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2011

HD

主演: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约翰·古德曼,詹姆斯·克伦威尔,比茜·图诺克,佩内洛普·安·米勒,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小狗乌吉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艺术家2011 剧照 NO.1艺术家2011 剧照 NO.2艺术家2011 剧照 NO.3艺术家2011 剧照 NO.4艺术家2011 剧照 NO.5艺术家2011 剧照 NO.6艺术家2011 剧照 NO.13艺术家2011 剧照 NO.14艺术家2011 剧照 NO.15艺术家2011 剧照 NO.16艺术家2011 剧照 NO.17艺术家2011 剧照 NO.18艺术家2011 剧照 NO.19艺术家20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艺术家20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7年,乔治·瓦伦丁(让·杜雅尔丹 Jean Dujardin 饰),是默片的最佳男主角。每次他在舞台上,都会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他的爱犬是黄金配角,其他女演员只有靠边站的份。一次,面对媒体采访,他无意中邂逅了一位表现欲超强的女子佩皮·米勒(贝热尼丝·贝乔 Béré nice Bejo 饰),尽管后者抢镜出风头,但是他还是儒雅以待。不过,这则头条新闻却压过了他的新戏,老板极为不满,老婆也醋性大发。后来,佩皮闯荡好莱坞,恰好与乔治重逢,这令他心神不宁,演戏频频NG。后来,与老板闹僵的乔治,决定自立门户,自编自导自演。与此同时,佩皮却借助有声电影的契机迅速蹿红,成为了首屈一指的明星。最终,他的默片与她的有声片档期撞车,一场在新与旧、情感与票房的争夺战拉开序幕……  本片获69届金球奖最佳音乐片/喜剧片,让·杜雅尔丹获最佳音乐片/喜剧片影帝,及 64届戛纳...巨星的小娇妻阿游小姐QQ女人心‎T实验御姐玫瑰2无路可退初见哈利·波特:霍格沃茨学院锦标赛第一季白室血战铜锣湾2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神探三人秀超越天堂深海狂鲨(原声版)一夜迷情格林 第四季出租救世主血战唐人街夜间法庭第二季特務阿姐灾难课程惊奇少女第一季地球百子 第二季本能2撕名牌杀戮事件决赛:进攻温布利球场内线良心无间交易心理追凶 第六季逍遥法外 第六季爱的盛宴天河之恋婚礼小屋僵尸王爷血海狂鹰冬狮1968爱?作战医生们名声大噪第二季急诊先锋:纽约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大错特错,不要来……

致命错误:
《雨中曲》之所以可以选择相似题材,是因为有声电影的现实主义特质能够“再现”那段历史变迁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比如默片女明星的公鸭嗓曝光、幕后配音的天壤之别、以及藏话筒所闹出的各种笑话等等。可你怎么能反其道而行之,用默片去讲一个关于有声时代来临的故事呢?这本身就是荒谬的!因为你无法通过一种不出声的艺术形式去呈现声音出现所引发的巨变,何况这种巨变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最核心要素。导演没法解开这个死结,他只有逃避。所以我们就看见了在女主人公获得巨大成功的桥段中,她主演的影片片段截取都很短,且刚好都是只做动作不用发声的场景。我们只知道她成功了,却不知道为什么。但最搞笑是结尾,导演竟然用打字卡的方式去表现制片人与头牌女星争论如何去拍一部有声片?这算是在自嘲吗?

主要错误:
感情刻画较苍白,没有说服力。餐厅背坐一场戏,女主人公接收媒体采访时的言谈举止根本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轻佻女。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女人转脸就坐在空荡荡的影院包厢里泪流满面地望着男主人公所饰演的角色陷没在沙坑中。反过来,男主人公烧尽所有拷贝,独留舞会NG那部也是在刻意煽情,缺少合理的感情变化支撑。

其他错误:
1、在女主人公豪宅的储藏室内发现自己拍卖品大集合本应是个意外兼高潮,但由于之前的拍卖会桥段中有冗余镜头“泄密”,观众已早早猜到了端倪,使得伏笔揭示时的感染力大打折扣。
2、旧屋自杀一场戏采用了格里菲斯式的最后一秒拯救模式。真正的意外是那个字卡“bang”。观众的情绪的确得到了释放,但决不是因为主人公转危为安,而是被导演的手法给气乐了:居然靠人家听不到声音,分辨不出车撞树还是子弹爆头去制造悬念?I服了U!

