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

HD

主演: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爱德华·福克斯,约翰·吉尔古德,约翰·米尔斯,马丁·辛,丹尼尔·戴-刘易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印度,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甘地传 剧照 NO.1甘地传 剧照 NO.2甘地传 剧照 NO.3甘地传 剧照 NO.4甘地传 剧照 NO.5甘地传 剧照 NO.6甘地传 剧照 NO.13甘地传 剧照 NO.14甘地传 剧照 NO.15甘地传 剧照 NO.16甘地传 剧照 NO.17甘地传 剧照 NO.18甘地传 剧照 NO.19甘地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甘地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本片获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最佳男演员(本•金斯利),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共八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音效三项提名。作家之殇哦!我的助手大人电影版御猫三戏锦毛鼠(国语版)圣诞王子三少爷的剑肩上蝶98惊魂记第44条军规过埠新娘异次元爱情故事待到春花烂漫时母狮2021浮俘桃乐丝·罗奇的恐惧第一季旧情照相馆一路百年凯利帮的真实历史热血长安第二季夜未央宠女青春白皮书奔赴星辰的我们爱的契约盖亚隐秘的生活2019吸血鬼姐妹3盾神呵护烈血天空英语小狼乐宾第二季最后一班地铁T教授 第二季雀之灵密使2之江都谍影变身杀人事件我是跟踪狂 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甘地传》--成也博爱,败也博爱

出生于浓郁宗教氛围家庭的年轻人,长大后得以去西方感受尊崇权益和自由的国家学习,矛盾的意识形态和充满苦难的生活环境赐予了他全新的思想体系,这种后天磨砺而出的天赋丝毫也没有浪费:带领印度人民走出被殖J民的阴霾、向全世界证明了一颗伟大灵魂的真实存在。他的死亡一如活着时受到贫民百姓到政界首领的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关乎着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改变,他是个只穿自己纺织出来的衣物的倔强老头,他一高龄之身屡次绝食解决了一次又一次全国暴B动——他就是甘地。

作为一部人物纪传片,本片以倒叙的方式先交代了甘地的死亡,万民拥戴之中缓缓走出的和蔼老人面带微笑的看着眼前的刽子手,瞬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悬念:甘地为何如此受全民敬仰?又被哪方势力刺杀?杀他的人出于什么样的居心和目的?甘地死后的印度又将何去何从?三个多小时的片长不能详尽的将这位伟大首领的一生叙述殆尽,但也详细交代了甘地一生最主要的思想“非暴力不合作”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演说家,但事实证明他的博爱注定了他不会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最终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宗教信仰的分裂与他的决策失误不无关系。然而,我们更能从这些几乎偏执地信仰着一个宗教而怨恨其他宗教的人民身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丝毫未受神的庇佑和帮助,而甘地从多种宗教中汲取精华,竭力广施恩泽,他才是真正相信并贯彻了信仰的人。

同样,这也是一部历史巨作,甘地努力一生的事业同时也是印度国和人民的流血史。在第一次看到英国军官下令对平民扫S射时不免心惊,因为这些的确曾发生在这个地球村里,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下令屠杀更多手无存铁的人,以及无数无力反抗的妇女和儿童,死伤1516人。他们拼命的在一个不到足球场大小范围的围墙里逃跑着哀嚎着哭泣着,其中以试图保护孩子的妇女哭声和失去双亲保护的孩子哭声最为凄厉。这一幕,让我觉得羞耻。而后来的印度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以暴Z制暴同样触目惊心,我想,甘地早就知道了人心之恶,所以一味要求他们原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当被人打了右脸的时候,还要把左脸转过去让他打,让打人者感到羞耻,让打人者看到自己的勇气的。

甘地一生中致力于拯救弱者和女人,他说印度有两种奴隶制度,一种是女人的,一种是低等贱民的。被奴役的、被压榨的、被不公平对待的人们都是他的拯救者,在他眼中,这两种人是被世界无限剥削的同时又受尽歧视的人。联想到现在印度屡屡出现的禽Q兽事件,几乎让人们忘记这个国家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乎让人忘记了这个国家才是佛教的发源地,几乎让人忘记了这个国家出现过一个矮个子男子用一颗坚强的灵魂让整个世界为之颤抖,只剩下了对女人权益的极端蔑视。这也是当年甘地没能解决的重大问题,这里也是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这些文明越悠久、历史越深厚的国家,都是建立在剥削N女人的基础上昌盛的,一旦要求他们面临思想转型,必将以其丰富的落后经验以及极端化的兽S性作为解决手段。出现各种兽S行的不仅仅是印度,只不过人们更关注国外人民的生活有多水深火热而已。

