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正常

HD中字

主演:张兴超,叶锐洪,李会,周嘉亨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呼吸正常 剧照 NO.1呼吸正常 剧照 NO.2呼吸正常 剧照 NO.3呼吸正常 剧照 NO.4呼吸正常 剧照 NO.5呼吸正常 剧照 NO.6呼吸正常 剧照 NO.13呼吸正常 剧照 NO.14呼吸正常 剧照 NO.15呼吸正常 剧照 NO.16呼吸正常 剧照 NO.17呼吸正常 剧照 NO.18呼吸正常 剧照 NO.19呼吸正常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这是中国版《濑户内海》吗?

通过毒舌电影众筹才看到这部电影,事实上这部影片开画时间是四月份。
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当然也谈不上多好,毕竟是影评人的非专业处女作,不得不承认,处女作拍成这样已经相当厉害了。
影片节选了身处广州城六个青年的生存状态片段:一个富二代不断的泡妞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因为他的事业发展已经被家族所圈定;一个青岛广漂长期找不到自己的工作方向,不断求职失败,屡败屡战,以为从事文学创作能够证明自己;一个外漂回广的科研胖子,在相亲中认识一个本地女孩,两人开始一段若即若离的交往,然而最终也是无疾而终;一个银行工作的眼镜男,来自交往的女孩所给的物质压力非常大,终于不堪忍受选择分开;一个字纸媒即将终结的女孩,却仍然选择去报社做记者,面临的人生也是十分困惑;还有一个满嘴心灵鸡汤的职场培训师,他貌似积极向上的职场发展真的是成功的唯一渠道与证明吗?看上去恐怕更多是自欺欺人的心态吧
毫无疑问,这是六个非常典型的当代青年写照,毫无掩饰,真实的状态。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写生电影,绝不矫情,虽然缺乏戏剧性,但无疑是原生态的,就是描写了六个人生失败者的当下状态。影片镜头下的广州非常有感觉,演员的粤语原声尤其能够带出广州地域特点,而且影片的配乐也是出人意料的惊喜,作为一部处女作太棒了。
要说不足之处,可能就是整体太过散文化,没有一个故事主线,更糟糕的是这六个角色完全没有变化,开始什么状态到结尾也是什么状态,所以一个半小时让观众看得有点难以忍受,毕竟大部分还是作者假借人物在自言自语自己的心情,要是剪掉半小时效果一定会更好吧。演员的表演就没什么可说了,毕竟都是素人,自己演自己没什么不对,所以即使这是一部相当任性自我的作者电影,但满满的是真诚姿态。
我可以理解,院线经理极少给这部影片排片的理由,但不同意这是一部艺术电影的判断,事实上,要不是没钱做电影的宣发,这部作者化的电影未必也就完全没有受众。其实即使没有明星,这部片子也是有一定商业性的,只是大概导演自己都没想过怎样挖掘推广吧?
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倒觉得影片气质上有点像日本电影《濑户内海》,一样是百无聊赖的人生状态描绘,当然后者聪明的使用了两个当红炸子鸡小鲜肉,更重要的在于后者只有七十分钟。

 2 ) 毒sir也有走眼时

参加毒舌电影众筹看的这片,看完好生失望。
这是一部完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素得象白水。整部片子完全是平的,没有任何波折,说实话半截我看睡着了。
每个片断都用一句话开头,没想到这一招从头用到尾,也是醉了。
号称是表现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可是90后都这么颓这么弱鸡么?真不敢苟同。
难怪说大夫不能给自己和家人看病,毒sir评其他电影都很到位,评云舅这部电影可是太过誉了!

