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老字号

更新至08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长篇影评

 1 ) 神奇的老字号:百年老店的新花样

中国古代有各式各样的铠甲,从锁子甲到山文甲,不一而足。在冷兵器时代,铠甲不仅仅能在实战中保护一名武士,同样能让穿上它的人英姿飒爽。铠甲的工艺流程非常复杂,毕竟要在“实用性”和“防护性”上寻求平衡:既不能太重,又要保证防御效果。周佳伟是一名年轻的铠甲设计师,也是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里的第一个受访对象。这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点错了频道,你能想象在一个介绍百年老字号的电视节目里,首先露面的是个制作铠甲的家伙吗,更何况还是一个00后?

00后铠甲设计师周佳伟

带着这样的疑惑继续观看,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导演故意设下的局。节目确确实实是介绍老字号的,但它的呈现方式非常有意思。简单的说,几乎所有出场的老字号,都没有“倚老卖老”,而选择“新老结合”的方式。前两集都在讲浙商,涉及到文玩、饰品、餐饮、医药等领域。但像印章、茶叶、丝绸、中药等行业,就人们的刻板印象来说,似乎是最不欢迎年轻人的。或者应该倒过来说,最不受年轻人欢迎的。然而,主创团队偏偏不信这个邪,哪块骨头最硬,就从哪块啃。

于是我们看到,00后铠甲设计师周佳伟和做篆刻印章的西泠印社搞在了一起,御牌龙井的创始人大叔和推崇冷萃茶的女主理人研究用互联网销售茶叶,丝绸老品牌喜得宝要和新锐设计师的潮流画跨界合作,而中国老字号朱府铜艺的设计团队则是一群热爱古建的年轻人……能上这个纪录片的牌子,个个都是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不是网上扒几个段子再买点热搜就出来忽悠人的新品牌。而他们的掌舵者,也都是见过世面的商界大佬,然而这些人却敢于放手去信任有才华的年轻人,展现出超乎寻常的眼光和气魄。从这个角度讲,这些品牌能挺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也绝非偶然。

90后画家和百年品牌喜得宝的跨界

而这些年轻人“回报”老字号的,除了创造力和热情,还有对他们一百多年传承下来的气质的尊重和认可。说得直白一点,可以理解为一种“匠心”的延续。比如胡庆余堂年轻的90后学徒,仍会遵循他们第一代创始人胡雪岩立下的戒律,而他的师父会把上一代师父传下来的“做事要对得起人家”的训导继续传下去。知味观的韩师傅,每天要蒸2000个小笼包,凌晨四点的杭州,她已经连续见了20多年……这些老字号灵活变通的前提,首先要学会坚守。而每一个初来乍到的新鲜血液,则首先要学会融入。

胡庆余堂至今仍遵守创始人胡雪岩立下的戒律

这些年来提到匠心二字,我们总是会想起邻国日本。在京都这样的城市,当地人都不好意思吹嘘自己的店铺历史,因为遍地都是百年老店,甚至还有一些千年老店。但如果考虑到近100多年来中国所经历的战乱和动荡,仍会让人倍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百年老字号。我们也能欣慰地看到,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孔乙己》和“咸亨酒店”,如今仍然在鲁镇迎接四方宾客。所有的装饰和摆设均沿袭了100多年前的样子,甚至就连“孔乙己欠十九钱”的粉板也是如此。剧中有一位可爱的老人,没事就过来喝两碗黄酒,再要一碟茴香豆,活脱脱的孔乙己再现。这样的百年老店,早已不单单是一种“匠心”的传承了,它甚至把文学、历史和现实三者合为一体了。这或许是一家百年老店的最高境界:它可以带给中国人欢笑,更能让中国人自省。

一如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由四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创立的那样。再老字号的企业,也有刚刚成立的那一天。归根结底,没有永远的老字号,也没有永远的年轻人。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生演变,只有顺应潮流才能活得潇洒自如。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充满诚意的纪录片,它让我看到百年老字号的传承和开放,更让我看到无数新奇有趣的年轻人。他们并不在意未来究竟会如何,他们只想带着这份热爱过好每一天。这是年轻人的热血,这也是百年老字号的热血。

