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风云

HD中字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特·达蒙,杰克·尼科尔森,马克·沃尔伯格,马丁·辛,雷·温斯顿,维拉·法米加,安东尼·安德森,亚历克·鲍德温,凯文·考利甘,詹姆斯·戴尔,大卫·奥哈拉,马克·罗斯顿,罗伯特·沃尔伯格,克里斯汀·达尔顿,J.C.麦肯泽,约翰·塞纳迭姆博,比利·史密斯,莱曼·陈,布瑞恩·斯米吉,威廉·西弗斯,拉里·米切尔,安东尼·埃斯特拉,安德鲁·布雷文,特蕾西佩里尔,道格拉斯·克罗斯比,多罗蒂·林曼,奥德丽·尼南,康纳尔·多诺万,阿蔓德林奇,萨莉·图桑,米克·奥罗克,丹尼斯·林奇,迈克尔·拜伦,威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1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2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3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4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5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6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13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14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15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16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17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18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19无间道风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无间道风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波士顿南部的马萨诸塞州黑社会势力极为猖獗,其中最大的团伙要数弗兰克(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执掌的爱尔兰黑帮。警方为了剿灭他们,决定派警校毕业生比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潜伏其中做卧底。警官的冷嘲热讽,让曾有过底层生活的比利甚为不爽,他曾希望做堂堂正正的警察,但是在强压之下也只得服从命令,在经过烧杀抢掠的洗礼后,他赢得了弗兰克的信任。与此同时,同是毕业生的科林(马特•达蒙 Matt Damon饰)因为缉私有功,获得了上级的嘉奖,并且正在跟心仪女友筹备婚事。而实际上,他是弗兰克安插到警队的一枚棋子,两人勾结牟取私利。警匪先后发现存在内鬼,一场猫鼠博弈由此展开……  本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马丁•斯科塞斯摘得最佳导演奖。神探伽利略 禁断的魔术高更英伦88她很漂亮星际之门 SG-1 第一季芝加哥烈焰 第十一季特效化妆师大对决第一季夏夜追风鬼谈百景斯特拉1955铠兽超人1之兽魂出击活泼的小姐打破常规的警察署长愤怒青年寻龙·镇魂棺归来2014麻辣变形计少女管家早安公主说唱王戴夫第三季性爱自修室第二季魔诫坟场将爱情进行到底1998亚特兰大号瓦舍秘闻龙女降妖记黑色皮革手册SP~拐带行~豪门孽债黑暗物质三部曲 第三季辽视春晚倒计时2024机器之血现代美女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要上帝饶命密战无声疯狂电视台致命领养热血合唱团(粤语版)偷盗艺术代孕帝国二分之一的夫妇祝愿你:我心中你的旋律杀人偶四级杀人狂

 长篇影评

 1 ) 拍给谁看?

就有人死活不肯看美国片,不屑于商业和浮华的气息。我倒无谓,值得看就看。
出了好久的电影,打着美版无间的噱头,仿佛像是给广大的中国市场的礼物,或者中国市场才像是他的礼物。尤其喜欢无间道,始终认为那是香港电影一个里程碑的作品,所以期待这部很久,结果,尤为的失望。
或许是我们自己带着太多的原作的内容来看这部片子,经过对比让我们那觉得国产的占据上风。
港版华仔一心要做好人,于是他的生活尤其是后期充斥着矛盾自责与不安。然而马特,OK或许他演的更加奸诈一点,然而他就是个坏人,彻头彻尾的坏人,他不停的向上爬,对,不过是这样而已。
迪卡的演出很到位,或许可以说他的这个角色比较好演,见谁不爽,上去就是一拳,挥霍一下瞬间迸发出的激情就好。但不得不说,他的爆发力足够强大。至少,他早就是不是铁达尼里的那个白面小画家了。有的人留了胡子以为很成熟了,至少他和伟仔都不属于这一范畴吧。
港版只有一个警官,美版有俩,甚至在一开始我不知道他们谁是黄秋生的那个角色,最后是个老头,好吧,那那个满口fuck的哥们儿是干吗的?至于那个老头,他有黄秋生百分之一的酷劲和感染力?哪怕百分之零点一。。。
作为男人戏中的女人,港版的大佬女人嘉玲,作家郑秀文,心理医生陈慧玲,一个是刘德华年轻时候喜欢的女人,一个是成年后的情人,还有一个是伟仔心仪的对象。然而美版里面,大佬的女人有和没有一样。而另外的重要角色被合成了一个人。为了与港版伟仔和陈慧玲的激情呼应,迪卡和那个谁谁就那么莫名的就发生了。甚至连铺垫都没有。这只能说是美国人的思维,他们喜欢的就是三角的噱头,不是吗?
再说老大,尼克尔森真是演戏演到骨子里,fuck说的也是恰到好处,至少我认为他是这部戏里唯一的亮点。
至于结局,马特拿着面包回家,看见那个fuck警官,说“ok,come on”,于是一枪爆头,fuck警官迅速消失,阳台上爬过一只rat。完了?太荒诞了,fuck警官的出现就是开这一枪,爆这一头?我只记得看完这里,我大叫一声fuck。
另外,丑化了中国人,中国的黑帮那么土?拿着机关枪交易,一副大美国的嘴脸。追击时候马特捅死的路人是中国人。还有,多加的一个毫无道理就牺牲的警察是个黑人。。。
马丁斯科塞斯,尼克尔森,马特达蒙,迪卡普里奥,听起来何其豪华的一个阵容。卧底,多少的一点大国主义种族观念,三角恋爱,爆头,激情戏,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isn't it?

