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1982

HD

主演:潘虹,达式常,赵奎娥,郑乾龙,任秀艳,浦克,吴庄,车轩,张冲霄,郑毅,朱琛,曹雪,李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2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3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4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5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6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3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4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5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6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7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8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9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到中年198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北京某医院眼科大夫陆文婷(潘虹 饰)因长期繁重的工作压力,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垂危。把一最宝贵年华奉献给眼疾病人的陆文婷如今人到中年。虽已是眼科资深医师,但仍是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住院医生,一家四口挤在12平米的房子里,生活拮据。家庭生活的担子落在丈夫傅家杰(达式常 饰)身上,自己则没时间照顾儿子园园(郑毅 饰)和女儿佳佳(曹雪 饰),以致佳佳发烧都不能及时抽身送她上医院。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重担压垮了她。就在她病倒的当天上午,她还连续给三个病人做了手术。闻讯赶到医院的傅家杰看着从昏迷中醒来的妻子,百感交集。四目相对,耳边盈盈响起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那不朽的名句......卧底丑闻唐伯虎冲上云霄生化危机:死亡岛大宅心慌慌家政妇看见了!福利斯特探案集经验丰富的你和经验为零的我交往的故事世界尽头剑断江湖神明旅街晚间秀一生只爱你最强男神数字媒体:21世纪的新学习者敢不敢挑战我我心不死两个心脏普通人阿曼达看不见的城市第二季爱民村官我在路上最爱你行动代号:三色旗不幸中之万幸金刚瓢娃罪孽枷锁再见少女时代冷面杀机彷徨之刃增速驱动三目先生回马枪取眼杀人案炙热的告别小男人周记青鸟无用请和这个没用的我谈恋爱

 长篇影评

 1 ) 人到中年——自己也到中年

     这部电影还是自己在中学时看的,你看,暴露了自己的年龄。还记得上晚自习,老师说:咱们今天去看电影!哎呀,当时激动地!
    电影说的是一位中年女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工作生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间悄悄爬上你眼角,也逐渐摧毁了你的健康。女儿没人照顾,生活步入困境。不过结尾还是给人希望的。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呢?没有,女人还是处在夹缝之中,事业、家庭很难兼顾,有时还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大多数女性并没有在事业上再攀高峰,而是逐渐失去了工作的热情与兴趣,整天围着家庭转。看来,这个问题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现在的医生金钱有了吧!
     现在看来,这部影片还是有现实意义的,那时候,好喜欢潘虹呀!现在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只能说:美人迟暮呀!

 2 ) “我愿意是急流”

浪漫与现实兼具的电影。

这部电影总是在各种地方听人提起,今天终于看了。

电影聚焦普通是知识分子,没有直接表现社会的大起大落,以女医生陆文婷的工作和生活为主线,讲述了文革后已进入中年的广大知识分子的不易。

电影中陆文婷已经在医院工作了十八年,业务能力在全医院都有口皆碑,她做眼角膜移植手术,大夫都争相围观学习。可即便这样,却一直是一个小小的住院医师。院长询问主任时,主任一句僧多粥少便给搪塞了。从陆文婷对待焦部长夫人秦波的态度上便能看出,她不是一个长袖善舞的人,或许这才是她一直没能评上职称的原因。

傅家杰是力学专家,在文革中实验室被封了,白白耽误了十年。十年后他依旧想要为祖国的四化做贡献,却体力精力智力都跟不上了,令人惋惜。

陆文婷被院长叫到办公室跟焦部长见面时,被秦波一通盘问,言语中充满了不信任。秦波下意识用马列主义革命斗争的思想教育陆文婷,让她克服困难,重视工作,这让人会产生对知识分子“利用”的不适感。如同《苦恼人的笑》中,宋阿宝点名要教授给他做手术,手术之后依旧要整教授一样。但本片中索性文革已经结束了,秦波只是那个时代的遗老罢了。自诩革命者,却还处处希望得到高级别待遇。片尾处主任的评价一语中的,“一个马列主义的老太太罢了”。

