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HD中字

主演: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Amit Arroz,Mark Long,Alexandra Staden,多米尼克·韦斯特,毕碧安娜·贝格,伊尔姆·赫尔曼,鲁道夫·霍辛斯基,Jean-Luc Nancy,Ana Samardzija,阿莱克斯·德斯卡,丹尼尔·克雷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2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4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5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6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4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5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6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7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8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19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师们的命题作文,八位电影大师用各自的手法为我们解读了时间的含义。  贝纳多•贝托鲁奇在印度寓言中寻找答案,10分钟恋爱、结婚、生子,生活如水;迈克尔•菲吉斯将屏幕分成四块,让灵魂回望10分钟,把楼梯作为生死通道;伊利•曼佐的镜头下,老去的电影明星回顾黑白电影的片段,10分钟,已是好几个人生;......最后,让•吕克•戈达尔选择了10个“最后的几分钟”,试图告诉人们时间的真相,也让人思索,时间的几分钟会是什么样子?轰天绑架大富豪惊魂夺宝超级飞侠 第四季神烦警探第一季鸽子哨献祭谷仓惊魂求婚大作战2012芳心之罪Get Ready!王室第二季银幕背后终点站2016八月下的雪跟踪 跟蹤外来媳妇本地郎18安昙春子下落不明此碑无文武媚娘传奇有胸版闭嘴!花美男乐团小森林(2018)女系家族SP少林寺传奇藏经阁明日传奇第三季大秦直道无人注视大日子2022芳华纪录片:我把芳华献给你威廉泽罗的重建圣徒妖姬美国商业大亨传奇灭绝豺狼计划2005堕落街1981赝作 男人真命苦星电音联盟蹦迪纯享版大贫民夏威夷特勤组第七季画皮师2基和皮尔第五季

 长篇影评

 1 ) 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

喜欢看集锦片,就像吃一桌宴席,每道菜尝一口,好吃就多嚼一嚼,不好吃也没关系,接下来还有很多。
《十分钟年华老去》是一桌满汉全席,全球15位顶级导演,每人10分钟,主题是:时间。自然每个大师都力图把自己的主题表现得深刻,所以在看的时候要准备好脑力,不停思考。看片的历史不算太长,对15位大师的了解都不深刻,就片论片,别的就不赘述了。

大提琴篇
1、《水的故事》 贝纳多·贝托鲁奇(意大利)
将一个男人的后半生的几个重要片断缩影在十分钟里面,水是线索:湖水、酒水、羊水、泪水……这些都是记录生命的标记。当他经历过一切以后,又回到了来时候的树下,吹笛老人和骆驼依然在,老人早就知道他会回来,而骆驼的眼中流出了泪水。
感悟:人生起起落落,最后总是要回到原点,惟有恒河之水永远流淌,我们,是过客。

2、《关于时间2》 迈克·菲吉斯(美国)

关于从孩子到老人的一些片断,很碎,画面是用四格漫画的形式表现的,也很碎,看得眼睛很累。第三个格里的孩子,就是第一个格里的垂死老人,第四个格里还鲜活的生命,在第二个格里只能静静看着自己老去,对周围的一切无可奈何……
感悟:最后,我们也将会像那两个老人一样,除了看着,毫无办法,曾经刻骨铭心大喜大悲的事也就那么回事儿了。

3、《瞬间》 伊利·曼佐(捷克)

影片是用老演员鲁道夫从青年到老年各个时期在银幕上留下的影像剪辑成的一个关于一生的故事,鲁道夫就是《好兵帅克》的主演,可惜我们只熟悉他的这一部片子,否则看起来会更有感触地。10分钟,镜头就在一个人的脸上雕琢出了沟壑。
感悟:我们都以为自己很年轻永远也不会老不会死是吗?这10分钟就会让我们感到恐惧。鲁道夫何其幸运,留在了那么多的电影胶片里,我们呢?留下什么呢?

4、《十分钟后》 伊斯特凡·萨伯(匈牙利)
10分钟前,妻子兴高采烈地筹备结婚纪念日的晚宴;10分钟后,她失手刺伤了酒醉归来的丈夫。故事很平淡。
感悟:你现在的人生八成是因为某一个瞬间才变成这样的,将来也会是。10分钟,足以改变一切。

5、《面对南希》 克莱尔·丹尼斯(法国)
恐怕这是最枯燥的一节了。在列车上,老教授对年轻的学生喋喋不休地说了十分钟话,内容小到如何学习,大到移民问题、独立性、存在性……好像要把一辈子的话在这十分钟说完。可是这样又如何呢?列车依然飞驰,大家依旧都是过客。
感悟:俺要是懂法语就好了。

6、《启迪》 沃尔克·施隆多夫(德国)

最美丽、最独特的一节。
故事是对古代基督教神学大师奥里利乌斯关于时间的一段询问的诠释。一家人野炊,10分钟的尘世欢乐被一起意外触电事故终止。比故事表现的哲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表现方式,镜头是随着一只苍蝇的视角推进的,最后苍蝇撞上了捕蝇灯,影片也戛然而止。睡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景象,很有印象派的感觉。
感悟:就在我们所在的这一刻尽情欢乐吧,明天永远未知。

7、《沉溺于星》 迈克尔·雷德福(英国)

记录的是一次10分钟的太空旅行,让主人公来到了80年后,这个题材太老掉牙了,可是当依然是老样子的主人公在80年后和已经成了垂暮老人的儿子相拥时,还是流泪了。
感悟:从小就常思考“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现在已经没啥特别的感觉了。

8、《在时间的黑暗中》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

青春的、勇气的、思想的、记忆的、长存的、爱情的、沉默的、故事的、恐惧的、永恒的、电影的,记录了11个生命的告别方式。
感悟:你我最后的瞬间会是什么样的呢?


小号篇:
1、《狗没有地狱》 阿基·郭利斯马基(芬兰)
故事很简单,一个囚徒出狱后带着女友登上去莫斯科的列车。据说这是一个政治意象,“狗没有地狱”这个词也是一个和政治有关的隐语。而我能体会到的只是里面已经成为影片一部分的音乐很好听。
感悟:不懂不懂,不可救药。

2、《生命线》 维多·艾里斯(西班牙)

最诗意的一节,可以用来回味。
一个宁静的小村庄的10分钟,下午,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而外面的世界依然宁静,钟在摆动,水滴在溅落,一个孩子在手腕上画表打发时间,有人在缝纫,有人在睡觉……终于孩子的母亲发现孩子出事,打破了世界的安宁。最后是孩子甜美的笑容和母亲婉转的歌声,动荡的世界还是充满希望的啊。
感悟:我们所在的世界,要是真的像那个小村庄一样充满爱,即使动荡又有什么所谓呢?单纯起来吧,抛弃所有的仇恨和怨气吧!

3、《几千年前》 沃纳·赫尔措格(德国)

像纪录片,白人探险队在亚马逊河流域发现了一个原住民部落,于是给他们带去“文明”,但同时带去的是困惑,那个部落的后代开始渴望融入现代社会……这一切等于这个部落从此消失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让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河流的萎缩,土地的沙化等等都是我们人类的节奏,自然的规则被无情践踏,种群的繁衍没有了生存的准则。
感悟:人们就不要自作聪明了吧!我们幼稚的“文明”离看透自然的奥秘还远着呢,要对自然心存敬畏,停止入侵。

4、《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吉姆·贾木许(美国)
车祸让一个女演员在救援车上滞留了10分钟,这是一个国际救援组织,10分钟里闪过了不同的肤色,并且他们夸张地展示了自己的文明。总的来说挺无趣的,但亲切的是在里面出现了一盘中国快餐。
感悟:地球是个村落,ok?

5、《距离托那12英里》 维姆·温德斯(德国)

最抓人的一节。除了得益于情节,更是因为摄影的精致,音乐的搭配。
一个自驾车穿越荒野的人半路心脏病发,在10分钟里开着车寻求援助,最后一刻终于遇到了一个天使一般的女孩。风景如同其他公路电影一样美,配乐用的是Eels的歌,post grunge风格,嗷嗷好。
感悟:奇迹终有一天会发生。永远魔幻的蓝天,永远驱散那黑暗,嘿嘿。

6、《我们将被掠夺》 斯帕克·李(美国)
用很多个访谈串起来的,是关于美国总统选举,实在没兴趣,于是……于是俺就跳过去了。

7、《百花深处》 陈凯歌(中国)

我最喜欢的一节。
老北京腔调,老北京身段的冯先生把搬家公司的人带到“百花深处”胡同让他们给自己搬家,而曾经的“百花深处”除了写着“拆”字的残垣断壁,已经一无所有,原来冯先生是个疯子……据说在电影节展播的时候这一节评价最低,当然,那些老外无论如何也不会懂得我们中国人失去文明的这种辛酸的,在他们的眼里这部片子不过就是一群神经病搬家罢了。冯先生的记忆是那样的刻骨铭心,自己家里每一件家具的位置,一个铃铛,家门口的坑……除了苍凉还是苍凉。
感悟:不是冯先生疯了,是整个世界疯了。我们毁了自己的城市,毁了自己的文明,只剩下高架桥,高速路,和恶俗的歌声。