甘地的饰演者本·金斯利,以及《阿拉伯的劳伦斯》里的主角彼得·奥图,是目前我看过的人物传记片中演技最好的:即感觉不到他们是在演戏。观影途中你会像在看一部纪录片,看着一颗伟大灵魂的诞生,看着这颗热爱着不同民族的赤子之心在人间的险恶中跌跌撞撞却目标坚定,看着他们因为太多的博爱而沦陷为了或政治或宗教斗争下的牺牲品,看着他们用仅仅几个小时的时间完美的向活着的尸体们散发一个故者的光辉。甘地死去时,爱因斯坦说,后代子孙们不会相信,世界上曾真的活生生出现过这么一号人物。不得不感谢这些伟大的演员,因为他们精彩绝伦的演出,这些领袖人物可以再一次天神一样出现在后代子孙的眼里,去感受黄沙之间的悲喜,去感受历史浪潮的怒吼。

印度独立仅仅四天,甘地便被暗杀,这是何等的讽刺。生活在苦难中的印度人民在被殖民的生活里忍气吞声,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权益遭到了多大的剥削,甘地的到来好比是一泓清泉,浇醒了他们浑浑噩噩度日的昏梦。这些教民们曾经团结一心对抗不公的英国政府和以及世界对待他们的偏见,他们可以迎头走向举头挥下的重棒而不动摇,然而屡见不鲜的暴力事件证明要拯救一个国家,半路杀出个“以爱渡人”的想法是不够的。人们习惯了受压迫,突然翻身的狂喜只会激发人暴怒和施虐的本能,教育不是对所有固守己见的决心老去的成人都管用,所以甘地可以拯救的,其实是看着他成熟起来的下一代。说句玩笑话,如果回教和印度教民斗殴至死的决心有一半拿来对抗英国政府,不用甘地出场这个国家早就独立了。

本片的摄影极美,片头的夕阳晚照在平静的河流上静静的思考,给人的视觉感是滴水穿石的舒适,平淡的生活场景下蕴育着神秘的宇宙哲学。甘地死后万民送灵的场景更是让我想起了课本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震撼,人们静静的流泪,他们的神情写满了送走的悲伤,但也有祝福这个灵魂安详沉睡的愿望。影片不断出现众多追随者自发性的追随甘地这一场景,这种看不见却能使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力量即便在荧幕外也轻易使人受到感染。

最动荡,最艰苦,却也是最崇高、最团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时势成就了甘地,也毁灭了甘地。他是人类良心的代言者,他的爱太无私太纯净,却终究低估了人性的恶念和毁灭欲。不同的人或阶级自然对他有不同的评论和见解,但历史会告诉后代子孙,圣雄甘地之名当之无愧。

经典台词:

你只是个人,你只是一个人,对于不想做的跟你一样好的人而言会更加困难。——甘地妻子对甘地说。

他们可以折磨我,打断我的骨头,甚至杀了我,而他们所得,不过是一具尸体,而不是我的屈服。——甘地第一次号召大家不要以暴制暴,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开始成型。

两百年来能如此蔑视大英帝国而平安无事的印度人就只有你而已。——甘地好友对其评价。

这当然很蠢,是英国人决定印度人的生活方式,能够买什么,能够卖什么,何为公理,何为妨害治安,所以难怪我们顶尖的年轻人虽然有东方的尊贵气质,却一碰到西方的弱点就毫无抵抗的与其同化。——甘地与几个年轻人交谈。

如果想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就必须和他们一样的生活。——甘地第一次被捕入狱,决心只穿自己的纺织物以支持民族产业。

请你接受这个事实,任何国家的人民,都宁可要自己国家的一个坏政府,也不要外国的好政府。这是我们的问题,而不是你们的,你们总是要走出去——戴尔将军的大屠杀之后,甘地与英国政府对峙,提出独立。

想要独立自主,就必须先证明自己,才能够独立。......你们只剩一件手织衣物可穿,那就神气的穿着它。......如果一件漂亮衣物造成了你们的贫穷和饥饿,那么它便不再漂亮了。——甘地夫妻双双演讲

当我绝望时,就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怀疑这世界时,就想想这些话,然后努力以神的方式去做。——甘地第一次绝食时所说。

