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之歌1959

HD

主演: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然娜·普罗霍连科,安东宁娜·马克西莫娃,尼古拉·克留奇科夫,叶甫盖尼·乌尔班斯基,艾尔莎·拉兹金,亚历山大·库兹涅佐夫,耶维热尼·泰特林,瓦伦蒂娜·马克瓦,玛丽娜·克雷尼尔娃,弗拉基米尔·伯克洛夫斯基,格奥尔吉·尤玛托夫,根纳季·尤赫金,瓦伦蒂娜·特莱吉纳,列夫·鲍里索夫,列昂尼德·丘巴罗夫,弗拉基米尔·卡什普尔,谢苗·斯瓦申科,尼娜·缅希科娃,瓦连京·布雷列耶夫,叶甫根尼·耶夫斯基格涅耶夫,尤里·杜布罗温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2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3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4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5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6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3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4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5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6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7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8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19士兵之歌195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士兵之歌195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战期间,19岁的通讯兵阿廖沙(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 Vladimir Ivashov饰)在卫国战争中用反坦克枪击毁了德军的两辆坦克而受到嘉奖。但阿廖沙请求将军不必为他授奖,只希望给他几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亲(安东尼娜·马克西莫娃 Antonina Maksimova饰)。于是阿廖沙踏上了为期只有六天的归家旅程。途中,阿廖沙邂逅了天真无邪的少女舒拉(让娜·普罗霍莲柯 Zhanna Prokhorenko饰),两人一见钟情。然而他们乘坐的火车被炸,他救死扶伤耽搁了不少时间。当阿廖沙终于回到家乡时,只来得及和母亲在田边说几句话就要返回前线。可这一去,阿廖沙就再没有回来。  由著名导演格利高利·丘赫莱依执导的苏联现实主义电影杰作《士兵之歌》,荣获1962年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入围1960年第1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得1962年第15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婚庆协会暗战2013春假一团糟非常同伙吞下宇宙的男孩每个人都了不起我把老师缩小了宗师卜六爱你在心口难开好运萨琪那一夜,我给你开过车你的男友是我的魔兽(国语版)高飞大电影明星志愿2深海传奇养蜂人致命玩笑2019女皇之刃:叛乱OVA不安分的狗精武英雄(粤语版)曲棍球之王放学别走天命玄女老夫子2001破天荒鲨海困斗二代妖精之今生有幸天使不爱人间古庙倩魂纹身2013极地恶灵第二季大熊猫沉默2017我控诉2019名利场2004私人会所国语版

 长篇影评

 1 ) 苏联电影

卫国战争题材,一改苏联电影常用的战争场面描述,从一个普通通讯兵角度的爱情 亲情阐述战争的残酷和痛苦。战争带走了一个母亲的儿子,扼杀了朦胧美好的爱情 ,留下的只有异国他乡的一座墓碑。

阿廖沙真是帅到掉渣。画面很美,节奏紧凑。影片里面的大妈大哥小弟小妹都非一般善良,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片,苏联电影很强大的。

战争,爱情,亲情,让人动容,体会到人间很暖。对于男人,可能在他人眼里只是战士,对于母亲是她唯一的儿子,对于火车偶遇的姑娘,他是遇见过最好的人。

 2 ) 破碎的歌——苏联新浪潮对英雄形象的解构

新浪潮的出现是青年电影人从政治意识形态全面反思的结果,也是具有个人主义风格的作者电影出现的标志,丘赫莱依作为新浪潮电影的领先人物,他的代表作《士兵之歌》中士兵的形象显然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士兵形象完全不同,阿廖沙不是一个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完美英雄,而是一个有些普通的小士兵,英雄形象的解构,是对政治理想的破灭和回归生活的呼唤。

一、英雄形象的破灭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追求的英雄形象是完美的神话形象,他们追求崇高精神,将生命奉献给政治事业,壮举完全被意识形态驱动,以致于失去了“人性”,当时的电影,很少有描写爱情的战争片,如果有也是以爱情为点缀,主人公往往为了革命事业舍弃爱情,抑或爱情是完成革命的驱动力之一,绝不可能把对纯真爱情的描写放在第一位。

《士兵之歌》中阿廖沙是神坛走入人间的英雄,或者说他不是英雄,只是一个被迫的战争牺牲品,他的牺牲也单纯是为了革命理想、政治意志,而是一种朴素的愿景:打完仗就可以与家人团聚。他的英雄举动完全出于人本性中的道德良知帮助他人,帮战友稍信、帮助女孩上车、救火。他的英雄举动不是来源于政治规范,而他一开始所立下的战功,更只是因为他不得不防,否则就会失去性命。

丘赫莱依对阿廖沙英雄的歌颂,还不如说是对英雄神话的解构,是对历史理性的批判,是对战争的质疑,英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审美客体,而是具有情感、可以接触的人。

二、英雄形象为什么解构?

