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2019

HD中字

主演:萨莎·露丝,海伦·米伦,卢克·伊万斯,基里安·墨菲,莱拉·阿波瓦,亚历山大·佩特罗夫,尼基塔·帕夫连科,安娜·克里帕,阿列克谢·马斯洛杜多夫,艾力克·高敦,伊凡·弗拉内克,让·巴蒂斯特·普奇,阿德里安·坎恩,艾莉森·惠勒,安德鲁·霍华德,詹·奥利弗·施罗德,谢尔盖巴切乌尔斯基,耶斯·利奥丹,詹姆斯·乔因特,雷吉尔·库迪乌,扎克·安德里亚纳索洛,保利妮·霍劳,尼可洛·森尼,伊戈尔·萨沃金,特拉维斯·克舍琴,埃文特·斯特朗,克里斯多夫·泰克,鲁伯特·韦恩-詹姆斯,大卫·科伯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安娜2019 剧照 NO.1安娜2019 剧照 NO.2安娜2019 剧照 NO.3安娜2019 剧照 NO.4安娜2019 剧照 NO.5安娜2019 剧照 NO.6安娜2019 剧照 NO.13安娜2019 剧照 NO.14安娜2019 剧照 NO.15安娜2019 剧照 NO.16安娜2019 剧照 NO.17安娜2019 剧照 NO.18安娜2019 剧照 NO.19安娜2019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3个小法语梗

1. 开场不久Marianne追赶Héloïse去海边,担心她跳海;Héloïse站住之后说:Ça fait des années que je rêve de faire ça.(我想这么做已经很多年了。) Marianne: Mourir?(一死了之?) Héloïse: Courir.(迎风奔跑。) 我记得在哪儿看见过法国人喜欢说人生是Nourrir, courir, mourir.(吃饭,跑步,死去)所以我猜法国观众听到mourir和courir的谐音,脑子会动一下。

2. Marianne问Héloïse: Vous savez nager?(您会游泳吗?) Héloïse: Je ne sais pas.(我不知道/我不会。) Marianne: C'est trop dangereux si vous ne savez pas nager.(如果您不会游泳的话下海太危险了。) Héloïse: J'ai voulu dire que je ne sais pas si je sais nager.(我刚想说的是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游泳。) 这里故意用savoir是“知道”,而savoir faire是“会做某事”,savoir这个词的双重含义,表现二人沟通不畅。这个梗后来又用了一次,这次两人关系有所发展,不再出现误解。这个梗法语特有,英语和中文台词均无法翻译。

3. 全片4位主要角色互相之间均使用敬语,甚至包括母女二人之间,可能是为了表现18世纪法国礼教束缚的社会状况。然而剧本还是设计了3处没用敬语: 母亲略有动情地让女儿像小时候说再见:Dis-moi au revoir comme quand t'étais petite. 并且这句话的t'étais是非常随意的口语,在全片敬语的大环境下出现这样一句话,我估计法国观众会有反差感。 Marianne叫Héloïse不要睡着:Ne dors pas, ne dors pas. 听到这句话,Héloïse马上说自己很后悔: Héloïse: J'ai un nouveau sentiment. Marianne: Lequel? Héloïse: Le regret. Marianne听后恢复了敬语:Ne regrettez pas. 还有就是本片一个大梗——奥菲欧,Héloïse叫Marianne回头看:Retourne-toi.

 2 ) 笔记Rencontres confinées : Claire Mathon(本片摄影) à propos du film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 29 04 20

前一小时笔记

布景:

1.原本是想在法兰西岛的,找到了很棒的布景但是太贵了,只好去布列塔尼找。

虽然绕了很大的圈子但是对摄影师而言大有裨益,帮助具象化电影。

2.原剧本里没有两层楼,没有楼梯,从工作间到厨房的一条路靠一条走廊来连接(走廊戏份很重),但是这样的话还得专门找有这样一条走廊的布景,要么就要去重建一条走廊。

3.布景指导和导演每一部电影都在一起合作,大家都在同一频率上。

4.这种节制简单的布景,本质上的确不会有更多的装饰了,她想到谢侯的一段访谈,聊到历史电影不应该过分装饰布景的事情:

~大场面的历史电影总给人一种插画的质感:我们感觉像在翻阅一本精美的相簿,却无法置身于历史。您懂得如何避开这陷阱。

~我想不计任何代价地去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而且我也止不住地在思考。每次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在历史电影里面呈现一些当代电影不会有的东西?这样让我确认了摄影机的位置,也让我避免把电影拍成相簿。在波尔多,我们重建了一整条街道。布景团队需要花上十五天的时间,这惹恼了沿河的居民。路灯熄灭,房间黑黑,尘土飞扬,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去思考,我们拍了全景,为了变得考究而富有描述性我们建造了布景。正因为它是一部历史电影,我自然不想去改变观众该注意的方向:暴力的联系,支配与被支配,历史的残忍。这是我笃定的选择。

5.很多地方的装潢都是原封不动,尽量少做变动,只在木制品、床、蓝色窗帘这种元素上有调整。有重新油漆楼梯成赭石灰色,对夜里鬼影那些段落的摄影帮助很大。

7.会去实地考察或者通过照片了解布景,模拟在不同摄影机在画面里的表现,想象镜头运动的轨迹。

References

8.聊到同时期的画家Jacques-Louis David,Corot,Chardin,人像构图严谨,光线准确柔软,通过欣赏油画的底色,服饰,人物动作神情来思考拍电影。

9.电影的话会去找两个女人相遇相近的reference,博格曼的Persona和秋光奏鸣曲,从两位女性角色之间的距离找灵感。

摄影

10.计划是用35毫米机。七月测试了以后想着夏天慢慢来,九月演员带妆继续在布景测试,想的是白天用8K夜里不用8K,重点测试了丝绸(找真丝和人造丝,最后想着混合),烛火(亮度不够),各种火焰(为了拍摄便利,想找没有声音的火焰效果)。

11.因为九月演员带妆的测试不够好,十月重新测试,多种化妆方式、不带妆、室内、室外、自然光、人造光,照明的问题也还没解决。

12.提到Barry Lyndon,但是希望烛光应该是不会喧宾夺主的,能够制造朦胧深沉的气氛的同时也不会忽略掉其它的颜色。

13.没有用大光圈,镜头是Leica Thalia,滤镜satin。

14.花了一天时间在游泳池里测试拍在大海游泳的段落。

15.照明花了很大的功夫,导演自己也说电影最必要的就是掌握光的使用,室内摄影去掉了所有的自然光,窗外搭建了一个很大的装置用来模拟光线,笑称是体育馆音乐会。

16.

 3 ) 少女无声无息地终结在那个夏日

一.被解放的生命之火

1760,布列塔尼,法国

女佣捧着一只蜡烛,带领着女画师玛丽安走进房间,用蜡烛点燃了壁炉里的火,在工业革命尚未入侵这个位于法国西部的半岛形区域的彼时,火焰曾经等同于生命或神性,正如同古希腊哲人曾经将生命比作一团活火,火焰也作为影片中隐藏着的主要角色,完成了她的第一次亮相。

这位名为玛丽安的女子打开画架,赤身裸体坐在火炉旁,来自路获得逆光照耀着她凹凸有致的身体,若隐若现。

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身体”的概念无处不在,正如同三岛由纪夫对文字叙述的身体化尝试一般,瑟琳·席安玛通过自身的女性身份,提出了一个激进而柔和的影像本体论——影像,就是身体,而观看快感则等同于触摸快感,触摸可以是感官的,也可以是情动的,我们的认知敞开,任由一种强度的入侵。

