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安魂曲

HD中字

主演:艾伦·伯斯汀,杰瑞德·莱托,詹妮弗·康纳利,马龙·韦恩斯,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露易丝·拉塞尔,玛西娅·让·库尔茨,珍妮特·萨诺,苏珊妮·谢泼德,夏洛特·阿罗诺夫斯基,马克·马戈利斯,迈克尔·卡切克,杰克·奥康耐,斯科特·富兰克林,亚伯拉罕·阿罗诺夫斯基,欧嘉·梅雷迪斯,本·申克曼,凯斯·大卫,迪伦·贝克,肖恩·奥哈根,比尔·布尔,吉米·雷·威克斯,斯坦利·B·赫尔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2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3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4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5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6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3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4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5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6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7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8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9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梦之安魂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哈瑞(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和玛丽安(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饰)彼此相爱,梦想着开个服装店,梦想着有个美好的明天。然而他们都离不开毒品,并想着以销毒赚得第一桶金。哈瑞的母亲是个彻底的电视迷,最大的梦想是上电视,为此不顾年迈吞食减肥药。由于药品里的毒品成分,她渐渐上了瘾。哈瑞的朋友狄龙(马龙·韦恩斯 Marlon Wayans 饰)同样是个瘾君子,为了挣大钱加入了黑社会。为了梦想,他们努力着,却一步步深陷毒品难以自拔。 哈瑞的胳膊因注射毒品感染而被割去;玛丽安为了毒品出卖肉体和自尊;哈瑞的母亲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受尽折磨;狄龙锒铛入狱。当视线变得模糊,梦在遥远处呼唤,迷失的人该以怎样的姿态安抚自己的灵魂。恶魔之子别样的幸福比天国陌生西班牙之美成长不容易 第四季去你的世界再爱我一次我的麻烦邻居居里夫人干涉2016西游番外篇之笨妖怪松江教父愿此刻永恒灵异疗养院孤胆保镖素还真无限之住人抢钱夫妻阿班与裘迪:小农捍卫战 Ben & Jody了无痕迹教训 The Lesson从历史迷宫逃脱~真实逃脱游戏×东京电视台~法治天下荒岛余生假偶天成电影版死亡集中营相亲大作战谁懂女儿心青之花八卦拳之不共戴天终极特警 第一季沙丘1984推理要在晚餐后心魔2009就这样… 第一季桑格莉之夏绝命追踪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日本人

