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婚礼1989

HD

主演:凡妮莎·帕拉迪丝,布律诺·克雷梅,卢德米拉·米卡埃尔,弗朗索瓦·尼格雷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8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1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2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3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4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5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6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13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14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15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16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17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18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19白色婚礼198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白色婚礼198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年的弗朗索瓦(布鲁诺·克雷默)是名哲学老师,他和风度怡人的妻在小镇里过着中规中距的生活。然而他的学生,17岁的少女玛蒂尔(凡妮莎·帕拉迪丝)出现了,带着少年人少有的成熟和不羁。  弗朗索瓦带着挽救堕落少女的心情走近她,却难以抑制的被玛蒂尔的热情和聪慧所吸引。他们相爱了,激情四溢,刻骨铭心。可是当玛蒂尔要求弗朗索瓦离开妻,与她一起时,男人退缩了,他想到了年龄,婚姻,道德,身份,想到了太多的琐碎。  再次绝望的玛蒂尔用激烈的方式破坏老师的生活,颠覆了他的事业与婚姻,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当人们再次发现她的时候,她的房间里写着“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我怒了大明帝国之夜来风雨夜·店刺杀小说家唐赛儿老师早上好犯罪现场(粤语版)妙计合家欢1991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日本)爱出猫粤语垃圾,城市与死亡悲惨世界1958我的康乃馨表象之下2018困兽第一季糊涂英雄传:烈焰圣剑林肯给爸爸的信粤语版好莱坞诈骗女王石棉第一季狱蝶同流者迷墙1968异世界居酒屋阿信第二季拳职人员魔鬼任务2达格利什第二季爱的锦囊妙计2真爱如血第五季灵动:鬼影实录4功夫棒球恶徒必死第一季江户川乱步短篇集:1925年的明智小五郎胆小猫得州巡警第四季致郁生日2021奇门暗刃夜宴鬼马天师禁断动画43楼外青山西游记之再世妖王

 长篇影评

 1 ) 我太爱你了,只想把自己隐藏起来

比尔纳梵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吧。


弗朗索瓦拒绝她,不,你才17,而我,再过10年就是个老头了。

马蒂尔说,你要这么说的话,你现在就已经是个老头了。



他究竟做什么选择才是正确的?抛弃妻子吗?这么做我会厌恶他。远离她吗?可是他办不到。

办不到啊。步步惊心。抗拒不了她笑容里的诱惑,抗拒不了她独特的才思。天真又危险的女孩。他打开窗,伸出手,迎接她年轻的身体。

但又不能和她在一起。

弗朗索瓦一再对马蒂尔强调说,你才17,别人会怎么想?他们不会同意我们在一起。我们靠什么生活?爱情吗?

她抬起脸,你可以搬过来和我住,或者我们一起出去租房子。我可以扮作你的女儿。我可以一直不出门,躲起来,谁也不会看见我,没人会知道我的存在。

(我这么爱你,情愿把自己隐藏起来。做你见不得光的秘密情人。只有你知道我,只有你找到我。你不愿意吗?)

她低下头,对他说,你没发现我这是在恳求吗。



----《水仙和彗星》----


法国片《白色婚礼》。17岁的马蒂尔,爱上了47岁的男教师。她总是随便地在一个男子面前脱下衣服,让自己的裸体像开满花朵的树枝一样纤细伸展。但她对他说,生命里有太多幻觉,我因为清醒而看不到任何希望。她的眼睛带着淡淡嘲笑,看着她眼前深爱的这个年老男子。

神情孤僻的年轻女孩最终使软弱的男教师家庭破碎,并且被调职处置。她在墙壁上写下一行字:海洋。这里有海洋。

那个演女孩子的演员,是法国著名的歌星,后来嫁给了强尼·德普。这是一个她有深刻印象的演员。他在一部关于连环杀手的电影里扮演侦探,临死之前把两枚硬币捏在手心里,等待别人把它们放在他的眼睛上。这是读过生死河的时候要付给船夫的钱。这个结尾她记得。


--------


(我忽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上映日期是,1989年,11月8日。)

 2 ) 《白色婚礼》这种情不易全身而退

   想诉诸精神层面以追求平等的爱情,依托潜意识与情感心理学,达到凝练而审慎的交流互动,于是有了故事的主框架,一个研究哲学的、并未真切感受过生命意义的老男人,一个藏着很多秘密的沧桑少女;一个充满爱心却像小孩子一样任性的中学老师,一个早已看透世间却渴望一滴甘露的女学生。

  如果没有后面悲惨的结局,真可谓是一次轰轰烈烈的不伦之恋。
一个人心智的不健全总要归咎于很多方面,就像本片中女主人公玛蒂尔,正当花季的年龄,却有着那么不堪的历史。

  妈妈是个疯子,时常自杀入院。爸爸是个放弃一切的人,作为精神病医生,竟然医不好自己死去的心。玛蒂尔的两个哥哥自十五岁起吸毒贩毒,为逃避警察的追捕流浪到哥伦比亚,乃至印度,最终失去了联系。玛蒂尔十一岁时被两个哥哥拉下水,从此吸毒、卖淫。

  内心深处的她,其实是个纯良的女孩子,所以她会选择离开肮脏污浊的群体,孤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地方继续求学,并邂逅她一生真爱的老男人,也就是她的老师-弗朗索瓦。

