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休2020

HD国语

主演:白客,苗苗,张颂文,宋洋,王奕权,周野芒,秦海璐,胡天渝,白红标,张磊,程小夏,贾樟柯,刘洋,原文倩,李博,徐志鹏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2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3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4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5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6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3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4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5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6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7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8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19不止不休202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不止不休202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3年的中国,社会变革激荡,人们野心勃勃。当时互联网尚未席卷一切,纸媒为王。没钱、没学历、没背景的“三无青年”韩东(白客 饰)怀揣新闻理想与女友小竹(苗苗 饰)开始了北漂生涯,期间在知名记者黄江(张颂文 饰)的帮助下进入报社实习,在一次案件调查中,韩东发现了背后更大的真相。一边是光明的前途,一边是心中的正义,韩东在两难中选择挺身而出……赌王之王魔表传奇卧底第一季明星女友开挂吧奇怪的儿媳动态漫画·我是大仙尊欲望号列车宝莲灯·浮尘幻灭纽约,我爱你金妮与乔治娅第一季迷粉爱墙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维多利亚的秘密2009时装秀孽爱谋杀干预组2杨贵妃秘史失忆普(国语版)足球流氓TT3D:触摸极限一切如你左右互搏神秘博士:海魔传说九龙之首若虫.森林之歌化身博士1931银河奥特曼S剧场版: 决战!奥特10勇士!黄袍加身挪威儿童杯足球赛特回~不良债权特别回收部~拜拜母亲节夺命推理白乳房的美女安达卢西亚:女神的报复白美人鱼的美女铁爷茶馆补破网金库午夜幽灵流金恶梦小姐梦影版旧情照相馆

 长篇影评

 1 ) 全场起立鼓掌,今年华语片黑马非它莫属

作者: NoNoNos

如果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片单中,只能选一部电影推荐给国内观众,我不会选择久负盛名的大师之作,也不会选择巨星云集的大制作影片,不顾展映单元的区别,想也不想就会推荐一部处女作电影——青年导演王晶的《不止不休》

在电影节看电影是一种奇特的经历,密集的观影体验,激烈的批评和赞美,大量的咖啡因,永远不够的睡眠时间,会让人不断回到原点思考:

电影人们在为什么创作?我们在为什么看电影?

在《不止不休》首映礼现场,放映结束以后,在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看着导演王晶起立致谢,随着Joyside演唱的片尾曲《If There Is Tomorrow》轻轻摇摆着身体。

即使他戴着口罩、即使所有人为了疫情期间电影节能够顺利举办戴着口罩,我都能察觉到空气中那种激动情绪的磁场,是某种久违的回答:

拍电影当然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看电影当然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让这个世界成为人的世界;为了让这种改变发生,我们的努力,不止不休。

就像导演王晶自己形容的那样,《不止不休》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的新闻电影

白客饰演的本片主角韩东是一位北漂青年,他放弃在东北老家牡丹江的铁饭碗,带着女朋友小竹(苗苗 饰)来到北京追逐自己的新闻梦。

因为患有眼疾,他不得不高中肄业。在北京没有本科文凭想找一份文化相关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更别说连高中文凭也没有。

但是他在好友张博(宋洋 饰)的鼓励下,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通过勤奋投稿、在网络论坛上发表长篇社论,终于获得了资深记者黄江(张颂文 饰)的赏识,在《京城时报》获得了一份实习生岗位。

他和黄江一起深度报道了一起矿难,相当成功,也让他有望转正。 他在一次暗访血牛非法卖血的卧底调查中,无意中发现了医院周边的另一个灰色产业:乙肝代检

在当时的社会,由于医疗知识科普不够、法规陈旧,人们视乙肝患者或乙肝携带者为洪水猛兽。一旦被周围人得知你是乙肝或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和求学都会变得无比艰难,即使乙肝的传染途径只有母婴、血液和性传播三种。

因此,许多人会非法找黄牛体检代检,期望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在调查中韩东逐渐掌握了重要证据,但是他也发现乙肝患者/携带者受到的歧视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他揭露真相的决心被动摇了。

在付印前夕的最后一刻,他决定撤稿,为此和恩师黄江大吵一架,失去了作品登上头版头条的机会,甚至丢掉了工作。

但是在其他媒体的爆料下,警方还是发现了乙肝代检群体,并迅速展开打击行动。这时候韩东才发现,原来自己最好的朋友、高材生张博也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代检服务的受益者。

眼看张博走投无路,失去研究生入学资格,不得不回到老家,韩东对于决定用行动去帮助乙肝受歧视群体。他在网络上广泛征集案例,终于写出了长篇雄文《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在黄江的帮助下,这篇文章登上了《京城时报》的头版,而韩东和乙肝战友们的战斗才才刚刚打响。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几乎每一个角色、每一个事件都取材现实

导演王晶为了加强本片和原型人物、时间的联系,甚至让白客去采访了大量乙肝患者,将采访的纪实素材,通过交叉剪辑的方式融入叙事,让现实生活中的乙肝战友而非演员,在大银幕上讲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歧视、或忍辱负重或重新开始生活的经历。

这些人有的背井离乡,有的人努力隐瞒一辈子,有的人努力保护自己的孩子,有些人放弃了工作……这个边缘人群体关于苦难的自白,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但影片更大的力度放在塑造以韩东、黄江为首的新闻人形象身上。

在那个纸媒为王的年代,调查记者们有着当下读者、互联网碎片信息成瘾者所不能理解的职业使命感和新闻责任感。他们的笔、他们的声音,为人们带来真相,带来观点,带来改变观念和现实的火种和力量。

但导演王晶并没有过分浪漫化记者们的英雄形象,而是将他们还原为寻梦的北漂青年、疲惫的中年人、在编辑室随时为了理念争吵起来、面对选择也会犹豫不决的普通人。

韩东这一角色是以曾经的《南都周刊》著名记者为原型塑造的,在大量调研之后,融合许许多多新闻人的经历,才有了银幕上这个从不放弃希望的理想主义者。

他那句“这世上的事,有哪件事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被放在影片开头,又在末尾高潮时由白客之口说出,成为了全片的点睛之笔:不止不休地与偏见、愚昧和无知抗争,并不是某个少数群体,某个职业的事情,而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作出选择时候都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

是每一个人观念的改变给乙肝战友们生存的空间,是每一个人的关注让国家取消了乙肝五项的强制体检项目,是每一个人的微小善意汇成暖流,让理想主义存活,让世界还存在着变好的希望。

《不止不休》拍摄了一桩过往的胜利,意在启发今日的观众:还要继续斗争,还要继续寻找真相,还要继续关注那些距离我们或远或近的少数、弱势群体。大概就像本片的英文片名所展现的态度一样,“The best is yet to come”,更好的未来会为你我而来。

希望电影院的春天快些到来,希望《不止不休》能顺利在国内的院线上映,和更广大的观众见面。银幕上下的求索,不止不休。

 2 ) 新冠后时代的我们,有必要关注乙肝吗?