 长篇影评

 1 ) 精神世界的顿挫感与现实挣扎的矛盾

阿罗诺夫斯基执导的《梦之安魂曲》,是折磨还是妥协?
波兰斯基说:也许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生命中的痛苦,往往来自于我们自身与精神世界的矛盾。所谓迷恋,是对于自身的苦苦追求,满足自身欲望的法则。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度,在失去平衡前,注定毁灭。而我们常常却背道而驰,企图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摒弃精神世界的安慰。就如做爱失去快感,手淫上升为清道夫的职责。
这样的电影,像《猜火车》、《发条橙》这样的类型,永远是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电影类型。我们会很容易沉寂于电影的娇柔,敏感和烦躁,反之,我们同样也会看到诸如毒品,卖淫等等我们不提及的阴暗。
这个城市,有的人在歌颂爱情,有的人期待面包,表象复杂,其内在却同样是为了满足。而电影中每个人都怀有梦想,sara幻想着上全国最火爆的电视节目,病态迷恋着电视节目是她开始在获得可能上电视的机会后疯狂的沉迷于有依赖性的减肥药,实际上,这样的沉迷往往是最为平凡的,在影片后段,sara灰头土脸,神经错乱的跑到电视台,在一遍申述中曾这样大家大叫:i am the one!Alone!这样的纠结与不安定,成为这部电影我觉得最为成功的角色塑造。其实,所谓的上电视,所谓的追求欲望,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sara对于爱的追求。对于爱的渴望!她爱她的家庭,爱她的儿子,那种脆弱的情感,联系的线路细而敏感,不容初任何差错。
有这样一句很恶俗的话,大约是这样说的:这世界上的快乐大多相似,而悲伤却不为相同。其实在影片开始,导演还曾试图留有一点温情在,Harry搬走电视机,向过道晒太阳的老太太们问好这一画面定格成像。包括Mary和Harry在躲避保安的那一段,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
影片前半段缓慢发展,节奏不紧不慢,到是不停的重复着几个由特意剪辑的几个符号化镜头来不停穿插,而我认为,循环往复得到的是情感的不断积淀,畸变的镜头画面,不成比例的构图,包括本身影片所带有的沉闷黑色基调。事情完全在往糟糕的方向发展,追逐梦想却深陷泥沼,挣扎的过程却没办法抓住对方的手,当每个人都精疲力竭的时候,一切都已惨不忍睹.毒品药片是凶手,按"芳香之旅"的说法,是资本主义的香花毒草,但香花毒草只是一个表象与工具,真正的凶手是欲望,真正的掌控是宿命。sara说:"孩子,这就是命啊!"其实,这样的说法不免唯心,但四个人的生活却完完全全是因为贪婪的欲望的产生。没办法,都是人,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个追逐的过程,所以,都没有错.之所以是这样的结局,因为有追逐就注定有成功与失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后者。
影片采用分线叙事的步骤,一条分线是Harry和他的朋友们,别一条则是Harry的母亲。情节设置得干净利落。而且,影像拍摄风格是本片最拿人的地方。Harry三人买卖和吸食毒品的时候:他与女友接吻、和泰伦一起去做毒品交易再到收钱,这三个动作,镜头是以不断的变换和快速地重复来拍摄完成。在吸毒的时候,人的瞳孔都因为那种腐骨的快感而变得扩张和涣散起来,放大的镜头来予以表现瘾君子的丑态。这些画面都是很短促地一划而过,如同流星闪过夜空一般,一道美丽的光影弧线,属于那种短暂停留的影像。
老妇人sara是一个瘾君子,心瘾太重!
无形中过于依赖那些减肥药物。但是绝对能够理解她为何近乎玩命地减肥:从她手中握着她与丈夫、儿子的全家福照片,从她怀旧的眼神,再注意到她痴情地望着当年风采迷人的自已,就知道这是她的一场梦。她要去重温昔日美好又温馨的感觉。只不过,代价太大了,当看到老妇人被送到精神病院用那种电击疗法,一次次受到电击,还带着牙套,(防止她咬舌伤到自尽吧)她痛苦又面容扭曲的表情,让人极为不安。
在影片的最后二十分钟,所有积累的怨念纷纷爆发,堕落,欲望,挣扎,痛苦,一切不美好的纷纷上演。
包括本片的原音配乐,我觉得极为出彩。
本片配乐由Kronos Quartet演奏,异常出色地烘托出阴郁绝望的气氛。它使用了大量的电子乐,来表现主人公吸毒过后沉迷于幻觉的状态,包括配合剪辑,都超级棒。
在影片最后四位主人公走向痛苦深渊时,则运用了电子乐与大提琴交互的配乐方式,简洁刺耳,小提琴的奏鸣重叠再重叠,不断迭加着痛苦和焦虑的意欲,以至趋向于窒息,一股绝望的气息油然而生。而真的会有绝望感向你袭来。

其实一直都很喜欢有撕裂感和变态倾向的电影,当然,我指的不是CULT片,而是喜欢刺骨的真实。片子进展到最后已经出现了最好的画面,最美的音乐,但是没有出现的是最深的黑暗,前面是一切发展都像是给一个肿瘤提供的最好养料,就等它爆破,而且是等它像一件标准的艺术品一样爆破。

 2 ) Requiem for a Dream

一个混沌的星期六,一楼潮湿的水汽让整个世界都变的迷幻起来.整个春天总是很迷幻的,于是所有人在这迷幻的季节全都找不着北.寝室的高人同学丢了他唯一一双运动鞋,石头丢了他4天前曾丢过一次的单车,4个人神经质点灯打牌到凌晨4点,还有一个抽着我的红双喜在独自黯然神伤,据说是在等待一个女孩两天之后的答复昨晚躺在床上,翻着手机通讯录,想起了很多人的脸,以及一些以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与梦想有关的东西.


其实每每想到这个东西我都会无法避免的感伤起来,虽然我曾那么多次努力想挺起胸膛让自己看起来像长大的样子.可是梦想这个神奇的东西始终是我丢不掉的玩具


始终是我丢掉也会想着要找回来的.


虽然我知道,我已经离它越来越远


一个存在电脑里很久的电影,一个看过后让我无比震撼脸上却没有半点表情的电影,因为关乎梦想和生活,只能是内心的事情

这里是美国,却不是梦的天堂.而子民都是怀有梦想的.年轻的夏利是个吸毒者,他为了吸毒不停的卖母亲的电视机;莎拉是个贪吃的超级电视迷,她不停的赎回被儿子偷走的电视机。本来日子可以在毒品,性交,电视机,巧克力和日光浴中平淡地进行下去,可是那年夏天生活给了他们新的梦想,夏利和黑人好友泰伦想要靠贩毒来赚钱,莎拉被电话告知可以上电视.莎拉为了让自己上电视时穿上自己年轻时候的红裙子开始减肥.节食失败后,不知内情的莎拉开始服用一个混蛋医生开的兴奋剂和安眠药减肥......到了白雪飘飞的冬天,已经被兴奋剂弄的精神失常的莎拉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红裙子,夏利因注射毒品感染导致一条手臂腐烂最终失去了胳膊,<BR>泰伦被送进了监狱,夏利的女友玛立安为了得到毒品而沦为别人的性奴

