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莱特

HD中字

主演:凯拉·奈特莉,多米尼克·韦斯特,埃莉诺·汤姆林森,费奥纳·肖,丹妮斯·高夫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柯莱特 剧照 NO.1柯莱特 剧照 NO.2柯莱特 剧照 NO.3柯莱特 剧照 NO.4柯莱特 剧照 NO.5柯莱特 剧照 NO.6柯莱特 剧照 NO.13柯莱特 剧照 NO.14柯莱特 剧照 NO.15柯莱特 剧照 NO.16柯莱特 剧照 NO.17柯莱特 剧照 NO.18柯莱特 剧照 NO.19柯莱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她雌雄同体,她放荡不羁,她的人生比电影精彩百倍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波伏娃称她是自己的灵感缪斯。

安德列·纪德、蒙泰朗、保尔·瓦莱里、路易·阿拉贡对她赞赏有加。

阿乙曾感叹:她已辞世60余年,然而我感觉,无论是她写的东西,还是她个人的活法,都在我的未来。

她是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散文作家之一。

她是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

《柯莱特》

她特立独行,被女权主义者视为偶像。

大家多说她千人一面,她是作家、哑剧演员、舞蹈演员、话剧演员、记者、美妆博主。

她结过三次婚,虽然她是伟大的作家,却是糟糕的母亲。因为嫌女儿一天到晚粘着她,不惜把女儿送到英国读书,女儿一生都没得到过她的爱。

她一生不羁爱自由,她的丈夫曾经指责她四处留情,她并不在乎。

她就是那个时代的热搜女王、带货女王,有她在的地方,从不缺少话题。

想比这些,大家更关注她的文笔。

她擅长写婚姻生活和性,出过50多本小说,曾获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她的小说《琪琪》曾被文森特·明奈利改编成电影《金粉世界》,并在当年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9项大奖。

她曾被选为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成员,数年后更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当选为评委会主席的女性作家。

要想认识20世纪的法国,柯莱特的小说就是首选,她的作品就是一本法国当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她就是伍迪艾伦镜头下《午夜巴黎》的最好注解。

电影《柯莱特》并没有回顾她的一生,而是截取从1893年她与第一任丈夫“威利”结婚,一直到1905年,她与威利离婚以后,靠着巡回剧团跑生活这一阶段。

这要从柯莱特的第一任渣男丈夫说起。

1893年的柯莱特刚刚20岁,待嫁闺中,她的父母显然想给她找一个好人家。

相亲对象,就是她的第一任丈夫威利。

口吐莲花、自命不凡,张嘴闭嘴就是艺术,对于涉世不深的柯莱特来说,这款文艺型大叔对于她来说,是很具杀伤力的。

更何况威利的身份还是一位知名大V。

再加上一件从巴黎带来的小礼物,文艺少女就吃这套。

那个时候,两个人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对于这位在巴黎混得风生水起的大作家,柯莱特觉得自己配不上他。

害怕自己乡下姑娘的身份,担心威利不是认真的。

但她也觉得自己被威利看上,是因为自己有着过人之处的。

这时的柯莱特是一种粉丝心理,是一位少女遇上心上人之后患得患失的正常表现。

1893年,他们二人结婚了。

这里,是她后来几年备受折磨生活的开始,也是威利的假面具被慢慢揭下的开始。

威利,音乐专栏作家,巴黎文艺沙龙的宠儿。

他把柯莱特引入了自己的朋友圈。

就连他的朋友都很意外,这位情场浪子竟然选择了结婚。

而结婚对象是一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乡下姑娘”。

“最难安定”,这个词显然没有台词来的精彩。

You have caught the slipperiest of eels.你抓住了最丝滑的一条鳗鱼。

有时候,英语骂人上档次还都不吐脏字。

用油腻的鳗鱼来形容威利再合适不过了。

不但油腻还能多情。

在聚会里,把柯莱特抛在了一边,就开始四处social。

用他的话讲就是,聚会很无聊,他需要消磨时间,赶走无聊。

这仅仅是被抓包的第一次。

随着二人生活的继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威利好像说的功力远远>写的功力。

原来他有自己的影子写手-枪手。

他要写第一部小说,说的天花乱坠。

既要阳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但是,小说并不是由他来写。

他找一位朋友代笔,再用威利的名字来卖,朋友只负责代工,商标是属于威利的。

在他的眼里,写作不外乎是门可以生财的生意。

他还不忘给枪手朋友画大饼,财源滚滚来~

就连都在充当威利的枪手,还要模仿威利的笔迹。

现在先不判断威利是不是一个骗子,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这时,柯莱特就像是一个傻姑娘,以为自己可以拴住威利。

