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已不再变老

HD中字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7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8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9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彼得·杰克逊(《指环王》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执导的战争纪录片。电影聚焦于1914年—1918年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片中大部分史料均为首次公开,制作团队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 技术,将百年前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一战士兵遭遇和感受,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影片将于2019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对面的夜新梁山伯与祝英台男人养家青年维兰德第一季孤单但并不孤独1303大厦2013春娇与志明粤语丧失名字的女神请再来四杯第一季魔法学院之见习女巫茜茜公主 第一季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传奇海盗船长黑胡子(下)夜幕将至2023天亮之前德里女孩 第三季柯达克罗姆胶卷丫丫姐妹们的神圣秘密第七个秘密万尼亚在42街口网络陷阱:错误的爱梦想之家大改造第三季一千零一夜第3部:迷醉之人爱你,维克托第三季全面回忆喵眼天师端脑2017猫狗大战3:爪爪集结!肉欲的42街痴情快婿爱在异乡致命肖像外星居民 第二季激情死亡线天生一对1998门主操心现在正在分手中太极先锋大虎异种

 长篇影评

 1 ) 好悲伤...

看到无数张笑脸一转眼就变成的躺在地上的尸体,看到被俘后的德军与英军和谐相处,甚至打成一团,他们相互沟通,很显然无论是谁都觉得这场战争毫无意义。"我同情他们,也同情我自己""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是敌人,而是并肩战斗的伙伴"

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同心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中国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士兵没有错,错的只是政府,只是那个时代,士兵只是强权下的工具罢了。

 2 ) “那天我莫名其妙被送上战场,觉得像英雄一样”

执导过“指环王”系列和“金刚”系列等巨作的彼得·杰克逊,这回给我们展示了一部全新的史诗——

关于一战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

与以往经常看到的战争纪录片形式不同,这部时长约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中,导演没有做出任何直接的评论;

旁白全部由一战老兵的录音资料剪辑而成,除此之外,杰克逊还做了件更加大胆的事儿:

将所有视频资料的画面上色

这一举动,带来了不少争议。

原始画面和处理后的画面

在今年伦敦电影节上映时,甚至还有3D格式——擅长视觉效果的杰克逊,这次也要给大家带来充分的真实感。

而这份“真实感”却有评论家不买账:对他们来说,一战的纪录片,恐怕黑白画面才是真正的“真实感”,有了色彩仿佛在看科幻。

片子的口碑,倒是不受这些争议的影响:

海内外都是统一的高分

真实的录音,真实的故事,从这些当事人的口中讲述出来,无疑比任何描绘都有力。

政治家、领导人视角,跨国跨洲的战争格局与规模,我们都看过太多太多了;

但对于这些当时只有一二十岁的英国男孩子们来说,战争,只是自己眼前无休止的一次次行动——

他们听从,他们出击,他们从不大声质疑,他们偷偷地想要活命。

在这部纪录片里,杰克逊专门从BBC在1964年做过的节目《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那里选取素材;

杰克逊认为那时的受访者们“不再年轻但也没有太老”,对他来说这正是讲述他们经历的合适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

这些老兵们,记得从出发前到归来后的每一个细节,记得那些陪他们度过难熬战壕时光的每一件小事。

他们已经活过了两次战争,住进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和平的年代——

可要想走出那段苦痛的回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谈何容易。

苍穹下的战鼓,死神伫立在沙场

1914年6月28日的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民族主义者、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普林西普枪杀。

此事导致整整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纪录片里的老兵们,仍旧记得当时的氛围:

一整个夏天我们都听说来自巴尔干、塞尔维亚那事的大麻烦,但我们好像离得挺远,根本不担心——

直到新闻里说,英国和德国可能要开战了。

“我们和一队德国人打完了场英式橄榄球,正聚餐到一半突然有人送来了开战的消息……”

“那一瞬间,我们甚至在想要不要拿起餐刀捅他们……最后决定战争明天才开始呢”

几乎每一个没到岁数的少年都谎报了年龄,所有军官都为他们打着掩护。

每一个报名参军的士兵,都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战役,都以为顶多几个月后就能回家。

即使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志愿前来的男孩子们仍然斗志昂扬——尽管每一个母亲都陷入悲恸。

几十年后的他们提到当时的心情,仍会笑着说,谁都希望这一切没发生过,但平安归来之后,不后悔这段经历。

“虽说当时那么可怕,让我再来一次,我还是会头也不回地上战场。”