拥抱那一刻答应我,在我离去后好好生活
这幸福的每一秒钟多残忍,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
拥抱那一刻微笑吧,我会珍藏着温暖笑容
这幸福的每一秒钟匆匆流走,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

 2 ) 一点具体的小简介

   《十分钟年华老去》:芬兰/德/荷/西/英/中2002年出品,15位导演、15部短片, 并且做为2002年嘎那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做为播出,得到了不少媒体的赞誉。观看这类电影,就好像欣赏一种汇集不同风格的大杂烩,看导演们在这个命题作文下能各自演绎出什么个性的东西来。而且不同导演的水平差异也能表现的很明显。
DISK1:The Cello
影片时间:1小时41分41秒



导演 国别 代表作品 十分钟作品
伯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 意大利 末代皇帝 水的故事
迈克·菲吉斯 Mike Figgis 英国 远离拉斯维加斯 关于时间 2
伊利·曼佐 Jirí Menzel 捷克 严密监视的列车 一瞬间
伊斯特凡·萨伯István Szabó 匈牙利 摩菲斯特 十分钟后
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 法国 日烦夜烦 面对南希
沃尔克·施隆多夫 Volker Schlondorff 德国 铁皮鼓 启迪
迈克尔·雷德福 Michael Radford 英国 邮差 沉溺于星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dard 法国 精疲力尽 在时间的……

第一部:水的故事(Histoire D'eaux)
Bernardo Bertolucci (segment "Histoire d'eaux") 水的故事
黑白的景致,带着哲思。一个西亚人(我猜想他来自伊朗)听从内心的声音,走到一个陌生的开阔地,草丛旁碰到了酒吧小店的女主人,陌生、寂寞而快速的爱情,当动人的民歌唱起来,他们跳舞、结婚、生子,羞涩温暖的相握,平淡的快乐,最后在一个看似哲人的总结: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不顺利的话语中了了这个异乡人的一点心结。
短短10分钟讲述了几年的时光中过去的故事,非常喜欢里面的女主人公那种安静、恬淡、静默的面容,有种知天命而安然的平凡和喜乐。

贝托鲁奇很关心东方玄学,有过“末代皇帝”和“小活佛”,这十分钟,他的人物是偷渡意大利的印度难民。刚过边境,一个老者来到牛圈前的大树前坐下吹笛,告诉小伙子“我叫××,你会记得我的”,小伙子去为老者打水,碰到了一个意大利姑娘,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和姑娘结婚、生子,有了自己安定的幸福生活。一天他买的新车跌入了河里,所幸全家平安。这时候,他听到了笛声飘来,寻音而至,在牛棚前的大树下遇到了老者。似乎觉悟到了什么,他激动地跪下,附近,偷渡时的来路已通了铁轨,火车隆隆驶过。
故事名曰“水的故事”,似乎也表现了像水般平静流淌的生命。然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水流偶尔也会受阻。总有些东西是不变不动的,是老者所象征的领悟?我不得而知,也远远尚未悟过。
故事中,有两处性器的暗示,而两次都以成长变化紧密相关。一次在刚到意大利姑娘家的印度男子洗澡时,肥皂刚碰到内裤,镜头一转,他和她结婚了;第二次在婚礼的喜庆中,新娘子羊水破了,镜头一转,他们的小孩长大了。这两点也都是生命的重要过程。
十分钟的影像里生命已经过了许多年,如水流不停歇,这个时候如果回头一看,或许能等等那被自己走得太快而拉下的灵魂。

第二部:关于时间 2
Mike Figgis (segment "About Time 2") 关于时间 2
用了试验电影的常用手法,麦克.菲吉斯(“离开拉斯维加斯”)在这十分钟里将屏幕分成了4块,是要将10分钟的信息量扩大到4倍?
开始的画面让我感到菲吉斯或许是把一个罪案过程从时间上打乱,当然4个空间注定因为时间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电脑荧幕语无伦次的打出“一把楼梯,她停下,转向我,她,身着长群,举起了,躺下去”。影像上是诡异且绚丽的,似乎作者在等待观众梳理处这种显得无序的画幅关系。渐渐地,可以感到上面的2个画面和下面的2个画面是一把楼梯的上下关系。楼上一间房电视开着,女子在另一间房弹奏着舒伯特的钢琴曲;楼下的男子听见钢琴,慢慢地上着台阶。而故事也从上台阶的时刻开始明晰,人物关系渐渐呈现,基于观影经验而得出的故事前因可以想到。(以下文字可能影响观赏快感,建议观影前别看)
这其实是一个类似“鬼眼”和“人鬼情未了”般的故事,新的死者魂灵回归人间,驻足10分钟,得知自己的已死去的事实,接受现状,重新走下楼梯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安息。
这10分钟,是让魂灵回望的10分钟,这个时间通过楼梯连接了生死两界.

第三部:一瞬间
Jirí Menzel (segment "One Moment") 一瞬间
伊利.曼佐(“严密监视的列车”)这10分钟印象般地传达了一种关于回忆的情绪,并缅怀了流逝的美好时光。
午后、果园里,一切都是那么慵懒,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序曲”。果园里的老人躺在树下,昏昏欲睡,镜头里满是丰收的颜色。而他的幻觉里些泛黄但精致的黑白电影片断。“十分钟,仅仅是短暂的片刻”,这片刻应该是美好的,你可以用它回顾爱情,越来越多的泛黄记忆的影像里,我们发现了他是一个老去了的电影明星。拿着球拍,蹬着单车的青春女孩从果园外掠过,老人羡慕地注视着,惊鸿一瞥间,他被栏杆铁丝挂了一下。熟透了地苹果从树上坠下,打到了他的头。“十分钟,我们的生命并不更为漫长”...
凝固在胶片上的形象忠实地纪录了我们的生命瞬间,在这些胶片的纪录中,我们老去。当用短暂的十分钟来回忆,除了叹息,更多的应该是美好。
“时间摧毁一切,回忆挽救一切”。

第四部:十分钟后
István Szabó (segment "Ten Minutes After") 十分钟后
上个故事提到“十分钟,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这个瞬间,在一生中或许平淡无奇,经常如此。但也可能成为成就一生的瞬间,或者另一个极至--毁灭一生的瞬间。
伊斯特凡.萨波(“靡菲斯特”)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毁灭性的瞬间,毁灭的地点和对象都是家庭。
妻子在为丈夫准备结婚周年的烛光晚餐,电视里反复教着英文人称代词的变化。酒鬼丈夫醉醺醺地回家了,他还要喝。丈夫发起了酒疯,妻子随手拿起餐刀,悲剧酿下了。她招来救护车,丈夫走了,接着,警车也来将妻子带走了。她挣扎着,说要跟丈夫去医院,电视里,英文教学节目继续着......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表意和象征成分的故事。它仅仅残酷地证明着十分钟里足够发生毁灭一生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在世界上太多太多,无所不在。我们既然逃脱不出时间,我们该如何避免悲剧呢?克制还是其他更多的品质...

第五部:面对南茜
Claire Denis (segment "Vers Nancy")面对南茜
系列片唯一一位女导演克莱尔.丹尼斯(“军中禁恋”、“不知不觉爱上你”)作品,比较随意地拍摄了火车到站前十分钟一男一女关于异乡人身份的对话。
法语已经很熟练的男子对对面的女子谈及作为异乡人的他对法国的不可言表的浓厚情感,关于这种在异地的兴奋感受,言语难以表达,但两人都愿意用有限的词藻去挖掘这种感受。10分钟,在火车上穿越了不少空间,这种穿越于异乡男子看来更是一种带有满足感的超越。即使在异乡,他也相信着时间能将陌生消融,于是,他爱旅行,爱空间变化的兴奋感。包厢外吸烟的黑人进来了,说:“快到站了!”两人关于时空的讨论也就此结束,男子说:“时间结束了一切。”
个人感觉克莱尔.丹尼斯处理这十分钟命题作业过于随便,用这种“直接电影”的方式表达对话者的关心焦点,而对命题显得关注不够。大家火车到站前的10分钟又是怎么样的呢?