 2 ) 那些老字号们

第一集《热血杭帮》 铠甲 西泠印社 御牌龙井 喜得宝 周氏铜艺 第二集《百浙千细》 中药 王一品毛笔 咸亨饭店 知味观 第三集《徽韵成规》 墨碇 吴鲁衡罗盘 红星宣纸 第四集《齐鲁惟新》 玉堂酱 鲁味斋 德州扒鸡 青岛啤酒 第五集《津门新哏》 海鸥手表 鸵鸟墨水 山海关饮料 第六集《海韵芳华》 龙凤旗袍 谢馥春 老庙黄金 古今内衣 第七集《京城考究》 便宜坊 月盛斋 大北照相馆 第八集《京字新番》 内联升布鞋 同仁堂 北冰洋 字号不老,未来不散。感觉看完这部纪录片后的确了解了很多老字号。只是不太懂,国外一两百年的老牌如今都成了奢侈品牌,而中国却成了老字号,鲜有人知。未来,中华老字号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持续推陈出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才能熠熠生辉。自己也通过这个纪录片了解了一些从前不知道的老字号,以后也会多去了解。很不错推荐。希望以后可以多这种系列的纪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 ) 传承的文化,神奇的老字号YYDS!

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每个中国人对其都是心生敬畏的,最近看了《神奇的老字号》才发现原来基本所有的老字号品牌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是由心发出来的敬佩。手艺世代相传,直至今日,这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整个纪录片都是在展示着各家老字号,有的已经曾经失去过,在如今的扶持和怀念中,又逐渐回归视野的。正如其中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就是为了捍卫老字号的核心技术,失去了生命,差点也使这项技术不能再传承下来。我想,在没有实行非遗的年代,这些老字号,老项目,老技术,应该都在新的工业化时代里,被替代掉了。就仿佛是一块美玉,放在石头堆里,无人欣赏,也就失去了价值。机器的运作是不辞辛劳的,是千篇一律的,也是不需要手工技术的。有时候觉得还挺好,又快又便宜。但是,再来看看,这千篇一律的东西,似乎就是少了点灵魂。

慢慢我们都开始怀念,就要去把她找回来。就好像看言情的时候,每当大男主瞎折腾,失去了美丽可爱的女主。我们都喜欢说,傲娇一时爽,追妻火葬场。这也一样,原来不当宝,现在满地跑。这不,万幸的是,有这么些老师傅,还都是锲而不舍的坚持下来了。不然,我们还真是见不到这样的瑰宝了。

这部纪录片的风格,我也是特别的喜欢的。我去搜了程工导演的其他作品,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美丽”的 特点。画面感清晰,而且有些景取的特别美丽。作为年轻人嘛,我觉得太古板、一尘不变的风格,好像不是太喜欢,我一般很少看纪录片,除了《舌尖上的中国》,《神奇的老字号》大概是我看的最仔细的一部纪录片了。因为我自身也是学习艺术的,所以,对于色彩的变化我是很喜欢的,就像是注入了新生代的力量一样。不仅让《神奇的老字号》面对怀旧的年长一些的人,也让年轻人驻足,去看一看这些神奇的老字号。

其中,《徽韵成规》中,我觉得这折纸艺术,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那种强大的创造力以及艺术家深厚的功底,纯手工的制作,也似乎带着一种老字号的投射。一般,我们所认识的折纸艺术,都是比较线条生硬的,能做到这种类似于手办的,只能说是出神入化了。这两者,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其实还是那种技能感、归属感吧,都有着东方神韵,所以无论是老字号还是新生代,都找到了相通之处。

除了以上这些,片中还讲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比厕所间还大的纸,你见过吗?纸中之王,文人墨客,都喜欢的。它的神奇之处,我也是通过《神奇的老字号》有了一些认识。片子诉说的故事,传递的精神,文化的延续点太多,大家可以自己进入神奇的老字号的世界一探究竟,不论是哪一样,每一份传承每一个人都值得敬佩!

 4 ) 小时候的味道

北冰洋的汽水瓶盖”嘭“的一下打开了,同仁堂的饮品被”呲“的一下冰镇浇灌,北京烤鸭的肉皮被薄薄的面饼裹成一口一口,卤味斋的猪蹄被炸的红彤彤的端到面前,轻轻一撕就是香味扑鼻,海派的旗袍挟着黄浦江的浪潮给男孩子心中留下关于中国女性的靓丽符号,氤氲成一团散不开的芬芳。

都是老物件,似成相识又好像从来都不认识,本来是随手点开的纪录片,但是这部《神奇的老字号》一点点超出了我原本的期待,这里面既有起死回生的老朋友,也有原本不甚留意却巧夺天工的历史传承。

