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将至

HD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巴里·德尔·舍曼,保罗·F·汤普金斯,狄龙·弗雷泽尔,凯文·布雷斯纳汉,吉姆·麦司奇门,Randall Carver,保罗·达诺,塞伦·希德,詹姆斯·唐尼,凯文·J·奥康纳,大卫·沃肖夫斯基,Tom Doyle,汉斯·霍斯,科琳·福伊,拉塞尔·哈瓦尔德,Guy Richardso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血色将至 剧照 NO.1血色将至 剧照 NO.2血色将至 剧照 NO.3血色将至 剧照 NO.4血色将至 剧照 NO.5血色将至 剧照 NO.6血色将至 剧照 NO.13血色将至 剧照 NO.14血色将至 剧照 NO.15血色将至 剧照 NO.16血色将至 剧照 NO.17血色将至 剧照 NO.18血色将至 剧照 NO.19血色将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血色将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98年,银矿工丹尼尔·普莱恩惟尤(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饰)因井下作业事故摔断了腿,但他因祸得福了解到秘密的石油信息。他利用领养的孤儿HW(狄龙·弗雷泽尔 Dillon Freasier 饰)欺骗乡民赢得了石油地盘,从此飞黄腾达。但是, 成为 石油大亨的他并不快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H.W不幸失聪, HW对他的怨恨与日俱增,他唯一认亲的兄弟居然也是冒牌货。传教士伊莱·桑迪不过是个借宗教蛊惑人心的小人。在一次采矿事故中,丹尼尔的工人不幸丧生。正当他希望伊莱(保罗·达诺 Paul Dano 饰)施以援手时,对方羞辱了他,两人从此开始明争暗斗……大汉风之孺子可教杀人的夏天无情道第一餐第一季画江湖之不良人真人版第二季龙来了迈耶罗维茨的故事开膛街第五季黄浦倾情谁可以这样爱我孚里埃:复仇之路天空市凶案 第一季我在伊朗长大偶然发现的一天大凶捉迷藏英雄复英雄亲爱的柠檬精先生2斗牌传说第三季神机箭微不足道的哈维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日本人高岭与花猎狐行动斯托克山致命追踪电影版光合计划听见她说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寻人密探组第七季王者神剑后宫热力17岁杀手的肖像兜风2022同妻俱乐部第六季心弦白色荣光最终篇:地狱犬的肖像亚历克丝和我曼谷爱情故事之无法抗拒全裸导演第二季铁拳威龙黑暗童子军:美国童子军内幕解密

 长篇影评

 1 ) 来的晚。。。从服装设计看其能指出多少历史语境和身份话语

服装设计师Mark Bridges将《血色将至》描述为他最具挑战性的电影。当年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他就需要将服装运送的德克萨斯西部的偏远地区,这一路程所面临的的艰辛也似乎印证了电影本身的主题:艰难,孤立,以及克服在实现目标中任何障碍的决心。

Daniel Plainview(Daniel Day-Lewis饰演)是一位世纪之交的探矿者,在某一天收到了来自加利福利亚州的一个家庭农场关于巨型石油矿场的小道消息。这个家庭包括Eli Sunday, 一个热心的传教士和信仰治疗师,他希望通过出售地产来资助他的第三次启示教会。Daniel和Eli构成了全片最激烈最浓墨重彩的冲突,双方都拒绝屈服于对方的意志。通过一系列的背叛、愤怒和暴力,他们最终都成为他们野心的牺牲品,失去了给予他们力量所有的东西:Eli绝望得承认自己的信仰危机并惨死于Daniel棍棒之下,Daniel自己说道:“I'm finished”,不疯癫不成魔!

而服装对这部电影的挑战在于,在奢侈的服装经费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为这些角色创造强烈的年代身份和地域身份。1910年代的加利福利亚是一个相对普遍贫穷的“民主”社会环境,Mark Bridges就需要在这样的年代背景下,通过细微差别的细节世界中展示人物角色阶级、职业、性格和动机的变化。而且,《血色将至》并不是一个对白很多的电影,在没有充分量多的解释性对话下,Bridge不得不利用某些衣服的强烈视觉意义来展示叙事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服装上的细微细节和其产生的即时印象一起烘托出人物角色在艰苦的社会现实下极具各自特质的人格魅力与张力。

