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1995

HD

主演:艾玛·汤普森,凯特·温丝莱特,休·格兰特,艾伦·瑞克曼,汤姆·威尔金森,杰玛·琼斯,哈丽特·瓦尔特,埃米莉·弗朗索瓦,詹姆斯·弗雷特,伊丽莎白·斯普里格斯,罗伯特·哈迪,伊恩·布林布尔,伊莎贝尔·埃米亚斯,格雷·怀斯,亚历山大·约翰,艾美达·斯丹顿,伊莫金·斯塔布斯,休·劳瑞,阿伦·米切尔,约瑟芬·格拉德威尔,理查德·拉姆斯登,洛恩·马德森,奥利弗·福德·戴维斯,埃丽诺·麦克里迪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1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2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3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4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5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6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13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14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15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16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17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18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19理智与情感199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理智与情感199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庄园主去世后,可怜的母女四人被长子逐出了庄园。靠着亲戚的帮助,她们在一处小小的农舍安顿下来。势力眼的长嫂未曾想到的是,她的弟弟爱德华(休·格兰特 饰)爱上了三姐妹中的大姐埃莉诺(艾玛·汤普森 饰)。理智的埃莉诺尽管也倾心于爱德华,却顾及两人地位的悬殊而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感情。  与此同时,妹妹玛丽安娜(凯特·温丝莱特 饰)和英俊的军官威罗比(格雷·怀斯 饰)陷入热恋。情感外露的玛丽安娜热情奔放的释放着自己对威罗比的爱慕,甚至不顾及伤害追求者布兰登(艾伦·瑞克曼 饰)上校的感情。未曾想,威罗比为人不正,根本没有把玛丽安娜的感情真正放在心上。两个姐妹的感情相继陷入了危机。  性格迥异的两姐妹谁能得到真正的爱情,如愿以偿呢?母女四人又该如何走出生活的困境呢?#窨井盖老爷车独立大队凯西回家风光大嫁篮球风云Ⅱ(国语版)风雨重现星路奇程朱勒的生活AI女友Byplayers 2:如果名配角在TV东晨间剧里挑战无人岛生活的话宫锁心玉平行理论动物农场2020世界辣么大水手服与机关枪风花仙子外传海蒂和爷爷一代财富佳期如许2024宫之极品皇子派遣女公关彩华热血刑警2020和歌子酒第2季月球叛军:火之女小男人周记3之吾家有喜寅次郎的故事2:我爱我阿妈触底反弹这里那里庆余年第一季 特别版侏罗纪城周一清晨线2020海克回家(英语版)生死大营救特殊行动昏迷2022居心叵测的爱情单身规划师Planners

 长篇影评

 1 ) 理智与情感

十分好看。
影片后面,Marianne跟上校说thank u的时候,竟然啪嗒掉了几颗泪。
Elinor最后情不自抑失声痛哭时,我老人家又禁不住老泪纵横。
有些情绪是很莫名的,看铁达尼克的时候貌似很多人都哭得很惨,我只掉了几颗泪。
看《美丽心灵》的时候,身边的朋友有些是笑盈盈的看完。
我每次都会哭得不自抑。
触动的点不一样吧。
其实一开始看的时候所抱的的心态可能有点不应该。
除了因为喜欢奥斯汀还因为是李安导演的。
对于《卧虎藏龙》说不上来特大感触。
对《断背山》也不是很适应。
但是对李安一直有点刮目相看。觉得他的东西总是值得欣赏体味的。
其实我并不清楚他是否有一种所谓的李式风格在。
电影开场的时候,我觉得正如大多数名著改编的电影,没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之后发现有很多细腻的东西。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Marianne和上校结婚那天,Willoughby一个人在马背上,神情落寞
的画面,我相信书上一定没有吧。
为了验证,我急着去看书。(貌似我之前一直只看到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的其他作品都毫无染指)
可惜现在才看了七十几页。
但是,只这几页,就发现电影的叙事有很多精妙的安排。
比如安排上校第一眼看到Marianne是其在弹琴唱歌的时候。
声音曼妙,侧影有一种宁静的美。
这样的第一眼太容易唤起爱情,即便是已经三十五岁的上校。
一开始比较喜欢Marianne吧。
弹钢琴的样子很吸引人,而且爱好读书,是颇有见解的女子。
但是情节继续下去,就比较喜欢Elinor了。。
虽然一开始觉得她的扮演者艾玛·汤普森似乎老了一点,但是角色本身既具理智又富情感,处事得体,情感内敛,她演起来力度刚刚好。
最后她得知Edward并没有结婚时,终于再也按奈不住自己一直苦苦压抑的情感,失声痛哭。当然也可说是喜极而涕吧。一点也不造作。没有梨花带雨的美,但很打动人。
相比较起来凯特·温斯莱特的角色就太过注重情感,不计较礼数和别人的闲言闲语,这也算是一种勇敢和无畏吧。不过,说起来,我比角色本身要老那么几岁,有点吃不消这种热情呢。
一直饰演比较花花公子或者说不怎么循规蹈矩的角色的休格兰特之于他饰演的角色似乎太英俊了些,但是有一个英俊的Edward有何不可呢。

