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

HD中字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帕米拉·安德森,托弗·戈瑞斯,乔什·杜哈明,埃里克·罗伯茨,贝丝·格兰特,蒂姆·布雷克·尼尔森,卡门·阿尔根齐亚诺,斯科特·黑兹,多米尼克·瑞恩斯,洛里·辛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研究院 剧照 NO.1研究院 剧照 NO.2研究院 剧照 NO.3研究院 剧照 NO.4研究院 剧照 NO.5研究院 剧照 NO.6研究院 剧照 NO.13研究院 剧照 NO.14研究院 剧照 NO.15研究院 剧照 NO.16研究院 剧照 NO.17研究院 剧照 NO.18研究院 剧照 NO.19研究院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其实也没看懂,就到这个份上了


结构
影片讲述了一个寻找的故事。寻找成人,寻找一种表达的方式,寻找爱。主角埃德加想要进行关于爱情的四个部分(邂逅,相爱,分离,重逢)的创作,需要从青年人,成年人,老年人三个角度讲述三段故事,但他一直没有找到最准确的创作形式,是歌剧还是小说,抑或电影、戏剧?后来饰演青年人和老年人的演员到位了,就是一直没有中年演员的合适人选。这时他想起他两年前遇到的一个女子,于是到火车站请她出演,但女子回绝了他,而他的计划最终没有完成。女子后来也自杀了,留给他一些书和杂物。这是影片的黑白部分讲述的故事。接下来回到了两年前,影片呈现温暖鲜艳的色彩,埃德加正为西蒙威利排一部大合唱,同时在进行天主教徒抵抗情况的调查,他结识了一对二战老兵夫妇和他们的孙女,即两年后出现的女子,他们因为急需用钱,把自己的二战记忆和故事卖给了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作为题材。埃德加的大合唱也没有进行下去。
内容与命题
新浪潮的最强硬的旗手戈达尔在影片中探讨了很多命题,很难说清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他只是把自己对政治、艺术、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很多问题的即兴式议论结合成一盘大杂烩。每个都谈了,但每个都没有谈深。
1过去、回忆与历史
主角对时间有着很强的敏感,他意识到时间的印迹是每个人的标签:“当你走在街上经过一个老年人,你的第一反应是:哦,他是老年人。”在与老年演员的对话中对方表达了某些关于老人与过去的观点:有些老人愿意放下过去,他们就能向前,而另外一些不愿意,他们与过去的联系很紧密。而埃德加自己也说不知道回忆在人生中的作用,不知道它多大程度上成就自己。女主角在卖出了记忆之后询问她的祖母:“为什么战争过去那么久了,您还用战时的名字不肯改过来?”这或许就是一种老年人对过去的留恋,他们不可能喜爱战争,但战争发生在他们的壮年,战争已经深深地刻进了他们的生命,他们无法放手无法割舍。女主角说:“历史已经来了,用一个大大的H。”
2对资本主义强权政治和强势文化的抵制和蔑视。
一直以来戈达尔就高举“左”的大旗,政治观点十分鲜明。他反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激赏赞美甚至迷恋革命,尤其是对为我国社会和文化带来灭顶之灾的文革情有独钟。当然在这部影片中,他没有过多地表现自己的红色情结,而是着力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强权政治和强势文化的代表---美国的鄙视和敌意。一群人在听广播,广播里是一个在科索沃战争中见证了太多死亡和血腥的阿族?妇女的讲述。民族纷争或许不是探讨的重点,重点无疑是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暴行的控诉。影片中竟数次拍到他们住的地方插着一面美国国旗,不知是不是美国人控股的宾馆,镜头在房间里游移,背景声中竟出现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的声音,而服务生对老人说:“现在到处都是美国人,谁还记得越南的抵抗?”影片对白中数次出现“愚蠢的美国人”等等字眼。后来通过女主角的嘴地道出了美国没有历史,所以厚颜无耻地买别人的历史的批评。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的好莱坞,更是遭到戈达尔的猛烈批判,他说斯皮尔伯格至今没给《辛德勒的名单》中主角的原型版权费,令他们凄惨地生活在阿根廷。埃德加认为自己的创作怎么搞也不能搞成好莱坞的样子,朱利亚罗伯茨的电影。而颇为讽刺的是,女主角嫁给了一个某种程度上她看不上的美国人,又被美国人抛弃。
众所周知,欧洲倚仗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鄙视美国的短暂历史和快餐文化,尤以法国为甚。可是美国的综合国力的强盛带来无可避免的强权政治和文化霸权。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意味着向美国向欧洲靠拢,对欧洲来说,则是向美国低头。这是法国人最不愿意看到和不愿接受的,但迪斯尼乐园在巴黎开业了麦当劳进入法国了可口可乐充斥在法国的大街小巷。美国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侵入了法国人尤其是法国年轻人的内心。戈达尔认为强权政治不仅毁掉了人们的生命,更是文化艺术的刽子手,在强权政治的把持下,电影乃至其他人类文化都陷入了难以抽身的殖民文化泥潭中不可自拔。他对消费主义社会中青年一代的精神困境——“马克思与可口可乐”的战争感到忧心忡忡,但全球化非他一己之力可以阻挡,好莱坞大片更不会因为他在片中的诟病而失去观众。这是戈达尔的悲哀,或许更是历史的悲哀人类的悲哀。
