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六

HD中字

主演:萩原健一,三浦友和,竹中直人,本木雅弘,加藤昌彦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8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二二六 剧照 NO.1二二六 剧照 NO.2二二六 剧照 NO.3二二六 剧照 NO.4二二六 剧照 NO.5二二六 剧照 NO.6二二六 剧照 NO.13二二六 剧照 NO.14二二六 剧照 NO.15二二六 剧照 NO.16二二六 剧照 NO.17二二六 剧照 NO.18二二六 剧照 NO.19二二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二二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昭和8年(1933),日本出兵满洲里,脱离国际联盟,在国际上受到空前孤立;国内经济滑坡,人心不安。时军队内部分为“皇道”和“统制”两派,皇道派认为天皇已成为贪污大臣的傀儡,不知人民疾苦和国家安危。因此一部分年轻军官聚集起来,提出“尊皇讨贼”的口号,意图推翻内阁,成立天皇直接领导的军人政府。  昭和11年(1936),以安藤辉三(三浦友和 饰)、香田清贞(胜野洋 饰)、野中四郎(萩原健一 饰)、河野寿(本木雅弘 饰)、中桥基明(うじきつよし 饰)、栗原安秀(佐野史郎 饰)、矶部浅一(竹中直人 饰)、村中孝次(隆大介 饰)等8人为首的陆军下级少壮派军官商议,定于2月26日发动名为“昭和维新”的军人武装政变。  是日凌晨,1500名全副武装的年轻军人冒着风雪冲进了政要的府邸……007之雷霆杀机国语单程车票爱探险的朵拉:消失的黄金城铁血殊途画魂美少女的谎言:完美主义缘来是咱俩五月五之战阴差阳错的女演员们2016碧血兄弟情老表发钱寒我的狗子女友礼拜五动态漫画·圣墟第二季一击狂犬病2019绿光1986超级蜱人第一季我们为何骑车在我死后情殇海热症非凡使命探秘南越王墓如意厨房黑霹雳第一季变脸迷情重生2004世界上最伟大的战舰 第一季追鱼2009幸福里的故事急速赛车极寒之城天才嘉年华2近松物语恋爱病与男子班第二季多力特的奇幻冒险觉醒[电视剧版]我们的那时·此刻帮派费城永远阳光灿烂第六季

 长篇影评

 1 ) 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奔驰

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奔驰,这倒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一直到2战战败的真实写照。

所以看日本人那种对自我的催眠和YY,那种无知者无畏的忠心和忧国,代价是全民的空前灾难。

我记得我们中学历史课本对于226政变的描述是: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6年的二二六兵变。这次兵变中,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对226有个较比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基本上,226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灭亡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从此日本的战车就加快马力直奔地狱而去~http://book.qq.com/s/book/0/18/18605/74.shtml

 2 ) 千住明

昭和兵变,不仅仅是影响了日本政局,更是中国八年噩梦的开始。

本剧中都是全明星阵容,而千住明的交响配乐仍旧是一大亮点。

 3 ) 谈谈这部电影的原声配乐

我第一次看1989年版《226事件》是在2007年2月26日,虽然本片对兵变军官的角色塑造理想化了,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刻意不甚了了,这部影片虽然中国大陆知者甚少,但在网络上的某些小众论坛还是有着不小的知名度。

最让我自己难忘的就是电影《226》的配乐。纵观整部电影,开场的肃杀雪天兵变的前奏,青年将校对于妻子的回忆时如泣如诉的钢琴曲,"尊皇讨奸"的旗帜在山王饭店降下时的无奈,野中大尉吞枪自尽时的悲哀,青年将校最后的结局以及片尾字幕时的高潮部分,背景音乐和故事情节始终紧密结合,为原本枯燥冰冷的历史事件注入了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作者很好地体会了导演五社英雄的正面描写兵变军人的创作意图。

经过查找,才发现电影配乐是由著名日本作曲家千住明担纲,他的作品还包括《风林火山》、《大佛开眼》、《砂器》等等。如此手笔,果然名家风范。我也为自己的审美品味而暗暗得意过。