这部电影以Daniel Plainview事业初期1898年和1902年两个场景开始,然后转移到1911年,同时整个故事也就架构开始与1911年。在1898年,Daniel一直在矿井最深部工作,穿着手工劳动者的典型衣服:棕色不伦不类的宽松裤,吊带(背带),柔软的毡帽,还带着宽边遮挡阳光,联合套装和无处不在蓝色工作服衬衫,宽松的袖子。这件衣服及其之后的变化将在整个电影中反复出现。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穿着这种事实告诉我们他来自一个下井矿工的生活背景,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韧性也体现了他的力量和决心,以及能够摆脱卖苦力的潜力。这种韧性在1902年变得更加明显,因为当时的Daniel已经可以雇佣一些工人,与养子HW一起乘火车旅行。这个具有社会经济抱负的男人试图效仿中产阶级的尊贵礼服:深色麻袋西装和帽子,高大的冠冕和短边,标志着他的野心和不断增长的地位。然而它的破旧表明他仍然处于相对卑微的地位,与他1911年的诉讼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Mark Bridge说,Daniel在1911年的西装是他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因为以他当时的财力已经能够定制织物,量身定做了。虽然这套西装在电影中可能并不明显,但这件西装是为丹尼尔的高大瘦身的身形量身打造,并区分于其他角色突显Daniel人物特征的重要性:背心、领带、挺拔的帽檐和怀表,同时一件白衬衫也暗示了丹尼尔现在可以承受不会弄脏自己的工作地位。这一身完全算是跟1902年的土鳖形象的矿工暴发户说了再见。当然如果我们足够细心,除了Daniel本人的服装,HW的服装也有很大的变化。Daniel一直视HW为展品,利用他在生意伙伴上制造同情使他们相信自己业务的“家族”性质。HW在此时的服装也非常精致漂亮:双排扣外套,白色衬衫和短裤。同样没有任何劳动和艰辛劳作的迹象,这都表明了Daniel的事业取得的成功。

影片中,出现在重要场合中的服装也是我们窥探身份地位的线索。比如Daniel只会在重要会议(比如标准石油公司的会议),重要事件(新钻井开幕式)和教堂里才会穿正式西服。通过避免穿着西装和白色衬衫而更多选择日常穿着,表明他仍然摆脱不了底层劳动者的劣根,仍然需要亲力亲为于工作场景中。因此,西装对于他来说并不是实现更悠闲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而是仅仅被视为另一种商业工具。Daniel在他的工作中的独立性和自豪感尤其体现在他与英国石油公司和联合石油公司会谈中的领子和领带的细节上。与其他商人不一样,他们穿着独立的,上浆挺拔的领子和带别针的真丝领带,而Daniel仍然选择未上浆的衣领和简单的黑色领带。这表明他是一个极其需要效率的实用主义者,而且他头顶上沾有汗渍的帽子也表明他不仅努力工作而且不羞耻于自己的实操实干。

同时Daniel在没有穿西装的场合,他还是会保留一些必要的附件,比如上链怀表和至少两只钢笔的存在,它们既可以作为财富的信号,也可以作为Daniel具有管理业务的能力和指挥别人的权力。我们最能容易从远处就能分辨出Daniel的角色轮廓:他最经典的短马靴和搭配得紧贴小腿的靴子,传递了衣主的强目的感和控制欲。比如在与联合石油的会谈中,他就脚着紧靴,直挺挺站在桌上,将金属梭子订入地图表示成功。而且,如果我们足够细心,其实Daniel从未移除他的帽子。对于帽子的礼仪其实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常规的礼仪规范通常是要求再室内移除帽子,或者在与其他人正式会面是也要摘除帽子。但是丹尼尔拒绝这样做,这表明他需要把权力无时无刻要攥在手中,施加于他人之上。但唯独,只是唯独!他在Eli的教堂里脱下了帽子以示放弃控制。

对于Eli,当他第一次见到Daniel时,他身着长内衣,吊带裤和宽松的黑色长裤,其实这些裤子很短甚至在脚踝周围翻动。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角色是个威胁,或者跟他的双胞胎兄弟有任何不同。但这种任何迹象的缺失,会在Eli向他挑战购买土地时,杀Daniel一个措手不及,并自信满满得声称钱应该送到他的教堂。Eli作为一个牧师的着装包括:黑色长裤,黑色背心和白色圆领衬衫。Eli这一略显不合身的着装与Daniel量身定做的西装形成了不对称的权威天平,我们也就能够推导出Eli的确真的是太穷了,他的衣服都是一些居民的捐款。

影片中钻井开幕式的场景充分强调了新衣服与旧衣服双向斗争的辩证逻辑,这也是权力与财富的辩证逻辑。Daniel无视Eli给予祝词的请求而邀请Eli的妹妹Mary陪同他一起祝词的时候,我们不难注意到Mary穿着鲜艳的白色连衣裙,这与她平时经常穿的褪色的、肮脏的粉色连衣裙形成鲜明对比。后来透露,这是丹尼尔为Mary置备的新裙子,这是他含沙射影Mary父亲停止家暴的威胁,也是象征对Eli的冷落与无视。其实Mary的白色连衣裙在影片结尾附近也再次使用。Mary从一个女孩子与HW一起玩耍的场景过渡到身穿白纱婚服与HW步入婚姻殿堂的场景,是一个相当大的时间转移和叙事发展。

