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痕迹

HD中字

主演:托马斯·兹代克,Sandra,Korzeniak,雅采克·布拉茨亚克,阿格涅兹卡·格罗乔斯卡,罗伯特·温茨凯维奇,托马斯·科特,亚历山德拉·康涅兹娜,亚当·博比克,巴特罗米耶·托帕,安杰列·查拉,迈克尔·茹拉夫斯基,Jerzy,Bonczak,Mikolaj,Grabowski,Dariusz,Chojnacki,塞巴斯蒂安·波拉克,Andrzej,Nejman,拉法·马考维阿克,马特乌斯·戈尔斯基,Witold,Wielinski,Kazimierz,Wysota,Michal,Michalski,Pi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不留痕迹 剧照 NO.1不留痕迹 剧照 NO.2不留痕迹 剧照 NO.3不留痕迹 剧照 NO.4不留痕迹 剧照 NO.5不留痕迹 剧照 NO.6不留痕迹 剧照 NO.13不留痕迹 剧照 NO.14不留痕迹 剧照 NO.15不留痕迹 剧照 NO.16不留痕迹 剧照 NO.17不留痕迹 剧照 NO.18不留痕迹 剧照 NO.19不留痕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叶落无痕》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影片以矛盾的开始而开始,随着女儿的长大,父女二人在森林中与世隔绝的生活逐渐走向失衡,二人对生活的需求无法调和,最终分开。

影片开头和结尾,有关蜘蛛网的特写仿佛在象征每个人都位于自己的网的中心,彼此独立。网层层叠叠,线路复杂,由过往的经历和本能的渴求构成,人赖以生存,也受限于此。父亲是战争老兵,患上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无法再融入社群。女儿却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社群的温暖,也深知独自在森林里生活的危险、辛苦与寂寞,不愿意再离开人群。

就如同蜂巢的隐喻,对女儿来说一个人可以承受五百次的叮咬,以被蜜蜂蜇咬为代价来感受蜂巢的温暖和甜蜜,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她尚且年轻,未经人事,还有精力担着被伤害的风险融入社群,摘下手套和帽子,不设防地接纳社群中的人们。父亲眼见女儿赤手接触有能力伤害她的蜜蜂们,手上沾满甜蜜的蜂蜜。他将自己藏在防蜂面罩和手套的庇护下,神情复杂。

父亲很爱女儿。他曾经努力地想要融入农场生活,也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将女儿的脚贴在自己的肚皮上暖着。影片中出现了三次海马的意象,分别是书中的图片、路边捡到的项链和状似海马的橘子皮。海马就是由雄性养育子女,象征着这父女二人的生活状态。父亲在森林中独自将女儿养大,教会了她略高于同龄人的知识。

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父亲半夜从噩梦中惊醒,女儿也醒来,用「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这种轻松日常的问题来分散父亲的恐惧和不安。

父亲在回答「黄色」时的状态才仿佛刚刚从窒息中得以喘口气。先望向前方思考了几秒,似乎是想起了某些美好的回忆,笑了一声,终于稍稍松开了紧紧皱起的眉头,语调上扬地答道:「黄色」。

但当两人所需要的生活已然不同时,两人都没有勉强对方,女儿说「我知道你能做到的话你会留下来的」,原谅了父亲的执意离开。父亲不舍地看着女儿,沉默地落泪,接过女儿递来的燃火铁杵,默许了她无声的留下的请求。尽管父女间有极深的羁绊,仍然尊重对方的生活,也尊重自己的生活。

于是在故事的最后,父女二人告别,一位回到人群身边,一位走进森林深处。像两只蜘蛛,在各自的网中生存。

另外,女儿汤姆似乎也与房车的女主人戴尔有诸多隐形关联,同样是女性男名、绿眼睛、卷发,戴尔仿佛是多年后的汤姆。她定期往森林里悬挂物资,留给住在森林里的某个人,取走上次留下的空袋。在影片最后,汤姆也拿着盛满物资的袋子,挂在树上,取走空袋。那位住在森林里多年未见的人,就是当年分别的父亲。

