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共和国

HD中字

主演:Georges Corraface,Ieroklis Michaelidis,Renia Louizidou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2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3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4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5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6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3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4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5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6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7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8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19香料共和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香料共和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7岁的凡尼斯(乔治斯·科拉菲斯 Georges Corraface 饰)与家人生活在伊斯坦布尔,他的祖父拥有一家香料店,在那里,凡尼斯度过了他的童年。祖父通过类比香料的特性来教授凡尼斯关于生命、宇宙和地理的各种知识,年幼的凡尼斯还爱上了与他一起玩耍的土耳其女孩,姗美。然而不久后,政治的暴乱破坏了美满的家庭,凡尼斯和父母因持有希腊国籍而被驱逐出镜,迁往雅典,身为土耳其公民的祖父则得以留下。时光飞逝,不惑之年的凡尼斯已经成为了一名天文学教授,备受尊重,但他却觉得生活中充满迷茫,似乎总是缺少那么一点香料。离开家乡的35年来,他依然渴望着回到儿时的故乡,渴望着再见到那个美好的女孩……  本片根据编剧、导演Tassos Boulmetis的真实经历改编。小螺号拉米第三季恶徒必死神医国语豪门少爷俏佳人悸动猫头鹰森林疯狂这一年卖房子的女人猫侍第二季黑暗美食:墨西哥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血与铬2012心路历程牙狼:月虹的旅人少年派2 00后职场图鉴最强会长黑神第一季人人都爱雷蒙德第四季萨伊娜揭露壁花少年鬼打鬼之黄金道士逆风追爱退休警察情人们1958吸血飞蛾我的!体育老师蓝十字勇士小警风云之寻车记我一直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2006纽约纽约冲天火(普通话版)失忆大状国语跟踪沒有女人的世界明月照尖东公元2000 AD明天会更好2021攻克柏林第六感生死缘纵情四海恐怖森林魔界转生谋杀派对2015来到你的世界海贼王我是车模

 长篇影评

 1 ) 完美的隐喻,浓烈的乡愁

从伊斯坦布尔到雅典,30年后再从雅典返回伊斯坦布尔,这一来一去并不算太远的距离却犹如永恒.
不仅仅是爷爷店铺里香料的诱惑,也不仅仅是那份青梅竹马却了犹未了的情愫,还有父亲含泪的忏悔,身份的认同,土耳其与希腊的恩怨和一千年来纠缠不清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沉积.
从老少亲情透视人类共有的朴素情感,我看过<天堂电影院>;
从个人成长折射宗教信仰,我看过<易布拉辛先生和古兰经的花>;
从特色烹饪和调料代表独特的文化特性,我看过<饮食男女>;
从青涩的少年懵懂再到后来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那种错过的苦楚,我看过<恋恋笔记本>
而将这一切糅合得完美如伊斯坦布尔蓝色大教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只有这一部<情迷色香味>

这部片创造了希腊电影票房的奇迹,也是希腊历史上为数不多远销世界的电影之一.希腊文原名Politik Kuzina,英文片名 A Touch of Spice. 据说希腊文原名是个双关语,因为politik既可解释为"政治的",也可解释为"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因为希腊人把伊斯坦布尔(他们的君士坦丁堡)称作"polis",相当于英文当中的"the City", 那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

导演Tassos Boulmetis的这部精妙之作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全在于他发自内心的真挚和强烈而复杂的情感.这部电影据说就是他根据自己的经历所写就的.被迫离开那天晚上所有的泪水和着火车浓浓的蒸汽,在他的心里想必是拧成了一个永远都解不开的情结.终于在不惑之年得以抒发,除了完美的画面以及精湛的表演之外,最打动心灵的恐怕是那美妙的音乐了吧,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响起,勾出了我眼眶里打转的泪水.

总是有人叫嚣让文学艺术远离政治,可是这可能吗?既然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我们又是社会动物,如何能够与这种活动完全隔绝开来.在政治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就像电影里的小凡尼,所有的生活在7岁那年完全被政治打乱.可是我们还有艺术,那种最私人却又最能引起共鸣的手段来描述这一切,来发人深省,或者震撼心灵,来化解我们心中那纠缠的情结. 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反抗的手段呢?