其实我很想套用一句话说,如果这世上还有一个天才,请叫他达伦·阿罗诺夫斯盖。身为作家和导演的他,不动声色的讲述了一个心碎的故事,与梦想有关,却残酷的让人看不到半点的希望

其实影片中存在着很多看似美好的东西,爱情,亲情,友情......可惜都与药品有关.最重要地便是希望,一个孤零的老人,丈夫去世,儿子不在身边,唯一活下去的动力就是穿上那件红裙重现自己的青春美丽。夏利的梦想是让自己富有,满足自己,和母亲还有玛丽安无忧地生活。玛丽安希望自己能成为服装设计师。泰伦的梦想更简单,就是当一个妈妈的好儿子。梦想在热烈的夏天滋生,那时候的人们,有着火热的信心,美好的躯体和不灭的激情。但是梦想在秋天消失的太快,当梦想的依附物毒品出现问题的时候。所有人的面孔,在夏天还是那样的鲜活,在秋天便已经枯槁,就像天空中瞬间绽放的烟火。夏利和泰伦回忆起不久前略为宽裕的日子时说,就像过了千多年了

冬天所有人都成为了命运的玩物,莎拉被送进疯人院任人摆弄,断臂的夏利只能在医院里大声哭泣,泰伦在监狱里回忆妈妈的脸,玛丽安已经完全失去了人格和尊严只能在对毒品的渴望中偷生。阿罗诺夫斯盖用堪称经典的蒙太奇手法,鬼魅的音乐和光线让所有观众在沉默的外表下颤栗,连叹一声命运无奈的气力都没有。当最后4个人用同一个姿势睡去的时候,令人感到的并不是黑夜总会过去的希望,而是梦想安息的悲剧。早已说过阿罗诺夫斯盖残忍地不留一丝余地

明天是什么?明天生活仍将如此继续下去。而梦想已死,后会无期

 3 ) 拿什么救赎迷途的人生——对《梦之安魂曲》的一些反思

吉他群交流的时候,我说,看了《shame》会觉得压抑。结果虹说,《shame》只是开胃酒,看了《梦之安魂曲》,你感受到的就不仅是压抑,而是黑暗和绝望了。我的好奇心就这样被点燃了。

这是一部约一小时四十分钟的电影,只是当影片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我已大致预测到了结局和后续的一小时所可能发生的种种情节。于是,我在QQ上留言:在人生道路上迷路的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欣喜,当欣喜变成狂热,梦想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想,又该成为怎样的一种悲凉?(大意如此)

导演对于影片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刻画真实、全面而又感人。主角Harry,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常常偷盗电视机去换取毒品。母亲Sara,中年丧夫,生活窘迫,独子不学无术,也极少回家探望自己。女主角Marion,类似留守儿童的处境,父母给了金钱,却给不了关爱和教育,Harry成了她唯一的感情寄托。配角Tyrone,主角的黑人好友,小时候立志要当大人物,长大了却和主角一起偷盗贩毒。四个边缘人物的故事,就这样从万物繁盛的《夏季》展开。

剧情篇(大量剧透)

Harry、Marion、Tyrone三人经过统筹规划之后,将原本用于开服装店资金,投入到毒品贩卖之中。此刻,生意渐入轨道,资金日积月累,他们生活得忙碌而充实。小有所成之后,人性中善良而温暖的一面开始崭露头角。Harry明白,母亲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是看电视,他打算用自己赚到的钱,为母亲购置一台新电视机。当他和女友Marion商量时,女友毫不犹豫地表示认同,并建议立即动身。好友Tyrone想到了童年时蜷缩在妈妈怀里,立志将来要当个大人物,只是妈妈却告诉他,你只要当个乖孩子就够了。母亲Sara则意外地接到了电视台的通知,自己被选为幸运嘉宾,有机会成为电视明星,这让无所事事的她欣喜若狂。其实她并不指望获奖,她只是希望自己能够穿上那件红色连衣裙,在电视上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并向全国观众感谢自己已故的丈夫和“事业”小有所成的儿子。为了穿上那件红色连衣裙,Sara下定决心减肥,只是美食的诱惑太大,甚至一度让她坐立不安,产生幻觉。在短暂的挣扎之后,她选择了药物减肥法,即便明知道药物中含有兴奋剂,含有类似于毒品的成分。她对理想的狂热,让她否决了儿子善意的提醒,让她不顾一切。影片进行到这里,我已料到了结局,便有了我之前的那段QQ留言,之后的剧情,只不过是视觉、听觉上的补完与冲击罢了。

