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HD国语版

主演:谢芳,康泰,于洋,秦怡,于是之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59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青春之歌 剧照 NO.1青春之歌 剧照 NO.2青春之歌 剧照 NO.3青春之歌 剧照 NO.4青春之歌 剧照 NO.5青春之歌 剧照 NO.6青春之歌 剧照 NO.13青春之歌 剧照 NO.14青春之歌 剧照 NO.15青春之歌 剧照 NO.16青春之歌 剧照 NO.17青春之歌 剧照 NO.18青春之歌 剧照 NO.19青春之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青春之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黑暗的年代,世道离乱,人的尊严和生命比纸还贱。拥有悲苦人生的中学生林道静(谢芳 饰)一度试图蹈海自杀,关键时刻却被来自北大的余永泽(于是之 饰)救下,从此她的人生有了曙光和转机。因不满校方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林愤而辞职,辗转来至北平见到了余永泽。几经周折与磨难,两个有情人终于走到一起。无奈随着局势的风云变幻和长时间近距离的相处,林和余二人的思想分歧越来越大,在一次集会上,林邂逅共产党人卢嘉川(康泰 饰),她从对方手中得到许多进步书籍,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也让她恍如大梦初醒一般,渐渐明了存在于世的意义,以及人生奋斗的方向。从此,林道静走上了一条极不平凡且充满危险和考验的革命之路……夏日的冲绳读心人第五季舞台剧第一季东方医学屠魔战士(国语版)为父寻仇飞女刑事II 少女铁假面传说世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头七探险家2022伦敦的山本五十六史上最强弟子纽带2021东溪突击罪与罚2002找你算账亨利五世2012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二季龙裔黑帮之老虎悬棺迷尸机器人SORI忠实的守护神为人父母第六季旋涡1949男人雄起(爷们儿些)坦帕地狱非洲夜未眠 アフリカの夜榆树下的欲望永恒族触摸未来第一季劳动日底特律金属城珊瑚礁2013飓风秃鹫吸血鬼大电影扫毒国语皮囊之下2021爱在初心

 长篇影评

 1 ) 教科书影评

《青春之歌》(1959年,崔嵬导演)根据当时杨沫的同名长片小说拍摄制 作的彩色故事片《青春之歌》是建国十周年献礼片之一。影片把现实社会中徘徊在革命边缘的知识分子的困惑和经过革命洗礼后思想转变这一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公映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青春之歌》热潮。同时,导演大胆果断地起用了新人谢芳饰演林道静,在人物气质的追求上做了一次大胆地尝试,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知识分子的革命意识转化。影片中林道静这一典型形象,成功地概括了知识分子的特点,成功地演绎了共产主义女战士思想转化的艰苦历程。导演崔嵬对影片中的人物林道静作了这样的评价:“我认为林道静只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她有过动摇,有过脆弱和幼稚的东西,但经过革命的锻炼,最后她成熟了……”本身就具有反抗意识的林道静在经过了爱情生活的幻灭之后,和在革命洪流边的意识徘徊后,毅然选择了共产主义,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青春之歌》不仅从林道静的成长经历演绎个体归向集体之途的社会主题,而且进一步表现林道静的人格成熟,即从自我价值的追求者 走向革命理想的信奉者,完成了知识者如何通向信仰圣殿的意识形态命题。对个 人价值脱离集体要求的否定或忽视,是根源于战争年代革命事业的集体性成功与 牺牲个人服从大局的斗争原则的必然,延续成为17年电影的基本准则。实际上林道静是知识青年心理成熟、人格成长、信仰最终确定的典范。在心理上从幼稚 变为成熟,人格上从寻死到求生的坚强,而信仰理想的真正实现则是全片贯穿的 中心线。当林道静经过种种磨难而把理想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影片赋予她成熟的魅力,这就是结尾加入党组织的画面所昭示的。于是,我们看到如同《红色娘子军》需要洪常青引导一样,林道静的人格成熟并非依靠自己的自发,而是由理 想化身来引导,包括卢嘉川的理想人格魅力对她的吸引与启蒙;江华理想人格力 量对她的引导与教化;林红理想人格对她的激励与最终定型。

