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房间2001

HD

主演:南尼·莫莱蒂,劳拉·莫兰特,杰丝敏·特丽卡,朱塞佩·桑菲利斯,斯特凡诺·阿伯蒂,斯特凡诺·阿科尔西,托尼·贝尔多瑞利,达里奥·坎塔雷利,Eleonora Danco,Claudia Della Seta,路易萨·代·圣提斯,西尔维奥·奥兰多,Sofia Vigliar,雷纳托·斯卡帕,罗伯托·诺毕雷,保罗·德·维塔,罗伯托·德·弗朗西斯科,克劳迪奥·桑塔玛利亚,安东尼奥·彼得塞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其它年份:200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1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2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3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4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5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6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13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14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15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16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17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18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19儿子的房间200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儿子的房间200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凡尼(南尼·莫莱蒂 Nanni Moretti 饰)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儿子安德烈和女儿艾琳更是让这个家庭乐也融融。而伊凡尼身为心理医生,常常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心理病患者,从而更加珍惜目前的生活。然而生活的残酷随之而来,在一个看上去平常的早晨,却传来了一个令这个家庭为之崩溃的消息——儿子在潜水运动中遇上不测,不幸身亡。  伊凡尼一家顿时陷入了一篇黑暗当中,母亲终日以泪洗脸,姐姐艾琳压抑着痛苦照顾悲伤的父母,而父亲,更是因为过度悲痛而不能继续工作。而儿子空空如也的房间,深深刺痛了每个家人的心。  远方寄来一个女孩子的来信,来信成全了家人对儿子的追思,并令到这个家庭重新有了一丝生机。然而逝者如斯,各人内心的伤痛,只有时间能慢慢治疗。绝世高手之特工前传春暖花又开空军一号坠落莲开一夏真味小和尚我们之一2017菲利波鬼屋我与梦露的一周雨季2014囧女珍娜第四季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天使的印迹:苦难黑仔讨老婆猎人之夜曼联92黄金一代从天而降的一亿颗星星黑月十字路口~侦探学校~春的诅咒整九码东港谍影里普哈根星愿2023韭菜花开布莱泽奥特曼电影版:大怪兽首都激战 普通话版始动2019人间中毒核弹英雄时空罪恶暗金丑岛君第三季百年酒馆黑色十字架藕断丝连杀死比尔2先婚后爱宇宙恋曲假孕风波夏加尔与马列维奇邻家美男团福星闯江湖国语版

 长篇影评

 1 ) 时光在蔓延

      生命的历程仿佛一扇扇不断开启的门,喜怒哀乐过后,最终进入一个没有门可再次开启的房间,幽闭在一个不可知的境遇里。可在这个时候,会有一扇窗户开启,让爱过的人知道,只有还有一丝希望和自信存在,救赎便有可能。