在万物萧瑟的秋季,好友Tyrone卷入毒枭之间的火拼而被警察抓获,主角Harry花掉了所有的积蓄才将其赎回(可见友情之纯洁)。更糟糕的是,他们失去了毒品来源,这不仅让他们小有所成的“事业”遭受重创,更让他们沉浸在毒瘾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原本相互扶持、相互依赖的一对恋人也开始相互指责,推脱自身的责任。而母亲Sara则表现地愈发急功近利,开始双倍、三倍地吞食药物,并在药物的刺激下,不断地产生幻听、幻视,想象着自己上电视时的风光场景。

伴随着挣扎、痛苦和苟延残喘的希望,冬季悄然而至。只是,冬季带来的不是救赎,而是绝望。影片的结尾,主角Harry因注射毒品导致左臂感染腐烂,好友Tyrone冒着危险送他去医院救治(投桃报李),结果双双被警察抓获。一个被送到了戒毒所劳教,一个被医院强行截肢。女主角Marion因控制不住毒瘾,在挣扎后自甘堕落,沦为毒枭集团的淫乱工具。母亲Sara,则被带到了医院接受抢救,在经历了痛苦的震荡疗法后,勉强保住了性命,却也只能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四人最终的画面,都定格在床上,如同幼儿般蜷缩着身子,只是,我们看到的不是安详,而是无助、痛苦和绝望。最终,影片在Sara的美好幻想中拉上帷幕,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她,在亿万电视观众前,幸福而又自豪地介绍着已故的丈夫、事业有成的儿子以及儿子美丽的女友。导演如拨笋般玩弄着苟延残喘的希望,只是拨着拨着,笋越来越嫩,越来越小,拨到最后才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题外话:写到此处,想起某人和我说,不喜欢吃笋的原因是因为感觉笋没啥可吃的,貌似还有几分道理- -!)。

影片始于夏季,终于冬季,每个季节隐喻了一个人生阶段。只是,未曾经历过春季的复苏和萌芽,未曾在土壤中扎下根基,从天而降的繁盛如同浮萍一般,看似欣欣向荣,实则随风飘摇。随着秋季的到来,环境的突变,无力掌控方向的他们,只能随波逐流。常常有乐观的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只是,对于春无根基,秋无硕果的他们,冬季的到来,便埋葬了一切。

评论篇

看完电影,滚动了下鼠标,在留言评论栏中,充斥着同情、无奈和绝望之类的字眼。其中一条评论让人印象深刻,“给影片纠不足的话,我想:它的出色来自它的主题,却也毁灭于它的主题,影片没有给我们任何的希望”。我想这代表了主流观众群体的心声。然而对当时的我而言,不曾有过如此强烈的悲观情绪,因为我看到的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因果关系。我相信宇宙万物是具备普遍联系性的,事物的内部和外部之间,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之间,无一例外。(当然,这种联系和宿命论无关。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看,以常温下的电脑桌为例,构成电脑桌的每一个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而这些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共同构成了我们正常使用的电脑桌。)主角Harry及其好友Tyrone,既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又不曾脚踏实地去学习一技之长,幻想着通过捷径发家致富,面对挫折时心存侥幸,如赌徒般的不计后果去做最后一搏。女主角Marion则因缺乏关爱,导致了自我认同的缺失,于是主角Harry对她的肯定和关爱成为了她唯一的心理依靠和精神支柱,而毒品则成为了她肉体上的依赖,自始至终,她都不曾拥有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母亲Sara,过着贫寒、孤独而又毫无目标的生活,甜食和电视是她最大的爱好。然而,电视台的一个电话打乱了她平静的内心,燃起了她的虚荣。其实她并不执着于获奖,她的愿望很简单,仅仅是希望自己能够风风光光的上电视,让观众及周围的人觉得她生活得很美好而已。只是,她的愿望过于强烈,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一种无法自拔的狂热。这种狂热让她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在药物的刺激下,迷失在现实和幻想的夹缝中受尽折磨。

曾经听闻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我看来,把“必”改成“往往”则恰到好处。只是对于此片,我是不忍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处对剧中四个人物进行批判的,这是国内那些“豢养型砖家”常常用来推脱社会责任的借口。影片自始至终,人性中的光明,贯穿全场——母亲对儿子无条件付出的亲情;儿子“事业”稍有起色时顿生的反哺之情;恋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爱情;朋友有难,甘愿火中取栗的友情。只是,仅靠人性中的那些光辉,不足以救赎边缘人物迷途的人生。边缘人物的自救,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的人生成本,更需要探索出路的视野。个体能力所难及之处,需要的是人文社会的关怀和救济。在我看来,物质和人文就像社会的两条腿,可以分先后,可以有交叉,但不能相距太远,否则,跌倒的是整个社会。