同时HW本人长大成年以后同样也是穿着一件没有领带的深色功能性服装,口袋也别上钢笔,完全复刻了老爹Daniel壮年的装束。而此时这与老年的Daniel又形成对比,Daniel只是穿着内衣和披肩式开衫,在家里百无聊懒的用枪打瓶子。开襟羊毛衫是Daniel壮年西装革履的对立面,宽松胯大的睡裤也是紧式小腿靴的对立面,这些都暗示着他的无聊与凌乱的“退休生活”。但Daniel这种对外表的漠视又与Eli“整洁干练”的行头突兀到不行。当Eli穿着黑色西装,大白领衬衫,时髦得梳着油背头,脖子上海挂着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时,这可不是信誓旦旦的迹象。因为经过仔细观察的话,他的衣服已经有些破旧,裤子也被处理过几次,耶稣受难这的链条看起来很小,因此在衣领上笨拙地挂着。而且十字架吊坠的荒谬大小也暗示了Eli已经失去了所有的钱,并正在遭受信仰危机,试图将此作为精神世界的补偿。后来,影片结束时,Daniel拖着散开的鞋带失心疯般追逐Eli,两人都失去了对雄心壮志的控制。

影片的服装设计总监Mark Bridges在《血色将至》实现的服装设计是对这一历史背景的尊重,他利用可用的细节来表明人物状态,动机和精神世界,创造了丰富的服装符号语言,独具匠心又足够含蓄低调,将观众寓情于景于人,充分沉浸在这个严酷的社会历史中,从不可见发现可见,从细节挖掘真相。

 2 ) 士、农、工、商

古语有云:富可敌国。但是在旧时代却没有听说要做富家翁为人生奋斗目的,真佩服我们祖先早就把这个社会的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看的那么透彻,所谓的‘商人’就是靠盘剥比他笨的人,一种不断接盘的游戏而已,无奸不商说到底就是人性的贪婪,贪欲可以让丹尼尔不眠不休,日夜驱使他寻找财富之源——黑金石油,贪欲可以让道德和法律都变成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约束

踏足社会这么多年,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悲的是还要继续充当‘打工人’的角色,跟过很多老板,发现了凡做的比较成功的身上似乎都具有男主丹尼尔身上那种特质:敏感、奸诈、勤奋、欺骗、精明。那些不怎么成功的老板身上,或多或少都缺少其中的某些东西。。与其说好奇心改变世界,不如说是贪婪驱动这个世界走向极端,我们这个世界真的再变好吗?古时的礼制社会又是不是对底层大众的一种保护?在文明的冲突中,我们祖先之法似乎输了,但在大同社会中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不得而知,直叫纷争莫问中原是,浑噩长为太古民!

 3 ) 一个人,一代枭雄

亨利:
  ……你为什么离家出走?我知道你和父亲的关系不好。
丹尼尔:
  我替地质调查局工作,去了堪萨斯。
  我没法留在家里,不可能。
  我不喜欢解释自己的行为。
……
丹尼尔:
  你是个愤怒的人吗,亨利?
亨利:
  愤怒什么?
丹尼尔:
  你嫉妒吗?你会嫉妒别人吗?
亨利:
  我想不会。不嫉妒。
丹尼尔:
  我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
  我不想看到别人成功。
  我憎恨大多数人。
亨利:
  我已经没有那种心气了……
  辛苦工作却总不能成功――所有的失败让我……我就不在乎了。
丹尼尔:
  我心里有,你心里就也有。
  有时候我注视着人群,看不到任何值得我爱的东西。
  我只想挣到足够的钱好让我远离所有的人。
……
丹尼尔:
  我不想提那些事。
  我看到人们最丑陋的一面,亨利。
  我能得到我所要的一切,根本用不着去看那些丑陋背后还有什么。
  经过这么多年,我的仇恨一点一滴越积越深。
  你来这儿,给了我喘息的机会。我自己一个人坚持不下去……同这些人纠缠。


在我有限的视野里,这是几年来我看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一部电影;以上,则是电影中至关紧要的一段,是主人公Daniel Plainview(丹尼尔·戴-刘易斯)与他的兄弟亨利的一段对话。