第六部:启迪
Volker Schl?ndorff (segment "The Enlightenment") 启迪
启迪,典型的德国人爱关心的哲学问题。沃克.施隆多夫的这个故事基于一位德国中世纪哲人的诗句,画面拍的很精致漂亮,更以哲人关于时间定性的诗句作为画外音贯穿全片。至此,“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片里除了早已过世的鬼才法斯宾德外,德国新电影运动四杰的其他三人悉数到齐。Paul Engishby单独为这个片断配了乐。
开门见山提问“时间是什么”,这个古代哲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他的理解。泛着绿光的湖面上,各种“此刻”存在的人物生活、玩乐着。“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个时间,就只有现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表述这些观点时,镜头也巧妙地符合着画外音,让观众能感受到哲人观念里这种时间的确切存在。Paul Englishby大提琴的长音引出了苍蝇的动机,苍蝇此时似乎成为了时间观念的见证者。渐渐地,人物间越来越有联系,故事漂亮地展开了。刚才哲人表述的三个现在时间,被引申:过去的现在就是回忆、现在的现在就是沉思、未来的现在就是展望。故事里,是一个家庭正在展开的野外烧烤派对,一群时尚的年轻人也来了,苍蝇与大提琴的声响里混入了重型电子舞曲。画外音依旧阐述着哲人对时间的观念。故事的结尾是一个触电事故悲剧,同样触电的还有苍蝇。死亡如此突然,“这一切发生在一天里,却像在我们一生里的事情一样,向上帝坦白,我还不知道时间为何物。渴求上帝给我指引,给我启迪”。
导演的观念通过画外音配合恰当地画面巧妙地传达出去了。如果单有影像或单有画外音,这个“启迪”的传达必然是枯燥的,幸得大师之手,发现理解古代哲人圣贤的思想也可以是轻松的。
10分钟,发生了一生的事,而至死,谁又能真的明白时间。

第七部:沉溺于星
Michael Radford (segment "Addicted to the Stars") 沉溺于星
迈克尔.雷德福(“1984”)讲述了一个科幻故事,科学暂时未能企及的那里属于幻想,那也是人类思考的最远处,所以科幻故事常常蕴含了太多太多。
女声用仙音在唱咏着数字化的世界,精细的仪表显示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流逝在高科技下是以微妙计算的。宇航员拾起地上物品的一瞬,仪表显示飞行器已经过许多光年,到达了2146AD。以不断的时空飞行为使命的托马斯上校或许对任何一个时空都无法熟悉,因为他的现实时间消磨在时间的超越里。在陌生的2146年世界,他满屋目的地走着,享受着片刻的“真实时间”。上校来到一所住宅,见到一个老者,老者万分激动,而上校却保持着平静、压抑着时间错位带来的失落,原来老者竟是年轻上校的儿子。上校继续着他的时空旅行,在一片土地上放下儿子年轻时的照片。
看似荒诞的故事,在强大的科学技术面前却不荒唐。这样的科幻小品不带任何批判色彩,只是隐约地表达着些许苦衷。
时空的穿越让你不会老去,你却无法融入和熟悉任何一个时空,必须背弃自己原有的生活、家庭,最终悲剧式地在时间穿越里被时间所抛弃。

天上方一日,地上已百年。你去哪里了,我在这里等你,很久很久了。
宇航员从太空回到地面,他回家看望他的孩子,当躺在椅子上垂暮的老人对着年轻的他吃力地说出:爸爸,我爱你。方让我明白他们之间的牵连。看着年迈的孩子,他放下那块从外星球上拿回来送给儿子的礼物——一块石头,静静地离开。
大桥上,他孤独地走着,他又终将是一个人。
我是那么清晰地记得,那只温柔的手,把他最亲爱的孩子的照片,永远地留在了在那个灰色的星球。

第八部:在时间的黑暗之中
Jean-Luc Godard (segment "Dans le noir du temps") 在时间的黑暗之中
所有15个导演里资格最老的戈达尔出场了,热衷于出杂锦集的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表现他强大创作功力的机会,于是拍出来的东西让人吓呆了。“红旗还在飘扬,老头更有力量”,74岁高龄的他依旧是电影的急先锋。
这10分钟,他把自己放在一个时间漆黑的处境里,分别用10个“××的最后几分钟”来阐述短暂的十分钟。这十分钟用了极简主义的配乐原则,钢琴反复演奏着简单的几个音阶,大提琴隐约地拉着钢琴的进行。这段配乐由安娜.玛丽.梅维尔创作,亚历山大.马尔特演奏,已经收录入ECM公司的唱片中,编号1591.
郊外荒野,点着的火把堆。孩子问:“为什么在黑夜里要点燃火把?”老者回答:“可能因为这个世界缺少光明,需要用火把来照亮,用来驱走什么,带来什么,特别是面对人群,我总觉得有如此的需要。”
1.青春的最后几分钟:一个女士抢了一把枪对一个年轻小伙子说:你是要现在结束生命还是漫漫死去?小伙子选择了马上!结果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倒下!嘴里喊着“妈妈!” 他就这样的走了,带走了一切...
2.勇气的最后几分钟:炸弹落下,满身血圬的女人。画外音“保拉,我不知道你是否害怕?”。
3.思想的最后几分钟:女孩在清理书,并把一些书丢入垃圾堆,书名“有思想的幸福”,丢了书,就是背弃思想?放弃幸福?最终书籍还是进了垃圾车。
4.记忆的最后几分钟: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戈达尔式的字幕跳出“不失效的”。
5.爱情的最后几分钟:香颂唱着“告诉我你不会离开”,然而镜头却是离婚场面,关于告别以及一无所有的最终。
6.沉默的最后几分钟:戈达尔作品“小兵”中主角布鲁诺被阿拉伯激进组织行刑逼供的镜头再现,他沉默不语。布鲁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嘴硬,并不是为了理想,是为了面子吗?
7.故事的最后几分钟:女人在树下朗诵着关于死亡和神往天国的诗,然后躺在海边死去,男子和女子的声音:“她永远地走了”。
8.恐惧的最后几分钟:巴尔干战场,炮火连天。这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巴尔干,恐怖就在于此,在于“习惯”。
9.永恒的最后几分钟:耶稣受难,字幕又一次跳出“永垂不朽”。
10.影片的最后几分钟:洁白投影屏幕垂直方向上翻滚。
最后的意象:木偶在版画前舞动,多个声音说着:“他说,黑夜;她说,黑夜;他们说,黑夜。”
在时间的黑夜里,于戈达尔是影像狂乱表现的十分钟。任何事物都受时间制约,时间都让他们有着最后的几分钟。而时间本身,会消亡进黑夜吗?或许不会,因为黑夜也有着最后的几分钟。戈达尔不敢想,我们也不敢想:时间的最后几分钟会是什么样子的。


DISK2:The Trumpet
影片时间:1小时28分10秒



导演 国别 代表作品 十分钟作品
阿基·郭利斯马基Aki Kaurismaki 芬兰 没有过去的男人 狗没有地狱
维多·艾里斯Victor Erice 西班牙 南方 生命线
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德国 天谴 几千年前
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 美国 神秘火车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维姆·温德斯Wim Wenders 德国 巴黎德州 距离托那12英里
斯帕克·李Spike Lee 美国 丛林热 我们将被掠夺
陈猸歌Kaige Chen 中国 霸王别姬 百花深处

第一部:《狗没有地狱》Dogs Has No Hell(芬兰)
导演:阿基.郭利斯马基Aki Kaurismaki
郭利斯马基老班底的另一部短片。从一开始宣称躺在铁轨上只是因为「火车误点了」,到中间「为了爱情」带着女人远赴西伯利亚,完全都是郭利斯马基一贯的风格与调性。就是那种冷冷的幽默,与静静的热情澎湃。
我最爱后面那一句「看祖国是否还在」。

第二部
《生命线》Lifeline (西班牙)
导演:维克多艾利斯Victor Erice
画在手上的表,呼吸、除草、打铁,所有的声响如此的有规律所有的声响都是生命流动的足迹。这部短片拍的是一个新生儿脐带出血,稍晚才被发现。而拍得格外宁静祥和。

第三部
《几千年前》Ten Thousend Years Old (德国)
导演: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荷索的纪录片,记录巴西亚玛逊河流域最后的原住民部落「乌哈乌呼」。片子的前半段是英法探险队第一次的接触,后半段则是二十年之后,他们再度回去寻找这个部落的残留。
乌哈乌呼族接触到所谓的现代文明,脱离石器时代的生活时,他们也一并感染上水痘与感冒,许多人甚至因此致命。失落的数千年里,他们保持着纯净,但也少了免疫力。
二十年之后,乌哈乌呼正逐渐被时间再次拋弃,新的一代甚至以自己的存在为耻。日月的变动对他们来说是实际的,而手中的闹钟滴答滴答,却只是抽象而游离的存在,象征着自身一点一点的流逝,而无以挽回。

第四部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Int.Trailer.Night.(美国)
导演 吉姆贾木许Jim Jamusch
这部短片在说的故事是辛苦的女演员。她在休息的十分钟里不断地被打搅,整理头发、检查收音线,除了讲电话之外甚么事也做不了。十分钟里,其实并没有任何休息可言。对了,这部片子用了郭德堡变奏曲呦。

第五部
《距离托那12英里》12 Miles to Trona (德国)
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
不小心吃了过多迷幻药的中年人,正在跟时间赛跑,要在自己还清醒的时间内,想办法开车到最近的医院。沙漠加上迷幻药,变幻的光影疏落,实在是相当漂亮的景致。

第六部
《我们将被掠夺》We Wuz Rubbed (美国)
导演:斯派克李 Spike Lee
这是访谈高尔幕僚的纪录片,纪录着高尔与布什的选战开票日,从电视拨报高尔落后数十万票,到高尔的幕僚阻止他上台宣布败选的十分钟。可能是我不关心美国政治的关系,所以并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触;但是那十分钟内的紧张与情绪牵引,确实是在这部短片里表露无遗。

第七部
《百花深处》100 Flowers Hidden Deep (中国)
导演:陈凯歌
好酒陈瓮底!这是一部特有感情的好片子。冯先生是个老北京,住了大半岁月,看过花开花落。房子早已拆了,但他的心还留在过去,埋藏在那棵家族的大树下。搬家工人装模作样的搬着只存在于老先生视野里的家具,再加上那一口北平土话/京片子,突然又有了那种传统相声的喜感。而藏在传统段子里的那种深沉哀痛,却也一点一滴地表露无遗。那种昨日琼楼玉宇今日黄花的辛酸!

