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HD

主演:斯琴高娃,周润发,关文硕,卢燕,史可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普通话年份:200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7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8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9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分析整理

一、何为“后现代”:拼贴、并置与不确定性

1、“后现代把世界作为破碎、充满偶然和边缘、“拼盘杂烩(pastiche)”等的集合体,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作品的意义也是不确定的。”

影片以外甥宽宽的视角交待姨妈的生活常态,通过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切换叙事,引入新兴少女飞飞,上演“绑架”风波,宽宽因此退场。然而,剧中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经历了花言巧语、劫财骗色的潘知常、度日维艰、“碰瓷”为生的金永花和飞扬跋扈又沮丧压抑的女儿刘大凡,宛如一幅以姨妈为中心的拼贴画,各色人物都成了她后现代生活的点缀与铺垫,线索看似松散,实则环环相扣,最后都回归主线,通过姨妈后现代的种种生活,刻画出人生百态与世事沧桑。

2、悲喜并置的叙事风格,许鞍华坦陈是“喜感很强的悲喜剧,像漫画一样”。黑色幽默式的市民生活风貌描绘,转而切入冷峻悲悯的小人物梦想落空的悲剧叙述,电影对现实脉动的准确把握使影片具有了“当代中国”的质感与沉重。

3、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意义观的核心,是后现代文化在否定和建构中提出的关于意义的主张,“‘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在缺少本质和本体论中心的情况下……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这一范畴具有多重衍生性的含义,诸如模糊性、间断性、多元论、散漫性、解合法化、反讽、断裂等等。正是不确定性揭示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这是一种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它永远处于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

编剧李樯从影片主题的视角来把握后现代:“人们感到过去所依赖的价值态度和观念体系全面崩溃,什么都对,什么又都不对,一切都变得不确定和模糊,生命的意义和思想深度同时消失,一切都被商业化,高雅和通俗泾渭不明,任何权威的话语都被认为是过时的,整个世界成了一个混乱无序的梦境,不断被篡改和颠覆……姨妈是个群像角色,无论你现在处于社会中的哪个位置,甚至如年少的姨妈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总有一天你会老去,你的理想早已飘走,你自己也被社会所抛弃,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太过悲观,但是,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姨妈的衰亡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嬗变,传统的、确定无疑的东西逐渐被消解,一切都变得不确定,正如影片所宣扬的:“最悲哀的生活不过如此;最美好的生活也不过如此”,生活的本真和意义变得不置可否,不再有确定的范式和内涵。

题目:上海市井浮世绘/啼笑浮世绘/繁华如梦 终将陨落/女性的悲歌/市井里弄,浮生若梦/月下浮华人世悲/一场终究要褪色的梦/长恨此身非我有,只叹世事不由人/芳华不再,悲情依旧

二、主题分析:

市井生活:

影片延续了许鞍华一贯的现实主义视角,对市井小人物生活与情感的细腻展现与刻画,传达出对这些群体的关注关怀。影片的前半部分通过姨妈的视角带出了一个上海市井生活的浮世绘呈现,展现了市井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的呈现。姨妈居住的上海里弄,喧闹的菜市场和小吃摊,邻里之间彼此提防又彼此窥探的日常生活,无不浸染着浓厚的市井生活的气息。对那些市井小人物而言,生活并不总是温情脉脉、诗意盎然 , 萧瑟、寒冷、沉重和压抑也是现实人生的一部分。不同于上海的那种高楼大厦、五光十色的现代大都市景观,而是用更平常的视角、平视的角度捕捉着现实中的人物状态与情感。

女性悲歌: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刻画了一群年龄不同、阶层各异的失意甚至失败的女人群像,直至她们都回归到男权社会笼罩的传统,显示了现实的一种不再反抗的、悲观的、无奈的女性主义立场。女性的精神追求和理想的破灭,肉体的衰老和破损,婚姻家庭中的出走与回归,表明了所谓的“后现代生活”其实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抑,导致她们最终必须回归,回到依附的地位,回到男权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体系中。

理想与现实:

电影没有以一种悲悯来俯视姨妈的生活,也不要求人们在看后作出所谓的对生活方式的正确选择,而是以表现人的存在来传达一种对普遍人生的关怀与思考。电影所表现的是对待姨妈们选择的道路,既不觉得痛苦,也没有感到欣然,曾经的追求与浮华如梦,终将尘埃落定,世界又失去一个做梦人。展现出姨妈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逃离东北来到上海这座大都市,但却在种种现实的压迫之下(爱情与生活的双重失意)最终只能迫于现实,回归到了灰色的现实之中。

个体与时代:

正如导演所言:这部影片表达了她对“时代的困惑”——时代变了,都市变了,人生也随之起起落落。影片借助那些都市井人物和他们的日常生活,透视了现代人身心的双重困境 , 也由此描描幕了一幅现代都市市井人生的浮世绘。

现实困境:通过姨妈带出的一系列底层小人物,包括金永花、女儿、郭丰、前夫、飞飞等,都陷于残忍的现实困境之中。再加上姨妈的人物前史, 姨妈的种种行为, 她的落伍、她的老套、她与这个城市亲密而陌生的关系, 似乎都获得了更好的解释。但姨妈原本个体而圆满的形象忽然被附加上了深远宏大的背景, 她的呼喊、她的痛苦, 都带上了巨大的时代的回音和轰鸣。姨妈的悲剧,原来并不是纯粹的命运悲剧、个人悲剧、性格悲剧,归根到底还是时代带来的,姨妈是时代的典型人物, 她的命运是一代知识青年命运的缩影。

