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HD

主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利亚姆·坎宁安,Orla Fitzgerald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风吹麦浪 剧照 NO.1风吹麦浪 剧照 NO.2风吹麦浪 剧照 NO.3风吹麦浪 剧照 NO.4风吹麦浪 剧照 NO.5风吹麦浪 剧照 NO.6风吹麦浪 剧照 NO.13风吹麦浪 剧照 NO.14风吹麦浪 剧照 NO.15风吹麦浪 剧照 NO.16风吹麦浪 剧照 NO.17风吹麦浪 剧照 NO.18风吹麦浪 剧照 NO.19风吹麦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风吹麦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 Murphy 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弟弟泰迪(Padraic Delaney 饰)、好友丹(Liam Cunningham 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然而,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  本片荣获200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2007年爱尔兰电视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爱尔兰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奖。扬琴手禁运品燕子李三孽扣(剧版)人前冏事假面骑士时王女大法官金斯伯格我们最好的时光2022暹罗决:九神战甲请再来四杯第一季赛车狂人恭喜八婆死亡医生青衣侦探成旭之千年迷局声生不息·家年华舞台纯享版外卖骑士明星伙伴圆梦阿南的小情人2015我的梦中情人2100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张三丰龙黄蜂乐队的海边记忆迷宫哥布林杀手第二季决不放弃痴情儿女1963荒野2024圣诞小屋再见,我的小学老师女城主直虎不要见怪四平风云谈恋爱前先吃饭沙德里奇真情来电傲椒的湘菜第二季飘帅水俣病2020

 长篇影评

 1 ) 1分钟告诉你,爱尔兰和英格兰为啥打来打去?核心原因让你惊掉下巴。。。

在普通人眼中,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地缘和政治原因有分别。但其实他们的差异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一支,特点是红发雀斑矮小。

而英格兰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祖上是日耳曼人。特点是高大且金发碧眼!

说白了爱尔兰和英格兰没有半毛钱关系,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历史不同,啥都不同。。。但英格兰更强大,当时科技和工业世界领先,全球殖民!号称日不落帝国,就在英格兰旁边的爱尔兰。。。自然被抢地盘,战乱不断!

凯尔特人之前形成了三个聚集地——爱尔兰、苏格兰以及威尔士,然而随着英格兰太强大!!利用同化政策。今天世界上唯一一个保留了凯尔特“火种”的国家只有爱尔兰,其他的全都被英格兰进行人种同化了。

1949年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

这是什么——世界本来就不是弱者的游戏,只有强者生存!而弱者,要么被灭绝要么被同化。

 2 ) Strange creatures we are, even to ourselves.

我叫戴米安,是个刚毕业的医科学生,打算去伦敦继续深造。

我的家乡爱尔兰是一片热土,这里遍地绿野、风景如画,人民勤劳而质朴,但是却饱受侵略者的蹂躏。英国军队在这里横行,肆意践踏我们的尊严,侮辱我们为爱尔兰猪,残杀我们的同胞。镇上有人只是在街上挖泥,就在背后挨了一枪,我邻居的孩子米盖,只有十七岁,因为不肯用英语说出自己名字,就被他们拖到鸡舍中处死。英军的暴虐逼出了爱尔兰人骨子里的无畏。太多的流血造成了反抗,有反抗,就有更残酷的镇压。哥哥泰迪是我们这里的领军人物。我犹豫过也拒绝过,但是最终我还是认同了:爱尔兰需要医生,但是更需要投身抵抗运动的战士。于是我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

我们在暗中行动,完成了很多任务,共和军的队伍开始逐渐壮大。英军对我们怒不可遏而又无可奈何。但是镇上的乡绅告发了我们,叛徒出现了。我们被逮捕、刑求,一些人侥幸得救,但还是有三名伙伴被处决了。

我动手枪决了告密的乡绅和当了叛徒的那个孩子,那个孩子,我一路看着他长大。我对丹说,我学了五年的解剖学,现在却要杀人,希望爱尔兰值得。

终于传来了停战的消息。英爱条约签署,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条约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英军撤退了,留给爱尔兰人有条件的自由和巨大的内部分歧。和平来之不易,是妥协还是坚持完整的独立?泰迪选择了妥协,变成了自由邦的军人。而我不能接受虚假的自由和平与变相的独立。曾经并肩对敌的同袍彼此拔剑相向,兄弟阋墙拉开了帷幕。