神化英雄形象是消逝是冷战环境下对战争的反思。当政治神话彻底破灭,人们开始反思所构建的政治形象是否正确。当主流意识不再认同国家政治规范下的标杆时,对人性和理性的呼唤。

个人主义开始推翻集体主义,人们赞颂的是个人的英雄行为,而不是标准的集体主义精神。

以个人生活的记忆,来解构“大历史观”下的“英雄神话”。

阿廖沙的经历是一种二律背反,他浴血奋战,但最终牺牲,只留下母亲孤独的背影。

三、解构的特殊表现形式

诗意,导演用了大胆的场面调度手法,如拍摄母亲遥望远方时,将镜头旋转。

不带有政治宣传,一种自然主义,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学,弱化之前所强调的蒙太奇。

四、总结

英雄形象的解构是时代所趋,人骨子里有对英雄崇拜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会消失,英雄也不会消失,改变的只是表现英雄形象的内容和形式。

 3 ) 士兵之殇

开篇就划重点一样圈出了一位奔袭的士兵,一己之力逃出一劫后岿然不动呆坐在战壕中,一侧的身躯和侧脸镜头写满了疲惫。

爱情线就好比泰坦尼克上的那二位,是传奇中的一段传奇,光条不知道象征什么反正我想到的是另一部电影里把一道细细的光照在女生手腕上作为手镯的撩妹方法。后半段闪回的方式很普通但是借用了火车窗户的运动模糊效果,代入感非常强,也加之纵深调度时运用特别长的景深镜头对比出回忆的犹如近在眼前的感觉。

每一段奔跑戏都非常精彩,正方形的荧幕恰好成为做对角的天然条件,一年的等待只为几分钟的重逢,通过奔跑来拉进这段时间线却也聊胜于无的无力感也迫使着这名士兵继续奔跑,最有意思的一点互文的感觉就是开头的被坦克追到拦车时又被一辆卡车追🤔,或许是小调侃,或许是在说这位士兵注定要经历生活中的PTSD。

为数不多的空镜也相当出彩。

 4 ) 一辈子的十分钟——李健为本片写的歌

曲:李键 词:王海涛

我在归来的漫长路上
嗯妈妈
你别担心别难过
我想你
想念让你眼中噙满泪花
听我在战火中哼一首歌
穿过那金色的麦田
啊一条河
我是归来的鸽子哭泣过
我亲吻的那村落等待我
你可知这颗心从没走远过
拥抱那一刻答应我
在我离开后好好生活
这幸福的每一秒钟多残忍
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
拥抱那一刻微笑吧
我会珍藏这温暖的笑容
这幸福的每一秒钟匆匆溜走
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
我在离去的漫长路上
嗯妈妈
你别留着泪望我背影
我多希望再抚摸你的脸庞
别难过听我唱那一首歌
听我再为你最后唱一首歌