“我不喜欢解释自己的行为。”――这让我想到一度在网上流行的罗永浩老师语录:“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主人公丹尼尔的人生可称得上“剽悍”,他也的确很少开口解释自己,但这句话本身,就是解释。这段与亨利的对话,是丹尼尔唯一一次吐露心迹,解释他的内心。不仅如此,它还解释了此前此后丹尼尔一生的际遇。

(罗老师说的话,也是解释。他没有在遭受误解的当时当地向女孩解释,但之后他对课堂上的学生说“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时,他却恰恰在解释。而引用罗老师名言的人们,也同样是为了解释自己的人生是“剽悍”的。)

这段对话――无如说是丹尼尔的内心独白――大致发生在电影的正中间。在此之前,有长达近二十分钟的镜头里没有人说话。独自挖井,独自守着夜晚的篝火。腿摔断了。有人死在井下。孤独在沉默中滋长。终于,他开口说话了,为了要买地,要钻油,要说服那些脚下有石油的房主。可是这些人,贪婪狡猾又愚蠢。他“看到人们最丑陋的一面”,“看不到任何值得爱的东西”。他越来越孤独,对人,对世界,越来越仇恨。亨利来了,他忽然有了个兄弟。“我心里有,你心里就也有。”他这么自然地以为亨利是同他一样的,他在世上就不再孤单。

他问亨利愤怒吗?嫉妒吗?恰好解释了养子HW后来的行为。HW是不识字的,他翻看亨利的日记时把本子拿倒了,只看了看夹在里面的照片和剪报上的枪。他放火不是因为发现亨利是假的,而是出于耳朵听不见的愤怒,还有嫉妒――丹尼尔和新来的这个人(亨利)如此亲近。丹尼尔并没有对HW出格的行为多加惩罚,因为他是最理解愤怒和嫉妒的人。

然而,这个兄弟是冒牌的。丹尼尔不能容忍这样的欺骗,虽然这冒牌兄弟并没有恶意。影片的后半部分,丹尼尔的财富不断增长,人却在孤独和仇恨里陷落,沉沦。这部黑暗到几乎绝望的影片里面,唯一的温暖,是丹尼尔的养子HW。他在无声的世界里健康地长大,找到了爱情,要离开父亲开始自己的生活。这是丹尼尔真正爱过的人。他嫉妒他的纯洁和幸福,他恨他也如众人一样背叛了他。他恶语相向,亲手割断了父子亲情。可他毕竟是爱他的,放他走了。

传教士伊莱·桑迪找到丹尼尔的家里来。丹尼尔本来沉醉不醒,一听伊莱的名字就睁开了眼睛。他多年所积蓄的仇恨,对伊莱本人的恨,对所有世人的恨,全都爆发出来。“耶和华晓谕摩西说,……,叫水都变作血。在埃及遍地,无论木器、石器,都必有血。”之前,钻井台下的数次事故中,有血,但看得到的只是黑色的石油;丹尼尔杀死亨利的时候,本也应该有血,但镜头也按下不表;直到此刻,在丹尼尔“我才是第三次神的启示”的嘶喊声里,伊莱委顿倒地,血涌了出来。丹尼尔在与世界的争斗中,孤独地坚持到这一刻,除了财富,只有仇恨。伊莱死了,丹尼尔也结束了。“I’m finished”,他说。


原著小说《石油!》是一个长得多的故事。作者辛克莱认为一切艺术都是宣传,他也身体力行,在小说中传递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主张。那个时代,包括辛克莱、布莱希特在内的很多作家都试图在小说戏剧的创作里,引入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政治的讨论。鲁迅显然也是赞同他们的,在杂文《卢梭和胃口》中就曾引用过辛克莱的《拜金艺术》。

快进,小说出版后八十年,在PT安德森的笔下,这个借来的故事重生之后,完全看不到了社会的阶级冲突。人们也许可以看到石油、资本主义、宗教这些主题,在我看来,这些也都不过是背景罢了。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突显的是一个人的挣扎,他争权夺利,他与孤独和仇恨搏斗,他赢了他所要的,也输掉了他自己。自有艺术以来,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目的就有争论。上个世纪的上半叶,众多的艺术家让艺术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其后不断有人在做清理和删减的努力。美国当代剧作家David Mamet在说到他的写作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是为了愉悦(delight)”的传统。艺术没有说教的义务,它应该是纯粹的。安德森的剧本,无疑也摆脱了原著政治小说的拘囿。他把人从阶级中释放出来,――称他逃避也好,升华也好――把故事还原到个人的层面,让电影成为作者与观者之间,人与人的交流。

其实,就是这种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极艰难的。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说过,话语很难描述清楚一个角色。当你在描述他的时候,你也就限定了他。我们都孤独,正因为内心的交流之难,几乎完全不可能。

