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

HD中字

主演:查理·辛吉娜·格申路易斯·古兹曼伍德·哈里斯奥嘉·方达布鲁斯·戴维森杰奎琳·比塞特乌比·戈德堡芳妮·A·钱勃丝Whitney AvalonDahlia Waingort GuiguiBrian J. Singe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911事件 剧照 NO.1911事件 剧照 NO.2911事件 剧照 NO.3911事件 剧照 NO.4911事件 剧照 NO.5911事件 剧照 NO.6911事件 剧照 NO.13911事件 剧照 NO.14911事件 剧照 NO.15911事件 剧照 NO.16911事件 剧照 NO.17911事件 剧照 NO.18911事件 剧照 NO.19911事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911事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几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共同上了同一座电梯;但恐怖的事情发生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这座电梯会因为一起恐怖袭击而彻底停止运转,并且卡在了高层不能上下,这给电梯中的人都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而在总控制室内,也就是商贸大楼的电梯控制室的工作人员麦琪,却再也不能看到电梯中的任何录像。在这样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内部通讯设备失灵,手机打不出去,对于电梯中的众人来说,若是电梯的线缆断掉,所有人即将死无葬身之地,而且大楼再次受到了恐怖袭击,电梯失灵,救援人员只能通过走楼梯才能达到顶楼救火。电梯内的他们并不能在第一时间获救。但万幸的是,他们在电梯中通过内部通讯设备联系上了工作人员麦琪,在麦琪的帮助下,他们得到了电梯的结构图,并且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的打开了电梯,但只逃出去了一个人——那位想要跟丈夫离婚的女人,困在电梯里的人们能否顺利获救就寄托在了她的身上。小人物2019离过一次婚的2人未定的关系 SP阿加莎·克里斯蒂悬疑剧场之魔手一条叫招财的鱼时间·猎杀者守护者第四季骑遇红手印平衡古畑任三郎 黑岩博士的恐怖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罪恶部队万物生灵 第二季恶梦小姐梦影版堀与宫村2021红眼航班重返赌城舞台月上心辰金枪鱼与海豚操控黑镜 第四季地狱男爵谋杀论文诚实国度的爱丽丝2015归去来分离批判爱情狂想曲我控诉1919洛杉矶大逃亡幻影一起深呼吸密阳浪漫的事舞法天女朵法拉霹雳五号政委祖母2021辐射每一张脸都有一个名字咱们结婚吧(2013)癫狂之旅第一季节哀顺变第一季剃刀边缘1980危机伺伏2003

 长篇影评

 1 ) 拉片笔记—第一部与第七部

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第一部】 一. 残酷与天真、绝望与平静——双重二元对立 影片第一个场景是一个拉绳的老人,背后站满了难民,镜头下摇到很深的井。第一个场景切换到第二个场景时,用了一句话做声音转场:“美国要轰炸阿富汗啦,快造掩体啦,井快干啦。”很简单利落地交代了故事背景:911事件以后阿富汗人陷入战争随时爆发的恐惧中。而在第二个场景中可以看到一群干活的小孩,两个小孩蹲着砌砖,两人用一种十分日常的语气开启了话题。“有人掉进井里死了,有个人去救他,但把自己的腿弄断了。”

这里只要看了后面就能知道,人掉进井里的这段插曲并不在主线剧情之内,导演在这里用小孩谈论人掉进井里死了的情节,一方面是表现阿富汗难民的苦难生活,一方面暗指在恶性恐怖袭击事件和战争即将爆发的恐惧之下,一两个人摔死了不足以引起风波,两个小孩谈起这件事就像谈论吃饭一样平常,也与后面小孩们进入教室之后再次讨论起这件事形成呼应。老师进入教室以后问大家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大事没有,于是小孩们围绕前面所提到的掉进井里死去的两个人展开讨论,小孩用的是极为认真的语气,眼神里是很纯净的真挚,也有茫然和无知,这里与事件的严肃与残酷形成一种反差。同样作为将小孩作为战争故事主角之一的电影,我还想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在二战期间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被屠杀,整部影片也是从一个德国男孩和一个犹太男孩看似平静的生活细节展开。

战争的残酷与小孩的天真单纯、故事的绝望与表现方式的平静,形成两组二元对立,加重残酷感,也引发更深的反思。

“在阿富汗,他们把姑姑埋在地上,埋到了脖子,然后用石头打死了她”说出这句话的孩子用的是一种很平和的语气,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测出,这些暴力事件、自然灾害、残酷的意外,大家都早已习以为常。“下雨了,洪水来了,死了很多人”一个小孩说完这句话,身边的两个小孩露出了非常天真的微笑,导演对儿童演员的调度是成功的,捕捉到了这些孩子最自然的状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十分让人心疼。

“真主毁了它们”——用小孩的一句无心之语,把宗教矛盾带出,极端伊斯兰教文明的笼罩下,有人以宗教之名,行魔鬼之事,而孩子一句无心的“真主没有飞机,真主会杀人吗?”在纯真的儿童话语中,提出全片最深刻的疑问。