我原想置身这场战争之外,却还是卷入了;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一次不成功的行动中,丹死了,我不愿供出共和军武器藏匿的地址,我的亲哥哥泰迪则将要在凌晨对我执行枪决。我给所爱的人留下一封遗书,其中这样写道:你曾说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尝到自由的滋味,我也祈祷着这一天,但我恐怕它比我们想象得要远。

丹曾说:“知道你要反抗什么很容易,知道为什么要坚持却完全是另一回事。”曾经有一度,我的心都空了。我想现在我知道了,而它给我勇气。

我仍然害怕死亡,但是一直到死,我都没有放弃坚持。我希望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孩子不必忍饥挨饿;老人不会被高利贷逼迫得走投无路,也不用再痛心于家园被毁和子女被害;劳工们不再超时工作,受英国资本家的剥削;更不会再有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我的同胞,不论持枪的人是侵略者还是自己人。或许终有一天,这些希望能够成为人们眼中理所当然的现实。但是此时此刻,这却是我的理想和信仰。我即将死去,但是我并没有心死。为了这遥远的希望,我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3 ) 被牺牲的理想主义者:爱尔兰历史之殇

老文,略做小修

    被牺牲的理想主义者:爱尔兰历史之殇

  
历史和革命题材的电影,更何况还是国人对之完全陌生的爱尔兰历史,使得许多人对它望而却步。就我来讲,完全是出于对戛纳的信任才选择观看的。
    
    
然而,这部我原以为艰深枯燥的电影却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数次落泪,男主人公身体心灵所承受的切肤之痛让我感同身受,而爱尔兰这块土地上曾有过的深重的苦难竟让我一时间艰于呼吸。这不仅仅是爱尔兰历史的创伤,更是整个人类共有的伤口。是那些呼唤自由与博爱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挣扎中的血泪。
    
    
善良英俊才华横溢的男主人公丹民本来拥有去伦敦行医的灿烂人生,但在目睹英军在爱尔兰土地上犯下的罪孽,——年仅17岁的男孩出于青春的激愤不愿意用英语向手持铁枪的英军妥协而被残酷地处死,年老的火车司机因为没有按照英军的意愿运载敌军的器械而遭到对方的毒打……眼前的一幕幕像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善良而富于正义的丹民的心灵。他毅然放弃了伦敦医师职衔所带来的光环,选择了跟随革命家哥哥特迪的爱尔兰国民军游击队。
    
    
正如丹民在临刑前留下的遗言,我从来没有想过卷入战争,直到走入,才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没有了退路。对于一个内心柔软善良对生命充满悲悯的男人来讲,革命的残酷性和非人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如果说过去的他是以正义和善良来规划人生,那么现在,他必须不得不以军事革命的目标来要求自己。当他浑身颤抖地把枪口对准从小看着长大的穷青年克里斯之际,——不,他不愿意去剥夺一个为了母亲不得不充当叛徒没有读过书的可怜孩子的生命。但是,这是革命的命令,——领导者如是说道,要赶走英国人,要建立自由独立民主的爱尔兰共和国,我们就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牺牲。
    
    
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公正的博爱的爱尔兰民主共和国?!——对,就是这个让理想主义者为之热血沸腾的目标。——为了这个明天的来临,丹民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在因叛徒出卖而被英军俘虏之后,英国人问,谁是革命头子特迪?丹民站了出来,他无惧地注视着残酷的枪口——我就是特迪。是的,他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实现哥哥的理想。因为,他相信哥哥为之奋斗的是一个正义的值得他去牺牲的爱尔兰人的未来。
    