天津的山海关和北京的北冰洋,不仅仅是地域记忆的代表,更是八零后心中的标志符号。有它似乎没什么特别,但是少了它就觉得缺了点什么。这两家国民汽水在九十年代都遭遇了外资的强烈冲击,又在最近十几年内重回大众视野。这种力量既是国民品牌自信的本来面目,也是大众的情感依托。

味觉的触感是最深的柔软,小学的时候,体育课后的一瓶橘子水直冲心扉,对着周围的小伙伴赶紧“哈’上一口气,然后哈哈大笑,这是儿时最无忧无虑的心情,那时候只要足球、汽水、小伙伴,好像就没有什么难过的事情,即使老师把耳朵拧的龇牙咧嘴,也可以瞬间抛之脑后,即使还有做不完的暑假作业,也可以烟消云散。所以当我看到片中的被采访者说看到北冰洋2011年重新上市以后,就赶紧在路边开了一瓶的时候,一下子感觉说到自己心里了。

现在都记得大约是自己小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某一天学听到校门口小卖部的老板说蓝瓶白标的汽水要停产了,心里咯噔一下,一种莫名的感觉在回荡,那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后来知道了那是童年逝去的宣告。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到来与逝去都带着特别的符号,但是这种感觉总要时过境迁之后才会明白。就像春天的到来,经常伴随着窗外树枝的一点绿,它在你的眼中留下一抹,心中也是一宽,说不来是什么感觉,但那就是一种味道。

国货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力量,它凝聚了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情世故、你来我往、亲疏别离,这是外来的洋品牌无论如何都无法代替的。

路过北京回民区的朋友都是先被各种伊斯兰文的字体抓住视线,那不一定是月盛斋,但那种酱牛羊肉的芬芳,只要吃过一次,就一定忘不了。通过这部纪录片,终于知道那是宫廷御膳房的传承。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在生活中可以落地的所见所闻,那是洋快餐怎么都无法代替的浓缩。记得自己第一次出国,在欧洲待了十天就把西餐吃腻了,路过一家韩国人开的餐厅,看到有豆腐汤,明明知道那不是祖国的味道,但还是忍不住把一天的饭钱换来一碗似是而非的自我疗愈------片中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月盛斋的师傅说吃完他们的食物,会忍不住打一个饱嗝,那是加了中药的原因,让你全身通泰------试问天下美食,还有哪一种烹饪能够给你留下这种丰盛的体会?

抓住这些别致的细节,就抓住了国货的灵魂,纪录片不是流水账,能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元素一定是你我他都有过的共同经验。

匠人是最可爱的人,每一个与自己手中物件打交道的人一定是单纯的,细致的,就像影片中专注于木刻的苏青吾,只要看到自己中意的传统文化符号,都是一个字“做”。直接、坦率,这让人不仅喜欢她做的东西,也喜欢上了这样的匠人。类似的还有专注于罗盘制作的吴兆光,带着老花镜给旗袍走线的上海老师傅,无一不是细水流殇的真性情,好的纪录片,记录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物件,还有细腻真实的师傅们,他们更是一个个灵动的个体。 味道不仅仅是舌尖的感触,更是一种心理的记忆,感情的承担需要物质的实体,一件件国货携带者我们每个人从童年到成年以后的温暖与感动,物件虽小,但一直常伴左右,所用俱是家常,却温暖人心。小时候的味道,你我都还记着,因为它是老朋友,镜头纪录的是人与物链接的纽带,片段成锦,值得回味。神奇的老字号,说的都是平常人、平常事,却也是细水长流触手可及的点点滴滴,真好。

 5 ) 齐鲁惟新:那些我们熟知的老字号,居然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神奇的老字号》这部片子从立意到选材都很考究,讲的是“老字号”的故事。老字号这个词自带荣耀和风骨——东西不地道,就要被同行排挤得干不下去,主顾也不买你的账,没钱进货也赊不了账。《大宅门》里边讲白景琦陪着二奶奶去摘匾,后来又去安国采买中药,到最后日本人要参股做药行生意,靠的都是百草厅白家老号这个招牌:没有这块牌子,有威风也抖不出来。

所以,想看看老字号到底牛在哪?这部片子绝对让你一次过足瘾。

这一集的《神奇的老字号》来到了我的家乡山东,聊的更是我们这些吃货喜闻乐见的口味老字号。而放眼全片,我们看到老字号所承载的不但是物品本身,更是味道、手感、风味背后的情感价值,是那种令人感动、令人思乡、令人怀旧的特殊气息。