而火焰则喻示着触摸的危险性与诱惑性,它是生命和死亡本能同态的,运动中的精灵,在某些时刻,它迅速地性化,就在那长达47秒的“抚摸”之中,是火焰与没有生命的画像的华彩轮舞,正如同影片将视觉转为触觉,当火焰在这张无头画像的大特写中掠过时,这段运动的路线解构了远观画作时所产生的眩晕,将其表述为真实的,可触碰的身体;摄影机伴随着烛火,试图完成一个并不是那么规范的椭圆形,然后定在了这具身体的左上角,这时,我们回忆起,是不完整构成了美,在接下来的两个镜头,玛丽安面对着面前的火光,下一个镜头,她凝视着这张被擦去面孔的画像在壁炉中熊熊燃烧,这一幕蕴含着悲剧性质的崇高张力,火光映照在玛丽安的脸上,通过火光,她们第一次在彼此里面。

这一幕是一次预演,随后,在野外的狂欢之夜,当众人的吟唱突然悄无声息,这位名为爱洛伊丝(听起来像是Eros,即爱神)的年轻贵族女子的长裙在荒野中燃烧,一个转瞬即逝的晶体时刻就此诞生,此时,被放置于秘鲁之中的精致火焰开始释放,从野外狂欢的篝火蔓延至长裙,我们可以想象它即将蔓延身体,与燃烧着的少女画像形成了巴洛克式的对称。

随后,这团朝向身体的火焰被人们粗暴地扑灭,一如影片所描绘的,少女状态的消逝。

二.俄耳甫斯的回眸

现在,请听一个故事:

古典时期,希腊

太阳神的儿子,年轻而才华横溢的琴手俄耳甫斯在妻子欧律狄刻死后,决定带着七弦琴前往冥府解救,冥王哈迪斯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你回头看了她一眼,她就会永远不能返回人间。

最终,在接近人间之时,俄耳甫斯没能通过考验,当他回过头时,只听见一声轻轻的告别,欧律狄刻回到了地狱。

自此,七弦琴无法再来打开冥府的大门,摆渡人间与冥界的使者卡戎也不愿意俄耳甫斯上船,他永远失去了欧律狄刻。

谷克多版本《奥菲斯》:诡异与迷恋的现代主义

以上则是俄耳甫斯的忧郁故事,在谷克多的版本中,这一凝视混杂了现代性的诡异和诗人的迷恋,而在《燃烧女子的肖像》中,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变成了两个“她”,可是问题在于,当玛丽安将这个故事讲给爱洛伊丝时,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俄耳甫斯?

假设在俄耳甫斯的故事中,他没有回首,而是带领欧律狄刻回到人间,他必然发现身后的这个“欧律狄刻”实际上不过一具空壳,哈迪斯都明白,这场考验必然失败,比起贪婪的西西弗斯在奥林匹斯山上进行着无意义的推石仪式,哈迪斯欢迎俄耳甫斯进入冥府,满足,甚至加速他的英雄游戏,他引领这个愚笨的理想主义者逃逸生/死的二元对立以及不可逆性,这暗示着,如果意图摧毁某种自大的自我,就必须将其加速,与之共谋。

在俄耳甫斯回眸的那一刻,他明白了哈迪斯的不可战胜,与之定立下未被言明的契约,在这急促的一瞥中,他发现,欧律狄刻的身体从未如此美丽过......

玛丽安将自我闭锁在半岛之中

与俄耳甫斯的故事类似,《燃烧女子的肖像》也是一个悲伤,乃至绝望的故事,玛丽安究竟不是忧伤的俄耳甫斯,爱洛伊丝才是,她孤独地将自己比所在布列塔尼的半岛之中,空间景观即是她的身体,她是爱洛斯的化身,由于来自修道院,世俗的身体永远无法形成高尚之“爱”,只可能将她降格为欲望的客体小a,一个在力比多间不断流通的货币;她尝试模仿中世纪的虔信者,却不必苦行,因此,当玛丽安第一次尝试给她画像之时,她的眼神中展现了一种蔑视,来自于贞洁少女特有的高傲。

玛丽安的内在幽灵

玛丽安并不完全是欲望的化身,她接近爱洛伊丝同样也来自于对于美学之灵的渴望,或者说,那个内在,完美的女性,但另一重含义上,她虽然不为大他者代言,但却是大他者(世俗律令)的傀儡,很多人将此比作女性版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但在瓜达尼诺影片的结尾,正好相反的是:本身作为道德律令主体的父亲却知晓并鼓励了Elio的同性之情。

