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粤语版)

正片

主演:萨姆·沃辛顿,佐伊·索尔达娜,西格妮·韦弗,史蒂芬·朗,米歇尔·罗德里格兹,吉奥瓦尼·瑞比西,乔·大卫·摩尔,,希·庞德,韦斯·斯塔迪,拉兹·阿隆索,迪利普·劳,马特·杰拉德,肖恩·安东尼·莫兰,杰森·怀特,斯科特·劳伦斯,凯利·基尔戈,詹姆斯·皮特,肖恩·帕特里克·墨菲,彼得·狄龙,凯文·多曼,凯尔森·亨德森,大卫·范·霍恩,雅克布·托毛里,Julene,Renee,卢克·霍克,伍迪·舒尔茨,彼得·门萨,伊拉姆·崔,黛布拉·威尔逊,Chris,Mala,马修张伯伦,詹姆斯·盖林,拉斯科·阿特金斯,Jø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 / 西班牙语年份:200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2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3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4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5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6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3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4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5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6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7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8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19阿凡达(粤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凡达(粤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战斗中负伤而下身瘫痪的前海军战士杰克·萨利(萨姆·沃辛顿 Sam Worthington 饰)决定替死去的同胞哥哥来到潘多拉星操纵格蕾丝博士(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用人类基因与当地纳美部族基因结合创造出的 “阿凡达” 混血生物。杰克的目的是打入纳美部落,外交说服他们自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从而SecFor公司可砍伐殆尽该地区的原始森林,开采地下昂贵的“不可得”矿。在探索潘多拉星的过程中,杰克遇到了纳美部落的公主娜蒂瑞(佐伊·索尔达娜 Zoe Saldana 饰),向她学习了纳美人的生存技能与对待自然的态度。与此同时,SecFor公司的经理和军方代表上校迈尔斯(史蒂芬·朗 Stephen Lang 饰)逐渐丧失耐心,决定诉诸武力驱赶纳美人……快乐我的家生存危机解密你认真要结这种婚吗贼性情书2004伊甸2006那般良夜离秋超越情感非洲功夫战纳粹与时尚同居仙境之桥2007高烧音乐,战争与爱驱魔2005热血杨家将机器肉鸡第一季以恶之名灵幻小姐亚特兰大 第四季我的阿勒泰寒枝折不断 电影版董小宛十八罗汉汉尼拔 第三季我的幸福终站三傻大闹宝莱坞下1080P超清卧虎藏龙:青冥宝剑大醉侠妮诺契卡圣袍千秋他们 第二季我的爸爸是森林之王2依然消失欺诈师猎人原始轮回早春二月魔鬼屠夫解放全城戒备粤语版登陆日:猛犬连 D-Day贱神三少爷2春娇救志明(粤语)4年,2男,1爱情沉默(2017)代班

 长篇影评

 1 ) 《阿凡达》:一次伟大的反拆迁斗争

(引自《星际百科全书》第六版第1984卷“星际拆迁”条目下义项“原住民的反拆迁斗争”中的有关内容,本条目由著名拆迁史学家William Zhang博士撰写,唐福珍女士对此条目亦有贡献,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引用)


……但是,在人类为牟求经济利益,不顾原住民意愿而强行进行的拆迁行动中,也偶尔会遭受到这样的抵抗,即,有少部分的人类拆迁者在深入了解原住民的文化之后对其产生了身份认同,转过来帮助原住民对抗拆迁;而他们对人类拆迁者的了解也为拆迁行动带来了极大的阻力,有时甚至会使整个拆迁行动以失败告终。……

……在潘多拉星球上发生的“阿凡达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潘多拉星球是伟光正星系Crab星[即河蟹星]的第四颗卫星,一颗类地卫星——有关它天文特征的详细介绍参见本百科全书“伟光正星系”>>“河蟹星”>>“潘多拉星”条)

……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河蟹”矿业公司,一家著名的国有股份制企业,在潘多拉星球上发现了一种名为“unobtanium”的稀有矿藏;而公司对其进行经济地开采之前遇到了两个极为不利的条件,其一是本星球并不适宜于人类的大气成分与气候,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矿藏的分布与本地的原住民纳维人的居住地相重合。鉴于“河蟹”矿业公司对矿藏的采掘过程一向会对原生环境造成毁灭性的、不可再生的破坏,我们可以断定,在公司与原住民进行相关接触之前,二者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引者在此先对纳维人做一简短的介绍:纳维人是潘多拉星球上目前已知的唯一智慧生物,人形,有尾,平均身高在十至十二英尺左右。纳维人的社会组织形态仍然停留在部落阶段,且对世界仍持有万物有灵的观点,但他们的心智水平绝非多数人类所认为的那样落后。据记载,每个纳维人的脑后都留着一根长辫,这根长辫事实上是一根终端,纳维人籍此与潘多拉星球上的其他生物进行沟通,或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纳维人有自己的论坛,族人常常在论坛聚集,相互分享信息与资源。而在纳维人心中最神圣的无疑是一棵会不断散发种子的晶莹剔透的树木——纳维人将其视作生命女神之所在,乃至把看到这棵树的一颗种子都视为吉兆。这棵树满是终端,可以想见纳维人就是通过这棵树来上传、下载、存储和分享整个族群的记忆——一棵活着的资源库。有关纳维人生活的更多资料请参见本百科全书“智慧生物”>>“伟光正星系智慧生物”>>“纳维人”条,或参阅星际文化人类学家Grace Augustine博士的生前遗著《纳维人》)

……事实上,以“河蟹”矿业公司的一贯作风,公司原本可以重施故伎,以国有企业的身份借用行政手段派城管实行强行拆迁;或者直接派出公司直属的雇佣兵(由退役的城管队员组成),将本地的原住民一鼓作气扫荡干净。但事件的发展并非如此。(注1:或许,使“河蟹”矿业公司没有采取上述二种激烈行动的一个明显的外部因素是,星际议会开始对伟光正星系发生的多起暴力拆迁事件持深切关注态度;尽管伟光正星系垦殖地当局声称,正是这些拆迁行动使得该垦殖地能够存在保障其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低人权优势”,但从此不得不在行为上略有收敛。而其内在因素则可能是潘多拉星球极端复杂的地形地貌与独特的生态系统使得强行拆迁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损耗过于巨大)公司转而采取一种温和的策略,他们将人类DNA和纳维人的DNA结合在一起,制造了一个克隆的纳维人,这个克隆纳维人可以让人类的意识进驻其中,成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活动的“化身”,也就是“阿凡达”。(注2:“阿凡达”是Grace Augustine博士想出的称呼,亦即梵语里的“化身”。实际上,公司里的其他雇员是根据体貌特征来把这些“化身”与其他纳维人区别开来的。除作为终端的长辫子外,“化身”的脑后还有五根短小的辫子,于是这些“化身”在公司内部最常用的诨名是:“五毛”。)这些“化身”所肩负的使命是:取得原住民的信任,设法了解其生活习性、组织架构并尝试打入部落内部,(如果有机会的话)掌控部落的舆论并使之影响族人作出迁移出矿区的决定,或者对下一代进行和平演变以使他们接受人类在这一地区开采的现实。从Grace Augustine博士和她的同伴所取得的成就来看,这一计划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果“河蟹”矿业公司的董事会不那么急于求成的话,几十年内公司至少应该有把握说服原住民的下一代能接受开采者的存在,并在这个基础上双方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然而,或许是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矿物价格上涨刺激到了公司董事会诸位董事的神经,此后公司的行为日趋激进,显然是想提早开发矿藏,趁机大捞一笔;而前城管队员Jake Sully的到来显然是公司准备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强行拆迁的前奏。(注3:Jake Sully的哥哥是公司三个“化身”之一的人类DNA的捐献者与操纵者,但他却在Jake来到潘多拉星球的前不久意外身亡。犯罪学家,一贯的阴谋论者Michael Moore博士相信,Jake的哥哥是被公司谋杀的;这种说法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但它或许可以从侧面证明为什么Jake会在到来后不久迅速倒向原住民一边)……Jake Sully原先是一名隶属于海军的城管队员,他曾在委内瑞拉的密林中端掉过无数个食人生番的人肉串黑窝点,最后在Canton火车站的一次专项整治行动中因公致残,高位截瘫。不过,他的抚恤金显然不能满足其生活的需要,恰好公司通过调查他哥哥的亲属得知他在城管部队服役的历史,当下就把他雇用,送到了潘多拉星球。而在他熟练掌控了“化身”之后,分配给他的任务也很简单:尽快查明原住民的防御体系及其弱点,届时公司就可以借此来威胁原住民撤出他们的家园,开始大规模的开采。……

……(注4:那么,所谓Jake因为受星球上的野生动物袭击而掉落悬崖的说法成不成立呢?一个来自David Lynch教授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是,Jake与Grace Augustine博士就如何对待原住民的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执。Jake此时对哥哥之死的真相还不了解,因而对原住民还持鹰派观点的他试图强迫开始对整个计划半推半就的Grace Augustine博士配合他去探明原住民的防御体系及其弱点。Grace Augustine博士则用计引来星球上的猛兽以吃掉Jake的“分身”,这样一来她就能在公司的暴力拆迁行动与“化身”渗透的行为间保持着脆弱的平衡,在当时已知的条件下尽最大努力保护原住民。在Jake转变后,二人对此都心照不宣)……

……Jake的转变,毫无疑问是这一事件中最大的疑点。一个长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城管部队服役多年的身残志坚的青年,为什么会突然成为公司最坚决的反对者?据Jake的自述,他掉落悬崖后在密林中漫游,曾差点被原住民族长的女儿射死,却因为一颗突然出现的神树种子吸引了她的注意力而免遭于难,之后她又救了他,把他带到族群里,带他学习技能,使他在几周之内就成为一个被部落接纳的勇士,甚至获得了族长的女儿本人的芳心。这一切,都过于离奇。……

……笔者的观点是:潘多拉星球上的原住民对于公司可能采取的行为并不是懵懂无知的,事实上,面对公司赤裸裸的威胁,他们明白如何用最好的方式来回应。通过对“梦游者”(原住民对“化身”的称呼)的了解,原住民可以管窥到“天空人”(原住民对公司雇员的称呼)的态度,并以此来决定自身应持有的立场;同时也可以对“梦游者”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控制和引导。女人类学者就可以轻易地被原住民平和安宁的自然观所俘虏,从文化方面认同原住民。Jake的哥哥也是如此,他甚至可能陷得更深,如Jake一样想成为原住民的一员,却引起了公司的警觉并最终悲惨地死去。问题在于,公司没有引以为戒,竟试图让Jake来做间谍刺探原住民的秘密。或许,公司高层以为,短时期的刺探不会使Jake丧失立场,Jake的哥哥死在地球,无论Jake和原住民都不明真相;然而事实是,Jake在反拆迁斗争中的满腔怒火,明显是一个只有被彻底背叛了的人面对背叛者才能做出的行为,可以想见Jake对其兄之死不会一无所知。……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原“河蟹”矿业公司职员所透露的线索,原住民族长的女儿很可能通过那颗种子——torrent——向Jake提供了Jake之兄被公司谋杀的有力证据,而她以身相许的许诺在激起Jake对公司熊熊怒火的同时也激起了他的上进心,使得他在几周里就从简单的原住民体操开始,接连学会了射箭、打猎、骑草泥马(一种头部类似食蚁兽,以吸食花蜜为生的六足奇蹄目动物)乃至骑草拟龙(一种类似翼龙的兽类),最终甚至征服了狂草拟龙,成为族中第一勇士——当然这一过程中或许有作为资料库的神树的帮助。而另一面,这个双面间谍对公司所提供的资料却为数有限——公司自己所声称的最大胜利,那棵被炸掉的像山一样巍峨的巨树本质上只是森林诸部落所共用的一个最大的论坛罢了,虽然令人惋惜,却决不是不可恢复的;而公司的这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暴行,不但没有削弱原住民的斗志,反而使他们联合了起来同仇敌忾,就连马勒戈壁上的草泥马诸部落和海边的灌水、打酱油等部落都派出了自己的生力军,准备与公司一决死战。……经过一番惊险的过程,在某位女飞行员的帮助下,Jake与Grace Augustine博士等人带着他们的“分身”逃离了公司在潘多拉星球的基地隐匿起来,公司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启动强行拆迁预案,意图用燃烧弹封杀原住民的种子库——神树,这样一来原住民将再也无法上传、下载、存储和分享他们的记忆,“河蟹”公司就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于是,这场“保神树,反拆迁”的斗争中最壮阔的一次战役爆发了。……(引者按:以下有关这场战役的文字与视听资料,因为可能会引起版权纠纷,从略)……
……
……………………
……
……最终,我们知道,虽然原住民损失惨重,女飞行员和Grace Augustine博士也光荣牺牲(注5:有一种怀疑论观点认为,Grace Augustine博士并没有死,而是与神树上的生命女神融为了一体。最后一战中的万千对抗人类拆迁者的生物就是被她召唤来的),但他们却全歼拆迁部队,占领了基地,赶走了基地上所有的公司员工。而原住民的智慧还不只如此。为了争取人类中的同情者,扩大舆论影响,防止“河蟹”矿业公司进一步的打击报复,他们还制作了一部名为《阿凡达》的视觉效果美轮美奂的电影,通过著名星际影视掮客詹姆斯·卡梅隆,在各星系之间广泛传播。在广泛的舆论压力下,“河蟹”矿业公司终于不敢有所动作,而星际议会近日也将派出调查组,对“河蟹”矿业公司以往的一系列暴力拆迁行为进行详细调查。可以说,潘多拉星球原住民的反拆迁斗争,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引用的部分到此结束。本人系那美克星天朝国一屁民,本次发帖之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那美克文、英文、火星文、单词、句子、图片、影像、录音,以及前述之各种任意组合等等]完全是复制粘贴,来源于星际互联网,
本人并不明白其全部或部分之意思[包括但不限于对所复制粘贴之内容的识别、阅读、理解、分析、记忆等等],
故本人不对以上及本内容负任何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刑事、民事责任]及其他潜在责任与义务[包括但不限于相关国家、星球已存在、正在形成、未来将形成之的法律法规之责任],
请不要跨国、跨星追捕[包括但不限于超级星区、星区、星系、行星、伴星、卫星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司法机关、立法机关等等任何机构、单位、组织及该机构、单位和组织中的任何个人]。
要详查请亲自直接联系原作者。
  
另:本人持有居住地Tri级A等疗养所左心血管科,左心胸外科,右心血管科,右心胸外科,A脑科,B脑科,前神经科,后神经科,遗传学科所出具有法律效力之健康证明,可证明本人无心脏病史[左右均无]及家族病史,无做噩梦病史及家族病史,同时还持有由本人保养所护理员,护理长,护理祭司,初级中级高级养成所教员,教长,教导祭司以及数十位DNA缘近似者共同签字证词,可证明本人素无参与或企图参与躲草泥马,弹AB脑及任何可能危害生命健康的不良游戏之意向。)

 2 ) 《阿凡达》的视觉修养

        我在国内做了几年的3D动画,自认画面的优劣在鄙人的眼中的回馈还算是比较中肯的。对那些看过预告片之后大感失望的人,我无力反驳,因为不仅仅是预告片欺骗了他,更重要的是他本人的审美观对自己眼光的欺骗。CG动画和真人合成技术发展到今天,加上如今在众多影片中的泛滥程度,常人带着审美疲劳的眼光已经很难凭着粗略的观赏来分辨他们的优劣程度。
    对于阿凡达在视觉上的精彩程度,通过预告片已经可见一斑。那些适应普遍审美观的人无法看到片中方方面面流露出的不俗表现!(认为画面过于失真和角色过于丑陋的人都属于此类。)
    如此艳丽的画面让他们难以接受,但他们没有顾及到片中超乎想象的细节和创意。
    如此特别的人设让他们倍感失望,但他们没有顾及到那些澄澈如水的眼神足以让它们美过人类千百倍!
    抛弃传统的审美观,抛弃可恶的人类中心论,来跟我们一起等待詹神是如何把这个世界渲染的身临其境,如何把这些精灵描绘的真实生动的!