二. 手持中近景——纪实风格的营造 第一部短片和后面的几个短片都采用的是手持的拍摄方法,且中近景居多。特别注意的是影片中老师的出场镜头,是直接给了一个正面的近景镜头。没有任何铺垫,也没有特别的电影技法,观众直接看到老师表情严肃的脸。包括一开始老热拉绳子取水的场景,都采用了的是这种朴实简洁的拍法。手持中近景让影片有很强的纪实风格,因为手持拍摄有一种呼吸感。此外中景是所有景别中最客观的,不像大广角使得空间畸变,也不像长焦特写那么情绪化,展现的是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

导演在细节上也体现出较强的把控能力。两个小孩蹲着砌砖头的正面中景,看似构图十分随意,但在两个小孩中间的景深处一直能看到其他做工的小孩,以及来来往往推着推车走过的人,这里体现出导演对画面真实感和细节的把控。此外影片中有许多其他细节,例如老师用一块黑板画钟,以手指做指针,来模拟时钟走过一分钟,这里在道具的设计上符合背景设定,实现了对真实环境的复原。 不过在影片的最后给了一个大广角仰角镜头,砖窑的烟囱上方的天空浓烟滚滚,烟囱下老师和孩子们驻足仰望。此时哀歌再次响起,远景大广角镜头显得更有肃穆哀婉的气势。

三. 塔楼与烟囱——巧妙的对比和互文 在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的短片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塔楼与烟囱形成的对比和互文。老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塔楼是什么吗?”孩子们显然并没有对高楼大厦的认知,他所知道的最高的建筑物也许就只是砖窑的烟囱,这个设计很自然地表现了贫穷与富裕的对比。而老师为了告诉孩子们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件,只好把烟囱比作是塔楼,而烟囱上方的浓烟,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飞机撞毁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之后产生的爆炸浓烟。孩子们被老师叫出去站在烟从底下默哀,即使影片并没有对911事件现场画面做任何的展现,但无形之中已经形成一种巧妙的互文。

观众此时脑海里也许会浮现出911事件的惨烈画面,大楼被飞机撞毁,浓烟四起接着轰然倒塌。而老师最终到底有没有让孩子理解到这一事件的意义呢?她苦心的人道主义立场是否让他们接受了?——这些都不得而知。

冈萨雷斯【第七部】 冈萨雷斯这部短片是最具有先锋实验性的,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画面都是黑屏。那么它在电影本体上最具实验性的地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探讨电影声画关系。这部短片看似是声音脱离画面独立存在,但其实并不然。从这部短片中,我们可以从一个十分新颖的角度探讨声音在电影中的叙事功能。 一. 声音的叙事功能 首先在此影片多数时间处于黑屏的情况下,观众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在前面几部短片的铺垫下,我们当然知道这部短片也是讲述911事件背景下的故事。

从刚开始的宗教祷告声,到第一句清晰可辨的人声“oh,shit”将观众带入911事件发生现场,我们可以听到不断的新闻播报声,偶尔看到一些人坠楼的画面,到影片最后一个猛烈的噪声以后,突然声音戛然而止,一个特写画面:爆炸的滚滚浓烟和废屑。最后给了一个大楼坍塌的全景。从声音和少量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出,且基本还是遵从了时间的线性关系——也就是从事件发生之前,到飞机撞毁大厦且不断有人坠楼,到最后大厦终于倒塌。声音显然是有叙事功能的,且在这部短片中声音承担起主要的叙事功能。影片中对声音的处理是纪实性的,用了大量失真的电话里、电视里的播报声,以及从头到尾忽强忽弱的噪声,营造出一种现场感。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冈萨雷斯把声音对应的画面全部拍出来会是怎样?那或许难以想象,因为我们可能会看到的是一系列的蒙太奇画面,也许观众会觉得影像乱七八糟,根本不像电影。不得不说黑屏带给人的是相当震撼的体验。在长时间的黑屏中,导演把观众置于一种惊恐、慌张、压抑的氛围里。仿佛只能被遮蔽了双眼,静静等待末日的降临,什么都做不了。

再试想,如果冈萨雷斯干脆直接采用最“偷懒”的拍法,整部影片直接黑屏,又会是怎样?如果少了伴随“啪”的声音不断出现的坠楼画面,少了最后的爆炸画面,那带给人的震撼力也必然被削弱很多。 因此虽然这部影片中声音承担了主要的叙事功能,但声音和画面还是不可分离的。

二. 表现性的声音蒙太奇使电影叙事完全脱离时空限制 我们知道凡是电影所讲述的故事,都存在一个视角。那么冈萨雷斯的第七部短片是从什么视角?谁的视角?——我觉得很难说是从谁的视角,也许这部电影不存在真正的叙事视角。

正是因为表现性的声音蒙太奇配合少量画面,使得我们对电影画面的感知可以完全脱离时空的限制:听到飞机发出的巨大声音时,我们可能会可以想象自己是飞机上的乘客,体验到绝望与无助;听到新闻播报声时,我们可能会想象自己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惊恐又无奈;看到人不断从楼上坠落时,我们可能会想象自己是站在远处的人,目睹这如地狱般的现场。因此传统的遵循时空转换原则的电影叙事方式,在冈萨雷斯的短片中已经不复存在。但因为纪实感的声音模仿了真实环境中的感受,且影片基本按照事情的发生顺序来讲述,叙事性又仍然保留了一部分。

所以对于观众来说也许更像是经历了一场梦,不断地在911事件发生时的各个场景里跳跃转换,却又如此真实,恍若一场身临其境的噩梦。

只是对于普通观影者来说,如果一开始花了太长时间去接受“这个短片几乎全是黑屏”这个事实,那许多细节必然会被遗漏掉,也许导演最初想提供的那种纯粹的“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也无法实现,我想这部电影的表现力也会被削弱。

一段沉默之后,刚开头的祷告声再次响起,接着悲壮的音乐也缓缓响起。画面变灰,又逐渐变亮。一行字幕出现在屏幕上——“神的光辉,是给我们以指引,还是让我们迷失?”当这行字幕出现时,我发现自己鼻子也酸了。倒也想起莎米拉的第一部短片中孩子们的无心之语:“真主没有飞机,真主会杀人吗?”