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当下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突飞猛进的物质发展和举步维艰的人文重建,催生了当代社会的毒瘤——狂热的成功学(并非指成功学是毒瘤,狂热的成功学才是毒瘤)。当主流的社会评判体系,对于成功的判断以金钱和权力为唯一标准时,这个社会便只剩下两种人——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在这个二元对立的环境下,有人出于自身的欲望向着金钱和权力奔跑,有人出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开始奔跑,而更多的人则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奔跑所以开始奔跑。此时,成功学的兴起,似乎为人们指明了一条迈向成功的捷径。从百度百科上,我找到了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一段自我介绍:“从没有任何人认识我,到我的著作在亚洲畅销数百万本以上,这些成就都是来自不断的学习,我每年平均阅读四百到六百本书以上,并且上过非常多成功的课程。在短短十年之内,我的人生有极大的改变,我深信只要你想要成功,并且一定要,同时持续采取同样的行动,一定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另有一段关于陈安之的人生使命是这样介绍的:“以最短时间,帮助最多中国人成功!让中国人都学会成功学,使中国在21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暂且不评论一年阅读四百到六百本书以上是否可行(题外话,我真的很想问问他,在繁忙的商业活动之余,每天还要读完1-2本书,难道看的是《葫芦娃》么?),只是他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灌输给听众两个概念:一是成功是有捷径可寻的;二是只要你按照他所讲的方法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这无异于向奔跑的人们提供了一片兴奋剂,于是磕了兴奋剂的人开始加倍努力,勇往直前,夺路狂奔,仿佛成功就在眼前。随着成功学的泛滥,演讲者不再需要去说服观众,而只要用戏剧的方式去激发他们采取行动,进而对他们施以大规模的催眠。诸如“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之类的催眠口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掀起了个人狂热的同时,汇集成了整个社会的狂热。狂热让社会丧失理智,渐渐地,不择手段的人多了,互相倾轧的人多了,头破血流的人多了,迷失方向的人也多了。只是,社会中的金钱资源和权力资源终究是有限的,能够成功的人必定只是少数,无论付出多少惨痛的代价,我们的整个社会依然充斥着失败和不幸。影片中母亲Sara的悲剧一次次在现实中重演。

如何救赎?正如之前所言,当个体无力自救之时,需要的是人文社会的关怀和救济。对于今时今日之社会,分两步走或许可行:一是平息狂热,让成功学回归的理性的轨道;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价值体系,重新定义成功的概念。首先来看成功学原理基础:弗洛伊德的三我、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马斯洛的需要学说。其基本范畴是:目标、行动、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管理、自身修养、特长、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简而言之,“成功学”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学问,或者说是理想信念与目标行动教育方面的内容。通过积极、正面、阳光的心态去对面事业、家庭、社会中方方面面,通过自我探索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在我看来,成功学的本质在于,帮助人们增加获取成功的机会和能力,而非给饥饿的听众画一个面包,告诉他们只要达成某某条件就一定能获得这个面包。从哲学角度说,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此处,个人的能力,个人对成功的渴望,为获取成功而付出的努力等等都是内因,而机遇和运气则是外因。若要成功,两者缺一不可。换句话说,成功出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但有能力的人努力了却未必能成功(写到这里,想起了前天小兜在群里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我却坚持性格影响命运,并且影响的程度较大,但不能决定命运,也是因为上述的道理)。如果说平息狂热只能治标,那么建立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才是治本的一种方式。根据生物学的理论,一个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越是有利于这个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健康。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我坚定地相信,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应趋于多化。事实上,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往往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打击。无论是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希特勒时代的德国还是文革时代的中国,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带来了高速的效率,高速的效率带来短暂的辉煌,而短暂的辉煌带来了全民的狂热,而全民的狂热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从微观角度看,每个人的基因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了个体的性格、能力、爱好和观念各不相同。有些人喜欢追逐权力和金钱;有些人喜欢思考人类的苦难,提出改革的方案;有些人喜欢艺术创作;有些人喜欢做出好吃的糕点;还有些人,他们只想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无论哪一类人,让他们在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这便是一种成功了。又想到之前看到的一条微博:“两个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丽江。一个年薪十万,买不起房,朝九晚五,每天挤公交,呼吸着汽车尾气,想着出人头地。一个无固定收入,住在湖边一个破旧的四合院,每天睡到自然醒,以摄影为生,到处溜达。没事喝茶晒太阳,看雪山浮云。一个说对方不求上进,一个说对方不懂生活。两种生活方式,你怎么选?”坚持自己的选择,尊重他人的选择,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构建起宽容的社会环境,逐步建立多元化的价值观,我觉得这便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救赎。

“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但是不能因为将来谁都要死就否定一个人活在当下的意义。此时,我想到了一句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求上进的生活态度,但我却认为,这是一种勤勉于当下,努力于今朝,修行于日常的人生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走看看停停,这就是我目前的选择。