当时的他们,全当是普通的出行和服役,完全没意识到这次有多么不寻常:“后来想想,我这辈子都没那样兴奋过。”

“年轻的士兵上战场”

在军官眼里,他们却是瘦弱干瘪、面色蜡黄、满心恐惧的孩子,中学年纪,披上制服去打仗。

有个小伙子说,军官啊,靴子穿着好大。

军官只回他:没有不合适的鞋,只有不合适的脚。

队伍里还配备了许多军用剃须刀,然而这些尚未成年的男孩们哪里用得着呢?只能拿来切切肉,如果还有肉吃的话。

最开始在营地,吃得倒还行,面包黄油培根不会少;训练也能扛,没人觉得受到了欺压。

西线战场有些不一样。士兵们坐火车到多佛,再乘船去海峡对岸的加莱,然后步行前往比利时——眼前的废墟和耳边的枪声,一下子变多了。

短暂的快乐越来越少,无人区随处飞着子弹

死人和老鼠遍地都是,活物见不到几个。躲在壕沟里,就不敢抬头看。一旦睡着,就不清楚能否再醒来。

“你不知道哪天,你从小踢球的伙伴,就躺在你的身边——一具尸体。”

士兵们甚至会捡到两年前法军留下的饼干,吃的时候都能尝到长出的青苔

还有那冲天的死尸味道——牛和马腐烂的皮肉,被咬烂的军装,到处都是蛆和飞虫,也让他们下辈子都忘不了。

“那是死亡的味道。”

每天都是如此,大家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位老兵则说:反正下一个就会是你,有什么区别呢。

2005年[圣诞快乐]剧照,一战真实事件改编

[圣诞快乐]里讲述了一次双方停战过节的真事儿——虽然如此著名的彻底停火是个例,但两边的士兵确实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的敌意。

纪录片中很多老兵都提到了,被俘的德国兵,有曾在英国当服务员的,大部分都和他们一样,以前也有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突然被拉来参加了战争。

他们无聊的时候,甚至会在边线立起标语互相调笑;他们一起合影,抢对方帽子玩:“那些巴伐利亚人,大多真是友好正直的好人。普鲁士人倒是挺混蛋的……”

他们不恨对方,他们尊敬彼此,谁也不想打仗——每个人,都只希望战争能快快结束,也祝敌军士兵们都能够活着离开。

“我们甚至不在乎谁赢了战争,我们只想早点回家。”

当政权开始狠磕,受害的永远是人民自己。首相的策略,将帅的指挥,对他们来说都只是猜测、命令和模糊的概念

“他们没有任何恶意和怨气”,直到最惨烈的战争后期也是如此

随着战争的推移,每个人的心态都在变化着——他们目睹过最惨烈的伤亡,也体验过最真挚的友情

血肉横飞和炮弹轰鸣中,他们眼中的战争,不再是出发前那个简单的任务:

“1914年离开家时和1917年回来时,每个人看到的战争都不一样了。”

哀伤中的挽歌,他们与日月同光

正是这些碎片式的个体,构成了这场世界规模的战争——

士兵和战争在互相影响着、改变着;近年,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从个人视角看残酷的史实:

被搅进战争的所有人的生活,都在或有或无的意识中,被残忍的政治军事冲突,彻底改变了。

[敦刻尔克]:从一战到二战,英国兵还是只有草莓果酱……

同样是战争群像,同样是个体视角,同样是充分利用影像力量——

诺兰几乎纪录片式的[敦刻尔克],引起的争议也够大的。

丘吉尔的指令,是将军无线电中听不见的声音;海对岸的家乡,是渔夫们驾船前来的号角。

男孩子们眼里只有帆的一角,头上的轰炸机,还有天际线那边隐约的白崖

谁赢了战争?是盟军政府。谁救了他们?是他们自己和普通的人民

“撤退?逃命?你们回来就好,活着回来了就好。喝杯热茶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热闹,庆祝,都是你们的

现代战争同样如此,关于讨论军人的内心世界李安在这部电影中专注了比利·林恩一个人的经历:

他因为偶然的视频成为了伊拉克归来的英雄,但没人知道,那最大的殊荣记录的是他最痛苦的一天——

他无疑代表了每一个走过战火的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已经千疮百孔;但渴望被周围欣喜的人群理解、拥抱,又是多难的事啊。