    依稀记得,曾经看过《儿子的房间》这部影片,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只看了点点,却没有看完。上周在MSN上,一个朋友给我留言:“请你无论如何,去看《儿子的房间》!”所以我找到了这部影片,在星期天一抹茶香的陪伴下,重温了一下。
    生活中的人,观影大抵上是为了寻找一种异乎寻常的情感体验——那些在现实中永远无法体味到的——生死相随的爱情,传奇惊险的经历,如果是这样,《儿子的房间》很容易让人昏昏欲睡。一个看似杂乱,零碎,甚至没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很容易让人失去观看的耐心,但正是这样一部有着明显写实风格的影片,却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热泪盈眶。
看过太多的电影,看过太多电影中的“死亡”,但它们更多是为了衬托其他的事物,比如描述青春的残酷,命运的无常,政治的阴险等,借以深化主题。但事实上,我们都是普通人,见到最多的却是最为平凡的死亡。
   《儿子的房间》描述的正是这样一桩普通的死亡,很简单的一个事故——潜水意外终止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让家人陷入了无边无际的悲哀之中。很多人甚至会说,这部片子充其量只能算是生活的片段——一个家庭经历小儿子意外死亡的前后生活,他们陷入和走出的悲恸而已,但这正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导演旨在通过一个曾经完美和睦的家庭因痛失儿子而陷入人生困惑,让我们重新思索人在接受无法挽回的事实面前所应秉持的人生态度。因此,整部影片有了真实的可信性,包含着人性的温暖。
   调皮的小儿子失去了,那个位于走廊尽头的儿子的房间的灯永远灭了,一家人生活的热情也随之失去了光芒:母亲对于一切有关儿子的东西都变得格外敏感,这些反而让看似柔弱的姐姐第一个勇敢地从悲伤中走出来,试图去抚平父母的创伤。可是受折磨最深的还是父亲乔瓦尼,他不止一次地假设自己那天早晨没有去出诊,而是和儿子去跑步,那么儿子就不会溺水而亡;面对着自己的病人时,他一遍遍失声痛哭。这个冷静智慧,留着大胡子的男人,被灾难压垮了。他不能再平静地倾听病人的痛苦,不再与妻子同床共枕,他关闭了诊所,深深的自责将这位心理医生变成了一个病人。
    一切都会过去,生活毕竟还要继续。这是一个朴实的道理,我们大家都明白,只是要静静地看着,乔瓦尼一家要怎样从深渊中走出。
   一个月后,母亲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的写给儿子的情书,那是一个叫安妮的女孩——这个曾经爱过自己儿子的女孩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幸福,她极力想从这里发现一些儿子的影子。父亲也因此激动不已,他试图写信告诉安妮儿子的死讯,可是几次动笔皆因泪水而收场。
    姐姐明白母亲的想法,她找到了最初拒绝与母亲相见的安妮,用她的方式将母亲的心愿传达给那个女孩——于是在不经意的一天,安妮带着儿子的照片出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当安妮告诉夫妇俩自己准备搭车和一个男孩去法国旅游时,夫妇俩本想送他们去附近的加油站搭车,可是夜里的车是那样少,于是载着他们划过意大利这座沿海的小城的夜色。天明时,车窗外飘扬着法国的国旗。
   也正是这个亲切的女孩子,给了一家人重新走在一起的理由。夜色里,父母回头看到三个在车里睡着了的孩子,他们彼此会心地笑了,仿佛他们的儿子也坐在其中。
    看着电影的前半部分我颇有些疑惑,导演为何不厌其烦的表现父亲为病人做心理疏导的细节,后来才明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心理医生的身份,也许按照一般的逻辑,心理医生应该比普通人更容易面对死亡,更容易放弃悲伤,引导妻女走出心灵的阴霾,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正如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说:“当你真的面对死亡时,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所爱之人的死亡不是寻常的悲哀,死去的人没有痛苦,对生者而言,生活还要继续,一切仅仅是痛苦的开始。如果说,时间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忘记一切,那只是在自欺欺人,有时,对逝去的人或物的追忆会强化我们的记忆,因此悲伤的程度会更加宽广。因此说,如果不愿悲伤地活着,自救的办法不是忘却,而是敞开心灵,给予更多的人更多的爱。电影的结局就给出了我们类似的答案。
    影片结尾,全家人连夜送女孩和她的朋友到法国边境,女孩向他们挥手告别。这是电影并没有故作姿态或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父亲,妻子,女儿在海边的沙滩上各自零落地走着,妻子和女儿向着大海,父亲低头在沙滩上踱步,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泄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存在,但爱总会执着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快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容让人深深感动。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淡淡的温馨,让人驻足并全情投入。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并且成功地将简单转化为力量。蔓延的时光的力量将这部电影变成一只柔婉的安魂曲。

 2 ) 情绪的洪流

   9/10
  
   很多年前,大约是上初中的时候,看金庸的笑傲江湖,全书结束后,金庸谈到写这本书的感想时说:写张翠山死时张三丰的丧子之痛写轻了,因为我那时还不懂。后来上大学以后,学校里时不时会发生学生跳楼自杀的惨剧,而我也很乐于在父母面前提起这些事情。每当此时,母亲总是会有一种在我看来过分的紧张感,并且说一些在我看来非常可笑的话,诸如“你可不能想不开啊”。其实很多痛苦,也许我们能够想象,但从没有类似经历的我们恐怕很难体会到那种切肤之痛。

