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

HD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妮可·基德曼,艾德·哈里斯,托妮·科莱特,克莱尔·丹妮丝,杰夫·丹尼尔斯,斯蒂芬·迪兰,艾莉森·珍妮,约翰·C·赖利,米兰达·理查森,艾琳·阿特金斯,玛格·马丁戴尔,琳达·巴塞特,George Loftus,杰克·罗韦洛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时时刻刻 剧照 NO.1时时刻刻 剧照 NO.2时时刻刻 剧照 NO.3时时刻刻 剧照 NO.4时时刻刻 剧照 NO.5时时刻刻 剧照 NO.6时时刻刻 剧照 NO.13时时刻刻 剧照 NO.14时时刻刻 剧照 NO.15时时刻刻 剧照 NO.16时时刻刻 剧照 NO.17时时刻刻 剧照 NO.18时时刻刻 剧照 NO.19时时刻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时时刻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戴罗薇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戴罗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戴罗薇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  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战上海戎马书生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纳克鲁斯长剑风云第二季功夫棒球跟拍猫咪携父同游第二季有其父必有其子上帝未死2疯狂开斋节浴血坚持大刀王五1985蓝顶会所从零到一的爱情鬼话长生不死租来的朋友寂静红色星球2000作秀时刻地产老千起落记边城生死恋家庭事件红月之夜临时劫案 粤语版柏林空运岗上花开快乐星球第二部我们的妈妈小前提家族情仇等待绽放鬼寺凶灵我与沃尔特家男孩的生活飞天万能床国语无处可逃开往名古屋的末班列车超能少女鬼屋惊魂无伴奏生活对我下手了2唐人街小子日落家园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让我离开

    新年的凌晨,加班回到家里,已经了无睡意。我看着电子时钟上显示的2004,感觉是如此的突兀。时间如水一样迅速的流过,根本没有留给你时间去犹豫和考虑,而生活已经它反复冲泡成一杯寡淡无味的茶,我拿着杯子感受着指尖那一点点余温,却已经失去了品尝回味的勇气和兴趣。
    这个无眠的晚上我决定看《时时刻刻》,其实这张碟已经买了很久,只是一直远远的放着,不想去碰。感觉那应该是一个充斥着绝望与阴郁气息的电影。在这个冷清如昔的冬天,大多数时间里,我只看完全不用动情费心的喜剧,当电影里夸张的笑声在空荡荡的房间响起,恍惚中,可以把它错当作自己的声音。
    第一遍放完,沉吟片刻,意犹未尽,又开始看第二遍。
    这是关于三个女人的故事,在不同的时空,她们有着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身份,却在某一个神秘的瞬间,面对着同样的困境与思索,而最终,也各自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一个女人坚决而平静了沉入了河水,另一个最终决绝的离开,而第三个,却成为了被离开的一个。
    这是一部内涵太丰富的电影,不同的人去品,会品出不同的滋味。曾经看到有人分析影片充斥的死亡气息,有人谈论三个女人流露出的同性情结,还有人总结这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而粗陋如我,浅薄如我,这些层次统统都被忽略,我只看到平静的河流下面,隐藏的漩涡和浅滩,灵魂挣扎着前行,却永远无法到达心中的彼岸。
    我只听到有个声音不断说着,从低语到呐喊——让我离开。
    亲爱的,可不可以让我们不要用死亡这个字眼,它太冰冷而残酷,我们只说离开,而死亡,不过是离开方式里,最最激烈而彻底的一种。
    弗吉妮娅想要离开丈夫为她安排的一切,离开刻薄的佣人和心理医生,她一心想回伦敦,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生活;那个五十年代的家庭主妇,劳拉,她困在看似甜美幸福的生活里,却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崩溃,冲动地抛开家庭和孩子,躺在酒店地床上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第三个故事里,想要离开的其实是女主角身患绝症的旧情人,他终于飞身而下,离开了这支离破碎的人生。
    当弗吉妮娅绝望的对丈夫喊着,这不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都被你们偷走了!
    当那个骨瘦如柴的诗人,他小心翼翼的问他深爱的人,其实我活着,只是为了让你满意,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生气?
    那一刻我莫名其妙的,泪流满面。我并不确切的知道他们每一个人想要离开的原因,但却清晰的感受到那绝望的心情,还有那连爱情都无法拯救的,蚀骨寂寞。
    亲爱的,我知道,你也曾经有过那样的时刻
    总有一些时刻,坐在人声鼎沸的房间里,却如同被放逐在荒芜的沙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笑,你却始终无法溶入,你被一道无声的墙,隔在了那喧嚣的快乐之外。那一刻,我们在他人由衷的笑容里,真实的映出了自己的落寞。
    总有一些时刻,你被推到舞台的中央,你望望所有那些期待的关注的目光,就失去了坦白内心的勇气。生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误会,我们总是被抛到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你太害怕让所有人失望,只好一次次违心的,去满足他们热切的希望,去扮演你并不熟悉的自己,去成为另一个人,在灯光下寂寞的独舞。
    我看到你并不由衷的笑容,看到你眼神飘忽,心神不定。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拥有了一切,却始终不能安心,但是你不敢说,不敢承认自己的软弱。你站在那里,用自信的笑容像粉底般一层层遮盖住自己苍白的脸
    但是亲爱的,总有那样一个时刻,在你一生中的某一天的某个刹那,当演出还未开始或者观众已离去,四周那么静,你低下头,悄悄的聆听一下自己,才听到自己的灵魂,在绝望而压抑的哭泣。大多数时候,你只是在妥协,迁就,让步,或是懦弱的等待,既有的生活已经结成了一个厚厚的茧,温暖而安全,可是,那一个瞬间,你听到翅膀在身后轻轻扇动的声音,你才明白原来自己还有着一个关于飞翔的梦,你才知道身体里,还藏着另一个真实的自己。
    亲爱的,我知道,你也不想,你也不想如此的郁郁寡欢,特立独行,喜怒无常,可是你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还有那貌似如常的欢颜之下,深深隐藏的寂寞。
    那寂寞如此如影随形,刻骨铭心,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抗,甚至当你手心里紧握着温暖的亲情,滚烫的爱情,还有隽永的友情,回过头,却发现它还冷冷的站在你身后,不肯离去。
    我知道,你常常,也会不由自主的想要,离开。
    离开我们不属于的那个世界,离开自以为熟悉我们的那些爱我们的人,离开我们自始至终从来不敢背弃的原则,离开那些被强加的,所谓的信仰与责任,去寻找一个地方,可以随心所欲的飞。
    影片结尾,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结局。在我眼中,这原本就是个关于离开的故事,只是我抬眼望,却无法参透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我不知道自己何时才会有如此的决心和勇气,离开这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天空。我还不够勇敢,既不肯沉入河水,也不忍离家出走,更不敢飞身而下,于是只好让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不甘心的等待下去,等待崩溃,或是转机。
    这是2004的第一天,如果可以许愿,那么,请赐我以足够的勇气与智慧,去决定自己的未来,这个不属于我的天地,请让我离开。