我知道印度还没到我要的那种独立的阶段。——第一次绝食成功阻止暴乱后,甘地又被捕入狱所说。

民族运动要激起反应才能有作用,我们会一直努力下去,直到他们有所反应或改变法律,控制权不是在他们手中,而是在我们手中,这就是民族运动的力量。——甘地出狱后决心制造私盐对抗英政府。

印度教徒和回教徒并肩而走,抬头挺胸,面对无可逃遁的受伤或死亡,一直持续到夜晚,女人抬走死伤者,可一切仍然持续下去,西方原有所谓的道德优势,都在今天丧失了,印度自由了,因为它承受了一切苦难与折磨,既不屈服,也不退缩。——民族自发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报社记者如是报道。

 2 ) 从电影《甘地传》看甘地

《Gandhi》获得1982年5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创作剧本 、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接七项奥斯卡奖。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 Gandhi),被称为圣雄,在南亚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巴布”(父亲),英国的丘吉尔形容他是半裸的苦行者,这位传奇的人物来到印度时没有任何财产,而当他离开时仍然是孑然一身,他从未担当国任何官职,却被尊为印度的国父,近神的人。正如他死后爱因斯坦所说——若干年后,人们将无法想象曾经有这么一位人物生活在世上。

     观看这样一部电影,你很难做到脱离人物只考量电影本身,因为甘地的一生太具传奇色彩了,影片的开始便以一篇序言说道:“没有一个人的生平可以在一个故事里都包括进去,也不可能把每年发生的事件都给予同等篇幅,把与事件有关的人也都写进去,只能在精神上符合原来的人物精神面貌,不漏掉重要的时间,通过这些事件,把人物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来。”在接下来的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里,自1948年甘地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暗杀,印度举国举行国葬开始,使倒叙他的生平,从1893年年仅24岁的留学英伦后踏上南非的土地开始,向观众娓娓叙述了甘地平生的若干重大事件,影片剪辑巧妙,剧情流畅,上下五十年,纵横数万里,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大手笔之作。

     饰演甘地的本金斯利是英印混血儿,当年38岁,身上兼有印度和英国的气质,这非常符合甘地早年留学英国的背景,本金斯利为演好这位不同凡响的人物,下了极大的功夫,潜心准备,在影片中,他扮演的甘地形神兼备,宛如圣雄重生一般,叫人叹为观止。

     本片导演里查德·阿敦巴罗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演员出身,这部《甘地传》他整整酝酿了二十年,他的苦心孤诣成就了他迄今为止的最高成就。

     好了,终于可以聊聊甘地了:

     纵观世界伟人的队伍中,甘地绝对是特别中的特别,宗教与政治在他身上融合一气,他的思想又似乎是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思想激烈碰撞之后产生的火花。世界上有着“国父”之称的人物不在少数,但如他这般竭力宣扬“非暴力”的革命的人,寥寥无几。而且他真的做到了。

     非暴力的思想贯穿着甘地的一生,早年,他是一位留学英伦的律师和翩翩绅士,基督教中的博爱精神与他不谋而合,而当踏上种族歧视到了近乎疯狂的南非之后,哪怕因为肤色而被白人扔下火车,他的非暴力思想非但没有就此打住,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世界横遭暴力蹂躏之时,甘地建议人们走另一条道路,即非暴力主义。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驱赶出印度半岛。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在欧洲大陆,正当政客们滔滔不绝地发表蛊惑人心的演说,独裁者们声嘶力竭地鼓噪一时,甘地却静悄悄地唤起地球上人口众多的国家的人民群众。他招贤纳士,既不求助于权势,也不乞灵于钱财的诱惑力,而是以下述教诲号召他们:‘愿意追随我的人们,你们必须准备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节制食欲,清理厕所。’他建议同伙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颜色浅淡的土布衣服,牢固将印度人民大众团结起来,正象褐色的军服把欧洲独裁者的军队联系在一起一样。”{引号内文字摘自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法) 著《圣雄甘地》}