3爱与恨
在创作过程中的探讨中,反复出现了关于爱与恨的关系的对话。“爱的对立面是恨,恨的作用是反对爱。爱与恨是完整的两面。被爱的人是目标,爱人的人是主动者。”埃德加在给青年演员讲戏的时候告诉他们“我爱你,所以你是我的”是让人不可接受的,这就是戏中男女分手的原因。这是戈达尔对爱的思考。
4成人与成长
困扰埃德加的是无法找到扮演中年人的合适人选,他之前也说过老年人和青年人都是明显的,都是容易看出来的,只有成年人在掩饰,让你不能一下看透。非利浦说埃德加是唯一想成为成年人的人。在寻访二战老兵夫妇时埃德加发出“没有中年人,历史通过老年人直接降落到孙子一辈”的悲叹。这是因为中年人都在战争中死去了么?还是因为人就没有真正的成熟,从青涩直接到达衰老?成人代表着肩负责任和使命。如果说埃德加想要成为有责任的人而其他人为什么都选择不?这是戈达尔提出的无解的问题。
5虚无
埃德加在黑白片的部分一直在安静地看一本没有字的书,女主角打电话时他看,在铁轨旁边走的时候他也看,这十分令人不解的一幕或许宣告了戈达尔对虚无的理解,阅读虚无,感受虚无,甚至享受虚无。而那句著名的“或许什么也没有说”更是表达了一种无力感。这些思考这些尝试这些创作是否都是没用的虚无的?死亡是虚无的代表么?女主角的自杀与虚无又是什么关系呢?
技巧
1声画不对位
传统电影聚集观众的力量,正是源于其声画的同步性,因为这可以为观众通过声音和影像理解影片提供有力的保障。这个规则根本就不被戈达尔放在眼里,声画的不对位性,是戈达尔在其艺术生涯中反复尝试的电影手法。在这部影片里,常常是画面上是巴黎街景,人群,建筑,人物对话在进行,但从画面中根本无法找到说话人。在对话进行一阵后,说话人才出现。或者对话还没进行完,镜头已切换到其他的景物上。在男女主人公面向塞纳河谈话,摄影机一直照着他们背影的那一段,甚至出现对话声音消失,只有歌曲声音的情况。他经常会让摄影机从正在拍摄的影片场景中游荡开去,无缘无故地在两个动作间插入一些毫不相干的镜头。影片的开始,反复间断地出现黑屏,后来黑屏上有了三句话,它们交替出现,因我不理解它的意思故无法就其作用进行判断。
2无序叙事与多余镜头
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认为:“我”的存在和“我”的意识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世界是我的表象和意志。世界是浑沌的,毫无规律的。这可以解释戈达尔电影中的叙事无规律无逻辑无正常顺序和很多多余镜头的出现。他影片中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松散的表面的。他有句名言:“一般来说,电影需要一个开头,一个过程和一个结尾,但实际上,有时并不需要这个顺序”,本片的开始是爱情的结束,本片的结束黑白部分有一个人们观看变魔术的情节,先是老夫妇讨论魔术师手中的线究竟存不存在,再拍到别处,然后再回到最初变魔术的情景——魔术师将香烟悬空。本身就是顺序颠倒的这一情节与影片的主体部分没有任何关系。
3 长镜头
特吕弗与戈达尔的分歧在题材,在立场,在画面。他们的矛盾是那么的不可调和,但他们同样醉心于新浪潮精神之父巴赞的理论,比如“长镜头美学”。长镜头是戈达尔经常的运用的拍摄手法。在本片中,只要是内景,镜头就会长且静止。因为镜头的静止,来送画的人观众只能看到他身体的中段和他拿着的两幅画。而在《四百击》中,最后一个安托万从少管所出逃,经过山丘树林,一直奔向大海的长镜头更是影史上永恒的经典。《四百击》中,叙述者对安托万的采访以心理咨询的形式出现,长时间的被访者的长镜头令人印象深刻。而《爱情研究院》中,埃德加与年轻演员和年老的演员对话时,镜头同样对准被问者,特写镜头相当长。
4叠加与停顿
本片中较少运用跳接,也几乎没有让主人公直视镜头来制造疏离感来提醒观众你们正在看电影。而戈达尔从来不会放弃在拍摄技巧和镜头运用上的创新。进入彩色部分,大海的景象反复出现。其中的一次,从静止的画面直接运动起来,浪涛翻涌,仿佛一幅油画突然立体了,这是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影片的快结尾处,戈达尔将大海的影像与主人公在室内的影像叠加在一起,绚丽和缥缈,一种充满哲学意味的意境令人动容。
对白 色彩 音乐
本片中的对白几乎都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表白,宣泄了角色的情感,塑造了角色的性格,但较少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一句句充满哲理而有些晦涩难懂的台词可以想象应该都是出自导演之口,他只是借角色表达自己的立场。色彩方面,现实部分的黑白与两年前的温暖色彩形成强烈对照,当镜头内突然布满红色,橙色,对观众形成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这是否也寓意着过去是美好的不可追回的呢?音乐方面,就我听到的大概有四个旋律。其中钢琴与大提琴交织的第一旋律出现了约有八次,每一次都时间很短,感觉还没说完就戛然而止了。整体来说,弦乐缓慢、温暖、忧郁、庄严、冷静,与影片的整体氛围搭配得很好。第一旋律的反复出现也是《断了气》中的方法,只不过因为两部片子相差甚远,音乐风格也有很大差异。《断了气》的音乐大量使用铜管,节奏偏快,华丽而略有些诡异。
尾声
对比《断了气》的激烈、直接、快速和意气风发,《爱情研究院》沉静、缓慢而隽永。三十和七十不可能一样,即便是最亢奋最激进的戈达尔也不能不承认时间的作用,也不能不考虑回忆、历史和老年人的关系。但他没有放弃创新,没有对过去和周遭表示满意,这就是一个老人最最令人感动和喟叹的地方。影片中坐在长椅上的叼着烟斗拿着报纸的戈达尔的背影落寞而孤独,许是为了永远也研究不明白的爱情,许是为了韶华已逝光阴不再,谁也无法回到从前了。