 3 ) 一颗平常心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sss,文末有二维码噢~

看《呼吸正常》,突然想起自己的二十五六岁。 初来大城市,频繁的周末聚会,彻夜的酒局长谈。无聊归无聊,如今想想,真是精力无限,听了太多啰嗦、重复和填时间的话,也不会想离场。 有一回,朋友几个人,还去参演拍摄了一部短片,自娱自乐,顺道给导演去香港求学这件事情,留个念想。 我演自己。后来,片子被挂到网上。 外界对我表演的普遍评价是“憋笑演技”,“差点笑出声”,远不如其他两个男配角(豆瓣红人半辈子和咪咪大)发挥出色。 在一部电影里演自己,听起来很容易。太容易了,过了戏瘾。还能说,老子也演过电影了。 但,其实,很难。 你觉得一条过的东西,也许拍上几十条都未必令导演满意。而看起来是暴君的导演,烧烤摊老板娘的吃人眼神,就能让他乖乖就范。你觉得生活而已生存之道,这又未必是观众想看到的那一面光彩,他们希望从鲜肉索女的全世界路过。 我评价《最美的时候遇见你》说,“真实与真心是两条船”,与真实相比,观众有时候更想看的真心——这往往不会以真实为首要原则,也允许飞跃生活。

每个人在记忆里拼命美化自己,《呼吸正常》选择让演员演自己。 这般带有纪实性质的创作方式,或是碍于制作成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导演李云波主动放弃类型片的制作理念,借一个没有野心,不求炫技的小格局城市电影进行试水,关注那些真实,个人,日常的琐事,这已经注定:《呼吸正常》跟多数中国电影导演的处子作有天然不同。 它看起来不尖锐,不激进,不艺术电影或独立电影。没有耸动话题,也没有那种挑衅观众、咄咄逼人的战斗姿态。先抛开好坏不说,你在2016年,甚至过去整十年,真找不到同类型的大陆片子可作比较,反而你能在电影里,找到些许日本电影或者台湾电影的气韵。 这个影评人——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为“资深影迷”出身的导演,再到拍摄《心迷宫》的忻钰坤,《中邪》的马凯,你很容易借助他们平素流露出来的观影趣味,在电影作品里刨根问底。事实上,这往往是有溯源可寻的一件事情。在克服资金不足和经验欠奉,我认为他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完成得不错。 除了在穿插字幕卡台词的形式真令我联想到杨德昌1994年的《独立时代》,《呼吸正常》并没有明显的大师印记或类型影子。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放映过后,光是提到一些导演和影片的名字,便已经吵得沸沸扬扬。有人直言是攀附,是台上的人臭不要脸。 这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是自欺欺人,一个清醒的观众终归知道,主流电影所表现的人物生活,无非是粉饰包装与虚脱幻觉。 这或许说明,大家始终有点期望不只是影评人转行在内的新导演拍出好电影——或者是不太一样的电影。只不过,小小的《呼吸正常》,无法满足到所有人。 它不追求戏剧冲突,没有导向一个情节上的高潮。 这也出乎我的意料。 《呼吸正常》还让我怀念广州。 电影里有校园时代的回忆残留,有音乐节的喧嚣嘈杂,还有职场上的一头雾水。也不难看出季节更迭,随着时间推移,导演似乎越拍越顺。它没讲什么众生皆苦的大道理,而是人人牢骚的小碎片。有自嘲,有喟叹,还有一个不在同一生活维度的第四者。

趋同与差异的选择上,《呼吸正常》的“三条人”主角透露着共通的困惑与迷茫。但在我看来,他们还是缺少更多外形、性格和语言方式上的反差。如果更早介入到这个选角环节,可能对提炼日常生活的幽默效果,会更有帮助。毕竟,让非职业演员去演自己,本身已经压制了太多可发挥的空间,完全取决于现场的台词过手和集思广益的行动模式。这种看似放松、实则紧张的制作状态,在 KTV 的那场戏变得捉襟见肘,无法施展。 跑步的尾声,如今回想意味深长。 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过得不好不坏,说不上没希望,因为生活一直在继续。人们都在加速奔跑。似乎只有注意到了呼吸这件事,他们才知道自己的速度有多快。也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觉得自己没有被抛下——即便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奔向何方。也许是人潮的惯性,是下意识的追赶,乃至于单纯的不想走路,也不想停下来。 作为一部语言小品风格的电影,《呼吸正常》在长度上,也可以再拿掉十分钟,看下来会更加轻松加愉快。至于没能从电影中获得前进动力和人生道理的,说白了,电影导演又不是上帝。能有个机会让大家发泄下忧愤,实乃好事美德。 至于几个月下来的两极评价,我认为不值一提。 如今人们最怕的,不就是连声音也没有嘛。不如,等电影上映三个月以后,或者再晚一点,到李云波拍完了三部电影,我们再细说从头?

