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

HD

主演: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张子枫,张家骏,王子文,陈瑾,陆毅,张国强,杨立新,吕中,咏梅,刘莉莉,马秋子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国语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2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3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4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5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6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3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4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5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6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7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8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9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唐山大地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区爆发7.8级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灾民无数。面对即将坍塌的危楼,丈夫方大强(张国强 饰)和妻子李元妮(徐帆 饰)都要去救被困的龙凤胎儿女方登(张子枫 饰)、方达(张家骏 饰)。危急时刻,方大强拦住了妻子,冲进去营救时不幸罹难。李元妮在震后发现,一双儿女被困在一块水泥板两端,若要营救,必然牺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艰难选择——救弟弟。此事成为方登心中难以磨灭的隐痛。后来,她被军人王德清(陈道明 饰)夫妇收养。高考后,方登(张静初 饰)进入杭州医学院学习,并与研究生师兄杨志(陆毅 饰)产生了感情……方达被救却断了胳膊,李元妮以无私的母爱抚养他成人。成年后的方达(李晨 饰)去杭州闯荡,娶了媳妇小河(王子文 饰),并干出了一番事业。32年后,这家人的命运却因为5·12汶川地震再次发生了交叠……另有他路大菩萨岭演播时刻 第一季骇故事之恐怖殡仪馆最伟大的龙门秘指生死竞赛 3木兰从军1939老幺艾米莉布谷鸟之咒虫霸天下借酒众筹英雄复英雄血战虎门深海巨灵大海龟宛如阿修罗各取所需第三季做一顿饭冒险游戏1995金钱1983汤之国死尸无言银元之路大路上战争迷雾黄金七令之罗刹风云一个来自嘉布遣修会林荫道的人祝您好运1985黑帮有难最后时刻疯狗青春之殇II:归期无期美杜莎毒液赖田朝日的方程式。-最恶的授课-真爱如血第三季毫无意义硅谷第四季历史的针脚翅膀下的风历史十大战舰风尘三侠1993国语加州靡情第六季

