印象非常深刻。昨天吃饭的时候听podcast讲到最近很火的街舞节目,包括这街和美国新做的lengendary。近几年街舞的风靡和大众化确实让人吃惊,节目里吐槽lengendary将 underground ballroom culture通过娱乐的形式展现出来,实在与原本的houses相差太远。于是随即想起这部纪录片,记录了90年代纽约地下ballroom community的诞生和发展。当时的非裔、拉丁裔等少数族裔性少数群体为了在生存举步维艰的社会寻找慰藉和归宿创办了houses和变装舞会,也就久而久之诞生了ballroom community、包括vouging舞种。这些queer们会穿上海军军装、或者打扮成时尚杂志封面的摩登女郎在拥挤嘈杂的地下舞厅走秀。好像上一秒还在思考下一顿的温饱,下一秒老娘换上崭新的衣服就是舞台上最亮眼的模特、可以尽情地享受关注的鲜花、掌声和尖叫。ballroom is a shelter for those marginal figures to live in their fantasies.

里面最让我难受的是一个变性女生叫venus xtranvaganza(不知道拼的对不对😂)。她在片子里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能做一个spoiled white girl,然后可以穿上婚纱在教堂里结婚,和自己的丈夫住在一个suburb的大house里。但是fantasy毕竟是fantasy,她最后是死于谋杀,尸体四天后才发现。甚至到现在,每年都有很多的trans gender ballroom dancer被杀,所以说每次看到一些选秀节目把voguing、houses和ballroom搬上大屏幕时候的光鲜亮丽我都会比较迷惑。当然也不是不喜欢,毕竟作为一个街舞爱好者,我可是连着追了两季的这街。但是我就不知道这些九十年代最早期的voguing舞者们,也就是这些创造voguing的前辈,看了这种节目,会是什么想法。

都说他们经历的苦难诞生了艺术,但这种艺术成为一种可以live in the fantasy的寄托的渠道在我看来真的蛮可悲的。在节目里还说到人们常说没走过ballroom就不配教voguing,因为voguing有些经典动作,比如手抚摸过没有喉结的颈部,都是代表了那个性少数群体的自我表达,而现今这些街舞形式被如此大众化地表达,也不知道这其中的含义和故事能不能也被大众了解到。

小时候在舞蹈团,总是觉得舞蹈一定是美的,而跳舞的人一定是天鹅颈、纤腰细跨走路直直的。接触了街舞才发现街舞的要点就是需要放下偶像包袱、去掉我们所谓的“美”,而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最真实、最发泄、最热烈的自我表达。所以我有时候不喜欢看kpop就是觉得kpop约束太多(当然只是个人爱好没有否定kpop),太过死板,不是我理解的街舞。而不论是hiphop和breaking的狂放、waacking的性感、vouging的奔放妖艳,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些需要去了解的故事。艺术创作不易。

思路有点乱,这几天midterm特别忙,所以有想法随时记下了。这部殿堂级纪录片是相当推荐。

 4 ) 边缘与模仿

在2020年底看到了今年最佳的纪录片。 有一些很有趣的片段,例如house mother很清楚地说出大家来找他寻求的是在自己破碎家庭中得不到的爱,他一定程度上扮演年轻人们的父母。他们一直明白缺失什么,从亲人的认可到主流社会的地位,他们也不否认对男性、女性、白人高管的模仿是一种fantasy: They want to be like that. 变装独树一帜的gay culture来源于这种模仿——尽管他们试图毫无破绽地扮演这些角色。 另外还能理解为什么牙尖嘴利也会成为gay character中的一部分,是因为reading的传统,它同样带有表演性质,当一个人说出了妙句或很mean的句子时会得到周围人的欢呼。 联想到一些舞者对waacking的理解,说技巧在舞蹈中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始终认为舞蹈是表演,是呈现给观众欣赏的,我想这也与waacking和vuguing的同性恋起源有关。

Being a gay in NY in 1970s must be difficult and cruel, but it must be legendary.