——
词已写完所有感受。
试听地址:http://www.xiami.com/song/378770

 5 ) 为了死去的千千万万个阿辽沙

以文学来比喻,《士兵之歌》像一首抒情诗。一首写给千千万万死去的阿辽沙的诗,关于爱情、亲情、友情、乡愁、战争、牺牲的诗。它是最好的战争片,却几乎没有战争镜头,它是苏联新浪潮最杰出最具突破性的作品,也是冷战期间第一部在美国获得成功的电影。这一次,毛子的影片中终于没有三突出式的英雄,没有宣传与说教了。大家屏气凝神坐在电影院里,无数双眼睛望着大屏幕上纯真懵懂的阿辽沙。《士兵之歌》情绪化的摄影,即使放在当代来看,也是出类拔萃的。 影片讲述的是士兵阿辽沙回家探望母亲这六天来的所见所闻所感,影片处理了很多层关系,阿辽沙与母亲,阿辽沙与舒拉,阿辽沙与在路途中的旅伴,他帮助过的人,施与帮助的人。也处理了很多“典型”与“非典型”的人物形象,等待儿子归来的母亲,偷乘军用火车投靠亲人的少女,无法回家面对妻子的残疾军人,前线上乐观勇敢的士兵……导演对这些关系和层面的处理是情绪化的,整部电影带有强烈的情绪感召力。 影片开头阿辽沙遇见一群战友,其中一位托他看望他的妻子。镜头下,是一个个可爱、乐观、充满希望的青年。战友们向他挥手告别的镜头和影片中间人们驻足听广播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年轻鲜活充满生命力的战士形象,和战火、思乡、死亡联系在一起,更引起观众的感慨。 后面一个比较重要的段落是遇到残疾军人。他痛苦地告诉阿辽沙,经历过战争的自己无法再回到妻子身边了,他在车站犹豫着,自暴自弃,这时一个女人说话了。“她在等你,而你却……你真卑鄙!卑鄙!”,这个镜头留给人很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影片中所有头部特写都带有这种深刻的印象,观众似乎能从演员的面部表情看到他的内心。这个女人只是个路人角色,但她的话能迅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联想到,这个女人的丈夫不会回来了,因为他死在战场了,而这个男人活着,却不愿回家和等待他的妻子团聚。所有她才会说出那样的话,有那样的表情(愤怒的、悲痛的、眼含泪水的)。 伤残军人和妻子的团聚又是一个能很好说明此片情绪化摄影的例子。先是景框外有人大喊他的名字,他回头,给了一个瞬间的大特写(惊诧的表情)。妻子在人群中穿梭,终于相聚了,摄影机低角度仰拍。他们紧紧搂抱着,激动地亲吻。“你回来了……你还活着……”导演让观众把注意力全集中在他们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上,先是伤残军人的,然后切到俯拍妻子的脸部,全部是特写。等他们亲热完(被司机打断了),才发现阿辽沙已经走了。这一组镜头有两分多钟。 影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阿辽沙回家探母,一条是阿辽沙的初恋。空间关系就是人物关系,在军用火车的车厢里,当他们还是两个陌生人时,他们互相怀疑、警惕着,舒拉执意和他拉开一段距离。于是在取景框中我们看到,他们始终站在两个对角,舒拉在门边时,阿辽沙站在草垛边上,舒拉站在草垛上时,阿辽沙站在门边。随着互相了解,他们的距离在缩小。两人一同对付贪婪的士兵,得到了搭车的允许后,感情在逐渐升温。空间关系也从占据对角——并排而到靠在一起。后来他们失散又复见,一同给战友的妻子送肥皂,看望战友的父亲,赶火车,友谊也升华为爱情,才有了火车上深情对望互相依偎的场面。顺便说一句,导演对舒拉的美的呈现真是不遗余力,而且这种呈现是没有任何性意味的,纯粹为了表现舒拉的美与纯真。 影片用很大篇幅来描绘纯真的爱、战士的友谊和各个阶层的人对待苦难的乐观态度和亲人团聚的美好期望,但又时不时展现出战争残酷的一面,不是以直接描绘战争,而是通过表现战争对城市和乡村环境的摧残和战时后方人们悲惨的生活来呈现的。火车窗外,是荒凉的原野;城市中,建筑物被炸毁,人们有的流离失所,有的在逃难。物资缺乏,前线的亲人,可能不会再回来。阿辽沙打水那一段,大喇叭里播放着红军失利、城市失守的消息,摄影机跟着主人公,走过一个个驻足聆听的人,他们一个个全都面无表情,身后是滚滚的浓烟。镜头在阿辽沙脸上停留片刻,他也在听,广播结束了,镜头又摇回来,人们拿起锄头,接着劳作。短短二十几秒,没有对话,没有大动作,但无奈沉重的感情已经深入人心。 和这些穷苦人民作对比的是同样遭受战火蹂躏的战士。在很多个场景中,比如前面阿辽沙和伤残军人坐火车,车厢里挤满了人,都是士兵,他们互相开玩笑、抽烟、谈女人,在生命最脆弱的这些人中间,恰恰是生命绽放光彩的地方。导演放大了这些人的表情,以各种角度拍他们的特写。影片总是呈现绝望中的希望。 母子相见的篇幅并不长,却是全片的最重音。导演虽然只给了这段高潮6分钟,但我们的感觉却远比这长。这是由于时间的紧迫(阿辽沙要马上归队)和对情感的渲染。这段场景既是全片的情节高潮也是视听高潮,母亲的奔跑是最华美的乐章。从几个不同角度和景别来表现这段奔跑,从白桦林到山坡到田野,有中景也有远景,角度有水平也有仰拍和俯拍。母亲看到汽车奋力呐喊“阿辽沙——”则是重音中的最重音,可谓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此时母亲和儿子在公路上同框,分别从画面的右下角和左上角往中央移动。接着就像伤残士兵和妻子团聚的段落一样,主要是给二人脸部的特写镜头。母亲的脸、阿辽沙的脸,交相入画。不断的越轴反打则突出了母子二人激荡的情绪。 结尾的旁白呼应着开头(开头的母亲面目更沧桑,白发更多),提醒我们,这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已经逝去了,一同逝去的,还有战场中无以计数的阿辽沙,但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国家的未来(又有点回到苏联电影主旋律)。《士兵之歌》,就是一首献给无数牺牲在战场的青年的悲伤挽歌。 阿辽沙的扮演者弗拉基米尔·伊万肖夫当时只是一名电影学院的大学生。三十多年过去,随着苏联解体,50多岁的伊万肖夫再也找不到演出工作,只能到建筑工地。日复一日的重体力劳动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1995年,工作中的一天,伊万肖夫一头栽倒,口吐鲜血,再也没有醒来。相比之下,竟是现实中的“阿辽沙”的命运,更令人唏嘘。