 长篇影评

 1 ) 别跟心较劲

在好朋友夫妇的极力蛊惑下,周日那天下午去悠唐看了《唐山大地震》。 ——是挺好看。 我是个比较容易被感动的人,但我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自己失态的一面。因此,看电影的时候,有好几次都憋的我嗓子发紧,眼睛酸疼。不过,在我们那间放映厅里,并没有听到很夸张的嚎啕大哭,只有几声低低的啜泣,其中有一份来自我的身旁。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一条线哗啦啦走完,徐帆、陈道明、李晨和小演员们演的都很棒,而那种微微泛黄的怀旧色彩很快就把人拉进了那个年代。当空气开始颤抖,大地开始咆哮,楼房开始坍塌,当那惨绝人寰一瞬间在银幕上重现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真真切切的恐惧与绝望。单单靠着那种恐惧与绝望,不需要其他的感情戏,就足以把观众煽下泪来。而地震过后,唐山人在废墟中哭喊着寻找亲人的时候,才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什么是大苦大悲。 其实原本是没打算去电影院里看的,因为我想抵制冯小刚。在北京台看到关于《唐山大地震》的采访,冯导说,自己无论把商业片拍成喜剧还是悲剧,票房都绝对是这个(竖起黄白斑驳的大拇指),我就是孤独求败! ——顿时大骂这人傻x,拍个大片至于狂成这样么?——后来又看到他放出话来,说去电影院看完《唐山大地震》而不哭的人,跟去幼儿园砍孩子的暴徒没什么两样。 ——虽然知道这句话是经过了媒体的曲解,但依然默默的诅咒这位白癜风病人早点儿被真正的暴徒砍死。——尽管如此,我还是屁颠屁颠的跑去看了。所以说,即便网上有九成以上的人都在说这是一部超级大烂片,但只要身边的好朋友大力举荐,那么这就不会是一部“烂片”。毕竟,大部分没脑子的家伙总爱去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意见来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而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总有一些品味是相似的,即便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恶趣味。幸好,我去看了,而不是听信那些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的跟风者们的意见誓死抵制这部大片——在这个缺乏原则缺乏信仰的年代,并没有什么是值得誓死抵制或誓死捍卫的。 在我的眼中,它当然没有它们说的那么差,因为我没有带着一种看人出丑的心态去跟自己的心较劲,没有自始至终的对着自己默念“为了证明这是部烂片,为了看完之后破口大骂,千万不要哭”,也没有目不转睛的盯着电影里的所有细节去寻找传说中的广告。——老子花钱买票是来享受电影的,不是来当什么傻x影评人的——最鄙视那种骂遍了所有国产电影的电影批评家,成天无所事事,只会写些酸腐文章,搞点儿背后扎针的小阴谋,大半辈子了还一事无成,有劲么?就从广告植入这点来讲,许多外国大片里也有广告啊,很可惜这帮专业写手们的外语水平不够或是没有国外生活的机会与经历,所以很少见到过哪位影评人会对着一部好莱坞巨制喋喋不休地写字指责其中的广告植入过多过滥而导致它变成了一部傻啦吧唧的广告大片。 回到正题,《唐山大地震》的确有许多缺点,比如片名的刻意夸大,比如略显拖沓的情感细节,比如选了一个笨蛋来演一个坏蛋(不要误会,我说的就是路易十三)……但它的大部分还是好的,还是值得一看的,还是不应该被这样千夫所指的。或许,千夫所指的并不是电影本身吧?如果导演那一栏里的名字变成“宁浩”,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变成“罗永浩”呢?——好吧,既然大家的心灵深处都有着阴暗猥琐的小肮脏,干脆就谁也别骂谁,或者看完再骂好了。 看到片尾处,生离死别了二三十年的姐弟俩在汶川的救灾现场重逢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一阵后悔。我曾经在那个月下定了决心奔赴灾区贡献一些微薄的力量,可惜终究还是顾忌会失去工作而放弃了使人生猛然变得闪亮的机会。女友却是差一点儿就被她们公司派过去了,可惜,终究也是差一点儿。所以,看到热心的好人们救灾的画面,心中再次涌出一股暖意,好似看到别的人替自己完成了最初的梦想,险些喷出泪来。 不过,希望再也不要有这种机会出现在我面前了,老天保佑。 欢迎关注哟:@天亮天黑

 2 ) 好吧!我也是来砍小孩儿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看过这个戏之后,你会忘了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忘了官方数字下的24万人的罹难。忘了有关地震是否曾经被预测的种种是是非非。忘了我们曾经不顾一切的拒绝任何来自国外的援助。忘了这事儿发生在1976年。电影虽名为“唐山大地震”,但实际上唐山和大地震这两个背景都被严重虚化,剩下的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家庭——一开始他们家的房子塌了,然后他们家妻离子散,后来他们家又破镜重圆。他们甚至连邻居都没有。。。。我们说一场大地震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骨肉亲人的死去,而是你发现你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居然能够瞬间崩塌。由此这种深切的不安会伴随终生。黑泽明在回顾关东大地震时,将之形容为一个人间的地狱。所以你看他拍《梦》的时候会表现一个极端残酷的末日场景,那个场景当中没有谁会是主角——怎么能还有谁是主角呢?李元妮是谁呀?趴在那儿衣不遮体、撕肝裂肺的那个吗?你放眼一看,我操!一百万人都那样!你怎么还能对准了一个人在那儿猛拍呢?就是因为她是你的电影的主角?

这个电影预告片里最后打出一行字幕:亲人永远是亲人。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不是亲人就永远不是亲人?好吧,那我们是谁呢?跟你们家那些事儿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家也死了人,死的还比你们家多得多,却只能在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情节剧中充当背景,做那个可以被人随意摆弄随意丢弃的活道具。那我为什么还要在这儿陪你一起玩?就因为你给了我一百元,或者我给了你一百元吗?那对不起了,我只能说,多这一百元我不会富,少这一百元我也不会穷,咱们还是拜拜吧。

我们没有办法按照一个商业片的标准来衡量这样一个电影。第一,这压根儿不是一个商业片的路子,有谁会这么搞吗?震五分钟,然后拖拖拉拉再腻歪两个小时?第二,这样的题材你搞成一个纯商业片你还真好意思?你们自己对此是毫无责任感,反过来却还要对观众进行道德绑架。这算什么?便宜都让你们占了,我们这些当背景的、做道具的、成了分母的人连不哭都不行了?或者说,我们连“被哭泣”之后腻歪一下都不行了?就被算成是“砍小孩儿”的?那我倒要问问,你们算什么?砍了小孩以后血淋淋拉出来讨钱的?