 2 ) “筋疲力尽”

罗兰巴迪欧评论戈达尔的电影几乎总是和爱相关,但其中关于爱和抵抗之间的关系,忧郁是一切事物的底色。大师戈达尔终其一生在电影创作中不断的反叛,更不用说与法国新浪潮其他的导演分道扬镳。他曾敏锐的道出: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自己也被赞誉到:世界上有两种电影,一种是戈达尔之前的电影,另一种是戈达尔之后的电影。关于此两段话语中的电影离不开太多的关于戈达尔式的电影语言的技巧和方法,然而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这些技巧和方法却都止步于阿巴斯电影的闭环之中,他明知本体论式的电影已被示危,却仍带着堂吉柯德般的勇气战斗,直至“筋疲力尽”。相比之下,或许是一种爱的辩证法在阿巴斯晚年那里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映现,像《合法副本》、《希林公主》以及未及完成的《杭州之恋》在广义上电影的本质与其历史的多重关系及定义正被讨论的今日显得更像是“随风而逝”。

 3 ) 必须保卫记忆

本文初见于「人大电影协会」微信公众号“10.23 周日放映”推送,调整格式后刊评于此。原推文可见末尾链接。

“保卫”记忆

在现代法国的文化语境里,“保卫”(pour)一词总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结构主义风潮结成谱系学关系,后者尤以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Pour Marx)专著和巴黎高师学生创办的《保卫分析手册》(Cahiers pour l'analyse)杂志为代表。与英语里的“for”相近,“pour”亦包含着“赞成”、“支持”、“保卫”以及“为了”等意思,从而使得被保卫的客体同时被嵌入“对象-原因”的欲望结构。巧合的是,结构主义的盛行与新浪潮电影的发端几乎重合于同一时间,二者距离新千年伊始的戈达尔均已过去近四十年。按照导演自己的看法,《爱的挽歌》是他十余年来最为接近新浪潮时期的一部作品。换言之,作者自我坦白的回溯视角宣告了这是一次朝向过去的返回,一次关于记忆或历史的保卫。“保卫”记忆,戈达尔以隐喻性的画面(历史的“水纹”从内向外不断冲击着貌似稳固的现实表象)宣明了电影应有的本体地位与介入价值。

电影“保卫”记忆

为何保卫记忆?除了作为被保卫者的记忆被嵌入着“对象-原因”的欲望结构之外,作为保卫者的欲望主体自身的所受威胁同样构成了保卫动机的一个方面,并且随着威胁的与日俱增,记忆愈加激发了主体内部的欲望驱力以及紧跟其后的失败意识(直至死亡意识)。换言之,“保卫”的情境同时意味着“争夺”的情境、“斗争”的情境,意味着多于一个的主体们与唯一一个主体性位置(尽管这一绝对的、大写的主体位置可能仅是幻象而已)竟相周旋的严酷局面。就《爱的挽歌》而言,与法国人争夺“抵抗运动”之历史记忆的对手正是充当了往昔新浪潮之“大他者”、今日新秩序之“大主体”的美国。在戈达尔看来,辐射欧洲的“美国凝视”正是以斯皮尔伯格一类的“梦工厂”导演为首,《辛德勒的名单》似乎毫无困难地、甚至顺理成章地替代了波兰人及欧洲人的主体位置,从而主导着“奥斯维辛之后”的话语权利。