 5 ) 割裂并破碎

上野千鹤子说gay大多是厌女的,我看是实然的。变装人妖的服化模仿的只是他们刻板印象中的女性,让我这个普女尴尬,他们时常有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放在当代网络语境就是雌竞入骨的那批人,游离于时代,孤高孤独又弱小,迷茫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宿,只能拿声色犬马当作精神宣泄的出口。他们于女性也只是一个审视着的他者。毕竟里面老gay也不愿做变性手术(尽管自己也是弱势边缘群体),他们确实了解女性的处境也是弱势的,并没想象中那么好,变女性无非是从一种弱势到另一种弱势。电影描述的这批人同徐童游民系列的那批人也没什么不同,就是看见社会更多的灰的底层。影片里娇小身材的维纳斯的死还是让我很伤心,他青春同样有过梦想却die young。nobody总想成为somebody,也让我迷惑:是否底层人士的梦想更多的是一文不值,或许结果便是死于谋杀。

p.s这个电影并没有那么好看,只是够西方视角的政治正确所以才这么高分?啰嗦很多纯粹是由于女性的同理心—— 一种大多数男人并不具有的东西。几十年过去了,这类群体的处境也就进步了一点罢了,还是原来的剧本,本质没有一点改变。

 6 ) 巴黎在燃烧:征服众美之地

奢侈品购物平台 Farfetch 今春独家介绍时尚潮牌 Faith Connexion 时,引用了 Paris Is Burning 这部纪录片的片名来形容巴黎国际成衣展的盛况。于是我找来这部二十多年前的片子观摩,竟发现如今存在于主流流行文化中的不少词汇和行为,都根源于这部纪录片中所反映的80年代纽约 Harlem 区黑人同志群体的地下文化。

作为电影人 Jennie Livingston 最负盛名的作品,Paris Is Burning 堪称酷儿电影在纪录片这一类别中的里程碑之作,无数次被观看,被讨论,陷于争议又被模仿致敬。

Black, male 和 gay,影片一开始便揭示了这个群体立足于世间的三重障碍,饶是如此,他们仍以自身不竭的生命力,发展出 voguing 舞种等文化攻入主流文化圈。若你对 drag queen 有所涉猎,应当知道 read, shade, realness, category 等词汇,而影片正是以这一系列的「黑话」为小标题,借由这群地下文化弄潮儿之口,来完成语词的阐释与演绎。

Ball 是这个群体最为重要的活动,是全片的焦点所在。它的字面意思就是舞会,在这里特指80年代美国黑人同志社区的一种活动,人们置办衣衫,涂脂抹粉,聚集在 ballroom 来开展「比赛」,比赛分成多个类别,涵盖走秀、舞蹈等形式,由评委逐一打分,判定各类别获胜者的归属。若说 football、basketball 是令直人癫狂的竞赛,那么 ball 就是 gay 的盛装嘉年华,在这里,他们不必将自己的同志身份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地展示自我,展示美丽与妖冶,欲望与梦幻。

Realness 是 ball 里面主题拟定和打分判定的重要依据,字面意思是真实、真切,比如 school realness,就要从服装到步态,尽一切可能体现「学校」这一主题,演绎出自然而然的场景感。借助这种角色扮演,同志群体可以抒发自己对不同生活的理解和感情。比如 executive realness,即职场精英主题,囿于黑人同志的社会阶层,他们基本不可能亲历华尔街职场精英的生活,但在 ballroom 里,他们可以假装自己便是美国梦的 sterotype:白皮肤、富裕、西装革履,流连于香槟、咖啡与雪茄的滋味。这活灵活现的表演里流露的,可以是艳羡已久后的梦想成真,也可以是洞察一切后的戏谑嘲讽。

House 则是又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概念,即「家族」。有别于基于血缘关系的家族,这里的家族多由负有盛名的 ballroom 赛事常胜者创办,靠着相近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情感联结来维系。Ball 名义上是「竞赛」,实际上被视作 house 之间的「战争」更为确切。新手为了获取加入某个心仪 house 的门票,老手为了自身 house 的荣耀,都会在 ball 上一斗芳菲。被父母厌弃、抛弃,乃至无家可归的同志,通过 house 寻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这种支持让他们忘却了过往只给他们带来屈辱的本姓,转而用 house name 作为他们现在的 surname。「I’m a LaBeija / Ninja / Xtravaganza / St. Laurent / Pendavis…」这样的「家族宣誓」里流露出的骄傲,甚至无需通过语言,只需观摩他们在 ball 上的一举一动,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能体会到。