冯小刚身上的戾气很重。他极不耐烦,他觉得自己特会拍电影,却不得不跟一群一点都不会拍电影的人搅合在一起。真无聊。他幻想了人民群众对他的衷心拥戴,他觉得自己跟那些人冥冥之中存在一个完美的沟通渠道。嗯。。也许这一切只能由那具如今仍躺在广场上做栩栩如生状的尸体来解释了。他当年在城楼上挥手,面对人山人海,胸中气象万千的同时,也不免会有些疲劳。一个声音在他心里说,唉!他们懂什么。。。。

在电影里,我们也看到了对这个人的膜拜。却不是在唐山,而是在部队大院里面。冯小刚说,这是王中军的主意:因为他对那个时候场面的印象太深刻了!王中军是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他当然参与到了那场举国匍匐的哀悼之中。可是他是否知道,在那一天的唐山,距离大地震发生将近三个月之后,在腐尸瓦砾之中,一直被迫处于坚强状态的人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可以纵情痛哭的时刻。他妈的!泪飞顿作倾盆雨!

可惜,冯导不去拍,却要拍王总的感受。。。哦,对了,亲人啊!你们知道谁是冯导的亲人了吧!

另一个细节:筹备剧本的时候,冯小刚找到刘震云,请他写大地震的剧本。刘震云说没时间。又找到刘恒,刘恒说现在憋着写地震的人挺多,咱们就别凑这热闹了。

牛逼啊!原来这“二刘”也是能“砍小孩儿”的主儿。

我们不易理解的情况之一是,既然前面有了《手机》和《集结号》这样优秀的作品,为何到了《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水准会如此之一落千丈?冯小刚对于王朔刘震云刘恒这些作家的依赖可见一斑。没了这些给他掌舵,他这艘船就指不定开哪儿去了。

然后,我们就看到一个连“平行叙事”都不过关的剧本。同胞姐弟俩,三条叙事线,十年一轮回,都不知道怎么搭着写。张静初怎么就长大了?怎么就怀孕了?怎么就出国了?怎么就嫁了一个大自己十多岁的老外了?李晨为什么不考大学?干嘛非得离家出走?为什么娶那样一个媳妇儿?蹬三轮就能蹬成了大老板?徐帆。。。。为谁守身如玉呢?都够立一块贞节牌坊了。一辈子不搬家。。。。哪儿还有家嗯?80年代初的时候一半唐山人还住地震棚呢。原来的地方改成了百货大楼,那你最好就到百货大楼当售货员去,顺便还能多来一些植入广告。母女重逢干嘛非给女儿跪下?女儿没死啊!应该高兴啊!一辈子的罪这还不了?她活着呢!乐疯了呀!要是我恨不得高兴地把房子烧了。腻腻歪歪磨磨唧唧,大家知道为什么有“那山 那人 那狗”这样不着调的话了吗?

徐帆的表演好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好的表演百看不厌,可我不知道谁会愿意看她撕肝裂肺的哭三遍以上。我一遍都受不了,这种表演完全是生理性的。影后级别?算了吧,别吹牛逼了。徐帆这台收音机,频率特窄,只能收俩台——一个j交通台一个文艺台。你就来回拧吧,都挺正经八百的,可听来听去就剩下一个字:“假”!