公众号:电影套盒(laodianyinghualang)

 6 ) 英雄从来是凡人——电影《士兵的斜事曲》

    二战,通信兵阿廖沙意外的摧毁了德军的两辆坦克,战地将军接见他。十九的阿廖沙略有羞涩的说:“其实,我当时非常的害怕。”将军豪爽的说:“我们的士兵都象你这么害怕该有多么好呀”。
  
  将军要打报告为阿廖沙申请勋章,阿廖沙却提出不要勋章,而是能给探亲假让他回一趟家乡,他说:"妈妈来信说家里的房顶漏雨了”。最终士兵得到了特批的六天假,让他可以回家帮妈妈修补那漏雨的屋顶。
  
  电影从这儿开始全部是讲述阿廖沙归家的行程,其实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部电影教科书中所定义的公路电影,所有的故事都在发生路上,只是阿廖沙的故事是发生在火车上。
  
  阿廖沙有着年青人所特有的单纯与勇敢,还有乐观与助人,他帮助素不相识的退伍残疾军人拾回信心,送军人返还家乡,当军人在月台上深情拥抱自己的爱人时,再回头,阿廖沙却已经匆匆的赶往他的下一列火车,来不及与军人道别。
  
  阿廖沙给萍水相逢的战友传递爱情信物,那是两块由一个连队共同节约下来的肥皂。但当他费尽周折找到接收肥皂的女主人时,却发现女主人已经变了心,已经离开下楼的阿廖沙跑回女主人的住处,大力的敲开房门,拿回了肥皂。女主人倚在门边对他说:“请不要用这种眼光看着我,你太年青了”。是的,阿廖沙年青,正这种年青的单纯与坚持,让人汗颜。
  
  他象我们中国的雷锋一样,帮助遇到的每一个人,为此不惜一次次在路途中耽误自己极其宝贵的时间,但他却又不同于中国雷锋的高大全形象,他孩子气,他抽烟,他与不相信他能催毁两量坦克的老兵们大声的争论,他就象我们所能看到每一个邻家的孩子,或者说,他就象曾经的我们。
  
  我们的雷锋没有爱情故事,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个英雄,但阿廖沙有。有什么比在旅途中遇到爱情更美妙的事?阿廖沙与一个姑娘在封闭的军车上相识,从误解到谅解,由友谊到爱情,听起来有些俗套,但影片中关于两个人的心理变化刻画的细致入微,虽然只有短短的时间,但却让我相信,没错了,这就是爱情。
  
  火车沿途都是被战火毁坏的房屋,伴随着隆隆的火车行进声,电影的配乐由两人相见时激烈的乐章,到慢慢的舒缓,到最后两人分别时的惆怅。当分手到来时,火车越跑越快,姑娘随着火车狂奔,阿廖沙最终还是没有听清楚姑娘所说的住址,长镜头下姑娘在长长的站台上低着头孤独走远,火车上阿廖沙呆呆的望着窗外,在小提琴的低吟中,有些东西碎了一地。
  
  阿廖沙独自继续着他的行程,火车被德军飞机轰炸,他从着火的列车中救出了许多人,看到这里,我已经觉得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了,因为对于阿廖沙,这是很正常的。而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救助他人,都应该是正常的事。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大话英雄》中,男主人公救了人之后说:“当时,我什么也没有想,因为那时候每个人都会这么做”。
  