北美评论家却对这样个人化的表达嗤之以鼻:

国家的威严之下,大众娱乐的消遣中,这样的纠结与复杂,在某些评论家眼里,无疑是多余。

战士摇摇欲坠的内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冷漠中,继续被边缘化着。

HBO神剧[杀戮一代]:每个端着枪的大兵,其实都是穿上军装的邻家男孩啊

关于纪录片中多次被老兵提到的“快乐服役时光”,就正如《杀戮一代》中那样,没有交火的时候,大家都拿出十二分的幽默来打发无聊;

真实的战地是什么样的?士兵们是真实的,愉悦和苦难也是真实的。

正是过了命的兄弟情谊和后来的死伤之惨痛,才使他们与战争产生了深深的羁绊——离不离开战场,心头的那片硝烟,都无法散去。

彼得·杰克逊的祖父曾参加一战

杰克逊将这部纪录片个人化,并将这段“士兵的共同经历”献给了他的祖父,英格兰的战士:

“我和爸爸一起长大,从小就听他讲祖父的故事。我自己也是一战的孩子,我父亲在那之后移民到新西兰,遇见了我母亲。”

花了数年制作这部电影,对他来说无疑也是学习祖父经历的过程。

有趣的是,BBC首播这部纪录片时,一位观众竟也在电影开场的录像资料里,看到了自己的祖父——

这位来自埃塞克斯的女士,看到屏幕上她的祖父穿着整齐的制服,站在法国乡村的前线,正与一名警官交谈。

又震惊又感动。这无疑也是本片带来的正面效果之一:有多少人会在这段影像中找到回响

片名来自诗人劳伦斯·比尼恩的《For the Fallen》

他们永远不会衰老,不像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一样日渐老去:

他们永远不为高龄所难,永远不为残年所累。

每当太阳落下,每当清晨来临,我们就会想起他们。”

就像未满周岁的加缪,父亲战死于一战战场,而后来站在父亲墓前的四十岁的他,已经比葬在这个石板下的男人还要年长。

——“温情与怜悯突然溢满了他的胸膛。”“而只有疯狂与混乱,那就是儿子比父亲岁数大。”

睡在这片土地下的都是孩子,他们是那些此时已头发花白,自以为懂得生活的人们的父亲。”

每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人们戴起罂粟花

比尼恩的诗句,在每年的11月11日上午11时,被作为纪念辞在欧美各地吟诵着;

人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大人和孩子手拉着手,默默围着纪念碑而行,缅怀一战阵亡的将士们,纪念着战争的结束今年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

人类的历史,被鲜血涂抹着,被炮火环绕着,被坟墓奠基着。

而就像大家一遍一遍说的,活着的人能做的,就是不去忘却

每一个人,每一条命,都是值得的。

他们已经不再变老了——他们沉睡的时候,就好像那个刚穿上军装的少年一样,英气勃勃。

-

文: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3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迷惑行为!

2019年11月11日,除了是光棍节、双十一狂欢节,还是一战结束101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去看一部特殊的电影,挺好!

——《他们已不再变老》。

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战争纪录片。

与以往战争纪录片不同的是,制作团队通过现代技术,将百年前的影像重新修复、上色,并且加入声效,然后再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里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英国士兵和被俘虏的德国士兵谈笑风生。

有人说,战争就是普通人被政治家、野心家裹挟,不断丧命的一场巨大游戏。

不否认!

但并不是所有战争都能像一战这样,敌我双方上了战场是仇人,下了战场又亲如兄弟。

比如在越战中,北越的士兵和美国大兵能和平共处吗?

二战中,日本士兵能善待被俘的美国大兵吗?

归根到底,发生了那样的事,和这场战争的性质有很大关系!

既然这是战争纪录片,那就从纪录的角度聊聊一战,并且盘点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些迷惑行为。

一战之迷惑行为:开始。

虽然历史课本里详细地讲述了一战正式爆发之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

比如: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实事求是的说,只要有国家存在,矛盾就会有,一直到今天也一样。

但值得大动干戈、兵戎相见吗?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枪杀。

随后,欧洲几乎所有大国加入战争。

在这之前,没有人会预料到会有战争的发生。

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中就有这样的讲述,一战爆发的消息传来时,英德两国的战士还在踢球。

一场正常的大战来临前,应该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如,日本侵华、德国扩张、美国参加越南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

