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超人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梅莉莎·班诺伊,麦卡德·布鲁克斯,凯乐·利,卡莉斯塔·弗洛克哈特,劳拉·本纳蒂,迪恩·凯恩,海伦·斯雷特,法兰·塔希尔,大卫·哈雷伍德,科迪·肯尼迪,麦肯泽·布鲁克·史密斯,欧文·约曼,杰瑞米·乔丹,玛丽娜·维丝曼,克里斯·范斯,劳拉·范德沃特,伊芙·托雷斯,布丽亚娜·范思克思,布莱克·詹纳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剧照

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1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2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3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4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5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6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13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14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15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16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17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18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19女超人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女超人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Kara Zor-El生于氪星球(planet Krypton),多年前星球毁灭的时候她逃到地球来,一直隐藏自己的超能力。如今24岁,Kara觉得不能使用与生俱来的能力就像权利被剥夺,在她美丽的脸庞底下,她不知道自己是谁。但在一次意外灾难中,她被迫在众目睽睽下使用了超能力。被自己的英勇行为激发,Kara有生以来第一次正面了自己的技能。她开始帮助城市里的人们,人们也注意到了她,甚至给她一个新名字:女超人。该剧基于DC漫画改编。 Melissa Benoist: 饰演Kara Zor-El,超人的堂姐,生于氪星球,来到地球后被Danvers家收养,并被教育小心自己的超能力。被埋葬了战火红颜拿破仑战争日落大国手之扬州论枰侠胆雄狮第二季夏天19岁的肖像诡新娘皮囊 第七季中国合伙人携父同游第三季农村合伙人神兽金刚5:超能晶甲绅士们第一季爱的守护国语死亡监狱失心者ke之日的kekeke东南亚强人沉浮录大明奇才多力特的奇幻冒险酷儿第二季恶水一号有轨电车运行了兵临城下国语乔迪尔特历险记2圣诞计划空中大灌篮隋唐英雄3DVD版]终极特工你猜我是不是英雄有趣页面花花型警粤语胜者为王1997人生按个赞罗素的疯狂独生子女国度十二日的夜晚爱的面包魂搭车遇狼惊魂记吸血鬼生活第五季

 长篇影评

 1 ) 火线第一季分集剧情梳理(剧透慎入)

第一集 一切因多管闲事开始

以Avon Barksdale(艾文)和Stringer Bell(斯特林格)为首的贩毒组织在巴尔的摩西区已经暗自经营一年之久,且涉及多宗杀人案,但却一直游离于警方的视线之外,唯有凶杀科警员McNulty关注到了这个贩毒组织。

一次偶然,Avon的外甥D'Angelo Barksdale(小迪)在管理楼房区贩毒活动的过程中开枪杀人,在被起诉的法庭上出现两名目击证人,第一个证人黑人男性Gant指认了小迪是凶手;而第二个证人女保安因贩毒组织暗中周旋,而临时更改证词,没有指认小迪,最终陪审团一致决定小迪无罪。

法官Phelan(费伦)注意到McNulty旁听了这个与他无关的庭审,于是事后和他闲聊,McNulty道出了Barksdale贩毒组织的累累罪行,而警局内部对此一无所知。于是费伦法官要求警方对该组织进行调查。

警察局副局Burrel抽调缉毒科和凶杀科人手成立专案组,并要求以钓鱼为手段,速战速决。专案组由缉毒科的黑人警督Daniels担任组长,缉毒科的女警Kima Greggs和凶杀科的McNulty为主要调查员。同时专案组还要和女检察官Rhonda进行配合,以确保调查过程程序合法。

McNulty受FBI的朋友Fitz邀请参观了他们先进的视频暗拍监控系统。Fitz表示受911影响FBI之后将全力反恐,不会再查毒品案。

小迪因为杀人事件的过错,被贩毒组织派到平房区当头了。吸毒者Bubbles带着白人小弟Johnny在平房区用假钱骗买毒品,白人小弟被识破后被打成重伤。Bubbles为了报仇决定成为线人,帮助女警Greggs打探Barksdale贩毒组织的内幕。

指认小迪的第一个目击证人Gant被发现头部近距离中枪横死街头,小迪看到后心里颇不是滋味。

————————————————

第二集 被操纵的游戏

专案组被分配到废弃的地下室办公,调派的人手也不太得力,除了McNulty和Kima外,还包括缉毒科的警察Carver(黑人)和Herc(白人);凶杀科的Santangelo(岁数较大的比较瘦小的白人);瓦切特警长的女婿普雷兹勒夫斯基(年轻秀气白人,经常擦枪走火);辑赃科喜欢做手工的 Lester Freamon(莱斯特,中老年黑人),两个十年没办过案的等退休的白人老同志波尔克(瘦点的)和马洪(胖点的),以及Daniels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黑人警察Sydnor。

McNulty把小迪案的目击证人Gant被杀一事告诉Phelan法官,希望他向副局施压,给专案组更多资源。女警Greggs带着Carver和Herc到教堂屋顶,借助线人Bubbles过目不忘的本领,暗中拍摄贩毒组织的主要成员。

与此同时,McNulty和Bunk来到平房区将小迪带走问话,动之以情让他给死去证人的孩子写信,小迪表达了歉意,从而让McNulty确信证人之死和贩毒组织有关。过程中发现小迪经常用寻呼机联络。

Daniels的妻子对他说这个调查像是被操纵的游戏,不论输赢都要背锅,希望他退出游戏。

Carver,Herc和普雷兹深夜到一个楼房下面,想给贩毒者点颜色看看,却遭遇突袭,且普雷兹打伤了一个挑衅的少年,致其失明。

——————————————————

第三集 国王深藏 小兵炮灰

小迪在和自己的小弟Wallace(小辫)、Poot(面像老实)、Bodie(坏坏的)交谈过程中体现了他与一般毒贩的不同。他是一个在纽约长大,受过一定教育,有规则意识和同情心的人,只不过因为自己的家族贩毒,才不得不走上这条路。他将国际象棋和贩毒组织进行类比,国王深藏不露,王卫永固,让手下的人去冲锋陷阵(头目Avon Bucksdale);王后精明能干,运筹帷幄(军师Stringer Bell);车就像藏毒点,经常移动,且需要人力守护;小兵冲锋陷阵,随时牺牲,除非他们足够狡猾。

由于女婿普雷兹打伤人,Daniels保住了他,因此警长瓦切特欠了他的人情,答应提供电台监控设备和人手。但普雷兹暂时只能在专案组负责文职。

McNulty的上级要求Santangelo在专案组当眼线,盯着McNulty的非分之举。

专案组调查了两周依然查不到关于Avon的任何资料,在一条线报的引导下,Lester终于在拳击俱乐部找到了Avon以前打拳击的照片。

Mcnulty和Kima去FBI借窃听设备,好友Fitz私下告诉McNulty,Daniels有腐败问题,但被副局保下了。

小迪去奥兰多脱衣舞酒吧交贩毒款,拿到了奖金,请了脱衣舞女喝酒。

经常打家劫舍的Omar(奥马尔)暗中发现了平房区的藏毒点,带着白人小男友和另外一个黑人Bailey(贝利)利突袭平房区,抢到了毒品和2000美元,但被白人小男友无意间暴露了姓名。

Sydnor假扮吸毒者和Bubbles去平房区买毒品,但没有打探到什么有用的消息。副局要求专案组就手头的情报对平房区发起一次紧急抓捕行动,但无功而返,胖胖的老同志马洪还被毒贩Bodie打伤。

McNulty拒绝参加抓捕行动,去找女检察官Rhonda问如何复制毒贩的寻呼机信息。

——————————————————

第四集 The Wire初露端倪

开头是专案组几个人搬柜子的桥段。

上集的紧急抓捕行动几乎没有任何收获:钓鱼执法过程中参与了直接交易的一个毒贩被提起诉讼,但他宁愿接受5年的监禁,也不愿转为污点证人向专案组透露Bucksdale组织的任何信息。打了马洪的毒贩Bodie被抓到少管所,但却偷偷溜走,Carv和Herc本来要去少管所问话却扑空,又去了Bodie的家里搜查依然无功而返。

这次行动带来的唯一线索是:黑人老警察Lester在平房区的墙壁上发现了一个号码,后经过调查证实是小迪的寻呼机号,这也为后来开始复制寻呼机提供了重要条件。

马洪被打伤后申请了提前退休;波尔克也想滚楼梯弄个工伤提前退休但没有勇气。

McNulty的主管Jay发现了一个可能和小迪有关的枪杀案,丢给McNulty和Bunk去查,两人一顿神操作后找到了当时的子弹弹夹。小迪和Bodie、Wallace等人讲述了自己经历的抢杀Avon前女友的经过,但没有明说是不是自己杀的。

专案组开会讨论关于监听的方案。首先他们要向法官申请监听,并证明已经穷尽了各种调查方法(包括假装跟踪小迪故意跟丢);其次他们知道了小迪的寻呼机号码,复制后专案组也可以收到小迪寻呼机收到的文字信息;第三他们需要两台电脑,一台记录小迪呼机上收到的文字信息,另一台监控平房区附近公用电话的通话记录(仅记录呼出/呼入的号码和时长,暂时还没有监听语音通话内容)。在法官的进一步施压下,副局也同意了他们的监听计划。

—————————————————

第五集 如履薄冰的毒贩

专案组好不容易争取下来的复制寻呼机信息,结果收到的信息都是一些空号,推测信息被加密了。还好擅长文字游戏的普雷兹破解了密码,发现加密数字在电话机对角线上的数字就是真正的数字。

Carv和Herc终于在平房区抓到了Bodie,审问时不配合,还揍了他一顿,然后将其送回少管所。

巴克斯代尔组织觉得Omar能发现藏毒点一定是有内鬼,Stringer让小迪故意拖欠工资,看哪个小弟不着急要钱谁就是内鬼,Wallace和Poot都有要钱。同时贩毒组织也找Omar及其同伙寻仇:贝利被乱枪打死;白人小男友被Wallace和Poot在游戏厅发现,最后也被做掉了。

Stinkun开辟了一个新的贩毒区域,成为了这个区域额负责人。

上集McNulty和Bunk发现的枪杀案的弹壳,经过比对发现和另外两起与毒品有关的杀人案一致。于是他们找到了报警人——被害女性的好友了解情况,得知被害女是Avon的女友之一,因为嫉妒而威胁Avon要写举报信给检控官,因此被杀人灭口。并且知道了奥兰多脱衣舞酒吧是Avon的资产之一。