    唤起敌人内心的愧疚,而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想法为常人所难理解。这种难以理解的思想在影片中被很好的诠释出来,其中一个场景,是甘地向当时的印度的革命领导人解释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我们不去听他的语言,仅从他的一系列举动中便可窥见一斑:大家坐在吉诺(印度早期革命领袖、国会议员,穆斯林,后任巴基斯坦开国总理)家豪华的客厅中,讨论下一步如何反抗英国的统治,甘地站起身,向大家解释他的非暴力思想,他边说边走向门口,从谁都没有放在眼里的一位侍者手里接过装着茶壶的托盘,并对他点头致谢,然后回身给在座的每个人斟茶,而此时,他正好说到用自己的行为唤起每个人的羞耻之心,他的这个举动,让在座的每个高谈阔论着争取人民平等反对殖民统治的领袖们全都汗颜了,当时年轻的尼赫鲁(后任印度开国总理)站起身,微笑地端起茶杯请甘地为他斟满。这样一个细节,将甘地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不吝笔墨详细叙述了甘地的两次绝食,皆因为他的非暴力思想:第一次,当印度举国都在举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期积压在人民心中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憎恨开始爆发,运动超出了甘地最初的设想,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屠杀英国平民的事件,甘地十分不安,要尼赫鲁停止这次运动,这让几位革命领袖几乎诧异到了极点,他们认为这么好的革命形势,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一旦爆发,绝难回头,甘地听到这里,决定绝食,直至运动停止,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人们听到了圣雄因为出现了暴力事件而开始绝食已经奄奄一息的消息,纷纷停止了暴动,甘地自顾自的绝食着,直到他的目的实现,还未完全恢复健康的他立刻被殖民政府关进了监狱,罪名是扰乱治安,尼赫鲁气的大叫:“扰乱治安?他刚刚制止了一场革命!”于是,一场几乎要发展为暴动的运动因为甘地的绝食而戛然而止,这对习惯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我们来说实在难以理解,看到这儿,我甚至认为甘地不仅顽固,而且近似于迂腐,怎么可以以生命为赌注来制止自己的人民推翻统治者,这俨然是一个保守的分子的作派,就像戊戌变法后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
 
     我的这种想法,在看到影片中甘地第二次绝食的时候彻底改变了,这次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建立了国家,分别代表着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利益,甘地的关于无论教派、信仰的人们都是兄弟的想法破灭了。在印巴边界,是浩浩荡荡相向而行的人群,人们背井离乡,分别到各自的教派国家寻找庇护,他们痛苦的遭遇转化为彼此的愤恨,各地爆发了严重的宗教仇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指责对方是杀害自己亲人的凶手,冲突逐渐升级,南亚各地相继爆发了暴乱,大批教徒在骚乱中被杀,而这对于甘地来说简直如梦魇一般。甘地要求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制止骚乱,但无济于事,他毅然搬进了骚乱最为严重的加尔各答市,住进了一家穆斯林人家中,开始了绝食,是时一些头脑过热的印度教徒已经难以理解他们的圣雄此举的良苦用心了,他们认为甘地是在帮助穆斯林对付印度教徒,一些极端的人甚至高喊“甘地滚出加尔各大”“杀死甘地”,甘地毫无惧色,绝食在一天天的持续着,他的健康迅速的恶化,正如南亚半岛的情势一般危在旦夕,这一次,甘地坚定的表示,只要各地不停止这种兄弟相互残杀的事情,他便绝食直到死亡。虚弱的甘地坚持这他的思想,尽自己最后一份气力来换取南亚的和谐安宁,加尔各大的曾经愤怒的人们听到了甘地因为他们的仇恨而奄奄一息的消息,纷纷放下了刀剑,来到甘地的住处表达悔意,也有人并不能理解甘地的做法,但无法拒绝他们最为尊敬的“巴布”为他们做出的牺牲。电影中,一个满眼怒火的印度教徒冲上甘地躺着的屋顶平台,将一张饼狠狠地扔在甘地身上,对他喊道:“吃吧,吃,我就要下地狱了,可也不想背负杀你的罪名!他们杀了我的儿子,而我将一个穆斯林小男孩摔死在墙上”,甘地用微弱地声音对他说:“我知道不入地狱方法,找一个父母都死了的一样高的穆斯林小男孩,好好把他抚养大,而且要将他教导成穆斯林”,这个曾经因为仇恨而迷失的印度教徒,听到这儿,满眼泪水,跪在甘地的榻前亲吻甘地的脚,(印度习俗,小孩亲吻父亲的脚表示尊敬),就这样圣雄再一次用他的顽固感化了数亿民众,人们纷纷从无谓的仇恨中清醒过来,刚刚摆脱殖民命运的印巴两国因为圣雄而免于陷入无休的仇杀暴乱。

     我不得不重新认识先前觉得不可理解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诚如影片中曾几次提到的甘地的一句名言:“There have been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can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ll. Think of it, always.”(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一段时间内他们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但终究难逃失败。认真想想这些,永远都是这样。)其实所谓的非暴力,也就是和谐,这是人类的最终归宿,任何因暴力而取得的成果,终会为暴力所夺去,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暴力往往是人类最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但他永远不是最好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激荡不安的社会,无论是国际矛盾还是国内问题,都时刻可以成为酝酿暴力的温床,想想半个世纪前的甘地所说过的和所做过的,在圣雄的生平与思想中找回一些被我们忽视的甚至从未认识到的答案吧。