情感困境: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稀疏和艰难 , 正是日益封闭的现代都市生活的一大症结。姨妈当年抛夫弃女,如今无法与女儿、丈夫沟通;飞飞与外婆只能通过哨子交流,而代表家庭和亲情的父母在飞飞的脑海中只剩下遥远的记忆;刘大凡与对象激烈争吵后分道扬镰,姨妈和老潘同床异梦的露水情缘转瞬即逝。孤身一人的水太太,外表的妖烧和内心的空虚形成鲜明的对比…… 片中的人物之间几乎都无法进行相互的交流,或者是一场骗局,邻里之间、母子之间、夫妻之间、情侣之间、和陌生人之间等,人与人之间陷入了信任的危机和交流的困境,这也是在现代化发展之下对人与人之间“不确定性”的体现。

三、人物:都市市井人生的形和相

姨妈:逐梦小人物,时代的追随者,游走于现实,但又困于现实。做着繁华梦的姨妈们”,她们的人生旅程无不暗藏着灰暗无奈,她们的归宿无不在自守认命中获得安宁。

时代的弄潮儿:大学毕业时响应时代召唤成为一名光荣知青,身体力行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的政策,与目不识丁的大老粗结婚,落实知青返城政策后,义无反顾地抛夫弃女回到上海。工作优异,年年先进。年逾六十,壮心不已,对爱情仍充满憧憬与向往,对财富更是求之若渴。我们可以看出,姨妈的每一个人生时期都是时代脚步的追随者,姨妈的每一步奋斗足迹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时代息息相关紧密合拍。从开始在上海的高调张扬盛气凌人到返回鞍山后的沉默寡言低首不语,我们可以洞察到姨妈内心的火焰从熊熊烈火到奄奄一息的全过程。力争上游的姨妈也逐渐被时代巨流所吞噬和淹没,姨妈的人生遭际其实就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现实悲歌。

老潘:爱情的幻影,理想式的爱情是诱惑也是危险。身份不明,没有背景,突如其来,闯入姨妈的生活,打破庸常,带来欲望与快乐,同时也夺走了物质积蓄。

水太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贵妇人,带有地域上的优越感。物质上的富足带来情感上的空虚,需要猫的陪伴和姨妈唠嗑。城市现代人年老的体现,物质充足,精神空虚,没有情感的寄托。

宽宽:新时代的弄潮儿,如同少女时期的姨妈,同时带有着自身的缺陷与烦恼。出国,面临一个更大的世界,世界是一个升级版的上海。

少女飞飞:底层边缘人,外来移居者,渴望依靠,但只能依靠自己,自力更生,无比艰辛,但怀揣着希望。

金永花:乡下人、外来务工者,悲惨且无力,底层人的耍小聪明、无奈、无法发声,沉默(被打、碰瓷、女儿病重、)。同情、无力、怜悯,时代所吞噬的人。

女儿:历史(过去)的伤痕:东北老工业区的萧条,被母亲抛弃,早早的进入社会,被现实裹挟,人生价值的迷失,只能去追随成为物质世界的附庸。

四、视听:

①色彩:前半部分展现市井生活的段落和姨妈的日常生活之中用到了饱和度较高的多种色彩,用以展现丰富的市井生活和人物的充满活力的状态;后半部分更多采用的是低饱和度的色彩,且较为色彩较为单调、暗淡,显示出人物的悲惨处境和悲凉心理。

②配乐:一类是京剧的唱腔,代表着一种理想、浪漫、情投意合的人声音乐,传递出幸福与甜蜜;另一类配乐(久石让配乐)是较为抒情化的深情的或是悲凉的配乐,是人物情感的深层传达,衬托出人物心理的情感。

③景别:大景别偏多,多为远全景,一方面展现的是市井生活的日常景观,街道、居民楼、菜市场等等,真实空间、真实生活的捕捉;另一方面,更多用远景来展现五光十色、炫目多彩的上海夜景,映衬着的是小人物内心的落寞、无奈与悲凉的处境。

④语言:个性化的语言,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不相同,上海话、东北话、英语、粤普、文言文古语等,一方面是对应着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另一方面更显示出在时代之下各类人的碰撞,多远文化的杂糅,也是多样现实的冲突,借用多种语言的运用,传达着导演对于人物与时代的思考。

五、场景

上海(东方明珠):代表着一种现代化的时代背景,理想生活与物质世界的代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高楼大厦、五光十色、物质富足的世界,一种理想世界的比喻。多用远景空镜头展现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来展现出这座城市外在的繁华与靓丽。而在这高楼大厦之下的是市井小人物的带有着悲情的生活,情感上精神上的空虚,孤独,寂寞,逐渐被现实驱逐、抛弃乃至流放的悲凉生活处境。(偌大的伤害却容不下秒小卑微市井小人物。)

日常生活场景:都市市井人生的浮世绘生活展现,真实但也沉重。姨妈居住的上海里弄,喧闹的菜市场和小吃摊,邻里之间彼此提防又彼此窥探的日常生活,无不浸染着浓厚的市井生活的气息。同时对那些市井小人物而言,生活并不总是温情脉脉、诗意盎然 , 萧瑟、寒冷、沉重和压抑也是现实人生的一部分。

东北鞍山:灰暗沉重的现实,萧条没落的老工业区,凋敝的社会形态,工业文明被现代化的都市所取代,一个即将被新时代所遗忘、漠视、没落的旧工业社会。在此生活的人物,渴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融入大都市的生活,但却始终无法被接受,最终导致了个体的悲剧,这同时也是一出处时代悲剧的呈现,时代与个人、现实与个体之间的矛盾。

六、意象

月亮:

一方面隐喻着希望、梦想、心灵的抚慰;也意味着月圆月缺、人生无常的遗憾和惆怅。

片中两次出现的黄月亮。 第一次是在上海医院的病 房里 , 酣睡 中的姨妈一夜白头 , 她看到窗外那个巨大的月亮照亮了整个病房,一切恍然如梦,第二次是在鞍山姨妈的家里,宽宽一觉醒来,也看到了悬在窗外的月亮。那个光华四射的黄月亮,洒下的似乎是予人希望的光芒,它是对人们痛苦心灵的抚慰。但或许,它也意味着月圆月缺、人生无常的遗憾和惆怅。