 2 ) 可贵的理性

建议所有未婚的,并想要结婚的男性女性,都要看一看简奥斯汀的小说或者电影.

前段时间工作那么繁忙,每看到由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还是会忍不住, 一直看下去, 哪怕已经很晚了, 明天要上班. 剧情很平常, 就象你邻居的老人向你说故事一样, 精彩在于它的台词, 对人物细节的刻画, 无一不透露人生的智慧. 时间虽然过去了那么久, 很多东西都日新月异, 但唯一不变的是人性. 正是这一点, 让她的作品日久弥新.

对于另一半的选择,不管你是最终要不要结婚,都无疑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选择之一. 对女性来说, 甚至被赋予第二次命运的意义. 第一次,是你的出生. 第二次, 是你的婚姻. 遗憾的是,从小到大, 我们都几乎很少接受这种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婚姻相处的艺术,选择的艺术,只能靠自己从自己的父母亲,身边的人自学或者自己去摸索.

男生还好一点, 女生因心理生理的特点,则从小被宽容,被引导, 普遍更加得情绪化, 更加感性. 简·奥斯汀最宝贵的一点, 是向广大的女性朋友指出理性的可贵. 用用你的脑子去思考问题, 而不是凭感觉一相情愿的以为对方怎样, 这个世界怎样. 婚姻怎样. 整个世界不会以你的个人意志而改变. 特别是不要被对方的外表, 甜言蜜语所迷惑.

反之, 对男生一样, 要不然就会落得老婆跟人私奔的下场. 私奔,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是很恶劣, 丢人的事情, 整个家族都会以此为耻. 现代的社会环境虽然已经比过去宽松很多了, 但能避免的伤害还是尽量避免吧. 作为普通的个人, 要接受的困难挑战已经不少.

这种可贵的理性, 帮助你make a good choice and make a right decision. 当你长大成人,就要独立的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和危险. 学会正视困难和挑战, 不做任何幻想, 认识自己, 认识人性,依靠自己, 做出选择,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选择的后果.


简·奥斯汀是个现实主义的理想者.看她的作品,你总是很庆幸,女主角男主角也许会有一段短时间的迷失,但最后总能发现真爱,并与真爱结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现实与理想的平衡.所以,琼瑶的小说能迷倒一代人, 但简·奥斯汀的小说却能成为经典, 受到几个世纪后的人们的喜爱.  


什么是真爱呢,

"没有委身的爱都是自恋,不能把金钱给出去的爱不是爱,不把时间给出来的思念不是思念,不说出来的同情,不是同情。
爱妻子的意思,就是和她在一起。"

引用南方周刊的撰稿人,影评人王书亚的话,这就是真爱,付出时间,关心,金钱, 取她做妻子, 尊重照顾她的感受,善待她的家人.这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你就能一一体会到. 

说的严重一点, 所有追求爱情幸福,婚姻幸福的人,看看简·奥斯汀的作品吧. 