哦,说了这么多,我自己才明白,原来我们就是因为这些才被认为是“砍小孩儿”的。

好吧,我就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地震》前面三十分钟,地震场面大概在十分钟左右,震后方登被陈道明夫妇收养直至毛逝世约十五分钟。前面大约只有五分钟左右来交待徐帆一家人的关系。我记得的只有吹了吹电风扇,吃了个西红柿。这真的不够啊!就算亲人永远是亲人,可是电影里头观众需要把这几个人在内心里面缝合到一起。更深层次上,观众还需要将自身投射的银幕上,使得自己也成为那个家庭中的一员。五分钟怎么够?所以说,李元妮一家的家庭关系完全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以后面几十年的亲情苦戏,只能靠硬煽了。
  
  地震场面不到十分钟,除去震前的天空紫光闪现等等环节,真正的地震场面大概只有四分多钟,我并非要多看一些房倒屋塌的镜头,可关键在于,之后人们内心中的地震该如何表现。比如张静初,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如何来表现她内心中那片始终扫不尽的瓦砾?这个电影真的不适合用顺序时间的方式来表现。陈国富曾建议,大量使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却被冯小刚回绝。也是,冯小刚的电影从来都是按照时间线老老实实从头到尾。还是那句话,频率窄。
  
  对这个电影我曾经给予厚望。或者说,对冯小刚我曾经寄予厚望。因为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再像他那样认认真真讲故事了。大家可以看看贾樟柯在搞什么,用九十分钟的电影玩儿几个观念,没时间去拍纪录片就请明星来演伪纪录片。他的想法很好,观念也犀利到位,可是没有耐心了,觉得没必要再讲一个足够复杂的故事了。冯小刚一直还好,《手机》、《集结号》、《非诚勿扰》都很好,很舒服。尤其是《集结号》,坟前的那场戏很厉害。我觉得一个人可以这样在一个商业片里这么用力,这么掏心窝子。他用这种态度去一部接一部的做吧,一定都会是很好的作品。
  
  《大地震》,冯小刚也是竭尽全力,可惜没有任何一场戏能够承载他的力气。他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包工头,他能够把几位作家的作品尽可能贴切的表现。他几乎是一个没有多少独立见解的人,他所能够接受的东西也很少很单调——频率同样窄。而且,随着事业的进一步成功,他越发相信自己的选择。那些他认为不值得关心的东西,一概不再关心。

    说到剧本,我刚看了报道需要澄清一下,原作剧本中有很多方登方达姐弟俩在分别成长的过程中心灵感应的戏。两条线索互相照应。所以我说剧本连基本的平行蒙太奇都不合格是不准确的。不过,这些互相照应的戏在成片当中均被删除,所以才造成了两个孩子不挨边,各自成长的线索七零八落的事实状况,这一点身为导演的冯小刚要负全部责任。
  
  我们的可悲之处是,我们甚至只有一个冯小刚。
  
  我们不得不对这样一个人寄予厚望。当他让我们失望之后,就无法转移自己的情绪。所以只能按着他死骂。
  
  
  
  不过说句公道话,抛开大地震不谈,冯导真的已经很不错了!

    我喜欢商业片,但商业片一定要努力做的很纯正才对得起观众。

    几个月之前,我看到大地震的剧情梗概就跟老杜讲,这片子过五亿没问题。那个判断是基于《集结号》和《非诚勿扰》。现在我仍然相信它很可能要取得五亿以上的票房,但对于我而言,这事儿已经变味了,我只是想,如果冯导遂愿,他就不单是在透支自己的信用了。更重要的是,他可能就此完全失去了,通过电影来找到自己人生定位的机会——他最终会变得不爱电影了,而只爱电影给他带来的那些实际的东西。
  
  其实我也不想对冯导的电影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怪只能怪我们能够寄予希望的导演实在太少。某几位,直接可以被划入“戏曲片导演”的范围了,戏还都不怎么雅。
  
  他们的这篇也许真的该翻过去了。
  
  李鸿章说好,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儿。
  
  干完了就退休吧。再拖下去,也翻不出什么花样来了。何苦,累得一脸花。









 3 ) 《唐山大地震》: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

1970年代,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治下最保守、最封闭、最僵化的凝滞时期,文化事业特别是电影业遭到了修正主义当局严苛的管制,如何通过审查便成为苏联导演们最为关心的事情,而必杀技则是在影片中加入催泪桥段并请到勃列日涅夫亲自过堂审看。勃氏这人,虽极权在握但感情外露哭点极低,稍加煽乎便会泪如雨下——一旦总书记挤出几滴浑浊的老泪,谁还敢让此片不通过?于是乎,“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便成为斯时苏联导演们压箱底的速效救心丸。