    
然而,《风吹稻浪》这部电影的伟大意义并不在于阐释参与革命的正义性。正如丹民最后觉悟到的,人们很容易知道要反对的是什么,但他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当爱尔兰人民深陷在英国统治的辛苦磨难之际,他们奋起抵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是,当有朝一日残暴的殖民统治被推翻之后呢。革命和摧毁是容易的,但对于丹民来说,这不是他为之奋斗和牺牲的目的,他一直坚持认为,革命的目的在于重建。他是为了那些受苦的贫穷的被侮辱被伤害的卑贱的人们而奋斗,对他来说,爱尔兰人民获取独立自主的尊严和生存幸福的保障才是最重要的,他所努力的方向,不是推倒以后建立一个新的官僚统治,他是要把命运抉择的自主权交给独立的自由的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丹民和他哥哥特迪的区别。特迪是一个天生的革命家,是一个热爱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他毕生致力于爱尔兰民族独立战争的奋斗,所以他可以在严酷的刑罚前不改颜色,表现出一个民族英雄的浩然正气。但是,革命之后,人民是否能过上理想的生活?他们能否真正获得人格的尊严以及人身的自由?关于这点,特迪的大脑就比较模糊了。在他看来,也许只要是爱尔兰人当政,就应该好过之前的殖民统治吧?对特迪来说,最重要的是革命本身,是以本民族的爱尔兰人来取代英国人的政治统治(至于这个政府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就不是他所关心的了),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不择手段,当别的革命者愤怒于他们流血流泪换来的革命果实被权贵所篡夺,愤怒于民众的意愿被既得利益集团和依附于上层政治的宗教势力所强奸之时,特迪想的,却是如何通过签订一个妥协的协定来换取政治上的利益,特迪对于权谋和政治的兴趣远远多过他对民生幸福和正义的谋求。这是他和弟弟丹民最显著的区别。这也是最终他和弟弟在刑台前分道扬镳的原因。
    
    
丹民最终死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不是死于他参加革命的死对头英国士兵的枪炮,而是死于爱尔兰“自己人”的枪下,死在他曾为之献身的哥哥的枪口下。尽管如此,他没有恨过自己的哥哥,在给女友的信中,他依然对哥哥的未来充满关切和忧虑,他对女友请求道——请好好照顾特迪哥哥……他很清楚地看到了特迪这种大老粗的革命家在那些精于权术和阴谋的政治家的官场角逐中最后必然牺牲的命运。
    
    
雨果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应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丹民就是将这个人道主义永远置于自身生命和利益之上的身体实践者和行为艺术家。而与之相反的特迪是把革命凌驾于生命的独立,自由,善良,正义之上,——抛弃了亲情乃至人性的特迪,即便他最终走到爱尔兰政治权利的核心,他又能为爱尔兰人民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又想起了电影《时时刻刻》里伍尔芙说的那句话,——那些满怀梦想的人,诗人,他们是注定要牺牲的。丹民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家或者政治家,他是一个用他的生命和心灵去拥抱爱尔兰土地和人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诗人和艺术家。《风吹稻浪》这部电影让我和一个伟大诗人的心灵再次隔着遥远的时空紧紧拥抱,我爱丹民,我爱那些怀抱梦想的诗人,那些永远以纯真的心灵拥抱这个污浊世界的艺术家,——而不是那些受到万民景仰的,站在神台之上的,永远光芒万丈无比正确的——政治家。

 4 ) 我的一生像一束光,在你们眼前划过


今天下午的课,老师讲《风吹稻浪》。
说实话,我之前看过,浑没看出好来。
以为只是政治立场贴合了这几年欧洲电影节的风气,所以拿獎。
老师说:“我们电影学院眼下的风气,学生们喜欢一些电影语言不标准的电影,
这种神叨电影,比如《天使爱米丽》,比如《罗拉快跑》,比如《通天塔》。
或者一些排场电影,铺张电影,比如《美国往事》。
而这种语言标准的电影,则觉得太平庸了吧?缺乏才气。
是因为读不出这种电影的好来。”
说得我十分惭愧!
因为我确实满喜欢他说的那些神叨叨电影来着。
这是个人气质的问题。
比如我甚是喜欢《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等神叨叨电影,
比起《红楼梦》毫无疑问更喜欢《金瓶梅》,就很说明问题。

老师今天分析了《风吹稻浪》一个镜头段落,分析人家“标准”在哪里,
精确在哪里,有效率在哪里。
并且让我们感受到顶级电影的那种平衡感,
冗余部分的高超,以及冗余部分并不破坏叙事的平衡,
以及留出的气口,让观众抒情的时候,如何继续推进剧情。
什么叫分寸,什么是“操之过急”,什么又是“若无其事”。
这种纯粹感觉的东西,落实在镜头和剪辑里,半秒钟都是差距。
只有这么好的老师,才可以讲到这种境界。