疑似错误:
1、字卡不断提示年复一年,小狗始终还是那么小。
2、女人扔下剧组直奔医院探视,可服务台,医生,护士竟然没有一个认出这位好莱坞大明星?!不要简单地把它当做“鸡蛋挑骨头”,此处细节缺失也许正是该片白开水式的叙事效果的一个缩影。

个人想到的致敬:
1、女主人公星途顺遂排名上调一段的出处是希区柯克默片《戒指(拳击台)》
2、吧台幻影灵感更像来自怀尔德的《失去的周末》:酒瘾发作的雷米兰满眼都是大衣在跳舞。
3、鸿毛落地发出铿锵之声的那场梦境,好像希区柯克默片《下坡》里某段的手法。

给了两星半。一颗给狗,一颗给各种致敬,半颗给……好吧,因为这帮人拍过我喜欢的《开罗谍影》。

 2 ) 立此存照

1927年,好莱坞的当红默片巨星George Valentin,才华洋溢,无人不识,偶然机会下邂逅了小影迷Peppy Miller。Peppy热爱表演,立志要在演艺圈干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机会,直到因缘际会下获得George的提携,终由寂寂无名的小配角摇身一变成为万人新偶像。时移世易,随着有声电影的崛起,默片逐渐被淘汰、遗忘,George纵然坚守信念,仍不敌无情的时代巨轮和喜欢追求新鲜感的观众。后来更适逢经济大萧条,George和Peppy的身份地位大逆转,饱受挫折的George变得一蹶不振,不断自暴自弃甚至自杀,最终在peppy的帮助下返回荧幕,成为有声演员。

2012年第84届奥斯卡,《艺术家》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乔治、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配乐五个奖项,无疑是最大的赢家。面对这一壮举,无外乎两种声音,一种是质疑,竟然有奖项颁发给《艺术家》。另一种是惋惜,为什么没有把所有奖项都一股脑给《艺术家》。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就是源于《艺术家》真假参半的默片身份,以及谄媚或致敬含混不清的态度,还有人们对于这部电影艺术价值认识的分歧。

 

发问——《艺术家》是不是默片?

什么是默片?默片的定义,是“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对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那么按照这个标准,《艺术家》影片从头至尾几乎都没有一句对白,甚至在人物激烈争吵时,仍然幼稚地使用字幕一句句“耐心”地呈现(这样的争吵完全可以被一些对白大师塑造成一个经典场景)。而在影片的结尾,即那段全剧最精彩的致敬罗杰斯与阿斯泰尔的双人舞结束,全片的哑巴又张嘴说话——“太精彩了!能再来一个吗?”“我的荣幸”

如果标准再严厉一些,以默片时代的默片特征,以什么默片的特征为标准呢?是上古时期《一个国家的诞生》这样的老古董,还是史上最棒的默片文艺片《日出》,还是卓别林配乐准确灵活,表演收放自如的《城市之光》,亦或纯粹的试验品《火车进站》?那么《艺术家》的艺术家们就要手忙脚乱了。别开玩笑了。电影进步到今天,不仅仅是黑白变成了彩色迷彩色变成3D,镜头的运动、演员的表演都有着长足的进步。比如正反打,上述片子几乎见不到,而这部片子就有很多正反打。默片时代的表演往往从舞台剧吸收营养,都像在大舞台上一样竭尽夸张之能事,而这部电影不乏细腻之处,比如女主角对镜看着乔治留给自己的美人痣自怜。不说了,再说专业了你也听不懂,我也说不出。总之我觉得,黑白是毋庸置疑的,而是否默片,我不以为然,我倒觉得恰恰任何有声电影都能有声,而这部片子不但能有声还能无声,而且确实做到了要有声就有声,要无声就无声,甚至主角梦见大家都能说话而自己却哑巴了,羽毛掉地都是一声巨响时,我觉得它的声音的运用就到了极致。

 

发问——黑白+默片=谄媚or致敬?