电影中出现了两次写意风格的大月亮, 如此美好, 却又永 远无法接近。它正是内心那躲躲闪闪的梦想的具象, 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这样明亮的月亮, 可当它真的出现的时候, 照亮的却是弥漫着失落感的人生。躺在病床上的姨妈从睡梦中惊醒, 艰难地抬起身来遥望那巨大的仿佛要挤破窗框的月亮, 然后闭上眼睛, 重新睡去。超现实的图像辅助完成了一次富有诗意的、对梦想的告别仪式。

绿伞:

遮风挡雨的工具,代表着姨妈的自立与坚强,能够为自己撑起一片天地;同时绿色代表着希望、美好、梦想的生活,代表着姨妈内心对繁华似梦般的生活的渴求。

动物:水太太的猫,姨妈的鹦鹉,都是对人物自身性格与心理处境的隐喻。

水太太的猫,离不开猫的陪伴,是她唯一的陪伴,更点出了她内心的孤独心境,深处在现代化的上海闹市里,不愁物质的水太太,更多是一种精神与情感上的孤凄,失去猫的陪伴之后,只在平淡与孤寂中走向孤寂的人生终点;老潘不小心闷死猫,是他这种虚假、虚伪的情感骗子,情感上的伤害才是真正导致压倒人物的最后一根稻草;姨妈埋猫、烧猫,是对水太太的愧疚之心,也暗示了她的命运结局。

姨妈养的金鱼与鹦鹉,鹦鹉动不动说着“瘪三”,体现着的是姨妈的孤高性格,不满当下,但又无可奈何的怨言;笼中的鹦鹉也体现出姨妈被现实所围困、束缚,终究无法完成自我的理想与追求,笼中鸟的困境正是无数像姨妈这般的逐梦人的隐喻呈现;最后将鹦鹉送给飞飞的外婆,代表着的是姨妈对梦想生活的放下,回归平凡的现实生活的心理,同时也是对飞飞及外婆这一类底层边缘人的关怀。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骨架提炼

题目:上海市井浮世绘/啼笑浮世绘/市井众生相/繁华如梦,终将陨落/女性的悲歌/市井里弄,浮生若梦/月下浮华人世悲/一场终究要褪色的梦/长恨此身非我有,只叹世事不由人/繁华梦,一场空

开头:

“繁华落尽一场空,青山依旧笑春风。曲中闲断人散尽,浮身若梦暂其中。”这是姨妈叶如棠一生的写照,也是无数做着繁华梦的“姨妈们”的命运书写。《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通过黑色幽默式的市民生活风貌描绘,转而切入冷峻悲悯的小人物梦想落空的悲剧叙述,刻画出市井生活之下的人生百态与世事沧桑。影片借助那些都市市井人物和他们的日常生活,透视了现代人身心的双重困境 , 也由此描描幕了一幅现代都市市井人生的浮世绘。

叙事风格:

悲喜并置的叙事风格,在诙谐幽默的日常生活与悲苦交加的命运悲剧中,交织着快速变动社会中小人物梦想落空的沉重与悲悯。

人物:

①逐梦的人生迎来琐碎生活,小人物的“繁华梦”在现实的摧残之下,遍体鳞伤如梦方醒。

②你方唱罢我登场,都市市井人生的形和相轮番上演,宛如一幅以姨妈为中心的浮世绘,述说着市井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下的心酸与悲苦。

视听:

①由浓艳鲜活转为暗淡无光的色彩调配,小人物的悲情如同一场终究要褪色的梦,归于现实,引入尘烟。

②戏曲化的配乐唱出了市井生活的欢喜与诗意,须臾的繁华在曲调的变换中化作小人物的落寞与悲凉。

③远景俯拍之下,如同上帝视角般俯视着浮华世界下的芸芸众生相。

④多元文化的碰撞用别有设计的对白语言来烘托,彰显着宏观时代下的人物境遇与个体悲剧。

空间场景:

从浮华世界下的市井里弄到破败凋敝的原生地,通过空间场景的转换完成了对于人物无法逃脱的宿命的论证。

意象:

皎洁明亮的“月亮”洒下予人希望的光芒,照亮的却是弥漫着惆怅与遗憾的人生,这一超现实的图像辅助完成了一次富有诗意的、对梦想的告别仪式。

结尾:

长恨此身非我有,只叹世事不由人。影片的最后,姨妈重新又回到了最初逐梦的起点,兜兜转转、走走停停,终其一生也没能逃脱时代与宿命的造化弄人。曾经的追求与浮华如梦,终将尘埃落定,隐于尘烟。

 2 ) 拉面保佑香港导演别再拍大陆题材

题外话,本人是「飞行意大利面条教」教徒,故鸡嘟叫徒使用“上帝保佑”处,本人一概用“拉面”代替。

香港跟上海很相似---一样是渔村演变而来的暴发户天堂,一样的萌“后殖民”情调,一样把“有钱的王八大三辈”奉为金科玉律---所以香港人对上海始终有种挥之不散的情愫,在这种前提下,香港导演对于旧上海的体认,可能基本上还算准确。可是对于中国其他地方,香港人完全没有概念。

距离不光产生美,更多的时候,距离带来错觉。已经看过至少两部香港人拍的大陆题材的片子,基本上可以归类为“天马行空般胡诌八扯丧心病狂的奇幻电影”,一部是受到北京地下音乐圈集体抵制的《北京乐与路》,另一部就是这个洋溢着海派莫名其妙优越感的“大姨妈”。