  我猜想,在她年轻的灵魂深处,最初迸发在她与老师之间的爱也并非绝对的男女之间的情爱,那或许是来自残破家庭中,无法满足的正常关爱的变异,她需要温暖的人生,温暖的精神世界,弗朗索瓦的关心与关切给了她梦想中的被珍视的“存在感。”当然,十七岁也已懂得了爱情,所以后来真的发展成爱情时,妒火与占有的欲望才会那么凛冽,世俗化的一切也被赤裸地袒露在外了。

  看片子的时候,我一度幻想,玛蒂尔得不到弗朗索瓦时,她所实施的报复或许是另一场复仇与假象,那也可是弗朗索瓦妻子自编自导的故事,结果却是我多想了,我对一个想要留住丈夫的妻子使了“恶”。

  不论从身份上,还是从承受力上,弗朗索瓦都该承担最重的责任。而电影就像现实的生活一样,刻画了一个懦弱的甚至毫无责任感的男人。看着弗朗索瓦“解恨”地挥动大手,重重地甩在玛蒂尔的脸上,即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可悲。为人世间某些信以为真的爱情感到悲哀。当玛蒂尔第一次告诉弗朗索瓦自己的过去,并求得谅解时,弗朗索瓦鄙视的拒绝与离去,那演绎了比哲学课本生动的人性心理。

  不用想,都能明了,这种不伦恋是得不到世人认可的。两人的情事败露后,弗朗索瓦被调离了原学校,而玛蒂尔不得不返回巴黎,因为她的母亲经过第六次自杀,即将入土安息。

  弗朗索瓦的妻子无法承受这一切,两个人分手。这样是不是可以期盼新的生活?的确,弗朗索瓦意外接到警方的电话,说玛蒂尔自杀身亡。当弗朗索瓦走进他住所的街对面,一幢出租屋,了解了一切,故事算圆满结束。玛蒂尔两个月前搬进此屋,过着隐居的生活,靠房东送来的食物生活,每日都坐在窗前,看着对面的一间房子,注视着房子内的一切,那里是他执教的教室——映现的都是弗朗索瓦的身影。

  很讽刺,也很有创意的结尾方式。这样的结束,也更加肯定了本片的基调,如果早知玛蒂尔会这样死去,弗朗索瓦一定会找到她,承诺她一个幸福的未来,同样世人也会对这样的不伦恋敞开宽广的胸怀去理解。

  当然那样的结局,又会有另一种讨论的方式,最无辜的人是弗朗索瓦的妻子,谁来为她的不幸买单?

  看来想要找到答案,还要翻翻弗洛伊德的著作、圣经及医学方面的,有关潜意识与精神分析论文了。法国导演克洛德.布里索的确是思想与放浪兼顾型导演,一直喜欢他用镜头带动观者漫无边际思考的个人风格。德普的老婆凡妮莎.帕拉迪斯就像小精灵一样,她那可爱甜美的笑容让剧中这样一个小女生更多分被人怜爱的气质,那时她好年轻,当然现在看着也没怎么老,只是更加成熟妩媚了。

 3 ) 纯白色的热烈

第一次一口气把一部电影看了三遍.第一遍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看了一遍,法语听不懂,基本不知道人物对话什么意思.仅仅靠人物的表情眼神和动作来理解.可就是这样,我依然喜欢上了这部电影.于是去找字幕,重新看了一遍,这一次,内心的表达和感情对上号了.看完以后,久久不能摆脱余味,总想再细细把玩一下,于是乎看了第三遍.

89年的法国电影<白色婚礼>.

故事不稀奇,惊世骇俗不为伦理所容的师生恋,一个事业有成波澜不惊的哲学老师,一个成熟不羁历经沧桑的少女,这种故事多得满地都是.

弗朗索瓦,以哲学为毕生事业,他的妻子自己经营书店.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组合,哲学和书店,这两个都是我的梦想.妻子卡特琳娜也并非肤浅庸俗之流,对丈夫的事业和想法是理解的.在整部电影里,她是最完美最无辜的.

马蒂尔德,有一个精神病医生父亲,一个隔天就自杀的母亲,两个贩毒的哥哥,自己年幼时就吸毒做妓女.她是最不干净也是最干净的女孩.就像她在弗朗索瓦的关于潜意识的课上说的,人都是命运的奴隶,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在17岁的年龄,就比任何人都清楚生活的无意义.

弗朗索瓦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她与生俱来,那种残酷的通透,平静的流血.我想他是被她的"哲学"所吸引,她能轻而易举地透过纷纷扰扰看到最本质的残忍,他看到了她的智慧和晶莹,她的叛逆,她的拼写错误,她逃课,都是表象.她太明白什么才是真的,对于那些世人无聊的游戏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当弗朗索瓦,她的哲学老师把昏迷的她送回家时,她终于找到了她的意义--就是这个男人,是她生命里唯一的温暖.

如果她只聪明而不单纯,她应该选择用她的聪明为自己谋一份好的生活,她完全做得到.

如果她只单纯而不聪明,她应该选择做一个温柔的小女人,跟一个好男人过一辈子.

可惜,她聪明到足以看透一切,却又单纯到只要他.

我宁可毁了你,也不能不爱你;我宁可被你毁掉,也不能不被你爱.