2004.1.1

 2 ) 时至今日我才了解,你的选择不是自我毁灭而是直面人生。

陈珊妮在《来不及》中唱到,路人嘴里全是对别人生命的揣测。她写给死去的外婆。

见证过两场死亡,我深知自己将会为自己对他们的无端揣测遗憾终生。因为是我的偏见,让他们在有生之年少了些许色彩。我自以为不再如此,而今却发现在阅读影片时又一次误读了生命。

三个不同年代的女人的故事看似无关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三个故事其实表面上是互相矛盾的。Julian Moore饰演的角色跟片子里的Virginia Woolf都选择了自杀,一个在最后一刻选择了自我救赎,一个则是无怨无悔。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三个女人的故事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如此。我曾经不能理解,如果说三人的行为都不算是逃避生活,那么伍尔夫跟Moore演的角色如此鲜明的矛盾用意何在,既然两人的行为大相径庭,那么其中必有一人是在逃避生活。然而我错了,伍尔夫的死不是她逃避生活的结果,正是她勇敢面对生活付出的代价。Moore的自我救赎则是另一种诠释

伍尔夫在丈夫和伦敦之间选择了伦敦,她知道呆在小镇是一种逃避,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刻意的隔绝换来的只能是内心更加汹涌的波澜。她并不是不感激Leonard为她所做的一切。Without Leonard, i might have shot myself long before. 正如片子一开始Woolf所写的那封信一样,他们都需要解脱。她不顾一切想要回到伦敦,在死亡跟表面的宁静中做出抉择,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我知道,你的自杀是你孤注一掷想要摆脱这宁静却是你丝毫不想拥有的生活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你最终勇敢选择直面人生直面本性的结果。我终于懂得,你的自杀不是逃避,它只是你勇敢选择的衍生物。你勇敢地追寻了你想要的生活--伦敦而不是里士满,即使代价是灭亡。此前,我一直将它误读为你渴望的一种解脱的手段。我知道我完全误解了你。

“我独自在黑暗里,深深的黑暗里,只有我自己才明白我面对的黑暗。 我要面对的是动荡和不安,那才是我的内心深处的愿望和我的本性。 因为你,我多希望自己能在这小镇的安静祥和中感到幸福。但是,如果让我在死亡和留在Richmond之间选择,我选择死亡。”

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会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口口声声批判者自杀者的懦弱,却不知选择死亡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我们还没有胆量去见证直视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对自己完成最庄严肃穆的仪式。何况,自杀并不总是意味着逃避。伍尔夫的自杀,是因为她勇敢追寻自己动荡不安的本性所做出的牺牲,对于她而言,逃避就是留在那片僻壤而背离自己的本性。相反,死亡却只是她勇敢的一个反映而已。


路人嘴里全是对别人生命的揣测。每当我听到他人将懦弱的名号扣于自杀者地名前,我会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胆小者,他们没有勇气直面死亡,他们没有胆量在生活中光明正大的提起死亡,他们总是避讳着,生怕死亡在自己身上降临,他们如此刻薄地对待自杀者,将他们一概而谈描述为轻生,他们无端的猜测蒙蔽了自己看清本质的双眼,人类最自然的属性因为后天无端的臆想变成恶魔。死亡并不可怕,他只是生命中最严肃的一件事情而已。有时候,选择生死也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抉择,表面上的自我终结其中的原因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闭上我们世俗的双唇,默念祝福,给予每个生命充分的尊重。不理解不代表不尊重。

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每个人的直面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无端的揣测他人的生命是最大禁忌。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原因。不过我想,即使以后,我的选择不被他人理解,但是我不会留下任何遗憾,就像伍尔夫一样。因为,我始终顺从着我的本性,我始终在直面我的人生,那些我生来就注定要去追寻的东西。