首先是舆论攻击,其次经济封锁,最后宣战。

这些应有的程序,一战只占了最后一项——直接宣战。

所以,你能想象,前一天,大家很有可能是在伦敦、巴黎、柏林相识的朋友;下一秒,就要在战场上厮杀了。

一句话总结,一战就是几个国家领袖之间的不和而引发的战争。

一战之迷惑行为:结束。

一战开始的迷惑,结束的也迷惑。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战争都有转折点。

一战是个例外。

前脚美国参战,眼看同盟国要处于不利地位,但很快俄国发生革命,退出协约国。

双方在1918年时,依旧不相上下,还在僵持。

虽然同盟国许多国家先后投降,但都是些小喽啰,德国仍然有抗衡协约国的实力。

可就在这时,德国自己内部瓦解了,基尔水兵起义。

德国宣布投降时,本土并没有受到一点伤害,是在外国的土地上受降的。

这在古今战争中实属罕见。

一战之迷惑行为:伤亡人数。

一战是古今中外,士兵伤亡比例最大的战争。

二战的伤亡人数自然最多,这毋庸置疑。

因为其中平民伤亡很多,另外二战的波及面要比一战大得多。

但如果只是就战场上的伤亡来讲,一战多于二战。

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134万人。在一天的时间内,英军就阵亡6万士兵。

凡尔登绞肉机,死亡人数超过25万,50多万人受伤。

这种伤亡程度,真的是骇人听闻。

为什么一战会死那么多人呢?

这与一战发生的时代有关,刚好处在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之间。

在战术上,是传统骑兵步兵冲击的打法;可在技术上,大炮、坦克、毒气弹先后登场。

所以,可怜的士兵就成了为后来战争趟路的炮灰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一起过圣诞节。

“谈笑风生”算什么?

你能想象战争期间,德国人、法国人、苏格兰人在平安夜一起过圣诞节是什么情形吗?

去看看电影《圣诞快乐》就知道了!

但这不仅仅是电影的剧情,在一战期间,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这也证实了这次战争只是政治家的骚操作,而双方的百姓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事推动缓慢。

一战开始时双方对峙线和最后结束时双方的对峙线,变化并不大。

就拿索姆河战役来讲。

双方打了一百多天,伤亡一百多万人,在战役末尾英军仅仅推进了7英里。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列强都在科技上旗鼓相当,你有坦克,我也有坦克,你有毒气,我也有毒气。

这个时候,就是拼人力和意志力的时候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后处理。

一战的战后处理可以说是一团糟。

法国为了复仇,恨不得将德国从地图上抹去,正是这种极端的做法,才给后来的二战埋下了伏笔。

德国水兵大概没想到战后协约国会那样对待他们,如果知道是那种结果,他们估计会打到只剩最后一颗子弹吧!

欧洲国家的战后处理大多是停战签约,胜利的一方对待失败的一方不会赶尽杀绝。

即使当年的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也没有将法国肢解,只是将拿破仑本人流放。

协约国对德国的处理,尤其是法国,实在令人不解。

《他们已不再变老》,对战争的反思自然是首位的。

好莱坞战争电影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反战,但反战的程度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是有关系的。

反战最猛的是越战,因为那就是一场对别国的侵略战争;

其次是一战,谈不上正义与否,一场世界争霸战争;

最后是二战,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我在想,我们拍不出来有反战思想的电影,是否和这个也有关系呢?


相关链接:

个人观影十佳(二):战争篇!