 4 ) 生命的阴影

不曾让你遗忘的不应只有光明,黑暗作为光明的对立面,永远存在。电影里的阴影因为真实而吸引人,心碎之后,我们在画面外追寻着所谓的真实,然后审视周围。罗曼.波兰斯基说:也许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

我想如果有十个不同主题去表现生命的话,《梦之安魂曲》肯定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来针刺着你不能沉沦。这同样是一部看过后却觉得说不出东西的片子,尤其是强迫着你说些什么东西——知它有千般好,但是无处予说。压抑、消沉、绝望、伤感、无奈……,众多名词都是《梦之安魂曲》影片的注脚。

英文名字是《Requiem for a Dream》,它还有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译名,类似《迷上瘾》、《梦的挽歌》等等。也许你不曾留意过,但是曾在一个无知却被反复转载的十大禁片帖子上面见过它,你甚至会以为这里面真有什么为世俗或者大众所不能容忍的情节画面,报着一种猎奇心理去苦求过。

当然,我会说:你错了。

这样的猎奇行为侮辱了一部伟大而杰出的电影。不得不指出,其实《梦之安魂曲》才是一部被人遗忘的片子,太过出色加上题材阴暗,导致它被遗忘。细心留意后,某一天也许会发现,它原来也列在IMDB里面,而且排名还可以正视。它有着演员出色的发挥,有着导演凌厉的剪辑,高速切换的画面,有着神乎其技的蒙太奇,有着扣人心扉的音乐,还有一个值得现代人反思许久的沉重主题。

给影片纠不足的话。我想:它的出色来自它的主题,却也毁灭于它的主题,影片没有给我们任何的希望。

表现诸如毒品、暴力、卖淫之类的主题并不是不能苟活于世,而是从哪个角度去表现,也许你会说黑帮片的不是很受欢迎吗?不错,黑帮是受欢迎,但是,表现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正面去展现黑帮不加美化,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看现实中血肉模糊的争斗,又或者是枪林弹雨的追杀。《梦之安魂曲》正面去描述了人在毒品药物面前的无力挣扎,却是种匠心独到。大量的心理活动刻画,时而激烈急促,时而平缓流动,因为这个美好追求的主题本身就是虚幻,主人公所追求的梦想不过一种虚幻。梦想固然是用来实现,有一类则需要被粉碎。当灵魂与躯体被毒品药品所分离,那时候,灵魂已不再属于你自己所能控制。

再一点不足是凌厉得有点过火的画面剪辑、快速切换,让人承受不住,尤其是面对着杰瑞德.莱托那张苍老痛苦的脸庞,几次想切掉,因为这像是在受罪,主人公在痛苦,我们也在受罪。而且电视节目的助兴催促声也实在令人紧张万分,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看着一年老的母亲在受罪,也是为之不忍的剧创。黑色基调下的主题,看着四个主人公一次次的吸毒、吞食药物,无以复加,一步步走向绝望。如果说像《杀诫》《黑暗中的舞者》结局给我们的是戛然而止的疼痛,绞刑剥夺了在生的权利。那么《梦之安魂曲》最后一二十分钟痛苦的持续加剧与走向绝望,是其他影片所无法比拟的。

如果说眼花缭乱的剪辑不曾让你震撼,瞳孔的收缩放大也不足以让你新奇,而依赖毒品药物的感觉又离你似乎太远,煎熬中的疼痛你觉得不真实。那么且让你看其生命突然消逝,纵然残酷,也许可以击倒你,但更多是刹那的震惊。生命的慢慢枯萎凋零,是一种考验人内心与耐性的折磨。我们很不情愿在《梦之安魂曲》看到了后者,消沉得欲罢不能。这也许就是日本豚鼠系列实验短片为什么要选择慢慢折磨一个人致死,而不愿意像恐怖分子一样以切人头为乐。这是要考验人的承受能力,不可否认以上所提及的是一种变态行为。

当然,在《梦之安魂曲》身上,我并不认为它是为了折磨而折磨,至少,它留下了一些迷茫的信息。

记得第一次看片子立刻被开头的《Summer Overture》音乐所迷住,一开始仿佛死神推开了大门。一幕幕的画面里,哈利和泰伦推着电视机,和那些休憩中的老妇人们摆摆手说了声:Hi。夕阳余辉下,两个年轻人走在宽阔的街道上,音乐声像脚步一样,从轻快到沉重,渐渐加急…。当然,整张原声都做得非常出色,其他曲目也融入了众多音乐元素(参见导演前作),但是对这首开篇曲情有独钟。

