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 第三季

已完结

主演:乔治·布莱顿,亚历山大·维拉赫斯,斯图尔特·鲍曼,埃文·威廉斯,艾莉莎·拉索斯基,泰格·伦岩,乔·谢里丹,马修·麦克诺提,史蒂文·库门,安娜·布雷维斯特

类型:美剧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8

 剧照

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1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2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3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4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5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6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13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14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15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16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17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18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19凡尔赛 第三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铁面人、海外殖民地、曼特侬夫人、VS德意志皇帝和梵蒂冈、撕毁《南特赦令》是主要线索

一如既往的超精美制作,宫殿建筑、内饰、人物服饰、细微到元青花瓷都有出现。第二季引入了威廉奥兰治,这一季引入了德意志皇帝利奥波德并将法国、德意志与梵蒂冈的三角关系作为中心,西班牙则是作为待瓜分的果实,奥斯曼与荷兰充当配角,至少在第三季如此。德法都想与西班牙联姻,可怜的西班牙;法国与罗马的关系,合作到彼此威胁到谈崩,有些英王亨利八世既视感。路易十四最终确保自己作为法国天主教的最高权威,罗马教廷的垂直管理体系继英国之后又痛失一个强大的君主国。简言之第三季的国际关系较第二季更立体丰富。

每一集的最后几分钟堪称戏剧反差高潮,一边是凡尔赛骄奢淫逸一边是科尔贝被民众暴力致重伤;一边是皇后被人下毒一边是路易去修道院迎回曼特侬夫人;一边是皇后刚去世尸骨未寒一边是路易和曼特侬夫人鱼水之欢;一边是火枪手们在撕毁《南特赦令》的背景下逮甚至是屠杀新教徒一边是国王迎娶曼特侬。也正是由于曼特侬夫人的缘故,第三季的性爱场景明显少于前两季,也从侧面反映了路易十四个人轨迹的变化。

铁面人居然作为一条重要支线也是本季一大创意,无论历史学界迄今如何纷争,至少剧里有了明确答案。路易十四非路易十三亲生子,不管是不是生育能力,总之为了确保万世一系,路易十三促使铁面人和其王后“交欢”生下路易十四兄弟俩。但这涉及国本正朔天大的秘密,故有了铁面人被长期关押。而路易十四为了法国的利益不被罗马要挟,亲手将毒酒递给了“生父”并说还给他真正的“自由”,这是全季最令我咋舌的。要知道在儒家伦理体系的我们看来无论出于何故,子杀父绝对十恶不赦,但剧中的呈现却有种为了不留给梵蒂冈及别国势力操纵法国的机会,路易十四此刻不是儿子的身份,而是代表法兰西捍卫全民的利益,竟还有些超脱与崇高。

凡尔赛的贵族文化,警卫的巡逻,每个房间的隐私和服务之间的取舍,细微之处再次反映了制作精良和历史代入感。说到历史代入感,永远只有接近不可能逼近更无法等同,十七世纪臣子贵族面对国王的敬畏眼神,是21世纪现代政治体制演员永远无法复原的眼神和举止,不能苛责,依然不错了。最后,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如美洲的新奥尔良频繁闪现,但没有在海外殖民地展开真实戏份有些小遗憾,猜是预算有限。

 2 ) 怪大地众生太美丽

周末忙里偷闲一口气刷完《凡尔赛》最终季,想到这毕竟是极少数自己从头追到尾的连续剧之一,一下子脑热写了这篇总结性质的“凡尔赛人物谱”。说起来这部剧是宫廷戏格局,而我对王朝史向来兴趣不大,因此一开始完全是被戏里头层出不穷的美人吸引来的,结果这三季看下来,除了养眼之外,倒也品出不少滋味来。

下文评论多半基于该剧本身,一方面因为我对法国王朝的了解程度,定然远远不及本片编剧与历史顾问,可能也不及豆瓣评论中众多端着指点江山姿态言之凿凿的“历史帝”;另一方面,我认为本片并不是严肃历史剧,而且习得历史的方式有很多,文学或影视作品的作用更多在于挑起胃口,不在于货真价实地奉上主菜……因此需要事先强调,倘若以下评论间或涉及真实历史,那也是我确切知晓的史实——因为本人信奉某种作为业余历史爱好者的基本美德: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最好保持沉默。望共勉。

关于铁面人:

以路易十四时代为蓝本而创作的文艺作品,绝大多数灵感都是来源于铁面人,关乎路易生平其他故事的戏说反倒少见。为什么?因为围绕“铁面人”,引人入胜的元素实在太多,在启蒙时代可以满足伏尔泰们对绝对君权的厌恶,在大仲马时代可以为浪漫的骑士精神招魂,在当代则意味着君主制欧洲的迷人传奇,而在任何时代,这类充满神秘感的宫廷阴谋都是吸引市民眼球的绝佳八卦素材,因此该剧前两季对这个好梗只字未提,我还曾稍微感到惊讶,好在最终季终于补完,不但用自恰的逻辑说圆了这桩悬案,也为路易自我认知与自我确定的心路历程添上最后一片拼图,甚至进一步推动了路易与菲利普的兄弟关系,因此堪称完满。

至于路易的出身之谜,本片也不是头一个采用“国王之父另有其人”戏说的作品。路易十三与王后的关系相当疏远,同性恋传闻与老来得子的蹊跷更是引发小道消息的种种遐想,“生父不是国王”的谣言在路易本人那个时代就已经流传起来,而好莱坞1998年拍摄的《铁面人》不仅上演了大仲马式的“孪生兄弟”戏码,还把路易生父的头衔安到了传奇英雄D’Artagnan头上。该片堪称我私人的童年美好记忆,当初之所以一眼看上《凡尔赛》第一季并锲而不舍追到最后,部分原因也是由于深受二十年前这部《铁面人》影响——《凡尔赛》中的警察头子Fabien,音容扮相使我立刻回想起了《铁面人》中光荣的D’Artagnan那迷人的模样。

关于路易十四:

最终季给我的感觉是涉及政治事件的篇幅显著增多,着墨甚至超过了前两季大肆书写的国王私生活,因此加倍引人入胜:殖民地、争夺西班牙、法国教会自治、迫害新教徒,还有先前并未露脸的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我爱他)——此人与路易旷日持久的斗争其实从前两季的法荷纠葛就已经开始,贯穿本季的主线“争夺西班牙”则以路易最终获胜而告终,为日后波旁王朝染指西班牙王位埋下伏笔。不过法国把波旁家族送上西班牙王座的代价也十分高昂,以至于在后来的王位继承战中丢掉了将近三百万人口,西班牙则把本土以外的所有欧洲飞地拱手让给了哈布斯堡家领衔的德意志诸国,而且在英德荷诸列强“你们不能合体!”的大声疾呼(迎头痛击)之下,波旁只能保证永不合并西班牙(当然,后来的法兰西帝国强行合并西班牙又是另一码事了)。

平心而论,路易十四为法兰西开疆拓土,“大帝”之谓名至实归,但他毕生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绝不是个“仁君”,而且单凭废除《南特敕令》一点,也称不上是个“明君”,借用个东方概念,他的所作所为虽然几乎未能产生“现世报”,但是后果极为惨烈地“报应”在他的后代与日后的法国身上,而本剧也在第二季中巧妙安排女巫这个人物作出了如此预言。不过话说回来,在凭血腥立命的欧洲土地上,真正的“仁君”往往不得善终(法国案例见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六,前者颁布《南特敕令》,促进宗教宽容,后者则推翻了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的《枫丹白露敕令》),而本片细节方面的改编其实无伤大雅,关键在于它对路易的塑造相当中肯,既未一味将其美化为圣人,又突出了他作为伟大君主的王者气概,也体现出人性之复杂易变。说真的,第三季看完后产生“绝对君权真是可怕”这种想法实属自然,我相信这也是当代人需要从欧洲历史中吸取的教训之一。

说到这里忍不住啰嗦两句:《枫丹白露敕令》有着严重的历史后果,且不论屠杀牧师与逮捕无辜教徒等迫害及其留下的不人道不宽容名声(后为启蒙思想家与法国大革命大加诟病),Colbert在剧中其实已经透露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富裕新教徒流亡给法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他们往往携带资产逃往英格兰、普鲁士、荷兰、瑞士以及新教国家殖民地(南非、北美),这些国家正好是法国在经济方面的强劲竞争对手……这一切给法国不论短期还是长期的经济状况都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更枉论人才流失一类的附带效应——比如第一台(非工业)蒸汽机的模型由物理学家帕潘(Denis Papin)在伦敦制成,他正是废除《南特敕令》后逃到英国的新教徒之一。不幸的是,这种蠢事在欧洲历史上一再发生,二十世纪则见证了国家机器公然迫害的巅峰:奥斯曼土耳其、纳粹德国、苏联。

关于大臣们:

我记得《凡尔赛》第一季曾因留给大臣的笔墨太少而受到批评,剧组能够听取这些声音,后两季中给(至少是两位)重要大臣加戏不少,令人欣慰,而最后Colbert与Louvois的告别与和解是本剧除王后之死以外最令我触动的一场悲情戏码。Colbert在剧中为给国王捞钱操碎了心,这确实相当符合路易最重要的财政大臣形象,Colbert在任的漫长岁月里,路易在一边挥霍,他则在另一边想方设法赚钱,重视通商,规划税收,开拓殖民地,可以说是把法国财政崩溃推迟了整整一百年(摊手)的头号功臣,而他的后世同仁Calonne、Necker等之所以无法力挽狂澜,更多是拜法国债务的雪球效应所赐,而不是由于大臣们自身管控不力。Colbert坚决反对迫害新教徒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不过他对路易的影响比剧中所描绘的要大,《枫丹白露敕令》是在他去世之后才颁布的(这个事实也从侧面说明,曼夫人的权力并不如剧中突出的那样大,起码没有大到可以左右内阁或国王决定的地步)。不过本片时间线本来就相当灵活,无须就此多作纠缠。此处改动倒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鞠躬尽瘁的财政大臣面对绝对君权与国家利益矛盾时的无力感,着实强化了类似“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辛酸与悲壮。Colbert和Louvois在历史上是相互争斗了一辈子的政敌,这就是为什么,剧中Louvois一句“要不是因为彼此恪尽职守,我愿意相信我们本该成为朋友”,如同射入临终的Colbert房间内最后一缕阳光,给置身官场“在其位谋其政”那种永恒不变的现实与残酷增添了一丝五味杂陈的暖意。Louvois的演员与历史人物体型颇为相似,是个圆桶似的小老头,这让我从第一季就喜欢上他,自始至终都觉得他特别可爱。

主教大人Bossuet(演员同样神似真人)虽然不是世俗大臣,但考虑到他在法国政治与路易宫廷中发挥的作用,就顺便把他放进这个范畴谈一谈。这是位才华横溢的神父,他为王弟一夫人作的葬礼祷告,不论从思想角度还是文学角度上看,都是登峰造极的华彩篇章。更重要的是,他利用自己的思想底蕴与修辞才能,为路易巩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依据,这对路易树立绝对君主的权威至关重要。所以王弟不屑一顾抱怨的“我哥装上帝”一事实乃大有渊源——最后一集那场非常搞孝的Thaumaturgie是法国国王跳大神的集大成者,什么“国王摸摸你,神就治愈你”这种话,想想都觉得耻到不行,真佩服路易和他的后代个个说得出口。而且历史上十四说这话的时候用的可是直陈语态,不过编剧大概觉得光是场面就已经够中二的了,不好意思再增加耻度,才给他改成了虚拟语态;而真正把这句话改口为虚拟语态的是路易十五,大概他太爷爷大言不惭那么久,没治好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神棍起来底气也没那么足了……

不管怎么说,最后一集确立路易为法国教会之尊的细节算是点睛之笔,因为它不光尽显天主教与法国王室一贯热衷奢华的品味(ummm……),而且扯出了法国教会与梵蒂冈持续几个世纪博弈的结果——法国天主教自治论(gallicanisme):简而言之,该教义在承认天主教信条与教宗绝对属灵权威的基础上,要求法国教职人员的自主性,世俗君主有权独立于教会处理国家事务。这一教义当然不是路易十四和Bossuet开创的,但它的确在十四治下强势崛起,法国教职人员独立自主的传统也给日后的大革命政权颁布《教士公民组织法》构成了一定的既定基础。通过这场戏,我们可以看到gallicanisme与英国亨利八世的国教会在争取独立方面有相似之处——尽管法国教会依然信奉天主教,而且不要求彻底脱离梵蒂冈自立门户,但可以想见的是,教宗并不会对此感到特别开心,以至于真的对路易实施了“绝罚”(excommunication)!这导致法国有几十个教区长时间没了神父,也为同样信奉天主教的奥地利正在发动的“大同盟战争”给足了理由。

关于后宫:

王后之死当属这季最悲情的篇章,她临终说的每一句话都无比戳心,比如“我们并未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只能尽人事而为”,又比如让人眼泪决堤的一句“您会原谅我吗?”……在这里不得不由衷赞美本剧的台词功底(我看的是法语版,不过相信英语版同样优秀),除了遣词造句精雕细琢、华丽典雅、颇具古典戏剧格调之外,念白亦是和缓、清晰、正统,实属耳根福音;另外还要赞美本剧的选角慧眼,宫廷众人从主角到龙套都选得美若天仙,更重要的是各有特色,比如最后登场的那位葡萄牙公主,长的就是一张典型性伊比利亚褐发美人脸,再比如这位来自西班牙的王后,居然可以在符合哈布斯堡家长脸肥唇特色的前提下,照样美得不可方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就连虚构人物如Sophie母女都是惊为天人,尤其是妈妈,由女神般的阿蜜拉扮演——第一季中她与Fabien那些SM式情爱,啧啧……简直看得人欲仙欲死。