同样是表现默片与有声电影交接时代的电影《雨中曲》,不但载歌载舞,还色彩缤纷,质疑声也小很多。我们可以用彩色屏幕来表现黑白电影,却无法用黑白胶片展现色彩斑斓,可以用有声录影带表现无声场景,却无法用单纯的图像演绎歌舞升平。可以用摄像机对准一幅画,却无法用照相机展现一部电影。彩色有声的歌舞片《雨中曲》可以表现有声,亦可表现无声,《艺术家》的做法看上去无疑是一场倒退,如果把电影艺术的发展本身比喻为一部电影,那么《雨中曲》就是这部电影里一段有声有色的花絮,而《艺术家》只是一张剧照,还是黑白的。

相比《雨中曲》的辛辣,《艺术家》还是给好莱坞留足了面子的。《雨中曲》里人们勾心斗角,才能平庸心狭量窄的花瓶尸位素餐,一心要当主演,挤兑小演员。《艺术家》中的人似乎一直是生活在君子国,整部影片甚至难以找到一个坏人,唯一的“坏人”只能是不愿多付钱的当铺老板。这样的设定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将剧情变简单并突出了重点,毕竟默片也只能驾驭简单夸张的剧情。

而类似的怀旧也不乏有人效法,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昆汀塔伦蒂诺和罗伯特罗德格里兹缅怀B级烂片的“磨坊电影”——《恐怖星球》、《金刚不坏》。他们不但在拍摄手法、运镜上竭力模仿,更复制了B级片粗暴直接的血腥、暴力、恐怖的感官刺激,甚至还把好好的胶片弄旧,甚至故意模仿以前小剧院胶片失火缺失的情况。这种片子无疑大有市场,也无疑是烂片。作为缅怀默片时代的《艺术家》呢?很明显它不会这样做,应为他是要冲击奥斯卡的。它所能做的就是黑白,打字卡,仅此而已。因为默片时代的电影是一件无奈之举,那个年代没有优秀的技术,画面都不清晰,没有充足的预算,连多机位拍摄都做不到,甚至连字幕都是晃动着的,《日出》里为了追求音效,面对贫乏的技术大胆突破,用乐器的声音模拟火车,模拟呼喊,堪称穷困中的神来之笔,而现在谁又会这么做呢?尽管那个年代值得纪念,但终究再也回不去。彻头彻尾的模仿就是谄媚,它只想致敬,他是默片,却不止是默片。

 

发问——除了看上去的哗众取宠,消费复古与怀旧,《艺术家》有没有艺术价值?

就像静止的画面具有动态画面不具有的静谧隽永一样,默片的言简意赅回味无穷,黑白独特的质感也是现代商业片不具备的。《辛德勒的名单》曾尝试过用黑白表现沉重的人性主题,并且大获成功,但没有人觉得这是可以复制的成功,更别说直接模仿默片了,除了表演大师卓别林,没有人再会在有技术支持的前提下不让演员说话。而《艺术家》却在没有声音的前提下,做好了声音以外的一切,在没有色彩的前提下,做好了除了色彩的一切。

故事的情节并不难,可以概括为高富帅巧遇女屌丝,女屌丝逆袭为白富美,白富美再牵手落魄高富帅。确实,连台词都没有的片子是不能太复杂的。

影片中,George初次见到Peppy,是因为peppy误入george的采访中。第二次,也就是peppy入行之后二人第一次见面。在一块抬起的板子之后,透过板子下方看到舞蹈着的peppy的双腿,但没有看到脸部。生性风流的george便随着她跳舞。巧妙地借用这个道具,使得可见其腿不见其人,就这样在误会中不断推进二者的关系。分隔了画面,堪称场面调度的生花妙笔。类似的调度的妙笔还有很多,如george喝醉之后看着吧台上自己在影片自己的角色小人冲自己挑衅,就说明george心底已经在自暴自弃。