 2 ) 这正是我所渴望的生活呢

人是一种具有集体性的社会动物,这个社会里的每个成员具有独立性的思维意识,这让个体之间有所不同,但是从众性心理又会使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个体的判断力,行为力。群体的规模性越大,个体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也越容易被群体所同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会被群体所改变,这使他们孤立于群体之外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ptsd是一种严重心理创伤导致的应激障碍,这种心理疾病使威尔对人群以及城市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这让威尔无法融入人类社会,威尔成为了社会群体之外的边缘人。他领着女儿远离了城市,住进了公园的森林里,森林里有长满青苔的大树,有时候阳光会从树叶之间漏下来,清新的空气让人无比放松,威尔有一手好的求生技能,他能在照顾好自己的情况下照顾好女儿汤姆,还能传授她知识,这个男人真的是很厉害了。

虽然在野外求生不易,但是父女俩在森林里生活倒也自在快活,对于患有ptsd而言的威尔,这可能是他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于汤姆这是不公平的,汤姆并没有机会在父亲与社会群体之间选择,她愿意追随父亲是因为她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围绕着威尔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愿意呆在森林里是因为威尔呆在森林里,对于汤姆而言,威尔就是她从众心理的核心,后来汤姆真正的接触到了社会群体,她开始逐渐把威尔身上的核心转移到了人群里,亲情是维系着她和父亲关系的纽带,也是汤姆愿意待在威尔身边最主要的原因,被铲车破坏的小家园暗示着群体对个体的同化,对于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只能是威尔送走汤姆,让汤姆选择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故事。

古时候陶渊明老爷子过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老爷子大概是厌倦朝廷里的政治斗争,加上仕途的不顺,所以选择了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以慰籍疲倦的心。高更也是画画不顺心,直接选择跑去塔希提岛和原始人生活。《荒野生存》里男主角为了寻找自我而离开文明社会。《金氏漂流记》因为逃避高利贷索性居住在无人的小岛上。这些远离人群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个体的意识与群体意识存在较大差异,个体如果彻底脱离群体,会感受到孤独,孤独是一种自我寻求价值的过程,这样的价值使个体在群体之中拥有存在感,可是当个体脱离群体太长时间,他们也会习惯脱离群体的生活,这并不是逃避生活,也不是拒绝生活,而是选择另一种生活的方式。

曾经我以为我能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独立独行的活着,喝着烈酒,挥洒着青春,四处流浪,望着陌生的景色吸着寂寞的烟,后来我发现人活在世界上总会有所牵绊,这牵绊有时候让人伤痕累累,边缘存在的个体总容易受到群体的同化,我渐渐学会戴着面具行走于世间,喜怒不再形于色,遇到不同的人就换上不同的面具予以应对,晚上睡觉的时候,听着分针行走的声音击打着夜的宁静,我也知道我已经渐渐失去了面具下真实的自己。后来我不再奢求年少时所期待的生活,只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摘下虚伪的面具。

雨天,下夜班坐车回家。迷迷糊糊的睡过了站台。下车以后发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沁人心脾的空气让我的意识开始清晰起来,眼前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似乎有鸟儿蹿行于林中枝间,远方云屯雾集的地方隐隐约约能看到层峦叠嶂的山峰,山峦间没有植物覆盖的白色石头格外显眼。夜里睡觉的时候梦到自己回到了那个陌生的地方,这次没有折头坐上回家的公交车,而是离开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头也不回的走入了那树林之中。树林里有着鹿角发光的麋鹿,树干上爬满了生机盎然的青苔,脚旁是嫩绿的植物,不见花朵,却有幽蓝色的蝴蝶徘徊于植物之中,抬起头的时候也能从树枝间看到点点星光。后来醒了过来,在时空错乱的恍惚间发现那不过是一场梦境,万籁俱寂的夜里竟然有种莫名的失落感,真希望可以回到那树林之中,无论那树林是现实还是梦境,那一瞬间真的好想开始一种脱离人群的生活,展开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即使是深夜,诺大的城市依旧灯火辉煌,这本该是一个热闹的城市,可是总觉得这热闹似乎与己无关,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依旧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在目不能及的地方,千帆过尽的角落,夜晚有虫鸣的地方是我的家乡,从前我总想离开它,而如今想起它的时候总会双眼湿润,那里没有盛世繁华,没有鲜衣怒马的俊男俏女,却有着烟岚云岫的山峦,有着往来阡陌中的故友,或许无法去到梦境中的世界,但是此生的句号能够停留在家乡二字之后也是极好的。