Avon带小迪去医院看望了他们家族的另外一个已经变成植物人的毒贩,让他明白做事要快准狠,否则就会一败涂地。

McNulty和Kima跟踪Omar,希望抓到他的把柄,从而让他合作,透露更过和巴克斯代尔组织有关的信息。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会谈,交换了信息——McNulty告诉Omar贝利被杀死了;Omar告诉McNulty是Bird杀死了工人(小迪案的证人)。

Lester建议Daniels尽快开始监听公用电话的语音。十几年Lester前也在凶杀科工作,调查的案子涉及某大主编的儿子销赃,他拒绝了上司包庇主编儿子的要求,因此被调到最不想去的部门。他提醒McNulty不要告诉自己的上司自己最不想去的部门,不然最终就会被派到那个部门,但是M之前已经跟Jay说过他最不想当水警了2333……

——————————————————————

第六集 搜证就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开场是Omar的白人小男友惨死街头的情景。附近是Wallace等人住的地方,Wallace一大早叫黑人小孩们去上学,贩毒组织养着这些小孩,其实是在培养未来的毒贩。

专案组终于开始监听平房区附近公用电话的语音通话内容了。但是监听手到严格限制——只能监听和贩毒相关的电话。因此专案组人员需要轮流在平房区附近的屋顶盯着看谁在打电话,如果是贩毒组织的人打电话,就通知Lester和普雷兹打开监听设备听取对话。马洪申请退休后,和他形影不离的另一个老警察波尔克每日酗酒怠工,Daniels要求他要么干活,要么去医务室戒酒,他选了后者。

Bodie再次被扭送少管所后,Stringer担心其被警察审讯,让律师在法庭上为其充分辩护,使其免于关押,只需要接受家庭监管。小迪只找到两个偷毒品的马仔(包括去超市买鸡蛋的女孩),但似乎还没找到内鬼。

Bubbles和白人老弟Johnny去偷铜条,转手赚的钱又买毒品挥霍了。Johnny在去买毒品的路上被警察抓了。

警长Rawls看到了关于Avon女友被杀案和另外两起相同口径手枪杀人案的报告后,要求尽快发出逮捕令抓嫌疑人小迪,速战速决。但目前证据不足,即便起诉也不可能胜诉,反而会打草惊蛇。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Daniels和副局据理力争,争取到了多一个月的调查时间。

Omar得知小男友惨死的消息,决定和专案组合作,他说自己是Gant被杀案的目击证人,愿意出庭指正Bird是凶手。

——————————————————

第七集 做人要有底线

警长Rawls逼迫Santangelo,要么作为眼线提供McNulty的消息,要么提高破案率,Santangelo还是选择后者,而不是出卖队友。但案子太难破,在Jay的馊主意下,他去找了神婆通过算命来破案。不过最后还是通过McNulty等人的努力实现了破案,他也将Rawls给McNulty穿小鞋的事情告诉了他。

专案组窃听到平房区快没货了,Stinkum要去补货。专案组跟踪Stinkum送毒品的车,并故意让其发现,车上的马仔带着货逃跑,警察只抓马仔,而放走Stinkum,同时监听Stinkum向Stringer的电话,从而获取Stringer的呼机号码,便于后续监听。被抓回专案组的马仔原来是之前被普雷兹打瞎眼睛的黑人男孩。Avon觉得警察不抓Stinkum这件事背后有阴谋,谨慎起见决定暂停平房区的生意,并拆除了平房区附近的公共电话,要求下属以后到更远的街区打电话。奥兰多趁机向小迪推荐其他渠道的毒品货源。

Kima帮助Bubbles将Johnny保释出来,但前提是要承诺戒毒并定期参加戒毒会。在戒毒会上Bubbles听了其他人的分享很受打动,但还是抵不过毒品的诱惑。

Daniels去参加一个上层人士的酒会,碰到了副局Burrel,Burrel为了上位也不得不巴结更高层的官员。Daniels和司机们混在一起,并和其中一个叫Day Day的司机闲聊了一会。

为了将Bird枪杀Gant的罪行坐实,除了Omar这个目击证人外,还需要其他证据。McNulty和Bunk来到案发现场,找到了一个住在附近的老太太,老太太印证了Omar的说法。Omar告诉专案组,Barksdale的其中一条规矩是不准下属吸自家毒品,作为瘾君子的Bird很可能会找另外一个毒贩买毒品,于是专案组蹲点抓住了Bird,并对其枪支进行弹道测试,结果与Gant被杀案一致。至此此案证据充足。

————————————————

第八集 在刀尖上行走请勿失手

McNulty和两个儿子在菜市场偶遇Stringer,便让两个儿子跟踪他,大儿子记录下了车牌(凯美瑞)。McNulty之后跟踪这两凯美瑞,结果却发现Stringer去大学上经济学课程。Stringer也将学到的理论引用到生意中,比如复印店属于弹性产品,只有质优价廉才能吸引客户;而毒品属于非弹性产品,价格提高不会抑制需求,因为瘾君子们的欲望决定了他们必然会购买。

在毒贩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警察Carv和Herc却在为升级考试焦头烂额。

Bey和Stinkum等人闯入Omar家并烧了他的车,然后去找小迪一起开派对。派对上一个脱衣舞就把的女的死了。小迪的女友(也是脱衣舞酒吧的舞女)发现同事失踪后质问小迪,小迪表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专案组监听到Stringer让小玛尼交接20份毒品给Day的情报,于是展开抓捕行动。在Day的车里发现了2万美元(原来不是20份毒品)。Daniels知道他是前几天在酒会上碰到的某议员的司机,要求没收2万元,但随后副局出现,要求将钱退还,不要多管闲事,并在一周内结案。McNulty看到Daniels妥协后,质问他是否有把柄。法官知道专案组要结案的消息,向警局高层施压,要求继续监听。

Avon知道奥兰多私自卖其他毒品货源,将他教训了一顿,因为这个酒吧之所以让他当名义上的老板,就是看中他没有犯罪记录,如果他涉毒,则会影响酒吧的运营。

Bey和Stinkum本来要去收拾Scar(另一波毒贩),结果Omar忽然出现,枪击了他俩。Stinkum被凶杀科的警察Cole捡走,Bey拖着伤腿逃跑。专案组本来想借助Stinkum顺藤摸瓜抓更高层的复返,但Omar的行为破坏了他们的计划,于是警告Omar要收敛点。McNulty决定晚点再告诉Cole其实凶手是Omar。

————————————————————

第九集 篮球赛

专案组监听到WeeBey要去高楼区收钱,Carv和Herc拦截了WeeBey的车,截获大量现金,本来打算私吞一些,但担心监听到了钱数,所以作罢。事后清点钱数为1.5万美元,而监听到毒贩自称丢了2.2万美元,Daniels认为Carv和Herc私吞了,让他们尽快交出钱。两人翻箱倒柜终于在自己的车里发现有两打钱掉在轮舱里了。

Lester让普雷兹和Sydnor以奥兰多酒吧为突破口,去工商部门和房产部门搜集可能和Barksdale有关的资产,自己去调取巴尔迪摩市竞选捐赠的有关资料。Daniels上集刚被副局警告不要调查资产,因此对于属下查资产的行为心有芥蒂。

Bubbles去偷毒品,结果发现偷到的是假货。他决定戒毒,于是寻求自己妹妹的帮助,请求提供住所。

Carv和Herc在高楼区附近监视公用电话时发现这里空无一人,发现原来大家都去看公房区东西部篮球赛了。围观篮球赛时,通过旁边毒贩小弟的对话知道了Avon也在现场。Daniels知道后主张跟踪Avon,结果两人迎面而过,Avon表情十分挑衅。

Kima和Lester找到酒吧舞女谢尔顿(小迪女友)了解情况,并告诉她另外一名舞女被毒贩组织成员抛尸街头的事,从而寻求到舞女的合作。

Omar再次抢劫了平房区的毒品并免费送给东区的“瘦子”,作为交换条件,瘦子给他提供了Avon的呼机号码以及WeeBey的代码07。Omar在奥兰多酒吧门口假装WeeBey呼叫了Avon,本打算趁Avon出来用公用电话时杀死他,但此时WeeBey刚好回来,救了Avon一命,并开枪打中了Omar。

————————————————

第十集 女警中枪

Omar偷袭Avon一事让贩毒组织更加谨慎,Stringer要求Avon交出寻呼机,并且暂时不要管理贩毒事宜。“瘦子”作为担保人,Omar和Stringer见面谈判,Omar同意休战,但要5000美元。Stringer同意给钱,让Omar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决定去纽约避避风头。

Lester通过监听发现一个规律——每当高楼区缺货时,都会Call同一个号码,并且很快会接到来自蒙多超市门口公用电话的回电——由此推断贩毒组织的老巢就在蒙多超市。于是专案组将蒙多超市公用电话也纳入监听范围,并发现了一个嫌疑人。Sydnor跟踪嫌疑人,看到嫌疑人进了一栋布满摄像头的房子。普雷兹和Sydnor假扮垃圾工人将这个房子的垃圾捡了回来进行调查。

McNulty找到Wallace,他很快检举了Stringer、WeeBey、Stinkum、Bird和Omar的白人男友被杀一案有关。但此案要6个月后才开庭审理,因此Daniels将Wallace送到祖母家暂住。

Bubbles为了戒毒打算买些新衣服,向Kima借钱,Kima说晚上要执行任务,明日再联系。

尽管Avon警告了奥兰多不要涉毒,但奥兰多还是铤而走险,去和毒品卖家碰头。原来“卖家”是刑侦科的警察Wig假扮的,通过钓鱼执法将奥兰多抓获。贩毒组织的律师来到警局逼奥兰多签署转让酒吧的协议。

经过审讯,奥兰多轻易供出了Avon。Wig告知专案组后,专案组打算利用奥兰多来调查Avon。此时副局介入,要求专案组立即展开钓鱼执法,速战速决。根据专案组的计划,奥兰多联系Savino购买毒品,Kima假扮奥兰多的女友坐在车上。Savino下了车说等会给毒品,但等来的却是枪杀。

——————————————

第十一集 警队的集体觉醒

Kima中枪后几乎失去生命体征,被紧急抢救。Lester让大家不要慌乱继续通过监听手段抓凶手。

Lester监听到枪杀后一个07的号码呼了Stringer(应该是报告杀人的情况),在Stringer回电的电话亭发现了带有LittleMan指纹的易拉罐;普雷兹发现之前Omar偷袭Stinkum和WeeBey的当天Stringer也收到了07号码的传呼,并给某医院公用电话回电(当天WeeBey腿受伤)。由此推断出枪击Kima的凶手是Little Man和WeeBey。