“你最近怎么样?”
“我干你老婆都干腻了。”
“你母亲最近怎么样?”
“她干你爸都干腻了。”

这台词

。。。。

 2 ) 只是给了无间道一个马丁风格而已

桥段都没变,就是女人少了,浪漫气息少了,都是实打实的。
如果要比较中美电影的文化差异,无间道还真是个不错的例子。
看人家美国人是如何面对卧底这件事情的。凡是卧底都会将慌乱写在脸上,绝对掩饰不了。
美国卧底忍受不了三年过了又三年,三年过了再三年,他们只是颇为急迫给李奥纳多一个新古惑仔的身份,且,为了让他迅速和女主人公搭上线,让他不断的接受尼克尔森“你到底是不是卧底”的心理折磨。
美国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很快,双方就都扛不住了。该fuck的都fuck了,fuck了一整部片子,让人颇怀念《低俗小说》的年代。
只是,我真的以为马丁思科西斯会弄出些新桥段的。我对这个挺失望的。
难道美国的卧底也喜欢上天台么?或者,也喜欢一做卧底就马上看心理医生?卧底的领导也必须从天台上掉下来么?
原以为马丁对弄出各色各样的暴力手段是很在行的,怎么也要有点新花样,结果,就是没有。
其实,马丁准备接这个戏的时候,他就已经低人一头了,投资公司大概最喜欢无间道卧底来卧底去的花样,可是,无间道若是翻拍,除了这个卧底来卧底去的花样,还真的没有别的可以发挥了。即,马丁除了给它打上马丁的符号,也没别的可做。
港版无间道还有浪漫气息,遗忘的时光,是谁在敲打我窗,无间道还能翻出一个前传、一个终极无间,整个能带出港版教父来。这个是香港电影最大特色嘛。掏出双枪,有鸽子飞过,一人枪战群雄。。。这个向来不是美国人的强项。那么,除了卧底来卧底去,美版无间道发挥了什么呢?就只有马丁对自己当年辉煌的怀念了。
就是尼克尔森的老戏骨演法,若重复下去,也会让人看腻,更不要说这俩大块头中年小生,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压抑不起来。而如果压抑不起来的话,费尽心机的去做卧底,是为的什么呢?我们看卧底,是要看你们压抑啊大哥。
无间道是个典型的东方故事,它有着中国人特有的矫情,十年卧底,再卧下去就变尖沙咀老大,每天和同伙一起去非法暴力,心都在滴血。。。这是多么江湖的一种手法啊!这个故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这种矫情的手段去冲击观众脆弱的心灵,所以必须有遗忘的时光,不煽,不足以集中火力攻陷观众。机关算尽,是中国人特有的本事。达到目的,有的时候反而是小事。我们向来是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民族,你看《色戒》不也是么?王佳芝机关算尽,连身体都出卖了,就是为了弄情报,可事实上,整部片子都是为了给人看她如何爱上易先生,其实细一琢磨,整部片子,她一点情报都没弄来。最能立点功的就是暗杀易先生,结果她还把大伙都给出卖了。导演不是让我们看她的立场,她的结果,而是要看她没立场,看她六神无主的惨样。当然,电影都是这么干的,这么干才好看。但是美国电影很少这么矫情,因为美国人矫情不起来,如果一个领先地球那么多年的资本主义大帝国还需出卖灵魂和心灵去做费尽心机的事,那就有点不太真实了。正如中国人如果拍一个《穿prada的女魔头》也一定会显得特别牵强一样。美国人比较擅长的是接受一个巨困难无比的任务,再用各种先进武器和你从来没见过的高级装备干掉敌人,然后再酷酷的吹吹枪口。如果美国人也玩无间道的话,就是把浪漫给活生生的当成甘蔗干嚼了,然后吐出来。然后,我们吃那个吐出来的。
可是,竟然得一个奥斯卡。
那它为啥得奥斯卡呢?可能,一为马丁的面子,二,的确是美国人没看过中国的无间道吧。这个桥段挺新鲜。这说明中国电影离走向世界还远呢。
好吧,我其实还是挺喜欢美版的,虽然我看港版的也看得挺熟的了,但是我还是踏踏实实的做了俩钟头,来看马丁的作品。我觉得美国人做事很敬业。把该改成美国腔调的都改了:警察说fuck比黑帮说的还多,两个中年小生搞女人都比较快,跨过无数次的办公室交谈,直接上床,或者直接同居等等等等。虽然换汤不换药,但是,你不是也喜欢吃肯德基的中国食品么?美国人估计也是,吃那么难吃的咕咾肉也挺开心的。
希望有更多的人把美国电影给翻成中国版的。五年前,还有人讨论说内地拍不了偶像言情电视剧,拍不出那感觉来,可现如今,香港台湾人也都跑内地来拍偶像言情剧了。只要作品不脱离社会环境,你估摸着中国发展成啥样子了,就照一个相似国情的外国片子,随便翻去。好故事遍地都是。为啥不干呢?宁浩都干成了。