我希望我没看过这部电影。拉面。

 3 ) 女人六十,just so so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比预想中的好一点还是差一点,说不清楚了,这要看预想是个什么样子:
    大约两年前就盼这片子来着,主要是片名诱惑我;后来明星阵容建起来,就更盼了;最后编剧曝光,李樯,于是我就无穷盼了。
    但是在这两年内了解了许鞍华是个什么风格后,就又很为这电影担心了。特别是看了许的代表作《女人四十》。要我说,许鞍华就两种风格,分为张爱玲许鞍华杂交式和许鞍华独创式。前者比如《半生缘》,后者比如《女人四十》。
    许鞍华的风格就是浮泛,也可以说是生活化,我之前看的两个片子《玉观音》《女人四十》以及这部《姨妈》,莫不如此。生活化也并非就是现实主义这顶亮帽子,说不好听点就是粗糙。场景很杂,剧情很乱,人物都咋咋呼呼,气氛全都是浮起来的。《女人四十》里面,痴呆公公反复出逃,把个家搅得鸡飞狗跳,罗家英的老实巴交无主见,罗家英妹妹的势利市侩,都助长了剧情越来越朝乱炖一锅粥方向发展,以至于都不知道美满的结局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而《玉观音》,除了剧情粗糙外,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谢霆锋等人表演的不靠谱。
    我当然知道,《女人四十》是中国文艺片中的扛鼎代表之一。可是我那时就是喜欢不起来。感觉导演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就不懂得控制一下呢?
  
    可是看了《姨妈》,我观念突转:just so so,也许这就是生活。
    从一开始,斯琴高娃就是个咋咋呼呼虚张声势的小老太太,她的表情和语调使我感觉很不习惯,虽然确实有这样的人。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了《女人四十》的浮泛生活图景中,包括水太太,金永花,宽宽,以及痴呆婆婆,简直和《女人四十》一脉相承。所有的人,不管老不老,嫩不嫩,全部都像气球一样充胀起来。水太太的歌唱和挤眉弄眼,金永花的豁出去碰瓷,宽宽的离家出走,以及痴呆婆婆的手舞足蹈,全部都很不老实很不正经。潘知常就更是如此了,年纪也有五十多了,又是玩感情又是玩生意,再加上周润发那些过火的表演,整个人就飘起来了,让人感觉很不踏实,完全不是周润发惯有的作派。私以为,周润发这次让人很别扭,堪称最别扭的一个人。而姨妈呢,别看她爱多管闲事,很讲做人原则,甚至同情心泛滥,实际上还是没活明白但想活得滋润的老女人,她的真面目因为潘知常的出现而暴露无遗,于是乎老树放新枝了,躲在房间里唱戏唱得忘乎所以了,得知炒墓地可以赚钱欢呼雀跃了,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游泳馆那场,红装艳裹,扑通掉下水,堪称六十岁的叶如棠同志人生的一次光芒四射的尽情展现。
    是的,影片中段风格突转,转喜为悲。但是前半只是轻喜,后半于是也只是轻悲,所以也算不上悲剧。这就是生活,如果说前半段展现的是我们不曾看到的六十岁女人的人生,那么后半段就是曾经无数次流连于我们眼前的六十岁女人,落寞的苍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不过是做生意亏了,被女儿骂了,下楼梯摔了,与情人掰了,这些事情,如果放在一个年轻人身上,丝毫没有什么,关键就是,叶如棠六十岁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经受不起这个了”,那句台词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是这电影中最震的台词,也是最核心的台词。六十岁应该是一个活人的最后可以动起来的时候吧,过了六十岁,一切基本已经定下来,然后就向死而生了。六十岁的叶如棠,向人生发起了最后一轮攻势,结果败了,败得有一点悲壮。
    结尾,小老太太变成了老老太太,皈依于面无表情的生活了。这个电影主要就是表现老年人生活吧,除了六十岁老太太,水太太似乎有七十了,飞飞的外婆大概有八十了,但是都是老人,都有各自的问题。这些年,真正关注老人的中国电影找不到几部,《姨妈》值得表扬。导演风格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编剧李樯保持了一贯的水准,除了疤脸女飞飞的戏我觉得欠缺了一点表现力(听说演飞飞的就是王朔出山要打官司的当事人,莫非这戏是靠的王朔的关系?),其他情节设置都还算保持水准。虽然和《孔雀》比起来,结构不够精巧,细节不够动人,并且有点乱(这可能是导演的原因)。姨妈和《孔雀》里的姐姐还是有些相似性的。莫非那个姐姐就叫叶如棠?

    最后,我要隆重表彰一下赵薇同学堪称脱胎换骨的表演。这是这部片子给我的最大惊喜。可以说,整部片子中的人物,就属赵薇最不别扭了最沉得下来了。别看她一直吵吵闹闹,言语粗俗,但凡真正死了心的人才这样歇斯底里不计较形象呢。所以所有赵薇出现的镜头都让我过瘾,大笑,震惊。我觉得,这戏要让老徐来演,拧死也演不出。有时候我会觉得,老徐是因为演不出好戏才去导戏的。

 4 ) 大珠小珠落瓷盘

记得06年初时列了06年期待的几个片目,其中就有《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不曾想一年过去才得窥真容。期待的原因只是因为许鞍华,这个有《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半生缘》《千言万语》等佳作等身的香港女导演,从来都有着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捕捉,和对于历史现实的敏锐洞察。

外甥宽宽来上海姨妈家度假,这个保守、清高、吝啬、矜持的独居中年妇人的平静生活被打破,随之而来一系列生活变故。姨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对于人生的一点小小的理想却在纷繁复杂、孤清无依的生活中无情幻灭。

纷繁杂乱的生活中,原本可以构筑出一个丰满、立体的形象,但对于整体把握的缺乏,造成了形象的失控,这种失控一方面来自于斯琴高娃的表演,另一方面来自于情节的铺陈:姨妈本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小知识分子,但斯琴高娃本身的气质,却给角色带来了市井粗野的一面,而有些细节,例如睡觉打鼾、穿毛线衣游泳等等场景,除了引人发笑,实不知对于形象的建构有任何作用。斯琴高娃的表演虽然时有令人击掌之处,但总体上并没能建构出一个清晰完整的角色,甚而有时过于用力,使表演流于夸张,这也是斯琴高娃一贯以来表演上的缺陷。何为真正优秀的表演?何为收放自如?可以参见许鞍华前作《女人四十》中的萧芳芳。