俄罗斯人
拍摄了殉道电影
美利坚人
拍摄了广告电影
英国人做了他们
在电影中一直做的
无所事事
德国没有电影
不再有电影
而法兰西人拍摄了
西尔维与幽灵
波兰人
拍摄了两部赎罪电影
女乘客和最后阶段
还有一部回忆片
下水道
之后,就因斯皮尔伯格的到来
而终结
——让-吕克·戈达尔《电影史》
美国商人收购着别国记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戈达尔对于美国及其好莱坞电影的批判绝非出于某种地方主义的封闭性诉求,而是主要基于一贯秉持的反霸权主义的政治信念。之所以需要从记忆层面维持法兰西的自我身份,与其说是因为“法兰西”自身之可贵,不如说是源自民族性所蕴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内在要求。借由主角Edgar的研究议题(“二战抵抗运动与法国天主教徒的关系”),戈达尔将肯定性的目光投向了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通过援引后者写于战时伦敦的文章《这场战争是一场宗教战争》,《爱的挽歌》暗显了面向历史的影像姿态应是怎样:电影若想保卫记忆,就不得不拒绝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大他者”之诱惑,转而把写作/生产的神圣性完全归还自己。唯有依靠被自我归还的神圣性,电影才有可能抵御下沉的惯性,才有可能通往戈达尔援引薇依所言的“某种宗教”:一个回溯性质的《奥德赛》,最终重返也许从未来过的地方。

欧洲不能借助某种偶像崇拜去对抗征服家的偶像崇拜,因为被奴役的民族不可能成为偶像。被征服的国家只能借助某种宗教去对抗征服者。
——西蒙娜·薇依《这场战争是一场宗教战争》
薇依的人像叠画了重返记忆之路

声画“独立”

要确信已竭力挖掘出
静止
和沉默
所传达的一切东西
经历过电影
并保留了电影印迹的事物
再也无法进入别处
——罗贝尔·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转引自戈达尔《电影史》

甚至早在有声片出现以前,声音作为效果就已被引入了现实的观影情境。早在人物角色开口说话以前,声音作为元件就已被编排进电影的功能构型。然而,在《爱的挽歌》里,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自由组合,戈达尔否定了声画之间貌似固有的“搭配”关系,随之同时解除了声音之于画面的从属地位和画面之于声音的支配地位。于是乎,声音和画面一并获得了自己的“独立”身份,所谓“声画对位”(两个电影装置的统一性缝合)实际被揭示为幻象逻辑的一部分。另外,就接收者的位置而言,因为“影像永远不会说话”,所以“倾听”因其不可能性甚至比“观看”更显重要、更为珍贵。静止和沉默(尤其来自绘画和摄影的图像),作为影像和声音的对立之项,反倒成为电影始终无法绕开的矛盾性起源。

“影像不会说话”

因此,在观看《爱的挽歌》的时候,声音与画面之间的某种“零散”状态大概能够得到感知:譬如,发声的人物常常隐没于镜头之外,呈现给目光的角色往往是一言不发的听者(恰如观影者/收音者的即时状态)。又比如,人物的发声不时穿越时空框架的界限,同一条能指链反复回荡在不同的区域和场所(eg."DE L'AMOUR DE QUELQUE CHOSE")。就连电影配乐亦以断章的形式把整张专辑《Epigraphs》(引言、铭文)散布于整部作品,它的出现几乎毫无规律,就像凉风拂面却不知何时。

电影配乐《Epigraphs》

寻找“成人”

更糟糕的是 神的缺席预示着 不仅仅是诸神 和上帝 消失了 就连那神性的光环 都黯然熄灭 在世界历史中 世界黑夜的时代 即贫困的时代 因为它变得越来越狭隘 如此狭隘 以致再也无法 将神的缺席 作为缺席 而铭记
——马丁·海德格尔《诗人何为》,转引自戈达尔《电影史》

主角Edgar之所以无法完成“爱的挽歌”的项目创作,主要症结就是在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成年人”出演相应的角色。正如影片里Edgar自己所抱怨的,青年人和老年人几乎“一目了然”,对于二者来说,年龄层面的定义似乎已然充分。与之相比,成年人却总显得“难以辨别”,因为对于这一群体来说,年龄层面的定义不仅是非充分的,甚至是非必要的。于是乎,“寻找成人”势必构成一个行动的隐喻,Edgar(以及戈达尔)所意向的不仅是具身的成人个体(亦即两年前邂逅的女子Berthe),而更是成人之为“成人”的范畴内容(亦即Berthe所影射的“薇依”式人格)。