正是因为如此的激荡和优美的旋律以及那一大票著名日本演员,才让07年到现在,《226》成为我硬盘中长期保留的电影。每当彷徨孤独的时候,听着音乐,便会想起“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驱驰”的话,心中又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

 4 ) 青年之所谓爱国

国家要有朝气,非要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不可。但青年之所谓爱国,可不是仅仅有一腔热血便可以的。皇道派青年军官的这次二二六兵变,虽打着尊皇攘奸的旗号,抱着爱国之心,而实际上确是把国家放到火上去烤。
       历史大背景下日本正处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之中,青年人面对困境全然不知从宏观经济上找原因,政策上寻求解决,只一味的指责贪官污吏,实在是可悲。自以为爱国便是对的,全然不知道如何去爱国。小山六之助脑袋一热,照着李中堂就是一枪,结果呢?为了维护日本的国际声誉,伊藤博文只好少向大清要了一亿两白银。安重根脑袋一热,照着伊藤博文就是一枪,结果呢?日本国会中最重要的一位反对日朝合并的重臣被他亲手打死了,朝鲜也只好为他这一枪亡国了。新文化运动时青年头脑一热,更是差点连汉字都废了。
      所以呢。爱国是对的,但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中日一有矛盾就上街砸日本车,就叫嚣着要跟日本打仗。兄弟,那车中国人买了就是中国的啦。你砸了它赔的是中国人,日本人可一点不受损失。中国经济飞速增长,日本经济衰退,你非要跟他打什么仗呀。这时候不发展去打仗?你不是日本的间谍吧?所以说,于是一定要想一想,切莫抱着爱国之心干了损害国家利益的事。至于那些只是打着爱国旗号过过瘾的人,还是闭嘴的好。

 5 ) 日本愤青的二二六兵变——电影《二二六》

日本愤青的二二六兵变——电影《二二六》


汉风和雨 文
  

青年军官们的决起


说起二二六兵变,就不能不提到日本国内外背景,《226》(中文名的《二二六事变》,英文名《Four Days Of Snow And Blood》,五社英雄导演,三浦友和等主演)一开始就用文字说明了这段历史的背景:“昭和初期(1930年代),日本攻入满洲,退出国际联盟,国际上处于孤立,同时国内激进派接二连三出动,掀起515事件,刺杀军务局长事件等,加上经济不景,农作物失败,国民的焦虑和不满达到顶点”。


当时的日本的国内背景,一些日本电影也提到,如《啊,海军》中平田一郎、本多勇都是贫苦家庭的孩子,由于无钱读书只能上免学费的军校,而之后本多永的未婚妻为生活所迫而卖身,本多发现后责骂她(本多之前曾对她说,有什么困难希望能够共同分担,但她拒绝了),未婚妻羞愧自尽,而二二六兵变发生,平田一郎、本多勇十分同情兵变的青年军官,但有一位出身较好同事就反对,平田一郎很不理解,很愤怒地说:你不了解贫苦人家的孩子的想法。后来他也认同了同事的看法,接受了这样意见,也就是军队应当一致对外,不要老想参与改善国内政治。而高仓健主演的二二六题材的电影《动乱》也是如此,现将《动乱》的剧情简介录于此:


1932年4月,仙台联队士兵沟口为营救因贫穷被卖入妓院的姐姐阿熏,开枪打死上级军官被判死刑。联队上尉中队长宫城启介为其辩护无效,将借到的一千日元交给阿熏。后来宫城被调往朝鲜。上任后的宫城亲眼看到军队上层的腐败,便想发动兵变。宫城再遇成为艺妓的阿熏,责其自甘堕落,让苦闷的阿熏生了求死之心。为了帮助阿熏,宫城放弃了反抗运动。1935年10月,宫城调至东京第一联队,并和阿熏开始同居。宫城拜访了自己的恩师、皇道派的神崎中校后决定起事,并将阿熏送到父亲家中。1936年2月25日晚,皇道派军人发起“二二六”政变。