影片中还有许多其他人在姨妈的生活中进进出出,为了女儿的白血病而碰瓷行骗的史可,终日抱着猫、花枝招展的邻居卢燕,在沦陷在生活的泥潭、粗口成章的闺女赵薇,还有被外婆领养长大、半边脸遭毁容的飞飞,这些人在姨妈的生活中进进出出,而正是这些人来人往最后造成了姨妈的惨淡收场(也许这种表面上惨淡的人生,表面上没那么光鲜,但却更有安全感、更让人踏实)。配角个个给出了精彩的表演,尤其是史可的表演,火花四溅,让人大开眼界,而赵薇的表演虽然仍旧那么不靠谱,但相较自身而言无疑是天大的突破。这些鲜活的角色构成了那些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的女性群像,一个个鲜活生动。但有时过于抢戏,有喧宾夺主的嫌疑,而且这些角色很多时候游离在影片主线之外,并未能与影片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像是影片长歪的枝丫。

影片结尾不免让人错愕,情人鸡飞蛋打,邻人魂归西天,女儿从天而降,姨妈的前情旧事终于揭开,给姨妈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个注解,好似悬疑故事,终于揭开了谜底。姨妈跟着女儿回到了曾经抛夫弃女的下放之地,开始了一种乏味寻常的草芥人生。影片毫不犹豫地撕开了人生的本来面目,还原了嬉闹生活背后血淋淋赤裸裸的本来面目,在这里许鞍华依旧保持了对于历史的严肃反思,和对于现实的深刻洞察。

但这样把影片突如其来的带入对于历史现实叙述当中的做法,使得影片就像是一个请君入瓮的圈套,那一切的嬉笑怒骂都只是为了影片最后的现实升华,这种刻意为之的做法并非从影片本身自然生发出的枝丫,非但没有拔高影片的立意,反而割裂了整部电影的情绪律动和情节逻辑,对于现实的嘲讽和批判在这种前后矛盾的叙述和悲喜剧的犹豫不决中被削弱。

影片中段,姨妈和潘知常穿上霸王虞姬的戏服,细踩碎步,轻甩水袖,乐颠颠美滋滋地从房间舞到走道,久石让的音乐梦幻中带悲凉,整个画面色调暖意浓浓,成为整部电影的华彩乐章。我理想中的影片结尾就应该是这样,一个类似于《女人四十》的结尾,这才符合整部影片的气质,缭乱绚丽,却有着人生无尽忧伤,让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可惜许鞍华预支了如此动人场景,空留苦涩绵绵的人世沧桑。

许鞍华与编剧李樯、摄影余力为、剪辑廖庆松、录音杜笃之、配乐久石让等人合力嘈嘈切切错错杂杂弹奏了一曲,弹了出大珠小珠,只可惜珠子大小不同,成色各异,没能用一根合适的线仔细串连起来,因为要拿出来展示,大家催促得厉害,匆忙用一个普通瓷盘盛了端上来,尽管珠光宝气,却也乏善可陈。

 5 ) 恍惊起 浮生若梦空长嗟

这个姨妈不简单。
她有知识、有追求、清高、看谁都是瘪三,退休生活却也不过是养养鸟、舞舞剑;
她自私、抠门儿,偶尔倒也很仗义,富有公德心和正义感;
你说她保守吧(害怕人们指指点点),似乎又很开放(一眨眼就跟陌生男人上了床);
她说她有谋略吧(带着瘸腿外甥找工作),偏又十分死脑筋(宁爬十二楼没想找说辞)。
她叫叶如棠——有如秋海棠般晚来俏的女人。
一个个奇奇怪怪的人物陆续进出于她的生活,开始上演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好戏……
影片就这样以外甥宽宽的视角为基点,揭开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The Aunt's Postmodern Life》。

很喜欢日本音乐人久石让为影片谱写的配乐。作为宫崎骏、北野武金牌搭档的久石让,在本片里以悠远明快、韵味深长的曲调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喧嚣热闹、有如《清明上河图》般的世俗风情画——呈现画中的不是北宋京城的市井生活,而是现代十里洋场上的众生百态。

斯琴高娃是个比姨妈还要不简单的女人。你能感觉到她像海绵一样具有吸纳性——将所有的生活体验全都融入到了表演中,演技精湛到炉火纯青。前半段略带夸张的手法将姨妈的琐碎多面展现得有声有色、不温不火,尤其是偶尔含羞带怯、撒娇作痴的表情看得人忍俊不禁;后半段她开始不露痕迹地收敛表情和肢体语言直至化为无形,让人说不出那究竟出于麻木还是坦然,百味尽在其中。如此收放自如的表演赋予了影片难以言传的神采,令人由衷叫绝。

看到这儿你会不会望而却步,以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一部十分学院化的文艺片?放心,许鞍华这样兼具人文气息与商业意识的导演一定会准确拿捏影片的娱乐性与深度,将其调和得恰到好处。

影片前半段常令我笑得抽肩捧腹,以为接了个快乐的包裹。然后,慢慢地,关于姨妈的种种悬念和猜想——她的家人呢?她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她究竟在顾虑些什么?……开始一一揭晓,我保证你再也笑不出来。当然,也哭不出去——许鞍华铁了心要将生活的万般无奈转嫁给观众——那分明是涂抹了轻松笑料的沉重包袱!