    看过海外观影人口中对3D IMAX版片段的一些评论之后,更加印证了我心中对影片的预料,断定该片会创造电影史上3D时代新的光彩篇章。他的革命性不仅仅是和普通2D电影的差距,甚至能够达到之前所有上映过的3D电影所远远不能达到的效果。他们自主开发的FUSION数字立体摄影机技术也许能够让你感受到场景中的每一粒浮尘从你眼前飘过的真实感,宏大的战争场面会让你感受到血脉贲张的的眩晕。

    回过头来所,避开他的3D革新不谈,单单从视效上看已经足以凌驾于世界影坛的顶峰!我不敢断定它的票房会成为一个奇迹,但影片本身一定会成为电影界的标杆之作。
~~~~~~~~~~~~~~~~~~~~~~~~~~
来豆瓣码的第一篇小字,有不足,望体解

 3 ) 在潘多拉上向科幻大师们致敬

(发在1月8号南都周刊上~这里是木有删改过滴版本...)

十四年,等待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泰坦尼克》华丽地淹没在钱堆中之后,詹姆斯·卡梅隆由“世界之王”摇身一变成为“跳票之王”,一边埋头拍摄纪录片,一边时不时地施放有关一部“科幻巨制”的烟雾弹,一次次在影迷心中掀起期冀的波澜却又一次次理直气壮地放了大伙儿鸽子。好在这位以严苛冷血和完美主义闻名的大导演并未让苦苦追随多年的粉丝们失望:2009年末,花了五亿美元的“史上最贵”影片《阿凡达》终于姗姗来迟,甫一露面便引爆了影迷们激动到几近语无伦次的呐喊——“电影的新纪元到来了!”

“阿凡达”一词来源于梵语,原意为印度神话中“神之化身”;后来被引申入网络世界,用于指代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形象设定。这个亦科亦幻的名词无疑十分符合卡梅隆本人的口味:毕竟卡梅隆从童年时便对科幻小说有着近乎痴狂的热爱,而在他还是卡车司机和外卖小子的岁月里,《星球大战》的横空出世已在他心中种下了一生的梦想——拍摄属于自己的科幻电影。

《阿凡达》的剧本初稿完成于1995年,如今我们看到的版本变化并不大:一位半身瘫痪的退役军人杰克·萨利(Jake Sully)被派遣到一颗名为潘多拉(Pandora)的星球上,通过控制融合了自己与外星人DNA的化身“阿凡达”融入当地纳美人(Na’vi)族群,试图说服他们搬离故土,以便地球人开发地下蕴藏的珍稀矿产;随着对外星世界的了解逐步深入,杰克开始对自己的任务产生怀疑,并在最后暴力冲突发生之时毅然倒戈,率领纳美人部落击败地球人的入侵。简述之下,这故事仿佛披着科幻外衣的普通动作片。然而卡梅隆这个标签提醒着我们不可掉以轻心。正如卡梅隆自己所承认的,“我的灵感来源十分单一,基本上都是幼年读过的科幻小说”;在他的影片里,对科幻大师们的致敬始终如草蛇灰线埋藏其中。

绿色版《沙丘》

这本科幻史上划时代的“史诗”性小说“沙丘”系列几乎是所有科幻小说读者、研究者和写作者们的圣经。作者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在清贫中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前半生,却于45岁那年出版了该系列的第一部《沙丘》,一举夺得科幻界两项最高奖:“星云奖”与“雨果奖”。

赫伯特认为科幻小说应该致力于探索无穷的可能性,因此他在小说中分析自然与宗教的联系,描绘勾心斗角的政治舞台,解释语言系统对种族思想的影响,探求潜意识在人类言行中的映射,更创造奇妙而可信的架空生态系统。他的人物有着令人惊异的缜密逻辑思维,而主角往往是接近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魅力型领袖。《沙丘》是最为典型的赫伯特故事:主角保罗·阿崔迪(Paul Atreides)生于贵族之家,是阿崔迪公爵的继承人,自幼接受严格的全方位训练;在异星阿拉基斯(Arrakis)上,他的父亲在权力斗争中被杀,他与母亲被放逐在荒漠之中,被当地土著弗里曼人(Freman)所接纳。由于契合了弗里曼人中流传的神话,保罗逐渐赢得了几百万弗里曼人的服从,成为他们政教合一的领袖,并依靠骁勇善战的弗里曼人攫取了阿拉基斯星球中最重要的资源——香料的控制权,最终成功地为父亲复仇并夺权成为皇帝。

《阿凡达》的主线与《沙丘》颇为接近,同样描述了一个身处异星的年轻人如何在经历重重困难与考验之后赢取当地土著信任、融入当地族群乃至获取领导权的故事。《沙丘》中的保罗·阿崔迪应验着弗里曼人对救世主的传说,他顺利通过了骑乘沙漠霸主——沙虫的考验,获得了弗里曼人的尊重;《阿凡达》一片的主角杰克也在进入纳美人族群伊始就获得了他们唯一的真神——伊娃女神的垂青,并在最后成功地驯服了潘多拉最凶猛的生物——巨型飞龙,成为传说中的幻影骑士,赢取了纳美人的崇拜与忠诚。爱情是不可缺少的插曲,也成为主角改变心意的关键因素——保罗与弗里曼美女加妮两情相悦,杰克也与纳美部落酋长的女儿纳蒂莉在圣树前缔结姻缘。当然,相较于《沙丘》中设计精巧而惊心动魄的宫廷政治斗争,《阿凡达》中的人物冲突显得简洁和典型得多:正面阵营由主角杰克、秉持和平主义的生态科学家们、倒戈的女飞行员以及单纯的纳美人组成;反派阵营则一方面是见钱眼开的资源开发管理局官员,一方面是嗜血成性的军队上校,他们根本无需策划什么阴谋,只要摆出急不可耐的姿态就足够了。

若将注意力转移到环境设定上来,我们同样会惊奇地发现两部作品中的异星球是何其相似:尽管阿拉基斯覆盖着漠漠黄沙而潘多拉则显得绿意盎然,截然不同的表象下却同样隐藏着对侵入者的重重杀机;两个星球都埋藏着对人类来说价值连城的矿产或香料,对它们的贪婪攫取与争夺成为故事铺展延伸的动力;地球人倚仗科技与暴力却始终无力理解异星的生存逻辑,当地土著却可以轻易融入自然环境、驾驭其他物种,并以此为优势反抗人类的统治与掠夺。或许沙丘世界实在太过深入人心,对卡梅隆这个科幻迷,更是难免润物细无声了。

《基地》系列与盖亚假说

潘多拉星球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展开的舞台,而是卡梅隆的全部心力所在,他甚至为此制作了一部《潘多拉星球百科全书》。位于阿尔法半人马星系的潘多拉,大小与地球相差无几,茂密的类热带雨林中生活着梦幻般色彩斑斓的动植物,含有常温超导体矿物的巨大山体悠然漂浮在云层之间。纳美人可以通过发辫与动物毛发的接合而与之融为一体,以自身思想控制其行为;徜徉在圣树枝叶之间,纳美人可以聆听到祖先的喁喁低语;影片结尾,潘多拉所有生物组成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地球人的入侵……种种环境设定有超出地球生态科学的玄妙之处,难免让人将此片归入奇幻而非科幻行列;但对科幻迷而言,却不难由此联想到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边缘》以及其中提到的“盖娅模式”。

作为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是公认的多产作家,据说他的著作几乎涵盖了整个图书分类法;不过,他最为人称道的作品始终是“基地”系列,包含“基地”三部曲以及两部续集与两部前传。“基地”系列脱胎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讲述了一个浩瀚无垠的银河帝国的数次衰颓与重生。阿西莫夫在这个系列中虚构了一门全新的统计科学“心理史学”,认为当人口数量达致一定规模,历史走向就可以得到精确预测。书中该理论的创始人哈里谢顿建立起两座基地,力图保护银河文明、缩短蛮荒时期;故事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之中带着重重悬念展开,又一次次导向读者意料之外的结局。

三十年后,阿西莫夫在“基地”三部曲的续集《基地边缘》中构建了一个名为“盖娅”的星球。在这颗行星上,所有生物与矿石分享同一个整体意识,他们构成一个超级智慧,一切行为都合力指向“大我”即星球本身的维系与发展。在小说结尾,盖娅模式成为人类最终的选择:当所有个体心灵达到完全的融汇共通,贪婪、仇恨与阴谋将不复存在,不仅个体利益灰飞烟灭,人类整体利益也将被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取而代之。然而当原本多元自由的个体意识转变为统一的信仰,我们是否由此失去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文明进步的步伐究竟会因此加快还是减慢抑或停滞不前?《基地边缘》中藉由盖娅模式所探讨的,实质上可视为个体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矛盾的极端体现。

阿西莫夫的盖娅星球其实建基于早已有之的“盖亚假说”。“盖亚”是古希腊神话中宇宙混沌之女,亦即地球母亲。“盖亚假说”由英国大气学家拉伍洛克(James E.lovelock)提出,他认为,地球生命与物质环境是一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完整进化系统;换句话说,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生命体,而我们都是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虽然这一理论一直未能被科学界主流所认同,却成为环境保护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也因其浪漫主义色彩而多次被科幻界所借用。

不难发现,卡梅隆的潘多拉与阿西莫夫的盖娅有异曲同工之妙。《阿凡达》中对于潘多拉星球生物间奇妙的精神共通给出了技术解释:“人兽合一”事实上是二者外露神经末梢的联接;星球整体的沟通则是通过植物树根间类似神经元的构造进行的;纳美人死者的记忆可以通过圣树的神经系统“上传”并得以永久保存,其他纳美人以发辫联接圣树的垂须即可“下载”或在线调阅历史资料。有鉴于此,将潘多拉星球视为一个结构复杂的巨型生物也并非无稽之谈;伊娃即潘多拉,潘多拉即伊娃。因此纳美人才会说:“伊娃是一切。”

盖娅模式下的文明毫无疑问对自然环境有着天然的依赖,因为他们本为一体;而不曾意识到这一点的地球文明对自然始终抱着利用和榨取的态度,这也恰恰是影片主线中地球人与纳美人冲突产生的根源。为了表达这一主题,盖娅模式的确是卡梅隆在塑造潘多拉时最聪明的选择。

技术与反技术的矛盾

以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为滥觞,技术恐惧与技术崇拜始终是科幻小说的重要主题。《弗兰肯斯坦》中科学成功地挑战了上帝、创造了生命,然而这奇迹却带来了不可控制的后果;由此以降,造物反叛造物主的故事屡见不鲜,集中体现着人们对科技疯狂发展的疑虑。在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便脱胎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阿瑟·克拉克也在其太空漫游系列中描述了技术所带给人类的冰冷与距离感。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中,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固然脱胎于对制度的反思,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则集中笔墨描写了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所暗藏的恐怖。近年来的科幻电影作品也屡次涉及这一题材,如《K星异客》中对地球文明的反讽,《Wall E》在温情背后流露的担忧,《黑客帝国》中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警惕,以及《银翼杀手》中提及的克隆技术对人性的泯灭等。

 

既然卡梅隆承认库尔特·冯尼格特(Kurt Vonnegut)是自己最喜欢的科幻作家之一,那么受到他黑暗气息的影响也不足为怪。冯尼格特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也被视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尽管他本人十分厌恶“科幻小说家”的称号。他的《五号屠场》被认为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以二战中的德累斯顿轰炸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士兵躲在地下屠宰场中穿梭时间的经历。小说中,时间穿梭能力使主角不再为屡次目睹的死亡而悲伤,而是以一句“事情就是这样”一笑置之;这种安排却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震撼。这部伟大的反战小说出版于越战期间,引起了美国青年的广泛共鸣,甚至被认为促成了美国退出越战。

冯尼格特的作品始终充斥着他另类的个人风格,如《冠军早餐》中通过极其夸张疯狂的描写讽刺了消费文化对人类精神的侵蚀,甚至出现作者跳出来干涉结局的桥段;《猫的摇篮》则描写了一个虚构岛国上的政治领袖与宗教领袖如何表面上势不两立、暗地里相互勾结,借以表现文明背后巨大的荒谬感。虽然《阿凡达》作为一部正剧并没有沾染冯尼格特无所不在的调侃笔触,但其间乡树倒下的悲壮镜头还是让我们想起冯尼格特式对技术与文明的绝望。

卡梅隆的反技术倾向在《终结者》中已有体现,《阿凡达》更是将这一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纳美人环绕乡树居住,安睡在宽大的树叶形成的天然吊床上,借助藤蔓攀爬陡峭的山岩,骑乘各种飞禽走兽穿梭于丛林与天空中,依靠伊娃女神的力量医治伤病……他们的生活里没有技术二字,一切都是自然的赐予;当地球人提出为他们修路、盖房子和提供科技支援,他们则压根儿不感兴趣。这种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却令人乐不思蜀:杰克在操纵他的阿凡达融入纳美人族群后迅速迷恋上这个星球的风土人情,每当返回自己的地球人躯壳便一脸怅然若有所失;他的任务之一是摸清纳美人想要以什么为代价交换他们的故土,可后来他在视频日志中说:“我们能给纳美人什么呢?牛仔裤?啤酒?我们什么也给不了他们。”后来他的批判更为露骨:“地球人可以杀害他们的大地之母,现在来到潘多拉,一样要伤害别人的星球。”地球人不理解纳美人对自然的依赖,纳美人不理解地球人对技术的崇拜,两种文明的根本分歧直接导致了地球开发者孤注一掷使用暴力,而最终,以原始弓箭为武器的纳美人却战胜了满载弹药的地球轰炸机群与装甲战士——当然,面对这样一座金山,地球人难保不会带着核弹再次前来拜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技术的《阿凡达》本身却代表着最先进的电影技术,反技术的卡梅隆本人也是个技术狂:他在《泰坦尼克》后的十四年中与传奇摄像机设计师文斯-佩斯(Vince Pace)一起协力开发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系统,引燃了3D技术革命;在拍摄《阿凡达》之前,他制作了三部只在IMAX上映的影片,用于测试自己的3D系统、水下摄影技术和IMAX银幕效果。或许卡梅隆心目中所反对的只是技术破坏性与疏离性的一面,而发誓将观众从电脑屏幕前重新带回电影院的他,恰恰在致力于以技术融合美与爱。