经典段落回顾。林道静与余永泽在沙滩上浪漫的双人剪影,夕阳西下,金色的沙滩上漫步着一对一见钟情的青年知识分子,谈着他们爱好的文学作品。这是 17年电影中并不多见的浪漫场景。可是,导演却安排一张破旧的渔网在画面中 间,成为两个浪漫人物的唯一前景。有人评价说:“导演用这张渔网完成了对'五四’以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低调评价,同时预设了以旧民主主义思想为价值源泉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天然缺陷。”

 2 ) 打卡作业

我是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开头——林道静遭受挫折,便跳海自尽。“自尽”这个行为在我看来是十分大同时也非常懦弱的一个动作,是一个人内心本质对于事情所做的最消极的抉择。同时也因为,她的母亲旧女性已经这样离去了她这个新女性却仍盲目效仿。我认为应当把开头改为:林道静眺望大海想自尽但又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犹豫不决不明白生命的意义,然后不小心脚滑掉进了海里被余永泽所救。这样带有偶然性的“英雄救美”,使影片更具有戏剧张力。让林道静这个人在后来所听“秦怡”所讲的故事,心里所受的冲击力更强更能明白自己过去的不成熟,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她从幼稚到成熟发生的蜕变。

其中有一个表演细节我很喜欢,校长不允许她公开在学校宣讲爱国活动,并拿开除威胁她。她一气之下便要离开学校,可是在她这么冲动的情况下,她仍不忘走时回头了一下,她所回头的地方正是学生们的位置,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她的不舍,同时导演也没夸大这个细节没有给学生们忧伤的面部来个特写,就很真实很自然让人心涌感触,这个细节的处理让我接受了林道静。

林道静这一路上曲曲折折,有幼稚有冲动有任性,但同时对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有着无限的热血和期望。那我们“青春”是不是缺乏一种“态度”?

 3 ) 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附《青春之歌》详尽字幕版

原文

谨以此字幕作品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1935.12.9-2020.12.9)

B站在线看详尽字幕版《青春之歌》修复版画质

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八十五周年,我在上个月底开始了对电影《青春之歌》的详尽字幕配制,现在也基本完成了。老实说,这部电影我虽是去年看的,但直到这次配字幕,我才算是真正深入去了解它。为了把影片的时间线和多位主角和配角的基本信息(年龄,职业,身份等)弄明白,多少花了一些工夫。

除了原著小说和中国电影出版社的专著,由于影片是多次穿插时事来揭示时代背景变化和发展的,所以我也查了一些历史背景知识,作为字幕中的注释。

制作字幕参考的资料:

(一)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2月北京第1版,1990年10月辽宁第11次印刷,共678页。

(二)《〈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7月第1版,1964年7月北京第2次印刷,共449页。

(三)青年出版社的日文版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青春の歌」),杨沫◎原著,岛田政雄、三好一◎译,1977-1978年出版,参考了其上册的人物介绍内容。

以下是我自制的详尽字幕版《青春之歌》,可以去B站看↓

网址://b23.tv/g2ltkz

B站的BV号:BV1ky4y1v7Mo

字幕版截图↓

✄……………………………………

影片信息

片名:青春之歌

片长:2小时36分钟

种类:彩色故事片

上映年份:1959年(十周年献礼片之一)

出品方:北京电影制片厂

原著小说作者:杨沫

编剧:杨沫

导演:崔嵬、陈怀皚

副导演:田炜、刘春霖

摄影:聂晶

美术:秦威

作曲:瞿希贤

录音:蔡军、王泽民

化妆:孙月梅

服装:孙竦

照明:赵新鸣

剪辑:傅正义

制片主任:胡其明

演奏及合唱: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合唱队

演奏及合唱指挥:李德伦、秋里

主要演员(角色名……演员名)