专案组的其他人在监视高楼区的时候,偶然发现了高楼区给平房区补货的过程(从窗户扔下来)。

Bubbles知道Kima被枪击后,McNulty让他去公房区转转,看看谁不在了,谁就有可能是凶手(跑路了)。这对正在戒毒的Bubbles来说是个煎熬。

McNulty和女检控官找到毒贩的律师Levy,要求其联系Savino自首。但Savino卖给奥兰多的其实是面粉,顶多面临3年有期徒刑,不足以让Savino供出幕后主使。

警方高层要求展开全城搜查,突袭全部涉毒窝点,搜获大量毒品,给市民一个交代。专案组本来想隐瞒Barksdale的老巢(布满摄像头的房子)以免打草惊蛇,谁知副局却已经通过眼线已经知道了,所以不得不搜查老巢。搜查时Carv和Herc发现了赃款,毫不犹豫地私咪了一些。

普雷兹监听到了Wallace管Poot借车费打算回平房区的电话,但没有注意到和案件相关,错过了挽回Wallace的机会。

——————————————

第十二集 令人失落的胜利

老巢被警方清理后,Avon和Stringer开始着手整顿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漏洞。第一,没收平房区的呼机,改用手机联络后见面详谈。第二,杀了第一集中替小迪做伪证的女保安、枪击Kima的LittleMan、离开组织的Wallace。

由于监听呼机和公用电话的手段已经没用了,副局要求专案组减少人手,让Santangelo和Sydnor回到原部门。

女检控官的上司因担心牵涉到自己,主动退还收到的竞选捐款。戴维斯议员(司机DayDay的领导)向Daniels施压,让他别查到自己头上,但Daniels拒绝配合。

在舞女谢尔顿的协助下,专案组在Avon的办公室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获取了Avon让小迪开车去纽约补货的情报,据此抓获了运毒的小迪。小迪知道Wallace被杀后决定和贩毒组织决裂。根据监控摄像头拍到的内容和小迪运毒的情况,警方抓获了Avon。但Stringer依然逍遥法外。

Lester偶然发现了报纸上关于戒毒所收到资金的新闻。

————————————

第十三集 “这就是我们赢不了的原因”

Kima醒了,Bunk来找她指认凶手。尽管各种线索都将凶手指向了Wee Bey和Little Man,但事发时Kima只看到了Little Man,Bey被挡住没看到,因此她只指认了Little Man(而此人已被Avon清理掉了)。Kima托McNulty给Bubbles送钱,遗憾的是此时Bubs已经复吸。

警方继续抓获了贩毒组织的中低层人员,但Avon因为没有前科而被保释。律师建议Avon尽快找一个人顶罪。Stringer猜测组织已被警方窃听,且酒吧已被警方查获,因此他们搬到了殡仪馆,且规定以后只在户外面对面谈话。

小迪告诉警方Bey去了费城,以及Avon前女友也是Bey杀的。Lester找人帮忙调出近期从费城拨打给律师Levy的电话记录,据此查到了Bey的藏身地,将其捉拿归案。

小迪提出如果警方能让他加入证人保护计划,换个地方重新开始,则他同意供出Avon和Stringer。此时法官为了自己的仕途不再帮助McNulty,且副局等警方高层也在施压要求结案。走投无路的专案组寻求FBI的协作。但911后FBI不再管缉毒案,除非案件和反恐或腐败相关。Daniels说此案与政界高层受贿有关,但问题是目前的证人小迪并不涉及向高层行贿。FBI要求将Avon和Stringer纳入污点证人,如果他们供出受贿的高层(戴维斯议员),则可以对Avon和Stringer减刑。但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专案组治理毒贩高层的初衷,因此他们放弃与FBI合作。

最终小迪在母亲的劝说下没有供出Avon和Stringer,而是将去纽约运毒一事独自抗下,面临20年有期徒刑。Avon因为指示小迪而被判了几年。Bey抗下了贩毒组织的所有杀人罪行,包括替Bird抗了杀Gant的罪行,面临无期徒刑。

专案组人员的归宿:Daniels因为后期拒绝屈从于副局,得罪了政界高层,因此没有升职,原来和他平级的另一个警督升职了。McNulty被分配到他最讨厌的水警部门;Kima继续养伤,并且还在犹豫是否继续做危险的一线工作;Lester因为出众的破案能力而被调回了凶杀科;Carv因为当了副局的眼线而得到了晋升;Herc尽管考试比Carv好但也没获得晋升;拒绝当眼线的老警察Santangelo被派到街头做巡警。

最后,Omar又回到了巴尔的摩,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火线第二季分集剧情

火线第三季分集剧情

 2 ) 总结一下《The Wire》

今天再次展现了一下我无可救药的本性,明明星期天就要出的《The Wire》最后一集,但我今天就给看了。不夸张的说,《The Wire》绝对算得上是美国连续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我这一生看过的最佳的连续剧。

这部连续剧的设置十分与众不同,很难将其定义为某种类型。在第一季,故事的主角包括了警察、法官、律师等所谓的白道到吸毒者、毒品贩子、抢劫者等所谓的黑道,故事主要描绘Baltimore市警匪之间的斗志斗勇。从第二季开始,《The Wire》虽然还是围绕着贩毒等因素展开故事,但人物逐渐加入了码头搬运工、政客、学校学生和老师以及媒体报刊等社会的其他层面,完整的呈现了美国社会的各个体系的互动。《The Wire》描绘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算是美国市中心贫民区(inner city)、甚至整个美国的浮世绘。

虽说有警匪因素,但这部连续剧和传统的类型片完全不同,是美国少见的角色类(character study)作品,而不是24小时一类的商业情节剧。连续剧中所有的角色都异常真实丰满。比如连续剧中最大的反角之一Stringer Bell是个心狠手辣的黑帮老大,但却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在他的床头摆放着Adam Smith的《富国论》。而连续剧人气最高的Omar Little则是一个抢劫犯;他非常讲道义,只抢毒品贩子,并施舍于周围的穷人;最绝的是,这个为人敬畏的江湖人物还是众人所不齿的同性恋。诸如此类的精彩设置比比皆是,粗粗一数大约有数十人之多,而每个人的情节又都可以独立成篇。作为连续剧第一季的主角,Jimmy McNulty在第二季和第四季甚至都没有出场的机会,而没有了他的故事依然十分精彩。

故事既由人物推动,那么其发展注定和一般连续剧不同。和商业片的直线因果(linear)叙事不同,《The Wire》的故事充满了随机性(randomness)和互动性(interaction)。剧情没有一点想当然,完全好像博弈论(game theory)一样,角色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如好警察想抓贼、官员想升官等)并作出行动(action),而随之而来的是其他角色对其作出的反映(reaction)。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事情的发展即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

但不论故事和角色如何发展,唯一不变的是连续剧的写实主义(realism)。《The Wire》的发展拿捏做作之处,亦没有因为主创对角色的同情或眷顾而使其命运有任何改变。和充斥了俗套(cliché)和定律的一般连续剧不同,观众很难根据观剧经验判断出故事或人物最后的结局。即使是主要角色,在《The Wire》也会随时有掉脑袋的可能。看《The Wire》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有两点:角色发展所透露出的悲凉的宿命感以及在看完连续剧后常见的终结感(closure)的缺失。在这方面,《The Wire》更像契诃夫的戏剧或德·西卡的电影,而不是传统好莱坞产品。

与之相符,《The Wire》在美学上选择了绝对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音乐方面,剧中没有一丝用于烘托气氛的配乐,所有的声音和音乐皆来自于剧情中(diegetic sound)。在语言方面,剧中的人们都使用了极其生活的语言,其中充斥了大量行话和术语。而即使是一般人很难听懂、甚至完全不知其意的黑话,《The Wire》也不会提供任何解释(不管是通过字幕还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口中)。片中甚至有许多演员原来就是警察或黑帮,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如Omar从六楼跳下逃走)其实都是真人真事。这一切努力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就处在Baltimore的街边。

但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The Wire》许多精彩之处显而易见经过了高度的艺术提炼,最明显的就要数各个粉丝如数家珍的经典台词。和一般大片不同,《The Wire》中仿佛每人都字字珠玑。即使Marlo Stanfield这样不喜言语的角色也有不少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如一次Marlo的一个手下告诉Marlo自己被Omar抢劫,要求Marlo不要收取这段时期的费用,因为Omar是和911恐怖分子一样的不可抗力。Marlo即曰:“我非美国政府,Omar亦非恐怖分子,他不过是一个拿着猎枪的黑鬼”(I ain’t the US government, and Omar ain’t no terrorist; he’s just a nigger with a shotgun)。这些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充分体现了角色个性。连寡言如Marlo者都如此,像Proposition Joe等人的长篇大论自然更加精彩。《The Wire》的台词不但远胜于现在多数电影的水平,甚至和好莱坞老片中最经典的台词(如《日落大道》)也毫不逊色。

能够塑造如此之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剧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The Wire》一流的制作团队,而其中功劳最大的又数这些出色的演员以及优秀的编剧团队。《The Wire》的演员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各个功力了得,其中多名演员已经通过此剧上位。目前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饰演McNulty女友的Amy Ryan,这名百老汇资深演员去年刚刚应为影片《Gone Baby Gone》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

但演员水平再高最后还需依附编剧提供发挥的空间,而《The Wire》的编剧只能说是很好很强大。连续剧的主创David Simon作为资深Baltimore太阳报的记者,对城市的各个方面都深有了解;是他为《The Wire》设立了一个大的方向。而连续剧的其他编剧亦大有来头,如Dennis Lehane就是著名的小说家,其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被Clint Eastwood改变成电影并一举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神秘河》(Mystic River)。