手术前,秦波询问陆文婷是否入党时,陆文婷说她家庭成分不好,并且在秦波滔滔不绝教育她时,她选择了视而不见。这里可以猜测,陆文婷在文革中是收到批斗的,她对秦波口中的教条并不认同。那么她如此敬业并不是为了秦波口中的信念,而是为了她自己的信念——治病救人。

姜亚芬和刘学尧去陆文婷家中吃饭那场戏,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对文革直接的控诉和深刻的反思。姜亚芬和刘学尧选择出国,但他们对祖国是眷恋的,他们热爱这片土地,但却也心寒了。他们在文革中被贴了大字报,受了批斗了。那十年,他们和陆文婷和傅文杰都挨了斗了,或许不那么惨烈,但却让人看不到希望。傅文杰和陆文婷选择留下来,继续建设祖国,这是伟大的。姜亚芬和刘学尧选择出国也是让人同情的。以前看过一个描写,楼上吵闹,楼下的老大爷害怕的开门询问,运动要来了?社会的不稳定让人杯弓蛇影。他们选择出国,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他们这代的中年人,在青春壮年刚踏入工作岗位准备有所作为的时候,文革便来了。他们既不像小孩子那样被运动牵着鼻子走,也不像大知识分子那样被残忍对待。他们是不被重视的。建设祖国和服务人民的热情刚刚燃起便被强行熄灭了。文革后,国家需要建设了,要实现四化了,又突然想起了这批人,于是这批人又成了各个行业的骨干。这批人一方面要想青年人一样铆足了劲往上顶,另一方面却又有家庭所累,生活艰辛。就像剧中陆文婷的内心独白,刚结婚时,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可这种美好的生活刚过了不久,孩子相继出生,生活最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目。

陆文婷上午做完三个手术后,中午回到家中,心肌梗塞发作,需要立即送去医院。傅文杰给医院打电话叫救护车,可那边却说没有批的条子,救护车不能出动,此时救护车就在门口停着。傅文杰又给医院其他部门打电话,却也是各个部门互相推脱。最终还是傅文杰上街上拦车,被好心人送去了医院。

电影中类似这种过于真实的桥段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让人心寒,让人感到,这些可怜的知识分子是被“利用”了。

电影中展示了太多社会弊端,却也有人性的温情。圆圆轻轻给陆文婷放到桌上的水和烧饼,病人对陆文婷的感谢,隔壁大妈对佳佳的照顾,傅文杰与陆文婷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还有焦部长和秦波对陆文婷的感谢。

电影中有太多的细节值得推敲。比如,秦波第一次说要开车送陆文婷回家时,陆文婷拒绝了。片尾时,陆文婷出院时,是被轿车接走的。再比如,陆文婷给老大爷做眼角膜手术时,大爷说还是社会主义好啊,他的眼睛能治了。老大爷的认知与刘学尧的认知形成对比,阶层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还有圆圆的白球鞋,佳佳的小辫。院长说陆文婷给焦部长做第一次手术时,他在干校。秦波的口头语“我的同志啊”,听起来倍觉讽刺。还有陆文婷说到自己家庭出身不好时,秦波说要与家庭划清界限,这让人自然联想到,文革中焦部长挨整时,秦波或许也与焦部长划清界限了。秦波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很会应时而上,还很会见风使舵。

影片中对于社会现实的赤裸裸描写很是深刻,没有直接描写中国那些年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而是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来映射整个社会的现实。影片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描写的。影片的风格也符合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基调,忧愁哀伤总是弥漫在他们周围。但对夫妻间爱情的描写,陆文婷对病人的关怀,傅文杰对科学的执着,却也充满着浪漫的情调。