外星文明:神灵抑或虫豸?

在地球开发者的眼中,纳美人无疑是落后的、低等的生物,连是否可以称之为文明都很难说,更不用提与人类平起平坐了。正因如此,在决定使用暴力毁灭纳美人的家园甚至残杀老弱妇孺之时,人类可以毫无愧疚之意。这不禁让我们想起2009年科幻电影中最大的黑马《第九区》,其中降临地球的外星人有着更为悲惨的命运:他们被圈进贫民窟,遭受歧视、误解和极其野蛮的对待。如果说纳美人的美丽外表容易激发人们的同情,《第九区》中的外星人则从造型、语言到生活习性都在挑战地球人对恶心的容忍极限,被当成蟑螂对待实在情有可原。

浩瀚无涯的宇宙总在激发人们对外星文明的想象,于是地球与外星文明的关系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讨论话题。对于科技发展水平远高于地球的外星文明,有人害怕他们带着恶意前来占领或毁灭地球、杀戮或奴役人类,这种恐惧使得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火星人占领地球》一度使美国人信以为真、引发全国恐慌。亦有人将外星人当作神灵一般,并将金字塔、巨石阵、寒武纪大爆发等人类难解之谜归功于他们,相信他们在默默关注和保护着地球,并会在某一天重新降临。在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终结》中,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带来丰厚的馈赠,人类的苦难就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科技发展到极限之时,人类社会的既有结构迅速瓦解,迈向超智慧的未来道路逐渐清晰。外星文明有着悲壮的善意,人类没有毁灭,毁灭的只是我们的童年时期。

然而,我们又是否真的需要外星人的帮助?以自身思维模式强加于对方,是引发文明之间误解与冲突的根本原因。正如奥森·斯科特·卡德在“安德”系列中所讲述的,在不知情状态下率领地球舰队战胜外星虫族的安德最初以英雄身份得到人们狂热的崇拜,随后却迅速成为臭名昭著的“屠异者”;而其续作《死者代言人》中所描述的“猪仔”一族,因为自身可以在死后转化为植物形态而错误地对地球人作出了同样的判断,结果把他们所尊敬的地球科学家进行了活体解剖。

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是外星人面对地球人时处于弱势地位。此时我们或许会看到《E.T》中的脉脉温情,但更大可能是如同《阿凡达》:地球人带着狂喜扑向外星球,埋头攫取其中有利用价值的资源;拒绝理解当地文明,更在他们成为拦路石之时大开杀戒。事实上,只要回顾一下人类的拓荒与殖民史,一切便一目了然——纳美人与印第安部落的相似之处,或许不仅仅是一个巧合。《阿凡达》的故事,只是人类历史的黑暗片段在宇宙尺度上的映射与重现;不同的是,卡梅隆给了它一个童话结局。

 4 ) 眼里心里和梦里的创世福音——写在《阿凡达》即将破船之际

眼里心里和梦里的创世福音
——写在《阿凡达》即将破船之际

【负一】献给卡神

这篇文章从2010年1月4日写到2010年1月25日。

期间,共看《阿凡达》四次,IMAX 3D两次,数字3D两次,至今包括请客在内共贡献票房880元人民币。

献给所有挚爱《阿凡达》的影迷。

献给刚刚击沉《泰坦尼克号》的《阿凡达》。

献给为影迷带来新世纪福音的创世卡神。

【零】初夜观感

很多年以后,当我把《三体》搬上大银幕,我仍会依稀记得年轻时代那个寒冷的晚上,为《阿凡达》贡献中国大陆最早一批票房的荣耀,地点上海和平影都IMAX厅,形式胶片3D,零点大陆首映场。

而现在的我清楚记得的是,十二年前,我们刚读初三,胡晓彬问我对《泰坦尼克号》热卖的看法,我说卡麦伦可能很久以后都不会拍片了,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连自己也永远无法攀越的高峰——票房上的。

正如我说的大部分废话一样,我说对了一半,说错了一半。

但今天,我不想说废话了。我想把话说绝。

好莱坞有很多神一般的存在。如今我更加确信,卡麦伦是毫无疑问的众神之神,万王之王。

我无法保证这篇影评能够做到客观。你指望一个完全疯狂的人能说什不偏不倚的话。

我也无法保证这篇影评能够不剧透。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你有时间看我这影评来点剧透快感,还不如马上写请假报告,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买票,去3D影院去看一遍《阿凡达》,或者再看一遍。

我能保证的只有一个,卡麦伦又成功地做了一回既有的超A级商业电影制作标准的破坏者和重塑者,而且做得比以往数次更摧枯拉朽、登峰造极。

我一度以为《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神话不再可重复。现在我坚信可以。

我一度以为卡麦伦的巅峰期已经过了。现在我才意识到,他早已走在世界期待的前面。

我不会再把卡麦伦和当今活着的任何一个电影大师比了。我就是要拿他和希区柯克比,要拿他和爱森斯坦比,要拿他和格里菲斯比,我甚至要拿他和米开朗基罗比,要拿他和达芬奇比。同样,历史将会称其为推动“剧院复兴运动”的第一人。

从今以后,好莱坞的所有商业巨人又重新面临着这样一个抉择:是跟着卡麦伦走,还是跟着卡麦伦跑。

既然去年看《TDK》,我已经用“逆天”来形容它的票房表现了,那么如今面对《阿凡达》,我只能用AVATAR来形容《阿凡达》。

我猜想今后将必然诞生的《阿凡达》续集,业界会以“A2”来表示,《异形》从此让道。维基百科对单词A的解读除了“冠词”之外,将还有一条,是“AVATAR”的缩写。

我期待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在2010年不会因为我整天叨念这部电影而对我敬而远之。

我更祈祷《阿凡达》不会毁灭我看其他电影的热情——不过好像晚了。

现在的我,眼里心里脑里和梦里,只有潘朵拉!

以上写在2010年1月4日凌晨四点,状态是又困又疯。

【一】电影控制论

比《阿凡达》的故事更俗套的,就是说《阿凡达》故事俗套的影评。这些人绝对没有恶意,而且绝对正确。他们只是不了解或者不愿意多辩解一下:一部好莱坞的超A级制作要超越最不可能的巅峰,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所谓“超A级制作”,我以为现在的标准就是万一票房失利可让大制片厂老板下台的电影。而掐指一算,在近年出现的所有超A级制作中,《阿凡达》是为数不多的非续集电影,更是唯一的上映前毫无受众基础的电影。所以在这里,我一定要为《阿凡达》俗套的故事好好认真地辩护一下:你难道以为卡麦伦称霸地球靠的是什么其他法宝?对他而言,经典的故事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俗套加百分之一的灵光。这百分之一的灵光就如同绝世大厨的顶级秘方,让饕餮盛宴焕然一新。现在分析下来,卡麦伦在故事情节、叙事手法和细节设定上所做的所有选择,几乎全部是正确的。他不是要做个CULT电影,他只是想把以往所有商业巨片都远远甩在后面,再一次。

而他面临的最大一个难题是:在影迷口味日益挑剔的今天,怎样才能让潘朵拉的世界真正登上银幕时显得不雷人?我想所有人都会承认,去年“阿凡达日”全球影迷下载的先行预告片是很雷人的。这个难题,或许才让卡神寂寞了十四年,忙碌了十四年。

2小时40分钟的故事容量,承担着开辟一个全新且完整的世界观的重任,而这只是观众了解故事的基础,这不是一块人人都能啃的硬骨头。虽然能让全球老百姓都在影片开始的一个小时之内看明白且接受一个不存在世界,貌似不需要惊世骇俗的叙事技巧,但是简单做下对比,就可以看出《阿凡达》和以往的极大部分具有复杂架空世界观的电影是不同的:我们看《移魂都市》,看《黑客帝国》,看《星际迷航》,再看《阿凡达》,有什么区别?在前三者,世界观本身是故事;而在后者,世界观只是一个寻常故事的不寻常背景,这就要求你不能过多着墨世界观,导致顾此失彼。卡麦伦有创造一个世界的野心和能力,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克制。要让所有人(不仅是小众极品影迷,更是普罗大众)既为人物所倾心,又为故事所征服,更为世界观所疯狂,那没有两千把刷子是绝对不行的。故事发展的每一步都不能踏错,角色的每一句台词都不能浪费,在这同时,又必须兼顾到世界观与故事的融合。一旦顾此失彼,潘朵拉就变成“圆环套圆环”,纳威人就变成海宝,超A级制作就变成超B级制作。

而卡麦伦之所以会让我们放心,是因为在别的导演看来是很棘手的事情,他有的是控制观众的方法。

电影控制论,一直是我想好好讲的一点,因为我们的电影太缺控制的手段了。我们的电影想让观众哭的时候,观众却往往想笑;想让人紧张,人却打哈欠。商业电影是一种催眠技术,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和思维的技术。导演好比催眠师,与观众进行潜意识的斗法。控制住了观众,才能突破票房的极限。

正如你想获得一个人的注意,最有效的不是在他面前晃悠,而是冲他耳朵大声喊叫一下;故事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就是需要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刺激点。刺激会为观众提供人物的动机,刺激会让观众产生忘我的境界。而卡麦伦所坚信的就是:刺激一定要原始和简单。越原始越可以直指人心,越简单越可以控制更多人。是的,极致的超A级商业电影之间的较量,如同武林绝顶高手的PK,什么视觉效果,什么营销策略,什么大牌明星,这些粗浅的招式都只是十亿级别的基础,要想更上一层楼,它们所真正比拼的,就是“控制”的功夫。你能控制的观众越多(票房基数大),能控制得越深(长线走势和二次票源),你才有赢的机会。因此说观众是上帝的导演永远没出息,必须要让你的观众永远被你牵着鼻子走,这才能成为商业电影的至尊大帝。

正如所有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杰出商业电影一样,《阿凡达》又给我们带来电影控制手段的无数启示。且看它是如何通过刺激来控制我的。

【二】泥土

《阿凡达》给我的第一个刺激,就出现在泥土上。

说到这里,不得不由衷赞叹卡麦伦对细节的把握。当残腿的杰克第一次进入阿凡达,疯狂地奔出实验室,陶醉地享受赤脚摩挲在潘朵拉的土地上时,我就爱上了这部电影。如此真实的细节流露,在很多票房重弹中往往会因为要赶场子而被忽略。现在回想,这个脚插泥土的段落出现得非常及时,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它没有留给观众足够时间去质疑阿凡达这个怪诞又扯淡的替身设定。这是阿凡达第一次现身的桥段,鉴于远在本片上映前网上对纳威人的设定一片“雷声”,这次亮相可谓“丑媳妇第一次见公婆”,至关重要,且不提会有多少影迷反应过来这设定是不是抄袭《黑客帝国》或《EVA》的,或许更会有人去歪想科学家要遥控阿凡达应该是用3G还是4G?如果影迷这样七想八想,不仅出戏了,还会造成影迷对蓝精灵的不认同。只要在这一刻让观众得到喘息之机而出戏,那么电影必然失败。而为了控制观众的思绪,卡麦伦就用了个很简单的方法:造一个小小Trouble——让杰克不顾一切冲出去,让科学家追他,自然吸引观众转移注意力。而Trouble来了,怎么平息?于是脚插泥土这个相当有品位的镜头就来了,仿佛一个完美的“起承转合”,让所有人舒坦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小聪明。很多大制作沦为烂片,就是因为在这种节骨眼上没有进行处理,让观众有时间跳出来嘲笑。

第二,它再次强调了杰克的残疾身份,让观众认同了杰克今后如此热衷进入阿凡达的动机。这个动机有多重要?或者说,杰克的残疾身份有多重要?可以说,它是全片故事的第一推动力,它推动了杰克来到潘朵拉,它推动了杰克自愿当卧底,它推动了杰克身为纳威人后的每个选择,它更为人类阵营对杰克残腿的前后态度进行了重要对比。残疾这东西,就是一个很完美很原始的“刺激”,无论是善良纯洁还是恶贯满盈的人,看到残疾总会不安,这是最原始的动物性使然,和道德无关。完整、健康的肉体是人的最基本诉求,卡麦伦有效地利用了观众这一点潜意识的倾向,即观众宁愿希望看到一个蹦蹦跳跳的健全阿凡达,也不愿看见整天坐在轮椅上的残疾杰克,来对观众进行偏好的悄然控制。

【三】美梦

《阿凡达》给我的第二个刺激,就是谁也绕不开的潘朵拉。

纵观所有架空题材的超A级大片,从《星际迷航》到《星球大战》,从《异形》到《黑客帝国》,莫不是需要一整个系列的长度支撑一个世界观。能在单部电影容量内展现这么富有细节且基本经得住推敲的原创世界,这足以把《阿凡达》送进商业电影教科书——而教学问题是:“怎样在最短时间里向观众交代你的世界背景?”

是啊,如果其他NB导演是答题者,他会怎么做?迈克尔贝会说,“这个太深奥了,我来个爆炸先。”乔治卢卡斯会说,“哪有这么麻烦,上段滚屏字幕不就得了。”罗兰艾默里奇会说,“我会安排一个印度科学家在开头把所有事情和结果都讲明白。”斯皮尔伯格会说,“啊,嗯,这个,我想,我是监制,还是交给导演去回答吧……”沃卓斯基姐弟会说,“我们会安排一群人讲一堆话,不过我们猜你还是看不懂。”克里斯托弗诺兰会说,“简单,先拍个前传。”彼得杰克逊会说,“嗯,新线老板说必须要多加个带旁白的片头,这得跟我老婆弗兰克商量一下,时间又来不及了……”

而卡麦伦呢?如果你问他这个问题,他没准会咆哮:“WHAT DO YOU FXXKING UNDERSTAND ??? WHY DO YOU TRASHING MY SCENE??? YOU ARE TRASHING MY SCENE!!!”(贝尔发飙事件绝对是学他的。)

我可不想被卡麦伦咆哮,那还是老老实实靠有限的回忆分析一下吧。