如果仅仅因为制作精良,那么《The Wire》充其量不过是一部和《The Sopranos》相仿的爆米花大作。真正让《The Wire》鹤立鸡群的是其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感。《The Wire》对社会百态的描述并不居高临下。主创虽然有个人观点,但却没有任何希望说教的心态。与其相反,《The Wire》冷静生动的描述了社会各个层面,并通过对其他层面的描述增加了既有内容的深度。比如,《The Wire》最深刻的应该要数描述教育系统的第四季。通过四个孩子的境遇,《The Wire》展现了环境对儿童的主要性和决定性,并通过对孩子的描写为其他角色(这些孩子的经历即那些已经长大成人并成为警察、黑帮的角色的经历)提供了背景信息。虽然任何没有在美国成长的人对此剧的理解都可能非常有限(如黑人社区的败落等问题国际上知情的人数并不多,而且极具美国特色,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这里恕不多言),但其描述的其他诸多方面,如全球化对蓝领阶级的冲击、民主政治的黑暗面(如募集基金、交换利益等)、官僚和假大空政策的负面影响、教育硬性化分数化的不足以及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地位和变迁等问题却是一些大家都可以关注的问题。看《The Wire》,看到的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痛心疾首,以及对改革和变化的渴望和期待。可以说,作为社会的一员,察觉到《The Wire》中所描述的诸多尖锐问题并以此努力进步、推动改革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故事的题材和艺术上的选择,《The Wire》的商业性和受欢迎度一直不高。很多观众是对此题材不感兴趣,但更多的则是怕面对连续剧所描写的残酷的社会现实。如此一部并不流行的连续剧能够坚持着许多年不可不说是一个奇迹。写一本卖不出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成本可能不高,但连续五年耗资数千万美金制作一部敢于说真话、不受欢迎的连续剧却不能不说十分难得。因此,除却社会必要的多元化、言论自由和思想性不说,也只有在美国这种商业体制下,才能有这类的连续剧产生。首先,连续剧制作和播出方HBO是高端收费频道,基本没有广告,因此不用像FOX等公共频道估计收视率。第二,美国多样的利润渠道保证了连续剧即使在收视率不佳的情况下也不至于血本无归。像《The Wire》一样的连续剧只要保证有忠实的观众,就算观众数目不多也可从纪念品、DVD等销售中获得一些利润。因为这些商业元素,这部戏的主创们才可以在没有获得主流观众的认同的情况下不妥协自己的创作初衷,并根据本意完成这部杰作。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部在美国都不出名的连续剧自然也很少有人听说。加上其题材晦涩、翻译困难等原因,观者寥寥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不论如何,如有机会观此剧者玩玩不能错过这个难得一见的连续剧。总而言之,有四类人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体验一流娱乐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欣赏一流制作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思考深刻命题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了解美国社会者不可不看《The Wire》。

综上所述,将《The Wire》形容为现代美国的莎剧也并不过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能够观看此剧可以说是我的荣幸。今天看完此剧先说两句纪念一下,日后五季套装DVD出版时我一定吐血200美金以作收藏。

 3 ) 重温《火线》

      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我又从硬盘里翻出第一季看了一遍,开始时一天一集,后来愈发不可收拾,一个晚上把最后三集全看了。
     结果就是,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着剧情,竟然很久没能入睡。
     说起来自己都不好意思,竟因为一部美剧而失眠,而且还是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很少第二遍去看一部美剧,即使是看第一遍时痴迷到不行的美剧,比如《迷失》,看了整整六年,一度天天和朋友在课堂上不听课光讲剧情,但是当我想重温一遍时,却发现根本看不下去了。然而,当我第二遍看火线第一季的时候,我简直怀疑自己以前是不是真的看过。
      我想,其实第一遍的时候我根本没有看懂。事实上,那些只看一遍的人,我也怀疑你是否真的看懂了。整整一季,这部剧只讲了一个案子,而且这一个案子居然还没有办完,从其量只能算办了半个案子,但就是这半个案子,这一群拼凑起来的警察,就像抓住了露在篱笆外的一条藤蔓,扯出来整个花园。
      第一遍看这部剧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警察与毒贩的故事,因为当初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也以为这是一部警匪剧,一群美国的警察和黑人毒贩子如何斗智斗勇的故事,我甚至觉得,这部剧里的警察比我想象中的美国警察要落后太多,调查的方式颇为迟钝,使用的设备相当老旧,工作的经费十分紧张,连警察的个人形象也很不理想。
      但是,时隔多年我在来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再次被这部剧的真实、残酷、犀利、准确、全面所震撼。如今,我已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当有了现实的参照之后回过头去看这部美剧,所收获的比当年还在大学的象牙塔里时亦不可同日而语,记得当初,当看到季末jimmy坐船出海的时候,我觉得甚为有趣,为jimmy的倒霉而感到可笑。但是现在再来看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像被狠狠地刺了一刀,我在jimmy身上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身影,那种感同身受,如果你没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是很难有的。
      这部剧是我见过的细节描写最多的,有的时候几分钟的内容或者是出场两回的人物背后就有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冰山只是露出了一角,留给观众自己理解。而且这些冰山不是孤零零地为了凸显编剧的牛逼而生搬硬套来的,它们存在于这个故事里,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是必然发生的,这些故事的复杂性比贩毒团伙的运作方式还要繁杂,这部剧只是轻描淡写地掠过,但是真正有心的观众,已经被这种刻意的镇定惊地心跳了。更神奇的是,剧中角色的一些话暧昧不清,轻轻地揭了揭潜规则的盖子,立马又合上了。
       在第一季中,行动组成员在监视毒品时偶尔截住了一辆看上去是毒品交易的车辆,殊不知这是参议员Clay Davis 的司机兼助理,车上没有毒品而是两万多现金,当行动组的人员打算扣押这笔钱的时候,先是被警察称为“死亡天使”的警察内务部的警长前来查看情况,紧接着副局长就把Daniel警督叫到办公室,一番威逼之下,不但钱没有扣押,还要向人家道歉。虽然剧中什么也没有明说,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笔毒贩子交给参议员的“政治捐资”,用于参议员的工作和竞选,行动组的人误打误撞,撞进了一个黑洞。这就是冰山的一角,背后“黑金政治”和官员腐败的故事是不可能在这部剧里大写特写的,但是编剧们确写了进去,这就是本剧高于其他剧集的地方,也是我国电视剧再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的原因。这看是无关紧要、完全合法的一次拦截,却产生无穷的后患。后来jimmy的义无反顾和daniel警督仕途不升反降被发配到物证科都是因此事而起。而在这一集里,出现了两句最精彩的台词。
      daniel警督在副局那里吃了哑巴亏之后,面对jimmy义正言辞的质问,他说道:“你以为只要尽职我就没事了?你就没事了?指挥链!这就是我今天从副局那学到的!”而后他回家和老婆聊天时他的话说得更加绝妙:“你追踪毒品,你能立毒品案;你一追踪钱,就找不到北了。"钱是个最关键的问题,警察在办案时,一旦涉及到大量的钱,往往就会牵扯出本不该牵扯的人物,如果警察处理不当,指不定会捅出多大的篓子。“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作为一个小警察,有些调查不能太深,这是要牢记的规则,这条规则甚至出现在我国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有人就提醒狄仁杰,杀人案破了就行,银子?不要查了!
      如果你是第一遍看这部剧,请注意这些细节,这些细节会带给你无穷的乐趣和收获。记住,这部剧不是单单在讲警匪,它是在讲这个社会。

 4 ) 《火線》「影集聖經」、第一集劇本與正片比較(附檔案)

1. 前言

本文比較了《火線》第一季正片、本劇的「影集聖經」(Series Bible)和第一集的劇本。透過以上比較,我們可得知故事於拍攝前期作過大量改動,不少人物設定也改變了。不過拍攝中期本劇集非常貼近劇本,在第一集中只有兩場無關痛癢的小場次被刪減。第一集中而作最大幅度改變的是有關FBI的部份被大大加長,而且由本來作為第一幕,移到故事的中段才展示。故事也加入了不少「後911」元素。而且第一集是此五季劇中,唯一一次有使用閃回(Flash-back)手法的一集。

2. 影集聖經 (Series Bible)

「影集聖經」是一部介紹整部劇集風格和主要角色的筆記,當中簡述了影集的設定、風格、故事寓意(Story arc)、手法、結構、主要角色背景、每集的分場大綱等,就如哥普拉的《教父筆記》(The Godfather Notebook by Francis Coppola)。

在《火線》的影集聖經中,監製多次強調故事會超越一般的警匪故事(far more than a cop show)。監製希望透過一個美國城市中的人文關係(human condition)展示整個美國社會的文化面貌(national culture),野心非常大。劇集的風格極寫實(hyper-realism),使用16mm菲林及大量手鏡頭拍攝,而劇集中發生的事必定與真實事件有一定的關聯,不會完全虛構。監製亦設定了每一季的結束就是一宗監聽行動的終結,所以之後每一季雖與前作有聯繫,但亦是以獨立的故事為中心。

有趣的是,《火線》的影集聖經中,在簡介和設定中完全沒有提及巴爾的摩(Baltimore)這個城市。巴爾的摩作為全劇五季的主軸,是所有故事發生的地方,甚至有評論說過《火線》中沒有主角,巴爾的摩這個城市才是主角,但監製卻刻意不在介紹中談這個城市,只以The city去介紹故事中城市的建築風格、經濟和人口等特色,讓人感到其實城市也只是配角,真正要談的是美國全國的內在問題,包括官僚制度、犯罪等問題。

2.1 人物設定變更

人物設定方面,現在我們見到的主角Jimmy McNulty原名叫Jimmy McArdle,但因為沒有人喜歡這個字的讀音所以後來才改成McNulty。其餘被改名的角色例如法官Phelan原名是Watkins、Avon Barksdale原名是Aaron、Stringer Bell原叫Stringy Bell、檢控官Rhonda Pearlman原叫Janelle Pearlman、Lester Freamon原叫Lester Weeks、政客Clay Davis原叫James Dawkins,從劇本中我們也見到警隊高層Ervin Burrell原叫Ronald Burritt。有一些重要的配角(例如Prez)並沒有被列入影集聖經中,但相信在第二至五季的影集聖經中他們會有一席。

警員方面,Santangelo原定被設定為一個完全無能的警察,而且同時為上司Rawls及黑幫Stringer Bell作「告密者」。單是讀影集聖經中的文字已經會覺得這個角色非常討厭兼缺乏人性。不過劇本定稿後,他的角色重要性大大降低。Stringer Bell沒有在警方內部安插「無間道」,而上司的「線人」也由Santangelo改為對工作前景有野心的Carver。

Herc本來被設定為把類固醇當毒品吸的一個三流警察,而且會在第八集被緝毒局DEA拘捕,因為他與Barksdale這宗毒品案有關,檢控官一度擔心他可能令整個案件被推翻,最終也被革職。但最後這個設定被完全刪除,DEA沒有出現,Herc只被寫成一個豬隊友。

極有能力的Kima Greggs的角色原被設定會受傷兩次,一次在第四集被籃球員用管打傷頭部,也在第五集走進Orlando’s脫衣舞廳進行臥底調查時不幸被捉住,在一輪毒打後死亡。雖然她被攻擊這個設定沒有變更,但整個過程和結局都被改寫了。