曼夫人,作为本季争议人物,在评论区似乎曾经激起众怒……她的不讨喜,从王后去世与迫害新教徒两场戏的平行蒙太奇可见一斑。我倒是不会因此责怪她,因为说到底,王后去世后主动去找她的是路易,签署新教徒迫害敕令的也是路易,在这两件事上,她的形象并不比路易更可恨。似乎有人认为,本片既然没有把她表现得温良贤淑,那就等于将她塑造成坏女人——原谅我实在有些难以理解这种女德班逻辑。曼夫人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戏码,在于路易为铁面人事件困扰而无心朝政的时候,她直接冲进国王房间,掐着对方的脸指责他,对他的称呼也从“您”换成“你”——法国男人应该颇吃年长女性的这一套,具体可参考著名领袖拿破仑一世与埃曼努埃尔(马克龙)一世——大意是她根本不在乎作为个体的他,她只在乎作为国王的他。看到这一幕时我有种感觉,就是她成了活生生的、立体的人,她不再是某个国王的隐形妻子,某个不讨史学家喜欢的男性附庸,本片对她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完整——甚至善意地拔高了。她对权力的渴望,以及随之而来的谋略、忍耐、步步为营、能屈能伸、从不言弃,放在任何男人身上都堪称凸显魅力的品性,对于那个时代的女人来说更是加倍地难能可贵,对比之下,同样是为了赢得国王的心,蒙夫人搞的那些邪门巫术反而显得有些幼稚而下流了。

话虽这么说,我却还是喜欢蒙夫人多过曼夫人,原因很简单:蒙夫人直爽有趣,曼夫人虚伪无聊。蒙夫人的演员确实美艳动人,但就她那些作为路易长期“宠儿”的事迹来看,我觉得她的形象应该更像个没吃过什么苦头的孩子,神经质,懂享乐,幽默风趣,带点儿顽童气质,不太容易为未来忧心,天真的时候极度天真,偏执的时候极度偏执——她在片中与洛林骑士惺惺相惜(我一直对这俩宝贝开趴踢开到出人命一场戏印象很深),这既是他们两人彼此相似的孩童天性使然,也与曼夫人对骑士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不失为本片又一处精妙细节处理。而身为宗教狂热分子的曼夫人究竟有多无聊呢?在她嫁给路易并统治凡尔赛的沙龙之后,王弟二夫人曾经无不遗憾地写信给自己的德国闺蜜,抱怨宫廷生活从此死气沉沉,有意思的娱乐趴踢大量减少。

我非常认同豆瓣长评中竹笋烤肉君的说法,即本片用路易生命中三个重要女人来象征他从年轻到年老的心态乃至性格变化。这么一来,也就可以理解本片为了遵循这一轨迹而对王弟一夫人历史形象作出的大量改动了。那位仙子般的英格兰公主用一场曼妙的泳戏拉开了《凡尔赛》的序幕,那时候的凡尔赛宫初现雏形,那时候的路易刚刚亲政——对片中的路易来说,Henriette是逝去的童真,是过往的梦幻,是世间与纯洁有关的一切,也是一位国王为了承担所有义务而必须舍弃的美好岁月。

关于王弟一家:

这一家三口恐怕是本剧的头号吸粉神器了吧!编剧一定是看透了这点,所以把这家子的讨喜之处放大再放大,罅隙则缩到最小,表现出来的几乎全是美好的一面,就连奥尔良公爵和洛林骑士每季都要上演的分手/和好这样的狗血戏码,看上去都是如此有爱,各自那些数不胜数的情人也悉数略去,到最后竟让人有了种“曾经沧海”“从一而终”的感动。(咦?)

奥尔良公爵作为国王的兄弟,其实与路易形成了镜像般的对照。他在路易动摇的时候坚决,在路易冷酷的时候温情,他们看上去是如此相似,实际上又是如此不同,最后他再度救他一命,他知道他们无法承担失去彼此的后果。菲利普的存在就像一个礼物,让我们有理由想象,倘若不是生而为王,在那些独断、自大、欺诈、无情与野心勃勃褪去之后,路易原本也会成为一个善良、真诚、快乐并有能力去爱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本剧的结局再完满不过了。两个兄弟看着他们孩童时代的样子,知道彼此都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却还不用为日后注定的衰落与死亡挂心,只是与自己的镜像完成了幸福的和解。