 4 )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很震撼,以为会很无趣的其实很有趣,还是英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全方位介绍军队生活,从入伍到战争结束,展现真实的战争生活,太真实了,和电影里的英雄们干净帅气挺拔的样子完全不同。对比同期的决战中途岛真的是幻想出的样子… 他们入伍时候还是个孩子啊…哎…他们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境遇。16-18岁,我还在学习谈恋爱玩游戏的年纪… 太苦了 一天都挺不下来… 那么无聊又无限训练又脏又只能服从的生活。他们说自己每个人只是一个巨型机器上的小齿轮,老兵们把这么苦难的生活现在可以轻松的开玩笑地讲述出来。 战地生活环境的艰难,让他们留下了满身病痛,超越了我能想象艰苦…不看真的想象不到。苦中作乐的样子让人动容,我总是会被这些影像感动,士兵笑起来露出一嘴黑色的蛀牙,每一个人都是… 而英国兵德国兵他们一起看球赛喝酒关系本来很好,而因为两国交战以后却要互相打仗射杀。后面的爆炸声炮声震得人心脏非常难受,不知道在现场的士兵怎么度过的… 满屏的尸体和残肢,对比的是他们昔日的笑脸,正在吃汉堡的我很想吐,在枪炮和尸体中生存 命悬一线。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却因为战争就要互相杀戮, 而大家都互相没有敌意恶意只是听从命令,德国俘虏还会帮着英国士兵抬担架。 我的心愿真的是世界和平,一个真善美的大世界。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过节制的苦日子,不能一天只想着享受了… 创作团队真的很用心,彩色 3D 读唇语再配音 拟声,有这样的纪录片太好 太必要了,可能永远见不到战争的我们应该知道过去的战争都是多么struggle terrible, 原来我们想象的战争根本不是战争。我们国家应该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片子… 在那样的环境里身体和精神都会崩溃,停战后大家没有欢呼只有身心麻木,所以才会有PTSD啊… 退伍军人什么都不能做受到的待遇很不好,他们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也不再谈论战争。 看这样的电影会不停的流眼泪, Yes.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5 ) 我决定贡献自己第一篇豆瓣中长评

连着两天看了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决战中途岛和他们已不再变老。我虽然是个伪军迷,但是战争片却是特别喜欢,从最爱的珍珠港片虎!虎!虎!到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再到血战钢锯岭,还有N刷的亮剑哈哈,看的不多,但档期有的话绝对会贡献票房。但是昨天在影院看到的这部电影很不一样,观影的时候眼泪不停的掉,跟以前看到过的战争片不同,因为这部电影(或者纪录片)贡献的画面、声音和场景都太真实,让灰蒙蒙的一战通过彩色有声的3D形式展现给观众。

一、画面真实,电影因为是历史胶片复原(影评中太多大神介绍过,我就不赘述),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从他们受鼓舞应征入伍,到受训,再到亲临战场之上,直至幸存退伍都那么真实,不同于其他的战争片是演员的表演,镜头前的士兵就是百年前真实的人们,他们的笑脸,他们的动作,他们的无助都是真的。电影开始颜色是黑白,慢慢变成彩色,直至最后又变成黑白。导演像是慢慢展开一幅画卷,最后再合上,或者观众像是看一个西洋镜,慢慢入迷慢慢散场。

二、声音真实,其实电影中的很多音效是模拟的,但是旁白是真实经历过一站老兵的声音,导演将老兵的声音和战场的声音融合,甚至在片中有一个五秒的黑幕,就是想让观众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无助慌张害怕残酷。当然也有各种机械的声音和士兵们调笑的声音,这些声音应该是后期配置,有一个镜头一个士兵对着镜头说:hey,mama,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在看到摄像机这个当时稀罕的物件时都在笑,甚至在战后疲惫不堪的休息中。

三、场景真实,就算我看过多少逼真的欧美恐怖片,道具师们把尸体血液等等布置的多么逼真,我的感受只是恶心或者惊讶,但是当你真真切切看到镜头中遍布战场的尸体和受伤的士兵,那些尸体有的发紫有的僵硬有的已经开始腐败,原来真切看到的时候原来感受不是害怕而是全身发冷和发至内心的悲痛,因为人类的本能让你意识到你的同类、一个生命逝去了,而且结局很不堪,很难看。

观影最奇妙也是最痛心的地方就是,透过镜头,仿佛每个面孔每个眼神都像穿越了百年的时空,与我存在在一个平行时空,就像海报上那个士兵的转头,他的眼神就在看着镜头或者看着你,仿佛在说:live well and do not mess up!这种震撼不是大场景大制作或者优秀的演员可以带给观众的,这也是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战争的片的根本,它展现的不是英雄不是个人而是战争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普通战士,没有姓名,没有特殊,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就连德国士兵也是一样的,被俘的德国士兵待遇还算人道,可以跟英军调笑,他们可能都是自己家乡的理发师、报童、屠夫、小店雇员等等。

导演不愧是指环王的导演,在指环王里有很多细节反应他对战争的思考,如乐观的英国人就是哈比屯的居民,还有霍比特人经历战争回到家乡后他们的居民并不关心战争的态度,就是英国普通民众的映射,这些细节让我对导演有一次心存敬意,对制作团队心存敬意。

最后的最后,我总是看到影片中英国土地上有一种红色的小花,在电影单调的色调中很显眼,我在猜想是不是就是英国国殇日民众会佩戴的虞美人呢?NO WAR!PEACE&LOVE!!!

