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

已完结

主演:许亚军,原华,刘威,刘莉莉,何琳,刘希媛,滕汝骏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9

 剧照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2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3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4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5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6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3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4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5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6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7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8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9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大时代的小家庭——《一年又一年》观记后感

第一~六集 主要太喜欢男女主的设定,为了俩人,跳着看剧情,后来觉得这么写实的电视剧,跳着看有点可惜,还是老老实实都看吧。 有郑晓龙参与,除了知道那部《甄嬛传》,他参与制作的耐看的剧可不少呢,虽然水平更高,不过知晓度都没《甄嬛》高。特意百度他的简历,原来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女主的设定和经历肯定渗透了自己或者周围人的经历。我喜欢。还有《北京人在纽约》,也是他的作品。以前出国啊、中年人的故事这些话题离自己太过遥远,最近都要刷的。 百度了剧情,自从知道男女主俩人离婚不是因为移情别恋,心里好受多了。 PS,想起遇见的一位北京劳模,大姐青儿第一集的表现可不是唱高调,那个年代确实有这样的人,而且还不少呢。 第七集 1984年 结婚 太好了,俩人结婚了,住的就是那种筒子楼吧。但是一间小屋收拾的无比温馨,上下铺拼在一起,最多的还是书架和书,能看书,能听音乐,能打情骂俏,能煮面。租不租房,面积大不大能有什么区别呢,就是喜欢学校小屋的这种感觉。 俩人一起去双方父母家蹭饭的时候,感觉平实、温馨又搞笑。 “得,我们俩现在算是走哪蹭哪儿了”。 第九集 1986年 在图书馆的沙发上打开第九集,光看有些罪恶,打开word记录点剧情和感受吧。 那时候的出国潮,对我辈而言,现在也没啥区别。 想起阮老师桌子上的照片,白裤子和黄色上衣,双腿搁在书桌上,恣意潇洒。 平平出国,机场送别。 表示理解平平,不想看那些破剧本,跟丈夫的差距一天比一天大,再这么下去就三十了。在见识过北大后,是应该出去闯荡一番的。 还能看到陈焕跑步,太有追求了,他的出现都是在图书馆中,看书,学习,教书。 平平来信了,继续想念陈焕。信中感慨美国的发达水平。三十年后,我来到这里还是会感慨。 平平要刷盘子,学着像外国人一样独立。陈焕继续在图书馆读大部头的书。我想,我就是冲着陈焕这种八十年代的有追求的知识分子去看的。 群英继续在饭馆做厨师,原来已经瞒着家里好几年了。也是自立自强信念的驱使。不小心发现了丈夫和小蜜的照片(后来是误会)……要悲剧……说出“你也靠不住”。“女人一贪上钱也就不值钱了”。哇,群英要承包经营饭馆了,只是不想依附任何人,终于不做家里的保姆了,而是另外请了一个小保姆。在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忍够了,尽管他们也没欺负她,不过在大家讨论问题时候插不上话本来就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忽然有一种感觉,我不想回家坐在家里看是因为有点冷,合租室友不愿意这么早开空调,没有舒服的可以让自己依靠的沙发,以后要买一个。 老太太喜欢上了气功,那个年代也真是神。林家老头子冷不丁的话也挺好笑的。 1986年,射雕英雄传及香港武打片在大陆火的一塌糊涂。 第十集 1987年 北京的胡同,那时候是八十年代,现在如果老城区有这样的胡同,也还是一样的感觉,只要住的是邻里街坊。 倒买倒卖,大海要倒霉了。 这算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庭摊上大事儿了,陈大妈晕倒了。这个北京老太太演的真好。 教授给了陈焕两千块钱救急,那个年代的教授真仗义,可能都这样。不过摊上陈焕这样踏实上进的研究生,谁不喜欢? 大海小富过后,开始骑车回收旧家具,改装家具,并帮别人做家具。我怎么觉得做家具和用家具都是一件享受的事儿。 西游记要上映了,论那个年代电视剧对电影的冲击。《末代皇帝》出来的那一年。八十年代陈冲是真的好红好红。 中央要下决心反腐了,推政企分开。林一达是那个年代干部的写照吧。要下海自己办公司了。 陈焕硕士毕业了,人家可是从政教系转为经济系的,说了,要去美国找平平了,没准可以直接在美国读博士,会选择这条路么? 一达去媳妇开的饭馆吃饭了,媳妇一直没有告诉他自己在外面开饭馆的事情。 第十一集 1988年 林老头和林老太一块晨练了。 林老头说,咱们两家将来最有出息的就是陈焕了。 仍旧是跑步的镜头,然后在学校讲课,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不就是李老师那代人的奋斗轨迹么。 我看电视的时候,反而绷着一根弦,为别的事情烦心。 陈焕当时的工资是一个人一月80元,妹妹表示对知识越多越贫穷,脑体倒挂的现象不满。 