在这场感情里,平静坦白的永远是这个少女.无论她的行为有多么叛逆,无论她的报复有多么疯狂,她在他面前,永远是那个最本真的女孩,哪怕他扇她耳光,哪怕他看不起她.

她最后选择自杀,是意料之中的.他们每次做爱都那么剧烈那么绝望又那么美,在弗朗索瓦的妻子离开他,他也移居另一个城市后,她依然悄然跟随他,在一个每天可以看到他上课的房间里渡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我想这段时光是她一生最美的,什么都没有,只有她对他的爱,最后溺死在这片纯洁如白羽毛的爱里.

弗朗索瓦看到那具他昔日深爱过的身体,现在已经变成尸体,看到这个女孩留给他的遗言"这里就是海",他的哲学完整了,他的心也死了.

我想安妮宝贝里的那些穿着白棉布裙的叛逆女孩的原版应该就是这个Vanessa演的马蒂尔德, 苍白的透明,过早的沧桑,却又永远不会长大.

 4 ) 精灵来过这世间,偶然的,经过了生

玛蒂尔跟《布尔什维克的虚弱》里的María Valverde一样,她们是高贵、美丽、敏感却又不合理的,她们的魔性藏匿在甜美清澈的外表下,用超越年龄的先知,挑通完美人物内里的虚弱,诱引他人看似毫无破绽的生活构架至摇摇欲坠。
她们是精灵,与世间狠狠地擦肩,偶然地,经过了生。
最后像完成使命般,香消玉殒。

《白色婚礼》这部电影我找了六年,RP厚积薄发终于在网上下到,恨不得以300KB/S的速度同步飙泪。不知十六岁出演马蒂尔的Vanessa Paradis是否预感得到,若干年后她嫁给了世上最帅最不羁最有味道的男人,暗地里喷嚏不断地接受全世界女人的羡慕妒忌恨。
作为坚定的Forever Winona党人,看完这部电影,我却正式把Vanessa划入神圣的精灵系阵营。要知道,我对精灵系最是愚民之于专政的盲目崇拜,于是失节地拜倒在了牙缝嫂的石榴裙下,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的“何德何能”也有了答案(虽然Depp叔经历了Winona那样的旷世童话此生足矣,但牙缝嫂也不是“终须都与较平凡那位至会衬”的较平凡那位)

最美的Vanessa Paradis,不是Chanel广告里的眼波流转,不是在爱人怀抱里的巧笑倩兮,而是在这里。
导演的镜头像一支画笔,调和了最好的光、影、色彩跟角度,让空气镀上她的身都产生化学作用,如此精心又看似随性的雕琢,令每一个镜头如同巧妙构思过的画作。
因为对人生有一种超越年龄的苍凉理解,她的眼神总带着些轻蔑和嘲讽,因为轻蔑和嘲讽,眼角眉梢盛满了风情,并不艳俗的风情。
世俗的桎梏挡不住灵气满溢在如许瞬间,这些映象全部印入了47岁哲学老师弗朗索瓦的眼中,一把把正中标的的箭,柔软而锋利地戳入了他的灵魂。
在接近天命之年,他遇上她并发生感情,这是劫数还是福惠,影片结尾都不会有定论。

《莲花》里有一段描写一直印象深刻:她们的气质,有一种逼取便逝的苍老天真,像被扔在深深海底封在瓶子中的灵魂。这灵魂属于同一个时期和质地,在被封禁的时候就停止了一切生长和成熟。只是在逐渐地死去。她们不会变老。不会衰竭。只会消失。
亨伯特的洛丽塔,巴勃罗的玛丽亚,弗朗索瓦的马蒂尔,里昂的玛蒂尔达……这些女孩都有这样的特性。

故事动人在,这个仙质的精灵与尘俗的纠葛、与人间的牵绊,系在一位世人身上。她在30年时空错失的隧道里,沿着微茫的绝路摸索。
瓶中精灵的美丽包括了肉体、灵魂和思想,但这些自深深处的习性,一般人难以窥见。唯有弗朗索瓦懂得,怜惜,保护,欣赏,一眼便识得她与众不同。所有人的指责不及弗朗索瓦的小小失望,所有人的盛赞不及弗朗索瓦的一丝肯定。马蒂尔的世界,高高在上,除了弗朗索瓦,容不下别人。
卖淫,吸毒,她有着淫乱荒唐的过去,真实的她是一株根部被污浊腐蚀的水仙。弗朗索瓦的感情,并蒂而生出根系,在她旧有的躯壳上开出崭新的花朵,所以她一直坚持着仰视的角度,以此留住一丝纯白,为新生开辟净土。

弗朗索瓦像所有被击中虚弱处的中年人,危机和怯懦并存。当他退却了,马蒂尔的报复行动逐渐升级:骚扰电话闹得他家无宁日,砸碎他妻子的商店,甚至想置她于死地——哪怕这个女人从头到尾都没有错。
极端的占有就是毁灭。不受道德、伦理、常性制约的女孩,对他的生活施以摧毁性的破坏。在他身边,她温顺得像只猫,却没想到这么纯真的身体竟可迸发出这么邪恶的力量。
她跟同龄男生公然调情,挑衅地演给他看。亲吻脖子时,她瞥过来的眼神,像一只妖厉的吸血鬼,吸干他的理智和忍耐。