所以,看完本片我特地留意了下这出“阴谋”的幕后策划——李樯——内地还有如此功力深厚的编剧!许鞍华却透露这样的风格是与李樯力争而来的——原来的剧本要灰暗得多。片中的姨妈因为真实而可爱,因为缺点而亲切:生活阅历教导她要以怀疑的眼光看世界,她却总是忍不住想要信任他人——有时出于良知、有时为了爱情,你还能以“善良”或“盲目”简单界定她吗?她竭尽全力不多愁善感,却让观众来感世伤怀。她人老心不老,辗转于上海和鞍山——梦想与现实间,坦诚地感慨:“在这种年头,有人帮我发财就是最大的爱!”

原来,姨妈就是你我。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你我的老年生活。我终于明白了她的折腾、她的回归,读懂了姨妈、水太太、飞飞奶奶的孤寂与无助——那是属于所有老人的孤寂与无助。她抗争过、绚丽过,终于还是黯淡下来,回归了家庭、不再挣扎着去追求爱情或是理想中的生活,她平静了,也认命了。

因为《倾城之恋》和《半生缘》,我知道许鞍华读张爱玲。但我不清楚她是否读老舍。那些城市的变迁、人世的无常以及命运的无奈……同老舍在其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如出一辙。从早期的《胡越的故事》到《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再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我们可以看到许鞍华一路用胶片记录、呈现着自己在青、中、老各个年龄段对于生活、生命、家庭、伦理的感悟与思索(与作品的同步成长令她在把握相应题材时游刃有余),一切又与小津安二郎不谋而合。虽然许鞍华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体现着女性立场与思维,人性终究还是相通和易于理解的——不论男女。

显然,久石让对影片具有非凡的领悟力,将种种复杂难言的感受精准、毫无遗漏地传递了出来。尤其那首《The Postmodern Life》(后现代生活),以民乐为主,中西合璧,颤动的筝音好似一溜小跑、颠沛流离的足音,在笛子和二胡的加入下,带出点点滴滴难以言传的味道,有欢欣,有悲辛,深情的钢琴和提琴又进一步强化这种感觉,丰富了它的层次与质感。

我们都知道演奏器乐时,有没有感情真的全然不同。听这首曲子,可以明显觉察到它的演奏者带着极其深长饱满的情绪,真是充满了情意,我就这样轻易地被它打动了。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让我重新见到了那个曾经熟悉的、惹人喜爱的周润发,他饰演的潘知常比起《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大王不知生动了多少倍!仿佛又回到了《八星报喜》时代,而且这个骗子依旧一脸无辜、娘娘腔十足、深知女人软肋却让人怎么也恨不起来。

虽然周润发在片中的表现轻松得近乎轻浮、平滑得近于油滑,普通话也很不地道,这些“缺点”却恰恰更加符合片中人物的特质——可见“潘知常”这一角色是相当具有承载力的。没有了俊男靓女、没有了青春飞扬,早已发福的周润发携手从没怎么瘦过的斯琴高娃,照样将老人的悲惶喜乐演绎得光华夺目!

姨妈应该释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所有男人都是潘知常。区别仅仅是:有人骗一世、有人骗一时,有人明里骗、有人暗地骗,有人善意骗、有人恶意骗,有人主动骗、有人被迫骗,有人骗得高明、有人骗得拙劣,有人骗得皆大欢喜、有人骗得万念俱灰……反之亦然。至少有得骗还有梦,还有温暖与欢乐。姨妈的大半浮生不就是一出《游园惊梦》么?好的爱情都是需要欺骗的。

莫非我听错了?爱情不是只要赤诚之心就足矣么?不,那是不够的。好的爱情需要种种障眼法,还需要克己与完善自我,将最美的梦境呈现给对方。

赵薇饰演的女儿非常到位。虽然她不是我喜爱的演员,但那些努力与进步却不容忽视。其实女儿与姨妈、与你我也是相通的——她也想要出去走走,她也认为外面会比家中好、未来会比现实好,这些念头不就是梦想么?剥去了梦想的生活正是姨妈回归家庭后的生活——真实终究有些怵目惊心。

既然是世俗风情画,当然不止几位主演了。事实上影片的配角与客串都相当到位:卢燕出演的水太太足见功力、《上海一家人》里的老太太出演的飞飞奶奶、方青卓出演的杀鱼大嫂全都活灵活现。最出彩当属史可饰演的金永花。姨妈让人回味,金永花带给人震撼——那些生活的无奈、沉重与残酷被史可演绎得淋漓尽致。

每处细节都能感受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一部精雕细琢的作品:起始字幕、精到的镜头、段落式的调光处理、廖庆松的剪辑、贴合人物性格、场景的服装道具;上海与鞍山、梦境与现实,对比鲜明的画面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感觉,强烈反差下的失落与黯然呼之欲出;甚至姨妈与潘知常脸上沾的西瓜子都妙趣横生。唯一的缺憾是某些情节转接得稍显突兀,好在影片传递的温暖足以弥补一切。

从前读《临江仙·夜归临皋》并没什么感觉。看到“长恨此身非我有”,我的理解不过是——人生大多身不由己,影片却透过潘知常之口给出了最简洁、本真、通透的解释——连我们自己的身体,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基于这样的解释,我对苏轼佩服不已——果然没跟佛印禅师白混,不知这解释究竟出自李樯还是许鞍华——居然能如此了悟!

连我们自己的身体都不可拥有,又岂能左右命运?