 2 ) 即使受了很多苦,我们还是都该选择爱

看完三段《11’09’’01》,我在想,在一个灾难的大前提下,如果给我十一分钟,我会描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想来想去还是爱。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遇,相爱,争吵,一方摔门而去。
这是在普通不过的故事了,每天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反反复复的上演。
如果说稍微有些与众不同,那就是,我们的女主角是有听力障碍的摄影师,男主角是听障导游。
影片从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女主角的听力世界。这世界在她耳朵里是静默的,是沉闷的,
黑夜里,她看着爱人熟睡的身影,耳朵里是脑袋里血流的呜咽声。她的世界是无声的,然而也永远不可能安静下来。
影片的色调也是冷的,黑夜,或者是透光不好的室内。只有在她回想起两人相遇时的场景,阳光才把她的面孔镀上金色,整个室内都是暖洋洋的橘色。钢琴琴弦敲击的清脆的旋律透过厚厚的木板、透过她不健全的耳膜变成了一种铿锵而模糊的轰鸣,他问她你趴在钢琴上你感觉到了什么,她说比划说,震动,像被抚摸。
钢琴的震动变成一种高低错落的旋律,滑过她的肌肤和心脏。于是他们相爱了。
镜头再转到室内,时间调回现在,色调冷下来,电视里放着日复一日的天气预报,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同。她看着他讲电话。她听不见他说什么。
这一段我们听见了一个“正常的世界”,男人讲电话的声音,电视机的声音。随后声音又转入女人的听觉世界。
男人比女人能更好的于这个世界沟通,我们能够理解男人的无奈和女人的嫉妒。女人说我没想到世界末日来的这么快。男人是她的世界,可她却不是男人的全部。我们眼睁睁看着他们争吵,直到男人说,我能说话么,这沉默的世界让我发疯。他的世界本来该更加丰富,可是这一句足以将女人击溃,她和他在一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能同他很好的沟通——相较于不会手语的其他人,然而现在他嫌弃她这一点了,他不甘愿再为了她沉默了,不愿意再活在这个残缺的世界里了。
可是我们又明明知道,男人并不是故意伤害他的。
其实,沟通无能是现代人的普遍病症,尽管多数时候我们不聋不哑,但是我们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真诚的表达自己,就像有的歌词里唱的,我们明明想说别生气,却脱口说了随便你。
男人甩门而去,女人追出连背影都追不到,她气愤的捶门,门板发出让人泄气的闷响,即使是发泄,她也无法发泄痛快,悲痛显得无力,最后慢慢变成了悲伤。她在给他的信里写,我写信给你,是因为我无法尖叫。
写信的时候,电视中不断在放双子塔遭袭的直播镜头,整个纽约因为这场美国本土上空前的恐怖袭击而震动慌乱。
可是,女人的世界还是安静的。也许,空袭带来的震撼还不如钢琴旋律的震动更震聋发聩。
“纽约不是残障人的天堂,他只爱洋洋得意的巨人,高耸入云的楼塔或者好莱坞出炉的超级英雄……而我对于你来说算什么”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现代,我们标榜自己越来越文明,我们炫耀自己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可我们也因为这些“越来越”越来越贪心,我们追求更完美的东西或者超完美的东西。可是我们忽略了本质以上的很多东西都是浮夸,是脆弱而容易被击垮的。
女人敲下分手信的最后一句:“除非有奇迹出现”。灯光如约定般闪了几下。她悲伤的脸上毫无过渡的绽放开笑容,如果你爱过,你一定能懂。
当灾难从天而降而人又幸免遇难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最想要最在乎的是什么,或者我们紧紧抓在手里的东西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我们最不想放开的。
张爱玲曾经写下《倾城之恋》,用一座城池的沦陷让一对勾心斗角的别扭男女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般紧紧抓住彼此,911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很多人的世界瞬间崩塌,但是又有多少人即将崩塌的世界,因此而意外的复合?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情感与情感之间,就像这对男女,有着很深的鸿沟,有着沟通的平行,有着争吵,有着分裂,甚至有着怨恨。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去到对方的世界里听一听看一看,就算没有这样的机会,若是把每天都当成末日,只给你选择一次的机会,一切都不重要,就像女人温柔的伸出手,擦去男人脸上的灰尘和泪水,我们都还是会选择相亲相亲爱。不管多辛苦,还是要选择爱。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为了相亲相爱才存在的。