从升斗小民用以佐餐的酱菜,到水村山郭酒肆用以招徕客人的扒蹄;回想起挎在竹篮里叫卖、骨香肉嫩、汁水丰盈的德州扒鸡,伴随着火车汽笛轰鸣声声远去,雾气氤氲中仿佛能看到昏黄路灯下,行人提着一塑料袋青岛鲜啤晃悠悠回家……在山东人心头飘荡的质朴厚重“鲁味”,经久不衰,历数十年而常品常新。

饮食文化的流变是一门不太引人注意的学问,而齐鲁大地上盛行千年的鲁菜却始终威名赫赫,想让人不注意都难。这一集中,密集铺陈了酱菜、猪蹄,扒鸡和啤酒四种佳馔。我们山东的美食当然不止这些,但以名头之盛、行销之远、历史之久来看,这四个绝对镇得住场面。

就拿行销数百年而不败的玉堂园酱菜来说吧,他们家的立身之本在于精工细作。当今的食客都知道,传统一旦脱离时代需要,就很容易被打上因循守旧的标签。不过,产自济宁的玉堂酱园,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深得调和南北风味之精要,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字号。从1714年戴阿大在济宁运河岸边创办姑苏戴玉堂以来,酱园历久弥新,始终难以脱去精致而灵秀的苏式韵味。

纪录片编导运用航拍着力展现了园区所陈列的3025口酱缸——让司马光看了都手痒,缸中贮藏有各种山林珍馐,琥珀花生、玲珑宝塔、面酱、食醋、酱莴苣、翡翠黄瓜口感各异,光阴流转赋予了酱菜馥郁芬芳的深沉酱香。酱菜也是门看天吃饭的手艺,露天摆放、暑热寒露交替给予缸内菌种适宜的生长环境,而黝黑的竹斗笠跟憨厚笨拙的酱缸相映成趣。“翻缸”可以帮助发酵均匀,这是制酱工人每日的必修课。

片中多次出现的短焦镜头配合良好的收声,使搅动酱缸时微微泛起的咕嘟声一下子勾动了我的馋虫;多种酱菜的特写镜头,结合航拍俯瞰园区内整饬的酱缸,让整部片子兼具细节之美和宏观之妙。

涉及饮食的纪录片要想拍好相当困难,毕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烹饪中出现的洗切、飞水、熬煮、雕刻、切削、摆盘造型等动作姿势各异,要呈现特色、凝炼主旨,就对镜头语言艺术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不是砸钱买几个高级镜头就可以做到的,这部片子在食物特写上尤其出彩,从猪蹄这一小节内容就可见一斑。

若论及选料精良,做工细致,传承已近百年的鲁味斋也毫不逊色。“一炸、二炖、三焖、四泡”简略形容出扒蹄制作工艺的繁复,而店家给自己上的两道紧箍咒则奠定了质量过硬的底色。

哪两道紧箍咒?

一个是猪蹄上不允许见到一根毛,否则罚款10元;一个是用手拿着猪蹄啃完,无须肥皂,仅凭清水洗手能洗净。就这两条规矩,硬生生地把鲁味斋出品的档次往上提了一档。猪蹄软烂脱骨,卤香十足,表面一层虎皮呈现出绝美的琥珀色,靠近蹄筋关节的位置,酥皮紧紧裹住扎实的筋腱,肌纤维几乎要爆皮而出,让人沉浸在唇齿与酥软皮肉捉对厮杀的无边想象中。鲁味斋新一代掌门人搭上在线吃播的快车,向全国范围内热衷于猪蹄的同好们宣传自家产品,扒蹄的辉煌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华夏农耕文明流传数千年,在家畜中,与国人最亲密的是猪,在家禽中则是鸡。山东省商务厅和山东省老字号企业协会公布的老字号有数十个,经历了岁月的无情淘汰,能留下来的自然是优中选优。我相信本片的创作团队在这些老字号中拣选时,应当考虑了鸡与国人饮食习惯的深厚联系,而德州扒鸡之所以在各地名鸡中能脱颖而出,与铁路——这一国人最喜爱的交通工具有莫大的关系。