有人说,你是认识导演啦,想的肯定都是怎么说好话。其实,我在参加 FIRST 影展时,说过这么一些话: 年轻导演尽情暴露着它们在制作和技巧上的短板。这给看电影的人提出了一个难题:到底是欣赏它的长处,还是驳斥它的不足(这太容易做到了)。出于鼓励不一样的表达诉求,我会想着同等情况下(预算、类型格局还有天时地利),哪个人可以做得更好,哪部电影可以抛弃陈规,而不是满足于画面的精致,情怀的溢满。 《呼吸正常》跟大多数中国电影太不一样了,也找不到可比较的对象,所以,我会鼓励这样的尝试。 很多会觉得,拍这样的电影,太笨,太穷,太easy了,但是,一旦《呼吸正常》让观众介入到真实的广州,留驻了2015年的广州印象,我觉得,它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况且,从入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这件事,它可以,也已经比很多人想象的走得更远!【刊载于 北京青年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sss)

 4 ) 看完之后,更舍不得广州了

在离开广州的前夕,看了这部片,心满意足。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广州本土故事,只要你在广州混过几年,来看这部电影绝对会觉得亲切。我要离开了,越看越舍不得。

首先是因为《呼吸正常》把广州拍得太美。

以特定城市为背景定基调的电影,之前也看过一些。《火锅英雄》里山城重庆,《白日焰火》里的哈尔滨……当然,最突出的肯定还是伍迪艾伦片子里拍了又拍的纽约。

但以广州为主角,还是头一次。

贯穿全片的爵士乐《something in blue》,(也是片子的英文名),还有主要以台词撑起全片的风格,都能看出导演对伍迪艾伦的模仿。

但纽约的浪漫在于街边的咖啡馆,河边的长椅……广州的浪漫,则在于小市民的柴米油盐。

镜头缓缓扫过,我们看到了2014年广州塔附近的灯光节,好多人拿着手机照相。还有荔湾老区,道路两边树长得很密,所以那些路往往显得暗沉沉的。也有爬白云山的部分。大家把鞋子脱下来,在石头路上走(刺激脚上穴道对健康有益),一边走一边呲牙咧嘴。

还有北京路的街道下面,是宋朝的街道。在北京路上,有一段路能让人隔着玻璃看古代的街道,非常超现实。

我最喜欢的是片中拍广州食物的部分。

没钱,就点便宜的猪脚饭,油腻腻的一盘,饱肚子,肉味浓。手上有闲钱,大可以去北京路上,或者荔湾找家老字号甜品店,点一份杨枝甘露什么的享受一下。

看完这部片,估计没来过广州的人都会想来住一阵。

还是说回电影。

故事分为了两条叙事线。

一边是三个大学毕业没多久的男生。一个广东男孩家里开了个厂,随时都可以回去过清闲日子,但是他觉得太没劲,就先无所事事地漂在了广州。从头到尾,基本上就做了一件事——暗恋一个叫树树的大四女生,天天在她学校旁边晃悠,显得很寂寞。究竟是因为寂寞而找个暗恋对象,还是因为暗恋无果而寂寞,我们不得而知。另一个广东男孩则没这么幸福,他是个银行销售,每天穿着西装,磨破嘴皮子到处缠着别人办信用卡。最大的压力来自他的女朋友,一个漂亮,时尚,物质需求很高的女孩。每次见面,女孩都要去昂贵的餐馆,买礼物,还有……抱怨他的工资低。