全篇淡淡的叙述,漫不经心的控诉。

整部影片就如同那个年代中国出现的朦胧派诗歌一样。

哀伤却也充满希望,忧愁却有浪漫情怀。

姜亚芬在登机口朝着祖国含泪挥手,刘学尧也说“从此以后,我们就是天涯孤客了”。他们对祖国是眷恋的,但却不得不走。

陆文婷在影片结尾说了两次“会回来的”、“会回来的”。傅文杰拉开了窗帘,窗外风吹枫叶微微晃动。傅文杰走在医院的路上,小鸟啁啾,他心情愉悦的逗鸟。

这一结尾,预示着,希望会来的。所以,他们离开的,也会回来的。

陆文婷的康复,便是希望的预示。

果然,四十年后,他们回来了。

2020年2月22日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3 ) 奋斗知识分子的中年危机

电影和原作小说虽然都创作于八十年代,但放在如今,也仍然不失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无论什么时代,对于已婚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而言,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都是最大的难题。

片中只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长点到了刚刚过去的十年浩劫,这使得作品远超大约同期的伤痕文学单纯对“极左迫害”的控诉的情绪渲泻。

然而正面虽然只一笔带过,却从侧面反应了不少那个时代的“特色”

比如“马列主义老太太”的灵魂三问:她是副主任吗? 是主治医师吗?是党员吗?

都不是,为什么?

还有傅家杰四处打电话请求派车送妻子去医院无果。

结尾显得非常草草了之,非常迁强地给了个欢喜收场,但转念一想,待到陆大夫养好病后呢?

估计还是过从前的生活周而复始吧。

剧中几乎全是正面角色,体贴的丈夫;友好的邻里;感恩的病患,哪怕是“添乱”的傅部长夫人,片尾也有自嘲官僚主义的觉悟

于是呈现观众一种巨大的绝望:

所有人都努力,友爱,

生活却仍然如此艰难。

说句丧气话,我觉得这片现实又不现实问题也在这,放如今,陆大夫应该还会遇到:以怨抱德的医闹;要包养她丈夫的有钱小三(据说当年达式常的情书一箱一箱子的收);刻薄冷漠的邻居大妈;拿父母血汗钱打赏女主播的熊孩子……天哪,我太残忍了,看不下去了。


以下是正经的电影笔记

情节铺陈:

虽然是故事片,但这并不是个以情节跌宕吸引观众的故事,整部影征以回忆插序的方式徐徐展开——她的事业、爱情,当年不尽的美好与如今病塌上的倦怠形成强烈的对比冲击。

第一部分——事业与爱情的开始

影片开始,陆大夫(潘虹饰)刚经过抢救躺在病床上。

“孙老,我记得陆大夫刚来我们医院的时候身体很好。”

“是啊,十八年了。”

即而由孙主任的回忆,忆起温柔文静的陆文婷第一次来医院面试时体现出的知识青年渴望改变医疗现状的豪情壮志。

迷离中的陆文婷听到丈夫傅家杰(达式常饰)的呼唤,即而引出她对两人初遇时的回忆。

医患关系——初识陆大夫
科学家的诗意——我愿意是急流

我愿意是急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潘虹的会说话的眼睛——充满美好希望的未来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VS 我们的道路铺满鲜花

第二部分——工作及婚后多年后的中年日常

明媚的回忆过后,由孙主任回应赵院长的一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转入陆大夫最近三日节奏紧张的工作生活。

一个早上三场不得不做的手术,其间还要对付一位总是制造紧张气氛的“马列主义老太太”。

前一天,中午,女儿独自在托儿所发着高烧,儿子的午饭没有着落。夜里,还冒雨赶往医院看望明天要手术的病患……

这段家庭生活与工作事业看似漫无尽头的矛盾,其实只是这位大夫短短三天的日常。

工作事业与家庭生活交织、缠绕、撕扯,浓墨重彩地烙印出中年知识份子繁重的身心负担。

第三部分——专车送出院

在逐渐苏醒时,又响起了裴多非的《我愿是急流》

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

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爱人——

而此时陆文婷梦呓中的回应都是“我不能”