街頭方面,原定Bubbles是一個六十餘歲的毒品老手,而且被設定為一個正慢慢死去的角色,於最後一集死於愛滋,但最終選擇了當時三十多歲的演員演出,結局也改變了。

而最明顯的人物性格轉變也在於街頭。第一是Bodie,他原先被設定為一個野心家,被指為街頭的天才(Prodigy)。影集聖經中第三集第四節更寫道“McArdle looks at him and knows at the moment that he’s Barksdale in ten years.”(McNulty認為十年後Bodie就是Barksdale)。他與D’angelo進行多場明爭暗鬥,更在Dee不在時私自工作,搶走低層的日間黃金工作時段。他膽子也極大,即使Omar用槍指著他的頭也不怕。但最後我們在劇集中看到的Bodie非常務實和忠誠,雖然他希望出人頭地,但沒有非常大的野心,即使認為D'angelo處事上有時會軟弱,但不至於背著他做事和看不起他。部份原先設定在Bodie上的情節被調到Stinkum身上,他與D’angelo暗鬥,在第五集中從D’angelo手上搶了Edmondson Avenue的角落。

最大的情節和性格轉變在D’angelo身上。在第一季正片中他曾被捕,正打算轉作污點證人指證Barksdale等人時,他母親成功勸服他以家族的大局為重,放棄指證家人。但其實在影集聖經的設定中,他第六集第二次被捕時就準備把家族的毒品生意和盤托出,成為警方證人,沒有人勸告他。McNulty等專案組成員對於這個黃金證人保護有加,McNulty更曾把他帶回家。Avon和Stringer等人發現他向警方投誠時,Avon不惜大義滅親,嘗試找人暗殺他。拍攝時所作的改動把D'angelo的角色更人性化,也增加了家族的羈絆。

第一季中其中一個最可憐的角色Wallace在影集聖經中出現不多,但其實D’angelo背叛團隊的設定有部份被移植至Wallace身上。Wallace在劇集中因Brandon之死大受打擊,差點成為警方證人。但因警方資源不足沒有人手保護他而被送到郊區與祖母暫住避風頭,但因忍受不了郊區的沉悶而自行回到毒品社區中。這些設定都在影集聖經中出現在D’angelo的設定身上。這個改動無疑增加了故事的悲劇色彩,把現實描寫得更殘酷,把故事「去戲劇化」,減少老掉牙的家族對決,增加宿命感。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Slim Charles這個名字在第一季的影集聖經中出現過,而且是Avon手下其中一個重要成員。劇集中我們到第三季才第一次看見Slim Charles的出現,而原先在第一季設定在Slim Charles身上的劇情基本上都被刪掉了,所以我們不能確定在這影集聖經中寫的Slim Charles與第三季中的到底是同一人,還是只是一個同名角色。

2.2 場次

當我們閱讀影集聖經時,不難發現有很多場次都被移位了。例如在正片中,Clay Davis的司機Damien因藏有大量不明現金被捕這個場次由原先設定的第二集移至第八集、籃球比賽也在第四集移到第九集。有關政治上不同層面的出賣和貪污也大量減少,把警匪雙方的「無間道」劇情近乎全刪減,把故事集中於社區和人物關係中。

很多經典場次也沒被寫進影集聖經中,或作過明顯改動,例如第二集眾小毒販在吃麥樂雞的場次原是沒被寫進影集聖經中,而第四集McNulty和Bunk在查案時超過三分鐘只說“fuck”的場次本應由McNulty和Greggs二人進行,而且原設定中是有對白的。因小弟暫時未找到這兩集的劇本,所以未能確定那些經典對白是編劇早就寫好,還是導演作現場改動而成。

第四集中經典'fuck' scene原設定

在影集聖經中,監製原設定很多場的蒙太奇(Montage),但不少原設定也因太沉悶而刪除,例如原定第七集中有一段蒙太奇是顯示如何在公眾電話亭上安裝監聽裝置,另在第八集中有一場蒙太奇是說警方在寫搜查令等。蒙太奇出現非常頻密,而且大多數單是文字看已經覺得沉悶,最終全被刪掉。


《火線》第一季原本設定只有九集,但最後拍出了十三集。延長四集的主要原因除了是911後更改FBI相關內容外,還因增加了很多對配角的描寫,同時把故事的結局也作了非常大的轉變。原定Avon Barksdale因D’angelo的出賣而被判監、Stringer成功脫罪、Bodie升為中層管理,而D’angelo則逃亡到另一著名毒品城市阿特蘭大重投販毒工作。但在影集聖經中讀到五集開始,整個故事都被大幅改動,基本上超過一半的內容也被刪改掉,雖然Avon、Stringer和Bodie的結局依舊,但劇情的發展則與原設定大不同。以下我將由比較正片跟影集聖經,移至比較影集聖經中第一集的設定、第一集劇本和第一集的正片。

3.1 第一集分析:第零幕

一套長篇劇集的首集重要在它如何向觀眾界定其世界觀,並介紹主要角色。不少著名美劇在進入主題曲和正片第一幕前都會加插一場Teaser/Prelude(前奏/第零幕),透過主要角色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告訴觀眾故事的走向和風格。例如《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中起始時以白老師逃亡和「遺言」去展開故事,留下一個很大的懸念,讓觀眾想像為何一個教師會走上這樣的逃亡之路,也讓觀眾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刺激的旅程;《黑道家族》中首幕是Tony第一次見心理醫生,觀眾會期望這個把內心封閉的黑道人物如何慢慢打開內心世界,也會感受到心理醫生所承受的壓力。

《火線》的第零幕沒有被寫進影集聖經中,只在劇本中出現。當中是Jimmy McNulty與一個不知名的街頭小卒對談,說一個在賭檔偷錢的小伙子被槍殺。根據目擊者所說,那小伙子經常這樣偷錢,其他人會打他,但從來沒有人會拿他的命。Jimmy問,既然他經常偷錢,為何還要讓他一起玩?小卒答到:「這是美國。(Got to. This America, man.)」這個充滿詩意的第零幕暗示了劇集的風格,以一個社區的小事去描寫一個國家,也讓觀眾知道這是一個反思美國價值觀的故事,同時充滿一定的宿命性。

從影集聖經中,我們看到故事內容被大大改寫。故事原先只是一個警匪雙方不停尋找誰是泄密者的平凡故事改為一個社會不同層級的眾生相故事,更能呼應第零幕的宿命性暗示。

3.2 第一集被刪/新增的場次

第一集中本來預設了26個場次,但後來增加了一些場次(例如FBI那場本來並沒寫在影集聖經中,後談),而且原定在影集聖經中1至26的順序被更改為:1→2→9→3→4→14→6→13→7→11→5→12+18→17→8→10→15→16+20→19→21→22→23→24→25→26。

整個第一集的劇本中只有兩個場次被刪,其中一個短得無關痛痕,是FBI監聽的大樓中一班在製毒的毒販吸毒的畫面。這一幕前面有一幕製毒畫面最終雖然有拍攝,但融入在Jimmy與FBI探員Fitz對談一幕中背景的閉路電視中。

第一集被刪的場次(1)

另一幕是Bubbles與Johnny前往低層(low-rise)拿取毒品試劑時,Bodie指示Wee-Bey和Stinkum早前用假鈔買毒的Johnny的位置,令Johnny被打了一身。

第一集被刪的場次(2)

這一幕本來反映了D’angelo處事的軟弱、Bodie的忠誠,也突顯了街頭的殘酷和Bodie跟D'angelo的不和。但拍攝時這場戲被刪減,改為D’angelo等人捉到Johnny後,Bodie和Poot等小伙子打了Johnny一身,除了縮短劇情和弱化Bodie和D'angelo的對立外,還強化了在社會中Johnny低下的地位(也讓可憐的Johnny只被打了一次,不至於受兩次皮肉之苦)。

新增的場次也是關於Bubbles和Johnny的。第一集中約第39分鐘時加入了一場Bubbles和Johnny吸毒的場次,Bubbles在教導Johnny要慢慢來,否則很容易吸毒過量。老實說,新增這一幕的意義有點不明。當中除了強化Bubbles和Johnny的關係和吸毒過程外並沒有反映太多其他現實。對白上,Bubbles說到Johnny太嫩(Green),要把他變成老手(Brown),個人懷疑這段只是用作呼應前段D’angelo說的“Money be green”及Bubbles用咖啡把假鈔變啡的一個文字小趣味。

3.3 第一集中值得留意的改動

整體上,第一集的拍攝非常忠於劇本,除了有關FBI的部份外(後段再談),作重大更改的部份並不多。但為了加強生活化的味道和加快整部劇的節奏,很多場次都刪減了一些對白。

第一個明顯的改動是第零幕初始時的環境描寫被大大刪減。本來劇本中預設了有很多元素,例如地上更多的彈殼、皺了的鈔票等。若果要拍攝所有這些B-Roll鏡頭,應該至少要九至十個鏡頭進行。後來呈現觀眾眼前的版本只以五個鏡頭交代社區環境和事件。

第一集第零幕的原設定

最生活化的改動則在Jimmy McNulty與法官Phelan第一次見面時。當時法官質問McNulty到底為何官司會輸掉,劇本中法官本來只坐在一大堆法律書籍和證書前,但拍攝時改為法官邊談話,邊拿出藥箱準備吃藥,而他吃藥是用可口可樂而不是用水吞服的。這個改動除了讓人物不至於只坐在座位談話這樣悶蛋外,還突顯法官與McNulty的關係不錯,願意在他面前展示自己的另一面,同時告訴觀眾法官的健康其實有小毛病需要吃很多藥,但用可樂而非清水服藥也反映了法官生活的不檢點。

最有趣的改動則是Bubbles教導Johnny如何造假鈔時,本來劇本設定上是Johnny在圖書館印了複印了數張鈔票,Bubbles協助他把假鈔剪出,改為Bubbles教導Johnny如何造假鈔。過程雖短但非常仔細,看得出Bubbles的「專業」。

劇本中並不多「爆肚」部份,但在Herc和Carver第一次捉毒販時,二人說了不少沒有編寫在劇本的對白。同樣情況出現在後來毒蟲Johnny第二次買毒品掉假鈔的時候。部份沒有編寫的對白是因為太公式太沉悶,例如警察命令毒販走出車舉高手等內容,另一些則是太密集的「碎嘴」,寫進劇本可能會影響閱讀劇本時的順暢度。