然而,我们毕竟从电影里看到了什么。编剧/导演安德森写出了这样一个人的故事,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人。这两个都了不起。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声音,沙哑,浑浊,缓慢,不似教父Don Vito Corleone一般苍老,却也是一代枭雄的气派。

 4 ) 现代病症的救赎之道

在很多年前的节目里有听到过,《血色将至》是波米千禧年后最佳影片top1,今天也终于看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用一种反讽的方式完美解构了他心中关于宗教的母题,大量的旋转式跟拍长镜头、红色与冷色调的反差、声音指向与画面的差异对位,加上稳健的剪辑和完成度极高的叙事文本,所有的才华都在这部代表作中一展无遗。这种形式的玩味与沉重的叙事不仅树立了PTA独特的作者导演风格,同时也建构起了他对于人性的探知和时代的担当。

以情色电影起家的PTA,在后期的创作中逐渐趋近于主流的“反色情”的传统价值内核,《血色将至》就是以宗教这一指涉“禁欲”、“保守” 的方面为母题展开。影片的英文名为《There Will Be Blood》,源自《圣经·出埃及记》的 第7章第19行,“耶和华晓谕摩西,将杖伸在埃及所有的水以上,在埃及到处都是血色将至的景象”。 而影片紧紧围绕资本家与传教士之间在石油开发过程中的利益纠葛而展开叙事,充满宗教启示性的片名更是指向了导演的创作态度——用反讽的方式为宗教去魅。片中两位角色的塑造非常饱满,丹尼尔所代表的是美国早期资本家,追逐财富到丧失灵魂,众叛亲离;伊莱所扮演的传教士也是满嘴道义的假先知,用上帝的意志敛财谋权。而以伊莱为代表的第三启示教会(暗喻美国基督教)则是各自利益的利用对象。宗教只因利益而存在,就如同出生在天主教家庭的PTA本人所评说的一样:“我并没有多少坚定的信仰,就像当你需要它的时候,才会奔向它,当你一切顺利之后,你就会忘记它。”当伊莱在丹尼尔面前喊出了八遍“我是一个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后,宗教本该所指的神圣和纯洁在影片中已然无存。

虽说是千禧年后的作品,PTA依旧坚持使用传统的宽银幕、无数字处理的方式还原了一个有质感、年代感的美国西部环境。为了建立这种冷峻、真实的影像风格,摄影师遵循最少的镜头数与最简单的取景框来达到这种效果。为了配合整体上的灰暗色调和凝重的反讽主体,《血色将至》在音效上的设计是很B级片的,就如同PTA所言“在整个故事中我牢记着我们其实是在制作一部恐怖片”。就如同大卫·林奇的《橡皮头》中嘈杂混乱、引起生理不适的工业化噪音一样,《血色将至》也用了大量的B级片风格音响加强不安的恐怖氛围。同时,PTA巧妙使用的声画错位的方式也使得本片富有强烈的宗教讽刺意味,例如片尾像野兽一样疯狂的油矿主用保龄球砸死了传道士,疲惫、孤独地坐在传教士尸体旁说了一句“我完成了”后,欢腾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响起,反讽寓意正是在这样的“不合时宜”中成功构建起来。

《血色将至》无疑是属于现代人的时代病症,泯灭人性的虚伪者在相互利用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最终也并未得到现世的救赎。人性脆弱无力,宗教和神迹不过是廉价的情感和虚伪命题,寻求内心创伤的缘由、赋予人生苦难以意义,自我才是救赎的真正之源。

 5 ) 关于《未雨绸缪(There will be blood)》

《未雨绸缪(There will be blood)》(官方网站http: //www.paramountvantage.com/blood/)的中译名还有《血色黑金》、《血色将至》、《黑金企业》等等,不过我这里就先叫做《未雨绸缪》了。这部影片根据Upton Sinclair小说《Oil!》改编,导演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主演是丹尼尔·戴·刘易斯,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除了这部影片的伟大之外,我在这里随便谈谈下面几个话题。

There will be blood
影片的这个标题源自于《圣经·出埃及记》7章19节,是埃及王派拉姆西不同意摩西放走希伯莱人时,上帝降下十灾惩罚埃及人,其中之一是把水都变成了血。而在影片中,仿佛每一滴石油,也有隐隐暗示着灾难,变成了血一样。当然,圣经里的寓意和电影的情节意义并不大,直接从there will be blood的字面意思的理解去看电影就是了。