也许,我国的张大导陈大导冯大导应该来看看这部片:没有大制作大手笔,没有打斗场面,没有忸怩作态的台词和故弄玄虚的结尾,也没有国际巨星.有的只是朴素深沉的情感和忠于内心的执着.

最喜欢的场景之一是爷爷教小凡尼天文学知识,用各种香料代表每一个天体:Pepper is hot and scorches, just like the sun. Venu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and cinnamon is bitter and sweet, just like a woman. 最后一幕,身为天文学家的凡尼回到废弃多年的香料铺,从角落里找出散落的香料,铺在桌子上,找回失落多年的感觉,然后再一口吹散,香氛缭绕如同迷幻的苍茫宇宙......还有什么比天文学更能代表古希腊文明的精髓呢?古希腊人大概是太专注于星空之美进而才对这个自然世界着迷然后才有了那些朴素深刻的哲学思考吧.

有这样一句台词:Old wounds are sneaky. 小凡尼他们这样的希腊人身上的旧伤,大概可以追溯到1453年拜占廷帝国被土耳其人征服开始吧.当征服者要把原居民从自己的故土上赶走时,那是怎样的一种背井离乡!但是,就是有如同爷爷那样的希腊人永远都坚守在自己的故土---这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不肯离去,哪怕经历骨肉离别的煎熬,这种信仰的力量恐怕是我们所难以理解的. 但是最为可贵的是作为征服者的土耳其并非凶神恶煞,这部电影也没有沦落为一部充满血腥暴力的政治控诉.可见心灵虽无形,可力量堪比利剑,个人虽渺小,可是其真实超越了一切矫饰.

 2 ) 两座城的爱怨情仇

我在伊斯坦布尔的朋友Aysee,她是第一个告诉我“希腊人恨土耳其人”这件事的人。“恨”其实是一个情绪很强烈的词,倒不如说希腊人不太喜欢土耳其人比较贴切。当然,这些情绪在年轻一代身上已经不再那么明显,就比如今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你问她恨不恨日本人,她可能会回答为什么要恨?国仇家怨,时过境迁,时间给了每个人都意想不到的答案。再者,任何的恨里面可能都隐含着爱,日本人称西安为“不朽之都”,NHK拍《丝绸之路》,全片浓郁的追思情绪甚至超越CCTV版本。希腊和土耳其也一样,国仇家怨四百年过后,伊斯坦布尔仍是希腊人最常去旅行的地方,有不少人带着老照片到伊城的小街小巷去,试图找到自己或自己父辈曾经住过的房子。每年夏天,希腊也针对土耳其推出独有的签证,允许他们到临近土耳其的爱琴海离岛度假,每次签证时长为一周。

1453年5月29日,在博斯普鲁斯翱翔的海鸥见证下,威尼斯守军和希腊人由于不敌土军进攻,君士坦丁堡沦陷。历经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拉丁帝国的这座伟大都城,最终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成为突厥帝国近四百多年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个名称来自于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这个各位大概有所了解,但事实上今时今日“伊斯坦布尔”也并非土人所创,而是同样来自于希腊语στην Πόλη,意思是“进城”。这么多年,从帝国首都到当今土耳其第一大城市,她孤傲的身影一直伫立在爱琴海的一侧,而另一侧则是希腊人永恒的都城,爱琴海除伊斯坦布尔外第二大的城市,也是欧洲文明起源的地方——雅典。而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的爱怨情仇,也同样围绕着这两座城市而展开。

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奥斯曼帝国也从此逐渐征服整个希腊。奥斯曼帝国末期,王朝四分五裂,1821年,希腊人发起独立战争,正式宣布希腊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奥斯曼帝国成为协约国的瓜分对象。风水轮流转,此时的希腊政府怀着建立“大希腊”的野心,开始积极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发展到这里,就要不得不请出土耳其近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土耳其当今的国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图克。如果你到过伊斯坦布尔,大概就能记得,伊斯坦布尔最大的机场Istanbul Atatürk Airport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正是他,组建国民军,自任总司,并在萨卡里亚河战役中,大败希腊国王亲自率领的近10万大军。有趣的是,阿塔图克先生,这位土耳其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事实上诞生于希腊的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这座城市在希腊北部,比雅典更靠近伊斯坦布尔。