 3 ) 简评

看得比较激动,忍不住想写点自己的看法,其实估计没什么价值。欢迎有理有据地拍我。欢迎提供更多参考文献。
本片在www.metacritic.com上媒体综合评分61,15正面评价5混合评价2负面评价,我觉得是比较客观的,大部分美国媒体还是能够以较平和的心态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待九·一一事件的看法的。

[伊朗]沙米拉·马克马巴夫
“天才少女导演”的作品。老师向在伊朗的阿富汗难民(?我不信任字幕)小孩讲九·一一。和《黑板》的联系很明显,教育同样显得荒诞而不合时宜。因为生存环境和所关心问题的巨大差异,老师没有办法让孩子们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也难以让他们接受她的人道立场。几个小孩子试图用他们对真主的理解讨论这事情为什么发生。

[法国]克劳德·勒鲁什
一看就是法国人拍的,但内容空洞,矫揉造作。毫无疑问是这些短片中最差的一部。

[埃及]尤瑟夫·夏因
以一个电影导演为主观视点,运用了多种电影技巧,故意设置了一些逻辑漏洞和超现实因素,串联起各方观点。提到巴勒斯坦人认为自杀式爆炸袭击是件光荣的事,提到民主国家的公民应该为政府的野蛮决策承担责任,美国用其他国家公民的生命为代价保护自身的利益。

[波黑]丹尼斯·塔诺维奇
一上来有个Made in China的闹钟。一个深受创伤、夜不能寐的年轻女性得知九·一一事件发生后依然坚持去游行。谷歌了一下,应该是为斯雷布雷尼察屠杀。很沉静的对战争罪行的控诉。

[布基纳法索]伊德沙屋德瑞吉
这国家在非洲。很欢乐温暖的小品。一个小孩为了给母亲治病和朋友们试图抓住本·拉登领取悬赏。情节非常生动。

[英国]肯·洛奇
老将出马就是不一样,手法老辣。流落英国的智利人给亲人死于九·一一事件的人们的一封信为旁白,讲智利1973年9月11日的事件。《圣地亚哥在下雨》里的那个事件。大量的历史影像,中间和一小段布什的九·一一演讲剪辑在一起,极富冲击力。
我看有美国媒体对这个段落大肆攻讦(洛杉矶编年史,http://www.sfgate.com/cgi-bin/article.cgi?f=/c/a/2003/09/12/DD259279.DTL#sept),但其论证无法立足,如果你不允许别人在你面临苦难的时候谈论他自己的苦难,为什么不将这样的逻辑加之于己?这个短片在2002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FIPRESCI奖最佳短片,不可排除与其鲜明的政治性有关。

[墨西哥]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通天塔》的导演!主要时间都是黑屏,开头有许多人念经(或祈祷?)的声音,浓郁的宗教色彩扑面而来。倏忽而过的镜头,闪现几次以后才能辨识出是从跳楼往下坠落的人。现场的嘈杂音效,多种语言的新闻报道的声音,非常强烈的代入感。楼里的人最后的留言。背景音乐让人非常紧张。很长的嘈杂和突然的静音。大楼倒塌的影像。抒情音乐和念经的声音。念经的声音变弱,屏幕缓慢地一点一点变白,字幕“Does God's light guide us or blind us?”阿拉伯文单独停留了很长时间英文才出,字幕在光中散尽。念经的声音再出。
我非常喜爱这个短片。

[以色列]阿莫斯·吉塔
极为复杂的场面调度,一镜到底。在特拉维夫耶路撒冷街,镜头追踪着各种各样的人们在一个恐怖袭击的现场忙碌着,视点不停地变换。来了一位女记者试图报道这一事件,但尝试了很多次,电视台都不肯直播。结尾的声音透露出,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发生了更严重的事情。
这段构思很巧妙,拍摄难度非常大。

[印度]米拉·奈尔
一个真实的故事,失踪的穆斯林印度裔美国青年被人怀疑涉嫌恐怖袭击,结果是为了救人牺牲了。这个段落我觉得很一般,要表达的意思过于传统,老调重弹无甚新意。

[美国]西恩·潘
哲理小品。这真的是导出我心目中的大烂片Into the Wild的导演么……我觉得这个段落拍得太精彩了。摄影、剪辑和表演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巧思和亮点,结尾又让人回味无穷。这要不是美国人拍的会被喷死的,不过凭什么在灾难面前我们就必须放弃全部的诗情呢?
一个独居的老爷爷的生活。养着盆因为见不到光老枯着的花,老念叨太暗了有光就好了。不停地自言自语,为不在的老伴挑衣服穿。双塔的倒塌让阳光照进了他的家,花活过来了,他为离世的老伴痛哭。我觉得novich的“是灾难让我们睁开眼睛吗”说得很精彩。
全片摄影角度经常很奇怪,用了多处大特写、高速摄影、分切镜头、变焦镜头,叠印的镜头。老爷爷洗脸的高速摄影特别可爱。

[日本]今村昌平
二战归来的士兵行为变得像蛇一样。结尾字幕:没有神圣的战争。

我的评价(实在忍不住想要排一下):

杰出:[墨西哥]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美国]西恩·潘
优秀:[伊朗]沙米拉·马克马巴夫、[布基纳法索]伊德沙屋德瑞吉、[英国]肯·洛奇、[以色列]阿莫斯·吉塔、[日本]今村昌平
还好:[埃及]尤瑟夫·夏因、[波黑]丹尼斯·塔诺维奇、[印度]米拉·奈尔
恶心:[法国]克劳德·勒鲁什