这些绝不是什么电影虚构,当时的日本军官末松太平大尉曾对农村的贫困状态有过这样的陈述:“满洲事变发生时,青森第五联队送回战死者的遗骨时,战死者的家属为了想得到抚恤金,在兵营门前演出了遗骨争夺战!其中也有的父母给出征的儿子写信,说战死之后用国家发给的钱来尽孝吧”。高桥太郎,也正是这部电影的一个角色,一个23岁的青年军官,在作为中队副官调查新兵的家庭状况时,才意识到自己在军校的五年寒窗生活是和贫困的世俗隔绝的,深深地体会到国内民生之艰难,这很大激发了他的使命感,并且决心参加兵变。当时的下级青年军官,很多都是农村出身,农村的凋敝对于他们影响极大,但参与二二六兵变的青年军官,最大的32岁,最小的21岁,家庭出身多属社会中层,因为他们既知上层的腐败,也了解下层人民的困苦。


日本国家局面如此,日本的愤青们都要求内修民权,外争族权,对内要求改善人民生活,国民平等,反对腐败,对外要求采取强硬的外交,反对对英美妥协(这些和现在中国的伪愤青不一样,中国的伪愤青只是逞口舌之快,只是廉价的爱国,不会承担责任,所以通常只提对外民族主义,而不敢对内说要求内修民权,因为有风险)。参加政变的青年军官受到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影响,要求昭和维新。(北一辉曾支持和参加过中国的辛亥革命,与很多国民党元老都有交往,与宋教仁为至交,宋教仁遇刺身亡后,北一辉就曾为他追查真相,而有意潜返中国。后来因为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族主义的矛头对准日本,北一辉回到了日本,积极推动昭和维新,因为参与二二六兵变被处决,北一辉的遗孀在二战后,要求张群协助将北一辉和北大辉的骨灰运回中国,并助其入籍中国,不过现在中国史学家一般把北一辉称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家)


正是因为这样的残酷的事实,所以在电影中,青年军官密谋的时候说:“要铲除贪官污吏,才能达到“昭和维新”,建设新日本。”(电影台词,第1分)之后青年军官在向士兵说明政变意图,动员士兵时的讲话才会提到这些。原安秀兵说:“国民苦不堪言,你们家人也一样吧?在满洲战线的士兵,他们的妹妹要卖身来换饭吃,老农种出来的米,自己也吃不到,百姓没有工作,他们捱饥抵饿,疲惫不堪。”(电影台词,第7分)坂井直则说:“大家听我说,天皇绝不希望百姓如此受苦,是他身边的特权派,对他隐瞒国民的苦况,隐瞒真实的国情”。(电影台词,第7分)青年军官是以清君侧的名义决起的,他们的口号就是尊皇讨奸,昭和维新。


事实上,二二六就是一些底层青年军官的一场政变,中国通常说是少壮派军官夺权,这种说法实在夸张,这些军官最高军衔不过大尉,只是下级军官,谈得上什么夺权,即便成功,权也落不到他们头上,他们不够资格。由于统制派不断排挤皇道派,而驻守东京的天皇的近卫一师被调往中国的满洲前线,而近卫一师正是皇道派重地,立志昭和维新青年军官认为再不动手就没机会了,因为1936年3月,他们就要开赴中国战场了,所以他们时间定的很紧,就在2月26日。


2月26日,士兵被叫醒,执行任务,之前的几天东京便已经下起了大雪,似乎昭示着他们是逆天而行。决起(又称蹶起或是奋起)部队分成八个小组。香田率领的小组负责攻占陆相川岛久之的官邸,强迫高级军官支持叛乱,另一组去占领警视厅。另四个小组的任务分别是刺杀冈田启介首相、高桥是清藏相、内务大臣斋藤实、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刺杀内大臣的小组成功后,再刺杀陆军省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渡边夫人用身体遮住他,不让士兵射击,但士兵将枪探到夫人的身下,继续开枪,渡边身中47弹)。其它两组驱车前往郊区,刺杀天皇的顾问牧野伸显及元老政治家西园寺公望公爵。结果冈田启、介牧野伸显逃过一劫,而长铃木贯太郎也虽然重伤(铃木夫人对安藤说已经铃木已经身中数弹,命不久了,希望不要再开枪,结果奇迹般地活过来),但终究活着,二战末期任日本首相,积极地促成日本投降,西园寺公望虽然推行自由主义而被军队所厌恶,但终究是数朝元老,德高望重,执行此任务的军官拒绝,最终而不了了之。但刺杀任务总体是成功的。
 