从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到独立再到反攻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和希腊人在认同和排斥中度过了漫长的四百年。近代土耳其和希腊,由于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同样冲突不断。时至今日,希腊和土耳其仍旧因爱琴海诸岛的归属及塞浦路斯的问题而关系紧张。隶属于欧盟成员国的塞浦路斯,与朝鲜半岛一样被瓜分成两半,南部隶属于希腊,北部属于土耳其。土耳其至今不承认塞浦路斯政权,我的塞浦路斯朋友贝丝,之前从欧洲直飞土耳其曾经被拒绝入境,因为她“来自于一个不存在的国家”。写到这里,你大概也就不难理解两个民族由来已久的矛盾和冲突。除了这些,土耳其和希腊几十年前曾经发生的“遣返原籍”事件,也是近代矛盾争端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3年,希腊导演Tassos Boulmetis根据自身童年经历所编导的电影《香料共和国》在希腊上映,引起极大反响,迅速成为当年也是希腊电影历史上最卖座电影。2005年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扬海外。有趣的是,这部大部分篇章都在描写伊斯坦布尔的电影,却没有在土耳其上映。故事讲述男孩凡尼斯与家人生活在伊斯坦布尔,他的祖父拥有一家香料店,在那里,凡尼斯度过了他的童年。1960年代,凡尼斯的父亲因为持有希腊国籍,被土耳其当局遣返,凡尼斯和母亲随同父亲迁往雅典,而身为土耳其公民(希腊裔,但因为生在伊斯坦布尔所以拿土耳其护照,凡尼斯和他母亲也是土耳其护照)的祖父则选择留在伊斯坦布尔。从男孩长到少年,再到少年到中年,故乡伊斯坦布尔,记忆中的祖父和儿时的玩伴,成为丹尼斯心中挥之不去的哀伤。

这部电影很形象描述了当时希腊公民被迫离开伊斯坦布尔的情况,当时离开的人,被通知只允许携带一个行李箱,其他留在伊斯坦布尔的财产则充公归土耳其国家所有。其实当时被赶走的不只是希腊人,也还有亚美尼亚等其他非突厥民族的人。不少在希腊生活的土耳其人,也不得不返回土耳其,这个“遣返原籍”事件因为与中国几乎无关,所以也没有出现在我们世界历史的书本中。但当年的这次生离,造成了很多希腊人从此与伊斯坦布尔永隔。片中最动容的就是凡尼斯父亲说过的那段话:

“你祖父压根儿就不想离开伊斯坦布尔,我们谁都不想离开,说什么都不想。伊斯坦布尔是城上之城,它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美妙的音乐、灿烂的夕阳,还有和我们分不开的闲话家常,在我们被通知滚蛋那晚,移民官在我耳边说,只要我改信伊斯兰教,我们就能留下来,不会有人再伤害我们。你想知道这些年来我挥之不去的梦魇吗?那就是我没有当场拒绝,我迟疑了足足五秒钟,愿上帝原谅我,那是我这辈子最难熬的五秒钟,希腊还是停留在想象中比较美,想象中比搬来之后实际所见更美。愿上帝原谅我。”

我昨天问我的希腊朋友,我说伊斯坦布尔和雅典,你更希望住在哪里;他说:“伊斯坦布尔是一个适合去旅行的时候,去待一个星期可以,让我住在那里我受不了,看看那些交通,你可能塞在一条路上三个小时都动弹不了,还有那些拥挤的人群,这些我都受不了。而且在雅典生活,我觉得会比伊斯坦布尔更安全,在雅典,凌晨一两点走在街上你不会觉得有危险,但在伊斯坦布尔有些街区还是很危险的。”我跟他说我的意思是如果伊斯坦布尔和雅典都是空城,现今的这一切都不存在,你要从中选一个你觉得比较美的城市住下来,你会选哪个。他回答说:“这样的话,我会选伊斯坦布尔。”