 6 ) 老兵会死,但他们永远不会凋零

头号玩家:彼得·杰克逊

在完成《霍比特人》系列——彼得·杰克逊赖以成名的《指环王》系列的前传之后,这位极具商业价值的大导演已经四年没有新作问世。在此期间,他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了一个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电影项目:《他们已不再变老》——一部一战英国老兵的口述史,一部完全由旁白结构的纪录片

《他们已不再变老》海报

据导演本人透露,光是听完所有一战老兵600个小时的采访录音资料,看完英国帝国战争纪念馆提供的超过100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就花去了整个团队一年的时间。电影的建构方式相当常规:按时间顺序汇编大量采访音频,辅之以对应的历史影像或宣传画,用一手的声画素材还原一战期间英国士兵的想法和遭遇。

事实上,这不是彼得·杰克逊第一次涉足纪录片领域。早在1995年,在他进军好莱坞之前,就拍摄了一部名为《被遗忘的银色》的伪纪录片,“发掘”出新西兰一段不为人知的电影史传奇。由于其拍摄手法过于逼真,导致大量新西兰观众信以为真,以至于他们在得知真相后大感愤怒,要求禁映该片。

彼得·杰克逊在《被遗忘的银色》里出镜

二十年以后,终于正儿八经涉足纪录片创作的彼得·杰克逊,显然不满足于创作一部循规蹈矩的纪念影像。作为一个技术狂,一个光影魔术师,他决定对影像施加不可思议的魔法。

技术的伟大和影像的意义

在经历了无论叙事还是形式都极其常规的前25分钟以后,当年的士兵出征了,影像的奇迹也发生了——画面放大至充满整个银幕,黑白影像被填上色彩,画面的噪点和划痕被除去,早期16格的帧数被调整至标准,再配上用一战武器还原的环境音效以及根据口型识别出的对话——伟大的电影技术使历史前所未有地鲜活起来。当年原始素材大多是固定机位拍摄的,而镜头拉近之后,景框因而可以有选择地移动,导演获得了场面调度的权力。

剧组用一战武器拟音

纪录影像成为时空的琥珀,无限逼近历史现场。此时,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复原能力无疑超越了单独的文字或者照片。感知到这一层的意义之后,没有观众会对画面上的那些无名士兵的音容笑貌无动于衷。这就是影像独一无二的力量。更为关键的是,技术是温柔的、友善的、无害的,它帮助老兵的口述,而并不凌驾于它们,因此它也是熨帖的。

影像修复前后对比

显然,对于这些日常生活紧张又枯燥的年轻士兵而言,摄影机在战地上是一个太过新奇的存在(从他们每每望向摄影机大笑的“表演意识”中可见一斑)。而作为早期新闻纪录片的素材,恐怕当年的摄影师还无从对纪录片本体论做多么深入的思考。但这并不是本片要讨论的重点,它要纯粹呈现的是从尘封的时光中打捞出的片刻。这片刻有时是轻松的,有时是痛苦的,但它们毫无疑问都是真实的。

士兵们对着镜头演奏

战争中的普通人:“这场战争毫无意义”

这场追忆指向的是战争的日常,是每个人私密而真实的感受,区别于宏大而模糊的官方表述。事实上,为了回避某种视角或立场的不同,彼得·杰克逊选择的全部是普通士兵的口述,并且没有为电影勾勒某场具体的战事。

面对战争,年轻的男孩们一开始展现出本能的兴奋——他们纷纷无视从军的年龄限制,那是被爱国热情驱使的献身精神。等到了军营,条件的窘迫和训练的紧张才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身份的转变。而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则让他们彻底陷入前所未有的疲惫和恐惧,“对战争的浪漫想象完全破灭”。

“如果是受伤或者被杀又无法直接抬出来,表示不是被埋就是失踪,那才悲惨”

一个士兵说:“当你快死的时候,你的一生会闪过眼前,但19岁的我实在没什么人生。当子弹飞来,我只想到‘我会活下来吗?’”另一个士兵不得不枪杀了一个被炸至重伤的战友,为了尽早结束他的痛苦。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坦言道“我好痛苦”,那是我在电影里听到的唯一一句带着哭腔的声音。