百年前的清末,同时也是铁路勃兴的时代,在高亢而悠远的汽笛尖啸中,绿皮火车载着千百旅客北上南下,于崇山峻岭或无垠旷野中疾速穿行。当今为人耳熟能详的“啤酒香烟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在当年可选择的余地虽然不多,但档次却异常的高——德州扒鸡,自1692年起就已存在的经典熟食,为经停齐鲁的列车提供了难得的动物蛋白。

德州扒鸡色泽油润而肉质细嫩,“五香脱骨”是对它滋味和口感的总结。两斤左右的嫩鸡经过褪毛整理,修整造型——将鸡腿收纳入腹,鸡翅交叠从喙部穿出,形如“鸭浮水面”。这时还得给鸡做个马杀鸡,秘制蜂蜜调料均匀涂抹在鸡皮上,按揉直至充分附着,随即以180℃油炸酥香,捞出后,伴随花椒、大料、桂皮等香辛料炖煮入味,使醇香由表及里,深入骨髓。大火炖煮,小火焖烧,吸饱了汤汁的扒鸡膘足脂润,足以令旅客大快朵颐,而沿着漕运和铁路大动脉贯穿神州大地,扒鸡的名头也愈来愈响。

酱菜,猪蹄,扒鸡,殿堂级的下酒菜已经齐备。如此豪奢的下酒菜,岂能没有好酒呢?

山东人好酒,可能与本地尚礼的风俗有关。宴会、祭祀、凯旋、鸣誓、庆典,都有专门的饮酒礼制。现在虽然不再讲究这些繁文缛节,但山东人对酒的喜爱也随着儒家文化传承至今。

故而,创作团队选取了一个既为全国观众所熟稔、又能代表山东地方特色的酒种: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正是山东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饮品。唯有柔和洁净的崂山矿泉水,才能孕育出极致甘爽怡人的酒香,清澈的酒浆浮现清新洁白的泡沫,绵密细致而持久,为杯中琼浆增添了一丝俏皮的风味。喝过青岛啤酒的人虽多,又有几位明了青岛啤酒的历史源流呢?饮酒客若不熟悉酒的历史,那还不算上道。看完这一集,估计您的心里就有数了。

夏夜已深,暑气仍未消散。与三两好友谈天说地,举杯畅饮,冰镇青岛啤酒硬生生把心头的烦热打压得烟消云散。当地人喝青岛,讲究纯生原浆,由于生产中不带传统的热杀菌工序,最难能可贵的啤酒花香被保留下来。啤酒鲜度究竟几何,这很难用语言描述。不过青岛酒彪子用舌尖一抿,便知好坏——颇有几分“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8-15℃是青岛啤酒的最佳饮用温度,入喉纯净滋润,香气激发也最为到位。远远地一眼扫过夜市的各个档口,几乎全都闪动着青岛啤酒琥蜂蜜一般的纯净光晕。

酱菜、猪蹄、扒鸡、啤酒,其诞生的年代相去甚远,而内中蕴藏的浑厚历史气息则是一致的。老字号的传承仿佛是一场高空钢丝秀:一端是厚重沉稳的历史积淀,一端是灵动变幻的口味变迁。在不变中寻求变化——保持独特框架,填充新锐想法,老字号在新时代下的出路,如今还在探索之中。

同样的逻辑在服装、手表、饮料等很多领域都能看到,当新鲜血液被注入到传统行业中时,带来的是对于市场更精准的把握以及更与时俱进的品味。古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老字号的招牌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冲刷而屹立不倒,靠得就是这股子传承、求新、求变的精神。

此前我也为了探究老字号的源流而搜索过一些书籍、邮票或瓶标。耗时耗力不说,最后留下的印象也很淡薄,文字的感染力毕竟有限,要想以尽可能高的效率一览我们“大葱省”的百年老店,看看《神奇的老字号》是不错的选择。

 6 ) 百年成神,手艺人才是真正的yyds

文/盒饭君

日本文化里,器物历经百年即可成神。是时间赋予了万物灵性。

看了5集《神奇的老字号》,看到这些百年老店,有同样的感觉——它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不管是杭帮、浙商、徽商,还是山东美食、上海风韵,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字号,也许最初只是谋生的行当,可随着时间沉淀,它们的文化属性已然超过商业属性。

知道《神奇的老字号》,是在看卢正义老爷子用木头雕刻手办,那是个很酷的事儿,也是将传统技艺焕发生机的巧活儿。里面提到了《神奇的老字号》。切换到纪录片这边,纪录片的花也开得正好。