Dear Leonard,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3 ) 她走之后丢下了纸片人

    分外频繁地想起伍尔夫,大概也没个具体缘由。其实,我对她的生平并无了解,凭着只言片语私下虚构了她的整个人生——一张忧郁的侧脸。按相面的学说来看,她长着看起来十分有主见的鼻子,一张瘦而窄的脸——非福寿之相也。这便是伍尔夫了,固执己见到坚硬的灵魂和脆弱的肉身。
    如果她没有在口袋里塞了石块走向河的中心,那么一个挣扎不息的灵魂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最终使柔弱的身躯不堪重负而溃亡?
    关于她那个混乱的小圈子里发生过的故事,伍尔夫自然也提供了不少的韵事,但是风流还是需她自赏的。也许,她奉献得更多的污浊的烟气和目光灼人的高谈阔论。她曾穿着累赘的有裙撑的及地长裙,在暂时抛开了规则和伪饰的某个场合里,有些磕巴,又语速奇快地使自己陷入一场争论。她走来走去的步伐让人觉得裙子应当有个类似裤兜的东西,好使她不拿着书本引经据典或不夹烟的那只手有个恰当的去处——也许紧抓布料,也许紧握拳头,总之,必须要给手找一个让人心安的去处。
    “要认识生命,知道它是什么;要直面生命,无论它是什么;最后把它抛弃。”得出这一结论的时候,她已不在乎任何东西。谁要说她是与非,她也就懒得愤怒又矜持地说句HOW DARE YOU ARE!那就是与非吧,请别在意,比起头疼和不安来,并没有再多的人与事值得耗费心力。她要回去端坐桌前,给钢笔汲满墨水,摊开一叠纸,深思熟虑地写上好几个小时,或者只是紧张地坐在那里为了对抗幻觉和抑郁,直到不安促使她咬秃每一根手指的指甲。
    她有亲人,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视她为珍宝的丈夫,一生都保持着亲密关系的姐姐,想必他们是爱她爱到没有办法的,偶尔也受不了她突然的情绪转变会对她大声嚷嚷,你到底想怎么样到底要什么?在这样的时候,伍尔夫小朋友多半颤抖着嘴唇两眼都是泪地转身而去,一言不发地甩门,反锁,继续玩终极命题自问自答的游戏,生命不止,追问不息。
    她是羞怯的,惯常写信的,也许没事也要一天写个十封八封。说不定吩咐厨娘做一顿晚饭也要用潦草的字迹和最有教养的语气写一张语法完美的便条。她像个啮齿类小动物一般时刻处于受惊的状态,突然就会惊觉自己像个赤身露体的人,任何人的眼光也会让她仓皇起来。换到今天,伍尔夫将是把“让我回火星去吧。”这句话说得最我见犹怜也说得最频繁的地球人。
    抑郁和恐惧啃光了她的指甲,磨秃她的笔尖,疲于应付之后,那一天就到来了。
    那是她决心了断自己的一天,这不是心血来潮,相反,是她一拖再拖拖无可拖的心事。无论是丈夫还是姐姐,是出版一本新书还是寻求更新的写作方法都再也拽不住她的裙角。她抖抖擞擞地抽完一只烟打定了主意。因太过频繁地涌起这个念头而使这个决定有全部过往的重量,也有临时起意一般的轻浮。管他的呢,任何一双顽强拉着她衣服的手,她都同样狠命地将那些紧握的手指掰开,掰到发青发白。
    就在那天她死了。留给她丈夫的遗书中说到“我相信再也没有人比我们俩更幸福。”然而她是不在乎的,生者的世界已与她毫无关系。面对死亡,她绝不可能欢喜雀跃,连决定去死她都显得像个小动物一般的焦灼不安,直到河水淹过她头顶。
    一个平常的女人,一个平常得决定今天我要自己去买一束花的女人怎样和自杀联系在一起的?自从有了伍尔夫,《达洛威太太》,再加上这部电影。“买花”和“自杀”这两个不相干的词语只需一个回合便可联系在一起。生与死之间,一个女人不出声地费思量,生之浩荡繁荣便轰然倒塌,她坚强又慷慨地赴死。
    有了伍尔夫和她的门徒,我明白了光是“脆弱”二字不足以解释直面人生的人走向自绝,常态与变态之间可以通过思索达成转换。死亡的种子埋下,萌芽抽枝开花,唯有死亡本身才能慰藉。在那一天那一刻,变态才是常态。
    不是生将人们联系在一起,是必死的命运促使人们彼此相联。跋涉过死地又归来的人不能倾吐关于死亡的沉重秘密,一说就错;生者从不轻易靠近绝境;死者闭口不言。死,是光天化日之下被佯装忽略的事实,它就像世上任何一种诱惑一样又迷人又危险。世界那么大,却连提供给一个神经质的女人揣进手的裤兜都没有,于是她明白了这不是一条合适的裙子,认识到它是条怎样的裙子,她不再需要它,把它放弃。
    我要责怪伍尔夫的只有一点,正如某本书的序言中提到的那样,看完她的书之后,便觉满世界苍白单薄的纸片一样的人。再无人像她那样以自己敏感的心思理所当然一般地取代一个读者的心思。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替换,仿佛她就是你我,独为你我写下来不及纪录的丰盛细节,跟不上脚步的思维变幻。
    她投入地在某个客厅里急于与人争辩时,看起来也像是随时会抽身而去。过于警觉,不可企及。
    幻觉和恐惧使她的四周无端生出万丈荆棘,而她说百合是一种太苍白的花。“因为一首韵诗是多么轻而易举,就让我们完成了从死到生的尴尬过渡。”反之亦然,她说,反之亦然。
    于是她扔下了纸片人的世界。小碎片们跟着她留下的韵脚,寻访长着老橡树的宅院,等着自己的名字像这样被人唤起——奥兰多!奥兰多!再起身作答。仿佛这样,才可召回饱满如血肉的灵魂。