这个故事包括原声里,有Summer、Fall、Winter,由炎热的夏季开始,却没有Spring,四季里缺一季节,这不仅仅是个圈套,也是个死亡的最后宿命。

2004.12

 5 ) ENDING

绝对绝对的NC-17电影。

毫不犹豫地给了五星,外加推荐。

极佳的摄影、剪辑和音乐。

黑色。

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就像《哈利·波特》里面的摄魂怪,可以吸走所有的快乐。

太精彩了。

电视。毒品。监狱。医院。钞票。肉体。

安抚灵魂的姿态。

还有什么。

悲剧。

无法喘气的窒息感,很真实。

焦躁。

动听但不动人的Soundtrack,它让人想死。

想哭。

母亲歇斯底里的表情和橘色的枯发。
女友深蓝的甲油和烟熏眼影。
儿子苍白的脸庞和紫色几近腐烂的左臂。
黑人无助的眼神和黄色的呕吐物。

红裙的情人在我跌进的深渊下;电击的痛楚怎能与海洛因的欢愉相提并论;怀揣着出卖肉体得来的钱和白粉却换不回电锯下的那一条曾经拥你入睡的手臂。

远处的梦早就不存在了。精神上的迷茫,你以为可以靠着它支撑多久呢?

Requiem for a Dream.

 6 ) 小人物的生活姿态

人生,只是无数的姿势而已。爱恨情仇,聚散沉沦,悲欢离合等等都列于其中。有的向上,有的向下,有的拼命挣扎,还有的随遇而安。但当这些所有一切都分崩离析了,建立之后到消亡这个过程里面,倘若给予的压力太多到生命难以承受的重量,身处其中的人或许便会回归到一切宛如初见的状态。犹如在母亲的子宫当中,无助而脆弱地蜷缩成为弓的形状,是安抚自己的有效姿势。亦能够感觉到一些虚构出来的却是主观存在的温度。

但同时,泄露出来的秘密却不仅仅是安全感的缺失。

或许电影所使用的多种蒙太奇方式只是为了表达一个迷茫的主题:高速剪切、局部放大、镜头的特殊视角处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前方,究竟将要带领着身处其中的人们去到何处?

线索一:电视。
Harry的母亲Sara是电视迷,这一身份折射出她的背景:未曾受过教育,孤苦无依的老年妇女,深度渴望家人的关爱和陪伴,以及节食减肥的困难——看电视成性的人,特别是女性,总是会喜欢随手放一些零食的。而片头Harry与朋友拉着旧电视穿过一条条街道的时候,更是预示了电视这一物事在电影当中的重要性。

同时,所有情节展开都与电视有关。Sara因收到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秀上镜的邀请而立志减肥,以便于穿下当年出席儿子高中毕业典礼时穿的被故世的丈夫盛赞的红色礼服。整个故事也是由此而铺开。

线索二:原声。
当Harry与朋友拉着破旧的电视走过一条条街道的时候,影片当中重复了多次的主题音乐也随之播放出来。由轻到重,由缓至急。在片中多次出现情节转折的时候,Harry的毒品生意受挫,流亡,Sara出现幻觉,入精神科治疗等处都配合了同样的鬼气森森的音乐。似乎,预示着四个主人公将要来临的前进轨迹。

线索三:颜色。
Sara最钟爱的也是最最风光的红色,头发向往的也是曾经的眩目红,但是事与愿违,邻居为她在家DIY染发却变成了橙色,偏差只有那么一点点,看来却显得有些滑稽和诡异。Harry的梦中Marylin的完美形象同样也是一袭红色短礼服,或许是对于他高中时代母亲形象的怀念,或许只是为了表现那些未能说出口的对Sara的爱。但我不得不说Jennifer Connelly真的适合偏向烟熏的妆容以及黑色为主的服饰,与她自身气质相当吻合,也向来对J.C.的印象都是扮演着这样一些为生活所苦的角色,看到她的黑发及浓重的黑色眉毛就不由得将思想演变得哥特。同时情人Harry也是一头浓重的黑发,相信阿罗诺夫斯基在选角上面也是下足了工夫的。

线索三:季节变换。
不知道英文当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谚语: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但这次阿罗诺夫斯基玩了一次大颠覆。影片从夏天开始看到希望,秋天加剧痛楚,冬天变本加厉直到最后的二十分钟的不可承受,却始终不见遥遥不到姗姗不来的春天。

线索四:床与蜷缩,安眠(或许吧……)
结尾处四名主人公在饱受了身体以及精神摧残之后,躺在床上的姿势都是向左侧卧,蜷缩成为一张弓的形状。抱紧自己,才能够感受到那么一些虚妄的温暖。

……

个人更偏好于《梦之安魂曲》的翻译名字,透露出来的是迷茫之余希望的味道,即便整个影片展现出来的是完全的黑暗,即便Sara在入精神科肯定无法再上镜会抱持终身的遗憾,即便Harry到医院诊治吸毒化脓的手臂之后被抓入狱而截肢,即便Tylon同样入狱服刑辛苦劳作,即便Marilyn迫于情势到毒贩的派对上遭受摧残而换得一些必要的钱……但是我看到他们之间依旧相互惦念,纵使在遭遇了这所有之后,依然相爱。