马蒂尔是恶之花,灵之光。她有魔鬼的黑翼,也有天使的孔翎。
她近乎央求地说:“你可以搬到另一个城市去。我装成是你的女儿。或者我藏起来,我可以足不出户。这样就没人会看到我。我放下我的骄傲,只想永远留在你身边。”
做你温柔豢养的宠物,做你赖以生存的空气,抛弃人格,尊严,放弃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你双手笼罩下的一隅,就是我的天地。你随口说出的真理,就是万物存在的意义。
哪怕低卑到这种地步,于弗朗索瓦也是不可承受之轻。他会随着岁月追尾堆叠慢慢老去,这种慢对她而言却是无比迅疾,他们的相遇,从一开始就落入不可逆转的死局。
在缜密的人生棋盘上被将死的棋子能如何选择呢,选择离婚私奔,于人性不容。选择放弃相忘,于人心不容。马蒂尔有她的海洋,他却没有避世的真空。

马蒂尔的美,是绝壁上的风景,想要观赏和亲近,必须抱着赴死的决心。
可是最终,跌坠的却是她。

《Coco avant Chanel》里说:“成熟地太过迅速,终要吃些苦头,或者被磨折,或者被放逐。而后若大难不死,必将怒放。”
马蒂尔最终没有成长起来。
因为她这样的女孩,你无法想象会老去。


“一些人是他们命运的俘虏,他们总是重复同样的经历,就好像他们命该如此。”
所有的命运不会比生命更长。生命也不会比痛苦更短。
上帝总会有他最好的安排。
在早夭之后,在倦怠和背叛之前。在灵魂永驻之后,在被生命驯服之前。

“你知道怎样才能遇见美人鱼吗? 要游到海底,那里的水更蓝,蓝天变成了回忆。 躺在寂静中,你决定留在那里,抱着必死的决心,美人鱼才会出现。 她们来问候你,考验你的爱。 如果你的爱够真诚,纯洁,她们会接受你。 然后,永远的带你走…… ”
海洋。这里是海洋。
马蒂尔终于成为了停止生长和消亡的精灵,封禁在少女的灵魂里,保存于深深的海底。


 5 ) 《白色婚礼》:父权隐怯背后,乖谬的爱世论

他站在岸边,观望生命的渡河,从明的彼岸,过到暗的对岸。----安妮宝贝

当我们开始讲述一个年限里未知的事物样貌时,我们作为此时仍雀跃的生命主体,总是试图在未知中抽取他者灵魂的影子,拼凑在我们自己生命的每一瞬间,成为我们的永恒。而这种“滤取”灵魂的能力也无意中剥夺了“时间存在的意义”,时间与生命的同步逐渐成为一种谬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让·克洛德·布里索在法国新浪潮中凭借自身对“伦理哲学”有着启示性的解读而成为《电影手册》备受尊敬的导演,其中于1989年所拍摄的电影《白色婚礼》更是隐去了时间的意义,借历史的创伤裸露生命另一种雀跃的形态。二十世纪太过神秘,布里索将社会革命的瘀伤从时间中剥离而去,以失衡的社会秩序来隐喻生命的无力。于此中我们始终都作为一个看客,从无力的生命中清醒,而对于布里索来说,这就是永恒。

导演: 让-克洛德·布里索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豆瓣:8.2 上映日期: 1989-11-08

01【不伦畸恋的浪漫化,逾越理性的戏梦哲学】

距今《白色婚礼》上映已有31年之久,导演布里索的电影美学始终专注于“情色”与“哲学”这二者上,而在20世纪下半叶,大家时常将“情色”与“伦理”视为一体,这一融合在法国五月革命(1968年5月)后漫长的电影创作里得以显露,而布里索的《白色婚礼》正是完成了这二者的高度整合。影片讲述了17岁女主玛蒂尔与自己中年已婚的老师弗朗索瓦相爱,年幼的玛蒂尔最终因种种无奈的现实因素与世长辞。

如电影整体阴郁暗沉的光线一样注定了这是一出自然的悲剧,17岁的玛蒂尔是法国五月革命中出生的孩子,玛蒂尔的母亲因情自杀,父亲是个精神混乱的精神医生,在苦难背景下成长的玛蒂尔曾被哥哥逼迫卖淫抑或吸毒,由此导演布里索对于人类伦理的探索始终紧密夹杂着历史里挥之不去的苦难。

《白色婚礼》于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所拍摄,尽管这座北部小镇沿岸有着海的辽阔,导演却将电影的场景设计营造出一种原始的/局限的四面环雾的氛围,人物的道德处境得以体现,使得年幼的玛蒂尔看不到远方,中年的弗朗索瓦无法追逐。因而我们借由这种造成电影与现实地理相迥异的方式,来理解布里索镜头下的爱。

影片最初弗朗索瓦在课堂中提出关于哲学中“潜意识”的问题,而整个电影也均围绕“潜意识是什么?”来进行人物叙事,哲学介入生命的高度使得电影在蓝光与序曲消失的那一瞬间就能将观众带入了一场古老的幻想中:没有海的敦刻尔克,绿树常青的法国小镇,由此而来玛蒂尔与弗朗索瓦爱情的纯粹性被哲学剥离的浪漫且清醒,因为他们只有爱。