 3 ) 比港版的无间道要好

毫无疑问,无间行者是翻拍自无间道,并且购买过版权,故事大体梗概差不多
从剧情来说,主体剧情改动不大,唯一比较大的改动是末尾,无间道里的刘德华活着,无间行者里的马特达蒙死了,对比一下结局,我更喜欢马特达蒙死了的结局,为什么?因为真警察死了,那么真土匪也必须要死,因此,马特达蒙必须死,而不是像刘德华,依然还能呼吸着明天的空气,这是对梁朝伟的亵渎,对正义的亵渎,尽管有时正义来的不那么正义,像莱昂纳多被一秒崩掉,没有音乐,没有特写,像死狗一样爬死在地上,甚至都看不到他的脸,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一些人望天摘月,一些人只能如死狗般的偷生,世界充满着不公和腐烂,所以蝙蝠侠里的影舞者联盟,要代表上帝的意志摧毁哥谭市,所幸的是,马特达蒙也死了,告诉上帝,这个世界还有那么一丝曙光,这个世界还没有到要用上帝的力量摧毁的那一刻,这个世界还不是索多玛,所以蝙蝠侠赢了,我们也还活着。
从故事推进来看,我也更喜欢无间行者,无间行者片长150分钟,比无间道多出快50分钟的时长,虽然电影不能说时间越长就越好,但对于这部电影,多出的50分钟,给了我们更多的内容,更多的人物塑造,更多的气氛渲染和铺垫,而且都做的很成功,单从达蒙视角来看,一个完整的脉络清晰可见,从小家境一般、成绩很好,小时候在商店里用崇拜的眼光望着尼科尔森,他崇拜,敬仰这个黑社会老大,并且从他那源源不断的得到很多好处,所以以后,他甘愿喊他老爹,甘愿帮他做事,并且也为他做了好几件至关重要的事,体现出一个卧底应有的价值,而反观无间道,这方面的处理简单的多
从整体风格来看,一个写实,一个文艺,画面处理就可以明显看出区别,无间行者的画面明亮,真实,而无间道的画面多了一层灰暗的色质,显得有距离感。无间行者的写实风格很强烈,比如无间道里最出名的一场天台戏,在无间行者里显得真实的多,无间道里刘德华走到天台中央,长镜头显示四周没人,并且旁边没有掩体,这时候梁朝伟突然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就用枪指着他,虽然画面很美,但显得太突兀和不真实,或许这符合了东方人强调【意境】一说吧?再看无间行者,莱昂纳多是埋伏在离门不远处的拐角处。再看2人对峙后的场面,达蒙出来后莱昂纳多就背后偷袭一阵狂扁,嘴里不停的FUCK,这对于一个压抑许久,要靠药物才能维持的人来说,是多么正常的感情爆发和宣泄,而不是像梁朝伟那样,还在天台上玩起了古龙式的对话,而在枪口下的刘德华还能从容不迫的用着古龙的方式对答,表现的从容不迫,稳如泰山,让观众觉得好cool好cool,但却距离真实越教遥远。
无间行者的细节铺垫做的很好,像达蒙毕业之后买房子,一个刚毕业的州警不可能买那样好的房子,这个买房子的细节明白的告诉我们,达蒙需要尼科尔森给予的父亲般的崇拜和金钱,尼科尔森需要达蒙在警队里的信息,这就是互相利益的平衡点,当冲破了这种平衡,那么这种关系最终就会被打破。诸如这样的无间道里没表现出来的细节还很多,让观众看的很具象。
从演员阵容对比来看,莱昂纳多对梁朝伟,一个表现的像是真卧底,一个玩起了电眼艺术风,达蒙对刘德华,刘德华从始至终都在表现酷,所以可能还会有很多观众都会希望刘德华不要死,为什么不给他一个再做人的机会呢?偶像气质流露尽展,但是感觉一个好的演员,更需要投入到角色当中,尼科尔森对曾志伟,这就不说了,压根差好几个层次,马丁辛对黄秋生,其实觉得黄秋生在这部电影的表现和刘德华一样,很酷很酷,跟普通人,普通警察明显的气场就不一样,维拉对陈慧琳,还真不知道陈慧琳会演戏?表现的像一张白纸一样,十足的一样花瓶角色
其实还有更多想表达的,无耐水平有限,只是个人觉得,无间行者真的比无间道要好。

 4 ) 无间道风云

该片翻拍自香港电影经典影片《无间道》,讲述了波士顿黑帮组织和警方之间互相培养卧底安插在对方内部,以及互相斗智斗勇的过程;是警方和黑帮都决定展开洗底行动的故事

美版的无间道,比较直白、血腥,文戏不够,武戏太过

但是在电影语言方面,美版则更胜一筹!这部电影用一种特别的即前一百分钟都是通过平行剪辑的方式来推动故事、塑造人物。而这种方式走到了极端就塑造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5 ) 《无间道》如何成为《无间行者》