看到这里的时候,一开始我真是有点不理解为何男生会继续跟这样的女孩交往,因为这样的恋爱简直跟压榨没区别。但当男生得到一个去上海工作的机会,女朋友站在天桥上低着头说,你走了,谁陪我看电影,谁跟我一起喝摩卡咖啡的时候,突然有点明白了。男女之间的感觉,说到底陪伴二字,只要还想有对方在身边,其他的缺点倒不那么要命。

扯远了,说说第三个男生。

这个从北方来到广州,换了无数个工作,只存下6千块,蜗居在大学城的城中村的男孩让我看到了一些认识的人的影子。他们在职场上,社会中混得不怎么样,脑子里老是想着自己感兴趣的那点东西,比如写一本叫《我,机器人,上帝》的小说。

但把这些想法跟别人说的时候,自己说不好,别人也不爱听;最终,好多都不了了之。

另外一条线,是拍一对男女,但不是拍日常生活,而是拍他们的精神世界。

两人都挺有个性,男生是一个说话特别好玩的物理学博士,第一次见面就开侃量子力学;女孩瘦高,剪很精神的短发,常常被误认为是同性恋;都是我们身边被称为“很有趣的人”这样的类型。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戏份不多的人物。比如那个南方报业的主任,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挺深的—— 我们做报纸的,自己都不看报纸的,再做下去有什么意思呢。因为对这个演员有了解,所以基本知道他说的根本就是真心话。一个在传统媒体干了10多年之后离开的人的心声,看开了,但还是无可避免得无奈。

实际上,这部电影里的角色说的每句话,基本上都不是出自剧本,而就是他们自己想说的话。

导演云中说,他在拍这部电影之前在网上发帖子找演员,然后选了20多个。大家每个周末出来一起聊天,然后,他们生活的内容就直接被重现,成为电影里的故事。比如暗恋树树的男生,他在拍戏过程中真的跟树树表白过,被拒绝了,后来他结婚了,妻子是另外一个女孩。还有那个物理学博士,在生活里就是个妙语连珠的人,给电影贡献了不少段子。

据说这种即兴拍摄很过瘾,王家卫,阿巴斯都玩过这种拍摄手法。

而这种拍法,让这部电影特别省钱,演员基本上都不用片酬,就是导演拿着相机,边走边拍。很多时候还是偷拍街上的行人,充当群众演员。

在国内,这样的电影很少见,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会觉得电影跟小说一样,都是作者表达自己情感,世界观的工具。之前去西宁电影节看几个导演的处女作,有拍自己80年代的童年回忆的,有拍自己暗恋老师的经历的。但云中导演的这部片却是导演本人退了两步,隐没了,我们看到了全都是演员自己的故事。他隔着一段距离,拍这些认识了两年的人,更重要的是,拍这个呆了10年的城市。

据说当年云中导演从北京刚来广州的时候也混得不好,晚上睡不着,就坐在阳台上听隔壁的人打麻将。那时候的心态,估计跟片子里这些刚进入社会的男生差不多吧。片子里有一幕,是3个男生聚在ktv里唱歌,喝酒。喝高了,真心话都出来了,他们其实多少都有点互相瞧不上,觉得对方是在逃避生活。说别人,其实也是对自己不满意。这时,他们的朋友,一个一开口就是心灵鸡汤的男生这样开导他们—— 我们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精彩,走自己的路就好了嘛。结果他们愤愤地回嘴:对,走自己的屌丝之路。

这样的碰撞挺有意思的,每个人都多少有过虚无主义的时刻,和拿心灵鸡汤/鸡血鼓舞自己的时候。

而《呼吸正常》就是在展现这种不断被问题困扰的生活,普通人嘛,换一次工作,失一次恋,都是大件事了。

而导演就只是讲了故事,呈现了问题,剩下的,就留给观者自己想去了。


 5 ) 拍一部《一一》那样的特殊电影

豆瓣里很多低分评论,总想关于导演身份进行一番批判,总想搞个大新闻,为什么不能纯粹地看一部电影呢?就事论事不好吗?要闷声发大财啊!从电影的角度给出高低分才是坠吼的!