影片里,george梦中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有了声音,而唯独自己无法说话,最终羽毛落地成雷霆声,方从梦中惊醒。影片里,george准备举枪自杀,peggy开车欲阻止,一段渐快的平行剪辑后,字卡上赫然一个“BANG!“,随后看到,那是peggy的车撞了,不是george开枪。我见过各种蒙太奇,声画的蒙太奇也见过,但是字幕蒙太奇还是第一次见到。当声音想有就有想没就没,当字幕都能和画面构成蒙太奇,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演员的表演亦是在默片的前提下被无限放大了,索性不但男主角女主角表演出色甚至喜欢皱眉的老板也表演得很出色。而小狗乌吉的表演更堪称惊艳。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莫过于被影片勾起了怀旧情怀的人们,争相拿这部片子和诸多伟大默片伟大默片演员相提并论,来凸显着片子的谄媚和自己的渊博。尤其是杜雅尔丹扮演的george,更是被许多看过罗杰斯与阿斯泰尔舞蹈的人骂笨拙。的确与舞技出神入化的阿斯泰尔相比,模仿他的杜雅尔丹显得滞重有余轻灵不足,我以为这些以传统自居的家伙,和嘲笑错误百出的录音设备的george一样,抱着传统不放,看不到未来。这部片子表达了对那个年代深深的怀恋,希望我们记住这一切,目的则是为电影的发展历程拍一张剧照,可以立此存照,看着远方告诉我们——“乔治,这就是未来。”

 3 ) 经典的黑白影片

《艺术家》这部复古的黑白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一位好莱坞默片明星的故事——故事的男主角乔治·瓦伦汀是一位英俊幽默的默片演员,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舞者,但有声影片时代的降临让他的生活发生很大的改变,他终日酗酒,事业也陷入低谷,但他人生的冒险还尚未结束。整部电影弥漫着怀旧情绪和文艺风范,无疑勾起了大多数观众的浪漫情怀。一众主演个个都精彩,甚至连那只小狗都非常到位,男主从头至尾一言不发,仅仅靠无声的表演就撑起了这部电影,其表演功力可见一斑。

 4 ) On "The Artist"

1、迄今最佳影片9部提名作品看过6部,无疑,作为韦恩斯坦片,本片在最佳影片上赢面最大。然则这货根本不是一部默片。怎么说呢,每一个镜头,构图、机位、角度、用光,都跟真正的20年代电影差那么一点点,更不提运动了,累积起来差的就不是一点半点了。举一个我比较熟悉的例子,影片结尾两人模仿金姬罗杰斯和弗莱德阿斯泰尔那一段,按照Mark Sandrich的拍法,绝对不可能有那个升降镜头,另外,如果一段舞中间要换镜头,绝对是同机位的全景跳接,景别稍有变化而已。这个例子不甚合适,是有声片段落的,默片的比较就要看截图党了。
所以我觉得,伍迪艾伦或者索德伯格看到这部片子一定会笑的。前者是戏仿高手(虽然没拍过默片,但是在[变色龙]和[开罗紫玫瑰]里模仿30年代电影惟妙惟肖),后者是技术狂人,且看[德国好人],完全照40年代电影的工业标准来做,包括背景放映、录音技术等等。
不是说你夸张一点,不说话,打字幕就是默片了。

2、但是[艺术家]确实有优异之处,这种后台故事本身就讨巧,而默片向有声片转换这个历史时段,[雨中曲]作为所有大学的入门级电影,已经普及了这个后台故事以及其中人物的位置可能,所以不存在任何的观影障碍。本片略带感伤的小情怀还是蛮戳人的,从最内里的情感线讲,本片拍得是“怀旧”,新与旧,发展主义,会成功地唤起观众(尤其是奥奖评委们)的年龄危机(饭店采访那一段)。然后包裹在一个爱情故事之中,再包裹在一个自指式的电影故事之中。
而在这个年代拍这样一部电影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已经足以让人脱帽致敬。