  前言   标题其实暴露出我的忐忑。我曾经想用《Hollywood是如何让〈The Departed〉变得更好的》,考虑到模仿的色彩过重,再者比较的味道过浓,立场不够中庸,于是退而求其次,试着探寻其中变化的脉络。首先表明一下立场,抱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消极心态,我对《Infernal Affairs》的态度是恨铁不成钢,不是不好,是不够好,这种心态也跟我被蒙在鼓里首先看了大陆太监版有关;《The Departed》不完美,但是足够好。这次做比较之前,特别从网上下了个粤语原版《Infernal Affairs》重看。当时可供选择的有粤语原版、120 min director's cut版、300min正序版,考虑了一下以后还是选了原版,因为港产片惯例以九十分钟长度为圭臬,这对于导演的出发点极为重要,加长以后当然会弥补故事的许多漏洞,但对于《Infernal Affairs》这种追求剧情张力的类型电影来说,同时必然会减弱故事进度与节奏。我先入为主的观点是,港版略显单薄的镜头语言明显无法支撑这样长度的加长。正序版当然无视。      背景   这是从《Infernal Affairs》到《The Departed》的第一个改变。这种转变是自然的,因为地理位置在变化。但对于Martin Scorsese来说,地理位置的变化只是表层,内里的真实才是他追求的第一要素,更是其社会纪录的电影作者特质所在。这首先就划分出楚河汉界,如果说Wai Keung Lau们是在讲述一个虚构故事,借助电影媒介营造真实的体验;Scorsese们则是在表现一个真实故事,用电影手段写意地纪录其世界。于是,香港街头发生的故事就转移到了波士顿西区这个Scorsese 眼中“最具正邪莫辨气质”的美国街头。对于制造过一座城与一个人神话的纽约客Scorsese来说,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选择,它象征着转变。与空间关联的要素是时间,《Infernal Affairs》是发生在现代的故事,选择波士顿而不是纽约意味着Scorsese对真实的更多追求。但这些元素都是可变的,即使是出于真实的目的,Scorsese仍然需要在波士顿街头找到一块足够大的空地,使之成为虚构变存在后的落脚点。解决办法就是加入真实人物,波士顿西区曾经最臭名昭著的毒枭James Bulger,北美十大通缉要犯之一,就成为《The Departed》存在的基石,同时其所处的年代也顺利成章的成为时代背景。当故事由过去跳跃至现在,省略的部分就成为精彩的留白,为人物塑造留下足够宽阔的空间。      结构   结构包括了对事件的选择与编排,对于卧底与反卧底这一最主要的情节设置来说,《Infernal Affairs》与《The Departed》大同小异,但具体到各自的整体与局部上都各有侧重。局部变化是因循各自不同的处理,例如华纳顾问迈尔说过的制度,“这个故事发生在香港是真实可信的,然而在美国,情况就会变得复杂…如果黑帮派出卧底进入警校,根据实际情况毕业后分配到各州的可能都有,并不像香港一样必然会留在本地…”。《The Departed》就作出必要调整,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Billy Costigan,是在加入州警时被选中做卧底,而不是在警校之中,这样就使人物在波士顿的相遇变得合理。在局部而言,两者区别极大。抛开“三部曲”刻意赋予《Infernal Affairs》的史诗感,单看其自身内容,毫无疑问是单薄的。这种单薄来自于内容也来自于形式,同时也源于这两者所决定的故事的相对娱乐性,这是Wai Keung Lau们最大的局限。在《Infernal Affairs》里,情节集中于人物对抗之上,Lau Kin Ming与Chan Wing Yan的对抗,Sam与SP Wong的对抗,警察与毒贩的对抗,全部包含在绝对的正邪冲突之中,这是典型的娱乐处理,人物被分置于两极,黑白分明。而一部分人认为《Infernal Affairs》中表达的佛家思想,即前后题记中所包含的“无间地狱”,基本上属于牵强附会,它虽然存在于故事之中,但不是Wai Keung Lau们讲述的重心。到了《The Departed》中,Scorsese保留了对抗的内容,但加入了更多的人性冲突,将结构的重心转移到了人物,通过写人,以及人物在环境之中困与突,将人性提升到一个更加深邃的层面,在娱乐之外还具备了浓厚的辩证思想。相对于原作,《Infernal Affairs》并没有做出颠覆性的架构改写,更多是局限于细节的变化,用局部的变化带动整体的提升。而细节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人物,即结构上的相对改变实质上源于人物的不同处理所带来的变化。      人物一   这是《The Departed》相对原作故事最重要的改写,窃以为也是最成功的改写。《The Departed》之所以比《Infernal Affairs》更厚重,除了Scorsese刻意求工之外,William Monahan对人物的改写更是赋予故事以灵魂。改写主要集中在五个人物形象之上,在[背景]一节中已经提到了其中一个人物的改写,即Jack Nicholson扮演的毒枭Frank Costello,他的改写主要基于James Bulger,通过将真实人物叠加于虚构人物之上,令到剧中一切都具有了纪实特质,为编、导、演、摄、美等方面作出全面指引;同时为了使整个故事更尖锐更反讽,将Costello的身份设置成FBI线人,使故事整体更具一层悲剧意味(真实现实里James Bulger确为FBI线人),这个改写也填补了原作剧情中一些含混不清的漏洞,制造出更多的剧情张力。对于Leonardo饰演的Billy的改写,准确地说不是改写,而是为其留下幕后故事,在叙述中慢慢揭示,以此营造出强有力的转折点,这是相当成功的建构,人物因而具备了合理的动机,其行为能够找到出发点,其结局具有了必然性,这是写实也好戏剧也好都极力追求的人物深度。Leonardo的家族历史,对于他投身警界、接受卧底安排的两次选择来说,都是强有力的动机,也在他和Costello之间建立起间接与直接兼有的人物关系,并巧妙地利用 “Departed”一词点题;对于故事发展(Billy进入黑道)来说,也是适当的铺垫。这样的处理,将港版中冗长而无用的时间有效压缩,使时空更加集中。对于Matt Damon饰的演Colin Sullivan来说,编导同样会精心构筑其人物世界,但相对于前者的繁写,对比的简写显然更加有效。情节中数次出现国会大厦上的金顶,就揭示了其向上爬的内心欲望,相对于刘健明在故事后半段冒出的“我想做一个好人”,显然更加自然和合理。这种深层欲望为人物发展做出简洁有力的铺垫。由此,两个主角的命运偶然又必然的有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在对抗的表面冲突之下,成功地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又由至外,将内部冲突扩展至外部冲突,将正邪冲突提升至社会与命运层面,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史诗特质。      人物二   在沿袭原作故事的部分人物之外,《The Departed》对另外的一些重要人物作出了颠覆性的改写。首先是对女性角色的处理,《Infernal Affairs》有三个女性角色,分别是Kelly Chen饰演的心理医生Lee Sum Yee、Sammi Cheng饰演Lau Kin Ming的作家女友Mary、Elva Hsiao饰演的Chan Wing Yan前女友May,如此繁多的女性角色并未成为故事增加更多有效对抗,更多的只是因情节需要而存在,目的是为了侧面赋予主要人物(男性角色们)以深度,这是一种单向的存在,因为缺乏相应的联系而全部沦为可有可无的花瓶角色。甚至可以说,这是为了填补单薄的剧情而做出的补充,角色只能在特定的位置存在,因为位置的局限性,Wai Keung Lau们也无法赋予其深度,只能任其占用叙事空间。