Read 和 shade 大概是酷儿亚文化里最为人熟知的两个词了。Read 意思是抓住对方缺点开展的精准吐槽。不同于充满敌意的谩骂,read 常常是聪明且幽默的,能够消解紧张的氛围,让被 read 的人也跟着一起发笑,折服于话语里的聪明机智。Shade 则是一种隐蔽的斗争,话里藏着话,套用片中 Dorian Corey 的经典阐释,「Shade is … I don’t tell you you’re ugly, but I don’t have to tell you because you know you’re ugly.」Throw a shade 就是进行 shade 的动作,而形容词 shady 被用于形容这样的话语。

Shade 并不拘于语言,voguing 就是一种起源于用肢体动作 throw a shade 的舞蹈。在 ball 上光凭扮相难分伯仲的竞争双方,常以 voguing 斗舞来较量。Voguing 的名字取自时装杂志 Vogue,因其舞蹈动作多是杂志模特 pose。因 Madonna 一曲 Vogue 一炮而红,voguing 打入主流流行文化的视野。Madonna 在 Vogue 里的几个标准动作,学自 House of Ninja。Voguing 之父便是当时 House of Ninja 的「族长」Willi Ninja。他将自己的家族命名为 Ninja,是取忍者来去自如、迅捷如风的飘逸之感,而他本人对 voguing 舞蹈的精神造诣和淋漓演绎,也确如这个家族的名字一般,干净利落,让人折服。

片名 Paris Is Burning 来自 Willi Ninja 在片中的一段独白:「I want to take voguing, not just take it to Paris Is Burning, but to the real Paris, and make the real Paris burning.」他希望 voguing 的生命力不被局限于这部以「巴黎在燃烧」为名的纪录片,而是升堂入室,来到这群纽约漂泊者心目中的美丽旗舰——巴黎,让巴黎也为之燃烧。巴黎在这里不再是地图上的一座超级大都会,而是集世界、光明、时尚、希望、梦想、美丽、名望、富有、权力等一切美好语词于一身的代称。而燃烧,则意味着这群舞者深掘自己的生命,用口头的和肢体的语言,去撼动那个集合众美之美的「巴黎」,让世界知道这「巴黎」并不是所谓白人上流社会特辖之禁脔,他们的生命、他们的表达在此理应有一席之地。

80年代末的纽约,同志群体生活在艾滋病的威胁和社会的歧视之中,ballroom 之于这些人,正如致幻的肉豆蔻之于他们的黑奴祖先,是苦中作乐的路径。在这里没有刻板的性别和性向,每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性别:男性、女性抑或是 gender-fluid;自由地选择装束:男装、女装、中性;自由决定是否服用性激素来改变外表。这个社群因其隐蔽与卑微,而对多样性有着最大的包容度,大家一起争奇斗艳,自娱自乐,热热闹闹中真真正正成为在直人社会无法成为的 somebody。

可是这自成一派的地下文化营建者内心,同时也在仰慕着主流直人社会里的幸福。美丽动人的 Octavia St. Laurent,去参加模特选秀,拍性感写真,试图一鸣惊人,倒也同时在梦想着「live a normal, happy life」,有一个爱人并领养孩子。娇小玲珑的 Venus Xtravaganza,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自己最羡慕的,就是那种被宠坏了的有钱人家白人女孩儿,梦想着身着白婚纱在教堂里结婚。他们的骄傲并非固若金汤,ballroom 里再如何光彩照人,获奖无数,也经不起岁月的磨蚀,和主流眼光下「幸福生活」的召唤——他们终究要面对衰老、贫穷、孤独和失控,要为自己找寻终极的慰藉和依托。