卡麦伦的第一个做法是“视觉创造信仰”。直到现在,我仍坚信潘朵拉存在,虽然我知道潘朵拉不存在。毫不夸张地说,首映场后一个礼拜以来每天晚上我都梦见潘朵拉,正如我小时候每天梦见老家一样。一个虚拟的世界竟然能如此影响我潜的意识,实在可畏。俗话说“你骗不了我的眼睛”,但是眼睛却可以骗你。东西再假,全新3D的魔术却能够把它们变成最真实可信的东西。在我眼前展开的不是一面墙,而是一扇大窗,银幕真正有了纵深,所有的事实在那里演绎。理智没有办法驳倒感性,逻辑完败,幻术全胜。正如CG绘图拯救了T-1000的真实性一样,3D让我们“真的”进行了一次潘朵拉之旅。在这一层面上,3D变成了叙事的基础,卡麦伦只让3D技术去解决“信”的问题——够简单,够粗暴,但是够有效。我以前看概念图的时候也觉得奇怪,按理说潘朵拉的很多概念设计在《指环王》时期就可以做到完美无缺了,卡麦伦等的是什么技术?现在才悟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卡麦伦不是在一个星球上。卡麦伦不是想让我们眼睛SEE,他是想让我们意识BELIEVE。《阿凡达》毫无疑问是几十年来第一部严格界定自己观看方式的电影,并通过此来重新调整新世纪的好莱坞电影的定义。从此,在好莱坞发生的所有对话是不是应该分成两类范式:3D的,非3D的?

卡麦伦的第二个做法是“技术逼出真实”。卡麦伦身为好莱坞的技术头号巨匠,那不叫天使般的认真,那叫魔鬼般的偏执。看过金庸的都知道“独孤求败”,当他剑术高深到一定境界,可以无招胜有招,万物皆可为剑。卡麦伦对技术层面的苛求已经达到了这个“无招”境界:偏执地用技术去解决以往任何人不会用技术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设定的真实性,细节的真实性,表演的真实性。虽然事先知道,但是我没有办法在第一次观看的时候分出注意力去瞧瞧纳威人的四根手指,我只打算在看五遍以后再去关照这些细节;我现在更不想学纳威语里的“I SEE YOU”,那是十遍以后的事情。但这不是卡麦伦的标准,他的标准是让影迷看十遍以上。虽然我现在所唯一渴望的,只是在我有限的生命中如何再多去几次影院观看《阿凡达》,以解心头之痒,但是,我知道等我有了DVD,一定会像当年死磕EVA一样逐帧研究纳威人的尾巴在调节身体平衡的时候的作用,研究雌雄飞龙花纹的差异,研究娜蒂丽这个纳威版张韶涵笑过几次,各有何不同。尤其是娜蒂丽,通过卡麦伦和维塔工作室共同研发的全新表演捕捉技术,使其动画所产生的情感反应真实度达到了震慑级别,这或许是《阿凡达》所有技术中最让我激动到休克的了。

这一点很有说头,先来总结历史。纵观影史所有CG虚拟人物,第一个模仿人物表情的虚拟人就是1989年卡麦伦的《深渊》里的水柱,随后1991年的卡麦伦的《T2》里的T-1000基本没有表情,再然后就是十年的空白,到2001年《最终幻想》自不量力的抽筋雀斑脸一度又让表情捕捉遭遇冷宫,再到罗伯特赞米斯基执着的3D兼表情捕捉尝试的多次失败,直到2002年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2双塔》里格鲁姆的横空出世第一次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最后又是2005年彼得杰克逊的《金刚》为这一轮CG虚拟人物竞争画上完满句号,我认为彼得大帝已经站在了CG表情的第一个顶峰。但是“顶峰”既然是“第一个”,也就意味着“巅峰”同时是“瓶颈”。仔细琢磨,彼得大帝能做到的是什么表情?无非“喜、怒、哀、威”四大种类。况且如果脱离动作捕捉演员天才安迪瑟金斯,或许格鲁姆和金刚的最终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而如今《阿凡达》来了,表情捕捉的金棒在几人间简单转了一圈后又一次回到了卡麦伦手中。卡神毫无疑问又突破了CG人物可能性的界限。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很多普通观众、包括我们很多导演并不能理解《阿凡达》里CG的巅峰性突破,以为离开了3D《阿凡达》就是普通的特效大片。而在介绍《阿凡达》CG成就之前,有必要再来说说一个概念:“诡异的峡谷”(豆友“在水一方”告诉我“恐怖谷理论”这个说法更大众,在此谢了)。这是我几天前才学到的专有名词,在这里装B一次。“诡异的峡谷”就是在人造人领域冲锋陷阵的人观察到的这样一个现象:你创造的一个假人,当其与我们人类的脸部的特征越来越接近时,观众对它的亲切感就越来越强;然而,这不是永远成正比的,当它的逼真程度直逼人脸,观众看起来几无二致,却又能意识到这不是真脸时,亲切感会陡然下降,情绪反应不是接受而是排斥。画成曲线的话,就会出现一个“诡异的峡谷”。这就是为什么《最终幻想》、《极地特快》和《贝奥武夫》探索失败的原因:够真,但又不够真,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画商业大作的主角设定都是动物或夸张的卡通人物,谁也不敢再在逼真度上跨雷池。而什么证据能说明《阿凡达》又一次拓开了CG的疆界?什么证据证明卡麦伦是技术之神?答案就是爱情!

话说世间表情,最难读懂的就是爱的表情。别说CG创作的虚拟人物,就连真真实实的人,爱的表情都是最难辨认的。我说我的脸上写着“爱”,你可能读出来的是“抱抱”,他可能读出来的是“猥琐”,爱的表情是什么,天晓得(或许蒂姆罗斯也晓得)。但是,这个长得像张韶涵的纳威公主娜蒂丽却做到了!当看到她第一次救了杰克,说他“心很坚强”时眼神的躲躲闪闪,我看到了《勇敢的心》里的苏菲玛索;当看到她第一次教杰克骑马失败,平静地说“再来一次”,我看到了《神雕侠侣》里的李若彤;当她奋不顾身踢倒苏泰,保护失去意识的杰克阿凡达,我看到了《T2》里的琳达汉密尔顿;当看到她知道了杰克的无间道身份,那份委屈、伤心、失望、愤怒的表情,我看到了——我老婆!!!OH MY GOD,活生生的,I SEE YOU!!!绝顶震撼啊!前所未见啊!想到如此细腻、真实的表情捕捉和表情再造技术将来所会演绎的无数爱与恨的故事,身为技术控的我真的激动得想把楼板跳穿啊!

卡麦伦的第三个做法是“审美孕育简单”。注意,是简单,不是复杂。要讲简单,首先又要回顾一下卡麦伦的审美。潘朵拉星球上的所有东西都不是我们前所未见的,网上都如数家珍般说《阿凡达》抄袭《黑客帝国》、《与狼共舞》、《风中奇缘》、《幽灵公主》、《天空之城》甚至《神雕侠侣》,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以闻名天下的偏执,把自己多年来的审美喜好统统加进了潘朵拉,狠狠地抄袭了一下自己。他此前在艺术指导上最绚丽的两部作品,就是《异形2》和《深渊》。而在《阿凡达》的世界中,人类基地就是《异形2》的样子,潘朵拉夜景基本就是《深渊》的蓝紫色调。能如此明目张胆地自我复制,却又能把以前的成功再次突破和登顶,说明卡麦伦眼里绝对没有观众,只有他自己。不过既然卡麦伦对自己的要求比我们还严格,那我们身为影迷反倒省心得幸福呢。而身为影迷,我一直认为,卡麦伦并没有系统性的审美倾向,没有自己电影美学的绝对标签。这与其说是局限,不如说是解放。他在《阿凡达》之前所创造的5个世界——终结者、异形、深渊、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在美学上基本没有交集,各自向五个不同方向远远射去。人们提到终结者的金属骨架,自然认为这是卡麦伦的铁血美学代表,但是要说终结者就代表着卡麦伦的美学,那笼罩在晚霞下的泰坦尼克又算什么呢?不过我们再看《阿凡达》,就会发现潘朵拉如同一面窥私镜,比卡麦伦以往任何作品都更好地让我们窥见他“私”属性的美学偏好。我总结如下:一,是爱躲猫猫的蓝紫光源;二,是爱练叉腰肌的骨骼机械美学;三,是爱打酱油的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的柔软发光半透明海蜇皮;四,是爱当周老虎的莫奈睡莲油画(师徒游泳那九十度俯镜)。既然卡麦伦声称这是他从小到大梦境的实现,那么我们不妨顺水推舟,把卡麦伦的私人偏好的美学风格总结为“潘朵拉”风格,即融合“魔兽世界式的生态+星际争霸式的机械+神秘主义的蓝紫光源+充满宗教感的圣洁生物+印象派色彩美学”的混搭科幻风格。该“潘朵拉”风格的法宝就是:有一点点引领,有一点点跟风,很流行,很简单,很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阿凡达》的画面几乎可以俘获所有年龄层次和各种偏好的观众的心,因为潘朵拉的“美”太简单,简单到只需还原成一个字:“梦”。这个梦不是大卫林奇的噩梦,不是特里吉列姆的怪梦,不是蒂姆伯顿的黑暗哥特梦,不是大卫柯南伯格的身体异化梦,而是美梦,是孩童渴望至极的远游之梦,是成人离乡太久的故土之梦!

卡麦伦的第四个做法是“菜鸟催生必要”。这里讲的是叙事方法。我们会发现,卡麦伦使用的是极为讨巧的介绍世界观的方法,也是我所极为推崇的叙事模式——“学徒”模式。“学徒”这个东西,对于介绍一个宏大得让人不知从何讲起的世界观的时候,往往是最最省心得力的宝贝!诸位,开动你们小脑筋,想想有多少巨大的架空世界观是通过“学徒”桥段来开始讲述的?《黑客帝国》,《星球大战》,《超时空要塞》,《猎人》,《火影忍者》,《JOJO的奇妙冒险》,《EVA》,《飞跃巅峰》,《灌篮高手》,《将太寿司》,《中华小当家》,《圣斗士星矢》,《七龙珠》……这是俗套吗?是俗套,更是内行!这是业内人士经历了无数失败叙事经验后提炼出的绝顶智慧啊!如果观众逼问:你讲故事归你讲故事,为什么偏要讲那么多背景知识?有必要吗?那么导演就回答:你说没必要,那我就造出必要来,我的主角偏偏是个菜鸟,我的故事偏偏就是上课!“学徒”模式除了极大地方便了介绍架空世界观以外,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功能,就是菜鸟的巨大成长空间为今后的故事主线提供了无限的戏剧可能。而相对于《黑客帝国》与《星球大战》那样稍显没有章法的学徒课程不同,卡麦伦在设计每一个主要课程中都精心编织了故事推进的动力和伏笔:第一节课篝火晚会是展现人物冲突与表现家园之树的内部结构,第二节课骑马是讲USB联系(潘朵拉上最核心的概念),第三堂课骑龙是杰克真正成为纳威部落战士的标志,也引出了爱娃圣母之树的方位地点。至于零星的一些小课程,比如教语言学是讲述“I SEE YOU”问候语的桥段(是通过背景音交代的,卡麦伦组织细节的功力强到可怕),比如射箭铺垫两人感情,比如往下跳抓叶子为后来杰克在大战时保命进行了铺垫……组织得非常有章法和节奏,而且每个段落既有美的一面,又有叙事的一面,还有为今后铺垫的一面,没有一个没用的段落!“杰克上课”桥段本来很可能成为《阿凡达》里最乏味最平淡的第二幕,结果却成为了节奏最快、视觉最美、感情最真的一幕,最后更以一段“杨过与小龙女”式爱情为高潮收尾,有力推进第三幕“强制拆迁”的到来……功力啊功力,这是迈克尔贝、罗曼艾默里奇之流一辈子都学不到的功力啊!卡麦伦的确能在好莱坞经典三幕式剧本上当所有商业导演和编剧的老师!《阿凡达》的成功,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流在以《变形金刚》为首的特效脑残流和以《TDK》为首的矛盾密集流联合夹击下的胜利大反扑!前年我在《TDK》影评最后就猜测了卡麦伦对于经典叙事的坚持,并表达了担忧,事实证明,我又对了,我又错了!

【四】杯具

《阿凡达》给我的第三个刺激,就是家园之树的倒下。

推倒家园之树,在视觉上是一个高峰,在情感上更是一个高潮。“杯具”模式,是《阿凡达》继“学徒”模式后又一个得到成功应用的模式,这个模式卡麦伦已经第三次用,早已滚瓜烂熟了。1991年,全世界所有男孩都为施瓦辛格在钢水中高高翘起的大拇指而黯然伤神;1997年,全世界所有女孩都为迪卡普里奥冻死前的“NEVER LET GO”谋杀餐巾纸;这一次,卡麦伦不相信眼泪,他只相信“家破人亡”的震撼——同样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刺激。

家园之树的倒掉,在主题上对《阿凡达》进行了升华,生态环保论啊,文明冲突论啊,拆迁大队和钉子户啊,各种观后解读如火山爆发般涌现。有人说这体现了卡麦伦身为商业导演的良心,我不反驳,但是我本能觉得这不是卡麦伦的核心动机。十几年前他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或许只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直觉:观众喜欢杯具。

其实按现在的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下的世界心态和氛围,讲杯具着实是不合时宜的。但是怪了,你以为现在人们需要洗具,结果观众用钱包投票的结果都是杯具,要么大口径杯具,要么小口径杯具,哪怕不是杯具,也肯定需要些杯具作调味剂。

先看看全球票房过十亿的电影。前年的老大《TDK》是第一种,去年的老大《变形金刚2》是第三种(柱子哥的倒下),而今年的老大《阿凡达》是第二种。再看看其他全球票房超10亿的航母级大片,当了十多年的老大的《泰坦尼克号》是毫无疑问的特大突发杯具;《指环王3:王者归来》的结局超级诡异,这个大团圆结局感觉却比什么杯具都伤感,恐怕是因为道路太曲折了,前途太不光明了,中土世界的人再也笑不出来了;《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的票房竟然比第三部好,我看一大原因就是结尾的时候杰克船长被章鱼给吃了。

再看近年口碑比较好的几部:《飞屋环游记》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开头5分钟的伤感爱情小杯具;《地球废品分装员》中,小瓦力的一度死亡或失忆成了戏剧中最成功的“刺激”。再看国内,《十月围城》和《风声》,口碑远超《三枪》和《建国大业》。观众的确喜欢来自杯具的刺激。杯具给人刺激,刺激产生代入,代入就可以控制。

鲁迅爷爷说,杯具就是把人性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与国内部分商业杯具大片如《黄金甲》、《夜宴》等扭曲的杯具相比,卡麦伦似乎把鲁迅杯具观的奥义参悟得更透彻:杯具的重点不是讲悲惨,而是讲价值。《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雷雨》,《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但是这两部经典杯具改编,却在抛弃原著时代背景的同时也把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抛弃了,人性再也没有可守望的价值,故事沦为臆想中的宫廷异史。这样的电影几乎没有可供讨论的价值,正常心智的人更不会为此神伤落泪。而卡麦伦的杯具套路的确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他只是把按部就班地把东西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人看,再把这美好的东西毁了。沉入钢水的T-800如此,冻死的杰克如此,倒下的家园之树也是如此,而已。

关键的就是,这个价值是什么?该怎么讲?杯具之后,又该如何收场?