     极少数电影不可不看,《甘地传》是其中的一部。

 3 ) 伟大的甘地

听说甘地传很好看,特地了解了一下历史上的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甘地传》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佩服金斯利,他成功地树造出一个和蔼善良的甘地,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却让甘地的精神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4 ) Winners don't punish

    "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But I tell you, do not resist an evil person. If someone strikes you on the right cheek, turn to him the other also. And if someone wants to sue you and take your tunic, let him have your cloak as well. If someone forces you to go one mile, go with him two miles. Give to the one who asks you, and do not turn away from the one who wants to borrow from you."
    —Matthew 5:38-42, NIV

周末在礼堂看了《甘地传》,三个小时的片子,稀稀拉拉十几个人,看完了呆坐在椅子上好半天。脑子里一个问题在回响:“Winners don't punish, but why?”

Winners don't punish ——

这是上个月Nowak小组发表在Nature上一篇文章。我认为此文的结论有些问题,这是后话且不谈。本文的关键亮点在于首次将报复与反报复的机制放置于实验当中,结果确实很震撼。Milinski在同期发表的评论中将Gandhi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我认为这个例子极好。

作恶之人有何惩罚不得?Gandhi有一句名言:“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我想它就是来自于《马太福音》中的那一段话,虽然他是一个印度教信徒。这世上真正的执意作恶之人并不多,所犯错事多半属无意之举或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此类行为如缺乏宽容之心而严加处罚,往往会触发报复心理并使之蒙蔽心智。世间之绵绵战乱纷争大多起于此,如家族之世仇、民族之矛盾、国家之冲突、宗教之纠葛。

有人作恶,却惩罚不得,该当如何是好?耶稣说:转过另一边的脸给他打。这很愚蠢吗?不,至少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很聪明。因为人类,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是纯粹自私的经济动物,他们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叫做“感动”,所以亚当斯密才要同时写两本书:《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无论是乞丐还是君王,发觉自己做了亏心事以后都不免“内疚”,这乃是人之常情。转过脸去给他打,正是为了唤起对方的愧疚,至少是尴尬。而若从耶稣那里算起,人们明白这个道理也至少有两千年了。不知道其他动物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动现象,如果没有,那么人类的这种本能又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然,书本上的道理和实践中的运用是两回事情,不然的话,孔夫子当年也就不必四处流落了。感化往往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候要付出不菲的代价,所以人们本能地更倾向于简单粗暴的方法。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原则而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这个人大概就可算圣人了(比如耶稣、孔子和甘地)。如果想要暂时的太平,则尽可以倚重残酷严苛的法律,将违法乱纪者一律关押、流放甚至处死,从汉代的文景之治到现代的新加坡大概都是如此。但如果想要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感化就要比惩罚有效得多,动辄叫嚣武力威胁或是给人扣上一个反党叛国、阴谋破坏之类的大帽子,逞一时口舌之快,都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只能加深误解与敌意。

可惜,圣人太少,而我们都是无可救药的近视眼。

 5 ) 非暴力的两难抉择

印度圣雄甘地24岁时在南非就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比起历史上血溅疆场你死我活的正面冲突抗争,他的方法消极得近乎天方夜谭;但就是这样一个貌似不合理的斗争方法,却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取得空前成功,震动整个西方世界。

甘地的“非暴力”斗争主要用来对抗不合理的社会法律制度。他在南非带头烧毁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在印度公然对抗英政府的食盐公卖私自制私盐。在三八朗地区被捕后,被法庭喝令离开三八朗,甘地不自辩,不服从,直言自己是知法犯法,甘愿坐牢。后来在冲击达拉撒纳食盐厂行动中,他的追随者们一排一排走上前直面守卫警察的大棒,一个个被打得头破血流滚下田埂。一排倒下了,妇女接应包扎,下一排再义无反顾的冲上去,毫不反抗,悲壮的迎接血的洗礼。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中心是用自我牺牲的行动反衬统治者压迫者的残暴丑陋,用高尚对比卑贱,让对方自行醒悟从而幡然悔改。这与基督教的“打完左脸打右脸”和佛教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做法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后者是比喻,甘地则是血的实践。从电影的短暂描述中分析,这种与人的本能反应完全逆向而为的民权斗争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媒体的自由报道;二是英国政府的面子。