 3 ) 十分钟年华老去

今天如同昨天,无穷循环,摇篮轻轻摇动,给人间带来激情,以及忧乐悲欢 ―――惠特曼

时间之手,摇动着历史的摇篮,年华似水,格里菲斯的晚辈们,一直没有忘记时间这个主题,2000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公司力邀全球15位顶级导演演绎这一个肉身无可回避的话题,激情永在的灵魂却无法阻止肌体衰老的自然规律,在他们的影像里无一不流露出这样的感慨。影片分成"小号"与"大提琴两篇,内容涉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话题,以及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究

【简评】
年华老去,电影大师如斯言:
"大提琴" 篇共有7部作品,独立成章,讲述时间对记忆的侵蚀和时间的无情流逝。
他的故事十分浅显,讲述了一个人有关后半生的旅程的轮回过程,以水的概念为介入点,有着水波长流,生命皆空的东方式的禅意,在一个爱情故事中加进了岁月的印记,湖水、纯水、酒水、泪水和喜悦的羊水都是这个亚裔男子记录生命旅程的标记,贝尔托鲁奇在这部影片里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关联的可能性,影片以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对比和交融告诉我们的世界和她人世界沟通的可能性。当他经历一切回到他来路的树旁,那个吹笛的老人早已知晓他的归来,并一语道破人生只是一个起起落落后回家的过程,这种东方式的思维是贝尔托鲁奇几部东方片之后必然的产物。
恒河之水默默流淌,我们只是历史中无法刻记的一瞬。

迈克·菲吉斯 Mike Figgis(美国)《关于时间2》
知道迈克·菲吉斯是因为他导演的《远离赌城》,他探索境遇里人的沦落和因此无力改变的绝望让人心痛有声。而《关于时间2》是一部关于作家意象世界的故事。他以流行漫画版四格画面的形式发展剧情,同样表达着对逝去世界的感慨。战争的轰鸣在钢琴曲里异常刺耳,年迈的人只能静静等待发生,昔日的孩子将是明天的老人,平行和交叉的四格画面让我们反思着拥有过的和逐渐失去的人与事。
人的一生就像黑白图像里的老人呼唤,我们在挣扎和躲藏里老去、麻木。
我们曾经牢记的一切,在某一天将模糊不清,我们呼唤着亲人,其实我们在试图唤醒自己的记忆。

伊利·曼佐Jiri Menzel(捷克) 《瞬间》
只要上了一定的年龄看这个片断必然会联想的自己,只是我们没有Rudolf Hrusinsky(中国人熟悉的捷克电影《好兵帅克》的主演)那般的幸运,我们拥有的只是不再清晰的相片,而他因为缪斯女神的宠爱让他的一生通过他所扮演的角色长存在胶片和视野里。导演伊利·曼佐拍摄的《瞬间》以鲁道夫拍摄过的影片素材剪辑出了这个关于一生流逝的故事,我们跟着镜头目睹岁月在鲁道夫脸上凿出的印痕,但是,同时我们也感知着老人对自然和美丽生命的钟爱。
导演的聪明在于他的构思,在于他能够捕捉到这种人生必由之路的命题,让观众有着"逝者如斯"的慨叹。黑白和彩色的胶片里包含的不仅是一个演员成功的路程,也同时反映了捷克的人文的历史,遗憾的是大多数影片我们不知出自哪部影片,我们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无法跟着主人公的情感行走,只是导演的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我们可懂。
生命,就是鲁道夫在苹果树下的回忆。慢慢老去只是躯体,激情依旧,我们精神的旅途上永远年轻。

伊斯特凡·萨伯 Istvan Szabo(匈牙利) 《十分钟后》
萨伯的名字和他的一系列史诗般的电影联系以及它们的奖项连在一起,他的影片《靡菲斯特》曾经在我国公演并受到广泛好评。《十分钟后》是有着完整的情节平淡故事,它讲述偶然力量在人生命中起着的作用,一个等待丈夫回来欢度结婚纪念日的妻子收拾好已经一切,但是她没有引来丈夫的鲜花,相反,满身酒气的丈夫搅乱了温馨的晚餐,其后,在和撒酒疯的丈夫争执中失手刺伤了他,当警察带她回家笔录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墙上的照片,微笑仍然,但是,不再从前。这个片断是比较中庸的,它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偶然性作用下的改变,是最容易弄懂的故事。

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法国) 《面对南希》
法国人电影的特色就是絮叨,这个段落描写的是享誉欧洲的哲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Jean-Luc Nancy在一列高速列车上和他的学生之间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都是关于介入的话题,教授喋喋不休和学生聊了十分钟,内容关及存在、介入、移民、独立性和融入的问题,语言在列车高速的行驶中传扬,窗外是欧洲大陆稍纵即逝的景色。地球的过客们一直想改变历史,但是,历史的终点上不会有人类的影子,沉默是最好的敬意,当我们在发生里无能为力。他们哲学式的话语对于车上那位凝望田野的黑人兄弟而言,只是发生着的过去,就观众而言,这个段落是最枯燥、乏味的,单调的场景和让人望而生畏的思辨式的话题,如果你对哲学毫无兴趣,建议你直接跳过这个段落。克莱尔·丹尼斯对普通观众而言真可谓是《日烦夜烦》。
我们都在同一辆的列车上,寻找着自己的终点。
人声是历史瞬间的留存,只有大地永在,默默记存所有的发生

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德国)《启迪》
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时期的四杰之一,他拍摄了一系列站在批判立场上的电影,他对德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进程进行精辟的分析,特别是1978年的《铁皮鼓》和1983年的《斯万的爱情(追忆逝水流年)》这两部名著的成功改变,让喜欢文艺的观众刮目相看,也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这次拍摄的《启迪》这个片断,故事来自古代(354~430)基督教神学大师之一奥里利乌斯Aurelius Augustinus关于时间的询问,施隆多夫将古代大师对时间表述的冥思苦想化为了视觉语言,而他以苍蝇的视角关注一家人的野炊是十分有意思的。旁白简直象绕口令在往昔、现在、未来这些时间命题里反反复复的咏叹,在没有确定的点上随着历史漂流,显然陷入了时间不可论的泥潭。河水再一次担负了流逝的意象,电影在这个短篇里加了许多时间对历史作用的意象,比如黑人融入了白人的家庭,而接下来关头党的出现增加了不和谐的成分,一家人的野炊因外一次触电的意外而中止了欢乐,而那只有着哲学"头脑"的苍蝇也因为撞上了捕蝇灯停止了它在历史中的使命。
昨天已经远去,在我们目送它远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承担发生;今天正在进行,在我们进入世界的时刻,我们理应尽情欢乐;明天尚未来临,让夜色种下希望,我们不必过于担忧。
存在,永远是合理的。

迈克尔·雷德福Michael Radford (英国)《沉溺于星》

时间旅行的主题,早在卢米·艾尔的年代就有,这个段落记录了一次太空80年的旅行和地球时间10钟的关系,故事传统而无新意,只是验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主题。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dard 《在时间的黑暗中》
《在时间的黑暗中》一如他的风格,以拼贴的手法,以字幕介入、影片的旧胶片为媒介、旁白组成了大师对青春的、勇气的、思想的、记忆的、长存的、爱情的、沉默的、故事的、恐惧的、永恒的、电影的最后几分钟为主题,追忆生命告别的方式。这种貌似随意的自由拼贴,却有着导演对人类生与死的探索和理解,而片中也出现了大师的经典之作《小兵》和《赖活》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隧道。看到女主角哀怨的目光,而死亡集中营中睁着眼睛、骨瘦如柴的尸体和尸身上的虫子让我们明白大师的心事…
人类,在走向前方的路上,往往忽视了共存的天条。
影像留下人类瞬间的感怀,人类却在时光的长河里慢慢沉默,大师和我们都在灵魂的列车上,看沧海桑田,看年华老去。
一切在静默的黑夜里逝去,唯有音乐在我们最后一次的呼吸里记存。

"小号" 篇共有8部作品,由爵士乐大师Miles Davis 的冥想JAZZ串引下,讲述人在境遇里的悲欢离合。
阿基.郭利斯马基 Aki Kaurismaki(芬兰)《狗没有地狱》
这是一个最有故事性的段落,讲述一个囚徒出狱后带着女友登上去莫斯科列车的故事,他是谁,影片没有交代,只有去往莫斯科这个意象有着必然的政治读解,而他给女友的戒指表达了他内心的坚定和意志的坚决。郭利斯马基以车窗外的黑夜和车上的灯火通明为参照,人物的情感被深藏在沉默寡言之后,这不仅是爱的旅途,也是一次心灵对意识形态的皈依。导演以《狗没有地狱》的隐语表达了他的政治观念,历史中的小人物永远只能被动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此段落最大的特色是它的音乐性,音乐渲染了剧情也有机地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很是抢眼。
如果我们登上了列车,我们的命运将截然不同。在昨天的结果里我们等待黑夜过尽的黎明。