“成人”的定义问题

然而,正如电影黑白胶片部分的浓厚阴影所暗示的那样,现今已是“世界黑夜的时代”,这样的寻找似乎唯有通过回溯过去(亦即电影彩色DV部分)方才可能。为此,保卫记忆、保卫过去的宣言再次显示了自身的紧迫性。可是,现实的紧迫性并不等于现实的有效性。电影对于记忆的保卫和对于成人的寻找到底实现了多少、到底可以实现多少?戈达尔,作为一个外人看来无比自足的主体,又一次表达了自己关于“主体本身无可消除的不自足性”的悲观主义,就像一个自信自负的人对于“人”自身却并无信心。因此,“火车进站”在这里并非电影的“已完成”,而是电影的“未发生”。电影的“未发生”随之蕴含了电影意义的“未发生”,亦即电影的“无意义”,如同《爱的挽歌》开头与结尾均已出现的那句不断重复的自白:“也许什么也没说”。

“火车进站”

开头与结尾的话语复现

开头与结尾的话语复现

10.23 周日放映 | 必须保卫记忆

 4 ) 《爱的挽歌》:戈达尔的抵抗

看《断了气》和《狂人皮埃罗》之前,我曾抱着极大的渴望:这两个片子里的经典片段早就烂熟于心了,譬如说,《断了气》挪用《野棕榈》里的对白:“在忧伤和虚无之间,你选择什么?”再譬如,皮埃罗自我爆炸前的调色板:红,黄,蓝。

遗憾的是,看罢之后并不喜欢,半途而废的逃亡爱情显得做作,而背景又生硬——必须承认得是,不是因为电影,而是我错过了观片时机:若年纪尚轻,认爱情为乾坤的时候,这片子是一支强心剂;再或者,前些年“小资”情调满天飞的时候,其中四处飞舞着的呢喃细语又是多么正中下怀。可如今处处讲和谐,暗礁波澜也偃旗息鼓了,再无力青睐这样的电影,仿佛昨日之事,虽感伤却不再蚀魂。

戈达尔的电影是政治波普,也是副刊文学精神在电影领域的卓越表达——赫尔佐格就曾嘲讽戈达尔的电影是“智力假钞”,我的欣赏水准最多就区分个币种,真假钞却是照收不误,在大师的提示下我对着假钞看了又看,脑子里轰隆隆转着的就是美学和政治。戈达尔的电影确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最好标本。他处处做出要对时代反思的架势,反思却是没有距离的:他把那个时代的激情和梦想如此美好地镶嵌进了电影文本之中,而他对于社会生活的介入态度让电影都成为了政治和历史操演的象征主义舞台。


戈达尔的“介入”就是抵抗,他通过电影来抵抗,而他的主人公们则通过与生活游离的美学态度来抵抗。对于影片中的主人公戈达尔满怀理解和同情,在他们身上也许寄托了他的理想,以美来抵抗平庸生活和无良政治。戈达尔当然走得更远,以美学来反政治从来都是幻想,他还要展示这些情调的毁灭,主人公那种处处与生活和流俗为敌的态度中同样存在着致命的肤浅,当反抗也成为一种流行,成为一种姿态,反抗还剩下什么呢?这既是戈达尔式的主人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他本人所面临的问题:他到底要抵抗什么,难道仅仅为抵抗而抵抗,以此彻底催化一种自律的可能?

这样的影片也只有六七十年代那般抽风时代才会产生吧,历史比未来更令人向往,爱情,革命,自由——当这些词语四处飞溅的时候,生活里一切平庸即将被剐掉,大家都梦想着朝伟大进军,即便历史早已证明那段动荡成为审美直接性的自我毁灭,并且,那骚乱无非是社会大身体的一个轻微感冒而已。经过了那样的免疫,如今平庸地安稳。而戈达尔的影像为那能量爆发的历史段历史虚构了感人纪录。这两年,江山大挪移,词语猛地通货紧缩——不要说爱情,还有什么诸如此类的玩意儿不被流亡?一片沉默之中,似乎终于顿悟到美学改变不了生活的真理,还是该继续埋头苦干为是。
但,戈达尔一直不曾改变,即使他早已失去了观众。在2001年的《爱的挽歌》中,他重申了“抵抗”主题。影片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黑白胶片,艺术家艾加要为其未成型的创作寻找女演员,这一艰难过程却是找寻失落爱和遭遇想象爱的恍惚情绪。后半部分是温暖而饱满的彩色,讲述了两年前的事:艾加到乡间探访一对老夫妇,老夫妇将自己的抗德自传卖给了斯皮尔伯格(戈达尔要时刻瓢泼对美式文化霸权的反感和揶揄),而他们读法律系的孙女贝莎回来帮助处理合约问题。