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医学生都对乙肝有科学的认识,我也不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电影情节的代入,因为我无法理解人们的歧视,而且现在大家早就淡忘了这个病毒,甚至可以说是缺少了对这种病毒应有的重视。在新冠斗争轰轰烈烈地结束,甚至甲流都开始流行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拍一部或者看一部关于乙肝患者生活的电影?视点是不是过时了?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若要探究这个问题,我想从影片的创作风格开始,试图挖出导演的创作意图。翻开“新人”导演王晶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贾科长的副导演已经入行很多年了,参与创作了许多佳作名片,所以说这部片子虽然是处女作但是在整体质感和调度上相当成熟,“久经沙场”甚至可以形容他了。把和真实患者的采访(窄荧幕)和故事片有机地穿插,并在前后形成了巧妙的互文,而且极为自然,值得学习。而且在关注主事件的同时,影片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大环境,北漂,非典,人们迷茫又挣扎的状态展现的特别好,那种现实主义尺度的拿捏很老练,故事不沉闷却有让人觉得真实,尤其前半段特别有贾科长的质感(客串那块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在镜头的调度方面,在白客刚开始进报社对于纸媒工作的展现高效而又有美感,一边是刷刷出版的报纸,一边是焦头烂额的记者,调查矿井时的紧张氛围渲染,剪辑凌厉,节奏完美。还有转场和焦点的转移,能看出是团队精心设计的,具体说不清是哪里了。配乐我也很爱,不满还很有记忆点,加的几首摇滚也恰如其分,演员就不用说了,尤其喜欢黄老师和张博的扮演者,白客自然也是很好的。特别有趣的是,王晶两处用了魔幻现实的表达,真是贾科长的亲徒弟啊,也算是借机懂了贾导电影里的魔幻现实的处理。

很凑巧的是,我在假期观看了他“师父”贾科长的《三峡好人》,大体对贾导的影像风格有了个简单的认识。贾导谈及自己的作品时曾说过记录现代的历史的作品屈指可数,他想记录现在这个时代,他说到,也做到了。三峡大移民这个史无前例的大事件不再淹没于长河为人所遗忘,或者成为博物馆中一行行冰冷的文字,而是成为一段生动的,流动的影像,一个动人的感伤的故事,一代人的回忆,保存了下来。这里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搬迁工人,有清贫却充满理想和斗志的考古队,有茫然若失的夫妻,有可歌可泣的江湖人,他们都住进了观众的心理,永远不会被上涨的水位吞噬。

我想说,《不止不休》这部电影不仅在影象风格上师从贾导的电影,创作动机也是与其颇有渊源。这部电影记录了2004年北漂人的艰苦和天真,对乙肝患者曾经的长达几十年的歧视问题,纸媒时代的新闻业,虽然今年是2023年,那么就该遗忘2004年的他们,我们了吗?2004年,是存在过的,记录它同样有意义,即使电影人其余什么都做不了,也该像电影中张颂文说的“记录下事实”。

没有什么与我们无关,我们不应漠视,发声,记录这个时代不仅是传媒人的责任,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更应该是我们一代人的责任。

乙肝歧视时代的结束已化成了血泪,可是新冠呢?艾滋呢?人们什么时候能正视自己和自然呢?遗忘啊,你让人们享受到了琼浆玉液的甜蜜,却不让人知道鸩酒才是你的真面目。

 3 ) 《不止不休》:比乙肝更可怕的病毒是歧视,比矿难更严重的垮塌是漠视

在招待韩东的家宴之后,黄江在露台上从拳击手套里偷出一颗烟,点上,跟旁边的韩东说,我们当记者的,改变不了什么的。咱们当记者的,同情心只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而在另一场报社的聚餐上,旁边一位老记者对韩东说,很多人做着做着就把记者当成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份理想了。

对于初入职场的韩东来说,他卯足了劲儿,想留在报社,留在北京。黄金时代的纸媒实在是一个太宝贵的历练平台,他完完全全应该听从带教老师的话,毕竟那是一位经验丰富,又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的资深记者。或许是年轻,或许是尚未泯灭的新闻理想,让韩东胆敢在关键时刻撤稿,忤逆上级。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当年临近毕业时柴静的《看见》仿佛一本“圣经”,那些文字和采访经历鼓励我从事新闻行业。从中看到的不是新闻的某种超乎权威的“权力”,在专业的背后是体察弱者,排除歧视的那份良心,记者可以将自己的良心应用到职业中,这才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理想”的东西。

而在电影《不止不休》里,我再次看到了那份理想。

毕业后真正成为了一线记者,在民生调查里确实会见到不公与苦难。黄江的处世之道是保持专业度,扔掉无谓的同情心。因为同情心可能会迷惑你的双眼,让你失去记者本该保有的敏锐洞察和理性。而韩东一直在坚守着的,却是一份基于人本身的同情心。更加理性或许会让你内心更加舒坦,更容易跟这个职业和社会和解。但与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死磕,并保有对弱者和受歧视者的同情心和共情力,才是更值得追求的一种理想。

在电影《鲸》(2022)里有这样一句感慨,“人不可能完全不在乎其他人,人多么伟大。”人无法漠视彼此,这是多么朴素的能力,却是人类最接近的神性。

《不止不休》里韩东虽然卧底在乙肝代检的群体里,却并不是仅仅把他们看作敌对的违法分子。借助镜头,我们看到他眼里外表冷漠的彪哥也是一个疼爱女儿的父亲,四处碰壁的朋友有太多无法冲破的屏障,甚至在小巴士上会为病毒携带者挺身而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这些所谓的违法分子也有作为人的个体的无奈,那么到底是谁错了,会不会是我们错了,会不会是制度条例错了?

《不止不休》抛出了很值得深思的命题,为了所谓理性的职业素养,是否应该抛弃人之为人的同情心?作为条例里的违法分子,贴上了不合理的标签是不是可以被撕下来。记者用笔书写和揭露社会存在的痼疾自然没错,但是报道火灾之后,有没有人关心火灾因何而起,有没有人在乎火灾后流离失所的人?或许这才是韩东幻想出的那只笔,如同太空舱里的杨利伟的笔,可以失重,可以飞翔,可以升上太空,仍可以力有千钧。

“这世上有哪件事,和我们一点关系没有呢?”借韩东之口,电影点出了核心的金句,并把这句话放在片头置顶。韩东吃了闭门羹之后,仍在门外希求获得乙肝携带者群体采访的机会。有些他必须做完的事,不止是帮乙肝病毒去除污名化,消除歧视,同时也是帮自己。

他高中肄业,学历不高,在报社时曾经有老记者叫走了那个北大的实习生。而那个实习生甚至不需要名字,只需要“北大”二字就是金子招牌一样的指代。而他因学历遭受过越多歧视,就越能理解因为一种病毒讳莫如深,职场、升学甚至感情处处碰壁的携带者的痛苦。我们无法漠视彼此,除了这是人类具有的一种近乎于神的品德外,也是一种总会关乎你我,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动力。

当印刷机器开始运转,铅字可以替矿井下的冤魂呐喊,帮污名化的患者去污。不做任人摆布的模特,宁愿在地上沾染尘土。比乙肝更可怕的病毒是歧视,比矿难更严重的垮塌是漠视。倘若新闻只是记录,没有同情。如果记者只是职业,不是理想。便不会有可以失重的笔,可以腾空的纸。文字永远不是帮痼疾沉疴代检,而是要帮社会换血,让这个世界更好的一点点微小的努力。