实在是非常牛逼。
而且,非常简单。
真正的顶级电影就是这样,如同一切艺术一般,只是恰好,只是本然,只是返璞归真。

之后看了一段肯 罗奇的访谈花絮。
我很喜欢和老师一起看花絮。
因为看花絮不同于看电影,比较像大家一起话家常,气氛放松而亲和。
一个花白胡子的法国人,面对肯 罗奇,坦言自己是他的电影学生,
说喜欢他的电影,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痛苦。
这种坦率的表达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也是我做访问的方式。
我心里想:“法国大胡子,原来你也是上来就捧一通臭脚啊!”
肯 罗奇是一个害羞的人,头发花白,面容纯净,戴眼镜,
特别像一个在大学里闭塞了一生好好教书的大学教授,
平时喜欢在秋夜里散步,看看学校里开的花那种。
屏幕上一部一部的放他若干年的电影片段,最早一部从71年开始。
我们的老师随口说:“那一年,我刚出生。”

这时,年老的害羞的肯 罗奇面对自己的多年前的旧作,
说了一句很棒的话,他说:“我的一生像一束光,在你们眼前划过。”
还有,放到第三部作品《折翼母亲》,
他突然无法说下去,他哽咽了。
全然不是作态,能感觉到,他因为自己情感的外露而有些羞愧,
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片段还能引起自己这样剧烈的情绪波动,
他竭力控制自己却无法立刻奏效。
他擦了擦眼睛,讲这部电影最初的成因:
一个被强暴的母亲,因为暴力的阴影有了暴力的倾向,所以社会工作人员裁定她没有资格做一个母亲。
她越是痛苦,就越是忍不住施以暴力,形成恶性的循环。
社会工作人员来帮助她生产,但是目的是立刻带走她的孩子。
屏幕上那个母亲,疯狂的喊着“NO!我不要生!我要它继续留在我的肚子里!”
她还不知道自己以及孩子即将到来的命运。

肯罗奇说了很多话,我只听了前半部分,
有几句我很喜欢,比如关于悲剧和喜剧,他说:
“有幸福结局的就是喜剧,有悲伤结局的是悲剧。
在我看来,在结束之前,悲剧能让人发笑,喜剧也能让人哭泣。”
他说,自己每次拍电影,都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建构一个故事?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我们的老师一直利用自己上课的有限时间,不遗余力的跟我们看这种电影,
告诉我们当下世界范围内最牛的电影人在做什么,是什么样的思路。
他竭力告诉我们,不要只看自己的肚脐眼,写纯个人史的电影剧本。
虽然我们是编剧,但是编剧写剧本的时候,完全就是导演。
他极力想让我们知道,眼下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是迅速丧失了对社会的切入能力,
对观众现在关心的问题一言不发。
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冷漠,其实是因为电影人对观众的冷漠。
并且,他一再告诉我们,不要用“体制”做自己的赦免权。
并且强调,一直强调,也不要以为类型电影都是泯灭个性的作品,
因为,没有人可以混淆希区柯克和比利 怀德的作品。
他们都具备强大的个性,并且非常精确,充满神秘。

每到周二的下午,都会有一种幸福感,
这种幸福往往跟随着某种痛苦:
那是你所渴欲的知识充分满足之后,有种饱溢的痛苦,
简单的说,就是吃撑了,但还是忍不住吃下去。
我深信这些东西会对我的人生起到某种重要的影响:
虽然,当然,这些影响如今还看不到。
 