维多·艾里斯Victor Erice(西班牙)《生命线》
艾里斯以1940年6月28日一个西班牙小村落宁静、安详的下午发生的意外(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为故事的开始,给我们讲述了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导演以钟摆的摆动、墙上的老照片、水滴的溅落、人的呼吸、树上掉落的果子预示时间的流逝。而以圣母像和报纸上的纳粹军人的照片为前后呼应。预示着安宁的脆弱和世界的动荡。也给寻常人安宁的生活里抹上了一丝阴影,但是,影片最后孩子单纯、甜美的笑容是寄予人类的希望,一种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这是热情洋溢的西班牙人带来的春天,妈妈的摇篮曲唱给孩子听的,但是,她也祝福着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我们。整个片段音乐充满了恬静之美和景色之美,是最值得回味的一章。
影片中一个半大孩子手腕上自画的手表,让我们想到自己的童年,孩子在心灵的聆听里慢慢长大。在长大中我们懂得生活。
孩子的世界曾经是我们的昨天,只要我们还能见到孩子的笑容,请你相信,只要我们放弃仇恨和怨气,明天一定美好。

沃纳·赫尔措格Werner Herzog (德国) 《几千年前》
赫尔佐格是德国新电影的旗手,他以哲学化和浓烈的思辨色彩给世界影坛留下理性的思考。他的主题往往是文明对"野蛮"冲撞过程中所导致的后果与不幸,他的主角往往是一些进行人力与天意的对抗的狂人,以他们的故事警示着人类的徒劳。
《几千年前》是一个人类学的主题,白人探险队给巴西亚玛逊河流域最后的原住民部落"乌哈乌呼"带来"文明"的福音,同时也带来他们没有过的疾病和困惑,也因此使得部落人群降低了天然的免疫力。多年后,我们发现他们的论理观和生活观已经开始转变,美式的棒球帽和T恤已经让他们远离了传统,而他们部落的明天也因为文明的善意"入侵"而成为种群的往昔,他们的家园随着他们孩子渴望融入现代社会的心而渐渐远去,同时,带走的是部落的文化和人类对于历史的记忆,人类,因为文明的产生、分工的不同而变得迟钝和懒惰。
我们善意地去改变他人的境遇有着太多想当然的成分,天道给每一种生活方式留下足够的合理性,自以为是的文明人啊!请你止步。
我们应当明白正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才让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河流的萎缩,土地的沙化等等都是我们人类的节奏,自然的规则被无情践踏,种群的繁衍没有了生存的准则,天道的质问,你可听到。
只有部落酋长手中的文明象征"闹钟"嘀哒依然,我们已经对自然失却了理解力,这是进步,还是无奈?

吉姆·贾木许Jim Jamusch (美国)《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贾木许被称为美国独立电影宗师,他的代表作《离魂异客》曾经震惊世界影坛,他以作品关注的是不同时空人对境遇的理解。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是一部关于因为车祸让一个女演员滞留在救援车上短短十分钟的故事,从表面看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是导演还是通过救援组织许多为女演员服务不同肤色的面孔,解构了地球是个村落的思想,瞬间可以到达的通讯,中国快餐,音乐的世界性这些话题电影不露声色地表现了出来。而女演员的服饰也表明了历史的反复性,有着间离的效果。此章中规中距,勉强及格。

维姆·温德斯Wim Wenders (德国) 《距离托那12英里》
温德斯十分喜欢在路上和天使的主题,因为那最能表述人类孤独的心境和内心渴望帮助的心愿。他的《咫尺天涯》和《德州·巴黎》就是这样的代表。
他因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凯特而获救,颂扬了人心的善意和帮助的可贵性,影片的配乐是后车库(Post-Grunge)乐队Eels ,音乐的狂噪和抒情的完美结合使得如同风光片的这个段落有了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而摄影的精致更是达到了极限,可称为微型的文德斯招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德斯在其中客串了戴绿帽子医生一角,露了一小脸。
段落的最终是磨难之后的温馨,当他在医院睁开眼睛:
看见了他的救命恩人凯特,凯特的微笑,就是天使的模样。

斯帕克·李Spike Lee (美国)《我们将被掠夺》
这个黑人一如既往的愤世嫉俗,这次他的题材是关于美国选举的。斯帕克·李以纪录片的访谈的手法直击戈尔幕僚的心态,并以对·戈尔竞选总统宣布败选的最后十分钟回顾,揭示政客的内心世界。紧张的气氛让人身临其境,因为我对政治不敢兴趣,所以一笔带过。
时间不是属于政客的,时间属于人民。
政治本来就没有准则,老李你还是拍拍你的黑人兄弟吧!

陈凯歌(中国)《百花深处》
凯歌老矣,而老的标志就是怀旧。
乔迁到高楼大厦是百姓们的愿望,在现代化名义下传统正在推土机下呻吟,而游子的晚归,找寻的就是故土的一物一件,寻找祖宗的根,这种没落的感怀是文化的回忆,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建设里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因此失去了什么?
晃动的中国结在残垣断壁斗大的"拆"字边那么扎眼,冯先生的手势里有着老北京的身段。
时间的流逝有的不再记起,冯先生的记忆却是刻骨铭心,欲哭无泪的苍凉哪一个字可以担当?!凯歌以虚拟的搬动衬着写实的音效,以传统的音乐传递了心碎的剧痛。就像历史的古瓷瓶在他们的手中"碎"了,哀怨的笛声是民众记忆的挽歌,百花胡同的梦境,搁在心上生疼!
清脆的檐铃在土中再现,心中的院落在电脑中重建。

可,现实是高速路上飘扬着轻浮、恶俗的歌声,是冯先生疯了,还是我们自己没有了北。在国粹的声腔里,冯先生独自在时空穿越,那悲凉的眼神,知者几人。
凯歌的片段,让人思索 无言。


【碟评】
比如陈凯歌认为时间是个轮回之圈,斯派克.李认为时间在乎的你是谁?而老导演维克多·艾里斯则谦逊地表示要做的更好。不尽相同的回答表达了导演的世界观和他们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认知以及他们段落所关涉的理念。

文德斯的段落我们看到他一丝不苟的工作、说戏。同时,我们在他和男主角的交流中感知他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谦虚精神。文德斯是用传统的摄影机拍摄的,整段的画面犹如一部出色的风光片,我们甚至能够感受热浪向我们滚滚而来。在其中你也可以了解到驾车场面是这样拍摄的,十分有趣。
匈牙利的老导演萨伯在拍摄过程中事事亲范,显示着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而手提摄影机的灵活性使得它可以无限接近演员,让肢体语言和表情带动一种"乐极生悲"的情绪,在片场,萨伯一直是乐呵呵的,一个讨人喜欢的好老头。


迈克·菲吉斯的拍摄方式是现代性的,他用DV 拍摄了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画面再通过后期复杂的剪辑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同一时刻的发生,他自己也讲完成这部作品靠的是集体的智慧,确实,素材在导演不同的构思里有着迥然不同的构架,在眼花缭乱的四格画面里,我们看到的是导演捕捉瞬间的努力,尽管每一次的记录我们留下的只是远去的年华。这个段落的意义在于他试图描绘存在和逝去的瞬间截面。
西班牙的维克多·艾里斯段落是最为温馨和富有人情味的,特别是导演轻轻抱起触碰孩子的一幕充满着人性的暖意,传统的叙事里导演以孩子寄托着对明天的希望,孩子的成长正是岁月的前行,十分和年华老去的主题匹配。
伊利·曼佐用了那么多的素材剪辑了一个生命一生的故事,不需要语言,只有音乐伴随,带着感伤和无奈,15人中他是最用功的,因为他的工作量不会少于任何人,年轻到年老的在时间长河的记忆,或许组接在一起也真的只有十分钟。
戈达尔的招牌是哲理,我们在花絮里看见了他案头工作的细致,他特别提到那张将死之人的脸,表明着他对人生意义的最后理解。
施隆多夫一节最值得一看的睡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景象,有着印象派的余韵,他以色调来对应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未来是独特的视觉享受。

凯歌一段,如果没有冯远征的出色表演将逊色不少,片末电脑虚拟的四合院是一个生长在北京的导演内心的寄托,一种类似冯先生的没落感。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卡夫卡.陆) 于寒鸦精舍

 4 ) 陈凯歌:十分钟年华老去

    几年之前,当我还算是一个电影发烧友的时候,淘了两张碟,名为《十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相比于英文的名称来说,中文翻译的“十分钟年华老去”似乎更能体现那种时光逝去的留恋和无可奈何。话说这两张碟,是某个电影节找了当下比较出名的导演,每个导演只给十分钟的时间,用这十分钟去展现时光逝去的主题,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一个真正的电影导演,必须要有能力在十分钟的时间里把一个故事讲的完整、生动、精彩而又意味深长。十分钟,考验的是导演对场面、演员、故事等的综合掌控能力。

    只不过是几部长度仅为十分钟的电影,应该说是非常容易看完的,不过,过去了几年的时间再拿出这两张碟竟然还是有的没办法看下去。看的出有的导演非常尽力的希望在十分钟之内展现更多的东西,比如童年、成长、家庭、爱情、背叛、回归、成熟和老去等,但是却使得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照片展,用不同的场景切换同一个人的各个时代,这样镜头语言虽然非常丰满,但是却忽略了电影最最重要的东西:故事。当一部电影不再讲故事而是开始放幻灯片的时候,我就不得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不干脆去看一场摄影展呢?