但他们错误估计形势,以为发动兵变,登高一呼,就会有很多人公开支持他们。但他们没想到兵变激怒了天皇,虽然陆军很同情他们,故意拖延镇压,而且很多皇道派的高层人物也纷纷运动,为他们说情,应当说当时有很多国民同情他们的(后来他们被秘密审判,有数万人签名为要求对他们从轻处置)。但是天皇痛恨陆军的恣意妄为,如关东军擅自发动九一八事变,迫使天皇和政府承认既成事实,之后陆军的人又参与了几次刺杀大臣的事件,政变发生后,天皇就十分愤怒地说,陆军简直是在掐朕的脖子。由于天皇的坚决镇压,很多想维护他们的人无能为力,结果青年军官便被出卖了(其实算不得出卖,本来高层的军官也没有赞同他们,自是默认,不存在承诺也就不存在出卖,而且兵变后也积极为兵变说情,而且他们也要自保,做到这地步已经算是尽力了)。但电影故意隐瞒了天皇是决定镇压兵变的最终决策者。

 
由于形势不断恶化,政变已经无可避免地失败,陆军已经派部队镇压,军队互相厮杀的局面一触即发。本来安藤是所有人中最谨慎,也是最关键的人物,也是最后一个决定参与政变的人,没有他参与,也许根本就不会决定兵变(所以电影一开始的场景就是各军官说服安藤参与兵变,而安藤说不希望牵连到自己连队)兵变的一千四百多人当中,其中八百多人隶属安藤所在的步兵第三联队,这些人中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心态:“如果安藤先生愿意干,我们愿意追随”。安藤极力反对撤兵也正是因为,很多士兵都是因为自己而被牵连到兵变中,他要为参与政变的士兵的命运负责,如果就这样撤退,士兵们落得个国贼的名声,并被军法整肃,他不甘心。


他要为自己所牵连进来的士兵负责,安藤在兵变失败后曾对矾部说:“因矾部君的一句话,我才派出了全部部队。士兵们多可怜啊”(非电影台词,为矾部后来狱中的记述),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都要顽固地坚持,所以在政变将要失败时他是最反对撤兵的人,与之前态度判若两人,他说:“从来只有疯狂,只有愚勇才能改写历史”(电影台词,第86分钟)野中劝说安藤撤兵:“我们救不了国,也应该挽救士兵的性命和声誉”(电影台词,83分钟)也许正是此言触动了安藤。他之所以如此坚决的反对撤退,也正是为了士兵的命运考虑,因为他已经豁出去了,这是一场不能输的赌博。安藤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中午一点左右,他最终下令永田堂込曹长带领部队返回原驻地,并且带着士兵们唱起了《昭和维新之歌》:


“大海上波涛汹涌,富士山乌云密布。处身于这腐败时代,我的热血沸腾起来。特权之士,不可一世,家国之事,不闻不问,财阀之势,穷奢极欲,家国之事,不闻不问。国家将亡,贪官敛财,人民受骗,社会乱成一团。犹如棋盘的布局,我们出动了,为了“昭和维新”的新天地!”(以上是电影中的文字,昭和维新之歌又称青年日本之歌,原文是:“汨罗渊中波涛动,巫山峰旁乱云飞;昏昏浊世吾独立,义愤燃烧热血涌;权贵只晓傲门第,忧国此中真乏人;豪阀但知夸积富,社稷彼心何尝思;贤者见国衰微征,愚氓犹自舞世间。治乱兴亡恍如梦,世事真若一局棋;昭和维新春空下,儿连结为正义!胸中自有百万兵,死去飘散万朵樱;腐旧尸骸跨越过,此身飘摇共浮云。忧国挺身立向前,男儿放歌从此始! 苍天震怒大地动;轰轰鸣鸣非常声;永劫眠者不能寝;日本觉醒在今朝;且观九天云垂野;又听四海浪哗然,革新机会现已到,夜起暴风扫日本;天地之间落魄人。迷茫不知道何方,尘世曾夸荣华者。谁家高楼还可见;功名不过梦中迹,唯有精诚永不销。人生但感意气过,成败谁复可置评;离骚一曲高吟罢,慷慨悲歌今日完。吾辈腰间利剑在,廓清海内血泊涌!”——昭和维新之歌是五一五事变(刺杀首相犬养毅)的主要谋划者海军青年军官三上卓所作的,文中提到汨罗江、离骚,是为了表明自己与屈原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样的。《昭和维新之歌》在二二六兵变之后成了禁歌,现在为日本右翼的宣传歌曲之一。
 