 3 ) 凯特 温斯莱特

这部戏,大家有很大的惊叹在于KATE的年轻。铁达尼号时她已俨然风韵绰约的模样,更不用说后来铁案悬疑里的成功干练,革命之路时的中年人妻。但1995年,影片上映的时候,KATE才20岁,拍电影的时候,正处在最诱人的19岁的年华。演MARIAN的角色,正合适。

她一贯是高大健壮,棱角分明的形象,不笑时表情枘枘的有些严肃,也许是EMMA的老成稳重太过明显,她的天真活泼被完全的显露出来,我甚至觉得她演的如此逼真,甚至连身高都被更改,这哪里是那个处处把男主都比矮了去的KATE,在EMMA身边,她娇小的像只松鼠。

电影里,她是那样年轻气盛,勇敢无畏。

她对同父异母的哥哥扫地出门的形为充满愤恨,对那个小气势利的大嫂句句讥讽。她对爱德华读诗时的语气平淡表示不满,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教他如何读诗,夸张又自如的声调表情让爱德华不敢开口。她一开始讨厌上校,因为他的苍老与虚弱,听说上校有积年的风湿,她满不在乎的嘲笑说他能抱的起来我吗。后来遇见白马王子卫勒比,她的爱得到了最强烈的回应,她简直就是个爱情女战士。不顾村子里别人的奇怪眼光,与爱人牵手散步游玩,后来爱情遇挫,她对于淑女教条不管不顾,执意要夜夜送信给爱人,包括后来,回到村里,走在大雨中的山坡上,下面就是爱人的农庄,又是在雨中,她茫然又失落的念颂莎翁的情诗,最后病的几乎丢掉性命。

我最爱的一幕也是她在雨中。满身湿透地在山坡上滑倒,被威勒比抱回来,躺在沙发上。她太年轻了,纵然给雨水浇透都盖不住全身那股子氤氲的热气。自然卷的头发弯曲着贴在耳边,两颊红扑扑的,粉藕般的玉臂露在外面,呼吸急促而导致高耸的胸脯剧烈的起伏。她全身都蒸腾在雾气中,那是她热烈的生命遇到冷雨时呲的一声冒出的热气。

是她点亮了这部本该沉闷隐忍的古典爱情戏剧,也是她,大雨滂沱中大声念颂莎翁的十四行诗,让这部电影隽永如新。

20岁的KATE,她有着天真少女应该有的活泼,青涩,甜蜜与勇敢,但作为一个20岁的初出茅庐的演员,她又惊人的成熟,稳重,果断与老练。MARIAN这个角色在她的演绎下,很天真却不傻,很热烈却不做作。很多人赞美EMMA的风华绝代,一低头一举手,尽是风情。而16年过去,当KATE到了当年EMMA的年纪,我们可以看到,好的演员,受年龄的影响,却不受年龄的控制,这些电影,是因为她们的演绎才如此精彩。

 4 ) 李安的奥斯汀

我个人觉得把简•奥斯汀的原著翻拍得最成功的电影(不包括电视剧)是《理智与情感》,即使再挑剔的奥迷们看了也不会失望。这应该归功于两个人:编剧艾玛•汤普森和导演李安。

要把厚厚的原著浓缩到两小时的影片里,那么如何删减原著就是对编剧最大的考验了。编剧艾玛•汤普森真是一个才女,很难得地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既讲明白了故事,又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她在删减中还适当地添加了一些犹如画龙点睛的小细节,使得影片神采飞扬。那年的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给她实在是众望所归。艾玛•汤普森的出色还在于三十六岁的她成功地扮演了影片中年方十九的姐姐埃丽诺。

很多人感叹东方的李安怎么会懂西方的简•奥斯汀,真的,李安能拍好《理智与情感》,你敢说斯皮尔伯格能拍好《红楼梦》?(汗!偶在瞎扯啥呀?!)但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位朋友说:“其实把理性的埃丽诺与感性的玛丽安换进《卧虎藏龙》,无非一个是俞秀莲,一个是玉娇龙。”这位朋友的眼光真不是一般的锐利啊!