                                                      
                                              零八零七零九

 4 ) 《时时刻刻》中的象征与符号

写在前面

女性主义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显得过于庞大了。实在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所以我也没有用女性主义来批评这部电影的妄想。只是浅薄的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象征与符号这个切入点,给予这部电影片面的分析。

片中的象征手法随处可见,而且有很多符号化的东西,并且对比了三个主人公不同的境遇。而且这种对比非常工整。



同大多数影片一样,水总是作为情感的象征予以呈现。水是该片的一个视觉主题,它的形象反复出现,给人以暗示。影片从三个主人公清晨洗脸开始,水的形象第一次对比出现。片中的伍尔芙,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以及其他精神疾病。她不能象身边那些“健全”的人那样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始终存在于危险当中。就象她生活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小村庄——河边。河水意味着过于巨大的情感,让她不能掌握。所以伍尔芙最终只能自沉于水,河水淹没了她,情感淹没了她。罗拉的故事里,水的出现得宜于魔幻现实的手法。当罗拉躺在宾馆的床上,内心受到压抑的情感瞬间迸发了出来,激烈的有如洪流。但是罗拉并没有就此覆灭。挽救她的,可能是她腹中的孩子,也可能是《Mrs. Dalloway》书中的那句话:你不能用逃避生活的方式寻找平静。理智战胜了情感。而此刻,对于生活的意义,罗拉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前两者生与死式的情感历程相比,生活于当代的克拉丽莎,对于控制情感,就象关闭水龙头一样轻而易举。也就是说,情感失控这个问题虽然也会不经意间突然出现,但是已经不能造成什么威胁了。

孩子

影片将女性头脑中的独立思想比作女性身体里的新生命。我们知道,伍尔芙独特的女性意识贯穿于她的文学作品中,《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奥兰多》等作品以犀利的笔锋表达了她对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地位的强烈不满,充分体现了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先进的女权思想,因此,她被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尊称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成为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奠基人。影片中,伍尔芙刚刚发现自己怀孕。隐喻女权主义当时刚刚处于萌发的阶段。罗拉已经接近分娩,说明女权主义经过随后在三十年时间,已经接近成熟。到了2001年,克拉丽莎的女儿已经接近成年,说明女权主义已经硕果累累。女性也真正实现了自觉自强自立。

男人

三个主人公这一天的生活里,都有男人出现。伍尔芙的男人,与其说是她的丈夫,不如说更象她的监护人和统治者。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男女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但却是不被人注意的。她的丈夫一直强调她的病情,并以此来压制伍尔芙的情感。在丈夫的监护下,伍尔芙的人身自由是不完全的。甚至在伍尔芙投河前的遗言中,身为女性主义先驱的伍尔芙自己也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自己离去后,丈夫的生活会更好。罗拉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她仍不是一个实现独立的女性。她没有自己的职业,只是一个家庭主妇。除了在丈夫生日这一天为丈夫做一个蛋糕来表达她的爱以外,她想不出自己的价值还能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丈夫和孩子的面前,她不能哭泣,她必须象其他“正常人”一样积极向上,对生活佯装满意,同时隐藏感情里消极的一面。同时接受她是丈夫的附属品这一事实。这也是她企图自杀,企图离开的原因。她离开以后,确实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这种实现,却付出了抛夫弃子的沉重代价。而在克拉丽莎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种种特征。她和伍尔芙的地位,完全发生了置换。男人在她这里,成了被照顾和被挽救的对象。伍尔芙为她的男人而死,而克拉丽莎的男人为她而死。而且没有男人,她依然可以坚强的活下去。去了解生活的意义。

女伴和同性之吻

有人说这是一部同性恋影片。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都表现出同姓恋的倾向,并且各有一次与同姓接吻的镜头。但是在我看来,与同性的亲吻,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表现,即不以男性之爱作为自我价值的源泉。三个主人公的女伴是作为正常女性社会的代表出现的,给予三位主人公以衬托。伍尔芙的姐姐(文尼莎&S226;贝尔(1879—1961),英国女作家,是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S226;贝尔的妻子。他们同属于“布卢姆斯伯里”艺术圈子。)在影片中被描写为作为那个时代的普通知识女性,带孩子,走亲戚,陪丈夫应付饭局。伍尔芙不希望她离开,想从她的身上寻求同性的支持。可是伍尔芙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女性意识还只是个别现象,女性之间还不能互相支持。伍尔芙对姐姐的亲吻,也是强迫式的。罗拉与其女伴之间的关系有所进步。她的女邻居是典型的良家妇女形象,默默的生活,陪伴丈夫,把丈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给丈夫生一个儿子作为最大的心愿和任务,即使有失去生命的危险。罗拉与她的女伴互相支持。给予精神上的暂短安慰。克拉丽莎的女伴,我们从影片中知道,是克拉丽莎多年的朋友,而现在与她是同性恋关系,这种关系已经维持了十年之久。克拉丽莎本人也欣然接受着这种关系。没有男人,她也能生活的自在。也就是说,女性独立的进程终于完成了,尽管这种完成要借助这种过于偏激的同性恋方式来实现。