布里索剥夺了“时间存在的意义”(隐藏了革命记忆),试图将电影中人物的不伦爱恋呈现出纯粹的浪漫的形态。而这里所指的「浪漫」并不不属于爱情的甜蜜,而是另指生命中一种「假定原始状态、缺乏高度原则」的存在。

(1)「浪漫」一词最早是由卢梭(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浪漫主义先驱)提出,倡导以自然为主,他曾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提到:“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

(2)池田大作(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宗教活动家)在《GDP:人类受损害的程度》中发表见解:应该让世界的工业和商业、科学和技术停滞发展50年,以便人类能够专心致志地发展自己的道德和伦理,进行一场精神的回归。

以上二者的核心主义其实与本片背景有着本质的联系,法国五月革命基于20世纪中叶婴儿潮以及年轻群体不满教育体制等因素所展开的革命风暴,期间革命者极力反对物质精神,视商品为鸦片,这一场革命也被后者称为“一群年轻人的燃情岁月”,其中他们与卢梭所持有的浪漫主义一样都渴望纯粹的精神补给

而如今在观赏完《白色婚礼》后我将其称之为:理性的戏梦哲学。玛蒂尔是纯粹的,她挑战伦理与时间,逾越理性,完成了自我爱的整合,曲终而命竭。单从这一点来说其实“革命”的苦难性不在于它损伤和余痛的代价或规模有多宏大,而是在于它伤及到了每一个甚至每一代平凡人的浪漫与存在。《白色婚礼》的悲剧设置也只因布里索清楚的明白:玛蒂尔与弗朗索瓦的不伦畸恋只是一出逾越理性的戏梦哲学,留下的事物将成为历史,承受着的人们却成了苦难。

02【归咎古典美学浪潮,剖白伦理与爱的谬误】

1968年在五月风暴中一群年轻人为了前程美好的愿景误入理论的迷途,20余年后法国导演布里索将这一极致的理性带入悲剧性的人类之爱中,值得一提的是《白色婚礼》在IMDB上又名《白雪公主》,当崇尚理性达到颠覆又复17世纪的古典主义浪潮之际,感性般的童话色彩便会出现在生命的细节中。

17岁的玛蒂尔与中年的弗朗索瓦相爱,他们聊爱、聊孤独、聊哲学、唯独不聊勇气,对于已婚的弗朗索瓦而言勇气令他窒息,欲望却使玛蒂尔憎恶弗朗索瓦的妻子,就在“多情空余恨”之际两者内心的冲突使得叙事达到高潮,而这一切的心理状态都被布里索放大,简化布景弱化人际关系聚焦人性,从而隐蔽现实/理性的存在。

我们借此将电影归至“道德”层的批判,自西欧的古典主义后不久便涌出“新”古典主义的浪潮,而这一新的主义造就了布里索自己的美学特征:在极致理性之后彻底抛弃理性回归生命本身从而窥视生命的最终形态。在影史上他也一直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的继承者。

此前古典主义要求戏剧界追求“三一律”(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的文学架构,而对于艺术精神再度热血的20世纪法国而言,“时间”不再作为体现“生命”最直接的维度,对布里索而言:生命在于个体的完整性。

玛蒂尔所缺失的家庭,布里索则以对白弥补:当玛蒂尔与父亲通话时得知母亲因情自杀。从未在场的父母以简短话语掠过玛蒂尔的生命,此时弗朗索瓦的在场填补了玛蒂尔缺失的生命轨迹,弗朗索瓦珍爱着玛蒂尔身上有着:

  • 对生命的理解力(我的生命中有太多的幻觉,我因清醒而看不到太多希望----玛蒂尔);
  • 对爱有着裸露的勇气(玛蒂尔前往弗朗索瓦家中问其妻子借他所写的《西蒙尼·韦哲的精神主义》一书);
  • 对世俗有着偏执的理性(玛蒂尔因常旷课遭到课任老师的投诉,读学校的教育不屑一顾,但却对英语、哲学有着出色的理解力,在弗朗索瓦的陪伴下,学习成绩得到学校的认可)......

换句话来说,他爱这样一位平凡时代下异乎寻常的生命,玛蒂尔于他而言就像白鹤翎一样的存在:是飘荡的羽毛也是无根的花瓣。为了揭开这种爱与伦理的错位认知接下来将以三点来阐明二者的内在关系:

(1)自五月风暴后的二十多年间,法国社会开始教育体制的改革,家庭伦理价值观发生转变,逐渐的恢复了理性与哲学并存的局面。20世纪杰出的城市批评家德波对于五月风暴发表了具有启迪性的言论:“他们意识到自己理论上虽正确,但实践手法却远不成熟。”其中《白色婚礼》里的玛蒂尔则是理论迷途的产物,代际的苦难往往来自于伦理的谬论,而布里索正是要以玛蒂尔向大众恢复此前的记忆,用人们最不留意的细节刻画当代人的心理状态,在极简中精雕细琢,这也是古典主义/五月风暴所遗失的美学价值。

(2)20世纪是父权建构的社会,女性作为一种内在跳动的生命(the inside of the soul灵魂深处)始终试图乔装融入主流社会。在《白色婚礼》中玛蒂尔裸露自身的肉体,在自然光线的投射中,加深自我“妓女”的记忆,以抚摸和挑逗的姿态留住弗朗索瓦的心。但此间伦理与爱的错位使二者深陷苦难。玛蒂尔感知到理性的力量,看穿生命的无力,于是她对亲情、婚姻、社会产生不屑,她一生都在为自己过早知晓生命无力这一事实而弥补自己所缺失的「浪漫」。