对于初到巴黎的她来说,举目无亲,身边就只有一个威利。

当然,他俩婚姻生活的初期是很幸福的,你耕田,我浇园。

但是一个柯莱特对于威利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家花没有野花香,其实我觉得他偷腥肯定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这次他被柯莱特捉奸在床。

这一次是严重警告,下回就是黄牌了。

柯莱特一怒之下,就跑回了娘家。

作为生活里的前辈,她母亲显然比她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要更通透一些。

当初她要嫁给威利,在那个时候,出嫁的女方是收不到彩礼钱的,不但收不到,还要出嫁妆。

而她家给不起嫁妆,她父亲怕自己的女儿嫁不出去。

她母亲是这么回答的。

当她在母亲面前哭诉,这不是她想象中的婚姻。

她得母亲回答道。

最好让婚姻适应你,这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地方就是不一样。

如果中国这样的家长多一些,就不会有那些宣传妇道的女德班了。

她跟女儿说,你很强大,你要相信你自己。

虽然威利是各大沙龙的宠儿,要想维护自己宠儿的身份,是要花钱的。

平时大手大脚,虽然有不菲的稿费,他的经济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

他做出一个决定,让柯莱特写小说,当然,还是以枪手的身份。

但威利不喜欢柯莱特的小说,没有情节,修辞太多,总之就是没有卖点。

露骨才会大卖,少一点文学,多一点情趣。

二人合写了《克劳汀》四部曲的第一部。

署名是威利。

书已经出版,一炮而红,整个巴黎为之倾倒,所有人都在谈论这本小说。

他们不再还清了欠款,威利还为柯莱特买了一楼别墅。

这栋别墅并不是威利爱的礼物,顶多有一部分是。

他是想把柯莱特关在这写小说,借口是怕柯莱特不习惯巴黎的生活。

其实他是怕柯莱特说漏了嘴,让别人知道小说并不是他写的。

就这样,《克劳汀》四部曲一部接着一部出版。

他俩的关系就在期间慢慢发生了变化,他俩俨然成为了一对商业CP。

要是在现在,威利可以开一间4A广告公司。

因为他们实在太会营销自己了。

他俩在当时的巴黎火到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吧,杂志封面上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她剪的发型,大家都会剪;她穿的衣服,大家都会穿,整个一个带货女王。

这些不过是假象而已。

他俩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必须要大撕一场的地步。

因为柯莱特想要署名权,但是威利不同意。

他的说辞是,威利已经成为了一个大IP,并且女作家不卖座。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克劳汀”,他是“克劳汀”之父。

他还信誓旦旦地拿着原稿,表示克劳汀这个角色,自己是有贡献的。

为什么总是看威利眼色的柯莱特觉醒了呢。

这就要往前说。

当二人还是商业CP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富商的太太。

这位太太显然对柯莱特很有性趣。

发生了什么,我不讲,大家应该也猜到了。

而威利想让他妻子把这段情愫当做写作的素材。

不但如此,他还加了把火。

他也去勾引了那位富婆,这三位在某程度上玩一把颅内三人行。

这位太太当然不想,自己的经历被写到小说里,所以她让自己的丈夫出钱买了小说的版权。

并且把小说给烧掉了。

出版的书烧掉了,原稿却没有烧掉。

威利转手就把版权卖给了另外一家出版社。

这营销案例简直是经典啊。

这时候,只是在柯莱特的心里激起了零星的火花。

下面的这位出场,才真正燎了原。

女演员“Missy”,发型是男士的,着装也是男士的,用现在的话讲,一个铁T。

她特立独行,她的一切都让柯莱特着迷。

Missy自由,独立、强大,这些柯莱特统统没有。

Missy也点燃了柯莱特心中对于自由的向往。

就像Missy说的,柯莱特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她定义了一类人,她为那些界于少女与女人之间的女性发声。