   我一直笃信,反映生活中看似琐碎而又真实的一面的影片是最难拍好的。如何在平淡的生活和浓缩的艺术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剔除刻意的巧合与虚构,在平淡的细节中将情感升华,这部影片无疑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以无比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父亲的情绪刻画的饱满而又微妙。真正优秀的影片拥有着一种强大的磁场,即使你不想让自己的情绪过深的陷进去却又难以自拔。影片的后1个小时我一直努力使自己不要过于入戏,可是眼泪不停的往下掉,因为太多的细节都让我难以释怀。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人物与情节都在慢慢的发展,而我却觉得自己被一种情绪的洪流所包围,无法挣脱

 3 ) 或许同甘,未必共苦——“生命中的最痛”(儿子的房间)

高中的时候,没有什么书可以看,一度很喜欢看周国平。我记得他在《妞妞》里面说,丧子之痛是夫妻之间不能互相分担的一种痛苦,会增加隔膜,而且无法消除。他是对的,但或许他没有全对。生命中的最痛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是一个从事精神分析的心理医生,母亲在画廊工作,有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安卓和艾琳。两夫妻感情深厚,深爱儿女——安卓的偷窃事件以及艾琳和男友在家里做作业的两个故事,都充分的体现了这对开明的父母对儿女深沉、细腻的爱。然而,安卓在一次潜水事故当中不幸丧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左卫不再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宾娜则整日沉溺于痛苦当中,变得敏感,容易猜忌,与丈夫产生了巨大的感情间隙。艾琳与男友分手,并产生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变得易怒、冲动。整个家庭面临崩溃的边缘。

这时候,宾娜接到一封写给安卓的信。原来安卓在世的时候,与一个叫爱妮的女孩互相产生爱慕之心,两人有过交往。宾娜于是找到了一个再度接近儿子的方法,很想见爱妮一面。起初,错愕的爱妮拒绝了宾娜的请求。但最终她来到了这个家庭。宾娜一家看到这个文静、娇小的女孩,就像看到了逝去的儿子一样,他们把未能继续付与亲人的爱,倾注到这个陌生的,但是与儿子有过感情交流的女孩身上。爱妮和同学一起,想要靠搭顺风车去法国,于是一家人开车送两个孩子到加油站。但是他们未能顺利的搭到车,于是左卫又继续开车,天明时分,一直开到了法国边境,三个孩子在车上熟睡。左卫和宾娜下车,站在路边,相视而笑。这时候,宾娜和丈夫之间的间隙消除了。然后一家人送爱妮和他的朋友上了返程的大巴,这时候,从车窗的镜头看出去,三个人朝海滩走去。前面是一望无际碧绿的澄澈的大海,风平浪静。阳光很好。三个人的脚步不一,各有方向。但是在空旷的海滩上,三个人在一起。

这是一种我没有体会过的痛苦,但是我想,或许不只是丧失亲人的巨痛,所有的痛苦都是不能够分担的。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隔绝孤立。快乐的情绪可以传染,但是没有人可以真正体会到另一个人的痛苦心情。痛苦只能独自忍受,当你无法再专注于这种痛苦的时候,痛苦就减轻了,因为注意力转移了。这就是些微的痛苦可以跟人“分担”的原因——别人的关注会转移你的注意力,因此你或多或少忽略了自身的感受。但是在巨大的哀痛里面,人无暇顾他,他的注意力被全部的紧紧控制在痛苦当中,所以即使至亲至爱的人,也会形同陌路。