回过头的玛丽安,终于成为了俄耳甫斯

福柯热衷于揭幕社会,医学,心理学制度之中隐含的规训与惩罚,而《燃烧女子》在男性完全隔绝的私密世界中演绎的却是一场华美的SM,是一场长达121分钟的性爱,或者说是心理治疗,玛丽安对爱洛伊丝的身体进行诱导,践踏,以至摧毁,爱洛伊丝的眼神从高傲变为欲望,再变成一个进入世俗世界的“富豪太太”形象。瑟琳·席安玛的悲剧性在于,这种被加速到极致的私密最终通向菲勒斯中心的欲望—家庭世界,当玛丽安与爱洛伊丝告别时,她回眸望去,穿着婚纱的爱洛伊丝,和她内在的美学想象之中若合一契,此时,她终于成为了俄耳甫斯,爱洛伊丝则是欧律狄刻......

爱洛伊丝的再次出现则是在一个公共性质的空间中

多年后,面对已经结婚成家的爱洛伊丝,玛丽安依旧可以想起布列塔尼海滩上的那些夏日,一个少女悄无声息地终结于此。

 4 ) 沉默的飓风:《燃烧女子的肖像》概念考古

一、凝视(共10个)

“当你注视画中人,我又注视着谁?”

这句话几乎是整部影片“凝视”理论运用的注脚,在小姐和画家(以下均简称小姐和画家)互相较着劲儿揭示对方微表情背后的内心活动时。

“凝视”为劳拉•穆尔维于《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一文提出的概念,指涉看/被看中的权力关系。“看”的主体是权力拥有者,而“被看”的客体则是被剥夺者。

电影初始部分,隐瞒身份的画家处于“看”的主体位置(自以为的),直至出现了类似“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式的对话。挂在小姐脸上隐约得逞的笑意,正是对先前画家“观察”的反抗,“你不是在暗中观察我吗?并有些许洋洋自得。难道我就不曾观察过你?”

于是在这里发生了“凝视”主客体的转换。

借由该转换,小姐与画家感情关系中因为仅一方“凝视”造成的不平等就此塌陷,从而恢复到平等状态。“平等的生活使人内心安宁”。

现实中,“看/被看”权力关系的转换得以实现的可能表现为:早期杂志、影视作品几乎均以裸露的女性身体吸引男性眼光,男性在“凝视”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女性的想象性占有,从而获得快感;但近年“消费男色”潮流兴起,女性首次获得了“看”的主体位置,将男性置于自己的“凝视”之下。(但,小心消费主义的陷阱,eg.男明星代言化妆品)

由“凝视”中“看/被看”权力关系延伸的,是权力的可见/不可见问题。即福柯笔下的“全景敞式监狱”意象。你知道监视(权力)无处不在,但你又不知道它具体在哪个地方什么时候“在看”你,于是被监视者主动按照监视者时时刻刻存在的情境进行行动,完成自我规训。

权力隐身之时,却达到了效力最大化之际。

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又名:让你泪崩的10个细节

1.“在即将触碰到边境之际,怀着对妻子的思念与不舍,痴情人心怀爱怜回头望去”,“也许确实是她说的,回过头来。”

小姐朗读神话,犹如朗读自己的自传史,虚构故事化身为她和画家同谋的寓言。她一袭婚纱,立在她的身后呼唤,回头。她转身相望,无声告别。

2.关于神话的原画作,画中人分别身着红、绿色衣服,现实中画家和小姐同样;

在画家重新阐释的作品里,俄耳浦斯与妻子的衣服变为蓝、白色搭配,此时看展的画家与存在于展览画中的小姐亦是。

3.开头画家让学生注意自己手的姿势,正是小姐习惯性摆放的姿势;

4.画家不小心点燃前画家遗留下来的小姐画像,燃烧的位置恰好是心脏所在之处,与片名构成了一语双关的互动。

“燃烧女子的肖像”,不仅是裙摆的燃烧,还有纵火芳心,甚至带有某种动词的毁灭性意味,燃烧掉“这幅画像”,如同燃烧掉我们的爱情一样。

5.女仆刺绣里会一直鲜艳绽放的花,和她旁边花瓶里最后凋落的残枝败叶;与画家和小姐讨论的话题关联,即那鲜活的生命力(爱情),到底是一瞬还是永恒?