说到这里顺便放飞一记,菲利普开创的奥尔良家族,至今依然存有直系男性后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巴黎伯爵,奥尔良的亨利。至于路易的波旁家族,经过日后那些我们都懂的乱七八糟以后,法国那支已经绝嗣,而路易当年非常有先见之明霸占下来的西班牙王位,堪堪保住了波旁家的西班牙一支,当今西班牙国王菲利佩六世,便是波旁家族的直系男性后裔;而他的堂弟安茹公爵,波旁的路易·阿方索是法国正统派拥立的法国王位继承人……说这么多是因为,如果,仅仅是如果,法国有一天要恢复君主制,那么上面提到的奥尔良的巴黎伯爵和波旁的安茹公爵,都可以宣称自己是法国国王(他们一个是菲利普的直系后代,一个是路易的直系后代)。然而这两个人虽然都有资格,却也都有问题。波旁家的西班牙一支,从继承西班牙王位那天起就宣布放弃法国王位,因此缺乏即位依据;奥尔良家的后代,则因为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菲利普·平等给路易十六的死刑投了赞成票,成为“弑君者”,因此缺乏即位正统……所以该怎么办?这时候波拿巴主义者就要跳出来说话了:波拿巴家的直系男性后裔至今尚在(让·克里斯托弗·拿破仑),而且——他们可是皇帝啊!(放飞结束)

洛林这个人物堪称本剧人物塑造的典范,从第一季不知天高地厚的青春放荡到第二季为情所困的执着挣扎,再到第三季千帆过尽的勇气与豁达,真是让人对他越看越爱,恨不得把世间全部的爱与财富都给他。至于引发评论区一片不解的爱上女人(老女人)问题,我想这对法国人来说其实完全不是问题。性向在那个时代根本不是某种身份标志,没人会觉得一个男性在喜欢男人的同时不可以和女人发生关系,也不会有类似“既然喜欢男人就不可以喜欢女人”这种自觉;至于爱情是否必然与青春相连,法国人已经以其漫长历史实践与无数风流人物作出了否定的证明,这恐怕也是法兰西雄性货色如此富有魅力的原因之一吧。

洛林骑士在爱着公爵的同时又去勾搭寡妇,这种桥段比起他们真实生命中那些层出不穷的红杏,其实已经收敛太多。重要的是,走到这把年纪的两人达成了心态的成熟与彼此的理解,二夫人在第二季也因自身的率直与魅力赢得了骑士的尊重(对照骑士对待一夫人的态度),这样的结局简直其乐融融,皆大欢喜。而我喜爱这三人的理由与喜爱蒙夫人相同,就是在那个多数人虚伪做作的凡尔赛宫廷——包括路易在内,人前一样人后一样,说一套做一套的作风不要太夸张——能保持他们仨这样的耿直率真是多么不容易!

关于虚构人物:

由于路易十四最终高寿驾崩,成了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72年,亲政54年——其中有33年在战争中度过,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国王成为法国的主宰,让法国成为欧洲的主宰”),他这一辈子纵使惊心动魄,却也堪称功德圆满,正如上文所说,各种作孽果报尚未来临,简直构成宗教与道德千古困境的典型,所以本片一众虚构人物只好或多或少扛起传达相对正面价值的重任,以及告诉大家“倘若你生下来名字里不是带着Dieudonné,那么人生对你来说就是个’苦’字”这种亘古不变的残酷真理,以至于全剧终了时竟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他们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不得好死的。没错,我重点说的就是Fabien大人,当然放在其他人身上都是同样适用。

Guillaume姐弟两人,一个象征巴黎人民反抗精神的传统,一个体现自古忠义难全的困境,到头来殊途同归,毕竟死得其所;

Sophie则完全是凡尔赛宫廷之恶逼良为娼的代表,小美人儿第一季出场的时候美若天仙纯洁无瑕,却先天背负着身处法国的新教徒危机与凡尔赛贵族争宠的虚荣,第二季无辜沦为变态之妻,单纯的爱情也因卷入阴谋不得善终,第三季直接以敌国间谍面貌卷土重来……在此衷心感谢编剧,纵使安排她干下谋人性命的勾当,却没有夺走与她相貌同样美好的良知,挺身而出护住奥地利小公主的一刻,和最后与Fabien那揪心一吻一样令人唏嘘。好在她终于在爱的感化之下放下仇恨,与小公主手牵手走向自由,这一幕可以说是第三季中在我看来最美好的画面;

Fabien是我对这部剧穷追不舍的原因之一,前两季除了为他各种被虐身而心虚之外,心中一直存有小小不平:如此有魅力的男人不可能如此愚忠!结果第三季,我那英勇迷人的侍卫长果真不负众望——当着国王的面撂下佩剑的时候,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又高大了一个级别:此刻他是个真正的人了。其实编剧一直偏爱他,除了始终没有狠心杀死他,还一直将他塑造成有着一腔柔情的男人,在他那副从未露出过笑容的硬汉面孔下面,其实是颗温柔的心。我愿意相信,他对每一个女人都是真心去爱的,而且每每因此命在旦夕却不知悔改,这种与他的外表和职责极不协调的多情与软弱,恰恰为他平添魅力。这是虚构人物Fabien与真实人物Bontemps最大的不同:同样是愚忠,对比Fabien的良心,Bontemps自始至终没有表现出丝毫人性,非常符合他的Valet定位,可以说是个缺乏自我的奴性机器人,因此也就远不如Fabien那样吸引人了(并非完全因为脸)。