如此人生,足矣。

如此人生,只能想想。

谢谢你看完我的影评。

 3 ) 发达国家的人性救助

电影情节我就不赘述了,就是战后老兵带闺女逃离社会的故事,但是闺女离不开社会,最后分开。

我就根据电影讲一讲美帝国人道主义救援的相关的事情。

首先他们被护林员发现并带入人类社会之后,父亲与女儿都有专人对他们测试。

女儿是有一个相当于社区大妈的阿姨对她测试,有文化测试(做试卷),也有心理测试,就是看图册。这样更加了解她。

父亲则是需要回答好几百个问题,我估计是有一个专门的软件来对特殊人员进行评价,问得问题也是很专业,对回答问题的速度也有要求。——这是相当专业了。

然后他们被分到一个提供了一套板房的地方居住。提供父亲一个伐木工的工作(ps:美帝国伐木工人运输树木都用直升飞机,我们的警察的飞机几乎没有)。女儿可以去上学读书,完全不需要人和证明,社区大妈就给办好了。女儿还可以参加各种俱乐部。妇女还被要求参家礼拜。

社区福利还是挺好的。但是父亲还是要逃离,于是他们搭乘大货车。

货车司机也是很暖,怕女儿是受迫害的,单独问她问题,然后才同意。没有直接拒绝。

他们到森林深处后找到一个小木屋,但是父亲腿摔坏了,只好找人帮忙。

这是一个郊区的小聚集区,也有军医。生活很快乐,一个大妈也很乐意给他们提供房车,人性很温暖。

 4 ) What does it mean to regret when you don’t have a choice? It’s what you can bear. It was death, and I chose life.

这部电影是女主角汤玛逊麦肯锡(Thomasin McKenzie)一鸣惊人之作,改编自Peter Rock所著的小说《My Abandonment》,故事启发自真人真事。故事描述一对父女在公有森林公园裡扎营,过著与大自然共存的生活,但某天却意外被人发现,福利团体开始介入他们的生活。

这部电影在2018年与各影展曝光后获得了众多影评人盛讚,把它列为2018最爱电影第一名,烂番茄上更维持100%的成绩。片名Leave No Trace除了形容这对父女的生活方式之外,也是一种野外环境礼仪“无痕山林”。这是一套为了保护野外、建立良好环保意识的道德规范,包含7个原则: 提前计划和准备、在坚固的地面上旅行和露营、妥善处理废物、留下你找到的东西、尽量减少篝火的影响、尊重野生动植物、善待其他访客。

很喜欢这部电影很重要的原因是,真切的“用画面说故事”。电影一开始几乎没什麽对白,观众通过镜头语言慢慢拼凑这对父女的生活,包括为什麽他们会选择住在森林公园、父亲过去遭遇了什麽、女儿又有什麽想法等等。尤其最近疫情严峻,每个人在家的时间变长,“家”的意义变得更重要。究竟现在的生活,是你真的想要的,还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只好选择随波逐流了呢?