影片的画面和声音并不同步,旁白在缓慢的节奏中追赶画面,总赶不上。音画延宕里是戈达尔精心钩筑的叙事节奏,他要在错落中捕捉爱情和文化政治:两年前,当贝莎对着镜头说“没有记忆和普遍性就没有抵抗”的时候,艾加感到了震颤;两年后,在黑白影像中,贝莎得到了那个角色,可她却自杀了。现在永远失落在过去里了,爱情成了隐喻。戈达尔的电影从来离不开这些big words,他用影像将其编织成网,企图从时间之流中打捞和抢救某种尚未命名的情愫,某种可支撑抵抗的核心——但贯穿影片始终的无力感却注定了这是一场失败的寻觅:被出卖的记忆,支离破碎的整体,无疾而终的爱。

片名为爱,中心还是抵抗。戈达尔一直无顾忌地在影像中表达、干预和抵抗,那时髦姿态尽管不断遭误解与非议,但那姿态本身已经成为他的标识。年华老去,他依旧固执地用电影语言记录他的困惑和不满,唯一变化的是,逐渐浮现出的理智谦虚:他的抵抗并不能戳穿目标,那仅是捕捉踪迹的行为,这皆因于见证的消失。不过这一回,戈达尔似乎终于为他不间断的抵抗找到了理由:爱的缺席。于是他不得不为爱再唱一首挽歌,况且,人们向来习惯于呼唤不在场的东西。

 5 ) 【影记】爱的挽歌


第一次看戈达尔看到这么神伤。或许真如他所说,这是他最好的一部电影吧。片中他对死亡与梦境的悲叹,对布列松《电影笔记》的自传性引述,以及对莎翁悲喜剧真谛的艰难探求,让我感动得想哭。由是,从情感力度上而言,它断然是我目前看过的戈达尔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大爱,竟至于这般深沉如诗。从结束到开始的逆向结构。爱的四个阶段:邂逅,爱欲,分离,重逢。全球化&世界舞台。被城市淹没的声音。女人&性别人士。黑白转暖调彩色(1h),大海意象源源述出。关于莎翁悲喜剧的讨论。可怕映像:罪人对无辜者的目光。布列松《电影笔记》。又见“马克思与可口可乐”。|上了年纪的人往往会对时间熟视无睹,但也有例外,他们害怕内在之我的衰亡。|我们那代看重人事的融合,那会事半功倍。|我们嘲讽二十世纪荒谬,但我恐怕二十一世纪会同样滑稽。|艺术作品需要定名,像贵族需要头衔,股票需要品牌。|国家是不会坠入爱河的。|最奇怪的是,这世界里形同行尸的活人,他们的思想及感觉却是那逝去的世界塑造出来的。|要走多少的弯路才能抵达眼前。|所谓成人是不存在的。|她的秀发,蓬密得连理发师也束手无策,长长的垂至脚跟,卷曲成环。|没有真正的人去楼空,即使渺茫,始终还有一把声音,即使死亡,始终还有个人意识不灭。|幸福总是苍凉的。|现代人独缺的,对他人的尊重。|悲剧总是容易化为一切像水到渠成,死亡、绝望、背叛接踵而来,然后是闪电、雷暴…静寂、一片静寂…悲剧总是干净利落的,使人安稳。|当事实变成传奇,就必须服从传奇。|大部分老人都这样,拒绝时间,从而否定存亡,每个人都坚信自己没改变过,但记忆可帮我们索回生命吗?|国家利益永远否定个人之爱。|战争业已告终,和平还未开始。我们像重返1000年,没早都是时间终结的前夕,在没有人会在乎我们的诚实、勇气、毅力的前夕,从今以后,我的自由更纯粹。|天与地最终会消失,我的话将永远不灭。|布列松《电影笔记》:导演,重点不是去导别人,而是去导自己;紧记把沉着不动与静默所能传达的讯息发挥殆尽;让感觉带出事件,而非相反。|有一件事我一直不明白,你为什么一直用抗战时的假名?|欲望迟早会消弛,这是事实,我们不过是小丑,连自己也帮不了。|斗争与反斗争,历史上最古老的配偶。|从一开始就想追本溯源,那是抗战的终究意义。|我们总是等事情要完结了才看出端倪,那是因为由此刻起,历史才有了面貌。|每一难题都是对奥秘的亵渎,然后难题又为答案所亵渎。|他们把世界大厦的正门留为己用,而把侧门留给我们。|奥古斯汀:爱的法则,就是毫无法则地爱。|没有人会比我带着更多的故人的影子。|历史已经来了,用一个大大的H。|现在到处都是美国人,谁还记得越南的抵抗?|爱的对立面是恨,恨的作用是反对爱。爱与恨是完整的两面。被爱的人是目标,爱人的人是主动者。|没有中年人,历史通过老年人直接降落到孙子一辈。|如果有人问你,如果你可选择,电影、舞台、小说或歌剧,你选哪一样?…或许什么都没说。PS:配乐很赞,仿佛渗透进胶片的忧伤。