 4 ) 花 开

 在为纪念“911”事件而拍摄的短片集《11分9秒01》中,肖恩 潘的作品可以堪称独树一帜。

整个短片时长11分9秒01帧,以一个独居老人的视角来看“911”事件发生的那个早晨。影片是声音先入的。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我今早在你的闹钟响之前就醒了。”故事就这样在一个不寻常的早晨中开始了。接下来的几个镜头交待了老人的生活环境。一盆枯萎的花生长在黑暗的窗台,从这可以看出来老人住在一栋较矮的楼房,采光不好。一滴水从龙头里滴下的升格镜头拍得富有诗意。一方面可以说明老人的生活状态,没有人能帮助他修理好水龙头。另一方面,这水滴恰如老人的心。他并不是心如止水的,他一定有自己的牵挂。再加上贯穿整个短片的吉他音乐,仿佛一直有什么在撩动老人的心弦。果然,我们可以在老人刮胡子的段落中看到插入的几张照片:妻子的遗照和穿着美国军装的儿子。这是老人心弦撩动的根源。尽管老人的亲人不在身边,但他仍然是一个开朗可爱的老人。当他用水洗脸时,透过晶莹的水珠,我们看到一张带着笑容的苍老面孔。通过这个笑脸的特写镜头我们可以看出导演非一般的功力。什么叫做以乐景衬哀情,什么叫做痛并快乐着,这些都在这个简单的特写镜头中不言而喻了。正是这天真如孩童般的笑容和满是皱纹和老年斑的脸放在一块而更让人心疼,更能把观众的情绪带入,要知道导演想表达的观点绝不是简单的对“911”事件的斥责,这不同寻常的观点需要先引起观众的同情,才能让人在潜意识中接受,手法和《邦尼河克莱德》、《正义》这类影片相似。

接着镜头从洗手间来到另一个空间:既是卧室又是客厅。老人打开衣橱,里面都是女装。老人精心挑选一条淡黄色连衣裙放在床上,痴痴地看了一会儿,又在收进衣橱前给了裙子深深一吻。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就在举手投足之间慢慢散开,越发浓郁。老人的整个生活几乎都是以怀念妻子为中心。他对幻想中的老伴自言自语:“有钱人,去一起发神经吧!哈哈哈,晚安,亲爱的,记住了。穷人。我们好好地做我们的工作,做个好人。”会引发这位老人如此抱怨的根源就是有钱人工作的世界最高楼——世贸大厦挡住了穷人住的矮房子的光线,导致老人整日生活在黑暗中。妻子生前一直希望能盛开的花因为缺乏阳光而一直不能开放。黑暗中的生活让老人日夜颠倒,7点起来,8点多又睡下。床边的电视机里放着“911”事件的现场直播,世贸大楼在浓烟中一点点倒塌了。这个镜头是把电视机和窗户放在同一个画框内的。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世贸大楼一点点倒下,窗口一点点渗进来的光线。当这美丽的光线撒在老人身上时,老人惊醒。此处,导演用了一种超现实的,但是极其浪漫的手法,使阳光照在窗台上,枯萎的花在瞬间绽放了。老人看到鲜花盛开,异常兴奋。他捧着花冲到床上,趴在为妻子准备的衣服边大声呼喊:“亲爱的,看啊,花开了,好漂亮!”喊着喊着老人却哭了,特别伤心。他紧紧握住妻子的裙子哭着说:“哦,亲爱的,你应该看看啊!亲爱的,你却看不到!”我觉得此处导演对一个老人心态的把握是做得非常到位的。老人那么爱他的妻子,看到花的盛开,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老伴生前希望花开的愿望,如今终于可以实现了。这是他们的约定,一起希望花开的约定。可是这么美好的时刻却只有老头一个人“独享”,这对老人来说其实是更加令他伤心的。光线照亮了墙上挂着的照片。这个时候观众会沿着光线移动的路线想到老人的妻子和儿子。妻子已经不在了,影片中交代得很清楚。而身为美国大兵的儿子究竟是牺牲了,还是活着,我们都不得不为他担忧。众所周知,在“911”事件之后,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许多美国士兵在伊拉克战死。即使老人的儿子活着,他也不得不跟随部队去伊拉克打仗。对于老人而言,这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如果儿子战死沙场,老人就又失去一个至亲至爱的人。如果儿子没死,他必将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这种丧妻丧子的悲剧将带给更多的伊拉克普通家庭。对一个如此善良的老人而言,我相信他是能体会到这样的痛苦的。可是他却无能为力,只能在矛盾中悲伤。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前面谈到的关于本片的立意。毋庸置疑,比起这个短片集中其他的一些影片一味的反恐,对恐怖分子的批判,对美国人民的同情,这部短片首先在立意上就是更胜一筹的。它有自己的新意。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竟是一位设身处地的美国导演的作品。“911”事件后,美国一直以“受害者”的形象示人,跟着发动报复的“伊拉克战争”,带给世界人民更多更大的痛苦,却不知反思。肖恩 潘把一种“小爱”化成了对世界普通人的“大爱”,目光更远更开阔。而表达这样一种“宽广的爱”又是从一位生活在美国下层的老者出发,落到实处,不空洞,于是让人接受、感动并反思。