《唐山大地震》看完就想起了这个典故,华谊兄弟的宣传策略相当对路,对此片主攻两大看点:一是号称撼天动地的特效场面,为此还拉来了IMAX垫背;二就是据称充斥在影片中的哭点。发哥替《孔子》站台时说“不哭不是人”,这回冯小钢炮则直接把不被《唐山大地震》感动的人与血洗幼儿园的连环杀人犯做了类比——当然,电影处于宣传期,相关主创就好比野兽处于发情期,没事找抽才能上新闻头条,电影就是一锤子买卖,吸引眼球是当下第一要务。

哭了吗?估计砍幼儿园的家伙也会看哭,这是人之常情,孟亚圣说人有五心,这“恻隐之心”要能修炼没,那是灭绝师太的级别——这种人估计也不会掏钱去电影院。《唐山大地震》根本不是类型片意义上的灾难片,无论跟史实改编的《泰坦尼克》还是幻想意淫的《2012》比起来,《唐山大地震》都只是隔靴搔痒,类型片意义上的灾难片一定是孤胆英雄拯救大众的模式(好莱坞就这样一次次的拯救了全人类),《唐山大地震》倒是彻底阉割了高、大、全的银幕英雄,放在现今的国产片谱系里,不能不说是冯导的一步妙招(参看《惊天动地》)。

原著小说本来就是写地震之后的《余震》,影片的主体内容和英文片名都符合这一叙事主干,但是原著中锁定生还女儿心灵废墟的叙事重心被巧妙的转移到了苦大仇深的母亲身上。徐帆饰演的母亲遭受到了夫死女丧的人伦惨剧,还背负着谋害亲女的沉重心理负担,一背就背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却也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认同。其实《唐山大地震》无形中勾连起了中国电影史中最悠远的通俗剧传统——从《孤儿救祖记》开始,“家族变故+伦理救赎”的套路就横亘在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意识(归根结底是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中,再辅以些许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消费品本就必须带有的感官触动,第一代导演郑正秋所总结的“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正是此种创作套路的不二法门,《唐山大地震》无非是契合了这一深层的国人文化心理,并在视觉规模上将其发展壮大而已。

所以,不要期望在《唐山大地震》中看到一部荡气回肠的国人心灵史,新时期以来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也只是聊胜于无的故事背景点缀(但对于植入性广告来说这点至关重要)。徐帆饰演的母亲苦熬了三十二年,拒斥物质享受,拒绝重建家庭,像极了旧社会服丧守孝的贞节烈妇,而宁要残缺(断臂)儿子也不要(奇迹般)健全女儿的情节亦呼应着千百年来中国男权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当儿子带着媳妇、孙子来陪母亲过年时,儿子用霸权的语气强行拆散了妻儿,媳妇从始至终就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再回想起奶奶、大姑差点夺走儿子,以及一对儿女最终双双致富的情节,徐帆版的母亲真跟高鹗笔下守得“兰桂齐芳”的李纨有一拼了。

《唐山大地震》是匆忙的,就像是交待了一部国产长篇家庭伦理剧的梗概,但这也足够了,从契合中国最广大观众观影心理的层面来说,《唐山大地震》几乎是完美的:苦情戏的路数,大团圆的结局,比起《史莱克4》和《奠基》来,《唐山大地震》对中国观众的渗透才是全方位的(前两者在二三线城市几乎不会引起什么波澜)。我不推崇《唐山大地震》,但要我给父母推荐影片,我还是会推荐这部《唐山大地震》——而且会给我妈备上一包纸巾。

在以市场为指针的电影创作环境中,观众就是导演的“勃列日涅夫”,中国观众是单纯、善良的,只要能让他们结结实实的伤心痛哭一回,五亿票房绝非痴人说梦(当然也不能缺乏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默契配合)。
我们的父辈遭受了那么多苦难,让他们(特别是灾难亲历者)在电影里重温然后解脱一把,也算是尽了电影人的孝道。
单以票房而论——“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唐山大地震》笑了。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7月22日)

 4 ) 大爷,我们真的需要你吗?