我愿意是废墟——

最后出院——有种草草结束的样子、、、(事实上听背景音乐,我一直以为她过不了这一关了。。)

目的明确的细节刻画

1、事业与家庭的徘徊路口

抱着女儿走出医院后在路口的徘徊,脑海中闪现着排队治疗的病患……最终是女儿奋力的挣扎才让她放弃把女儿再送去托儿所的念头。

徘徊的路口

用一个远景府视的镜头,四周空无一人,只有地上孤单的影子,衬出这位即将被负担压垮的中年大夫的渺小与无助。

2、内心脆弱的孩子

儿子被母亲凶了一句“催,你就知道催!” 后转头抹眼泪,显然,这孩子从前就没有怎么受过父母重话。

在母亲的擦拭下,展开笑颜

3、懂事的儿子

锅碗空空,给了孩子钱去买烧饼作午饭。孩子问 “妈,你呢?” 母亲道 “我不饿。”

最后孩子还是多买了两只烧饼,悄悄地把烧饼和水放在桌上。

咬一口烧饼,端起水杯,泪水落进了水里。

泪水与水一样是透明无色的

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的《波儿》:

波儿取了喷壶,气愤愤的跑到河边,看见一个女孩子哭着。 波儿说,“你为什么在这里哭?” 女孩子说,“你尝河水什么味罢。” 波儿尝了水,说是“淡的”。 女孩子说,“我落下了一滴泪了,还是淡的,我怎么不哭呢。” 波儿说,“你是傻丫头!”

4、 陈奶奶给扎的小辫儿

窥视角度中的女儿

在屋外短暂的窥视画面中,女孩扎小辫的红绳格外抢眼。

或许红色大概是那年代最常用的色彩,用在此处,整个画面中昏暗的背景和窗口透进的微光下,以及两个人物冷色系的服装颜色,衬出人物身上仅有的暖色——陈奶奶的侧脸与女孩儿头上的红绳。

而这里原本看到的是两人的侧面,但由于小女孩向前倾趴在桌上,展现的更多是背影和头上扎的小辫子,陈奶奶则露出了大半张脸。

5、为“眼科专家”干杯为什么要“迟疑”?

好友夫妇即将出国,四人在陆文婷家中吃最后的晚餐。

姜雅芬举杯对陆文婷:“为我们二十多年的友谊” 略一迟疑道:“也,也为未来的眼科专家。”

这里的迟疑蕴含太多——

婉惜他们二人放弃国内的事业,无缘专家?而陆文婷夫妇还在坚持?

感慨眼见陆文婷在事业家庭的重压下艰难前行,仍旧只是什么职称也没有的普通大夫?

……

6、窗外的繁花艳红

憔悴的两人与窗外的似锦繁花

病房外有一树繁花,这繁花,红得艳,艳得有点假,假得很到位,

好像美好并不遥远,

是我们目光所及之处,

但又始终,在窗外。

人物

不得不说剧中着墨不少的总是“我的同志哟”挂嘴边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焦副部长夫人);

总是在手术中出状况的焦副部长;

“陆大夫,我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你。 ”——病患张大爷;

“陆阿姨,我怕疼,不做手术了。”——小病患女孩;

一直吵着要妈妈的女儿和懂事的儿子;

“社会学家”刘学尧夫妇;

爱人傅家杰——科学家读诗,大概是八零年代最美的风景了吧。

到底我还是最折服陆大夫这个角色的演绎——

激情——希望——奔波——隐忍

 4 ) 电影史笔记

这部影片最大成就是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了陆文婷的典型形象。

金鸡奖评语:《人到中年》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人陆文婷的典型形象,概括了在新中国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面貌,并触及了一个富于时代意义的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潘虹的表演达到了“质朴美与崇高美的统一;现实美和理想美的统一;外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影片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影片在发挥电影艺术各种表现手段的作用方面缺乏完整的构思,幻觉的画面与现实的画面不协调。另外,对马列主义老太太把握失当,使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未能在银幕上获得成功