父亲Will是位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的老兵,他常做噩梦、听到直升机的声音就睡不著,更害怕文明社会,不敢与人接触。他固定会去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领取药物,再把药通通卖掉换取金钱。通过他与其他老军对话,我们知道这些药并没有效,这些经历过可怕战争的军人们,纵然一切已成历史,他们却每一天仍活在过去的梦魇。导演用轻描淡写的方式,诉说著爸爸沉重不已的一生。政府的弥补仅是表面作业,内心残缺的部分无人问津、亦没人愿意承担。Will是个特别温柔的人,他在女儿的成长、教育上花了极大的心思,看向对方的眼神一直都充满著爱与温暖。

搬到农场生活后,我们看到了Will更多内心深处的阴影,而这远比一开始想像得还要更严重。Will被农场主人要求伐木,原本视树木如避风港的他,此时被迫接受这一切。他在四面牆的房子中无法入睡,更拒绝所有能与现代社会产生连结的产品,包括电视、手机,他害怕被豢养,于是不停嘱咐女儿即使住别人家、吃别人食物,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这份恐惧与担忧不曾消失,所以他一而再的选择出走。虽然说Will选择住在公园裡一部分原因是想逃避现实,但另一部分猜测也是想好好保留女儿未经污染的灵魂本质。

女儿Tom是个聪明的女孩,谈到这个角色必须说到3种动物:海马、兔子、蜜蜂。儘管Tom把野外生活适应得很好,但他在接触现代社会后,陷入了一个挣扎:究竟,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麽?Tom非常喜欢海马,对于海马一生只会有一个伴侣的生活特别著迷,这个阶段的她认为和父亲相依为命是最美好的状态。后来被福利团体安排住到农场后,认识了一位养了兔子的年轻男孩,她和对方相谈甚欢,隐约还透露出了一丝情窦初开的感情,她想像自己如对方怀裡的兔子般备受呵护,或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她想像呵护兔子般呵护另一个人。

最后谈蜜蜂的意象。因为父亲受伤,Tom意外住进了林间的房车,和当地的住户们产生了深刻的连结。她第一次主动争取想要的生活。她从住户身上学会了信任,就如养蜂人所说的:“蜜蜂不会蜇你,牠蜇你的话,自己也会死亡,这是一种互相信任的练习。”Tom带著父亲来体验蜜蜂停留在身上的感觉,向他说了和养蜂人一样的话,企图说服父亲找回对人性的信任。

《游牧人生》的Fern用旅程来思念丈夫,《荒野之心》的Will则用“无痕山林”的生活方式,向过去赎罪。这部作品虽没有《游牧人生》磅礴壮观的画面,却拥有难得纯朴与写实(抛弃先知角色)的说故事方式。全片除了谈论生活,还涉猎了反战、环保、对社会的批判。最后的结局是心碎的,这对相依为命的父女因为对生活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想法,于是从此踏上了分歧路。班佛斯特在分别那一刻的演技,相信都会让大家泪腺失守,那些不捨、难过、愧疚的複杂情绪,全写在他们的脸上。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分开,就如《时时刻刻》中Laura曾说的:“What does it mean to regret when you don’t have a choice? It’s what you can bear. It was death, and I chose life. ”父亲最后穿过树林慢慢消失在观众眼中,就如片名那样,不留痕迹的走了。这条路看似是离去,实际上却是归途。而Tom能做的,就是定期在林中挂上补给品,知道父亲仍安然无恙就好。

 5 ) 逃离城市,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野人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

深夜12点,一名小学家长在班级群里问女老师:“睡了吗?”老师回答:“睡了,有什么事?”那名家长说:“你睡觉了,我闺女却写作业写到12点还没睡。”

随后这个挑事儿的家长被老师“请”出了班级群,但是却有很多人支持家长的做法。

其实像这种不满教育体系的家长有很多,有条件的可能会请家教,让孩子在家里自学;还有的可能亲自上阵,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辅导子女;更极端的则像电影《神奇队长》一样,将孩子们完全与社会隔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当然,就目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现状来说,很多时候我们没得选,那些敢于做出另类选择的人,往往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由黛布拉·格兰尼克执导,本·福斯特主演的影片《不留痕迹》,就探讨了在现代社会,普通人对于子女教育乃至生活方式的选择权。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女,他们像“荒野求生”类节目一样,长期生活在森林公园的帐篷里,靠采摘野菜、收集雨水为食,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们才会走到镇上采购生活必需品。