焕哥说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整齐不一,这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知识分子需要能够守住清贫,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物价要上涨了。林母要拿存折取钱买东西。大家都排队往银行取钱,都拼命往家里买东西。 这年流行《英雄本色》,电影院有救了。 囤积居奇,物价要降了,商人要倒霉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陈焕在图书馆抱了一堆书,认真看着坐着笔记。 群英川菜馆,生意红火,不倒买倒卖,手艺赚钱,屹立不倒。一达主动来找群英说话了,不过这集配音变了,有点不习惯。女方一直在努力缩小与男方的差距,可是男方在复杂的社会中不像原来那般了。群英说,男人在事业不顺心的时候才会想到女人。一达开始担心群英会离开自己了,俩人已经分居多日了。群英只是想到顺心的时候他会不会想起自己? 开餐馆不是不相信家人,还是林父明白事理。农村出来的孩子要强起来也是不要不要的……不愿意成为一达的附属品,有自立的资本了!就这么要离婚了??其实也没第三者么。只是,群英说“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了”。主动选择把孩子留在林家,要净身出户,太有骨气了吧。其实一达不想离婚。 平平要回来了呢。 陈焕挑灯夜读,用台灯,真正的知识人其实都习惯用台灯吧。墙上都是平平从美国寄回来的照片,会不会有点担心呢? 电影院要放点带色的片了了。因为电影院不景气,好歹要为大家凑点过年奖金了。 群英要离开这个家了,环顾四周,其实不太舍得。干了很多年的家务活,全部的家务活,只是不愿意成为一个净吃白饭的人吧。 第十二集 1989年 动荡的一年,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 香港人来北京了,证明改革开放一直高歌猛进。 官商勾结在继续……反官倒反腐败不太顶用啊。不对,一高干子弟倒批件吃回扣得了几百万。一达要脱不了干系了,要跑路了。大海还是很仗义的,要借钱给一达救急。录像机还没有卖出去。 儿子畏罪潜逃,林父一世英名,关键时候群英善良孝顺的本性展露无疑。 平平终于回来了,只回来一个月。感慨“北京的污染太厉害了”。 许亚军的声音还是很有特点的,好听。 平平秀在跳蚤市场买的大牌的便宜衣服,跟家人讲中产阶级的生活。说了,美国的穷人都是有色人种,以及留学生。在金钱社会要拼命赚钱……陈焕坐在沙发上,听她讲话,一言不发…… 回到家后,俩个人,“这些照片我天天看,有他们陪着,我心里踏实,我想你。”这大概是是他出口的最浪漫的话了吧。 小学徒跟着师傅干,也算踏实,陈师傅退休后,要当经理了。学徒制没了吧。 陈师傅被举报私自放映录像片,要出事了,处以罚款,严肃处理,没准没有退休工资了。从第一集起,就喜欢他,踏踏实实一个工人,放了几十年的电影,一辈子的老实人,家里有这么一个踏踏实实的父亲,就像顶梁柱一样,做好工作,按时回家吃饭,绝对是孩子们安全感的来源。想起他当年放《少林寺》时候,他边放电影边在放映室学拳的样子,末了笑出一排牙。也是为了给大家整些将近,结果害的电影院被罚款。就这么退休了。 平平想让陈焕去美国,自己再读个学位。暴露了美国拿绿卡的小野心……陈焕还没做好准备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奋斗。焕焕一直想去美国深造,但是没有定居的打算……人家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管理学。焕焕只是想用自己的专业换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怎能放弃自己的专业去开加油站进而换取小洋房?焕哥说了,到了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自己的专业!真的是太有性格了,他一定能在学术上成功。但也为后来俩人的离婚埋下了阴影。焕焕是不会为了钱放弃自己的专业和事业的。 群英和婆婆说知心话了,这些年的误会解开了吧,不过群英还是要离婚,为的市委自己留下些自尊。 两大家子一起过春节,热热闹闹,很是羡慕。 焕焕还真是几年就一件绿外套,典型的知识分子,不过第一本专著出版了,要提升副教授了。系里不放,陈焕出国的事情可能要推后。如是在那个年代,我可能不会成为这样的知识分子,但是一定欣赏这样的知识分子,奉若榜样,爱人更好。 儿女们不省心,一对对关系都遭遇危机,这个年过的不顺。 一点国家大事和政治大事都没显露,可是又映射了这一年国家并不太平,家国命运相连,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太平。 第十三集 1990年 看电视剧还真是一点也不觉得饿呢。晚上回去煮面吃? 大海从海南炒房地产回来了,也算艰难,吃了三个月的方便面,这次挣了20多万,还是惦记着媳妇和女儿,回来了,是个北京爷们儿。家里所在的胡同已经被拆了,城建的浪潮开始起步。那么家人搬到了哪里呢?让我想想,那时候是分房么,不,还需要自己掏钱。 丹丹人小鬼大,后来考上北大了,有那么一个优秀的舅舅辅导以及做榜样,考上也并不意外。 青青一年多没有大海的信儿,一直哭,原来是担心大海发了财不要自己和女儿了,这对的感情也深厚的很。 那年开始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把大家感动得一塌糊涂,人们受够了浮躁的社会,愿意来到电影院为真挚的情感哭一场,谁知道有多少的眼泪是为了电影,有多少的眼泪是为了自己已经失去的曾经的本心呢? 陈焕收到平平美国的来信了。那时候的操场是当时的北师大么?北师大在北京人的心中一直有很高的地位。 群里在催稿,国内,出来了,似乎可以躲一躲,但有时候又似乎少了一些压力。自己没有目标的话,便有抹不掉的空虚感。 搬上楼房了,能每天用上热水洗澡了。 林父爱做简报,陈焕又出书了,依旧爱吃挂面,俩人是家里最能聊得来的人了。陈焕拿到了访问学者的名额,要去美国了。动荡年代踏踏实实做学问,终有所成。 那年《渴望》红遍大街小巷,我还没有看过,攒着。但是主题曲好听。 也曾心意沉沉,对刚失去餐馆的群英来说,听着这歌,终于要哭了。奋斗了那么久,房东不守信誉收回房子。不过应该还是可以东山再起的。 谁能与我同醉,相知年年岁岁。 一达回来了。在街角坐在汽车里等着骑车回来的群英,还没有签协议,要不别离婚了好么? 第十四集 1991年 焕焕从美国访学回来了,戴上了近视眼镜。想必在美国访学期间收获很大。