而說到劇本中最大的改動,必定與911事件相關。

4. 後911元素

在網上看過一些評論指《火線》最大的毛病是FBI和DEA等聯邦層級的政治局出現得極少。在影集聖經中對於FBI的描寫雖然也不算特別多,而DEA的出現也只是針對Herc(DEA的探員甚至連Barksdale的名字也未聽過),但其實我們也能從中了解美國的政治體制中,這些聯邦層級的政治局對地區的問題沾手不多,他們集中調查的是較能影響國家運作的案件,例如反恐和貪污,所以劇情的發生集中於地區警局,劇集只偶爾提醒觀眾在這個我們以為很大很嚴重的街頭案件(street-level crime)之上,其實還有更高層次的罪案。

影集聖經中,第一季第一集完全沒有提及任何關於FBI的內容,只在後面的集數有提及FBI的出現。劇集在911事件的九個月後推出,拍攝始於2001年末,相信是911事件的前後。相信編寫影集聖經時監製並沒打算加入太多FBI元素,但因應社會現實情況而增加當中的論述。

在影集聖經中,原先設定FBI打算在第六集時把Barksdale的案件接手,FBI也樂意繼續調查這案件,只是Burrell因害怕影響自身政治前途而要求不把案件交給FBI。拍攝時因應911的情況,把FBI描寫成不再投入資源於毒品案件,專注反恐工作,最終不把案件接手(見本人另一評論:看完第五季的人請立即由第一季開始重看/談Marlo的抉擇)。

第一集的劇本中原定在主題曲後的第一幕就以Jimmy與FBI探員Fitz的會面作起始,但這一幕被大大加長了,而且也是唯一於剪接時被移位(移到中後段)的一幕。當中加入了更多暗示FBI把資源都投入反恐方面,不打算再接毒品案來調查。這個做法除了反映美國社會的現實情況,也更突顯Jimmy初時孤軍作戰的無力感。FBI雖然有很多寶貴的工具和信息,但在官僚制度層級社會中,地區警員並沒辦法獲取這些資源協助調查。

對於政府資源投放方面在不同的細節變動中可參透一二,例如上文提到原設定中D’angelo因準備成為污點證人而得到局方提供證人保護資源,入住酒店暫避風頭。但在911事件過後,局方被描寫成欠缺資源保護證人Wallace,只能把他送到郊區與祖母同住。第一集中Herc和Carver也提及過地區答應他們會安裝電腦及提供培訓,但因資源分配問題並沒有實行,因此探員們都只能以惱人的打字機工作。對於在街頭混的角色,911對他們的生活影響雖然有限,但D’angelo在脫衣舞吧看電視時畫面上出現戰爭信息也反映出整個美國都濃罩在911的陰霾下。

D’angelo在脫衣舞吧看電視時畫面上出現關於戰爭的報導

5. 閃回

《火線》整部劇集中基本上從來沒有用過閃回手法,所有劇情都以線性推進,但在第一季第一集的末段時,D’angelo看見在法庭上指證他的William Gant被殺時突然閃回起始時法庭一幕的片段。這個五季內唯一的閃回本身並沒有被寫進劇本中。其實沒有這個閃回,單憑D’angelo望向Gant屍體的鏡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D’angelo的恐懼,這個鏡頭的作用除了用作加強觀眾對D’angelo感受的連繫,也在於讓觀眾更清楚事件的發生。

始終《火線》是一部信息量極大的劇集,若果在第一季第一集觀眾就不能理解箇中故事,之後觀眾必定流失得很快。老實說,當看完整部劇集後,若重看時就會發覺這個閃回跟劇集的風格不太一致。翻查資料,原來這個閃回是HBO要求插入的,目的是確保觀眾認得角色,更明白劇情。這個安排在第一季第一集中是可以理解的。

6. When it’s not your turn…

《火線》每集都會引用其中一個角色說的一句對白去概括故事內容,並引起一種觀映後的餘韻讓觀眾回甘。第一季第一集中的"...when it's not your turn"來自McNulty嘲笑Bunk把不應是自己接的案件接手,但其實暗地裡這句對白是反諷McNulty脫離指揮鏈(Chain of command)把不關自己事的案件(Avon Barksdale的案件)沾手。

聰明的編劇其實還把關於“Your turn”的概念滲入其他角色身上,例如Kima有次命令Herc工作,Herc反駁時Kima說 “It’s your turn”。而Johnny用假鈔失手被捉的那一次也是因為排隊買毒品時未輪到他但他仍堅持插隊,所以才被發現。這些文字小趣味一直充滿五季中,金句連連。

7. 結語

看畢兩次五季的《火線》後,個人認為此劇可被視為一部超過六十小時長的電影,完整描寫一個社會生態,同時揭示社會各個面向引致的犯罪問題,當中的對制度、感情等描寫都非常出色。在一部如此多人物的鉅著中,每一個角色都能獨立一個豐富的小傳。而透過分析劇本,我們可更清楚監製、導演和編劇的思路,知道他們安排人物出場的方式,以及如何透過生活中的小事帶出無限哲理。

現在網上流傳的《火線》劇本只有三集(S1E1, S1E9, S5E10),筆者不久後會嘗試細讀S5E10,把其精密的結局解構。而若果任何人有此劇第三季第十一集(S3E11)的完整劇本,請私信或留言,無限感謝。


附件

《火線》「影集聖經」(Series Bible):http://kottke.org.s3.amazonaws.com/the-wire/The_Wire_-_Bible.pdf

《火線》第一季第一集完整劇本:http://kottke.org.s3.amazonaws.com/the-wire/The_Wire_1x01_-_The_Target.pdf

另附送第一季第九集劇本作教學用途:http://kottke.org.s3.amazonaws.com/the-wire/The_Wire_1x09_-_Game_Day.pdf

 5 ) 《The Wire》-------众生面面观

 电影是一种宗教,当夜幕初上,灯火渐暗,那爿灰白的巨幕上越来越亮时,一种造梦的信仰便从中升起,像创物者的使徒,引领出一个个庄严肃穆、明艳瑰丽的星辰。待两三个时辰后的梦醒,或微笑嬉戏、或怅然所失、或怔怔不语、或破口大骂。总之,在一个远离现世的维度中走了一遭。
  电视剧则限于资金的多寡、制作规模的大小而显得不那么的梦幻和华丽,像是迷你的宗教。但总体而言,电影和电视剧的共同特点都是创作出好的故事来吸引观众,借于逃离现实的平庸、暗淡和堕落。
  《The Wire》不是,它直面人生,抽取真相,比现实还冷冽,比生活更残酷。

多视角

  从小在电视、电影、书籍中总怀有很强的代入感,这样强烈的感觉使得叙事主线稍微偏离一点主线,便意兴索然,索性掩卷而去。印象最深刻是看金庸的《天龙八部》,第一册木讷的段誉讲完,金庸开始讲述豪气干云的乔峰,我竟不看了,那些精彩的片段和章节不知是多少年后才重温的。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经历的越多,挫折越甚,便越发能从不同的视角、迥异的立场审视事物,那种非左即右的思想大概是用了多少年才有所察觉,又过了不知多久才一点点地慢慢矫正。之后接触的创作者,兴许是从浦泽直树,或是从京极夏彦,我开始能欣赏不同视角、不同人物带出的精彩了。
  《The Wire》便是一部从多视角描述美国城市、社会、体制的风情异域图。
   它的主题表面是以美国的缉毒警察和毒贩的斗争为主,实则故事线的开展涉及美国的政治的低效与腐败、教育的无所作为和流于形式、工人阶级的衰败和挣扎、媒体现状的光明与堕落;名义上的主角Jimmy McNulty在第二季、第三季出场不多,在第四季中甚至没他什么事情,倒是很多开始时的配角,后面剧情颇多。也许应该这么说,在《The Wire》中,并没有什么主角、配角之分,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是各自舞台上的主角。
  整部剧集中,有两个人的精湛演技和气场是超越其他角色的,其中一个是

Omar Little:
Omar在片中是专门打劫毒贩的强盗,他身着风衣、手挟长管双筒猎枪、口里吹着童谣《The Farmer in the Dell》(山谷中的农夫)注一、漫步于街头打劫的模样桀骜不驯、特立独行、嚣张跋扈。他有原则,只打劫贩毒的毒贩,从不向平民出手;虽然浪迹在街头,但为替男朋友复仇,却能做警方的线人、证人注二;他在黑暗的小巷中与Brother Mouzone持枪对峙的场景令人难忘;他以一己之力接连刺杀boss的勇气和胆识让剧情有超出现实的戏剧性;Omar身上同时兼具着以血还血的戾性和置身事外的淡漠,他是现实的异类,江湖的传说。剧中最神来之笔的一场戏发生在某天早上他醒过来,由于左轮手枪太大碍事,他赤手空拳穿着睡袍去买他最喜欢的蜂蜜杏仁甜麦圈,一路上只闻毒贩们的大呼小喝“Omar comin”,回去的路上他在某处门阶上点烟,一袋毒品便从二楼窗户边从天而降。于是,他带着食物、香烟、和空手捡来的毒品回巢。注三
Omar的眼神中总是会泛出某种异样的神采,似乎与某种温驯的动物类似,有着温柔、悲悯的成色,在Bunk的劝说下,Omar一度心灰意冷,大干一票后离开他赖以生存的街角,但为了报仇还是回到了街角。最终生于街角,死于街角。
“You come at the King, you best not miss” (若要暗刺王,就不能失手。) ---------Omar
Omar,一个以抢劫毒贩为生的山谷农夫。



Bubbles:
  Bubs是 剧中街头众人中唯一得到自我救赎的两人之一,他在第一季开头发誓要替受伤的同伙复仇时的凌乱发型、犀利眼神、低沉嗓音、强烈气场、稀疏的胡渣子让我触动不已。
在以毒品为中心的“食物链”中,Bubs是最低劣的一环----吸食毒品的瘾君子。他每天游走于街头,为了筹集毒资而奔波。以他的天资、品质,讨生活是绝对没问题的,他却被毒品深深地拉入地狱的漩涡中。每天都在炼狱中煎熬。他的性格中有好义的一面,由对待早期的伙伴Johnny注四可见一斑。在后来,由于他的疏忽,同伴Sherrod意外身亡,而Bubs也彻底崩坏,自杀未遂。
在经历漫长的自我救赎恢复期后,站在地狱与现实的交界,夕阳辉洒,暮影西斜,Bubs回首来路,狼籍且悲凉,一切的美好与苦难陡然袭来。这时分,心中又涌出再吸一次的念头,地狱的诱惑从未远去,伴君同行。Bubs摇摇头,缓缓徐行,夕阳在他背后拉出长长的倒影。这汉子,从地狱回来了。
心怀悲伤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只要你还为其他向往留出空挡。 ------Bubs注五
  Bubs是《The Wire》众生相中最生活、鲜明的角色之一,他的疼痛和欢喜,感同身受。