在技术方面,本片有着自己显著的剪辑风格。大量的升格镜头使这样一个阴暗狭小的空间充满了诗意的美感,恰如老人的生活一般,缓慢而优美。在摄影上特点也相当突出。当拍摄老人时,常常焦点或虚或实。这虚焦的老人就像找不到焦点的摄影机一样,生活没有实在的中心,只有一个“虚”点让老人沉浸。不过,当阳光照进房间,花儿盛开之后的几个镜头,关于老人的焦点都是实的。因为老人已经为此后的生活找到了寄托。

这部短片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创作者对于下层平凡人的照顾。当影片拍到世贸大楼倒下,房间有了光线之后,似乎觉得这些补偿仍然不够。最后的一个镜头用阴影的方式使另外两栋摩天大楼也倒下了。一方面,这是对“911”事件的完整交待;另一方面,老人住所的光线更好了。当花得到更多的阳光,她们一定会开得更好。


* 大概六年前的短片课作业 ( ˇ ˍ ˇ )
        

 5 ) 无数的911

有很多的感动,不是煽情的结果,而是来自真实画面的感染
同情、憎恨、宽容、谅解......
9.11,恩,让我们想到的只有美国的那次大灾难
在过去的几十年、几百年里,这样的9。11多不胜数
又有多少人记住了?
西方世界的所谓强者在阿拉伯世界犯下的罪行加起来岂止一个911?
但是大家记住的却只有这一个
那时的恐惧、悲伤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实在悲哀!为其他911事件的受害者默哀吧!
2001年的911,无数的无辜者成为牺牲品,值得同情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也许这是一种救赎
为那些该为无数911事件赎罪的人赎罪
真主、安拉、上帝.........
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6 ) 《他们的911》及其他

911之后,曾经有11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导演,拍了11部长度为11分9秒01格的短片,来纪念911事件,这张碟也买了有些年头了,现在翻出来看看,发现还是有很多意外的收获的。

911对美国人来说,至今都是比较敏感的题材,目前跟911直接相关的电影,一部是Paul Greengrass的93号航班,一部是老愤青Stone的世贸大厦,前一部走普通人的亲情路线,后一部也相对温和地走灾难片加美国式英雄的方式,看看连老愤青都不敢用多么激动的手法来表达,与其说是他们害怕主流的舆论压力,不如说,这场灾难给美国人心头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恐怕连导演自己也生怕亵渎了死难者的亡灵。记得当年事件发生后,娱乐圈里也是好一阵爱国情绪,汉克斯等明星或参与救援工作或展开慈善活动,或者干脆本人慷慨解囊,而珠尔等歌手也积极去带着大家唱国歌,美国人的爱国情绪,二战后首次如此高涨。连带着好莱坞的类似影片都“爱国”地(从经济角度考虑也不合适)避开这段紧张期,比如阿诺一部比较一般的《间接伤害》因为涉及恐怖袭击情节,愣是被压了大半年,而《蜘蛛侠》里所有跟双塔有关的镜头也被全部咔嚓。直到次年,杰克莱恩系列的《恐惧核爆》才真正敢于重新开始触及这类题材,到了2003年,精彩的电视剧集《24小时》才算是全方位地触及到美国人心头的伤疤,尽管每次结局都会危机解除,尽管煎包和参议员同学还是美国味道十足的英雄形象,但是对美国价值和政治的质疑,对灾难和残酷现实的毫不避讳,对文化差异的直面与反思,是前所未见的,正因为如此,《电影手册》才史无前例地将这部电视剧选入其年度十大佳片。后来的类似题材中,克鲁尼参演的《辛瑞那》是部难得的严肃之作,广阔的视角不说,关键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分子”本身的解析是很大胆和到位的,但即便如此,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看到一部有足够胆量和足够的理智去直接描绘911的电影,对美国人来说,这个问题远不像珍珠港那样善恶分明、一目了然,尤其是之后的阿富汗战争、第二次伊拉克战争表明其辐射至今并未消除,任何一个导演接手这个活都怕不讨好,也许不久,我们能看见迈克尔贝拿这个进行又一次烟火表演,看见斯蒂芬爵士拿这个再进行番善恶复仇的探讨(他在《慕尼黑》里就是如是进行,但遗憾的是,过于中庸所以做得并不理想),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那个影像中的911。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短片集,更多是一个911事件评论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作品,我爱不释手,有的作品,我嗤之以鼻。

先说喜欢的。最喜欢的一部短片是法国导演Claude Lelouch拍的。法国人的电影,唯一不会少的肯定是爱情元素,这部短片也是。一个法国的失聪女摄影师爱上一个纽约的聋人旅行团导游,但他们那天争吵了,第二天,在短暂的争执后,导游去带团游览世贸双子搂,那天的日期是9月11日。女孩很伤心,打开电脑,打算给他留下一封信就走,可写的过程中,屋子一直在震颤,养的小狗“钢琴”也很不老实,她想了想,写道:如果我们能重新开始,除非发生奇迹。这时候,头顶上代替门铃的灯闪了起来,女孩很高兴去开门,发现他站在门口,一身的墙灰,浑身颤抖。她惊讶着,安抚着他……片子的拍摄技法很独特,几乎完全是按照女孩视角来拍,所以整个片子几乎没有声音,但在这种静默中,却用很巧妙的方式将个人的生活和大命运联系起来,倒是让我联想到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好像这场灾难,只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和好如初。