到了《The Departed》中,Monahan删掉May的角色,将Lee Sum Yee和Mary两个角色合为一体,即承担了原有的叙事功能也节省了空间,更重要的,这为故事最主要的两个角色Billy与Sullivan在正邪对立的直接关系外建立起更多的联系与对比;通过这种三角关系的建立,角色的存在具备了合理性和必要性,编导也能更简洁地揭示其性格,为故事、角色营造更多的矛盾冲突。另一个完全改写的人物是Mark Wahlberg饰演的Dignam,这个人物的存在相当特殊,可以认为这是重新加入的一个人物,也可以认为这是由《Infernal Affairs》中的人物改写而来,这就是《Infernal Affairs》中与黄秋生一起选中Young Chan Wing Yan作卧底的警校教官,但在原作中他的存在极其短暂,Wai Keung Lau为此还不得不利用蒙太奇特别交待其消失,目的只是为了令“全香港只有一个人知道Chan Wing Yan的卧底身份”,将人物置于毫无选择的困境中。这种处理不能说完全失败,但毫无疑问的是,做戏的目的相当明显,跟女性角色的存在具有了同样的性质。因为这个角色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跟其他具有同样位置的人物一样,Monahan采用了直接交待的手法赋予其个性,也就是通过言而非行(选择)来揭示人物性格。对于故事结局而言,这个人物的存在极其重要,通过其行动(杀死Sullivan)令电影由《Infernal Affairs》的开放性结局变成了闭合式结局。港版之所以产生开放性结局,我的看法是不得已而为之(延伸阅读)。一般来说,商业性的题材大多采用经典设计,《Infernal Affairs》显然也要如是处理;前面说到原作中Lau Kin Ming在故事后半段冒出的“我想做一个好人”的突兀而重要的转折,由于是重要的,存在即合理,故事结局不得不依此方向发展,这也就是虽然我最初看的是大陆太监版,但很自然地猜想结局是Lau Kin Ming逍遥法外的原因。      人物三   在前节[人物一]中说起了Costello相对于Eric Tsang扮演的Sam的改变,除了必须的变化外,再来看看Monahan在情节中如何处理这一重要人物。跟前面说过的Dignam一样,《The Departed》中并没有刻意追求其人物深度,因为相对于Billy与Sullivan的角色来说,他还是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在描写这一人物时,故事加入了一个新的女性角色,这个女性角色并不重要,其存在跟《Infernal Affairs》中女性角色具有同样的功用,就是从侧面单向的烘托Costello这一人物,丰富其性格;Costello手下的Mr. French也是同样的功用,但他的位置处于Billy与Costello之间,效果更加多样。在这一层面的人物上,除了Costello与Dignam外,另外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就是Martin Sheen饰演的Captain Queenan与Alec Baldwin饰演的Ellerby。这两个人物在《Infernal Affairs》中都有出处,或者简化处理而来,或者强化处理而来。前面提过《The Departed》的叙事主线偏离了《Infernal Affairs》针锋相对的正邪对抗主线,但相关冲突依然存在,主要就来自这些简单处理的人物被刻意赋予不同的性格,当他们遭遇后直接就产生出冲突,相对于原作更加多样化。这些角色与中心位置的主要角色在各个方向上具有多样的联系,从而使得他们之间的关联也被强化,所有的人物织成了一张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网,加上各自或深或浅的人性深度,故事由平面扩展成为立体,在这个空间之内,故事在某种意义上达成了三一律所追求的一致性,从而进发出强大的张力。在此之外,故事中还有一些处于更次要位置的角色,例如港版中为人津津乐道的Man-chat To饰演的Keung,到了美版中完全被置于咖喱啡的位置。在Scorsese风格化的镜头语言里,故事在主线上强有力的向前发展,根本无须利用这些角色及情节来填补情节空白,或者藉此来调剂故事节奏。      架子   《Infernal Affairs》的意义,我认为更多的在于其具有的某种原型特质。在原创性故事极度匮乏的今天,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并非全新,而是在原有类型上杂糅融合而来,但这种架构却有着全新感觉。这种原型的故事架构,我个人习惯称之为架子。所谓架子,它可以放置在任意背景之下,结合其独有的时空、环境、人物,诞生出共性之内的个性,从而具备独一无二的特质。如何结合才会达到这种效果呢?我认为首先要找到背景中独一无二的元素。《The Departed》能够在原作的基础上更上层楼,除了Scorsese独此一家的风格、Monahan成功的改编之外,还在于他们找到了独一无二的元素,从而使得《Infernal Affairs》具有了与原作截然不同的境界。这些元素,简单来说,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爱尔兰,爱尔兰黑帮、爱尔兰人,这种爱尔兰特质深入故事骨髓,在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情节设置等方面烫上了独特的烙印;其次是波士顿,波斯顿西区、波士顿诅咒,这种波士顿特质同样深入故事最底层。这两样元素集中到一起,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故事进展,在人物命运、故事结局上营造出一种舍此别无他途的气质,恍如命运诅咒,附骨之蛆,不死不散;又仿似一饮一喙,早已前定。注意结局Dignam打死Sullivan,不要单纯将之归类为好莱坞式似的赏善罚恶大圆满结局,而要看到其无处可避的命定味道。扯远一点,前段时间曾经跟人因《风吹稻浪》起过争论,因为我说这是不成功的电影。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那个故事结构是一个架子,当其被放置到爱尔兰这块土地上,却没有找到独一无二的特质,故事停留在表面,人物命运只是例行公事,所以内容流于形式,由头至尾只能重复一个别人的架子。回到《The Departed》来,除了上述主要的两个元素,真实人物James Bulger也有类似的效果。这些独一无二的元素,在情节中对应不同的人物还有不同的侧重,构建得相当精妙。至于《Infernal Affairs》,我觉得它的吸引之处,恰恰就是它的失败之处,也就是它没有真正完成一个完美的架子,因为别人能改写它的结局而不失逻辑。说起它的独一无二,在于无奈的开放式结局,在于大量不严谨的逻辑、情节似乎通又似不通,在于香港电影一贯的“尽皆过火,尽是巅狂”;又在于中国人特有的含蓄感,在于对抗情节所营造的对称及平衡,在于架空的设置所特有的空灵感,在于本来不是黑色的黑色等等。      手法   跳出来看两部电影,编导几乎用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手法。这里的手法并不是指结构、情节、人物、镜头语言等等的术语,而是指所有这些技巧营造出来的整体感。在《Infernal Affairs》中,人物没有幕后故事(《Infernal Affairs Ⅱ》当然不算),或者说这些故事并没有纳入叙述,人物没有过去,没有动机,在故事的开始部分,基本上处于随机状态,这种选择的随意性根本无法揭示人物性格。由于人物缺乏动机,故事发展的随意性就强,比如到了中段,Lau Kin Ming或者Wai Keung Lau们突然告诉我们,“我想做一个好人”,立马就有一种无厘头的感觉。因为我们一直接受Wai Keung Lau们告诉我们的事实,Lau Kin Ming是一个坏人,Lau Kin Ming要受到正义的惩罚,而不是内部逻辑决定的黑色结局,这样的转折太过机巧。同样的在Chan Wing Yan身上,卧底生涯令到他内心有了矛盾冲突,矛盾感又导致良心谴责,谴责导致巨大压力,这些连贯现实在《Infernal Affairs》中完全被忽略了,或者说Tony Leung隐藏得太好了,我们更多的只能通过其语言来了解其内心。