 5 ) 风吹麦浪

片尾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脸上有泪。回头再听一遍那首与影片同名的爱尔兰民谣:“我心悲伤,不忍对你道出离别的话语;但我更不堪忍受,外族压迫的屈辱。于是我说,明天一早我要走向山谷,当微风吹动金色的麦浪,我将加入那支勇敢者的队伍。”悲凉的歌声如雾霭一般,笼罩着爱尔兰的群山,满眼,都是绿色。有评论说这首歌既滥情又残忍(dreadfully schmaltzy, and also bloodthirsty),充满了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我不知道这位历史学教授的意思是不是说,当一个十七岁的爱尔兰男孩,因为不会用英文说自己的名字而被活活打死的时候,他的同胞应当表现得冷静而克制。
民族主义,极端敏感又复杂的话题。在这个多元文化激烈冲撞,身份政治日益凸现的时代,强烈的民族认同,往往导致对“非我族类”的深刻敌意甚至暴力行为。那么,在一场民族独立战争中,暴力,在多大程度上是正当的?从自卫,到复仇,再到恐怖主义袭击,界限如何划定?如果暴力所指的对象是本族同胞,那又将如何获取合法性?
农家孩子克里斯在英国农场主的威逼下透露了共和军成员的行踪,上级下令将叛徒处死。戴米恩把子弹推入枪膛,对丹说,我研究了五年解剖学,现在要把子弹射入我童年伙伴的心脏。但愿我们为之奋斗的这个爱尔兰,对得起这一切(I hope this Ireland we are fighting for is worth it)。风吹麦浪,发出簌簌的声响,天空一片灰暗,我预感到还有更大的悲剧要来。
1921年12月,英国和爱尔兰签署了停战协议。爱尔兰自由邦成立,但仍宣誓效忠英国王室,在政治上仍不能与大不列颠平起平坐。戴米恩和他的伙伴们坚信革命尚未成功,尽管国旗换了颜色,贫困中的广大农民却一无所获,真正的自由仍在咫尺之外。哥哥泰迪则成了拥护自由邦的中坚,新政权无疑是一场军事力量与有产者的合谋,当然少不了天主教会的支持。兄弟反目,泰迪下令处决了自己的弟弟。
可以想象英国右翼评论家会对本片有怎样激烈的抨击。布里斯托大学的爱尔兰史专家斯蒂芬•豪认为本片缺乏历史真实性,“尽管片中所述的英军暴行确有发生,但远非普遍现象。而且爱尔兰共和军也远非片中描述的那样温和。”“虽然影片大部分事实都有历史依据,但表现手法十分偏颇”。而导演肯罗奇在戛纳电影节的获奖感言中则声称,“一旦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真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下的真相”。我对爱尔兰的历史所知甚少,看完电影才一通恶补,自然不敢妄下断言。但是有两点。历史从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版本,任何叙述都暗含了叙述者的立场。这个道理很简单,比较一下CNN和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对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就知道了。其次, 比起《勇敢的心》这样的好莱坞式叙事,我相信《风吹麦浪》是更“真实”也更真诚的叙述。梅尔•吉布森扮演的华莱士在临刑前拼尽全力喊出“自由”!怎样简单分明的世界,怎样光辉的英雄主义!可是丹对戴米恩说:“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但未必清楚自己盼望什么。” 用生命换来自由之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爱尔兰才算值得?

 6 ) 这出戏对爱尔兰独立战争后期和内战初期进行了一个局部描写

这个电影可以让人们至少知道爱尔兰这个地方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历史,所以给个四星。。。 实际中,爱尔兰的部队是弱旅擅长敌后根据地不太能正面迎敌,英帝国要是真把前线正规军弄回来整他估计永无独立之日了。 历史上,当时能成功,是英帝国派去的都是一战后复原的老兵,本来按理说老兵很有经验,但是却没有有效组织起来,使得军纪涣散,臭名远扬,斗志普遍不高,所以总被游击战骚扰。 独立战争结束后内战随即爆发,反条约军刚开始占有绝对优势,但是短短数月从占领大部分城镇到人心丧尽、要地尽失,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军事装备还是很重要的,当时反条约军虽然占有了英军撤走时留下的步枪并且带走了大部分原来的游击队员,但缺乏炮兵等兵种,更无立体作战能力,而支持条约的一方虽然大多是无战斗经验的新兵但是得到了英军的装备补给,战斗力徒增,逐渐收复要地。 其二意识形态也是很重要的,当时爱尔兰民众普遍信仰天主教,在教宗公开发表赞同支持条约,惩罚反条约者后,反条约军立刻失去了群众支持(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事实虽然不好看,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于是兵败如山倒。 在今天,那场内战依旧耐人寻味,因为支持条约的人是对的,正如他们领导人说的这个条约“没有给予所有民族渴望和追求的最根本自由,而是实现自由的自由”,自由邦真的演变成了爱尔兰共和国。但是当年那场曾经情同手足的同志之间的血腥内斗,依然引人深思。 简单的说,反条约军为了一个信念奋勇斗争,最后被敌人支持条约军大败了,然后支持条约军并不像反条约军认为的那样出卖了共和,而是用他们相信的途径完成了对方的理想,他们也捍卫了自己的信念。 不过,爱尔兰独立了,北爱尔兰依然归宿英国,要怎么想,是他们的事了。