毕竟是知识分子,对美国人的认识和平平不一样,或者他感受之一是美国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平平在商届摸爬滚打,可能更social一点,更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有更多违背自身意愿的妥协,说得不好听有自卑心和自尊心交混在作怪。 总之价值观不一样了,分道扬镳的信号。 这不律师送来了离婚协议书。陈焕很爽快的答应了。 平平把清单什么的列的仔仔细细,不亏陈焕,但是陈焕也不贪图这些。 他把结婚照从墙上拿了下来。吃了面条,开始找烟抽,一桌子的书,散乱着放。这或许是为数不多的爱好。林父林母来看望焕焕了,实在是舍不得这个女婿啊。 焕焕对陈家老人说,也是对自己说吧,自己很爱平平,是唯一爱的女人,但是平平不爱自己,也可能是惯性的依赖。说自己即使留在美国,可能还是会分,毕竟物质的满足不能代替情感。话说,焕焕戴上这副银边近视眼镜,文质彬彬,儒雅秀气,真的好看。 第十五集 1992年 开头太有喜感了,流行文化衫。 焕焕一回家就被大家逼婚,哈哈。也要文化衫,写的是“别爱我——没钱”,笑死我了。 小欧妹妹,这么丑的姑娘也敢带来跟你哥见面? 林一达要炒股票了。 大海踏踏实实开着自己的家具厂,不为所动,赞一个。还是很讲义气的,借给不靠谱的哥们钱了。 焕焕大姐介绍的第二个相亲对象,直接领家里了。这个焕焕能看上,姑娘看不上。见一句打一句,不好好表现,姑娘估计觉得他很闷……面对他消极抵抗的状态,老爹要亲自出马了。 仍旧是这间小屋,不过用上电脑了,够早的了。 桃花要来了,经济学的本科生找她开名人讲座,那么崇拜。 跟老爹闲话,说起跟各机关部委分析经济形势,老爹忽然来了兴致,让儿子站在剧场的舞台上给自己讲课。陈教授要笑场了。老爹提出说说平平吧。父子真心话开始,像一个人的自述,陈教授站在舞台上诉说着思念与无奈。这段时间见过的姑娘,好像是寻找一个替身,但是肯定失败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这样的机会无条件爱一个人……思念也是一种幸福,哎,作者是不是把你写的太完美了。 陈父哭了,为儿子的爱情故事感动。觉得陈父的角色选的特好,就像是从胡同拉来的大叔一样,特自然又特给人温暖。对了还有那位农村表叔,这个角色一点也不多余,设定比较好,基本上几集出来一回,也就几分钟,通过他的视角展现社会发展对农村农民的影响,包产到户、办乡镇企业、农产品滞销、农民收入增加…… 这年的中国,股票和房地产都疯了。一达把全部钱投在股票上了。 小欧工资100多元,饭店前台,这是当时比较高的工资水平了吧。 陈教授在小屋子里写论文。忽然觉得房子什么的都是外在的,思想是自己的,享受再好的物质不就是为了一个产出? 陈父的农村兄弟也富裕了,估计是在乡镇开企业了吧。是的。 焕焕终于穿了一件格子衬衫了啊,跟叔叔聊天,还要去农村做调研。接地气的知识分子啊。 第十六集 1993年 哎呀,焕焕会游泳了。 又出了一本学术书,送给林父。那个年代,出了6000本,自己要包销2000本。哎…… 一达要高薪聘请陈焕,还给房子啥的,毕竟是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但是只是买焕焕头衔,骨子里也还是不认知识分子的一套。被我焕焕拒绝了。这样的知识分子被贴上的标签就是自甘清贫,耻于谈钱。但是陈焕还是喜欢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街头。 群英要再次结婚了,跟饭店的搭档。 当年那个本科生要考焕焕的研究生了。这是追教授的节奏啊。 股票狂跌,房地产低潮,上一集陈焕对经济形式的判断太准确了,可惜一达没有听,破产了,应该是很惨,陈焕叮嘱他不要行贿,避免了后来更重的惩罚。陈教授已经有隐约的白发了,学者款标志型白发,更有型了。以后也慢慢学点经济学的东西。 《北京人在纽约》热映。平平消失了好几集了,是不是该出现了? 陈焕很认真的再看这个电视剧。故意显现出字幕:导演郑晓龙和冯小刚之类的,哈哈,俩个剧是同一个制作人啊,细心的观众才能发现吧。 成功安利燕儿看此剧,打赌会喜欢。 第十七集 1994年 平平出现了,气场不一样了。终于也是美国的标准白领了。 原材料涨价,发不出工资……这一年工资水平下降……why? 这研究生,要借老师的炉子改善伙食,拿着书现学现做,应该是考上了陈老师的研究生,专门给老师做饭来了——大胆热烈。来打探老师的感情问题了?还要看照片,感慨比我想象中还漂亮。 俩人要怎么见面呢? 这年流行《大撒把》,要看看。也是描写妻子出国后跟丈夫离婚的故事,陈父推荐儿子去看看。北京人在纽约也是这个故事,那个年代出国拆散了多少个家庭? 平平来陈家看望陈父了。想了想,还是把东西放在门口就走了。 青儿41岁时候下岗了。合资后裁员。大势所趋。 陈父眼睛不好,看不成电影了,改成听电影了。 第十八集 1995年 平平来北师大了。在漫天飘雪的冬季。盼望下雪天气了。 来到筒子楼以前住的那间宿舍,要见面了么? 其实陈焕早知道她回北京了,只是只要知道她也在一个城市,就挺好。 直接推门就进来了,陈焕出去门也不锁。墙上挂的是自己的照片。 陈焕刚好从外面回来,又是他不小心吓了她一跳,真是太自然了。 聊天似乎很愉快。 平平好洋气,戴个墨镜,头发微卷,不算张扬,很有范儿。 赶紧复合吧,我都堵得慌。 碰上那个研究生,连平平都看出来你那研究生对你不错么……是个好姑娘,结婚的时候别忘了请我…… 女主承认自己当年请律师算的那么清楚是故意气我的陈教授。 我觉得彼此心绪难平,都会失眠。 女研究生跟踪老师偷听谈话,恩,要等到毕业表白么,陈教授那么聪明不会不知道吧。 大姐自立自强,在社区给人送东西赚钱。 平平和母亲谈心事,这辈子不会再结婚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不会有比陈焕对自己更好的人了。 第十九集 1996年 北京房价,3800元一平方米。 平平说了,总觉得有一种漂泊感,在国外觉得融入不进去,在国内又整天说英语,压着牙坚持,生怕被别人比过去。这话《北京人在纽约人》里也有,郑晓龙对在国外奋斗的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解析很透彻。 陈教授的房间,烟雾缭绕。 研究生拿来毕业证书给导师看,挺漂亮的,对老师说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一直都有,工作不好找。于静是来告别的,但是想要老师请自己吃顿饭。坐在饭馆里,女主是这么说的,“我都25岁了,你是第一个请我吃饭的男人”,她要的是一个形式,她希望这个男人是自己崇拜并且喜欢的导师。