虽然现实中的她与Missy同居了一段日子,但她却对女权运动不以为然,她曾在书里说过,男人就是她的朋友。

这点从她一共有三任丈夫也可以看出来。

对于她而言,女人就应该自信、强大,她用自己的文字、生活方式、处事态度,告诉全世界的女性要为自己而活。

- FIN -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2 ) 倒是想谈下平等 和 尊重

在看colette的前一天我又把凯姐演的加勒比海盗看了一遍 穿着海盗服帅一脸啊 不演个姬片都划不着

不过 如果要把colette当作姬片的话 可能要让人失望了 这更像是一位女孩的成长 一个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

不管是19世纪末的法国还是当代社会 人们总是爱把很多恶果的根因归结到女性身上 而男性的过错可以被忽略或是被掩盖 而似乎最有力的理由是 “因为我是男人”

当女主和她丈夫肆无忌惮地谈论着她爱慕的Missy时 用的人称是He 而她的丈夫Willy用的She 我倒觉得这里挺有意思 Missy是一个人们口中的lady man,她结过婚 在她穿上她哥哥的校服后 体内的“他”觉醒了 然后离了婚选择了做自己 柯莱特在这里用he的人称不停地夸赞missy 我觉得这是她对missy的认可,以及尊重和仰慕 而Willy一直以she的人称背地抹黑着missy 表达他的偏见 而整个片子的时代背景就是男性主导的社会 我认为这部分剧情是最隐秘而有意味的一段 这就像是 一个人如果是男性 他在人们口中都是优点 而如果是女性那么 她就是恶 听起来倒还挺讽刺

这里提到了称呼 关于性少数人群的人称 可能至今在国内还是一个小众的话题 这让我想起李银河老师始终坚持她不是同性恋 因为大侠对自己的认知是男性 最重要的也是银河老师也认同,尊重她的爱人

目前身处较为多元的环境 遇到LGBTQ+人士 我在人称上也相当谨慎 国外的这个群体对自我性别认同这一方面有强烈的认识 会给自己打上标签 我们很可能会遇到除了she/her ,he/him 去称呼身理和心理相反的人 or trans 还会遇到用they/them去称呼一个人 这类人的自我认知可能是真正认同自己是两种性别 或者无性别 但不管男人女人或是LGBTQ+群体 他们都应该是平等的 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意志

这世界上太多未知的元素 太多的差异 希望我们都能尽力做到respecting others and respecting correctly

 3 ) 花园是为了在一个少女的胸膛上开花(卡西江 10.6 写)

“花园是为了在一个少女的胸膛上开花,海涛是为了咆哮,鲜血是为了流淌,而自由是为了不息的闪光。”——《英雄的挽歌》

近来看了凯拉奈特莉的两部电影,标记豆瓣时,发现奈特莉的电影自己已经涉足了差不多三分之一了,沉思了一会儿,有些写字的欲望。

从《赎罪》,《傲慢与偏见》到《模仿游戏》到《Begin Again》再到今天的这部《柯莱特》,好像奈特莉在影片里给我感觉就是一个十分自由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当她换上了像中世纪那样打扮的贵族礼服坐在教堂里凝视起周围理性的上流目光;还是一袭浅色的长裙吊带漫无目的地在田间花丛中跳跃旋转,随后莞尔一笑;或是穿上了Missy的西装正挺尊严地坐在Willy的对面表面强大而心有戚戚;亦或是换上了红格子夏日长裙,拿起牛皮纸包装的花束在巴黎的街道里唱起《lost stars》……她是知性女子的化身,敢于把持住尊严撑起一朵血色罗莎,或者她是从乡间走出的克里斯蒂娜,万般皆苦,她无法行走,只顾匍匐,岁月缱绻,葳蕤生香。

想起她,脑子里突然就蹦出了埃利迪斯《英雄的挽歌》里的一句:“花园是为了在一个少女的胸膛上开花,海涛是为了咆哮,鲜血是为了流淌,而自由是为了不息的闪光。”