 6 ) 本周第三次被短评字数限制折磨所以只能转到这边的一点儿记录

紧急补课的口胡。戈达尔不是去政治性的阐述“爱”,而是从最初始的阶段去发现“爱”、用抵抗的姿态去还原“爱”。爱是存在于回忆中的爱,礼赞即是挽歌。作者的爱在于用静态影像、图像和念白去唤醒历史在个体身上经过的痕迹,以抵抗的态势寻找真实——抵抗传说、故事、象征、因果律乃至高效运动的影像。反运动,即是反快感、反现在时,高效的运动是针对当下的低劣复制,是电视眼,它取消了注视多义性以完成对个体经验的掠夺——直至将其组织成“正确的集体记忆”或一部侵略史。而静态影像、照片、絮语呢喃,是他书写过去时的方法,变速是他对记忆私人化的护卫姿态,从而个体的实际生活经验才能从中缓缓流出,去感知世界和其他存在、去积蓄爱所需的、生活经验在当下的交互。 而如果高效的运动影像和台词作为集权者的分化工具出现,而占领了电影的所有画面,个体视域的边缘部分将被薄弱化、乃至被取消,注视(的多义性)消失了。我们只能意识到单一的、被割裂的色彩、而遗忘了整张光谱,遗忘了我们看到、感知、思考、判断的过程,对于个体只余留下接收冲击的快感残余,它构成一种sac、独立化的假象和利己主义陷阱。侵略他国和剥夺人民的私人记忆,导向的却会是一群无法打开生活世界的活死人,在互相抢夺尸块的图景。由作为分化工具的运动影像主导的电影里面没有爱,只有快感残余、死亡以及虚无,而这个世界高速运转的一切也在取消生活,消灭爱,把结局导向同样的场所。 (本来随便短评记录下来着的,又话痨了,所以前面估计挺那啥就,随便啦)

 短评

我看到一片新的景色、它于我之所以为新、是因为在我的脑海里、把它于另一处我所熟识的景色作比较、、、当事实变成传奇、必须服从传奇、、电影里有很多旁述、、有很多像诗歌一样的文字、、只能说电影拍摄得很美、镜头感很特别、常常定位在某个角度、从叙事的黑白到油画般的彩色、、那画面太赏心悦目了、、

7分钟前
  • 伊麗莎白
  • 推荐

过去与现在、国家与个人、战争与和平之间,就像过于艳丽浓稠的色彩和过于黯淡模糊的黑白那样,物还是物,时间不再是时间。我看的第一部“后戈达尔”,写论文一样工整。历史是无字天书,当代是新现实的,迷惑被栽在布列松身上,极端干脆的剪接极端思行一致。黑美国人也是传统了吧。三星半。

12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太强势了,基本上就是导演通过对白与旁白观点不断输出,讲讲讲,不断轰炸,根本没打算给你过多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反正就是一种茫然无措,进入大脑的信息太庞杂太多所以吵闹之后啥都没记住没留下,不太适应这种表达。

13分钟前
  • WellIgotone
  • 还行

我真是……想给2星啊!真心不明白这么多人给高分,你们真的看懂了吗???我开始怀疑自我了。能不睡着,就是对这部片子最大的爱和敬意了!散场时的掌声,明显迟疑了一下。这完全就是,梦游者的呓语啊!太意识流了!恍惚中又明了了自己对戈达尔这个名字隐隐的不舒服是为什么 2017720中国电影资料馆1号厅

15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还行

note:nouvelles sentimental de l'histoire sur la guerre secrète: IL Y A LONGTEMPS, DE L'AMOUR, DE QUELQUE CHOSE.

19分钟前
  • esaurimento
  • 推荐

影话分离让人理解起来费劲double,台词部分充满了个人呓语与吐槽,影像部分很优雅,但有时候真的没太看懂在拍什么。到后面转彩色的时候一瞬间色彩明亮充满眼球,色块光影运用得辉煌明丽,那时候只剩下对美的感叹。我这一版感觉字幕也不太给力,以后有机会再看一遍吧。

22分钟前
  • 胖丁桃
  • 还行

4.5戈达尔说这部电影是自己最好的电影,可能是其中的内容和形式几乎囊括了他爱情电影时期、政治电影时期和实验电影时期的多种创作理念,更在新世纪之初将自己对于电影特别是对于美国说代表的霸权与资本主义进行了反思,第一部分1小时的黑白摄影中,戈达尔所探讨的也不外乎是关于爱的产生与激情的消退,而哪种艺术形式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这种记忆呢?第二部分锐利的彩色反而呈现的是两年前的回忆,斯皮尔伯格们要用金钱来购买回忆拍摄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乏味的电影,而这些回忆是关于二战时期法国自由运动的,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资本在蚕食着我们的记忆,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辛德勒的夫人孤苦在南美度过晚年,在戈达尔看来不管是战争还是爱情都是政治的,当海浪与人物叠影在画面之中,我们的记忆翻涌着,我们应该忘记些什么,但我们真的又记得些什么呢?