我们现在不论这些是否好坏,我们容许其可以省略,可以随意转折,可以巧合,按说这样Wai Keung Lau们就拥有了巨大叙事空间,可以加入更多人物、更多情节,营造更多对抗、冲突与转折,进而追求华丽的叙事感,但恰恰相反,这巨大的空间完全令到他们无所适从,人物之间无法建立起有效联系,只能采用插入式的设置;巨大空间也产生大量情节空白,他们只能在本来作为过渡的场次、人物身上增加内容,以填补主情节对抗后留下的断裂带。这样处理的结果,故事越变越小,到了最后故事几乎没有腾转挪移的空间,只能以不合故事逻辑但符合情节逻辑且唯一的结局来结束故事。但不可否认,Wai Keung Lau们做得相当成功,这样一个对抗激烈黑白分明的正剧居然有了群戏和黑色电影的味道,而且为前传、后传都留足了空间,相当具讽刺性的事实。与之相反,Scorsese们踏踏实实地刻画人物,一点一滴地建立关系,一段一段地描绘其发展轨迹,然后渐渐深入其内心,找到令他们改变的微小因子并展示出来,以使前因后果显现脉络,进而得出性格即命运的终极主题。按理说这种手法会将故事越变越小,因为变异的三一律最终还是会使故事集中,在有限空间内追求压力与张力的最大碰撞。但Scorsese还是脱困而出,在找到人物个性的同时也找到了命运的共性,以小见大,使其具有了浓烈的象征意味,就像杨慎《临江仙》中表达的观点一样,“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技术   为了避免被人视为没有技术含量,这次总得扯一扯。故事开始,一段Boston七十年代的街头纪录片,纯粹的写实;然后是Costello的华丽出场,Rolling Stones《Gimme Shelter》铿锵节奏下的慢移长镜,典型的Scorsese镜头;这各自代表写实与写意的片段矛盾并置,又是Scorsese式写实主义的独特印记,即真实性与表现力的合而为一追求。在Costello出场一段有两个细节,一是移动镜头暗示的人物视点,但镜头转过来却见到人物端坐于吧台前;二是独特的光影处理,前数分钟以内,无论环境光线如何,Costello的面部一直处于阴影中不可见,直到他从中走出来,一个怪异却极具表现力的处理。我很好奇的是,这究竟是通过灯光布置或者场面调度或者两者结合来达到的效果,还是后期处理直接涂黑来得更省事。但毫无疑问的是,这都是Scorsese喜欢摆弄的小花样,前者在《Goodfellas》中就有类似解构镜头,但后者却很少见,不知道是否Scorsese第一次这样玩。通过这短短一段,Scorsese就给《The Departed》打上了独家印记,不是Wai Keung Lau,不是《Infernal Affairs》,不是HONGKONG;是Hollywood,是Martin Scorsese,是《The Departed》。   在[背景]一节中我们说到了纽约客却选择了波士顿,以及其代表的转变。这个地点转变在纽约客身上其实不算第一次了,自然不会是其中最重要的转变,最重要的变化是Scorsese不再Scorsese。《The Departed》毫无疑问是一部黑帮电影,有印象的自《Goodfellas》起, Scorsese拍黑帮电影就有了一些固定模式,比如以真实事件为底、虚构情节为表里;大量画外音;移动摄影、快速剪切;极度写实的暴力;时代记忆与映像;音乐、剪辑、摄影、人物言行等等结合在一起弄出来的怪异但流畅的节奏;以及Scorsese身上蕴含的热情与活力所外现的快速叙事、镜头中充斥的大量信息……很长时间内我都觉得Scorsese式黑帮电影就像他一个人孤独的长跑,他有足够的体力以始终如一的步伐一路到底,从来不会中途停下喝喝水或者弄几个闪回煽煽情,彻彻底底地将电影变成Scorsese的栋笃SHOW。以至于我常常怀疑的是,Scorsese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自己,将节奏放缓,使他的观众能够跟上他的步伐,某种程度上使主题具有更广泛的接受性,这也意味着商业最大化。   最重要的改变就在这里,在《The Departed》中Scorsese极少的保留了过往的强烈风格化语言,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取而代之以新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不是其独创也不是全新的,自然也不是过往那种复杂而华丽的镜头语言,而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平行剪辑。通常的说法中,平行剪辑包括了交叉剪辑、动作以及反应的剪辑。由于《The Departed》的故事结构具有很多的交叉叙事,自然就应用了交叉剪辑,这很平常,但Scorsese从来都不会这样规行矩步,要去自然要去到尽,于是余下的空间就全部交给了动作以及反应剪辑。这种手法最常见,对话大多这样拍这样剪,好像没有特别之处,但像Scorsese在这里大用特用的就太特别了。始终是Scorsese啊,他不把招数亮出来,你就不会猜到他会怎样干。这种极端的平常,你很难说他是妥协还是更加叛逆。但这种手法用在这里却相当有效,前面说过这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对抗情节的故事,针尖对麦芒,还有什么技巧能比这种平行剪辑更简单更直接突出这种情境。这种来回的正反拍镜头、剪辑又营造出一种诡异的节奏,明明他在情节中已经减缓了进度,但这种简洁的来回切又营造出一种不停向前的小跑式节奏。Wai Keung Lau们还停留在用对抗来表现对抗的阶段,老马用一种简单至极的镜头语言就完全抛离了他们。      马后炮   说的这些都是马后炮。我们说到了改变,说到重要的变化,说到了他能够放慢脚步,迎合大部分人的步伐,但他还是保持住了自己,即使不是印象中的Scorsese,也是真正的Scorsese。我觉得这就是突破,突破自己,突破Scorsese,但还能是Scorsese。既然一部分人希望他更大众,他做到了;既然另一部分人希望他更作者,他也做到了;为什么不能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授给Martin Scorsese、授给《The Departed》呢?自然,也不能少了始终如一助Scorsese为所欲为的老太太Thelma Schoonmaker。我不觉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候选者中还有哪一个人、哪一部电影更有资历、更有水准、更艺术或者更商业来横刀夺爱,终于给Scorsese等到了。对于这个属于个人的奥斯卡金像奖,Scorsese从不讳言自己的内心渴望,他说最重要的原因,学院奖依然保持好莱坞黄金年代的价值观。对黄金年代的好莱坞所抱持的向往对于Scorsese走上电影这条道路来说应该是最初的原因了,对他而言这就有如麦加。那么得到还代表着与黄金年代奥斯卡金奖具有同样含金量(也许很多人不这样认为)的小金人,也许这才是Scorsese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原因,他渴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颁奖礼上来了与他同代的三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科波拉、卢卡斯,三人联合颁奖给最晚得到这个棒棒糖的小伙伴,三人都拿过太多奥斯卡,虽然卢卡斯并没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个棒棒糖,但在Scorsese和绝大部分人眼中,“卢卡斯搞电影只是为了赚钱”,这么说他早就得到了他想要的棒棒糖。当这四人站在台上,对于好莱坞而言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时刻。我觉得,当代美国电影学院奖的成员们,有意无意将这四人地作为一个整体推上前台,意味着一种也许是Scorsese梦寐以求的荣誉,同样也许还是其他三人梦寐以求的荣誉。虽然许多人认为当今的好莱坞已经堕落,但这四人站在一起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好莱坞黄金年代的价值观”的人们显然已经认同,以这四人为代表的一代好莱坞电影人,同样为好莱坞缔造了数十年的黄金时代。这一刻来得有些迟,却正是时机,因为Scorsese正是那个最虔诚却最后抵达的朝圣者。   