 4 ) 点映观后:为试图表达「从来如此,便对吗」而四星

看前许多友邻都说喜欢煽情很怪,我的体感是这并不是全片的毛病,前三分之二整体观感像同样讲记者的《她说》,很平淡,近乎纪录片式电影一样在叙述一个人如何成为记者又做了什么,剧情自然往下推动,我还挺喜欢的。 但后三分之一开始要在剧情里往上推感情的时候,能看出来导演的掌控力弱了,与其说是配乐煽情过度了,更像是导演和剪辑在节奏上的把控不行,文本上的层次推进也不够合理,因此没有跟上恰好适合这个故事的音乐,整个电影走到这里,对比我认为很不错的配乐显得很薄,让我感觉到导演在这里力不从心,没把真正想推的高潮推到位。 除此之外,在音乐的选择上,导演如果能降低一些个人喜爱的成分,更抽离和冷静地选择,比如究竟是否要用Joyside的歌作为结尾,是否真的要直接截取fill in而非做一些更符合时代调性的remix,都会为核心内容表达加更多的分。 以及笔的幻想式漂浮很好,但报纸的幻想式漂浮在调度上让我觉得不太合理和得劲,不是我的审美吧。(但word文档这个设计我很喜欢,很geek) 三星给电影本身,一星给创作团队尝试的表达,appreciate如今还有人做这样的电影,试图讲新闻的良心,试图讲“从来如此,便对吗”。

再ps,后期声音做得有点不对,不知道是不是影院放映的问题,有点技术硬伤的意思,镜头切换的时候人声在5.1里确实也有变化,但变化之后听感特别不真实,对这种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纪实调性的电影来说,这种声场位置和质感上的不真实和怪异,是致命的。

 5 ) 《不止不休》导演王晶:大家遗忘苦难的速度比我们想象得要快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
“我觉得我是不是让香港的王晶先生尴尬和困惑了……我并不认识他,但他经常给我朋友的朋友圈留言,开玩笑说‘我也是青年导演’了……有机会还想跟他见个面,say sorry,说句不好意思。”
最早知道《不止不休》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头三秒里糊涂了,监制贾樟柯,导演王晶,社会新闻题材,这个创作思路实在想不到。
回想2011年,这位北电03级导演系毕业、和香港商业片之王重名的太原导演,正式加入了距离他家开车仅一小时就能见到的贾樟柯的电影团队,历经十二年,连续担任《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三部电影的执行导演,如今在师父的推动下,有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

王晶坦言自己是一个挺难独善其身的人,“我并不那么自我,甚至说得再过一点,我在意大家对我的评价。”
所以《不止不休》剪到终版的时候,王晶第一个发给的就是贾樟柯,老贾在一天下午看了这部电影,而身在北京的王晶焦急地掐着表,等回复,谁知道老贾观赏完,就在影厅里坐着不动,刷起手机,一刷又是大半天,像是在排挤什么情绪,最后终于给王晶发来了两个字影评——“很好”。
很多人都把《不止不休》当成《药神2》来看,不能说一模一样,但也可以说,从导演表达来看,它们毫无关联。
“我觉得《不止不休》已经够私人的了,有各种私货在里面,我都觉得我自己是不是太啰嗦。”
这种私货确实多,包括对“北漂”两个字的重判,包括对浪漫主义的一次试探,也包括青年人本能的反抗,还有社会事件下,人的扭曲,与如何扶正。
它既是职场电影,也是社会大操场电影,甚至是历史修罗场电影。
看过的观众都会记得,电影里最令人豁然洞悉的一场戏,发生在主角韩东对涉嫌违规的医生主任的车内质问。
问什么?问谁?想得到什么答案?
王晶觉得,如果所有人都保持沉默,那么这个世界就会陷入一种误解,但他也并不想把电影引入到煽动或挑战上来。
“对于我而言,我觉得我告诉别人我拍一个电影,是要让别人去相信这种挑战权威是能成功的,那我觉得我可能有点居心叵测了。”
终归还是无奈。
电影里外里的无奈。
人们为了存活下去,选择性失忆,并且加快失忆速度的无奈。
所以啊,《不止不休》,也应叫作,《无止无休》。

导演王晶(中)

(本篇采访10000字,阅读需要15分钟。)

01、北漂的“飘”:这个词原本没有悲剧色彩

第一导演:我其实想先问,你老家太原那边没上过大学的发小,他们现在生活是什么状态?有仍在北漂的吗?
王晶:其实在我们那个年代,北漂是很正常的上升通路,去北京是特别好的一件事。
人生的理想道路,无非就是高中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大城市大学,那北京是离我们山西最近的大城市,大家都希望考到北京,将来在这里落下脚来。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从来没觉得有什么悲剧色彩,但“北漂”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好像有一点悲剧色彩,可能是这些年的现实压力的问题。

第一导演:因为03年还没有房地产嘛,08年之后就不对劲了。
王晶:我们在做电影前期准备工作的时候,跟很多人聊那时的北京,他们对那个年代的北京记忆是什么?其实很多人谈到的都是那些很美好的瞬间。
第一导演:这个调查做了多久,多大的量?
王晶:一直都在做,我有点强迫症,永远不知足。
第一导演:你啥星座?
王晶:双子座,不知足。
第一导演:你中学时都从哪获取新闻信息?有特别喜欢的报纸或杂志吗?《看电影》杂志?
王晶:杂志就是《看电影》,石家庄的《我爱摇滚乐》,还有《当代歌坛》。
我印象特深,到北京以后,我有一哥们,也是我老乡,他跟我不在一个大学,他在另一个学校学导演,他每个周五周六会找我玩,每次他来的时候,手里都拿一本《南方周末》,因为《南方周末》是每周四发刊,他们学校门口的报刊亭进刊慢,所以每次他都先坐地铁到积水潭,那边有一个进刊特别快的报刊亭,什么报刊杂志都能第一时间到货,当年报刊亭都有牛不牛之说的,他就每次先到那买一本《南方周末》再来找我——看《南方周末》是他身份的象征,他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去了。
后来有一场戏没剪进来,就是报社门口就有一个书报亭,书报亭一个小空间,你就能看到那个年代。
第一导演:就跟北电门口差不多,也是一报刊亭。
王晶:做最后报纸飘起来的特效时,我跟特效说,我们得找几张报纸去做质感上的参考,那我就半路过去开会的时候,顺道去买张报纸。我住望京,偌大一个望京啊,就一个书报亭!