安藤自唱起了昭和维新之歌:“从万劫的长眠中醒来,奔向日本的新清晨,只要有梦想,功名算什么,只有忠诚永不销,回顾此生,总可说无憾”,随后安藤便举枪自尽,但未击中要害,自杀未遂,后被处决(这点电影中没有说明)随后野中四郎与河野寿自尽,野中四郎遗书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正是电影开始所提到的“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往前奔驰”,事实上这是遗书,电影之所以这样处理,是要强调青年军官的为国献身的精神(电影结束时各个军官说的话,也是真实的,因为青年军官们都留下了遗书,后来也公开了)。而其它的军官觉得应该坚持在法庭上继续斗争,揭露权贵的阴谋,所以拒绝自杀。但兵变之后便是黑暗审判(无辩护律师,不公开审判,一审终审,不准上诉),最终发动兵变的十七名青年军官被枪决。

 
然而这些青年军官试图改变日本国内困境局面而发动的兵变,造成了政界的恐慌,军部以此要挟政治家,并且借镇压兵变之际夺权。之后便是我们所熟悉的,也正如日本电影《激动的昭和史》(中译为《军阀》,此电影通过此电影可以了解二二六兵变之后日本一步步走向战争,最终走向失败)所说的,从这天起,日本飞快地走上了战争的道路。一切都十分讽刺,本来应该希望改革国内政治,最后却被转移成外交问题,视线被转移到国外了。正如一位中国史学家评述日本青年的昭和维新运动所说的,一个左翼的动机,铸就的却是右翼的结果。动机与结果完全是两回事,愤青误国正是如此,呜呼哀哉。
 

电影评论


《226》所表达的主题是一群忧国忧民的青年将校,为了改变国民受苦的现状,不惜抛妻弃子,抱者“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向前奔驰”决心,毅然率兵决起,尊皇讨奸,要求天皇亲政,进行昭和维新。虽然其中的剧情大部分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由于很多考虑,这部电影极力淡化、避免涉及负责的政治,而把重心放在描述发动兵变的青年军官,强调他们也是一群有情有义的普通人,有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顾念家庭,也就是强调人性。
 

强调人性,这是《226》的一个特点,其重心在于此,成功在于此,缺点亦在于此。问题不是电影不应该把重心放在人性上,而在于协调均衡,合情合理。如果这部电影的内容是完全虚构,我自然无话可说,但这是历史电影,基本事实不能虚构,问题不能回避,虚构发挥的范围有限,这就是历史电影的特色——带着镣铐跳舞。《226》最大的问题也正在于它回避了很多事实。下面提出的这些缺点,并不是否认这部电影,只是说说自己各人的看法。

 

1、天皇的态度

 

《226》这个题材本身就是政治性的,很多问题都是避免不了,《226》最大的败笔就是仅仅将政变的4天表现出来,既没有详细交代青年军官政变前的活动,对于政变结果更是含糊其辞。尤其是对于天皇对于兵变态度的问题,更是歪曲历史,说政变被镇压之后,天皇才得知此事。其实陆军都是同情兵变的,如果不是天皇在此事上立场极其坚决,兵变也不会被镇压,天皇是镇压兵变的决策者。裕仁的态度一向都不太明确,然而他自认为自己在两个问题上的态度,是他一生中态度最为坚决的:一个就是决定日本无条件投降,另一个就是下令镇压二二六兵变。第一个是终止战争,而第二个则是阻止日本受到军阀的控制,走向战争。