    第一个导演展现的是一个寓言性的故事:当一群人在沿着河岸向前行进的时候,其中的一个长者却中途偏离了方向,向另外一个方向走去;一个年轻人好奇的跟着长者,想不到却因此而认识了一个女孩儿,从而展开了一段奇妙的生命旅程,经历了激情、欢爱、家庭、儿女,而却又身遭变故。当他在草原上怅然不已的时候,突然发现身处的正是当初跟随老人走上岔路的那个场景,而蓦然回首处,那个老人正在树下含笑望着他,于是年轻人幡然醒悟,拜倒在老人的面前……

    这个故事其实是我们中国神话传说中吕洞宾成仙的故事的国外版本。当年汉钟离发现吕洞宾大有慧根,于是苦劝吕洞宾放弃人世间的一切,去修行成仙之道;想不到吕洞宾贪恋人世间的荣华富贵,竟然断然拒绝了汉钟离,于是钟离就让吕洞宾做了黄梁一梦,在梦中吕洞宾体验了人世间的荣与辱、爱与恨、得与失,梦醒之后终于看破红尘,决定修行成仙之道,最终得成正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导演的故事并不算是多么新颖的故事。

    另外一个美国导演则将这十分钟的故事放到了未来,放到了穿越时空的宇航员的身上:一个跨越了时空的宇航员,在完成了任务之后重新回到了地球,却发现地球上已经是沧海桑田。同行的宇航员建议他不要回家,他却没有听从劝告,回到了家里,见到了一个垂垂老去、满面沧桑、已经在生命末路的老年人,而这个老年人,就是他离开地球之前还稚气未脱的儿子。现在,他依然在壮年,他的儿子却已经老的无法行动了。当他再次到了另外一个新星球的的时候,他把儿子的童年的照片留在了这个星球上……

    这部短片的导演藉藉无名,演员却是刚演了两部007,成功挽回这个冷战特工颓势的当红炸子鸡丹尼尔*克雷格,小克那个时候还算青涩,不过那一脸酷酷的样子倒是依旧。按理说,十分钟的电影应该讲精巧的故事,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使用科幻和特技,似乎是“不太厚道”的做法了,毕竟只有十分钟而已,特价和场面毫无疑问是受限的,而过分强化场景的话,讲故事的时间无疑又会被压缩得更短,所以用科幻来拍这十分钟,很有点“大而不当”的感觉。再说了,时空旅行后重新回来,斯人已去、世事沧桑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这样的手法放到大师合集里面,不得不让人感觉有“滥竽充数”的嫌疑。

    这十二部短片的最后一部是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我不能确定是不是因为陈凯歌是其中的最大牌,所以才压轴,不过我倒是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百花深处》,十分钟的影片这么拍才有意思。

    《百花深处》发生在一个日益变化、到处都在建筑的充满活力的都市。乐是一家搬运公司的小头头,有一天有人找到他要搬家,而这个人说他住的地方,是一个名为“百花胡同”的地方,而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这个所谓的“百花胡同”在什么地方。在主人的带领下,搬家公司的车子终于到了城外的一片被拆为废墟正准备重建的荒地上,这个人声称,这里就是“百花胡同”,在废墟上,他指着一片空地,告诉乐,这里就是他的家,这里是门、那里是家具、那里是古董,让乐帮他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出去。面对一无所有的空地,乐意识到面前的人是一个精神失常的疯子。而让他无奈的是,偏偏这个疯子有钱,而老板又命令乐既然已经出车,就必须要带钱回来,于是,一堆人在一个疯子的指挥下,在一无所有的空地上开始把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古董”小心翼翼的“搬”上车,就象是一个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一样……

    这个故事非常好,好就好在故事的“留白”,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的发展已经摧毁了一代人的过去和回忆,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已经在迷失……

    这部片子虽然短,演员却非常不错。精神-失常的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冯远征,当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冯远征扮演的家暴倾向的凶残丈夫把很多的小姑娘都吓得对男人有了阴影;而演搬运工的则是耿乐,这哥们儿的《北京乐与怒》让我们见识了一个铮铮的摇滚汉子。可惜的是现在似乎已经很少听到耿乐的名字了。

    《百花深处》,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一部十分钟短片。陈凯歌在这部电影里面游刃有余的展示了他讲故事和节奏把握的能力,整个故事简单却又意味深长,是他在《霸王别姬》前后小小的刀锋一闪而已,尽管很短,却有一种隐藏不住的光芒。遥想凯爷当年,陈红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大奖纷纷落袋,那个时候的陈凯歌,可能是最好的陈凯歌,也可能是陈凯歌自己都无法超越的陈凯歌。现在,陈凯歌在受尽了《无极》所带来的屈辱和世人的白眼之后,终于蓄势而发,携《梅兰芳》王者归来,这次,希望他可以成功——或者,至少不要堕落到《无极》那种低俗的档次。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梅兰芳》在昨天已经公映了,遥祝 And Good Luck!

 5 ) How do you explain TIME in ten minutes (trumpet&Cello, Schloendoff, Wenders and Herzog)

Time is an abstract concept that we can experience it but can hardly tell. Time is something invisible but when it meets lenses, what can we see?

Ten Minutes older trumpet/ cello is a collection of 15 directors' work of their description of the concept of time. In this collection, Wim Wenders, Wener Herzog and Volker Schleondoff use their own contemplation and lives to explain the question “what is time”.

Wim Wenders signed himself down in this work as usual, the remarkable elements in this work is still highways, music,men and cars. The story he is telling is about a man who got heart attack during the driving. The plot is quiet simple but the way Wenders tells the story is quiet interesting.

The story start with a trouble, and the aim is quiet clear—find the hospital. Then the obstacles come—no one can help, and the man knows he can do nothing but go to the hospital himself.When he finally reaches the hospital, the story was finished successfully. Wenders gets rid of the trouble of the impossibility to tell a big story in this way---tell a tiny story which has a simple plot.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is quiet cool and out of control.“Here we go”, he said, then the adventure began with Eels's song Souljacker part1. Here we have to spend some words to talk about this song.

Souljacker is a song mixed with anger and Rock, which led people into something special, free and crazy. The scenery we see in the film changed with the melody, it changed the color and the sight is distorted. It looks like Dali's pictures. When you see the windmills, you will feel like stuck into something –That's time. Time becomes slower like what Einstein described i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the song changes into another Eels song Woman driving, man sleeping, a soft song describes man's dream .The song creates a warm and peaceful atmosphere like going back to home or being shined by the grace of the Lord. And then, the car stops, and he gets his second life.

Something special in this part is that Wenders visualizes time, and man's struggle in time. He described the color and the amazing distortion of time from the sight of an patient. From my own angle, Wenders marked himself significantly with Highway and Rock'n roll music.

Werner Herzog also be himself in this collection. Documentary is what he is famous for so that's the only documentary in this collection. Herzog never do a simple documentary which shoot from a journalist angle---for assure the balance and fact, it avoids any point of view. Herzog made his documentary into an “Author documentary” which show his own thought of world and concept.

He choose a disappearing tribe to represent time. How they found the tribe, what it was like and how it looks like now and future, that's the simple clue of this documentary. The tribe hid in the forest and they even killed white people who live in their domain.

Something unbelievable is that this tribe accepted the crew as well as accepted the gift and medical care. Soon they were changed dramatically. They dressed like us--- do not be naked any more, they went to the big cities, watched TV, even had sex with two white ladies. They accepted those new things without any pain. However, those “gift” killed the tribe---The dream of the new generation is to be a good citizen of a big city, and they prefer to speak Portuguese. Language is the last part of a culture. In the Franco-Prussian War, Arthas was banned from French---culture hegemony started from killing a language—However, the tribe threw their language away voluntarily. The new time swallowed old time softly, old things died like being suffocated in a sweet dream.

However, they are scarred by the past---they still can't understand what's time. They do not need the clock and can't understand it at all. What is time? Why time is so important. In a modern society, punctual is a virtue. But this virtue do not have a long history in our society: Time was emphasized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ensure the efficiency. Efficiency is a race with time, the more product you make in certain time, the more profit you gain. But in a tribe, the only thing they need to know is “the face of sun and moon.” The standard of efficiency in the tribe is whether you can feed yourself and your family. Compared to them, “What you need is less than what you expect” is a maxim to our lives.

The in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time demonstrate that time is an artificial concept. People always need something to locate themselves, we made meridian and parallel to locate ourselves and we need time to fix us on the time dimensionality. What a pity, we are resist of the freedom of floating in nihility.

The final film is from Volk Schlondolf. Schlondolf is a director who can shoot something gigantic, and his work has strong insinuate of time. Like the Tin Drum, he use the eyes of a boy who resist to grow up to observe an epoch of time and human nature. He used a lot of metaphors to build up his own concept.

The clip Enlightenment is an unique work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
1: View angle and the movement of camera.
2: The setting of monologue.
3: The setting of the climax.

