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婴儿

HD

主演:祝雨辛 孙桂林 岳森谊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0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安阳婴儿 剧照 NO.1安阳婴儿 剧照 NO.2安阳婴儿 剧照 NO.3安阳婴儿 剧照 NO.4安阳婴儿 剧照 NO.5安阳婴儿 剧照 NO.6安阳婴儿 剧照 NO.13安阳婴儿 剧照 NO.14安阳婴儿 剧照 NO.15安阳婴儿 剧照 NO.16安阳婴儿 剧照 NO.17安阳婴儿 剧照 NO.18安阳婴儿 剧照 NO.19安阳婴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安阳婴儿》:每个人,都有一段深沉

                         

无疑,《安阳婴儿》和《小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从二者的遭遇来看,都是在国外获了一些所谓艺术名堂的大奖,在国内却始终还只限定在一个小众范围内传播。从影片内容本身来比较,共性也是大大的有,比如关注的都是惯常少有触及的小人物(警察、妓女、黑社会、下岗职工、民工之类),都是类似纪录片的叙述。事实上,从影片的第一分钟,镜头长久定格在那个白炽灯泡时开始,我就把它和《小武》作比较了。而后事实也得到了证明,长镜头,固定机位,一次一次不厌其烦,直至让人厌其太烦。
相对于客观存在的影片,影评则实在是个主观的东西,对于本片那些泛滥成灾完全静止的长镜头,喜欢的人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残酷,它冷静地审视古城里无奈生活着的人们,没有呐喊和控诉,只有记录和表述。它是生存的原生态,而正是这种不带任何主观感情的原生态,不着痕迹地就抵达了生活的本原,那种长时间的固定,逼得你陷入焦灼的思考当中。报纸上都引用萨特说了,存在主义即人道主义。而不喜欢的人如此刻我者,则烦透了这种充大尾巴狼的货色,长镜头当然可以玩,但不是没有节制不分场合这般玩,要玩你总要动动大脑,搞点创意,而不应该是范伟和冯远征那般,套个动画面具就跳出来打劫了,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具体点说,在那些看似全程记录的镜头里,我看不到细节,看不到灵动,看不到演员的表演,看到的只是呆滞,刻板,僵硬。另外,这些雷同的长镜头还给我一种错觉,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一段深沉。比如黑社会老大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回家见乡下母亲那段,镜头一直对准着三个人,老大和母亲坐在八仙桌旁,不止两人老半天才憋一句话(老大吞吞吐吐,老母欲言又止),老大的那个手下,坐在椅子上闷头抽烟的那位,在镜头长时间的拷问下,对周遭事物,竟也是不闻不问,特别是其在三人中靠前的位置,既有抢镜头的嫌疑,也越发衬得此人高深莫测,简直就是莫名其妙,滑稽透顶。
由此有惑,在第六代导演眼里,长镜头是不是就等于艺术镜头?或者说,越是客观地呈现,是否也越能给人带来主观上的偏差(争鸣)?比如长时间对于面部表情的特写,扬一扬眉,吐一口气,转个眼圈,这些可以是演员自然的生理现象的反应,更可能是导演强加的或观众臆想的意味深长的象征。当然,这已属于外行话了。要不我怎么会想,这片子的摄影师也太好当了吧,把个机子往公路边或者面馆里一放,演员在马路对面或者面馆里一坐,他老人家估计就可以到躲到一边凉快了。
而实际上,法国最大电影杂志《Telerama》将《安阳婴儿》列为2002年度世界优秀电影作品15部之一,原因就在于其“成功地运用了长镜头、纪实手法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严肃讽喻。镜语自律、叙事简约,整部电影充满了悲剧色彩。”单从评语来看,无法挑剔,无从批判,但依我的心思,单就镜头这一块,81分钟的影片缩成40分钟,实在是很有必要。
妓女艳红最终也被警察收容,她想起自己仓促逃出时将孩子塞到一个路人手中,那个人是谁呢?影片给出的那张脸,是本不应该出现在那的大岗,这是导演少有的讲了技巧的一处。当然,这是超现实主义的一幕。
单靠一个沉重尖锐的主题,是否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众多还在潜着憋着的地下电影人该扬眉吐气了,有《小武》和《安阳婴儿》开的好头,他们也有理由摩拳擦掌窜到国外弄个奖来玩玩了。