(3)显然玛蒂尔的爱是纯粹亦是艺术的永恒体。在布里索或者当时的整个艺术界来看,玛蒂尔的爱是归至「浪漫」的爱,这里要声明的一点是,由于伦理情与爱的惯性合一导致了《白色婚礼》常常被视为色情片,但其实它是属于艺术片范畴。死亡的玛蒂尔早已成为「爱」的符号并诠释了:“爱是自由,而伦理是用来弥补爱的不在场。”

分解伦理与爱的谬论根据其实是来自于电影中所涉及的「潜意识」,玛蒂尔与弗朗索瓦都一致认可费洛伊德的解释:潜意识是所有主体被压抑的总和...因被压抑而成为潜意识的想法和欲望的囚徒。但由于“道德”的限制而导致了潜意识常常被压抑的难以喘息,玛蒂尔生命中所缺憾的社会关系是断裂的,在弗朗索瓦未出现时,她的家是一片混乱且肮脏,没有完整的家具和床,而后弗朗索瓦的出现弥补了玛蒂尔的家庭缺失,玛蒂尔拥有了完整的床与家庭布景。

弗朗索瓦所在意的现实因素(家庭、年龄、身份、道德...)使他无法鼓起勇气面对玛蒂尔的爱,而他却始终以保护玛蒂尔的形态填补着自身情欲的空白。同时在这一点上布里索也致敬了法国电影导演埃里克·侯麦电影的理念:一边是自然,另一边是人性;一边是情欲,另一边是英雄主义的优雅。

03【失觉无力的宏大叙事,美育俱伤的生命像】

在影片开场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里,玛蒂尔便爱上了弗朗索瓦,她自带的冰冷气息看穿弗朗索瓦内心的孤独,玛蒂尔太熟悉成人世界的规则,她不相信婚姻甚至蔑视弗朗索瓦身上浓厚的道德感,于是常规的叙事模式被中断,玛蒂尔对弗朗索瓦忠诚的爱则逾越而上成为电影唯一的宏大叙事。

古老的历史将社会秩序早早的归顺于父权之下,女子的贞洁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视为人的准则,于此而言《白色婚礼》中的玛蒂尔则是一个囚徒,被钉死在道德的十字架中,而这种绝望在她的生命中是被动亦是无力的。自十五岁起便被两个人哥哥送去卖淫、贩毒...她看透许多夫妇的伪善甚至道德的空虚,仿佛她站在岸边,观望着生命的渡河,从明的彼岸,过到暗的对岸。

因此弗朗索瓦的存在就像布里索将柔和旋律有意的赋予在玛蒂尔仍然爱世的每一帧镜头中:

在开场不到20分钟里,玛蒂尔邀请弗朗索瓦吃晚餐,而弗朗索瓦在此之前在玛蒂尔面前与妻子通话留言并留下一句“爱你”,这条道德的叙事因子在随后的聊天里便被玛蒂尔的话语所吞噬。玛蒂尔回应生命的无力来源于绝望,「绝望」是促使玛蒂尔长大的唯一体验,而弗朗索瓦却用了四十七年,柔和的旋律洒在玛蒂尔与弗朗索瓦此刻的生命里。那一瞬间,从时间层来说,他们的生命汇合了。

玛蒂尔和弗朗索瓦是相似的人,他们对眼前的周遭感到无力,他们的爱注定两败俱伤。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是相似的人,站在彼此的岸边,观望着生命的渡河,各自以乖谬的形态走在被强制的道德叙事现实中爱着世界。而布里索唯一能做的是弱化时间的存在,刻画不同形态的生命像去对抗时代的潮流。

玛蒂尔在暴力报复弗朗索瓦的生活后便失去踪迹,弗朗索瓦与妻子离婚后被学校罚到敦刻尔克的学校上课。最后警察在靠近敦刻尔克的海岸小镇的一间公寓里发现了玛蒂尔的尸体,她每天都倚窗而坐,日复一日的望着那一扇弗朗索瓦上下班的门,在绝望中死去。

其实弗洛伊德对于潜意识的研究还提到一段文字,这也是玛蒂尔先前在弗朗索瓦的课上所发言的话:“弗洛伊德尝试医治非肉体因素引发的疾病...弗洛伊德尝试将他们唤醒,病人就会意识到这些破损的记忆,并讨论它,于是病的症状就消失了。”

但在《白色婚礼》中我们可以直接感触到的是玛蒂尔始终都被社会暗伤,无力的哲学无法挽救早已千疮百孔的生命,于是当弗朗索瓦尝试着如弗洛伊德一样拯救玛蒂尔时,玛蒂尔更在乎的是那份「浪漫」的爱。

敦刻尔克的大海最终借着玛蒂尔的遗言首次出现在银幕中:“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而当玛蒂尔的母亲自杀离世时也留下一句类似的话:“像一片广阔的海洋般美丽,我融化在里面,太美丽。”

但最终大海的呈现是以玛蒂尔作为牺牲所出现,此时的宏大叙事早早的衰竭,弗朗索瓦坐在寂寥的沙滩上望着远方的夕阳与大海才是玛蒂尔爱世界的最终形态,里边夹杂着母亲、父亲、哥哥、童年、哲学和弗朗索瓦。而这一现实形式上的整合也正如布里索践行了“新”古典主义中“同物质,同精神存在”的特点。

