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物语

HD

主演:吕聿来,藤龙也,赤坂沙世,松本纪保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山形物语 剧照 NO.1山形物语 剧照 NO.2山形物语 剧照 NO.3山形物语 剧照 NO.4

 长篇影评

 1 ) 语言障碍是痛苦与幻象之源

来柏林快三年后第一次蹭到电影节的热闹,美食单元。主持人老爷爷说,我们德国人不像很多其他民族一样对食物怀有敬意,今天看这个片子算是一种治疗。

影片大意是,到日本打黑工的河南少年程梁投靠黑帮、以偷热水器为生,后来盗用了别人的姓名到荞麦面馆学手艺,对当地人谎称自己是北京人,对家里人说自己是在学维修汽车的高级技术。荞麦面店的老师傅和女儿对主角无比善良,在主角啥也不会、日语说不明白的情况下教他做荞麦面,不厌其烦地写汉字和他交流,最后在他盗用别人身份暴露了的时候塞给他好多钱让他自己去寻找新生活。插叙每次出现都很突然,讲述主角出国前在河南跟病重的奶奶和母亲一起的生活。母亲没主意,奶奶刀子嘴豆腐心,一边骂主角没良心一边拼命打工供他出国最终累死。感情戏发生在主角和一个生活在庙里(?)的学中文的画抽象画的少女之间。

画面很真实,主角很质朴,故事线很清楚。问题是,剪辑粗糙、节奏缓慢,更重要的是,对话和演技之尴尬;人物扁平到了接近2D的程度。

演后谈的时候很多德国人表示看得很爽,可以想象他们的审美快感。日本生活目不暇接的文化符号、荞麦面老师傅的“匠人精神”以及中日文字的相似性带来的沟通快感,还有中国县城的土洋结合、两种异域文化之间的碰撞磨合等。

但我看到了什么呢?台词尴尬极了,没有活人会那么使用中文;很多演员没有演技,日本被过分符号化。但这些德国人大部分是看不见的,因为他们看的是内容被简化了的英语字幕。

我来德国后经常想,隔着一层语言障碍,很多体验和感受都会被严重弱化。听中国人说话的时候,通过他们的语言,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到他们的教育水平和审美趣味。尽管很多时候并不会形成完整的意识,但总归会在心中的“高雅-低俗”尺度上给他们找到一个模糊的位置。但是我听别人说德语的时候就完全做不到这一点。我忙于理解他所说的内容,他的语言用法、有无情态暗示,我都感觉不到。绝大多数时候,即使是说英语的环境中,我依然在用中文的经验和想象力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母语环境中的交流效率远高于多语言环境,原因不仅仅是基本的语言能力,更包括共同的文化基础、对语气和用词所表达情态的理解等。可以想象,德国人观察我们的时候,也会是类似的感受。

在我看来尴尬的台词,他们可能会很配合地想象成中国的俚语;在我看来尴尬的演技,他们也可以想象成是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因为当我在看地方特色强烈、需要大段注释的美剧时,我也是这么想象的。

因此,当一部电影以文化交流为己任的时候,其形式的价值就远大于内容了。或者说,内容的可信性、台词的流畅度和演技都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观众能体验到的最大程度的真实仅限于人类生活的基本共性,比如荞麦面好不好吃、奶奶的爱深不深沉。一个河南老大爷在要债的时候是不是像诗朗诵一样说话,他们既不了解,也听不出来。

我曾经看过一个一带一路的海外宣传片,开头是展现沿线各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小片段,每段半分钟左右。先出现的是巴基斯坦、非洲和几个阿拉伯国家的片段,我看得津津有味。最后一段讲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我看完才恍然大悟,啊,原来拍得这么假,语气和用词都不属于任何中国人。我自然也会想象,之前看到的那些片段展现的也都是类似的虚假内容和低级演技,只因我不懂那些语言和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完全看不出真伪罢了。

异域环境中的人们到底怎么说话,对观众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大部分人丝毫不懂他们听到的这门语言。异域的审美快乐来源于陌生语言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幻象,换言之,就是在所了解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的想象空间。

演后谈,日本导演说英语,中国主演带了个翻译。观众兴奋地问,导演你为什么选用荞麦面?那个说话恶狠狠的奶奶形象你是怎么构思的?主演穿的T恤上画的是什么呀是不是水墨画?导演磕磕巴巴地说,嘿嘿,都是从我自己的生活中来的啊,我就是觉得有趣,被这些符号吸引了。观众问,你和主演是怎么交流的呀?导演说,with our poor English. 观众大笑。主演说,荞麦面的做法不难学,跟中国面条差不多。观众又笑。最痛苦的是导演让我背一大段日语台词。大笑。

散场后,旁边的一对中年男女问我,日语和中文到底有什么关系呀?你们互相听得懂吗?解释完,他们说谢谢,我们不懂,但有机会了解一下感觉很好。

我也感觉挺好,社交成就感。但今天看的这个算是电影吗?或者说,是给我看的电影吗?没想好。

 短评

我很喜欢镜头风格

9分钟前
  • 古尔齐亚
  • 推荐

昨晚在釜山看过。身为河南人在外留学,深刻体会到"程梁"这个角色的困境与挣扎。从陈梁到刘伟再到程梁。你的名字是什么?