而 Dorian Corey 和 Pepper LaBeija 作为大龄同志的代表,就没有年轻人的这种焦虑。阅历深厚的他们,似乎洞察了美丽与年龄间的微妙关系,在 ballroom 中以分寸感十足的扮相和娴熟有余味的舞姿取胜,告诉观众 drag queen 也可以是毕生经营的事业,old drag queen 才不是什么破落与悲惨的同义词。Pepper 更是以其多年经营 LaBeija 家族的行动,诠解了何谓 lengendary。收留无家可归的孩子,扶植成为明日之星,将 ballroom 文化传承下去;参与时装设计和模特培训,筹措营建新的 ballroom 场地,让 ballroom 里的精彩回灌主流时尚圈。如此的事业,足以穷尽一个人的一生,也足以缔造传奇。

但命运总是遵循马太效应,并不会往这些性少数群体贫瘠的土壤里多给哪怕一滴水。Venus Xtravaganza 梦寐以求的变性手术经费尚未筹措到位,她便死于谋杀,尸体四天后被人发现于一座不知名的小旅馆,凶手至今不明。大多数 ballroom 里光彩照人的 rising star,身上的衣服其实是偷窃所得。若要调查他们的经济来源,则大都是性工作者,或者是从事其他非法的交易。纪录片明媚而富于理想主义的基调,并不能掩盖主流社会对他们而言的残酷不仁。他们在密闭的 ballroom 里创造的 spectacle,在外界一些个直人看来却是 boring 之极,一文不值。壮丽的地下景观,不过聊以自娱;输出到主流流行文化中的元素,慢慢地也被人忘记了源流所在;更为伤感的是,ballroom 文化绝非线性进化,和任何一种亚文化一样,都要面对社群的迁变,资源的衰减,兴趣的转移等迫切的现实问题,时至今日,还能否保有当初的鲜活与炫魅?

纪录片里用理想主义明媚色调凝结的,是那个时代同志圈里最精华的光明面,在耀目的同时,难免让人作一往昔与今日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因人而异,在我这里,是有些喜忧参半的。可喜的地方自然是在一代代人的奋争下,对性别的理解,对性向的宽容正在进步。而忧虑的部分,则无关性别性向,是这个物欲化消费主义时代里的人们面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繁华灿烂时必然生发的普遍失落。人际关系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发达而趋于亲密,社交 App 被用于解决性与物质的需求,同时也让人更羞于吐露心声。Pride 游行、性少数题材影视等 spectacle 的制造越发商业流水线化,无可避免地进化成「粉红经济」,在经济规律指挥下缺失了当初地下亚文化时期的新意、诚意。同志社群在经历着内卷化危机,也即陷入没有实际发展的增长,依赖固有经验的拷贝扩张来勉强维持。

Willi Ninja 的后人确乎可以轻松飞到地图上的巴黎,在时装之都表演他们引以为傲的 voguing 了,可是观众早就不是懂行的 ballroom player,而是怀着猎奇与娱乐心态的一双双无聊看客的眼睛,垄断媒体资源与主流话语权的依旧是上层社会人士。Voguing 舞蹈与 Synth-Pop 音乐一道变成了复古眼光下的80年代怀旧景观,仅供茶余饭后消遣消遣,抑或是采样用作新的流行物的边角料。80年代的外部环境对同志而言固然是压抑的,是沉闷的,可是社群文化内部创生的衣香鬓影,飞舞流光,反映的是如今已然难再看见的生命之创作力;而当年的聪慧与温情,幽默与风度,又是如今鲜少人拥有的好态度。快节奏的互联网社会,人类恨不能脑后插管刺激多巴胺分泌来获取源源不竭的快乐,又哪有时间去沉浸在曾经的美的范本,思索和雕琢属于新时代的新形式呢?Paris Is Burning 里那个集合了众美之美的「巴黎」是否依然是同志群体的普遍追求,都不得不打上一个问号。