温斯莱特(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露丝的扮演者)的古典美和当时的年纪使她非常适合《理智与情感》中妹妹玛丽安这个角色,尤其是那段失恋后她在风雨中吟诵着莎士比亚,和过去的感情诀别的戏,深情自然到一点也不让人感觉有做作之态。
 
两位男演员的台词都不多,但他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演爱德华的是休•格兰特,最早认识他是在英国电视剧《待到重逢时》里,(很多年前央视的午夜影院里放过的,好看得一塌糊涂,那首主题歌也很好听,所以多年来偶一直伸着脖子等它重放,可电视台咋就一直不满足群众的渴望呢?!)那时候的休•格兰特青春无敌啊!后来看他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再后来看他的《BJ》,感觉他是那种什么角色都能扛得下来的家伙。《待到》中气质高贵的恶少,《四个》中浑浑噩噩的糨糊桶,《理智》中表面笨拙内心丰富的爱德华,《诺》中老实巴交的好男人,《BJ》中的花心大萝卜......这些角色各不相同、差异巨大,但休•格兰特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令观众过目难忘。

演布兰登上校的艾伦•瑞克曼就是电影《哈利波特》中斯内普教授的扮演者,我的酷酷的坏坏的斯内普教授啊!(两眼放光状ing),《理智》一片中他可是痴心一片的角色。

 5 ) 说说P&P与S&S

非正经,纯吐槽向,因为短评料计塞不下那么多字。

第一次看电影的《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都是初中的事情,读原著仅限与书虫系列【中文字的部分】。说起来甚是惭愧,后来我买过英文版的傲偏,读了一半坚持不下去;大二为了写书评也买过中文版傲偏,也没有读完(在这种情况下我居然写完了书评更加惭愧)。记得当初是非常非常喜欢05版的《傲慢与偏见》,前前后后、反反复复起码看了五六次。当时是超级迷达西先生啊,无论是看书虫的左半边的英文还是看书虫右半边的中文,都完全沦陷在达西先生故作清高、自命不凡、不善言辞却无处不毒舌的霸气高冷范儿里了。当然达西人性化点就更加完美了,于是05版富有创造性地出现了扶手上马车和雨中廊亭吵架欲吻两个细节之后,少女心简直犹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以上这段应该写到P&P的页面下,此处乱入了】【大家请了解一个既买了碟又下载了电影的05脑残粉的心】【不用跟我推销95版了,一直没有勇气点开它】

相反我第一次看《理智与情感》的感觉就要差很多。说实话,肤浅的初中生如我是指望着在简·奥斯丁的另一本小说里寻找下一个达西,结果《理智与情感》的两个男主角都属于寡言不懂情趣的闷葫芦型。加上小说情节跟《傲慢与偏见》很像,都有负心汉,男主都有一个被负心汉伤害过的年轻女亲戚,都是姐妹对照,于是幼稚如我就越发有种看一个雷同但不够精彩的故事的失望感。加上就我当时的很没水平的审美眼光看来,李安的《理智与情感》演员颜度也不够,唯一好看点的肥温还很肥……总而言之,不喜欢,看完以后什么印象都没有,以至于今天二刷看起来就像看部新片一样。

今年寒假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不知道天高地厚地去看了《理智与情感》的中文版原著(这回终于不是缩写版而我也坚持看完了)。我本来以为,简·奥斯丁这样小情小调的文学,顶多两百页左右就没有了吧。结果看到一半老翻不到底,才知道这两男两女的故事也可以给大作家写出个上、中、下部近500页……而且读过简·奥斯丁任何一本书(不管是缩写本还是原本)都会发现一点,就是小说里面并不注重具体的描写,特别是在写人的时候,大部分情况是直接写作者认为这个人怎么样,对他有什么看法(彬彬有礼?风流倜傥?沉默寡言?),而不是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一个人,然后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样她的作品的故事性减弱了,我自己不是很喜欢。所以她的小说真的太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了,絮絮叨叨说的一大堆抽象的、观念性的概述,电影一个几秒的镜头就很生动很具体地把该说的都说完了。