据说许鞍华本想给影片一个喜剧结尾,因为周润发不肯到鞍山补拍最后几个镜头,终于被迫以现在的悲剧情节来收尾。原来一部电影也同我们的生活一样,拥有数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究只是一种。我开始想象一脸傻笑或不笑的潘知常来到冰天雪地的鞍山,找到鬓发散乱、容颜苍老的姨妈,对她说:“苏东坡说得好——‘长恨此身非我有’。虽然我们无法拥有自己,但或许,我们可以拥有彼此。”

瞧,姨妈刚醒,我又开始做梦了。这就是女人。

注:小时侯看《骆驼祥子》,不懂。就记着斯琴高娃对张丰毅说“赶明儿个我给你生个小骆驼!”我好奇极了,想人居然能生出骆驼来!那骆驼会有多大呢?会不会有人的特征呢?等啊等啊等,结果虎妞难产死了,我始终没能看到骆驼生出来。这个结一直在心里打了好久,等终于明白话里的意思,我也就长大了。

也是小时侯,每次路过电影院我总是尽量绕道走,因为我妈逢片必看(也是那时的电影票真的很便宜)。只要听见她说“走,进去看场电影哎!”我就知道暗无天日的时刻又要来临了。什么影片分级制,我妈全无概念,也从不认为那有什么必要。她的标准是——只要她能看,我就能看。

这么着,血腥的《南京大屠杀》她带着我,少儿不宜的《湘女潇潇》她也带着我,低暗幽怨的《美人之死》她还带着我。多数时候我都在座位底下爬来爬去地玩,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呆看座位上方瓜子壳飘落的轨迹,偶尔也探出头来往幕布上张望一下——呀!就看到日本鬼子正拿刺刀往孕妇肚子上扎,或是长工缓缓拉开潇潇的缠胸布,或是毁了容的女子照镜子后惊恐绝望的情景……吓得我一激灵。我妈呢?全然没留意到这些,依旧专注凝望着银幕。

在为数不多的、老实呆在座位上的日子里,我记得有部名叫《月牙儿》的片子,斯琴高娃演妈妈,年轻的宋丹丹扮女儿。平淡的剧情,那种无奈与走投无路的情绪却连年幼的我都能感知到。现在回想起来,一对母女——身为女人的母亲带着终将会成为女人的我一道观看《月牙儿》,真有点儿意味深长。

写到这儿,瞬间,我忽地明白了我的妈妈她为什么那么喜欢看电影。
附: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6 ) 小人物的命运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孔雀》,同一个编剧李樯,同样小人物的命运,同样的贴近生活,同样的悲剧气氛弥漫全场。从每个细节上拼命贴近生活,结果却是愈见疏离,疏离的已经不知去向,客观上产生了某种离间效果,也许离间才是这部影片真正存在的价值。可以看到一个拼命试图接近生活的编剧,最后会制造出什么样的疏离效果。
这是一部用放大镜观看上海人生活的影片,但实际上电影里一共三个上海人,一个半鞍山人。他们分别是:飞飞的老年性痴呆外婆,医院里穿黑鞋子的护士,水阿姨是半个,姨妈是半个,她前夫算一整个鞍山人,她女儿也算半个。外甥演得很好,但不知道算哪里人。其他人的心都不在上海。
影片生活逻辑的脱轨几乎随处可见,比如正经医院的护士在上班时候哪里会穿镶黑花的鞋子,纯粹是坐在书房里想出来的细节。上海摊上的混迹于市井的骗子老男人,无论有没文化,几乎个个都会有点舍我其谁,捶胸顿足的气派,太温婉就不是这个档次的骗子了,骗子最后认错的场景,因此萎软颓败。卢燕的表演脸谱化色彩浓郁,水阿姨这个收入和背景的上海老妇人,酷爱炫耀,但不会做得这样明面而频繁,言语之间会时时表露,却断然不会放在身段上。像卢燕这样东扭西扭,是要被她同阶层的人骂成没品的。别以为上海世井人家的小人物就没品了,他们最讲究品的,只是其划分和一般人概念不同而已。又比如姨妈和杀鱼的女人吵架,场面起得太快收得也太快,断不是日常生活中应有的仪态,总要你一言我一语,先有苦口婆心,再搞人身攻击,最后才有兵刀相见。中年女人(也就是高级茶壶)生事,必然要有仪式感,否则就不是人杰地灵之所在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位法语私教。老太太和老爱人把家安在福州路外语书店隔壁弄堂二楼,两间小厢房,女儿出国了。养一条汪汪叫的小哈巴狗,客人来就把狗圈在厨房里。老太太教我说法语,有时候炫耀一下她在外国的女儿如何能干与漂亮。她平民出身,成长在新社会,外语系毕业后做技术翻译,到老还赶得上上海滩学外语的大潮,能挣到一些钱。她发音纯正,但没什么更新新知识能力,起步教育很合适。她知道我跟读外国语学校一个非常出色的法语老师的大课,就向我要了法语书的笔记慢慢研究,一笔笔抄在自己的笔记上。有一天她教我用法语说一天的生活,几点起床,几点出门上班。我用法语结结巴巴说了三两句,老太太突然用汉语问,你只花十五分钟就出门了,那你是怎么抹脸和刷牙的呢?
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法语老师至今孤身一人,女儿和前夫在鞍山,她会有什么样的遭遇,会不会投身一个老骗子的怀抱,会不会“在上海滩混不下去”。如果她是姨妈,要遇到哪些变故才会走到最后这个结局?怎么排布都觉得这部电影七橇八趔。一句话,局部细节的错误可以理解,人物大命运的扭曲让人无法接受。
伟大作家笔下的人物活在自己的生存逻辑里,次一等作家试图接近笔下的人物并安排他们的生活,有时可以达到无限接近的效果,以至读者或观众可能无法鉴别其区别。然而生活终归是生活,充满虚饰却永远真实。
一个字,浮。

 短评

剧中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说的就是姨妈败退的人生进击之路啊。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姨妈一定要回东北,因为她的钱被骗完了,她的损友邻居死了,她的爱情童话破碎了,她彻底变成了上海的陌路人,整个上海都在把她往外推,像极了开头那一口不合时宜的英式英语。曾经一心向上的心气,和好强的自己被永久地留在了病床上。女儿“生而不养”的质问是谴责,但也未尝不是一个退路的暗示,她知道她该回去了,为了“偿还”,也为了认命。实际上,姨妈在上海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一心追逐着花花世界里的七情六欲,追逐着美好的东西,活得有心气有欲望;回到东北后,生活被简化为生存,结局摆摊啃馒头就咸菜看着悲凉,但和浮华虚幻的上海梦相比,却也无比真实和锐利,绝非麻木。这个画面令人触动,我感受到了一种浮华最终跌落了的,真实的刺痛感,很有力量。