02、高手傍身:这部戏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媒体从业经验的人来把关

第一导演:我发现编剧团队四个人,大部分我都不太熟,不知道她们擅长哪方面,并且你和她们怎么合作?
王晶:其实是一个吵架和集体创作的过程,话说回来,有几个编剧是陌陌影业的专职编剧。
第一导演:是这样啊。
王晶:陌陌这家公司的媒体基因非常强大,其中这几位编剧,她们都有很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
对于这个选题而言,我其实是门外汉,她们反而是内部的人,很多时候我是要向她们请教一些现实情况,或者是新闻伦理的东西。其中还有一个编剧,她是一个专业编剧……
第一导演:叫黄……
王晶:黄苇。
第一导演:对,她其实偏爱一些商业爱情片的剧本(《HOLD住爱》),感觉在《不止不休》这类题材上差别很大,不是很有经验。
王晶:我觉得有没有编剧经验这个事情不重要,我也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导演,但是黄苇在剧本里给我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因为她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的人,原来是学理工的,她在我提出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的时候,会把我往回拉一拉。
第一导演:你还有哪些超现实的想象?
王晶:也不是超现实,就是有一些故事的走向,或者是讨论情节的可能性的时候,她会帮我去从逻辑上判断这东西合不合理。
第一导演: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哦,就是很多类型片里会设置一些记者作为某种程度的反派,他触犯了一些职业道德,我想问起初剧本里有没有类似的角色?
王晶:其实没有。因为从创作剧本之初,我们就挺明确一件事情,就是我们要讲人的成长,人的内心变化,人的精神世界。
我们为什么选这个事情,真不是什么一个人替多少人发声,因为我看了所有的素材,在2003年那会有社会影响力的所有的议题,我觉得只有这个议题是跟人有关的。
可能有些观众看了之后会问,为什么不选更尖锐的议题,为什么不做更冒险的选材,更深入虎穴的那种新闻事件,为什么不是那种挑战权威的东西……对于我而言,我觉得我告诉别人我拍一个电影,是要让别人去相信这种挑战权威是能成功的,那我觉得我可能有点居心叵测了。
但是我想说的是,人心起码是可以挑战的,不管是自我的鄙夷,或者是你面对环境压力的时候那种变异的东西,这些是可以挑战的。

第一导演:明白了。刚才说请有媒体经验的编剧来把关,那美术这块呢?需要有很多人来盯历史细节吗?
王晶:不会,因为我们美术指导刘维新老师是老前辈了,北电美术83班的老前辈,最早跟娄烨一起做《紫蝴蝶》,包括贾导的好几部电影也是刘老师做的,所以还原度这件事我一点都不担心。反而很多时候刘老师是需要跟我有一些碰撞的。
第一导演:怎么碰撞?
王晶:还原这个东西不犯错很简单,你就去参考资料就行了,美术组的墙上,造型组的墙上,贴满了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2003年、2004年的,这就完了,不出错很简单。
但是,那些照片里哪个是最对的,最好的?举个小细节,报社编辑部是我们搭的一个景,里面摆的电脑应该是什么样的,你说全摆大屁股显示器有没有错?没错,但是怎么样能更有意思?大家一直在碰撞这种东西。
当时美术组的老师就设计了一个专门区域,说这地方不能摆大屁股电脑,这得摆两台老款的Mac,为什么?因为这是美编区,是做图的地方,他们的电脑得高级。
第一导演:我杂志社干过三年,是这么一个逻辑。
王晶:我其实也非常幸运,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媒体从业经验的人,我们组的美术师小路,叫路超,我们俩认识很多年了,他一直是刘维新老师的执行美术,他早先就是报社干美编的,好像是《陕西日报》。
但我拍这部戏之前从来不知道他还有这个经验,这部电影里新闻报纸的所有的版面,每一张都是他排的,他又干回老本行了!包括那些很古老的排版软件,很难找到,他说“我有!我帮你找找!”他说他攒了三十年的功力,全在我这用上了。
所以我们还挺要求原教旨主义的,电影最核心的受众是当年那帮新闻记者,他们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别觉得说你们这个电影一点都不专业,这个是我们第一层拉不下的脸。

第一导演:路超就是电影里演美编的那人吗?
王晶:不是,那个美编是《北青》的一个真的美编老师,不是路超,但路超也演了,被我剪掉了,哈哈哈。
第一导演:那在影像上,你怎么明确它的表达气质?怎么和余力为敲定这一块?
王晶:其实我们之前有一些广告和纪录片上的合作,那时候他会从他的角度去尝试一些手持镜头,我一直觉得余力为是我能看到的中国摄影师里手持水平第一流的,第一等的,这挺难的,真不是说你跟着跑就可以,那东西挺见功力的。
那对于这部戏而言,一开始我们达成的共识很简单,第一,客观地说,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去展现一个宏大的场景,复原2003年的北京确实太难了。尤其2008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刻,2008年之前是2008年之后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把焦点更多地聚焦在人身上,聚焦在人的精神状态上。
另外一个角度,就像我刚刚提到的这是讲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的电影,所以我觉得把关注点放在韩东的身上,让他带着镜头去走,这也是准确的。其实我们一直讨论镜头和演员的关系,是谁带领着谁?有些时候是镜头带领着演员,有些时候是演员带领着镜头。这个东西还涉及到表演的安排、调度的安排,有很多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所以一开始我们俩很简单地明确,这个电影应该是演员带着机器走。

第一导演:但好像这个思路也没有到达内兄弟那么的集中。
王晶:我是有浪漫情绪在的,有一天我没事干,又看了一遍《出租车司机》,之前好久没看过马丁·斯科塞斯了,看到开场纽约的夜景,我就截张图发给余力为,我说这个感觉和我们好像啊,好美啊,就是那个浪漫的东西也在骨子里。
其实这个电影不能完全是纯写实的残酷的东西,我们试图在浪漫和纪实的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第一导演:你本身在生活上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人吗?
王晶:不算。但这个题材决定了它应该是带有浪漫色彩的,就像我刚刚说“北漂”这个词,它最开始不痛苦,理想主义这个词在原来不虚伪,这些东西在原来都是特别美好的。
所以这个电影从一开始我们就相信它应该是属于浪漫的东西,是这个题材所决定的。

导演王晶

03、宏大与渺小:钢笔悬浮不是被集体主义感染,它是“你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的意思