The director set the the camera as the eyes of an mosquito. Mosquito is something almost invisible. Also, it is an outsider which hold no power and no status to things on air. But it's free, when it travels from river side to the forest. Though it's a view sight from an insect, it seems that it choose what to see and whom to observe.

Because the viewer is something that can fly, so the camera twist in angles that out of rules. It just move freely, but steady. It makes the viewer get some power to chose the scenery. The firm shoot seems to add some spiritual to the viewer—it is not an ephemeral insect which has no intelligence. It is subjective but with firm will. At that moment, it seems that the viewer is not a mosquito any more, it's the God. However, God never interfere people's affair, it just observe and let things happen.

The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 and the special optic angle model the attitude

The setting of the monologue is the other “outsider”. The voice has no control of the happening issue, also, it comes from a ancient famous bishop called Augustinus who wrote a book called Confession. Confession is a book that Augustinus confessed himself to the Lord. Augustinus' thought of time is very philosophic. He talks about his confusion of the malposition feeling of time that caused by the unequality between the physical and incorporeal experience of time. And the monologue also cause the malposition feeling of the image and the voice. The magical feeling of “malposition” makes the concept of time subliming and solid.

The dramatical ending form two death, one is the man in the film and the other is the death of the “observer”, the mosquito. The man's death seems to prove the fragile of the concept of time. You can never “occupy” time. You have no power on time like you have no power to the sudden death. Though Herzog shows that time is an artificial concept, however, Schleondoff used his lenses to show his rejection. From Schleondoff's view, the essence of time is abstract and transeunt, only the concept of time is man made. It seems a power that force history flows, society changes and our lives pass.

At the end of the film, The dimension malposition was discarded. “You my God brings me enlightenment, you will be my lantern.I'll come toward your light.You, my God will make my darkness bright, and brighter and brighter...” There comes to a grinding halt, with the death of the witness.

The end of our time is death. But our time died, the time of others will continue. “There will be no present if there isn't something exist.” said Augustinus. Our deaths cause us lose the present of our time. But we changed into the past time of others.

When you question about which one of the three directors describe time best.I think it's hard to tell. They showed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and their feature and character. Wenders succeeded in visualizing time, Herzog did a good job in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itive society and modern society (including comparing the state of people living under two conditions of society. ) Also he showed his own concept that time is an artificial concept. Schleondoff created a malposition scene by using some common material. He fixed the material together and creating the feeling of “uncomfortable”. He created an atmosphere for people to get involve into his speculation.

From my own point of view, Schloendoff did the best job to describe the abstract concept. He did this short film in an philosophic way, that is excavating essence out of huge chaos. Also, he demised the right of speculating and describing time to audience.----“I do confess my lord that I don't yet know what time is.” Schloendoff is the only director who tell audience “I don't know yet.” That's really brave. What schloendoff showed is Time in philosophy which create a good chain to tie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other two directors though showed themselves and their own concept, they just stop at a stage which is some place farer from the surface of an issue or object, they didn't actually touched the confusion of time. They answer the question in an easier way which is finding something which had experienced or was experiencing the confusion or the problem of time to show what time is. They didn't face the question itself. So I think their work still has some more way to go.

 6 )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的影评

        作为2002年戛纳电影节开幕礼,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投资,邀请世界上15位著名导演根据自己对“10分钟,年华老去”这一命题的理解,各自拍摄10分钟电影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这部新千年对电影历史本身的一个缩影回顾,带着对时间与历史这个永恒的沉重的命题,却做出了一份可以载入历史的答卷。而对于十分钟这个时间概念,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对于人与时间的关系,这或许是最好的诠释了。
        
        在《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大提琴篇中,浑厚的大提琴音乐贯彻整个电影的始末。音乐作为人类生活文化不可抹灭的必需品,是对流逝了再也无法回头的时间做出的记忆式的奠定。似水年华,悄然老去,我们会以怎样的期待面对我们的明天呢?十分钟之后,看似只是漫长的生命中最短暂的瞬间,却也可以改变许多让人难以想象的东西。十分钟的岁月又飞速般的消逝,一如朱自清的《匆匆》:“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十分钟年华老去》以光影与声乐作为时间最重要的元素,无可厚非地让人觉得这就是导演们对时间、对生命、对电影的尊重。
        
        时间的思索是永无境止的路,生命是由无数个十分钟构成。我们的生命不停止我们的人生便在过去和未来中徜徉。大提琴篇中,八位导演拍出了八种不同的角度。就让我们在前六位的短片中,先静静地思索人生。
        
        
        
        第一部:《水的故事》 导演:(意大利)贝纳多·贝托鲁奇
        
       在黑白的画面中,一位偷渡来到意大利的印度人,由于一时的好奇心,看着同来的一个老者来到牛圈前,坐下休息吹笛。帮老者打水时,听着笛声跟随着自己的心声走到湖水旁。然后在这碰到了一个摩托车熄火的意大利女人。他和姑娘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安定的幸福生活。一天,他刚买的新车跌进了河里,所幸全家平安。这时候,如当初听着笛声而去那样,听着笛声飘来,寻音而至。在牛棚前的大树下遇到了老者。似乎觉悟到了什么,他激动地跪下。身边的景色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镜头一转,附近偷渡来时的路已通了铁轨,火车隆隆地驶过。
        
        在这个故事里,水,音乐,人,贯彻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成为了这个故事最重要的元素。
        .导演用暗喻的手法,以故事中各种各样的水:清澈的湖水,香甜的酒水,洗澡时的自来水,孕含新生的羊水,车跌进去的河水,暗喻了主人公人生的各个阶段。而其中,还有两处性器官与水的暗示,而两次都以成长变化紧密相关。一次在刚到意大利姑娘家的印度男子洗澡时沿着水搓澡的肥皂碰到了内裤,镜头一转,他和她喝着喜酒结婚了。第二次在婚礼的喜庆中,新娘子羊水破了,镜头一转,他们的小孩长大了。
        音乐,在影片中,参杂了大量的音乐来烘托故事的氛围。老者的笛声,男子对女子求爱的歌声,结婚时欢快的舞曲,小孩唱的印度歌,男子驾车时的印度曲,最后又是老者的笛声。在影片中,所有的音乐都是时间流逝的一种象征。
        最后是人。人作为消费时间的载体,这也是比不可少的。印度男子,神秘老者,意大利姑娘,还有姑娘的妹妹和小孩,都是不同的社会与不同的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而对于时间,对于历史,这是最直白也是最隐性的关系了。
        虽然说这是一个“水的故事”,但我更觉得这就是一个“黄粱一梦”的翻版。印度男子在最后一刻的大彻大悟隐含了东方独有的哲思,让人记忆犹新。
        
        
        
        第二部:《关于时间2》 导演:(英国)迈克·菲吉斯
        
        这个片子的银幕分成平均分成了4块,同时间里演绎着四分钟的人生片段。在四个块面中,一开始各自都没有联系。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物关系渐渐呈现。也渐渐让人不禁赞叹导演拍摄手法的高超。一个男人的一生是如何与其父母紧密相关联的。但其中,两位来人的镜头让人不由的思索他们的一生就这样的结束了,有着怎样的含义在其中?最后两位老人坦然的面对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脸上即使从容也是无奈。
        
        
        
         第三部:《一瞬间》 导演:(捷克)伊利·曼佐
        
        “它印象般地传达了一种关于回忆的情绪,并缅怀了流逝的美好时光。”(豆瓣影评)
        导演像是一位画家,生动地描绘出了捷克著名演员鲁道夫的一生。有人评论,鲁道夫是幸运的。他被缪斯女神眷顾着,能让他的一生通过他所扮演的角色长存在胶片和视野里。我们可以跟随镜头目睹着岁月在鲁道夫脸上凿出的印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鲁道夫在晚年时期仍对自然和美丽生命的钟爱让人不禁觉得,这也是时间给予他的一种伤痛,让人惋惜而无奈。十分钟的回忆是美丽的,同时也是残酷的。无奈与珍惜并存,至少,在此刻是让人留恋的。最后的片段是这样的清新与美丽:“拿着球拍,蹬着单车的清纯女孩从果园外掠过,老人羡慕地注视着,惊鸿一瞥间,他被栏杆铁丝挂了一下,熟透地了的苹果从树上坠下,打到了他的头。‘十分钟,我们的生命并不更为漫长......’”
        