而这里又扯到了Emma Tompson的剧本改编。我不敢说自己的水平完全就能品味剑桥才女四年磨一剑的剧本,但至少认认真真地翻过原著之后,我至少比第一次看更加懂得欣赏她剧本构思的巧妙。前面说了,简·奥斯丁的原著里太多抽象的、结论式的叙述,这些都不能拍出来。Emma写剧本,除了少量原文的对话能够引用以外,基本都得靠自己想象补充场景,而且这些自己补充的内容还必须得体合理,和原著精神相近。譬如原著里面对Elinor和Edward如何相爱的过程写得很简略,Emma为此设计了两场戏。首先是借世界地理引妹妹出来一幕,展现初遇的两人已经展示了心有灵犀一样的默契。再用Edward看到Elinor听妹妹弹琴落泪的一幕,展现Edward为人憨厚木讷但心思细腻敏感,这和Elinor外冷内热、人前坚强、人后脆弱的性格也是也是一种契合,而Edward相赠的手帕后来也成为了理性的Elinor内心奔涌的情感的载体。到最后发展为散步挽丝巾的小细节更是说明两人的好感越来越浓了。犹如Marion两次野外迷路,都是在雨天,都是有男士相救,但一个是Mr. Wrong,一个是Mr. Right,这两个场景是十分工整的平行对照,应该是编剧认真琢磨过才特意安排的。所以电影里,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情节还是那些情节,但具体场景怎么处理,有很多时候已经不是小说里写的那个模样了。

第二次看《理智与情感》,再和《傲慢与偏见》相比较,感受和之前大不一样。按道理应该是电影跟电影比、小说跟小说比,可是学弱阅读量做不到这么多,只凑合着瞎说了。如果从人物设计上说,我觉得是《理智与情感》更饱满更真实一些。里面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弱点,也有他们闪光的地方,Marion冲动但充满热情,Elinor谨慎但有时又过于迂腐,Edward呆呆的但憨厚真诚,Brandon不够浪漫但稳重可靠,就连威洛比也是曾经付出过真心。其实不坏到尽头也不好到极端的人才是生活里的常态。相比之下,《傲慢与偏见》的角色似乎略显平面化些。再者从两部小说的立意上讲,《傲慢与偏见》讲婚姻爱情不能被金钱绑架,而我认为《理智与情感》是在探讨女性对待情感时的态度,更加内省。特别是Marion后来说威洛比就算和她结了婚,大概也会因为金钱问题而感情破裂,一定程度上可谓是也肯定了必要的物质财产是婚姻稳定的基础,这比《傲慢与偏见》着重说只要灵魂契合,真爱就能跨越阶级更现实一些。而Elinor最后嫁给了没有财产继承的教区牧师Edward,更能比达西娶lizzy体现真爱的价值,相爱不只是共富贵还要共患难。【不是简奥斯丁书迷不是学者没什么文化纯属瞎说欢迎指正】

比较郁闷的是看了两次都没有搞懂《理智与情感》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感觉看书是倾向于赞扬姐姐的隐忍,而李安自己说他更想表达两姐妹的相互影响?这个真的不是很清楚……

另外05《傲慢与偏见》和李安《理智与情感》的幕后花絮都很有趣,所以我就不说了。

真的絮絮叨叨说了好多,感谢能看完的你。

 6 ) 为布兰顿上校,为艾伦里克曼

因为李安和原著看了这部影片,被艾伦里克曼的布兰顿上校迷住了。

他很晚才出场。三四十岁的男人,家里有产业,参加过战争,却因为各种原因孑然一身。在一个午后他应邀去挚友家做客,远远的听到一个柔美的女声从挚友家里穿出来,softly softly,如同一缕阳光照射进他多年冰封的心。他不由自主走近,从房门外看到了那个声音的主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在柔光下散发着灿烂的光辉,他呆在门口,一眼万年。

她天真,她善良,她对爱情有着无比美丽的憧憬,期待爱情像龙卷风一样席卷过来。他知道,她不会考虑他。于是他只有默默的关注她,默默的,任何时候都保持着绅士的微笑。她打保龄球,他就默默替她捡球。她在河边采野草,他就默默的递过小刀再一言不发的离开。他用他那天鹅绒般的嗓音给她读十四行诗,但她却嫌弃他平淡如水没有激情。他邀请所有人去野餐,甚至包括没有交情的她的心上人。她要单独跟心上人出去兜风,他就默默的扶她上车。虽然他知道那个男人不一定靠得住,但仍然希望她能得到所期待的爱情。