 5 ) 潘虹塑造的荧幕最美形象,是眼科医生陆文婷

我知道它是经典,却不知道,我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看到它。它是电影《人到中年》。

我知道他们辛苦,却不知道,除了抗疫救灾,他们平时也累得抬不起手来。他们是医生。

上映于1982年的《人到中年》,改编自谌容的同名小说。影片通过讲述中年眼科医生陆文婷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表现在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影片上映后,同时获得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也就是说,它既赢得了专家肯定,又赢得了观众口碑。

《中国电影史》评价说:《人到中年》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陆文婷”这个典型人物形象。

如果说当时影片要表达的是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但经过这场抗疫战斗,女主角陆文婷的医生职业,会给观众带来更大的震动。

一、成为一名好医生有多难

医学院的学生入校第一课就是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志愿献身医学,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它来自2400年前神圣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是行业道德倡议书,是对人类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要求。

而陆文婷的身上,不仅具备职业素养,更有国家责任。上班第一天,导师问她为什么要选眼科。她说:“我们国家的眼科太落后了。”她的责任感和目标,得到导师的赞赏。

但光有豪言壮语没用,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长期专业训练。陆文婷首先要开始4年住院医生实践,每天24小时待在医院,并且在这4年里不能结婚。

好朋友姜亚芬形容这样的生活:“简直受不了,就像是修道!”但陆文婷却安之如怡:“那我们就一起修道吧!”

学医就像一条漫长的“修道之路”。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用整整一集讲述一个医学生毕业后的经历。刚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钱逸维,在经过10年理论学习之后,还要在医院进行两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受更为严苛的临床轮转训练。之后才能正式成为一名专科医生。

陆文婷工作18年,成为全国最好的医院里最好的眼科大夫。但因为学历问题,她既不是主任大夫,也不是主治医师,只是一名最初级的住院医生。每月拿着56块半的工资,一家4口挤在12平米的房子里。

没有学历仅有实践,就无法晋升,也无法享有更好的待遇。不管在《人到中年》里陆文婷生活的1979年,还是在《人间世》里被记录下来的2019年。

《人间世》第二季第8集,上海新华医院儿科ICU的朱月钮医生,她工作中的好搭档,因为学历不够无法继续晋升而被迫离开。朱医生有学历,也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但仍然要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才能争取更好的待遇。

学历、经验、科研,这三者对于一个优秀的医生,缺一不可。一名优秀的医生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人间世》朱月钮医生

二、医生需要备受崇拜

特殊时期特殊职业,让人到中年的陆文婷面临巨大生活压力。她不仅是医生,也是妻子,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那个时代,“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陆文婷是最好的眼科医生,却没钱给儿子买双白球鞋。

工作太忙,女儿发高烧哀求妈妈回家,她才肯放下工作。可心里却始终在想着病人。看儿子给自己买来烧饼又急忙上学的背影,陆文婷的眼泪掉了下来。

陆文婷的心都在工作上,家里的事都扔给了丈夫傅家杰。为此,傅家杰无法专心投入自己的科研项目。面对这些,陆文婷感到非常内疚,甚至会产生一种想法:“也许我不该成家,因为我无力承担家庭的责任。”

同样的困境在2019年的朱月钮医生身上同样存在。她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有时为了一个病人几天不回家。她的病人都是孩子,但她承认,花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时间太少了。

但无论现实怎样艰难,医生都会牢记自己的誓言。“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长期高强度工作累垮了陆文婷。她在一个上午连续做了三台手术之后倒下了:心肌梗塞生命垂危。