第一导演:说到浪漫,比方说笔飘起来这个设计,它就成了我的一个疑问,就是韩东作为一个始终持续着这种社会正义的观察力的这么一个人,他为什么又能被宏大的集体主义的成就所感染?
王晶:我其实没有做这个关联,但我知道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有关联,可我不会去讲它对一个集体主义的,或者是命运共同体这个东西的回答或者叙事上有什么感想,我本意并不是这样。
我其实就是想做一个映照,这个映照不一定是正相关,也可能是反相关的。
第一导演:反相关的?怎么讲?
王晶:因为你刚刚说韩东被那个东西所感染,他其实不是被感染,而是“你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它是这种意思。
第一导演:啊……明白了。
王晶:对,韩东之前在墙上看到杨利伟的头版版面,我就觉得,这个元素应该再次出现,要不然这个元素只是出现在那,堆叠在那,作为一个道具摆放在那的话,有一点不好玩了。
但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困扰了挺久的,没想好怎么弄。后来当我们拍摄报社那个场景的时候,要在报社的电视里放一些当年的新闻素材、新闻画面,有社会新闻,有些非典的,有杨利伟的,我就请副导演帮我收集这些新闻画面我想看一下,做一个选择,结果……
第一导演:就看到他在太空舱里玩笔的画面对吧?
王晶:关键巧的是,他那支笔跟我们戏里韩东的那支笔基本上是一样的,我突然一瞬间觉得好像找到了那个契合点。说简单一点,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解,但对于我而言,其实是一个集体的宏大的梦想和一个很渺小的非常具体的梦想之间的关系。
第一导演:所以结局报纸漂浮又是再次强调这个意思,是不是也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收了当时?
王晶:对,其实都临到……
第一导演:临到杀青了?
王晶:也不是,就是快拍到结尾了,但总觉得剧本原本结尾呈现的方式不太好。
第一导演:原本结尾是啥?男女两个人相拥?
王晶:也能成立,happy ending没有错,但你说这好玩吗?不好玩。我也总跟别人说这件事,我说贾导被很多影迷奉为结尾大师,每部电影的结尾都是神来之笔,我说我这不能给贾导丢脸啊,我得好好想一个结尾。
压力巨大啊,有一天,拍摇滚乐那场戏的时候,我忘了是怎么着了,就突然一瞬间,想到说笔能飞,那报纸能不能再飞一次?
第二天就要拍那一场戏了,有好多东西要准备,包括那个镜头里还有一个一晃而过的太空人的形象?
第一导演:嗯?你说最后火车站那场戏有太空人?远景里?
王晶:近景,人群之中,有一个太空人,当年因为杨利伟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效益,我们设计了一个穿着太空服的人,在广场上发传单。
第一导演:噢!你这么一说我有点印象了,就那么一下子。
王晶:对,虚晃一枪放在那,也是对报纸飘起来做一个小的提示。所以剧组就慌慌张张地去全北京找太空服,第二天就要用啊,看哪个道具老师那有太空服什么的,整了大半天,还好也都解决了。
第一导演:广场这场戏全是外景么,没有后来再搭棚?
王晶:都是外景,我们当时跟北京站沟通协商,他们还挺帮我们的,给了我们一个区域,还帮我做了一点点限流的工作。
我们当时找了大概两三百群众演员,但其实不太够,仅有的条件就是这样,这场戏对我来说还是要有一些不可取代的东西,我们想试一试努力一下。
第一导演:只拍了一天?
王晶:半天,就没有时间。拍完外面拍里面,那是我们在北京拍摄的最后半天,第二天转场,那天其实压力巨大,太仓促了。
其实很多时候你成长也是为这些东西买单的,你在后期的时候,发现有一些你觉得不满足的场景,也都是因为你当时想到过要不要坚持一下,但是你又没有那么多时间。
第一导演:我就好奇像这场戏,需要强度把控的时候,贾导会到现场坐镇么?他探班的次数多么?
王晶:……
第一导演:怎么了?你在算有多少次吗?
王晶:不是,很多人都问我这个问题,我在想给你一个更新的答案。
第一导演:那我不问这个,我换一个,小竹搬新家,想买音箱听音乐,这时候韩东把手机拿出来,给她打电话,然后放出来一首歌,这是不是一个小致敬?
王晶:致敬谁?
第一导演:《小武》啊!
王晶:我没有……《小武》哪个桥段?
第一导演:那又是我想多了,就是女主角生病了很苦闷,小武哥打开打火机,你以为他要抽烟,其实打火机一打就放音乐,放出来一首《致爱丽丝》。

电影《小武》

王晶:我可能都忘了那个桥段了!

第一导演:但我想说这个情境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它其实也带出来一个当时这个阶层在各自年代的物质生活的状态。
王晶:你说的打手机放歌那场戏,我觉得需要点浪漫的东西,但是我又想不到是什么,怎么才能表达出——最好的还没来,但我尽我所能的,我能把我的东西给你——就是那个情感表达还不够。
第一导演:话说贾导第一次看成片时有没有一些想法?
王晶:我和剪辑马修认为剪到基本上接近终版的时候,发给了老贾,他那会儿在汾阳。有一天下午,他在种子影院找了一个放映厅,身边的另外一个公司的同事就说,贾导今天下午要看你片子了,我说看了他说啥你告诉我。
然后我就开始看表,算计着,差不多该看完了,怎么也不给我打电话?啥意思?又过了半天,还是不给我打电话,是有什么想法吗?
我问一嘴吧,我就发了一个信息,问贾导看完了吗?那边同事说看完了,我说他有说啥吗?他说他在椅子上一直沉默着,刷手机,就在电影院里,灯亮着,坐在那,也没走,低着头,一直刷手机,一直刷手机。
第一导演:他是想挣脱什么情绪吗?
王晶:我没有问过他,不好问啊,后来又过了半天,他给我发了两个字——“很好”。

04、很难独善其身的人:人类挺神奇的,我们遗忘苦难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

第一导演:我很好奇黄江这个角色,他是在冲突中退场的,那这场冲突意味着什么?有没有一种因为韩东他已经主打一线了,导致黄江处在一个办公室化的状态里,两个人就慢慢产生一种信息不对等的矛盾。
王晶:其实没有那样的设计。
第一导演:剧本里这个角色也是到这就结束了是吗?
王晶:是的,剧本也是这样的。但是你说这个人物真的消失了吗?
第一导演:最后文章发表后,报纸漂浮,其实还是对这个人物有一个想象中的呼应。
王晶:你看到我们在那段蒙太奇里面有一个画面,一个一两秒钟的镜头,就是韩东给黄江写了一封信,他用的也是他们当时相识的笔名,邮箱是《京城时报》的邮箱,主题是说向您告别,接着下面写的是“江川,你好……”我觉得,他们两个的关系是不是又回到了一个原点?
其实韩东那封信是他对黄江所有的情感,那个信大概意思是说韩东还是挺坚持当时的判断的,但是他觉得从内心里很多事情让黄江失望了,他为此道歉,但是我这篇文章写完了,还是发给你,希望你来做一个决定,也算是我对这件事情的一个交代。
第一导演:我记得,就在网吧里。但我看到韩东写信的时候,我还是以为黄江会在接下来的一个什么时刻出来。
王晶:哈哈哈,颂文老师也是这么觉得的。但是我觉得那个时候其实他是存在的。

第一导演:有没有想过请刘德华来客串一个象征性的角色,毕竟他当年在这件事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王晶:在拍摄期没有想过,在宣传期有想过,但从没有沟通过,因为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我不确定,包括我们跟这些患者接触的时候,其实每个人的想法都还挺特殊的,很多事情并没有过去。
第一导演:我突然想问,你自己有没有在某一个阶段,受到过某种层面的歧视?
王晶:说到歧视这个事情,很多人会说这个电影讲的是反歧视什么的,但是我实话实说,反歧视它只是一个“表”,我其实讲的是因为歧视这个行为,而给那些被歧视的人带来心理异化。
今天我还看了一篇文章,那个词我原来都忘了,但看到文章我想起来了,它叫病耻感,因为生病而产生的一种羞耻的感觉。
病耻感的产生是不应该的,我只是病而已,我为什么会耻呢?
所以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导致人产生了一些行为模式,比如电影里彪哥他说,“这事跟你没关系,我们都过得挺好的”。