林道静……谢芳

卢嘉川……康泰

李孟瑜(江华)……于洋

林红(郑瑾)……秦怡

余永泽……于是之

戴愉……赵联

王晓燕……秦文(秦怡的妹妹)

胡梦安……张逸生

白莉苹……马晨曦

俞淑秀……赵玉嵘

余敬唐……韩焱

李芝庭……葛存壮(葛优的父亲)

许宁……罗锦麟

崔秀玉……孙凤琴

侯瑞……张亮

警官……曹增银

魏老三……邵华

刘大姐(刘亦丰)……林东升

王教授(王鸿宾)……史宽

王夫人……王人美

赵毓青……李雨农

伍雨田……黄非

伍仁贵……赵子岳

李洛贵……李建国

王老增……杜德夫

✄…………简介简评

1959年出品的彩色电影《青春之歌》是崔嵬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此前他是著名演员),也是谢芳的银幕首秀(此前她是舞台剧歌剧演员,没拍过电影)。该片改编自女作家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知识女青年林道静几经周折与磨难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影片聚焦的群体是30年代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既有贪图安逸、拼命攀附权贵、甘愿沦为权贵掌中玩物和奴婢的,也有为了救国救民而不懈探寻、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

出身悲惨的林道静(谢芳 饰)是一个反抗包办婚姻的女青年,高中一毕业就从家中逃到北戴河边的杨庄投奔表哥,本以为可以安顿下来,谁知表哥早已经走了,又得知自己要被当地小学校长“送给”县长当小老婆,痛苦悲愤之下她便跳海自杀,北大学生余永泽(于是之 饰)及时救了她。接下来的相处中,林道静被余永泽的浪漫文艺涵养迷住了,两人情感逐渐升温。余要回北平上课了,林听了余的话,决定留在杨庄教书。不久,“九·一八”的新闻传来,她遇到了北大进步学生领袖卢嘉川(康泰 饰),他清晰有力的时政分析和爱国激情激起了她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这与只有象牙塔浪漫文艺情怀的余永泽形成了某种对比。道静对时局异常感奋,她在上课时给学生们宣传抗日,却触犯了国民党不准宣传抗日的禁则,她被开除了。道静去了北平,中途遇到南下示威的学生,再一次被进步青年奋起挽救危亡的魄力所震撼。到北平后,她找到了余永泽,但不愿意马上与他结婚,便四处找工作,但奔波许久未能就业;道静身心俱疲,余趁虚而入,与她完婚。

除夕之夜,林和余正在家里等候贵宾,这时余家的老佃农魏老三来求助,余对魏老三的嫌弃和吝啬使道静非常失望。余跑去赴胡适之约了,同公寓的白莉苹拉道静去参加东北学生的新年聚餐。在聚餐上,东北学生们悲歌家乡的沦丧,正当大家对民族前途感到迷茫时,卢嘉川来了,他向大家详细分析了时局,宣传了红军反围剿的胜利,指出未来出路就是反抗和斗争,使大家恢复了信心。在卢的帮助下,林道静阅读了一些马列著作和苏联无产阶级名著,启发了她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可余永泽是一个崇拜胡适之流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者,只想过自己的“名流”生活,嘲讽道静接触马列主义和参加斗争运动,同时余认为卢嘉川是在破坏他和道静的婚姻幸福。道静对余感到非常失望,但还是和余凑合着过日子;政治观点和个人生活嫉妒的矛盾,使余对卢愈加敌视。在夫妻争吵中,余永泽逐步暴露了他想要控制道静为玩物的本质;不久,卢嘉川因余永泽的嫉妒排挤而很快被反动当局抓捕枪毙,道静终于决心与余离婚,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经过多次参与斗争、两次入狱和在农村的见闻,林道静逐渐成长起来,最终她如愿以偿地入党,并和同志们担起领导“一二·九”运动的重担,团结广大师生游行示威,反抗华北“自治”等卖国行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有力地推动了党提倡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电影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腐朽,生动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在中共影响启发下走向革命道路的成长过程,同时也生动深刻地塑造了一些反面角色。基于优秀扎实的小说,电影把主要力量放在女主角林道静身上,砍掉了许多支线人物,集中表现了林道静的成长以及对她产生关键影响的角色卢嘉川、李孟瑜。另外秦怡扮演的林红虽然戏份很少,但却是本片中最深刻感人的角色。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优秀影片,主题、剧情、表演、摄影、音乐、美工都很突出。当然,在建国十七年电影里,它不是唯一一部优秀作品。