医生的工作强度一般人无法想象。在《人间世》里,国家顶极心脏病专家瑞金医院的葛均波教授,做手术竟然做到手抽筋!最终实在无法缓解,才由别人顶上。

还有一位医生,因为脚踝扭伤,竟然一条腿支撑站了8个小时完成手术。

《人间世》葛均波教授

医生在挽救他人的健康,但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健康。就像陆文婷的丈夫傅家杰说的:“除了抗疫救灾,平时医生也是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我们再次见证了医生非凡无私的品质。如果抗疫是一场战争,那么,医护人员就是冒着炮火前进的勇士。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

但他们面临的困境依然没有减少。

如果说,《人到中年》里,陆文婷遇到的是繁重的工作和窘迫的生活之间的矛盾,那么现在的医生,更多面临的则是医患矛盾带来的威胁。就在这次疫情爆发之前,北京杨文和陶勇两位医生的遭遇,让整个医生群体遭到巨大打击。

上海抗疫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喊出了所有医生的心声:“医生要有免于被伤害的权利。”如果医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谁来保护我们的健康?

三、潘虹塑造了荧幕上最美的医生形象

潘虹并不是陆文婷的最初人选。导演从郑振瑶,到黄梅莹,最后才选定当时只有26岁的潘虹。

接下角色,潘虹没有进摄制组,而是拿着剧本住到医学院,天天跟着医生上手术台。三个星期后才进组开始拍摄。

在饰演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潘虹下了很大功夫。她找到了这位普通医生身上最大的特点——“忍”和“韧”。

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忍受对家人的愧疚,忍受有些患者对自己的不公正对待。陆文婷把常人不能忍的都忍下来了。但她的“忍”不是认输不是屈服,而是为了医生的职责。

陆文婷对朋友姜亚芬说:“为了能上手术台,我什么都能忍。”由“忍”产生的“韧”,让她成为最好的眼科医生,让无数人看到光明。这是新时代知识分子身上散发出的伟大魅力。

陆文婷外表平凡内心高尚;外表柔弱内心刚强;外表隐忍内心坚韧。潘虹找到了自己和角色的内在精神联系,在气质上找到了契合点。

陆文婷是一位“安静的像一滴水”的女人。潘虹用眼睛充分表现出角色的这一特质。影片使用“微相视觉”作用,一次次把镜头由远及近,对准潘虹的眼睛,工作时的眼睛、回家时的眼睛、垂危时的眼睛、学生时代的眼睛、恋爱中的眼睛……观众被一次次拉进陆文婷的眼睛里,走进角色的自我,了解她的内心,感受她的心情。

凭借陆文婷这一角色,潘虹获得1983年“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有评论认为,潘虹的表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质朴美和崇高美的统一;现实美和理想美的统一;外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潘虹塑造了荧幕上最美的医生形象。冲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则谱写出这个时代最华丽的篇章。他们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们的不平凡隐藏在厚厚的防护服里,隐藏在把面颊压出勒痕的口罩后面,隐藏在对家人的牵挂中,隐藏在对病人的全力救治中。

傅家杰称赞妻子的话,可以用来赞美每一位平凡的英雄:“你的工作能使无数人恢复光明(健康),那就是一首最美的诗。”

 6 ) 处在十字路口中央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在经历十年动乱后的矛盾境遇,身兼的职责与社会的回报并不成正比。原著还没看过,但是略显仓促的结尾可能证明并没有完全将书里的东西表达出来,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知识分子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对于陆文婷夫妇来说,两人为了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可贵的是毫无怨言。无奈现实的骨感令二人心力交瘁。他们理应被赞扬。即便是陆文婷的好友夫妇决定移民加拿大,自称【中华民族的败类】,在我看来也并没有什么错。联想到那个时代的出国热,我想对于经历了文革的知识分子来说,人生苦短,既然在祖国发挥不出自己的价值,换个环境实现价值,亦或是及时行乐又有什么过错吗?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不就是以马列老太太为代表的官僚主义者吗?那一口一句【我的同志哦】的教训口吻听起来真的很让人反感。但话说回来,这个角色也正是全片的点睛之笔。老太太无论从神态还是语言上演活了这么一个嘴把式的形象,在这里也要给老太太的演技点个赞。