6.女仆堕胎时,旁边一个无关男幼婴在触碰她的脸,关于生命的陨落与降生;

7.镜头下,给腋窝涂青草膏的动作,隐喻地指向了插入女性阴道;

8.画家给自己画像时,镜子摆放在了小姐的私处,那里除了镜子空无一物,那里除了画家也空无一人;

9.画家拙劣弹奏的虫鸣、蛙沸、雷鸣和飓风暴雨,与她最后一次见小姐的音乐会上是相同的曲子。但这次不是自然的协奏曲,而是眼泪,是你带给我生命里的那场沉默的飓风。

10.第28页。

如果给以上取个自媒体的标题,或许可以叫“让你泪崩的10个细节”。但从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观众的感受来讲,这些情节在理论层面应该被称为“互文性”。

一般认为,“互文性”最早由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在《词语、对话和小说》中提出。她的“互文性”概念不仅指a.那种可以求证的某一具体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例如典故、引文、改编、回忆等,还包含了b.与赋予其意义的各种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的整体性关系。

说人话,就是:a.展览画作中,小姐手里拿着的那本显示28页的书,只有在你先前已经知道了作家在第28页画了自己这件事,这两者关联起来才会给你带来触动和如鲠在喉的感受。

b.不仅两个文本本身有联系,你,作为观众或读者或看客,你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构成了文本的二次生产,你的理解赋予了文本全新的意义。

也就是,如果你对以上10个细节没有感受,或有其他的感受,也是正常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受本就不相通,依赖于所处阶级、教育背景、同侪影响等等等等。

所以我们在使用同一个词汇时,我们说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情。

“互文性”延伸到罗兰•巴特宣称的“作者已死”,通俗讲,就是我现在写完这些话,这些话就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了。这个文本的生命,在于读者也就是你们的理解。

赋予这个文本怎样的意义,就像赋予影片最后2分钟小姐哭泣的意义一样,是你们的自由,也是你们的责任。

当然,一个负责任的读者,首先是对文本的尊重,即对自己智力的尊重。

 5 ) 女性主体形象的银幕书写

在这个虚构的乌托邦式的海岛空间中,我们能看见的男性除了开头的几位船夫以及搬运工之外只剩下一位信使。

父权制权力的凝视结构暂时性的被玛莉安和艾洛伊兹之间带有理想主义信念的炽热爱情搁置一旁,而这种带有平等实践意味的爱情所展现的女性形象,不再是简单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而是作为凝视者的画家与被凝视的模特在具体的影像画幅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消解)同等分地享有实在空间与精神空间。

关于她们真实的身体知觉的体验记忆注定要在十九世纪的时代背景中被雪藏,我们不得不佩服她们为了铭记彼此爱情所生发的坚持、骄傲与自主的精神力量,哪怕这几层意味在画展当中经由着他人的凝视而得以达成,当维瓦尔第的四季逐渐响起,伴随着极具冲击力的超长镜头,艾洛伊兹忍不住潸然泪下,影片戛然而止的时刻却也把我拉回到了神话语境中,想象着她们纯粹的爱情在黑幕后的它处/深渊中永存。

 6 ) 有关Adele Haenel

近来好迷Adèle Haenel。本来很美的人,非要把自己搞的这么汉子。。有种可爱的孩子气,但是又特聪敏。母语是法语,会说不错的英语和很好的德语(因为爸爸)。

阿黛尔:恶魔的孩子-水仙花开-每分钟120击/女战士/医生/自由了-燃烧女子的画像。

恶魔的孩子没有找到资源。Celine说Adele在这部片子里面就像被附体incarnation一样。

2007年的水仙花开看了几遍,导演Celine真的是爱她啊。Adele在采访中说,演戏的过程中会听Sia的breathe me。这部片子里她很魅惑,很不像平时采访中的她。