不管是南非还是印度,英国政府都自诩其殖民为对方带来了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civilization)是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面前打出的王牌,不管背地里怎么偷鸡摸狗烧杀抢掠,表面上总得正襟危坐仪容严谨各处小节一丝不苟,才能代表皇室之尊文明之邦。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刻画了一个在“老英国府”谋差事的假洋鬼子丁约翰,他并不了解英国,但英国人的做派可学得兢兢业业,就是送个信也右手背后,左手高举托盘搞得极有风采,翩然来去形同舞蹈。

面对这样一个崇尚“文明”讲道理的政府,你若比他还文明,还人道,且被宣扬得全世界皆知,搞得他下不了台,那斗争的目的便达到了。但美国摄影记者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曾问过甘地,面对纳粹政府之流的集权专政,“非暴力不合作”也是最好的斗争方法吗?

甘地的回答是贯穿全片的名言:“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的回答是超越生死的高度。在他看来,犹太人面对纳粹的屠杀,甘心赴死更能让敌人们最终明白什么叫做人性与尊严;逃离巴勒斯坦的难民也该面对阿拉伯人的枪口自觉挺起胸膛接受子弹,哪怕在黑海中被淹死也好过竖起中指暴力反抗。

我觉得甘地自我牺牲的人性尊严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很有道理,或者说,是一种信仰。甘地终生食素禁欲,奉行非物质主义的极简生活,自己纺线织布,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的温饱。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躯体只是一个暂时借住的皮囊,精神上的完满才是最终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尺。对于这种信仰来说,生并没有那么重要,死也没有无比可怕,多活一天与少活一天区别并不显著。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甘地曾四次绝食。电影中强调的两次,一次是1922年为了平息印度平民针对英国执法人员的暴力事件,一次是独立临近后,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为了平息蔓延全国的宗教仇杀,执意绝食直至所有暴力武斗全部停息。可以说,在推行“非暴力”理念的过程中,甘地绝对身体力行,走在前列。也正是他甘愿自我牺牲的行动,印证了他的信仰,将原本最为孱弱的精神力量推至无穷,竟能影响印度全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堪称“圣雄”。

但这种超越生死的信仰,在实践上却困难重重。先不说面对危险镇定自若大义赴死有多么不符合生物本能,就是自由媒体+面子政府两条就能把一大批地区拉下马了。北朝鲜在单方面撕毁核不扩散条约的时候考虑过面子吗?苏丹总统巴希尔被国际刑事法庭指控犯下十项种族灭绝罪后一怒之下把十三个外国援助组织踢出国境,并关闭三个国内援助机构,最后遭殃的还是达富尔难民。

那么“非暴力”的反面是否一定就是暴力?

我觉得也不尽然。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尽管太纯粹极端缺乏广泛实践意义,但有一点我坚信不疑:以暴制暴会使反抗者们降格到与损害者同样的洼地,而通过暴力反抗终于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因为亲自领教过暴力手段的便捷直观,今后会很难自我制约——由上自下的暴力统治比起以下犯上的暴力反抗可要容易得多。正所谓冤冤相报,无止无休。

如果把甘地式自我牺牲的“非暴力”与暴力这两种极端都排除的话,民权运动似乎只剩下了法律维权这一条路。但这又回到了甘地民权运动的初始问题:如果在位的法律本身是不公正的,要反对的正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准则,该怎么办?

也许美国的同性恋民权运动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1971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明尼苏达州的Michael Wetherbee在州最高法院法庭上争辩州宪法应给予同性配偶以婚姻权利的时候,一位法官干脆转过身去不看Michael Wetherbee以示鄙夷;三十七年后,康涅狄格州,爱荷华州,佛蒙特州,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都宣布同性婚姻合法或拒绝同性婚姻权违宪,新泽西州与纽约州也正向着这个方向前进。David Cole在2009年七月的《纽约书评》“同性未来”一文中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同性恋民权组织策略的正确:在法律上避免相对保守的联邦法院,采取从州到州的斗争路线;避免激进的一步登天式斗争方法,采取策略性的小规模蚕食,从人权基点出发,先取消同性恋行为的非法性,再为同性恋人士争取相同的公民权益,随后建立“民事结合”的概念,并赋予同性夫妻除“婚姻”名号之外的所有相关权益,直到最后,州最高法院会发现“婚姻”与“民事结合”除了名号的区别外再无任何实质区别,在法律上维护一个反对另一个,只能是歧视的体现。