眼眶湿润了。 陈老师其实明白,说,于静,我觉得很对不起你。点了一支烟,“你是一个好姑娘,会有男人请你吃饭的,但这个人不应该是我,都没有胃口,就走吧。” 为什么要等待?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结果,我希望这种情感能够陪伴我一声。 夜晚的天桥,分别的路口,陈老师伸出手说,如果我伤害了你,表示抱歉,于静终于抱了一下自己的老师,然后说声再见。心疼那位好姑娘,也心疼陈老师。眼眶湿润了。 那时候的师生关系这么纯洁透明。 96年的股市高峰,牛市,连大妈都来炒股了。 大姐给人送煤气。下岗职工的真实写照。 平平和小欧地道偶遇,两个情场失意的大龄女青年,必须去喝一杯啊。 第二十~二十一集 1997-1998年. 昨晚熬夜看完的,后来有点冷,直接把电脑搁在腿上看,所以一起记录吧。 已经要1998年了,印象深刻的是那首《相约98》,其实老疑心俩位天后是在酒吧喝酒时的时候想出来的歌曲,一语双关。 小欧问平平国外时候是不是经常去泡吧?可是哪有,一是忙,二是资金紧张,所以绝对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舒爽。平平这样的高干子弟,也需要边打工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那个年代有理想的人都得吃一番苦头,只不过国内农村的小县城的要到大城市吃苦,大城市出来的有追求的人去国外吃苦。 最后两集尘埃落定。对于大部分人而言。 亮子不太够得着小欧,于是找了一个地位匹配的人结婚,小欧不是没有失落,即使重来,也还是不会选择亮子。 群英还是坚决的和一达离婚了,然后再婚,这次找了一个老实巴交和自己地位相符的人结婚,一达经历人生大起大落,最后忘不了的还是群英。 要等着看的,还是陈焕和平平这一对。 俩人保持一种朋友的关系,林父生病的时候,陈焕在医院的时候,拦住叛逆少年,就那么几句话竟然把他劝服了,教授果然是教授,这一幕扫在平平的眼里,眼角里全是笑。 俩人都被重新催婚。但是一个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另一个是“看准了一个人就要喜欢一辈子”,除非复合,只怕都要单身下去。 那位女研究生倒是长情,继续读了博士,在结尾的时候直接问老师“现在跟你求婚,你会答应么”,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不会”。其实这位女生这么大胆反而毫无违和感,也许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那个年代大部分师生关系的写照,君子作风。 最后的离别,总算是留下来一些希望。第一次告别,他主动去她喝酒的地方找她,然后聊聊,她是一定要回美国的,即使要重新找份工作,但毕竟还好。下雪的夜晚,俩个人相互挽着——这不是情侣是什么,但是演的一定也不夸张,关系好的朋友真的可以这样,何况40岁的时候,真的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吧。 第二次告别,他主动打电话找她到自己新分配的房子看看,然后继续说话,她那么倔强,不会承认跟他离婚已然后悔,这些年找对象的参照物就是他,可是还是不愿意留下吧。 他建议她好好创作一些东西,比如剧本之类的,毕竟是搞影视专业的,她听从了建议,重新回到美国后就花了半年时间写了一本《我们的故事》,是的,能够记录下来那一代人的经历本身就很精彩了。 也许她会再回来的,他在机场跟她留言说还会再见面。我希望这样。 零星观后感: 可能也跟演员演得好有关,我觉得这部剧中,男女主角的关系处的特别自然,无论是青梅竹马的朋友,还是后来结婚成为夫妻,还是离婚后再成为融洽的朋友。也跟俩人一直都在进步有关,尽管男主出身普通工人家庭,女主高干家庭,但是起初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老三届名牌大学生弥合了家庭出身的差距,这是后来俩人能够结合的前提。哪是那么多的青梅竹马都可以前进一步顺利成为夫妇的。 不过也只要在大城市才有可能发生,即使以前的家在北京的筒子楼,上海的弄堂也都没关系,一起继续考进本地大学,感情基础在,兜兜转转,我想,后来认识成为夫妻和青梅竹马成为夫妻,谈话和相处模式是不一样的。小农村和小县城的话,需要不那么反感的有男生/女生一起跟上前进的步伐。环顾周围发小,连大学毕业的都很少,一下子卡掉了…… 真的是好喜欢许亚军这个演员,开始深度喜欢上是因为《李春天的春天》,两部剧角色都很讨喜。八卦什么得丝毫不影响我的喜爱度呢。马上看他的访谈…… 其实那个年代大陆有不少好演员,女主演的也好,大眼睛会说话一样,但是不属于大红大紫那种,好吧,这样的剧本来就是给上年纪的人看的,大家顶多就是喜欢。一般也都出身大院或高干家庭,有一定的文化、生活背景熏陶,就像是在演自己经历的事情,手到擒来,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会觉得好新鲜,有此类生活经历的人会感觉好真实。 郑导应该是出国潮时期的一批人,剧中平平自述的双重身份认同模糊、漂泊感差不多是一代又一代努力融入国外主流社会的心路历程,这段在《北京人在纽约》中也有。这样的观感在近几十年内仍旧不会过时,只要发展中国家的人趋之若鹜去发达国家,并且面临从一种价值文化观念转型到另一位价值文化观念的时候。 陈教授应该很优秀,按剧中人物的设定,今年应该就是60岁左右,正是越老越吃香的专家,手握不少学术资源,成为一些人眼红的对象。但是反过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参加高考,跨过人生最重要的独木桥,八九十年代,在人心浮躁、纷纷趋利的时候,他们忍住出国的诱惑,忍住下海的诱惑,忍住学商勾结的诱惑,守住阵地,埋头苦读,终有所成,换句话说——这也是他们这代人坚持不懈辛辛苦苦换来的成果。怎么觉得就像是在了解我导经历的年代~……陈老师埋头苦读的场景应该会激励我好几天的吧。感谢郑导把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塑造的平实、光亮接地气,看来骨子里还是很尊重知识分子、尊重人才的。最近一些影视剧已经出现了不少个猥琐满嘴跑火车的“专家”,可怕的激烈的反智主义啊…… 最后,极其羡慕平实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