然而人不能在这种情景下手足无措。固步自封,沉湎在过去或者想象当中,逃避现实——被痛苦死死束缚在原地动弹不得,无异于生命的枯竭。必得要找寻可以从事的新的活动,转移痛苦的注意力。影片当中的送爱妮去法国的事,就使得左卫一家人从痛苦当中走了出来。遗忘是所有痛苦痊愈的标志——有很多痛苦无法痊愈,比如丧亲之痛,但可以习惯忍受。任何痛苦都可以被人习惯,除非巨痛让人丧生,否则人必定会习惯——接纳它,把它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然后活下去。

影片的最后,一家人在海滩上的脚步,各有方向,但终究不会在原地驻留。痛苦也好,欢乐也好,都不能为之停滞不前。最爱的人,虽然不能亦步亦趋,同生共死,但你知道,他们就在身边不远。

 4 ) 儿子的房间:是上帝定下生命的约定

2007-1-28 小西天电影艺术资料馆 意大利电影艺术展某场下半
我并不喜欢南尼·莫拉蒂的这部《儿子的房间》,大概两年前集中观摩戛纳获奖影片的时候看过一次,只觉得有些奇怪,01年并不是没有牛气冲天的片子,比如《钢琴教师》或者《穆赫兰道》,然而这部温吞水似的片子却拿了金棕榈。虽然按照金棕榈奖的评奖习惯奖项会适度分散,然而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正被电影大师们无穷无尽的隐喻和影像可能性弄得orz不已,是怎么也看不出这部片子的好处。查了查当时的片单资料,这部DVD正版简装早已烂大街的电影被排在我的DVD编号101,我给出的评分是8(10),评语是:“温情、想起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不过拿金棕榈似乎不够。”现在看来真是唏嘘不已。所谓“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是想起看片子前不久因车祸去世的高中同班同学。可是那件事情并没有给我太大太大的触动,直到看完片子回家,跟另外一些高中同学谈了很久,后来写了一篇文章想纪念一下那位去世的同学,才发现这是一件无力完成的事情。那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6个月,我的心情被拖得疲惫不已。这部电影很早就被我忘掉了。

只是两年后再次进入南尼·莫拉蒂的这部电影,我竟开始止不住的落泪。剧情早已熟悉,甚至调度都依稀记得,然而感受却完全不同。两年时间却是经历了太多事情。在试图回忆那位去世的高中同学的时候,能想起来的都是极其有限的片段,或许记得一两个细节,然而太多太多的日常被记忆忽略掉。某次跟好友小白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小白说,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回忆,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写下来,她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她活在我们的回忆里,我们多留住一点回忆便是多留住一点她。所以当我在毕业之后终于有机会去到她在青岛的大学的时候,我的心情真是莫名其妙的平静。那是暑假,学校没什么人,我在黄昏和夜晚晃悠在她学校的各种角落,坐着站着,想象着某些远去的日子里她曾经经过这里,她夹着绘图画板老远老远地去上课的样子,我试着走了从女生宿舍到教室的那段路。我手机里她给我发的最后一条短信还没有删掉。然而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只是算了结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大一的时候某次通电话,她说,你有空来青岛玩呀。

“只有上帝才能定下生命的约定。”

这句台词一出来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了。不可避免的是想起去年十月初病故的师妹Dorna。Dorna跟我在广播台合作音乐节目两年之久,偶尔选在一节课,除此之外每周录音的时候会见面,经常在未名BBS灌水的时候碰见她,算是我在北大很熟悉和很亲近的人了。她是一个艺术电影爱好者,还选修了艺术双学位,做为师兄经常借给她DVD,指点一下她选课和写论文。然而8月底还谈着下个学期节目策划的时候她说重感冒,忽然有一天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说她病情严重,撑不了几天了。去看她的时候我的脑子根本不转了,她费力地跟我说她构思了一档如何如何的节目……算了我真的不想再写了,未名上在她刚刚去世的时候很有一些文章表示悼念,我那个时候没有勇气写,现在依然没有勇气写。她去世那天我在窗台上点了一排蜡烛,默默地试图回忆一些细节,然后听着她以前的节目录音,抽了一夜的烟。

“你的儿子应该喜欢听这个。”