 短评

一代人,为四化建设付出了青春,却失去了家庭和理想。讨厌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现在还存在吧。

4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批判力度有加无减,文学化色彩浓烈,文本中的部分台词在今日听来仍饶有趣味,意味深长。

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里面有句台词说的是”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三十年过去了,手术刀们终于实现了华丽转身。曾和本片的编辑聊过好几次,还记得他说刚发现这个小说时的激动和兴奋,改编、上映等的数次波折。那个时代,这样的电影是贴近当时的观众的,而这个时代同样需要能引起共鸣和心声的作品。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潘虹的大眼睛会说话。谁来拍一部2019年版,就讲996。满口XXX没人性的老干部家属,没钱看病的农村病人,需要领导批条子才能用的救护车。。。

15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从它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得到了正名,并一倒心底的苦难。而更可贵的,是裴多菲那首诗所表达的难得精神。

16分钟前
  • small脉望
  • 力荐

知识分子,久违的名词。80年代,表面看似工整规矩,实际探讨深度远超当今。潘虹气质实在超群。

21分钟前
  • 大旭
  • 推荐

潘虹好适合演知识分子哦。本质更像小品段落合集,前半段时不时冒出来的快速推镜,说实话挺赶客的,可到了后半段,悲怆的曲声与真实的时代伤痕互相交织,令看客只徒留一声叹息。“诶,姑娘,您不知道啊,一听说这眼睛瞎了还能治好,我又想哭又想笑,我爹,瞎了半辈子,就那么窝窝囊囊地入了土,没想到我这儿,瞎喽瞎喽还能见着亮,您说,这是两个世道不是?”

22分钟前
  • 言且身
  • 推荐

从叙事结构和交响乐配乐上出发,这的确是主旋律影片没错,但导演很中肯地在戏剧冲突与剧情流畅度上找准了平衡点,丝毫不觉突兀做作,在时代性上,主题故事摒弃了中国电影一贯的批判纪实手法,向中产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爆发靠拢,很生活化;另,潘虹那时是真漂亮,眼睛会演戏。

27分钟前
  • 白鲸
  • 推荐

中年只是个幌子啊。人物性格的入木三分,印证了那个时代政治影响下的命运,文婷其实不过是条线,串起了她身边的人,受文革迫害的同事、丈夫,官僚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丈夫送医时一连串电话打出的凄冷,让人唏嘘。

30分钟前
  • 小萌又烦又可耐
  • 推荐

记不太清了,是不是有一个镜头,达式常脱衣时有一件背心上面有无数个破洞?

33分钟前
  • 笨锅
  • 推荐

文革后一代知识分子的迷惘、苦闷和疲惫,人到中年的职场女性为事业燃烧自我,在工作中获得尊严、实现价值,且要忍受制度弊端和官僚主义,同时还需兼顾对家庭的责任,严重自我损耗、累到发出“如果不结婚是否就不必负重前行”的天问……真·深陷996泥潭的医生群体的生活(沙漠行走的想象直接具象化),就是一个时代,不,是中国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时的社畜缩影啊,这职场片的内核现在看来也毫不过时,医生们如今的考核待遇状况不还是一泡污。无数眼部大特写传递情绪,潘虹女神一颦一蹙都是戏(陈旧的变焦镜头也堪忍受了),讽刺温和、情感真挚,散场周围哭倒一片。和《哀乐中年》拿来对比很有意思,一个老来拒当大爷,还要为社会发挥余热;一个人未老心先衰,恨不能就此倒下不再醒来——“金属也会疲劳呀!”建设社会主义真是累垮人!