写在最后:这是一个文学仍活跃的时代,相较于过分的道德话术社会范式禁锢了太多不同形态的生命像。在电影《白色婚礼》中眺望海的时刻要以绝望的个体为代价,这是一个时代的错误。他们彼此都是岸的影子,从不缺少渡河的勇气,缺失的是社会让他们靠岸喘息的合理性。

《白色婚礼》是导演布里索美学的外在亮现,也是对生命极简本身的赞美以及对时代野蛮负荷的批判。用安妮宝贝在《莲花》中提到的一段话以此来批判无力的道德秩序:“在渡河至光明的此间,他们缺少至亲给予的解释说明,他们仍需的合理性,在时间中起承转合,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漫长成长。”

 6 ) 我的玛蒂尔

       电影以男主角的视角展开,通过男主角带出女主角,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因此从叙事角度来讲,男主角处于主动的位置,但从两者的感情发展来看,却是女主角处于主动的位置。既然观众透过男主角的视角去进一步了解女主角,也就是观众离男主角的心理世界最接近,反而与女主角的心理世界有隔膜,这造成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玛蒂尔,我想把我心中的玛蒂尔还原出来。
    “一切都是虚幻”,是玛蒂尔曾说过的一句话。这不仅说明了玛蒂尔看透了世事,心智成熟,也隐藏了她那份未与任何人说的坚强,是从一路玻璃碎上爬过来的坚强,没有关心,没有帮助,更没有爱。
    两人第一次共餐,离开餐厅时,玛蒂尔先走出门口,并没有前行,反而看着弗朗索瓦走过身边,没走几步便停下,回头。正如她猜测,他是玛蒂尔心中的那一位,是愿意等她、顾念她心的那一位,与她同是孤独者的那一位。从她告白,说出“我喜欢你”四个字起,她就已经单方面确定踏上一条可能遭人唾骂、可能受尽侮辱、委屈的爱情之路。坚强如她,也倔强如她,认定的事就是她的目标,绝不悔改。
    为了他,她愿意去上课、学习、补习,让屋子更像家,让活着更像生活,也让自己更像原来的玛蒂尔。在这段追求的过程中,看到了原来的玛蒂尔是多么的迷人,虏获弗朗索瓦的心,也带走了我的心。
    站在讲台上玛蒂尔口若悬河地讲解“潜意识”,掌声四起时,她那咧嘴欢笑,芊芊手指也难掩如银铃般笑声的模样,是那么的璀璨,那么的玲珑;透过弗朗索瓦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他眼中的玛蒂尔,正认真地考着试的玛蒂尔,一头金发盘扎起,露出晰白光滑的颈项,那短款的上衣难以遮挡雪白挺直的后腰,曼妙身材若隐若现,温暖的阳光在她身上悦动,她似乎也和观众一样触到了靠在一旁偷视的弗朗索瓦小鹿乱撞的心跳,扬起那欲笑还羞的嘴角,这明显一副恋爱中的小女人的模样。
    在一次雷霆大扫荡、明确他的心意后,她用自己来浇灭他满眼的气焰。爱神降临了,一切都不是虚幻,或者说一切都变得不真实的真实,连夜幕下红衣包裹的孤独的心都那么真实。白昼,他是完全属于她的,可一到黑夜,他却必须离开这特为他安置的家,回到那个有另一位名正言顺的女人等着他的家。对是“回到”,这里只是他俩遮瓦掩蔽之处。
    坦诚一个人的过去,是一种无保留的信任,是她对自己的爱的信任,是她对他的爱的信任。可这信任被撇开了,得来的是疑惑的眼神。一锅白粥与老鼠屎,他只专注于那黑点。略施伎俩也只是担忧他会对她的爱有所减少,只是彷徨、只是不知所措、只是想留住他。
多天的分离,以一宿云雨解相思。或许是自信对他的爱的力量,又或许高估了他对她的爱,相守的渴望敌不过名誉、家庭、所谓的社会道德。是他低估了她的爱,是他无法放下头上的光环、肩上的包袱,是他看不到自己真正的所需。如果拥有的并不是完整、彻底的爱,她宁愿毁坏。往日的美好,以一宿云雨断情丝。
    说断难断,明显的报复,明摆的惩罚,一切都是爱。即使一掌又一掌的热辣在脸上烧起,也要声声的告诉他,“我爱你”。俯耳倾听,宽硕的胸膛,跳动的心脏,慢慢拦腰覆掌,到紧紧相拥,澎湃难止。
    可能是她愧疚至极,可能是他无法原谅,以致落得如此结局。她认定的,就是一生的事,从开始到结尾的事。走到这一步,她能做的,就是,真的是,像隐士一样生活着,偷偷地看着他、爱着他。没有他的人生,也不再有意义,更是虚幻的,像烟,握不住。正如她妈妈割腕闭眼的那一刻,他闭上眼睛的一刹那,俩人泛船湖上,共享美好春光,这就是海洋,这就是永恒。

 短评

"我何必要爱上一个十年内就能忘记的人."