———————————分割线—————————

“拍一部《一一》那样的电影。”这是李云波最初的梦想,看过杨德昌的《一一》,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被其感染,因为它讲的故事囊括了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口的面貌,三个多小时的篇幅,却展现了每个年龄层面不同群体的视点与矛盾。即便诞生在新千年初,但它的意义与价值是超越历史的,我想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自己找到身边的人,这就是伟大的电影!它不光是属于历史,更是属于人类!它带给人们的感动是发自于生活,发自于内心深处,而不是来发自于表象的刻意煽情!


从二十多岁科班出身的李云波,到毕业后的云中,再到现在的导演。李云波用十年的时间来准备他的“《一一》那样的电影”。


《呼吸正常》在国内是部特殊的作品,这种特殊性有两个层面,一种是于电影的形式主义,另一种是其对社会群体的描摹。再此仅就形式上的特殊性展开探讨。


我想,最大的不同点是《呼吸正常》的叙事模式类似于散文文本的视听化。整部影片多用字幕卡实现转场,并且作为下一段情节的重点台词提前给观众“剧透”。正是这样的拼接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好的get到人物的性格,态度,甚至观点的转变形式。说白了,无非是悉德•菲尔德“三段论”编剧理论的另类表现形式,但完美契合了片中人物的生活状态——零碎,多变,矛盾,甚至无助。


很多条故事线索在不算很多人物的环境下却完成了庞杂的蜘蛛网式叙事,影片剪辑与转场都经过了十分严谨的考量。


之前说的字幕卡转场解决的空间转变速率过快所导致的的唐突感,在剪辑上,云中用了大量的越轴剪切来拍摄人物对话。从两个演员对话的双人主镜头直接切到了下一个完全相反的双人主镜头。然而对话继续,机位却实现了180度的转换,景别甚至还会从全景直接转换为大全景,跳出原空间进入到“偷窥”视角。在老K这条故事线上尤为明显,其实另一方面也是在强调老K与其女友处于不同世界的一种疏离感。片中许多人物之间的关系都通过了这种手法侧面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全片近乎没有用到正反打来拍摄人物对话,无论是越轴剪辑还是固定机位长镜头,甚至是推轨拍摄,不按照通常手法处理,节奏控制的难度系数还是非常大的,这一点或许是在致敬大师伍迪艾伦,也是云中非常喜爱的一位导演。这么做也使影片的可看性着实有了相当程度的增加。


影片对于声音的处理同样有趣,在《一一》里展现婷婷目睹邻家少女楼下与男友分手的一幕,杨德昌利用视点的转换将分手男女的景别处于远景,观众处于婷婷的视点上,所以对方的对话是听不到的,我们只能听到周围的环境音。对于空间的展现,气氛的营造,在阴雨傍晚的时间段下,通过“默剧般”的表演,将这种压抑,失落的情绪完整呈现给观众。《呼吸正常》的最后段落,也是分手戏,就同《一一》如出一辙。多的是景别的切换与更阴冷的色调,这种情绪将结尾段落实现了“明了化”处理。


在视听语言层面,已经体现出了《呼吸正常》这部作品是近年来非常不同的华语影片。但并非没有缺点,全片节奏处理过于缓慢,观众的接受程度或许会有反差,反高潮的处理没有明显展现出应有的高度。对于KTV里的冲突段落,明显是套路化了的,体会不出那种情感爆发出来应有的观影情绪。


还是那句话,《呼吸正常》是部好电影,只是他太特殊了,同类型的电影可以说近十年国内找不到第二部。和《路边野餐》一样,他是属于作者标签的片子,同那些大师比,肯定是有差距的,甚至算不上一部匠气十足的处女作。但他对青年群体的展现,所具有的这种气质是非常难得的。你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者身边朋友的影子,从这方面讲,它还是取到了《一一》的精髓之处的。


这年头,看到这种不装不作又不缺乏趣味性的片子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还入围了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啊。