买花

伍尔芙一边走上楼梯,一边说“I may have a first sentence.”这第一句话就是:戴罗薇夫人说,“我要自己去买花。”自己去——不受他人干涉的独立行为。女权运动最初的宣言。但是现实中的伍尔芙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她只能在她的创作中享受独立。现实中的花朵,与(小鸟的)死亡同时平静的出现。暗示出伍尔芙只能以死来寻求解脱。罗拉依然没能自己去买花,清晨当她起床,她的丈夫已经把花买回来了。她的丈夫把所有事情都为她做好了。活在这样的生活里,毫无生趣,出逃是必然的。直到现代纽约的戴罗薇夫人,才把这个故事里的想法变成现实。

从20年代的英国作家伍尔芙,经历了罗拉的故事,到现代纽约的戴罗薇夫人,电影描述的是一条女性自我认知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她们游离于时代,同时又以自己方式固执地抗拒现实。她们在《时时刻刻》中交叉出现,犹如一次相互轮回、一次在特殊时空内的重逢,原先她们独自的精神幽吟在这部小说中汇成了女声合唱曲。而同时又通过20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来反映西方整个20世纪的精神特征。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 请到我的BLOG
http://acloudonskyside.blogbus.com

 5 ) SF飞翔的观后感——根本不是在讲女权!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在讲女权主义。但在我看来,它跟女权主义几乎毫不沾边。只有在劳拉布朗的情节中,提到她不愿做家庭主妇,有点女权的意味,而在另两位女主人公的情节里,根本就没有女权的内容!

让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些什么。
影片看上去像是三个女性忍受不了世俗生活而寻死觅活的故事,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影片最后,自杀身亡的只有两个人——天才女作家伍尔芙和天才诗人理查德。
影片的观点十分明显:天才诗人通过死亡来解脱,因为他们不属于这个世界。普通人不要试图把天才纳入自己的轨道。
伍尔芙的丈夫和女编辑克拉丽萨都试图让心爱的天才融入现实社会,但他们全都失败了。

影片的另一女主角劳拉是一名家庭主妇,并不是天才,他之所以寻死,是因为她不适应家庭主妇的角色。如果硬要扯女权,那么只有她能扯上。其实,劳拉的情节,只是在表现个人对自由的追求。
这就是影片的真正主题——不论天才,还是普通人,都有权摆脱现实束缚,都有权追求个性自由。

至于女编辑克拉丽萨,有的影评者肤浅地将她说成是女性解放的代表,这是很可笑的。在影片中,克拉丽萨其实是小说中“达洛维夫人”的化身。这个“达洛维夫人”,恰恰是被世俗社会所同化的人物。她感到失去了自我,希望通过接近天才来感受到自由的气息。
有人说,她与女友同居,是女性解放的一种表现,这更是没有看懂据剧情的肤浅之说。影片开始阶段,演得很清楚,女友回家躺倒床上,克拉丽萨装睡,并且表情无奈。这明摆着是告诉你,她对当前的同居兴趣不足。果不其然,随着情节推进,我们发现她的心都在理查德那里。
最后,经过一番波折,她还是选择了目前的世俗生活,选择了女友和女儿。这个角色,代表着普通人,她对理查德的爱慕,象征着普通人对追求绝对自由的渴望;她最后的回归,则是依恋世俗温情的结果。
而劳拉,则代表了大胆追求自由的普通人。
这部电影包含着一些同性恋的内容,所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性解放的主题。其实,只要把克拉丽萨的女友想成她的丈夫就可以了。