滴血的资本主义
我们很容易从《未雨绸缪》的故事想到中学政治课本上那句“资本来到世间,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电影的主角Plainview成了资本的意志的代言人,他的产业一天天的变大变强,但这个过程中总有人受伤、死去,每当这个产业向上迈进一个新的全新的阶段时,流出的鲜血,就好像祭祀的大典上的畜生的鲜血一样,仿佛只有这样的鲜血,才能让这巨兽般的资本得到满足。电影的背景音乐总在这个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渲染低沉的气氛,也正预示着那将要洒出的鲜血,当然鲜血换回的不是悲哀,而是石油事业又一次蒸蒸日上。

这里资本总是不断扩张的,Daniel Plainview发现了新的油田,就立刻冲了上去,得到了这一块土地的钻井开采的权利,那么就从地下把旁边土地的石油一并开采了。


权力的斗争
电影中有个和Plainview原则上互相仇视,行动上互相利用的第三启示教堂,那里的牧师是最初把油田的土地卖给Plainview的Eli Sunday。这个教堂有着虔诚的追随着,也有着狂热有如巫术的仪式般(就是像跳大神)一样的仪式,而且,这个在西部原野上的小教堂,也有着像 Plainview的钻井一般的扩张的野心。教堂和石油争夺着权力,这是一种渗透于个人与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权力,或者,更类似于一种实际权力和话语权力的结合,这种争夺是基督启示的荣耀之下流淌的石油,与石油中喷涌的基督启示之间的争夺。这种权力的扩张,就是要让对自身追求成为最正当的事情。

当然代表讲堂的Eli Sunday和代表石油的Daniel Plainview并非是撕破脸的直接的争夺,而是互相利用,教堂与资本都想凌驾在对方之上而统治“愚昧的大众”,讲堂为资本说服群众出卖开采权,资本为教会兴建新的教堂。但是教会和资本总不免希望对方完全的臣服,于是有了让Plainview加入教会的一幕,也有了结局时Plainview让Eli大声喊出“I am a false prophet, and God is a superstition”,当然,最终代表着资本意志的Plainview用教堂牧师Eli血完成了得到完全权力的最终祭祀。


血的仪式
电影中有若干次血的仪式,每一次仪式都象征着Plainview代表的石油资本又一次壮大,也是一种新的势力攫取了强大的权力的极富有冲击力的表达。这样的仪式,就如同大汉天子封禅泰山,印度国王举行马祭一样,现代国家每逢大庆的阅兵盛典,或者农村家庭到了新年对灶神的供奉一般,只不过这样的仪式每次必须用血来完成,there will be blood,只是在祭祀的开始时告诉大家,这个祭祀完毕所需的野蛮血腥的条件而已,就像迦太基用活人的心脏祭祀太阳一帮。

在《There will be blood》中也有着Eli Sunday导演的第三启示教堂的仪式,如果仪式可以帮助确立权力的秩序,那么Eli的仪式或许正是和Daniel Plainview的仪式对抗的东西,当然,这个也是,也要用耶稣的鲜血来清洗加入者的灵魂。


家庭与兄弟
一开始Daniel Plainview总把他的养子H.W. Plainview带在身边,他说过:“I am a family man, I run
the family business... This is my son and my partner H.W. Plainview.” 虽然后面父子决裂时Daniel Plainview说他不过吧H.W.捡来把他从一个彻头彻尾的“oil man”装饰成“family man”,但电影似乎告诉我们H.W.确实一直平衡着Daniel Plainview的内心,直到对于石油的渴望与资本的意志完全占据了他。

另外一个人物是在Daniel Plainview初步成功之外,一个人冒充了他同父异母兄弟的身份来投奔他。Daniel Plainview向自己的这个兄弟吐露了很多心声,但是当他是假冒的之后,还是毅然决然的杀死了他。


第三启示
《启示录》是用故事预言未来的章节,在电影的结束,Daniel Plainview面对狼狈的第三启示教堂的牧师Eli Sunday,高喊着“I am the third revelation!”,或许,他的经历,他的“个人史诗”,正是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的践行者的历程,也是创造了高楼林立的现代的诸多跨国公司的“史诗”,Plainview的第三启示,正是这个时代资本扩张的预言。

也许预言并不只有这些,新的世界里,信息就仿佛是石油这样的资源,数据也成了新的矿藏,IT拉动了最庞大的产业链,PC、.com与web 2.0可能正是三次勘探矿藏的高潮,Google、Baidu的每一次搜索都在完成着自己的扩展,而新的史诗也正在用Nasdaq代表的指数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祭典,只不过不知道是否依然there will be blood。