——————————分割线——————————

今年看过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四星半,其中半星是为了鼓励。

 6 ) 《呼吸正常》:以轻幽默对抗生活之重

得益于后窗高达兄的大力推荐,昨天下午在鼓楼卢米埃影城,观看了李云波(网名:云中,微博:清影像)导演的电影作品《呼吸正常》。这个四字片名很准确地概括了影片的气质定位,跟国内很多独立电影强调质感、粗粝,甚至苦大仇深的取向不同,本片采取了轻幽默式的城市生活叙事方式,这种表达风格,会让我想起《爱情麻辣烫》和《失恋三十三天》。

正如《爱情麻辣烫》以作为四川小吃的麻辣烫来指代爱情一样,《呼吸正常》里的广东话、煲仔饭、各式甜品和悠闲、慵懒的生活气息,也赋予这部电影浓厚的广式风味。蓑翁的好友半岛兄,曾经在广州生活过三年,而这部电影最打动他的,也正是这种纯正、真实的广州城市质感。而对于更多的没有广州生活经历的观众来说,本片通过四个男青年的故事,所折射出的当今年轻一代的生存困境,也足以引起他们的痛感和反思。

小张、阿洪、阿浩、老K,是影片中的四位男主角,他们家庭背景和志趣爱好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在广州这座城市的生存打拼过程中,遭遇到深深的无力感。

小张毕业前,女友以去美国为名离他而去。而他在广州频繁更换各种工作,却始终找不到对工作的认同感。他一心想写小说和戏剧,怀揣文艺之梦,可是这样的兴趣坚守却无法折现为各种基础工作所需的技能,在用人单位面前一文不值。当他再遇前女友之时,前女友并未去往美国,或许她的远离,只是从小张身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而已。

阿浩被人唤作“二世祖”(即俗语中的“富二代”),父母在佛山老家有家小厂,一直希望他回去子承父业。拥有强烈支配欲的父母,习惯于帮阿浩安排好一切,以至于阿浩总想摆脱父母的控制,却已经无法脱离父母而生活。阿浩暗恋中大的女生树树,但他却不敢在现实生活中大胆追求,而只是满足于不断刷新树树的微博和朋友圈,甚至跟踪、尾随而已。树树在阿浩精神世界里,扮演的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彼岸的角色。彼岸的存在,能给阿浩无趣乏味的生活以一点希望,但这样一个彼岸,对于生性懦弱的阿浩来说,其实永远无法到达。

阿洪倒是这个三人组当中难得正面、积极的形象。跟小张和阿浩相比,他拥有一份还算体面的在银行的工作,每天也在积极为生活勤勉打拼。然而遗憾的是,他的女友由于出身富贵家庭,是一个极端的物质主义者。阿洪在银行中的辛苦所得,根本无力应付女友不见沟壑的物欲。阿洪在爱情中的迷失感,折射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毫无背景、全靠自己努力的个体,跟一个从未品尝过生活艰辛、从小衣食无忧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阶层隔阂。阿洪之所以会移情别恋,对从事记者工作的小王产生感情,正是由于两人无人所依、独自在广州打拼的生活状态,迸发出强烈的共鸣。

跟上述三人相比,老K的烦恼又来源于他方。他家庭背景优裕,父母都是成天到处旅游,而他自己也经受过良好的理工科教育,从事科研工作。然而整日沉浸于科学理论,让他的生活多少显得不接地气,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技能欠缺,以至于在相亲、找女朋友的时候,也只能自顾自嗨地鼓吹自己的科学观与人生观。尽管生活无忧,并且满腹经纶,但是强烈的孤独感还是让他迷茫、失落,而摆脱这种负面感觉的方式,最初他选择了说唱、独立电影等地下艺术,后来当眼镜女孩出现后,他就把挣脱无力感的希望,放在了女孩所指向的爱情身上。女孩最终会选择自我、木讷,而又明显不接地气的老K吗?影片结尾处设置的两人在镜头中相遇,于天桥下重逢的场景,确实给人几分温馨的想象;但至于他们的爱情是否会有结果,我们仍然不得而知。