北京的天气越发诡异,似乎预兆着2012真的要到了,身在其中,越来越有一种末世的感觉:这座严重超载的城市好像随时都会爆炸、那些拥塞在道路上的中产的汽车、那些闷热车厢中挣扎的底层人、那些隐秘角落潜藏着的操盘手、政要······所有的人在奔赴那一刻的时候,是不是感到同等的恐惧?

飓风、洪水、海啸、地震······其实人的生死真的不需要这样大的场面。想象某一个孑身的老头,就这样摔了一个跟头,便悄然归西了,你我也是一样,即使坐拥一切,面对死亡也同蝼蚁无异。如此看来,末日又有何好怕,不过平添一种死亡的形式而已,而且还是在大场面中壮丽的死去。

34年前,一座城市的人们提前经历了一场末日景象,银幕上的一切都是虚拟,但现实格外残酷,并不仅仅因为天灾,甚至远比天灾更为惨痛。有时我甚至会想,还有什么是比末日更加令人绝望的,如果有的话,它一定是人们内心的那块无边的浑沌——它才是真正的地狱。如果末日来临前,我们能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至少这一切还算是幸福的,可是当我们明明知道自己会有获救的可能,却被漠然的人们注视下无比凄惨地走向毁灭——这才是这个世界最无法企及的悲恸!

在这样的悲剧下毁灭,一座城市,二十四万人,无以言说的罪恶,没有人澄清。为何今天,人们变得如此健忘?那么些在银幕下流泪的“施主”、他们的眼泪到底为谁而流?没有人真正明白这些泪水的出处,也没有人为这些含冤死去的同胞真正做过什么。1976,这个巨大的数字,在历史风云中穿行而过,来到人们的心中幻灭成泡沫,待到一切都烟消云散之后,所有的罪恶也就跟着消失了。操盘手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移民们涌如潮水、所有的调调都积极向上、阳光挺拔、不容有悲观、不容有质疑······

若干年后再由一位大爷拍出电影,大卖,庆功宴,举国欢欣。一些人赚的盆满钵满,当然不是我们,我们是苍生,是基数,是奴隶,是死去的二十四万人。我们,不足挂齿。

34年前,一座城市被生生毁灭,如今我们的灵魂每日被侵蚀——行将毁灭。而这些大爷们乐呵乐呵地赚着钞票、平步青云地走向事业巅峰,当他们回过头来指责我们没有灵魂的时候,我们还得毕恭毕敬————因为我们需要大爷、需要这些大爷为我们制造鸦片、现实如此苦.闷、何不即时行乐?

我们图一乐,哪怕是流泪,然后走向毁灭

毁灭,却不意味着重生。

 5 ) “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灾难与亲情的反思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
生命有时会给人以错觉,看似很长,一天一天有着挥霍不完的日子;真正放眼于时空时,才能真切的体会,生命是如此的短暂与微不足道。
做为普通的人,生命的重只是对个体而言,对亲人而言,对爱自己和用心在乎自己的人而言。唯有理解了生命的轻与重的人,才能深切地懂得一份情的不易和艰辛,才能够明白一颗心一旦伤了将是不可弥补的痛,也唯有懂得的人才能做到用生命去珍惜和执着于自己的爱情。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它让我感受到了地震无情,人性的脆弱,以及最重要的是亲情的可贵,生命的顽强。活着真好,它告诉人们,一切灾难只是暂时的,灾难并不能打垮人们,它只会使人们更加坚强,更有勇气地面对生活。不禁感慨,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这部电影让我更加坚信:亲情是不变的永恒。一个人能够伤得了的人仅仅是真正无私爱他的人们。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潜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主角。
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能够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持续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职责。