真实的历史不可能迎合今人的刻板想象。于是观众可以看到英德双方并非完全敌对,他们之间的互动有幽默,也有尊敬。而战争结束,英军的反应也全然不似后方那般兴高采烈,“没有任何形式的游行,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累瘫了”。“将近一百万英国及欧洲服役人员死于1914年至1918年。”——当银幕上打出这行字幕以后,画面也退回到修复前的模样,魔法消失了。

回到家乡的士兵没有受到厚待,“人们从不谈论战争,多数人完全不感兴趣”,他们是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中的一员,现实是残酷的。而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还可以发声的士兵,其实根本不是胜利者,只是幸存者。这群曾经的年轻人,他们看穿了战争的荒谬,但肯定军队的价值。他们奉献了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又在脱离集体时不可避免地感到空虚。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场战争毫无意义。

一切好的战争片本质都是反战的。然而看过那么多战争片,恐怕我们还是对它一无所知。

They Shall Not Grow Old,他们已不再变老。这部纪录片展现出的最强有力的观点是——我必须修改一下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话——老兵会死,但他们永远不会凋零。

用时光敬时光,彼得·杰克逊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

彼得·杰克逊向来对一战入迷,他的祖父曾经参战,并在PJ出生前因战争创伤去世。


本文首发于D纪录

部分幕后内容参考IMDB上本片的花絮页面

 短评

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特别放映。在反战之前,需要知道战争为何物,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对战争事无巨细的还原。虽然有话痨之嫌,但彼得·杰克逊的工匠手法太牛了,感觉纪录片这种体裁都被颠覆了。要是所有百年老胶片都这么修复,等于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啊!!!

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以年轻士兵的角度看这场战争,莫名其妙的开始,老老实实去前线,还有些浪漫的英雄感,然后是折磨人的战壕,血腥的战场,几年后忽然又莫名其妙结束。当年人们都说那是一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但事实上却是现代战争的开端

13分钟前
  • 苗斑
  • 力荐

观影体验非常特别而震撼。不单是战争的残酷呈现,由于使用当年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对摄影机很敏感,总是在凝视你,并且他们总是笑着。这尤其令人心碎。那天看维尼熊作者的传记片,也是提到一战归来老兵们发现人们不愿意谈论它,《魔戒》最后佛罗多他们回到夏尔,也是没有人对他们经历的苦难有兴趣。都是战后伤痕啊。

18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力荐

双十一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不是猫狗的商业游戏,他是一战停战日,纪念那些逝去的和活下来的无辜的人。

20分钟前
  • 北西南东
  • 推荐

成为敌军俘虏倒仿佛解脱,宣读胜利公告却无人欢呼。站立睡觉仍能进入梦乡,发霉饼干不会导致腹泻。战争幻想的破灭,不是虱子老鼠坏疽沼泽,不是敌人的坦克和自己的炮弹,也不是对死亡残疾的恐惧。而是焕然一新从兵营里走出,柜台后那个家伙问你去哪了。原来战争的幽默,在于你并非英雄,而它毫无意义。

2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LFF全球首映,百年前的黑白资料转换成彩色宽幅画面时太震撼了,还是3D的!算非传统纪录片,应该是从语音信息窜成从参军,训练,登陆到厮杀,再归来的过程,之后从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影像资料中寻找匹配画面,进行非传统修复,恢复画质后再把平面转3D,加上颜色,进行配音配乐。导演让资料不再停留在博物馆,以这种方式带来真实沉浸的体验,让更多的人感受战争的荒诞和残酷。how useless is the war?想起今年跟母亲的十位下乡朋友们聚餐的场景,当时充满对往事回忆的对话非常有意思,第二次聚餐时还专门录了音,很遗憾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无数类似经历很可能要在历史中消失了。。。不像这些参与一战的孩子,一百年后以这种方式与后代重见,在影像中永久存在。

30分钟前
  • 阿哲系
  • 力荐

没想到是3D版的纪录片,形式很是新颖。有几点印象深刻:一个是片子从英国士兵的视角来讲述的一战,而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写了德奥视角的一战,有个共同心理是那时候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打仗类似于欢乐趴,都觉得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祖国一定胜利;一个是参军大部分只有十来岁,在国内彷徨无出路,反倒是在战争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一个是战争结束后,回到老家,无人关心你在战争中的经历,心中满是失落感和屈辱感。战争,毫无意义。