雅典当然还是很美,让我搬来这里住上一年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四百年下来,好像过往的那些希腊人们把最好的东西都留在了伊斯坦布尔。事实上我在伊斯坦布尔最喜欢的两个地方,曾经都是希腊人的街区,一个是Cihangir,另一个是Galata,这个街区是典型的希腊人街区,就在欧洲新区İstiklal大街的两端,İstiklal大街——这条伊斯坦布尔目前最标志性的主购物大街,同样也是希腊人的杰作,希腊驻伊斯坦布尔的大使馆也就在这条主街上,常常看见就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唏嘘感来。Cihangir和Galata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变,就沿用希腊人原来的称呼:Galata在希腊语中是“卖牛奶的人“的意思,尽管现在的Galata早已经没有卖牛奶的男人;而Cihangir是伊城现在最著名的艺术家区域,也是房价最高的地方之一,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尔罕·帕慕克,其工作室就在Cihangir。

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的爱怨情仇仍然在继续,这两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伊斯坦布尔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沦陷而没落,从维京人口中的“伟大之城”变成当代土耳其第一大城市,甚至连首都也都不再是。雅典,这个亚历山大大帝王朝的首都,尽管仍旧是希腊的首都,但登上报纸头条时却总是伴随着“国家破产”、“经济崩盘”的字眼。传说,亚历山大东征前曾就东征一事征求过智者的意见,智者说“你看,云总是从西边来。”但亚历山大仍旧执意东征,脚步虽然最远抵达印度,但王朝最终却被东罗马帝国所灭。我希腊的朋友打趣说:“要是他当时不往东,往西边去,东罗马帝国甚至都不会存在。”很多我们现在看起来对世界产生巨变的事,其实最初都只是一个小小的想法而已。

我希腊的朋友,她总是觉得说美国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他们的语言都是伪造的,来自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拼拼凑凑(虽然我们在谈论这个的时候说的就是英语)。她说她在学习英文的时候,常常觉得有些希腊语的词汇在英文中根本找不到对照的。“让人民变得愚蠢,政府就更好控制他们,英语诞生的时候实际上就压缩了人们的视野,很多其他语种已经到达的地方他们都没有,英语其实是很贫瘠的语言。因为这样,政府统治起人民来就更容易。可惜现在的希腊人一心都觉得这些英语文化很了不起,他们都忘了希腊语才是世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我相信这样的事情也一定同样发生在中国。”

“Freedom”这个词语诞生于希腊,来源自希腊语“ελευθερία”,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一个他觉得喜欢得不得了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思想境界,就好像一个人,通过领悟到了他生命的意义”。"Ocean"这个词语也来自于希腊语“Ωκεανός”,意为“一大片蓝色”,“Ω”意为惊讶。最初创造这个词语的人,大概也是被爱琴海那一大片深蓝所惊讶和震撼。常常我站在雅典的街头,望着远处,就会觉得时间真是宏伟的东西,千百年间,她到底改变了多少人们执意认为会是永恒的事?土耳其和希腊的爱恨情仇其实在时间长河中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再过几百年,或是几千年前,又会有什么民族站上世界的舞台,又会有什么令人感动的生死离别会发生?等到那个时候,爱琴海两端的伊斯坦布尔和雅典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没有人知道答案。

 3 ) 我在身后等你 但是请你向前走下去 不要回头

    我在你身后,但是请不要回头,回头你会哭,也会看见我在流泪。

    有些事无法忘记,比如感情,你爱她多年,但是她注定不属于你,然后突然有一日你们心是那么近,却发现这段爱情就像樱花的绽放般短暂,于是你只能请她一直走下去:亲爱的,别回头。

    有些事不能改变,比如你的身份,希腊人眼里你是土耳其人,土耳其人眼里你是希腊人,你就是断了线的风筝,在你的眼中,伟岸的伊斯坦布尔顿时无光,湛蓝爱情海为之失色了,你突然发现自己是那么孤独,你有了全世界最美的风景,但是却唯独少了那个和你能山盟海誓的人了。

    大凡这个世界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比如香料和银河,比如时光和一道道菜,比如那两次分离,比如我们深爱的亲人,又比如现实中的我和影片中的你,看着这一幕幕就好像看镜子中的自己,又或者,我们根本是一面镜子,所以,我不用和你说什么,你也什么都不用说,因为我理解。亲爱的,我在你身后,但是请你向前走,不要回头,回头你会哭,也会看见我在流泪。。。