在试镜中,她和Paulin对戏,她说:希望自己比较胖,那样就guys will leave you alone。Paulin说:我想过更坏的,我希望自己是残疾,那样就什么也不用做好,还有人能照顾我。我真是horrible。Adele说:那只是different,不是horrible。Paulin说:Being different is horrible。

Casting Naissance des pieuvres / Water Lilies (Sia - Breathe Me)

Celine似乎在采访中说想要拍一个非常女人味的人物,有点bitch但又不完全是。她的对标对象貌似是沙朗斯通。。。我因此看了沙朗斯通的《本能》。斯通在里面演了个迷人的双性恋女人,巅峰颜值的Adele和她有点神似。

阿黛尔出生在1989年,Celine出生在1980年[后来查了下其实是1978,我给自己跪了…后面那堆28都不成立了]。

2014年阿黛尔第一次因为苏珊娜这部电影(也没有找到资源)获得凯撒奖的best supporting actress,她在最后说,我…还要感谢Celine,因为…因为…我爱你,voilà。漂亮的高个子,就这样满不在乎磕磕绊绊的讲出这番话来。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2018年他们已经分手了。我很怀疑他们可能2017或者更早就分了,因为似乎在拍《每分钟120击》的时候看到过Adele亲吻新女友的照片。[好吧2016年4月前她和Lanoë就互相认识了]

2019年初(大约2月份)的凯撒奖,阿黛尔带了自己的新女友参加。高个子,瘦,音乐人,剪了一个瓜皮头。Julia Lanoë,稍微看了下她的访谈,这种人估计就是Adele喜欢的那一类——略微腼腆,笑容温柔,讲话也温柔,但是有些男孩气,对人真诚,脸瘦,有才华。

然而,2018年9-12月份,Adele和Celine又在一起拍了燃烧女子的画像。2019年5月这部片子已然参加了戛纳的主竞赛单元,并且Celine获得了最佳编剧奖。Celine说这部片子是为Adele创作的。Celine说这部片子已经构思了5年。我的天哪。

无比期待燃烧女子的画像,估计最快10月份能有资源。

我看了看它的简介,里面讲到了俄耳甫斯冥府寻妻,如果回头,就再也见不到妻子了,但是俄耳甫斯还是在快要走出冥府的时候回头看了妻子,妻子消失。

据说影片的最后,画家穿过长长的黑色走廊将要离开,Adele在后面喊,回头看。于是,“俄耳甫斯”回头。此生不复相见。

这种小片段简直让人心痛。

Celine在戛纳获得了最佳剧本奖,Adele在观众席特别蠢萌的鼓掌,Celine说要感谢她的两位演员,她们比自己小10岁,她们让我看到了电影的希望。Adele一时间也是满眼含泪,估计也是百感交集吧。毕竟是真心相爱过的人。

小时候我不懂,但是大了些我能隐约感受到——有些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会走向令人心碎的结局。当时的感情是真的,但事已至此,便再也回不去了。

看Adele的采访觉得真是个特别的女演员,极其真实、莽撞、富有活力。似乎她在有意让自己变丑,以便不需行使女性的“特权”便可在世间行走。有人说她的眼睛是turquoise,绿松石一般。

说话的声音比较粗,走路大大咧咧,肩膀晃来晃去,想问题的时候会挠头,回答问题的时候会用食指抵住鼻尖。小动作特别多,一点也不优雅。但是在她低头走神的瞬间,还是能感到某种动人心魄的美丽。

她说在塑造Heloise这个角色时,有三个阶段,从object到subject,从带着面具(日本面具)到面具裂开。她说(在TIFF)这是kind of an inner kitchen, I don't know if you can get it. But I worked before。全场大笑。她穿着白色的西装,脸红的厉害,手紧张的冒汗,回答问题后在后面跳了两下,听问题的时候眼睛微微张大,眼神犀利。