3、极为精彩的戏有两场:其一,瓦伦丁做的那个梦,对声音的处理真是妙极。问题在于,这货到底是不能说话还是不愿说话——这也是影片最大的问题所在。如果它不是顶着一张默片的脸,我只好认为瓦伦丁是哑巴,或者声带有问题。这个故事本身是不适合用默片拍摄的(尼玛,最后不还是有声音了么,这个梦不还是有声音了么!你要怎么用默片形式表现有声片啊),而更合适的是用比如30年代电影来做。这个梦拍得极好,正凸显了影片的这一矛盾之处。
其二,瓦伦丁在家中独自看电影那一场,银幕上自己的影子忽然消失了。显然,用一点麦茨,银幕作为镜子,瓦伦丁观看自己的影片显然是照镜子,自恋也罢,但他是可以看见,或者照见自己的;而影子消失,正是“在镜子中照不见自己”,所谓无法被询唤,新的电影秩序之中,已经不再有默片演员的容身之处。

4、大萧条和金融海啸无疑有一种互文关系,这也是片中瓦伦丁自导自演的[Tears of Love]票房惨败的直接原因(有趣的是影片极大地淡化了资本运营层面的内容,即制片人的角色),尼玛经济都这样了,你丫还敢拍悲剧给我们看啊。这是隐含的文本,所谓电影的功能,在那么个或者这么个时代,抚慰是第一位的。即使你有奇观,有异国风情,是大制作。
进一步来看,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读法,这一次是女人拯救男人,而且不仅是报恩,而且是迷恋。这一条线写的也有问题,瓦伦丁的老婆除了cos公民凯恩里的苏珊,说两句“talk”的双关语之外简直就是个活动人偶,而米勒妹子对瓦伦丁的感情也铺陈不足,基本是戏一过半豁然就对他爱的死去活来。所以这个故事呈现为一个女演员以一种变通的方法(歌舞片)拯救了一个男明星,一个女人拯救了在金融危机中落魄的男人,换喻则是拯救了电影(电影艺术?),或者父权结构。
问题在于,瓦伦丁真的可以代表“伟大的电影艺术”么?显然不是。从一开始到最后,所有的片中片都是再通俗不过的商业电影。“艺术家”看起来简直是讽刺。从这个角度看简直在说“过时的就是艺术”。如今谈古典好莱坞,谈到的那些都是最优秀的电影。这里面还有个命名机制的问题。而如瓦伦汀这样的演员,不知有几部能名列其中。

5、而联系颁奖季其他几部影片就很有趣了。[后裔]是一个单亲家庭,父女之家关系修复的故事,母亲,或女人,为自己的出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很有意味的是,当她成为骨灰之后,竟然难得地拥有了视点(克鲁尼扮演的马特在船上捧着骨灰的那个反打镜头,以及水下的镜头)。与[盗梦空间]和[在云端]类似,如果这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艺术家]显然与之有别。而magasa谈到的那个有趣的观点,[午夜巴黎]和[雨果]都是美国大导演跑到欧洲去歌颂“欧洲传统”(尽管我以为[午夜巴黎]根本不是欧洲传统,但起码是一个表象上的欧洲),[艺术家]反而是法国人来为古典好莱坞唱赞歌,这个悖反实在太有趣了。三部影片都主打怀旧牌,而且无一例外,选择的都是冷战之前的年代。这似乎说明了某些问题。如我前文指出,[艺术家]显然联系着金融海啸之后的世界状况,我想真正说明问题的是戛纳的奖项归属:更为美国主流价值(修复的是经历六十年代的父子关系)的[生命之树]拿了大奖,不管是不是主席票,但它说明某种法国或者欧洲内部的“美国情结”,更何况这确乎是部艺术片,戛纳也向来喜欢表彰好莱坞体制内的“他者”;[艺术家]则仅仅收获影帝,而它在美国的好评度甚至可以说是始料未及的,尽管它与美国主流叙事仍有这样那样的微妙差异。
所以我想,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强大的怀旧力量,即使观众们没有看过什么默片,但是他们可以去想象默片,正如[午夜巴黎]去想象20年代。而这部影片实在太过讨巧,甚至可以说是乖巧,一如其中那只小狗(其实cos的不是丁丁而是1905年的默片[义犬救主]啦)。默片确实是个很好的噱头,不过应该只此一次,不可模仿。
但愿[艺术家]拿下最佳影片的同时,把最佳导演和影帝都让出来吧。允许学院评委们怀一下旧(我真想看[雨果]啊),不过适可而止吧。