 2 ) 一点感想而已

      首先,我不是河南人,听不懂那里的方言。百度后才知道原来不是在安阳排得,而是在开封。其实不太能明白导演为什么要取名安阳婴儿,难道是觉得开封比安阳要 “非底层”一些? 虽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写实主义的电影让我们从情感上接受它的真实性,所展现的人物故事也引起了共鸣,但是一想到演员其实操的都是开封口音,所在的地方也是开封,就不自觉的觉得自己被骗了。
      其次,大量的长镜头运用,自然的光线和音响效果,更增强了其写实的效果。但是故事中黑帮老大这个角色却很戏剧化。黑帮老大的存在只是为了推进故事的发展,似乎只是编剧(也就是导演王超)用来填充叙事内容的工具,没有任何血与肉。
      再有,真的要说说这个结尾。结尾其实挺诗意挺美好的,但是,公平的说,这样的影片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美好诗意的结尾其实是女主人公的幻想,她坐在火车上,通过天窗看着天空,镜头切换,一双手将孩子送回到男主人公怀中,影片结束。无疑,这样的结尾很能安抚观众的心,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孩子的生命还可以延续。但是,别忘了这是部纪实电影,影片从头到尾给我们展示的就是真实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既然是这样的基调,诗意的结尾就显得有些做作和不伦不类了。对比而言,《小武》的结局处理得很自然。影片最后,小武被拴在路边,路人像看狗一样看着他,这个汾阳小偷失去了昔日的朋友,新结交的恋人和几十年的亲人,而此刻,他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最后,说说别人的影评。有人说这部片缺少人文关怀,导演像是在冷冰冰的叙述故事。笔者不这么认为。首先,从整部片的基调上来说,它是写实的,导演运用大量的长镜头和自然音效效果来说明这一点。试想,为什么是长镜头?为什么不是特写? 导演是想让我们自己看,自己读。读这部电影,去感受那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现状,通过真实的展示来感染观众。如果换做是特写,导演告诉你什么时候,该看什么,那就没什么韵味了。导演选这样的背景,这样的人物,讲述着这个不是故事的故事,本身就是对这个阶层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同情,所谓冷冰冰的效果,不过是长镜头的效果罢了。导演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也没有加入主观化的理解,他只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来唤起我们对同胞的关注与同情。
      总的来说,这是部不错的片子。但是美中仍有不足,其写实效果被一些人为的因素和戏剧的成分削弱。

 3 ) Liar和贾樟柯聊《安阳婴儿》

读李霄峰的《失败者之歌》,贾樟柯作的序里写到2002年他俩谈论本片引发的论战。当时还是影评人Liar的李霄峰采访贾樟柯,期间谈到《安阳婴儿》。这次采访未经删改在“后窗”论坛发布,引发了后窗空前绝后的大规模论战。

据围观者追忆,那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激烈的一次关于华语电影的论坛讨论,当时吸引了来自民间和学院等不同背景的众多电影人,影评人加入。具体细节因为后窗早已关停已经不能得见,还能找到采访原文,相关节选如下:

...
Liar:王超的《安阳婴儿》你看过吗。
贾樟柯:我看过。
Liar:觉得怎么样。
贾樟柯:我不喜欢,完全不喜欢。我觉得它是缺乏常识的一个电影。就是很多人的行为,语言,都不是那个人应该表现出来的,有一个我特别不理解,它里面有一个黑社会么,他去医院检查,知道自己得了脑瘤,快死了,你知道他从医院出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他对他手下说:走,让我们去看看黄河。
Liar: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操!
贾樟柯:我觉得他妈的……然后那个黑社会还穿着唐装你知道吧,你就会觉得这个人没生活过。
Liar:他原来是干什么的。
贾樟柯:他说好象是干过工人啊,应该是生命经验很丰富的人,所以看这个片子就很不可思议,从医院出来第一句话居然是说他要去看黄河,你说你要去吃一顿或者说要去打个炮我都相信,然后就真的去看黄河,就真的那样站在那里看着黄河,其他的人在旁边撒尿。这个行为……真他妈的……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后来我觉得有点理解,因为他是太概念了,他应该是很喜欢伊沙的一首诗,就是说车过黄河,我们都在撒尿。就是一种反寻根,王超就完全是从概念上找概念,就是非要往第五代的黄河里面撒泡尿。
Liar:我操,就是抹杀生活本质。我知道了,那我感觉是对的,感觉上这个电影就不会好看。
贾樟柯:对,反正,就是“血管里流胶片”这种。我就感觉不喜欢他在上次那个《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的卖书会上那个话,有一句话他是怎么说,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去过全世界很多地方,人们说什么什么。”当然你可以说你觉得现在是怎么样,但是你看他首先要有一个话语权力:我去过很多地方。这是前提,我有话语权了。很讨厌,很扯淡的。就好象那个《围城》里说的:兄弟,我刚从英国回来。我一直很反感这个,操,太讨厌了。
Liar:听到你这么说我真是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一直担心你会默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贾樟柯:不会,我一直很讨厌这种东西。

采访全文:《Liar专栏:因贾樟柯之名》http://ent.163.com/edit/020706/020706_125406(1).html

Liar在前言里说在希望看到采访记录的朋友可以读出声,而不是“阅读”。他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思维方向紊乱而缺乏逻辑,唯一的规律就是跳跃。采访中途他也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该讲什么,贾樟柯反而很高兴:我也老干这样的事情。哈哈哈

所以在征求了贾樟柯的同意之后,访谈全文保持了语言的生活状态,不删节,不改动,饱含嬉笑怒骂的力量,谈得即兴也中肯。

据说因为西祠后窗的那场论战,Liar放弃了影评写作,转而进行电影创作,先是编剧,演员,后来成了导演李霄峰。不确定真实性如何。

 4 ) 喜欢里头的场景

听说已久,也是头一次看。最深的印象是里头的色彩。跟一些同样关注民众生活的片子一样,影片取景大多是巷尾街头,但在这部片子里却十分的“干净”。我说这个干净是相对其他片子乱七八糟的声音采样&布景。里头的生活场景很自然,有一些我甚至觉得就像是油画那样的美,光线&屋里摆设,墙上的挂历等等,看起来非常舒服。
但是我不太喜欢故事里老大的安排,这就有点刻意了。其实可以把老大去掉,纯粹讲这两人以及这个婴儿的故事会更好些。

 5 ) 2019看安阳婴儿

固定机位,冷峻的长镜头。让人感觉电影好慢好慢,把人磨的没有脾气。但这也是过去的电影真实不商业的地方,不商业不快餐。让我们自己去想,走进人物去感受。这是现在的电影所不能给观众的留白空间,恨不能把每一秒钟都有话说。生怕观众吐槽尿点满满......尽管大多没有感同身受,但还是想起我的小时候,想起爸爸那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想起我坐在爸爸自行车后面一起看路上广告牌的字,想起用锅子烧水倒进热水瓶,想起那个时候特有的有点荒凉,萧瑟,淡淡的画面。想起我们班好多同学父母在那时候突然下岗。想起张信哲,想起那时候简单的逛街。有时候快节奏的今天,让我忘了原本生活的颜色。

对结尾处有点看得云里雾里,看到了维基百科的解释:一个月后,在一次警方扫黄行动中,冯艳丽抱着孩子仓皇奔逃,情急之下把孩子塞给一个路人。躲过警察之后她又跑回来找孩子,被留下的便衣警察抓获遣返。在火车闷罐车厢内,冯艳丽幻觉那个被塞给孩子的路人就是肖大刚。

可能有机会还会回头来看看,总有些从这部电影里的感受是现在再也不能获得的感觉体验。让人瞬间慢下来,静下来。对电影评价有时候不必太苛刻,能给人不一样的真实的感受,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6 ) 简评:有色眼睛的映像

《安阳婴儿》似乎是国内少有的关注妓女生活的影片,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不想怀上孩子的女人被一流氓老大糟蹋之后,不幸怀上了,可能女人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架势,她将孩子往路边一丢,依靠身体来养活自己和家里二老,外带每月支付好心的抚养人二百元的费用。