父亲的身份是一名退役士兵,他不仅教会女儿野外生存的能力,还教她如何隐藏踪迹,因为他们不想被外界打破隐居避世的生活,这也正是片名“不留痕迹”的来源。

影片并没有明示这对父女隐居的原因,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推测父亲是在服役期间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这导致他无法正常融入社会,并且厌恶一切现代化产品。

隐居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静谧祥和。直到有一天,这份静谧被森林里的伐木工人打破,随后警察和志愿者搜索到他们的露营点,并且把这对父女带回了救助站。

救助组织发现女儿正是上学的年纪,于是对父亲进行了心理测试,以确定他是否有虐待子女或者反社会倾向。不过这些心理测试给人的感觉非常宽泛,恐怕正常人作答也会得出心里不健康的结论,这也是对主观偏见的一种讽刺吧。

志愿者还对女儿的受教育水平进行了测试,发现她的读写能力甚至强于同龄人。原来在隐居期间,父亲经常和女儿一起下棋、阅读,还会督促她做功课。

不过根据法律规定,女儿还是要到正规学校上学。于是志愿者把这对父女安顿在一个愿意提供住所的农场里,并且帮他们办理入学手续,以期待他们能够回归社会。

这对父女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给予了他们很多帮助,这些帮助虽然是善意的,却不是父亲想要的。

那个农场主对父亲说:很多人都幻想有你们这种生活方式,但是我很高兴能有现在的结果(指他们回归社会)。

本质上,农场主和志愿者们是慷慨的,他们不仅提供物质伤帮助,还带这对父女去教堂礼拜。女儿很快喜欢上了这个花花世界,还和不少同龄人交上朋友,而父亲依然厌恶现代社会。

有一次女儿离家晚归,她对父亲说:“如果我们有电话,我就可以打给你了。”

父亲则回答:“永远都有方法不通过手机联系。”

在农场生活的这段时间,父亲需要帮农场干活作为回报。这个农场的主营业务是种植圣诞树,就是将杉树修剪成整齐划一的造型,然后用机器打包运往各地售卖。

这份工作对父亲来说有着某种象征意义:在森林隐居期间,他周围的树木都是形态各异的,自由生长;回到文明社会后,他就和圣诞树一样,被迫与主流保持一致。

其实对于隐居者来说,他们避世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不想工作、不想参与经济活动、不想应付社交场合,而主流社会显然无法理解和尊重这一点。

农场里的生活当然不是父亲想要的,于是在一个早上,他和女儿偷偷溜走了,逃到了更远的北方森林。

父亲的计划并没有征求女儿的意见,女儿虽然继续和父亲流浪,却渐渐对这种艰苦的生活方式产生厌倦。

北方的森林更加寒冷,露营的条件更艰苦了,女儿差点被冻感冒,父亲也在一条小溪边扭伤脚,差点被冻死在森林里。

幸亏得到了森林附近一家好心人的帮助,于是他们就在好心人的房车里借住了一段时间。

等到父亲的脚伤痊愈后,父亲又想再一次的逃离,女儿则决定留下。

在以前的日子中,父亲从没有征求过女儿的意见,这一次,他终于明白:如果救助机构无权让自己重返社会,那么他也无权让女儿离开社会。

收留女儿的女人说,森林里有很多像父亲一样的隐居者,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挂在森林里,让那些隐居者们自行取用。

和父亲分开后,女儿接手了这项工作,这成为她与父亲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

其实像父亲这样的消极避世者,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写过一部《树上的男爵》,主人公因为与家人的矛盾选择在树上生活,他搭建了树屋,还学会了在树上打猎和取水,此生再也没有回到过地面。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荒野生存》,主人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跑到阿拉斯加隐居,最终因为吃了一种有毒的植物,死于食物中毒。

有人说,这种生活方式很自由,返璞归真。

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断绝自身经济属性的“消极抵抗”。

其实怎样去看待他们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每个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毕竟敢于对社会主流说“不”,就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了。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6 ) 破了洞的蜘蛛网

开头的蜘蛛网到结尾的蜘蛛网,虽然多了几个破洞,人生总有不完美,但不妨碍你过自己喜欢的一生。

从商业剧本来讲,好剧本和差剧本相差太大了,好剧本里面两个人物就算做些平常的、无意义的甚至没有任何举动,都能感觉其中存在对抗。差剧本总是要硬生生地挑些事出来给人物产生互动,或者靠演员之间夸张的表演。