 短评

2006戛纳金棕榈。尽管肯·洛奇在作者导演中可谓接近于零风格的存在,但沉稳、内敛、精准而简练的镜语却往往更能直击人心。苍郁的绿野,动听的爱尔兰民谣,却掩不住血雨腥风与无尽的仇杀争执。爱尔兰革命与内战的重重矛盾和创痛:医生的未竟之业与处刑人的碾碎生命之路-拯救vs毁灭,法庭高利贷案判决-现实顾虑vs道德准则/民族矛盾vs阶级矛盾,理想主义左派与现实主义右派间的分歧,亲兄弟的反目与背叛,似是每场革命难以脱离的宿命。两场处决戏情感饱满,唯有无语凝噎。原先引领革命的最后选择了妥协,身不由己被卷入的至终选择了死亡。(9.0/10)【2021.3.7.美琪 2K数字版重温】在大胆省略与细节描摹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运动长镜头(多用跟拍、变焦与摇镜),强化现实感,令人身临其境。配乐不喧宾夺主。肯·洛奇说,本片有普适性,深以为然。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达米安枪杀了瑞里的时候说“我已经越线了。”诚然,人一旦越过了底线,就注定要面对恐怖的命运。

11分钟前
  • Q。
  • 推荐

抗争之后的缺陷导致内部分裂,信仰和背叛,坚持和妥协,幻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阐释不清,抗争只是表面,人性分裂出来的矛盾之处是永恒议题,人的一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信仰还是平静的幸福?或许都不是。我本想做个局外人,现在却无法再脱离。

15分钟前
  • jimmy
  • 力荐

人与人,国与国,双重意义的兄弟阋墙。英爱条约及爱尔兰内战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段陌生历史,但抱着同样目的却走向命运分岔口的事例如恒河沙数,战争不会让任何一种人走开,握枪的人几代更迭,这片土地至今依旧水深火热,唯有风还吹过山峦,吹拂麦浪。变焦的用法非常教科书。

16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过于政治化让我始终喜欢不起来,就算故事中看似那么多的恩怨情仇也都是用于解读的政治符号。很喜欢相互照应的两场处决戏,恰好也是全片为数不多的,情感最充沛的两场戏。

1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敢于直面历史之真相者,才有勇气面对今日之真相。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迷人的风笛伴着Dolores Keane沙哑声线,悲伤中透出点点希望。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zODQwNDA=.html

23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

25分钟前
  • 滕子京
  • 推荐

这部电影的牛逼之处在于,一方面,它深刻地触及到了所有革命都会面对的“元问题”:革命中的阶层、分化,革命的第二天,或者继续革命,等等。而另一方面,在做这些的时候,它成功地再现了一群充满血肉的革命主体。而更为复杂的中国革命,却并没有拍出相匹配的电影。我们在继承革命遗产之前,就抛弃了它

30分钟前
  • 小跑
  • 力荐

命运残酷的前后呼应,是那么一句“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重看#4.5;开场即被震住,肯洛奇永远这么稳这么硬骨头!比初看时更被打动,摒弃任何花哨,叙事扎实得稳如泰山,在沉缓徐进的铺陈间彰显深沉的力量,一部真正的好电影从来都是在情感的迸发点一击即中。“这不是人民的意愿,这是人类的恐惧。”“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却很难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自由的旗帜如何守护,能驱逐共同的敌人,然而对待真正「自由」的立场殊异与阶级属性导致的内斗,如同爱尔兰阴云卷过的荫谷和绿色的风,必将常驻长存。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两场处决,两句“我永远都不想见到你了”,形成前后对应回环,仿佛是历史惊人般的相似。但不同的是在和平年代人们的反思,肯洛奇试图去掀开历史的遮羞布和民族的伤疤,让人看到内战如兄弟阋墙手足相残,受伤害的永远是自己人。平静的叙事正如风吹麦浪,历史的白骨仅在潮起潮落间若隐若现。

3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这片儿告诉我们,无论在哪,党内斗争都是最残酷的。

43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没有暗组织和袭击 玩啥民族独立? 爱尔兰运气好遇到大英 尚且遍地家破人亡 内斗不堪 内亚酱缸若想效仿路径对抗利维坦 惨烈度恐以乘数增长