 4 ) 希腊和土耳其的爱断情伤

同样沉在杯底厚厚一层粉末的咖啡,在希腊要叫希腊咖啡,在土耳其,一定要叫土耳其咖啡。

同样的茴香酒,在希腊叫ouzo,在土耳其,叫raki

他们对对方,都有着轻蔑的称呼。因为这两个国家,有太多纠缠不清的历史。

土耳其统治希腊400年,曾有镇压和屠杀;亦有吸收培养他们入朝为官,上至宰相的历史,因为穆斯林不可以被奴役,外国人才能充当他们的“职业经理人”。在奥斯曼帝国崛起和强大的时代,穆斯林文化的包容性最大地体现了出来,在国家最高科研机构里,活跃着大批的希腊人和犹太人。所以,电影中穆斯塔法对凡尼斯说:我们一直在向希腊人学习,在天文学上。

岂止是天文学呢?古希腊奠定了整个西欧文明的基础——文化的和政治的,但作为国家机器,希腊又一直是孱弱的。从罗马时期的衰落,直至充满血泪的近代。可说希腊语的人,一直比他们的穆斯林邻居具有文化上的优越性。

这种优越性却没法保护他的子民,在奥斯曼帝国衰落的时候,显示其虚弱和暴虐的时候,不受到杀戮和驱逐。

大量的人口交换始于土耳其国父——阿塔图尔克建立起共和国之初,但极端的民族主义并没有给土耳其带来好处,人口交换回来的穆斯林,大多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赶走的希腊人,大多是受过教育的人士。更不要说东土问题了。

1961年火车站告别一场戏,一闪而过的雕像,就是国 父 他 老 人 家。

这部电影,一直在以举重若轻的方式,述说着希腊人经历的重大变故。话题虽然沉重,情节却诙谐有趣。最妙的是故事的切入点——香料。伊斯坦布尔从古代起就作为东西物品交换的重要港口而繁荣,香料市场是伊城旅游必到之地。而食物,民以食为天,它更代表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无论世事沧桑,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欢乐的团圆饭,才是最重要的事。

食物也不仅仅是食物,瓦西里外公用香料摆星系图,从外交官的家宴采购单敏锐地感觉到政治的风云突变,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哲人。外公说:星空里看不见的东西才是人们感兴趣的。这看不见的东西就是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的爱。

凡尼斯最讨厌穿制服的人,因为制服象征着权力,象征着国家机器,它的错误,总是给人民带来灾难,之前的被驱逐,之后的军政权上台。在希腊电影《查里顿的合唱团》里,有对军政权的嘲讽,可见希腊人民是不喜欢那段专制时代的。所以他会给舅舅的订婚宴捣乱,因为他不喜欢来自军人背景的煮鸡蛋都会烧伤的女人。

但如果得出“军人很讨厌”的结论的话,那就又错了。否则故事中的穆斯塔法,就不会是英俊而有情的,只是这种情,被掩盖在了教条的规矩之下。就象一类人只是个抽象概念,而一个人才是打交道的途径一样,民族仇恨是个抽象的概念,大多数时候是国家机器的武器,当你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对你友好对你微笑的时候,你又怎能报之以仇恨呢?

电影的设定很有趣,它一直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凡尼斯母系的血统问题。也许他们都是希腊人,因为包括外公瓦西里在内,信奉的都是东正教。但是在61年,为什么外公和妈妈能留在土耳其?因为他们是土耳其血统?国籍?这个家庭里的文化冲突,常常是因食物而起,也因食物而终。想起爸爸说的那句:拜占庭皇帝的肉丸子里就没有肉桂,我就想笑。(拜占庭是说希腊语的王朝。)

在片头道白中凡尼斯说:食物和故事一样,都要加香料才精彩。那么,和班美的爱情,就是电影中的肉桂,甜中带涩,心酸而浪漫。很喜欢最后的结局,两个几岁小朋友的爱情又怎么可以依靠一生?即使是一生的错过让人痛彻心扉。历史的创伤,不是靠浪漫可以冲淡的。

想起帕慕克的《雪》,卡尔斯横穿土耳其去找寻青年时代喜欢的女人,凡尼斯为了班美,半生孤独。两国男人的痴情,倒是一样的。笑。民族冲突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也是一样的深。

电影中更多有趣的桥段,比如艾姑妈的帕金森好好坏坏,尤其是最后一次的“治愈”等等,就不一一例举了。画面方面,插入的宣礼颂和掸地毯的伊斯坦布尔以及黑帽子东正教士的雅典很有爱。结尾的星系更是美到要命又首尾呼应。

据说这部电影是希腊卖座率最高的电影,这样诙谐,好看,充满智慧地回顾历史,从最生活化的视角述说老百姓喜怒哀乐的电影,又怎能不受欢迎呢?我们的很多导演和制作人老是说审查制度如何,可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耐心和勇气,把真正反映现实的故事搬上银幕,一味地娱乐化或是跪着歌功颂德,电影业又有什么希望呢?