《不留痕迹》也是那种可以发展无数方向来吸引观众眼球的电影,但全都不要,只取电影本身的基调。可以说写剧本或拍电影处处存在陷阱,比如到了某个地方,觉得加点什么会很有趣,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的个人癖好,二是觉得可以取悦观众。如果弄出来的内容不同时满足电影基调和人物状态,大可以去掉。这是绝大数差电影的一个毛病。

反观本片,举一个场景:他用药换钱,和买方的几句话。解释男主出现在这里的可能性,他以前可能有什么的经历,他现在内心的状态可能是什么,他也需要钱,他的钱是怎么来的,进一步引出了社会为什么会“帮助”他和她的女儿。

但为什么要这样拍了?为什么不给观众多一点提示,多一点场景来增加观众的代入感了?那么,这里,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不是通过解释或重现让你去感受人物内心,好的电影每一分每一秒其中的气氛,你就能感受到人物内心。

现在的情况是人总体上越来越物化或媒体化了,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也肯定在某时某刻那些物化或媒体化的人会特别的耀眼、精致、出彩、刺激,就像商业大片一样。但我还是喜欢那样的人,你很难说她出彩或不出彩,但却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去看,去想。正如这部电影一样,每一秒都很舒服。

另外,如果确实想看本片,但之前没有看过类似的电影。我的建议是先看《追捕野蛮人》《神奇队长》《瑞士军刀男》其中一部或几部。四部都可以划分为现代丛林电影,但本片不是传统类型的剧本。

 短评

这个故事有一万种变俗套的方式,但是都没有,结尾很心碎动人但同时也留下了力量。小女孩很灵,但父亲的角色更值得回味,让我想起瓦尔达的《天涯沦落女》。一个人的放逐或许根本不需要去寻找任何答案。看完Old Joy再看这部,对俄勒冈州的森林非常向往。

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片儿不错,什么《神奇队长》之类的都应该跪着看这片儿十遍。细节很丰富,靠细节而不是说教讲故事,用戏剧化的对白表现父女俩对野外生存态度的转变。Debra Granik这个导演有两下子。摄影很好,色彩很鲜艳。20190226: 今天给一个项目做健康安全计划,查到野外露宿的内容,才知道Leave No Trace是美国一个致力于野外露营者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组织的名字。所以片子有可能reference了这层含义,从父女二人对野外生存的态度入手,探索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态度与Leave No Trace的精神有怎样的艺术上的呼应等等,我们又多了一个理解这部电影涵义的角度。

8分钟前
  • 小A
  • 推荐

父女最终还是在融入社会和独善其身之间做了抉择。不论是社恐般的远离人群和普通日常,还是和人平淡地沟通接触,都没有所谓的不好的选择。影片致力于呈现边缘个体的生理以及心理状态,也探讨了回归社群的可能。女儿打开袋中文件,从影片给出的信息可以发现,那些文件并非身份证件以及别的重要文件,而是一些心理问答的暗示和报道社会问题的报纸。我们一定要感受到主流社会的情爱与归属,才能说明我们是安定幸福快乐的吗?当主流社群强制安排所谓的居所和工作时,也许他们并没有想过个体的感受,或者严重地说,他们直接忽略了个体存在的意义。

1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对大部分人来说,生活充满着理所当然。男主的生活离我们太远,但正因如此,我们得以照见自己的生活,得以发现我们或许不是方方面面地被给予,而是不同程度地被剥夺。深邃的森林安放着许多彷徨,男主的只是其中一种。看完片子,想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归处,竟然也获得了一些安慰。一个另类而诗意的电影。