这个策略在美国能够成功,有赖于美国宪法的实效性。美国最高法院1996年曾陈述过宪法的历史“就是向一度被忽视被排除的人群提供宪法权益与保护的历史”。但若一个国家没有宪法或架空宪法,政府不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那么分步骤蚕食的策略性民权斗争恐怕依然行不通。

难道“非暴力”的反面依然只能是暴力吗?在一个缺乏宪法保护的国家,面对暴政独裁及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是否还存在另一条非暴力的文明抗争途径?我不知道。深思下去只觉得人类文明进程举步维艰,处处皆苦难。

万幸的是,苦难中也总有甘地,有十二月革命党人,有马丁·路德金的点点星光照耀,并非彻骨黑暗;而他们似乎一直都在说别灰心,继续摸索。这路的尽头,终将展露曙光。

 6 ) 原来非暴力的成功还是要靠暴力

《甘地》这电影我记得小时候在电影频道佳片有约上看过一次,那会儿佳片有约还是走精英路线,放的都是大师级的片儿,不像现在《斯密斯夫妇》之类的都可以上了,完全不知道取向何在。

记得那时候看《甘地》特别感动,还为此写了一篇作文,盛情赞扬了甘地伟大的情操以及和平的重要性。最近偶然的机会下又看了一遍,除了悲伤一下我们自己国家的《孔子》怎么拍得这么渣,也有了点不一样的感受。

最明显的一点是,我这次更加明白到甘地为什么可以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战胜英国的殖民统治了,不是因为英国人的道德修养特别高,也不是因为英国人讲法治而甘地懂法学,唯一的理由仅仅是,在甘地非暴力的背后,有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暴力威胁,这让英国人如针芒在背。

虽然《甘地》这电影的英国导演极力想营造出甘地善用法律武器与英国对抗的情形来,但他的艺术良知同样也让他毫不避讳展示,英国官员对甘地的尊重,仅仅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可以阻止印度民众暴力反抗的人。每当甘地谈起自己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世界大同理想时,每一个英国官员都仅仅只是露出轻蔑的微笑;当甘地向一个英国牧师谈起耶稣“如果别人打了你的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给人打”,这位牧师尴尬地表示,这只是耶稣的一个比喻而已,不能当真。

甘地总是说,当我们用我们的正直和诚实去面对恶人的暴力,而不是用暴力去面对暴力,最终获得胜利的将是我们。历史上,罪恶也许会暂时得逞,但最终胜利的,永远是爱和正义。但悲哀的事实却是,英国对甘地的一再网开一面,不是因为他品德多么高尚,更不是因为甘地所宣传的爱与正义,而仅仅是因为,英国害怕失去了甘地后,印度民众的愤怒将再也无人可以控制。

所以,甘地对英国的胜利,不是因为爱与正义面对暴力获得了胜利,而仅仅是面对潜在暴力的威胁,英国选择了与非暴力的甘地进行谈判,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印度民众不想直接与英国的暴力对战,而英国也不愿在二战之后马上与印度民众的暴力开战,于是双方默契地同时选择了甘地的非暴力。

所以影片最悲哀的部分,是英国离开之后,印度国内的暴力再也不需要甘地的非暴力继续束缚它们。甘地惊奇地发现,他的非暴力理论似乎一夜之间再也没有市场了,再也没有人愿意听他谈论爱与正义的力量胜过暴力的力量。甘地被自己的民众所抛弃掉,最终甚至被自己的民众所杀死。

这个一生都相信爱与正义的力量的人,这个一生都在与人类的暴力欲望作斗争的人,他知不知道他前半生的辉煌,其实恰恰因为暴力在他背后助威?他又有没有预见过,他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如此彻底地败给人类的暴力欲望,被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国民抛弃掉,杀死掉?

多么希望这只是一个电影故事,然而它却是一个事实。

 短评

本质而言,剧情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也没有树立道德价值标准的必要。但是剧情片肯定会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倾向,也肯定会与现实产生关联,尤其传记电影,关联会更紧密。39岁的金斯利演活了甘地,整部影片在技术和表达上面也趋近完美,大结构上很有想法,是一部无死角的杰作。而现实中的甘地争议非常大。许多人认为他成为了帝国主义延长殖民统治的工具,许多人念念不忘甘地曾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感化希特勒,曾告诉蒋介石不要开战,如果日本人杀了两亿中国人,那么剩下的两亿也决不会屈服,到时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许多人也清晰地记得甘地晚年的“禁欲实验”,与自己的侄女等同床裸睡。还有祝福准备攻击巴基斯坦的印度战斗机,打了自己非暴力理念的耳光。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也明了他的闪光点,并清楚地知道未来不会再有第二个甘地。