关于《凡尔赛》这部剧,我想说的大概就是这些了。当时刷到剧终那一刻,我脑海中开始响起夕爷给97版《天龙八部》写的主题曲。这篇词作功力之深厚,领悟之透彻,完全可以永恒契合古今所有不论真假却始终荡气回肠的群像故事。没错,我觉得《凡尔赛》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最后放个凡尔赛众生中最美的那位点题吧:

以洛林骑士作为模特的《伽倪墨得斯》,藏于旧金山艺术博物馆。在希腊神话中,美少年伽倪墨得斯是宙斯的情人,在奥林波斯山为诸神斟酒。

 3 ) 观后感

1.男人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情感需求,少年需要单纯,青年需要热情激情,青年之后开始专注事业就需要鼓励呵护assurance和认可。2.精神伴侣更重要。3.欧洲各国因为不同宗教意识形态打得不可开交,路易一开始belief有国无教,后来开始注重统一国民的意识形态,从统一宗教开始。4.francoise又老又丑又虚伪,贱民和贵族受教育不同道德也不一样。信教是她唯一能让自己觉得自己还很善良的事所以她才继续have faith in god,而不是因为她本身善良。5.francoise潜移默化给皇帝宗教洗脑,让路易更希望用圣人标准要求自己,逐渐陷入而不自知。。不过不再沉迷女色也算对他的一个好处吧。6.平民不受爱国教育不受基础教育就会目光短浅,只顾自己小家,路易的出发点是对的是好的,但是跟平民完全无法沟通,他也错在急于求成,没有先提高平民生活水平就着急考虑法国文明流芳百世的问题了。7.desperated平民跟现在的网络暴民一样讲不清道理。只有情绪没有逻辑。8.独眼势力无处不在,太恐怖了,不知道剧中三角独眼标志是故意为之还是真的有历史事实依据是这个标志。但是剧中说的那句the king is not chosen by god是真的!都是独眼的阴谋。而且把尸体喂猪不留证据也是此鞋教一直以来毁尸灭迹的方法。9.从古至今人们都没有学会一人做事一人当这个道理,永远连座永远上升:官员犯错国王负责,一个暴民犯错,无数平民负责。10.某教太邪恶了。11.兄弟姐妹亲人最可靠。12.人需要鼓励需要肯定。自信是最重要的,再厉害的人,一旦丧失自信对自己能力怀疑,就会一下变成平庸之辈。

 4 ) 不如叫:新时代怎么跪舔路易十四或独裁者,或霸道总裁

看到曼特浓夫人和那个鞋匠的爬升之路,就能明白法国为什么会是流血如河的法国大革命,匍匐在国王脚下并不能给自己光荣。靠他自己是永远不会发生英国那样的光荣革命,共和政体的,曾经被国王践踏在脚下蹂躏的怀有满腔怨言的屁民,一旦主子哪天扔给他一根骨头,他舔起来比谁都狠,而咬起自己的同类也更狠。法国在18——19世纪,政体轮回切换,实现了多少曼特浓夫人和鞋匠攀龙附凤的梦想,又有多少这样的宠儿跌落生涯,人头滚落。毕竟金子塔尖位置很小。可悲的是发生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这样的提出现代民主社会契约论的土地上,可见有种人只有在自己得到惨痛的教训后才会试着醒悟,而此时别人又不乐意了,而后复此轮回,最后我希望跪舔君王的电视剧少拍一点,霸道总裁、英明皇帝之类的,真的恶心人,一群人天天意淫当皇帝应该怎样,还设身处地的为皇帝着想,《康熙王朝》《英雄》《凡尔赛》少一部是一部。毕竟君王只能是少数人的梦想,。

 5 ) 心疼王后:路易,看到你的微笑,我就不害怕了。

《凡尔赛》里面的王后

昨天下午看完最新的《凡尔赛》第三季第五集,看到王后病重然后弥留之际,听到她对路易说的话,真的很难过,甚至比第一季里面亨利埃塔之死还觉得难过。至少亨利埃塔还得到过国王路易的真心,还有自己丈夫菲利普的心疼和怜惜。

而王后呢,她从始到终都没有得到过路易的真心。没有得到过路易真正的关爱。

她握住路易的手,对他说“亲爱的路易,你要经常笑啊。我16岁那年嫁到法国的时候,所有人都很冷漠的看着我,只有你温柔的对着我笑,看到你的笑容我就不害怕了,在这个异国他乡里面我就仿佛不是一个人。”