 6 ) 短评字数太少吐槽不够,旗帜鲜明的厌恶美版到底

承认我是先看港版再看这个,所以会先入为主觉得真心不堪入目化身咆哮帝。

1.实在是黑帮片看得多,有名点儿的黑帮电视剧也都看了,但是当看这个的时候被这台词惊呆了。这台词弱智到让我手贱的忍不住去搜编剧是谁。没想到发现这货(William Monahan)最早的作品是05年(这片子06年)!这是第二部电影作品!第一部也就一个7分的电影!这是走后台潜规则谁家亲戚吧?在imdb上没看生平,google也没看出是谁家亲戚,知道的麻烦告知。
这货平常不看黑帮片吗?谁来举个例子例子看看哪部有这么多F?没有那一分钟是没有出现过一个fuck的。整个片子里无数弱智台词让人吐槽无力,任何一个智商足够的成年人都不会这样对白吧?还黑帮?那得是多么娘炮啊?
比如这句
well, im the guy that tell you there are guys you can hit and there is some guy you cant. Now, that's not quite a guy you cant hit but it is almost a guy you cant hit.So Im gonna make a fucking ruling on this right now:you dont fucking hit him, understand?
只想我我靠!打架的时候说这个?还这么长一段由一个一点气场都没有的小混混而不是BOSS说出来?就算不是黑帮片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在打架的时候听到这样的对白对方说一半就一拳头上去了吧?居然那个that还读出来了!!!!!!这是黑帮吗?百老汇都不是这么唱的好伐!这编剧对黑帮的理解是每句话带个fuck就算混了黑帮了吗?
这把整个美国黑帮的水准都拉到底了吧!
这样一个现成的好剧本,把故事修正修正改到美国换个名字都搞不定!港版两个编剧大神都来帮忙了都没能救的起!
别说没有港版的韵味,正常一点的美国电影美剧都对白都不是这样的吧?谁能举个例子哪部跟黑帮挂钩的片子台词比这个差的?

2。让人期望大导致失望大的是这一票演员
没看过小李子的那个纽约黑帮,但是这个.....处于转型期的作品真心不算成功,明显的不如同时期的飞行家和血钻。还没从看脸到看演技,感觉还是太嫩,总像个装B的小屁孩,总想着向大人表现什么得个掌声,导致明显的用力过猛,配上那傻到爆的台词,比舞台剧还要夸张绝对笑场。和梁朝伟的对比就显得更渣了,尤其经不起对比。几个段落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比如第一次行动失败之后汇报警方内部有内鬼那段,那大吼的表情真是.......

虽然是马达粉。但是.....马达真的hold不住的这样需要演技有点深度较为丰满的人物。刚毕业的菜鸟和城府深的卧底之间有啥不同,那青春洋溢压都压不住。唯一一次成功还是因为他家小本在。即使是之后的几个片子马达都没能撑得起主角,只能演bone那种面瘫装酷看脸的角色。比如今年的烛台背后又显得渣了,当年瑞普利的那神来之笔再也没能出现过了。不过比陈冠希那段还是好点咯.......豆瓣不能贴图实在是太痛苦了,马达有的表情真心.....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了.....

马克沃尔伯格到哪里都是坨屎绝对拉低影片水平。不管他出现在哪部电影里,即使是自己当主角(不知道哪个金主抽风让他当主角),都是整部电影里表现最差的哪一个。总觉得新人去他的电影里最好了,怎么演都有个垫底的。这货从决战猩球到头天换日到这个倒TED到破碎之城,彻底把我惊呆了,越演越差!当然一直也没哪一部好过,TED演那种弱智男真觉得是本色出演。可悲我是倒着看的居然这货所有的片子都看过了!这算自虐吗?所以看过破碎之城之后这个只能算恶心还不算想吐。尤其是在如此不靠谱的编剧下,配上欠打的台词,和那渣到底的发型,真心还是觉得他面瘫好了。

唯一表现正常的是 杰克·尼科尔森了。作为个影帝级演员是全剧唯一的亮点了,不过对他来说也就是正常表现了。这算是美版里唯一个比港版出彩的人物了,曾志伟虽然很牛但是和这样的级别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3
一个引进的成功本子,一票打牌的演员能拍成这样,真心怀疑这是那个拍了禁闭岛和大西洋帝国的导演吗?
于是我又只能去吐槽这编剧了。
为什么庄文强,麦兆辉明明参与了编剧还能让这货把剧情折腾成这样?难以理解,吐槽都吐不动了......
港版几个高潮给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比如港版的黄sir挂了是中间部分的高潮。港版通过前面一系列铺垫塑造了这个人物然后把他虐死了通过配乐慢镜头还蛮感人。到了美版这就成了掉在主角面前就给了不到5秒钟镜头让小李子一脸兔子似得说了两遍fuck......
比如天台决斗。在美版变成了一边很没营养的无目的的推来推去边说 im sergeant in the Massachusetts state police. who the fuck are you? 真是无力了......最后在电梯里小李子挂了这样的高潮就给了三秒镜头!在另个黑人挂了的时候马达都是一脸刚被破处的小受像!烛台背后怎么没搞个这表情啊!那场景真是娘爆了......
最后一句okay就把马达给挂了.....好吧,也算不错终于不会有第二部了....
整个片子摄影,场景,配乐.....都已经烂到可以无视存在的地步了