与所有解开卡麦伦故事枷锁的密匙一样,卡麦伦设计的杯具大受欢迎的答案仍然都是“简单”二字。父辈的消失(《T2》),爱人的消失(《泰坦尼克号》),家国的消失(《阿凡达》),都能刺激全世界人民最普遍的情感。最简单的故事,用最难以察觉的复杂技巧讲述,这是卡麦伦讲故事的不二法门。《阿凡达》的节奏非常之快,信息量非常之大,而且必要的信息全都隐藏在其他故事和画面表现之中。举个具体例子,潘朵拉的任何信息,都是在真正展示之前就在画面和台词中出现过一次到两次,好莱坞剧作家将之称为“三次原则”,即认为观众无法记住画面与台词的全部细节,因此任何有用信息重复三次左右是相当必要的。潘朵拉的空气对人类有毒,这个信息只有在最后大结局的时候才真正表现出来,但是却在杰克降落潘朵拉之前就用台词强调,并在后面的故事中用夸奇上校的动作反复过三次以上,更别说无数的画面暗示了。阿凡达辫子的作用,只有在第二幕杰克学骑马时得以展现,却在杰克进入阿凡达的第一夜安睡前有过强调,并在苏泰第一次骑马出现时用画面重复。爱娃的圣树种子,在娜蒂丽解释之前就出现过一次,阻止了娜蒂丽的暗杀。纳威人的弓箭,在夸奇上校第一次演讲前就在土方车的巨大轮胎上出现过。而推倒家园之树,更是核心的故事,几乎出现在派克每次出场时……这些或大或小的铺垫,让在潘朵拉上发生的所有事都不显得突兀。

相比较而言,国内的商业大片显得非常奇怪:用最简单拙劣的技巧,来讲述最复杂的故事。《黄金甲》想说的是一个王族的腐化,故事的包袱却总是没有铺垫,任何一个八卦猛料的曝出都如同程咬金让人无所适从。《无极》想讲一个关于命运的杯具,却用“满神”这么一个滑稽概念来阐述,无厘头的是,满神才出现过两次,而且都是在故事开头,后面故事的走向简直惨不忍睹。《十面埋伏》的杯具可谓“峰回路转”,人物时好时坏,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说书人在不断自打耳光,并在嘴里叨念着“哎呀我前面都说的都不算数”。技巧跟不上故事,又不愿意把故事往简单里做,是我们所有妄图用杯具大片赚百姓口碑的导演的通病,拍出来的片子就像拉画片。当然,票房都还可以,这是属于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杯具。

再说说杯具场面的处理。看多了杯具的煽情场面,《阿凡达》属于绝对干脆利落型,这在当下尤其讨人喜欢。树倒了,人死了,女主角哭了,女主角骂男主角了,男主角回到现实了,男主角被打晕了,加上旁白以加大信息量和节奏,OVER。极为克制的几个慢镜,极为克制地调低色饱和,极为短暂的悲鸣。换上莱德利斯考特,一定多加几个渲染情绪的慢镜摇再来个女高音吟唱。若再换上大陆电视剧导演,一定再加一堆女主角哭的镜头,大叫“爸你不能死”,再倒过来大叫“你不能死啊爸”。若再再换上台湾剧或韩国剧导演,那一定会有娜蒂丽决意自杀的情节,不撑满五分钟不罢休。

最后谈谈收场。杯具之后,需要一个情绪排泄点。这个排泄点,可大可小。小如《TDK》戈登局长远望蝙蝠侠的黑暗背影,大如《阿凡达》的爱娃胜利大反扑。原则只有一个,气势要到。与《泰坦尼克号》相比,《阿凡达》的杯具只是出现在第二幕的结尾,第三幕更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大逆转。讲到这里,我倒要再啰嗦一下《阿凡达》的另外一个正确之处:场面一定要越做越大。

我在银幕上观看过《2012》三遍。感想就是,罗兰艾默里奇越来越会做特效了,但是越来越不会安排场面了。全片视觉最高潮的段落在洛杉矶大逃亡,之后的黄石火山爆发次之,最后的洪水最反高潮,还不如《后天》爽,整个曲线就是一路下滑。从情绪控制来说也是一样,洛杉矶地震段落是紧迫感最强的,之后就运用上了“主角不死光环”的无敌技能,故事讲到中国这边,我就知道如果主角最后不死,那么《2010》的故事就毫无亮点可言了。果然,主角没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的戏剧冲突竟然是方舟的一扇门关不上,把人与自然的矛盾转移到了人与机械的矛盾,把最后的大决战段落安排在了一个机房,场面越做越小,先前积累的情绪真气全部涣散,简直是脑残至极。陆川说《2012》导演应该向卡麦伦磕头,我觉得不夸张,虽然罗兰艾默里奇定然不会磕的。

而《阿凡达》没有犯这个错误,所有矛盾都在结局得到了妥善处理,该死的死,该走的走,该留的留。虽然看到这里,什么3D奇观都会有审美疲劳,但是《阿凡达》大结局的场面仍然是大过推倒家园之树段落的。镜头增加了急推的频率(也是很简单的增加画面冲击力的方法),决战双方的数量也都更多更快更强,最后定格在杰克夫妇和夸奇上校的决斗,完成了一次故事矛盾和观众情绪的完全释放。最后“AVATAR”片名出现时,有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人生改变了,而是他们觉得情绪上很爽。

理论上这样的大团圆结局是最没品格的,所以我们有品格的商业大片从来就不屑于让我们情绪爽快一把。《黄金甲》莫名其妙地定格在被周润发毒药腐蚀坏的菊花台,《十面埋伏》莫名奇妙地定格在漫天飞雪中大叫的刘德华,《无极》莫名其妙地定格在张东健背着张伯芝飞天,《夜宴》莫名其妙地定格在章子怡被刺后的回眸一指,都没有任何排泄点。就这么憋着吧,不便秘才怪。

【五】上校

《阿凡达》给我的第四个刺激,是上校的屏息射击。

或许这么说有点夸张,但是我觉得夸奇上校是《阿凡达》里最重要的人物。这个反派看似没有说过什么关键性的台词,但是他的作用就像牛虻叮牛屁股一样,以推动故事发展为己任,专心致志地制造矛盾,是个“麻烦制造者”。没有他,《阿凡达》的故事就如同DISCOVERY拍摄的《环球行者》系列风光片,杰克作为主持人带我们领略潘朵拉星球上的风土人情。有了他,《阿凡达》的故事才有那么点儿像《无间道》了,他为杰克制造了焦虑和不安,他不断提醒观众杰克的立场,他为《阿凡达》提供了阵营的把玩。

论天下故事,要想有那么一点大格局,阵营是必不可少的。有阵营才有动机,有动机才有目标,有目标才能推动故事——说着说着,好像又触到了我们大片普遍的软肋,算了,不谈国产片了。

话再绕回来。如果没有夸奇上校,《阿凡达》的阵营就过于简单:公司和土著,这样就如同两阵营游戏《红色警戒》,不是很耐玩了。但是夸奇就像老鼠爱大米一样对杰克念念不忘,催促杰克成为特殊的摇摆的第三阵营,于是《阿凡达》就变成了三阵营游戏《星际争霸》。他和杰克的五次重要见面,次次推进故事往实质方向发展。第一次是由他演讲引出人类普遍的对潘朵拉的敌视,第二次是他以治疗双腿为诱惑向杰克提出卧底计划,第三次他套杰克话看穿了他的真实目的,第四次他翻脸逮捕了杰克等人,最后一次他死死追踪杰克,不断提醒杰克的阵营本是人类。看得出来,夸奇是原本一潭死水的搅局者,他是行动派。

“行动派”是什么意思?拍摄动作片不是谈情说爱,更不是请客吃饭,里面必须要安排这么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一不做二不休,在故事僵化的时候激活矛盾,让所有人动起来,这就是“行动派”。

动作片就是简单讲一群武功好的人踢来打去的吗?哪有这么简单。看看成功的动作片,首先必有一个成功的行动派。迈克连恩,T-1000,小丑,杰森波恩,杰克鲍尔,他们仿佛被注入了无数的精力,不仅自己动,还挥鞭让妄想懒洋洋过日子的、妄想美滋滋谈恋爱的、妄想急吼吼上厕所的都统统极不情愿地动起来,跳起来,骂起来,打起来。这才是动作片。你看看那些失败的动作片,首先肯定没个像样的行动派,剧情动不起来。

而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夸奇上校这个行动派的塑造,基本上就是完全靠细节撑起来的。

第一个细节就是皮鞋。卡麦伦的动作电影喜欢给重要人物皮鞋的特写。我们看到的夸奇上校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3D的皮鞋,伴随着极为铿锵错落的口音:“身为安全主管,我的工作就是让你们活着。但是我不会成功。”一个严谨、严厉、严肃的夸奇上校就来了。

第二个细节是他的胸肌。卡麦伦特地安排这个场景,用画面表示他是力量型猛男。随后就是熟练操控AUP的能力。

第三个细节是他在攻打家园之树时在直升飞机里喝咖啡。表现他的无比自信。

第四个细节是他在与杰克谈话时抿了一下嘴。谈话里表示杰克可以当晚回地球治愈双腿,但是杰克流连忘返,他同时表示出了失望、不屑、怀疑。

第五个细节让我尖叫。当他发现杰克越狱时,当即踹开安全门,置总部所有人的安全于不顾的同时在毒气中屏气射击直升机,射完了自动步枪再射手枪,直到全部射完,才悠然戴上手下送来的面罩。一个有超强自制力、能分清任务优先级、完全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的冷血杀手跃然银幕之上。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T-1000,那儿时熟悉的伟大的感觉回来了!

这些细节给了强悍、强硬的夸奇上校无比有力的支撑,这些支撑导致我们最后看夸奇上校在坠机中生还并与杰克一对一决斗时的所有情节都不觉得讶异,并且充满期待。

如果说夸奇是鹰派的行动派,那么杰克就是鸽派的。鸽派的行动派往往比鹰派更难塑造,因为他必须乖,更棘手的是这个行动派还是个残疾人。但好玩的是,卡麦伦塑造杰克的方法,却是让他不乖。当杰克第一次进入格瑞斯的实验室,我们就发现书呆子诺曼想引他看控制台,但是他自说自话直奔阿凡达的培养皿。这不仅帮助剧情更快进入主题,也帮助我们获得一个粗浅的印象:杰克虽然残疾,但是好动得很。第二次不乖是进入连接器后老是抬头。第三次是进入阿凡达后夺门而出。第四次是见了娜蒂丽竟然厚着脸皮追上去,这些都不断强化着杰克的好动不羁的性格。

【六】绝望与希望的未来

粗浅回顾了几个刺激,让《阿凡达》又一次完成了对我的控制。很久没有受到如此纯净的美的涤荡了。国外网上有人说看了《阿凡达》有自杀的冲动。有人说“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世界是灰色的,如果自杀能让我去潘朵拉,我想我会的。”我没有自杀的冲动,但是恐怕也差不了多少。至今我没有兴趣去看任何一部其它电影。一秒钟都不想。

去探访《阿凡达》盛况时,看到撑伞去和平影都排队买IMAX票的影迷排队绕了来福士广场半周,连警察都出动来维持秩序。我真想在人群中大叫我已经看过IMAX两遍啦!然后幸福地让这些人的眼神杀死我。不过我恐怕很快就会加入他们的行列,再去看第四遍、第五遍……《阿凡达》甚至让我第一次对它的DVD不感兴趣。如果说这是《阿凡达》众多了不起的革命之一,这恐怕是最革命的革命。

今晚,《阿凡达》恐怕已经破了《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纪录。早在这之前,就有人PS了一张图,说如果美国发行十亿面值的美元的话,上面应该印着卡麦伦的头像。

看着《阿凡达》的制作花絮,看到卡麦伦拿着虚拟摄像机对着空空地板,显示器却看到潘朵拉茂密的草地,我才真正透彻明白我们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的差距,也更明白好莱坞接下来会做些什么,这让我绝望。卡麦伦不需要任何奖项或者票房数字的证明了。他赢了这场电影史上最大的资本豪赌,创建了一套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可以卖更多的钱,可以全面提升好莱坞超A级电影的标准,拉大与所有国家的差距,然后,垄断,然后,输出。

中国电影落后50年,不是假的。“被震傻了”,宁财神的这句话,不是假的。《阿凡达》卖疯了,但中国电影一定要冷静。院线盲目建设IMAX,几年内会亏得很惨。制作方盲目引进3D设备与捕捉系统,十几年内也会输得很惨。第一个要学的,不是技术,而是技巧。不是讨好观众的技巧,而是控制观众的技巧。不能再指望现在处在权力巅峰的那些导演们了。号称不怕《阿凡达》,他们已经瞎了。WTO关于中国垄断电影引进的决议已经不断叩击这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如今《阿凡达》终于轰开了,后面的洪水马上就来,没人能挡住,把所有不合时宜的腐朽冲垮殆尽,而我们的诺亚方舟还未竣工。乱到极致,必产生秩序。对此我们仍然可对新生代充满信心。是时候让盗版培养的一代世界最杰出影迷群体崛起了!

回头想来,《阿凡达》完美得没有犯任何可能的错误,但是这仅局限在最顶级商业电影领域。它彻底赢了,但仍然不是我心头的最最好,因为我知道它完全可以更好。正因如此,我恰恰认定这才是关于《阿凡达》最美妙的一件事,因为我们知道,更好看的,还在后面。这不是我们影迷最幸福的事吗?

2010年1月25日毕

转自我SPACE: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1265.entry

 5 ) 20091220 基于生物工程的云计算--Avatar里的生物,物理,和其他自然科学

Avatar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Sully睁开荧光黄色的眼睛时自然收缩的瞳孔。这场人类和Na‘vi的战争,好像是坚船利炮和生物科技的战争。Na’vi人所存在的星球,是一个造物主在冥冥中主宰的星球。每个动物,从食物链最高层的翼龙(末日之影)到底层的撞头犀,都有和Na‘vi人头发末梢的神经突触直接相连的能力。所有的植物,从神树到捕虫螺旋花,都和大地母请Ewya通过电磁信号连接。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世界啊!地下的“不得之矿”(Unobtonium)似乎和这生态系统有着复杂的联系。我现在还没搞清楚,不得之矿到底是作为生物的能源,还是像硅元素一样,是母体运算的中枢。

整个星球有一万多棵神树,每棵神树又和十的十几二十次方个其他植物相连。这一万多棵树互相之间也部满连接。根据推算,该星球上一共有十的二十四次方个这样的节点,比人脑的神经元还要多。这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整个潘多拉的生态系统就像一个局,一个被幕后的某个种族设计好的局。相比起来,Na'vi民族本身的命运似乎无关紧要。他们的骨骼自然产生碳纤维强化,他们的头发末梢有合欢树花一样的神经末梢芽。如果2153年的时候,人类可以用生物工程合成Na'vi和Sully的avatar,那么这些Na'vi人的存在,若非某种高级种族的文明退化,就是一个更高级文明所开的生态学玩笑。这不是人类和一个原始种族的战争,而是一小撮傻大兵和超级计算云的对抗。Ewya不仅仅是一个神,她是一个数据库,一台超级计算机网络,一个人工智能,一个有遥控该星球表面所有生物体能力的云。相比沙丘里面虫族的高度分化的集体智慧,以及分布式的脑虫所具有的远程控制的能力(其中像高射炮一样的大花可以准确命中位与同步轨道的几千千米的高空上的星际战舰),潘多拉上面的集体智能更加隐性,更具有神性。这是一个覆盖全球的网络。其实,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感觉到。

潘多拉的原型其实是土卫六。天空中一个硕大的蓝色气态行星是潘多拉的母星。潘多拉本身质量很大。从该形体上Na'vi人的身高可以估算,该星球的引力场大概是地球的四分之三。经过我的计算,土卫六的引力场大概是地球的0.78倍,为太阳系中第二大的卫星,半径比金星大了百分之四十。由于较小的引力场,该星球上面的生物体型可以比地球上的相对巨大。更奇特的是,潘多拉实际上是土星第四颗卫星的名字(按照距离),在2001年被卡西尼探测器发现。