  两个系统之外的角色却凸显出熠熠生光的神采。其余的诸人在系统内挣扎、游离、隐遁、承受。的确是如主创所说的,无论是警察团队、码头工人方、毒贩集团、媒体、政客,个人欲望和团体利益的冲突最后总是由个人来妥协和承担,无论你是毒贩还是警察高管,没有人能幸免,妄想超越体制,只会被它吞没。最后要么服从,要么离开。

孩子们
   在第四季中主要探讨了美国城市的教育体制。在巴尔的摩的贫民聚集区,学校是孩子们的栖息地,是他们成为窃贼、强盗、妓女、吸毒者前的缓冲区。教育并没有起到塑造三观进而改变人生的效用,它教授空泛而无用的理论知识,应付自欺欺人的考试,到时间就把孩子们赶回街角。在学校中,孩子们对待社会、人生的观点并不是从学校、老师学到的,而是来源于街角的毒贩、黑帮的头目。学校犹如浩海中的孤岛,瞬息中就被无边的黑暗吞噬。一位大学的学者申请了一笔资金试图进行创新型的教育方式,由于政客的腐败致使资金短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剧中主要讲述了四个孩子Michael、Randy、Dukie、Namond。Michael有运动天赋、Randy极具商业头脑、Dukie对电脑熟谙,Namond性格开朗活泼,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天赋能在未来的天空划出别样的彩虹,但是除了Namond被Howard Colvin警长收养外,其余诸人皆会生于街头,死于街头。街头就是他们的系统、命运。没有人能逃脱或者超越。
  Michael会成为新一代的Omar;Randy在收容院中暴力倾向严重,新一代的黑帮分子;Dukie沉沦于毒品,新一代的瘾君子。命运的候车室,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图片
  对了,补一句,Kenard这小矬子,继Avon和Marlo后新一代的Boss。
图片
  这些小子的足迹,前人早已走过。在第一季中的平房街角注六,Avon的侄子D'Angelo曾教导Wallace和Bodie下国际象棋,比喻Avon是王,Stringer是后,藏毒点是车,士兵是卒,在游戏中士兵会被早早吃掉。果不其然,三个年轻人在剧中相继被杀。

图片

Wallace似是Namond原本的结局,黑暗、暴力的街头并非本性淳朴、善良天真的他能玩的转的,而他被自己的玩伴Bodie和Poot亲手杀害的场景,堪称剧中最残酷的人物结局之一。注七D'Angelo的命运则更加让人唏嘘不已。受Wallace横死的刺激,他本想供出组织,却被他的母亲阻止。在狱中,原本已准备和过去一刀两断,从头开始。结局还是逃不了被Stringer雇凶杀害。

Bodie:(图片)
     Bodie是街角上的斗士,他和Wallace、D'Angelo、Namond不同,他天生就属于街头,忠于体制。每次想起他,总是想起他从牙缝中挤出一注口水的样子,极其的叛逆和凶恶。他在Avon集团衰落后迫于无奈转投心狠手辣、迅速崛起的Marlo。在第四季的结尾注八Bodie持枪面对伏击他的Marlo杀手群。寒风中,他在浓得化不开的黑暗里疾呼:“这是我的地盘,我哪儿也不去。我在这里,你们来吧。”他决绝的对劝他离开的Poot摇摇头,之后殒命于街头。
他的死亡犹如寂静水面下破裂的一个苍白的泡沫,并不会引起任何黑夜的波澜,但我刹那间对这个亲手枪杀自己兄弟的街头混混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悸动,每个坚持自己价值观并用生命为之捍卫的个体都值得尊重,就算你不认同他的行为。
    再见,Bodie。并为你送上AK-47状的花圈。注九
    在第四季中协助学者的Howard "Bunny" Colvin原是西区警长,在第三季中因为他的“哲学实验”而提早降级离职。

实验与政客

  在第三季中,政客们为了利益、政绩向下面的部门施压以提高统计数据,西区警长Colvin临近退休,在压力迫使下,尝试了次有趣的“哲学实验”。他把辖区内所有的毒贩和瘾君子赶到提前设定好的无人区统一管理,在无人区中,吸毒和贩毒是被默许的,警察甚至维持无人区中的秩序,以保证贩毒交易的正常运行;而其他的街区由于街角的吸毒者、混混、贩毒的帮派都被清理出去,犯罪率立马大幅下降,社区治安也日益好转。这次实验中涉及到的问题是贩毒和吸毒被许可了,Colvin认为社会中的黑暗是无法避免的,他让这一小撮社会的废渣自甘堕落、任其自生自灭,而换取居住在社区的大部分人的利益。
   可以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小部分人吗?这是个哲学问题,如果可以,那就是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注十;如果不可以,那是以德国哲学家康德代表的绝对主义注十一。系统是不会容许功利主义的,Colvin的下场和结局显而易见、不言自明,他做为个人的努力和挣扎是徒劳而无力的。可是社会的黑暗与污渍真的可以永远消失吗?或者视而不见?编导们把无人区命名为Hamsterdam注十二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和主张。
  Colvin身上兼顾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神采,他有老派正统的原则和基于现实灵活应变的处事方式,他的折中妥协是出于对社区、对人的深爱,是了解底层疾苦、确实想改变现状的真正警察。在这次实验中、在他身上深刻的影响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Carver。
Herc和Carver是剧中的活宝组合,尤记得两人讨论可以随便上一个心仪的美女前提是先上一个男人的搞笑段子。Carver从开始的单纯到后来为了晋升急功近利,再到这次实验中刚开始的抵制,到逐渐了解Colvin的良苦用心,了解到责任与妥协、管理与团队而慢慢成长、逐渐成熟。
(三人的图片)


   Jimmy曾和一个政客助理搞一夜情时曾想过与其相处,但因理念差异过大而放弃。他这样评价两人的关系;“自己犹如为了鸡鸡而喘气的机器,我是三个警区中最聪明的混蛋,在她眼中,就像在街边玩几角钱的赌博。”
  在政客的眼中,一切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源、突发事件都只是其政治旅途上的垫脚石,前任市长在任时的冲突、问题,现任市长在任时依然存在,甚至更为加剧、恶化。问题可以掩盖、拖延,罪犯可以交易、妥协,政客们上位前是圣女,信誓旦旦为选民谋福利;在位时是婊子,只关心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州议员Clay是其中的翘楚。他长袖善舞,一面结交黑帮,收取从毒贩手中得来的政治献金;一面在政坛上左右逢源,风生水起。他在案发后还能巧妙地煽动民意成功脱身,尤记得他的那句shi~~~~~~~~~~~~~~~~t!!!传神极了。
  
猫和老鼠

Jimmy McNulty:(图片)
Jimmy爱搞事,五季中一大半的案子都是他挑起来的,在第五季中他为了办案的资金甚至越过界限和资深探员Lester对猝死的流浪汉身体添加谋杀的痕迹而虚拟出一个连环杀人狂,之后又绑架一个痴呆的流浪汉充当杀手,为了办案不留一点余地。他怎能为了工作而疯狂至此呢?他把所有的一切赌在办案上是为了什么呢?我的大脑中影像出Jimmy轻蔑的淡然一笑,倏地转身而去,不带一丝的留恋。
   Jimmy有着轻度的自我毁灭倾向,在没案子的时间,他愤世骇俗、恣意酒色,他的生命在性爱的高潮和酒精的晕眩中肆意浪费,在寻常日子,他是一具为了胯下的鸡鸡而喘气的机器;他的生命只有在办案中、追查毒贩的时候才有实现自我的价值,他的聪明、他的才智在与黑暗的对峙中才是那么地有意义。
  Jimmy的一次次搞事是对系统的倔强反抗,不计成本,不顾后果,纵然头破血流,千山万水,依旧痴心不改。最后一季的最后一集结尾,他回看巴尔的摩,在各种人物的闪回中,叛逆小子,隐退了。
谢谢Jimmy,带给了观众那么多的福利。(记得诱捕时他叫的那两个妞吗?

Stringer:(图片)
    “那就来吧,混蛋。”Stringer轰然倒地,一代枭雄就此谢幕。所有的隐忍和睿智,所有的奋斗和挣扎,所有的青春和热血,尘归尘,土归土,在尘土飞扬中,他倒在了街头。
Stringer是要逆天的屌丝,他差一点就成功了,就差一点。
    他死后,Jimmy去他临海景的住所,环境幽静,格调雅致,Jimmy随手从书架上捻出一本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喃喃自语道:“我追查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Stringer从街头贩毒发迹,之后进修经济学课程,在生意的同时,贿赂政客,投资房地产,联盟黑帮,在他雄心勃勃的野心中,街头只是最初的原点,斑驳的垫脚石,千年的老二要飞天,街头的老大成了牵绊,凡阻碍的,摧毁它。
   灿烂如火般的夜景阳台是两人的最后一次对话。注十三兄弟俩回溯了童年时的欢乐时光,却知时光已逝,一切的美好已颓然,过去回不去了。老大要继续着街头的喋血梦,老二要建筑他的金融帝国,最后一次的拥抱,最后一次的击拳,阴影的背后是老大试探的杀机和老二酝酿的计谋。兄弟情,转身成过往。(不能不让人泪流满面
   (图片)

  
Marlo: (图片)
  Marlo是街头上的嗜血野兽,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他的血液中流淌着丛林法则中事情做绝的因子,一点点的不妥,就用暴力解决;他也聪明阴险,设伏Omar,拉拢街头小孩人心,巧破Avon的美人计,反而将计就计,重创Avon。故事的最后,他在检方压力下,被迫金盆洗手,退出街头,在律师的建议下,他局促的参加了一次投资者的酒会后,之后,他回到街头,身着西装革履嚣张的挑衅小混混,并之后殴斗,打跑了混混后,他嗅着被枪划破的伤口,听着警笛的呜呜声,望着昏黄的街道上的枪与匕首,惬意的长吁了一口气,街头,才是他的丛林。
 他的结局,显而易见。
  人生如此的讽刺,想要逃离街头的Stringer逃离不了,能离开街头的Marlo却离开不了。