✄……作品影响力:中国革命文学的名片之一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于1958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牌)出版后,马上就成为当时的畅销书。1958年9月5日,作者杨沫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青春之歌》已出九十四万册了”,这仅是七八个月时间里的印数;第一版出版后一年半时间里,小说累计售出了130万册。依据《全国新书目》能够找到的10个版本印数累计,《青春之歌》自1958年出版至2015年12月的57年间,累计印数已经超过1000万册。《青春之歌》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自1958年至今,《青春之歌》被译为20多种语言,最早的日文译本(島田政雄、 三好一译)由至诚堂于1960年出版,到1965年印刷了12次,累计发行数量达20万册。1977年,日本青年出版社又再版了该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三个版本的《青春之歌》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10个国家,尤以美国馆藏量最多,达27家。从美国27家图书馆分布来看,27家图书馆广泛分布在18个州及特区,占美国51个州及特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并集中分布于美国东北部高校汇聚的地区。从图书馆性质来看,40家图书馆中大学图书馆为32家,占到80%。这些数据表明《青春之歌》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欧美社会,主要是被用来进行学术研究,其读者群、传播受众以高校学者和对中国感兴趣的学生为主。

由于小说的成功,改编成电影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为此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还有过纷争。上影厂导演蒋君超是著名女演员白杨(艺名)的丈夫,而白杨就是《青春之歌》作者杨沫的亲妹妹,蒋君超是第一个向杨沫提出把这部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可北影厂也正有改编的想法。蒋君超很着急,两个电影厂争执不下,最后由中央领导决定由北影厂负责创作电影版。由于北京市委的大力支持,影片只用了五个月就拍摄完成了,但是这却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耀眼的革命文艺经典。电影上映后,和小说一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但很多人为了看这部电影,饭也不吃了,就拿钱去买票看这部片子,许多影院不得不24小时不停播放这部电影。

影片在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也引起了轰动。1960年5月至7月,《青春之歌》在日本东京、仙台、札幌、大阪、京都、广岛、福冈和名古屋等地放映达36场,受到日本青年观众的热烈追捧。1960年8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青春之歌〉在日本》,专门介绍了这部影片在日本受欢迎的情况,一些日本青年人纷纷将林道静作为自己选择生活道路和未来事业的榜样。

以下为《人日》1960年8月24日的相关文章的全文内容。

1961年,扮演林道静的演员谢芳访问日本时,街上的人们立起了一层楼高的林道静海报,许多日本男青年追着谢芳坐的车喊道“林道静”“林道静”。

由此看来,中国革命文艺经典的影响力远不是现在人们被刻意误导所致的偏见印象中的那么单薄的。这个课题,还有待我们去不断地研究发掘。

本文参考资料 李先慧、何明星:《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http://m.fx361.com/news/2016/1018/285029.html

----------------------- ★ -----------------------

扫码关注

 4 ) 《青春之歌》:斑驳旧影,动人依稀

今天翻出这部老电影,重看了遍《青春之歌》。电影内容比较左,和今天的生活已经有了相当距离,可动人的片断并未因此失色,东北沦陷的苦难、老北平的绝色风光、谢芳深情的朗诵……,时间可以过时,感动却未流逝,斑驳旧影,动人依稀。