潘多拉的神奇还体现在那些悬浮在空中的山峰。Na'vi人与Ewya连接的最神圣的那个终端附近,有着巨大的环状石质结构,一切迹象都表明一个绝对高度文明的种族曾经在过去存在。在这样的星球上,这家矿业公司怎么可能赢呢?Na'vi人的文化已经退化,但是他们体质极为优越,很有可能,就是那个曾经繁盛的种族,或者像时间机器里面的Eloi人一样,是地面上的幸存者,末日审判后的最后遗迹?

末日之影拥有三对眼睛;中间的那只主眼具有像某些爬行动物一样的,为捕食高度进化的三个瞳孔。另外,所有的生物都显示出巨大的脑容量以及复杂的传感系统。猛豹兽头骨周围有一圈可以进行回升定位的软骨翼版。可惜导演喀麦隆仅仅设计了十种不同的动植物。否则这个视觉盛宴可能成为另一个像沙丘一样自成一体的科幻系统,或者龙与地下城,或是魔戒一样的完整系列。

对于人类来讲,该星球最大的价值并不是矿藏,而是另一个末日文明高度发达的失传技术。

对于影迷来讲,电影像风中奇缘或是与狼共舞一样的情节设定未免落入俗套。故事的主题仍然逃不出一个白人拯救落后民族,保持生态和文化多样性的救世主一样的主题视角。倘若影迷不想想看动作片一样只看热闹,就一定要仔细关注设定中的细节。毕竟,渲染树叶的目的是构建森林,而不是显摆渲染多边形的数量。

这部片子,我希望能有机会看一次blueray3D。目前3D电影在美国已成气候,而N’vidia基于微机的主动3D显示也已成熟。最后再说一句,美国的存在已经超越了一个帝国的传统意义。这个富足的国家有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相比的财富,以及一样惊人的烧钱的能力。其实,富裕和贫穷的区别并不在金钱,而在于精神和境界的差别。作为一个物理系的学生,美国意味着能够满足全人类探索自然欲望的科研经费。我一直相信,第一和第二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数量。当我们失去文化优越感的时候,要学会自我保护,却不要忘记将目光一直聚焦在金字塔顶的那一小片光芒。

让我们尽快脱贫,成为发达国家。LOL

 6 ) 眼里心里和梦里的创世福音——写在《阿凡达》即将破船之际

【负一】献给卡神

这篇文章从2010年1月4日写到2010年1月25日。

期间,共看《阿凡达》四次,IMAX 3D两次,数字3D两次,至今包括请客在内共贡献票房880元人民币。

献给所有挚爱《阿凡达》的影迷。

献给刚刚击沉《泰坦尼克号》的《阿凡达》。

献给为影迷带来新世纪福音的创世卡神。

【零】初夜观感

很多年以后,当我把《三体》搬上大银幕,我仍会依稀记得年轻时代那个寒冷的晚上,为《阿凡达》贡献中国大陆最早一批票房的荣耀,地点上海和平影都IMAX厅,形式胶片3D,零点大陆首映场。

而现在的我清楚记得的是,十二年前,我们刚读初三,胡晓彬问我对《泰坦尼克号》热卖的看法,我说卡麦伦可能很久以后都不会拍片了,因为他创造了一个连自己也永远无法攀越的高峰——票房上的。

正如我说的大部分废话一样,我说对了一半,说错了一半。

但今天,我不想说废话了。我想把话说绝。

好莱坞有很多神一般的存在。如今我更加确信,卡麦伦是毫无疑问的众神之神,万王之王。

我无法保证这篇影评能够做到客观。你指望一个完全疯狂的人能说什不偏不倚的话。

我也无法保证这篇影评能够不剧透。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你有时间看我这影评来点剧透快感,还不如马上写请假报告,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买票,去3D影院去看一遍《阿凡达》,或者再看一遍。

我能保证的只有一个,卡麦伦又成功地做了一回既有的超A级商业电影制作标准的破坏者和重塑者,而且做得比以往数次更摧枯拉朽、登峰造极。

我一度以为《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神话不再可重复。现在我坚信可以。

我一度以为卡麦伦的巅峰期已经过了。现在我才意识到,他早已走在世界期待的前面。

我不会再把卡麦伦和当今活着的任何一个电影大师比了。我就是要拿他和希区柯克比,要拿他和爱森斯坦比,要拿他和格里菲斯比,我甚至要拿他和米开朗基罗比,要拿他和达芬奇比。同样,历史将会称其为推动“剧院复兴运动”的第一人。

从今以后,好莱坞的所有商业巨人又重新面临着这样一个抉择:是跟着卡麦伦走,还是跟着卡麦伦跑。

既然去年看《TDK》,我已经用“逆天”来形容它的票房表现了,那么如今面对《阿凡达》,我只能用AVATAR来形容《阿凡达》。

我猜想今后将必然诞生的《阿凡达》续集,业界会以“A2”来表示,《异形》从此让道。维基百科对单词A的解读除了“冠词”之外,将还有一条,是“AVATAR”的缩写。

我期待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在2010年不会因为我整天叨念这部电影而对我敬而远之。

我更祈祷《阿凡达》不会毁灭我看其他电影的热情——不过好像晚了。

现在的我,眼里心里脑里和梦里,只有潘朵拉!

以上写在2010年1月4日凌晨四点,状态是又困又疯。

【一】电影控制论

比《阿凡达》的故事更俗套的,就是说《阿凡达》故事俗套的影评。这些人绝对没有恶意,而且绝对正确。他们只是不了解或者不愿意多辩解一下:一部好莱坞的超A级制作要超越最不可能的巅峰,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所谓“超A级制作”,我以为现在的标准就是万一票房失利可让大制片厂老板下台的电影。而掐指一算,在近年出现的所有超A级制作中,《阿凡达》是为数不多的非续集电影,更是唯一的上映前毫无受众基础的电影。所以在这里,我一定要为《阿凡达》俗套的故事好好认真地辩护一下:你难道以为卡麦伦称霸地球靠的是什么其他法宝?对他而言,经典的故事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俗套加百分之一的灵光。这百分之一的灵光就如同绝世大厨的顶级秘方,让饕餮盛宴焕然一新。现在分析下来,卡麦伦在故事情节、叙事手法和细节设定上所做的所有选择,几乎全部是正确的。他不是要做个CULT电影,他只是想把以往所有商业巨片都远远甩在后面,再一次。

而他面临的最大一个难题是:在影迷口味日益挑剔的今天,怎样才能让潘朵拉的世界真正登上银幕时显得不雷人?我想所有人都会承认,去年“阿凡达日”全球影迷下载的先行预告片是很雷人的。这个难题,或许才让卡神寂寞了十四年,忙碌了十四年。

2小时40分钟的故事容量,承担着开辟一个全新且完整的世界观的重任,而这只是观众了解故事的基础,这不是一块人人都能啃的硬骨头。虽然能让全球老百姓都在影片开始的一个小时之内看明白且接受一个不存在世界,貌似不需要惊世骇俗的叙事技巧,但是简单做下对比,就可以看出《阿凡达》和以往的极大部分具有复杂架空世界观的电影是不同的:我们看《移魂都市》,看《黑客帝国》,看《星际迷航》,再看《阿凡达》,有什么区别?在前三者,世界观本身是故事;而在后者,世界观只是一个寻常故事的不寻常背景,这就要求你不能过多着墨世界观,导致顾此失彼。卡麦伦有创造一个世界的野心和能力,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克制。要让所有人(不仅是小众极品影迷,更是普罗大众)既为人物所倾心,又为故事所征服,更为世界观所疯狂,那没有两千把刷子是绝对不行的。故事发展的每一步都不能踏错,角色的每一句台词都不能浪费,在这同时,又必须兼顾到世界观与故事的融合。一旦顾此失彼,潘朵拉就变成“圆环套圆环”,纳威人就变成海宝,超A级制作就变成超B级制作。

而卡麦伦之所以会让我们放心,是因为在别的导演看来是很棘手的事情,他有的是控制观众的方法。

电影控制论,一直是我想好好讲的一点,因为我们的电影太缺控制的手段了。我们的电影想让观众哭的时候,观众却往往想笑;想让人紧张,人却打哈欠。商业电影是一种催眠技术,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和思维的技术。导演好比催眠师,与观众进行潜意识的斗法。控制住了观众,才能突破票房的极限。

正如你想获得一个人的注意,最有效的不是在他面前晃悠,而是冲他耳朵大声喊叫一下;故事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就是需要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刺激点。刺激会为观众提供人物的动机,刺激会让观众产生忘我的境界。而卡麦伦所坚信的就是:刺激一定要原始和简单。越原始越可以直指人心,越简单越可以控制更多人。是的,极致的超A级商业电影之间的较量,如同武林绝顶高手的PK,什么视觉效果,什么营销策略,什么大牌明星,这些粗浅的招式都只是十亿级别的基础,要想更上一层楼,它们所真正比拼的,就是“控制”的功夫。你能控制的观众越多(票房基数大),能控制得越深(长线走势和二次票源),你才有赢的机会。因此说观众是上帝的导演永远没出息,必须要让你的观众永远被你牵着鼻子走,这才能成为商业电影的至尊大帝。

正如所有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杰出商业电影一样,《阿凡达》又给我们带来电影控制手段的无数启示。且看它是如何通过刺激来控制我的。

【二】泥土

《阿凡达》给我的第一个刺激,就出现在泥土上。

说到这里,不得不由衷赞叹卡麦伦对细节的把握。当残腿的杰克第一次进入阿凡达,疯狂地奔出实验室,陶醉地享受赤脚摩挲在潘朵拉的土地上时,我就爱上了这部电影。如此真实的细节流露,在很多票房重弹中往往会因为要赶场子而被忽略。现在回想,这个脚插泥土的段落出现得非常及时,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它没有留给观众足够时间去质疑阿凡达这个怪诞又扯淡的替身设定。这是阿凡达第一次现身的桥段,鉴于远在本片上映前网上对纳威人的设定一片“雷声”,这次亮相可谓“丑媳妇第一次见公婆”,至关重要,且不提会有多少影迷反应过来这设定是不是抄袭《黑客帝国》或《EVA》的,或许更会有人去歪想科学家要遥控阿凡达应该是用3G还是4G?如果影迷这样七想八想,不仅出戏了,还会造成影迷对蓝精灵的不认同。只要在这一刻让观众得到喘息之机而出戏,那么电影必然失败。而为了控制观众的思绪,卡麦伦就用了个很简单的方法:造一个小小Trouble——让杰克不顾一切冲出去,让科学家追他,自然吸引观众转移注意力。而Trouble来了,怎么平息?于是脚插泥土这个相当有品位的镜头就来了,仿佛一个完美的“起承转合”,让所有人舒坦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小聪明。很多大制作沦为烂片,就是因为在这种节骨眼上没有进行处理,让观众有时间跳出来嘲笑。

第二,它再次强调了杰克的残疾身份,让观众认同了杰克今后如此热衷进入阿凡达的动机。这个动机有多重要?或者说,杰克的残疾身份有多重要?可以说,它是全片故事的第一推动力,它推动了杰克来到潘朵拉,它推动了杰克自愿当卧底,它推动了杰克身为纳威人后的每个选择,它更为人类阵营对杰克残腿的前后态度进行了重要对比。残疾这东西,就是一个很完美很原始的“刺激”,无论是善良纯洁还是恶贯满盈的人,看到残疾总会不安,这是最原始的动物性使然,和道德无关。完整、健康的肉体是人的最基本诉求,卡麦伦有效地利用了观众这一点潜意识的倾向,即观众宁愿希望看到一个蹦蹦跳跳的健全阿凡达,也不愿看见整天坐在轮椅上的残疾杰克,来对观众进行偏好的悄然控制。

【三】美梦

《阿凡达》给我的第二个刺激,就是谁也绕不开的潘朵拉。

纵观所有架空题材的超A级大片,从《星际迷航》到《星球大战》,从《异形》到《黑客帝国》,莫不是需要一整个系列的长度支撑一个世界观。能在单部电影容量内展现这么富有细节且基本经得住推敲的原创世界,这足以把《阿凡达》送进商业电影教科书——而教学问题是:“怎样在最短时间里向观众交代你的世界背景?”

是啊,如果其他NB导演是答题者,他会怎么做?迈克尔贝会说,“这个太深奥了,我来个爆炸先。”乔治卢卡斯会说,“哪有这么麻烦,上段滚屏字幕不就得了。”罗兰艾默里奇会说,“我会安排一个印度科学家在开头把所有事情和结果都讲明白。”斯皮尔伯格会说,“啊,嗯,这个,我想,我是监制,还是交给导演去回答吧……”沃卓斯基姐弟会说,“我们会安排一群人讲一堆话,不过我们猜你还是看不懂。”克里斯托弗诺兰会说,“简单,先拍个前传。”彼得杰克逊会说,“嗯,新线老板说必须要多加个带旁白的片头,这得跟我老婆弗兰克商量一下,时间又来不及了……”

而卡麦伦呢?如果你问他这个问题,他没准会咆哮:“WHAT DO YOU FXXKING UNDERSTAND ??? WHY DO YOU TRASHING MY SCENE??? YOU ARE TRASHING MY SCENE!!!”(贝尔发飙事件绝对是学他的。)

我可不想被卡麦伦咆哮,那还是老老实实靠有限的回忆分析一下吧。

卡麦伦的第一个做法是“视觉创造信仰”。直到现在,我仍坚信潘朵拉存在,虽然我知道潘朵拉不存在。毫不夸张地说,首映场后一个礼拜以来每天晚上我都梦见潘朵拉,正如我小时候每天梦见老家一样。一个虚拟的世界竟然能如此影响我潜的意识,实在可畏。俗话说“你骗不了我的眼睛”,但是眼睛却可以骗你。东西再假,全新3D的魔术却能够把它们变成最真实可信的东西。在我眼前展开的不是一面墙,而是一扇大窗,银幕真正有了纵深,所有的事实在那里演绎。理智没有办法驳倒感性,逻辑完败,幻术全胜。正如CG绘图拯救了T-1000的真实性一样,3D让我们“真的”进行了一次潘朵拉之旅。在这一层面上,3D变成了叙事的基础,卡麦伦只让3D技术去解决“信”的问题——够简单,够粗暴,但是够有效。我以前看概念图的时候也觉得奇怪,按理说潘朵拉的很多概念设计在《指环王》时期就可以做到完美无缺了,卡麦伦等的是什么技术?现在才悟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卡麦伦不是在一个星球上。卡麦伦不是想让我们眼睛SEE,他是想让我们意识BELIEVE。《阿凡达》毫无疑问是几十年来第一部严格界定自己观看方式的电影,并通过此来重新调整新世纪的好莱坞电影的定义。从此,在好莱坞发生的所有对话是不是应该分成两类范式:3D的,非3D的?

卡麦伦的第二个做法是“技术逼出真实”。卡麦伦身为好莱坞的技术头号巨匠,那不叫天使般的认真,那叫魔鬼般的偏执。看过金庸的都知道“独孤求败”,当他剑术高深到一定境界,可以无招胜有招,万物皆可为剑。卡麦伦对技术层面的苛求已经达到了这个“无招”境界:偏执地用技术去解决以往任何人不会用技术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设定的真实性,细节的真实性,表演的真实性。虽然事先知道,但是我没有办法在第一次观看的时候分出注意力去瞧瞧纳威人的四根手指,我只打算在看五遍以后再去关照这些细节;我现在更不想学纳威语里的“I SEE YOU”,那是十遍以后的事情。但这不是卡麦伦的标准,他的标准是让影迷看十遍以上。虽然我现在所唯一渴望的,只是在我有限的生命中如何再多去几次影院观看《阿凡达》,以解心头之痒,但是,我知道等我有了DVD,一定会像当年死磕EVA一样逐帧研究纳威人的尾巴在调节身体平衡的时候的作用,研究雌雄飞龙花纹的差异,研究娜蒂丽这个纳威版张韶涵笑过几次,各有何不同。尤其是娜蒂丽,通过卡麦伦和维塔工作室共同研发的全新表演捕捉技术,使其动画所产生的情感反应真实度达到了震慑级别,这或许是《阿凡达》所有技术中最让我激动到休克的了。