看完柯莱特,一开始觉得她扮演的是一个很无知的女人,从乡间走出,便被维里利用,丢失了尊严,没有版权概念,自己的绝代才情全然被冠以了别人的姓名。然而我坚信,梅西是给她反抗的意识中影响最大的人,梅西一副女儿身确是一个男儿模样,她从不管流言,西装革履地遮住她女性的身躯。柯莱特和梅西大胆巡演舞台剧,她们的舞姿是中世纪最为开放的姿态,追求自由,含苞待放。

看完后花了很长时间去思索是什么带给了柯莱特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能够在束缚如此之久的情感利用中猛然生发出如此的野性种子,直到晚间时刻我读了海子的那首《九月》,其中有几句他是这样写道的:“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给草原。”我把远方的远归还给草原,这句让我豁然开朗,是自然,是自然!土地给予柯莱特最纯正的野性,她把这种野性归还给那个规矩林立,景观物化的巴黎。一个从乡间走出来的女孩,没有被城市的海洛因迷倒,没有丧失掉原则与隐忍,她敢于在巴黎的沙龙上镇定自若,敢于求知于新的思想,着西装而与丈夫对立,敢于创造自己的写作生涯,执着而坚定。就像安德鲁怀思的那幅《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画中的姑娘尽管因患了小儿麻痹症无法行走,但是她匍匐的力量足以动人心扉!是田野给了她前进的勇气,追寻鲜花与野草的胆气。

花园是为了在一个少女的胸膛上开花,而自由是为了不息的闪光。不知凯拉的心儿是否也像剧中的人儿,随着自由的节奏缱绻流芳。

 4 ) “没人能夺走你的自我”

希望每一个克洛蒂娜都能选择做回柯莱特.

 5 ) “小妇人式”的挣脱

不得不说男主是一个合格的“社交名流”般的经纪人,心思全用在商业营销,制造爆点”女爵与当红作家合力表演“,要有戏剧性的冲突,才能成为先锋与茶语谈资。

每次“爱情”出现纰漏,也会巧言令色言辞恳切说服女主。

男人本身或许就不爱他人,他们爱名利场,爱附庸在他身上的附属品,他想创造,想主导引领一切。扮演情圣,到最后都入戏留下几滴泪。反手就讲版权出售,买的房子也署名在自己名下。

略有遗憾的是最理解柯莱特的是女T伯爵夫人。或许只有同一性别才能完全理解,而他们只是尝试。

 6 ) 观影Colette,让人着迷的法国女性作家柯莱特

断续看完了《柯莱特》,看完全身忽然打起冷颤来,也许是之前过于激动投入,一下子结束必然的心理生理反应。

平息后,猜测她的一生应该比电影拍出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电影只截取了她的爱情萌发,影子写手和到前夫离婚的阶段,但是后期她还有很多丰富的经历,比如演哑剧,比如再婚,都没有放上来。但是这一段都足以表现她茁壮的生命力了,让我对她产生很大兴趣。

这种敏感的,有点神经质的,感触丰富的女作家,向来都是我喜欢的。不管是她们的生活还是那深沉柔软的诗一般的语言。

她细致的感受力,对于大自然敏锐的感知,精巧细致恰到好处的描述,时而流露出的平静,都让我对电影中偶尔出现的她的文字着迷。这些文字把我带入到她的世界,我和她一起感受阳光雨露,观察周围,闻自然的气味,听美妙的声音。这是安静而独特的世界,一般人进不来。但是她可以带着我慢慢走进去,去品味欣赏感受,读她的文字,就好像自己和那些文字融在一起,她说的就是我说的,她想的就是我想的。那刻,我就和她合二为一,我们变成了一个,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我沿着她走过的路,踩过的脚印一直往前,却在自己的内心探索。

梅萨藤在她的《过去的痛:梅萨藤独居日记》中说:

科莱特说:“我相信有比我们称为受苦的虚掷光阴更紧迫更荣耀的职业。”我推断,她指的是纵情恣肆,法语中就此有一个短语,“享受痛苦”,意味着去爱你自己的痛苦并沉醉其中。另一方面,穿越痛苦的唯一途径是经历它,吸收它,探索它,确切地理解它是什么以及它意味着什么,我想起了过去这一年我遭受过太多的精神创痛。将痛苦拒之门外就是丧失了成长的机会,不是吗?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甚至最可怕的打击,都不是没有用处的,每件事情都会以某种方式进入我们的人格结构,正如食物必须进入我们体内一样。