当下的我们是否离「巴黎」愈行愈远?这是二十多年后回望这部片子时生发的新的问题。

 短评

虽然很久以前就想看了,但当时以为是一部关于法国巴士底狱的影片,谬之千里,其实是一部关于酷儿群体Ballroom文化的纪录片。看完《姿态》后再补这部,对Ballroom文化有了更真实的了解,学习了包括”Reading“”Shade“”Voguing“在内的一系列Ballroom文化词汇,知道原来姿态里这种Ballroom文化的诞生,是源于白人的Ballroom最开始排斥非白人族裔,因此非裔和拉丁裔决定创立自己的Ballroom;他们把在现实生活中装直的生存之道,变成华丽的走秀项目,把白天被直人诋毁的恶毒话语,变成Ballroom中翻转污名的Shade语言艺术;又从Shade语言创造出属于自己族群的新舞蹈——Voguing,被麦当娜做成歌之后,Voguing这种完全源自被压迫的地下酷儿群体的舞种一举杀入流行视野,太棒了。

8分钟前
  • 糯木
  • 力荐

在奇观(spectacle)社会中通过创造奇观满足需求(同时获得个人的身份认同),是积极的生存策略还是对现实的妥协让步,取决于其动机 以及如何对待现有权力结构? 非常棒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案例

10分钟前
  • 木上立
  • 推荐

看完之后感慨良多。不知道纽约在三十年前就已经走到这么前面了,而且vogue完成了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噬,挺好。羡慕那些年轻drag queen拥有的梦想,钦佩几位年老的(pepper, dorian)drag queen的冷静与释然。真的,太神奇了。black, male and gay.

14分钟前
  • 可爱的我
  • 力荐

传奇经典不需要任何解释。从前她们模仿传奇,如今她们就是传奇。前人用鲜血淋漓的爪子刨出来的路,后人不能随意踏上拍张自拍发发IG就算了,要记住脚下的每一寸路是谁刨出来的,是怎样刨出来的。哪怕那些喷洒而出的彩虹色的血在太阳的照耀下印出彩虹,也绝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路还要继续刨,但愿不要再有鲜血。

15分钟前
  • 本质鳖屎eznf
  • 力荐

用舞厅文化展示性少数群体和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物质欲望以及梦想。在1990年前,这些并不为大众所知,Voguing也只能称得上是边缘文化。直到1990年麦当娜发布了她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Vogue”,以及随后1991年纪录片《巴黎燃烧Paris is Burning》对外公映,这两个大事件,成为了Voguing文化被大众所接受的契机。特别是《巴黎燃烧Paris is Burning》,可以称之为是对于纽约地下舞会最真实的缩影,记录了Voguing以及Ballroom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兴衰;也是当时LGBT电影中少见的获得了多项国际主流奖项或是独立媒体的正面评价的电影。在2016年,《巴黎燃烧》被美国国家电影局选定为国家级影像遗产,被评为“在文化,历史以及视觉上影响深厚的作品“。

17分钟前
  • 河狸的小骨头
  • 力荐

两年内看了三遍 每次感觉都不一样:第一次:三十年前queers和现在不一样,可能是因为复古可能是因为思潮,群体整个杂糅着思辨和世俗的气质,最普通的食物在他们眼里也可以有常人没有的opinion/2:问最简单最本质的问题回答可以最动人/3:当故事真正讲进去了 没人在乎虚焦 没人在乎closeup是否是长焦 bloomingdales那段动人 当drag和模特影星对话 旁边闪烁着新闻记者跟拍 真有种一切都触手可及的感觉 但后面紧接着跟着梦想及其他字眼 看着她们憧憬的神情 似乎还是更残忍一点 并不觉得30年过去trans的境况有任何改善/笔记:采访者的声音可以被收录入镜头 镜头:展现ambience, 展现肢体动作,展现interaction 讲关于自己越多越好 感受大于客观 实时提问

22分钟前
  • 巧比
  • 还行

大家都评论这纪录片的研究学术意义有多大,确没人提起那个最终在不知名宾馆死掉的女孩。

27分钟前
  • 花岗岩下的花生
  • 推荐

应个今天的景。”when I come to the ball…I just feel right, feel right to be gay. There’s no place like it in the world… But the world should be like this.”