另外喜欢的两部都来自第三世界,一部小马卡马巴夫导演的,讲伊斯兰世界听闻美国挨炸的消息后,一个乡村女教师带着孩子们哀悼,孩子们却似懂非懂。伊朗人总是喜欢选择儿童视角,文化间的隔阂在这个片子中体现得很突出,同样是对个体的影响,这些只会让那些孩子们觉得漠然,尽管很可能他们就将成为随之而来的灾难的受害者。而另一部短片则是个非洲导演Idrissa Ouedraogo的作品,他拍了一部喜剧,一个非洲的孩子妈妈生病了,他听说抓到本拉登可以拿一大笔钱,又看见一个阿拉伯人长得很像他,于是就拉了一群同学去捉拿“本拉登”,结果“拉登”坐着飞机跑了,他哭得很伤心,但还是回去上学了。片子拍得极有童趣,很多对话非常有意思,但也达到了喜剧的境界,拍出了微微的讽刺和浓浓的忧郁。

墨西哥著名导演Inarritu的作品是最神叨叨的,整部片子除了一点点闪动之外几乎全部黑屏,配上事件发生时候的原声。他的意思,或许我能够理解,但何必非要用这种剑走偏锋的手法,有点哗众取宠。以色列导演Amos Gitai则是类似纪录片的手法,几乎完全一个长镜头到底,拍的是以色列国内一起爆炸事件后,军方在进行救援,而此时媒体却忙于报道,正当现场乱糟糟的时候,传来消息,纽约那里发生了更可怕的事情。作为恐怖事件的经常受害者,没有比以色列感触更深的了(讽刺的是,恐怖主义实践的先驱,中东的犹太人也可以算是一个),对他们来说,这些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只是规模的不同,在媒体眼里,更只是需要去报道的材料而已。跟前面说到过的Stone的态度一样,Sean Penn,这个数一数二的大FQ,也不敢在这个题材上造次,他这个系列中唯一的美国导演,也只敢小心翼翼地走温情路线,中规中矩。

拍911时候,肯定会有对美国的质疑和批判,这也不是不可以,上面提到的伊朗和非洲导演的作品中就有这样的元素,但是如果做得太拙劣,那跟政治宣传片就没什么区别了。下面说到此系列里我最讨厌的两部。一部来自埃及导演Youssef Chahine,他试图用阿拉伯式的幽默把911解构,并且用更老套和拙劣的手法说明,我们可以和好,你们被炸很倒霉,但是你们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和其他的作品比,这部短片很像是中国80年代前,为了宣传我国和某某非洲国家友好拍的那种垃圾的所谓友谊的电影,看着片中说着阿拉伯语的美军士兵,我除了一阵阵恶心,没有其他太多的感觉。另一部是英国老左Ken Loach的,我一向对西方左翼没有太多好感,对于左翼的所谓更是尤为反感,除了宣传和展现自己幼稚的对政治的体验与了解之外,他们所做的常常是利用媒介的力量来颠倒黑白,来自他们的伟大手笔之一就是将一个以为人民战斗为口号但事实上只是建立新的独裁和捣毁人民幸福的切格瓦拉塑造成了大众偶像。来自Ken的这部短片,从手法上来说无可挑剔,但全片几乎全部在讲述智利的皮诺切特政变对智利人的伤害。且不说这个和主题词的关系究竟如何,当人们经过这么多年再重新看待当年的政变时,会发觉阿连德之所以能赢得目前的名声,与其说他真的是很得人心的政治领袖,不如讲是他后期亲苏的立场,让左翼的宣传机器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圣徒和殉难者。Ken的作品,不过是借题发挥的宣传延续。

什么样的批判才是有力度的?看看印度导演Mira Nair的片子就会找到答案,一位母亲的儿子在911事件后失踪了,因为他们一家都是穆斯林,所以很快被怀疑,不仅被国家机器用对待敌人的手段来限制着自由,而且,更寒心的是所有周遭的过去还很热情对他们的朋友,那些美国人,都冷漠地看待他们,仿佛他们就是凶手。结果,她儿子终于找到了,不仅不是凶手,而且是911中勇于救人的英雄。周围的环境是逆转了,但她的心却永远寒了。这才是批判的力度!美国人的虚伪和偏见,在这个案例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还剩一部,我没办法归类,来自刚刚去世的今村昌平,感觉这不是这个系列中的电影,而是今村过去电影主题的一个延续,一个军人从残酷的战场上归来,结果只会按照生的方式生活思考,这个只会在地上爬的“人蛇”最终离开了家人。严酷的自然,和更加严酷的人世,这是今村的一贯主题,放在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显得很别致。

911已经过去快6年了,但它的影响却远未休止,对于影像而言,这是个挖掘不尽的题材,但就和在废墟里救人一样,不仅要小心铲到废墟下的幸存者,还得担心头顶上的瓦砾会落下来。