From: http://www.socrates.net.cn/2008/02/there-will-be-blood.html

 6 ) 献给PTA:天才少年长大成人

曾经的天才少年PTA长大成人了。喜欢他的电影的人都叫他PTA,而非保罗·托马斯·安德森。37岁时,这个孱弱的、病歪歪、胡子拉碴、烂泥一样的前天才少年,慢悠悠、懒懒散散地拿出来第五部作品,现在的他早就不是少年,甚至“年轻导演”都不太适用于他了,但是,他还是吓了我一大跳——前20分钟,从一个集结号式大摇臂开始,不断地挖,不断地工伤,不断地往镜头上飙血飙石油(从这里总算看出来,他平常果然是跟Quentin Tarantino那帮流氓混在一起的人),一句话也没有,完全没了PTA往日啰啰嗦嗦四五条线互相嘟囔的聒噪气,却非常有言之有物地将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

变得更多的是叙事结构,过去的松散和平行交错没有了,教科书一样的Epic模式,主角鲜明,甚至配角,严格来说也只有两名,其中一名(也就是假弟弟)几乎无需表演。而且这一次PTA根本没想花力气去交代闲杂角色,不是他没有这个耐心,要知道,PTA的立家之本就是群像塑造来着,所以很多人说,《TWBB》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它是一个one-man show,窃以为这完全是一句不负责任的废话——试想如果此片中的老百姓们也如《Magnolia》中那般纠结烦恼没完没了,或者像《No Country For Old Men》一样各自卖弄,这戏还怎么看?

另外,也许大家似乎都特别迷恋丹尼尔·戴-刘易斯,很多人的影评里,除了他根本看不到其他。Paul Dano的演出多么出色,也许有那么点用力过猛,但这部电影的前提设定就是集体猛用力,略微超越了现实主义,这也是PTA一向的风格。

还有人说Jonny Greenwood给《TWBB》写的配乐故弄玄虚喧宾夺主。故弄玄虚我实在听不出来,倒是和故事配的灰常贴切,真正是为了电影写的配乐。喧宾夺主更加是无稽之谈了,最夸张最反传统的两段要数烧井架和敲油管,可是谁会在这两处走神?!作为JG第一部正式的电影配乐作品(之前的《Bodysong》只能算玩票吧),起点实在很高。从这张专辑里至少看出,他对弦乐的把握越来越成熟,也许,这位曾经在“哀求”下进入Radiohead的小杂工未来会走出更宽阔的道路。

最多人说的是,PTA开始跟过去告别了。好吧。如果这样说,难道他不是一直在告别?他从没拍过一样的东西。我没看过他的处女作《悉尼》,但是之后的四部作品彼此之间有多少摆在明面上的共同点呢?但这些都是PTA,一个喜欢Altman和Scorsese,喜欢西部片,喜欢洛杉矶,喜欢阅读,也喜欢动笔的热血青年。终于,不正经了十多年,顶着“顽劣青年”的帽子在电影圈玩了那么久,他开始向优质电影致敬。但那些自以为料定他会就此拥抱主流电影,开始向“殿堂”迈进的人不用费神了,他根本不是那种人。没准,明天他又会继续鼓捣一个神经病片,像《Punch Drunk Love》。如果说他有他的坚持,那就是“好看”。尽可能的好看,把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东西全用上也无所谓。

还有人说《TWBB》的深度不及《No Country》,也许这是最可笑的点评——什么是深度?是可以拿尺子来衡量的么?一个讨论的是社会变迁世风日下,旧人看不懂新人的怅惘和悲哀;一个讨论的是贪欲和道德,资本的累积和宗教的清洗之间的斗争,以及复杂而庞大的美国石油开采史。请问到底哪个深哪个浅?

《TWBB》是一部真正考验导演功力的电影——正是因为角色少,故事线性,同时还相对松散。如何同过仅仅一个人道出一个时代,甚至是几个时代的变迁兴替,对PTA这样过去作品并不算多的导演来说,实在是挑战。

就现在PTA来说,《TWBB》肯定算得上是一部伟大的杰作,但关键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他的未来更不可限量。10年前他拍《不羁夜》的时候,谁能料到连Altman本人都会在临死前把代他完成最后一部作品的重任交给他。Altman曾经预言,《TWBB》会是一部杰作,可惜,他连看一眼粗剪版也没赶上。结果,PTA把《TWBB》献给了Altman。老人家应该很欣慰吧。至少,在《TWBB》之前,我还曾怀疑PTA除了借鉴和乱来到底有没有真正成为大师的本事,现在,我丝毫不怀疑,如果70年代生的这批电影人中会出现一个大师的话,那肯定是他。

补充两句:
如果要说这部电影有败笔,我想首先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他太著名,太深入人心了,错误地吸引了太多戴-刘易斯的个人影迷去看这部影片,继而评价这部影片——然而,这部电影可不是给这些人喝的那杯茶。


最后:
这是一部让人看后很长时间都无言以对的电影,本来不想写评价,怕自己太主观,并且本来就一言难尽,但发现满眼都是一些不着调、不靠谱、不负责任还的所谓评论,忍不住贴一些琐碎的辩驳观点而已。

 短评

看完感觉自己就是一坨屎,世界已经有这么多天才了,我为什么还要上学?