34分钟前
  • 穿山
  • 力荐

真是开放。电影里的事现在一样在发生。那时候中年是骨干,年轻时候被运动耽误,人到中年,待遇没上来,先掉进疾病和生活里。现在中年是鸡肋,是等着收割的韭菜,收割完一茬,一茬接着一茬干。有心眼的早早跑路,实心眼的等着遭戮。喊得响吃得香的还是马列主义老太太。

39分钟前
  • 艾弗砷
  • 推荐

成功地表达了当时普遍的知识分子和所经历的社会痛楚 感人深刻 有代表性 那个年代非常难得的 批判了繁杂臃肿的领导批条制度 又想表达作者内心对当时社会和制度的不满 有迫于压力低头示弱 最终故事讲得非常感人朴实 陆文婷和她的丈夫 以及他们身上的任劳任怨 默默无闻牺牲奉献的精神 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44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由回忆、独白、台词组成的现实主义作品,反映文革后一代知识分子的赤诚之心、无私奉献与失望落寞。有对医生的生命礼赞,对政令不通的深刻批判,也有对文革伤痕的反思、对官僚主义的生动讽刺。男女主角的表演真挚自然毫无做作感,更没有口号式煽情。患者配角们的台词也把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马列主义官夫人的形象简直写实到极致。片中男女主角一句句朴实无华的心声自白,传递着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正如潘虹那集医生母亲妻子于一身、无需浓妆艳抹就足以动人的形象。让观者感同身受,无比揪心。当裴多菲的诗句再次出现,我终于控制不住情绪,泪流满面//20211027资料馆大厅二刷。在同样的段落痛哭

4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电影能反应现实社会的问题,或许也能帮忙改善这些问题,但却很难直接解决问题。虽说《人到中年》是部1980年的电影,但影片展示的官僚主义现象、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却没有更好的薪酬、程序繁琐导致办事效率低……在2020年的现在依然存在类似情况。个人觉得两对夫妻(四个朋友)在陆文婷家的临别小聚一场戏算是这部电影点题的重头戏,将故事探讨部分问题借由人物的台词进行议论,引人思考。(-说实话,我是个不称职的妻子,也是个不称职的妈妈。-但你却是个称职的医生。)|《人到中年》一波三折:http://ent.sina.com.cn/x/2005-04-27/1106712879.html

5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春雨蒙蒙地下,眼泪簌簌地掉。前者来自孙羽/王启明这对导演组合的上一部作品绿色钱包主题曲,后者当然是出自本片中最棒的一场戏,也就是陆文婷举起烧饼咬了一口之后终于抑制不住……令人遗憾地是,通片能够与之相匹配的桥段再也很难找到。要么过于抒情,要么过于释惨,要么过于闪回(甚至还嵌套),然后再配以反思十年与马列老太的时代套路元素。所以也只能被归类为“见面略弱闻名”的中影名片……三星堪半。

5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很晦暗的一部片子,就像那个年代的人,脆弱迷茫,自我催眠:“会回来的,会回来的。”自己没有离开的勇气,凭什么笃定人家会回来啊。潘虹年轻的时候像王菲,但比王菲好看。达式常有点Cary Grant的感觉竟然。据说当时全国姑娘写给达式常的情书一箱一箱地往外搬。

56分钟前
  • 铎奇
  • 还行

潘虹塑造的这个角色,导致我在很多年里始终坚持她是最美的中国女演员。

1小时前
  • 蛮荒之地
  • 推荐

80年代电影适逢改革开放,外国文艺理论和艺术电影大量涌入国内,第四代导演们详细的研究了各国的美学流派及其风格,可见此片向后现代意识流电影学习了很多,比如潘虹病倒后头脑中在沙漠行走的幻觉,另外像公民凯恩多视点的叙事使故事详尽道出,另外细节处理编导调度也很出色,对政治意识形态做了讽刺。

1小时前
  • 逝去的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