  留给年青士兵的探亲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他曾经向将军承诺一定会准时回到部队,所以当他回到家乡的时候,他已经没有时间来修补家里的屋顶,他只能给妈妈短短的几分钟,然后就要重新踏上回军队的路。
  
  在农田里干活的妈妈听说儿子回家了,往回村的路上飞奔,影片这时跟拍妈妈奔跑的镜头动人到了极处,情绪随着晃动的镜头一点点地积累。妈妈终于赶到了儿子身边,两人紧紧地拥抱。所有的音乐、背景音都没有了,只有妈妈喜极而泣的哽咽声,她轻抚摸儿子的脸。
  
  “你长胡子了?阿廖沙。”
  
  “是的,妈妈“。
  
  “你学会抽烟了吗?阿廖沙”。
  
  “对不起,妈妈,我得走了。”
  
  “阿廖沙,你一定会回来,我没有等到你爸爸回来,我一定要等到你回来。”
  
  “是的妈妈,我一定会回来的”
  
  阿廖沙深深的亲吻妈妈的脸颊,阳光下,这个年青男孩的睫毛好长好长。
  
  这个独自催毁过两辆坦克的士兵,这个帮助过许多人的士兵,这个妈妈日夜等候的士兵,再也没有回来。

 短评

4.5;无论是剧本结构还是影像基调都堪称教科书级,黑白光影澄澈而具有质感,犹如诗意优美而不无伤感悲哀的散文诗;摄影美得惊人,几乎能把战场硝烟状拍成水墨画般。以公路片形式描摹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创伤,阿廖沙先是以旁观角度见证人们的悲欢离合(以两对夫妻的意外结果为例),最终亦以微渺个体之态成为千万个无法归乡者一分子;旅途如战火中短暂的乌托邦,爱情的发生与天成如此美妙,光映照着他们纯真明亮如朝云的眼神和笑容,简直无法相信外面炮声正隆,从误会冰释到携手诉心声,直至最后的告别湮没在火车声中,一首普通士兵的哀歌,爱情与生命皆如朝露,但人们会长久记住他或他们;与母亲的拥抱令人泪目。

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很难接受这样的纯洁美好终止在炮火硝烟中……但即使没有战争,我们大多数人仍会被时光磨尽那种春天特有的朝气。年轻的时候总想快些成熟,羡慕久经世故者的沉着淡然,待到真的习惯了聚散离合喜怒哀乐,才发觉,再也无法像当年那样尽情的爱恨,真切的感到自己活着……

7分钟前
  • 子东文
  • 力荐

8/10。苏联新浪潮简单明朗地表现战争考验下的普通人形象将长久散发光辉,片头从母亲凝望远方的眼睛特写浮现輾压大地的敌军坦克,坦克追逐身影渺小的阿廖沙时镜头倒拍,天旋地转衬托出士兵逃生的心理体验,当阿廖沙在弹坑的炮前仰起头反击,一个经历战争洗礼的青涩面孔初次展现。当阿廖沙造访背叛前线丈夫的妻子,他连包香皂都没留下,愤愤离开配有钢琴、茶具的豪华公寓,他经过妻子无奈的神情和楼梯上孩子吹的肥皂泡破碎,苏联人忠于爱情的高尚品质被战争年代摧毁。真正动容的落在了结尾,阿廖沙塔车寻母和母亲跑过田野的对切镜头动态十足,卡车鸣起的喇叭让母亲抓紧时间抱住阿廖沙、亲手把黑头巾围在母亲身上,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对情欲启蒙的描写非常含蓄,像是稻草堆中躲藏车厢检查的拥抱、叠印镜头随着清洗的双脚上拉至舒拉上半身,情绪温柔地流露。

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不得不佩服編劇,讓電影裡所有的燦爛所有的遺憾,都發生在情理之中。原以為50年代的蘇聯電影肯定跟大陸電影差不多,撐死人種占點兒優勢,誰知道這劇情越展開越美好最後完全就公路冒險外加小清新范兒而且主角還活得很有追求!最後…這男孩真是帥慘了帥慘了帥慘了!全無死角地逆天地帥!TT口TT)