 2 ) 一年又一年

根本停不下来的刷完《一年又一年》,大概也是自己看剧少,很久没这么痛快又迫切的看一部剧了。

前半部分边看边思考国家的政策影响着人的心理意识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穷怕了的人们,一旦国家放开政策就开始怯怯的动作,多次尝试探到了边界后就玩着擦边球变着花样贪婪而又急迫的赚钱。人的命运终究是要放在时代里去折腾,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和所能享受到的物质和思想意识终究是在时代的舞台上去发挥,都是时代提供的,而时代是这样形成的,在中国这种一党、执、政党、指挥、枪指挥、一切的体制下,国家政策创造环境形成时代。个体如蝼、蚁,能想多大事、能有多大产国家、政策都已给你画了圈。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别是在群体里生活的时候,为了虚荣心(别人面前有面子)、为了自我享受(吃好吃的穿好看的用好用的用贵的时髦的)、为了自我精神满足(职位头衔学历以及外面的世界还有自我价值的大多时候自我高估的认知等),所以一旦给一个个体空间他就会不断地折腾。

个人终究是蝼蚁,被时代裹挟着前进,有的人在这个时代的前进中进的更快,有得人慢些,跟着时代改变至少是平均数,但不肯与时代为伍的会被淘汰。

剧里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活都在拼命地折腾,下岗待业的亮子,年轻人有股劲特别是没钱的时候,不务正业怠工的大海,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一直没有遇到能激发他的积极性的事情,勤劳正直的青儿,下岗后做苦力硬是折腾出一片天地。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存在感的群英,一直不满足于现状的平平。而陈焕也是比较典型且比较少见那种专心且能够精心做学问的人。

剧里对如林一达、林平平、朱群英、大海、亮子、陈焕这些人的人生轨迹安排相对合理,逻辑根本是出身和周槽环境。普通人每天关心柴米油盐电视剧和当下的日常流行,如陈焕一家,官宦人家每天关心政治经济政策,林一达政府部门的工作是跟商人打交道最终选择从商,亮子的家境就是很草莽所以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和成就也相当草莽,大海的混合家庭让她基友普通人的耿直也有精明的一面。

该吃的亏一次都不会少,大海做生意被坑,一达做股票全军覆没等教训,后来当机会再来一次的时候,大海能够留个心眼赚下第一桶金,一达加杠杆猛赚一笔彻底翻身。大海感慨,在商海里扑腾了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自己控制自己。

感情,当人的物质匮乏时愿望就是能有个看着顺眼的人搭伙过日子,俗话说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极其幸福的。例如大海和青儿,例如群英和一达在四川插队的结合。但当温饱足之后,精神追求便成为人们极其重视的一面,人们会要求尊严会要求地位会寻找存在感会寻找精神共鸣非生活琐碎类的共同话语。

我们总是羡慕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温馨感情,但到了自己身上就会加上很多物质、精神的条件。有句网络语大致是物质的灵魂要房要车、有趣的灵魂要方要车要存款要学历要好工作要幽默要好气质要好谈吐要好社交巴拉巴拉

平平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且有极高人文素养的高级知识女青年,她不但需要一个生活上无微不至照顾她疼她爱她还需要一个生活里不断制造浪漫和惊喜的小确幸,还要具备与她的精神世界高度相当且能够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人,她需要一个综合体程度极高的男人,她更需要被征服,享受被征服的感觉,比如她喜欢看一向斯文的陈焕摔酒瓶发脾气,而后又撒娇式的让他对她又气又爱的妥协照顾,她需要一个王,并对她俯首。她是理想主义爱情观的典型代表,既需要物质生活的全面照顾又需要精神生活的高度满足。而这种太理想型太绝对的观念,能够找到契合对象的难度极高。感情里人是需要冲动的,她内心里是爱陈焕的,只是未能达到那种全心全意的程度,陈焕的不浪漫没有给平平一个冲动一下去再次把自己给他的机缘,陈焕对平平的包容和默默地爱以及不想勉强她、不喜欢制造冲突的性格也致使他一直安静着始终不说出口,平平需要被征服的感觉,所以她永远都不会主动,于是两人就这样彼此端着客气着。这份感情很可惜,可见人能够敞开怀的沟通是多么的重要,人都太在意自我,所以失去了跟爱的人在一起的机会。小欧和亮子如果在一起会幸福吗,我想大概会是幸福的,亮子对她的关怀和顺从会让小欧在生活上满足,亮子的幽默也会让小欧开心,小欧对文化对思想境界的追求并不会太多,他跟亮子在一起这方面的谈论少了也更加自然的弱化了这方面。亮子说我不是变心了,我是认命了,人和人的关系也往往决定在那一个转身,小欧不甘心,她年轻时谈过几次恋爱发现人是善变的,心里终究是对爱情质疑的。

陪在身边很久很多年的朋友和亲人,我们对他们怀有深情,而激情更多的是来源于新认识的朋友。对刚认识三个月的新朋友,交往过程中经常有新鲜感也容易激发想象,但缺少的是与老友在一起时的那份踏实和自在,人和人的感情终究要靠时间来积累、沉淀一下,经历也经受住了了岁月的洗礼才是佳酿。