 5 ) 那些年的电影,那些年的艺术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当下从事的一些活动是理所当然的,而对过去久远的一些事物感觉到一丝无法接近的距离感,感觉它们是过去,自己必定无法理解和适应。在电影领域,面对已经奔3D而去的影音趋势,那2D的,还黑白的,甚至还无声的默片,对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匪夷所思的形式。怎么会有人能忍受没有对白的电影?我过去也带着这样的感觉而与默片划清距离,直到偶然接触,感到兴趣,再更多欣赏,逐渐领略到了默片的魅力,以及那个时代的大师们的独特艺术气质。对于喜欢默片,或者黑白老电影的观众来说,《艺术家》无疑是个惊喜,它不单形似,更神似的表现了老电影岁月的风采和荣光。

        自从电影进入彩色时代以来,也时常有导演处于某种原因,采用黑白电影的方式复古拍摄一些影片,其中代表性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那黑白色彩下的凝重与深沉,还有《鬼子来了》黑白写实最后从死者视角突然闪现的彩色画面的超现实色彩。而真正复古到默片程度的导演就寥寥无几了,毕竟这太挑战观众极限了,最多如金基德做到台词极少已属于另类,这还被认为是“文艺片”。倒是著名戏仿电影大师梅尔•布鲁克斯拍摄过一部神作《无声电影》,恶搞加致敬的来了一次无声电影,但是那毕竟是默片的现代化解构。而《艺术家》的难能可贵在于,它不光简单的无声那么简单,从影片摄影、故事展开、人物神态、服装化妆、表演方式,甚至到配乐,都还原了老电影时代的味道,同时,也在其中不乏现代电影的演绎和阐释,这份对老电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还原就值得尊敬。

        在那默片的时代,故事和人物都那么简单和单纯,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悲伤就放肆大哭,高兴就夸张的大笑,不像现在追求角色所谓的“立体”和“复杂”。影片故事的味道竟然让我感受到了卓别林电影的感觉,那种那个时代优秀电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气质。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转变的时刻,默片时代巨星乔治•瓦伦丁偶遇籍籍无名的女孩佩皮•米勒,然而,也正是这次相遇暗含时代变迁的轨迹。因为在默片时代的巨大成就,瓦伦丁充满自信,对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不以为然,过去的成就常常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负担,他倔强的坚持默片,直到迎来票房灾难和自己的落魄。而米勒是个除了自己,什么也不拥有的年轻女孩,只要有出头的可能,她乐于拥抱任何变化,于是,抓住了有声电影时代的那只命运之手,她成为了有声电影的第一代女星。这是一个多么美国梦的故事,包含了励志,也有沉沦,故事的桥段,很有默片时代的味道,那种狂喜与神伤的表现都直接、夸张,说白了,就是真正地像“表演”。老电影时代,总体趋向是真善美和大团圆的,所以,《艺术家》中落魄的瓦伦丁虽然一度风光无限,却没有那么桀骜骄狂和虚荣,反倒豪爽和平易近人;米勒成名后也没有得意忘形和世故,反倒低调而心地善良。于是,米勒遇上了她的偶像瓦伦丁,看着他被时代抛弃,也努力走上星光大道,不变的是对瓦伦丁,以及随他而去的时代的尊重。两人的故事单纯、美好,让本身模式化的故事有了另一层美丽。