五集节目,各有主题,但又同为传承。追求一脉相承,还能凸显差异。作为热门城市重庆的崽儿,我倒是很期待,是不是后面也会拍我们大重庆。这节目的味道,和山城重庆的味道很搭。江湖味、烟火气很浓,很有个性。

会不会拍重庆我不知道,但通过这个纪录片,不仅是认识了很多传统技艺、百年字号,还跟着镜头去很多城市溜达了一圈。首站是杭州,没想到1000多年前杭州就是“物流网红”城市了。这座城市古朴又新潮,传统又年轻。杭州占了电商的先机,得到很好的发展。传统文化率先搭上互联网的车。西泠印社、西湖龙井、丝绸印染,都是又酷又有历史沉淀的东西。沾了迅哥儿光的咸亨酒店很有意思,店里那个老食客都让人看出了孔乙己的味道,当然不是贬义地评价,而是也许食客从来都没变,人们对传统味道的情怀,从来不曾消失。

徽州的传统技艺很酷——徽墨、罗盘、宣纸。要我说,最酷的是罗盘。它在盗墓小说风靡、悬疑故事吃香的当下,罗盘这个传承了旧时人与自然探索的物件,又被当代人刷上了神秘的色彩。这种神秘色彩,是很好的切入点,让当下年轻人以好奇心去窥探传统、了解传统。

当你深入进去看,手艺人们做一方罗盘,追求的是啥?是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东西非常的有历史韵味、中国底色,是旧文化在新时代的全新呈现。但它又不是古旧的,又是当下人们的生活理念。

看到山东和上海,更是按耐不住。山东让人按耐不住的是,它勾起了人的食欲。而上海探讨的是女性议题,这个话题正当时。这两集,一个是对味蕾的冲击,一个是对精神与审美的冲击,都可谓力量十足。食色性也,对美食以及美好的事物的喜好,都是人的本能。

好吃的猪蹄、德州的扒鸡、国潮饮料山海关,和百年历史青岛啤酒,凑在一起就是一个充满市井烟火气的夜市。在夜市里寻味,再好不过,吃的喝的,都齐全了,那些味道还是从老一辈人开始就传下来的,禁受住时间考验的。

我们都说最好的是“妈妈的味道”,仔细想想,那就是手艺,是不疾不徐的,有情怀有温度的东西。这些东西,我在山东这一集里都看到了。甚至看完点开了外卖app,想吃点什么,来犒劳自己的味蕾。

上海的风韵,以及这种风韵下的老字号,是现代女性对美的追求,是个性解放,是追求平等、自在,是表达自我的媒介。“大上海”“上海滩”这样的词,总会把我们带回一个江湖儿女的世界,女子都身着旗袍,人们开始挣脱束缚。龙凤旗袍承载的是一个时代女性对压抑的抵抗,是女性觉醒的象征。女性追求美是天性。所以,对传统的古法美妆、金银首饰、古今内衣的表现,都无不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豪放大气,在女性之美上,他们走在前面,也有足够的底气去肩负这种传承,发扬这种传承。就像片子里老奶奶说的,现在的女性就是好,谁都说不得,想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不依靠谁。

这些带有女权意味的老字号,在百年前的上海出现,现在看来,一点都不意外,它和这座城市的气质完全吻合。

这几年“国潮”这个词很火。国潮这个词也很酷,它是中国的,是传统的,是承载了历史与人文的,但是它又是“潮”的,是有新生命的,是传承革新的,是符合当下年轻人喜好的。每集纪录片都在用年轻人的方式讲老故事。B站上到处是年轻人,年轻人看的也都是年轻人的故事。《神奇的老字号》满足了底蕴与新潮,也找到了年轻人的所在与所爱。

《神奇的老字号》足够新潮,同时又像一部工整的章回体小说,每章每节都有它的定式,有它工整的标题,有传统的味道在,但旁白解说又充满了打趣,热词与押韵,调侃与黑话,感觉仿佛在听一首Gai的嘻哈。Gai的《苦行僧》《空城计》《沧海一声笑》就是这味儿,它们唱的是传统的东西,形式又是新潮的,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

在纪录片里看到有那么多年轻人投身这些传统的技艺,继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就永远不会过时,反而在互联网时代会焕发出独特的全新的生机。纪录片里拍了很多手艺人,不去追求快,而追求一种柔韧而有力量的方式去打动用户,这种坚守,经历百年仍没褪色。

因为手艺人们的坚守,这些技艺有了人情味,成了一门艺术。我们在城市里丢掉的人情味,在他们身上重新找回。一切其实可以不用那么追求快节奏,慢下来,也能看见美好。慢下来,或许更能创造出更加精致的事业。一如这些传承传统手艺的匠人。

 短评

天猫你赢了,还没看完就买了西泠印社和鲁味斋的东西!