6分钟前
  • 追鱼
  • 还行

王彩玲去上海浪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得回小镇过她鄙视的粗糙生活。立春和姨妈基本都能总结出一点,没钱就别想过好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人傻就别当文艺狗。多少跟豆瓣主义形的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各位享受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精彩的,还是天天买一注双色球吧。#心灵凉茶#

10分钟前
  • 严禁怀念
  • 还行

絕對被低估,非常喜歡。故事寫得好,導演好,表演好。香港導演能把內地拍成這樣很不容易,說斯琴高娃演的不好的人真不知道在想甚麼。姨媽這個人物和姿態就是應該這樣。許鞍華是所有華語電影裡難得的一直在關心女性的導演,這本身就值得敬佩。

14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我想起了很多在年轻时犯错的孩子,再痛都能站起来,就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对周润发说:“我十八九岁你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都这把年纪了你来骗我,是在绝我的路啊!”

15分钟前
  • 浩子菌
  • 力荐

看到大大的月亮我就笑了。我挺喜欢这部,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17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阿姨,你怎么搞得啊,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嘛

22分钟前
  • 夏小昭
  • 推荐

影片的意义不错,就是有个令人恶心的斯琴高娃

25分钟前
  • leslieQ
  • 较差

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看过的最“上海”的电影,甩了那些打着上海旗号的不知道多少!能把这样的上海拍出来真是做梦也要笑醒了。斯琴高娃,你太棒了!【剧透】但是结尾是什么意思?是说上海被共和国强奸了么?本来就是知青回上海,户口恢复,正常情况下,死赖也赖在上海,凄凉了此一生,不可能再去东北这种创伤过的鬼地方的。

28分钟前
  • 躲猫猫社社长
  • 还行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牵动观众的情绪。喜剧元素与要表现的思路不融洽,有时让人尴尬。片名明明是从侄子宽宽的视角看待叶如棠,片子的开头部分也是如此,但中间忽然换了导演自己的视角,不免突兀割裂。周润发的表现最亮眼,斯琴高娃太用力,喜剧节奏不够放松。如果没有后面的悲情压阵,整体会让人很失望

30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能不能立法禁止赵薇模仿各地方言

34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音乐久石让。 阿姨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

36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6/10。姨妈精神追求超越物质,带有小市民的虚荣与善良,为了省水电费与侄子吵架却自己开空调睡,操着不合时的英式英语,有责任心制止商贩乱丢垃圾,文革的经历令她不舍得放弃梦想甘愿抛夫弃女。泳池水被大红泳衣染红、外甥“绑票”事件和约会怕邻居撞见爬楼梯,绚丽色彩与深蓝暗调等技巧处理荒诞桥段。

3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搜到这么个花絮:许鞍华本来打算给影片一个喜剧的结尾,却因为周润发不肯到鞍山补拍最后几个镜头,而被迫以现在的悲剧情节来结局。

42分钟前
  • 微观尽头
  • 力荐

知情下乡嫁给乡人,却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我的前夫》,结果在上海却是被社会淘汰的老人、外乡人。而飞飞面临的是父母去支援新疆,明明身在上海,却也说不好根在哪里。赵薇是姨妈的翻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后也是希冀男人能给带来新生活。姨妈一辈子没人爱,偷偷摸摸吃瓜,瓜子在嘴角挂了一路,那个假装与她恋爱的男人却没提醒她——他压根没正眼看过她的脸。与《立春》《松子》《昨天》一样,人在城市社会dislocation的故事,也因为dislocation和坚持,而在外人眼里显得有些可笑、不正常。后来姨妈治好了病,变作正常人,像王彩玲一样不再唱歌。“太平盛世,个人经历的最大兵荒马乱无非是幻灭。”可是他们都曾沐浴在巨大月光下,也有后人会(无论多么短暂)畅游在月光里。

44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许鞍华真的是一个非常让人难懂的导演。。。。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拍出来啊。。。

46分钟前
  • 较差

斯琴高娃的上海话,周润发的普通话,史可的武汉话,赵薇的东北话,谁说得更不地道一些呢……关键是,剧本不够好。

49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至少关于上海的叙述结束前看了偶实在特难过了,市井、上海人、上海里的外地人和阿扎里、七十二家房客间的嚼舌根等等统统都烂在一个不靠谱编剧的意淫中。陕西路延安路附近萨地方来这种筒楼,大姨妈在那里摔一跤居然被送到外滩的医院里,汗趟趟滴,简直像在看粗糙的台湾偶像剧。艺术高于生活不等于野鸡路子,给5星的一定不会生活在上海。后现代生活哪里不能发生,非要上海?只能说矫情。久石让的音乐大气悠扬到莫名其妙。相信鞍山一定也不是电影里那样。所谓文艺片,太爱意淫,太不诚恳,又么想法,一个个都是不伦不类的十三点!!!

52分钟前
  • SSEN
  • 较差

40岁之前活得像王彩玲,40岁之后活得像姨妈,文艺青年要么变得商业化,要么活得这么拧巴,最终甘于平庸。都不是好路,但着实没有别的道儿可选了。

5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許鞍華一如既往的小人物生活情節 不動聲色又流淌心田.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 我看見斯琴高娃演繹的姨媽已經昰和開場截然不同的角色. 呆板的對苦澀單調生活的聽之任之 和那個在火車站風韻猶存的上海女人形象大相徑庭。嗯 生活有時候昰需要謀略的。

59分钟前
  • 曼靑
  • 推荐

生活还是重重向我压来

1小时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