影片根本不是在讲女权,而是在权衡个性自由与世俗温情。最后给出的答案是:其实哪种选择都可以,因人而异,自己掂量吧~







 6 ) 直面心灵的抉择

 直面心灵的抉择
                                  —论《时时刻刻》中女性主义

    开篇,湍急的水流声冲刷着我们的心灵,清脆的鸟鸣在耳畔萦绕,繁花似锦的夏日呈现在眼前,浓郁的乡村气息,美丽的田园风光,无不令人陶醉。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迎得伍尔夫丝毫的眷顾,她垂着头大步地穿过花园,她握着笔写下遗书,镜头给了她颤抖的手一个特写,一种焦虑不安便抽离出来,她要自杀,她认为这是最好的出路,仅仅是因为疾病的折磨以及不想拖累丈夫这么简单吗?显然不是,这样一位才华卓越,思想独特,心思敏锐的女性有着她难以表达的苦痛与压抑,她的思考,她要寻找的真谛,已经远远超过那个时代的普通女性,她以自杀来解脱必然有着更深刻的原因。影片便试图去挖掘这背后的东西,故事编排的极为巧妙,整部影片通过三个女人在三个不同时空的命运以及抉择来揭示女性的困惑与解决方法,这种交叉式的叙事,运用大量蒙太奇的手法,让影片充满了不安定感,变化感,对比也非常强烈,故事并不显得凌乱,镜头的调度非常合理,当然,这也是导演安排的强迫性性进入,我们在这种设计好的时空穿梭中便自然地将三个女性联系起来,揣摩她们的相似处与不同。
    故事的三个女主人公逐渐浮出水面,1941年被精神疾病缠绕的弗吉妮娅•伍尔夫,1951年怀孕的劳拉•布朗和2001年的女编辑克拉丽萨•沃甘,三个人因为《达洛卫夫人》这本书联系到一起,伍尔夫正在创作这本书,布朗夫人在阅读这本书,而克拉丽萨过着和达洛卫夫人相似的生活。三个女人的出现都是在床上,且睡姿都一样,醒来后都是迷茫而不知所措的表情,然后照镜子,这似乎暗示着她们面临着某种相似的难题,她们在不同的时期在寻找相同的表达渠道,又或许她们会选择不同的出路,隐含着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的发展。
    伍尔夫,在当时的布鲁姆斯伯圈子中,她和她的姐姐凡妮莎是圈子中最闪耀最迷人的人物,她们都拥有多个情人。而伍尔夫显得更为神经质,敏感和尖锐,她有同性恋人也有异性恋人,她的生活混乱而疯狂,然而她一生最爱的其实只有一个人,就是她的姐姐凡妮莎,她给姐姐写过许多情书,在姐姐婚后她被嫉妒和愤怒折磨得异常疯癫,她嫁给了一直深爱她并且愿意照顾她的雷纳德。毫无疑问,雷纳德是个好丈夫,他为了治好伍尔夫的精神疾病,无限地包容她,呵护她,然而乡村里平淡朴实的生活绝不是伍尔夫想要的,她渴望回到伦敦动荡喧嚣的生活中。对于伍尔夫这样的女性,平淡的生活无疑像牢笼,她深感被困其中,丈夫的照顾也成了一种监视,阳光鲜花都不能安抚她的心灵,她注定是一个流亡者,这流亡是指时时刻刻都要有自由,都能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和思考,尽管过多的波动会让她疯癫,但是她宁愿让控制不住的情感宣泄而出,也不愿忍受没有起伏的生活。她有太多独特的想法,她独立的意识也异常强烈,她所期待的生活是毫无禁锢,她太先锋而不被人理解。在姐姐来探望她之后,她再也按捺不住,她对丈夫说如果让我在利奇蒙德和死亡之间选择,我选择死亡。雷纳德用病情压制着她,否定她的想法,但她始终如一位斗士,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前行,不为他人所左右,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解脱的道路。伍尔夫的灵魂里充斥着巨大的虚无感和孤独感,她不愿让自己的生活平庸下去,不愿让生命被疾病掌控,她深知回到伦敦疾病发作后会面临死亡,而在这里过着无意义的生活更像一种苟且偷生,她所向往的是与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她所思考的是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她要为自己而活。当这一切无法实现时,她选择了死作为解脱。喜欢她向湖中走去那一刻,决绝的姿态,依旧是皱着眉头,谨慎思考的样子,即使在拥抱死亡的那一刻似乎也在回顾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决定,最后还是选择走向另一个世界。她浸入水中时,我们看到她无名指上的戒指,戒指曾经栓住她的生活,限制她的行动,却丝毫不能影响她的意念和本性。伍尔夫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私的,是对丰盛生活抱有太多贪念的,但在那个年代,我们更为钦佩的是她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她不依附于任何人,活得激昂而快乐,这是许多女性欠缺而企盼的生活。促使她自杀的原因可能还有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伍尔夫不想生育孩子,不想有所羁绊,这个孩子的到来让她措手不及,这个新生命又如潜伏的女性主义,在经历孕育,在等待完善。这个时期女性的独立是不彻底的,仍然面临种种难题和困扰。
     布朗夫人,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丈夫在外工作,生活富足,除了照顾孩子,她的生活非常无趣与单调。在丈夫生日这一天,她努力地想做些事情,可是花丈夫已经买好了,这时候我们想到《达洛卫夫人》中的那句话:我要自己去买花。自己,意味着独立的个体,一种自我意识,布朗的丈夫剥夺了她自主的机会,看似为她安排好一切,实际上是把她定位于家庭的角色,认为她不应该去参与公众生活,相夫教子就是她的工作。因而,布朗夫人才会感到莫大的悲哀与无措,意识到自己整日呆在家里,不能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生活变得如此僵化与无趣,她的潜意识里开始期待逃离。看看布朗夫人家里的布置,暖色调为主,温馨舒适,我们可以看出她结婚后一直是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她曾经无私地把青春把热情奉献给家庭,可是年复一年,疲倦,无聊,郁闷终于纠缠上她,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特别是当她读了《达洛卫夫人》后,她渐渐明晰生活的压抑,丈夫无形中对她的限制,她遗失已久的自主,于是她迫切地想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来摆脱苦闷。但是,她发现自己只能为丈夫准备一个蛋糕,别的事都无能为力,这时候她感到异常悲观,她急需一条道路,去释放自己,去寻找自己。