 5 ) 从伊斯坦布尔到雅典的离散史

▲ 《香料共和国》海报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

“胡椒的味道,是又辣又焦,就像太阳一样; 盐的味道, 有需要时可以为生活增添点情趣; 肉桂的味道,既苦涩又甜蜜,就像女人一样。” ——《香料共和国》 《香料共和国》看似是一部大谈美食的电影,但事实上食物不仅仅是食物,香料也不仅仅是香料。Fanis的外公用香料摆下星阵图,姨妈用食物的味道唤起家人间的温暖。片中Fanis的舅舅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看地图的人和看镜子的人,看地图的人将要远行,而看镜子的人准备回家。而在导演塔索斯·布尔梅提斯的眼中,食物意味着流落“异国”的伊斯坦布尔人回家的唯一途径。”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

影片选了一个微妙的切入点——香料。伊斯坦布尔从古代起就作为东西物品交换的重要港口而繁荣,香料市场是伊城旅游必到之地。而食物,民以食为天,它更代表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国家政治与个人命运的结合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仅只是一种噱头和影射,而是实实在在的干涉,以食物作为勾连,政治对每个人心灵上的创伤,被导演处理得像稀松平常的对话一般,甚至带着优雅的幽默,云淡风轻。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

电影关于美食,内容却说的是故乡——伊斯坦布尔。祖父、父亲、Fanis都是希腊人,信仰东正教,故乡却是远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祖父一辈子都没有离开,也根本就不想离开。《香料共和国》最重要的命题,不是被土耳其驱逐的希腊人,也不是被希腊人看作异族,更不是关于夹在土耳其与希腊这两个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争论,而是关于一群被困在过往的历史中,无法被定义的古老族群身份和记忆失落的现代悲剧。这一点从影片的希腊文原名可见一斑。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

在原希腊文的片名“Politiki Kouzina”中,其实是包含着两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首先从字面意思看,“Politiki”指的是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的城邦,“Politiki Kouzina”顾名思义就是“属于这座城邦的菜肴”,但是往更深的意味去解读,不难发现在希腊语的字母转换之间,“Politiki Kouzina”可以引申指“the politics of the cuisine”(美食中的政治),这一点在英文片名的翻译中是完全体现不出来的。导演在其中回忆的不单只是被驱逐的过往,更多的是隐藏在味道之间的故乡——伊斯坦布尔,陷入游离状态的自我文化归属才是这部影片忧伤的所在。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

影片将历史的离散作为最核心的主题,通过前菜、主菜以及甜点三个部分分隔整体。第一部分在伊斯坦布尔拍摄,以Fanis一家的流离失所作为契入点。从拜占庭时代开始,希腊裔少数族群在土耳其的社会地位一直暧昧不清。从1922年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到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希腊与土耳其两国开始长达数十年的《希腊-土耳其人口交换公约》,土耳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镇压政策,迫使其境内百万希腊人迁出。例如,二战期间为非穆斯林建造的劳动营,以及在同一时期对非穆斯林征收的财富税(varlık vergisi),引致成千上万希腊人的经济崩溃和死亡;1955年9月,制造社会恐慌,迫使希腊人伊斯坦布尔大逃亡推动了人口外流;1964年罗马人(Ῥωμαῖοι Rhomaioi)驱逐法令;直到1978年,土耳其境内希腊裔人口锐减至7000人。这一交换强迫约150万来自安纳托利亚和东色雷斯的希腊人,和来自除西色雷斯以外的整个希腊的50万土耳其人重新定居。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