王后知道他们不是普通人,没办法拥有自己想过的人生,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去完成。但是她又对路易说“你也只是个普通的男人”是啊,一个普通的男人,也会疲惫和懦弱,不是钢铁般的坚强和百毒不侵。从头到尾,其实最理解路易的人也最明白路易的国王之位的人其实还是王后啊。可惜路易一直都没有看到,也从来不会想去看。

在她被病虫入体,发疯一样的去找路易说我就是要见我的丈夫,他到底在哪里,那一刻也许是虫子的毒害让她有点歇斯底里,但是更多的难道不是因为这是隐藏在她心里的那股子怨愤么?她知道自己出轨了,和非洲王子睡了,和匈牙利国王睡了,但是她虔诚的请求路易的原谅了。。即使最后她曾经动摇过想要联合匈牙利国王给自己的弟弟联姻以保住西班牙不被分割,但是最后她还是偏向了自己的丈夫——路易十四。想起了自己作为法国王后的职责,想起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回到路易的身边去。

路易说她背叛了他,从她背叛的那一刻起她就别想得到他的原谅了。然而呢,王后大喊:“背叛?你有什么资格谈背叛,你情妇无数,日夜让我独守空房,时刻令我蒙羞,让我作为一个国母却饱受他人怜悯嘲笑的目光,你有什么资格谈背叛……”这一段话,让我觉得王后真的很可怜,她其实一直都深爱自己的夫君,一直都是站在路易这一边。

我为什么会觉得更心疼王后,因为她一直都是一个背景一样的站在别人的光环下。从未获得过别人真正的尊敬和爱戴,就算是路易出征,她作为代理国政的时候,大臣们也是口服心不服。菲利普也不怎么样尊重这个王嫂,反而是礼节性应付她。宫廷上下唯一一个真心对她的可能也就只有二夫人了,从头到尾都是真诚待她,哪怕她被王后当枪使了一回也不自知而继续诚心的和王后往来,二夫人可以说是很单纯和可爱了。

其次是远嫁。通常欧洲的王室联姻都是很早就从王子公主们很小的时候开始物色了,都是国家之间的利益联合,很少有互相喜欢而闻名于世的。王后弥留之际也说到了她很小的时候就来到了法国皇宫,没有朋友,没有家人,远离故土,弥留的心愿居然是想要回到故乡马德里看一下日出,感受一下故乡的阳光洒在身上的感觉。证明王后在法国在凡尔赛是过得多么寂寞啊,这么多年都没有融入法国,都没有一点作为自己最后的安息地的想法。

再联想到我自己的家人和我自己,

我有个姐姐也是远嫁,远嫁意味着你和过去的一切都要割舍掉,意味着你一年只能回一次家,甚至有的要几年、十几年才能回去一次。这这种感受我从高中的时候我就一直从我姐姐身上体会过。并且从我家人想念她的情绪中体会很深,好在她现在过的还可以,经济上不用担心,也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再想到我自己(我不是远嫁,我未婚),我从大学开始就一直在杭州,离家里1700多公里。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工作以后甚至更忙,连给家里打电话都要抽个时间出来。所以你想那个时候的远嫁意味着什么?

爱上一个人从来就是画地为牢的开始,王后的一生是不幸的,也是悲哀的。爱而不得其实真的才是最伤人的,又离不开,躲不掉,日日看得见的是他与别人的恩爱欢好。束缚着她的是王室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不知道历史上的王后怎么样,反正《凡尔赛》里面的王后真正的打动了我,让我觉得这就是真实的王后,这就是一个历史上的路易的王后应该有的样子。端庄、大方、仪态庄重。默默的在丈夫背后支持他,爱戴他,尊敬他。

另外补充一句关于曼夫人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部电视剧,第一次对女主这样婊气十足的行为感到恶心的。编剧用力过猛了,曼夫人确实很有心机,也很白莲花,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她的记载,但是也没婊到这个程度吧。第五集最后的一分钟的镜头,我真的觉得王后实在是死的太可惜了,王后的衣物和挂饰一件一件的给她穿戴好准备安葬,那边路易十四就迫不及待的和曼夫人啪啪啪了,恶心得比吃了苍蝇还难受,还是生平第一次想弃剧,还是自己喜欢的欧洲历史剧。王后好歹和路易几十年的夫妻啊,但凡看过这个剧又不懂历史的,曼夫人是洗不白了……

 6 ) Triomphe

还是挺喜欢这个颇受争议的剧,喜欢浮华外表下其实精致的思想。

« Mais tu ne pourras pas affronter l’avenir tant que tu n’auras pas triomphé du passé. Alors, tu seras libre. C’est là seulement que tu deviendras immortel ». 路易十四也的确永恒存在于历史,凡尔赛也永恒屹立于当世。

Libre quand on triomphe du passé et du présent et surtout, de soi-même.