她想到了自杀,她果断地离开了家庭,听着孩子的哀鸣声,我们都被深深触动了,然而她却开着车勇往直前,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她,是强烈的自我觉醒吗,抑或一种暂时的冲动和失去理智。钢琴声急促地流淌着,布朗夫人在床上抚摸着自己的肚子,新生命的灵动通过触摸传达给她,她突然改变了主意,要活下去,以另一种方式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意识到死亡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许会更好。女性主义发展到这个时期正如快要分娩的胎儿,已经渐渐饱满起来,布朗夫人选择了独立的,与家庭分离的生活,这属于文化女权主义,她们要求对女性内在精神的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女性应当摆脱不利于个人发展的束缚,过自由的生活。布朗夫人抛夫弃子的抉择可能不被世人理解,甚至被指责,但是她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天性,她过上了期待已久的生活,这样的冒险也是值得的。任何决定都不会是无缘由的,在事情的背后必然有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尖锐的根源。
     克拉丽萨,职业女编辑,有同性恋女伴,有一个女儿,又照顾着患有艾滋病的前男友。她的生活看似繁杂,其实剥去复杂的人物关系,她的内心也是空空荡荡。她像达洛卫夫人一样正在筹办一个聚会,故事发展到她所处的年代,她已经有了足够的独立与自主,她自己买花,自己筹办一切,忙碌让她快乐,给她平庸的生活带来一丝亮光。她与女儿的对话道出了她的一些想法和生活态度,她照顾理查是一种寄托,理查的人生曾经是充满梦想和生机,她和理查在一起才感觉确实在生活,在体验生活的快乐,不必为繁琐的细节所困扰,只是单纯的快乐的生活,她迷恋这种体验,她羡慕理查德那种诗人的自由的天性,所以一直在他身边,即使理查德活得痛苦不堪,已经不再积极与昂扬。如理查所说,她是平庸的,因而需要一个支撑,无论是办聚会还是忙工作,她都是在为自己制造虚幻的假象,告诉自己我很快乐,我很充实,然而这些表象是脆弱的,瞬间便被理查德的话所击碎。当理查德在她面前坠楼时,她彻底崩溃了,她可能无法理解他的做法,她不知道理查德活得何其压抑,他饱受病痛折磨,他早就失去了一个诗人应该享有的洋溢着自由和热情的生活方式,为了报答她的付出,他才艰辛地活了这么久。长期的封闭,不被人理解,黑暗沉闷的生活方式已经将他逼上绝路,克拉丽萨要为他举行的聚会让他觉得羞耻,他感觉人们似乎只是在可怜他,并没有给予肯定。如伍尔夫所说,诗人会自杀,有梦想的人会自杀,理查德正式为了梦想苦苦挣扎的人,他选择自杀既是解脱,也是对牢笼般生活的诀别与抗议,死亡是最强音,死亡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故事里,自杀的是男人,而女人生存下来,而且克拉丽萨对生活有所抱怨,但其实她已经拥有了许多权利,她独立生活,有同性女伴,而且她们和女儿相处融洽,周围的人们也没有歧视和反对她们,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生活,只是她没有察觉到她是何其幸福。女性主义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丰满起来了,她长大成人的女儿就是一种隐喻。
     在三个故事中,都出现了三位女主角和同性亲吻的画面,对于这些亲吻我只能试图用自己的感性思维去解读。在伍尔夫和姐姐告别时,礼貌的告别吻之后,伍尔夫突然冲动地强吻了凡妮莎,这一吻激烈无比,伍尔夫的不舍与压抑在内心的感情通过这强势的一吻得以宣泄,这一吻耗尽了她的力气,无疑她喜欢这样直接的表达,她的唇在传达着她的情感和诉求:我希望和你在一起,我羡慕你的生活,我渴望回到你们中去,我知道你能理解我。伍尔夫自身确实有同性恋倾向,但我认为这一吻并不是在表达爱意,而是将隐秘的话语传达给能理解的人,纵然雷纳德深爱她呵护她,但是他们的精神乃至灵魂无法沟通,他们确实有过快乐的日子,但真正深刻理解并关心伍尔夫的只有她姐姐。有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人,无论是亲吻还是拥抱,她都能从静默中了解其中的深意,给予我们回应。
     布朗夫人在厨房给朋友凯迪的一吻,甜蜜而短暂,是轻触的,温柔的,平和的,这个吻带有抚平情绪的作用,安慰和同情也构成很大成分。凯蒂的交际圈很广,这是布朗夫人深为羡慕的,然而在听凯蒂叙述自己不能怀孕时,她看到了凯蒂的脆弱与不安,她极力安慰凯蒂,凯蒂自己也在自欺欺人,装作不在乎,可是却把持不住,因为她迫切地想要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感情是难以掩饰的。布朗夫人和凯蒂的一吻,既有布朗对凯蒂的抚慰,也是相互进行安慰,布朗羡慕凯蒂的自由,凯蒂羡慕布朗的家庭,她们的生活都不完满,这一吻有一种巧妙的融合感,她们彼此都在期待人生既是自由的又是温馨的。
     克拉丽萨和她的同性恋人的一吻沉醉而迷人,并不突兀,由于她们关系的确立,这一吻看起来显得平常。但这一吻发生在克拉丽萨接见了布朗夫人后,便变得有些深意。在与布朗夫人谈话后,克拉丽萨逐渐明白理查德选择死亡的原因,他和他母亲一样,无法忍受平庸的生活,他们都是对人生持有不同想法的人,时间的荒废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慢性自杀。她也开始察觉到自己的人生其实是幸福的,女儿的支持,女伴的守护,周围的人都能理解她倾听她,于是她给了女伴一吻,表达了对这份感情的执着和坚守,道出了一份珍惜,吻是一个确定,一次彻悟。
    在电影中,三位女主角的同性倾向,与文化女权主义中提倡的姐妹情谊有些许联系。女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女人,女性之间的谈话更触及心灵的本质,女人感性的,细腻的,繁复的思维不能被男性所理解和认同,男性会觉得女性所关注的事物太过于微妙和细致,他们没有心情和精力同女性进行探讨和交流。所以,女性更多地求助于同性,同性之间的情谊在灵魂无限契合时会轻易过度,没有什么比心灵的对话,比相互之间的默契和理解更能让人心动,三位女主角在遇到可以倾诉和沟通的对象时,都用吻来表达了最诚挚的爱意,这是同性之间一种纯净的质朴的爱,没有任何要求,只是精神上的愉悦,非常真异常美。
    纵观整部影片,配乐恰当,演员表演可圈可点,特别是妮可把伍尔夫的神经质和敏感表现得异常入微,她的眼神让人回味无穷,台词异常精妙,故事流畅,尽管对大部分人来讲会有些晦涩,但对于内心敏感丰盛的人,这无疑是一部绝妙的影片。