Adele在戛纳的时候手上写了个28,在电影中似乎有个28的梗。不知道28在现实生活中对她俩有没有啥特别的含义……

也许2008年Celine在28岁的时候爱上了19岁的Adele;也许2017年28岁的Adele和37岁的Celine分手。总之。总之。不管是Muse还是collaborator,希望她俩都各自安好。

总有屁话说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宽是没法完全的宽的,欢喜也肯定说不上,但是在不宽和不欢喜之中,也许会有艺术诞生。我们称她们为:poor artist,可怜的艺术家。

 短评

难得看到一部如此女性向不消费女同的女同电影,更倾向于当作一部女性电影来看,无处不在解构男性话语。女人之间的爱恋是了解、触摸、缱绻和理解,几乎不见男性凝视的处理看得太舒服了。女主赫敏本敏。

6分钟前
  • 月野急娃娃🌈
  • 力荐

#Cannes19# Celine是那位从没让我失望过的导演,看过这个彻底爱上Adele Haenel了。拍的无比的细腻,绝不是某某的女版。

7分钟前
  • 蕭查某
  • 力荐

Marianne弹大键琴的时候 Heloise一直盯着她看 眼神特别亮 我猜那就是她第一次想吻M的时候

11分钟前
  • Momo June
  • 力荐

拍得挺好,但就是无感惹

1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这片子好欲,后劲好大。不知道是不是法文暖气开太足,看的过程中一度热到浑身冒汗,总是想起一个人,连呼吸都变得很急促。虽然戛纳拿了最佳编剧,但觉得最出彩的反而不是剧本。对于这样一部都情绪共振的片子,任何情节上的硬设定都会让它变得匠气,只需要跟着氛围走就行了,just go with the flow,那种美是渗透银幕直击内心的。导演真的太温柔了,看到这样一封写给前任的情书,我真的要现场表演一个猛汉落泪,这是什么神仙爱情。

21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这片最成功的地方大概就是把一个差不多的故事用“我比你们高贵”的法式风格拍了出来,衬得【Call me by your name】廉价而且粗糙,尤其是结尾音乐会维瓦尔第《夏》响起的那场戏,跟着飙泪完了之后回想起其中的妙处,就本能地觉得另外一片结尾用口水歌煽情之低端。类似的妙处还有很多(比如那场裙角着火的戏),得益于强大的编剧功力,整个文本充满了古典小说式写法的隐喻、互文(比如“你看我时我也在看着你”)和双关(其实片名就是个双关),而且用一种高语级的文绉绉的法语呈现出来(没有字幕我已经很多地方都跟不上),加上切合剧情的纯自然光和烛光布光和古典式画面构图和运镜,整部影片的气质把握是十分精确的。然而,影片内核其实就是两位女主一次人生交集,用这么多精美高雅的包装反而减弱了代入感,也注定了它曲高和寡的命运。

24分钟前
  • Pearciac
  • 力荐

#72nd Cannes# 今年戛纳的第二部满分作品,又送给了一部赛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影片!影片在极小的格局里做出了令人赞叹的大文章,有着高度集中和戏剧化的结构,大部分时间仅有三个角色(画家-女孩-女仆),而且全片男性出现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分钟。主要内容都集中在画家和女孩的关系上,写得细腻至极。阿黛拉·哈内尔贡献了极为精湛的演技。影片有着极为美妙的画意摄影,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的峭壁,波涛汹涌大海,对应着人物内心的荒凉与社会环境的压抑;而室内的烛光则被以古典主义绘画的方式细腻地捕捉。影片初看就是一部古典风格的室内剧,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历史中被压抑的女性的声音与身体”这一主题浮现出来。人讨论俄尔甫斯冥府寻妻故事的那个段落可谓是中心思想。结尾处的凝视,恐怕是维瓦尔第的音乐在电影中被用得最为催人泪