戏剧与现实

   火线是部现实的电视剧,它没有话外音和回放,除了开头和结尾的配乐,其他的音源都是当时的背景音,没有过多的动作或激情,非常节制和简洁;节奏平缓,没有过多的跌宕,剧情在每一集末一般不留悬念,不去勾引观众的胃口。
但火线又却具有勾人心魄、摄人心魂的戏剧张力,它的开头总是由一个看似与后面不相关的内容切入,之后像小说的篇章一样,用一句人物的台词做为本集的条目。它的确和小说很像,慢慢展开剧情,酝酿冲突,待冲突到达一个爆发点后,迅疾的爆发,之后立刻转入下一篇章。譬如Stringer死时最后说了一句:“那就来吧,混蛋。” Omar和Brother Mouzone枪响,Stringer倒下,之后音乐响起,屏幕转黑,开始出职员表。那种观众积攒起来对人物的情感在迅速转化的剧情中显得突兀、苍白,反使人物形象如一颗苦橄榄般在内心渐渐回甘。
它在高潮时的克制、隐忍反而带来沁人脾脏、意境悠远的影响。
其次火线主创在打磨剧情的同时,也注重刻画人物内心,锻造台词,完美细节。譬如被称为最有名的罪案现场,Jimmy和叼着雪茄的Bunk在罪案现场勘探时没有多余的表情和话语,通篇只用了一个词F-U-C-K。在这大概三十多次的F-U-C-K中,观众跟着两位警探,逐渐了解案件的脉络。在普通、平常的现场,两人用一个突兀的词语达到了最大效果的戏剧效果,这样的例子例如活宝警探斗嘴、Ormar买早餐等在剧情中随处都是,举不胜举,就不赘述了。
最后火线整部剧情中塑造了无数的小人物,无论他是警探、毒贩、瘾君子、码头工人、新闻记者云云,在无数与系统的搏斗中,个人与系统的碰撞 如鸡蛋砸在墙上,渺小与崇高交相辉映,激昂悲壮。

结局

在火线第五季最后一集的回闪中,我们能清晰的了解到系统的巨大与个人的渺小,没有任何事情有所改观,两个突兀的异类离开了警队;Ormar is Ormar;政客依旧善舞如云,问题还是亘古的竖着,没有倒下的希望;在它截取的这段窃听风云中,我们感触着人物搏斗的悸动,聆听着血脉的跳动,如同黄粱一梦般在异国的青春般走过世事的虚幻和苍凉。
  所谓经典,是指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会有人欣赏之倾倒之,而流行大概是指在一段短的时间内的大众流行性感冒似的病毒肆虐。《The Wire》从没获过艾美奖,真正伟大的东西很少能流行起来,若干年后,谁还会记得2012年的世界最流行的一支视频是《江南style》,中原最流行的一句短语是:元芳,你怎么看? 但是绝对会有人像我一样对《the wire》痴迷或者感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注一:Omar哼童谣的片段收录在其原声大碟《The Wire: And All the Pieces Matter》第十九首‘"Omar comin"’中,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

注二:Omar穿着运动衫、脖子上捆着领带上法庭作伪证的穿戴酷毙了。(第二季第六集)

注三:详见第四季第三集。

注四:Johnny在那场著名的由Colvin警长尝试的哲学实验中做了恶魔的祭品。

注五:Bubs这段袒露心迹的告白,详见第五季第九集。

注六:详见第一季第三集。

注七:详见第一季第十二集。

注八:详见第四季第十三集。

注九:D'Angelo葬礼上,Bodie曾为他送上AK-47形状的花圈。详见第二季第七集。

注十:功利主义:凡是能将效用最大化的事就是正确、公正的。

注十一:绝对主义: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有明确的职责,明确的权利,无论后果是怎样的。

注十二:意为巴尔的摩的阿姆斯特丹。

注十三:详见第三季第十一集。














PS: It's not TV, it's HBO. ------HBO

的确,这不是电视,这是HBO。向HBO致敬,它没有污蔑受众的智、情两商,它真挚、用心地去呈现它的作品。

向翻译这部不够热门、但绝对伟大的美剧的风软字幕组致敬。


链接:文中的图片和资料大概来自于以下这些地方,就不一一致谢了。

火线重案组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f/good?kw=%BB%F0%CF%DF%D6%D8%B0%B8%D7%E9&cid=0&tp=0&pn=0


火线中文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cn/%E7%81%AB%E7%BA%BF_%28%E7%94%B5%E8%A7%86%E5%89%A7%29

the wire 中文站
http://blog.sina.com.cn/thewire

豆瓣The Wire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thewire/



完整版 请看:http://i.mtime.com/windgxh/blog/7499981/

 6 ) The Wire S01E07 这段台词笑死我了

(Both are a bit drunk)
McNulty(M): You know why I respect you so much, Bunk?
Bunk(B): Eh?
M: It's not cause you're a good police. Cause you know, fuck that, right?
B: Fuck that, yeah.
M: It's not cause when I came to Homicide, you taught me all kinds cool shit about... I don't know, whatever.
B: En, whatever.
M: (seemingly seriously) It's cause when it came time when you to fuck me...
B: (being curious)
M: You were very gentle. (当时就笑爆了XD)
B: (seriously) You're damn right.
M: See, cause you could have hauled me out of the garage...(Po主已经⊙﹏⊙了...想象力真丰富!) and just bent me over the hood of a radio car.(小Naulty乃是来真的么?!) (lovingly) But no, you were very gentle.
B: (think for a moment) I knew it was your first time. (●﹏●Po主已阵亡,两个五大三粗的警察大直男乃们够了!) I wanted to make that shit special. (→_→)
M: (like being spoiled)It was man. It fucking was.

(在这么严肃的剧里看俩糙汉eye fuck真心受不了啊╮(╯3╰)╭)

 短评

终于看完了THE WIRE全季。我一直以为史上最棒的美剧只有黑道家族,没有之一,看来我错了,真的很难取舍,何况还有去年开播的大西洋帝国。强烈推荐,喜欢越狱之类肥皂剧的朋友请止步。

5分钟前
  • zenz
  • 力荐

唯一肯定的是,把时间推后五十年,当人们已经忘记《迷失》,《24》,《越狱》等电视剧时,《线人》仍然会被反复地观赏播放,不只是在电影学院,还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课堂上

8分钟前
  • 恶魔奶爸Sam
  • 力荐

虽然有些慢热,还真是越看越好看~不同立场的人生各自的困境,life sucks,所有人都有残酷和柔软,都在岔路前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各种唏嘘感叹~看完好心塞,那谁中枪那集直接看哭~不过在黑暗中的星星虽微弱而无力,但唯独执着格外动人~完全理解true detective何以从此剧中寻找的灵感~

13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多角色多线索多元素多角度,角色主导线索,元素决定角度。被力捧的写实主义其实倒并不算我关注的重点,但问题在,正是这种剧组所坚持的写实主义,才完善了整体相对独特的推进,以及线索收束的不易预测。角色丰满角度详尽台词够味细节精良,HBO一贯的好制作。

14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有一种作品叫你知道它很优秀但你真的很难集中注意力观看 此剧编剧真的很认真 wow 2002 在iphone出现以前 在很多人用打字机6过电脑前~ 演技都不用说了 竟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MICHAEL B JORDON!? 当时他才十五六岁啊啊啊~ 还有一些特别特别搞笑的moment 比如男主对上司说 我知道你有很多种机会搞死我 但你没有 你本可以把我从车库拽出来 直接在引擎盖上开搞 但你对我一直很温柔 上司淡淡一笑回答 是啊 我知道是你的第一次 我想让你的第一次变得special 哈哈哈哈哈爆笑!!!还有一个配角在电话里说 猜猜现在谁是老大 哼?!(说着把电话放到裆部)听到了吗 现在是我的丁丁在跟你说话!心酸一刻是线人对警察说 dont tell her(一个受过枪伤的和他接触过的警察)然后线人走远了就又复吸了TAT 剧里最后一句话是 its all in the game 这就是江湖

16分钟前
  • 沙力兔
  • 推荐

一部优秀得让人瞠目结舌的美剧,对于其他的美剧来说相当的与众不同,不刺激,没有快节奏,也没有高概念,冷静、克制,缓缓地绘制出一副社会的浮世雕,观看的过程就像是在真实存在的地狱中漫步。

17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It's all in the game, yo

22分钟前
  • Akaashi
  • 力荐

没有美女

25分钟前
  • Max
  • 推荐

好看好看,反腐打黑的社会写真拍出武侠小说的气息。没有一个人物脸谱化,个个活生生。

28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黑人英语听力大涨

29分钟前
  • 西西西西西西西
  • 力荐

“你他妈毒品都能算的清楚,教科书上的题目怎么就不会算呢?” “算错了,他们会搞死你。”

32分钟前
  • NamesPitt
  • 力荐

名不虚传,补课值得。看这种阴暗的剧,除了深入揭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情理解功夫熊猫小碗熊,就是让人觉得周遭多大破事简直就跟儿童乐园一般。绝对正能量。

35分钟前
  • Sarcophagus
  • 力荐

角色比毒师,台词比律师,纪实比毒枭,潇洒比萤火虫,情怀比真探。至于故事,是文学是艺术,警匪红楼梦,巴尔的摩人间喜剧。约翰勒卡雷写资本论,钱德勒写金瓶梅,海明威写水浒传,卡夫卡写罪与罚。这东西怎么会没看过,"F*k me,you happy bitch?"。TOP ONE,神奇。

40分钟前
  • alfmunny
  • 力荐

对这片子已经无话可赞了,编剧制片是现世莎士比亚,作品是现代美国社会浮世绘。拿《the wire》和现在流行的美剧一比,立马觉得那些太小儿科了。搞不懂,为什么《纸牌屋》能活,《the wire》却那么小众,难道是因为太贴近真实?

41分钟前
  • inchan
  • 力荐

其他电视剧请自行退散吧。

42分钟前
  • 浮生若夢
  • 力荐

镜头用的蠢蠢的 不过真是一片风生水起鸡冻人心

45分钟前
  • サー
  • 力荐

看了这片儿我忽然听懂 JayZ 那首 99 problems 在唱什么了。

47分钟前
  • anpopo
  • 力荐

理想本是轰轰烈烈,现实只能跌跌撞撞,想完成一次摧枯拉朽般的清洗,到头来不过是新的轮回:游戏永远存在,只是玩家更迭;真他妈黑。"-What the fuck did I do? -You happy now,bitch?"

5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扛过前两集,你就能获得一张巴尔第摩西区的绿卡

54分钟前
  • 泥巴
  • 力荐

一部没有配乐、花哨剪辑、美女、胡乱粉饰人生的现实好剧,但暂时没看出来神。

55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