13分钟前
  • 牧野不知名导演
  • 还行

脑海 脑high,电影节的有点无聊

14分钟前
  • 日恐收姬家ん
  • 还行

一部河南少年勇闯异国他乡,最后找回自我的故事,里面河南方言好亲切嘿嘿

18分钟前
  • Otis Milburn
  • 还行

@FILMeX 外来务工者的题材放在亚洲范围内都快被拍烂了,日本导演还煞有介事地当新题材。。。果然落得既不深刻也不清新。新导演日中合拍加一星鼓励

22分钟前
  • 这货是牛奶
  • 还行

和《至少还有你》这首歌一样温柔的电影,非常有8090年代中日合拍片的感觉。“你的名字?”“我是陈亮。”

27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评论可以说是不堪入目 我很喜欢电影的人文关怀 也无关国别 没有上下的对等关系 那种点点渗透建立起的信赖关系怕是只有日本人能拍出其中的意趣 语言的“巧合”被用得化境 山形乡下真漂亮 两个男演员行云流水合作无间的表演是真正的无国界同世界

31分钟前
  • 星竹
  • 力荐

看到最后也没听明白这个人到底叫陈亮/程亮/陈梁/程梁

36分钟前
  • 野韭菜和水獭
  • 还行

总体也太老套了,有些细节还不错。《我只在乎你》连接起语言不通的人。日本留学生在中国看了《你的名字》,中国黑工在日本使用假名。这些微妙的pop culture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挺细腻的。但真的总体也太老套了。程梁这个名字作为标题特别不浪漫…

38分钟前
  • pucker
  • 还行

别人打分低是不是因为日本电影总体水平太高了。国内电影打分高是因为总体水平太低了。

39分钟前
  • 安心
  • 力荐

天啊尴尬 我竟然还在听演后谈 语言障碍真是痛苦之源 还有幻象之源

42分钟前
  • 驻内人员
  • 较差

日本演员非常好 导演审美太古老

44分钟前
  • dogfrommars
  • 较差

对于本片的印象是它曾出现在柏林「美食单元」(这一感觉到神奇的电影节设定),以及还感兴趣吕聿来的时候,发现他拍过这样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片子。普通话、方言、日语交杂之间,外来人士的处境和身份挣扎被点点拼凑;看似慢活细作的荞麦面,却在最后变为冒险。除去最后一点,它的进行几乎有点温吞;没有什么情节,但却留下一点让人回味的余笔。

45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这次做了一次评委,选了这么一个片。这个电影其实一开始我觉得很尴尬,尤其是我不知道导演用一种平行剪辑要做什么,一会将他在日本逃出正式工作去荞麦面餐厅的过程,一会又是他在河南的生活。我在想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吗?我的评委队友说这表明了这么一个人时时刻刻的回忆,对于家乡的回忆。但是如果真的是回忆,如果他很怀念家乡的景象,他或许不会逃跑,他或许一切守法。这个事件的开端的略微有些难以理解。或许来自于日本人假设的刻板的中国人的穷光蛋印象。你作为中国人,跑到日本,有可能黑在那里。不过当藤龙也饰演的老头和这个中国人关系越来越近,故事变得还算好看。我们评委里有个荷兰籍的日本裔,并且会说日语的姑娘。虽然生活十分欧化,但是这部电影还是唤回了她的那么一点从自己家庭继承的那么一点点日本的情思。

47分钟前
  • 讨厌电影的番茄
  • 还行

如今非法滯留的問題也變得見不得人了?之前的短評哪裏去了

48分钟前
  • 中男蟲
  • 推荐

#Berlinale69# 根据QA环节导演的回答,是想表现中日共性的一面,所以选择了非法劳工议题的一个温情故事,但挖得不够深,直觉上感觉差了那么一口气…虽然一些场景确实蛮触动的。

53分钟前
  • 全村希望棕刺猬
  • 还行

SBS world movie 有点莫名其妙…

54分钟前
  • 小雪
  • 还行

总体感觉很不错,感情也算比较典型的日式细腻,题材上也算新颖,但是结尾感觉结束的稍显仓促。7.3分吧

56分钟前
  • 还行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次说谎的机会。

57分钟前
  • Sherry
  • 推荐

柏林电影节导演主演全到场,还有现场提问。可是镜头晃得好晕,看完又很想吃荞麦面。

1小时前
  • Joelle_X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