日本涉及昭和政治的电影往往都为天皇讳饰,很多电影根本不惜违背事实,就完全略去天皇的影响,即便不得不提到,也是遮遮掩掩,如《日本的最长的一天》中,天皇总是只有一个背影,唯一的一个正面镜头是决定终战时天皇哭泣的镜头,即便是这个镜头,也看不清天皇的面目。虽然人间宣言已经发表,然而日本国民还是将天皇当做神一样来对待。日本是自由国家,自然可以议论天皇过失,事实上也有很多历史著作论述天皇的战争责任,指责天皇。也就是说日本这样的国家,并非不可以非议天皇,只是有很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付出代价还是在其次,最大的障碍还是国民感情的问题。对于已经商业化的电影来说,不同于学术性著作,电影是不会冒这个风险的,所以不惜歪曲事实。

 
2、无头无尾


对于政变前的情况,仅仅以寥寥数句的旁白加上历史照片交代历史背景,还有各军官说服安藤参加政变的情形而已,对于政变的更深层次的背景却避而不谈,如北一辉,西田税等人的幕后影响,之前的五一五事件,刺杀军务局事件,还有矶部在两年前被指控策划兵变而被开除军籍的事件,等等都没有提到。而且对于政变的动机——也就是青年军官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极其社会的危机,在电影中都只有人物对话中寥寥几句的交代。不过也许是不同电影有不同重心,另一部涉及二二六兵变的电影《戒严令》,则是弥补了《226》的不足,《戒严令》的重点主要在政变之前的事件,以及北一辉等人的幕后活动。


鉴于以上所属,《226》这部电影最大缺陷就是无头无尾,将重心完全集中在政变后四天内的事情,而且这四天的事情也是有意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将重点方在政变第四天,也就是政变败局最终无可避免地失败,军官们的反应上。对于在前三天各方人物对于政变的态度,以及幕后的政治纷争都没有明确交代,尤其是天皇对政变的态度。电影原名《226》,显然有点名不副实,而其英文名《Four Days Of Snow And Blood》倒是更加确切。
 

至于政变后的结果,《226》含糊其辞,如安藤自杀但是未遂就没有交代清楚。对于政变后所进行的黑暗审判也没有交代,这些青年军官错误估计形势,天真地以为还将采取公开审判,所以兵变失败后还心存侥幸,认为可以利用法庭来揭露权贵的阴谋,继续在法庭上斗争,所以没有自杀,也没料到处罚如此严厉(十七名青年军官被处决),也就是说这些青年军官没想到兵变失败的后果如此严重。此外,对于兵变造成的后果也回避了。二二六兵变所造成的后果,《激动的昭和史》(《军阀》)中就对二二六所造成的后果有详细的描述。从这点来看,《军阀》所叙述的历史正是二二六之后的历史。并不是说非要详细地交代前因后果,但如果连起码的交代都含糊其辞,那就实在是说不过去。从这个方面来看,《226》是有着很大的缺陷的。


造成电影结构产生问题是《226》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题材,不同电影都有自己侧重点,高仓健主演的《动乱》则是曾更加微观的角度来描述二二六兵变,电影中高仓健扮演的角色是参与兵变的一位青年军官,电影也正是以他为中心。《动乱》的定位就相对比较明确。而戒严令也是如此,主要以北一辉为主线来叙述整个事件,不会造成叙事上的繁冗琐碎。《226》对于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释二二六兵变做出了新的努力,所以遇到这些问题也是难免的。


3、其它问题


这部电影最难处理的就是,在一个多小时内,要塑造如此之多的人物。参与兵变的青年军官有十几位,主要的也有好几位,而电影又想把他们塑造成有情有义的普通人,所以也涉及到了军官们的妻子,这样一来涉及的人物就更多了,叙事的范围扩大,战线拉长。这样的结果就是没有太多剧情来塑造人物,造成很多人物的形象很模糊。其中的主要角色无疑是安藤、野中、矶部这几位主要军官。安藤的饰演者,年纪大一点的中国人都很熟悉。电影对于安藤这个人物的塑造还算是成功的,对于矶部、坂井的塑造也是成功的。但其它的很多人物就被边缘化,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这是很失败的。

 
二二六兵变这样的政治事件,涉及人物众人,事件复杂,自然就造成要电影的叙事很可能流于琐碎,造成零散地无谓的叙事。其中的很多场景,都显得有点无谓,而造成这样的结果也正是这部电影所希望达成的目的——塑造人性化,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造成了很多无谓的叙事,造成电影的节奏被打乱。而且令一方面,虽然整部电影需要交代的事情很多,但电影又紧紧拘泥于政变失败后青年军官的反应,大部分的时间都耗费在这点上,结果造成结构失衡,在很多场景上当细不细,只是闪烁其词。