 短评

911命题下的短片创作,从一个横截面纵览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特色和历史思考,11位导演也确实都拍出了各自的特色。①伊朗果然以儿童为主角 ②法国不出意外是爱情片 ③埃及借助幻觉与死去的士兵交谈 ④波黑为了自己的711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每月11日一直在抗议示威 ⑤布基纳法索,非洲小孩想抓捕本拉登赚取奖金 ⑥英国肯·洛奇用纪录片来讲智力1973年的911事件 ⑦ 墨西哥伊纳里图玩了个黑屏演出的试验 ⑧以色列纪录片导演拍了个10分钟长镜头,街头忙乱繁复的调度 ⑨印度是根据个真实故事改编 ⑩美国西恩·潘采用大量分屏画面 (11)日本今村昌平继续动物喻指,二战后归来的士兵变成蛇。

4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全体导演在威尼斯影展得到一座特别奖。每个短片都很有意思,谢谢卓远分享

5分钟前
  • chenyan.eth
  • 力荐

从此起,对肯洛奇欲罢不能

10分钟前
  • 力荐

我爱短片集。为嘛不拿seanpenn压轴啊。。。鬼子的逻辑太奇怪了= =

13分钟前
  • 猩猩
  • 力荐

好的不多。

14分钟前
  • 老罗
  • 较差

十一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导演,以完全不同的角度,就「911事件」为题,各拍一部11分钟9秒的短片,犀利的观点与高度的创意,大获各界好评,不仅全体导演在威尼斯影展得到一座特别奖。那些所谓大师的段落没什么好印象,而那段布基纳法索的导演伊徳沙·屋德瑞古执导的一段反倒挺有趣。

18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我最喜欢马克马巴夫的,但sean pann的广告创意比较讨巧

19分钟前
  • 37°2
  • 推荐

最棒的点题:伊纳里多/安魂曲与往生 最棒的长镜头:阿莫斯·吉泰/无足轻重的耶路撒冷 最“离题”的提醒:今村昌平/圣战 最痛心的回首:肯·洛奇/智利往事 最无奈的现实:玛克玛尔巴夫/儿童教育 最惊艳的转折:西恩潘/光与花 最真实:米拉·奈尔/恐怖分子与英雄 最苦涩的幽默:渥德拉戈/贫穷非洲

24分钟前
  • 迎风追
  • 力荐

冈萨雷斯那段实在太差劲了

2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世界上的人们不会忘记的一天,但也不只有发生在美国的911。

28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一些导演在哀悼这起灾难,一些导演在控诉米国以往的暴行。伊纳里图还是厉害,用大量全黑镜头和声音展示。今村昌平的暗喻也不错,参加过“圣战”的士兵回来只想做条蛇,不想做人了,因为蛇不知道什么是“圣战”

31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最喜欢少年擒“拉登”那一段,烟囱就是塔楼,法国无声胜有声,does god's light guide us of blind us?【这段太先锋了我一开始无法接受】战争无圣战,智利1973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英雄,双塔倒了阳光进来了花复活了你却走了

36分钟前
  • 还行

十一个不同国家导演关于同一主题的11部短片。个人认为最佳是墨西哥导演的那部,重看了几遍。接下来是英国、美国跟日本的

40分钟前
  • nikki
  • 推荐

伊朗Samira Makhmalbaf【6】法国Claude Lelouch【5】埃及Youssef Chahine【7】波黑Danis Tanovic【6】布基纳法索Idrissa Ouedraogo【6】英国Ken Loach【7】墨西哥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8】以色列Amos Gitai【6】印度Mira Nai【7】美国Sean Penn【9】日本 今村昌平【7】——总评:【7↑】

45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Penn的画面和灯光同步打的神来之笔。日本那个不知所谓。

47分钟前
  • 找了很久找不到
  • 还行

今村昌平最好,怪力乱神一以贯之,战争无圣战,有的只是对人的戕害;冈萨雷斯次之,没有表演,也几乎没有画面,仅仅是声音与字幕就够了,足以震撼人心;西恩潘的创意和角度都很巧妙,只是过于煽情。其他人的,不看也罢。

5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都不错,伊朗开的头,很不错。西恩潘的有点秀成分,墨西哥的非常墨西哥,英国时不时给老美照照镜子,日本也留有广岛的伤痕。实际上,聚集这些艺术家演绎911,意义不大,不过是愤怒或悲伤。当然,一定要争取美好生存的权利。引用肯洛奇的话:“要保有愤怒与勇气,对现状的愤怒,对要改变现状的勇气。”

54分钟前
  • 小小农
  • 推荐

在美国经历01年后一直对911题材极度疲劳,但这几部短片实在角度立场和创意大不俗,强烈推荐。就个人而言,最喜欢的倒是形式为主的墨西哥那部,从最初以为电视机坏了开始,简单凝重刺破心膜的形式让我直接想起Rothko的画。一个人对着黑屏幕大哭。唯一的一句台词也是所有短片里面,我认为最犀利中肯的。

59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想给五星的是Ken Loach讲智利的那部!画面上最喜欢Sean Penn的老人。欣赏不来大家说很牛逼的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日本那部简直是鸳鸯刀讲了一本书结果最后来一句仁者无敌的效果。。。

60分钟前
  • 一碗云吞
  • 推荐

尤瑟夫·夏因随性,冈萨雷斯偷懒且装逼,今村昌平既隐晦又直接,肯洛奇朴实而有力,西恩潘天才啊!总地来说创意十足,水平参差

1小时前
  • 乙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