3分钟前
  • 真圆!
  • 还行

神一般的摄影、神一般的音效、神一般的表演,三者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丢失了神灵的故事。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聚敛財富的真正動機:我要賺到足夠的錢,好遠離每一個人。

10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神迹一般的西部诗”“库布里克一般入木三分,希区柯克一般怪力乱神”“导演叹为观止的调度,散发着鬼神附体似的压迫感,剧情片却直射出让观众恐惧的震撼魅力”“丹尼尔·戴刘易斯以名垂影史的凄厉演技,巧夺天工地刻画出‘丢失灵魂’的男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堪称本年度银幕表演的最强音”

1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帕特和勃拉姆斯的音乐用得极为出彩,非凡,甚至可以说,音乐是影片的第二主角,打破了很多配乐规则。全片力度惊人,有杰作的气势和架构。

15分钟前
  • novich
  • 力荐

满分电影。他权势超越上帝,却众叛亲离。绝赞的镜头感,黑暗和压迫让人窒息!教堂那段已经有点让人崩溃了,没想到结尾还来个更强的。。。OST鬼斧神工,开头半小时的配乐让我一下子就想到库布里克了。咦~PTA拍这个电影的时候才37岁,不是天才是什么!(下部作品据说2013年了。。泪)2018.09.13 重看

1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看点是刘易斯,其他没什么意思

2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杰作,待时间来认定。

2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安德森把这个关于人性沦丧的故事讲得入木三分:对于台词的极度吝惜,镜头和配乐的运用精准无比,声画剥离;从开始收养死去工友的弃子对其倾注一切到最后六亲不认,一个人孤独地在豪宅里享受财富,丹尼尔的表演真是伟大。矿主和假弟弟二人并坐在沙滩上,却分处在阴影内外的那个画面真是让我叫绝。

3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B】除了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表演外无感,不喜欢这种将塑造人物形象放到第一位而忽略故事性的电影。不过有几场戏确实拍的很有张力。PTA怎么总喜欢把配乐搞的跟悬疑片一样?

34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我好像就是无法click with Paul Thomas Anderson

39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贪婪与欲望是源动力,金钱与成功使我们唯一的信仰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角色塑造如此公民凯恩,结局处理如此迈克尔.哈内克,精神气质却又独一无二专属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孤独和自由,从来就是一对可以糟糕透顶又可以随意绝杀的最佳拍档。

42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一个想变成富翁的神棍,一个想变成神棍的富翁

47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blood:石油,生命,血缘。大亨开启上帝模式,摧毁你的信仰,重塑荒地灵魂。想获得儿子无条件的爱与崇拜,但这远比将陌路之人玩弄鼓掌之间困难。延续自我(繁衍后代)所需的“无私”与支撑徒手拓荒的“自私”间的激烈冲突。王座之上终生虚无。圣经隐喻与绝妙配乐。我看到了人身上最坏的层面。

50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代表作,丹尼尔·戴-刘易斯人戏合一,拿下第二次奥斯卡影帝,配乐压抑多元,摄影极佳。影片展现了一个贪婪、坚韧、不择手段的典型资本家渐趋黑暗的心路历程,保罗达诺饰演的传教士虚荣伪善(PTA真是钟情邪教题材),两人贯穿全片的斗争也是工业资本主义与宗教困境的缩影。(8.0/10)

5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

5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没法说了。这气氛啊……托马斯安德森,这个神奇导演的未来从来没有剧透。

56分钟前
  • 草威
  • 力荐

保守的美国人能不能聊点儿新鲜的阿

57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看的时候总是想,为什么这么暗这么沉啊。画面很多时候黑得只看见丹尼尔的半张脸——而这时候我就情不自禁赞叹:真是演什么像什么啊。片中的丹尼尔饰演的油矿主,孤独自由,凭强烈的直觉生活,心狠手辣,极富攻击性,从不宽恕。镜头表现亦直接而不加修饰。那么粗糙的生命,那么粗糙的生活。人性就在其间磨砺,日益坚硬黑暗,看不出原来模样。片里很难得有二三柔软浅淡处,嵌在整片漆黑黯淡里,叫人分外流连。

59分钟前
  • 嘉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