第一导演:这就是过度自我保护。
王晶:对,过度自我保护、沉默。如果大家都不把这个东西……
第一导演:不把这事摊开说。
王晶:那其实就是无解了。沉默没错,我们不能指责任何人选择了沉默,但是如果是集体沉默的话,这个事情是无解了啊。
第一导演:那你觉得,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和他对自己尊严的捍卫,可以是同一件事吗?如果事业上他并没有成功,没能把这篇报道写出来,那他的尊严是怎么得到捍卫的?我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电影里总是把一种职场拼搏和伦理道德胜利拧得很紧。
王晶:这就跟一个导演说我特别想讲个故事,讲一种情感,他好像在和观众交流、共鸣,但票房上取得的成绩又和电影表达是否成立相挂钩是一样的。
第一导演:那如果这部电影再作者一点,再私人一点,会是什么样?
王晶:我觉得现在已经够私人的了,有各种私货在里面,我都觉得我自己是不是太啰嗦。
我其实明白你的意思,你觉得好像大家也会看后有一些直观的感受,有一些东西在拉扯,有一些东西好像……
第一导演:在斡旋。
王晶:对,但是……
第一导演:其实你在表达上是满足的,对吧?
王晶:我只能说,不管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现在大家看到的呈现出来的样貌,是我作为导演我能尽到的最大的努力了,但是你说这是不是我曾经认为这个电影的最好的状态,我觉得可能最好的状态是没有人看到过的一种东西。
第一导演:你觉得这个时代人跟人的偏见,一定要在对抗中消除吗?对抗本身也是一种偏见。
王晶:我觉得不光是人跟人的偏见,你说大一点,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也都还在一个相对左倾,相对偏保守主义的这样的时代里。
它带来很多可能肉眼可见的问题,往大了说是国家和国家的关系,比如说民族主义在各个国家的体现出来的样子,你说的对抗性其实带来的是自我的内视的东西,它不是用来沟通解决问题的。

第一导演:你觉得是什么东西造成的人还不够包容?是因为认知狭隘,还是说因为利益?
王晶:我觉得是历史的必然,它是一个波动的东西,中国有句老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俗道理,但我们确实好像处在一个,是不是必须要对抗来完成这种自我证明的时代。我是不是一定要告诉所有人,我跟你们都是不合的,我才能够证明我是谁?
第一导演:你自己对这些东西困扰吗?比方说,一种长期固化的不可改变的事物,会时不时地影响你情绪?
王晶:我是一个挺在意外部感受的一个人,我并不那么自我,我在意我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是什么样子,我在意我身边的人,甚至说得再过一点,我在意大家对我的评价。
我其实是一个相对上挺难独善其身的人。
第一导演:外部压力超载了,你自己怎么去找出口?
王晶:但你说人真的还挺神奇的。
第一导演:嗯?
王晶:人有一些能力,比如说,遗忘的能力,逃避的能力,那我们说回到一些可能跟这个电影有或多或少关系的事情,我觉得大家好像一直以来对苦难的事情遗忘速度比我们想象得要快一些。
第一导演:完全就是,我们已经不记得过去三年是什么样了。
王晶:是,这就是人有好玩的地方,所以你问我这个问题,那我告诉你,我们作为人,其实是有一些自我求生能力的,但是就像这个电影说的,本能是本能,理性是理性。
人总是一个矛盾的和在拉扯中的这么一个状态,我们有本能,面对痛苦我们选择遗忘,我们想向前走,想活下去,但是有些时候你是不是也需要理性地居高临下,去审视一些问题的核心。

导演王晶

05、初代的我:那年非典被“歧视”,但我迷影的小日子过得很爽

第一导演:简单聊聊你过去吧,还记得刚到北京的状态吗?那年先是考试吧?
王晶:对,先考试,那一年又是非典,我们那一届也是被非典影响的考生。
第一导演:那你来北京再回太原后是需要隔离吗?
王晶:我们是在刚过完春节时考的试,回去以后好像就是三四月份,非典就爆发了,一直延续到5月份多,在统一高考前的时候,非典解除了。但我妈是医生,她在非典前线的一线的,那会我特爽,少年不知愁滋味。
第一导演:特爽?
王晶:因为我妈不在家,家里就我一个人,完全是我的天下。
第一导演:自己做饭吃啊?
王晶:自己弄啊,我妈被隔离在非典病房了,我学校也不用去了。学校老师那会儿说,有些同学,家里是医院的子弟的话,可以考虑在家自己复习。你刚才问我有没有被歧视过,我被歧视过。
第一导演:微妙。
王晶:我说好啊,那我就回家了。我那会儿特别喜欢独处的时间,因为真的挺少有独处的机会,然后拉上窗帘……
第一导演:哈哈狂看碟对吧。
王晶:对,看片,看碟,看了好长时间的碟。其实之前我去北京也挺频繁的。
第一导演:什么意思?总去北京玩?
王晶:那会想看话剧,看个演出,太原都没有,所以我总是坐大巴车去北京看。
第一导演:大巴车从太原到北京,那得开很久啊。
王晶:6个小时。
第一导演:铁皮火车也差不多吧。
王晶:比火车还是快的,火车要开10个还是12个小时,火车是晚上坐,睡一觉早晨到,大巴是早上坐中午就到了。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好像隔一两个礼拜,到了周末就跑一趟北京,看话剧,当时对话剧很感兴趣。
第一导演:话说,你家里支持你做电影这个工作吗?你妈妈不想你跟着她学医么?
王晶:她不太懂的。我在高二的时候说我想考电影学院试一试,她听完之后也没跟我说什么,就觉得如临大敌了。因为那会儿还牵扯到你到底学文还是学理的问题。我当时高二还学理,你要考艺术院校,你得转文科,转文科又是一个挺大的决定。
我妈妈检索了自己所有朋友圈的资料库,就找到了一个我们山西非常有名的歌舞团的一个导演老师,说要不然你帮我跟我儿子聊聊。
第一导演:歌舞团导演?这也不搭啊?
王晶:她其实是想说你看看这孩子行不行,不行我就不让他干这事。我妈老说是那次聊完之后,人家老师说我挺好的,支持我考导演。
第一导演:话说回来那时候你迷影的积累到什么程度?
王晶:那会就是欧洲艺术片、纪录片,能看到的也都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了,国内的有一些非主流的电影其实也能看到。
第一导演:老贾的电影也都看了。
王晶:对,你就觉得他挺屌的,挺不一样的。
第一导演:有幻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导演吗?
王晶:没有具体的想,其实美学价值观的塑造是在电影学院那四年时间里成型的。
第一导演:好,我再问最后最后一个问题啊,也是从《不止不休》这个项目一出现的时候我就产生的一个问题,很简单,就你有没有曾经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为自己的名字困惑过?
王晶:你遇到过跟自己重名的人吗?你困惑过吗?
第一导演:当然了,我叫李毅啊,我是李毅大帝,当年的校内网你上过吧,每天早上起来我删留言,删“听说你护球像亨利”。
王晶:我不困惑。
第一导演:也谈不上困惑,就是有这么一个小乐子。
王晶:我觉得我反而是不是让人家,让香港的王晶先生尴尬和困惑,其实我和香港的王晶先生中间有一个共同的朋友。
第一导演:你也认识香港的王晶?
王晶:不认识,我唯一一次见过他,是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他为电影学院办过一次讲座,我坐在台下听讲座,台上挤满了人。
第一导演:他还在北电办过讲座?
王晶:他讲得特别好。
第一导演:也对,他中文系高材生,行走的电影史。
王晶:但不认识,最近有了《不止不休》这个片子,大家开始提及这个事情,然后王晶导演还经常给我那朋友的朋友圈留言什么的,开玩笑说“我也是青年导演”了。我有机会还想跟他见个面,say sorry,说句不好意思。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6 ) 致敬纸媒黄金年代,追寻正义不止不休