这样的思想读起来怎能不让人所有的神经都跟着她的指挥棒起舞,她就是有这种魔力,无法抗拒。

首先她是一个热爱生命并且丝毫不屑掩饰自己心意的人。她一直在寻找爱,这爱是燃烧的火焰,是无法抑制的激情,是不用言说的理解,是对事业和爱情的全情投入,是和爱人的良久陪伴,是毫不掩饰的真诚相告。

喜欢影片最后的独白,凯拉奈特利对前夫的斥责,字字血泪。我禁不住跟着她,学着她的口吻一个词一个词模仿起来,我用她的语调说出来的时候,就可以体会到她的感受。那种失望,痛彻心扉到最后的决裂,让我心伤又暗自佩服她的勇敢与坚强。

学习哑剧的时候,认真练习每一个动作。演出的时候,当她从木乃伊形状的棺材慢慢升起的那刻,她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她的眼神锐利而坚定,每一个动作,都有力到位。观众们在底下情不自禁地喊着bravo。而那些向她扔蔬菜咒骂她的人,最后都是会被唾弃的。同性爱人因为这些恐吓而退缩演出相比,她契而不舍地继续她的演出,根本不会被吓倒,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她的不怕打击,振奋人心。

我被她深深吸引,当然和奈特利的精彩表演也有关系,唯一出戏的就是一个法国女人的传记片,全片都是英文。电影结束,后面是真实人物的黑白照片和之后事情的交代。她终于要回来了被前夫偷偷卖出的文章的版权,文章也没被烧掉,也和爱人相守,和背信弃义的前夫不再说话,继续演她的戏剧。

她不拖泥带水。爱是轰轰烈烈,全情付出。甘心当影子写手,宁愿被锁在空荡荡的屋子里给随意挥霍的老公当印钞机。但是如果他不配,那么就毫不留情地舍弃,因为前夫把他们之间爱意的维系,那是她几个几个晚上奋笔疾书,他们一起修改字句的书偷偷卖给了出版商,而她全然不知道。好像真心爱护的孩子被偷偷卖掉一样的伤心和失望。我们都有看重的东西,如果亲手毁了这点仅有的联系,那么转身离去是可想而知的了。

不禁为她的转身鼓掌。一百多年前的女人都是我们现代女性的榜样。混沌生活不是我们追求的,不管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状态,我们都应该追寻内心的澄澈。

我最羡慕她的敏锐感知和她的不可抑制的创作欲望。如果看电影,需要看111分钟完整版本的,视频网站有删节。

 短评

出乎意料的有趣

5分钟前
  • 推荐

稳重的英国人拍不出法国人的不羁。对一位蔑视世俗的双性恋女作家来说,电影太中规中矩了,连小说都成了开放式婚姻的调味品。在渣男丈夫的映照下,女主的特立独行如点水蜻蜓......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圣丹斯观影。剧情结构非常严谨,配乐,画面,服装,还有姑娘们的胸真是美爆了。节奏完全不慢,全程无困点,五星好评。

12分钟前
  • 绵绵
  • 力荐

一百多年前的女人,活得像一百年后,自由洒脱

17分钟前
  • 奶奶徐
  • 推荐

比想象中好看很多!完全不觉得乏味。Keira Knightley古典的装扮真的美啊!

22分钟前
  • 顾老肉
  • 推荐

柯莱特的作品很多,我接触过的只有《吉吉》和《谢里宝贝》,它们先后被拍成电影《金粉世界》(1958年)与《谢利》(2009年)。前者是歌舞片,拿下十项奥斯卡奖。但对此刻生活在21世纪的我来说,还是后者耐品。以上,都不如柯莱特本人值得瞩目。茜多妮·柯莱特,法国20世纪上半叶杰出作家。频繁书写故乡,实际上仅在那里停留至18岁;大量书写爱情,描述的却是男人与女人之间永恒的敌意。给第一任丈夫做“枪手”,写出成名作&代表作。跟第二任丈夫离婚后,曾和他前妻的儿子走到一起。在两任丈夫之间,有位同性情人。演过哑剧,当过记者,总能与时俱进。去世后,政府为她举行国葬。电影《柯莱特》,截取了她从走出故乡到与第一任丈夫离婚期间的故事,好看。缺点?毕竟是英国人拍的,气质上不够法国。

26分钟前
  • 七夕雨人
  • 推荐

柯莱特讲的是英语,写的是法语,什么奇怪的操作?