4
会让人吐槽最重要的是这个居然还得了那么多奖!居然imdb还有8.5!让人不禁怀疑自己的审美水平是多么的不和国际接轨........美国人是有多么难以理解港版的故事啊,改成这样还能叫好......
更无语的豆瓣还这么多人说这是风格不同的问题....这明显是质量不同的问题好吧?这差距比国产套牌奶和海外奶差距还大好吧

 短评

对比下来就知道香港有多gay了

2分钟前
  • 沈涵
  • 还行

港版更浪漫诗意,更煽情,未解释的小bug不少。美版更现实主义,更粗粝直接,几个小细节处理得精彩。相对来说个人更偏爱美版。影片剪辑十分出彩,快速摇摄和交叉蒙太奇让人眼花缭乱。内容上,除了悲情宿命,还突出了族裔歧视和阶级固化等社会问题。结尾部分酣畅淋漓。ps: 维拉法米加太美了。(8.5/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方法派演技和蒙太奇技法的高超作品。和原版很多东西不同,想表达的东西也不同.老马丁告诉我们的故事是,任凭怎么挣扎,你的命运,你所处的社会地位早已经注定。所谓的正邪善恶,那是什么?一切你都没有选择。本体论的非行动论者。真的很赞,不只是马丁·西科塞斯,最帅的还是杰克·尼科尔森。

8分钟前
  • 力荐

有强于原版的地方...

13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唯一能吸引我的就是港版的情节,老尼科尔森好做作。看完整片,更增加了我对F-word用法的认知,莫名其妙的BT sex,不知道说老尼老当益壮好还是为老不尊好。还是喜欢充满情义的港版。

17分钟前
  • 掀桌超人|2U4U
  • 还行

不如港版

18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镜头真是老辣,的确比港版好。

19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把所有的台词都加入Fuck,就成了无间行者

23分钟前
  • 白大官人
  • 还行

7,还是感觉没有港版,无间道是一个深深受到儒家文化熏陶,植根于人情社会的侠义故事,而不仅是一个犯罪故事,这点上老马那些极简的暴力镜头,脏乱差的穷街陋巷,极度克制镜头语言都体会不了原版的精髓。当然把这个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原创故事,那就非常好了,可惜我做不到

28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平行、交叉蒙太奇剪辑的典范

31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个人还是喜欢港版。美版构图、剪辑和调度是非常精致,与港版最大的区别在于意味神韵的不同,东方语境的那种腹黑阴谋在港版体现的淋漓尽致,美版则很直接很粗暴。例如港版开头的刘梁试音那段,梁跟踪刘手机响之后他们的反映,还有黄秋生从上掉下音乐响起的瞬间震撼,乃至到最后刘德华“我想做个好人”的挣扎,都有种阴郁而不得已的况味,深存于哲思,充满宿命感。美版的实在直接粗暴,完全没有这种哲学意蕴。玩阴谋,老外还是太嫩了。8.0

36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前几天大家说到美港两版的喜好问题,我于是又把老马的这部找出来看了一遍,中学时的记忆方才涌上心头。我只想说,不遗余力支持美版,剧本,表演,剪辑,欲罢不能。

3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这不是典型的翻拍片,这是马丁在留了一根肋骨再创造出的巨人。这是马丁最擅长的黑帮片,剔除了原版过多的情爱与宗教意味,这是最逼近现实的社会学。不要纠结港版的诗意与宿命,马丁在这波士顿的黑夜下编制的不仅仅是宿命更是人生,这是马丁个人特色和商业因素的完美平衡,这是The Departed

44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先要看懂“教堂老鼠”这句英文谚语,老鼠想在教堂里找吃的,是枉费心机,教堂里的老鼠一贫如洗。影片中马特达蒙,小李子,黑帮老大三个人都来自爱尔兰底层,就像一群老鼠,即便进入了教堂,也只能被政府利用,互相残杀,最终像老鼠一样死去。《无间风云》讲的是老鼠的故事,《无间道》讲的是警察的故事

49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力荐

港版固然好,但本片作为电影的水准要比港版高出若干段位,斯科塞斯黑帮片镌刻于骨子里的冷和酷。结局高潮的处理:一枪打过去脑浆迸裂四散于电梯间中不给人任何喘息之机,生活就是这么无情,哪来那么多时间让你平复心绪。

5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本土化改编很成功,达到了商业艺术的平衡。跟港版比,省去了无限闪回+煽情配乐的陈旧桥段,一枪爆头干净利落,但在节奏控制、人物内心刻画、情感代入等方面落了下风。人物背景交代、角色融入环境、勾搭心理医生,严重拖慢了节奏,进入第一场交易高潮戏,港版15分钟美版1小时。老杰克过强的存在感反而有些喧宾夺主,新增的FBI线人这出情节也不高明。

54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居然没有“我只是想做个好人”的台词。

5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觉得比港版的好看,更加像黑帮片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将这部和港版当成两部片子来看 或许更好些 不同导演和演员 交上的两篇作业 相比港版 本片更具有本土黑帮味 所有原剧本精彩情节均予以保留(甚至还引入了部分第二部的设定)全部港味也悉数抹除 变成一部完完全全的美国黑帮片了 老戏精的演出给全片加分不少 无奈马特呆萌实在出戏 加加减减还算是值得推荐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

1、一众演员演技大爆发。 2、充实的剧情和仔细琢磨的细节。3、旁观【个体的命运和他那无用的挣扎】,使本片接上了希腊悲剧的传统,这一点比略显神叨的”无间轮回“更使人震撼。

1小时前
  • 高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