这一点很有说头,先来总结历史。纵观影史所有CG虚拟人物,第一个模仿人物表情的虚拟人就是1989年卡麦伦的《深渊》里的水柱,随后1991年的卡麦伦的《T2》里的T-1000基本没有表情,再然后就是十年的空白,到2001年《最终幻想》自不量力的抽筋雀斑脸一度又让表情捕捉遭遇冷宫,再到罗伯特赞米斯基执着的3D兼表情捕捉尝试的多次失败,直到2002年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2双塔》里格鲁姆的横空出世第一次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最后又是2005年彼得杰克逊的《金刚》为这一轮CG虚拟人物竞争画上完满句号,我认为彼得大帝已经站在了CG表情的第一个顶峰。但是“顶峰”既然是“第一个”,也就意味着“巅峰”同时是“瓶颈”。仔细琢磨,彼得大帝能做到的是什么表情?无非“喜、怒、哀、威”四大种类。况且如果脱离动作捕捉演员天才安迪瑟金斯,或许格鲁姆和金刚的最终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而如今《阿凡达》来了,表情捕捉的金棒在几人间简单转了一圈后又一次回到了卡麦伦手中。卡神毫无疑问又突破了CG人物可能性的界限。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很多普通观众、包括我们很多导演并不能理解《阿凡达》里CG的巅峰性突破,以为离开了3D《阿凡达》就是普通的特效大片。而在介绍《阿凡达》CG成就之前,有必要再来说说一个概念:“诡异的峡谷”。这是我几天前才学到的专有名词,在这里装B一次。“诡异的峡谷”就是在人造人领域冲锋陷阵的人观察到的这样一个现象:你创造的一个假人,当其与我们人类的脸部的特征越来越接近时,观众对它的亲切感就越来越强;然而,这不是永远成正比的,当它的逼真程度直逼人脸,观众看起来几无二致,却又能意识到这不是真脸时,亲切感会陡然下降,情绪反应不是接受而是排斥。画成曲线的话,就会出现一个“诡异的峡谷”。这就是为什么《最终幻想》、《极地特快》和《贝奥武夫》探索失败的原因:够真,但又不够真,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画商业大作的主角设定都是动物或夸张的卡通人物,谁也不敢再在逼真度上跨雷池。而什么证据能说明《阿凡达》又一次拓开了CG的疆界?什么证据证明卡麦伦是技术之神?答案就是爱情!

话说世间表情,最难读懂的就是爱的表情。别说CG创作的虚拟人物,就连真真实实的人,爱的表情都是最难辨认的。我说我的脸上写着“爱”,你可能读出来的是“抱抱”,他可能读出来的是“猥琐”,爱的表情是什么,天晓得(或许蒂姆罗斯也晓得)。但是,这个长得像张韶涵的纳威公主娜蒂丽却做到了!当看到她第一次救了杰克,说他“心很坚强”时眼神的躲躲闪闪,我看到了《勇敢的心》里的苏菲玛索;当看到她第一次教杰克骑马失败,平静地说“再来一次”,我看到了《神雕侠侣》里的李若彤;当她奋不顾身踢倒苏泰,保护失去意识的杰克阿凡达,我看到了《T2》里的琳达汉密尔顿;当看到她知道了杰克的无间道身份,那份委屈、伤心、失望、愤怒的表情,我看到了——我老婆!!!OH MY GOD,活生生的,I SEE YOU!!!绝顶震撼啊!前所未见啊!想到如此细腻、真实的表情捕捉和表情再造技术将来所会演绎的无数爱与恨的故事,身为技术控的我真的激动得想把楼板跳穿啊!

卡麦伦的第三个做法是“审美孕育简单”。注意,是简单,不是复杂。要讲简单,首先又要回顾一下卡麦伦的审美。潘朵拉星球上的所有东西都不是我们前所未见的,网上都如数家珍般说《阿凡达》抄袭《黑客帝国》、《与狼共舞》、《风中奇缘》、《幽灵公主》、《天空之城》甚至《神雕侠侣》,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以闻名天下的偏执,把自己多年来的审美喜好统统加进了潘朵拉,狠狠地抄袭了一下自己。他此前在艺术指导上最绚丽的两部作品,就是《异形2》和《深渊》。而在《阿凡达》的世界中,人类基地就是《异形2》的样子,潘朵拉夜景基本就是《深渊》的蓝紫色调。能如此明目张胆地自我复制,却又能把以前的成功再次突破和登顶,说明卡麦伦眼里绝对没有观众,只有他自己。不过既然卡麦伦对自己的要求比我们还严格,那我们身为影迷反倒省心得幸福呢。而身为影迷,我一直认为,卡麦伦并没有系统性的审美倾向,没有自己电影美学的绝对标签。这与其说是局限,不如说是解放。他在《阿凡达》之前所创造的5个世界——终结者、异形、深渊、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在美学上基本没有交集,各自向五个不同方向远远射去。人们提到终结者的金属骨架,自然认为这是卡麦伦的铁血美学代表,但是要说终结者就代表着卡麦伦的美学,那笼罩在晚霞下的泰坦尼克又算什么呢?不过我们再看《阿凡达》,就会发现潘朵拉如同一面窥私镜,比卡麦伦以往任何作品都更好地让我们窥见他“私”属性的美学偏好。我总结如下:一,是爱躲猫猫的蓝紫光源;二,是爱练叉腰肌的骨骼机械美学;三,是爱打酱油的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的柔软发光半透明海蜇皮;四,是爱当周老虎的莫奈睡莲油画(师徒游泳那九十度俯镜)。既然卡麦伦声称这是他从小到大梦境的实现,那么我们不妨顺水推舟,把卡麦伦的私人偏好的美学风格总结为“潘朵拉”风格,即融合“魔兽世界式的生态+星际争霸式的机械+神秘主义的蓝紫光源+充满宗教感的圣洁生物+印象派色彩美学”的混搭科幻风格。该“潘朵拉”风格的法宝就是:有一点点引领,有一点点跟风,很流行,很简单,很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阿凡达》的画面几乎可以俘获所有年龄层次和各种偏好的观众的心,因为潘朵拉的“美”太简单,简单到只需还原成一个字:“梦”。这个梦不是大卫林奇的噩梦,不是特里吉列姆的怪梦,不是蒂姆伯顿的黑暗哥特梦,不是大卫柯南伯格的身体异化梦,而是美梦,是孩童渴望至极的远游之梦,是成人离乡太久的故土之梦!

卡麦伦的第四个做法是“菜鸟催生必要”。这里讲的是叙事方法。我们会发现,卡麦伦使用的是极为讨巧的介绍世界观的方法,也是我所极为推崇的叙事模式——“学徒”模式。“学徒”这个东西,对于介绍一个宏大得让人不知从何讲起的世界观的时候,往往是最最省心得力的宝贝!诸位,开动你们小脑筋,想想有多少巨大的架空世界观是通过“学徒”桥段来开始讲述的?《黑客帝国》,《星球大战》,《超时空要塞》,《猎人》,《火影忍者》,《JOJO的奇妙冒险》,《EVA》,《飞跃巅峰》,《灌篮高手》,《将太寿司》,《中华小当家》,《圣斗士星矢》,《七龙珠》……这是俗套吗?是俗套,更是内行!这是业内人士经历了无数失败叙事经验后提炼出的绝顶智慧啊!如果观众逼问:你讲故事归你讲故事,为什么偏要讲那么多背景知识?有必要吗?那么导演就回答:你说没必要,那我就造出必要来,我的主角偏偏是个菜鸟,我的故事偏偏就是上课!“学徒”模式除了极大地方便了介绍架空世界观以外,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功能,就是菜鸟的巨大成长空间为今后的故事主线提供了无限的戏剧可能。而相对于《黑客帝国》与《星球大战》那样稍显没有章法的学徒课程不同,卡麦伦在设计每一个主要课程中都精心编织了故事推进的动力和伏笔:第一节课篝火晚会是展现人物冲突与表现家园之树的内部结构,第二节课骑马是讲USB联系(潘朵拉上最核心的概念),第三堂课骑龙是杰克真正成为纳威部落战士的标志,也引出了爱娃圣母之树的方位地点。至于零星的一些小课程,比如教语言学是讲述“I SEE YOU”问候语的桥段(是通过背景音交代的,卡麦伦组织细节的功力强到可怕),比如射箭铺垫两人感情,比如往下跳抓叶子为后来杰克在大战时保命进行了铺垫……组织得非常有章法和节奏,而且每个段落既有美的一面,又有叙事的一面,还有为今后铺垫的一面,没有一个没用的段落!“杰克上课”桥段本来很可能成为《阿凡达》里最乏味最平淡的第二幕,结果却成为了节奏最快、视觉最美、感情最真的一幕,最后更以一段“杨过与小龙女”式爱情为高潮收尾,有力推进第三幕“强制拆迁”的到来……功力啊功力,这是迈克尔贝、罗曼艾默里奇之流一辈子都学不到的功力啊!卡麦伦的确能在好莱坞经典三幕式剧本上当所有商业导演和编剧的老师!《阿凡达》的成功,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流在以《变形金刚》为首的特效脑残流和以《TDK》为首的矛盾密集流联合夹击下的胜利大反扑!前年我在《TDK》影评最后就猜测了卡麦伦对于经典叙事的坚持,并表达了担忧,事实证明,我又对了,我又错了!

【四】杯具

《阿凡达》给我的第三个刺激,就是家园之树的倒下。

推倒家园之树,在视觉上是一个高峰,在情感上更是一个高潮。“杯具”模式,是《阿凡达》继“学徒”模式后又一个得到成功应用的模式,这个模式卡麦伦已经第三次用,早已滚瓜烂熟了。1991年,全世界所有男孩都为施瓦辛格在钢水中高高翘起的大拇指而黯然伤神;1997年,全世界所有女孩都为迪卡普里奥冻死前的“NEVER LET GO”谋杀餐巾纸;这一次,卡麦伦不相信眼泪,他只相信“家破人亡”的震撼——同样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刺激。

家园之树的倒掉,在主题上对《阿凡达》进行了升华,生态环保论啊,文明冲突论啊,拆迁大队和钉子户啊,各种观后解读如火山爆发般涌现。有人说这体现了卡麦伦身为商业导演的良心,我不反驳,但是我本能觉得这不是卡麦伦的核心动机。十几年前他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或许只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直觉:观众喜欢杯具。

其实按现在的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下的世界心态和氛围,讲杯具着实是不合时宜的。但是怪了,你以为现在人们需要洗具,结果观众用钱包投票的结果都是杯具,要么大口径杯具,要么小口径杯具,哪怕不是杯具,也肯定需要些杯具作调味剂。

先看看全球票房过十亿的电影。前年的老大《TDK》是第一种,去年的老大《变形金刚2》是第三种(柱子哥的倒下),而今年的老大《阿凡达》是第二种。再看看其他全球票房超10亿的航母级大片,当了一甲子的老大的《泰坦尼克号》是毫无疑问的特大突发杯具;《指环王3:王者归来》的结局超级诡异,这个大团圆结局感觉却比什么杯具都伤感,恐怕是因为道路太曲折了,前途太不光明了,中土世界的人再也笑不出来了;《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的票房竟然比第三部好,我看一大原因就是结尾的时候杰克船长被章鱼给吃了。

再看近年口碑比较好的几部:《飞屋环游记》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开头5分钟的伤感爱情小杯具;《地球废品分装员》中,小瓦力的一度死亡或失忆成了戏剧中最成功的“刺激”。再看国内,《十月围城》和《风声》,口碑远超《三枪》和《建国大业》。观众的确喜欢来自杯具的刺激。杯具给人刺激,刺激产生代入,代入就可以控制。

鲁迅爷爷说,杯具就是把人性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与国内部分商业杯具大片如《黄金甲》、《夜宴》等扭曲的杯具相比,卡麦伦似乎把鲁迅杯具观的奥义参悟得更透彻:杯具的重点不是讲悲惨,而是讲价值。《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雷雨》,《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但是这两部经典杯具改编,却在抛弃原著时代背景的同时也把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抛弃了,人性再也没有可守望的价值,故事沦为臆想中的宫廷异史。这样的电影几乎没有可供讨论的价值,正常心智的人更不会为此神伤落泪。而卡麦伦的杯具套路的确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他只是把按部就班地把东西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人看,再把这美好的东西毁了。沉入钢水的T-800如此,冻死的杰克如此,倒下的家园之树也是如此,而已。

关键的就是,这个价值是什么?该怎么讲?杯具之后,又该如何收场?

与所有解开卡麦伦故事枷锁的密匙一样,卡麦伦设计的杯具大受欢迎的答案仍然都是“简单”二字。父辈的消失(《T2》),爱人的消失(《泰坦尼克号》),家国的消失(《阿凡达》),都能刺激全世界人民最普遍的情感。最简单的故事,用最难以察觉的复杂技巧讲述,这是卡麦伦讲故事的不二法门。《阿凡达》的节奏非常之快,信息量非常之大,而且必要的信息全都隐藏在其他故事和画面表现之中。举个具体例子,潘朵拉的任何信息,都是在真正展示之前就在画面和台词中出现过一次到两次,好莱坞剧作家将之称为“三次原则”,即认为观众无法记住画面与台词的全部细节,因此任何有用信息重复三次左右是相当必要的。潘朵拉的空气对人类有毒,这个信息只有在最后大结局的时候才真正表现出来,但是却在杰克降落潘朵拉之前就用台词强调,并在后面的故事中用夸奇上校的动作反复过三次以上,更别说无数的画面暗示了。阿凡达辫子的作用,只有在第二幕杰克学骑马时得以展现,却在杰克进入阿凡达的第一夜安睡前有过强调,并在苏泰第一次骑马出现时用画面重复。爱娃的圣树种子,在娜蒂丽解释之前就出现过一次,阻止了娜蒂丽的暗杀。纳威人的弓箭,在夸奇上校第一次演讲前就在土方车的巨大轮胎上出现过。而推倒家园之树,更是核心的故事,几乎出现在派克每次出场时……这些或大或小的铺垫,让在潘朵拉上发生的所有事都不显得突兀。

相比较而言,国内的商业大片显得非常奇怪:用最简单拙劣的技巧,来讲述最复杂的故事。《黄金甲》想说的是一个王族的腐化,故事的包袱却总是没有铺垫,任何一个八卦猛料的曝出都如同程咬金让人无所适从。《无极》想讲一个关于命运的杯具,却用“满神”这么一个滑稽概念来阐述,无厘头的是,满神才出现过两次,而且都是在故事开头,后面故事的走向简直惨不忍睹。《十面埋伏》的杯具可谓“峰回路转”,人物时好时坏,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个说书人在不断自打耳光,并在嘴里叨念着“哎呀我前面都说的都不算数”。技巧跟不上故事,又不愿意把故事往简单里做,是我们所有妄图用杯具大片赚百姓口碑的导演的通病,拍出来的片子就像拉画片。当然,票房都还可以,这是属于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杯具。