不管贫穷和富贵,人终究是要有个精神寄托的,每个人都有心结,年轻人中年人是爱情友情,老年人是子女或者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爱好。时间一长,你的心结就慢慢成了疤,平时不会让你太痛,但总会在某些时刻(特别是脆弱时)让你内心狠狠的悔不当初的痛一把,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

时间一年又一年的过去,时代一个又一个的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但人性里的希望、贪婪、抗争在不断以不同形式重复上演。

2018/10/10

 3 ) 随手记

1978恢复高考本科 1979林平平爸爸平反,夫妇二人十年补发工资两万。(老妈说当时剪个头发就八分,我按现在20块的差价来计算,这两万相当于现在的五百万) 恢复研究生考 待业青年 买鸡蛋按计划。卖方市场 1980猪肉一斤从八毛涨到一块一,引发一股哄抢潮。 日本进口录音机 林平平爸爸一月工资200 ( 我老爸工资40 ) 鼓励个体经营 农村包产到户 香港亲戚说大陆菜油腻,味精多。肉胆固醇高。 外汇券,一块外汇券相当于一块人民币。 陈焕: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是不对的。社会的前进就是靠部分人牺牲个人利益得来的。虽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这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1981 倒买倒卖 24k997足金 只要你把欲望控制在工资内,心里就会平静许多。 陈焕妈:越折腾越不知足 邓丽君 追捕 1982年 电冰箱 洗衣机 科学的春天文学的夏天 收获 大众电影 电影尺度 美国人房子车子分期还款,中国人绝不借钱过日子 中国人不可能自己掏钱买房子 小孩看电视不好(现在小孩看电脑不好) 解放后人人平等,没人挣大钱 男主姐夫辞了工作,归街道管,没公费医疗了,没退休金了。“比在工厂累十倍不止” 女主毕业分配到北京电视台,新兴行业。 男主爸爸最瞧不起电视。此时电影还很热。都是好片子。不看电影没事干 (爸爸说:宽幕电影0.12元。一般0.1元) 自由市场,有钱就能买 1983年 化纤降价棉涨价,提高农民积极性 广州最流行萝卜裤 西装领带,店员都不会系领带 魔方 白牌啤酒 女主分到电视剧部,剧本编辑,新兴行业 张海迪 香港回归 二王? 离休老干部 1984年 发西装 林一达办公司,任经理。局长是董事长 林平平陈焕结婚了,住大学宿舍,好幸福 流行乞丐裤 一块外汇券顶一块二人民币 出租司机认为北京一千辆出租到头儿了 姐夫挣了几万了,就愁有钱没地儿花,目标十万。挣够十万就不挣了。一年利息能有七八千。躺着都吃不完。 陈焕妈:这两年肉吃多了 有钱买不着东西 林一达妻子寻出路,饭馆 做菜材料她负责,赚了分,赔了自己负责 “我更怕自己成个废人” 1985年 最长电视剧,打败电影,陈焕爹天天往家赶。 电影不好了。电影院不济了。 电视机黑白变彩色了 嫂子:丈夫是守得住的吗?最重要是不依靠人。 一达爸:他们拿国家的权利去赚钱,有什么了不起,早晚得出事。 造原子弹比不上卖茶叶蛋 家庭录像机国外已普及 姐夫带回沃克曼 平平想出国 香港回归日子定了 妹妹上北京经济学院 群英特爱看阿信 一达收客户贿赂 姐夫买了摩托车 买了洗衣机,甩干好神奇 1986年 情人节,陈焕不懂 金庸小说 录像厅,射雕英雄传 平平出国了 群英川菜馆 一不怕吃苦,二要把自己当人 1987年 姐夫进旧衣服被罚 姐夫做家具了,踏踏实实地挣钱 求林司长买股票,一百块一张,一百张。老婆说是废纸。国营 通货膨胀了 便衣警察9集 电影院二层出租给卖家具的了 末代皇帝 西游记 中央要清理政企不分的公司 一达要下海办公司 月朦胧鸟朦胧 1988年 陈焕家搬迁了,要盖大饭店。 中国还是卖方市场。一达的一张批文十万块 铝锭 一达爸:文艺是时代的反应,现在的人越来越浮躁了 红高粱 大学副教授一个月一百二十块 陈焕硕士学位,大学讲师,八十块 官倒 分配不公,脑体倒挂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听说九月一号物价开始全面上涨,一达妈妈恐慌了,要提钱买东西。见队就排,见货就买 枪战也不行了,要带色儿 一达群英分开了 离婚要开介绍信,街道要调解 1989年 新年聊天:去年香港佬投资房地产 中英联合公报 香港楼价大跌 投资后一路攀升 大陆:反官倒反腐败 平平回来说北京空气污染厉害 1990年 红太阳热 姐夫海南混一年回来,家已拆,住电梯房 贷款买地卖地,喝酒聊天,净挣二十万回了北京 开了家具厂 《世上只有妈妈好》满座 毕业双向选择 亚运会 装电话了 方便面 群英被坑了 《渴望》 1991年 小妹24工作一年了,国家干部,妈妈姐姐张罗相亲 小妹学开车 上海去年成立了股票交易所 粮本免了 粮油要涨,吃过亏的百姓不买账了。不如存银行吃利息 只要有钱,想买什么买什么 群英坚决离婚 1992年 呼啦圈,文化衫“千万别爱我,没钱” 一达疯狂炒股 两样赚钱:房地产,炒股票 妹妹不做国家干部,做酒店前台。国家规定必须干满两年 《编辑部的故事》 洗衣机 小天鹅爱妻号 中央二号文件,继续深化改革,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股票取消价格限制,疯涨 一达爸的原始股值七十万,去年9万时一达说必须卖了,这次一达说决不能卖 1993年 股票从1500点跌到300多 整顿金融秩序 一达资不抵债,彻底破产 群英再婚 《北京人在纽约》 平平回来了 1994年 原材料涨价,姐夫家具厂不行了。姐姐下月开始发60%工资 《同桌的你》 亮子开出租 《武则天》 《大撒把》 青下岗了 41岁 1995年 陈青下岗办家政 丹丹中考。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职高找工作比本科容易 电影院翻新了,电影的好日子又来了 亮子要结婚了。“不是我变心了,是我认命了” 1996年 陈焕的学生研究生毕业。工作不好找 陈焕妈亮子妈白天炒股,晚上跳舞 《康熙微服私访记》 股市一年成交量300多亿 “永远别怕抛早了” 股市崩了。陈焕妈栽了。一达大海有了前几年的教训。没事 1997年 群英买房了,给林林配了电脑586 《儿女情长》 空调,组合音响,dvd,电视机 陈青家政公司成立 香港回归 中国又没踢出亚洲 1998年 陈焕学校分了房 看书的人越来越多,不用包销,经济类书很好销 平平公司不续约 《甲方乙方》 四位老人出国旅游新马泰 手机 《泰坦尼克号》 抗洪