8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即使考虑到这部片子里的无数政治正确,它还是部优秀的电影。本金斯利是个一流的演员

12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本金斯利的演技出神入化几可乱真;3个多小时,让我明白一件事:以非暴力不合作、绝食抗议达到民族国家独立,那是有前提的,人须有信仰、须有敬畏、文明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秀才遇到兵,我们老祖宗早就预言过了。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16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非暴力倡议者最终被暴力终结了,可终结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白,肉体而已。他说如果放下屠刀是为了他这个小老头不死,那就太傻了,可见意外被杀的事实,象征他对人的愚昧程度还是有所低估。他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他的付出没有落空,只是修得正果的时候,要俯瞰才能见证了。

1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这才叫沾了题材的光,即使流水账般的汇报甘地生平,也不会差不到哪里去。用他在南非的经历铺垫其个性宗教,记录了从“大英帝国”的律师到支持印度独立的精神领袖的转变过程。遗憾是对于南非和印度人民追随他的原因没有做更深的探讨,而局限在英雄的个人见地与魅力。82年大概是需要这样登高一呼的气氛吧

23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作为20岁以下的小孩子,崇拜明星、军事家或者优秀的统治者之类的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你慢慢步入成年,会逐渐意识到某些高尚的人格力量,才是人类真正值得宝贵的东西。

28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力荐

英雄无数但圣雄惟一,上帝无言而众生平等。

3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其实他一生最大的胜利并不是那些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曾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人们走出疯狂。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32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甘地是伟大的,然而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的前提是,如他在南非初登场就高举的标语:WE ARE CITIZENS OF THE EMPIRE!甘地是可以说服一个法制民权的绅士把善分享给更多子民,却绝不可能让一个信暴力的恶棍不开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同时恶的方法又无法产生善的结果,故某已注定被神所抛弃。

37分钟前
  • 大师
  • 力荐

相对于甘地这样一个直杀灵魂底线的人,这片子的水准是有愧的

41分钟前
  • 嘴客
  • 推荐

一次火车之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电影最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借他的朋友说出的一句话,甘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疯狂的人平静下来。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向你展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43分钟前
  • xjc_jovi
  • 力荐

85/100 伟大的人告诉人们众生平等,然后身体力行成为众生。虚伪的政治骗子也会告诉别人工作不分贵贱,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替他们卖命。

44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三小时的片长,恐怕仍忽略了诸多细节和背景。然而人物和故事原型本身实在太富张力。任何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往往容易失控,更不用说涉及种族和宗教的矛盾重重。甘地既有直面死亡的决绝,又能时刻保持隐忍、克制和冷静。虽然或许也只是历史大潮中,顺势成就的事业和功绩,但确实无怪乎是一代伟人。

46分钟前
  • Syc
  • 力荐

我感觉很羡慕印度人,他们曾经有甘地这样的人,唤醒并改变他们的心灵。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他相信love and truth always win, and tyrants and murderers will always fail no matter how invincible they appear. 不知道现在的人类还能不能有这样的信仰,以及对和平的信仰和对暴力深深的不喜?不同的人之间的猜疑、争夺和仇恨也似乎永远难以消除。我最喜欢尼赫鲁和爱因斯坦对他的悼词。

47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一个问题:甘地在知乎,会不会被形容成白左?

50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8/10。甘地是把身体痛楚推广为新闻干政的先驱,利用警棍、子弹、绝食与身体的极端对立坚守不屈:广场屠杀中千发子弹呼啸/深井血痕,民众一批批走向盐厂大门/妇女扶起受袭人群救助;升旗仪式的喧嚣和空旗杆下的静场交融象征圣人独自承受印巴独立带来的分裂苦果,干柴烈火洒向恒河的骨灰找到了信仰归宿。

5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得胜利,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56分钟前
  • therealran
  • 力荐

绝对经典!30年前的大片现在看来也一点不老气,宛若今天。甘地,必杀技绝食,一把盐打败日不落帝国;伟大的灵魂,让对手也肃然起敬;只是国父看着儿子分家,还是无可奈何。非暴力不合作犹如神迹,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不会显灵。而印度独立33年后英国能够拍摄出这样的电影,同样让人钦佩。

59分钟前
  • 歌辞
  • 力荐

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1小时前
  • 羅北山
  • 力荐