再说说杯具场面的处理。看多了杯具的煽情场面,《阿凡达》属于绝对干脆利落型,这在当下尤其讨人喜欢。树倒了,人死了,女主角哭了,女主角骂男主角了,男主角回到现实了,男主角被打晕了,加上旁白以加大信息量和节奏,OVER。极为克制的几个慢镜,极为克制地调低色饱和,极为短暂的悲鸣。换上莱德利斯考特,一定多加几个渲染情绪的慢镜摇再来个女高音吟唱。若再换上大陆电视剧导演,一定再加一堆女主角哭的镜头,大叫“爸你不能死”,再倒过来大叫“你不能死啊爸”。若再再换上台湾剧或韩国剧导演,那一定会有娜蒂丽决意自杀的情节,不撑满五分钟不罢休。

最后谈谈收场。杯具之后,需要一个情绪排泄点。这个排泄点,可大可小。小如《TDK》戈登局长远望蝙蝠侠的黑暗背影,大如《阿凡达》的爱娃胜利大反扑。原则只有一个,气势要到。与《泰坦尼克号》相比,《阿凡达》的杯具只是出现在第二幕的结尾,第三幕更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大逆转。讲到这里,我倒要再啰嗦一下《阿凡达》的另外一个正确之处:场面一定要越做越大。

我在银幕上观看过《2012》三遍。感想就是,罗兰艾默里奇越来越会做特效了,但是越来越不会安排场面了。全片视觉最高潮的段落在洛杉矶大逃亡,之后的黄石火山爆发次之,最后的洪水最反高潮,还不如《后天》爽,整个曲线就是一路下滑。从情绪控制来说也是一样,洛杉矶地震段落是紧迫感最强的,之后就运用上了“主角不死光环”的无敌技能,故事讲到中国这边,我就知道如果主角最后不死,那么《2010》的故事就毫无亮点可言了。果然,主角没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的戏剧冲突竟然是方舟的一扇门关不上,把人与自然的矛盾转移到了人与机械的矛盾,把最后的大决战段落安排在了一个机房,场面越做越小,先前积累的情绪真气全部涣散,简直是脑残至极。陆川说《2012》导演应该向卡麦伦磕头,我觉得不夸张,虽然罗兰艾默里奇定然不会磕的。

而《阿凡达》没有犯这个错误,所有矛盾都在结局得到了妥善处理,该死的死,该走的走,该留的留。虽然看到这里,什么3D奇观都会有审美疲劳,但是《阿凡达》大结局的场面仍然是大过推倒家园之树段落的。镜头增加了急推的频率(也是很简单的增加画面冲击力的方法),决战双方的数量也都更多更快更强,最后定格在杰克夫妇和夸奇上校的决斗,完成了一次故事矛盾和观众情绪的完全释放。最后“AVATAR”片名出现时,有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人生改变了,而是他们觉得情绪上很爽。

理论上这样的大团圆结局是最没品格的,所以我们有品格的商业大片从来就不屑于让我们情绪爽快一把。《黄金甲》莫名其妙地定格在被周润发毒药腐蚀坏的菊花台,《十面埋伏》莫名奇妙地定格在漫天飞雪中大叫的刘德华,《无极》莫名其妙地定格在张东健背着张伯芝飞天,《夜宴》莫名其妙地定格在章子怡被刺后的回眸一指,都没有任何排泄点。就这么憋着吧,不便秘才怪。

【五】上校

《阿凡达》给我的第四个刺激,是上校的屏息射击。

或许这么说有点夸张,但是我觉得夸奇上校是《阿凡达》里最重要的人物。这个反派看似没有说过什么关键性的台词,但是他的作用就像牛虻叮牛屁股一样,以推动故事发展为己任,专心致志地制造矛盾,是个“麻烦制造者”。没有他,《阿凡达》的故事就如同DISCOVERY拍摄的《环球行者》系列风光片,杰克作为主持人带我们领略潘朵拉星球上的风土人情。有了他,《阿凡达》的故事才有那么点儿像《无间道》了,他为杰克制造了焦虑和不安,他不断提醒观众杰克的立场,他为《阿凡达》提供了阵营的把玩。

论天下故事,要想有那么一点大格局,阵营是必不可少的。有阵营才有动机,有动机才有目标,有目标才能推动故事——说着说着,好像又触到了我们大片普遍的软肋,算了,不谈国产片了。

话再绕回来。如果没有夸奇上校,《阿凡达》的阵营就过于简单:公司和土著,这样就如同两阵营游戏《红色警戒》,不是很耐玩了。但是夸奇就像老鼠爱大米一样对杰克念念不忘,催促杰克成为特殊的摇摆的第三阵营,于是《阿凡达》就变成了三阵营游戏《星际争霸》。他和杰克的五次重要见面,次次推进故事往实质方向发展。第一次是由他演讲引出人类普遍的对潘朵拉的敌视,第二次是他以治疗双腿为诱惑向杰克提出卧底计划,第三次他套杰克话看穿了他的真实目的,第四次他翻脸逮捕了杰克等人,最后一次他死死追踪杰克,不断提醒杰克的阵营本是人类。看得出来,夸奇是原本一潭死水的搅局者,他是行动派。

“行动派”是什么意思?拍摄动作片不是谈情说爱,更不是请客吃饭,里面必须要安排这么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一不做二不休,在故事僵化的时候激活矛盾,让所有人动起来,这就是“行动派”。

动作片就是简单讲一群武功好的人踢来打去的吗?哪有这么简单。看看成功的动作片,首先必有一个成功的行动派。迈克连恩,T-1000,小丑,杰森波恩,杰克鲍尔,他们仿佛被注入了无数的精力,不仅自己动,还挥鞭让妄想懒洋洋过日子的、妄想美滋滋谈恋爱的、妄想急吼吼上厕所的都统统极不情愿地动起来,跳起来,骂起来,打起来。这才是动作片。你看看那些失败的动作片,首先肯定没个像样的行动派,剧情动不起来。

而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夸奇上校这个行动派的塑造,基本上就是完全靠细节撑起来的。

第一个细节就是皮鞋。卡麦伦的动作电影喜欢给重要人物皮鞋的特写。我们看到的夸奇上校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3D的皮鞋,伴随着极为铿锵错落的口音:“身为安全主管,我的工作就是让你们活着。但是我不会成功。”一个严谨、严厉、严肃的夸奇上校就来了。

第二个细节是他的胸肌。卡麦伦特地安排这个场景,用画面表示他是力量型猛男。随后就是熟练操控AUP的能力。

第三个细节是他在攻打家园之树时在直升飞机里喝咖啡。表现他的无比自信。

第四个细节是他在与杰克谈话时抿了一下嘴。谈话里表示杰克可以当晚回地球治愈双腿,但是杰克流连忘返,他同时表示出了失望、不屑、怀疑。

第五个细节让我尖叫。当他发现杰克越狱时,当即踹开安全门,置总部所有人的安全于不顾的同时在毒气中屏气射击直升机,射完了自动步枪再射手枪,直到全部射完,才悠然戴上手下送来的面罩。一个有超强自制力、能分清任务优先级、完全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的冷血杀手跃然银幕之上。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T-1000,那儿时熟悉的伟大的感觉回来了!

这些细节给了强悍、强硬的夸奇上校无比有力的支撑,这些支撑导致我们最后看夸奇上校在坠机中生还并与杰克一对一决斗时的所有情节都不觉得讶异,并且充满期待。

如果说夸奇是鹰派的行动派,那么杰克就是鸽派的。鸽派的行动派往往比鹰派更难塑造,因为他必须乖,更棘手的是这个行动派还是个残疾人。但好玩的是,卡麦伦塑造杰克的方法,却是让他不乖。当杰克第一次进入格瑞斯的实验室,我们就发现书呆子诺曼想引他看控制台,但是他自说自话直奔阿凡达的培养皿。这不仅帮助剧情更快进入主题,也帮助我们获得一个粗浅的印象:杰克虽然残疾,但是好动得很。第二次不乖是进入连接器后老是抬头。第三次是进入阿凡达后夺门而出。第四次是见了娜蒂丽竟然厚着脸皮追上去,这些都不断强化着杰克的好动不羁的性格。

【六】绝望与希望的未来

粗浅回顾了几个刺激,让《阿凡达》又一次完成了对我的控制。很久没有受到如此纯净的美的涤荡了。国外网上有人说看了《阿凡达》有自杀的冲动。有人说“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世界是灰色的,如果自杀能让我去潘朵拉,我想我会的。”我没有自杀的冲动,但是恐怕也差不了多少。至今我没有兴趣去看任何一部其它电影。一秒钟都不想。

去探访《阿凡达》盛况时,看到撑伞去和平影都排队买IMAX票的影迷排队绕了来福士广场半周,连警察都出动来维持秩序。我真想在人群中大叫我已经看过IMAX两遍啦!然后幸福地让这些人的眼神杀死我。不过我恐怕很快就会加入他们的行列,再去看第四遍、第五遍……《阿凡达》甚至让我第一次对它的DVD不感兴趣。如果说这是《阿凡达》众多了不起的革命之一,这恐怕是最革命的革命。

今晚,《阿凡达》恐怕已经破了《泰坦尼克号》的全球票房纪录。早在这之前,就有人PS了一张图,说如果美国发行十亿面值的美元的话,上面应该印着卡麦伦的头像。

看着《阿凡达》的制作花絮,看到卡麦伦拿着虚拟摄像机对着空空地板,显示器却看到潘朵拉茂密的草地,我才真正透彻明白我们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的差距,也更明白好莱坞接下来会做些什么,这让我绝望。卡麦伦不需要任何奖项或者票房数字的证明了。他赢了这场电影史上最大的资本豪赌,创建了一套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可以卖更多的钱,可以全面提升好莱坞超A级电影的标准,拉大与所有国家的差距,然后,垄断,然后,输出。

中国电影落后50年,不是假的。“被震傻了”,宁财神的这句话,不是假的。《阿凡达》卖疯了,但中国电影一定要冷静。院线盲目建设IMAX,几年内会亏得很惨。制作方盲目引进3D设备与捕捉系统,十几年内也会输得很惨。第一个要学的,不是技术,而是技巧。不是讨好观众的技巧,而是控制观众的技巧。不能再指望现在处在权力巅峰的那些导演们了。号称不怕《阿凡达》,他们已经瞎了。WTO关于中国垄断电影引进的决议已经不断叩击这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如今《阿凡达》终于轰开了,后面的洪水马上就来,没人能挡住,把所有不合时宜的腐朽冲垮殆尽,而我们的诺亚方舟还未竣工。乱到极致,必产生秩序。对此我们仍然可对新生代充满信心。是时候让盗版培养的一代世界最杰出影迷群体崛起了!

回头想来,《阿凡达》完美得没有犯任何可能的错误,但是这仅局限在最顶级商业电影领域。它彻底赢了,但仍然不是我心头的最最好,因为我知道它完全可以更好。正因如此,我恰恰认定这才是关于《阿凡达》最美妙的一件事,因为我们知道,更好看的,还在后面。这不是我们影迷最幸福的事吗?

2010年1月25日毕

 短评

我整个人都潘多拉了

6分钟前
  • RKO
  • 还行

全宇宙也就天朝的钉子户最弱势了。潘多拉版风中奇缘。另外我buy所有生物都是生态网络中相互连接的神经元这个idea。

9分钟前
  • Mars
  • 力荐

天空之城+幽灵公主+魔兽世界。

10分钟前
  • Neuro
  • 力荐

印第安在白人领导下的反白人入侵战争,可惜史实与此相反

14分钟前
  • prost
  • 还行

场面恢弘华美,情节烂俗狗血

16分钟前
  • 郭二
  • 推荐

James Cameron闭上眼,全是电影的明天。

18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从现在到未来,从地球到潘多拉,《阿凡达》再次告诉我们,要想泡到一个姑娘,有一辆好车是多么的重要啊~~

20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这电影的特效是自指环王以后见过的最令人惊艳的。我觉得可以打6星!去看的时候一定要去看3D版的。

24分钟前
  • 楚仙
  • 力荐

情节水了点,想象力的世界叹为观止!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已经不是在看电影了,是在比谁Wow的次数多,眨眼次数少。

2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钉子户 大战 城管 in 3D

32分钟前
  • Menphis
  • 力荐

有一天,意中人会踏着飞着的大怪兽来救我.然后I see you...

35分钟前
  • X. U.
  • 力荐

特效震惊,3D感一般,但够真实,故事一般,创意度一般,世界观展示一般,但呈现效果牛逼至死,战斗场面热闹和精彩,但谈不上震惊,整体只能说,整体符合预期,这是它的优点,但没有意想不到的亮点是它的遗憾之处。推荐观看。

39分钟前
  • 关雅荻
  • 力荐

刚刚看完,浑身起鸡皮疙瘩,无愧于人类电影历史上一个里程碑

41分钟前
  • Color
  • 力荐

11年后重看多少是袪魅的——可以预料的剧情推进和转折,不无拼搭的多重主题构成,绝对政治正确的诉求,过于杂糅的科幻元素,刻板的人设;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仍为触手可及的美丽而心动,仍在肆意酣畅的奔跑飞翔中沉醉,仍被生命的纯净本真与自然的神秘幽深折服。现在回望,无论是开启的3D技术风潮还是工业标准,时至今日还是超一流的,并在后来无数作品中都可见其影子。仿佛与他们一起踏足那片神奇的土地,目睹贪婪与愚昧最终被信仰的力量和守护家园的决心打败,感受万物有灵的能量流动,一同在无比绚烂的梦境里完成想象——这么华美的画布很容易遁入其中,即使明白这只是一场虚假的“造梦”运动。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James Cameron缔造的潘多拉星球,是一个永远也不可抵达的梦。

5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当所有美国大片都开始炫耀自己的视觉效果时,詹姆斯卡梅隆只是坐在阴暗的角落里冷笑,然后抛出这么一部让所有人感慨“操,真他妈牛逼啊!”的电影。

53分钟前
  • 不体面james
  • 力荐

十一年之后重看改成四星吧。如今再看《阿凡达》,观影感受完全不同了。可能这些年心境太多变化了。十多年前更多执着于视觉,会认为故事很套路。现在觉得,虽然故事套路,但情感是充沛且直接的,会被感动到。此外,如今再回味本片,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让内地观众知道了IMAX,并且知道了看大片必须看IMAX。另一方面,是让观众知道了3D电影,也让《阿凡达》之后,内地掀起了一股子3D电影浪潮,到今天还没完全消退。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抱歉,2012?在Avatar面前不过是小儿科!只有一句话:这是史上最强科幻!可恶的卡梅隆,你要让未来十年的所有科幻片都味同嚼蜡了!因为所有观众的审美标准已经一口气被你提高了几个档次!这部电影,不去剧院看绝对一辈子后悔最后,感谢上帝赐给我们一个James Cameron

55分钟前
  • 圣约血镰
  • 力荐

这12年来真正的3D电影竟然还是《阿凡达》。

58分钟前
  • 格兰芬多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