时隔两年半,再次在大银幕上看完《不止不休》。当片尾字幕缓缓升起,我仍然和两年半前坐在平遥小城之春厅时一样心潮澎湃。只是这一次,又多了很多感慨。想到了很多事情。

我想到四年前看到《不止不休》先导预告片时的好奇。想到两年半前如何历经坎坷终于在平遥影展看到了《不止不休》亚洲首映的激动心情,当时影片放映结束后,影厅内数百人热烈的掌声至今仍然回响在耳旁。后来在机缘巧合下我有机会能和此片的编剧黄苇、导演王晶和陌陌影业的伙伴们聊上几句,表达我对影片的喜爱。我为他们能做出这样一部良心的电影而感到骄傲和敬佩。

三年来,我一直期待着《不止不休》的公映。也多次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如今,影片终于即将登上全国影院的大银幕。我不知道其他观众看完影片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的是曾经买过的那些《南方周末》报、最近这些年头的所见所闻,以及最近阅读的书籍《我要活下去》。

在2020年平遥影展第一次看《不止不休》时,我最喜欢的是主角韩东和记者黄江奔赴山西暗访矿难事故的戏份。曾几何时,我们经常能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电视新闻节目和《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纸媒上看到对违法乱纪案件的深入调查,记者冒着风险奔赴事件发生一线进行暗访、调查,将黑暗和罪恶曝光于天下。那是早已逝去的纸媒的黄金年代。感谢《不止不休》,让我做了一场梦,仿佛回到了曾经每周必买《南方周末》的日子。带领我们重回那个尽管艰难,仍有良心媒体、勇敢记者践行并坚守着舆论监督的年代,将新闻理想主义的光芒投射在当今这个鸠占鹊巢、指鹿为马、新闻已死的纸媒祭坛之上。

但在两年后的二刷,我对影片的观感有了变化。我更关注到影片中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受到歧视状况的深刻表达与批判。

电影《不止不休》的剧情由2003年的报道《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改编而成。没有削减现实力度的喜剧元素,也没有用力过猛的煽情。只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受到的真实歧视状况,以及记者为报道真相而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背景年代设定于2003年的《不止不休》拍摄于2019年底。这些年,我们看到了太多悲苦,也看到了太多不公。影片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就业、婚姻、教育等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歧视悲剧,屡屡重演。影片主创巧妙地用类似纪录片的手法,将一个个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访谈穿插在片中,克制住同类影片容易犯的煽情做作的毛病。

在这些年里,我们也见到很多不幸的人,和影片中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一样,身上被贴上了各种残忍的“标签”,一些居心歹毒的人对着从不知何处泄露的信息,肆意地讨论、造谣感染者的私生活。这个女人跟多少多少男人见过面,那个男人去过多少多少娱乐场所,那个女人一看就是从事不良工作的……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这个角度上,《不止不休》的内涵还和最近上映的《保你平安》有了互文。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感想不是新闻,事实才是新闻。”记者不能被同情心牵制。那么,建立在事实与人文关怀之上的报道,难道就不是新闻了吗?社会需要正义,公众需要良知。如果舆论不正呢?如果部分规章错了呢?小小的记者在这样的时刻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报道真相、为民请命的职责,为这些受到不公对待的人群扛起反歧视的大旗。这样的报道不仅是新闻,更是优秀的新闻!

从私人角度来讲,身为一个近十年的北漂,我对影片主角的北漂生活和心态很有共鸣。片中男主租住的楼房布局和我所居住的老小区如出一辙。男主角被带进的“北太平庄派出所”正巧也是管辖我这一片区域的。男主屈身于群租房厨房旁边方寸大小的狭窄空间里,而我来北京的第一年,也是住在一个只有8平方米的小屋中。对影片布景的细节,我深有同感。

此前,我没怎么看过白客主演的影视作品。知道他是因喜剧而火。他参演的《被光抓走的人》是我认为那年最好的华语片之一,但对他的表演仍然没有什么印象。在《不止不休》里,他的表演并不算突出,但可说是扎实稳健的,是能立住角色不“塌方”的。这部实打实的佳作或许能成为他证明演技、摆脱单一的“喜剧”标签的起点,在演员之路上收获更多关注和认可。

影片的配角也更令人难忘。说起影片的“最佳表演者”,那非张颂文老师莫属。我已经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电影里看到了张颂文老师炉火纯青的演技,在《不止不休》中他更是举重若轻。他饰演的资深记者“黄江”出场的首个戏份便是灰头土脸的邋遢造型,风尘仆仆地赶回报社编辑部,但又不失记者的专业性与由内而外透露出的风采。面对同事拉他出来做会议矛盾的“挡箭牌”,他应接不暇的样子还有些窘迫。一下子把黄江对工作尽职尽责的“老油条”记者形象立了起来。电影中,黄江能慧眼识珠,发现男主韩东的才华。在办公室,敢于向领导拍桌子要头版,要报道机会。在矿难事故的暗访现场,黄江做事细心,故意把买来的衣服弄脏弄破。跟着矿难受害者家属走进宾馆旋转门,瞬间入戏抹起眼泪,同时指示韩东找机会寻找相关证据。几个连贯的动作在张颂文的演绎下一气呵成,演技令人钦佩。

不过,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角色并不是韩东或黄江,而是配角“彪哥”和“姚医生”。他们刚出场时,作为男主角韩东暗访的、实施“不法勾当”的调查对象,似乎是负面角色。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的形象逐渐立体而生动。彪哥冒着风险帮助他人在乙肝体检报告上作假,让乙肝病毒携带者看到了生活、就业的希望。姚医生并非利益熏心,而是不忍心看到彪哥的女儿“七喜”因感染乙肝病毒而不能上幼儿园,才伸出援手。只收彪哥的鸡不收彪哥的钱。片中姚医生在车内向韩东自白的那场戏,演员那段带有哽咽的念白让我眼睛一红,差点潸然泪下。即使是二刷,还是能被影片传递的这种底层小人物的关怀而深深打动。

二刷《不止不休》后,我不由得想起最近我阅读的韩国作家金琸桓写的纪实小说《我要活下去:韩国MERS风暴里的人们》。这部作品也是站在病毒感染者的立场,心疼地为他们撕下一个个贴在身上的标签,愤怒地为他们发出反对歧视的呐喊。主题和《不止不休》异曲同工。影片里为记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发声的精神内涵很像此前公映的、获得高口碑和票房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我希望《不止不休》能够获得与其质量匹配的,更高的舆论关注和票房成绩。希望影片的公映能让人回想起纸媒黄金时代的同时,也引起对现实更多的反思。

 短评

特别讨厌韩冬站在门外指责乙肝病人“懦弱”那场戏 期待值太高 又又又一次落空

9分钟前
  • Cleopatra
  • 还行

年度华语电影预警,在电影院里哭成狗,年初还许愿过想看到中国的新闻戏,没想到下半年就实现了。在华语影人面对权力的倾轧都不得不集体噤声之时,仍然有人迎难而上,用电影为弱势群体发声,影史也一定会为他留有一个位置。

12分钟前
  • 克雷蒙
  • 力荐

是部好电影但是配乐过度密集很影响观影,像“药神”一样的类型片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这种过度强调文本而忽视影像的趋势让电影变成一种工具,我总是相信一部好的电影是让每个人看完有不同感觉的