        事实上,默片时代的摄影和配乐也充满特色,黑白影像下,摄影对影片氛围和故事推动常常有着特别的助力,如瓦伦丁落寞和幻觉的场景,黑白对比度下的效果就很有感染力。而在没有对白的默片时代,配乐的作用和评判标准绝非“好听”那么简单,它几乎就是演员的第二台词,要随着剧情节奏、桥段局面、角色感情不断变化,《艺术家》用各个经典电影配乐加上细心的加工,对老电影配乐的神韵还原的特别好,无疑也是奥斯卡最佳配乐有力的竞争者。本片最现代化的展现方式,无疑是瓦伦丁的一段幻觉,突然,影片有了配乐以外的声音,瓦伦丁感受到了身边物品碰撞敲击的声音,将他仿佛置换出荧幕,与观众一起感受沉默中,点点滴滴日常生活的声音。一个默片时代巨星,对有声电影内心的恐惧由此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即有声电影不只是一种技术,它是对电影行业,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社会一个维度的巨大改变。影片尾段,对此有着更绝妙的切入,沮丧的瓦伦丁在米勒的提醒下,终于发现自己还有踢踏舞这一强项,于是,影片结尾,巧妙的让瓦伦丁和米勒载歌载舞,将时代切入到伴随有声电影而来的歌舞片时代,而在末尾,他们终于发声,让影片以一种高雅的姿态迎来大团圆的结尾。

        《艺术家》,是对老电影时代的致敬,对默片时代的致敬,它并没有批判或者嘲讽“冥顽不化”的瓦伦丁,甚至瓦伦丁失败的电影拍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认真的态度,正如他接受采访所说“我是艺术家,不是傀儡”。这种看起来有些过激的对时代变化的反映,也表现着一代电影工作者令人尊敬的倔强,所以,哪怕影片早早就进入了有声电影时代,整部影片也以默片的方式呈现,甚至以此方式表现米勒的有声电影表演,有此可见主创人员的立场,那是值得尊重的年代,那是电影成长的岁月。在电影日趋成熟,并很可能将进入另一轮技术驱动转变的今天,回首看看那些艺术家的岁月不只是一种复古,也是一种电影营养的再汲取。1895年,法国的米埃尔兄弟以一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接着在好莱坞,电影进入真正工业化和普及化的时代,所以,《艺术家》这部影片也是有趣的,由法国导演,以默片的方式,演绎一个美国好莱坞的故事。而让•杜雅尔丹和贝热尼丝•贝乔两位法国演员的表演也确实出色,非常有好莱坞电影明星的味道,一招一式都是很古典的表演方式,出色的表演让他俩并未被片中那只惹眼神狗乌吉完全抢去风头,我们知道,在电影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接下来,在奥斯卡,希望《艺术家》能斩获丰硕成果,让这个团队在乌吉的领头下,光荣的走上红地毯和领奖台。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fa30b08d5145bce63d986bc.html

 6 ) 艺术家

简直棒呆!好感还是基本得益于男主的表演。原本沉浸在一位没落艺术家的骄傲与格格不入中,我仿佛看到许多艺术家在绝望中挣扎并消逝。谁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结尾竟然又以"蹦擦擦"结束了。法国人那刻进骨子里的浪漫像一把小锤,总能"砰"一下敲碎我冰封的世界。它一次次出击,我一次次中招,乐此不疲。

 短评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只有袖管仍能拥抱,没有嘴巴还能发声。我收获了你给的幸运痣,你却弄丢了自己的影子。我在台下为你的默片尖叫,在楼梯为你的相遇起舞,在台座为你陷入流沙抹泪,在街口为你的失意买单。砰的一声是枪响还是车鸣,一卷胶片是表演还是真心,都不重要。观众厌倦了挤眉弄眼猜来猜去,可是真爱从来不用说话。

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电影真伟大!

9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首先,导演火候不行,影片整体显得浮躁;二,女主角还真没默片时代的感觉;最后,那个《芝加哥》式的结局真没意思...