这故事或许有些加工,生活自然不可能那么巧,但细想这些底层人民却是在大路上行走如麻的。你在大城市兴许看不到,但只要将头伸出窗外,随处可见民工房,简陋的家室,狭窄的一间小房子,夫妻二人,有时还顺带孩子,挤在一起,你以为还会有夫妻生活吗?墙被烟熏得斑斑驳驳,在一个破门框上放着锅碗瓢勺,用了十几年的煤气罐就这样裸露地摆放在房子的一角,床底下塞满编织袋或纸箱装的衣服,被絮,而孩子就趴在掀起一角被絮的床板上作业。

这些却不是杜撰,它们在小镇上随处可见,当我个人住在有空调,电视,地板窗帘,外带卫生间的单人房间时,我的无数同胞却不得不挤在逼匝的黑屋子里,洗个澡要在工厂的浴池,如个厕要跑上千百米。我更有在丹阳打工的亲戚,三年来每每去玩耍探望,看到的情况和上面同是大同小异。

我不厌其烦地为底层人民叫屈,包括民工,包括妓女,包括同性恋,包括沦落的浪子,为生活行窃的盗贼,等等,而我能做的除了如此,呼吁同胞尽量少带有色眼睛看更为悲惨的同胞之外,显得很无能,别无他法。

抛开国家和文化因素,这些我相信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但一定是绝对成因,如果要说造成上述这些为你所鄙视的诸种情况原因之一有你那双有色的眼睛,你肯定不会高兴,但事实确实如此。我装个深沉,不说个中因果,因为如果你自己找不出可能的关联,我说了你有色的眼光也不会消失。

 短评

十年前的影片了,看后依然觉得震撼。社会底层的人民,就像上层社会的人民那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生活着。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察看的视角。

2分钟前
  • 黑猿大叔
  • 力荐

但凡讲述小人物的电影,街道永远脏兮兮,墙上印着水印,墙下堆着垃圾,一年四季没有一天是晴,永远的晦涩阴暗,好像小人物就没资格沐浴改革开放的春光似的。

5分钟前
  • 江来
  • 还行

他,抱着男婴,身边跟着她,比他多出半个头,充满违和感。穿梭闹市,背景音乐是张信哲。这莫使不是种幸福。

9分钟前
  • 神户酩人
  • 还行

6/10。生命希望之火如那盏亮着的白炽灯般自生自灭。大刚下岗后在马路、厂房里瞎逛,天空被煤地挤压至边缘的不平衡构图有种不动声色的残酷。小弟往黑老大远眺的黄河撒泡尿解构了病危的权势者。女主跑出明亮的外面又跑进暗胡同,光影明暗寓意苦乐轮回中挣扎。闷罐车里把婴儿交付下岗工的疯狂幻想超神奇。

1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侯孝贤与贾樟柯玩长镜头,能让镜头中持久伫立的现实景观发酵出意蕴悠长的独特味道。而王超这部手笔稚嫩青涩,过度依赖长镜头的诠释反而消耗了观者的耐性。开场与索菲亚的《在某处》异曲同工,这个良好的开局没有在影片下文得以延续甚是可惜,突兀的结尾也有狗尾续貂之嫌。

15分钟前
  • 九秋蓬
  • 还行

2227 社会与生活

19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推荐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35mm胶片版。影片真正的主角是围绕在“婴儿”身边的人。导演采用反类型反戏剧的方式,以带有一丝黑色幽默的冷峻凝视着下岗职工、妓女、黑老大等主要角色。沉默无言的长镜头、不用随身录音设备的现场收音,都制造出疏离且现实的映像,映射着光鲜社会下无数底层人的生活。虽然卑微,仍然心怀善良、挣扎求生,并相互扶持和依偎,令人倍感温暖。演绎并记录下20年前部分国人的状态,难得可贵。作为处女作有不少瑕疵,片中不乏各种穿帮镜头,比如男主一直在修同一辆红色自行车,但瑕不掩瑜。导演映后提到了一些有趣的幕后信息,如影片在开封拍摄,黑老大和马仔小弟都是真的,婴儿是黑老大一个马仔的孩子,路边商演歌手唱《过火》也是即时取景并非摆拍。四星半