4分钟前
  • 好吃卤面不好找
  • 推荐

这是……天猫旗舰店的宣传片?浅浅掠过,杂烩文案和浑厚的配音有点搭不上,当听到buff,OG的时候我就在想,打游戏的人会看这片吗?还是我太孤陋寡闻了呢?!需要通过老字号来认识这些与时俱进的表达?

5分钟前
  •  ̄へ ̄
  • 还行

对老字号自己来说是传承和创新,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初次或再次认识的新鲜。老字号需要用容易亲近的方式让别人更了解自己,他们自己也需要去更了解别人

6分钟前
  • 零零发
  • 推荐

怎么说呢?有些老品牌的消失是你拦不住的。

11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介绍了很多之前并不了解的老字号,可惜野心太大啦,如果每个老字号的介绍能更加深入详细,就更加可以勾起年轻人探究的欲望了。一掠而过,能让我记住可能仅仅是个名号,画面以及文案都很不错,希望能再增加点深度吧

12分钟前
  • 寄存的 透明
  • 还行

现如今,正如韩少功说,文化差不多变成了经济。一方面是品牌经济,是物质的文化异态;另一方面是明星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异态。

15分钟前
  • 就叫我铿爷吧
  • 还行

看了第一集热血杭帮,大概是浙江的甲胄、龙井、丝绸、铜艺。古中国大多有行业而少品牌意识,这里的“老字号”待斟酌。片子立意就是要用年轻世代的意志去改造老字号,这种精神本身虽然好像没错,但或许真的就错了。生生不息绝不是与时俱进。

17分钟前
  • 丛二
  • 还行

雷神那儿过来的。果然整活有点多,呈现有点散。

21分钟前
  • 被诅咒的守夜人
  • 推荐

其实可以不用这种网红标题不明所以海报点到即止过场,深入细说的!有几集新老冲撞,老一辈有情怀有干实事的态度,年轻一代注重包装和营销,在吐槽老法师较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再过百年会是啥样,反正不该是现在这样的,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啊!有几集不错,比较喜欢徽州那集,实在;上海部分讲了龙凤旗袍、老庙黄金和古今内衣,配合同集的扬州谢馥春香粉,嗲……老字号能流传至今自有门道韵味,拍成这样还是可惜了,但一想是天猫出品其实就是大型软广也就不错了……文案感觉是写人生一串的作者,这种比较潮的文风用在老字号上有点过于俏皮但当广告至少给年轻人推广了,但还是噱头成分更高一些【早餐纪录片】

24分钟前
  • loveless fancy
  • 还行

对于文化的理解细致入微但又不失宏观,有学习到。

28分钟前
  • 蛋神.
  • 力荐

老字号生生不息的“神奇”传承和创新,通过这份厚重的历史挖掘中华商业文化的根本,引发年轻人对于当代生活的思考。

30分钟前
  • torakentai
  • 推荐

解说词太“中西合璧”了,有点不伦不类。不过考虑到是天猫出品的,也就释然了。软广味道的纪录片,也还是不错的,毕竟承载了些许情怀在里面。可以坚持下去多出一些,是个回忆。

32分钟前
  • MiyaYu
  • 推荐

如果没有造纸术,世界文明怎么传承。还是中国人最牛逼。顺便说一句,折纸是和数学和几何有很大的关系。还是中国人牛逼

35分钟前
  • 冴木
  • 推荐

已经知道以后去各个城市打卡应该去哪里了

39分钟前
  • 顾墨
  • 推荐

有些产品注定要消失,想要活下去不过是资本的挣扎

44分钟前
  • 荷風
  • 推荐

比广告拍的强一点。

48分钟前
  • 思想废物。
  • 还行

真业余

50分钟前
  • 一只野生叮当猫
  • 很差

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老手艺要代代传

53分钟前
  • 因扎吉在看片
  • 推荐

跟广告一样,很多东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

56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还行

解说词很接地气,但有点太接地气,有些地方可以不夹杂英文可以更好的表达。有点像更高端的广告,但内容看着还是挺有意思。

59分钟前
  • 殊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