        就如影片最后的字幕那样写道,“时间摧毁一切,回忆挽救一切。”
        
        

        第四部:《十分钟后》 导演:(匈牙利)伊斯特凡·萨伯
        
        在这个影片中,很好的诠释了在十分钟里,一个家庭的破裂,一个瞬间是怎样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从故事一出场,乏味枯燥的英文教学节目就一直持续这发出令人心烦的单词声。影片中的女主人一脸兴致勃勃地跟随着节目边念单词边布置与丈夫结婚周年的烛光晚餐。其间,女主人曾换过节目,出现她与丈夫以前的烛光晚餐录像。这不禁让人思索,丈夫与她的关系到底是怎样。随着丈夫喝酒归来,这层关系就一目明了了,辛辛苦苦地布置的晚餐被丈夫很随意的破坏掉,看到这些反而大发脾气。伴随着英文节目又开始持续念着枯燥的单词,丈夫吵闹,对妻子拳打脚踢,可妻子却一如既往地好脾气,努力地安抚喝醉酒还发酒疯的男人。其实从影片中可以找到丈夫与妻子感情破裂很深的根源所在。如果没有这个根源,就很难会有现在这种局面:妻子与丈夫结婚多年一直保持着重复的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或许从表面上看妻子是想要改变些什么——重新做蛋糕,学习当时最流行的英语。可是,作为一位家庭主妇,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若是单调,枯燥,令人乏味,那想必然的丈夫是绝对会远离她的。并且,从影片中还可以看出,结婚多年,却膝下无子。这是一个家庭破裂的必然因了。所以,十分钟演绎的一个场景,其实也就是她一生的写照。杯具也必然成为了悲剧——丈夫偶然被妻子不小心刺中去了医院,妻子被带到警局。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美国恐怖经典作品——《闪灵》,故事中的男主人因为女主人的生活逼压之下而发疯要砍死自己的妻儿。一个好的家庭,一定要一个好的女主人来维持生活。时间在生活当中,可以改变很多,也可以维持很多。
        
        

         第五部:面对南希 导演:(法国)克莱尔·丹尼斯
        
        在这一段落的影片中,对于那些如果不是对哲学很感兴趣的观众来说,这是可以直接跳过去的一个段落。这个段落描写的是相遇欧洲的哲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Jean-Luc Nancy,在一列告诉列车上和他的学生之间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语。同听这位教授讲课的还有一位站在车厢外,凝望着窗外风景的黑人。在这里,并没有交代黑人与教授还有那位女学生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对于黑人而言,南希教授所传达的哲学思想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他的面部表情冷漠,毫不在乎教授的话,而对于具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女学生来说,南希哲学性的思考,可能会给她带来莫大的启发。在火车上,看似很随意的谈话中,隐含了严肃深刻的哲学命题:在十分钟的时间里,南希教授作为唯一的哲学阐述者,他所面对的受众其实不仅仅只是女学生和黑人,还有影像机前的观众。《面对南希》其实更进一步的层次来说就是——面对哲学,面对文化,或者面对历史。每位观众面对南希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而作为“同样的人,都在同一辆的列车上,寻找着自己的终点。”列车作为时间,穿越了十分钟里能够穿越的空间,承载的看似时候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导演却十分用心地把它作为电影的题材严肃的表现出来,其实就是这一段落影片的精彩之处。
        
        在列车最后的时间里,黑人进来了,说:“快到站了!”
        
        南希与女学生的谈话也就结束。
        
        “时间结束了一切。”
        
        
        
        第六部:启迪 导演:(德国)沃尔克·施隆多夫
        
        “时间是什么?”
        电影一开始,就将德国古代基督教神学大师奥利利乌斯关于时间的询问搬到屏幕上,以苍蝇的视角来展开对时间的理解:“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个时间,就只有现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与此同时,镜头也巧妙地符合着画外音,让观众能感受到哲人观念里这种时间的确切存在。
        
        作为一位观众,随着音乐的深入,漫长的镜头里出现着如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斑斓的湖泊景象,随后就是一家人来湖边野营时发生的一些事儿了。在这样如画的镜头中,旁白的内容逐渐深入主题:“过去的现在就是回忆,现在的现在就是沉思,未来的现在就是展望。”
        
        苍蝇就像是一位哲学家,关注着这一家人,也影响着这一家人。在最后,因一位年迈的老者触电而死结束了故事,同样触电死去的还有这只苍蝇。时间的戛然而止,让人思索着最后的旁白:“这一切发生在一天里,却像在我们一生的事情一样。向上帝坦白,我还不知道时间为何物,渴求上帝给我指引,给我启迪。”

 短评

没有巴黎我爱你和每个人有自己的电影好看

5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今天看的是《ten minutes older》中“水的故事”和“关于时间2”。第一个嘛,太太太……淡如水了,也许像标题一样,流水般的日子过去,男人又回到原点。没有名字的主角。

9分钟前
  • 大v
  • 力荐

补签。消化大提琴篇所需的脑力可能是小号篇的两到三倍。最喜欢施隆多夫苍蝇视点的漂浮摄影,以及戈达尔在破坏的同时重构了影像的逻辑关系还有文本的逻辑关系。萨博完全隐遁于冲突的长镜头、迈克·菲吉斯的四个分屏叙事实验性有余而叙事的完成度不足。

12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推荐

伯纳多·贝托鲁奇意大利末代皇帝水的故事;迈克·菲吉斯英国远离拉斯维加斯关于时间2;伊利·曼佐捷克严密监视的列车一瞬间;伊斯特凡·萨伯匈牙利摩菲斯特十分钟后;克莱尔·丹尼斯法国日烦夜烦面对南希;沃尔克·施隆多夫德国铁皮鼓启迪;迈克尔·雷德福英国邮差沉溺于星;让-吕克·戈达尔法国精疲力尽在时间的黑暗之中;

17分钟前
  • duanjf
  • 推荐

年华的老去是最无言的一种怅惘。就是十分钟让你老一次,每次都不一样。每个都是你,每个都不完全是你。最喜欢戈达尔

21分钟前
  • Anday
  • 推荐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水的故事》,在中国这叫南柯一梦。

26分钟前
  • 半袖
  • 还行

喜欢贝托鲁奇水的故事,生活如水的哲学意义发人深思又让人感动;曼佐对一个男人一生的描述,让人对生命之流逝伤感不已;施隆多夫对时间存在的探讨精彩之极,摄影方式也很特别;雷德福探讨了未来时间,同样满是伤感;戈达尔最后对时间在生命处处影响的总结达成全片完满,也让对时间的探讨达到顶峰。

29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力荐

在时间的黑暗中:我要用它去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我不知道 他会喜不喜欢。你想马上死,还是慢慢的死 。马上。。。。妈妈 有思想的我是幸福的,幸福的思想,可是现在我要背离这一幸福。 有很多书还很新,你真的要放弃它们?一旦放弃,就再也回不到你手中。垃圾车是它们的归宿。 我们一无所有,这是我们最终的结局。 有新的欲望在我心中升腾,就象初次上路却骄傲的那匹马。与你做对,我尝到苦果,有所了结。 他说 黑夜 她说 黑夜 他们说 黑夜

30分钟前
  • 4-ever
  • 还行

《水的故事》8分;《关于时间2》6分;《一瞬间》5分;《十分钟后》7分;《面对南希》3分;《启迪》5分;《沉溺于星》7分;《在时间的黑暗之中》6分。

33分钟前
  • kerrysun
  • 推荐

Cello篇還是木有多大驚喜。有點故弄玄虛。僅有一位女導演法國滴。水的故事還不錯。有些人解讀的很深刻。但偶只看看表面。

38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时光易逝,年华易老。十分钟就把“时间”这个神奇的物件讲述的让人回味无穷,时间的真像,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总是乐此不彼的追问青春,感慨流年。

43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混噩无所清晰中度过了人生。还是回归永恒轮回。虚无与真实无法平衡趋向无望,那浮的在上沉淀的在下。灿若星辰的年华老去,片段的永恒性的瞬间回忆。生命并不为更加漫长。正如车站与站台之间,词汇与词汇之间。我们寻找词汇从这一领域到那一领域。进入现在时一切预想的都变小了正如我们的一生在时间里。

47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看这些导演都在关注什么

48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推荐

按顺序评分:三星半,四星,四星,两星半,两星,三星半,三星半,四星。大提琴篇在叙事方面确实弱了很多,大部分都是以独特的镜头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考,麦克菲吉斯,伊利曼佐和戈达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施隆多夫的荒诞和思辨结合、贝托鲁奇凝练的剪接,迈克尔莱德福的太空与伦理尚可一看

53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推荐

6/10。每个导演用十分钟尝试实验性的电影语言,有一镜到底、有实时对话、有广角分屏技术、也有把人一生的影像叠化放映、更有对自己昔日作品的混剪,但以短片的时长所限还想表达生死时间类的命题就太仓促了,整体的每个故事要理解起来都很费劲,大量多维度的场景切换会令人头昏脑胀,总之看得比较沉睡。

5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5 stars to godard who made me cry inside

59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水的故事、关于时间2、一瞬间、十分钟后都不错。面对Nancy——法国人自爆其短。

1小时前
  • jagpumpkin
  • 推荐

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我们无法取胜,我们只有用文字和影像铭刻下时光的一点一滴,因为时间就如同奔腾的洪流不可阻挡,一切事物只要进入眼帘就被它冲走成为历史,日晷、水钟、沙漏、香、漏壶、蜡烛、盂漏等等只能够对时间做出表面性记录,而时间究竟是什么?

1小时前
  • 冉笛
  • 还行

第一部:水的故事。第二部:关于时间 2 。第三部:一瞬间 。第四部:十分钟后 。第五部:面对南茜 。第六部:启迪  。第七部:沉溺于星 。第八部:在时间的黑暗之中

1小时前
  • 小小
  • 力荐

《十分钟年华老去》由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拍摄,邀请了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 准,15位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每位导演在10分钟内所选择的主题和题材不拘一格。这十五部短片分为大提琴篇和小号篇。

1小时前
  • stknigh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