2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冷峻的现实主义,固定长镜头留白,破旧杂乱的北方小镇,下岗工人抱着孩子和舞厅女在张信哲过火的背景音乐下逛街显得特别和谐。喜欢最后超现实般又抱回孩子的循环,和主题不特别吻合,但却充满希望。

26分钟前
  • 推荐

影片风格上靠近贾樟柯的,叙事也有戏剧冲突,难看和无聊却是改不掉的,哎。

29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还行

开封婴儿,工人、妓女、黑社会,脏乱的中国小城。也是固定机位长镜头,百无聊赖的边缘人,僵直木讷,沉默寡言。结尾超现实,“转世”的工人抱走了孩子。作为长片处女作有代际意义,戛纳导演双周,芝加哥费比西奖,步入第六代地下岁月。有些地方尚显青涩,最不舒服的是领养纸条和汇款单两个长时间特写

3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一部方励当制片人的禁片。长镜头格外冷峻,纪录片式的抓景,平铺的手法,折叠社会现实。最后的几个镜头颇具《小武》式,外加一种安徒生式的幻灭。 非常真实,一切都仍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也从未改变。8

3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女人被投進了一個黑暗狹促的所在,只在頭頂上開了小小的一個洞窗,透著微弱的光。作為底層的邊緣角色,她是被整個主流社會以及上層建築所棄絕的,沒有使之“重獲新生”的努力,只是掩飾性地抹去,以粉飾出現實的虛假光明。嬰兒的再次複歸,或許是一次重生的機會,但更可能只是悲觀命運的宿命性輪回。

36分钟前
  • 蘇小北
  • 还行

Liar:王超的《安阳婴儿》你看过吗。贾樟柯:我看过。 Liar:觉得怎么样。 贾樟柯:我不喜欢,完全不喜欢。我觉得它是缺乏常识的一个电影。就是很多人的行为,语言,都不是那个人应该表现出来的,有一个我特别不理解,它里面有一个黑社会么,他去医院检查,知道自己得了脑瘤,快死了,你知道他从医院出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他对他手下说:走,让我们去看看黄河。 Liar: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操! 贾樟柯:我觉得他妈的……然后那个黑社会还穿着唐装你知道吧,你就会觉得这个人没生活过。

40分钟前
  • 烧炭小五郎
  • 还行

安阳婴儿挺好的:没有什么价值观的错误和漏洞啊……而且也不是那种有争议的题材…………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方面能被攻击…………………………

42分钟前
  • 沙漠中的西蒙
  • 推荐

无论题材还是风格 都是典型的第六代作品 人物涉及妓女 下岗工人 黑道混混等底层人物 原本戏剧化的故事在长镜头下被施以平淡化的处理 确实揭露呈现了中国社会底层悲怆的一面 这种呈现颇具第六代的姿态 只是较之同时代的作品 本片整体上还要略逊一筹 概因其人物未能完全浸透于现实之中 比较僵硬不够生动

44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一副写卡尔维诺的样子,最后出来的是郭敬明

49分钟前
  • 教主饶命
  • 较差

看了一半,沒看完,說實話,完全是帶著看完《盲井》之后的剩余熱情來看的,看著看著就失去了興趣,也許,這東西也像吃東西,老吃就反胃了吧?

51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很多无用的,随机的素材堆砌。我知道把摄像机放在大街上是对的,但是这么多固定远景长镜头我也是不懂了。比我们县电视台拍的新闻记录片还糟糕(我单指这部片的拍摄),糙死了。曾一度被第六代这种低成本制作方式洗脑,现在看不是谁都可以成为贾科长的。王超不受待见不冤枉。

53分钟前
  • 判官
  • 还行

没力量没深度,缺乏影像表达,还差的远呢。

57分钟前
  • 鬼腳七
  • 较差

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部电影,手法业余剧本也烂,毫无美感的摆拍跟小电影差不多,前面缺乏力度结尾又黑得突兀,只能说独立精神可佳

1小时前
  • 兮称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