只是,缺乏一个明确的表达出口吧。但人生尚未完结,冬天过去依旧会有春天来到的。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一如水冲不淡的亲情,相互扶持的友谊,相互理解的爱情。所以纵使在看到美国地下评论说该片具备一些反社会和反映当下贫富差距等等社会问题的表现过于尖锐的时候(不论它的政治因素,但或许也存在未获奖的原因在里面。),我依然愿意相信阿罗诺夫斯基抱持的依然是关于人性关于种种感情的温暖,这些,是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

或许Harry赚大钱让母亲生活无虞的希望事与愿违,或许Tylon因为母亲故世而再无法弥补一些缺失,或许Marylin的毒瘾终将爆发,或许Sara从此一蹶不振。但是,能够互相扶持着行走小人物的生活轨迹,也便是好的吧。在我看来,真正冷血的电影反而是因外界环境而造成彼此互相怀疑,互相折磨到感情不再的那类东西呢。

 短评

一如既往的匠气,视听则非常过度,不是重口味而是语言上不知节制堆砌的差品味。剧本是典型自以为高明的美式多线程,无非是形式填塞浅薄内容表率。这种胡里花哨噱头电影最经不起时间考验,因为充满了可学视觉技巧,大家都玩烂之后,就会写满了过时两个字。

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其实人和人的生活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分崩离析。欲望是快速的,惩罚却来日方长。

6分钟前
  • 宫廷阉割师大人
  • 力荐

达伦几乎是用极端作者化的手段把电影语言翻新定义了一遍,富含设计感的镜头与音效精准无比地传达了一切情绪,无孔不入的灵气最终汇聚成张力难抵的炸裂观感。这种可怕的共鸣存在于我们生活走向的每一种可能性里,起止于欲望。活死人在梦过的美好里荡漾,宛如群魔乱舞。

7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哇,那条胳膊!哇,那棵管子!哇,那两张屁股!哇,我要吐了……

12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一部极好的反吸毒电影……

13分钟前
  • 霍尔顿狐狸振作
  • 推荐

我操 真他吗黑色……不论你有多开心 看完这片你就感同身受了……

15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力荐

憨憨说看了这片你就不想吸毒了,恩,真不想了

16分钟前
  • 石头[b side]
  • 推荐

一场没有春天的噩梦

19分钟前
  • 戴莫卡
  • 力荐

毒品记得我爱你。Ps:建议在低血糖、微醺等情况下观看,能间接感受“通感”手法。

2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是我对常识的要求太高了么,剪辑和音乐再怎么优秀,也无法掩盖这只是一部禁毒宣传片的本质。沾染毒品与家破人亡本来就是强因果关系,由此带来的绝望本身可以预期。形式主义是一种精致的造作,尤其是没有实质的时候。

24分钟前
  • 秋熙
  • 还行

镜头、剪辑、原声……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回头看新浪潮之类的。。

28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导演想探讨人自身的内部,内心和灵魂的深处,有被暗黑事物吸引的一种本能,所谓“迷上瘾”,那种飞蛾扑火的冲动,对某种事物的无法挣脱,直至自我毁灭的依赖。

33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最绝望的观影经历!绝望到耳不敢闻,目不敢视,心灵战栗!

38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看完这电影就跟死了一回似的。我的top10之一。秒杀级的镜头语言和剪辑配乐。

3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三个年轻人的寂寞加上一个中老年妇女的寂寞,因为寂寞而寻求刺激,因为寂寞而渴望关注,吸毒、减肥,进而着迷,最后崩溃。回头重看才发现,《观音山》模仿的应该就是这部吧。

4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我想如果写一篇影评的话,题目叫做“吸毒的人没有春天”,当然从电影史论的角度讲,指出阿罗诺夫斯基和杨·斯凡克梅耶、汤姆·提克威之间的关系会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4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生活都是谎言,只有梦能带来安稳;爱 健康 快乐 都去死吧。

50分钟前
  • drnuk
  • 力荐

孤独和绝望,不能想象没有电视巧克力糖分的生活。世界上没有光或者它们统统被绝望的黑暗浇熄了。欲望上瘾如同被魔鬼引诱。一次又一次的站在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上。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人,一张床或者沙发前昏暗的电视光速,亢奋后的瞳孔缩小又放大扩散,世界如此空虚迷幻。

53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所有欲望都消失了。只有两部片子让我如此悲伤,悲伤到呕吐:一部是《幸福》,另一部就是《梦之安魂曲》。

5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说实话我看完有点想吐。这还是第一次。最后每个人都回到母体里的状态。剪辑,音乐逼得人无路可走。后面看的难受死了,张力太大,我快受不了了。。。。。

58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