14分钟前
  • 席德
  • 力荐

抛开它现在来看不甚讨喜的意识形态气息,[士兵之歌]本质是一部根正苗红的公路片。不知道为什么,前苏的主旋律片总让人折服于它变态级的摄影。本片无论是大特写中近景还是远景、镜头是静止还是运动,其构图和调度都天衣无缝,每一帧画面都是美的。特别是爱情戏和结尾母亲的奔跑蒙太奇,简直动人于无形

1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给我的感觉:很高尚,也很生硬。他想回家的意愿强弱完全是按剧情需要疯狂波动的,这点让我很难受,打动不了我

23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阿聊沙你这个傻孩子~快去牵舒拉的手啊~快去~

24分钟前
  • 一身的霉味
  • 力荐

与公路片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要比逍遥骑士早上十年,也不属于同一体系。丘赫莱依的镜头风格更倾向于隐而不露,不花哨不刁钻不喧宾夺主平易近人。本片牛逼之处在于无声无息之中便可轻易撩拨内心深处的柔软,结尾远去的汽车与母亲的背影,呼应到开头早已点明的结局,哥的泪点被精准戳中,内牛满面

25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李健《一辈子的十分钟》写的就是这个电影。“我一定会回来的,妈妈。”后来再也没回来。

27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这才是电影好吗!满分、满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苦难什么时候能到头?真心盼望他们有好日子过。男男女女都像雕塑一样美,摄影、摄像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3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轻快的士兵回乡小调,忧伤被对生活的热爱精心的掩藏,只有爱是推动脚步的唯一理由。

32分钟前
  • Nakedself
  • 力荐

@俄罗斯大师展 隔了半年就忍不住重刷,不出所料又一次荡涤了我的眼眶和灵魂。最近学了个新词 cheesy detector,这就是那种在cheesy 的这一边游走却从不越界的片子。再说个重刷发现的事,阿廖沙一开始和舒拉开玩笑的时候就说了你以为丢掉的行李会在桥上等你么,半个小时以后舒拉做到了,啊这,看得我的少女心止不住颤动。 // 20200201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33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战火燃到家乡,我要上前线,“妈妈,对不起,妈妈,对不起,我一定还会再回来”;亲爱的舒拉,请记下我地址,记得给我写信,这次归途,有你陪伴,真好!战争结束,我来娶你;亲爱的战友,你父亲妻子都好,他们在等你归来。静静小村外,离人归来小路上,芳草萋萋,春去秋来,一位母亲一直在等着儿子归来

38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问我爸想看什么,他说只想看打仗的,于是我挑了这部,然后看了半小时他就默默地去洗了睡了…我妈在旁边瞟了一眼说苏联姑娘好美啊,可我想说苏联的军装小伙才是真他妈帅!看到结尾我泪奔了,人家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家,只能跟妈妈见面几分钟,我呢,回来就只知道烦,真是没良心!

41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社会主义的优秀出品,公路片,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片。纯洁质朴的故事简单干净的讲述。真纯,除了纯没有别的话讲。

46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这片子属于看的时候三星看完四星几天后改成五星的东西。。。。越想越难过越想越神作TTATT

48分钟前
  • 阿草
  • 力荐

看过好多遍,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青春片,最美的十九岁,爱情很纯情欲张力也十足,简洁的剧情余韵无穷,催泪效果一流。而且黑白老片的光线往往是最精细的,构图往往是最讲究的,苏联人是真正的艺术家。

50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反思战争,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主义、没有激烈惊险的战争场面、没有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没有全面胜利的凯旋之歌,只是一个小小通讯员出于完全的求生本能做出的抵抗,带着些许幸运的成为英雄;但他不在乎这,他只求回家一趟,见见母亲,修修房顶;一路上帮助了战友、邂逅了爱情、认清了真假、可是他才19岁

55分钟前
  • 勵帝或
  • 推荐

黑白的苏联老电影却出乎我意料的好看,故事丰富有趣感人,一路上士兵收获了友情爱情,当了“英雄”,却只和母亲短暂见面。。镜头继承了学院派的精髓,开场坦克追逐戏倒挂的镜头,爱情中主角的柔光镜头甚至充满了好莱坞俊男美女式的暧昧。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于背景声的运用,出现消失都极具煽情效果。

60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我在归来的漫长路上 嗯妈妈/ 你别担心别难过 我想你/ 想念让你的眼中噙满泪花听我在战火中哼那一首歌/ 穿过那金色的麦田啊一条河/ 我是归来的鸽子哭泣过/ 我亲吻的那村落等待我/ 你可知这颗心从没走远过

1小时前
  • 花果山望妻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