16分钟前
  • 任原
  • 力荐

Wish you every day get a beer to drink and a folk to sing

21分钟前
  • 桥山小野姬
  • 推荐

小身材大作为,于无声处直击灵魂!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没有花哨的鸡汤,没有炫技的台词。退役军人父女远离尘嚣,选择一种自我孤立、自我边缘、自我放逐的简约生活,如此坚定,义无反顾。对于父亲的过往,以及心态,没有闪回,无从知晓,但恰恰这种提纯的手法,让影片更耐人寻味,仿佛一面谁都不忍心泛起涟漪的静水。更重要的是,每个节点都是反套路,一直到结局都如此让人唏嘘但合情合理——简约却不简单,年度佳作。

22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在不影响其他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救助机构无权让男主融入社会,男主也无权让女儿离开社会。

26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还行

导演替观众问了几次why?但他一次也没回答过

30分钟前
  • FlyDonkey
  • 推荐

片子太棒了,无话可说。要吐槽的是,中文片名的翻译,此Leave非彼Leave啊,这意思是“别暴露”(信息量很大的!军人、野战、丛林生存、PTSD......),不是“叶子没有痕迹”……呃……

33分钟前
  • 王安安
  • 力荐

有的人他可能有PTSD,或者他干脆就不属于现代文明,而我们自大狂妄的人类,为什么又去给他们提供所谓的“帮助”呢,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更不用你来允许不允许,尊重同种生物的多样性,这是我看完这个电影最大的感受

36分钟前
  • 豆瓣逼我改名
  • 推荐

和“神奇队长”一样都是反物质文明的丛林乌托邦题材,但女性导演用包容取代了对抗,给厌世的现代人留下了逃遁的出口。父女感情刻画得温柔而深厚,更重要的是彼此都学会了放手。小女主太灵了,真人比电影里还腼腆,才满18岁!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Oh and I, I know you must go, and I think I know why, but I don't know why ♪

39分钟前
  • Février
  • 力荐

与阿莉切·罗尔瓦赫尔相比,差太远了。

44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以为会是一严肃版《追捕野蛮人》,结果弱化了“追”,放大了“逃”,后半段有意隐去了承载现代社会功能的追击者(不然哪会这么轻松),转而试图严肃探讨(在借助一定外力的条件下)离群索居的可能性,同时还埋了条父女关系演变的暗线(或者在某些观众眼里这条才是真正的主线),当然,如果注意力没放在这条线上,结局可能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冲击;拍得倒是非常认真,也不是说这样的事例不具有信服度,只是动机实在太牵强附会了,编导给父亲披上一层创伤老兵的身份就妄想糊弄过去也太低估如今观众的接受能力了,掐头去尾的拍法也够偷懒,结果企图靠只言片语建立起来的父亲形象也完全没撑住,倒是又见证了一位零零后戏咖的诞生。

49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难得全片保持着一种无侵略的中立性。先以雄性繁殖的海马来代独居的父女关系(项链,书本,橘皮),继而又用蜂巢呈现群居的一种可能,最后再用留置食品包裹传达尊重相异的生活方式;至此,各个方面都完整了,于是,末尾父女两人各行各路也如同林间漫步一样自然。

50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也许有的人天生血液里真的没有现代文明的基因吧,血浓于水的父女二人,在自由与现世之间的挣扎,令人困惑又同情,最终二人的的选择,更是让人心痛不已。两个主演表演太赞,小姑娘有成为下一个Jennifer Lawrence的潜质。

51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2018375 二星还行

52分钟前
  • 多不利登
  • 较差

住在公园就是无家可归,离群索居就会格格不入。关在笼里的驯马才可获得安全,修剪统一的枞树才能庆祝圣诞。用冰冷机器的提问定义什么是正确,剪有关梦想的贴纸畅想什么是未来。我们是藏在钢筋水泥后等待投喂的人,却视幕天席地的旅客为异类。我们都躲在面罩里怕被生活蛰,却从未试图获得大自然的信任。

5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又是一个灵气十足的小女生,Ben Foster演技更是没话说。同题材作品里的翘楚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刚开始觉得只是美国独立电影那种大路货,就差半场离席了,然而小女孩演技像是显灵一般,成就了接下来一切微妙细节,就像森林里的呼吸,

1小时前
  • Peter Ca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