在一些场景上的刻意刻画,大量使用长镜头一个一个的长镜头的连接,而且跳跃较大,使得电影有点像一场一场的话剧的更替。如军队发动兵变,出发时部队行军时候的场景过长,而对于军官兵变的谋划,以及兵变前对士兵的动员讲话却一笔带过,当略不略,该详不详的感觉。还有最后兵变失败,军官们一个一个告别安藤和野中,这个场景耗费时间也有点长,应该说这是应当刻意刻画的场景,但不应该耗费太长的时间。此外还有不少场景,不能一一列举。

 
另外,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饰演军队士兵的演员,演员似乎不是军队的人,而是普通群众,队伍也不那么整齐,而且步伐凌乱,动作不一致,虽然电影配上了整体有力的踏步声,但显然声音与画面有一种违和感——声音是很整体,动作却显得凌乱。当然在场景真实的把握上,《226》还是可以的,很多场景都是比较真实的,如气球、告示,传单等,而且在人物服饰的问题上也没有犯错,之前曾看到有的电影中,兵变军队并没有穿军大衣,而是一般的军装,与事实不符。

http://blog.sina.com.cn/hanfengheyu

 6 ) 迅如疾风、势如闪电的攻击

1.天皇没有现身,也没有说话。

2.该片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于事前铺垫不足,事后影响也少说,片名使用“ Four Days of Snow and Blood”比“226”更能体现该片所展现的内容。

3.军官们只想过胜利和有利的一面,没有想过失败和不利的一面,如军心、粮食、弹药、医疗、内心倾向己方的一些军政高层的地位和态度等。没多久,终于军心动摇,缺少粮食,得不到更多高层的有力支持。

4.影片开始时,部队那种迅如疾风、势如闪电的攻击产生很有力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效果,由他们造成的室内混乱情景极具真实感,这是国产同类影片所缺少的。

5.有人说,他们是爱国者,我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爱的是大日本帝国,即便国家和人民的状况能够如他们所愿变好,他们也仍然会继续远赴他国侵略——他们认为这是为了国家和人民。

6.军官们充满了理想主义和主观思想,天真而盲目。

7.不管怎么说,他们毕竟做了,而且做得有影响,远胜我国一些只会过过嘴瘾的“愤青”。

 短评

《日本帝国的毁灭》第一章就讲二二六兵变所以想起来这部老电影。摄影和调度一看就很五社英雄。果然五社英雄擅长女人戏,里面最动人的部分还是感情戏。还有就是这个军官真的好帅啊~全程盯他~想起《忧国》里的武山,三岛由纪夫写的就是他本人了吧~

8分钟前
  • 唐打枣
  • 力荐

日本的土味Nazi活动,1868埋下的地雷,虽然爆炸的晚,但终究是要来的。愤青本身不过是炮灰,不过伊拉个所作所为,自然是把日本引向了一条不归路。当下日本欢喜强调其中的“平民反抗”成分,颇有不少二次元宅男和小将对此进行缅怀;在S台面虽然上将其定性为法西斯,但在诅咒之余,不少品客和星海众,倒也对其中的“朴素爱国情感”惺惺相惜起来,评价也“日趋正面”了

11分钟前
  • Fal Conde
  • 还行

阵容强大。“我等不知是愚是痴,但知一路狂奔向前”,兵变军官忧国忧民的演说和对家庭儿女的眷顾颇为动人。三浦友和怀念家人的一刻我甚至小小期待了一下山口百惠……结果并不是。

13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过于平铺直叙,缺乏对个体人物心理、动机、矛盾的挖掘(不是说有个cp就可以了的)。

14分钟前
  • 个别人
  • 还行

忠实再现,不拖沓

17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还行

氛围烘托得不错,相信史实还原度也够,想买本相关著作读读,去仔细了解一下。

22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全片从叙事到镜头,从台词到人物情绪,包括插叙点的选择,都十分工整,能看出导演的功底。不过,整体都显得生硬,事件的白描+情绪的堆积,看不出起兵者意志的坚决,对天皇的死忠大概意在说明本片是日本的主旋律,这些都造成了观感上的不流畅,跟兵变本身一样注定是一场虎头蛇尾的失败。

25分钟前
  • 麦兜
  • 还行

昭和维新. 其实“昭和维新之歌”的歌词,用在现世华夏也是合适的,屈原在哪里?