ONE:

一群学生聚在一起,为东北沦陷的苦难悲恸激愤,大家聚在一起唱着《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几十年后我在读《南渡北归》时,看到了与此场景完全一样的真实历史,那是梁思成女儿梁再冰回忆抗战时西南联大的生活,那时西南联大师生们经常聚在一起,大家急切地谈论时局,一起唱着救亡歌曲,互相支持鼓励……

那个时代去了,我们民族最难的时候已成往事,但这百年来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证明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时是需要百年甚至多个百年的恒心与定力,需要人们以世纪为周期进行努力才能改变民族的命运。

TWO:

那个曾经的北平,在电影里留下绝色的身影:

北平,颐和园,夕阳的光影,

远山近水,素色旗袍,小燕和道静

那是多浪漫的北平

那是水波光影里的北平

那是诗一般的北平

那是恒久记忆里的北平

THREE:

谢芳的朗诵,时过数十年仍是真挚感人:

在暴风雨的黑夜里

你是驰过长空的闪电,

多么勇猛,多么神奇,

你照亮我生命的道路

我是你催生下来的细雨

我们没有倾谈,我们没有默许

然而我相信,你永远地相信

在我生命中会有这样突然出现的奇迹

…………

“你是驰过长空的闪电,我是你催生下来的细雨”……,

世间有着这么美的诗句,真值得反反复复地诵念

 5 ) 给历史一点颜色

百年讲堂以建国六十周年的名义放映当年的建国十周年献礼片《青春之歌》,我不太了解这部电影,但印象中是部名片。我其实就是对“青春”来劲,冲着个片名就来看了。和预想中的差不多,这部电影的上座率明显很低,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嘛,大家多少都有偏见,觉得肯定不会好看。

我对那阵子的电影倒是没有偏见的,甚至文革中四人帮授意拍的片子也特地找来观摩过。但不是说我对电影就是没有偏见的了,比如港片我就不多看。只不过呢,我这偏见属于少数年轻人的偏见,对于所谓革命电影的偏见,大概是多数年轻人的偏见吧。

再说起十七年电影,我觉得小时候对它们怕是存在潜意识里的偏见的。因为我能确认儿时看过的十七年电影有且仅有三部:看过X遍的《地道战》和《地雷战》,加上一部响应学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号召而看的《狼牙山五壮士》。至于同龄人会津津乐道的《小兵张嘎》、《鸡毛信》和《闪闪的红星》这类儿童片,我大概是都没看过的,或者说是看了没看下去的。

我甚至还印象深刻地记得小学二年级的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严肃地讨论过一个问题:“电影中的结局都是好人胜利,坏人完蛋,都是解放军消灭了反动派。那我们长大了是会变成好人还是坏人呢?如果我们变成了坏人,是不是就改不了了呢?”我对此有些焦虑,变坏了怎么办?

固定的模式,大抵是十七年电影留给人们最刻板的印象。可是,我这么把中国电影一路看到现在有两百多部了,也没觉着如今的电影本质上有多大的改观呀。而人们的偏见一旦形成,往往就难以改掉,反而是不断加以强化。我觉得我们可以试图着去理解那个时代,就如同我们正理解着这个时代一样,去静静地看看它吧。读懂旧人,是为了更好地做新人。

十七年电影从来就不是只有革命题材,它也有那个时代的生活片,那个时代的爱情片,那个时代的科幻片,那个时代的笑声,那个时代的性感,甚至那个时代的吻。现在我们反而观之,觉得那种给正面人物打全光、反面人物打脚光的手法实在拙劣,觉得那种听上去硬生生得简直有些后现代味道的对白令人笑场。可如果我们去接触一下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一些真实影像,我们却发现如今看来着实别扭的方式,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只不过艺术高于生活,在电影里拔高了一些罢了。