27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Sundance 2018 SLC Grand Theatre. 意料之外的好(我总觉得传记片容易无趣),kk的选片品味真的很棒,已要转粉(柴火妞身材也开始性感起来了好像…)。

31分钟前
  • Jo.
  • 推荐

三星半,中规中矩的传记片。世纪交接时的巴黎,印象派光影下的公园,举着小巧阳伞泛舟,还得以一瞥红磨坊,但实际上还是没有让人如临其境感受到这就是新艺术运动盛行的法国,反而太田园了像奥斯汀也像维多利亚时代。包括所有角色书写用法语,张贴的也是法语,一张嘴却是英伦腔...Colette和Willy也是羁绊了,他掌控她甚至压迫她但一直藕断丝连,直到片尾她才决绝地与他割裂。对女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刻画没有想象中的深刻,她的人生应该比电影更精彩。【多说一句,kk出演简直姬圈盛宴。

35分钟前
  • Jettatore6
  • 推荐

通过性自由开放来表现女权主义的19世纪历史剧。一本一本书的问世让我们看到colette和同时代女性的自我解放。去年tiff片子 Marie.. 也讲得是位影子作家,但本片好看许多,原因在于影片节奏和演技到位,并且选取的题材colette身处上流社会生活经验丰富许多,才气过人的同时也能受到丈夫的鼎力支持(是否对时代的描绘不准确不得而知)。

36分钟前
  • 米歇
  • 推荐

在这个时代,我已经分不清哪些导演是想用传记电影来诠释一个被误解、被遗忘的人物或是一段曲折的人生,哪些导演只为了赶上女权运动和LGBT的热潮。

40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Colette知道前夫卖掉了作品版权后找他辩论的那段台词,是今年的最佳独白。

43分钟前
  • 一尾鹿
  • 力荐

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18 @ SLC The Grand Theater 1.21.2018 完全超出预期,feminist +good story一点也不闷,有生之年看到KK在大银幕上搞姬就可以直接打五星了

47分钟前
  • Sup
  • 力荐

在圣丹斯看了首映!画面、故事、对白和立意都棒呆!想成为这样独立、有趣、勇敢的女孩子。田园风+作家+独立女性... 超级适合奈特莉了。

51分钟前
  • Ivy
  • 力荐

大热的IP,追逐的人群;平权意识的抗争,独立意志的觉醒;一百年过去了,很多事情今天也还是在发生;起码这个将妻子作品占为己有的丈夫,在妻子大胆前卫的舞台表演遭倒观众大喝倒彩时,能够大呼Bravo

56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还行

KK真的很适合弯,自带T气这么多年没人认真挖掘终于等到了,比假惺惺的布兰奇鲁妮玛拉啥的带劲多了。

57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赶着把各种事件往里塞,各方面都很干,剪得太碎,失掉了韵味。而且这种八卦猎奇向窥视生活的视角,何尝不是对她又一次剥削呢?commercial cinema真的和她丈夫一样自以为懂情趣,其实一点都不温柔。

1小时前
  • Lycidas
  • 还行

比起柯莱特本人美妙灵动的文字,本片实属中规中矩,在一段不平等的关系中,有才华的女子被压榨希望与自由,无论怎样打着爱的旗号,从唤醒沉睡的内心到勇敢抛弃旧日势在必然。天赋是无法被掠走的,她犹如蜕变重生的蝴蝶,越活越精彩,这是上天赐给她的,再次推荐大家读她的原作,比电影好看百倍。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凯拉胸特莉露了也等于没露…

1小时前
  • ipanema
  • 推荐

三星半,挺难拍的故事然而依然一直都有张力。服装、表演都非常赞。多米尼克·韦斯特演了渣男本渣,凯拉·奈特莉也非常有力。然而这讲述的方式分明是一个英国故事...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