 短评

没有人会原谅我。除了死亡。但是我选择生存。

6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如何与微不足道的空虚日常做斗争,如何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如何放弃裹挟你至死的责任和习惯

11分钟前
  • 乌鸦
  • 力荐

直面人生,然后放弃它。

14分钟前
  • 推荐

深刻有余,乐趣不足

17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三个女人A、B、C在不同时空里生活,挣扎在爱、自由与死之间。一本书穿插其中,成为纽带——《达洛卫夫人》,A是这本书的作者,A正在创作它;B在阅读它,并深受其影响;C被患了爱滋病的诗人男友唤作达洛卫夫人,C的生活与书中同名女主人公的生活恰好有着重合之处——着迷于这种三段式的结构。

2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我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23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Julianne Moore 的那个角色感人。

25分钟前
  • 柳具足
  • 推荐

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2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当灵魂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一件再微小的事也能摧垮肉体的意志,远离它,摧毁它,不用再臣服于这世间的所有准则。而你,只是不甘平凡

32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妮可演的伍尔芙,很入神.

33分钟前
  • kingfish
  • 推荐

“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只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37分钟前
  • shu
  • 力荐

其实有空间做得更好,如果时空交错和匹配剪辑像前十五分钟那样一直延续下去,而不是仅仅作为噱头。看起来这部片子在某种意义上审判了女性解放(疯女人自杀,抛弃丈夫和孩子的女人孤独一生儿子同性恋加艾滋病,斯特里普愿望落空),唔,说到底还是演技好。

4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Three Different Women. Each Living a Lie.简而言之呢,就是这部作品用非常娴熟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感觉。

46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讲真生活真的是越过越没意思的,现在我30岁了,待业中,过去的踌躇满志早已在重复的生活和每况愈下的行业中变成了习得性无助,脸越来越垂,肌肉流失得越来越快,看书和看电影越来越难集中精神,看到啥都已经见怪不怪,刷淘宝时都带着一种“又被消费广告占据了我的人生”的沮丧。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但自己又没动力干啥有意义的事,看透生活很难,热爱生活也很难,现在能想到的所谓“不负韶华”的底线,就是把每件小事都认认真真做好,吃饭就痛快吃,睡觉就安然睡,健身就咬牙坚持一下,和别人聊天就认真聊。心有旁骛就是对人生最大的浪费。——妇女节被大数据推荐了这部电影,本以为是个励志片,没想到很致郁,但是确实拷问灵魂:你到底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

48分钟前
  • 嘟哔嘟哔
  • 推荐

我们的生活由一组不规则庸俗无奈无聊的事构成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做的事仿佛这个重复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但一些事情却在平凡的天天中确实发生会觉得心被禁锢想要自由不甘平淡的生活但是我觉得这便是生活真面目唯可解决办法就是自己制造惊喜生老病死是一个轮回的圆我们总得活也总得死活法和死法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孤单和寂寞我比谁都清楚若是有颗不甘于寂寞的心那便很难过一旦有了欲望他的心变会污浊便会烦烦躁不安于一个女人说一旦她拥有了对爱情幸福家庭的期许她的心会变不安有了爱想要更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变越想要越空虚

52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力荐

Always the love,always the hours. 我以为,这只是幸福的开始,而这其实就是幸福。这转瞬之间。/ 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要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最后,认清它,热爱它的本质。然后,从中得到解脱。伦纳德,永远记住我们之间的岁月,那些岁月,永远记住我们的爱。And the hours... ——弗吉妮娅·伍尔芙

5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重看,带有相当强烈的女性主义诉求。抛下所有,选择你想选择的,这需要太大的勇气。

57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为什么“如愿以偿的死了”不可以被歌颂,为什么只有“战胜死亡”才是可歌可泣的。

59分钟前
  • 荒木
  • 推荐

【B+】美的简直像艺术品的电影,尤其配乐简直了。与云图同样的平行剪辑+独白的方式去诠释生命,但却技高一筹,不过不太理解les的设定有何作用。没给五星是因为还是觉得看的不够懂,但不妨碍我对它的敬畏,对,就是这个词。

1小时前
  • 掉线
  • 推荐

It was death, I chose life. 每一句都戳中内心。尤其是这一句:一个清晨,我在晨光中醒过来,感到生命有无限可能。我一直都以为那是幸福的开始。那不只是开始,而是幸福本身。有些人,生来就不能体会普通人的快乐,不能逃脱,不能憧憬,也不能后悔。他们就活在永恒的此刻,悲怆的此刻,死亡的前奏。

1小时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