 4 ) 忠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小时候看这部戏,只觉得陈焕真好,平平太不知足。到现在重看才有更深的思考。陈焕,从始至终他的事业爱情,都很顺利,而且都是符合他的理想,所以他对现实非常满足。平平很有事业心,而陈焕,对平平而言,他是理想的丈夫,不是理想的爱人。她想更进一步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两人没有谁对谁错。只在平平单方面申请离婚的时候,显得有点绝情。不得不说,这部剧太真实了。

 5 ) 没有女神的年代,才有真正的女权

过年前后,回顾了一部国产老剧。二十一集,不长,却浓缩了中国变化最大的二十年。主题相当高大上,为建国五十周年和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献礼,评价嘛,直接上图:

细节决定成功,光是家里长辈拿出一沓剪报给晚辈看的一幕,就足以说明本剧的诚意,相信很多80后、90初都在爷爷奶奶家见过这类传家宝。

妙趣横生、极具生活气息的台词更是层出不穷。个人认为最经典的一段,对夏天开空调的吐槽:

以前看,是看热闹。这次回顾除了发现很多上述小细节外,最大的惊喜,是折服于这部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和不久前让各大公众号高潮的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有的一拼,谁说“中国式大女主”只有甄嬛、芈月?

跟着知青老公返回北京,才发现对方家庭是高干中的高干。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三观不合的暗礁渐渐浮出水面。四川农村出身,只有理论上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朱群英,开始了自己的大女主之路。

勾心斗角后,走上家族权力巅峰?这他妈不是甄嬛,也不是芈月,全天下的男人都围着你转,那你还奋斗个屁呀。咱这位朱女士先是想着从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学起,争取几年内考上电大,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就像她老公林一达说的:“你已经过了最好的学习阶段。”所以,最后,自然是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的朱群英和很多女性一样,害怕自己被抛弃,便想用孩子拴住丈夫,孩子生下来了,还是个男孩。但她发现事情并没有按自己的预料发展——丈夫的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家里的其他人,公公倒还好,婆婆呢,也算客气,但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所以,这位朱女士开始自我觉醒:既然考大学是不可能了,这辈子都不可能了,但我会做菜呀。于是,朱群英瞒着家人找了家饭馆,跟人合伙经营起来:只做中午一顿,自己拿分红。就这样,一个街边濒临倒闭的小饭馆,在她的掌勺下,起死回生,变得远近闻名。

这期间,朱群英也想过放弃,但在发现丈夫和一妖艳女子的亲密合影后,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做了个很厉害的决定——和原来的老板谈判,如果想要自己继续掌勺,饭馆得重新注册营业执照,法人要换成她的名字,两人正式合伙。老板很诧异,其实这个问题他早就问过,朱群英也就顺势升华了一下:

当然,故事远没有结束,生意兴隆的小饭馆被原来的老板觊觎多时。就在朱群英拿出几年的积蓄将饭馆重新装修之时,原来的老板带来律师,要收回房子,自己经营。

没办法,朱群英被扫地出门,回归家庭似乎成了她唯一的选择。必须说明一下,此时朱群英的丈夫林一达已成了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相当于曾经的王石和贾跃亭吧。就算对方有理有据,但这口气必须得出一下,当丈夫的也很想借此机会缓和俩人之间的关系,承诺妻子在原来小饭馆旁开一家更大的。结果自然是遭到拒绝,我有手有脚,干嘛要接受你的帮助,婚还是要离,北京我也不呆了,我回我老家,等候东山再起。

这个世界并不友好,但终归还是有几分公平,只要你努力,总会有一些好事发生。在老家呆了一年,朱群英带着借来的钱回到北京,重开了一家饭馆。丈夫依然想要破镜重圆,但朱群英的态度很坚决,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婚一定要离。

就这样,朱群英开始了二次创业。很多人可能觉得她执意离婚不可思议,就像前婆婆所说:“我们一直对你很好啊,我儿子还把你从四川农村带到了北京。”这就不得不提到“女权”二字,现在的“大女主”和“中华田园女”真是让人生厌啊,一边说着要享受米国人的自由,一边说着要享受中国人的传统,凭啥好事都让你们占了?

想要独立,首先是别成为男人的附庸,朱群英为何坚持离婚,因为他知道前夫只是把她当作一个港湾,那句话咋说来着——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所以,一个独立的女性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因为很多时候,居高临下的好意并不等同于尊重。我只是想要一个平起平坐的机会,这或许就是朱群英的理由吧。

 6 ) 一年又一年

电视剧从百姓生活的平凡小事入手,以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为背景,导演以一年一集的方式展开剧情,以陈、林两家二十年的风雨人生为脉络,以人物间的情感纠葛、思想变化为经纬,编织了一副生动的生活画,令我们穿梭时间隧道,再回首,感慨依旧!