3分钟前
  • June
  • 力荐

再次想到特吕弗的名言“电影中的情侣都是病人。”

4分钟前
  • 高小梵
  • 推荐

“ 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 ”过度美好而又极尽偏执的爱很美很痛。无论色调还是十七岁的Vanessa Paradis干净的身体都极像油画一般。★★★★

5分钟前
  • Q。
  • 推荐

悲觀愛情片,一位哲學老師François愛上了他的一位17歲「任性的」問題學生Mathilde的故事。François和Mathilde之間的情感于情於理都不被認同,但愛的魔力總是那麼悄無聲息。「你見過多少長久的愛情?我愛的是你,其他一切都無法改變這一點。誰知道十年後的我們會變成什麼樣,也許陰陽兩隔,或許你死了,或許是我。我愛你就像之前從沒愛過其他人。」 任憑你一直撤退,直到逃去敦克爾克。我一直跑向你,直到死亡也不能使我放棄。樸實無華的場面調度、細膩柔和的燈光佈置、簡約的構圖和散淡的敘事,呢類風格的電影我中意。

9分钟前
  • 阿蚊
  • 推荐

一看到电影我就被吸引了,女主角长得像张韶涵,又有点像俄罗斯名模vlada,男主角身材气质都很有质感。 片子是89年的,可是说是2000年以后的我都相信。法国电影一向喜欢出妖蛾子,没想到80年代还是正常的。 原本真以为是部好片,又没想到。。。看到一半,男老师发狂掀桌子,女学生一树梨花压海棠,给我吐得哗哗的。 我还是看我的低能港剧去吧,至少那些愚蠢的台词可以让我乐一乐。

11分钟前
  • 🗣
  • 还行

又名,甜蜜的复仇。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想你的时候,下酒。

1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或许正是因为她自小就熟悉男女情事,所以在她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如此清楚和执着。她的过往确实不能让人容易相信她,但是她从未放弃这段爱情,哪怕玉石俱焚,这便是她对爱情的态度。而这,往往是大多数人不能也不敢做到的。

1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不是因为她是个天才,而是但凡一个妓女都会懂生活的虚无。

16分钟前
  • Bonjour
  • 推荐

少女的爱恋总是激进的,她们的思想在身体逐渐成长的同时愈加膨胀,她们认为眼前爱上的那个人就是生命的一切意义。马蒂尔尤甚,或许因为幼年的经历,使她对陪伴自身的那份温暖倍加珍惜,她抱着玉石俱焚的执着追赶既定的宿命,直至溃烂,直到粉碎。我何必要爱上一个十年内就能忘记的人?弗朗索瓦,你就是我的海。

21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80年代末,理想主义的幻灭。1989年的电影,我还能对法国说什么,无话可说。一个中学老师,年近五旬,爱上了一个17岁的女学生、父亲犯事母亲自杀兄弟贩毒的女学生、曾经出卖身体但却精通哲学,习惯思考的女学生。他爱上了,就必然有了死的味道,浪漫的味道,而死,一定是属于女人的,注定的

26分钟前
  • 无对象表象悖论
  • 力荐

直到最后一刻才明白为什么命名为“白色婚礼”

27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17岁的Vanessa Paradis真是个精灵。这个电影其实还好,主要是因为有了她,所以加了分。英文字幕看着有点累。

32分钟前
  • cream.cx
  • 力荐

男主角,这位哲学老师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放侯麦的《绿光》看,而“绿光”正是他与少女玛蒂尔达关系的写照,美妙却转瞬即逝。

35分钟前
  • 赛珞璐
  • 推荐

看過的最學術的文藝片和最文藝最唯美的學術片…從片頭講笛卡爾的那堂課 到下一次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轉為主角 François關於西蒙娜·薇依神秘哲學的書化作暗線 到最後留在牆上那句意味深遠的遺言“海洋,弗朗斯瓦,有海洋” 我們也隨著這段琢磨不透的愛 從意識到無意識再到謎一般的海洋深處 不斷下沉…

38分钟前
  • H.弗
  • 力荐

对哲学老师弗朗索瓦来说,是少女花丛中,伸出一只手。对堕落少女玛蒂尔来说,是看得见你的地方,就是大海

4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怎么说呢,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无法去解释的或者根本解释不通、就像两个人相爱一样、两颗悸动澎湃的灵魂缠绕在一起结果却变成了一个天一个地。

44分钟前
  • 伊麗莎白
  • 推荐

摄影很棒, 但电影剧本似乎过于克制, 无论是男老师还是女学生, 他们的内心的波澜, 电影似乎只展现出1/10, 不过这也是法国现实主义电影常规的表现方式, 也微妙的让人喜欢不起来. 现阶段的我还是更偏爱戏剧性, 也更中意表演艺术的表现力.

47分钟前
  • 梦旅人
  • 推荐

这个片子是要再次表现一些时候男人的软弱与自私么。我得想想。

50分钟前
  • 推荐

痴迷于一人而碍于世俗规则,亡。要以感性的视角和意识来处理,不然完全会失去意义。

51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不伦恋题材包裹下的存在与虚无议题讨论。相信自己不孤独的人,回到家面对的是空荡荡的房间和妻子彻夜不归的留电;相信爱是唯一的人,向爱人倾诉自己不堪往事时立刻被打脸。除掉嫉妒和占有欲作怪,也许这两人相爱的基础在于他们一样绝望。这就是海,只有死是确实的。

53分钟前
  • 沉默の玩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