15分钟前
  • LN
  • 还行

前半段铺陈了太多内容,北漂,暂住证,矿难,卖血,乙肝代检,新闻业内部的竞争与黑幕…到后半段只剩下关爱乙肝病人,像是卫生部关于传染病的科普宣传片,结尾太仓促,整体看下来感觉什么都说了但又什么都没说。有些台词和镜头太过刻意,苗苗和白客在出租屋抱在一起和白客被乙肝病人围殴躺在地上质问他们为什么逃避然后彪哥出来道歉这两段,刻意得头皮发麻。白客写稿的时候笔飞起来和最后报纸飞起来这两个超现实镜头,感觉像是在用一种拙劣的技法在表达一种并不需要这样表现的情感,因为剧情很简单(尤其到最后),情感也很简单,这样表现反而显得多余。

19分钟前
  • 电影是安眠药
  • 还行

除了结尾过于仓促非常优秀了,越来越严峻的大环境里能出现这样一部电影,做到了聪明的激流勇进,另对中国人来讲还多了一份千禧年的nostalgia

23分钟前
  • 心是鬆餅的獵手
  • 推荐

导演与制作团队是真的挺厉害. 在表达、市场、审核等各方面之中做了权衡, 结果还是令人钦佩的. 3.5, 有几场戏实在不是我的口味. ( 科长演戏真不错! ) ( 感觉要大卖 )

26分钟前
  • 阿伦和饭师傅
  • 推荐

张颂文一出场我就泪目了,看他风尘仆仆穿个旧皮夹克,带着报业黄金时代的气味回来,为自己失落的遥远的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新闻理想,哭。

29分钟前
  • 李荒原
  • 推荐

“在这世上发生的事儿,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呢?”作为一个报社几十年老记者的女儿,一个曾经怀揣新闻理想、考入中传,如今却离理想主义时代越来越远的记者,我从韩东初入报社实习开始,看得几度泪目。电影有遗憾的地方,但在国内能看到这样的题材令人敬佩。张颂文老师太棒,继风雨云后又见出神入化的演技,跟白客的师徒对手戏也很精彩,科长又圆煤老板梦。新闻和电影都有可能改变现实,希望以后这样的国产片能更多一些。

3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TIFF20,6.3/10,现实主义的选题挺好,有一帮大咖帮忙让影片整体质感以及音乐都提高了好几个度,把整部片子水准拉到及格线之上。白客前半段演的不错,后半段有点拉垮,宋洋和张颂文还是很稳,苗苗有点打酱油,贾樟柯客串的煤老板拿捏到位。内容上想表达的有点多,中间纪录片式的视角不断切入打断情绪,以至于最后的高潮部分仅仅变成“生理”上的高潮,达不到精神共情。相比影片本身,映后贾樟柯的QA反而更有趣些····

33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要是这片子看了一半我就有事离开影院了 我会念念不忘 可惜我看完了

34分钟前
  • 煎饼菓子兔
  • 还行

1.女主角完全沦为挂件2.乙肝到底是个什么病?当医生在车里说出三项传染途径时,我心都凉了,那么这和艾滋病区别在哪儿呢?这一区别不挑明,没有给观众做好心理疏导,作为商业类型就是失败的3.让理想主义者的坚韧成为天真,胜利成为奖励。

39分钟前
  • 白马败家子
  • 还行

前半段挺好。但小竹的设置分明是可有可无,当一个角色对整个剧情起不到任何作用时,这个角色就是极其失败的!男导演们一如既往的批量生产单调、乏味、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女性形象,让人恼火!韩东提两个重重的行李箱在前,小竹两手空空在后,现实生活中不会是这样,极其恼火!她既不能作为韩东留在北京拼搏的理由,也没有主体性的价值,仅仅作为一个吸附形象存在。塑造了这样的女性形象,只能说明创作者们对女性的想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够让人恼火的!😡后半段,三言两语(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傲慢话术)就说服了一直以来被歧视的群体,毫不费力就聚集了群体力量,未免太容易了点?整体显得头重脚轻。

44分钟前
  • 阿卡西
  • 推荐

质问乙肝病人为什么逃避问题真给我看笑了,尤其这还是个设定为对大众极具同情心所以撤稿的记者,非常有讽刺性。

45分钟前
  • Float
  • 还行

选新闻主题,走写实路线,但由于不敢直白点明、塑造对立面,全程有种对着空气打拳的感觉。最后结局更是离谱,时间一到马上叛变表忠心是吧??

50分钟前
  • 星野
  • 还行

开篇就提到暂住证,眼前一亮,让我想到《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这篇报道可以说是我的新闻理想基石了😭现在回看,21世纪初期的记者简直是神,谢谢电影带我回到那个热血年代,矿难、代检、站街、医疗黑幕、行贿受贿,什么都能写,写了都有用,记者的笔应该是刀剑,而不是礼炮。

51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推荐

在我看来,电影有三种,一种是“怎么能这么好看”,另一种是“怎么能这么难看”,还有一种是“本可以很好看的”,这部电影属于第三种,最主要的原因出在剧作上,这么好的题材好可惜。

55分钟前
  • 料事如鬼
  • 还行

4.5 结尾泪奔。众多不可说中仍有值得讲述的,时代表达非常鲜活。制作质量和团队堪称中国顶配。向导演和科长致敬。

60分钟前
  • maud
  • 推荐

太刻意了…工具人苗苗一句“我们来北京不是来干这个的”太刻意了;白客冲着镜头笑着吃东西太刻意了;朋友离开北京的离别戏太刻意了;临近结尾处白客的演讲也太刻意了…就显得没那么真诚。讲的也有点杂,本来讲记者为主体,聚焦报道真实与伦理道德,乙肝又变成主体,最后白客又结合自身来了一段身份认同的演讲,反而“真•主体”本身的报道显得没那么突出了。中间穿插着纪实影像,临近最后告诉我们这些纪实影像也是后期拍摄的,就有种被骗了的感觉。不过张颂文和贾科长刚出场的时候真好。大波浪客串,结尾一首joyside ,一首大波浪,乐队实火。

1小时前
  • 盆满钵满赵➕
  • 还行

不平则鸣,不止不休。愿有一天当你被阴霾笼罩时,会有韩东替你发声,更愿今后的每一天,你我都能成为“韩东”

1小时前
  • 大罗
  • 力荐

省流:我真的so sick of厌女导演。感觉像一篇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了一个小切口的社会问题,安全得体,中规中矩,点到为止的毕业论文。处处有我不是药神的影子,男配和王传君长的也太像了,昏暗的灯光下众人在巷子里发声的场景也像…然而又没有那么刺痛、深刻、震撼、有力。最让我不适的就是苗苗这个花瓶工具人角色,作用就是撅着嘴看男主、给男主当妈喂饭、帮男主买报纸喊韩东你看,为什么导演要设置这个角色啊?有什么必要吗?选张颂文是提前押宝了,但是给张颂文的戏份也太工具人,就是扯工作证烘托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男主为了心中理想放弃头版,放弃工作,被房东不提前通知就赶出去,一个无论如何落魄都陪在身边的美丽贤惠女友,最终还原真相,buff叠满了,虽然想不到这个题材别的拍法,但是如此平庸还是有点失望。

1小时前
  • :)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