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当年去看《青春之歌》的时候,恐怕不可能频繁笑场,以致眼神游离,他们就那么津津有味地看着,说不定,还抹起了眼泪。如果说那时的电影大多源自生活,其实反过来电影对生活的介入更大。也就很难说清是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还是银幕上的形象改变了人们的言行举止。

其实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大都是有原型的,女主角的原型就是作者杨沫本人,而片中那个电影明星有着她妹妹白杨的影子。传说周总理饶有兴致地看完此片后,把本来由陈伯达扣上的小资情调的帽子给掀了:“很真实,当年我们就是这么走上革命道路的呀。”

嗯哼,这么一部在我们现在看来挺马克思挺革命挺硬的电影,居然在当时还被不少人觉得有点软呢。时代变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革命浪漫主义,那个革命腔和文艺腔脱口而出的时代,那个下海救人也还要潇洒地甩掉手上的伞的时代。这更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

尽管我在此褒奖着这部电影,但我承认,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也有点看不下去了。我觉得这就是一部挺中规中矩的电影,剧情渐渐展开,人物渐渐转变,既没有什么多余的,也没有什么缺失的,于是看到两个小时的时候,不自觉地希望它应该结束了。

影片在继续,于是我思想继续游离了一下。我想起本片导演之一的陈怀恺,他的儿子叫陈凯歌,于是我就想起了《梅兰芳》。那也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片子,剧情零碎,甚至连起伏都不太大,以至于我觉得哪个情节都可以用来剧终,在电影院里不断地看表。这么一想,我也就沉下来了,视线回到了银幕里。

而剩下的三分之一也确实显得精彩了些。终于,银幕上打出了许久不见的“完”字。掌声响起,或许是例行公事,致敬者也有之吧,我倒是由衷地鼓了两下。至少在昨天看完《高考1977》的时候,我是没有击掌的。起身时,我就闪起一个念头,老子比儿子强。再念及老子作为《霸王别姬》的艺术指导,不由得啧啧了两下。

其他方面我就都不说了,比如摄影和构图。据说这片子当年拍摄用的是最好的胶片,反正五十年后我在银幕上看到的影像确实相当精美。我只想说说故事本身。这电影往邪恶了说,就是非常成功的政治宣传片,因为它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实实在在地讲故事讲明白了为什么女主角会由一个小资向布尔乔亚再向共产党员的转变,以及她身边那原本钻在故纸堆里不问政治的一家人是怎么选择了和她一起走向游行队伍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背后的“逻辑”自然合理,不需要把概念灌输给观众。

想想现在的好多电影,一两个小时下来,连个故事都讲不明白,或者人物太苍白。再想想好多导演拍不好电影拿审查说事儿拿分级说事儿。十七年电影时代的电影审查该比现在凶险多了吧,那时候也基本上就一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可拍出来的电影的整体水平怕还真不比现在的差呢。

进步当然是有的,可如果这进步的幅度还跟不上思想解禁的速度的话,那症结到底在哪里呢?还是从艺术的根子上找找原因吧。曾经在资料馆看过女主角谢芳主演的大毒草《早春二月》,用现在的流行语来形容,就是彪悍。文革之前的氤氲空气里它就是活生生的长出了这样的奇葩!奇怪吗?不奇怪。是历史沉默太久了,观众的偏见就更甚。

看完《青春之歌》我感到有些愉悦,就索性写了这么些话儿。如果你不能把它当作一部优秀的电影,那么你也不妨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的文本,借此走近那个我们一知半解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时代。那是1949年到1966年,中国电影的十七年,更是中国人的十七年。

 6 ) man,revolution--which one influenced the other one?

to reread some novels of moderen China's literature history,we will still find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this novel is not as important as"三红一创”,but it gave us a very classic example of write's pattern that is "love besides revolution" it is very hard to judge that the main famle character Daojing Lin is more love the main male character or their revolution. it is an very interesting but important sence of modern China's literature hostory:women always influenced by men,when men choose revolution(of course women will flowe),than it is very hard to judge: man,revolution--which is primary?