2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2019年度姬片,看完了久久回味余波荡漾,满脑子都是诺米梅兰特的帅美脸(划掉)其实是电影的油画质地,像看了场画展,很高级。营造这种氛围的是全片用光都是自然光和烛光,以及清晰的音效和环境音(一定要在影院看)阿戴拉哈内尔最后一场戏直接个人整崩了,在影院大哭bravo!说女版CMBYN不太懂 ,难道因为都有钢琴戏和借书戏?有人说电影有厌男情节,完全不同意,厌的难道不是包办婚姻?不就是没有男的出现吗?很多gay片也没女的。

31分钟前
  • comeasure
  • 力荐

最后那一幕,不就是正在影院无声流泪的自己吗。看与被看之间,皆是情欲,皆是妄念。再次印证,深情即是一场悲剧。

32分钟前
  • 千寻
  • 力荐

“I felt the liberty you talked about... But I also felt your absence.” “Maybe she was the one who said, ‘Turn around.’” “Don’t regret. Remember.” 去往诗人的故事尽头。

37分钟前
  • 沈困
  • 力荐

不要轻易观察一个人,因为太容易爱上她

38分钟前
  • 一苁二白
  • 推荐

爱是你凝望我时,我望向你的目光

4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篝火阿卡贝拉 人群中对望 迟来的吻 油画 无男性乌托邦的崩塌 四季四季!被一切设计精准打击 恋爱 一场热病(并且美丽女孩没有剃腋毛!fascinated

42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女同电影的开始,大多源于共担苦难;男同电影的开始,大多源于分享放逐。有的人被赋权,有的人被剥权,没有人自由,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凝视惊涛骇浪,不够勇敢,蜷缩回庸常的生活,然而不自由的生活,安逸也如坐针毡。祝每一个你,你们,携手乘风破浪。

43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这可能是《阿黛尔的生活》以后我看过最好的女同电影。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每一次情绪的波动;古典如油画般的质地,渗透着绵绵爱意;两个精致到不可方物的主人公,即便不说话只是四目相视,都让人心里仿佛燃起一团火焰,久也无法熄灭。

45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转瞬即逝,比如一往情深” 如此缓慢、纯粹,却又如此撩拨、醉人。“当你注视画中人,我又注视着谁?” 对白如诗、情义如画,深情就是自己被火焰吞噬,而眼里全是你。篝火短短那一幕,便值5星。这个年代还能出现这么一眼万年、优雅复古的爱情,那是连《阿黛尔的生活》《卡罗尔》可能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你可记得爱人滋味?我会回答,记得,而且从未是过去时…”

4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并不觉得一个不存在男性目光的电影就会是一部女性电影,同理一个没有男人的世界也谈不上是女性主义的。这部电影的某种封闭和狭隘,不仅限制了其中情感进一步发酵,也把某种观看(观点)局限在了表层。而它本拥有如此精确的视觉设计。

5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预定年度最佳。三个人一起读Orphée和Eurydice在冥府那一段绝佳。“Entre amour et souvenir, il choisit souvenir”, “c’est un choix poétique.” Eurydice灰飞烟灭那一刻和之后告别时关门,回头,白裙形象永远消失互文。为什么画家之前没有见过她穿白裙的形象,却能想象那若隐若现的画面?答案就是她在人工制造永远的告别、想象分离,只有带着这种痛苦欲裂的想象,爱情才到达一种不可能的顶峰,从未有过的深刻。爱的顶峰是一种燃烧和灰飞烟灭的欲望,是拉康的死亡驱力。只有永远的失去才能锁定爱情里长久渴望的“永远”。油画、节日仪式、歌剧、裸体与铜镜,为的都是——只书写诗意的爱情,绘画在这个故事里代表着logos蕴含于pathos。

56分钟前
  • LeSpleen
  • 力荐

能够搞定难缠甲方的唯一方式就是爱上他/她

58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摄影真是突出,自然光和烛光的内景戏,美到不行。甚至外景也很漂亮。同时。阿黛尔的表演也很棒。故事胜在情感细腻真挚

5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