31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半小时后,画幕逐渐放大从黑白变彩色,震呆了,就像活生生把你拖进战场,3D版更是加重这种带入感。纪录片对于战争场面的真实感,是任何电影都无法描绘的:恶臭狭小但有生活气息的战壕、短暂休息的苦中作乐、大炮发射时附近房屋震掉的瓦片、进攻前的黄色段子和大段时间的思考、我不怕死但害怕断手或者断脚、只要越过战壕就不害怕了…“前线是世界上最荒凉和恐怖的地方” 炮火结束后英德士兵们互相钦佩和尊重,谈笑风生,从最开始对战争的浪漫幻想,到最后“还有多少人能看到明天的太阳”,每个人都不知道战争为何而来。“你们能活过这场战争,你就能活过一切”

3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修复得相当完美,着色部分很有默片感,“他们已不再变老”,摄影机前不无稚气的笑容与战场上的尸横遍野被剪辑得异常有冲击力;另加的旁白采用当年老兵视角,还原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何艰难求生,如何在生理和心理双重煎熬下克服对恐惧本身的恐惧,如何切实地、以血肉之驱感受何谓死亡气息弥漫,甚而拥有剧情片的跌宕与沉浸,开启修复新模式。从开始怀有的拳拳之心,直至麻木完全丧失目标,经历的种种心理摧残,难与未亲历者启口,成为和平时代“多余的人”,另添一份残酷悲壮与寂寞凄凉。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

36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3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参加过战争。战争永远不会终结自己。战争唯一能终结的只有生命。

40分钟前
  • D.M
  • 力荐

主要依靠技術

45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历史从不是黑白的,黑白的只是我们用以纪录的机器;当黑白被还原出色彩,机器强加的距离感也就消失了。昨天刚好谈到我为什么不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讲一二战的,因为这些影片中的大场面战场戏总是充满模糊面孔,它或者他们离我的经验太遥远,我极少为片中人物或境遇真正打动。但这部极深地打动了我,除开技术性“噱头”,它的反战角度也非常柔软,选取的史料不只是新闻式的,更多时候档案影像们就像是一支支家庭录影,配以口述史中的种种细节,它呈现的内容变得私人而亲密——它好像没有主角、没有姓名,但每张脸却比任何剧情片中的虚构人物更鲜活。画面中,苹果李子果酱、满地的罂粟花和阵亡士兵的血液,都是大红的。

49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没想到彼得·杰克森居然做了这么一部Compilation Film!回到影像本身,坚定不移地相信摄影机对历史的见证功能,用电影为逝者举行的祭礼。一方面用电影展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疯狂和死亡,一方面用电影展开抵抗,让历史中无名的逝者在胶片中永生。

51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推荐

没到预期中的五星水准,但仍是一部“不去电影院会后悔”的佳作。影像自诞生后,它的历史就与20世纪的历史是捆绑在一起的,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两次战争。二战是被最多言说的,毕竟当时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纪录片运动,有太多的资料;一战则是被遮蔽的,少人提及,如同片中那些归故土后的士兵,其实就是成为“失语者”。于是,和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的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命题、最值得讨论的部分,其实并不在于它对黑白无声影像进行“REMAKE”,造成沉浸感——而是来自“后来的我们”,对历史如何进行呈现,才能把一个个破碎的“游魂”聚拢又离散,在抽象与具象间反复跳跃,最终抵达某种意义上的“间离的真实”。这部纪录片的概念与完成路径,是一次“影像策展”,虽然在效果上有点通俗(本质上是精致),不够决绝与生猛,但也足够优秀了。

5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完全由老兵的口述历史,辅以重新上色配音的影像,Peter Jackson成功还原了一战西线战场的种种细节。而士兵们战役前的合影与战场上的尸体交叉剪辑更是今年最震撼的movie moment之一

5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那些德国士兵,通常是个很好的人,我想他真的是个理发师或商店老板什么的,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军装里”

60分钟前
  • 看似有戏
  • 力荐

原来真实的战场这么可怕,这就是地狱吧。没想到还能看到这种彩色的一战战场,彼得大帝又给我们展示了电影的魔法,鲜活彩色的影像比任何文字都生动可怕,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他们是谁?一群15到19岁不等的年轻人,参加一战的英国新兵蛋子。上战场前跃跃欲试,感觉跟组队吃鸡游戏那样。战役打响,感觉自己变成了无意义的行尸走肉,跳蚤、老鼠、无头尸,炮弹、毒气、坦克。战争过后,他们发现自己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