 短评

#资料馆留影#近3h的修复版,属于那个特定年月的革命浪漫激情,关于那个早已消逝的老北平,以及理想主义女战士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动人的故事,诗意的画面,精彩的编导演(谢芳的眼睛太灵光了),出场人物真实可信……堪称一部无可挑剔的红色电影,青春成长与革命人生衔接得如此清新自然。尽管时代每天在变,但有些宝贵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无论哪个时代的年轻一代,都该勇敢走自己的路,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惧怕而心向光明希望,以一腔敢性的青春热血去抗争压迫,照亮腐朽与黑暗。ps,致敬老一代影人,缅怀今年去世的秦怡老师,《五月的鲜花》和她的林红真是全片的点晴之笔。20220629

3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拍的理想化了吗?现在看是的,可是过去看不是。如今谈理想,谈牺牲,谈追求,好像是在扯淡,是我们聪明了,还是内心不再纯净了?那个年代的青年有叛徒,有汉奸,但是也有一批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也正因为此,新中国才有这批人建立起来。谢芳演的一板一眼,貌似话剧感、脸谱化,可是我认为,那个时代的他们就是如此。林道静的成长与进步,是每一个受压迫者在迷茫中获得重生的过程,这是林道静的青春之歌,同时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觉悟的青春之歌。在狱中林红讲的那段故事,可歌可泣,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从容与豁达,是那些苟且偷生者不理解的。有人信仰神,所以他认为生命可以永恒;在那个年代,信仰共产主义,所以这些可爱的人永恒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战无不胜的。

5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一场浓厚的革命励志大作吧,林道静给我们提出了在战乱的年代怎样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样一个命题,那就是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

6分钟前
  • 崔泡泡
  • 推荐

开头和余永泽聊天水打过来浸湿脚的镜头很惊艳,看得俺精神一振,结果三小时后发现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开场10分钟的那个镜头=。=

7分钟前
  • 阿草
  • 还行

孔庆东说:满街甫志高 遍地余永泽。可是林道静,你还记得未名湖畔的张中行吗?

9分钟前
  • 空思
  • 还行

其实林道静这样的角色是很自私,很不靠谱的。高中毕业,单纯地想在旧社会寻找独立。遭遇挫折,就退回余永泽的温暖怀抱。只读了几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小说,就以为了解了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门生。听了几句卢嘉川的鼓动,看到学生运动,连和余永泽商量都没有便参加地下工作。根本没有想过家人的想法和安危。当然,余永泽本身也有问题,典型的小资想法,处处钻营,只想保全自己,也不是什么好鸟。当然,这只是针对影片的前半部而言。林红的登场,让整个影片飞升了一个层次。尤其是踏着国际歌,走向刑场之前的那一段,让人对共产党员心生敬意啊……

14分钟前
  • 推荐

女角当然是最强点!谢芳光彩夺目自不必说,连居配的秦怡也有感人至深名场面。至于三位男性,康泰和于洋的角色对女主影响极大可对观众而言缺乏感染力,因为正义凛然地过于单维雷同。反倒是性格趋贬的余永泽,因于是之那话剧范十足的演法而显得十分别致突出!虽然于自己后来表示不够满意,感觉塑造的有些过火。此角原型是杨沫前夫张中行。其本人倒是颇为坦然大度,“五十年代她出版了《青春之歌》因而出了名,不少知道我的读者认为其中有些事是影射我;我的室中人则更进一步。说是意在丑化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却没有在意,因为一,影射是高位人的常有想法,我无位,就不该这样想。二,可能也见于小说教程,是为了强调某种教义、是可以改造甚至编造大小情节的。最重要的是三,要明确认识,这是小说,依我国编目的传统,入子部,与入史部的著作是不同的。”