音像店的老板拿出一张CD放进唱机,温柔的吉他响起。我想起的是那首Dorna深爱的《Never Grow Old》,小红莓的,我们第一次合作录音的时候选的一首歌。这些细节对应起来的时候我对着银幕默默地流泪。我终于理解到这部电影的厚度。可是我不想要理解。这样的理解太残忍了。可是,我们都已经或者将要经历亲人和朋友的离去,那种忽然出现的巨大震动和随之而来的空白,和试图把握每一点记忆的可笑的努力都是我们终将获得的人生经验,《儿子的房间》就试图唤起观众这种人生经验的共鸣——所以不必开发影像可能性,动人的电影是触及灵魂深处的电影,是涉及人类对生命无常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和噩梦根源的惶惑感的电影,这些东西是一种难以捕捉的潜意识层面的东西。然而在表象上,一个把丧子归咎于自己工作过分认真的父亲便足以让我们细细品味。这种自认为的“杀子”行为终究导致他的“自杀”——无法继续从事他的精神分析师的职业,而这种“医不自治”恰恰极大地强化了他的悲痛情绪。而影片中可以被叫做“如果……”的几个段落甚为动人,温暖的父子之情就要这么写。而另一方面,《儿子的房间》本身所指便是一个“物是人非”的表述,父母泛滥的爱心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地涌到了儿子的“女朋友”(实际充其量是个一面之交的笔友)身上,甚至不惜通宵行车送这个女孩及其男友(旅伴?)直到法国边境。而这个女孩和安德烈亚(影片中“儿子”一角,我唯一还能想起来的名字)还有一个约定:她看过他房间的照片,她想看看他的房间。

似乎从“约定”入手是解读这部影片最好的入口。父亲取消了与儿子跑步的约定去见病人,而这是建立在父亲试图用自己的约定来取消儿子和朋友潜水的约定上,等等,句子可以越写越复杂,我却没有写下去的想法了。我现在只是单纯的感动和怀念。影片结尾时海边飞起的一群鸟,还有朝阳,以及安德烈亚喜欢的音乐。喜欢这部电影真的需要一些人生经历,这种痛苦让我们长大并且更好的生活。虽然只有上帝才能定下生命的约定,可是生命中我们会彼此定下的许多其他约定。

所有的这些约定,都要要一个个去完成。


回复

 5 ) 细节和配乐很打动人

慢节奏电影,细节和配乐特别动人。非常生活化的合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以至于纯用镜头来讲述,观众依然能够领会每个人的言行、每处导演让人看到的画面。因为贴近生活,所以格外真实。
为何平凡的故事能够如此动人心弦?为何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激情四射,也能让人静下心来沉浸在其中长达一个半小时?我们的文艺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到“人”、回到“你我他的生活”上。
这部电影又打开了我某个方向的新天地。

2015.7.24

 6 ) 断裂

意大利电影有现实主义的传统,二战后那一大批写实之作影响了世界上许多电影人的观念。我以前看过的意大利电影完全写实的却不多,或抒情或梦呓,都带有导演很强烈的个人特征。最近终于看到了两部朴素的作品,70年代的《木鞋树》和去年的新作《儿子的房间》。《木鞋树》的沉郁气质和悲悯情怀让我联想到侯孝贤的作品,《儿子的房间》是我近来看过的最感人的关于当代普通人生活的电影,它们都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大奖。去年的戛纳,在电影技术上一直给人新鲜感觉和活力的科恩兄弟和大卫·林奇共获最佳导演奖,那片金棕榈则给了朴实无华的《儿子的房间》,它在鼓励艺术创新的同时始终不忘关注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这也是我一直对戛纳颇有好感的原因。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父亲接到电话要临时出诊,吻别妻子,给女儿、儿子道了再见后,他开车上路了。一切和平时的出诊没有什么不同,他平静地驾车行驶在乡间的路上,平行蒙太奇分别展现了一家人的活动:妻子在露天市场闲逛,忽然有人从她身边冲过,撞了她一下,她回头去看,那人已跑远;儿子和好友正在上船,准备出海潜水;女儿骑上摩托车和同伴出游,年轻人边骑车边兴奋地说笑,甚至伸出脚来互相踢两下。这一组突然出现的快切镜头,让我生出一丝隐忧,直觉告诉我,接下来一定要有什么事情发生了。果然,无人接听的电话,儿子的朋友等在家门口,父亲却看不到和他一起出海的爱子。