 6 ) 我们还是1942见吧

不知道你会不会和我一样,讨厌电视里的朗诵节目。因为我看着那些朗诵者眉头紧蹙、含情脉脉,从胸腔泛滥到嘴边的每一个字词,都经历了百转千回前生今世,我就会说不出的发冷。另外,这种节目最糟糕的一点是它太容易得到掌声了,它无需精彩,只需要使最后一句话像踩下油门一样把语调提得老高,从音量的角度上做到振聋发聩,掌声自然盆满钵满了。那读出的最后一句话,在我耳边久久不能消散,给我一种劣质发动机的感觉。

当然把《唐山大地震》比作朗诵很不恰当,但是在电影院里我总是感到这电影有些地方就像那最后一句朗诵般给力过猛。

其实影片是不是主旋律,是不是为唐山做宣传片,这些问题都无关紧要,最核心的问题是电影好不好看以及好不好。这可就必须因人而异了。

一部电影,大家看完后,有人说好,有人说好烂,这太正常了。与你不同的人不一定就是“装逼”,要是你看到人人都与你相同,那你一定是领导干部。至于那些没看就打分的人,我想占不了多大比例,那些早早写影评的人,人家看的也许是电影上映之前内部的放映,何必每天为这个吵来吵去呢?

我是单纯的认为不好看。在进场前的准备活动就很夸张,影院门口居然有人在发送纸巾,这仿佛是句叮嘱:一定要哭啊,就看你的了。大家也都做好了预备要哭的架势,每个人落座之后手中都紧紧攥着纸巾,跃跃欲试,可在真正开始放映前至少有二十个广告,这是漫长的前戏,大家还没哭就都笑了。

影片开始后没多久灾难就来了,这是个提醒,大家该哭了。可是情节的设置实在太仓促了,所有的剧情都只是一个结果,地震当然可以来得不讲道理,但是别的呢?小方登说活就活,小方达身残志坚,退学离家,还能混成老板。所有情节都向着矛盾最冲突的方向冲去,不给理由,直接爆发。这就像冯小刚从前的电影一样,女主角也不知道因为什么走着走着就和葛大爷走到了一起。说实话,那些镜头即便让我哭了,也不表示你做得出色。那跟朗诵结束之后大家的掌声没有什么区别。

我从头至尾一直渴望被感动,但始终没有打开纸巾包。事实上我是一个挺容易感动的人,很多小事都能变成我的催泪弹。但我真的没能体察出《唐山》有什么泪点,更别说从头到尾都要哭了。这个打着“诚意”旗号的大片,我怎么感觉诚意那么少?电影院里确实不少人在哭,那是蓄谋已久为了流下而流下的眼泪,水里边真的全是水分。

对,我太年轻,我没经历过地震,我不懂。但你拍一要达5亿票房的电影总不是拍给特定人群的吧?所以就别倚老卖老了,作为人类,每一个观众的反应都有参考价值。电影散场后我留心的观察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发现人群中至少有一半如我一样没有任何哭过的痕迹,我的心情很复杂,就像走在了杀人犯的队伍中。

前些年,小刚导演用小聪明换得了大票房,在谁也不知道怎么拍好商业片的年头,他确实遇不到对手。我一直都喜欢他的电影,清新、有趣。我很早看过一个采访,他说他有一个理想,就是拍刘震云的《1942》,他说他拍了这么多片子都是在为拍好《1942》做准备。这番话让我很感动,刘震云的那个小说我看过,特别棒,突然间我觉得冯导比我想象的更好,更有情怀。

然而后来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1942》几乎不被提起。他从此言必称票房,票房是所有含金量,票房是一切评判标准。他把伺候观众当做电影的唯一出路,遇到批评就生拉硬扯的搬出票房。《1942》还没见到,《伊就是二》却刻在脸上。

小刚导演是性情中人,他敢于坦露自己的内心,这让他非常可爱,但可爱的人为何如此不宽容呢?他对文艺片的挖苦远远超过影评人们对他的埋汰。好像他在做的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是电影的正途,其他人不是在犯糊涂就是在装。

“王家卫拍的那个也叫电影?”
“别看侯孝贤平时拍那些东西,我跟你说他私底下也爱看好莱坞的那些大片。”
 “宁浩不错,可他总想着得拍一个让圈内人都说他NB的片儿,唉,他不明白,让那些人说NB什么用也没有。”