27分钟前
  • EnigmaYu
  • 力荐

要是成功了呢

30分钟前
  • 申由己
  • 力荐

6.5,处理得比较浅,五社英雄基本不是站在批判者的角度来拍那次兵变,所以电影总有一种烈士扼腕的壮烈感,千住明的音乐也太煽情,差点就被感动了

34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开头由黑白转换至浓烈的秋色。

37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还行

拍得很浮面,没呈现出日本政治、社会、军队派系的各种矛盾,只死盯那群既狂且愚的尉官,视角狭隘空洞,完全看不出历史全貌。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以“秩父宫亲王图谋篡位、裕仁气急败坏”为主轴的“二・二六”故事,一定有趣得多。

41分钟前
  • Chambord
  • 较差

本片几乎全部有张力的情节都集中在前30分钟,结果剩余80分钟几乎都是在缺乏冲突的情节中度过:高层的扯皮、政变军官日渐士气低落与生硬的儿女情长闪回镜头;完全可以增添皇道-统制两派斗争的铺垫,将政变情节后推至影片中后段(这样也不至于让政变军人显得是群无脑招核马鹿)。至于本片隐含的历史观,没什么好说的

46分钟前
  • 防守三秒判点球
  • 还行

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向前奔驰!开篇雪夜兵变的影像很有美感,3星半。

49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昭和維新の春の空 正義に結ぶ丈夫が 胸裡百万兵足りて 散るや万朶の桜花

51分钟前
  • 朔风
  • 推荐

五社英雄是歌颂女性的。即使二二六如此男性主宰的题材,他仍然拨出相当的镜头与篇幅去表现被突袭内阁女眷们的勇敢坚毅(阻止,打电话,掩护藏身,愿随夫同亡),以及突袭军校家眷们的美丽贤淑。兵变年轻将士也被美化,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往前奔驰!雪夜锄奸的某些情景高仿忠臣藏?当然这两个故事都属于那种日本以外的海外观众普世价值伦理之下很难理解的:忠臣藏暂且不表。二二六号称为民锄奸,并要天皇主持公道,可所谓奸臣都是天皇合法认命的……天皇凭什么是对的?

56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尉官们,又到一年一度天诛的时候啦~这片看看颜值就够了……“国民苦不堪言,你们家人也一样吧?在满洲战线的士兵,他们的妹妹要卖身来换饭吃,老农种出来的米,自己也吃不到,百姓没有工作,他们捱饥抵饿,疲惫不堪。”

1小时前
  • Clementma
  • 推荐

《226》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历史题材影片,无论是对于日本历史感兴趣还是对于戏剧性故事情节感兴趣都值得一看。回顾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1小时前
  • LenYi
  • 力荐

“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往前奔驰”,愤青误国啊。五社对青年军官们饱含同情,把自己习惯的侠义精神投射到军人身上,虽然也未尝不可,但是问题是全片只见热血,缺乏深入。在昭和年代刚刚结束的时候,拍这么一部反映失败的“昭和维新”的片子,情绪很容易失控,也算情有可原。

1小时前
  • 鬼腳七
  • 还行

美术配乐优秀,故事没头没尾的,估计也是为了讳尊绕开了一些东西。本木雅弘内敛隐忍,像脆弱易折的花,加藤雅也时刻处于一种狂热殉道的边缘,这两人美得突出。中间很多描写青年士官人性化的段落都很刻意,特别是大家挨个回忆家人的片段,多了感情就乏了。不熟悉这段历史,只说电影的描写,士官们对天皇有种热诚天真的爱,东京的雪景+青年士官的鲜血,塑造的感觉有一点点像大众文化印象里的新选组。(介于本片对于挖掘日本糊逼帅哥的贡献,打个五星)

1小时前
  • 九毛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