30分钟前
  • 小丽
  • 力荐

感觉pose里面很多主角借鉴了这个纪录片的,还找了Rupaul里面很多台词诸如“You own everything ”。90年代初NY的同志文化仍然很地下,这近三十年的struggle真的不知道含了多少血泪。也难怪他们那么崇拜把drag ,voguing,queer 等边缘文化带到主流媒体中的麦姐和鲁皇。

32分钟前
  • Eddie
  • 力荐

"I want this, this is what I want and I'm gonna go for it." Tears and smiles for truly thrilling beauty, one day we all fly to Paris.

35分钟前
  • IЯIS
  • 力荐

忘记上次是什么时候看过,那时候感觉有些迷惑,也十分unrelatable,纽约街头午夜时分那两位笑容开朗的小男孩是我那次看后唯一印象深刻的部分。如今再看有多少gay culture reference是由此衍生,像是自己去了一个30年前的聚会,他们风采四射地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潮流与先锋的革命永远是格格不入者奋力兴起,而他们想要的也是那么的简单,同每个人一样,只是在世上刻画下一道印记。

39分钟前
  • 倪克斯
  • 力荐

不难走进他们的世界,因为每个人都镜头感十足,男男女女,宏愿都如此坦率直接。他们大多数人是注定要失意的,但至少灿烂地燃烧过自己。

44分钟前
  • 遠濤
  • 力荐

the ultimate criterion is "blending in"?!

49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开启“新酷儿浪潮”的泰迪熊奖纪录片,用舞厅文化展示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物质欲望还有梦想——真的是性向在燃烧啊!(两个13岁小朋友戳中我心窝了...)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关于八十年代中后期纽约“化妆舞会”文化及浸淫其中的非裔与拉美裔男同志、易装及变性者。在国际电影节获奖无数,成为研究美国种族、性别/性向、阶层重要文本。也引发争议,认为白人导演剥削受访者,将奇观展示给观众,名利双收,而受访者依旧边缘贫困。

59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9.0/10 一次对纽约20世纪80年代少数族裔地下LGBT群体drag/ball文化的视觉民族志记录。Drag之于少数族裔LGBT,恰似杀马特之于流水线农民工——从苦痛中孕育,通过对身体的改造与夸张性的畸变以抵达现实生活中永不可触的autonomy与alternative utopia,反向借由消费主义实现抵抗,并依靠相似的兴趣形成sisterhood式的社群联结。对于LGBT群体而言,masquerade与performance是深入骨髓的“天赋”(毋宁说是“后赋”)——ta们在生活中为了融入主流社会、为了从主流社会的目光中逃逸,而习得了如何"blend in"的方式、如何像个“正常人”那样行事的技巧。因此,变装的重点不在于衣着打扮,而在于是否足以以假乱真,既可出柜,亦可搬演入柜。

1小时前
  • dasperעִבְרִית
  • 力荐

天生三大不利:黑,穷,基。记录已经逝去的80年代末哈莱姆黑人同志区生态,看上去像另一种帮派社会,离家少年被纳入数大家族,几乎没有老同志的身影。变装皇后间的rap对战美其名曰Reading;Voguing是斗舞

1小时前
  • paradiso
  • 推荐

1991 Teddy Award for Best Documentary Film,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推荐给所有学Sexual Diversity Studies或Women and Gender Studies的人。

1小时前
  • icebloom
  • 力荐

in memory of Venus Xtravaganza

1小时前
  • 地铁姑娘札姬
  • 力荐

不光是故事,还有被各处引用,摄影本身也太棒了吧。有时候在想,为什么要在天朝被老红军们按着头要读历史,花大把时间背诵知道老直男们在哪一年在哪里打了胜仗有什么卵用?我宁愿花十小时看7次这本片。"Desirée-Blood Orange"和电影56.30左右,那个声音我找了好久。初冬夕阳下的街旁公园,头发蓬松的男孩子穿着起毛的毛衫vogue,夕阳投过他的轮廓,整个人带着舒适的光环。

1小时前
  • Figure 8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