剧本把故事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陈福生的老实憨厚、胡桂兰的令人捧腹、何大海的轻松自然、陈青的踏实善良、陈小欧的年轻智慧、林汉民的浩然正气、廖淑琴的守旧保守、朱群英的自卑勤劳;许亚军扮演的陈焕一改知识分子的木讷,他教学出书,对社会进步看得清楚,他知道自己所求、对自己的生活甚至情感追求执着;而原华也把出身高干家庭、性格高傲、争强好胜的林平平拿捏得十分到位。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物,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

21集,弹指一挥间的20年,是记录,又是回忆。这感人的故事,是所有经历过的中年人生命的再一次回眸,同时也能让现代人的年轻人更好地体会上辈人的情感。正像电视剧的主题曲所诉“暖暖的感觉让我告别从前,我是这样轻轻的走到你面前,是谁让这天空多云转晴天,让那飘飞的思绪亲近太阳的脸,打开心扉让我接受明天,已有一座里程碑立在天地间,是谁让这天空多云转晴天,让那绿色的风源成为你我的眷恋。一岁又一岁一年又一年,怎能不知这追寻有着怎样的航线,一岁又一岁一年又一年,你我的笑容又留下最美的语言”。

 短评

撇开九九年拍摄的渣画质,以及又红又专的植入,真心是部好剧,二十一集浓缩成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每家每户的故事线很完整很紧凑也很真实。结局没有很庸俗的大团圆,每个人都各得其所,符合每个人的人设,这样的本子和创作真是近十年来难有。。。

8分钟前
  • 小锅子
  • 力荐

改革开放近20年大概会是新中国最蓬勃向上的年代了,这是无可替代的黄金时代,怕也是后无来者了。最开始时人还很纯朴,互帮互助不求回报;那时的学生青年还在较真诗和哲学,还在乎青梅竹马;那时的亲人和朋友都是真心实意的。后来的后来,一切都变了,好多事也回不去。(几天连续看完,感谢友人推荐)8.8

1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中国电视剧表导编高峰,无愧于世纪之交的使命

15分钟前
  • 原节子
  • 力荐

陈焕说平平不喜欢他,跟他结婚只是因为被感动了,当他想明白这一点也就坦然接受离婚了。平平说她难以再爱上任何人,因为不会再有人像陈焕一样对她好。我曾经也怀疑我对我老公是不是真爱。看到平平才发现,幸亏。现在想明白,我们最爱的是自己,谁对我好我爱谁。

18分钟前
  • 嘉禾
  • 还行

小视角,大格局,看完一部剧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更难得的是这么宏大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居然只拍了21集,想来过去的电视剧大多如此,再复杂的故事,20多集也能讲完,每集每分钟都满满的是内容,再看看现在,唉,一声悲叹...另外说一句,许亚军演活了陈焕这个天使一般的男人。

19分钟前
  • EuropaIvy
  • 力荐

特别喜欢这个“放映员陈福生的一生”,为别人放了一辈子电影,却从没有作为观众去看过一部电影,老了得了眼疾只能听电影的情节真的太感动了。时间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是如此残酷,太真实了,真实到不像是在看剧。

22分钟前
  • 24city
  • 推荐

一年一集 这就是中国的请回答1988呀。

25分钟前
  • Melanocyte
  • 力荐

我小时候就是中年人品味么?

26分钟前
  • 伝説の少女A
  • 推荐

五十年大庆时的主旋律,当年很喜欢看,还觉得许亚军很帅… = = 始终还是喜欢把一群人搁在时间和年代中自然风化的故事,岁月自有其不动声色的力量。

28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舔许老师颜值巅峰最好的素材,分分钟美的像幅画。若是现实里无趣的男孩子有陈焕儿这么好看,他就是在一万场音乐会上睡着,我也会在会后把他吻醒

29分钟前
  • 你不认识我
  • 力荐

这就是大陆的请回答1977啊,特别带劲。

31分钟前
  • 西沉
  • 力荐

20年过去了,我们的观念没有变的更多元更包容,反而更局限了。

32分钟前
  • 业余影迷徐淼淼
  • 力荐

每个人物刻画得都很到位,好喜欢陈焕妈妈的神吐槽,简直是吐槽界的祖师奶奶

35分钟前
  • 豆子菌
  • 力荐

陈焕是1978进的北京师范大学,修读政治经济学,本科毕业后留校,随后边当讲师边读研究生,出版专著,升任教授。在喧闹的人人捞金的八九十年代,他对下海无动于衷,住在学校宿舍里清贫度日,直到最后一集才分到房。他有一个不爱他的妻子,他对她说他俩的关系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失败。他还有一个爱他的一路读到博士的女学生。是不是有《斯通纳》的感觉了,如果拎出陈父的线,大概会是一出《天堂电影院》,拎出群英的线,会是女性餐饮创业奋斗史,拎出一达大海的线,会是股票房地产的动荡过往,女主的母亲还是出版社编辑。一部映射出许许多多时代侧面的剧,最后一集《相约98》唱到“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可最终,人只有一天比一天更衰老,爱情也只令人心碎。

38分钟前
  • 树上霜
  • 力荐

祁厅长真的好适合演这种苦情而奋力向上又和白富美纠缠不清的男青年啊!

40分钟前
  • 木棉花开
  • 力荐

更像是纪录片的电视剧。

45分钟前
  • 张无情
  • 力荐

请批量生产大海和陈焕

46分钟前
  • OH12390
  • 力荐

迄今为止看过最高水准的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也要排第二了。

49分钟前
  • suge
  • 力荐

据闻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电视剧。焕儿家的老太太老爷子都非常可爱,里面对感情观的刻画比现在的剧要更开放包容,如果是现在,估计一定要给焕儿平平小欧弄个感情上的“尘埃落定”。比现在打着独立自主女权旗号的某些电视剧,里面的女性角色才是真坚强独立。

52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那时候觉得许亚军特好看=_=!

55分钟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