他对她如此之好,人人都知道他爱慕她,但她爱着另一个不靠谱的男人,最终被那个男人伤了心,急火攻心差点儿病死。他不眠不休想尽各种办法,终于把她救了过来,终于等到了她的一声“谢谢”,心满意足。

最终她终于看清了这个世界,不再天真,试着去接受了他,试着习惯听他用不温不火的声音读诗,试着享受平淡安稳的生活。也许她终究不会用那种热烈的感情来爱他,但我知道他一定很满足,能够呵护这朵鲜花,一直到老。

 短评

那时的温丝莱特年轻,迷人,有着最单纯的美丽。受过爱情挫折的上校站在门外注视着优雅的玛丽安弹钢琴唱歌,专注,深情,这一幕真是美好。

7分钟前
  • 推荐

【B】最后,情感至上的妹妹懂得了理智,理智至上的姐姐释放了情感。

1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此生得一上校足矣

12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英雄救美不可信,绅士温情方为真。……“某些程度上,我可能比今天的英国人更懂得十九世纪的英国,因为我自己几乎就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冷幽默感,体统观念,以及社会规范是不同的。但自由意志的社会压迫的本质,我成长于斯。”——李安

1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奔放再奔放,最后安静下来;隐忍再隐忍,最后爆发出来。

1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因此在舞台上Emma Thompson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而Kate Winslet那时年轻的不可思议。”

1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想象不出来是李安拍的

23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说变心就变心 哪能是真爱

28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啊,我真是喜欢这种中年美大叔和小loli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桥段呀。。。

30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推荐

“既然你去不了大自然,我把它带来给你了” 原故事太棒,剧本改编太棒,双膝献给简·奥斯汀和艾玛·汤普森,看的过程甚至都会忘掉这是一部“李安”导演的作品。角色众多、轮番登场、好戏连连,爱在英伦庄园下缠绵蔓延,真心会如意、隐忍有转机、等待换回报。“爱是炽烈、是燃烧”

3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本来书我就不喜欢,我不明白为什么一群乡下女人找丈夫也能成为名著。好吧,whatever,估计那个时候的英国人没什么其他事情可做。本来可以一个半小时解决的电影,拖了两个多小时。嗯哼。

33分钟前
  • 禾口角刀牛
  • 较差

原作反复阅读过多次,今晚才第一次看了电影。我想要的终身伴侣便是布兰登那样其貌不扬、稳重宽厚的守护型的老男人。何况这次还是斯内普呢(≧▽≦)【我又花痴了】~最后一幕婚礼时小感动了一把。

36分钟前
  • Arch-Murder
  • 推荐

温肥在雨中背14行诗的镜头太美了

38分钟前
  • littletwo
  • 还行

真是只有中国导演才能吧简奥斯丁拍成八点档啊。艾玛·汤普森编剧,真牛。李安老师确实拍了一部“优等生电影”,处处精到挑不出毛病,尤其细节调度真是完美,或许这样才显得匠气太足。说来要拍红楼梦还是得请李安。

4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我始终觉得理智与情感比傲慢与偏见好看得多。(Grant在这里时不时有种张宇的即视感...

4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最成功的一点,李安立体化了"Sense"和"Sensibility"这两者的形态。而姐妹间纯粹的感情连结使二人共同渐趋中值,这其中的情感涌动异常动人。汤普森最后那一哭诠释得完美,一扫之前偏重的舞台感,精彩极了。

47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看到一半就想起了《傲慢与偏见》 简 奥斯汀内心有一种未了的情怀

50分钟前
  • 推荐

每一个段落都拍出了极度饱满的情感,絮语与尴尬是无比零碎的内容,但反而比推动故事的关键情节更好看。想到是一个华人导演上升时代的作品,更五体投地了。

55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每个角色都诠释得十分到位,能让人内心恬然的影片

59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李安从来就不是一个天才,天才也大多不屑于探究普通人的情感。他只是一个极其“人性化”的导演,用他温和与包容,细腻而深刻的语言逐渐打动你,让你明白“人性”的真谛。

1小时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