十七岁的生命,生活刚刚为他掀开多彩的一角,突然就中断、星散,对深爱他的人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这一个生命的消失,一段物理的空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仍然活着的人内在的生命也悄悄地、残酷地断裂,那不堪一击的脆弱和支持着他们战胜这种脆弱顽强生活下去的深情都足以令人泪下。

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关于儿子的每个细微的举动每句小心翼翼的话语都会使她潸然落泪。姐姐把痛苦发泄到球场,失去控制被罚下场,她掩面长哭,无论她怎么努力都不会再听见场外弟弟的喝彩。女孩和父母去做弥撒,她担当母亲的角色学习照顾失去儿子的父母。整个家庭笼罩在沉沉的忧伤里,同样柔和的色彩和光线,同样的屋檐下父母和女儿做着各自的事情,同样的安静,但似乎每一束光线和每一分寂静都有让人窒息的力量。丈夫和妻子第一次分床而眠。

一贯理性内向的父亲在医院里打电话,泣不成声,不能言语。独自去游乐场坐在旋转的吊仓里上下颠簸,眼神空洞,痛恨自己为什么愈要忘记痛苦却愈是这般清醒。夜阑人静,沿着空旷的长街跑步,身边却没有了儿子青春的气息,只有孤独的影子和沉重的喘息与他相伴。

父亲的职业在电影里是个受人尊敬的心理医生,他每天微笑着聆听病人的心声,让惧怕疾病的人得到勇气,让偏执怀疑的人敞开心扉。儿子死了,他再也不能凝聚起精神倾听,听着老妇回忆往事,这个克制的男人终致失声痛哭。最后,他不得不放弃这份工作。我想,这职业肯定不是随意的安排,但导演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有什么形而上的意义,而仅仅是为了让观众反观主人公和我们自己在感情上的渴望与无依,普通如你我,在这纷扰的世界上,拼命想抓住的只是那份不会让自己感到绝望的亲情。

儿子的房间熄了灯,静静的,就在走廊的那端。对于每个爱他的亲人,这是个始终无法绕道而过的空白,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爱来渐渐填充,勇敢地正视,然后让儿子的生命在爱里和他们一起继续。

幸好,出现了那个曾爱过儿子的女孩。她让母亲和父亲的痛苦与追思落到了实处,母亲经由她重新进入了生活,尽管这种方式看得我心酸,可是毕竟,一家人藉她以儿子的名义重新聚到了一起。

我最爱结尾,全家人连夜送女孩和她的朋友到了法国边境,女孩坐在大巴上向他们挥手告别,这时候电影没有故作姿态和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平实、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父亲、妻子和女儿在海边各自零落地走着,妻子和女儿向着大海,父亲低头在沙滩上踱步,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泻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浅淡的欢乐,让人流连,驻足,全情地投入。

 短评

真情实意,生活的滋味,被他们的眼泪引起悲伤的情绪,因他们的相视而笑而情不自禁的微笑。或许时间缓缓的经过还来不及将我们的悲伤的冲散,但是我们身边的亲人却足以让我们坚强起来,微笑着面对明天的生活。

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看之前以为会像肯洛奇,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去掉看待金棕榈的有色眼镜后还是挺触动人的

7分钟前
  • 顗礼
  • 推荐

2015年父亲节得知此片,观影不果;而后资料馆放映时,和力聊到此片,曾表示想在2016年父亲节观影,好在今天22点左右突然想起这茬,最终才得以如愿看了这部《儿子的房间》。-6188