在小刚导演的心里,只有能赚大钱的电影才NB,他制定了关于“电影”好坏的定义,制定了“商业电影”的规矩,他说他的眼里没有条条框框,其实只是他把条条框框都给了别人。一部电影能有一个红火的票房当然是好事,但是票房并不象征着一切,在我看来,一个导演应该有点票房以外的追求。如果你认为只有钱才是硬道理,那么你就是不讲道理。

这么多年,冯小刚最好的朋友和敌人,最大的光荣和悲哀,都是票房。我是他的影迷,他的每部电影我都看过。我期待《1942》,但是我不期待一个被票房绑架的冯小刚,不期待一个把电影当做作业的冯小刚。


草威

 短评

毛尖老师说《唐》:它挟持了一个民族最大的伤口

7分钟前
  • 成知默
  • 还行

帆姐,你迎来了人生最精彩的一个角色。

12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力荐

5分钟的灾难片+130分钟的家庭苦情肥皂电视剧。哭点又多又明显,但就是挤不出半滴眼泪。

1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15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首先是无法理解那些给予电影一星两星评价的人。当然,各人有各人喜好,不过,看了不少评价觉得实在是装逼装过头了……影片时间跨越很大,在这点上冯导做的不好,让人觉得有流水账之嫌。但就故事而言,我并不觉得是在打国难牌而刻意煽情,很多东西都是实实在在能够打动人心的。★★★★☆

17分钟前
  • Q。
  • 推荐

这电影如果叫《唐山一家人》或《天崩地裂一家亲》,可能大家接受起来心态会平和得多。其实我感到最可惜的是,以后再也不会有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了。

20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真是好片子,本来就是看了豆瓣影评差点打算不去看呢。结果根本不像影评里说的根本就没有刻意煽情,都是很合情合理的台词剧情,就象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一样会做的事说的话。但是这才是最感人的。感谢导演能这么细腻的发掘出来,拍出这样的好片。   地震虽然不是好事,但是关联的是亲情。

22分钟前
  • 已经注销
  • 力荐

是有感人的点,但达不到预期,浪费了好题材。

23分钟前
  • ᥫ᭡້໌
  • 还行

一个母亲真的很难抉择,哪个都是心头肉,但是一个女孩也真的不容易,最后温情的和好,可是却错过了最珍贵的时光,遗憾,悲凉,也有些许温暖。

24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推荐

天灾地祸无法避免,受到的伤害也是惨痛的,我们能做的只有预防和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28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很多人说冯小刚举着地震旗号卖亲情,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值得去看,因为处于这个嘈杂的社会里,人们已经很难平静下来思考亲情的伟大以及珍爱生命的意义,给这部片子两个小时,坐在电影院里认认真真看完,很多东西值得去想一想

32分钟前
  • 上发条的长头发
  • 推荐

唐山大地震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救姐姐还是救弟弟,对一个母亲还说太残忍了。

35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强震23秒,余震32年。——憋开政治和商业,个人感觉电影还不错,自《妈妈在爱我一次》之后很少见观众挥泪影院有如此壮观场面的。那句话很好“活下去才是开始……”

3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首先我并不认为冯导是利用地震来炒作挣钱,总有些特殊的时候需要用艺术的手段让那些未经历过的人们记住那一天。相反,我认为这种题材与内容还是很值得一看,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血浓与水的亲情。其次演员的演技都是可圈可点的,很投入很动情,有些桥段我甚至也会心酸心痛得差一点哭出来。~

37分钟前
  • Uncle Mario
  • 推荐

这不是有人性没人性的问题,是真的不好看。

39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把前十分钟拍成短片就行了,用特效再现了地震,震撼完了观众立马黑幕,上演职员名单。后面的也太八点档了,掉价了!

44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小的不用跑 大的你也跑不了

45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还行

为什么不把原著里养父性侵犯那段演了啊 陈道明好符合那个角色。。。

50分钟前
  • 鲍小斯
  • 还行

陈道明每次出场我都像一个花痴一样发出赞叹...

54分钟前
  • Autorun
  • 推荐

浪费好题材

58分钟前
  • fhskfdhlaks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