四位男主角,各自演绎出面向不同、烦恼各异的多元化人生面相;然而总结起来来说,他们的烦恼却不外乎源自于阶层固化、经济理性主导社会价值观,以及高消费、低收入这些共同的社会问题,因而尽管影片具有浓厚的广州特质,但它通过这四个故事所反映出的,却是中国当下的80后、90后青年所普遍遭遇的社会困境。大规模的改革和阶层流动时代已经结束,社会发展进入平稳期,大学毕业已经成为青年人的标配,就业困难、婚恋困难,要实现自身阶层的向上流动,更是难上加难。在社会学家周晓虹老师的眼里,这一代年轻人,可以用“世俗青年”来概括,区别于20世纪前三个历史时期里的激进青年、革命青年和造反青年,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已经无法给他们提供成就英雄梦想,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认同的大舞台。状况好一点的青年,可以像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白领》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做一个安分守己的白领,满足于科层制的权力支配和一份尚能生活的收入,聊以度日;而状况差一点的,则只能像影片中的小张那样,不断在底层的颠沛流离中挣扎,梦想和诗意永在他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张的困窘与迷茫,与富士康跳楼的年轻打工诗人许立志并无二致。当然,影片也展现出跟小张同阶层的年轻人的另一种人生选择,那就是进入所谓传销或者类传销的组织,依靠各种空洞的青春、努力、坚持的鸡汤话语而生存。然而片中几位年轻人一起K歌时的场景却一语道破天机。面对传销青年的所谓积极向上,阿浩毫不留情地说:“你再怎么闹,还不是一个屌丝而已?”鸡汤话语带来的,其实只是虚假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和满足感而已,它根本无力改变自己的阶层属性和生活状态。

在无力感普遍蔓延的状态之下,如果不希望从传销式鸡汤话语里寻找认同感,那么剩下的排遣方式,只能是模仿各种媒体营造出来的虚幻梦境了。于是在影片快结束时,我们便看到阿洪对小王的一番表白,表白里的语句,几乎完全照搬TVB电视剧里的台词。通过这样的戏仿和模拟,阿洪得出的结论就是:原来TVB里的桥段,也可以真实在生活上上演。这样的场景安排,既可以被视为导演对于自身营造影像、又评论影像(导演是知名影评人出身)的一种戏谑,也可以反映出当下很多青年生活如戏、戏如生活的真实状态。

尽管影片反映出的社会面相如此沉重,但本片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以一种轻幽默,去对抗世俗生活无法承受之重,或许梦想、爱情和生活永在别处,但好在还有无厘头和放松一笑。这难道不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一代世俗青年的真实写照吗?

就此搁笔。

2016.8.7中午作于竹林斋

 短评

几个影评人互捧,于是我就坑到电影院看完了。极其陈旧的性别观念,泡不到妞就恨生活的落魄24岁男青年的意淫。也没有指向任何社会问题。演员演技很差,对话没什么大意思,还被当宝一样摘出来作为小标题………

6分钟前
  • Rostock
  • 很差

尊重年轻时每个卑微的梦想。每个迷影者心中都有一个导演梦,云中践行了它,这种创作的态度值得鼓励;想必跟我一样,导演也是深爱着广州的。@BJIFF 电影资料馆

9分钟前
  • 豆友1576610
  • 还行

“整天就知道上知乎上豆瓣刷微博,秀个优越感,装个专家……”

12分钟前
  • 一几巾人
  • 还行

这种强调自然的主题比商业片导演并不高明到哪里去,真实的生活我每天都在自己过,何必花钱去看一个矫揉造作的版本?好电影会用镜头讲话,甚至连台词都不要,而这里竟然还要关键句提示?天体物理博士那一段还挺有意思的。云中以前没关注过,但看现场觉得是个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人。

13分钟前
  • Esther GDB
  • 较差

3.9 Blue. 散乱迷茫混沌,空有斗志得百无聊赖,没有人会喜欢这种状态,我也是,就像我不喜欢潮湿的广州,南方嘛,可我现在就是这样。所以,这种直接甚至是纪录式的手法,是不是有些太不负责任。偌大的黑暗的影厅,时不时滑亮手机,找不到出口。(又犯病了)