45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资料馆留影#三星半吧,容易让人身心不适的电影,甚至可说有些重口了。当然不能否认导演是有想法的,讲爱尔兰在20世纪与英帝对抗的独立运动,想表达“革命者最后成了压迫者”“推翻一个再来一个”之类的观点,要命的就在这里,既然能猜到你想说什么的故事还要再讲一遍,有介个必要嘛?最终不忘煽情升华一下下,而且还必需有战争中的爱情与遗孀。。。有些英国电影一板一眼如同政治历史课本,动不动就是国仇家恨,从头到尾充斥着厮杀阴谋背叛以及战争大场面,哦哦,有些审美疲劳对不住了。

48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有时候“视角”的滑稽之处就在这里,同样是讲述上世纪20年代左右的历史故事,一战电影中的英军个个大义凛然,正义得爆棚,而到了爱尔兰电影里又都变得面目狰狞,而且他们往往还是同一帮人……总的来说这片子人物塑造比较脸谱化,不如《血腥星期天》来得客观。

53分钟前
  • [己注销]
  • 还行

“我曾经极力避免卷入战争,可还是卷入进来;现在我想脱身,却做不到了。”爱尔兰独立战争到内战,两兄弟从联手到分崩离析。他们一致对外时,没干成什么事,不是在丛林里睡觉时被抓,就是眼睁睁看着朋友被辱,据点被英国人烧毁……终于,阶段性的和平来了。可那个梦魇一样的问题,也随之清晰:究竟,我们为了什么而战?我们能否为不彻底的成功而妥协?最终,哥哥基于政治家的逻辑,选择了妥协;弟弟基于纯粹的民族主义,选择继续抗争。他们把枪口转向彼此。风吹着麦浪,小镇依然宁静,可从头到尾都没有人注视过发生在这里的抗争与手足相残。他们只是一场政治博弈中微不足道的存在,是麦浪中不起眼的两支麦秆。

58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Ken.Loach领奖时说:“If we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ast, perhaps we shall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resent.”

1小时前
  • 37°2
  • 推荐

仅从爱尔兰反殖民斗争这个维度,说实话很难引起海外观众特别是亚非拉第三世界观众的共鸣,主要是英人和爱人太同宗难辨了(要不也不会被十九岁小孩偷放),斗争烈度在饱受抗日困难教育的中国观众看来说难听点实在有点小儿科……好在肯洛奇在含泪锄叛之后迅速把矛头转向其擅长的叙事路线——斗室之内阶级矛盾与法律尊严之激辨堪比小十年前自由与土地。“你们不能恣意妄为否则与要赶走的英人有什么不同”?当然此次辩论貌似各执一词互有攻守,可由于拍在今天事后诸葛的缘故,很难不让人倾向于达米安所代表的民主左派立场,也由此而落入太早泄题的俗套轨迹,后续发展证明确实没有什么意外惊喜。相比之下还是片头导演把自己的另道招牌母题民间球类运动改造成引动英军搜检制造惨剧的混容手法让人眼前一亮,虽然它来自于迷影之趣而非故事本身的情绪引领。三星半

1小时前
  • 赱馬觀♣
  • 推荐

@小西天。四星半。1.据说那年王家卫做评审团主席,对主竞赛片都瞧不上眼,最后决定支持风吹麦浪,是出于对前辈的敬意。2.肯·洛奇似乎真的没有什么新东西,但他老派的冷峻精准本身就是最贴合这故事的风格。3.但我还是看出一点有意思的新。故事里包含很多“未完成”的意外:前半段黑棕军没点完名,共和军的第一次行动没成功引爆炸弹,营救行动剩了一间牢房打不开留下了三个同伴等等不胜枚举。一切小的未完成的意外指向反抗与革命“未完成”的必然。4.原声带极好,可肯·洛奇根本不屑于多用来煽情。这就叫高级。

1小时前
  • 奥兰少
  • 推荐

反抗者初期都以为自己是天生正确的,因此像对方一样杀人,像对方一样认为自己正确,不悲不悯,差不多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激进的民族主义,折衷的保守主义,都有各自理由去捍卫心中的理想,可是坚持不妥协,撕裂的是什么,牺牲的是什么。大师功力,简洁稳健,流畅镇定。草木无声,清风拂过,斯人已逝,仇恨不散。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