Fanis一家的撤离便是从1964年法令颁布的前夕开始,作为世代居住在伊斯坦布尔的希腊裔族群,影片的第一部分通过祖父与Fanis之间家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带出了这一群体的集体文化和生存哲学,以及家族聚会谈话时,希腊族群对于彼时社会紧张气氛的恐惧。直到1960年起,塞浦路斯从大不列颠帝国殖民版图中独立成为共和国起,土耳其开始以前主权国的身份意图吞并塞浦路斯,这一举动激发了希腊人和土耳其人更加白热化的敌对状态。Fanis一家除了祖父外,所有人一夜之间被警察带到边境,迎接他们的是另一张冰冷的警察面孔,所谓的“祖国”只是把他们当成同一血统的难民,所谓的“同胞”视他们的土耳其口音为笑话,影片的第二部分写满了格格不入。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

导演塔索斯·布尔梅提斯以自身经历创作的《香料共和国》,借Fanis的处境发出文化归属与身份认同的双重拷问——何处是我的家。故乡的驱逐和故国的疏离让Fanis不得不重新思考自我身份精神归属。食物与烹饪带来的感官体验,让他在物质中找到一种高概念性的认同感。味觉上的体验开启了异常特别的世界观,不为流离失所的经历而破裂的文化链条,让身处希腊的Fanis依旧保持着,伊斯坦布尔香料店中感受到的体验。Fanis对伊斯坦布尔的记忆,以及自我身份认同,都与味觉感官直接相关。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

在电影所描绘的伊斯坦布尔味道地图上,这座城市属于人民,而不是特定的地缘政治身份。味觉感官上的差异,这种文化的感性地理特征,对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族群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导演选取了只有熟悉伊斯坦布尔味觉感受和视觉景观的人才能获知的电影语言,在某种程度上“隔绝”了外人在视觉上的文化理解,同时通过味觉感官唤起对城市的记忆。

同样地,影片中的希腊裔伊斯坦布尔人来到希腊后,依然根据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来确定方位,存在于脑海的记忆地图。当他们离开伊斯坦布尔时,带走的是隐藏在食物味道中的记忆体,即便离乡背井也还能指引着他们,“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当片中一位老妇人发现Fanis在毛绒藤叶中放糖时,马上辨认出同样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同乡。味道所创造的纽带,形成了这个特殊群体对于伊斯坦布尔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

从这个意义上讲,食物是这部电影主题的基本来源:通过不同的食谱和配料,不同的记忆变成的生命印记,打破地缘政治的边界,以食物作为身份认同的入口。本周五将放映VCD影促会2018年秋季“及时飨宴”唯一一场《香料共和国》,机会难得,一同来苞谷汇以美食打开味蕾记忆。

▲ 《香料共和国》截帧 @ Village Roadshow Greece

参考文献: 1. Aesthetics of Displacement: Turkey and its Minorities on Screen,Ozlem Koksal, 2016, New York and Lodon, Bloomsburg publishing. 2. Istanbul and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Ottoman Empire, Bernard Lewis, 1963,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p 29. 3. "Rūm"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Alexander Kazhdan, 199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 3, p. 1816. 4. The Greek minority of Turkey, HRI.org, Retrieved 22 January 2017.