15分钟前
  • La~jum~bo
  • 较差

摇滚乐的真正鼻祖是贝多芬,理工男的泡妞神器是薛定谔。镜头之下的广州很美,百无聊赖的青春很丧。

17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广义地把男生划分为理想、无聊、鸡汤和理论,实则都是文青loser。女性成为他们YY的符号。碎片化的小品,没有实质性内容,呈现出的是一种颓态的生活状态。它的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地存在于薛定谔的猫箱中。

1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感觉像在大屏幕上看网络情景剧,只是选了一个好位置架起摄影机也算得上导演所说的“精心设计的镜头”?这也太对不起那些布景打光机位调度的人了吧… 哦对了我们还需要体现广州的城市感,那我们就拍拍大远景+音乐煽煽情吧

24分钟前
  • 真圆!
  • 较差

最难,平常心。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我就像一台残破的收音机,能时不时收到她的消息,就很幸福。” 影评人云中的处女作,带着偏见去看,居然一点也不装,也不故作高冷或深沉或无病呻吟。完全轻松的生活小品,随性又有情趣,广州或远或近就贴近了……“豆瓣”有台词硬植!

2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人们喜欢的电影要么是自己的梦要么是自己的生活,这片子属于后一种。看着很散,但内在气韵是统一的。云中很聪明,处女作不搞宏大叙事,也不玩炫技游戏,踏踏实实回到生活,磨出一篇闲散不失工整的小品文,看得人心情舒畅,还有点麻麻酥酥的。我反正是从头笑到尾,一下都没瞌睡。

33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九零后的dazed and confused,突然超想去广州

34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去年419在库布里克书店大旗虎皮偶然提及的作品,今天竟然在电影资料馆看到了,真是天大的缘分!云中老师不仅人帅而且编导摄影剪辑样样拿得出手,好一封写给广州的情书,现实向无野心文艺小品定位精准,台词聪明不罗嗦,西装鸡汤男&天体物理学逗比博士最出彩,映后见面会最欣赏桃姐的发言,迷影精神万岁

37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推荐

不是朋友圈的缤纷人生,而且real文艺青年的生活日常。尴尬癌犯了,男神陨落~

42分钟前
  • 我要复仇
  • 还行

论如何心安理得地逗逼和无所事事”。散漫的爵士乐结构,有些侯麦的假日电影有些奥尔特曼的《人生交叉点》甚至有些伊奥谢里阿尼的味道,实际上形成了某种城市交响乐式的database(可惜拎得不够明确)。粤语本身自带的喜剧性在这种连接着港片传统的即兴创作中被处理成一种尴尬弥漫的冷幽默。

4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段子电影。台词略猪扒,运镜构图很狗屎。各种手法跳剪阿什么的杂炖,不过电影基本的剧情都讲不清楚,演员很让人出戏。

46分钟前
  • 拾人牙慧者
  • 较差

7.30.WE影城,坐在錄音師旁看完。這部片感覺是越往南走,越易被接受。我在線上線下都與雲中不識不熟,拋開之前網上的互捧吹牛以及不厚道的北上首映,單純從電影上來看還是引起了我共鳴。不論是在地緣、人緣、姻緣等層面上都讓我感到無比熟悉。而且我特別喜歡葉洪這個角色,仿佛將我演到戲裡頭了。

49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至少让我对广州有了想象

5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求映后那些影评界大佬别再拿这片子和贾樟柯、杨德昌做比较了,真心没得比。新导演新电影,我还是老老实实支持毕赣的《路边野餐》吧!枉费我旷了一上午课来看个举世大烂片!

51分钟前
  • 痴人许
  • 很差

3.8 屌丝青年的迷茫在一个水汽盎然的城市不断发酵与流溢,广州在我的生活经历里面并没有四季,电影的节奏就好像广州无休止的四季一样粘糊糊。演员本身要比影片出彩,李会几乎成为了笑点担当。影片对广州的写照比人内心感受的描述更真实,导演对演员的控制太松,有点过剩。

54分钟前
  • 🫀Psych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