 短评

从来没喜欢过14,可能我太左了(曼女士回来后十分恶心,这对真是婊子配狗)看完只想看大革命顺顺气

4分钟前
  • 苦路
  • 力荐

苏菲与奥地利小公主手拉手走向自由的场面是第三季留给我的最美珍宝。

8分钟前
  • El Guaje
  • 力荐

看完第九集就赶来给打五星了,鞋匠妹妹等反抗者表示宁死不改教,最后逮捕新教徒时我真的哭泣。洛林骑士要公爵夫人快离开法国,公爵夫人说,我哪里也不去,我的家在法国。当一个国家犯了错误,可能毁掉你的一生,你是宁死坚持自己的信仰证明给国家它的错误,还是背井离乡做一个没有家的人?

9分钟前
  • River
  • 力荐

最后一集太讽刺了,王弟不满路易对人民的暴政,但还是在人民的枪下救了他。想到法语课问老师法国有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回答,没有,所有的君主制意义的君主都在为了自己的荣耀和伟大剥削人民。

12分钟前
  • LeSpleen
  • 推荐

脑残粉看完第一集五星预定。

13分钟前
  • 路迦Loka
  • 力荐

我每看一集心里都要默默的念十次:路易这狗皇帝

15分钟前
  • laurinelos
  • 推荐

王弟抱着小孩的那一刻,我笑了好久,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8分钟前
  • I am lazy
  • 力荐

洛林这三季下来成为此剧人设多变性格丰满的角色。第三季人设崩塌,剧情衔接的最差,人民暴动情节也没有特别拿出来渲染

22分钟前
  • 管理
  • 还行

继续pr小14😍😘剪碎节操五星推荐🤩皇后真的太悲剧了!曼特农夫人简直是bitch界的role model!

27分钟前
  • 新竹
  • 力荐

凡尔赛第三季的编剧到底在胡写些什么东西啊🤬把堂堂太阳王写成一个恋爱脑神经病 还写毁了我最爱的王妹金毛感情线 好气哦!能不能尊重点历史了!!!

30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看到你们都不喜欢曼特农夫人我就放心了,说好的善良理性大方呢,这tm就活生生圣母绿茶婊,抢我王妃孩子简直不能忍。路易自从和她在一起之后也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贪婪,愚蠢,蒙德斯潘亨利尔塔总结路易变化简直精辟准确

31分钟前
  • 七辰
  • 还行

三季里最婊的女人非曼特农夫人莫属,她根本就是凡尔赛宫里的大麻雀!

33分钟前
  • bohegao
  • 推荐

曼特农夫人被塑造得无比白莲恶心……本来不喜欢蒙特斯潘夫人,现在看起来都顺眼得多了……

38分钟前
  • 柯勒律治郁
  • 推荐

因为说到底路易十四是一个穷兵黩武,让民不聊生的残暴集权君主。

42分钟前
  • 香槟塔
  • 推荐

说第三季不符合人设的是不是没学过历史啊,我还觉得第一二季太美化人设了呢…路易十四就是以建立了Absolutism出名的啊…虽然有很多小细节的确不符合历史,比如第二天就公布了跟曼婊结婚,实际上好像瞒了好多年…野史上的确有谣言路易的身世,用这个来大做文章感觉有点欠妥,扣一星

43分钟前
  • Sceptile
  • 推荐

无法逻辑自洽的曼特农夫人 从上一季就恶心透顶 这一季简直不是人了 一句话不对付就抢孩子 想看她摔在谷底… 最后一集强行family好扯

45分钟前
  • Lstm
  • 还行

法比安颜值也很高,纵观三季,他睡过的女人在人数上仅次于国王陛下。

46分钟前
  • 不是颜控
  • 力荐

美人们又回来了,要讲铁面人的故事吗?//连路易的血统都改了,编剧也是太放飞自我,是不是看霜花店得到的灵感

48分钟前
  • 莫甘娜
  • 推荐

好了 曼特农夫人 毁了这部剧

50分钟前
  • 孤舟幽壑
  • 还行

相比长得丑还白莲花的曼特农夫人,蒙德斯潘夫人那种艳丽充满欲望的脸的确更讨人喜欢啊!这位讨人厌的大姐是怎么迷倒路易的?通过剧情反正我是没看出来!就是靠着一直不让他得到来欲擒故纵吗?烦人…明知道是第二任王后,为啥不找个好看点的脸来演,至少长得美再怎么婊还能容忍一下…

54分钟前
  • 利兹Liz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