27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被語言機構控制下整體對於語言機構的象形。適合帶著對於現代社會的特定哲學思想成果觀看,適合想要進行某場智力研究的時候觀看。儘管你可以猜到在一百分鐘的時間裏一個藝術家不可能忍住完全不抒情。就是他凌亂吧,他凌亂也新意多多,那麽就允許他這樣嘍。戈達爾很可能是純智力在電影導演裏最高的一個,不過這很有可能占了他如此多產以及如此像寫論文一樣拍電影的光。關於名詞,歷史=美;記憶=藝術品整體;可別以爲有什麽漢語從沒表達過的新概念,年輕人們;中國的表達方式他們也沒有。不過這種西方的説話確實由北京官話是帶得起來的。倒是事件豐富度,西方高。中國好像受了語言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的範式稍顯僵硬:個人層面不夠細膩。得,我也寫一個論文一樣的評論吧

32分钟前
  • NVHZ
  • 推荐

像散文一般的电影,不易读懂,但值得你去做出努力!

36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也许什么也没说。”

3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很差

在紀錄片的「外觀」中,放置了男女情感的「故事」。但如同片中所說,對「情節劇」的否定,讓男女故事的情節被稀釋。敘述時間的結構非線性,〈扒手〉與〈駭客帝國〉的並置,過去到現在和未來。

43分钟前
  • 阿树
  • 推荐

当真的是用语言难以描述也就说什么都可以了。戈达尔就是神,拍完电影史然后从这部开始就成仙了,给上了堂历史政治哲学课,用影像和声音这一艺术形式又上升到了更高的一个次元表达爱。黑白展现当今的幼年,彩色缅怀旧时的浪潮,而成年呢还都没有经历过。资料馆胶片版。

44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过于沉闷,这种拍艺术家创作的故事一直不太讨巧,或许八部半是个例外,更像是戈达尔对于自己创作心路历程的一次回溯。

4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輓歌這一翻譯取意比英譯單純的Praise要對得多,“消逝”的意蘊是精髓。並不好看,但依然享受這段時間——從生活中抽離出來沉浸到一個非日常的語境裡,感受那些身心並不適應的真相。新世界的到來、金燦燦的唯一霸權,會讓人們忘記真正重要的問題與事物嗎?

52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还行

支离之记,声画不与,乐缓隽永,文字透情。千条万端,缘无以纪,声嘶之声,空空如也。爱之法则,无法而爱。

5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8.5/10。①如简介所写:围绕男主未完成的一个关于“爱的四个阶段”的创作而发散出的对各种议题的沉思与观察。②一种平静而忧伤的氛围(对应戈达尔对爱与世事的回望)。③通过(极)高水平的摄影、台词、声音、剪辑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④台词的信息量似乎可以处理地更少更模糊一些(他后来的电影对这问题有所修正),这样会更有诗意,因为如果台词太具体就无法处理成模糊的旋律,这不仅会丧失一些诗意而且会使得观众不得不用理性去理解台词,而这就会导致这片因过于密集的沉思台词而显得信息过载。

56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重复闪现的标题:第一部分「物」与「爱」,第二部分「从前」与「档案」。戈达尔以优雅绝伦的断片叙事和切分音速写,贯通了个人的情感编年史和政治记忆史。黑胶唱片上策兰的诗歌《死亡赋格》,女主自杀前的箱子里沃尔夫的《卡珊德拉》。戈达尔的电影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碎片的沙漏。

58分钟前
  • .
  • 力荐

在校友书屋睡着了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较差

表现、表达,但不结论——这还是典型的新浪潮电影。片子表达了一些戈达尔对新世界的迷惘和失望(以及对美国态度的转变),加上爱和失落的主题,能让人感受到一丝乡愁。但戈达尔的电影本来就不是结构严谨安排合理的那种,晚期电影没有了早期的那种潇洒劲,也就没有早年的那么好看。这是部21世纪拍的电影,看着依然有1960年代的戈达尔的感觉——从这个层面,他其实依然活在那个过去的他,并没有与时俱进。

1小时前
  • 巾城
  • 还行

“爱的限度就是无限度的爱。”是我看过的千禧年后戈达尔最好的一部,98分钟像看了三个小时,切身感受到电影能够延长人的寿命(生命经验)。

1小时前
  • Jeannel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