 6 ) 故乡,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或者是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千年的都城,同样也是奥斯曼近五百年的中心。曾经的无比辉煌的城上之城——The City,即使在千年之后仍然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以及金融商业中心。圣索非亚大教堂里弥漫的东正圣颂,蓝色清真寺塔楼上的伊斯兰呼唤,迷宫般的古老街道,空气中若有似无的香料的味道。伊斯坦布尔的魅力,大概也源至这些厚重以及混杂。
伊斯坦布尔,1959。Fanis味道丰富的童年,大都关于外公经营的香料店。香料,不仅是食物中不可缺少的添加,还是他接受的天文学启蒙教育,甚至还是人生的道理。他学到美味的土耳其料理,还遇到了第一个最亲爱的女朋友Saime。他做菜,她跳舞。
终于,Fanis不得不离开。
土耳其人赶我们走,说我们是希腊人;希腊人收容我们,却视我们为土耳其人。
雅典,1964。Fanis在希腊的生活并不顺利。他想念外公,想念他最亲爱的女朋友,想念伊斯坦布尔。他很难融入希腊的生活,他只和女生玩伊斯坦布尔的办家家酒的游戏,做土耳其料理,住进浴室,甚至想偷偷的回到伊斯坦布尔。
终于又回到了伊斯坦布尔。这城市依然美丽,教堂、清真寺、博斯普魯斯海峡里航行的船、欧亚大桥上钓鱼的老人。外公却永远的离开了;葬礼上,红伞依然鲜艳,但人却不能再回到从前。
电影,名字关于香料,内容却说的是故乡。这故乡,就是伊斯坦布尔。外公、父亲、Fanis,他们都是希腊人,他们都信仰东正教,他们的故乡都是伊斯坦布尔。外公一辈子都没有离开,他根本就不想离开,即使他的亲人朋友都远在雅典。父亲和Fanis都离开了,但被放逐的伤口却从未愈合。没有立即拒绝移民官改信伊斯兰而留在伊斯坦布尔的建议成了父亲挥之不去的梦魇。而Fanis,再次返回或许才是抚平这伤痕的药方。
希腊人的伊斯坦布尔,土耳其人的伊斯坦布尔。他们的纠葛大概从穆罕默德二世从巴列奥略手里夺下这座城市就开始了。而纷纷扰扰也一直在延续,北塞浦路斯至今都是希腊人政治中最敏感的问题。征服放逐,本来就没有对错,但作为其中一方的导演能尽量克制或者含蓄的展现这些问题就难能可贵了。
电影的摄影非常漂亮,伊斯坦布尔的远景美丽得如同油画。音乐更是好听到没话说,土耳其和希腊两种风格的音乐,显然我更喜欢土耳其味道的,清晨呼唤穆斯林祷告的歌声令人印象深刻。
被放逐的伤口或许很难愈合,就好像剪不断的乡愁。但时间毕竟是抚平一切的良药,千年之后,不变的或许还是伊斯坦布尔。

 短评

整個形式都像天堂電影院的翻版,但香料的特性卻發揮得不得要領,導演在童年回憶、成長歷程、離別重逢這些大方向上的把握,火候還不夠,以致淡乎寡味,前後照應沒達到預期效果。

6分钟前
  • 阿Q
  • 还行

小茴香味道强烈,能让人变得内敛,肉桂能使人两情相悦。很喜欢这部电影,像读一本书一样。看这部之前,已经好久没有一部一看名字就直觉会好看的电影了。

8分钟前
  • A-sun*
  • 推荐

土耳其香料

12分钟前
  • No One
  • 推荐

之前营造的很棒,结局应该还能更好。

15分钟前
  • whyseeimage
  • 推荐

超喜欢那个爸爸,还有男孩做的茄子。音乐很美。

17分钟前
  • huangmj
  • 力荐

饮食也可以是一种爱国的情怀...

18分钟前
  • Vesper LEP
  • 力荐

「星空中有我們看得見的東西, 但也有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食物也一樣, 只要好吃, 看不見鹽巴又何妨? 但精華就在鹽巴里.」「美食當前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問題不在食物, 而是同桌吃飯的人.」@SHIN

22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喜欢

26分钟前
  • 松狮牌机器猫
  • 力荐

冲着吃的去的,我太肤浅,没感觉

29分钟前
  • 阿苏
  • 还行

你是什么味道的

34分钟前
  • 晚安小姐
  • 力荐

香料,也是可以用来做画的

36分钟前
  • maya
  • 推荐

看完后我花 了一个小时跟纠纠吵 争论这个片到底好不好看

40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D9 C274

43分钟前
  • 风之影
  • 推荐

战争没有带走他们的生命,却带走了他所有的爱

44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推荐

爱生活,爱香料。

49分钟前
  • 攸宁陶陶
  • 还行

看完想立即打包飞去伊斯坦布尔

53分钟前
  • Di
  • 推荐

浓郁而飘散着香味的土耳其美食

55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力荐

在中文大学逸夫堂看。幽默得很恰当。结尾稍稍有些弱。

56分钟前
  • rhyme
  • 力荐

很灿烂

58分钟前
  • 懒人老猫
  • 力荐

关于美食、香料、故乡和爱情的故事。电影篇张感好,故事娓娓道来,看完会向往土耳其这个神秘的国度。

1小时前
  • 心有猛虎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