1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大场面调度纯熟,革命题材的大跨度体现在时长和面面俱到的共革命。把时间聚集在抗战时期的几年,空间横向扩展延伸,按照共的革命路线为线索,铺垫了女性意识和革命意识的觉醒,展开城市和乡村的多个空间革命反抗。建国后的三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电影的书写的明显区别,鲜明的视角主题和精神,长时间铺垫树立人物,让目的明确的人物不单薄。从建国十周年献礼来看实在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18分钟前
  • Kiyoko
  • 还行

近三小时的片长,场面宏大人物关系复杂,但也因此显得冲突不够集中。谢芳的第一次惊艳亮相,主观展现一群青年奔走呼号逼蒋抗日的革命热情,塑造了多个血肉丰满的银幕形象。在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上先后出现多个对她有着深刻影响的男人,所幸影片并未全然回避其中若有似无的情感纠葛。@资料馆

2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革命比当姨太太刺激。意识形态色彩太浓,角色脸谱化,选演员也是。极多地方太拖沓。

26分钟前
  • 菲利普
  • 还行

可以说是很真实的小资GM自传了,放在新民主主义GM背景下怎么看怎么有点不对味,如果不是农村戏份的存在可就真是全员小资了:利己的小资醉心享乐,自Y派小资只管读书,狂热型小资直接变节,至于GM的小资,GM文学读过,GM口号喊过,然后GM行动就是散步、贴标语……

31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放到现在就是一部大女主的我戏啊。红色革命在抗日情绪和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背景之下蔓延开来的个体化。也是意识形态驾驭整部片子的呈现,真的太单调了。

3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片子由于年代感,自然不能被我们这个时代真切了解,那就从硬件去看,一是画面,构图没得说,舞台剧范式,算不上惊艳,但是厚重;二是人物,片子两个半小时,流浪汉叙事模式,一个人连起一批人,不枯燥,这就是本片当下的本体价值。

37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

《青春之歌》里面的余永泽拒绝革命,阻止革命,给革命带来损失,他虽然令人反感,但是还不能定性为敌人;而戴愉在被捕之前是个极左分子,被捕之后不久就叛变革命,给革命造成严重的危害,它才是凶残的敌人,它后来得到可耻的下场,是必然的。

39分钟前
  • 平治齐修
  • 力荐

虽然难免带着时代政治色彩,但是林道静为了理想不断成长的经历还是让人振奋。老胶片的色差很有feeling~ with六。

43分钟前
  • 廢匪肥·老🐰
  • 推荐

每个热心爱国献身革命滴文艺女青年你都伤不起~

4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像林道静那样的女青年还有吗?像这样的电影还能拍出来吗?还敢拍出来吗?个中人物选择,概为彼时青年各自取舍,却值得当下大学生做一番重新解读。形势不同,环境不同,人也变了,精神面貌更变了。何去何从,何舍何得,仍需仔细辨量。

52分钟前
  • 邓一南37
  • 力荐

当年没把小说看完,实在读不下去,以为看电影会好点结果也一样,如今总算是把它都看完了,感觉更像是一部打了鸡血的伪成长小说。问:林道静怎么能在群众中脱颖而出成为后备党员?答:她是女主!

54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还行

“你参加革命,是为了人民大众,还是为了摆脱你小资产阶级平淡无聊的生活”

56分钟前
  • Obi-
  • 推荐

林道静的眼睛,北京大学。个人身世的悲惨境遇和英雄主义的浪漫想象,如何变为对社会和时代洪流的体认与自觉,描写得不算细致,但前面的年轻与稚拙倒刻画得很好。大时代的动人心魄,需要回到现场去体认,这个现场却也是双重的(讲述神话与神话讲述)。经由这部超级文本,我们也许能回到这个双重现场。

57分钟前
  • xī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