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失去亲人的痛苦,如同在口袋里放了一块石头。时间流逝,它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渐渐忘记它的存在。但是有一天,你把手伸进口袋,才发现,原来它一直都在。

12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初看时的平淡很不理解中年丧子的阵痛何以表达得如此抽离客观,慢慢脑子里拉了一遍,渐渐看到了淳朴来自于生活本身的恬淡,少了戏剧化因果,却多了很多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气息均匀平缓地吞吐,才能看见最纯粹蕴藏的坚忍和美好。最后一家三口在海边信步游走,音乐响起,回忆便这样被旋律带起久久不平静。

14分钟前
  • Nortown
  • 还行

结尾的处理,妙而且轻。大多影片解决矛盾的方法都是一场变故,突然,尖锐,深刻且戏剧化。《儿子的房间》则貌似只是一记擦边球,在原有基础上稍稍再走远一步,相当于重演一个推理假设,一切化学变化即已生成,你很难说清那是什么,却不得不承认,生活就是如此。

15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Mi mancherai, se te ne vai...朴实的爱与思念。这片子一拖就拖了5年左右,现在终于完整了。

20分钟前
  • Hao
  • 推荐

情真意切,优美哀伤

2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劳拉·莫兰特,1956生人,时年四十五岁左右,与片中母亲的角色年龄是比较吻合的,可由于天生面嫩加上保养有术,看起来与其女实在很像是姐妹俩……

2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真实而细腻的反应了儿子意外身亡之后整个家庭的变化,最后静静的天空,是无法言喻的释怀

27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心理医生的设定很加分。现实对浮在空中的理论/渐趋麻木的工作造成冲击,类似《将来的事》。最后一镜归于他者主观,很美:“我重新意识到我只是你的观众。”

2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深切的痛不是撕心裂肺,它蕴藏在平静的外表之下。生命的失去有时候突然得像夏季午后的雨,而给亲人留下的伤痛却像胎记一般一生都无法抹去。

33分钟前
  • 麦兜
  • 推荐

并非是对电影的指摘,只是它过于平淡,平淡到情节和气氛被弱化,拍摄技巧上的特色也难以察觉.尤其是与之后的《孩子》相比确实不突出,唯一让人有印象的却是这张温暖的海报.

38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自然主义杰作。哭泣是沉痛的哀悼,沉默是深情的想念,从伊始的晨跑轻轻跟随,到终了的踱步目送远行,摄影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主观行动,只充当着一扇无所企图的窗口,调度之简,注视却愈加真切,静水流深,耐人寻味。

43分钟前
  • 蓝猫白猫
  • 推荐

有两种痛苦是科学、理智乃至宗教都难以短时间消弭的——爱情的挫败和死亡的降临。这也是莫莱蒂将主角身份设定为心理医生、以及描写讲道与圣餐式的缘由罢。拍得举重若轻,细腻婉转,实属佳作。不过绝对配不上金棕榈,特别是与同年主竞赛的[穆赫兰道]相比。PS:破碎的碗壶,如往昔般无法弥补。(8.5/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知道儿子短短的一生里面有过青涩的爱苗,很重要。所以最后父亲阻止了母亲探问女孩和陪同来的男孩是不是一对。细腻而厚重。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不懂莫莱蒂是幸运的,因为你没经历过家庭的分崩离析。看得懂莫莱蒂同样也是幸运的,因为你会发现世界上还有人能百分之百理解你。电影手册谓之私人影片的普适性。《儿子的房间》里充斥着各种各样如彩照般逼真得无以复加的细节,其间五味,让人无比动容。配乐!配乐!配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5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Brian Eno《By This River》

56分钟前
  • 朴九月
  • 推荐

7.14 爱不曾消逝,但要找一种新的方式将它继续却是难事。那个女孩仿佛一个天使,证明他的存在证明他的鲜活,把自责的父亲失落的母亲痛苦的女儿又重新聚合在一起,找回继续生活的信念。还原普通人的生活,幸福也好悲痛也好,看的时候才有真实的感觉,然后更确信地信仰生活。

59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