12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八十五年一瞬间!其实剧情很俗套但是我居然哭了好几次,电影中的电影,默片的文艺复兴,复古得十分完美!男女主角皆太闪耀,表现精彩!狗狗的表演更是功不可没!看电影的时候情绪一直跟着主角们波动,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阿姆斯特丹电影周上唯一一部集体起立鼓掌的电影!原来美丽,也可以不需要语言!

1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默片不是电影史上的时代划分,是一种类型,是光影存在的某种状态,是某种表演的方式,它代表的是温柔的心碎、幻灭的痛楚和细腻的情感;女主眉目和配乐都过于现代,非典型默片年代。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没有一句台词,却比那些用言语堆砌起来的电影精彩的多。

20分钟前
  • Simple
  • 力荐

给小狗个奖吧。用经典默片作比较多少有些不公平,毕竟时代不同,创作心态和视野都变了。从当前来看,影片的看点在于与众不同,看惯了视觉与台词大片,用黑白默片换个口味。轻松且略带感动的爱情电影。最深的体会是,很多时候对白真的都是废话。三星半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同行的朋友说这片子和茂瑙1927年的【日出】很像,完美再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电影叙事手法,对当年的那些来到好莱坞发展的欧洲导演,对好莱坞经典叙事,对黑白“无声”电影,几乎都是一次的完美的致敬!坐在电影里仿佛自己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2011年注定属于【艺术家】!一切完美至极!★★★★★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Cut!Perfect! 这是一部伟大的时光机 请给小狗颁个最佳男配吧

29分钟前
  • 凹凸代餐
  • 推荐

经典默片的剪辑,两处画龙点睛的音效处理,杜雅尔丹精彩绝伦的表演,还有好莱坞默片时代的神韵,这都无法满足你吗?导演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暗语出那些被时代“抛弃”的演员,同时又向永不褪色的他们致敬,任何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会被打动。八十五年一瞬间,电影这台时光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31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不能说没缺点,但法国出这样一位捧得稳又拎得清的导演真不容易。楼梯相遇是近年看过的爱情桥段中最动人的,泪了好几次,唉。欣赏导演讨论默片和有声电影二者关系的方式和论点。这电影非常推荐!

32分钟前
  • Virgohi21
  • 推荐

3.5 我很少打半分但这片怎么说呢,真的有那么好吗?!这种投机取巧动机不纯、形式大于内容的造作感。以为整个黑白片加一声道噼里啪啦的配乐再让演员模仿当年夸张过力的表演就能还原到默片时代了。NO!

37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好电影就是看的过程中完全不会考虑祖国的安危 人民的未来 !!

41分钟前
  • CHEN
  • 还行

是复古情怀亦是装模作样,是匠心独运亦是投机取巧,但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部精致而美好的电影,尽管这是基于一个无甚惊喜的故事蓝本。

4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听说你很自恋?巧了,我也喜欢你。

4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在当代,这样的表现形式着实新颖,这样的致敬方式也值得赞赏。但整体而言,太多的现代视角、配乐以及女主角的眉目,不太能够感觉到典型默片时代的情绪,而片尾突然出现的声效也并没觉得高明。其实,并不是卖弄情怀就应该获得赞誉的。★★★

49分钟前
  • Q。
  • 还行

如果到 BANG 戛然而止的话,我将毫无保留地给五星。

54分钟前
  • 胡天翼
  • 推荐

对于这样一部复古、致敬,而又感人温暖的电影,让人笑中带泪,影片过程中掌声响起来好几次,除了不可思议以外,真的难找到其他合适词汇。看的时候,导演和主演就站在我旁边和我一起看,正巧里面也有一样的场景,真唏嘘,八十年时光流转,喜欢电影的心情并无不同,妙不可言。哭得稀里哗啦,感谢NYFF

5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对平均年龄60岁的奥斯卡评委来说,“艺术家”是怀旧;而对习惯了有声彩色的我们来说,“艺术家”是新奇。然而100分钟的长片无论用来缅怀还是猎奇,都有哗众取巧的投机之嫌。男主对有声电影形式的抗拒和现代观众对黑白默片形式的抗拒构成通理。 最不卖座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恐怕要一语成谶。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